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2024-08-31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共8篇)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篇1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整理

考点一:叙事线索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如:《中考必备》P62《词典的故事》第2题 如:《中考必备》P63《看山老爹》第5题

考点二: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记叙文语言讲求生动形象,而常用修辞的运用则是作家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反复等都是记叙类文章最常使用的修辞方法。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常常成为考查的重点,文章使用了哪些修辞?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换个说法有何区别?又是记叙类文章阅读常考之题。

如:《中考必备》P64《在那颗星子下》第2题

考点三: 理解、判断与阐述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词语。记叙文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有助于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类词语的辨析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意。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3)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代词的指代对象和内容。

如:《中考必备》P62《词典的故事》第3题

考点四: 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一般规律有如下几点。景物描写的句子:(1)表现地域风光,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3)渲染气氛的;(4)烘托人物心情的;(5)深化文章中心和主题的。在文章结构上的用途:(1)与上文相照应、首尾照应、总结上文;(2)引领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张本;(3)过渡(承上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1)点题,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2)推进文章故事情节,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胜等等。

如:《中考必备》P66《美丽如初》第1题

如:《中考必备》P63《看山老爹》第2题

考点五:赏析评价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映、对比手法、烘云托月、欲扬先抑、以物喻人、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五种;表达技巧一般指正确地使用语言、善于使用修辞、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等。赏评的角度可以是,从语言文字角度采用咬文嚼字法,从抓中心找重点入手用找出文眼法(包括找中心句和关键词),从反复默读入手使用知出知入法,还有分析透视法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情感体验法体味作者思想,比较阅读法发现异同,以及评价得失法、质疑求解法等等。考点六:赏析和评价作品语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语言是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赏析评价作品语言类题在历年中高考中都是考生失分大户。赏评角度可从语言形式、修辞艺术、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而写人叙事类文章都离不开分析人物,作品人物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正面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善良、正直、勤奋、细心、有爱心、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勇敢、坚强、机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不怕牺牲、不折不挠、疾恶如仇、有理想有抱负等等。二是反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爱好虚荣、虚伪自私、见利忘义、贪婪、恶毒、好报复、势利、两面三刀、趋附权势、见风转舵、油嘴滑舌、表里不一等等。三是中间人物,中间人物一般不作人物分析,至少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

如:《中考必备》P64《让我看着你》第5题

考点七 :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这是主观性命题中出现几率较大的一类。概括文字信息,归纳文段要点,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理顺写作思路,掌握内容要点,弄清主题思想,分析层次结构……其主要途径是:寻找语段中心句,发现文段的结构层次,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意题干表述要求,掌握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方法等。

如:《中考必备》P65《让我看着你》第2题

考点八:结合情境和形象谈体验

如:《中考必备》P65《让我看着你》第2题

如:《中考必备》P63《看山老爹》第6题 《中考必备》P62《词典的故事》第5题

考点九: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篇2

好一个“彻底纳入体系”! 试想一下: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考试, 如果对知识点本身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内化掌握,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是有困难的。而把所学知识“彻底纳入系统”,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成绩 , 还会对他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传授给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要将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形成结构, 学生就要学会并能运用整理知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低中高年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分阶段传授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低年级教学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一起画“知识树”, 一起“串珍珠”, 将知识点写在珍珠或苹果上, 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将这些苹果挂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如何将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交流讨论,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并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中年级可以传授给学生列表、画结构图、问答等整理方法, 并尝试帮助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整理方法,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将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条块化、结构化。

高年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比较、对照。这样, 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 就有机会得以沟通, 进而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并实施好整理复习课

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 仅仅靠上述方法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并实施好整理复习课。在知识整理过程中, 重在进行纵向、横向梳理、总结、联系, 使之纵成线、横成面;而后, 将整理后纵成线、横成面的知识链成网。知识复习过程, 绝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做练习, 它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一种高层次的再学习, 是经过学习活动, 通过思考交流, 将新知构建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的过程。

