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观后感

2024-10-23

从心开始观后感(共14篇)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1

近段时间在看一本书,《改变,从心开始》,《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读后感《《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2

一、用爱的眼睛鼓励孩子

幼儿教师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第一开智者,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是幼儿效仿的榜样,所以,必须正人先正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孩子们能从老师的眼神中得到赞许、信任、鼓励和肯定,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的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和孩子们一起的时候,有的孩子往往会被我们忽略,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慢慢会失去信心。上学期,刚和孩子接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慢慢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宗养志是我们班比较内向胆小,不怎么爱说话的一个孩子,可是他又总是喜欢逗逗别的小朋友,而有的小朋友并不喜欢他,所以经常有小朋友打他的小报告,但每次问他的时候,他都默不作声。在和小朋友游戏时,他经常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小朋友们不怎么喜欢跟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宗养志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在区域活动中,他都积极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但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就有意识地接近他,多关注他,会摸摸他的头,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与他交谈在与小朋友玩时,遇到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搞好团结,互相谦让,有玩具大家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有什么事也要大胆地说出来,和老师、小朋友多交流,慢慢地,他有时候会跑过来和我说说他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我也会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小朋友们也时常和他一起玩了。

我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在关注聪明懂事的孩子的同时,请别忽略了那些内向的孩子”。爱是一种教育手段,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爱,会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二、用真诚的心关爱孩子

幼儿教师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情感。这种爱既要具有母亲般的细腻、真诚,又要具有理想的光彩。这种爱不娇、不溺、不偏、不倚,不因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或家长的地位高低而变化。这种爱更是开启孩子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爱时,他们也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爱———温暖而又幸福的爱。

一名幼儿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孩子们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和微笑,而比这还要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孩子们对自己的喜爱。对孩子们来说,老师的微笑是爱最完美的表示,而这感动孩子的微笑就是来自于教师的心灵对孩子的爱的呼唤,也来自对幼教工作的一份责任感。孩子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正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会给孩子们以生机勃勃的好印象,也会使幼儿的心境能每天保持着轻松和愉快,慢慢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开朗的性格。

三、用宽容的心包容孩子

孩子正处于成长的懵懂期,他们调皮、好动且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和包容心,否则,会容易因孩子的不听话而恼怒。

宽容如阳光,照亮孩子的心;宽容如春雨,滋润孩子的心;宽容如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萌芽。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宽容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爱的阳光里健康地成长。宽容之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引导孩子朝着幸福的彼岸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怎样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呢?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一段时间里,我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教师,师德是一门必修课,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而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真诚、宽容而发自内心的爱关心每一个孩子,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亲近感、信任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份爱的温暖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的熏陶。

沟通,从心开始 篇3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仅有爱,并不及格,还要学会怎么去爱!”这话多么富有哲理!这其间就包含了沟通的艺术。学生要尊敬长辈,及时、经常和老师、家长讲讲心里话,老师、家长也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多和孩子谈谈心。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大家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各抒己见,把心里话讲出来。其实,沟通并不难,重要的是从心开始。

主持人: 周小英

[背景资料]

妈妈,我是你生的,但你并不了解我

北京16岁的少年赵平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生身母亲,然后跑到“网吧”里享受着短暂的“自由”。5天后,朝阳区警方在“网吧”里将他抓获,他紧紧抓着侦查员的手臂,一个劲儿地往侦查员怀里缩,那份无助与孤独让人看着心里直发酸。

按照赵平自己的说法,他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而母亲的管理手段相当严厉,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棍棒相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赵平从小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和他来往。小学还没毕业时父母就离了婚,赵平跟着母亲过。据说他母亲不允许他和别的孩子来往,放学后不许出家门,以至于在赵平的心目中,家和监狱几乎没有区别,这样的日子一直伴随着他走到高中一年级。

去年的11月2日是赵平的生日,可母亲并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了一顿。赵平为此痛苦了一周。11月8日中午,赵平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照例不让他出门。到了第二天中午,执意要出去买份报纸的赵平又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又被母亲打了一顿。一股失控的怒火在赵平的心里熊熊燃烧,他说就是这时想让母亲消失的念头萌生了。

下午,他趁母亲不注意时,从厨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时分,母亲开始监督赵平背外语单词,并喝令赵平把每个单词抄写20遍。赵平开始机械地抄写单词,一直抄到钢笔没有墨水为止,母亲让他到自己房间去灌墨水。可赵平回到房间后,却拿起床下的菜刀,冲出房间砍向了母亲,直到母亲倒在了血泊中……

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3年6月底,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中小学提前两周复课。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吗要提前?”妈妈对此表示疑惑。小汪解释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学生为何害怕与老师打交道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害怕和老师打交道。记者抽样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70%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的被访中小学生很少找老师说话;10%的学生从来没有主动找老师说话;5%的学生不敢找老师说话。这个调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问题聚焦]

隔膜,都是沟通太少惹的祸

学生为什么害怕与老师交流?老师和学生之间为什么会有隔阂呢?有的家长为何那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暴力家庭教育往往会酿成悲剧。试想想,如果家长不是采用暴力教育的形式,取而代之以温情教育、对孩子关爱有加,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真的就那么难么?

