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优秀作文 :距离

2024-08-01

高二优秀作文 :距离(精选7篇)

高二优秀作文 :距离 篇1

高二优秀作文 :距离

我不喜欢她。

粗而短的马尾,厚如锅盖般的刘海,棱角分明的眉头,还有那参差不齐的牙齿,由此我断定她是个倔强的女娃。不巧的是我的倔劲决不在她之下,这样两个女生在一起是免不了一场硝烟味浓重的战争的。

和她举例不过一分米,她可以轻易地窥视我的.一举一动。我做数学她也做,我写语文她也写,明摆着要和我一决高下。我向来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而她,一个成绩一向不如我的人,竟然想要和我竞争,真是不自量力!我从内心里鄙视她,压根儿就没有把她当做对手。

两个花季的女孩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很惊讶地发现她和我唱一样的歌,看一样的影视剧;喜欢一样的影视明星。于是课间走廊里便经常响起两个女孩轻快地歌声。而友谊也似乎从此开始,但我们都清楚,彼此都好比是贝壳,怕被对方触摸。

两个同样倔强、同样骄傲的女生怎么可能做一对安安静静的朋友?尽管都爱唱歌,但谁也没有夸过对方;尽管谈天说地,却也时常因意见不合而争吵;尽管是同桌,可感觉并没有靠的近……一点点小事就能成为我们战争的导火索,而每次吵完后,双方都会陷入不自然的沉默中。最后的一次,有两个星期。

我甚至搞不清我们是否曾经走近过。

突如其来的分班让我们不知所措。然而在少了她的日子里,我却怀念争吵时她瞪得大大的眼睛,唱歌时她浅浅的笑涡,八卦时她肆无忌惮的皮闹。可能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才能够看得清楚。再见面,我们热情相拥。像老朋友那样寒暄,都为当初双方像个刺猬,彼此不能包容而自嘲;都为彼此之间竖起高墙,而又没有勇气推倒心墙而后悔。看来人们总是等到时间走远,寂寞太久而渐渐温柔时,才懂得珍惜往昔啊!

朋友感到奇怪:当初你俩曾经同桌一年,怎么到现在才像朋友?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

我们可能只是坐得很近,心与心的距离却并不近。

我和她,不过一分米的距离,却走了一年。

也许我一开始就是喜欢她的,我想。

高二优秀作文 :距离 篇2

教材内容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起点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本课紧随以上大背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开端为具体内容。同时,课文以改革开放的起步、格局形成及其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理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挥先行基础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三年以上历史学科学习经历,初步具备对历史内容、历史进程及其历史评价的学习与认识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示范、引导并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就基本能够通过事物表象分析,达到认识本质,从而形成综合判断的能力。此外,改革开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遥远,许多事物就在身边,学生或多或少有着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基于上述教材内容与学情的分析,本课教学首先要从宏观上处理好以下几重关系:(1)如何体现教材与教学“源”与“高”的关系;(2)怎样解决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3)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特征与政治概念阐述的关系。处理好以上三重关系将是设定较为精准的内容主旨与教学目标的重要思考方向,以此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问题提出]

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这批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先天优势却又有可能影响他们深入认识历史。在他们的认识中,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他们更多的是看到或者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少有对这些成果如何取得的思考,更少有了解和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艰辛,难以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解读。而且,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当代史远无学习古代史那么系统连贯,碎片化的概念名称往往混杂于错乱的记忆时空之中,这是中学历史当代史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本课教学上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落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上,教学将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具体内容、特征等的分析,去突破和解析重点与难点。

[教学设计]

以下分十三个环节进行阐述。

1.教师向学生交流备课体会“路是人走出来的”,以此作为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寻访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路”;(2)以“路”喻指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提示学生关注“路”上的重要节点和诸般艰辛。

2.阅读材料1“1978年的中国”,请学生用一个字归纳材料的内容特征。

设计意图:(1)以材料设置情境,并将学生的视线与思维聚焦到本课教学的时间起点1978年;(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捕捉材料信息,从材料中“首批”“第一次”“首度”等用语得出“变”的特征,以此点明“1978年改革悄然来临”的设计意图;(3)有意识地突出“变”字,因为“变”将作为本课教学主线贯穿始终。

3.阅读材料2“小岗生产队血印承包书”,阅读材料3“1979年凤阳县委统计数据、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1979年中国见闻”,阅读材料4“公社民谣”,结合这些材料思考:小岗农民为什么要分田到户?为什么会有留下血印承包书的“悲壮”行为?