1.整理课要有整理味道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复习

背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周长和面积的定义,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的呈现上并没有安排周长与面积的整理复习, 但周长与面积是刻画平面图形属性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单位选择、公式计算混淆的情况。因此, 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利用两课时安排了整理复习。第一课时解决整理问题, 第二课时在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的基础上, 复习相应知识点, 并做到综合运用。

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 分四个环节进行: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独立整理—归纳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 你打算怎样整理有关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这部分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要从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常用单位及单位间进率、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呈现方式自己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学生借助手中资料结合自身思考, 独立整理。分享阶段实录如下:

教师特意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展示。

(1) 分部分逐一汇报。

生1:在整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 我写出了文字描述的概念, 还画出了两个图, 区分两个概念的不同。

(该生用更直观的方式再现两个概念 , 表象的建立是对意义的深入理解)

生2: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整理是用数学符号连接的。

生3:简洁清晰, 也把关系表达得更全面。

生4:我在整理计算方法时, 先整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怎么求, 又整理了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求法。

生5:我也介绍一下这部分的整理, 我借助了表格 (投影仪显示) 。大家看:同一列是不同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方法, 同一行是同一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求法。

同学们认为表格的整理清晰全面, 还便于比较。

(2) 展示学生整体整理情况。

(3) 学生反思自己的整理 , 并根据整理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

有的学生借助树状图, 有的学生借助知识树将知识进行整理, 建立起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漏洞, 进行“一度”补缺, 在将“知识链”串成“知识网”的过程中, 不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活动, 促进自主思考、自我反思、主动建构,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复习课要采取多种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用的形式如头脑风暴会、学习心得会、数学手抄报、数学竞猜会、辩论会等, 或设计一些蕴含需要复习内容精髓的信息或问题为引子, 激发学生思考。当然, 这些形式的选择都是要为复习的内容服务, 要能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错误起到帮助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 我发现中高年级学生很喜欢一种复习游戏。这个游戏简便易行,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 (或更大范围内) 的易错题写成一张张单个纸条, 纸条下方写好出题人;而后学生随机结组 (3~4人) , 打乱纸条, 随机分配抽到哪道题就做哪道, 做对了说出是用什么知识解决的得到组内同学认可后将解题人名字写在纸条下面, 再把纸条贴到教室里固定的一面墙上。期末复习时, 按出题人进行合并、分类、整理, 每个同学既积累了自己一学期的重点错例, 上面又有其他同学写的解决过程。若出题人发现自己依然不能解决, 可以请教解题人。

复习时,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复习内容特点采取相应复习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进入复习内容, 对复习内容有个再认识。不过无论哪种形式,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总是选一种。

三、在问题解决中完善知识体系

在一个单元或几个相关联单元学完之后,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探索数学、运用数学的好的问题情境。问题要兼顾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够让学生表现个性、激励创新, 让学生感受到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景。

上述案例中的第二课时, 以探索“长方形周长一定时, 面积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为主线, 将这部分的小知识点涵盖其中, 既达到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又引导学生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产生认知冲突

课始, 教师出示一红 (20厘米) 一黄 (24厘米) 两根铁丝, 问同学: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大部分学生说:24厘米长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教师不动声色, 有学生说:不见得周长越长, 围成的面积就越大。还有学生说:20厘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更大也是有可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老师, 还有其他限制没有, 长和宽我们自由确定吗?

师:看来, 同学们关于长方形面积受谁影响有想法了。

众生:长和宽!

2.聚焦问题 , 借助已有知识展开探索

师:好, 我们把问题聚到:“当周长20厘米时, 怎样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同学们想一想, 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 学生独立思考 , 规划问题解决思路。

生1:我想应该把周长20厘米的都有哪些长方形列出来, 再比。

生2:列不完的, 太多了。

(虽说学生还没正式学习小数 , 但很明显 , 生活先于课本让学生接触了)

师:的确, 我们设定长和宽都取整厘米数。

生:我想举例子不能想到什么举什 么 , 要按一定 的顺序。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 按一定顺序举出长方形。大家想想, 如何确定这个顺序呢?

