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2024-08-01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篇1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

2、能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3、体会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4、意识到科学家都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2、教学难点是描述闻、品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观察”

1、什么是“观察”?阅读课本54页资料。

2、观察是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收集各种信息的重要方法,平时你都用哪些感觉器官去观察事物呢?(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嘴巴尝、手摸)

3、请用你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手感官分别观察下列事物,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1)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眼睛;

(2)用鼻子闻水果;

(3)用耳朵听笛声的方位;

(4)用手摸袋里的各种物品;

(5)用嘴尝饮料的味道。

4、汇报观察的结果。

5、小结:用多种感官共同来观察事物,可以使我们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事物,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二、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1、先用眼睛看邮票,再用放大镜看,哪种观察方法效果好?

2、先用眼睛观察飞鸟,再用望远镜观察,哪种观察方法效果好?

3、先用耳朵听大树,再用听诊器听大树,哪种观察方法效果好?

4、用眼睛等器官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相比,哪种观察方法好?

5、小结:用工具进行观察,可以使我们的观察更全面、更具体、更仔细。

6、看书55页图片:这些是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头发、冰晶)

三、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对茶进行观察,观察茶叶

1、用看、闻、摸、品茶叶,你能辨认出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吗?

2、分组观察这几种茶叶。

3、汇报观察结果,你是怎么辨认的?

4、茶叶泡前和泡后有什么不同?

5、小结:用各种感官观察,可以更好的观察事物。

四、阅读资料,体会观察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1、阅读鲁班、李时珍、瓦特观察的故事,体会观察的重要和他们的非凡观察力。

2、说说鲁班、李时珍、瓦特的观察故事。

3、小结:科学家都有非凡的观察力,观察对认识事物非常重要。

4、阅读科学家关于观察的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爱因斯坦

五、总结

1、观察对认识事物非常重要。

2、我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观察?

六、作业

1、在生活中多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还可以借助工具观察事物,更好地认识事物。

2、预习《测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篇2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大,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沏茶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1、

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1、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2.2、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协作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4、教学重点

认识到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教学策略

6.1、谈话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3、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情境设计

7.1、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展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再围绕“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主题,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7.2、

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纠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展现自我。

8、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六张图片一个大圆、10个小圆一面涂颜色表格

9、教学目标

9.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沏茶问题的交流,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9.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9.3、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1 0、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问题和“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展开教学。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摘要:《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篇3

有效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基础。下面以李健老师执教的《直线 射线 线段》(直线、射线、线段以下合称为“三线”)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概念教学。

一、注重对“三线”概念本质的体悟,通过想象使学生有效获得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个数学内容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抓住本质,才算抓住了数学概念教学的“牛鼻子”。

李老师紧紧把握直线、射线的无限性(线段具有有限性是已学内容),着力在无限性上做文章。首先,她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线时,从学生的话语中获得直线、线段两个名词。对于同一条直直的边,一个学生说是直线,一个学生说是线段,学生认知上产生了困惑,在不知所措时,教师巧妙通过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展示了神奇无比、能上天入地的孙悟空的金箍棒,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能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是直线。我们知道:许多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不到它们的原型,说明他们在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它们只是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这样的数学概念比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数学概念更增添了一层抽象的面纱。只有想象能帮助形成概念。孩子们早已熟知的金箍棒很早以前就存在于孩子们的头脑里,它的魔力足以激活孩子的想象,无需教师做过多解释就能理解直线了。概念形成的同时,孩子们自然对直线与线段做出了区别,分清了二者一个无限长,一个有限长。同理,射线概念的形成,也着力于对其本质——无限性的把握。李老师是通过手电筒的光先射到黑板上形成线段,再想象射向无穷无尽的宇宙,不遇到任何障碍物畅通无阻时,就形成了一条射线。

二、注重对“三线”概念体系的建构,通过整理使学生有效获得对概念的深入认识

数学概念通过整理把新旧的相关概念加以比较归纳,形成完整有序的概念体系,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深入认识概念本质。

