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总结与规划

2024-05-28

年度工作总结与规划(共6篇)

年度工作总结与规划 篇1

2015年度个人工作与发展规划

时光如梭,本人于2014年5月正式加入国际制药商务部这个小团队,如今,在这个小分队中已经锻炼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在这八个月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从办公室转到商务部,少了许多琐碎的工作,多了几分专业与严谨。从参加CPHI展会,独自接待客户,到接手负责几个ANDA项目,在努力做好这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工作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更多的是与客户的直接沟通和说话技巧以及部门间项目工作的分工配合。上海CPHI参展,让我认识了许多来自各国的制药名企的前辈和领导,扩宽了眼界,对医药领域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独自客户接待的过程让我对商务接待礼仪和程序又多了分熟悉和领悟;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几个ANDA项目商务的负责人,亲自去车间学习项目的生产和工艺流程使我专业知识更上一层楼,与Himankar的沟通更使我的专业英文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我在商务部八个月以来弥足珍贵的学习经验。

一、展望2015年,我对个人的工作内容与前景充满期待和动力,具体规划有以下几点:

1、继续跟进自己负责的ANDA项目,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保证项目进度的顺利实施;

2、继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文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各产品的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SOP等相关文件;去车间学习生产各个程序的操作流程;对专业英文的学习以及沟通交流;

3、学习与客户订单的谈判技巧,专业语言的运用及沟通交流的专业化。熟悉国际国际制药业务类型与开发流程。积极向王总请教;

4、积极参加各项展会,在展会上学习更多的与客户沟通的经验;

二、2015年,我对各部门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1、各部门可以提高沟通效率,领导交代的事项当天如不能完成也要说明原因,并给出完成时间点;

2、少点形式主义,提高办事效率;

3、希望可以完善培训系统,多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

2015,是奋斗的一年,是美好的一年,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里,大家都会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相信国际制药的明天更加美好!

国际制药商务部

年度工作总结与规划 篇2

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和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许家奇亲临现场并为大会致辞。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少君、专职党委副书记郑思慧、副院长杜国柱和广播电视规划院党委书记许秀中、副院长谢锦辉、副院长秦勇出席学术交流会,来自两院一线的200余位科研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最新广播电视技术展开了充分的探讨,内容涉及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化改革、融合媒体技术、电视台实时制播系统、光纤到户、广播电视宽带网、TVOS等技术热点。交流会现场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热烈,学术研讨气氛十分浓厚。

广科院、规划院院长大会致辞

两院院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广科院、规划院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的办会形式。广科院邹峰院长认为,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只有合作才能得到共赢,合作可以使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不辱绘事,合作可以使每个人的前程无远弗届。邹峰院长表示,非常愿意两院拧成一股绳,共同支撑广电科技发展。规划院许家奇院长回顾了规划院和广科院的发展历程,指出2016年是广播计量检测事业30周年,他对上世纪开创了广播计量检测事业的广科院老一代领导,以及为这个事业奋斗过、奉献过的科研人员致以敬意。许家奇院长希望两院未来继续加强合作,更好地为广电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揭晓发布

规划院信息所所长、《广播与电视技术》执行主编何剑辉介绍了“2015年度同方吉兆《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评选的整体情况,并宣读了经公示最终确定的获奖结果。《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评选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旨在服务业内的广大技术工作者,推动行业内新技术的学术交流和应用推广。本届《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参评论文分为新媒体、内容制播、有线网络、无线覆盖(含卫星)、安全播出与监测五个组别,采用盲评的方式,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共三轮严格评审,最终从《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年全年刊发,含两期增刊的349篇技术论文中,评选产生了十佳优秀论文(获奖名单附后)。

广科院、规划院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

《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优化研究》

广播科学研究院无线所李薰春

李薰春在报告中分析了网络优化的必要性,他认为在无线频率规划中,既要保证新增频率覆盖效果的最大化,也必须兼顾与已有频率的兼容关系,即干扰的最小化。网络优化可降低覆盖网内干扰水平,提高频谱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功耗,改善覆盖质量。按照组网类型的不同,地面数字电视组网优化可分为多频网组网优化与单频网组网优化。多频网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对频率的合理复用,用较少的频率资源满足覆盖需求;单频网优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台站的技术参数,减少同频网内干扰,满足覆盖需求。

李薰春基于网络优化的基本定义,介绍了网络优化常用的传统经典优化算法。李薰春指出,从数学角度看,网络优化算法可以看作是给定目标函数下的多维变量合理选取问题。常用的可以借鉴的传统经典优化算法包括顺序图着色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顺序图着色法算法简便,具有计算机处理速度快的特点,算法在不超过起始阶段设定的干扰水平基础上,要求在优化目标中容纳尽可能多的需求;而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等随机优化算法的应用目标是在可接受的干扰水平范围内使算法向优化目标逐步收敛,直到容纳所有需求。

李薰春还重点介绍了多频网和单频网的优化方法,以及优化方法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内蒙古、宁夏、四川、云南、广东等省市频率规划中的应用。据悉,目前结合各种算法构成要素、实现流程等不同特点,针对组网需求的目标函数,已将目前常用的经典优化算法,如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等与单频网组网分析相结合,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可基于多自由度和多目标函数进行设计的合理高效优化算法,此算法可以通过对发射台站功率、延时等技术参数优化组合,按照不同的用户需求,满足覆盖面积、覆盖人口等目标函数的要求,即多自由度和多目标函数的合理高效优化算法,提高单频网组网的设计效率,缩短单频网分析的设计周期。

《标准化改革与广电标准化的行动和思考》

广播电视规划院标准所贾宏君

贾宏君介绍了2016年标准化改革进展,并分析了各项改革举措的三条主线:一是优化完善标准体系。通过开展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对现有国有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已经相应等级的标准制修订计划进行清理,将强制性标准限定为国家标准层面,并由国务院发布。将推荐性标准限定为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其余将根据创新和市场对标准化的需求,通过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形式开展标准化活动。二是完善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的管理考核,严格国家标准的立项评估。2015年9月,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成立,专门负责对TC的考核管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立项评估工作。正在修订当中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明确,并对委员组成、分技术委员会(SC)组建、印章使用等进行了完善。国标委将对现有TC展开分批考核,通过量化指标约束日常运行。今后,推荐性国家标准将严格立项程序,区分重大项目、基础通用项目和一般性项目。三是服务创新发展,推动标准“走出去”。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评选发生重大变化,激励标准创新的导向更加明确。团体标准将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遵循“放、管、服”主线,激发市场主体制定标准、运用标准的活力。

据悉,广电行业在总局科技司的组织和领导下,依托广标委开展了广播影视领域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完成了21项强制性标准和计划的整合精简工作,700余项推荐性标准和计划的集中复审工作也已接近尾声。新立项行业标准24项,其中广播电视标准18项、电影标准6项。审查通过3项国家标准和8项行业标准,新发布1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正式发布2项团体标准,其余社会团体也计划研制广播影视团体标准。未来,广电标准工作将继续服务重大战略,把握政策机遇,应对困难挑战。

