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2024-09-19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通用8篇)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篇1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植物的根,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直根、须根、变态根+图片);

“根的吸分作用”实验材料:带根的植物、集气瓶、橡皮泥、皮筋或彩笔

学生:

一、每人带一棵植物,青菜或草都可以,要求:

1、要知道植物名称。

2、把根冲洗干净。

3、根要完整。

4、方便携带,不要太大。

二、每组带:1盒橡皮泥、1支水彩、2根皮筋。

三、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

课前:推荐名人名言,交流感受。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一、直接导入

大多数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里,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

植物的根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呢?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一)观察根的特点

1、小组内观察根的样子,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2、汇报交流,教师梳理,引导发现总结。(结合学生的汇报适时播放课件:直根、须根、变态根)

3、小组内把根分类,全班汇报交流。

(二)研究根的作用(固定植物)

1、看图片,引发学生猜想:根的作用—固定植物。(根、树倒、拔草)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谈谈根的“固定植物”的作用。

(三)研究根的作用(吸收水分、养分)

1、看图片,引发学生猜想:吸收水分、养分。(给花草浇水、施肥)

给花(庄稼)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

2、设计实验验证。(吸收水分)

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小组内设计实验。(带根的植物、集气瓶、橡皮泥、皮筋或彩笔)

三、应用拓展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能否从下列成语中看出根的作用?说说看。

1、根深蒂固(蒂:瓜、果与茎、枝相连的部分)

2、根深叶茂

3、斩草除根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篇2

教材部分:

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3.补充部分的两篇文章,均根据百度百科改写而成。

卵石的形成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分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卵石的种类有许多:彩砂石子、太湖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其颜色丰富:红奶油、青奶油、广红、咖啡、中国啡网、黑底白、螺纹奶油、杭灰、黄洞石、米黄洞石、绿宝、丹东绿、大花绿、米黄玉、黄水晶等。雨山红、汉白玉、墨玉、金香玉等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所以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归纳起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B.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C.故事式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故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因强调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选文缘由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文”。对于本单元的选文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尊重教材。当前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就阅读内容的组合方式而言,存在着“重人文主题的整合,轻语文本体的凸显;重课外文本的引入,轻课内文本的统整”的弊端。以人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偏重于人文视野的拓展,未能深入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以课外文本为组合方式的群文阅读,未能将文本群与教材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课内外脱节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单元。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毋庸置疑,教学中教师会自觉地将以主题编排的单元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血脉相通的整体。从目标的制订、方式的选择、时间的分配、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然后依据单元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取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建教材。源于教材单元,但不拘泥于教材。“源于”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组合,而是在适宜切入点处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对年段目标 、 学年目标 、 本册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有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束缚,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 、 文体特点 、 阅读策略 、 表达方式等,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重新组合新的单元阅读材料 。 因而我们又补充了两篇课外的文章: 《 卵石的形成 》 和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如图1所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有两次重建过程:首先,将教科书中的三篇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视作一个整体,将它们与同单元“语文乐园”中的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联结,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次,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和补充的短文《卵石的形成》进行对比,了解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第三,再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三篇文章和补充的《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联结,感受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备课构想

“群文阅读”从表面看,好像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实则涉及“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两大难题。部分一线教师以为“群文”就是变“单篇”为“多篇”。备课时是整组备,“教”的时候却是分开“教”。因为他们将“群文”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叠加”。其实,把“群文”中的“内容重组”是对教学目标、时间、资源、教与学方式的全面重组。要重新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如何依据文本体式重新选择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核心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有效推进群文阅读至关重要。

一、关于“教什么”(“学什么”)

1.单元整组构想。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要点,了解文章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相关的说明文。

单元教学流程及目标分解:我们设计的单元主题框架,分为基础、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见图2)。

本组“群文阅读”教学共用五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两课时,主要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字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课文质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精读课”,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博览课”,主要推荐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进行拓展阅读。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第五课时“练笔课”,尝试仿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自述式的形式介绍一种物品。

因篇幅限制,以下仅选择“精读课”展开叙述。

2.“精读课”教学构想。

教学内容:

群文组合:《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 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 卵石的形成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运用联结策略弄清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2.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对比的策略,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 产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见图3。

二、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1.提供阅读策略:联结、对比。(见图1)

2.提供自主学习时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什么”(“学什么”)发生改变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怎么教”(“怎么学”) 的改变,“教什么”往往会落空。群文阅读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话,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孩子虽然是天生的学习者,但“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从专业者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思考折页”。“折页”的意思,不是将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一页一页地打开。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

课例呈现

一、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回顾群文主要内容

1.回顾群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主要内容。

师:上节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交流了预习成果,来,咱们一同回顾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什么。

2.学生分别用结构图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结。

师: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一类文章就是我们曾学过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二、阅读群文1,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阅读群文1,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师:既然是说明文就应该关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的“语文乐园”中就有一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的小短文,默读思考,看看对你了解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出示)

2.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阅读短文,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读《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作批注。

(2)独立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3)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4)分享员展示小组思考成果。

3.集体交流分享。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生1:我们小组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因为从我们画的结构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卵石的排列、色彩、大小及形状等外在现象推断出卵石的方向、地点、所走的路程。

生2:《奇妙的田螺》是以时间为序,因为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生3:《假如人类也有尾巴》是按照事物的外形、作用及其生理功能的顺序介绍。从我们整理的结构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从尾巴的外形、作用及其功能来介绍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把握了文章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说明顺序。回顾我们的思考折页,我们发现了:作者依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了适当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将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和三篇文章联结,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三、对比阅读,初步感知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异同

1. 出示“ 思考折页2”,即《卵石的形成》,对比文本《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比较语言风格的异同。

2.集体交流。

师: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哪一篇更有意思,更吸引你?为什么?