李老师通过多媒体带领学生逛“三线”城,一方面让学生见识数学中书面上不同样子的直线、射线、线段,加强对“三线”的去形式化的本质把握。另一方面用填表的方式,从作图、曲直、端点、长度上对“三线”做一完整的系统的比较(见下表)。这样学生不仅从视觉的表象上,还从概括的抽象上加深了对“三线”的认识。逛“三线”城整理概念时,学生动眼看图形、动口说特征、动手画图形、动脑想理由,多感官参与活动能有效加深对三线概念的理解掌握。

接着是图上作图。如果说填表是着眼于对“三线”的区别上,那图上作图则是对“三线”概念内在联系的探究。首先是师生同时操作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一个点,就可以得到两条射线。这时整体看是一条直线;部分地看,可以看到两条射线,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然后是师生再在直线上点一个点,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是线段,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这时,整体看是一条直线;部分地看,可以看到线段,也可以看到射线。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对这种联系的把握,使“三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为丰满,也更为真实起来。

三、注重对“三线”概念知识的巩固,通过练习使学生有效获得对概念的提升认识

数学概念的掌握除了在体验中形成,在整理中完善,还得在练习中、运用中巩固与提升。李老师通过以下五个环节使学生对概念获得巩固提升。

首先是听一听,让学生听故事回顾了三线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判一判,通过辨图形发现了书面形式下判断“三线”的方法——根据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即端点的个数来判断。再次是画一画,通过过一点画直线的操作活动,类推过一点画射线、画线段的情况。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然后是说一说,说说哪些数学图形是由线段或射线或直线构成的。师生共同例举,发现线段构成多边形,射线组成角,数轴、坐标系、平行线等由直线组成,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使“三线”概念具有了生长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三线”的内在目的性,能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最后是比一比,教师打比方:“一愿烦恼是线段,有起点有终点;二愿智慧是射线,有起点没终点;三愿快乐是直线,没起点没终点,快乐到永远。”从人性的角度赋予数学概念新的内涵,把数学概念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三线”概念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篇4

本学期即将结束,今天我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一直以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但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基础较高,想再向前提高,需要做的工作就相当大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本学期我试着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我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在每次操作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基础知识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平时教学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科学课程标准

加强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有时候还是让学生接触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营养午餐”。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听完课后要主动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成功经验及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自己和他人更好的课堂效果。其实在给别人找不足之处时也是自己在提高的过程,我有我的教法,一些可取之处我也学来自己用,如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我也会不遗余力地与同行分享,只有水涨船高才是真正的成功。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6课时.第二单元,冷和热,8课时.第三单元;奇妙的王国,5课时.第四单元,吃的学问,5课时.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6课时.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二、目的要求.1、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行有依据的推测.2、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3、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性质.4、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5、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按一定标准排序和分类.三、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2、培养学生排序和分类的能力.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四、学生素质分析.学生已经学了一年的科学课,初步接触了科学探究,对大自然,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景象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作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四年级5个班的学生,尊敬教师,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存在问题是班级中有几个同学好动,讲小话,对学习不记不背,影响他人的学习,自己也学不好.五、教学措施.1、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2、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排序和分类.4、教师要认真备课,在课堂上下功夫,根据科学课要求,让学生更加喜欢科学课,学好这门课程.5、多开展实验教学,狠抓课堂纪律.6、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六、教学进度.第一课 空气的性质 2课时

第二课 热空气和冷空气 1课时

第三课 空气有什么 2课时

第四课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课时

第五课 冷热与温度 1课时

第六课 热的传递 2课时

第七课 加热和散热 1课时

第八课 吸热和散热 2课时 第九课 水加热、冷却后 2课时

第十课 声音的产生 1课时

第十一课 声音的传播 1课时

第十二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课时

第十三课 不同的声音 1课时

第十四课 快乐的小乐队 1课时

第十五课 我们吃什么 1课时

第十六课 怎样搭配食物 2课时

第十七课 食物的消化 1课时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发教育的任务,我们现在的科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他们热爱科学、追求新知的需求也不同,又由于过去教学条件所限,学生动手观察、现在条件有所好转,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平台,有做各种实验所需的器材。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努力组织好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逐渐提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三、方法及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3、根据教材中的很多适于动手操作的内容,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重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高,形成概括性更

高的科学概念。

5、采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

6、根据不同的课型,确定每节课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诸多能力培养中,应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时安排

完小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6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 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

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 学 内 容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温度与气温

3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

4云的观测;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5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6国庆放假

7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8溶解的快与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9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机动

10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1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2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3保护我们的听力;机动

14身体的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

15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 16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机动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设计———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基石

为了使教学目标更指向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更是基础性、发展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有助于学生的学力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下.