设计意图:(1)从三组材料的联系中建立逻辑关系:体制僵化造成效益低下是生活贫穷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分地到户的自发行为,因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的限制而有“摁血印”的无奈之举;(2)从18农户留下血印的“悲壮”行为,引导学生回顾与思考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理解分田到户的实质所在——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中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了;(3)通过对上述三组材料阅读和问题分析,意在解决农村变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什么变(原因)、怎么变(形式)、变什么(内容与实质);(4)学习提取信息、建立信息间联系和透过信息认识本质的方法。

4.阅读材料5“学生农村走访调查报告①②”,阅读材料6“大包干民谣”,阅读材料7“小岗生产队及安徽省1979年前后粮食产量比较”,思考问题:寻找恰当的角度,比较人民公社与“分田到户”的区别;指出农村变革带来的直接变化和这些变化反映的内在本质。

设计意图:(1)从内容上讲,学生通过直观比较,了解人民公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及其实施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并由浅入深,从调动农民积极性角度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深远意义;(2)从学习方法上讲,学生以人民公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对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升理解力;(3)以学生走访调查报告作为教学素材,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同时使学生体会历史呈现方式和学习历史方法的多样性。

5.阅读材料8“1979年中国内地农民与中国香港农民人均收入比较”,阅读材料9“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美工业发展状况比较”。

设计意图:(1)理解农村改革的成果只是解决温饱的第一步,工农业生产落后的现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与中国香港的巨大差异;(2)以图片形式的对比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体会为什么“变”——对外开放的紧迫性,理解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3)再次熟悉比较的方法。

6.简要回顾自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中国的建设特点:借鉴苏联,自我摸索。

设计意图:(1)认识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建设之路,但是这条道路既没有先例,更没有经验,必须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与探索;(2)再次体会为什么变?并以此引出怎么变(形式)、变什么(内容与实质)作为教学环节的过渡。

7.阅读材料10“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及课文相关内容,思考:特区“特”在哪里?与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相比较,将试办经济特区比做“杀出一条血路”意义何在?

设计意图:(1)通过地理位置感知经济特区的分布,并以此分析选择这些城市试点开放对于特区建设和全局发展的意义;(2)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理解经济特区在政策、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工商业的“特”之所在;(3)形成“对外开放”的感知与含义认识;(4)建立起农村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比较与联系,并引导理性思考。农村改革的艰难在于率先改变农村经济体制,而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方式有着固有的经验,只有政策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才显得自然可行。对外开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是所有制形式,还是经营方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多为空白甚至“禁区”。在比较中可以回味对农村改革“悲壮”色彩的理解,更可以加深对试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切感受。

8.阅读材料11“深圳今昔对比”,材料12“邓小平1984年视察深圳题词”。

设计意图:(1)以深圳的发展了解经济特区的建设成果;(2)以“试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和邓小平1984年视察深圳题词内容与内涵引导深层次思考。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实践,感悟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改革开放成就取得的内在关系。

9.阅读材料13“对外开放格局图”,思考:指出图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特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意义所在。

设计意图:(1)加深对在四个“经济特区”基础上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宏观印象;(2)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对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与经验意义;(3)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渐进过程及其对进一步开放所表现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10.介绍邓小平关于上海发展“捷径”“机遇”的谈话;回顾已学知识“经济全球化浪潮”;简要梳理上海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积累经验并形成格局的大背景下,需要上海这样一个有着特有地理、历史、人文等优势的城市,抓住机遇,确立其中国对外开放窗口、桥梁和龙头的地位。

11.学生交流“我所了解的浦东”。阅读材料14“浦东发展数据统计”,阅读材料1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统计”。

设计意图:(1)感受身边的变化,理解“变化”与“变革”的关系;(2)认识浦东的发展对于全国发展的意义;(3)进一步感悟“发展”与“开放”的内在联系。

12.学生交流:“我的记忆——发生在中国的新世纪大事”。阅读材料16“迈向新世纪”。

设计意图:(1)这部分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目的是加深对深化改革、加大开放的进一步理解,由此认识到改革开放既是历史过程,也是现实延续,从而形成对改革开放作为战略决策的深远理解;(2)根据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亲历、亲闻、亲见直接感受改革开放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与深化,并在展望中充满希望。

13.归纳改革开放的历程:小岗村,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进行变革,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特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进行变革,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进行变革,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们相信,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之路,将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勇气、新的气魄。