[百家争鸣]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心理学家:沟通=倾诉+倾听

走进孩子的心灵靠什么?——沟通。静静地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忧愁。如果做父母的能认真听孩子倾诉,那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走进父母的心灵靠什么?——沟通。赶快把对抗变为对话!作为父母,谁不牵挂自己的孩子!你知道自己要晚回家,及早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父母为你担心!

许多家庭都有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因此,当孩子有问题时,做家长的应该冷静下来,尊重孩子的独立的人格,给孩子诉说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因势利导把准脉搏,帮助孩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有些家长却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他们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辩解的机会或自己的话不受父母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在自己的心底。家长不仅失去了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机会,孩子从此产生了与父母对抗的心理。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倾诉的权利,这不是纵容孩子的行为,也不能视作是听任孩子的狡辩,这是一种家教艺术。首先,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才会信任父母,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家长教育孩子也就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孩子端正思想;其次,有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个极好的机会。孩子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家长应表明赞成的态度,孩子认识上存在误区,家长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

教育家:要教书育人,教师就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就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这种沟通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的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存在哪些行为特点?经常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学生在智力、情感、反应能力、心理、生理素质方面是什么样的?他们渴望什么?需要什么?做老师、父母的要有一个了解、一个准备,还要有一份学习。我们的孩子渴望我们对他们多一份了解,我们的教育需要对他们多一份了解,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全员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心声:理解万岁

福州一中初一的邓思夏同学说:“最可爱的老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好老师要理解学生,能平和、客观地对待我们犯的错误;会耐心地批评教育我们,引导我们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而不是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对我们犯的错误武断地下结论。”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初二年级的陈熹同学在班上担任班长职务,是老师眼中成绩拔尖、非常懂事的好学生。她说:“对待我们的错误,老师最好不要用伤害我们自尊心的批评方式。其实老师自己也有这种切身的感受,他在课堂上的板书一旦出了错,如果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大笑大叫,老师肯定会很尴尬。同样的道理,老师在批评成绩不好或犯了错的同学时,避免使用刺激人的言辞,适当多用鼓励性的话语,这样就比较容易被我们接受。”

南昌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刘磊,在班里属于成绩一般、不被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刘磊心中的好老师是: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令他耿耿于怀:电视台邀请班上同学去做节目,大家谁不想参加?结果老师没有让包括他在内的成绩排名偏后的几名同学去。他对老师的这种“惩罚”一直非常难过。他说:“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重,如果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妥当,学生就会讨厌这位老师,甚至产生‘对着干’的情绪。”

除了对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不少同学也对父母提出了自己内心的期望——“请对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不少中学生反映,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拆自己的信件,偷听自己的电话,整天像特务一样在后面盯梢。武汉市一位初三女生对记者说,只要一有男生给她打电话,她母亲立刻就会问:“他是谁?哪个班的?学习好吗?家在哪里住?父母是干什么的……”恨不得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审查清楚,看看是否有重大问题,是否适合交往,末了还重重抛出一句话:“你可别给我丢人!”女孩哭着说,妈妈这么不信任她,真想“早恋”一把让她看看。

父母们,给孩子们一个“个人空间”吧!孩子们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他们自己的领地,他们在那里交谈、吃、玩,虽有许多吵闹声,但那就是孩子们的快乐。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窥探他们的隐私,他们会闹情绪和不满,比如简短无礼的回答,拒绝和你去某地,几天不与你说话等。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孩子们不想你拖着他们走,否则他们会经常躲避你,隔阂会进一步加剧。

[主持人语]

毋庸置疑,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夸大和缩小都是不现实的。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和老师,其实在各自内心深处都是渴望交流,渴望别人的理解的。

《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 篇4

但是我发现,我自信的欠缺,是真实的。多年来,我做着低于我能力的工作,呆在低于我能力的职位上,拿着低于我能力的薪水……所有人都认为我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我总是觉得心里没底;我总是找身上有很多“问题”的男朋友,因为总是想他身上有这么多问题,他才有可能接纳一个有着“这么多问题”的我;很清晰的事情,总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这不是没自信那什么才叫做没自信。

我想,情绪可能确实是一种更高的智慧。那些压抑了多年的情绪,那些深深刻在你内心深处的那些恶毒的言语,你把它们内化了,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变成了捆绑你的一层又一层的茧;你的光芒,你的才华,你的美,你的爱……这些真实的你,层层掩埋。

十项童年生存守则

守则一:父母就是老板,他们的命令必须遵从,除非你能躲得掉。

守则二:父母永远是对的,因为他们知道得更多,而且有着超人的洞察力(他们可以看到你的未来)。

守则三:就算你确信自己是对的,守则二仍然成立。

守则四:你必须无条件地爱父母,因为他们创造了你,给你食物和住所,并且提供玩具和其他物质。

守则五:你必须压抑任何可能被诠释为不爱老板或不同意老板的情绪。

守则六:你必须为老板的感觉负责,因此你必须表现出社会能够接受的态度。你的某些行为可能让老板觉得糟糕和不高兴,或是感觉很好和快乐。

守则七:如果你不能表现出被人接纳的可爱行为,你就是个不值得爱的坏孩子。你将会因此受到老板的排斥,或者被抛弃。

守则八:你多数的真实感觉都是不被接受的,它们对老板有负面的冲击力。

守则九:老板不需要信守他的承诺,不过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必须要守信。

守则十:老板可以做不好的事情,即使危害到他的健康和福祉也无妨,因为老板比较年长和聪明。你却必须等到大了,才能沉迷于类似的有害行为。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5

