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2024-06-25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共7篇)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篇1

本文所讨论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同时也是他的核心翻译理论。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功能对等”已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他创造性的将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等效”(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 “动态对等”理论,后来改称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一经引入就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国内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奈达的理论“帮助创造了一种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的新姿态,增进了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谭载喜,1999) 。

二、“一带一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所以,“一带一路”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 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如今,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之一,中国将秉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周边各国再次开创世界性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合作交流,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评析现存译本

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目前有代表性的几个译本进行评析。奈达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Nida, 2004)。根据奈达的功能等效理论,译者不仅要领会源语文本的内容,忠实地传达源语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反应。

1 . 中国式直译。目前的各大报纸和网站大多选择诸如One Belt,(and) One Road比较简洁的译本。就字面来看,外国人可能会理解为“一条腰带和一条马路”, 实则这种忧虑是多余的。“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创,世界上独一无二,所以在语境之下,老外会不知其内涵,但不会误解为“腰带和马路”。 所以如若选择此种翻译,那么建议在随后的文本中一定要有有展开性的解释或加助,这样才可做到让国外读者和国内读者有共同的读者效应。

2.直译加意译。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5月19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应邀出席美国一学生公开论坛并发表演讲。其中提到“一带一路”,英文版为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得到国内翻译界的赞赏。

For its part, China has initiated 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 to strengthen Asian and Eurasian connectivity.

此种译法的确抓住了“一带一路”的核心,即两条“丝绸之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丝绸之路”是他们脑海中具象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符号,将此概念与古丝绸之路相关联,用它来帮助国外读者们领悟“一带一路”这一概念的关键,因此可以大大帮助读者做到理解上的效应对等。

3.解释性译本。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6月中旬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The best way Western observers have been able to visualize Beijing’s plan is a reviva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linked Europe to China as a major trade route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boosting the economie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all the peoples along the way.

在此译本中,作者提出该战略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随后用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对该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可谓概念清晰,点明主旨,哪怕是不知概念的中国读者也会知道该战略的内容了。

四、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鉴于翻译没有绝对的正确,因此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译文,作为译者,首先一定要牢记探究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做到忠实于原文,不能曲解或漏译;其次才能考虑根据语境选择什么样的译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他将译文的评价的标准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别的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效果对等只存在于理论上。因此,如果译文读者达到了原文读者的最低限度的理解,即语言的关键,那么该译本即可采用。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因此,如何正确的让世界了解其内涵,对于该战略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功能对等主义理论来评析常用现存译本,以更好地为国际合作交流起到绵薄之力。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学翻译 对等研究

一、引言

我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伟大构想,连接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涉及国家众多,经济体量巨大。战略沿线地区具有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因而有可能使“一带一路”有可能培育成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大动脉。国人与外族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各国际民族必须实现语言文化的无障碍交流。

展开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研究和多元文化交流传播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战略全局产生深远影响。与沿路民族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双赢格局,情感相通与心心相印是沟通的首要条件。而情感沟通的前提是文化的沟通核对等。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文学对等翻译的内容及策略。

二、文学翻译与对等理论

我国自古便有丝绸之路和西洋远航的光荣传统。中华先民早已为子孙的世代友好铺垫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已在西线民族的文化里注入基因。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主要表现在人们政治、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经过长期积淀而主要存留在古圣先贤和当今文豪们挥毫而就的经典文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文化的精华当属华夏文学,文化的外译则集中于中华文学的翻译。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翻译必须建立在对等翻译的基础之上,从而建构起所有域外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文化心态与愿望。

对等翻译是中外翻译界的一个颇有争议但又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常遭病垢甚至全盘否定,对等翻译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寻求对等依然是语言服务工作者和翻译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译者总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取得原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意义和文化交际的对等。

中国翻译家们曾对此提出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人天交接,两相得见”、“文不害义,务存其本”、“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等要求。西方翻译家坎贝尔(Campbell)认为,对等翻译首先是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然后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作者的精神和风格,最后是使译作像原作品那样自然、流畅。巴特(Batteux)则要求译文在思想上保持原文的色彩、程度和细微差别,在风格上保持原文的激情、风趣和生气。贝克(Mona Baker)认为翻译要综合考虑词语、语法、篇章以及语用等因素,要平衡内容与形式、自然与准确等关系,以达到与原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即功能对等。

综合以上表述,文学翻译的对等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对等,然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度等对等。我国文学的表现手段主要以意象为主,所以汉语言文学的外译主要是指语言意义的翻译和意象的对等表达。

三、文学对等翻译策略

1.语言意义的直接翻译。语言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它既可指概念意义,及词典里解释的一般意义,也可指有概念意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文化意义等,还可指语篇意义,即背景意义等。汉英翻译中有大约70%的内容可以通过直译来完成。且看许渊冲对《送友人》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的英译。原文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如下:

Farewell to a Friend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Youll drift out, lonely thistle down.