生1:《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更吸引我,因为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更亲切,更有趣。而《卵石的形成》语言较生硬。

生2:我也喜欢《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因为它语言更易懂,也更生动。

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生2 :能 。 (读文中描写卵石形成的一段说明)

生3:我也喜欢这篇,因为文中采用了讲话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师:大家刚才读到的《卵石的形成》是篇一般性的说明文,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三篇是文艺性 说明文 ,又叫科学小品文。(板书: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文笔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阅读群文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

1. 默读《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第二次联结三篇主体课文,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

师:打开“思考折页3”,《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篇文章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读读看,对你了解三篇文章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有什么帮助呢?独立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出示)

2.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

生1: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谈话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其语言风格是真实、丰富、亲切。

生2: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自述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自述式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

师:老师觉得你们谈得都有理,因为你们都能从提供的短文中寻找依据,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师:同样是介绍卵石的形成,一般性说明文《卵石的形成》是这样介绍的,咱们再一同读读。

(生读)

师: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具体说说。

生1:《卵石的形成》 运用了许多专 业用语 “ 风化 、坍塌”,专业性很强,我不太懂。而课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卵石的经历。

生2:课文中把卵石比作“像鸡蛋一样滚圆”,说卵石顺水而下的过程好似人“流浪”一样,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卵石的产生、构成,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生3:我觉得 《卵石的形成》虽然不好读懂,专业术语多,但也介绍得很清楚,只是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

师:这也就是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不同。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依据不同的事物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比一般性说明文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语言也更生动有趣。

【教学说明:利用课外文本的联结,帮学生了解这三篇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这里讨论非常激烈,孩子们颇有争议,但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让每个小脑袋都动了起来。】

五、小结本课,布置单元习作

1.回顾“思考折页”,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

2.推荐科普网站,鼓励阅读更多的科普文章。

3.布置观察和习作任务。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迎春花也吹起了小喇叭,河里小蝌蚪在找妈妈,同学们也开始养蚕宝宝了。细心观察的同学请做好养蚕宝宝过程的图文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将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它们的生长过程。

课例评析

本课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

1.“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群文阅读”需要的教学方式是“长文短教”,是“精读博览”,其目的是“轻负高效”。但是,如果“群文阅读”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往往所用教学时间不会减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出现备课是“整组”,教学是“单篇”的现象。

2. 关注学生 阅读策略 的习得

本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阅读策略是“联结”和“比较”。教学中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的联结和比较都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说明文的顺序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些目标的落实符合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 精读博览 ”的课程重 建思路。

3.“思考折页 ”———导学案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师课堂上为什么用的是折页,而不是一张打开的纸?我想,折起来的目的是:每一次打开,都是与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相照应。正如教者所说,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一次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折页中两次出现了表格,学生通过勾画语句,提炼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在小组讨论中,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自己的想法,留下思考的痕迹。

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能整体阅读三篇主体文本;能主动将主体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结;表达时能有理有据;独立学习时能通过圈点勾画,寻找重要信息;小组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集体交流时,能主动站起来表达、回应、补充、反驳;学习结束,能公正友善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篇3

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凤仙花、黄瓜等植物的种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数果实发放给学生。先请学生辨认、区分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然后,聚焦种子,比较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植物的种子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尤其是果实中的瘦果和颖果极易被误认为是“种子”,应特别注意,不要给学生错误的概念(详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第24页呈现出了四种植物 “种子”的照片,其中,真正属于种子的只有花生和绿豆;向日葵是瘦果;小米粒既不是果实也不是种子,准确地说只是种子的一部分,因为谷子的果实是颖果,其果皮与种皮完全愈合,不能分离,在碾米的过程中,种子的一部分被碾掉了。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引出要进行实验的内容。(2)种植种子 包括三个过程:

种植种子,教材上给出的只是一种实验设计,允许学生把温度、空气、水分等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

保温处理。初春的北方天气窄冷还寒,不是适宜的播种时节,对播下的种子要注意保温。对种子的要求。选用生长发育期较短的根、茎、叶、花、果实明显的植物,如大豆、凤仙花、西红柿、黄瓜、蝴蝶花等等。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植物的一生”的概念。(3)整理与交流

这是对种植种子过程的交流。重点应放在“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上,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变化过程。

(4)布置课外作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次课结束后都要提醒学生下一步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应变参考】

1.设计教材时凸现了两条线:一是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主线:认识植物的种子→播种希望的种子→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一株黄瓜苗由哪些部分组成→静静绽放的花朵→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植物的一生;二是探究性活动: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趣的运输→开放的花朵一样吗→植物的一生。

建议“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内容安排在课下完成,要提前安排;课堂上重点进行与此相关的探究性活动。

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就要生长发育,而生长发育是需要时间的。黄瓜等常见的植物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最短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拿出专门的时间上好这一单元内容的。可将该单元的内容计算在整体的课时之内,实施时分散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之中,化时间的零散为探究过程和知识结构上的完整。2.《种子发芽了》用1课时完成,这仅在课堂上做是办不到的,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为此,建议:

(1)课堂上重点认识种子,讲授种植过程。种植种子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时间允许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演示。