教师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之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就是要反着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乘2, 现在知道周长, 不知道长和宽, 就用20除以2得10, 然后想谁和谁相加得10, 就是长和宽。

“学习的最好方式是给别人讲。”教师用心读懂学生 , 教学中既关注那些学习优秀、富有余力的学生, 更关注那些学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 尽可能为他们创造“给别人讲”的机会, 使他们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个人的成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 自由选择学具 , 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提供了一些学具 (表格、点子图) 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完成后, 教师请一位中等水平同学汇报, 他借助表格找到了规律。

生:我是这样想的 (出示表格) , 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 宽是1厘米, 面积是9平方厘米;长是8厘米, 宽是……照这样下去, 宽逐渐变大, 长逐渐变小, 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师:表格使我们很方便就发现了规律。他这样填的顺序是什么呢?

生:他填的顺序是:长从大到小排列, 宽从小到大排列, 面积一个比一个大。

师:解释得比较清楚。那为什么只写到5和5呢?

众生:后面再写就重复了, 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请一位在点子图上画长方形的同学展示, 大家又从直观图形上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3) 基本练习与变式练习结合 , 突破思维定势。

教师让学生借助规律做了两道基本练习后, 出示这样一个问题:靠墙围篱笆, 篱笆长12米, 怎么围面积大?

生:12÷4=3 (米) , 3×3=9 (平方米) 。

众生反对:有一面靠墙。

生:应该用12÷3=4 (米) , 4×4=16 (平方米) 。

众生同意。

师:还能围成更大的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尝试。很快, 有同学发现:面积可以是18平方米, 围成一个长6米, 宽3米的长方形。

学生经过验证发现的确如此。 黑板上出 现这样两幅图:

生 (质疑) :刚刚咱们发现的规律是:当周长不变时, 长与宽相等, 则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难道发现的规律出错了吗?

师:对啊, 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1:这里有一面靠墙了。

生2:我发现, 面积大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

学生安静, 陷入沉思, 但没有进一步突破。此时教师将黑板上的图修改如下:

学生豁然开朗:老师, 还是那个规律, 这两个图形周长相等, 当长与宽相等时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被墙从中间分出一半, 也是正方形的一半面积大……

学生的求知热情被点燃了。

师:同学们, 今天咱们研究了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果面积一定, 周长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请大家下课后继续探索。

在这节课上, 学生运用关于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中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变式、单位等知识点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的过程。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围绕相关内容主线, 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 他们在数学概念、运算方法、问题解决中, 不会一次就认识知识的本质, 需要多次、多角度逐步认识,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长期下去, 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篇3

1、通过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加工和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去体验自己在记忆过程中所运用的加工和整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几种知识的加工和整理的有效策略。

2、所有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方法,并在比赛、练习等过程中,了解知识加工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能够在游戏、实例分析、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中锻炼自己积极参与课程的意识,提高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一、认识“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游戏 “撕撕撕”

材料:长方形白纸一张/人;要求:游戏过程中不准提问、不许偷看;步骤(第一:1)请闭上眼睛,拿起刚才那张白纸,将纸对折;2)再对折;3)然后在纸的右上角撕下一块;4)左上角再撕下一块;5)然后在两个缺口之间再撕个半圆形;6)现在,将纸的右下角再撕下一块;7)睁开眼睛,将纸打开,看是什么形状?8)有没有人跟我的一样?有谁跟我的不一样?找找本组内有几个和你一样的人。第二:你找到了几个?----一个?两个?没有? 说一说你们在完成这个游戏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概括并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个游戏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的大脑不是复印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并不是简单地将接收到的信息、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印在脑子里,而是会依照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喜好、认识、理解、个人当时的情绪状态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然后才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此做出的反应也会不尽相同。但不同的反应结果又可能会为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干扰我们的思路。那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理解知识的本意,并做出正确的反应?也就是要如何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才最有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主题---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在这里有两个基本的观点是大家要记住的。一个是: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大脑对知识的加工和整理---这一点在刚才的游戏我们已经得到了验证。另一个是:知识的加工和整理是存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学完今天的课程后,也会得到验证。

知识的加工和整理是完成学习必不可少的、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牢固的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里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

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策略

(一)分类法(归类法)