《融合媒体云平台安全风险及保障方法分析》

广播科学研究院信息所王晓艳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无处不在。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发展,广电行业各电台、电视台、有线运营商、新媒体公司等积极投入媒体融合大潮,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在传统广电媒体朝着融合媒体方向演变过程中,传统媒体已有基础设施很难适应融合业务的变化,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需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而云计算技术所具有的弹性化、虚拟化等特点及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契合了融合媒体的发展需求,能给融合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王晓艳在报告中介绍了融合媒体云平台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进行安全保障的方法。据悉,2015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发布了《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为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媒体平台提供指导。

王晓艳指出,融合媒体云平台主要有公有云、私有云和专属云3种典型的部署模式,她基于云平台安全和传统安全的比较,分析了云平台安全风险关注点和云平台安全保障涉及的环节。王晓艳认为,针对融合媒体云平台面临的安全风险,融合媒体云平台安全保障工作可在传统安全建设基础上进行展开和引申。遵循信息系统整体保护要求,依据纵深防御、多层防范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从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区域边界、计算环境、支撑性基础设施等区域,并分布到网络安全、计算环境安全、虚拟化安全、数据安全等不同层面,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传统信息安全策略和技术,同时引入一些新技术进行落实和保障,充分体现融合媒体云平台安全保障对传统信息系统安全的继承性。王晓艳还认为,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完善的技术体系也会因为管理缺陷出现问题,仍需加强融合媒体云平台安全管理,建议出台行业相关云平台应用指导政策、建立云平台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云平台安全评估和监管体系、加强云计算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安全意识培训,以保障和促进融合媒体云平台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运行。

《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海外推广》

广播电视规划院无线所曹志

地面数字电视国标DTMB自诞生以来,不断向世界范围内其他标准学习和借鉴,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标准方案不断获得完善和提高。与此同时,地面数字电视国标不断的将标准应用和普及工作深入推进,DTMB不仅在中国境内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积极的宣传与推广。规划院无线所曹志在报告中主要针对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的标准演进和海外推广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地面数字电视国标不断的将标准应用和普及工作深入推进的基本情况。据悉,自1991年,全球第一份地面数字电视草案诞生,2000年全球三大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建议书确定,直到2006年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国标正式发布并于2011年被确定为全球第四大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以及随后2015年DTMB-A被确定为全球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DTMB标准已成为第一代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中的领先者,DTMB-A标准性能也达到甚至部分超过DVB-T2等标准。标准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将确保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已采用DTMB标准的国家,以及即将或者潜在商用DTMB的国家的无线广播电视事业的顺利开展。

曹志认为,随着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在国内的基础建设已日趋完善,已具备全面开展业务和提供服务的条件。据介绍,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积极的走出国门,近几年,亚、非、拉已有4个国家正式采用了DTMB,5个国家签署了采用DTMB标准的备忘录,同时还有超过18个国家都有意向采用DTMB标准。曹志还重点介绍了2016年8月份至9月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派员会同云数传媒、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相关人员完成的老挝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全国网项目勘察与设计工作。小组克服了恰逢第28届东盟峰会安全形势的严峻,克服雨季道路塌方等危险,与老挝政府新闻文化旅游部媒介司和老挝国家电视台相关人员鼎力配合,顺利完成了老挝DTMB全国网的工程勘察设计工作。

《SDI over IP技术及在电视台实时制播系统中的应用》

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所张定京

SDI全称是“数字分量串行接口(Serial Digital Interface)”,主要用于高清/标清晰度数字电视制作播出设备之间的连接,传送未经压缩的串行数字视频数据。目前,UHD超高清/4K技术已经开始从最初的单机向完整的系统发展,但目前UHD技术面临的一大瓶颈就是信号传输问题。为此,电视工程技术专家提出了电视IP化网络架构解决方案,即利用IP网络技术将电视SDI基带信号转换为IP数据包,利用光纤等成熟的高速网络传输介质代替传统的传输线路。

张定京在报告中介绍了目前IP框架下SMPTE与AVB两个技术标准的技术标准基本情况。第一个阶段是传输级IP化;第二个阶段是无压缩音视频IP化;第三个阶段是全流程无压缩音视频IP化。第一个阶段已在现有系统中广泛应用,第二个阶段的标准化工作也有进展,但还面临着链路带宽不足、系统交换能力瓶颈、可用设备少等问题,在第三个阶段则需要更强大的IT基础设施的支持。张定京认为,要实现SDIover IP技术,需要对SDI信号进行数据化、网络化改造,并建立起完善的网络传输、数据纠错机制。

据悉,目前,电视台实时制播系统还是传统的基于SDI的实时制作系统,媒体数据通过SDI线缆连接到SDI交换矩阵,通过SDI交换矩阵可建立一对多的连接;定时信号通过台内专用时钟网络进行传输;控制信号一般通过以太网或者专用的RS-422连接进行传输。未来电视台全IP化的实时制播系统应实现传统系统的相同功能,并具有相同操控体验,SDI交换矩阵被IP化矩阵取代,参与到制播系统的所有设备均通过以太网口接入到网络,媒体数据、定时信号和控制信号这三个平面均通过IP进行通信。对于媒体数据平面,所有制播设备通过IP交换设施互联;对于定时信号平面,通过一个符合PTP协议的主时钟对系统中的其它从时钟设备进行同步授时;对于控制信号平面,体现为控制软件、系统管理软件等,都通过IP连接到所有制播设备。

《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研究》

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心所肖辉

肖辉介绍了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背景,他认为,随着融合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广电行业业务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本身,而是逐步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了台网互通、多屏分发、用户互动、数据采集、行为分析等功能。传统媒体内容的分发渠道、广告推广渠道、用户获取渠道、互动营销渠道逐渐向新媒体和互联网融合方向发展。目前广播电视台已在融合媒体互动技术方面开展了一些用户互动技术应用试验,通过互动技术,在台网互动方面拓展更多空间,以期能达到构建入口、内容传播、跨屏互动、提高收视、经营内容、创新模式的目标,在此环境下产生了基于水印、声纹、视频DNA、图像、文字等智能识别的多种用户互动技术。由于各种互动技术的原理、实现框架、互动模式、可采集用户数据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广播电视台很难从中遴选出方案合理有效、适合自身发展、得到用户广泛认可的互动技术方案。在这种环境下,急需对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各种用户互动技术的方案、架构、应用模式、技术优劣等方面开展研究,从而为融合媒体互动业务拓展、创新业务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肖辉重点分析了互动技术应用场景,剖析了目前常见的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的主要实现方式,包括视频特征识别互动、视频水印识别互动、节目图像特征识别互动、音频特征(声纹)识别互动、音频水印识别互动、字识别互动、二维码扫描互动等等。肖辉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作用已不仅仅限于资讯传播渠道,而且还承载了各类线上乃至线下服务的入口的作用。广播电视台媒体的公信力、口碑及政策支持等存在先天优势,通过各种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可将用户周边设备和内容变为线上线下服务的入口,从而提高节目传播力和用户粘度,同时拓展更多增值业务。