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your way,Your horse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

( 许渊冲:1987)

对于文中的一些特别的专有名词或中西文化中具备共同意义的词汇,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进行直接对等翻译,如“青山”、“横”、“白水”、“东城”、“此”、“地”、“别”、“孤蓬”、“浮云”、“挥手”、“马”和“鸣”几乎与 Green mountains,bar,northern, White water,girds,the eastern town,here,place,good-bye,lonely thistle,floating cloud,wave,horse和neighs,这样的翻译并没有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损词害义。

2.功能对等的意象替换。除了能够直接进行对等翻译的词,汉英两种语言中还有一些意义不能直接进行翻译,尽管这些内容只是少数(大约30%),它们代表了汉语文学的独特魅力,是“汉之为汉”的基础。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代表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意象组合各式各样,意象间的逻辑关系往往见于卓尔不群的形式组合之中。

在找不到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刻对比,在异域文化中找到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进行意象替换,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在翻译中通过套用译语文化中已有的结构或方法来表达类似的源语情感,从而给译语读者产生一种与本族语相似的情感体验。如果把翻译比作下棋,这是一种高手过招的方式进行的博弈,这些对等的取得需要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学中都具有高深的造诣,利用相似性将这些常人绞尽脑汁都解决不了的“不可译”处理得天衣无缝。如《送友人》翻译成Farewell to a Friend与海明威的A Farewell to Arms 相似意象或结构进行的替换,bar则取自Keats的“To Autumn”中的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gird与Edmund Waller的“On a Girdle”,Parting day与Thomas Gray的“Elegy”中的名句“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意象替代的翻译方式,不仅实现了意美对等的功能,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形美对等。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情感体念上都让读者产生共鸣。

3.创造性对等翻译。创造性对等翻译是指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概念意义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的时候,译者必须根据整个篇章和自己掌握的百科知识,分析原文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确切的概念意义,然后在目的语中创造与原文上下文中概念意义对等的新的词语或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我国学者郭建中提出过翻译的“创造性对等”概念,但“翻译中的创造,并不是随时随地创造,也不是任意创造,要在非创造不可的时候创造”。释意学派则提出了“重新创造上下文对等” (recreation of equivalence in context)的翻译方法。严格的说,功能对等的意象替换也是一种创造,是翻译方法的创新。同样是在《送友人》中,原诗的“北郭”翻译成了“the northern sky”,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对等翻译。在中国,古代的“郭”是外城,“城”是指内城,在汉语中内城与外郭构成对比,如果将“郭”直接翻译成“outer city”之类,在英语中和“town”不能构成对仗效果,且city 与town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并不是“外郭”与“内城”的关系。此外,从诗的意境看,诗人与友人的分别地点应是在内城和外城之间的地方,“青山”在外城之外,当属远指,而“白水”(此处应为护城河)应在紧邻内城之外的地方,当属近指。如何在译诗中取得远近对仗的效果?许渊冲先生运用创造性对等的翻译方法,用“sky”表达远指,与“town”的近指刚好构成对比,不仅对仗得恰如其分,而且实现了形式与意象上的对等之美。同理,将“落日故人情”翻译成“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出现了“落日”不见日的状况,也可能是基于与前一句“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构成意象对比效果考虑。

四、结语

语言是交际的桥梁,翻译则是语言沟通的重要保证。战略实施,文化先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首先要保证语言的意义对等,然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度等对等,即文化意象的对等表达。翻译本来就是戴着脚镣手铐的舞蹈,要在文学翻译实现翻译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两种语言的求同,还要保证源语文化的语言特色。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差别可想而知。好在世上并无绝人之路,在中外文化交际之路上披荆斩棘的文学外译更是如此。优秀的译者为了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而皓首穷经,为了实现中西文化的对等交流,“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他们不仅译出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语言,还创造性地利用翻译手段将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学中意象之美。

参考文献:

[1]金立群,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http:// news.xinhuanet.com/2016-03/17/c_1118366322_14.htm.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90.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8,100.