1. 有效地数学活动 , 让学生勤于动手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应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 只有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开发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才是生动的, 鲜活的, 真实的, 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学习, 学习才是亲近的, 深刻的, 灵活的. 本节课学生的活动比较多,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知识是最有效、最不容易遗忘的. 因此统计的每一个基本过程我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 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 成为有效知识. 同时, 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感受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对统计方法进行优化, 变教师的“教”为“引”, 学生的“学”为“探”.

2. 有效地呈现方式 , 让学生勇于自主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学生学习的关键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 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 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时, 要努力营造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 有勇气面对问题, 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经历过程与方法, 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例题的呈现时, 我先出示了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要让队员买到合适的衣服, 首先要知道每个人的身高. 接着, 教师提问:直接把身高记录单送去服装厂行吗? 使学生发现, 只知道每个人的身高并不能得到怎样买衣服, 学生在思维的矛盾中, 产生进行分段统计的需要这时, 教师完整出示题目, 学生不但能明确题目意思, 还能明白题中条件的作用和意义.

3. 有效地合作交流 , 让学生拓展思考空间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 合作交流是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进行交流的, 因此, 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 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更能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帮助、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质. 在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段时, 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服装分为大号、中号和小号, 但是要确定什么样的身高适合穿哪个型号的衣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这时我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相互引导的过程中明确分段的方法, 使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4. 有效地综合运用 ,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合运用知识, 让学生富于个性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又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 更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独特性, 更要呵护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在学生对已经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这一环节, 我让同桌两人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数据, 学生有的用打勾的方法, 有的用画“正”的方法, 也有的用画竖线的方法, 还有的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记录和整理, 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整理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这几种不同方法的优劣, 使学生感到用画“正”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是最简洁 、最好数的 , 从而使学生整理数据的方法得到优化.

二、教学反思———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驱动力”

为了使学习内容源于教材、优于教材的决定有新的突破, 教师活动的组织、启发、探索有新的突破, 学生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 我的授后反思如下:

1. 反思呈现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对例题的呈现, 对解题过程中分段数据的呈现, 以及对表格的呈现, 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索中发现的, 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段整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充分的, 有效的.

2. 反 思活动开展

在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一人报数据, 另一人监督, 剩余两人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通过这样的合作,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感悟整理数据的过程, 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 对整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得到内化.

3. 反思自主探索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引导学生分段时, 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衣服分为大、中、小号, 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段, 就能使学生随学而导的效率更高.

4. 反 思综合运用

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那么就体现了教材的价值, 彰显了教学的本位. 因此我在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时, 学生了解了题目之后, 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去分段, 自己去整理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得到了巩固和深化, 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和提高.

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统计”教学为例, 介绍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观察》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

G434;G623.31

在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中,为了提高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既要保证教学设计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要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教学设计能够成为做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与此同时,通过对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并在教学设计中积极融入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提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更好的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服务,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

a. 能听、说、认读 friends, long/short hair, strong, thin 等单词和词组。

b. 能听懂、会说 I have a friend. He / She is ... He / She has ...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c. 学会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身边的同学、朋友等。

2、教学重难点

a.学习、掌握词汇、词组,并能熟练运用。

b. 借助图片、体态语等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3、教学过程

课前 Sing a song.

T: Do you want to be my friend?

(在歌声中进入英语课堂学习,轻松愉快。)

Step 1. Revision/Warm-up

a.Greetings!