《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技术及应用》

广播科学研究院互联网所李继龙

李继龙认为,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以有线网络为基础,以有线无线协同接入和无线双向技术为重点,通过协同机制完善覆盖,智能承载有线无线卫星综合业务,支撑融合媒体发展,构建广播电视数据网;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将有线电视网、无线广播网、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和卫星广播网有机结合,是一张实现室内室外全覆盖的混合广播网;融合网以广播电视数据业务为主体,以可管、可控、可信为宗旨,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广播电视业务在互联网时代的综合发展,是我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融合网关键技术包括有线无线卫星网络智能协同、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自适应Wi-Fi、融合业务运营支撑等。其中,无线双向网络的设计采用无线视频广播组播技术、组调度、SOMA多址、载波聚合等创新技术,自适应Wi-Fi采用了频谱感知、动态功率自适应等等。

据悉,融合网的业务承载将基于传统广播电视音视频业务,并面向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及用户终端的跨网联动,积极拓展广播电视新业务和新服务。具体包括:以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构建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传播方式和手段,推动形成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于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构建无线双向网,推动传统有线广播电视业务向无线领域延伸,实现传统广播电视、互动电视、融合通信等业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承载;通过融合网构建数据回传通道,解决目前有线电视和无线广播电视的双向化问题,推动传统单向广播电视业务向双向化、交互化业务演进;基于融合网,丰富广播电视的展现形式和呈现手段;依托融合网实现跨行业服务,通过和重大行业需求结合,提供应急系统、行业专网等业务服务。

李继龙还介绍了融合网试点中网络和业务试验的基本情况。目前参与融合网试点的有广东、贵州、重庆、甘肃等四省市有线网络公司,试验点已完成融合网交互小站的建设,开展了多种融合网业务试验。李继龙表示,广播科学研究院牵头的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工作组将继续推进融合网络研究和建设,研究形成融合网标准体系,推动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设备研制,构建产业环境,形成规模应用。

《广播电视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

广播电视规划院有线所李忠炤

IP技术的发展为通信业带来了大量全新的业务,使得通信业务的内涵从过去以语言为主的电话通信和广播式的有线电视,扩展为宽带通信业务。电信、联通和移动目前已向宽带通信网转型成功,广播电视网也必然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向宽带网转型。广播电视网向宽带网转型,需要建成能够提供高带宽和海量、泛在的接入能力,具备开放、灵活、智能特性的宽带网络,以满足4K/8K视频、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未来业务的开展需求和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需求。为了实现上述建设目标,总局科技司下达了一批研究和标准项目,其中广播电视规划院主要承担了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标准研究和《广播电视宽带网总体技术体制》研究两个项目。李忠炤详细介绍了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标准研究和广播电视宽带网总体技术体制研究。据悉,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标准研究主要针对有线电视网络发展需求,起草了《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白皮书》和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相关技术规范建议书。白皮书提出了RF混合、I-PON和RFoG三种典型FTTH技术方案,描述了典型场景下的FTTH网络改造演进示例,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规范开展了FTTH体系架构及其网络配置、安全、管理、运维等相关要求的研究。

李忠炤表示,目前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各种分布式、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改变了传统的网络流量趋势,驱动网络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开始了新一轮大变革。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AT&T等国内外运营商都已相应地发布了新一代网络架构白皮书,明确将在网络建设中引入SDN/NFV技术。结合SDN/NFV等技术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宽带网总体技术体制》将研究并提出以多层级数据中心为节点的网络架构,并研究相应的网络建设要求和实施方案。未来,广播电视规划院将尽快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标准研究和广播电视宽带网总体技术体制研究,为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建设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和网络建设目标,为广播电视宽带网建设提供统一的规划引导和建设标准,为广播电视宽化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TVOS创新技术及试点建设》

广播科学研究院有线所汤新坤

汤新坤表示,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是下一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其研究开发和创新应用始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以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部的大力支持,对于保障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安全、支撑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与战略转型升级,促进我国智能电视产业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据悉,2015年12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2.0发布会暨TVOS2.0产业化规模应用启动仪式”,正式发布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2.0软件。

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2.0是由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等64多家TVOS工作组成员单位,采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机制,在TVOS1.0与华为相关自研OS和阿里巴巴YunOS融合创新的基础上,打造的我国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的新一代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2.0突破了对直播、点播、互联网电视和跨屏互动等各种形态和格式的媒体进行统一协同处理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功能强大的全媒体协同处理机制,结合统一的全媒体处理机制要求,打造了自主高效的HTML5引擎,基于硬件可信安全执行环境,针对DCAS业务保护、ChinaDRM内容保护和在线支付等,建立了统一协同的安全处理手段,面向智能媒体网关等多形态智能电视终端的要求,内置了智慧家庭服务、媒体网关、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采集等软件功能模块,并成功地搭载了视频通信、电视游戏等多款增值业务,可以有效支撑机顶盒、一体机、媒体网关等各种智能电视终端形态。

汤新坤还着重介绍了TVOS2.0的关键技术、工作进展,以及TVOS2.0绍兴试点建设情况,具体包括:2016年5月,绍兴TVOS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华数集团绍兴TVOS试点项目技术方案》通过总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项目评审。绍兴广电计划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规模部署,全面推进农村化信息建设,2017年1月到2018年底实现高清二次整转,全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2016年广科院、规划院学术交流会暨2015年度《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发布仪式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两院科技工作的交流与协作,两院也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合作助力广电科技创新,为广电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2015年度同方吉兆《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年度工作总结与规划 篇3

2017年结束了,马上就要进入2018年,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不管是从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让我成长了很多,以下是我在2017年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一:回顾过去

1.回顾2017年的工作。自从来到公司,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个人之前是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的,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领域的工作。

2.来到公司的这半年时间让我改变了很多,再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让我热爱上了这份工作,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恪尽职守,也可以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走过2017,再回首,感触良多,收获颇多。这正是应了“忙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这句话。

3.对我而言,这份工作是难忘,也是友爱的一份工作。工作内容的转换,让我连带着思想也跟着改变,再众多领导和同事的熏陶下,我也慢慢的成为一个懂的人。

4.现在我在这总结一下2017年到公司之后的所有表现。从入职到现在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月了,刚进公司的培训还历历在目,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但是这也是前进的动力,一个90后的人要接触更多的领域来充实自己,这样才可以在社会中走的更远,刚进公司的时候也是一步一步走来,每天都有一定的任务量,每周都有自己的出访量,每月都有自己的签单量。对于这些任务我都是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并不仅仅是公司的任务,也是我自己的任务,因为我是要挣钱的,只有完成的公司规定的任务才可以挣到钱,所以我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一定要完成,所以这半年下来。每次都是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许是和客户的习惯有关,也或许是和过年有关,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很满意的。

二:经验收获

自从来到公司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公司的实力背景这么大,因为我之前并不知道锐之旗,所以我自己打心底还是比较震撼的。