设计意图:(1)以一个“变”和一条“路”归纳改革开放的历程,以此作为本课结束语;(2)以简短的结语点明课文内容主旨,并呼应课文导入环节“寻访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路”。

[自我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从课文内容上看,“改革开放”的关键性时间和事件节点构成了历史的进程,如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剖析并运用史学方法来体现主旨和突出史学特征,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内容属性上看,“改革开放”作为当代史教学内容,它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既近又远的悖论现象,如何将发生于身边的事物以历史的思维去观察与思考,这是高中历史当代史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本课试图寻求解决的尝试。通过教学,个人以为在主旨理解、目标达成及方法运用等方面,教与学双方都能在历史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达成一致;对于当代史的学习难点,通过学生的实地走访、亲历交流,使走近历史的效果较为明显,虽然参与走访或交流的学生只是少数,但同龄人体验交流的感染效果不可小觑,这也为今后类似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借鉴。改革开放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而且还在深入进行中,如何更为理性探讨尚需时间与实践的积淀,加之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一时难以进一步深入,但如何将改革开放的宏大实践置于更大的时空范畴考察,需要我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思考并实施。

[专家点评]

《改革开放》一课涉及从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至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内容,专业术语较多,理论性较强,如果处理不慎,课堂教学往往会陷入枯燥乏味。吴国章老师在处理本课时,凭借其深厚的学科素养,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营造出了师生和谐共建的有效课堂。

距离优秀 还有段距离 篇3

绅宝D50的外观绝对是它出彩的地方,比例完美的车身,加上对于细节的揣摩让它看上去与一般合资车型无异,评委们非常喜欢它车身侧面那两条腰线,一条从车头延伸到B柱,一条从前部车门把手处延伸到车尾,正是这两条腰线,给这款车增色不少。

相比让我们非常满意的外观,这款D50的内饰观感就显得有些差强人意了。尤其是内饰的材质真的是不能够让人认可,廉价的质感本不应该出现在源自于北欧血统的车内,远观还行,近看则禁不起细细品味。某些按键的手感也是松松散散,稳定度不够,让人有些提不起兴趣去触碰。

安全、配置

在安全配置方面,绅宝D50还算是比较全面,除了标准版车型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乞丐版,其他车型都配备了ABS+EBD+EBA+CBC系统和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以及牵引力控制系统。

在内饰及多媒体配置方面,绅宝D50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它包括了CD机、收音机、USB/MP3等外接音源接口、4喇叭扬声器系统、行车电脑显示屏,织物座椅、手动空调、后排出风口和空气过滤系统等。

空间

空间方面,绅宝D50 2650mm的轴距在同级别车型中虽说不靠前,但是这并没有对它的后排腿部空间造成太大的影响。坐进后座之后,腿部距离前方座椅还有170mm的距离。储物空间方面,绅宝D50有些吝啬,数量一般,且容量也一般。

在全程乘坐体验中,座椅的舒适性成为评委另外一个关注的焦点,它的座垫相对较硬,坐在上面总感觉像是做到了一块硬板凳一样,短时间乘坐都会感觉不舒服,更别说长时间乘坐的问题了。

驾驭

绅宝D50的全系车型都只是搭载了一款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83km/6000rpm,最大输出扭矩147Nm/4000rpm。与这款发动机匹配的有两款变速器,一款是5MT变速器,一款是CVT变速器。

在实际驾驶时,这款小排量发动机动力表现得很淡定,这也让驾驶员很淡定。当发动机转速低于2000rpm时,它需要一段时间缓慢的提速,当发动机转速超过2500rpm之后,动力响应才有些许的起色,但随着转速的升高,发动机的噪声也开始变得有些恼人。还好,这款试驾车搭载的是一款手动变速器,动力的直接传递可以让它不至于减分太多,不过这款变速器在换挡时感觉略显生涩,而且换挡时没有让人愉悦的吸入感。

距离的高二作文550字 篇4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叫距离的东西。距离可以让你获得,距离又或许让你失去。

距离,维系着人们最美好的交往。柴可夫斯基一生都暗恋着xx夫人,这位夫人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最困难的时候资助了他。他们俩仅隔一个广场,但由于种种礼教他们只能用信交流,他们从未见过面,只有一次,柴可夫斯基看见了夫人的背影,这也是一生中夫人留给他唯一的背影。距离让美滋生,让美蔓延。xx夫人去世之后,柴可夫斯基悲痛万分,作第六交响曲,也称悲怆交响曲思念xx夫人。他那柏拉图式的恋爱告诉我们,交往时不必怪罪于无法日日相伴、秒秒相随,只要都怀揣着真挚的心,距离依旧会成为那一波最美的`涟漪。

