关于真情作文初一

2024-10-08

关于真情作文初一(共16篇)

关于真情作文初一 篇1

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一次,我妈妈带我回奶奶家探望他这位老人家。

那天雨下的很大一股穿堂风,镇痉,我的股份,我和妈妈迅速跑到那个站牌那里等车。这时,来了三个“青年”——三个大约18至19左右岁。一个裤子上穿着破洞,一个留着小八胡子,一个把头发染成红色,我盯着站牌广告上的模特儿,心里想:哎,我见到了祖国的三个不务正业的青年。

一位老大爷在雨中快步奔来,可能因为雨太大,一不小心,那位老大爷摔跤了,我心里想:哎呀,谁能去扶一下那位老大爷呀!这时三个青年立即奔向老大爷那里,并把她老人家扶起来还拿出纸巾细心地擦掉了大爷脸上沾的雨水。我们上了车,我回望了望站牌,看着模特儿在对着我笑,仿佛在笑我戴有色眼镜看人。

像这样的人间情意有许多。比如:现在公交车上经常出现给残疾人,孕妇,老人等让位。

有些小孩儿很懂事,遇到老奶奶老爷爷要过马路?立即上去帮忙扶着他们过马路。还不忘说声爷爷,奶奶好。

如果全世界都有这样的爱心,那么世界的人都会说:你好,谢谢。不客气,没关系,对不起。

让我们来展现出真正的真情,来打动别人,让别人佩服我们的情谊,兄弟情,姐妹情。

遇到老人要说你好爷爷和奶奶。遇到大人说你好,叔叔或者阿姨遇到老奶奶过马路要扶着他,遇到车上有孕妇站着一定要给他让座……

关于真情作文初一 篇2

综观近几年堆积如山的所谓中考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富有真情实感, 描写身边小事的作文寥寥无几, 而怀古伤今, 纵论天下, 空洞无情的作文却比比皆是。写女的, 必然是王昭君的大漠荒冢, 李清照的哀怨情愁;写男的, 必然是屈原的投江爱国, 李白的浪漫不羁, 苏东坡的浪迹天涯……细读内容, 却不知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哪里, 甚至连起码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不知所云。然而, 类似这样的作文却往往得了高分, 被奉为范文大加赞赏。

现就以半命题作文《我心中的 》语段为例。两位考生补的题目都是《我心中的幸福》:

语段 (一) ……曾几何时, 易水河畔, 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而慷慨赴死, 他把为国捐躯视为幸福;乌江岸边, 项羽拔剑自刎, 他将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视为幸福;滚滚流逝的汨罗江水, 洗不尽屈原为国投江, 九死不悔的豪迈, 他将留得一生正气视为幸福;放眼怀才不遇的苏东坡, 将“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视为幸福……

语段 (二) ……听奶奶说,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妈妈就因难产而永远离开了我。也就是说, 当我呱呱坠地时, 妈妈就悄悄地走了, 而且永远不再回来。所以这么些年来, 我总把能有一个妈妈看成是一种幸福。每当听见别人大声呼喊自己的妈妈时, 我的内心都会暗自颤抖, 因为我什么话都说过, 什么称呼都叫喊过, 惟独没有对人喊出“妈妈”这两个对别人来说是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字眼。有人把金钱和名利看成幸福, 有人把成功看成是一种幸福, 有人把爱情看成幸福。然而, 在我的心里, 有妈才是天底下最大的幸福……

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尤其是语段 (一) 在近几年的高分作文中随处可见, 几乎成了一些阅卷老师评判作文优劣的尺度, 并赞其为:联想丰富, 文学底蕴深厚, 知识面广……而语段 (二) 则被视为:主题灰暗, 题材太小, 情感悲凉, 没有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诸如此类, 却把无数书写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扼杀在摇篮里。倘若这种评价作文的缺失倾向再不给予矫正, 势必将误导我们现行的作文教学的走向, 使众多善写身边小事、说真话、写真情的优秀学生的作文遭受到埋没。

众所周知, 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说明事理, 表达内心情感, 书写喜、怒、哀、乐的乐园, 而不是培养作家的平台。应该把说真话, 写真情视为作文的灵魂, 而不应该把那些怀古伤今,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所谓高分作文捧为佳作。

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类别来看, 我个人认为, 无外乎以下三种:

一、 文采作文

二、 情感作文

三、 事理作文

从评价作文的标准来看, 只要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就可得高分:

一、 漂亮的书写

二、 别致的命题

三、 流畅而有文采的表述

四、 新颖的结构

五、 厚重的情感

六、 突出的主题

七、 首尾呼应的结尾

根据上述三种作文的大至分类, 再按照七个标准去对号入坐, 无论学生写出什么类型的作文, 都可给予真凭实据的正确评价, 避免一味地吹捧那些假、大、空的所谓高分作文。

“真情作文”育真情 篇3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生活“动情点”,感悟生活真情

“动情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自然景物或某个事件的环节等等。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时一定会有令人动情的人、事、景、物,教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捕捉,学会品味, 真情实感便呼之而出。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枯燥、单调,毫无生气。那是因为学生容易忽略调动人的感情。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是一种情感活动,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所以,鼓励学生捕捉生活“动情点”,是改善作文教学的要诀。

二、体验人间真情,让爱永恒

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要主动关心他人,很少能体会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得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学生“情寓于中”才能“发之于外”。

本学期,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摸一摸父母额头的皱纹或与父母进行一次促膝谈心,之后用书信的形式作文《妈妈(或爸爸),我想对您说》和主题系列作文“母亲节”“父亲节”等。看到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我被感动了。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有了情,他们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三、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我手写我心,重视学生写内心感受,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才会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文,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真的情感表现在学生那特有的朴实而富有情趣的妙语中。说自己想说的话,才会使作文内容生活化、情趣化,真切的情感得以抒发。让学生尽情地所欲所语,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自己的理想追求,喜怒哀乐。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表情达意的重大使命。作文的语言应该忠实于生活,尽量生活化,尽量与文中的语境相吻合。当然,作文语言也不仅仅是生活语言的简单实录,也需经过技术处理,使之典型。所以,要写好真挚的感情,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都是老师命题,甚至给一个框架,让学生硬性填充,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作文指导课坚持以学生交流,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为主。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架,没有诸如“写人的文章要写人的外貌特点”或“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之类的要求,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四、准备几顶“高帽”送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协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作文中的评语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心灵的回应。对于学生写出的充满真情的文章,老师应该珍惜。我们不该仅仅停留在夸奖的简单的水平上,而是应该认真地写下我们的感受,与他们共享欢乐,分担忧愁。这种情感是孩子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里流向老师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学生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流淌,这就是感情的延续。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要真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交融的话,学生就再也不会讨厌作文了,他们会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开心地走进那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了。

点滴真情叙事作文初一 篇4

记得在我8岁左右,我和妈妈去泰国玩。我在机场走丢了,一位好心的阿姨帮助了我。

“叮叮叮,前往广州的游客请注意……下一站:泰国。”广播一放完,妈妈就问我:“依依,你要上厕所吗?”我想了想,点了点头。妈妈指着一个牌子说:“喏,卫生间在那里,去吧。我在这等你。”我飞奔而去,来到了卫生间,匆匆了事,想回去找妈妈时,突然忘了妈妈坐哪了。我不由得慌张起来,但还是故作平静。我不会走丢的,我只是忘记自己坐哪了,想一想。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到自己坐哪里。我突然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在眼里直打转。“噼”一滴眼泪落在了地上。我忍不住了,眼睛像打开的水龙头,眼泪“哗”的一下涌了出来。

我不灰心,开始在一楼找起妈妈来。我向四周转了转,快速找跟妈妈特征一样的人。突然,我发现了一位跟妈妈一样是短发很卷的阿姨,我的.心里顿时有了一点火光,那是妈妈吧?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希望那是妈妈,可走近一看,却不是妈妈。我的心顿时变得暗淡起来,全身一下子变得冰冷。我继续找啊找啊,一楼找不到去二楼,二楼找不到再找一楼……就这样不停地找啊找啊,还是没找着。我没动力了,不想找了。妈妈去哪了,我应该去的时候多留意身边的……我的心里有说不尽的难受,想起那个家,妈妈、爸爸,还有我的朋友们。我难道真的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吗?我真的见不到我的好朋友了?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妈妈的笑容,爸爸的训斥,还有跟朋友们一起玩的快乐时光……想到这,我的泪水又涌了出来。