活动:比一比 赛一赛-----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1、指导语:请看我即将出示的材料,上面有16个词语,请你在30秒内尽量把这些词语记下来,可以不按顺序,要求不许用笔写下词语。

2、出示16个词语:大别山、天坛、黄河、首尔、博物馆、北京、昆仑山、潮白河、故宫、长白山、动物园、尼罗河、泰山、悉尼、恒河、东京

3、统计学生记住的词语个数(举手),请几名记得比较多的学生起立,测试他们能背诵出多少个词语。

4、讨论:谁来说说你刚才用了哪些策略、方法来帮助记忆? ----自由发言

(再次出示词语)上面这些词语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些词语,其实是有章可寻、可以归类的资料,如果能把这些词语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归类,组成几个较少的部分,例如:刚才这些词语,可分为四大类:城市、河流、旅游景点、山脉。

这次你们再试着背诵一下(10秒),是否觉得比第一次容易了?这里当然有前次记忆的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进行了分类整理,使它们处于短时记忆的范围内(7±2个单位),背诵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由此可见这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的方法可以使记忆更快、更准确。----这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加工和整理策略,我们称之为“分类(归类)法”。

为什么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呢?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大衣柜,如果我们先将这个大衣柜分隔成多个抽屉,然后再把来自外界的信息放入适当的抽屉中,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不仅量少而且联系紧密,这样知识便可长久而正确的保留下来,需要时方可随意取出,也就是说容易想起来。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练习来验证一下:请你运用分类法记忆下面这些词语

[练一练1]:15秒

A列:狗、帽子、挂钟、眼镜、桌子、猫、衣柜、鞋子、鹦鹉、戒指

B列:按动物、穿戴在身上的、家庭用品进行分类。

[练一练2]:30秒

A列:(分类前)桌子、纽约、粉笔、工人、椅子、黄河、医生、黑板、农民、狮子、病人、美国、老虎、律师、长江、法官

B列:运用结对子法归类:桌子——椅子、美国——纽约、老虎——狮子、粉笔——黑板、工人——农民、长江——黄河、医生——病人、律师——法官

教师评价

对知识进行归类标准有两条:一是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属性归类(数理化的公式、定理,语文、英语的语法);二是按知识的外部联系或非本质属性归类。如可按单元归类、同类知识归类、易混淆的知识归类。

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在学习的最初环节可以运用分类法帮助识记知识,在保持、巩固知识的环节----也就是复习的环节同样可以运用分类法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

提问:这时我们怎样做呢?你有什么具体的归类方式呢?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

种属关系结构图:例1:食物图例2:生物(“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整合法:有些知识以小板块的形式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节里,在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一览表(列表法):例1: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知识;例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间的关系

图示法:

例1:包含关系图:数学四边形

例2:交叉关系图: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3:循环图:物质的三种形态转化图、地方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图

例4:棱锥图:学习效果金字塔、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金字塔、中学生一日食谱金字塔(也可以列表)

(三)发散法(思维导图法):以一个知识内容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找到知识间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如:“伪装”。 (出示图)

三、课堂检测交流:

请你运用今天学过的任何一种加工、整理的方法,对下面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选择一:生物---“植物体的器官”

选择二:心理---“知识的加工整理”

【分类(归类)法、结构图、整合法、列表法、图示法、包含关系图、交叉关系图、循环图、棱锥图、思维导图、有效的加工整理策略、知识加工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课后延伸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篇4

2.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净几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的植物。3.土地数量、质量是农业生产制约的因素 4.水稻、大豆起源是中国

5.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

6.小麦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7.中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西南地区 8.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小麦是耐寒长日照作物

9.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违的量变过程。

10.作物生产的特点:①系统的复杂性 ②技术的实用性 ③土地的重要性

④生产的连续性 ⑤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⑥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⑦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1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1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显著增大

②栽培作物的器官成分有明显改进

③栽培作物的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

④栽培作物的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⑤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13.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4.小麦原产地公认的是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

15.土壤结构: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为理想的一种)16.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17.土壤胶体一般带有(静)负电荷 18.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19.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20.世界作物增产的原因:①品种改良 ②增施肥料 ③扩大灌溉 ④病虫草害防治