1.公司是锐之旗的子公司,对于一个河南省互联网老大来说,我们能够成为锐之旗的分公司是我们的幸运,因为这样我们能够走的更远,能够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才能。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要利用这个优势走的更远。

2.从来到公司之后,我也是学到了很多,不管是从公司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我都是成长了。公司层面教会了我很多,不管是从专业知识,还是沟通技巧,都是有所增长,个人层面我也是收获颇多,长知识了,懂技巧了。

3.在公司的这半年,我也认识很多的同事,他们都是很优秀。不管是从哪方面都是让我收益颇多,在公司我很高兴,也很骄傲。因为我有一群陪伴我成长的伙伴。

三:展望未来

在过去2017年,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经验,不管是从知识方面,还是从个人体会,或者是经验。再2018年的时候,这些都是我个人的宝贵财富,这些也是将伴我成长。在2017年所有学到知识我将会再2018年让它走向辉煌,当然,2017年自己所不足的地方,我也将再2018年全部摒弃。新年新气象,新年愿望。希望再2018年的时候自己能够走的更远。以下是我对2018年的规划以及对公司和我个人的一些建议或者是意见。

1.再新的一年来临之时,我将以全新的面貌来面对我的工作,对我个人而言肯定是发展越好越高兴,对公司而言,我创造的利润越大越受重视。所以,再新年到来之后,我会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2.站在一个员工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规章制度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虽然有的时候处理问题不是很满意,但是还是能够接触的。公司有公司的规定,任何的规定都是站在公司角度来看的。

3.其实吧,我个人对公司还是没有意见的,毕竟一个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也是有着不小的实力的,所以对于公司的任何安排我都是赞同的,仅仅跟随公司的脚步,只有这样才可以走的更远,加油!

四:任务安排及细节化

1.在2018年的这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还是业绩,毕竟是做销售的。所以我对我自己的业绩做了一些计划:(1)从二月份到十二月份这十个月的时间,我初步定的目标是总共完成30单。(2)每个月都要有自己的意向客户积累。只有固定的意向客户才可以完成这个目标。(3)每天都要习惯查找资料,每天电话量都要有效果,不能为了打电话而工作。(4)每个月的出访量要完成,因为出访量决定了签单量。

2.在新的一年之中,要严格执行领导安排的各种任务,因为一个公司需要发展,一个团队需要发展,一个员工也是要发展的,所以工作中能够完成每次领导安排的任务才是成长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脱颖而出,才能够胜任各种职位。

3.公司有公司的大目标,团队有团队的小目标。我也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多出单子,多挣钱。只有挣到钱了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在新的一年里,我要 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不管是从销售方面,电话技巧方面,沟通方面等等。在和客户沟通中是需要各种技巧的,一环扣一环,一旦中间出错,那就满盘皆输。

五:总结

规划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4

一、健全法治建设工作制度,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

1.创新制度,继续做好重大事项民主、公开决策进程

我局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法治建设中的管理办法,在梳理完善现有制度体系同时,重点调整和执行《XX市规划公示制度》、《XX市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规定》、《昆山城市规划编制咨询监理管理办法》及《XX市规划局工作例会制度》等制度和规定,从重点领域创立制度,做到重大事项的民主、公开。

《XX市规划局工作例会制度》加强市规划局与各区规建局的业务沟通,强化对全市规划的宏观控制,集中智慧会审全市重大规划项目,达到“又好又快”工作目标。

2.推进规划编制监理制度,提升规划编制水平

20xx年以来,我们已将规划编制监理制度推广运用到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上半年开展的《XX市高铁公共走廊带概念规划》确定了XX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咨询监理单位,全程跟踪编制单位的规划设计进程,预审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成果。招投标阶段由监理单位出具竞标文件评估报告,对13家单位的投标文件筛选,得分前4名的竞标单位进行技术确认和商务洽谈,最终确定其中一家设计单位为《高铁走廊带概念规划》的设计单位。《XX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同样聘请了监理单位,目前完成至招投标阶段。《XX市城市交通基础数据调查及预测》的规划编制和咨询监理工作,其中东南大学承担项目编制工作,负责开展交通基础设计调查和预测工作,XX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项目的咨询监理工作,多方面提出对规划编制项目的专业意见,在调查方案和时间制定、调查合作单位选择、调查成果录入与分析、交通出行预测等方面都提出了专业咨询监理意见,全程跟踪编制单位的规划设计进程,预审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成果,出具审核意见。

规划编制咨询监理制度是政府协力实现规划目标的一种模式,实现了规划工作的多方参与,强调了集体决策,提高了规划编制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廉政风险防控,对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强化研究,推进规划全覆盖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一核五城”为重点,坚持城乡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基本完成了各区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及论证,为区镇科学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便民、惠民、富民原则,全面完成全市保留村庄规划及论证,科学指导保留村庄的整理改造。

8月组织召开《周庄、千灯、锦溪三镇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成果论证会,专家组踏勘了现场并审阅了规划文件,经过充分论证,认为三镇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基本合理,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确定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措施较为恰当。下一步,三镇的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将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做进一步深化完善后,上报审批。

二、关注民意,不断提升规划审批服务效能

1.努力实践“开门规划”,宣传规划新思路

一是以公众参与体现民意。通过规划公示、公众征询、规划听证、成果评审、民意调查等形式,促进广大市民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管理和监督,增强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二是以网络互动排解民忧。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局网站为平台,及时充实、更新各类城乡规划信息,通过公告、论坛、查询、留言、信箱、投票等互动功能,实时解答、认真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三是以规划到身边赢取民心。结合“三访三解三促”活动,开展“城市规划到基层”活动,积极向各区镇、社区和市民群众宣传规划、解读规划。

2.实现审批流程再造,提升规划效率

一是实施“规划方案审批全程提速工程”。通过简化程序,流程再造,建立接办、受理、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的全程管理机制。通过规范管理、扩大放权、加强区镇沟通、加大编制修建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力度以及建立专家库等措施,确保方案审批效率明显提升。二是实行并联审批。开展非工业类房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联审批,缩短50%审批时限。三是实行100%进驻和100%授权。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等14项全部进驻窗口受理,工业项目、一般性户外广告及店招,一站式申报,当场取件,其他项目经业务科室现场踏勘、科室会审等业务流程后,全部授权窗口审批。至目前为止共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88张、面积约457.75万平方米;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56张、用地面积1053.52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168张、建筑面积930.81万平方米。

3.积极开展规划核实,确保规划实施

为加强规划审批项目的监督管理,保证规划审批的有效实施,积极开展建设工程规划验线工作,逐步完善建设工程批后管理体系。至目前共开展316项814件验线工作,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监督检查建设工程实施情况,确保规划条件得到落实,而且能够建立较为完整详细的建设工程数据信息库,为城市规划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4.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提规划水平

20xx年,我局承办的市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建议和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共计72件,其中主办件共29件,协办件43件,均实现了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三个100%。从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中拓展了规划思路,提升了规划水平。

5.及时处理来信来访,畅通民声渠道

1-10月,我局受理来信来访68件,网上信访及咨询1157,民声110转办202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保障民声的畅通。