这时,一只大手拍了一下我肩膀。我一转头,看见了一位阿姨。“小朋友,你走丢了吗?”阿姨关切地问。我带着哭腔说:“阿姨,我找不到我妈妈了,呜呜……”阿姨连忙说:“你别哭,你记得你妈妈的电话吗?”“我记得。”“那我把电话给你,你打给妈妈吧!”我快速接过电话,打给了妈妈。我找到了妈妈,心里有说不尽的喜悦,脸上一下子荡起了微笑。

人间自有真情在初一作文 篇5

有一种真情是友爱,有一种真情是怜爱,有一种真情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无论哪一种爱都有它的含义,只有自己体会到了,你才会懂得真情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老奶奶住在小山村里,她80多岁了,腿脚不便,走路要拄着拐杖,全村人都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轮流帮她做农活,干家务,逢年过节各家都争着接老人到家里团聚。

村里有一个善良勤快的小女孩,名叫杨怡,上小学六年级了。杨怡听妈妈讲了老奶奶的故事后,就常常在放学后去帮老奶奶去干家务活。

有一天,又是一个双休日,天气十分晴朗,杨怡早早地来到老奶奶家,帮老奶奶做家务。她喂完了鸡和鸭,就把老奶奶的床单、被套及衣服放进背篓里,背到河边洗了起来。被套布料比较粗糙,杨怡搓了两下就把手搓得通红通红的,突然杨怡想到妈妈的话:“老奶奶很可怜,她是我们的亲人。”于是她越想越有劲,最后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被套拧干。

被套洗好了,可晾晒这么大这么重的被套,让杨怡很吃力。杨怡想了想,她先把洗好的被套放在一个大盆里,拖到晾衣架前,然后再把被套搭在晾衣架上。正当杨怡晒衣物的时候,老奶奶回来了,看到洗好晾好的衣物,又看到杨怡搓红的手,激动地抱住了她,抚摸着她的头说:“杨怡,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呀!”杨怡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她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那份不一样的真情叙事作文初一 篇6

秋高气爽,我闻着从房顶烟囱飘来的淡淡炊烟,四处看着这既陌生又熟悉的房子。自从过年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吧。看向小园里一排排整齐的玉米,谁能想到这时腿脚不方便,成天吃药的姥姥种的呢?

今天跟妈妈下乡回到姥家,看望这个本应一直在城里养着却固执地春天就回家种地的老人。我们的到来让姥姥十分开心,拖着腿为我们做饭。我们拗不过她,只得给姥姥打下手,可是姥姥却将我撵出来。只让妈妈帮忙,看着姥姥沉着脸的样子。难道姥姥还记恨着我?

清明节,我们家就展开了一翻激励的“世界大战”,姥姥执意要回家,妈妈死活不让,原因是姥姥过年太多劳累,刚从沈阳看病回来,医生说要静养,可姥姥偏说她没事,并叫我妈怎样也不用她管。双方都争执不下,只剩下我一个未明立场,出于对姥姥身体的保护,我反对姥姥回家。结果,姥姥哭了一夜。第二天红着眼,带上东西一声不吭地走了。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我们也服了软,每周给姥姥送药。可姥似乎还是对我怀恨在心,把我揉出来。

被姥姥甩完脸子,我在院子里郁闷地走着,想进屋看看情况,又不愿惹恼姥姥,想透过窗户看看,屋里水汽缭绕,宛如世外桃源。窗户紧闭着,就连疏通空气的最上面的小窗户都关上了。这么好的保密工作令我惊讶,不就是做个饭吗,至于这么瞒着我吗?

我看向天空,太阳似乎更加耀眼,给大地镀上一层金色,感到愈发温暖,炊烟袅袅地向上飞腾,太阳好像更加神圣,美丽。

终于,一股久违的香气挣脱了窗户的桎梏,钻进了我的鼻子。霎时,将我带进了儿时:当我玩累了,饿了,姥姥就会为煮一锅玉米,顺带烤几根。这些总是牵动着我的味蕾。这时姥姥打开了门,满脸笑容:“航子,玉米熟了,快过来吃!”