⑤温室与薄膜栽培 ⑥高新技术的推广 21.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

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意作物或种植方式 22.连作的危害:①化学危害:肥力偏耗、毒素积累

②物理危害:土壤的物理结构恶化

③生物危害:寄生伴生性杂草危害和专性病虫害加剧,土壤微生物

群体结构失衡和土壤酶活力下降 23.耐连作的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棉花

24.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25.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6.排水方式:阴沟、暗管、竖井、生物和机械排水

地膜覆盖作用:①增温 ②保水 ③保土 ④促肥效 ⑤防治杂草 ⑥充分利用光能 27.收获方法:刈割法、采摘法、掘取法(挖掘法)

28.复合肥(无机肥)包装袋标明养分含量15-12-10表示肥料中含N 15%,P2O5 12%,K2O 10% 29.合理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 30.种子清选方法,风选、筛选、密度选 31.合理轮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①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用养结合、提高地力

②可以减少病虫害

③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④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32.轮作的意义:①提高作物产量

②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④减少病虫、杂草危害

⑤清除土壤有毒物质

33.轮作的类型: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复种轮作

水旱轮作、草间轮作

34.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⑴选育高光效率的品种:培育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合效能的作物品种群体,主要从株型、生理水平、形态学三个角度。

⑵提高群体光能截获量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叶面及持续时间(LAD)⑶降低呼吸消耗,低光呼吸、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消耗

⑷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复种与间作套种 ②合理密植 ③培育优良株型 ④改善水肥条件 ⑤增加田间CO2浓度 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35.播种量(kg)=

基本苗数千粒重

发芽率出苗率10001000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36.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37.经济系数: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它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产量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总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38.产量构成因素:㈠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株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粒重

㈡产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乘积关系:1.相互制约①单位面积上穗数增至一定程度后,每穗粒重就有减少的趋势,粒重会有降低,只要由于光合产物的分配和竞争而产生的。②当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能弥补并超过每穗粒数减少的损失,仍表现增产,反之就表现减产。

2.相互补偿①理论产量=穗数×穗粒重×粒重 ②作物产量成分的主要特点是补偿能力,即自动调节主要反映在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这种补偿能力是陆续在生育中表现出来的。③穗数是产量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调节幅度较大,适量分蘖和成穗率对群体产量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当基本苗不足时,可以通过分蘖增加穗数进行产量补偿,补偿播种密度和基本苗不足。

④小穗和小花分化量是穗粒数潜力的基础,并对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每穗粒数可以调节和补偿穗数的不足

⑤粒重和粒数之间有一定的补偿,如果粒数少时,增加粒重对 39.几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1.小麦、水稻、玉米:穗数、穗粒数、粒重

2.豆类: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粒数、粒重3 3.纤维作物:有效茎数、单株鲜茎重、出麻率 40.种子:作物生产上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或植物学上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41.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4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43.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44.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45.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氧气。46.作物生长必需的生活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养分。47.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48.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49.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氮、磷、钾。50.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5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52.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温度。

53.短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个临界日照长度,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54.五大生活因子: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养分

55.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谱成分 56.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物的积累等于呼吸作用的消耗时的光照强度

57.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合强度叶进一步上升,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58.光谱成分包括:紫外线区、可见光、红外线区

59.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60.绿色植物在可见光夏进行光合作用

61.活动积温:作物在某时期内大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62.有效积温:作物在某时期内日平均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 63.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4.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 65.土壤孔隙由:大孔隙(利于根系生长),中等孔隙(利于排水),小孔隙(利于保土)

66.维管束系统包括: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筛管

67.品质的评价标准: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贮藏品质 68.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形态指标、理化指标 69.作物品质的形成: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70.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的环境因素:光照、水分、温度、大气污染、土壤 71.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 72.种子作物的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73.作物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大多数双子叶作物(棉花、麻类豆类、油菜等)属于直根系,单子叶作物属于须根系