距离,牵动着人们最绵长的思念。“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距离,总是让志同道合的朋友悲叹不能时刻比邻的惋惜,总是让在外漂泊的游子与佳节之时格外想家,这才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又令我记起《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的那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生与死的距离让再迫切的思绪也达不到彼岸。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在与我们远离之后,我们才懂得去珍惜,去思念。

距离,展示着人们最关切的祝福。年迈的母亲为远行的游子包好家乡的特产、系上老旧的玉佩,祝愿他无论在多远的他乡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高三的老师对毕业的爱徒写下最后一段寄语、递上渴望三年的证书,祝愿他无论在多远的舞台上都能追逐梦想、绽放光芒。老兵给出征的战士别上金光闪闪的徽章,吹响震耳欲聋的号角,祝愿他无论在多远的别国都能成为国人的骄傲,祖国的脊梁。距离,让我们承载着祝福,肩负着期望,朝着未来更坚定的前行。

距离是爱的坟墓高二作文 篇5

人常说“距离产生美,距离有限爱无限……”诸如此类的言谈,在我看来实为自我安慰的话语。

我认为——距离带给人们的最终只能是亲情的生疏,友情的淡漠,爱情的分裂。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这是许多为即将外出求学或谋职的儿女们操劳的父母在离别前的担忧,担心儿女出门在外冻着、饿着、临行前竭尽所能的为儿女准备齐全所需用品,然后,在车站相互拥抱,挥泪告别……

漂泊在外伊始,会日思夜想想要回家,想要见爸爸,妈妈,会经常打电话向爸爸妈妈诉苦……

时间一天天的划过,一月……一年……从刚开始迫不及待的回家,慢慢……慢慢的变为了能不回尽可能不回,从当时的一天一通电话,逐渐成为了只要爸妈不打电话,自己便不再会主动嘘寒问暖,甚至还经常会挂断那通“热线”。

亲情,在距离中生疏。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彼此,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这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在分别前对彼此的承诺。因为一方父母工作的变动,两个好朋友不得不分居两地,临别前,她们两个约好要经常给对方写信,通过寄信的方式传递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就这样女孩搬走了……

之后的几个月,两个好朋友就互相写信,在信中表达着对彼此的思念,一封又一封……

可是,渐渐地,两个女孩都长大了,信却不再出现……

友情,在距离中淡漠。

他们的爱情如火如荼,可是,却不得不面临天南地北的职业选择,是选择牺牲一方而获得两人生活在一起呢?还是选择各自的前途但并不丢失爱情,只是在空间上插入了一段距离?最终,怀着对彼此的信任,对他们之间爱情的信任,两人选择了各自的前途。他们相信爱情的力量足以抵消空间上的距离,但,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长期分离两地,再加上工作的不顺心,两人慢慢对彼此有了意见,责怪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从而,两人间的争吵渐渐多起来,不多久,便有一方提出分手,原因是因为两人之间出现了距离,是爱情上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爱情,在距离中分裂。

想想看,我们人类是有感情的高级生物,而且是以群居为主的。只有处在一个群体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能建立起来。再者,就“感情”一词来剖析,“感情”是指人类的一些诸如“感谢之情、感激之情、感恩之情”等的情感,那么,这些情感从何而来呢?我想:无不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吧?

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了一段长长的空间距离,再伴随着时间的增长……

便生疏了,亲情;

淡漠了,友情;

分裂了,爱情。

最终爱,埋葬在了距离中……

距离优秀作文 篇6

儿时,和伙伴们一同在菜园里捉迷藏。几根柳条编一顶小帽,采几朵豌豆花装饰一下,躲进蚕豆棵里。黄瓜花开了,豌豆花开了,丝瓜花开了,这时便成了我们最开心的时候,采几朵花,一朵一朵串起来,串成一个花环,手拉手,唱着歌儿。不过这花儿要偷偷地采,被发现了,又免不了一顿训斥。

拿着铁锹,哼着小曲儿,蹦蹦跳跳去了菜园。泥土的清香混着青草的芳香,洁净的空气充斥着每一个角落。黄蝴蝶,白蝴蝶,粉蝴蝶,打着旋,在阳光下翩翩飞舞。小径两边的马兰花开得小巧玲珑,散发着悠悠的清香。