(2)及早种植。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时,布置课外活动:种植种子,并讲清楚种植种子的步骤。茁壮成长 【目标】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茎的作用,理解空气、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观察、探究、记录并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进行】

(1)观察、记录、分析种植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发育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材上的“黄瓜种植日记”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教师组织各组整理种植日记,并进行综合分析,做成不同形式的记录本或统计图,形象、具体地表示小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记录表”要表现出观察日期、小苗高度、样本序号等项目,以便于不同植物间的比较。“统计图”可以统计叶片生长情况,也可以统计一定时间内开放的花朵、结出果实的数目,还可以较为准确地统计出一个果实的生长速度。(2)认识一株植物的组成部分

学生经过了课余时间的观察与研究,课堂上最好能用挂图检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3)有趣的传输

这是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学生经过了长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之后,各组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根、茎、叶、花、果实比较齐全的幼苗。植物体是怎样长大的?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何处?这些物质是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之间是怎样运输的?„„这是一个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实验:《有趣的运输》,即茎的运输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选取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实验,用意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与工具。

按照教材上的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在温度较低时,这个实验可能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可安排其他教学活动。

注意:刀片很锋利,一定要提示学生安全使用。(4)观察、解剖花朵,比较雌雄花的不同

指导学生认识花的形态。不同的植物,花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有的花谢之后能结出果实?而有的花则不能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解剖花的结构。美丽的鲜花都有艳丽的花瓣,除此之外,雌雄花还有很大的差别,如黄瓜,雌花内有雌蕊,雄花内有雄蕊。更多的花朵内则是雌雄蕊的统一体,如桃花。需要注意的是,解剖花朵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非常细心。3 硕果累累

【目标】乐于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描述植物的一生。【怎样进行】

(1)观察、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对果实的详细观察和记录,知道了果实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并记录了其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理这些变化中,明确一种果实的生长周期。

解剖果实,重在了解果实的内部结构,使学生明确果实的组成,能够区分果实和种子。(2)植物生长的主要过程 这是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后要给予学生的“果实”。学生可以总结实验记录进行概括归纳,可以对照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描述,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这是一个化零为整的内化过程,应包括种子发芽、叶的生长、花的开放、果实的发育等几个连续的环节。

描述植物的一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表达形式,即能用文字概括上述几个环节。(3)植物的一生

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一年生植物,什么是多年生植物,还要学会比较常见植物的六大组成部分的异同点。(4)“种”萝卜。

这是一个趣味的制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还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从萝卜的变化中,感悟到、了解到植物的一些特性。教学参考资料 1.根

维管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和吸收作用,同时还有合成和贮藏有机物质以及进行营养繁殖的功能。

种子萌发后,由胚根发育的根,称为主根。大多数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根继续生长,明显而发达。由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在生长一个短时期后,即停止生长而枯萎,并在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也能继续发育,形成分枝,整个根系形如须状,故称须根系。

有些植物的根,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特性形成后,相继遗传,成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常见的变态根有:

肉质根 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变态根。它们是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这部分也是食用的部分。

块根 植物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一株可以形成许多膨大的块根。常见的如甘薯的块根。气生根 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种气生根没有根毛和根冠,不能吸收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于气生根扎入土内,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树树冠得以发展,故有“独木成林”之感。2.茎

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上面着生叶、花和果实。它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

茎上着生叶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当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的痕迹叫做叶痕。

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唇形科植物的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在木本植物茎的外形上,还可以看到芽鳞痕,可以看出树苗或枝条每年的芽发展时芽鳞脱落的痕迹,从而可以计算出树苗或枝条的年龄。

不同植物的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使叶能在空间开展,获得充分阳光,制造营养物质,并完成繁殖后代的作用,产生了以下4种主要的类型。直立茎 大多数植物的茎直立向上生长,如松、柏、杨、柳等。缠绕茎 幼小时期较为柔软,不能直立,用茎干缠绕于支持物上。各类植物有一定的缠绕方向,有的是左旋,即依反时针方向旋转,如菜豆、牵牛花、茑萝、马兜铃等;有的是右旋,即依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忍冬等。此外,有的植物的茎既可左旋,也可右旋,称为中性缠绕茎,如何首乌的茎。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藤本植物。热带亚热带森林里藤本植物特别茂盛,形成森林内的特有景观。

匍匐茎 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于地面上,如甘薯、草莓等的茎。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的过程,由于环境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适应,以致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叫做变态。地下变态茎可分为根状茎(如藕)、块茎(如马铃薯)、球茎(如荸荠)、鳞茎(如洋葱)。

地上的变态茎,多是茎的分枝的变态,有卷须、茎刺、叶状茎、肉质茎4种类型。3.叶

典型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叶片是叶的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为薄的扁平体,这一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相适应。在叶片内分布着叶脉,具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叶柄的功能是支持叶片,并安排叶片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以接受较多阳光和联系叶片与茎之间水分及营养物质的输导。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叫做完全叶。有的植物叶并不全具有这三部分,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叫做不完全叶。每个叶上只有一个叶片的叫做单叶,象蓖麻、苹果、南瓜等。叶柄上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叫做复叶,例如花生叶柄上具4小叶。复叶按小叶排列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例如合欢的叶为羽状复叶。

各种植物的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着生次序叫做叶序,叶序有3种基本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

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一叶的叫互生叶序。互生叶序的叶子成螺旋状排列在茎上。如果任意取一个节上的叶为起点,螺旋而上,追溯到与起点叶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另一叶。同一垂直线上的两叶之间的螺旋距离叫做叶周。叶周中有一定数目的螺旋圈数和一定数目的叶。