74.跟的变态:贮藏根(贮藏大量营养物质)主要形成肉质直根:萝卜

气生根(所有生活在空气中的根):支持根、攀缘根、呼吸根、寄

生根

75.根的共生现象:根瘤:作物地下部分的瘤状突起,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成氨

菌根:作物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作用,促进吸收,利激根的发育

①土壤阻力②土壤水分(向水性):水田中根系较浅,旱地作物根系较深76.影响根的生长条件: ③土壤温度④土壤养分(趋肥性):施氮有利于茎叶生长,施磷促进根系生长⑤土壤氧气(向氧性):根系生长的必要条件77.茎的主要功能:支持、输导、合成、贮藏

78.作物叶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是具备繁殖功能

79.叶的一般组成:叶片、叶柄和托叶

80.单子叶作物的叶分为:叶片、叶舌、叶耳、叶鞘 81.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区别:

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单过程称为自花授粉:大麦、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等。

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称为异花授粉:玉米、向日葵 82.种子的组成:胚、胚乳、种皮

83.种子:有胚乳种子:多数单子叶作物和部分双子叶作物:小麦、水稻

无胚乳种子:常有肥厚的子叶:花生、大豆 果皮:内、外、中胚根胚胚轴胚芽子叶84.果实种子 胚乳种皮85.低温对作物的主要危害:冻害、冷害和霜害

86.高温堆作物的危害:高温使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特别在开花结实期易高温伤害 87.高温危害的原因:破坏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平衡,植物可能因饥饿而死亡、高温促进蒸腾,破坏水分平衡,植物萎奄枯萎、高温促进叶片衰老,造成高温逼熟、高温导致蛋白质凝固,有害代谢积累,造成植物中毒

88.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低温多雨,有利于淀粉的积累 89.土壤十分充足有利于油分的积累 90.干旱对作物的影响:旱害指长期持续无雨又无灌溉和地下水补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水失去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包括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91.水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持续时间三方面的变化对作物起作用的 92.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

93.大气干旱:气温高而相同温度小,叶片的蒸腾量超过根系的吸水量,使植物发生萎奄,光合作用降低

94土壤干旱: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95.田间CO2分布和变化规律:一年之中,田间作物生长比非生长季CO2浓度低、一天中,午夜和凌晨,越接近地面,CO2浓度约高、C02在群体内的垂直分布有较大差异,近地面层的CO2浓度一般比较高、白天,群体中部和上部CO2浓度较小,下部较大、作物生产上要十分重视田间通风通光的原因所在 96.肥料种类:有机肥(农家肥)

无机肥

微生物肥料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篇5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大同社会怎样选拔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4.“大道”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道”与“大同”之间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施行大道,才能实现社会大同。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天下为公、夜不闭户、鳏寡孤独 6.内容理解(填空)。

(1)“ 大道 ”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会的纲领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 贤 ”和“ 能 ”,即要求“ 德才兼备 ”。(用成语填空)(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 谋 ”和“ 盗窃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 外户而不闭 ”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7《大道之行也》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结构。

第一层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政权公有化),选贤与能(选举民主化),讲信修睦(民俗民风,讲诚信、求和平)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结语——谋乱不作。“大同”社会。

8.结合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学生怎样做能更接近于大同梦? 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安定,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9.《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篇6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

中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

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6、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7、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8、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

10、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推广为标志的。

11、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

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1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两者是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

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

1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17、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8、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

19、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20、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2、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

2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

务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24、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推动教育信息化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6、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28、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一个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0、中华文化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

优秀传统文化中。

3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3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4、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

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5、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3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7、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38、党的先进性要求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党自身的要求。

39、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0、区域文化≠民族文化

4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2、①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④在新世纪新阶段,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检验和衡量文化工作成果。

43、“毛、邓、三、科”四大理论成果是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

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和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45、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是用理论。

44、在新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45、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

4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最根本要求。

47、政治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0、发展教育事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

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计。

51、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

5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5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则。

5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55、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56、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

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7、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

环节。

5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篇7

一、“求联”———构建图形的网络关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获得的知识, 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教师教学时, 不能教孤立的片段, 而应该教连贯的材料, 因为有联系的事物学得快, 记得牢。因此, 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不应求全, 而应求联”。

