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反思(共8篇)
二单元反思 篇1
识字2教学反思
《识字2》是一篇由词串组成的韵文,反映的是小学生一天的生活习惯及场景,贴近学生生活,使低年级学生学起来简单易懂,且兴趣浓浓。课文配以相应的插图,图文对照,不仅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认识了事物,受到了美的熏陶。我引导学生结合平日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边看画面边识字、学词,并相机进行说话训练,力求识用结合。其次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课文插图,如诗如画。怎样让刚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孩子做到美读韵文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手段,我范读韵文,让学生倾听观察体会,倾听我的声音,观察我的表情,体会我的心情,而后带上微笑的表情,带上愉快的心情,师生共同美读韵文,效果不错。本节课总体上自我感觉良好,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低年级词串教学要求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忽视了学生刚接触汉字,是蒙童,而且是乡下的孩子,各方面受限制,语言表达能力还较差,学生出现了答非所问的场面。只有一个学生模仿了我的说话,才勉强达到要求。因为高估了学生,所以这个环节匆匆忙忙地完成了。其次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体会领悟怎样美读韵文,我在范读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学生自己还没充分诵读课文,想象的画面不够全面具体生动。今后还要加强。
5《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
一、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教学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学习环节,教师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平,能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第二是重视学生提问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教师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第三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疲倦”和“牵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爱。第四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3、4、5小节。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理解课文时,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实”例如:读第一节时让学生悄悄地小声地读,恐怕惊动了,惊醒了老师的语气,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的爱。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第二、三、四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读,一名学生手捧鲜花、绿色的树枝、站在窗口表达情意,其余学生感情朗读。这样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第三段时,我放录音风吹树叶的声音,说:“老师您听见了吗?风吹绿叶的声音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用歌声来消除您一天的疲劳!”这样学生完全进入了清境感情非常深厚。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
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变知识的阐述者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了解和认识了“紫丁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个是成功者,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铺设一定的“台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目标。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创设了“台阶”,营造了氛围,通过教师的有效指点,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课堂上也因此充满了活力与生机。6《我选我》教学反思 《我选我》这一课中,“我选我”,是三个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学了这一课,学生要懂得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识字教学
识字过程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识字教学中发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总能想出很多方法来记字形,比如:加偏旁、还偏旁、换部件、猜谜语等等(尽管部分学生想出的方法不太合理)。
二、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时,我尝试了以前没使用过的教学方法,就是写字教学分散在识字环节中,比如,在认识“宁、室、切”时,就让学生书空,熟悉它们的笔画笔顺,但是感觉不如整个写字环节中的写字教学来得深刻。因为在写字指导时,我们可以更专业地出示田字格,让孩子观察,然后,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就不会使识字教学中断变成写字,然后,又要让孩子从写字状态转移到识字认读上。
所以,我觉得还是把写字指导相对独立出来。写字教学时,我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注意关注个体,特别是对平时写字较差的,和插班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由于有很多孩子写字不注意姿势,我特别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我想,以后能不能采用这个方法:储蓄积累。只要整节课都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就用加星,奖励铅笔等措施,希望在短时间内纠正孩子的坐姿,以利于今后的保持与尽早形成习惯。
三、理解课文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学生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夸夸我自己,让同学正视自己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身为班干部,或者是承包了某项任务的同学,你准备怎样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这个问题具有全面性,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窗台,有的负责关灯等,让孩子树立服务观念,学会为他人服务。这是今天被家长服务惯了的孩子缺少的意识。7《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游戏导入,上课前,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让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问: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回答后,我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思考元元迟到的原因是什万?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看一看课文,朗读的点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在仔细品读后,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重点。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变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趁机和学生交流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孩子们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我布置让爸爸妈妈测量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一分钟能跳几个绳,踢几个毽子,能写几个字,能做几道题。这时,我又告诉学生,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使十几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很多张报纸„„学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课堂的结尾,送给学生:
时间就是金钱。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走到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8《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从这篇教材来说,篇幅比较长,记叙了一件我为邓小平爷爷表演电子计算机,受到了鼓舞的事情。如果按部就班地往下上,感觉平淡突不出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说,二年级了,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理解词句、圈圈划划的能力。
所以,我决定把重点放在词句的品读。把圈圈划划能力的培养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
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求划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容易划成句子或短句。分不清神态和动作。
分析:前一个问题反应“词语”与“句子”概念混淆,跟原来没有专门的划过,感到比较陌生有关,从难度上看,划词语要比划句子难。
对策:课堂上板书重点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这个概念的认识。
课后抽查学生的语文书,及时纠正错误,个别指导,也告诉孩子如果划错了在同学汇报后要及时改正。
本课不足:重点句段的朗读多以齐读为主,个别读缺乏,使得虽然词句理解都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朗读的增量不明显。
好的地方:抓住了两个大问题:
1、为什么我的心情一开始比较紧张,后来就平静下来?