关于真情作文初一 篇7

一、探索并梳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

(一) 主题上 (思想情感) 的对接与拓展

即同一主题的文本与课外阅读结合。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如第七册《幸福是什么》主题对接点: 幸福是什么, 以此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 找到相应的篇目《吉蛙的幸福》《给人幸福的衬衣》等童话, 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 挖掘, 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幸福的内涵。

(二) 内容上 (题材、话题) 的对接与拓展

即把同题材的文章如写人的课文、记事的课文、写景状物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如五年级第三单元《送别诗》学完后, 选十首课内外送别组诗为读物, 引导学生再以“送别方式”为教学价值点:极目远送、以话告别、以酒泣别、芳草惜别、踏歌送别、日暮伤别、折柳赠别、长亭饯别等, 打通教材文本与拓展阅读的对接点, 打开孩子广泛阅读的面, 引导孩子们对古人表达真情的送别方式进行一次兴趣盎然的穿越探索。

(三) 写法上 (体裁、写作特点) 的对接与拓展

即学完一种体裁或写作特点的课文后再向学生推荐同一表现手法的文章加以学习。如教学《月光曲》后, 可根据写作特点, 围绕“事物+ 联想”表现方法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再如书信、说明文等, 都可选择写法上相似的读物来辅助教学。

(四) 课文背景的对接与拓展

即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 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 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六年级学过《一夜的工作》后, 可推荐阅读《周总理的一天》《两碗青稞面》等表现总理精神品质的故事。

(五) 立足教材文本的“多点”对接与拓展

即立足教材文本的点, 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如教学四年级《巨人的花园》, 可从作者这个“点”出发, 引导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也可从童话这个“点”出发, 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 利用资料袋引导搜集、阅读其他童话;还可从课文与原著这个“点”出发,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母本《自私的与人》, 这样点面结合, 引导学生乐于阅读, 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 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

二、探索并打通一条“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最佳路径

(一) 以课内带课外

1. 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教材中有不少文章, 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 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 而这也是学生最想了解的。 因此, 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首先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 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 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 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2. 课中资料补充式阅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选入课本的时候都做了一些调整或省略, 于是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们仅仅借助课文是很难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内容的, 因此在课堂上做一些有意识的拓展与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可以人物促读, 也可以情节促读。

3. 课后延伸拓展式阅读。一篇课文学完以后, 学生们心中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好奇, 他们要么对故事的起因特别地感兴趣, 要么就是对故事的结果特别地在意。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特点或探索起因式地读, 或追寻结果式地读, 或推敲细节式地, 或探寻人物式地读, 或内容联系式地读, 或知识汇集式地读, 或读本推介式地读等等。总之, 在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时,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式地阅读。

(二) 以课外促课内

1. 以教材为依托, 一篇带多篇。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杨氏之子》一课时,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 有意拉通课内课外阅读资源,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2.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 一线串多篇。比如学习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专题《生命生命》一课时, 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人和事, 包括新闻报道, 在学习“倾听心跳”时, 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畅所欲言, 在拓展时, 适时的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生命的文章, 如《向生命求索》《一片叶子落下来》 等, 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量, 又有助于让孩子们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三、关于“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新思考

(一) 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需指导得“法”

课内外整合阅读必须得有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正是语文本身。 在方法上更要予以指点, 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某一点, 去寻找课内外的联结点。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只有教师在整合方法包括整合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 指导得当, 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才会有价值。

(二) 整合课外阅读, 须把握住整合的“量”与“度”

教学的时间永远是个恒数, 一方面的过“度”, 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整合了大容量的阅读材料, 而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 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成空中楼阁了。因此整合课外阅读始终要以教材为本, 让学生思维的“风筝”能够在教材这方天际翱翔腾飞。

(三) 整合课外阅读要用足教材, 重视“质”的提升

关于真情初二作文 篇8

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天气很热,我忍不住穿了一个半袖,去学校的时候妈妈让我带把雨伞,说今天会下雨,我抬头看了看天空,万里晴空,怎么会下雨呢?说着,我便放下雨伞,向学校跑去。到了中午,天空乌云密布,雨水滴滴的下着。一会雨越下越大,我没带雨伞也没带衣服我的身体不受控制的哆嗦,带着雨具的同学都走了,其他的也被家长陆续接走了。我心里想:早知道样这样,我就该听妈妈的话了。