1. 分类梳理

分类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整理方法。进行图形知识的系统整理时, 可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图形, 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图形知识的树形图内容如下: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包括多边形和圆等图形, 多变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这样的梳理能使知识形成体系, 凸显清晰的逻辑结构

2. 画图凸显

画图是一种“高级”的表达方式, 它能将我们的理解更直观化。图形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既有包含关系, 也有并列关系。引导学生用集合图的方式表示出两个或者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反馈交流, 进一步完善, 最终出现有关图形的完整集合图, 内容如下: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包括多边形和圆等图形, 多变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立体图形包括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长方体又包括正方体。

显然, 就图形知识的整体性把握而言, 我们不应停留于逻辑关系, 而应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图形网络 (认知结构) 。“逻辑结构”与“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表现为线性的、单向的关系, 后者则是双向的 (多向性) 、网状的。整理图形的关系时, 从大处着手, 先构建大的框架, 能使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网状结构, 这对于构建清晰的认知结构至关重要。

二、“求同”———寻找图形的对应关系

图形知识这一系统可分成许多子系统, 把各子系统横向比较, 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某些对应关系, 其组织结构可能相同, 其研究过程也可能相同, 这些都可看作是“同构”。因此, 在整理图形知识时, 求同的举措, 能探寻到图形之间某种对应关系。

1. 研究方式逻辑线路之相同处

譬如, 在几何中, 三角形与各种多边形的研究方式同构, 一般都是先定义概念, 再研究图形性质。譬如, 组成它的点、线、面数量与性质, 内部存在的角的大小, 以及周长、面积、体积等, 再研究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相等、相交、平行、垂直等) 。

2. 计算公式推导图式之相同处

在推导一些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时, 常会用到转化策略。这一策略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习图形的相关计算时, 如能做到融会贯通, 学生的结构化能力便能得到长足发展。以下是几个图形的面积推导图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S=ab, 基于此, 推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是S=a2,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以及圆面积公式S=πr2, 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再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

对各知识子系统“同构”关系的发现与把握非常有价值, 能促使我们找到表面异质的各子系统的同质性, 获得“举一反三”之效,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简化记忆。其实,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这些相同的“构”其实就是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正因为数学家研究不同领域用了相同的量化、逻辑化、化归化、结构化等基本思想方法, 才出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同构性。

三、“求通”———突出图形的转换关系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是并列关系, 但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进行适当变化和联想, 就能打通这其中的关系, 实现图形的二维和三维的转换。

1. 在立体图形表面找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 让学生思考:这些立体图形跟哪些平面图形有关系?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通过交流展示, 学生会形成如下共识:长方体跟长方形 (或正方形) 有关系, 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围成。正方体跟正方形有关系, 它由六个正方形围成。圆柱跟圆有关, 也跟长方形 (侧面展开图) 有关, 圆锥跟圆和扇形有关。其实, 很多平面图形都能从立体图形上找到, 因此, 我们可以说“面在体上”。而立体图形都是由面围成的, 也可以说“面围成体”。

2. 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梯形、圆、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 让学生说说, 看到某一个平面图形会联想到哪些立体图形。

在同伴的相互启发下, 学生会达成如下共识:看到圆会联想到球或圆柱, 看到三角形会联想到圆锥或三棱锥, 看到六边形会联想到六棱柱等。教师还可顺势进行课件演示, 如:将长方形旋转成圆柱, 接着, 将长方形变形为梯形, 再将梯形旋转成圆台, 随后, 再将梯形变化为三角形, 最后将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事实上,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虽是并列关系, 互不干涉。但换个角度思考, 又能找出很多的联系。这正体现了数学之神奇, 对立之中又往往体现着统一。

用好策略性知识 写好优质记叙文 篇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印象:

这是哲理类的新材料作文。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强调时间的短暂易逝,后一句强调时间的恒久漫长。这是一道颇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时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由每个不可重复的瞬间构成,永无穷尽。时间的长与短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一种主观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时间的长与短也可以理解多与少、快与慢。