2、为什么说“我”忘不了这一天?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是暨第二组课文学完之后的又一次综合学习。共包括四块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本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板块化的结构、儿童化的提示语,选择孩子所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练习内容,比如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课“我的发现”一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自己运用规律,教师只做适当点拨,意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这样,这些生字在学生自己的读读、想想、议议、记记当中学会了。
二、口语交际中做到听说整合。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学会表达、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声音的好习惯,本课教学非常重视这一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前完成的调查表,做到听说整合;合作表演劝说过程,做到听说整合。另外,在全班交流时,只有做到听说整合,才能互相交流。在本课口语交际中,畅所欲言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提高了自己,也提升了集体。
三、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虚假的情景脱离学生生活,即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但无奈在学生心中没有相关体验,激不起半点涟漪,又怎样启迪思维,激发表达欲呢?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调查,交际内容源于自己父母的真实想法,是真实学生生活的缩影,学生爱说,会说。
二单元反思 篇2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必修二第二单元训练(二)` 篇3
1. 哥伦布制定由欧洲向西航行的计划是因为他错误的估计了西欧与亚洲的距离,从而认为向西航行是到达亚洲的捷径,而西班牙女王也因对地理知识的无知,接受了哥伦布的计划,使哥伦布的航行计划得以实现而发现了美洲。对这一现象理解最合理的是( )
A.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偶然事件
B.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必然的,不存在偶然性
C. 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出乎当事人物的意料之外
D. 历史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应否定偶然性
2.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 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 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 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3. 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 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 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
A. 地理形势相同 B. 殖民活动影响
C. 关系世代友好 D. 文化传统相同
4. 18世纪法国之所会在殖民争霸战争中失败,主要原因是( )
①法国主要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 ②法国农民留恋故土不愿迁徙海外 ③英国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④英国的工业发达,为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 下表为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制定的部分法律
该表所反映的结论信息,最恰当的是( )
A. 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剧了环境污染
B.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C.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 英国在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
6.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 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 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 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7.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科技成就产生于( )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早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中期
8. 纽约帝国大厦始建于1930年3月,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这座当时最高的建筑是钢筋水泥结构,共耗费6万吨钢,房屋桥梁建筑等使用钢作为新材料而风行全球始于( )
A. 18世纪60年代以后 B. 1840年前后
C. 19世纪中后期以后 D. 20世纪30年代
9. 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
A. 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 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 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 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10. 下列人物对科技发展的贡献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是( )
A. 卡尔·本茨 B. 达尔文
C. 牛顿 D. 普朗克
二、非选择题
11.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
材料一 吴王阖闾统治期间(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采纳谋臣伍子胥提出的“安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江南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
材料二 在16到19世纪四百年里,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手工业,又需要大批商人来贩运粮食、棉布和其他物品,并开办典当行,为手工业者提供资金。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到19世纪末期,江南已有一千余个市镇,其中颇多拥有数千户至万余户人口的巨镇。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刘玉才《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物质文明》
材料三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来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摘编自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与城市》