[5]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吴春梅,范纯海.新编使用阶梯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8.

[7]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37.

[8]许渊冲.翻译对话录[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二),1992:110.

[9]郭建中.创造性翻译与创造性对等[J].中国翻译,2014(4): 11,12.

[10]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3.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篇3

一带一路英语演讲稿:The Belt of Culture and Pride

兔兔和猫猫的小窝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witnessed the advance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roughout the world. Communicating with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is crucial for keeping up with the most distinc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sides, forming allies with other economy entities allows mutual support. Owing to these reasons, globaliza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unprecedented concept of Belt and Road has been brought into public focu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ets inspiration from the Silk Road and pushes forward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route connects eastern Asia and Europe, encircling the world with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In my perspective, I value the cultural benefits it brings the most. The process of being unfamiliar with other cultures to showing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requires us to learn and to broaden horizon. Take Israel as an example, though underestimated in the World War II, it has proved its strength, illustrating that there is no superiority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nation of Jew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I once learned that Jewish people apply honey on books to tell infants that knowledge is sweet. What can we Chinese people learn from them? The fact that we lack talents in high-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lie in that we learn knowledge out of purpose instead of pure pursuit. Now that the initiative puts effort in cultural improvement by communicat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It indicates a giant leap in our mindset.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篇4

从大国政治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均是出于参与全球治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只有通过参与国际制度建设、规章制定和秩序的重构,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障国家利益。在北京召开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国际影响力,是因为一带一路能够让各个国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 利益,这些 利益包括为国家创造就业岗位、为国家增加出口、为国家拉动内需、为国家提供生产效率、为国家充实国库等等一系列有利因素。

和很多联盟、组织、机构不同,一带一路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每隔一段时间开个会,而是要切实搞好各个国家的经济,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追求最惠国待遇,而是为了和其他同样想将自己建设得强大、富裕的同伴一样,踏踏实实搞好生产、搞好贸易、搞好交流。因此,此次盛会吸引了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500多名中外嘉宾,尚未举办便举世瞩目。

为什么要参与 一带一路?这是因为 一带一路是各国对外发展战略的融合,以更高的高度对亚欧经济发展制定的发展战略,将打造一个更加开放、融合、互助的朋友圈。目前,世界经济不明朗的雾霾依旧存在,各国都希望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猛药能够化解经济的迷茫,但也往往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并留下后遗症,在数年后或又再度令经济受伤。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希望这种引擎能够长期有助于经济、产业的发展且没有副作用。随着各国对 一带一路的深入了解,他们发现这就是推动经济长期发展、能够为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战略。

尽管经济贡献是各国最为看重的一方面,但从 一带一路发展的必要条件来看,和平是重要的基础,缺少友善、和平、共融、互助、理解的基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从 一带一路中获利。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提到, 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 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和平永远是繁荣发展的催化剂,包容、理解是和平的种子。尽管未来的时代是各国与各国、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但从大局来看我们更需要去理解对手、包容对手,与对手在本着进步、成长、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良性竞争,才能实现一带一路上的互利共惠、互惠共赢。

这也要求各国在世界经济前景发展不明朗的当前,不能闭关锁国封闭自己,而是要积极与对手、朋友联动起来。这种联动包括经济、人才、科技等方面等合作,这些合作的前提在于设施联通。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我们已经确立 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框架,要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习总书记的这一段讲话,更突出设施联通对 一带一路起到的巨大作用。

未来,通过 一带一路的交融、开放、互助建设,随着物流及基础设施的提升,中国人未来能在伊朗吃到原汁原味的肉夹馍、在法国吃到新鲜出炉的热干面,外国人也能在中国吃到当地的食品,让各国走出国门的人们在外地的生活与熟悉的环境无异。最近几十年,电话、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先后的出现,让人们惊呼这让世界变小了,未来 一带一路将真正让这个世界变得更近。

一带一路专题 篇5

现代文阅读一:

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

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

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答案:

1.D(错在“荡然无存”,原文是“陆上通道受影响”)