消除绝对贫困,意味着中国向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项艰巨的国家工程。与此同时,百姓生活每跃上一个台阶,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比如说,我们将对消费投注更大的关切,确信其在经济增长中会成为当之无愧的“关键先生”。

回头来看,疫情之后消费复苏的进程低于市场预期,年“报复性”反弹没有如约而至。个中缘由很多,比如说各地仍有散发疫情出现,海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拉长了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需要的时间,等等。同样应该关注的是,疫情对百姓消费倾向的影响显著而持续,背后则是人们对收入和生计的思虑。

这提醒我们,消费的持续繁荣有赖于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由此,我们的视野就必须从当期转向中长期。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这延续了过往的政策基调。事实上,当我们说中国拥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想到,中国仍然拥有超过9亿的中低收入群体。

这提醒我们,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需要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将近50%,他们是市场消费的主体,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们当然需要各种鼓励消费的政策,但说到底,我们还需要在稳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让收入持续获得增长,我们需要培育一个更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特别是让那些从农民变成市民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收入和阶层的跃升。这可能也是大都市圈战略最有价值的部分。

从心开始观后感 篇6

评选首届“网红”打卡地、线上系列音乐会直播、首届体育消费节……前不久,北京新一轮消费季开启,一系列广受市民欢迎的活动轮番登场。同时,新一批280万张北京消费券开始发放。市民一次能领到80元的线下消费券礼包。

如今,一度被新冠肺炎疫情抑制和冻结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各地不失时机地推出的一系列提振消费的举措,正在产生积极效果。笔者认为,观察北京市出台的相关举措,有两个特点十分鲜明。一是创新,二是惠民。

创新,主要体现在首次推出了多种提振消费的活动。比如,北京评选首届“网红”打卡地、首届体育消费节、全球首次舞台艺术5G+8K直播等。这些首次推出的活动,无疑给广大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调动更多市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

惠民,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商家推出的消费券优惠力度非常大。今年6月份启动的北京消费季投放了122亿元消费券,此次北京重启消费季,投放的消费券进一步加大了优惠力度,并扩大了使用范围。这意味着有更多消费者、更多商家会从中受益。可以预见,消费券在提振消费方面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消费季。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和消费造成了很大冲击,需要推出不同以往的举措来恢复经济、提振消费、降低疫情影响。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以更大决心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消费氛围,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虽然6月份商品零售额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家电、通信器材等10大类商品销售实现正增长,消费恢复呈现良好态势,但想要让消费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创新力度,出台更多举措,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

不久前,在谈到下半年如何在扩大内需方面发力问题时,商务部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在促进消费上下功夫,提升城市消费,扩大农村消费,推动电商进农村,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并且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有序推动餐饮、家政服务业恢复发展和提升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消费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手段。消费越活跃,对国内大循环的推动作用越大,越能助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提振消费是下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幸福教育,从心开始 篇7

一、氛围创设营造好心情

温馨的环境可以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身心放松,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心理环境。

学校设有“心语小屋”,小屋内有办公区、阅读区、沙盘区、放松区、宣泄区、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阅读区有专业书籍和心理健康书籍200余册,可供师生阅读。沙盘区供学生做沙盘游戏,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质箱里进行自我表现。个体咨询室是学生倾吐心声的地方,排解心理压力。放松区内设音乐放松椅、软垫、毛绒玩具等,学生通过音乐、图片放松,消除不良情绪。宣泄区设有发泄袋,让学生个体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释放压力,舒展身心。同时,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心语频道、板报、讲座等多角度,多渠道向学生宣传“心语小屋”,让其明白“心语小屋”是其心灵的家园,能够敞开心扉,一吐不快。

在班级层面,着重体现“家”文化,倡导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团结、理解、包容和进步的。一二年级是“我爱我班”班级文化;三四年级是“班级是家”;五六年级是“我们是一家”,和谐的“家”文化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活动。教室外墙新增添“我的一帘幽梦”,玲珑剔透、色彩缤纷的珠帘穿起学生的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示特长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满怀梦想,心中充满阳光,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二、多维培训重在修心

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辅导能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注重心理师资培训,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心理培训和邀请专家进校开展心理讲座,丰富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学校有兼职心理教师8人,这些教师都具有“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证书,同时每学期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心理培训,并将学习内容与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不断丰富全体教师的心理学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调适,为了缓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学校积极探索教师团队心理辅导模式,运用多种方式为教师减压。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施教能力,学校积极邀请专家做高端引领,邀请国家首批职业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高睿老师为教师开展“小学心灵成长”培训和班主任教师团体心理辅导;邀请岛城专家进行“传统文化与心理调适”培训,组织教师观看师德电影《热血教师》《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小星星》,学习电影中的教师如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打开学生心结,获得教育智慧,使教师真正树立起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减压了,才能用自身的积极健康且富有活力的状态来支持自己的事业。