望着窗外哗哗直下的大雨,我背起书包快速的向前跑着。忽然看到向学校走来的一个身影,那个身影是那么的熟悉,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啊!那是妈妈,狂风呼呼地吹着,好像要把妈妈吞没似的!我向妈妈拥去,叫了一声:“妈妈,您怎么来了!”妈妈赶紧给我穿上雨衣,说:“让你来的时候带雨伞,你就是不带。”忽然间,我发现妈妈的头发、脸上、衣服,全部被雨水浸透了。雨越下越大。望着妈妈那湿透的脸,我的眼睛不由得红了!那时“雨娃娃”不停地在雨伞上玩耍,蹦到地上,溅出水花。

我们走在回去的路上,雨伞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妈妈为了不让我淋雨,故意把伞推到我这边来,自己却在一边被雨淋着。我又把雨伞推到妈妈那边,我们互相笑了笑,走在路上,看着妈妈对我百般疼爱与关心,一股暖流涌到我身上,我情不自禁的哭了,任凭泪水哗哗的往下流。回到家,我的衣服湿了些,而妈妈的衣服全部湿透了,她没给自己换衣服,就先给我换上了干爽的衣服。

关于真情作文五年级 篇9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去楼底下玩,因为好长时间都没有和朋友们一起玩了,所以我们一直玩了一个下午。“好渴呀”我就对朋友们说,“你们先玩,我回家喝一些水就来……一定要等我,我很快的。”说完我就跑回了家。我急匆匆的打开烧水壶按钮,思绪便飞到了刚刚玩的游戏中“等会玩时应该……”

“赵梓涵,水的温度可以了,在烧就太烫了……赵梓涵!”正在拖地的妈妈大声提醒道。我从幻想中醒过神来,急忙关掉正在沸腾的水,端起水壶就往杯子里倒。

“啊,好烫啊!”水倒在了端杯子的左手上!只见我手上的皮一下子缩在了一起,卷成了一个个小疙瘩。情急之中拿水壶的右手把水壶扔在了桌子上,而左手因为被水烫了,下意识的松开,玻璃杯掉在了地上,水洒的到处都是。顿时,我感到又疼又烫。妈妈听见声音,感紧跑过来,看到这一片狼藉的场景和我痛苦的样子,拉起我的手就向水池跑去。到了水池边,妈妈一下子拧开水龙头,一边把我的手放在凉水下冲着,一边心疼的说到:“宝贝,别怕。”一边把我烫伤的手指轻轻放到嘴边,慢慢地吹着。然后妈妈找出家里的烫伤膏,轻轻的涂抹在我的手上,有耐心的说:“你呀,真不让人省心,这下不但不能出去玩,连做事都不方便了。”妈妈唠叨了我几句又安慰道“好了,不会留下伤疤的,以后倒水时千万别着急,要小心!”

啊,虽然手烫了,当时的情景是那么的狼狈不堪,可是妈妈的唠叨和吹拂却让我感到了异样的温暖。

让学生作文回归真情 篇10

1. 用心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用心感受生活, 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 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 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 根本的经验就是感受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 无生活实感, 就不可能有真情。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 多关注生活, 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 去建立感情, 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 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挚的情感了。要做到这些, 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参与社会实践, 走向真实的生活, 多一点真情体验, 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去体验生活的滋味, 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 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 越感动人。为此, 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除感知生活之外, 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 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 感之不切, 那么作文时, 要么写不出来, 要么胡编乱造;同样, 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 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此外, 在具体构思过程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 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 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 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 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 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2. 开设情景作文课, 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 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 容易酿造氛围, 调动情绪, 激发兴趣, 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霞光里描写景物;如凭窗远眺, 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 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 变“单一”为“多样”, 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这样, 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 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 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 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3. 勤写深思, 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要写出真情, 还须“我手写我心”, 即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心声, 这样的文章才有真情。据说, 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在最初写作时, 用了好多书上现成的句子, 凑成一首长诗, 然后高兴地去请教一位老诗人。他满以为会受到称赞, 可是, 那位老诗人皱紧眉头, 对他说:“请您用您自己的话, 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高尔基受到启发, 把那首语句优美的长诗烧了, 只留下属于自己写的那两句。从此, 他按照这两个“自己的”勤奋写作, 越写越好, 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通过写作, 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 认识再认识, 观察再观察, 感知再感知, 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一位同学参加了西安夏令营活动, 他初写日记, 仅写些新奇、好玩、一路兴奋什么的内容;后来通过重新认识体察和感知, 进行多次修正、深化和升华, 终于撰写出有深层理念和高层情感的文章。如感受到西安古城浓厚深沉的文化内蕴, 如一路品味出古城人那高尚的品质和时代精神风采等。