2.B(A项错在绝对化了,原文有“也许”;C项原因错误,“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的原因是“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而不是“这些制度”;D项错在内容理解有误,中央政府是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而非边军经费从税收中开支)3.A(B项无中生有,错在“使得他第二次出使就途径这些诸部族和邦国”;C项概念混淆,错在“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原文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D项无中生有,“经济、文化、军事”为凭空添加)

现代文阅读二: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

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B.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答案:

1.B(与文不符。“五通”,并不包括语言互通。)

2.C(曲解文意。“少用、慎用”错误。据原文第三段语境,不能使用“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

3.C(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张骞传(全文)

原文:

①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译文: ①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原文:

②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译文:

②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得月氏王明确的表示。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

原文:

③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译文:

③张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原文:

④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译文:

④张骞亲身到过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并且听说了这些国家邻近的五六个大国的情况。他向皇帝一一禀告了这些地方的地形和物产。张骞所说的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

原文:

⑤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译文:

⑤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我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大夏人说:‘我们的商人去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地方。他们的习俗是定土而居,和大夏一样;但地势低湿暑热,他们的百姓骑着大象作战。他们的国土靠近恒河呢。’以我推测地理方位看,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在西南边。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东西,这就表明身毒大概离蜀地不远了。现在出使大夏,要经过羌人居住的地方,路不好走,羌人讨厌我们;稍微往北,就会被匈奴抓获;从蜀地去,该会是直路,又没有干扰。”皇帝知道了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有很多珍奇宝物,又是定土而居,差不多和汉朝的习俗相同,而且兵力弱小,又看重汉朝的财物;他们的北面就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让他们来朝拜汉朝。假如能够不用武力而施用恩谊使他们归附汉朝的话,那就可以扩展很多领土,一直到达要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才能听懂话的远方,招来不同习俗的人,在四海之内遍布威望和恩德。皇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很对。于是命令由蜀郡、犍为郡派出秘密使者,四条路线一同出发:从冉駹,从莋都,从徙和邛都,从僰,各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往北路去的使者被氐、莋阻拦住了,南去的使者又被嶲、昆明阻拦住了。昆明的少数民族没有君王,喜欢抢劫偷盗,总是杀害和抢劫汉朝使者,始终没有人能够通过。但听说昆明的西边大约一千多里路有一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而蜀郡商贾私自贩运货物的有人到过那里。于是汉朝由于探求通往大夏的道路才和滇越国有了往来。当初,汉朝想和西南各民族往来,但麻烦很多,就停止了。直到张骞说可以由此通往大夏,才又开始从事和西南各民族建立关系。

原文:

⑥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译文:

⑥张骞以校尉的身分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又过了两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广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头,他用爵位赎免死罪,成为普通平民。这一年,骠骑将军攻破匈奴西部,杀敌几万人,一直打到了祁连山。这年的秋天,浑邪王率领部下投降了汉朝,因而金城、黄河以西沿着南山直到盐泽一带无人居住,没有匈奴侵扰。匈奴常有侦察人员到这一带来,然而人数很少了。又过了两年,汉朝把单于打跑到漠北去了。

原文:

⑦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译道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译文:

⑦皇帝多次问张骞有关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去爵位,就回答说:“我居住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难兜靡本来与大月氏都在祁连和敦煌之间,是个小国。大月氏攻击并杀掉了难兜靡,夺取了他的土地,乌孙百姓逃亡到匈奴。当时他的儿子昆莫刚刚出生,傅父布就翕侯抱着昆莫逃跑,把他藏在草里面。傅父给昆莫去寻找食品,回来时看见狼在给他奶吃,还有乌鸦叼着肉在他旁边飞翔,以为他有神助。于是,带着他归附了匈奴。单于很喜爱他,就收养下来了。等他长大后,把他父亲原来的百姓交给了他,叫他带兵,结果屡建功劳。当时,月氏已被匈奴所攻破,月氏便往西攻打塞王,塞王向南逃跑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月氏就占据了塞王原来的地方。昆莫成人后,自己向单于请求报杀父之仇,使出兵西边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再往西逃跑,迁徙到大夏的地方。昆莫夺得了大月氏的百姓,就留居在大月氏的领土上,兵力渐渐强大起来。这时正碰上单于死了,他不肯再朝拜侍奉于匈奴。匈奴派军队攻打他,汉能取胜,更认为他有神助而远远地避开他。现在单于刚被我们所困,而且乌孙故地又是空着的。乌孙这个民族的人留恋故乡,又贪图汉朝的物产。如果在这时以大量的财物赠给乌孙,用他们在东边居住过的老地方来招引他们,汉朝还可派遣公主给昆莫作夫人,与他结为兄弟,根据现在的情势看,乌孙该会听从我们。那么这就好象截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那么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们境外的臣民。”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这些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张骞及时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到汉朝地域广大。