三、落实依法行政考核措施,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1.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自查活动

按照市法制办《关于开展20xx年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及《XX市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XX市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开展了内部案卷自查活动。行政处罚案卷1份,行政许可案卷839份,共抽查行政处罚案卷1份,行政许可案卷5份。通过自查、评查,执法案卷得到进一步规范。

2.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法律意识。积极参加行政执法培训,深入学习《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和《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二是强化强化规范意识。针对巡查执法工作中常见性、多发性、突出性问题,进行整改,实现监督工作动态化、经常化,有效减少行政执法不规范行为。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注重社会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将劝解与认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化解被处罚者的对立情绪。四是强化形象意识。做到亮证执法,2名新进人员通过苏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执法人员以热情的服务、真诚的帮助让群众安心;以高标准执法动作让群众舒心;以规范的执法程序和执法语言让群众满意。

3.开展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中的违法建筑认定

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XX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及由住建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联合发文的《关于印发XX市旧城区农来局房屋征收中未经登记建筑认定和处理办法的能知》(昆住建【20xx】274号),我局今年开展了月城新村60号楼地块、跃进路80号楼地块等四处的国有地土地房屋征收中的违法建筑认定。共涉及113处未登记建筑,面积共计1425.49平方米,至目前为止,已做出初步认定的涉及39户,建筑面积925.46平方米。

4.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以中心城区控规和各区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加快各项规划论证审批,推进规划成果整合,实现规划规范化、法定化,为管理审批提供有效依据。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坚持边排查、边整改,边治理、边规范的原则,针对自查、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健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长效机制。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划权力透明运行

1.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规划知情权

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强化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遵照省、XX市《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制度执行。通过网上公示平台,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行网上公示公告。进一步加强项目批前公示力度,全年累计对154个规划方案进行网上公示。进一步扩大规划编制网上公示范围,今年已对《XX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二期规划》、《XX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锦溪镇总体规划》等十余项规划进行了网上公示,征求意见。收集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增强了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同时也保障了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权力梳理,规范执法权力

根据市法制及行政审批中心对各部门进行行政权力许可项目梳理的要求,结合省市区公告的行政许可项目内容,仔细对照,对我局现行的行政许可项目名称、法律依据、行政执法主体进行认真查对核实。此次梳理的最大特点就是结合新出台的法规规章调整权力事项,共梳理14条行政权力,以标准名称、信息登记录入权力透明运行平台。权力梳理,强化政府信息公开,规范了执法权力,简化审批手续,确保规划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五、加强法治培训,开展规划法制宣传

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召开的各种会议,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等法律知识;二是重点学习与业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上半年新颁布了《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xx年版)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xx),采取法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使工作人员对于依法行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依法行政的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三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工作。6月份局领导分工到全市9个镇进行规划服务指导,并进行送法、送规范宣传活动。

六、明年工作打算:

1、研究将第三方专业单位的决策与监督推广运用到城乡规划的其他环节中。在城乡规划的实施环节,规划方案的审定及变更要进行充分的专家论证;在城乡规划的监督环节,对在重要地段的重大项目,聘请专业的单位进行全程监管,确保按照规划的要求实施到位。同时我们也要加快推动规划委员会的实际运作,充分重视专家库的建设,全力提高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规划设计年度总结 篇5

一、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四个重点

(一)质量管理

(二)效率管理

(三)成本管理

(四)产品标准

二、措施及手段

(一)质量管理

1、设计资源管理

1)合作伙伴的建立 2)设计资源信息管理 3)设计资源选择流程完善

2、设计管理人员能力提升

1)人才引进 2)培训提高 3)沟通交流

(二)效率管理

1、流程的高效性

1)流程优化,明确责权

2)贯彻落实,实施并改进,强化执行力

2、组织构架及工作安排的合理性

1)组织构架对业务管理的支持,分层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分区、组管理)

2)合理分工,各取所长

3、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

1)任务、能力、兴趣结合 2)绩效管理

(三)成本管理

1、成本控制流程

1)市场、设计、成本对接

2)规划设计各阶段相关部门的配合及衔接 3)提前控制,避免措手不及

2、技术范畴的节约措施、标准

1)标准的研究、制定 2)成本关键点的分析、控制 3)工程做法、技术措施

(四)产品标准

1、业务流程及技术标准

1)工作流程指引 2)产品设计标准 3)技术管理模板搭建

2、产品标准系统

1)产品定位

2)对应产品定位的技术标准

年度工作总结与规划 篇6

2011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量与国家拨付经费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机械与制造科学处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资助经费最多的科学处之一,在本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战略引导,统筹发展,完善机制,激励创新”这一总体规划思路,稳步推进科学基金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2011年度的各项工作,并在科学基金评审、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引导与培育、卓越管理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科学基金评审情况

1.1项目申请与受理

2011年,机械与制造科学处(以下简称“科学处”)共接收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三类项目(以下简称“三类项目”)申请4495项。其中,面上项目2748项,比2010年增长18.55%;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68项,申请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8.88%;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79项,同比增长36.64%。科学处近五年三类项目申请情况如表1所示。

1.2项目评审与资助

经审查,三类项目中共有124项因各种原因不予受理,实际受理面上项目26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39项,地区科学基金178项。科学处对受理的4371项三类项目按不同领域分成445个组进行打包评议,每个项目指派5位同行评议专家,共指派评议21 855份。

经过会评专家投票,2011年度共资助三类项目977项,资助经费44 245万元。其中,面上项目535项,资助经费32 125万元,资助率19.47%,平均资助强度60.05万元/项;青年科学基金398项,资助经费9941万元,资助率25.38%,平均资助强度24.98万元/项;地区科学基金44项,资助经费2179万元,资助率24.58%,平均资助强度49.52万元/项。三类项目平均资助强度45.29万元/项;平均资助率21.74%,比2010年(19.84%)提高了1.9个百分点。

科学处2011年度还资助重点项目9项,资助经费261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资助经费800万元;“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7项,资助经费4035万元;创新研究群体2项,资助经费1200万元;仪器专项2项,资助经费530万元;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项,资助经费395万元;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17项,资助经费146万元;联合基金5项,资助经费930万元,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资助经费20万元。2011年度,科学处共资助各类项目1074项,资助经费54 911万元。

1.3申报情况分析

1.3.1 二级学科代码申报情况

图1所示为12个二级学科代码2011年度申请项目数量(柱状图)及与上一年度的对比情况(图中曲线)。

机械动力学(E0503)、零件成形制造(E0508)、机械设计学(E0506)和零件加工制造(E0509)仍是申报项数最多的领域。各学科代码申报数量相对2010年度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平均增长率为25.80%,增长最快的为微/纳机械系统(E0512),达到50.75%(2010年度增长率2.29%)。随着“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的深入开展,该代码2011年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机械仿生学(E0507)申报数量相对较少,但同比2010年增长率也达到44.83%,位居各学科代码第二位,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机械与生物交叉的这一新兴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传动机械学(E0502)、零件成形制造(E0508)和零件加工制造(E0509)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E0510)这几个二级学科代码2011年的增幅相对放缓,说明从事传统领域基础研究工作的学者队伍相对比较稳定。