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叫做对生叶序,例如丁香、薄荷等。在对生叶序中,下一节的对生叶常与上一节的叶交叉成垂直方向,这样两节的叶片避免相互遮蔽。

茎的每一节上着生3个或3个以上的叶,排成轮状,叫做轮生叶序。夹竹桃、金鱼藻的叶序为轮生叶序。

被子植物叶片的结构一般比较一致,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所组成。4.花

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大约25万种被子植物中,就有25万种的花式样。但是所有的花仍有共同的结构图式,它们的组成通常为: 花托 花与茎连接的部分。

花萼 在花的最外面,对花的其他部分起保护作用。

花冠 通常可分裂成片状,称为花瓣。花瓣一般比萼片大。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花瓣的大小和形状有很大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则相当细小,甚至退化成鳞片、刺毛或各种腺体。花冠除了具保护作用之外,花瓣的颜色和香味,对于吸引动物传粉起着重要作用。花冠之所以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有色体和细胞液中的色素,并受细胞内、外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有些风媒花的花被很不明显,或呈绿色或近乎无色。

雄蕊群 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总称。各类植物中,雄蕊的数目及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常可做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

雌蕊群 一朵花中所有雌蕊的总称。雌蕊位于花的中心,由着生胚珠的心皮所组成。心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一朵花中可能有一心皮或多个心皮组成为雌蕊群。由一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雌蕊,常分化出基部能育、膨大的部分,称为子房,以及子房上面不育的部分,即花柱和柱头。

一朵花,如果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4部分,称为完全花;若缺少其中一部分者,则称为不完全花。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都有的,称为两性花;有些植物的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这种花称为单性花。只有雄蕊的为雄花,只有雌蕊的为雌花。如果雌花和雄花同在一株上,这种植株称为雌雄同株;如果雌花与雄花各自着生在不同的植株,则称为雌雄异株。5.果实

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起传播与繁殖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也有不经传粉受精而结实的,这种果实没有种子或种子不育,故称无子果实,如无核蜜橘、香蕉等。此外,未经传粉受精的子房,由于某种刺激(如萘乙酸或赤霉素等处理)形成果实,如番茄、葡萄,也是无种子的果实。

多数被子植物的果实是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叫做真果。如桃、大豆的果实;也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尚有其他部分参加,最普通的是子房和花被或花托一起形成果实。这样的果实,叫做假果,如苹果、梨、向日葵及瓜类的果实。

多数植物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形成的果实叫做单果。也有些植物,一朵花中具有许多离生雌蕊聚生在花托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叫做聚合果,如草莓。还有些植物的果实,是由一个花序发育而成的,叫做复果或称花序果、聚花果,如桑、凤梨和无花果。果实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类型的果实简述: 聚合果 聚花果

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聚花果,如桑、无花果。单果

一朵花中只有一枚雌蕊,由该雌蕊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单果,如苹果、桃、扁豆。常见的单果有下列几种:

(1)蓇(gu)葖(tu)果 由单个心皮或数个分离的心皮形成的果实,内含一粒至数粒种子,成熟后沿着生胚珠的一侧或另一侧开裂。

(2)荚果 由单个心皮发育而成的果实。一室,内含2个或2个以上的种子,成熟后果皮沿两侧自下而上裂开。荚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3)蒴果 由结合的2个以上的心皮形成的果实。由于心皮连合的方式不同,而有一室或多室之分,每室均有多树种子。开裂的方式有多种。

(4)角果 由结合的二个心皮形成的果实。原为一室,后来由于心皮边缘合生处向中央生出一隔膜,将子房分为二室,这一隔膜称假隔膜。果实成熟后,果皮从二侧裂开,成二片脱落,只留假隔膜在果柄上,种子附在假隔膜上。角果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种,前者的长超过宽好多倍,后者的长度近相等。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5)瘦果 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皮与种皮极易分离,但只有一室,内含一种子。菊科植物的果实全为瘦果。

(6)颖果 由单个心皮,一室,内含一种子形成的果实。其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果实小,常误认为种子。颖果是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7)翅果 由单个或数个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皮的一端或四周由子房壁向外延伸翅状的薄片,适于风力传播。

(8)坚果 由2个或2个以上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实成熟后,外果皮坚硬呈木质并干燥,内含一种子。

(9)双悬果 由2个合生心皮的雌蕊形成,子房2室,每室一个种子,果实成熟时,分离成两个果瓣,并悬在中央的果柄上端,果皮干燥,但不开裂。(10)瓠果 由三枚结合的心皮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浆果。果实的肉质部分是由子房的花托共同发育而成,内含许多种子。瓠果是葫芦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11)核果 由一心皮形成的果实。外果皮较薄,肉质或革质,中果皮肥厚多肉,内果皮坚硬成核,核内着生种子。

(12)浆果 由一心皮或数枚结合的心皮形成的果实。含种子一个或数个,外果皮极薄,中果皮、内果皮肉质化,浆汁很丰富,种子存于果肉内。

(13)梨果 由多枚结合的心皮与花托、花萼的基部共同形成。果实上很厚的果肉部分是由花托所形成,肉质部分以内才是果皮部分。花托和外果皮,外果皮和中果皮均无明显界限。内果皮由木质化的厚壁细胞所组成,呈皮纸状。