原文:

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译文:

⑧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这以后,乌孙王终究还是与汉朝通婚了。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篇6

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必须主动迎合“一带一路”战略,在这一伟大进程中,要努力提高自身,建设有教育水准的国家,认真思考,努力实践。由于“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国家比较多,所以涉及的语言也比较多,提高国家多语种外语能力及语种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不过,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发挥其交流媒介作用,因此我国对于高校就业导向型人才必须足够重视。在“一带一路”工程为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提供了机遇,英语人才可以就势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培养问题

在培养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时,首先要明确现在需要的英语人才,然后正视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在近些年来,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整体结构性失衡。通过分析原因可以得知,现在高校教育体制下培养的英语人才不能和国家、社会发展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各个学校和地区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能力是一样的;第二,学校成为教育的机器,实行工具化教育;第三,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没有合理的就业导向,缺乏对人才就业形势分析,没有明确能力开放目标;第四,由于高校和政府的交流不足,所以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不多,对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的认识及参与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通过上述问题可以得知,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同时还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3. 如何培养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

3.1 培养目标。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树立对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格外重要,举例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英语人才,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出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的优秀人才。在毕业以后,他们在社会上的外交、外事和国际经贸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国际传播和英语教育上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对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功底的人才,同时还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视野开拓,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较好的国际需要的高水平英语人才。

从上面两例高校来看,其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有一定英语语言功底、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高校突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国际视野以及思辨意识,还要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另外,毕业生必须对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发展战略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对于所处地域的经济有一定的把握。依据自身的职业规划,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系统的学习跨学科专业相关课程,同时还要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成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英语专业的人才最好可以掌握一门小语种的基础知识,它可以是沿线国家的任何一种小语种,用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交流。

3.2 培养模式。

在国际上对于英语人才的需要是国际化的、多元化的,而最佳的培养模式就是“E+双专业+小语种”的培养模式。不管是对于就业导向来说,还是“一带一路”工程来说,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必须和社会发展相符合。由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影响,所以对于英语专业人才来说,一方面要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建设好‘外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势所趋。在现在的复杂的国际化背景下,如果仅仅把握一门英语是难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必须掌握一门第二外语,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对于第二外语来说,除了我国现行高校开设的30余个小语种外,还要按照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师资状况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另外,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增加小语种的课时,培养高素质人才。尽管在现阶段的实施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可以通过校校合作等多种途径培养复语型人才。

3.3 课程设置。

在设置课程时,要按照“英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体系加以设置。“英语”就是英语技能课以及英语专业基础课,而“专业”则是指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和市场需求有密切联系的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第二外语”指的就是小语种。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要合理安排三个部分的比重,按照学校现在的院系设置开课类别,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通过和专业课理论有机结合,开设实习实训课。

结语

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必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英语人才。文章通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英语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加强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措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实现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接轨。

摘要:由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影响,近些年来,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明显提高,而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从根本上改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存在问题,通过四个角度的共同努力,实现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一带一路”,就业导向,英语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2]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

74一带一路英语翻译 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 翻译家 文化输出

一、“一带一路”及其文化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指中国与亚太以致东北非、欧洲广大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的广泛概念。“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泛指中国与经过中亚直至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所及区域的经济合作,涵盖东南亚、印度洋到东北非以至地中海和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两条主要走向区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和经济合作战略,它更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概念基础之上的文化影响力范畴,是中国面向全球化的战略架构。因此,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先行的优势可以推动我国与沿途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被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这对于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把灿烂悠久的科技文化传播到世界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力。

二、翻译与文化输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正如苏珊·巴斯奈特曾提出“翻译学应向文化倾斜”;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翻译不是在甲语言里找与乙语言里对等的词项,而是将语言符号放置在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跨越文化的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分析功能对等时也深入地探讨了翻译与语言的关系,认为要做好翻译,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词语只有在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因此,翻译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把一种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世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呈现给另一文化语境中的接收者。

翻译的主体性是影响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刘再复所说,人的主体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体,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的主体。总之,人在实践和认识中、在行动和思考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表现出主体的力量和价值。