1.3.2 申报热点分析

以申请量最多的机械学领域二级代码E0503和制造科学领域二级代码E0508为例,对2011年度申报热点进行分析。

1.3.2.1 机械动力学

(1)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E050301),共189份申请,占二级代码(E0503)的27.63%。在振动与噪声的主动/半主动控制、自适应控制、压电材料、旋转机械振动、流固(气固,结构-声)耦合振动、柔性机构振动、车辆振动噪声的监测/评价/控制、振动能量回收、机电耦合、电磁流变特性、非线性振动、颤振现象和动态优化方面有较多的申请。

(2)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E050302),共208份申请,占E0503的30.41%。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型复杂机电系统、旋转机械、齿轮箱、航空发动机、风电系统、复杂网络系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故障信息的提取、优化和检测方法上。在信息融合、状态监测、损伤监测、健康监测、早期故障诊断等方面,采用盲源分离技术、支持向量机技术、声发射技术、多时间尺度、多重故障码、多目标优化、Lamb波技术、小波分析技术和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进行研究,是该领域申请的热点。

(3)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E050303),共287份申请,占E0503的41.96%。主要以汽车、高速列车和风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电动车辆、混合动力和智能车辆动力学、主动安全和稳定性理论与控制,研究热点集中在多体动力学、风电系统动力学、机电耦合动力学、流固耦合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转子动力学、柔性系统动力学,以及车辆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主动安全、轮轨关系、能量回收、随机振动和系统的参数辨识与动态优化设计。

1.3.2.2 零件成形制造

(1)铸造工艺与装备(E050801),共50份申请,占E0508的8.35%,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型及大型铸件铸造工艺、精密铸造、铸造过程模拟仿真等。在材料方面,镁合金、铝硅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的铸造成为研究的热点。挤压铸造和高温、高压下的铸造成形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凝固行为与机理、组织演化与控制、凝固过程及温度场数值模拟与仿真等方面。温度场、应力场、压力、超声和电磁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凝固和铸造成形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2)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E050802),共294份申请,占E0508的49.08%,申请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板料成形工艺、锻造成形工艺、超塑性成形、微成形、半固态成形、挤压成形工艺、回转成形、管材成形、塑料成形工艺以及成形设备与模具等几个方面,其中以板料成形申报数量最大。板料成形主要以高强钢、激光拼焊板、镁合金、铝合金板材及复合板等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法有蠕变时效成形、拉深成形、弯曲成形、数控/高压水射流渐进成形、多点成形、液压成形、激光喷丸(精密)校形和冲击温成形等,研究热点和主要科学问题为成形工艺优化设计与成形机理、板料回弹预测与控制、成形极限与本构关系、表面缺陷与损伤机理、变形协调机制、数控轨迹规划、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柔性成形装置、模具传热行为和优化设计等。并在板料成形过程引入电致塑性、磁脉冲辅助冲压及激光冲击改性等新的方法和手段。锻造成形工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型锻件、复杂锻件和粉末的精确锻造、多向主动加载和局部加载成形等方面;主要研究成形过程金属流动规律、开裂及空洞等缺陷产生机理、预测与修复,组织演变与控制及成形过程元胞自动机建模、多尺度模拟等。回转成形工艺主要包括大尺寸超薄壁构件和异形、复杂截面零件的摆动辗压、楔横轧、旋压成形、环件轧制/辗扩等。管材成形主要涉及高强钛合金、镁合金、高强钢管非均质管材和矩形截面管的数控弯曲、内高压成形、挤压/拉拔、辊弯、校直及轧制成形等;成形机理、变形协调机制、成形极限、工艺参数、本构关系、卸载回弹行为、组织演变及数值模拟等是研究的热点。半固态成形涵盖E050801、E050802和E050804三个三级代码,主要研究高强铝合金及复合材料的触变/流变成形组织及凝固特征等。超塑性成形和微成形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超塑性成形的研究前沿是先进材料的超塑性开发,如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化合物、陶瓷等。主要研究超塑性行为和成形机理、宏微观作用机制、界面行为和超塑性成形模具等。微成形主要研究非晶合金、热电材料、双相合金、陶瓷粉末、(超细晶)铝合金、纳米晶低黏度聚合固化等材料在半固态粉末微成形、微拉拔、微挤压、微注射成形、微冲压(锻)、ECAP/SE复合挤压、微射流、叠层滑焊、宏域微成形(如聚合物大面积微压印和宏微跨尺度注射成形)、微沟槽光固化滚压等工艺过程的成形机理、塑性变形和摩擦行为、位错行为、微观组织随机特性、本构关系、多尺度数值模拟、无网格动力学和翘曲变形等。聚合物微注射成形是塑料成形领域的热点。

(3)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E050803),共208份申请,占E0508的34.72%。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方法、电磁场、超声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焊接新方法及搅拌摩擦焊、电阻点焊、高能束(如激光和等离子弧)焊接、钎焊等仍是申请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镁合金、铝合金、高强度钢、高温合金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材料的焊接研究较为突出;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界面行为、焊缝跟踪与检测、熔滴过渡、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控制、接头可靠性及力学性能等;纳米互连新方法、特殊环境下焊接,如水下焊接、真空、高压焊接;大型复杂结构焊接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E050804),共47份申请,占E0508的7.85%。研究多集中在激光选区烧结、激光直接制造、立体成形及电场烧结等“增材制造”的快速成形方式上。在人工骨关节快速成形等生物制造和仿生制造领域的研究呈增长趋势。

1.4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部分申请书存在“硬伤”,未能通过初审

2011年度申请的三类项目中共有124份申请书因存在“硬伤”,未能通过形式审查,占申请总项数的2.76%。其主要原因如表2所示。希望申请人今后在申报基金项目时,认真阅读基金申请指南和申请通告,严格按要求填写和提供相关附件;认真、规范、实事求是地撰写申请书,避免因非学术性问题导致申请失败。

1.4.2 申请书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申请代码的选择。

申请代码要和申请书内容及研究领域相匹配。申请代码1是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主要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代码1和代码2原则上不能填写同一学科的申请代码。选择申请代码时,应填写至三级代码(6位数字),以利于项目的打包分组及指派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

(2)申请书的创新性。

随着资助数量和资助强度的不断扩大,部分依托单位片面强调申请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部分申请项目创新性和学术前沿体现不足,只是想做一些基础性的量化研究工作,缺乏探索性与创新性。面上项目跟踪的多、创新的少;多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来源于博士学位论文的现有成果,并未在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与升华,缺乏新意。创新与突破性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装置是取得原始创新的重要手段,建议申请者注重从工程应用实践中提炼关键科学问题,重视通过创新的实验手段来解决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