4. 多一些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 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 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 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 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 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和细节描写, 恐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关于人间真情500字作文 篇11

在一切都向钱看的社会中,让我感到迷茫与无助。现在的女人结婚不是将自己的幸福托付给男人而是托付男人手里的给金钱。仿佛世界上最亲的只有钱。只要男人手里有房子、车子和票子,再差的男人也能找到漂亮的女人做老婆。现在的人都是以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有钱就是“好男人”,没钱一切无从谈起,社会就是这样现实!

现在谈恋爱的情侣,纵使两人的感情再好,要想结婚,男方必须要有房子、车子和票子,如果没有,千万别提结婚。

现在的人都一切向钱看,把世界变的残酷无情。有钱就意味着有幸福吗?

不,不是这样的!虽然金钱能给我们物质上的享受,会有很多人想要巴结我们,但是这样能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吗?

用钱换来的感情决不是真感情,金钱决不是万能的。如今,人世间的真情流向了金钱,万恶的金钱!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变成世外桃源呢?

关于人间真情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12

晶晶是一个活泼可爱的汉族小姑娘,长的聪明伶俐,人人见了都会夸:“这孩子真漂亮啊,一看就很聪明。”晶晶所住的村里,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是一个苗族人,她俩是邻居,经常聊东聊西,两个人关系很好。

有一天,晶晶在外面玩了很久,想回家的时候,发现老奶奶家的门开着,于是晶晶走了进去,发现老奶奶正在卧室睡觉,晶晶立马就想走,怕打扰了老奶奶睡觉。但她刚想走时,看见了一大盆五颜六色的脏衣服,和一大盆床单。晶晶想:“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腿脚不方便,出入总是拄着拐杖,哪还能洗这么多的脏衣服呢?我来帮老奶奶洗吧!”说干就干,晶晶打来一盆清清的水,把衣服放在里面,又拿了搓子,小锤子,使劲的拍打着。不一会晶晶头上的汗珠便滴落下来,晶晶用手一擦,便又拍打起衣服来,还小声喊着口号:“一、二、三、四……”衣服、床单总算拍打完了,衣服顿时干净了不少。晶晶又拿起一件衣服,使劲的揉起来,很快,盆里清澈透明的水变成了浑浊的脏水。晶晶端起盆,向河边走去,又盛了一盆干净的水去了老奶奶家,清澈的水湿了晶晶的布鞋,但是晶晶全不在意。衣服床单洗完后,晶晶又拧干、晾好。小小年纪的她干完这些活还真感到有些累,可是晶晶并没有停下来,她又帮老奶奶收拾了屋子。这可惊醒了老奶奶,当老奶奶走出来,眼前的一切她都不敢相信,衣服、床单全洗了,全家上下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尘土。当她看见晶晶的时候,便笑了,她过去一边贴着晶晶的脸,一边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晶晶红润的小脸,还说:“晶晶啊,你真是好孩子,奶奶和你非亲非故,你却如此帮我。”晶晶害羞的一边用手紧紧攥着裙子,一边说:“奶奶,你以后有事叫我就行,不用这样,我们是一家人。”“晶晶,你这么乖,奶奶真感动。”

就这样,两人一直聊到傍晚……

让真情回归小学作文教学 篇13

让“假意”横行,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要努力使真情回归小学作文,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采用情中注重激发和呵护学生的情感, 从而引导多种手段积累和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回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归◎一古、人厚云积:“薄读发书, 破于万广卷泛, 阅下读笔中如积有累神情。感”小的文章, 必须要有广泛的阅读基础刘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要想写出精彩、。通过生动学华广泛的阅读, 学生能够逐步走进作者内心作世的情界, 感不经断验, 地从体而会有文助中于的自情己感, 今积后累在丰作文富文班级中中准确, 我围绕阅读地把握情感, 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真切地表达情感。在教活动角是学。生1.的阅读家园开辟“阅读, 给学广角”。班级的图书生提供了丰富学的精神食粮。每天的阅读课上, 学生徜徉