三、课堂教学重在育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学科中,打造“育心课堂”,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把期待效应、激励原则引入课堂;注重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健康心灵。这样,学生们在自我感受、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过程中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幸福地度过每一堂课。

课堂教学的另一个渠道是每周三的“育心课堂”,结合每学期的心理主题,通过讲述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使学生获得心理支持,及时调整心态,悦纳自我,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对中、高年级调查“我的烦恼”时,学生们畅所欲言。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父母在课余时间给我报好几个辅导班;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唠叨,甚至打骂;自己取得进步时,家长总是随便表扬一两句就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等,学校开展了《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题活动,通过“挫折讲座”“美文共赏”“心理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烦恼,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积极心态,学会沟通,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在良好的情绪下愉快生活、学习。

四、德育活动重在润心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相融合,凸显学校国防教育特色,通过拓展训练、生命教育、体验教育、节日教育等途径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学会交往,形成社会性品质。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学校邀请海军潜艇学院国庆阅兵水兵方队的部分官兵来校,讲述训练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增强少先队员守纪、知礼、坚忍的品质。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中举行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抗日英雄事迹巡展。各中队开展“校园回声嘹亮”革命歌曲传唱活动,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热爱之情和爱国情愫。开展“国防训练营”“长征训练基地”等拓展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飞夺泸定桥的艰辛、爬雪山过草地的险阻,学生们在活动中身心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坚韧的品质,在学习和与他人交往中自立、自律、乐观、向上的品质也不断形成。

五、特色辅导重在暖心

学校还通过开通心语信箱、学生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多种辅导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心语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每天定时收取信件,对于学生的来信,依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疏导。一次,心理辅导教师从一位同学的来信中得知其因劳动委员一职被撤掉非常气愤,甚至不想上学了。教师便迅速展开了解,并积极寻求班主任和家长的帮助,和班主任老师制定疏导方案,适时找他沟通,打开心结,帮助学生走出当时的心理困境。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时间段做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刚入学的一年级同学,针对他们年龄小,初入新环境面临的不适,开展“认识学校,认识新朋友”辅导;即将毕业的学生会对同学及老师留恋不舍,有一定的浮躁情绪,开展“珍惜小学生活”辅导,通过团体辅导缓解他们的压力,释放压抑情绪。辅导教师有专家、有学校教师,参与辅导的人员有家长、有学生、有普通教师,每一个辅导内容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从心开始 篇8

给学生一个台阶

深夜,一个梁上君子潜入巴尔扎克的住室,拉动抽屉摸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一分钱。巴尔扎克在隔壁卧室里听到了,便说:“兄弟,别找了,白天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法郎。现在天这么黑,你更找不到钱了。”小偷惭愧离去。对待小偷,巴尔扎克尚且能如此“给面子”,我们对待学生自然更不用说了。

曾经教过一位学生,人非常聪明,却总是不肯用功读书,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回家也不愿温习功课,每次考试成绩都一塌糊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他得了56分,我却给了他60分。然后,我佯装发动学生查阅自己的分数,看老师有没有统计错。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怯怯地举起了手。我先表扬了他的诚实,然后对全班同学说:“这4分没有统计错,是老师暂借给他的。我相信他会在期末考试时把这几分还给老师。”此后,他变了,不但认真学习,还帮助比他落后的同学。期末考试时,他得了72分。当然,我并没有扣掉那4分,只是换了个说法,把这4分由偿还变成了奖励。我想,是那善意的“台阶”改变了他对学习的态度。

一个善解人意的“台阶”等于一粒真诚的种子,而所有的种子都一定会有翠绿的春天,都一定会回报大地。

如果我是你

一个中国留美学生在某餐厅打工时,有一天不小心把客人点的餐给拿错了,客人不依不饶,留学生一时没了主意。这时,一位老大姐走过来对他说:“如果我是你,就赶快去跟客人道歉,把他点的东西拿给他,同时告诉他这顿饭我请他了。”留学生照老大姐的话做了,客人很满意,他也保住了工作。“如果我是你”,这只是一句极平常的话,可通过我们班荣溪同学的故事,我对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有了新的认识。

荣溪是个很不安分的孩子,个性极强,还爱打架。那一天为争乒乓球台跟别班的同学打了起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效果却不怎么样。忽然,我想起了“如果我是你”这句话,于是我说:“如果我是你,我就会去跟那位同学道歉。犯了错误不要紧,知错能改才是男子汉。”没想到,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帮了我的大忙,刚刚还像一只好斗的公雞一样的荣溪低下了扬得高高的头,小声地说:“好。”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大有进步,家长十分满意。一句简单的话语,非但没有让他感到沮丧,反而有那么一点温暖,有那么一点鼓励,让他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关怀。