(14)柑果 由多枚结合的心皮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浆果。果实的外果皮为坚韧革质,有许多含芳香油的油囊;中果皮疏松髓质,有许多维管束分布其间;内果皮膜质,分为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细胞,它是由内果皮内壁的毛茸发育而成,是这类果实的食用部分。柑果是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6.种子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篇4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2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和“种植凤仙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在实际种植中体会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3~7课“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与“种子的传播”,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长出新器官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是对凤仙花一生生长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单元学生亲历的科学实践过程的总结。

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还不曾去深入地探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学生本身就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美丽的凤仙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大多数学生的种植经验不足,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种植成就感,为接下来对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1.根据教情,与其他单元的教学交叉进行。凤仙花的生长受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进行“种植凤仙花”探究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教学进程;另外一方面,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教师可按具体生长情况做适当调整,如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穿插到第二、三单元中间,以保证合理、有序地完成本学期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督促、帮辅、激励等适时跟进。凤仙花生长周期约为150~240天,周期较长,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出,学生难以坚持;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提醒、督促学生观察凤仙花;鼓励学生出现意外状况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要轻易放弃;作业按照难度分层布置,为学生进步提供“脚手架”;前置激励计划,适时跟进。

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材P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多种多样,不同植物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

2.知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

3.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幼苗是由胚发育来的,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3.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

4.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内部结构产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难点: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知道种子内部每部分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花生等其他植物种子、放大镜、镊子、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种子萌发的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聚焦

1.提问:

(教学提示:出示蚕豆、花生、玉米等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这些是什么?(预设:蚕豆、花生、玉米……)

2.讲解:大家的回答都正确,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3.提问:在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土里会怎么样?(预设:会发芽;会长大;会慢慢长成一棵新的植物;……)

4.揭题: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成全新的植物?这和它的形态与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的奥秘。(板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设计意图】认识种子之前,首先让学生知道种子属于植物体的器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新植物体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特征的欲望。

种子: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由雌蕊子房内的胚珠发育形成,包括种皮和胚。有的种子内部有胚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1.提问:这些种子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些种子的外部形态呢?(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

2.活动:给学生分组发放蚕豆、花生、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用眼、鼻、手等感觉器官从颜色、形状、大小、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3.追问:蚕豆种子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棕褐色或青绿色,肾形,表面光滑且硬。)花生种子呢?(预设:浅红色,椭圆形,光滑且硬。)凤仙花种子呢?(预设:黑褐色,椭圆形,粗糙且硬。)

4.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探索二: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1.过渡:种子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发育成植物,它们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奥秘吗?

2.活动:引导学生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自己的猜测以简图形式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提问: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那种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发一粒干蚕豆、一粒用水浸泡至膨胀的蚕豆、一张白纸和一个放大镜。)大家认为怎样观察能更方便地比较这两粒蚕豆呢?(预设:将白纸对折,把两粒蚕豆分别放在对折线两侧进行观察。)

4.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它们外面都有“皮”包裹着;“皮”上都有一块像伤疤一样的斑痕;浸泡过的蚕豆膨胀了;……)

5.讲解:大家观察到的种子外层的皮叫作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疤痕样的部分叫作种脐。

6.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7.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

8.讲解:蚕豆种子里有两片“豆瓣”,叫作子叶,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的养分。子叶的连接处上面尖尖的结构叫作胚根,会发育成植物的根;下面小齿状的结构叫作胚芽,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叫作胚轴。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共同组成了植物的胚。

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的是蚕豆种子,那么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玉米、花生等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图。)

2.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相似,都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

3.小结: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内部结构都基本相同,一般都有种皮和胚的结构。

通过猜测、绘图、解剖等途径,观察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初步理解胚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研讨汇报

种皮:种子外层的皮,一般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具有保护胚的作用。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植物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种皮保护种子,胚能发育成新植株,其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

2.拓展:种子除了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还能用于艺术创作呢!(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种子贴画,并播放制作视频。)你们学会了吗?请在课后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创作一幅种子贴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身边更多的植物种子,做种子贴画是将科学学习拓展.到艺术领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更多植物种子的兴趣,丰富学生对种子多样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知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图片中,绿豆种子是()。

4.干瘪(biě)的蚕豆种子的种皮是很难剥离的,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这样就能轻松分离得到完整的种皮和胚。

A.用水浸泡一天B.用小刀割开C.用手撕开

5.下列种子的结构中,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是()。

A.胚根B.种皮C.胚芽

参考答案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篇5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索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和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科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在平日从事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领域,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对小学生来说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科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整个自然界就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两大部分。植物就属于生命世界的一种,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这个单元,主要包括研究种子、花的构造和果实的形成,使学生对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学《植物的花》这一课,我运用的方法是:一激趣设疑,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收集到的花和课件中的花的图片,激发起兴趣。“你想知道花的哪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研究。二是观察与动手结合。科学是用事实说话,自己亲自观察发现得出真理。三是自由发挥,表达对一种美好事物的赞美。四是开外拓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继续观察课本外的花并制作花的标本。

三、学情分析:

神奇的生物世界让每有很多问题想解决个学生产生好感,学生对此有很多问题想解决。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通过研究种子、花的构造和果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植物的花》一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种子发芽了》、《种辣椒》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本课研究了花的构造,为后面 《果实是怎么形成的》做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1、知道花的构造,并根据结构给花分类。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从大自然,体验科学探究中观察、分类、比较的重要性。

3、能在自己的擅长表达的情感中获得美的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 花的结构和分类

六、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花、镊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你们都喜欢什么花?(月季花、菊花、牡丹花、牵牛花……)大家这么喜欢花,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植物的花。(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下面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吧!(播放录像)

刚才,我们从录像中欣赏了一些美丽的鲜花,那么大自然中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我们要想研究这些问题,先要从花的构造入手进行研究。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花的构造。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花的构造一样吗?