材料四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 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先秦时期的江南城市和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镇)形成的原因是否相同?并说明江南城镇的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3)依据材料说明世界近代史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单元反思 篇4
[导读]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来看,生字词语的书写相对较好,而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显得有些不足。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正确使用识字方法。但是,利用识字方法记生字仍然是难点。还有个别学生的审题的能力和答题的习惯不好
课堂教学研磨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和语文园地三组成。通过学习课文,孩子们了解了台湾的日月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牛羊成群,瓜果飘香;首都北京车如水,人如潮,繁华而热闹。教材内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经过一个单元的多次研磨,我们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受益匪浅。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在《日月潭》教学中,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教师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中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中,在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还有表演读,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尤其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北京亮起来了》一课的教学,在初读识字时,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朗读,在真正的课堂上这看似短短的几分钟集体自由朗读效果却是不容小瞧的。在不断的自我朗读中,学生慢慢走近文本进而让文字逐渐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显现于脑海中,为接下来的理解全文、感悟体会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情景交融,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如教学《日月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在自己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以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葡萄沟》一课的教学情景交融,用假想旅游的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葡萄沟,畅游葡萄沟,尽情欣赏葡萄沟的景色,领略新疆的风土人情,喜爱那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难忘的泼水节》的课堂,教师创设情景,搭建一个一个的平台,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进行言语实践。在教学第3自然段第2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过红地毯——今天,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欢的,认为最美、最香、最吉祥的凤凰花铺成鲜红的地毯,好像在说——”,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进行想象说话。创设“给在座的老师介绍欢迎场面”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板书练习介绍,辅助学生言语实践,以达到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
《北京亮起来了》如在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你眼前仿佛像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觉得天安门城楼像金子做成的。”另一个学生:“我觉得天安门城楼金光闪闪的。”独特的发言使课堂也变得流光溢彩。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的火花,才会尽情绽放,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合作,积累语言。
实践积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它能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日月潭》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入情入境,是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隽文。在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同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实践运用。相信,学生的“好词佳句锦囊”中也存放了不少的“金子”了。
《葡萄沟》整堂课教师从“好地方”这三个字为契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盛产水果、葡萄干色鲜味甜、老乡三方面进行品读。抓住了“茂密”“五光十色”“色鲜味甜”“热情好客”几个词进行不断地品读玩味。在品析 “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这两个词区别时,通过引导学生能自己发现并抓住“光”来理解,达到了品析词句的效果。
《难忘的泼水节》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如“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如“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如“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了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个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教师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合作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并积累了语言。