另起一行争第一

期中考试,小楹同学成绩很不理想,这个争强好胜的丫头一下子蔫了,整天没精打彩的,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在家里也一样。家长和老师们都为她着急。后来,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么一个标题——“另起一行争第一”,令我茅塞顿开。

这天下午放学后,我留下小楹,对她说我很欣赏她的字,希望她以后专门负责黑板报。孩子的眼里顿时有一道光闪了一下,但马上又暗淡下来。她说:“老师,我学习不好。”我知道,这时孩子最需要肯定,于是我说:“小楹,老师相信你。”小女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使劲地点了点头。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这个孩子不仅办好了每一期的墙报,还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当上了语文科代表,次次考试语文成绩都排第一。更令人欣慰的是,为了在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比赛中获奖,她自己写解说词,并和其他几位同学分工合作,查资料,“招聘”演员编排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的确,“另起一行”,每个孩子都可能是第一。我们要做的是用心去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打开孩子们的心窗,帮助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另起一行争第一”,学生会少了许多烦恼,多了许多快乐。

(作者单位:增城市朱村街

丹邱小学 广东广州511370)

教育:从心开始 篇9

大家对教育现状的不满,由来已久,不外乎以下的现实:

[1]从高考制度来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成才方式,并没有任何根本上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来的是社会就业问题;

[2]不论学习知识是如何的多,学位如何的高。动手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公认的事实。经历了10多年的教育,学生们仍然需要在社会中从头开始他们学习一些常识:独立思考、做事的态度、基本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等。对老百姓来说,倾其一生投入的子女的教育资产,跟冷酷的现实相比,是一条壕沟:无法理解,也不能原谅;

[3]在教育的整体环境中,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快乐。学生被揠苗助长,教师在职业的现实要求面前屈服,家长在希望的田边眺望和祈祷,看着田里的庄稼任人蹂躏,插不上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教育早已经沦落为世俗成功的工具了。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热衷,不是导向人的内心的培养,人生幸福的向导,而是导向现实成功的窄门:读好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机会的话,出人投地。一个人的一生,如此地单薄:从出生的那一天,就看见走向天堂的所有道路,这,就是我们希望的一生吗?

如果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条从头到尾的光滑的高速公路。那么关于幸福、关于价值、关于爱、关于恨,关于成功和失败,所有人生旅途的风景,难道只是不足挂齿的装饰和碎片吗?

所以,生活是如此广阔和重要,可以想象得到,教育的不足是那么显而易见地:

[1]不鼓励思考

总是在乎问题的答案的唯一性,本质上就是不鼓励思考。既然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何必要想呢?大家都知道,那个正确的答案,在教学参考书中,在老师的口中。学生们从无数次考试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被老师打勾的选择都是错误的选择。

[2]对权威的盲从

对权威的盲从,不仅剥夺了思考的自由,而且助长了胆怯。因为最安全的做法,是不用出格。所以,创新是越界,而不被鼓励。

创新的通俗说法,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3]教师在职业中挣扎

有良知的老师,都是育人重于授业。老师是最了解教育需要什么的了,但他们在职业的现实中徘徊: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价值,就没有工作,就不能在现实中存活。

关注人的内心,就要放弃世俗的欲望和奢求;关注职业效果,就要严格要求:如果可以用“为了你将来好”的理由,惩罚或用条尺抽打学生的手板,那么家长和学生就都不应该抱怨什么呢?

孩子会很听话,会去学习音乐和芭蕾,学习机器人。但我们永远不要希望拥有贝多芬和比尔・盖茨。

[4]家长没有担负教育的责任

受教育的方式,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面了事。完全不是。

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细节。

家长才是担负教育的重要力量。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向学校:好的就是自家教育的好,坏的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这不是谁付钱的问题。即使你付得起所有的费用,但学校也不会教给孩子所有需要的.东西:比如,勇敢、冒险等等。学校是根据你的收入来定价,而非孩子的需要。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财产,也不应该是家长未能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寄托所在。

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难为孩子。还有,与其跟孩子抱怨自己的后悔,不如自己给孩子带给头,做个表率如何?

孩子的冷漠和暴力都是周围的环境传承给他的。他恨社会,不是他本身就恨,或跟了谁谁谁学坏。而是在他的周围,没有谁真正关爱他。

这样看来,不全是青春的错误,也不全是网吧的错误:看见孩子的偏激,固执,甚至暴虐的情绪,是否该想想,是否自己平时的表现也是这样?

物质条件的丰饶,一点也代替不了真情的交流,跟孩子做朋友吧!