另一个影响文化输出的重要因素就是翻译家所选用的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是处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两种有效策略。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于1813年《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保持不动,引导读者去靠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保持不动,引导作者去靠近读者”的两种翻译途径。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15年在其出版的《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归化”与“异化”这一组相关联的对应概念。英语中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探讨分为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分别称之为“assimilation”和“alienation”,文化层面的归化和异化,分别称之为“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归化,即把源语本土化,以目的语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并吸纳其表达模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翻译家及其译作的文化输出

1.杨宪益及其译作《红楼梦》。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翻译家。他自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学教育的浸润,古文功底深厚。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共同翻译了上百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杨宪益钟情用旧体写诗,酷爱写旧体情诗,正是其独特的灵感和扎实的古文功底,使杨宪益能够成功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并让其译本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典型译本。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外文学史坛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宪益先生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中译英为己任,致力于把“忠实”放在第一要位。《红楼梦》英译本,杨宪益凭借其高超的翻译技巧, 成功地使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多种翻译手段,对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作了娴熟的处理, 最大程度地传递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那个宝玉是个 ‘丈二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房子,由着你们糟蹋”。

译文:As for Baoyu, hes like a ten- foot lampstand that sheds light on others but none on itself. He complains that others are dirty, yet leaves you to turn his own rooms topsy-turvy.

这句话是一句歇后语,充分展示了宝玉反封建的一面,他对下人也平易近人。但他的行为受到了封建家庭的指责。杨宪益采用直译的方式,将丈二的灯台翻译 “Hes like a ten- foot lampstand that sheds light on others but none on itself ” 暗示了宝玉和蔼可亲的性格,他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及封建主义中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翻译无论在词汇上还是内容上都保持了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是对中国文化的真实再现。

2.葛浩文及其译作《丰乳肥臀》。如果说本土文学家、翻译家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成外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古老文明,那么外国学者,汉学家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翻译成外文,那便是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让文学翻译的巨大作用得以凸显出来,更让世界的眼光聚焦到中国文坛。葛浩文是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美国著名的汉学家, 他长时间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以至于他系统地把莫言的作品翻译成了英文,让世界开始接触莫言的文学,了解他笔下的中国文学。

莫言的代表作品《丰乳肥臀》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莫言曾说到,”如果要了解我,就一定要读我的《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描写了叙述者上官金童的母亲上官鲁氏横跨20 世纪各种政治动荡的艰辛一生。她的女儿们在动乱的环境中恋爱,故事历经抗战、两党合作、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直至改革开放。小说通过上官家族的变迁写出了中国历史的演进。作品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其中充斥了大量的地域性文化意象,带有神话特质。而这些文化意象几乎全部通过隐喻性语言得以表达。这些隐喻超出了语言修饰的范畴,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折射出作品的主题。葛浩文的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更把原文中的隐喻性语言提炼并再创作,让原文传达出中国文化情结更加具体和生动。

例如:“等我醒来时,第一眼便看到母亲的一只秀挺的乳房,乳头像一只慈爱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着我。另外一只乳头在我嘴里,它主动地撩拨着我的舌尖,摩擦着我的牙床,甘美的乳汁小溪般注入了我的口腔。我嗅到了母亲乳房上有一股浓郁的香气”。

译文: “When I awoke,the first thing I saw was one of Mothers wonderfully erect breasts,its nipple gently observing me like a loving eye. The other one was already in my mouth,taking pains to tease my tongue and rub up against my gums,a veritable stream of sweet milk filling my mouth.I smelled the heavy fragrance of Mothers breast”.

原文中 “乳头像一只慈爱的眼睛”,带有隐喻的效果,葛浩文在翻译中,忠实了原文,把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愫直译过来了,并把后文的 “主动地” 一词译成 “taking pains”,更加强了以乳房喻人的效果。

四、结语

翻译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丰富世界文明具有深远意义。国内外译者和学者翻译中国典籍、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非常强烈,“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直接和间接地推动着中国经典作品的外译和传播。在 “一带一路” 视角下来了解国内外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其译作展现的文化输出,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相关翻译家极其文学作品,传播中国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o,Y.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M].Tr.H.Goldblatt.London:Methuen,2004.

[2]Nida,Eugene A.语言、文化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上一篇:神山学校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总结rd 文档下一篇:亲人去世 如何安慰 节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