解读材料有层次:

对材料的解读,有不同的层次,知识性解读(纵向、横向)、能力性解读(比较的能力、逻辑的推断能力)和思想性解读(现象层面、原因层面)。材料作文的材料,要多从思想方面解读,这样的解读才有深度,才可以与众不同,而又在材料所指范围之内。时间的“长”“短”,我们固然可以找出长短的物理原因(即知识性解读),也可以分析哪些类型有长短,哪些方面有长短,我们更可以写出有长短的表现,更可以分析有长有短的原因,而且要写出其启迪意义和影响。

本道作文题的外延较大,立意时需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联系现实生活中某一话题来确定立意。从“人生”“生命”“自然”“文化”“艺术”等话题入手,紧扣“时间”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可就第一句话写:面对时间的短暂,我们无需感伤,而应珍惜;也可就第二句来写:面对时间的漫长,我们不应放纵,不能虚度。但也可就两方面来写:联系生命历程与生命价值,强调在短暂的历程中创造(追求、向往、思考……)永恒(伟大、有意义、有品位……)的价值。也可结合具体载体如文化、艺术等表达对随着时间长短的变迁或永恒或消逝的慨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前后两句话平均用力,造成观点不清、重心不明。同时,不能仅仅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性,必须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生成问题有特色:

生成的问题要可探究、能发散,能成块、能成线。生成的问题要便于记叙、抒情、描写,横向成块、纵向成线,这样生成的问题就不单一贫乏,给人以立体感、纵深感。比如时间的长短,从奶奶的角度,就比从一个儿童的角度好,奶奶经历过许多事,跟时间打过许多交道,奶奶生的孩子多,抚养不易,度日如年。而今,子孙长大成人,远走高飞,落下空巢奶奶,大家偶尔聚齐看奶奶,奶奶觉得时间很短,几天就如几个小时一样,稍纵即逝,而盼望子子孙孙来到身边,则十分困难,时间更难捱。以前还有盼头,自己还好把握,而今天却一个在家享受所谓的清福,就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鸟儿一样,哪儿也去不了。这样的问题,就比较不一般,它可写可发散的很多,而且切中时弊。

素材选择有亮点:

有了问题,可能可写的东西很多,一下子涌入脑海,我们不能想到的都流淌到纸上。这就要对素材选择加工,审慎选取、把握好取与舍的平衡;适度切入,把握好主与辅的平衡;巧妙升华,把握好正与奇的平衡。例文中的《时光点染的红绣鞋》,要写曾祖母,可写的材料很多,作者巧妙地选择与曾祖母有关的红绣鞋,一下子就上了一个档次,这是一个缺少艺术生命的时代。红绣鞋前加上“时光”,加上“点染”就成了时光隧道中的艺术极品了。选择出良品,取舍有精品。因为选择,因为取舍,拉升了作文的品位。

记叙抒情有支点:

要想写好记叙文,就要如2015年江苏高考所说,作文要善、活、妙。“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猾”。“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多么巧妙,多么美妙,多么圆满,多么通达!“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如此,记叙抒情时要有支点,情感与理念——根本点,层次与线索——立足点,画图与场景——切入点,形象与手法——基本点;要巧妙运用细节,人物细节,拓宽视界;生活气息,拉近距离;生命律动,体现质感;人物情怀,去除脸谱。正如江苏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所说,凡是写得好的记叙文,均在生动描述“小经验”“小能力”“小境界”的基础上,揭示“小升华”、迸发“小灵感”、展示“小美妙”。中学生有自己的“先天”优势,那就是感性丰富、形象思维活跃。他们有“无忌”的童心,热情扫描现实世界的清澈的少年眸子,许多被成年人看惯了、看麻木了的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却熠熠生辉、大有意趣。“城南旧事”,若不借助那位小姑娘好奇的目光来浸润,恐怕就味同嚼蜡了!

思维操作有流程:

解读材料——生成问题——素材选择——激起情感——联系经验——唤起感受——建构生成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课题“策略性知识在记叙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一至四单元复习资料下一篇:伤感散文:遗忘过去的你,从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