沟通从心开始 篇10

神经外二科

尊敬的各位领导、护士姐妹们:

大家下午好!伴随着夏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5.12国际护士节,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在座的各位护士姐妹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我是神经外二科的护士陈明岳,很荣幸有机会向各位领导和护士姐妹们汇报一下我在护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沟通从心开始》。

我每天一打开手机,都会首先看到这六个字“沟通从心开始”这是中国移动的一句广告词,它一语道破了沟通的要决,中国移动还有一句广告词,同样是六个字,它高度概括了沟通的重要性,那就是“沟通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在与患者进行各式各样的沟通,一句问候,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其实都是沟通的传递。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缩短护患间的心理差距,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护患沟通也能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更能营造护士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有报道称,临床上80%的护理纠纷都是由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那么护患之间应该怎样沟通呢?下面我就在临床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作为护士应该用真诚和亲切的语言接待患者,使用“请、需要帮助吗、谢谢”等礼貌用语,患者询问时不说“不知道”,在给患者做各种处置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减轻其思想顾虑,比如给糖尿病患者测血糖时,可以指导其如何自己测量血糖,如何合理地控制饮食。尽量使用安慰性语言,关心患者的病痛,患者因疾病而求医,希望得到同情,关心和体贴,护士应使用热情、温暖的语言使患者感到慰藉。如“请不要着急,我会尽力为您做好护理”,“不要怕,输上液您的病情就会好转”。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当一个人患病后,感情变的非常脆弱,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和语言也特别的敏感,因此与他们交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说,一些肿瘤的患者,对于与这些患者交流时,一定要事先与家属沟通,因为许多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还有,在病房催款时,尽量避免在患者面前提及此事,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其次,与患者沟通的方式、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定。比如,一次我给一位新入院的患者做入院宣教,当我介绍病房的有关规章制度时,一位家属突然打断我的话,对我喊道:你在这讲这些话有什么用,还不赶紧给我们扎针。我马上解释说:请您稍等,医生正在下医嘱,我马上给您处置。当时我心里真的很生气,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她此时心理最迫切需要的是马上能够输液治疗,患者又不知道我们的工作程序。显然我这次时间没有选对,如果选在输液后进行,我想家属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了。还有一次,一位患者因脑出血昏迷入院,几名家属神色慌张地将其抬到病房,一位家属焦急的边抽烟边来回踱步,我对他们说:这里不许抽烟,家属少一点。此时,一位家属突然喊道:少说两句行不行,快救人。显然,这次沟通我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情景,如果这样说:家属请不要在患者旁边吸烟,患者现在昏迷还吸着氧,这样影响患者呼吸,还有患者现在需要安静,减少刺激,请你们在外面等候,这样家属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了,这就告诉我们沟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落脚点要落在为了病人的早日康复,这样家属对护士的工作就会多一份理解。

再次,学会换位思考。比如,一次我为患者输液,患者看了一眼,对我说:护士不对吧,你是不是打错了,我昨天打的是小袋的,今天怎么变大袋的了,我看了一眼说:没错,医生给你加新药了。患者愤愤不满的说:加药也不说一声。这件事对我们的启示是:患者和护士之间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要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患者感觉到:你是在用心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还有一次,一位患者在住院期间想外出陪朋友吃饭,跟我请假,我想:如果我说住院期间不许外出,这是医院的规定,患者肯定不会接受。于是,我便说:你刚刚输完头孢类抗生素,你陪朋友吃饭免不了喝酒,那会有生命危险,还有你的病情还不稳定,外出劳累会加重病情的。这样即给了患者在朋友间的面子,又使患者欣然接受。

还有,要耐心解释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跟患者和家属交朋友,做朋友式的交流。患者生病住院,患者和家属都会向护士提出一系列与患者有关的问题,再加上对医院的环境、制度不熟悉、不适应,所以我们要热情帮助,给予指引,这样能使患者和家属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一次,我在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时,一位动脉瘤术后的家属跟我抱怨说:花了这么多钱患者的头痛一点也没有缓解,怎么越治越重?我跟她解释说:术后脑水肿高峰期是5-7天,脑组织跟其它组织一样术后都要肿胀,而且脑血管痉挛期是21天,我们虽然用了脱水药和解痉挛药,但这是机体的正常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再过两天就好了。然后我又指导家属如何用冰袋进行低温脑保护,缓解患者头痛,通过这种沟通增加了家属对护士的信赖感。还有一次,我负责一位岫岩来的脑出血患者,他的三个儿女在医院陪护,一次我在病房看见他的小儿子走路一瘸一瘸的,原来是在前两天抬患者做CT时崴了一下,这几天肿的很厉害,我马上告诉他我院骨科门诊的消肿膏很管用让他试试。两天后我再遇见他时,他在我面前蹦来蹦去,高兴的说:姐,你看我好了。后来他父亲拔尿管,我又教他怎么用“豆浆袋”做接尿器,哪里买豆浆袋便宜,新兴市场怎么走,以后他见到我总是姐长姐短的。他们病房只要一来新患者他就对他们说,这个陈护士可好了,咱们能让她管床真是很幸运,在他们一家的带动下,这个病房的护患关系一直非常融洽,我的工作也非常好开展。

总之,沟通其实很简单,一点微笑的面容、一丝关注的神情、几句关爱的对话、几点从患者出发的考虑,一切都会让你的工作变得很自然、顺畅。然而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沟通技巧,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和谐亲子 从心开始 篇11

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反思各自在家庭生活中交流沟通方面的不足,加深彼此的了解,引导他们朝着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彼此付出的平等的家庭关系努力,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接纳和彼此关心;在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融洽亲子关系。