在图书的海洋, 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阅读使学生超越时空, 使学

生的精神和心灵更加自由, 使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多彩。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阅读后, 在班级范围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不断积累和提升情感。平时, 我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同一体裁进行广泛的阅读, 再安排固定的时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动之以情, 于课堂指导中激发情感

谈到作文, 不少学生都会产生些许“惧怕”心理, 因为他们看到作文要求总觉得无内容可写, 每次都是冥思苦想半天后, 再挤牙膏式地完成任务。这种被动式应付作文, 既体现不了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 也逐渐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要注重课堂指导, 从激发情感入手,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让学生主动作文,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如指导学生围绕“礼物”进行作文, 在课堂上我首先播放录像片断 (小华、小珠、小明过生日收到自己的礼物, 有喜欢的, 有不喜欢的, 表情也不尽相同) , 然后提问:“录像中三个小主人公收到了自己的礼物, 他们的心情如何?”学生争先表达。有的说“瞧小华的高兴劲儿, 我想他的礼物一定是梦寐以求的”;有的说:“小珠的礼物最平常了, 所以她也是无所谓的样子”;还有的说:“小明不喜欢自己的礼物, 他的失望都写在了脸上”……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说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此基础上, 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让学生谈谈感受, 评价刚才录像中几个主人公的做法。最后再明确作文要求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过生日收礼物时的情境入手, 用画面链接生活, 唤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通过描述别人收礼物的不同情景和不同心情, 来引导发现自己身上的故事, 感受并表达自己收到礼物时的情景和心情。同时, 通过故事引导, 对于礼物的态度不宜仅仅停留在“喜欢与不喜欢”这个层面上, 应该更深地体会到对方的情谊和礼物包含的意义, 以及应学会感恩, 等等。这样的指导, 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 学生通过作文也获得了为人处世方面的启迪, 从而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尊重差异, 于作文评改中保护情感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充分体现人文性。试想如果学生拿到作文本, 总是看到“语句不通顺”、“选材不新颖”等诸如此类的评语, 还会有兴趣去分析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吗?还能充满信心地完成下一篇习作吗?如此下去, 学生的作文又怎么能得到提高呢?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 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教师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多注重情感的投入。首先是调整好感性和理性的度。教师在评改作文时, 千万不能只站在老师的高度, 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学生的作文, 这样, 就漠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当然, 适当的理性分析是需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多给学生一些感性的鼓励和评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每次都给学生很高的分数, 甚至高得让人无法理解, 他每篇都对学生肯定优点, 作出高分的说明, 学生便乐呵呵地再也不拒绝写作文了。这告诉我们在评改作文时应该站在学生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心态、情感去品味学生的作文。其次是评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 只能扼杀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导致他们缺失写作的激情。作文评改时, 我们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看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六年级时, 一学生限时作文时写了不足200字的文章交上来, 看他努力付出的样子, 我给他写评语:这篇作文比五年级时进步可大了, 老师很高兴。不过, 下次作文可否写得详细一些?后来, 这个学生每次作文都有进步。到毕业时, 作文水平在班上名列前茅。

关于真情的作文400字满分 篇14

有许多的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们奋不顾身,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保住了学生们的生命。

我们学校里开展了捐款活动。同学们纷纷捐款,有的人捐10元、有的人捐50元、有的人捐100元。老师们也纷纷把钱投入捐款箱中。虽然我们这些学生和老师没有歌星、影星和大老板们捐的钱多,可这些钱是我们对灾区人民献出的爱心,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爱的暖流,温暖灾区人民的心,使他们从灾难中勇敢地站起来重建家园。

解放军叔叔们闻讯赶来,他们立即分成几个小分队进行抢救。其中有一个解放军叔叔几天几夜连续奋战在抢险第一线,人们让他休息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不行, 我不能休息,我要争取时间再救几个孩子。”这句话感动了现场有所有人们。

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真心地祝愿灾区的人们早日重建家园,小朋友们能早日重返校园。灾区的小朋友们你们别害怕。胡锦涛说过:“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以能渡过难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抢救。”对呀,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渡过这一个生死难关。”

关于真情作文初一 篇15

周日傍晚,天说变就变,刚刚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却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大雨好像随时都会随着一道闪电砸下来。

