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参赛教案(精选4篇)
《荷花》参赛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荷花》教学设计
古交马兰联校 郑艳峰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莲蓬、饱胀、仿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冒”“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课文 认会生字 读熟生词 2.师制作教学课件——荷花图景 教学时间 两课时。学情分析
学生读文能整体感受到荷花的美,语句的美。但对于每一句、每一词的细细品位,他们可能只停留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文字的内在,作者的内心。所以,引导学生品文析词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引生赏景
1、配乐演示荷花图景
学生:谈感受
2、教师引入:对于我们生活在北方山里的人来说,能看到荷花真是一件幸事,只是看图片已经觉得很美了。而作者叶圣陶有幸亲眼看到一池的荷花,便被迷住了。走进课文,我们也会被他的文字迷住。
3、板写课题《荷花》
学生自读课文
二、诵文赏花 培养爱美情趣
1、第1自然段
师:深呼吸一下,闻到香味了吗?一股清香吸引了作者,也巧妙地引入了我们的文章。
生:展示朗读 2、2自然段
(荷叶图)生:看图描述荷叶(大圆盘
挨挨挤挤)
师:这么多的荷叶好像„„生想象描述
生:读描写荷叶的句子
师:引古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图)师:可爱的白荷花们,你们也冒出来了,你们心理在想什么呢?
生扮演荷花角色: 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
想要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想和伙伴们打个招呼„„
师:那你们是怎样冒出来的?
生:使劲地钻出来
迫不及待地„„
师:无论是白荷花的心理,还是动作,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全部写出来了,这个字就是“冒”。生:读句子
(荷花图)师:看,冒出来的荷花多美
生:读文“有的„„ 有的 „„ 有的„„ ”
师:点词 “含苞欲放”
3、3自然段
(荷花图)师:看这一朵一朵的荷花,真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你看看,那朵最美?在你眼中,他们在做什么?
生:想象描述 在迎接客人
在照镜子打扮自己„„
师:这么多的美丽的荷花,真是让人„„
生: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生:读句子
师:人们常说美景如画,可作者说它是一幅活画,为什么?
生:它是真的、活的它会动„„
4、看图配乐 学生朗读前3段
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想象(4自然段)
生:展示朗读
师:作者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生:太美了,令人陶醉„„
引想象:你变成了什么,怎样和荷花打招呼? 生:小蚂蚁“爬上荷叶玩滑梯 ” „„
二、扩展阅读
这么美的荷花,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都陶醉其中。是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就有许多人赞美它,歌颂它。
生:阅读有关荷花的文章
互相交流
三、生字指导
示范指导:佛——第四笔“横”第五笔“竖折折勾 ”
蓬 ——上下草头
蜓——右边不能写成“延”
四、板书
3荷花
清香 花瓣美丽
姿态迷人
(冒)
令人陶醉{我是荷花
活的画}
五、作业
1、生字熟记
2、背诵全文 积累优美文字
3、小练笔:观察自己周围的花
4、阅读叶圣陶的其他文章
参赛教案三亚落日 篇2
教案设计
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小学郝美艳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课题:《三亚落日》
课时:1
教材分析 :
《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清新、词汇丰富,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倩影婆娑的椰树,一切让人心醉神迷。而落日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让人久久不忘。文章想象丰富,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简介三亚。【百度视频】三亚海景
2、导入课文。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那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在蓝蓝的海面上轻轻掠过,挺拔俊秀的椰子树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许多游客都到这欣赏落日的美景。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清字形。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全文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的美景?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全文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2)作者把落日比作了“孩童——灯笼——跳水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落日的全过程。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想象的画面说给同桌听,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引导想象。
(1)、你是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引导学生抓住“活跃”、“光焰柔和”、“轻快、敏捷”这些词语想象画面。)
(2)、想不想亲眼看看课文中描述的画面?(播放录像)【百度视频】三亚落日美景http:///programs/view/RT0M_J9yY7o/?fr=rec1
眼前的画面美吗?美在哪里?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如“美妙绝伦”、“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准备朗读比赛。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小组赛朗读,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选出朗读得好的同学配乐朗读第三、四小节。【百度搜索】《秋日私语》mp3 http://mp3.baidu.com/m?f=3&rf=idx&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C7%EF%C8%D5%CB%BD%D3%EF&lm=0&oq=%C7%EF%C8%D5&rsp=0
五、创新与实践
1、三亚落日的确够美的,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请同学们用“三亚落日,你„„ ”的格式说一段话。看看谁的话最美而且最有新意!