【活动对象】

八年级某班学生及家长。

【活动内容】

亲子游戏。

【活动准備】

1.两个弹力球。

2.眼罩16个。

3.彩色笔40枝。

4.问卷(孩子16张,家长16张)。

5.“和谐家庭一品锅”材料20张。

6.家长、学生签到表一张。

7.演示文稿。

认识你的孩子——家长问卷

1.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是

2.孩子最喜欢的功课是

3.孩子最喜欢的音乐是

4.孩子最喜欢吃的菜是

5.孩子穿的鞋的号码是

6.你的生日是

7.你最喜欢吃的菜是

8.你最不喜欢吃的菜是

9.你穿的鞋的号码是

10.你对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认识你的父母——孩子问卷

1.你父亲或母亲的生日是

2.你父亲或母亲最喜欢吃的菜是

3.你父亲或母亲最不喜欢吃的菜是

4.你父亲或母亲穿的鞋的号码是

5.你父亲或母亲对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6.你最要好的朋友是

7.你最喜欢的功课是

8.你最喜欢的音乐是

9.你最喜欢吃的菜是

10.你穿的鞋的号码是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抓手指

目的:激活团体气氛。

方法:全体成员围成四个圆圈,面向圆心站立。两臂侧平举,右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向上,顶在左侧人员的右手掌心上。

发出“踏步走”的口令后,全体踏步,用“一二一”的口令调步伐。当发出“一二三”的口令时,每个人右手应设法抓住身旁人的食指,左手食指则要设法逃掉。抓到为胜,被抓住者失败。

二、主体活动

(一)心心相通(蒙眼认人)

目的:了解孩子与父母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熟悉程度。

步骤:

1.孩子蒙眼找家长——通过抚摸右手,找出自己的父母。看看找到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父母。

2.家长蒙眼找孩子——具体要求同上。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孩子对家长的了解程度,当然,有的家长对孩子也缺乏一定的关注。下面我们就通过“心有灵犀”这个环节来认识一下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的程度。

(二)心有灵犀(问卷调查)

目的:调查了解成长中的孩子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情况,引导家长和孩子敞开心扉、互相交流。

请家长和孩子背对背填写问卷,完成后,父母和孩子交换答案,看看是否相符。

(三)分享感受

通过前面的两项活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欢乐互动(运球接力游戏)

目的:品味生活的细节,发现平凡生活之中蕴涵的深刻,在简单的游戏中让家长和孩子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对方,从内心深处领悟到家庭和谐共处、有效沟通的简单道理。

步骤:

1.两个人背靠背,球放在两个人中间,相互支撑,不让它掉落,支撑到终点。

2.分组竞赛:

第一轮:孩子一组,家长一组,孩子与家长之间相互比赛。

第二轮:以家庭为单位,孩子与父母组成一个团队,8个家庭为一组,共分两组进行比赛。

第三轮:交流、分享。

三、小结讨论:“和谐家庭一品锅”

把维系和谐亲子关系的因素,如爱心、责任、理解等以菜名的形式加入其中,孩子和家长一起,针对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共同讨论、制定“和谐家庭一品锅”的菜量,作为今后亲子关系努力的方向。

《住宅读本》:从心的内侧开始 篇12

于是, 我读着中村好文的这本薄书, 生起气来。他说得也太……理想而美好了。我甚至都想回头去当建筑师, 给人设计房子, 或许我真的不应该放弃那条路。

整本书非常的浅显易懂——照片又多又大, 我放在桌上, 我妈也看得津津有味。没有说一不二地武断, 只是慢腾腾地娓娓道来, 讲的是学院里的教授们常常该说却没时间说的道理。

中村好文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住宅建筑师”的思考, 从“究竟什么是好住宅的条件”、“什么是居住所不能欠缺的条件”这样的问题出发, 他的答案, 简单来说, 设计住宅, 是把“从心的内侧”叠加在“从生活的内侧”之上。住宅, 与周围风景相得益彰, 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套房, 里面有可以把“心”放下来的居心地、温暖的壁炉、令人微笑的创意之处、方便可亲的厨房、给孩子们活动的空间, 每个扶手和构件摸上去都有舒适的触感, 周围是可以与人融洽共存的家具和让人凝神静气的壁龛, 加上一束光, 就这样静静地好好地住下去, 一直住下去。“我希望‘住宅’是在人的经营下, 让人感到温暖气息的地方”, 中村好文说。

我曾以为设计住宅一定会是件令人烦心的事, 建筑师必须要“伺候”委托人, 十分费心。可中村好文自己深陷其中还乐此不疲, 委托人们用着他设计的灯和家具, 在住宅里找到了“家, 甜蜜的家”的感觉, 非常非常幸福。令人幸福, 大概是建筑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吧。

中村好文的字里行间, 无论讲到他的设计还是别人的, 都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温和的自豪, 让我很羡慕, 深受感染。而从书中也可以找到如何经营一个“家”的种种提示, 不是去花大力气装修, 即便对着朴素的房间, 仍然可以想办法活得舒适、有趣、快乐, 营造起自家的幸福感。