《北京亮起来了》的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词佳句像华灯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教师出示了课文里面的长安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找课文中一一对应的句子,让他们小组合作,在手、口、脑的结合中把这一幅图变成一场小录像记录到脑海中,让孩子能够想象画面背诵出来。学生读着课文,看着插图,把故宫想象成一个风韵犹存的女子,穿着纱裙站在护城河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也领略到北京美丽的夜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向往北京之情。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是反义词的训练,教师鼓励学生先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并采用同桌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看每组里的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再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认清字形,还提示学生若是去掉两字中间的破折号,会发现什么。这样一提,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两个相反的字能构成词语“宽窄、穷富、贱贵、善恶……”并适当运用,通过运用也就积累了语言。
四、查阅资料,培养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由地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学习伙伴的话就有很大的指导性,如《日月潭》后面有“我知道台湾还有美丽的阿里山。”“我知道台湾还有?”《葡萄沟》后面有“我们家乡出产的水蜜桃也很有名。”“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吧!”《语文园地三》里“我们家乡的板栗很有名,我要写一写。”“这是我收集到的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你看,咱们的家乡变化多大呀!”通过学习伙伴的提醒,让小朋友可以及早地去了解和准备,来丰富课文内容,拓展课外知识。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教师注重知识的搜集与积累,使知识、能力、情感达到融合。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阅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周总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语文园地三》的教学,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方法。要利用现代媒体,拓展学习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展语文学习渠道”,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拓展开放式的新天地。学生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就国内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在班级的“新闻发布会”,“小小辩论台”或“小灵通广播台”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资料,大胆交流,资源共享。
单元测试后反思:
但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单元的精品课程研磨结束后,我们通过测试,对学生第三单元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测。本次测试卷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覆盖了第三单元的所有内容,有拼音的考查、词语的理解、短文阅读和看图写话的专项检测,体现了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具体表现为:重基础、重积累、重运用、重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测评,我们了解了学生对本单元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分析,了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以及简单的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导向作用。
一、试卷分析:
试题从拼音、字(会认字、会写字)、词语、句子、段等五方面进行了考查。第一题考查听写能力,学生完成情况较好。第二题考查拼音及会写的字,只有极个别同学把“泼水”的“泼”字写错。第三题考查补充词语,学生掌握较好,失分很少。第四题考查了多音字组词的掌握情况,错较多的是“盛”这个多音字,暴露了教学中对易错音的强调不够细致。第五题填空,是综合题,是对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测试,有补充句子中的词语、写反义词、填量词、了解民族、课文中佳句的积累以及夸家乡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失分原因是有部分孩子们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第六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考查理解能力,只有能读懂短文才能理解内容完成题目,给短文加题目是个难点。第七题看图写话,考查了看图理解和想象的能力,也考查了语言的积累和综合理解能力。
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来看,生字词语的书写相对较好,而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显得有些不足。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正确使用识字方法。但是,利用识字方法记生字仍然是难点。还有个别学生的审题的能力和答题的习惯不好。
面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也反映了教学中的一些纰漏,如个别生字的读得多,写得少,生字的书写指导不够扎实;学校早已大力倡导加大课外阅读量,教师也多想办法加以实施,可是,还有部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没有把阅读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教师对阅读方法指导没有形成系统,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的训练。
二、改进措施:
1、课堂教学既要重知识技能传授,更注重方法的指导。避免只讲知识,或片面理解。课堂中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继续加强拼音教学,准确、牢固、熟练掌握拼音。
3、加强写字能力的培养,力求规范、正确。
4、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训练学生做题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加强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落实阅读训练,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7、增加阅读量,大量阅读拼音读物,在巩固拼音的同时增长见识,积累语言。
8、有针对性地进行写话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针对学生即将升入三年级这一过渡年级的特殊时期,有针对性地将看图写话向作文训练过渡。习作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要让学生能动脑想,开口说,动笔写。
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学反思 篇5
杨秋华
自我感觉这单元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对学生备的不够。
五年级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篇6
以往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总想着面面俱到,结果很累,效果不佳。上学期期末大会胡校在大会上也提醒我们要去整合教材,要努力给自己减负,避免重复无效。于是我开始尝试找侧重点,每篇课文定个侧重方向。