2、其实日落时的景象不光在三亚看富有诗意,只要你静心去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海边,那都是一种诗意。不信,你就去欣赏一番,写一篇有关落日的短文,片段也行。
教学反思:
爱美是每一个人的特点。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倩影婆娑的椰树,一切让人心醉神迷。而落日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让人久久不忘。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领略三亚的日落美景呢?这就要求助百度了。为了更好的展现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应的视频,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从而由衷地激发起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与赞美!
参赛教案 篇3
祁禄山中心小学
谢玮骅
教学背景:《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会看“整时”和“半时”,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建立“秒”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建立1分、1秒的观念,知道1分、1秒有多长。3.能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教科书、各种钟表、钟面的模型、学生自备的钟表(小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喜欢哪些运动?那么跑步比赛喜不喜欢呀,我们都知道在跑步比赛开始时,老师通常要喊什么比赛才会开始(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对,在喊完倒计时“三、二、一”后才能比赛。同学们真聪明!来夸奖自己。
2.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的单位?(时、分)3.师出示小黑板:(1)从中心小学走到荷树岭大约要4()?
(2)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5()?
(3)老师喊倒计时“三、二、一”要用的时间是1()?
预案一:如有学生说出了“秒”。师:你是怎么想出用“秒”的?为什么不用“时”或者“分”呢?引导学生明白:老师喊的时间很短,不能用时和分来计量,得用一个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预案二:如有学生回答“分”。师:刚才你们说上一节课要45分钟,而老师喊“三、二、一”(边说边做)一下子就喊完了,你(指名学生)也喊一个看看,这位同学你是不是一下子就喊完了,有没有1分钟,那么同学们老师喊倒计时“三、二、一”用了1分钟同意吗?那么那么短的时间能用“分”来计量吗?用“时”呢?那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设计意图:一切学习根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本环节通过口答复习了“时”和“分”的基础上,我继续抛出问题:老师喊倒计时“三、二、一”要用的时间是1()?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么短的时间不能用以前学过时间单位“时”和“分”来计量,那要用什么时间单位来计量呢?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突出了学习“秒”的现实意义。】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1)认识秒
1. 师出示钟表模型1,问:认知上面的的针么,那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2. 师又出示钟表模型2,问:现在请同学们信心地观察下,两个钟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
方。对,多了什么?(红色的长针、细细的长针)
3. 师借着课堂的走向引导学生们认识秒针。(2)观察钟面模型,认识1秒 师看:(出示钟表模型2)看钟面上,伴着“嘀哒”声,秒针走了几小格。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 生:秒针是1小格1小格的在走。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3)体验1秒
师:同学们,把你的钟表拿出来。如果上面有秒针的,你就放在耳边,仔细的听一听;如果是数字式的,你就仔细的看一看,它是怎样一秒一秒的过去的。(让学生在安静中认真的听声音或认真的观察钟表。)师: 听到声音的同学,谁来把你听到的声音学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学生学秒针发出的声音)
师指出: “嗞”这一声的时间就是?(1秒!)“嚓”这一声的时间也是?(1秒!)“嗒”这一声的时间还是?(1秒!)同学们,你也能想出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师:这个摆钟你见过吗?它是怎样表示一秒一秒的呢?指出:下面钟摆摆一下的时间就是一秒。(钟表模型演示: 伴有“嘀哒”声,摆钟的钟摆来回摆几下。)师:你也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的时间吗?(比如拍手)(师肯定、表扬)师:通过刚才的体验,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师小结:1秒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4)观察讨论,认识几秒
备案1:观察钟面,认识几秒(伴着“嘀哒”声,秒针走了5小格。)师: “滴答”、“滴答”秒针又要走了,这一次秒针走了几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了5个小格,就是5秒。5个小格就是1大格,秒针走了一大格就是5秒。
师:对,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秒针从12走到1是5秒,那么从几到几也是5秒呢 备案2:请四人一组,每人拨一次秒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经过了多少秒?