(3)申请书的撰写。

部分申请书学术思想有新意,但技术路线不够先进或阐述过于简单,研究方法属于一般性跟踪或太笼统,涉及研究内容太宽泛、过于分散,缺乏关联性及基础理论研究深度;部分申请书学术思想和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为单纯的工程问题或为解决某一工艺难题,缺乏对关键科学问题的提炼,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表达不清楚。建议申请者注意凝炼关键科学问题并突出特色思路,研究内容应集中,突出研究重点。

(4)其他需要提请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高级职称限项申报,出现了为了硬凑项目组成员“拉郎配”的现象,许多中级职称的科研工作者参加多个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无关联的项目申请,希望青年科技人员要注重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进行实质性的学术合作和学科交叉。同时,希望在研项目负责人潜心研究,在项目资助期内不要急于申请新的基金项目,力求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并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工作。

2 学科主要进展

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国机械领域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培养了一批机械工程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或学术骨干。

2.12010年度重点项目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成果

2011年度按计划对2010年底结题的6项重点项目和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

在结题验收的重点项目方面:北京化工大学高金吉院士在“机械复杂系统建模仿真、运行优化和自愈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建立了离心压缩机组等机械装备故障自愈调控模型,提出了机械复杂系统故障自愈的概念。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在“机械仿生耦合设计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仿生耦合”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结构仿生的多种功能模型,研发了机械仿生耦合的设计方法与关键仿生制造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院士在“微细电加工及其微小装备的基础研究”中,揭示了纳秒脉冲提高微细电化学加工定域性的机理,实现了纳米级脉冲电信号的生成、传输及特征信号的提取与监控,建立了微尺度间隙流场下物质输运的数学仿真模型,提出了微细电火花与超声复合加工、UV-LIGA与微细电火花加工组合加工、轴径向联合进给法电火花磨削微细电极、刃口电极电火花磨削微细电极的多种电极制备新方法。华中科技大学柳林教授在“特种宏微近净塑性成形基础研究”中,建立了大扩展比连续挤压变形区的接触应力解析式、非晶合金超塑变形唯象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发明了一种自对中镶拼结构的微成形模具。清华大学曾攀教授在“铋系高温超导带材高效成形加工基础研究”中,针对铋系高温超导带材的制造,开发了若干成形新工艺,揭示了宏域微成形加工过程的特征和规律。西安交通大学虞烈教授在“资源节约型高速驱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在高速轴承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给出了高速转子接触界面局部松脱机理及临界判据。

在结题验收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孙立宁教授在微系统装配与集成方面,建立了微纳尺度黏着接触模型与微纳构件的操作方法,研究了纳米微定位平台、硅基微夹持器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SEM的主从式纳米操作系统;大连理工大学雷明凯教授在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方面,针对舰船泵、阀、管道等特殊零部件结构特点,探索出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的新原理与新工艺;武汉理工大学华林教授在塑性加工工艺与装备方面,建立了齿轮冷摆辗精密成形、高碳轴承钢GCr15轴承环精密轧制成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软模精密成形等理论。

2.22010年度三类基金项目结题成果

结题报告是基金项目验收、评估及后续绩效挂钩的重要依据。科学处历来重视对基金项目结题的审核工作[1]。2011年度,科学处共审核了三类基金项目负责人提交的基金项目结题报告335份,并对结题项目成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绝大部分项目较好地完成了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研究内容,结题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推动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作出了贡献。

根据统计,这些结题项目负责人累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20人次,其中国际特邀报告21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27人次,其中全国特邀报告23人次;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2339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790篇;SCI检索论文861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18.41%,平均每个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2.6篇;出版专著44部;获批发明专利276件、实用新型专利9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46件;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级奖励4项。

从发表SCI检索论文情况来看,E0504(机械结构强度学)平均每个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是所有学科代码中最高的;其次是E0512(微/纳机械系统),平均每个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4.1篇。

2.32010年度三类基金项目进展成果

2011年度,科学处共审核了三类基金项目负责人提交的基金项目年度进展报告950份。其中,面上项目57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4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项。总体来看,大部分项目按研究计划要求完成了年度任务,进展良好。

根据对基金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中提供的成果数据统计,执行两年期的项目在2010年度共发表SCI检索论文306篇、EI检索论文667篇,平均每个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0.7篇、EI检索论文1.5篇;获批发明专利86件、实用新型专利4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6件,申请发明专利200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件;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级奖励3项。

2.4人才培养出硕果

2011年,长期得到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机械摩擦学领域捷报频传。据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官方网站(http://www.itctribology.org/itcnews.php)报道,经国际摩擦学理事会评奖委员会评审,国际摩擦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2011 年“国际摩擦学金奖(Tribology Gold Medal)”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研究员。该奖项每年奖励一位在摩擦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全球学者,自1972年设立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此外,国际摩擦学学会副主席、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雒建斌教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摩擦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装甲兵工程学院王海斗教授获得摩擦学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除雒建斌之外,还有5位曾经在本学科得到基金长期资助的中青年学者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教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上新增院士中,5人承担过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位曾经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2人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

除王海斗之外,还有3位中青年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希仑、西安交通大学林京、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领域分别为机器人机构学(E0501)、机械故障诊断(E0503)和零件塑性成形制造(E050802)。

2011年是机械工程领域科学家获得“973计划”项目资助最多的一年。国科发基[2010]602号和国科发基[2011]383号公布2011年度启动的与本科学处资助领域相关的“973计划”项目如表3所示。这些首席科学家长期得到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其中,6人曾经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5人获得重点项目的资助。

3 学科管理工作回顾

在立足科学发展、突出“三个更加侧重(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完善体制机制、体现科学民主的指导思想下,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管理上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3.1认真落实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力争实现若干领域跨越发展

为构建具有时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机械工程学科完整知识结构体系,推动学科发展,根据基金委的统一部署,百余位活跃在机械工程领域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通过充分研讨与精心撰写,历时15个月,于2010年11月出版了《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以下简称《战略报告》)[2]。

为落实《战略报告》部署的优先资助领域,科学处于2011年8月在南京召开了“机械工程学科‘十二五’重点项目立项指南研讨会”,采取体现国家重大需求的“自上而下”和体现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科重点资助领域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围绕真实机构创新设计与性能综合、高效精密驱动与传动新原理、复杂机电系统运行稳定性与安全保障理论、典型零件/结构的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设计、机械表面/界面行为与调控机理、复杂机电系统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生物制造与仿生制造新原理/新方法、高性能精确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新原理/新方法、高品质零件精密加工的理论/技术/方法、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的数字制造系统、制造过程与产品测量原理、传感系统与计量方法、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新原理/新方法等重点领域做好重点项目的立项工作,不再每年变更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旨在通过5年左右的集中支持,实现若干领域的跨越发展。

3.2引导开展重大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需求赋予了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的时代特色。医工结合正在使医学和康复工程的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也是机械与制造科学服务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处一直注重该领域的发展,并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生物制造与仿生制造研讨会”。43位来自医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和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以“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论证为落脚点,从当前生物制造与仿生制造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我国生物制造与仿生制造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多角度、深层次、高水平地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了下一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攻关的关键科学问题。