师:有些同学已经把自己喜欢的花带来了,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呢?(生举手发言)

1.师:下面我们就以各种花为例进行解剖研究。在解剖实验之前,老师有两点提示。

(1)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2)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

2.分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3.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加以补充说明。

4.师生总结:各种花的构造不一样。活动二:以桃花为例进行观察研究

1.师:下面我们就以桃花为例进行观察研究。(出示课件:)2.(出示课件:)师将花各部分的名称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3.师生总结(出示课件:结论)

花的构造:(板书)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4.师:花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呢?谁能说一说。生举手发言。(出示课件:)活动三: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小组讨论>(生可能会说:按颜色分,按花瓣的数量分,按花的形状分等。)

1、。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课件:)完全花: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不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板书)

2.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3.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三)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你们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花呢?(出示课件:)2.学生展示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花。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吗?下面来欣赏十大传统名花。(出示课件)

4、总结,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

1.师:同学们想不想把美丽的花保存下来?(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制作花的标本吧。根据资料卡的提示,课后亲自动手制作一种花的标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的标本制作的最漂亮。

2.师:同学们,花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一起来爱护花、保护花吧!课后以花为题做一份精美的手抄报来赞美花,下节课来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八、板书设计:

12、植物的花

完全花:

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 不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

九、课后反思:

朗读:语文教学的根 篇6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教师的范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读,就是授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渔”;而学生朗读,则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提高朗读能力。范读形式可以是教师朗读,也可以借助磁带、光碟等范读。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范读课文时,可借助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春》中的“钻出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一定不厌其烦地读,从而掌握朗读的技巧,并增强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演一演,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如身临其境。如寓言《蚊子和狮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童话《皇帝的新装》等生动有趣的对话较多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编写和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不需教师过多地讲授学生就能理解;简单易懂的课文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如古文《核舟记》的第三自然段:“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同。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我让三个学生分角色表演,要求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在做做读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很容易地领悟了文段意思,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 竞赛式朗读。

初中学生一般都喜欢参与竞赛,而且多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可在班级里开展“朗读明星”等比赛活动。比赛前,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内容,然后提出要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轮流上台朗读,其他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明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定能得到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朗读积极性。这种活动也可以在每堂课中即时进行。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告诉学生,如果你要挑战别人,你就站起来读一读;没有人挑战,剩下的就是“朗读明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朗读明星”的名额可多一点,可分成全班明星和组上明星,或男生朗读明星和女生朗读明星。此外,还可分为各类文体的朗读明星。学生为赢得明星称号,自然也就主动钻研,这样就可大大提高朗读能力。

4. 配乐朗读。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播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例如:朗读高昂欢快的课文《安塞腰鼓》时,配以节奏强的歌曲《运动员进行曲》;朗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课文《春》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乐激情,感染学生。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浮现。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也更加深刻,就能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意蕴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感受雪花的飘舞、松柏的青翠、温泉的暖和、水藻的碧绿、垂柳的轻柔……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入境,从读中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必须灵活变换朗读方式:齐读、散读、赛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接龙式读书法、片段欣赏式读书法等。

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演讲比赛活动

朗读与演讲是相辅相成的,课内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反之,只要学生勤于参加演讲活动,在反复的演练过程中,就会极大地提高朗读水平。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技能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 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观察植物。

3.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4.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3.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都围绕“植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是“活的”、“有生命”这个主概念展开的,体现了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综合性及概念与探究协调发展的特点。本课是在学生对“植物是有生命的” 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一棵植物,深化对植物外形特点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花等主要器官。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植物是生物”概念。

[学情分析]

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通过对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简单地说出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等。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加强化。

教学重点:通过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感受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仔细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法,激发、质疑、解惑法

2、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教设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导入新课

秋天到了,朵拉、布茨要到外面去游玩了,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去看看有哪些景色吧!

学生观看枫树、竹子、牵牛花等图片。

通过以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朵拉和布茨也和大家一样,叫出了这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朵拉发现了一种他们没见过的植物,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在大自然中你见过这种植物吗?在哪里见过?

(一)观察植物的方法

为了能够更加仔细的观这棵植物,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1.我们可以走近了去观察,可以用手来摸,还可以用鼻子来闻一闻它的气味……

2.总结观察植物的方法:

(1)看、摸、闻

(2)整体——局部

(3)远——近

3.拿出准备好的一盆没有盛开的菊花,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植物的结构:根、茎、叶(对科学词汇的读音进行讲解)。

(二)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观察它的茎和叶,你们有哪些发现?

总结发言:叶子是圆形的,边缘有缺刻及锯齿……

2.朵拉和布茨听了大家的描述,知道了它原来是一株还没有盛开的菊花。

(三)画画这棵植物

1.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手册,先写上班级、姓名、日期。注意:按照一定顺序画出植物的结构:茎——叶——根

2.同学们画的一定都非常漂亮,哪位同学愿意与我们分享你的作品呢?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小游戏:你画我猜

在生活中你还观察过哪些植物呢?画一画,看谁能猜出它的名字!

(五)说说你观察的植物

1.在生活中你还观察过哪些植物呢?向我们介绍一下吧!