小组活动:拨钟、认钟。
师:老师也来拨一拨,你们认一认。
教师拨(边做边拨):秒针从12点开始走,走了5下,经过了多少秒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秒针从12点走到3点,经过了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利用钟表模型,引导学生先观察、认识、计算几秒,再小组合作拨钟、认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以及对钟面的进一步了解,并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为体验“秒”和研究分与秒的关系做好充分的铺垫。】
三、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一)发现1分=60秒
师: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师用钟表模型计时。)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生猜)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
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 分针走了1小格呢?(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秒也可以用字母S来表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放松休息的同时静静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再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分钟,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在做中感受,想中体验“1分”的长短,感受一分的价值。】
(二)结合活动,体验1分钟和1秒钟。
(1)1分钟能做些什么?
师:给1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做口算、写字、画画、拼图等。生:小组汇报活动结果。(2)感受10秒。
师: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过渡: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来做个小测试。
师:老师现在给你一篇文章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选择好你想做的事,作好准备。
师:10秒你读了多少个字,做了几道口算,又干了些什么事?抽生展示汇报。过渡:10秒你能做了 道口算,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
(三)感受1秒。
师: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田径运动员1秒能跑1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亚太纸业1秒生产的纸能生产500多本本子;光1秒钟传播30万千米,大约可绕地球8圈,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出示图片介绍关于1秒的作用)师: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它的作用可大了,就像我们喜欢比赛跑步,喜欢比别人快,多快几步就是多快几秒,就能赢了别人。是不是?
小结:
1、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能用到秒的工具有哪些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到秒针。
2、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1、时间单位,我会用。(小卷)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2)同学们每天睡觉时间大约10()(3)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估一估,做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1)系红领巾、放学整队、课前师生问好、收拾书包
(2)下课铃声响了,请同学们迅速地将桌上的文具整理好,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3、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5条。
教学反思:年年在教,年年在变,年年不变的是课本,年年在变的是学生,随之教学方法、计划等也跟着变。
第一年时,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在7岁左右,8岁的特少,而且不少的学生插班进来的,这样学生们年龄不接近、学习水平高低不一,再加上尽管学生们在一二年级时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对低年级的他们来说时间概念还是十分抽象的,所以鉴于时间的抽象性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我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使用了直观的课件与真是教具结合让学生进行感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由此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密不可分。
第二年时,学生都在7、8岁,大部分是一起升班的(有几个是转进来的),所以学生们的知识水平都是差不多,这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的开始设计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谚语引入教学,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部分:首先是认识钟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接着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然后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最后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时刻。
第三年时,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上和学生的变化,我对教案做了很大幅度的改动来上课,上完课后,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
1、教学时间没掌控好,这节课在二、三环节上花的时间过长,导致第四环节(课堂练习)没有上到;
2、有些学生对1秒的概念是很熟,对1分=60秒也知道,但对“秒针走了5小格,那么秒针用了多长的时间”却说不出来,想了下,原来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对,造成学生对题意理解,也就做不来了,所以题目应该改成“秒针走了5小格,是5()”或“秒针走了一大格,是5()”。
教学资源:(来自百度)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篇4
课程名称: 语 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
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三、作者简介( 4 分钟)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赏析文本 ( 28 分钟)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主席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主席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主席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荷花》参赛教案】推荐阅读:
荷花课文教案01-14
赵东小学 张立芳 参赛教案《倾斜的伞》05-14
新荷花淀教案05-19
《荷花》教案及教学反思12-28
写意荷花的教案与反思10-23
荷花淀高二册语文教案11-26
小学语文《荷花》评优课的教案12-20
参赛总结01-16
参赛风险08-13
参赛学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