与《住宅读本》一同出版的《住宅巡礼》讲的是世界著名建筑师设计的著名住宅, 中村好文非常认真地数次奔赴海外去每栋住宅看了又看, 做了详实的记录。他在书里将每栋名宅加以讲解, 像翻译了一遍似的, 点明建筑师当初的设计心思, 好懂好玩。里面也有几栋是国内现在使用的建筑教科书上忽视了的, 比如柯布西耶为他母亲设计的那栋小住宅, 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室内的照片, 以前也只是在其他专著里看到过设计手稿而已。

营销从心开始 篇13

销售是营销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靠智慧和坚毅取得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是不断迎接挑战,让企业的需求得以满足,通过帮助别人而成就自己——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物质上不断丰富,并不断完善自我的工作。

寻求“实现销售”和“满足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是营销人员永恒的任务。如果要实现理想的销售业绩,就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揣摩企业的态度,满足企业的需求。

我们每一位营销人员,都梦想硕果累累,业绩卓越。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员,就必须拥有五个心理素质条件:企业导向、销售技巧、知识储备、有效沟通、自我调控。而这五个条件之中,“自我调控”是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的核心。

企业导向,就是以企业为中心,洞悉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只有奉献爱心,表现出诚心,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真诚关心企业,才能真正发现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的需求。

销售技巧,就是针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要专心了解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强而有力的执行能力。

知识储备,就是要了解企业、产品和销售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专心研究、虚心请教,才能更好地熟悉产品、精通销售、服务企业。

有效沟通,就是通过和企业的信息传递,取得企业的真正认同。只有虚心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耐心回答企业的问题,诚心地为企业服务,才能最终取得企业的真正认同。

自我调控,是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的核心,主要包括主观能动性、自信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坚忍性和职业操守等。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营销人员,应当具有鲲鹏展翅的雄心、无往不胜的信心、滴水穿石的恒心和反观自视的静心。能够根据自己的表现和企业的反应,主动调整对自己的认知地图,控制自己的外显行为;同时,根据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企业导向的营销理念、增加服务企业的销售技巧、完善知识储备、改进沟通方式,从而激发源源不绝的动力,激励自己向目标步步靠近。

成功的营销人员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娴熟的销售技能和积极的行动力。只有不断地充实知识,才能越来越精通服务;只有具备良好的销售技能,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企业;只有积极地行动,真诚服务企业,满足企业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营销成果。

除了以上这些条件,营销人员还应拥有积极的心态,不但善于从自我的角度进行心理调适,还要善于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沟通从心开始 篇14

沟通从心开始

科教兴国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然而社会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各川价值取向相互碰撞,然而社会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各种价值取向相互碰撞,发生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所应当在这场变化中当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尊重学生,平等对街学生,他们才愿意接近你,接纳你,愿意“听从”你的教育与你合作,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现代教育已不再提倡师道尊严,而是提倡“尊重、平等”,放下当老师的架子,所谓放下架子,其实就是要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向在一样处于低位,接纳每一位学生,并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因而要求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帮助关系,而教育应是一种非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注这量种对学生的基本态度,包括热情、关心、接纳、赞扬和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阶段,不管是好学生还是表现差的学生,都要让他感到老师是在积极关注每个人,而且是始终如一。在教师始终如一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下,学生渐渐重新发现自己,学会善待自己。正如罗杰斯所说:“他开始抛弃过去曾用来面对生活的假面具和曾扮演的角色,他开始寻找某些对他来说是更本质、更值得尊重的东西。”在这种积极关注中,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和判断而不是他人的眼睛和判断看待自己和世界。能发现并发展自己潜能,教育使他得以成长,一视同仁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理解是指教师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感受和观点,这是一种感情的.移入,是一种双向过程,教师应该象学生一样理解对方,同时又不忘自己只是好象对方而非真对方,才能既保持对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又能保持对学生问题的辩别和区分,并与之进行讨论和交流。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才能达到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之间能讲真话也正因为如此。真诚教育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需要真情、诚实、率真、坦诚。是师生关系也应该正如朋友一样。一位真诚的教师会坦率地对犯错误的学生说:“是的,我今天是不喜欢你这样,因为……”教师的真诚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而不是防御式的感知你的行为和他自己的经验,而这正是提高学生自我和谐程度的前提。倾听是指能正直深刻地理解对方,不仅呼懂语言,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传达的情感,有时甚至是他自己都未意识到的含义。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耐心而细致地倾听学生的观点,不是简单的“噢”、“嗯”反应。其实,这是一种最好的沟通方式,也更能建立起一种开放而又真诚的帮助关系,有利于学生从面具中走出来,在体验中重新发现自我。尤其是对待“差生”问题,他们大都是缺乏关注,处于自我防御中的人,他们认为教师对他们除了批评还是批评,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人。要想真正解决“差生”总是,不妨主动接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真正做到以上四种对待学生的方式,何愁师生间没有深厚的感情?这正如美国人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师生间深厚的感情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堂没有情感的课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愿所有教师都用爱和珍重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建立起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  

 

上一篇:集装箱班轮订舱协议下一篇:科普示范基地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