通过教师的自我介绍和 Greeting 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带领全部挥挥手,拍拍手,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学了 friends,明确了主题。

b. 板书

在板书中,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全面的展示出来,按照知识点逐条教学。

从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来看,条理相对清晰,教学目标也比较明确。在教学设计中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基本满足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落实英语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够突出重点,贴合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设计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学设计的完善性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做好教学设计的编制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新思想和新标准,对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编制质量和做好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体现

在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其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也得到了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体现了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每一项教学目标都与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有关,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量。主要为:听说读能力、单词运用能力、细节描述能力。这几项教学目标,与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一致的。

2.教学重难点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划分也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学生学习单词和运用单词的能力,以及学生根据图画组织英语语言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得以涵盖,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严肃性,同时也与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相对应。

3.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定,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和教学出发点,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学设计与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联系较为紧密。

三、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

基于小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學实际,教学设计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不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划分也科学合理,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定也符合实际要求。从现有教学设计的编制来看,成功的教学设计与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有着很大的关系。

1.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使教学目标针对性更强

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比较详细。融入了新课程标准思想之后,在教学设计的编制过程中注重了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使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能够与课堂教学实际相适应,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2.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解决了教学重难点的划分问题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划分是重点内容。如何提高教学重难点的划分质量,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使得教学重难点划分更加准确,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教学重难点划分的准确性。

3.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对降低课堂教学难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从目前教学设计中师生关系的规定来看,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PEP四年级上册Unit_3_MY_Friends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融入满足了教学设计的需求,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编制质量,同时也使得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更强,解决了教学重难点的划分问题,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有效融入新课程标准思想对教学设计的编制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敬华;;练习很给力 英语更有趣——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期末综合训练[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年05期

[2]杨国花;;创新无处不在——小学英语中的词汇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5期

[3]朱兰萍;;“实”是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价值取向[J];新课程(中);2011年04期

[4]赵继国;;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为例[J];英语新世纪;2011年02期

[5]孙洁;;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妙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7期

安徽省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2014—2015第一学期 严店学区中心学校

刘德勇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能用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各方应如何完美配合以达到保证实验成功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水槽

12、去底的饮料瓶

12、一盒火柴

12、细铜丝

12、蜡烛

12、玻璃片

12、一块橡皮泥

12、红墨水一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中三支蜡烛图片。

1、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物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5、师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掉一部分的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能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8)讨论:

①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2、实验2: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照教材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把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棍上,一名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名同学才拧开瓶盖。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6)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由此可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三)总结

1、讨论:播放关于空气组成成份的视频,阅读教材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解: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篇10

开学了,学校变得好漂亮哦!孩子们一个个激动不已,躺下来,摸摸塑胶跑道,软软柔柔的,真不想起来。哇!好多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呀!看着孩子们在惊喜的眼光,一个念头一闪:第一课《植物的身体》不是有一个内容:观察身边的植物吗?正好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新校园呀!

我决定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操场开始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当我把安排一公布,孩子们欢呼雀跃,177班的贺忻激动得抱着我大喊:“赵老师万岁!”我宣布观察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按照从茎到叶,从上到下的顺序,认真观察每一个部分的特征,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到P69。来到操场,孩子们围着我,认真听着我的讲解,还时不时记录着什么,尤其讲到紫薇——“怕痒树”的时候,他们都轻轻的摸摸它的茎,看到紫薇树枝颤抖都咯咯地笑起来。

本以为70来个学生,来到诺大的操场,这盘散沙就会收不拢了,才发现我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

1、《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 《植物的身体》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植物的方法。上第一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刚返校,可能纪律上会较散漫,所以上课时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虽然教学目标也达到了,但感觉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实地观察自然的机会,很多植物神奇的地方不能亲自领略。鉴于以上原因,我在上第二堂课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带领学生们实地观察。本以为学生中肯定会有不少调皮捣蛋的,可没想到学生们在分组观察时,真的被植物给吸引住了,多数同学对植物园中的蔬菜、玉米等较感兴趣,想要了解它们是怎么传粉的?为什么有些植物的茎和叶形态相差很大......由此我反思:为什么在教室上课时学生中会有不少同学提不起精神、听不进去。是否是教学设计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关注学生了吗?你讲的内容能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吗?......很多时候我们会责怪学生精神涣散、回答问题不积极等等,但是如果是有一半的学生在上课时都这个样子,我觉得这时候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问问自己你的这样的课堂能吸引住孩子吗?