2.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

树很高、很粗壮,有很多的分支,有很多的树叶,树干上有很多裂痕,树叶上有很多叶脉,有很多树根露在了外面……

学生观察菊花的图片并交流自己在哪里见过?

讨论交流观察方法。

学生交流发现

观察并画一画。

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并指出。

学生交流讨论,做游戏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出示实物更加能更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从整体观察植物的科学方法。

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植物的外貌,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植物的结构。

通过动笔画一棵植物,加深对植物构造的认识。

通过展示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结构的认识。

通过小游戏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帮助学生回忆植物的样子,还能帮助其他同学了解植物。

通过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结构的认识。

植物的根、茎、叶的数量不止一个可以有很多个。

学生在用鼻子闻植物气味时,可能会和平时生活中闻气味的习惯一样,鼻子靠得很近,要注意说明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最好用“扇闻”的方式,并演示给学生看。

巩固提升

(一)判断题

1.所有的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2.所有的植物都会开花。()

(二)选择题

1.()不是植物构成部分。

A.茎 B.根 C.头

2.()是生长在水里的。

A.向日葵 B.土豆 C.荷花

(三)简答题

画一棵小树并涂上颜色。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近距离观察、用手摸、用鼻子闻等方式完成了对植物的细致观察,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菊花,同学们真棒!

板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

观察方法

近距离看

闻一闻

摸一摸

花 茎 叶 根

课后小结:

1、可取之处:实物展示给学生观察植物,符合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调动其兴趣。

2、不足之处:学生对植物的根的观察感受不深。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8

史振昌 四年级 科学

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4、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 解释。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释静电现象。难点:认识正负电荷。课前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 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用梳子梳 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 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 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三、检测:

1:摩擦可以是物体带电。

2: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史振昌 四年级 科学

教学目标: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教学难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演示: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组由灯光组成的绚丽夜景

提问: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同学们都见过小灯泡,那么你们有仔细观察过么? 老师给每小组都发了2个小灯泡,仔细观察一下。2.请你们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3.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4.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5.观察导线:传输电流。

(导线的里面是有许多细小的铜丝,外面有塑料胶包着)、观察电池:提供电流。

(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的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6.材料准备齐全了,那么,就让我们来试试点亮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小灯泡)

三、合作尝试,点亮一个小灯泡。1.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方法:好了,请成功点亮灯泡的小组举举手看。那么,我请你们上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方法。

用像他们一样的方法的小组举举手看。恩,果然,把灯泡接上电池的正负极,形成一个回路,就可以成功点亮我们手中的小灯泡。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的连接方式能使得小灯泡发亮呢?

4.先请你们把想到的连接方法画在纸上,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种。

5.讨论: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要验证我们的方法到底能不能点亮小灯泡,我们需要动手实验。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图片、粉笔展示出方法。能亮的连接方法贴在左边,不能亮的方法贴在右边。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三、探索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1.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连接方法,他们都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学生交流。

3.小结,这些连接方法把灯泡接上电池的正负极,形成一个回路,使得我们手中的小灯泡成功点亮。

4.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呢?用手比一比(电流从小灯泡 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四、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分析。

1.刚才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一开始不成功的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连的?(上台展示)

2.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发现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这钟现象叫断路。用导线直接把干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种现象叫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发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破坏。

注意: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要防止短路现象的发生。

五、学以致用,巩固已知。

1.你能用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的小灯泡能发光吗(用多媒体展现课本四幅图)?请你说出理由。

六、总结收获,课外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问题?

2、对家中使用的电器做个调查: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家中每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点量是多少?我们能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么?

《简单电路》教学设计

史振昌 四年级 科学

教学目标: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根据实验画出电路图。2.能够制作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3.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方法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4.知道一个简单电路的组成部分。

5.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6.愿意与同学一起探讨有关的电路的问题。7.体会实验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灯泡、电池、电线、电机、小喇叭、灯座、电池盒、开关、红绿灯泡、开关制作材料(橡皮、回形针、图钉、导线)。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逢年过节或有喜庆活动时,常看到张灯结彩的喜庆场面。各种各样的霓虹灯,把周围环境点缀得非常漂亮!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霓虹灯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看了这么多图片,你们觉得霓虹灯美不美?霓虹灯上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欣赏完图片后,提出问题:灯泡是怎样发亮的?(在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灯泡发亮还需要电池和导线。)

2.观察电池、灯泡、导线。

(课件出示电池)电池有突起的“小帽”的一端是正极,标有“+”号,凹在里边的一端是负极,标有负号“-”,电池里面是有电的。(课件出示灯泡)小灯泡最上端是用玻璃制成的一个球形,里面有耐高温的灯丝,中间一截金属皮做成螺纹形状,最下方有一个小“锡”点,通上电能发光。

(课件出示电线)电线里面不管是铜丝、铝丝还是铁丝,我们都叫它金属丝,它能导电。

三、实验探究:让灯泡亮起来。

器材准备:灯泡、电池、电线、电机、小喇叭。

1.各组学生动手实验。(提醒学生注意电池的正负极,灯丝的两端接到哪里。)

2.在实验卡画出电路图。

3.说说灯泡发亮的原理。(课件演示电流流动的过程。)电从干电池的正极出来,经过导线,运输到小电珠,再从小电珠的另一端通过导线,回到电池的负极,这样电珠就亮了。我们把流动的电叫电流,电流走过的路叫电路。

4.将电路中灯泡换成电机和小喇叭,观察其特点。(让学生意识到电的用途很多,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四、实验探究:增加开关。