铁锹一铲,什么有趣的玩意都出来了。瓢虫啦,西瓜虫啦,小蜘蛛啦,蚯蚓啦,应有尽有。西瓜虫一窝一窝的,一见阳光,便向四周逃散开来。拿一根小木棒,一碰那西瓜虫,它便缩成一个球,圆滚滚的。一会儿,便伸出脑袋探探,确定没有危险后,又舒展开来,一溜烟儿逃走了。菜园里的小蜘蛛可与破旧老屋里的蜘蛛不一样。那老屋里的蜘蛛嚣张跋扈,一没有人住,它便占领这片地,宣布这是它的领地。长长的脚在空中张牙舞爪,完全一副“泼妇”形象。菜园里的小蜘蛛可比它可爱多了,肉嘟嘟的。一会儿从这“山”翻到那“山”,玩得不亦乐乎。

高考作文:距离更近,用意更深 篇7

比较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试题,无论在“形”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变化:从作文类型看,从2006年的话题作文,到2007、2008年的命题作文,再到2009年的新材料作文;从作文立意看,从2006年的宽泛延伸,到2007、2008年的命题预设,再到2009年的立意生成。最重要的是其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对接,具有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的标杆意义,距离更近,用意更深。

其一,近在三维目标的落实,近在社会生活的暗合。今年的作文试题有别于往年的给定的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关键词”,今年提供了一则材料,要求考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先要阅读材料,从中熟知体育竞技的“弯道超越”现象;接着加以引申,联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考生落实“过程和方法”目标,“弯道超越”也指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不难看出这一材料的命题立意是要考生体会、反思各个领域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怎样直面?怎样超越?这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以往的作文试题大多一个劲地往象牙塔里钻,或海阔天空,或咀嚼哲理,或风花雪月,“内中无一忧字”!今年的作文试题以社会背景投影的形式直面民生,关注国家命运,这种心系民瘼的勇气和智慧令人为之心折。安徽卷以社会背景为作文语境的高考作文试题今年不是个例。宁夏卷思考着“社会某种诚信善良的缺失和这种品质的养护”,江西卷、辽宁卷直陈社会热点“兽首拍卖”、“明星代言”等等。今年的作文试题语境群体性地从现实的社会语境里突围出来,走向“前线”,引领考生勇敢地直面当下的社会现实,回应个体的生活世界,足见拨正的力度、胆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热衷于看似宽泛实则迂仄的主旋律式命题,遗忘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自我屏蔽视野,远离社会现实,一味沉湎“高蹈”。单纯地看,仅是作文试题命制范畴的问题,其实未然,它是“受什么样的教育”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写好今年的作文,应有自己独立的体察和感悟,应有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表达思想情感的语文积累。

其二,深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在作文教学的路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得以明证。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不是文题的演绎和辅助解读,而是生成文题的必需,更具有探究性,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材料先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弯道超越”的竞技现象,宕开一笔,提示社会进程和人生履历的“弯道”风险与机遇并存,顿挫与节点并存,给考生提供了多元思维的语境,促成考生联系自我、体验生活和关注社会进行思考、判断、探索,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从“大我”的角度关注国计民生,譬如“抗震救灾”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金融危机”见证了抵御风险能力,“奶粉事件”强化了食品安全意识等等;还是从“小我”的角度回望自我,譬如人生的低潮需要作为的勇气,生活的顿挫需要化解的智慧,岁月的磨炼需要坚强的品质等等。上述对于“弯道”的解读,需在“弯道”的比喻义上深入开掘。立意侧重怎样超越“弯道”,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善于把握“弯道”机遇,坚定必胜信念,超越新的“弯道”;矢志“弯道超越”,重在把好“方向盘”和踩好“油门”;辩证地看“弯道”,跑好了,就是领跑者,跑偏了,就是跟跑者;“弯道超越”需要大勇气,大智慧等等。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上述切入点都在范围之内,因此,今年作文试题给予考生更为宽广的创新空间,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作文的入口因考生的思维而异彩纷呈,这就印证了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核心,不过在应试作文的博弈下,不少语文教师低下高贵的头,流于作文教学的操作化、客体化。在目前作文教学的“弯道”处,我们能够“超越”的路径:在加强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坚持知识的自主建构;在加强生活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注重对其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加强表达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触摸生活,体察民生,尊重体验,真实地表情达意。

不管是写作还是教学,正处“弯道”时,我渴望我们的语文教师从自己做起,回到作文教学的正道,带着我们的学生“超越”文字、“超越”功利、“超越”局促的空间,诚意地创意地写作!

上一篇:初一优美散文随笔600字下一篇:禁烟宣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