我站在公交车站前,焦急地等待公交车。公交车怎么还不来呢?我望了望灰色的天,心中的焦急又添了几分。已经半个小时了,23路却迟迟不来。远处终于出现了23路的红光。我攥紧手中的零钱,跟着人群一同挤上公交车。我刚坐稳,大雨就如倾盆之势泄下来,豆大的雨点打过车窗,窗边的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咦?我的余光忽然看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在雨雾中追公交车,还喊着:“师傅,停一停!师傅,停一停!”这辆23路是末班车,要是师傅不停车她就回不了家了。我刚想出声,“师傅,停一下,有人还没上车。”一位戴着眼睛的叔叔比我抢先一步,冲着司机师傅喊道。司机师傅看了看后镜,缓缓地停了车,一位浑身是水的少妇护着胸前的襁褓,急匆匆地跑上车。车厢里的人不约而同地分开一条小路,露出了一个座位。“谢谢,谢谢。”少妇一直点着头。“擦一擦吧”一位打扮时髦的女郎拿出了一块干净的手帕递给少妇。“哦......谢谢!”......

到站了,我走下车。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凉爽的晚风吹来,我想着刚才发生的事,只想说:“人间处处有真情!”

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 篇16

一、点点滴滴在心头———情感的积淀

1、用耳去倾听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可学生并非每件事都能亲身经历, 如何充实学生的间接体验?让学生用心去倾听。例如:写一段夏天的雨景, 在某一个炎热的夏天、学生都显得很烦躁、难受, 我趁机问他们最想听到是什么呀?学生都说雨声, 我就用音响播出风声、雷声、闪电声、下雨声, 让学生闭眼倾听。想想听到了什么,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音响效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语感情境, 缩短了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 在学生心中唤起了很强的真实感。由此引发学生去倾听天籁之音, 听老百姓生动的故事, 听媒体感人的报道……总之, 教师可借助一切多种媒体手段来表现生活的内容, 使学生悦其耳、动其心、触其情。

2、用口去诉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倾诉的对象。学生的课余生活因谈话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有些交谈是内心的感悟, 是佳词妙句, 真情所在。我们老师要充分提供学生聊天的这种机会。如初一新生, 大家互不了解, 可以安排学生随意“聊一下自己”, 把自己介绍给大家, 说自己的性格, 说自己的理想, 如此, 在诉说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谈话中谈出真情。如此诉说既激活写作之泉, 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情趣。

3、用手去记录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 有时候某人的一句话, 路上碰到的一件小事, 电影里的一个细节, 书本上的一张插图等等, 会突然跃动在你的心头。你忽然觉得可从以上种种引发出一个个故事。这就是在偶然的机遇下, 要保留住这偶然的真情实感, 就要有“猎奇”心理, 随时用笔记录之。不管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都要培养学生随身带纸和笔的习惯。如果看到听到什么传闻趣事, 或有什么心得体会, 都应立刻有选择性的加以摘录, 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留住自己的真情。

二、潜思暗想溢胸中———情感的挖掘

抓住时机, 激活情感。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 但到底是什么感受, 许多学生说不清楚, 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 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等感受来。又如在一个下雪天指导学生即兴作文时, 让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凝视着窗外飘扬的雪花, 观察了五分钟后, 学生们各自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看到雪花自由自在地飘在空中, 希望自己也能像雪花一样自由, 不受拘束;有的学生看到雪花落到地上, 像回到家一样, 找到了归宿;有的则由雪想到了那些纯洁如雪的人;还有好动的学生希望雪花快快地落, 多多地落, 好出去打雪仗......同样的时间, 同样的景物, 观后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三、满腔激情留笔端———情感的喷发

实践活动, 引发写作的激情。如:中秋之夜, 花好月圆, 为什么不可以举行一个月光晚会呢?地点当然选择在操场。即使阴雨天,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皎洁的明月定格在布幕上, 关掉教室里的灯, 在讲台上点上两支蜡烛, 举行“明月诗歌朗诵会”!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晚, 会给同学们留下多么丰富的想象和快乐!国庆长假, 秋高气爽, 为什么不可以进行一次集体活动?郊游或爬山。回归自然, 寄情山水, 让学生感受战胜大自然、克服困难的自豪感,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感受大自然的万种风情, 感受祖国壮丽的河山, 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每次活动归来, 指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把活动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因亲身经历, 还怕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吗?

上一篇:车间操作规程最终下一篇:我的青春,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