教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老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课上去亲近老师、亲近科学。

2、《植物的根》教学反思

推荐“怎样上好科学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教材‟模式,采用„用教材教‟的方法,使教材变成帮助学生„搞科学‟的材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研究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对科学课教师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到了: “做活动”而不是“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实验活动,并通过活动,层层深入递进,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把科学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3、《植物的叶》教后反思 我执教了科学课《植物的叶》。课堂上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探究活动,所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此外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前让学生去收集树叶,并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到自然中有目的的观察和采集,同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再通过课上的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牢牢记住抓住问题开展探究,具体事物来自生活身边,容易让学生接受,具体明确,指向性强,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课始,让学生对带来的材料分类,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感性的。后两个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梳理清楚,让学生明白分类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习得和掌握方法。这几个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像剥笋,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分类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通过比较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没有抓准核心的内容,课题是《植物的叶》,教学应让学生认识到叶子的多样性,上完课后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界叶的种类真多呀!”的感叹。

2、出示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叶过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筛选海量信息,找最有效的信息。(可这样操作:不同的小组分发代表性的叶子,有的组是形状方面的,有的小组是叶缘方面……)

3、在最后部分的拓展,将搜集到的叶做成粘贴画或标本。因时间关系指导不到位。

6、《秋季星空》教学反思

本课与“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内容。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观察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年级上册教材中,只安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这节课时观察星空的起始课,所以这节课对星空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教材、网上的资料,甚至拜其他教师为师,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了。

因为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搜集有关于星空的图片或者多媒体课件,虽然这节课我用了多媒体教学,像观察星座的方法、星座的图片还是较少,学生有点意犹未尽,希望今后更丰富些。

8、《木材》教学反思 《木材》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发现木头的特点,并在探究中萌发珍惜木材、节约木头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学生要首先选择题目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又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加强指导的力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并用学生喜爱的小标志来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

《木材》教学反思

本节课活动过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着“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力主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设计。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让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引导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有意加强了对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做到有“放”有“扶”和“扶”“放”结合。为了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研究,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足够多的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和相应的网站信息,便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让学生尽情汇报自己的研究所得,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条理的叙述和总结,以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木材的应用,适时向学生进行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在课临结束时,引导学生将本课的研究向深处进一步拓展,以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活动中去。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这节课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学生要首先制定探究方案,这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旨在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在探究中,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又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加强指导的力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评价不是孤立的。因此,我注意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时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并用学生喜爱的小标志来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通过在教学中实施恰当的评价,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9、《纸》的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本课是让孩子对纸认识的更深。它是从一些纸制的日常用品开始的。让孩子说说对自己身边一些纸制品的认识,然后让孩子去探索各种纸制品的材质有何区别。孩子通过摸、撕、揉来对纸进行观察,通过用放大镜来观察纸(蜡纸、报纸、白纸、面巾纸)的毛边。接着我用滴管在各种纸上滴一滴水,学生观察时立刻想起了毛细现象。本堂课是通过做一些小实验让孩子更加了解了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纸的性质。但本堂课不足的地方很多,如当孩子撕掉报纸后观察毛边没多久,老师让孩子看各种纸它的毛细现象,看完毛细现象又再把其他被水滴过的纸撕掉,再让学生观察边,这样本堂课就有点乱的感觉。另外,在让学生观察中没让孩子马上记录下来。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观察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观察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比较完整了。

10、《陶瓷》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12《玻璃与塑料》课后反思:

本课学生通过猜想、活动,在对比试验中了解玻璃与塑料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怎样找出它们的优缺点,怎样去设计一些新型产品的方法。

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体现的方向和目标。“找出玻璃与塑料的优点与缺点”这是不太难但是又不大好回答的问题,我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课前交流的教室对比,让学生有了一个对比的概念,为下一步对比实验做下铺垫,在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亲自探究,亲身感受研究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的方法不同,经历的过程不同。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找出了许多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并能找出优缺点,而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设计一些新型产品。正是这些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成功经验,有了不同程度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行探求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13、《金属》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此课我分四部分,其中认识常见金属的共同特征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常见金属的延展性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部分:常见金属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这部分内容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常见金属制品的广泛性,深刻体会到常见金属与人们和生产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兴趣。

第二部分:常见我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能力,学生在学习导体及热的传播等内容时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铜、铁、铝等常见金属,在本课教学时,可作些观察。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讲明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是与常见的非金属作比较而获得的。