同时,科学处围绕学科前沿,组织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如组织召开了“面向高端装备的低碳制造基础研究”研讨会(2011年1月,长沙)、“全球华人教授制造科学中青年论坛(2011年8月,哈尔滨)”、“机械故障诊断高层学者研讨会(2011年11月,石家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层研讨会(2011年11月,上海)”等,以上不同形式的研讨会为学科各方向的均衡发展和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奠定了基础。

3.3探索科学研究公共平台建设新模式,服务重大科学目标[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立项的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在立项之初就切实感受到了缺乏实验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对计划本身战略目标实现的制约。该计划围绕纳米精度制造、纳米尺度制造、宏/微/纳跨尺度制造、纳米计量与表征、纳米装备与系统原理等基础科学问题,探索制造过程中能量、运动与物质结构和性能间的作用机理与转换规律,建立纳米制造理论基础及工艺与装备原理,为实现纳米制造的一致性与批量化及纳米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其研究内容涉及机械工程、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和信息等诸多学科。该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既需要多学科的交叉、配合,更依赖高端仪器设备支撑与实验研究条件,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价格昂贵的高水准洁净环境以及高端纳米薄膜的加工制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倡议与支持下,国内13个与纳米制造相关的实验室负责人正式签署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联合开放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开放运行协议,并挂牌运行。首批13个成员实验室包括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以及3个部门特色实验室。联合开放实验室运行1年多来,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累计服务上万小时,测试加工上千件样品,并为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0余名科研人员提供了微纳米加工技术培训。对近3年资助的127个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及13个成员实验室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联合开放实验室运行成效显著。一是,充分利用了国内现有软硬件资源,为重大研究计划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条件保障,提高了现有设备的利用率;二是,促进了纳米制造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了研究深度,获得了原创性成果;三是,通过实验特惠服务机制,为潜心探索但基础设施薄弱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了实质性实验条件支持,加强并促进了纳米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四是,避免了昂贵软硬件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了科研条件建设经费;五是,通过提供集中式或特约培训指导和实验技能咨询等特色服务,实现了实验技能、实验发现和设备使用知识的共享,节省了在实验方法摸索方面的投入。

展望未来,联合开放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大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力度,力争建成面向重大科学目标的共性技术研究试点基地,成为我国纳米制造基础研究领域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石”。

3.4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科研环境,为学科储备基础研究后备队伍

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类科学基金在稳定科技队伍、激励创新思维和探索、促使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青年科学基金与地区科学基金定位于“人才基金”的特点,特别是青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第一次拿到基金项目,如何做好基金研究工作、如何利用基金项目的平台将自己的科研事业做深做扎实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科学处在2011年先后召开了2010年度、2011年度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启动会。邀请机械工程领域的资深科学家(院士)和优秀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围绕机械与制造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机械工程学科未来5~10年发展规划、如何做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何有效地利用基金平台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何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等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主题报告(详见http://www.icfdm.com)。与会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与各位专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针对基金申请、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科学问题提炼、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启动会后还发放了青年科学基金承担者调查问卷,从机械工程领域青年科学基金的现状,机械工程领域青年学者对基金的需求,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如何引导青年人的创新思考,机械领域青年发展趋势分析,对启动会的建议及意见6个方面,通过58个具体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启动会得到了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高度认可,以对参加2011年度启动会的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调查为例,有93.7%的青年学者认为启动会有必要每年举办。参会者普遍认为,启动会在进一步鼓励青年/地区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与潜心探索,扶持青年人才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引导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高质量完成科学基金项目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后,科学处将继续通过举办启动会,在启动会网站上展示项目进展、结题成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本领域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发布学术动态与发展趋势,并通过正确引导、科学评价、择优资助等多种方式,促进我国机械领域基础研究后备人才的健康成长、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3.5进一步夯实学科硬软件基础,实现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经费数量的日益增多给科学处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更加规范化管理,从项目申请、受理、评审、实施、结题,注重完善每一个管理细节,精益求精,是科学处管理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科学处通过科学管理,夯实软硬件基础,完善日程管理,力求实现科学基金管理的精细化。如完善同行评议专家库,以提高项目评审的合理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认真阅读每一份同行评议意见,避免由于评审专家的个体差异影响评议结果的有效性;完善基金项目年度进展/结题验收制度与评价标准,落实绩效挂钩政策等[4,5]。2011年,为实现基金结题成果的同行评估,科学处还将制造领域2010年度优秀结题基金项目成果推荐到“第十四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IMCC2011)”进行分组报告,并依靠与会代表对参加报告的项目进行了评优。

4 2012年的工作展望

目前学科主要发展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潜在的工业应用的基础研究;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低碳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研究;面向超、精、尖、特(大/重)装备的创新设计、制造原理与测试理论的研究,包括工艺机理、原型样机理论与技术;面向极端工况的设计与制造方法的研究,如尺度从宏观向介观、微观、纳观扩展,参数由常规向超常或极端发展等而带来的技术挑战与关键科学问题;面向机-电-液-磁-信息等多学科交叉、多场耦合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研究。

“十二五”期间,本科学处将以《战略报告》为指导,立足机械工程学科基本任务,将学科的传统内涵和创新发展方向相结合,一如既往地支持本领域有特色的基础研究,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并进一步深化相关工作的研究,支持有原创性思想的机械测试仪器(包括传感器)的研制、测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鼓励在某一领域开展持续性的深度研究,鼓励和资助与自然科学和其他工程科学深度交叉融合、有望开辟学科新方向的探索研究。

在做好2012年度科学基金评审工作的同时,将一如既往地优先推荐在本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答辩;鼓励和引导由多家单位联合承担的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并要求有共同署名的研究成果;认真办好2012年6月10~12日在重庆召开的“第十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2)”;积极落实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Renew机制”,使得进展优秀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得到延续资助,在结题前一年顺利“直通”到面上项目。

5 结束语

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生存和发展空间、生命健康以及低碳经济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强大的制造能力予以保障。在这一进程中,机械工程学科肩负着“推动源头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科学基金的管理者,我们愿意与致力于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的众多科研工作者一起,在学科管理上进一步变革,更有利于青年学者,有利于一线科研人员。让受资助的学者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科学研究本身,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产生若干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摘要:2011年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提出的“三个更加侧重”为战略导向,NSFC机械工程学科在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卓越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开拓、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从科学基金评审、学科进展和学科管理三个方面综述一年来的工作。

关键词:机械工程学科,科学基金评审,学科进展,学科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国彪,彭芳瑜.加强基础,倡导创新,规范管理,引领未来———NSFC机械学科2008年度结题项目评述[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10):184-1191.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创新资源共享模式,服务重大科学目标:“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联合开放实验室已成为我国纳米制造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EB/OL].(2011-11-25)[2012-01-18]http://www.nsfc.gov.cn/portalo/In-foModule_410/36071.htm.

[4]王国彪,赖一楠,叶鑫.坚持科学管理,促进基础研究健康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22):2717-2721.

上一篇:温馨中秋祝福短信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