器材准备:灯座、电池盒、开关。

1.想办法控制灯泡的亮与灭。(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先让学生讨论各种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开关的作用。)

2.制作开关。(在一块大橡皮上,用图钉固定回形针的一端,另一端搭在另一只图钉上,让回形针可以转动。)

3.学生动手实验,将开关加进前面做好的简单电路中,并进行实际操作,为后面控制红绿等的亮灭做好铺垫。

4.画出电路图并说明原理。

当开关合上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灯丝和导线,流回到电池的负极,电池和灯泡之间形成了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了。当开关断开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没有经过灯丝和导线,不能流回到电池的负极,电池和灯泡之间没有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不亮了。

五、实验探究:制作红绿灯。

器材准备:红绿灯泡、开关制作材料、电线。1.出示红绿灯课件,猜想红绿灯的奥秘。2.课件演示后讲解红绿灯的原理。3.动手实验,用开关控制红绿灯的亮和灭。

4.实验小组在实物展台上当场制作红绿灯实验并讲解怎样用开关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六、课外拓展:

课外制作一个红绿黄灯,用开关控制红绿黄灯的亮与灭。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设计

史振昌 四年级 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出故障的电路进行观察、分析,猜测出故障的地方,并且能够想出多种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排除故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意识到电路检测器不能用于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3.科学知识:进一步认识电路连接的方法。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1号材料袋(电池盒、导线、小灯座、小灯泡,部分材料出故障),2号材料袋(电路检测器),出故障的红绿灯电路。

教师准备:完好的电线、电池、灯泡若干个。教学重点:

将故障原因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原因选择相应方法进行故障排除。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实验桌上1号材料袋里有一些,你们认识吗?能用这些材料连接一个电路吗?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声音最小。

学生拿出材料进行组装。

个别小组的小灯泡没有亮,看来你们的电路出故障了。(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探究活动一:含有两个小灯泡的故障电路。

1.猜测:可能是那里除了故障?将你们小组的猜测填写在卡片A上。填好后交到老师这里。

2.汇总、归类:将学生的卡片A收集上来,进行汇总、分类。大致分为三类:元件坏损、连接错误、接触不良。(板书)

3.讨论检测方法:针对不同的故障,要用不同的方法检测。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怎样排除故障?将讨论的内容填写在卡片B上。

元件坏损——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连接错误——对照电路图检查。接触不良——仔细检查各个接触点。4.排除电路故障: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电路检测器如何安装?(2)使用电路检测器要注意什么?(3)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学生活动,维修出故障的电路,无故障小组参与到邻组活动。以最快速度完成。

三、探究活动二:信号灯故障电路。

1.认识信号灯电路装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电路出故障的时候,谁能说一说,看图片(出示交通拥挤图片),这是什么出故障了呢?正常工 的信号灯是怎样变化的?我这有一个模拟的信号灯,猜一猜这个信号灯的电路是怎样的?能画出电路图吗?(一个开关控制三个小灯泡依次亮灭,用大屏幕出示电路图。)

2.检测并排除电路故障。

我这里的16个红绿灯装置都有故障了,根据上一个活动的经验,你有信心将它们修理好吗?找到电路的故障所在,并把电路维修完好。小心图钉扎手。如果做好了,就到前面拿一个胜利的手势卡片,贴到黑板上。清楚了吗?开始工作吧!

3.修好后,学生汇报检修过程,并将检修好的电路展示给大家看。

四、安全用电教育

我们家里的电路出故障了是否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进行维修呢?我们学校的同学为此与专业老师进行了交流,看大屏幕(播放录像)。

你们对电感兴趣吗?课后还可以更深入的研究一下,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史振昌 四年级 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B、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C、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活动目标:

A、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并说出理由。

B、能辩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哪种材料组成。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B、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识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类依据、安全用电 教学过程:

一、活动

(一):

将图中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1、活动目标:

A、能根据经验预测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不可以导电。

B、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预测。

C、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实施建议

A、可以为4人一组,每组准备1套实验材料,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讨论环节约10分钟。

B、课前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并提出预测实验结果的要求,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测用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C、先指导学生按照上节课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连接好电路,使灯泡亮起来。然后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分别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亮。要求每测试完一种物体的导电性,就将实验结果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灯泡亮画“√”,灯泡不亮画“x”。

D、根据物体的导电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记录表可以不写 物体名称,只写编号。

二、活动

(二):导体与绝缘体的应用。

1、活动目标:

A、能说出常用电工物体各部分是什么材料组成的。

B、能举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C、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正确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2、实施建议:

1)可分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和物品时,要出示实物。提示学生认

识:这些电工具或电路元件的组成各分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启发学生用所知道的导体、绝缘体的知识、解释这些电工工或电路分使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原因。

3)评价建议: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导体?什么叫绝缘体?(2)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几种导体和绝缘体的名称。

三、安全用电:

1、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使用和维护电器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码的。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出理由。

2)能与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知识和方法。

2、实施建议:

1)可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人体、大地、和不纯净水都是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份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3)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L)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L)不要用力拉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L)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评价建议:让学生说出几条安全用电的措施。

四、拓展性活动:选择一种电动玩具,看看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活动目标:

1)能分析一种自己喜爱的电动玩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

2)能解释电动玩具不同部分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原因。

3)能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2、实施建议:

1)可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学生可能会急于玩带来和各种电动玩具,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前要说明活动目的,保证活动过程顺利进行。

上一篇:诗句网名下一篇:厨艺大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