第三部分:常见金属的延展性。课文通过捶打钢丝、铁丝、铝丝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常见金属具有延展的特征,所以能直接用捶打、轧压的办法加工制造各种金属制品。通过对金属捶打实验,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难点――金属的延展性特点。

第四部分:常见金属的光泽。光泽有金属和非金属光泽之分。教学时我采用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作光泽的比较,概括出金属光泽特别明亮,反光极强,但不透明。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常见金属的一些基本特性。

14、《沸腾》教学反思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小事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问题,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这样,“烧开水”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思维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学生会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预测还有利于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本节课,我注重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你们认为水烧开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然后将学生的预测写在黑板上,既便于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又尊重事实证据,更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使预测发挥更大的意义。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对每一个点滴发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素养。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近20分时间都投入“给水加热,观察现象”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水温上升的趋势是由快及慢;发现水的沸点;发现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同时也发现了水中冒出的气泡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大小、多少也是不一样的;还发现在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在烧杯口外冒出了“白气”;等等。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学生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很有兴趣,会有大量的发现。但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善于看,而不善于记录。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果养成记录现象的习惯,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使记录成为一个信息包、一个资源库、一个信息超市,就会为学生提供第一手书面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为此,我提供了两种记录表:一种涉及时间、温度及观察到的现象;另一种是用曲线图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这两种记录表,前一种记录的内容比较宽泛,后一种记录的比较专一。两种记录表的结合,可以清楚地让学生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发现并能显示出观察发现的要点。正是记录了这些大量的数据、信息点,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水的沸点,发现水的温度到达沸点之后不会再继续上升。

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如果学生只实验而不交流,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学生就没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一些共性的实验现象也不容易总结出来,这样,探究学习效果就会逊色很多。

于是,在小组交流时,我注重让个别小组展示他的发现,让通过你们的实验结论一样吗?不同在哪里?的交流,让学生们发现水沸腾时的秘密:

1、水达到一定的温度就开始沸腾了,但各小组的沸点不同。

2、水的温度到达一定的温度之后,继续加热也不会再上升。这就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提出了新问题“水的沸点为什么不一样”,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做好铺垫。

六、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深入继续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索和生长基,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在科学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会提问题,科学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用烧杯烧水,老师却能用纸锅烧水,真的吗?”疑惑的产生,正好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活动主题,学生在兴趣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为什么”做出合理的解释。

15、《凝结》教学反思

《凝结》是四年级《水循环》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蒸发》《沸腾》之后,对水变化的又一重要认识。这次“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同研,我们便从此开始,在同研的基础上,向学生家长开放,请家长走进科学课堂,参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决定还是从钻研教材入手。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充实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给学生《凝结》这一滴水,自己要拥有关于水循环知识的浩瀚大海。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但我就是较真: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对比实验入手,让学生发现对比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的条件,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并运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有的小组选择水的温度作对比,有的同学选择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也有的选择水量的多少作对比,在互相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确定将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这个实验,如果找到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但如果老师把方法告诉学生,就失去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会对比实验,是这课实验设计的目的所在吧。

这个对比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如果只安排一个实验,课堂容量是不是太少?听了岳华老师的课之后,感觉一节课也是挺充实的,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将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也提到这节课来做,一来雨的模拟实验现象较明显,操作方法是在沸腾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学生刚刚做过,也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将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旁,准备学生随时取用。我还想为学生的实验再提醒几点,大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开始了,我只好压下要说的话,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中我发现,没有我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很规范,观察得很到位,没想到,由于学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的局面。当学生为自己造出的雨而欢呼时,我肯定了自己的设计思路。这节课大约延长了六七分钟,如果制造小水珠的活动再简短一些,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语言再简练一些,也许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交流,去表达、去展示。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实质上就是“活用教材”。教材只起到一个“范例”的作用,我们可以以教材为“媒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后加以利用。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力于用学过的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所以科学教材注重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蕴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孩子的生活经验在一个水平上,所以对教材再加工、重组后利用尤为重要。

16、《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反思

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主要是在前面学习水——水蒸气之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是探究水变成冰和冰变成水蒸气。