在第一组课文中,《窃读记》我侧重句子品读,找到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和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去品读体会;
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篇访谈录,对话体,理清课文内容后我侧重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主要抓住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另外就是背诵指导和训练,辅以仿写小练笔;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文辞优美,我计划以积累词句为主。
这个单元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分散在每课课后作业一项项完成,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去体验。
第二单元自测题 篇7
一、基础练兵场(26 分)
1.阅读下面语段,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
低吟一缕清风,静守安然;浅弹一阕弦音,追诉流年;陌上寒烟,阐shì青春个中深意。光阴流转,岁月·渗透忧伤,曾经的那人、那事、那段过往,千年轮回,随着云烟苍老。满月风华,也许,只是一曲流觞,jì奠青春年华,或走,或停,或遥首……
缕_________shì__________jì_______________渗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有调查表明:由于现在中国社会住房、医疗、教育消费压力过大,中产阶层只好兢兢业业,不惜透支健康,以“健康”换“薪水”。
B.“神舟”十号飞船再次把我国三位航天员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C. 老师找我谈话的时候, 我听见一群小鸟在老师办公室窗外的老梧桐树上幸灾乐祸地冲着我叫。
D. 我们对别人成功的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3.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 为了避免交通运输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 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启发。
D. 2013年7月14日,《新闻联播》节目以《最美90后消防战士》为题报道了陈建在洪水中英勇救人的动人事迹。
4.默写。 (4 分)
(1) _____________,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2)油蛉在这里低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两句描写月亮的诗句(可出自同一首诗,也可以出自不同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劝告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达到告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某班的两个同学,喜欢在课间追逐打闹,如果你是班长,该如何劝说他们停止这种行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右边的漫画,回答有关题目。 (5 分)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分为“成 语广告”辩论会和“名著推介会”两个部分。 请你积极参与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6 分)
(1)当我们翻阅报刊、收看电视以及漫步在街头巷尾时,总会发现许多广告是篡改成语而成的,如“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默默无蚊”(某蚊香广告)、“食全食美” (某电视台的美食节目)等,本次辩论会就是围绕这些经过篡改的成语展开的。
参与辩论的甲方认为,这些被改头换面的成语,是在糟蹋祖国的语言文字,会使广大中小学生陷入成语学习的误区,应当制止这种行为。如果你是参与辩论的乙方同学,你会如何反驳甲方的观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又可以拓展思维;既可以追溯历史,又可以畅想未来。请仿照例句,在“名著推介会”活动中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名著。 (3分)
《简·爱》中的简,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她坚强独立的人格是现代女孩学习的榜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34 分)
(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 8~9 题。 (4 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选自《列子集释》,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
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替孔子为“两小儿”作出判决。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我们家的男子汉》选段,完成 10~13 题。 (12 分)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当他满了两周岁的时候,我们决定把他送托儿所了。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响,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当别的孩子们哭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每天早上,送他去托儿所都很容易,不像我们姐妹几个小时候那样,哭死哭活不肯去。问他喜欢托儿所吗?他说:“不喜欢。”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 也就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据老师说,他吃饭很好,睡觉很好, 唱歌游戏都很好,只不过还有点陌生。然而,他迅速地熟悉起来,开始交朋友,打架,聚众闹事。每日里去接他,都要受到老师几句抱怨。
在他四岁的那年,他的老保姆病了,回乡了,他终于要去安徽了。他是极不愿意去的。他的父母对于他,更像是老师,严格有余,亲切不足。并且,亦喜亦怒,全听凭他们的情绪。走的前一天,他对外婆说:“外婆,你不要我了,把我扔出去了。”外婆几乎要动摇起来,想把他留下。上海去合肥,只有一班火车,人很多。车门被行李和人堵满了,大人们好不容易挤上了车,留下他在月台上。他真诚地着急起来:“我怎么办呢? ”我安慰他:“上不去,就不去了。”他仍然是着急,他认为自己是非走不可的了。车快开了,姐姐说:“让他从窗口爬进来吧!”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台。窗口边的旅客都看着他,然后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抱他。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跳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10.文中写上托儿所和回安徽这两件事,表现了小男孩的什么性格?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把“他”送到了托儿所,“他”的哭和别的孩子一样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别的 孩子和“我们姐妹”小时候上托儿所哭的情景呢?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写“他”在托儿所熟悉之后,“开始交朋友,打架,聚众闹事”,这样写是否有损 “男子汉”的形象? 为什么?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男子汉”是个才几岁的孩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中学生男子汉应具备什 么样的品格。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说说“坏孩子”》,完成 14~18 题。 (18 分)
说说“坏孩子”
林楚方
①这些天流行说“坏孩子”,我也想说说自己差点成为“坏孩子”的经历。小学四年级前,我是一个“坏孩子”,老师不待见我。老师不待见我,我就不愿上学,不愿上学成绩就更不好,老师就更不待见。同学看老师不待见我,就学着老师也不待见我。
②有一次和同学打架,他用砖头在我头上凿了个洞,手法专业,瞬间我便满脸是血。我爸认为学校该负责,就带我找老师评理,老师当面表态一定惩罚打我的学生。爸爸走了,老师问为什么打架,打我的小孩先讲,但每句都是谎话。可每当我指出时,老师就狠狠地瞪着我说:“你没错吗? 你就没错吗? ”然后转过头轻声轻语地说:“以后不要打人啊, 你看,把他打出血了,他爸就来了,要打重了,也给你爸添麻烦,是不是……”
③那个年纪的我,常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日本兵,坏人;国民党,坏人;我的老师,坏人。回到家,我妈也很气,记得她和爸爸的对话:“不就因为他们是大家(族)吗? 老师太势利了……但学还是得上。”我爸说:“算了,忍了。”
④几天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我和同学放学路过一片玉米地,他们一起把所有的玉米都拔出来再插回去,但我知道这是坏事,自顾自地走了。第二天,整片玉米都死了,农民找到学校。老师说:“没拔玉米的举手。”我自豪地举起手,心想,老师该表扬我一次了吧, 就我一个人没干坏事啊! 但老师看了我一眼,说:“那你看到谁拔了? ”我嘟囔着说:“反正我没拔。”老师转眼扫向大家,说:“你们觉得他有没有说谎? ”所有的同学都说:“有! ”那一刻我哭了,带着恐惧、无助、委屈,拎起书包就往外跑,身后笑声一片。那一刻,是我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刻。现在看是很小的事,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是天大的事,并且刻在了记忆里。
⑤类似的事情在我四年级前反复发生。四年级前的我,像本没有打开的书,里面很精彩,但终归是堆废纸。直到五年级转学,黑色的日子才结束。
⑥新老师对我很好,因为我的成绩好———因为新环境相对自由,同学比较友好,我第一个期中考试就拿了全班第二。于是我成了“好学生”,开始享受凿我脑袋的同学的待遇———无论我和任何人起冲突,老师的第一选择是惩罚“坏学生”,保护我这个“好学生”。又因为成绩好,各种竞赛、演讲、表演……都属于我,我还连续被评为“三好生”。
⑦老师对“好学生”有多爱,对“坏学生”就有多恨,因为在她看来,“坏学生”是累赘。她会想到各种办法惩罚“坏学生”,她要求“坏学生”(考试排名后十几名)每人自备木棍, 上面贴着自己的名字,并将所有木棍挂在黑板旁,谁犯错就用他的棍子打他自己。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有冲突,老师拿起棍子就打他,打完发现拿错了,她说:“不算,要拿你的打……”
⑧我无法衡量那十几个学生后来的故事和老师有多大关系, 他们中的大多数厌学, 成绩越来越差,初中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但我很“幸运”,有相对健康的心态和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并考上大学,和那些同学彻底地相忘于江湖。现在想起我的五年级老师,我总是很矛盾,她对我很好,但那十几个学生呢? 她对他们的态度,跟我在四年级前的老师对我的态度是一样的。
后来,我经常跟人说,老师的作用太重要了,他走对一步,就把孩子送上天堂;走错一步,可能把人送入地狱。
但现在,谁在当老师? 谁在搞教育?
(选自《读者》2013年第10期,有改动)
14.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第④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那一刻,是我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刻”。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第⑤小节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转学后,“我”能从“坏孩子”转变成“好孩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的两位老师有何异同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 分)
19.作为初中生,拥有最多的莫过于友谊,最亲密的也莫过于朋友,而那正是在校园生活中收获的。不知不觉中,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过去,你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见证成长,请以“故事发生在我们小组”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必修三第二单元训练(二) 篇8
1.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2.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3.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 肯定人和人性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提倡因信称义
4.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观点正确的是( )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共同的历史作用有(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对于近代欧洲思想运动的关系,我们通常认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根据这一结论,认识正确的有( )
[选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①\&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②\&要求简化宗教仪式,进行宗教改革 \&抨击天主教会,扩大宗教改革\&③\&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④\&对人的崇拜\&对理性的崇拜\&]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 如果说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那么,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在政治方面的关键性用语当属( )
A. 主权在民 B. 社会契约
C. 三权分立 D. 开明专制
8. 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他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拷问世界”方面的“伟大”史实有 ( )
①德国启蒙思想家掀起了欧洲启蒙运动高潮 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③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④德国文学家创作了大量反思“理性王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 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2)比较材料三、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二单元反思】推荐阅读:
下二单元反思07-12
二年级数学五单元测试教学反思08-23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9-10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单元教学反思08-1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0-02
四年级上册1-4单元单元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