水变成冰在我们北方的冬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但冰能否直接变成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常见的。教材是以冬天湿衣服也能冻干为例进行探究活动,在备课我反复思考这个活动,总觉得衣服冻干这个生活现象离我们的孩子有点儿远,城里的孩子哪有机会观察到湿衣服冻干的情景。我努力的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这让我想到了夏天孩子们都要吃的雪糕。雪糕从冰箱里拿出来会明显的冒“白气”,这就是雪糕遇热直接气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小水珠,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相信这个现象孩子都应该注意到。虽然“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在前面学习凝结时探究过“白气”的成因,所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这个现象更加形象直观。

在授课时,当问到“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吗”?不出所料的,孩子们都说不可能。我便引起雪糕的例子,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是啊,雪糕刚拿出来是冒气啊”、“对,真是这样的”。我知道他们理解了,相信了。这时再举出教材上的例子,学生就能想通了,即使没见过衣服冻干,他们有的想到了在奶奶家拖把结冰后没见化冻却也干了的情况。这样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将这一难点解决了,还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抽象的科学现象转变为孩子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揭开科学的奥秘,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成为有用的科学。这样的科学课才能真正的被孩子喜欢。

《水的三态变化》是《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学过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前面6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和阅读。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2、寻求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并尝试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读一首小诗引入課题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了研究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和实验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了更好地突破: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学生用“水的三态循环”来解释P58页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本次课有以下不足:时间安排过紧,没能上完最后一环节;在学生进行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实验活动时,教师没有及时地给学生在操作方法上更多地指导,导致部分学生没能较好完成整个实验。

《水的三态变化》是《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本单元的小结和综述,学生对前面的内容的掌握很重要。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

1、回忆并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2、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本次课上下来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整堂课都是我在说,学生很茫然的望着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准备与水的三态相关的影像资料,或者相关图片也没有,学生对于雾、霜、露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有他们平时课外书籍的一点积累。另外,我过高的估计了三年级的孩子,在讲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时,还讲了一些凝固、凝华等物理上的专用名词,学生更加茫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下来后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觉得首先是课前准备太不充分,没有认真专研教师用书,再一个,可能与前面课时的重难点学生没吃透也有关系,在上“水结冰了”“冰融化了”等课时,可能学生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玩上,没理解到实验本身的意义,看来以后实验课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于这样总结性的、没有实验的课本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所以如何将课上好,更考验一个老师的基本功,经过文老师的指点,我想,如果在课的开始,我能通过引导和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他们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研究基础,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如“凝华”“凝固”则不应该在这里讲。

关于“水的三态循环”可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他们解释P58页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通观这节课,自己在平时做得还是不够,没有及时反思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自己在课堂上说得太多,没有努力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我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的科学课堂才变成了“哑巴”。

我想,如果我能对学生报以引导、激励的态度,学生一定会有许多自己的看法;通过我语言的激励,手势、眼神等的肯定和默许,科学课堂一定会重新活跃起来,而也只有那样的课堂,才叫真正的科学课堂!我会努力的!一定!

19、《地球上有什么》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地球上有什么”是个较大的课题,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都比较肤浅、片面,没有整体的宏观认识。但是认识不到、不了解却让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记牢某个知识点。学生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一些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智慧的火花经常在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中迸发出来。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进行是否顺利,老师的指导是关键。比如这节课《地球上有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学生的问题很多,涉及有关地球的各方面知识,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学生的问题很容易偏离主题。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很自然地参与到各小组中去。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好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及时点拨,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学到科学知识。

19、地球上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组织学生围绕“太空中的生活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展开学习。学生划到了有关的句子,自主、独立地学会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阅读中,大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由于课文语言本身的有趣描写,加上课件中对 “拿大顶”、“杨利伟太空生活的片断”的演示,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副副生动的画面,他们感受到了奇妙的太空生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找到了在太空中的“失重”现象,通过“杨利伟太空生活的片断”的演示,大家对“失重”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整堂课的教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20、《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点很简单,既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知道地壳只是其中薄薄的一层。这样简单的知识,只要三分钟就可以让学生知道,而实际上,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人,在上这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这课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而是以地球内部结构这一个非常典型的暗箱来向学生诠释,对于科学而言,推测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是亲自探究得到的。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出示学生的整理意见,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接着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上一篇:创新与科技发展讲课的教学设计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