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战争起因(精选5篇)
特洛伊战争起因 篇1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一班
《特洛伊战争》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是一场很著名的战争,电影特洛伊当然也是一部宏篇巨制。电影特洛伊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阿基留斯从不想参战到为名誉而战再到弃战,而后不得不战,直至最后因战而死,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却也是悲剧的一生,虽然名留千古,完成了自己对名誉的追求,但最终没能明白和平才是人类最高的荣誉,为了爱情却与自己理想的生活擦肩而过,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当然,电影中展现的美也引发了深刻思考。
一.英雄之美:
阿基留斯和赫克托尔是当时的两大英人物,一个为了名留千古而战无不胜,一个为了国家安定而战无不惧。阿基留斯的英雄主义是个人的,赫克托尔是特洛伊人民的英雄,是无私的,是一种更为大度的英雄。但无论作为什么英雄,他们都是英雄,拥有着常人不能拥有的实力、勇敢和坚强。阿基留斯身材健壮,性格桀骜,才能出众,展现出一种男性特有的阳刚之美,他的死让人扼腕叹息,;赫克托尔信念坚定,无畏无惧,热爱国家和妻小,将男性的柔美与阳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死让人唏嘘不已。两位英雄拥有常人无法驾驭的实力,他们的死亡从分表现出战争的无情及恐怖。
二.红颜之美:
电影中出现了三位女人:海伦、帕里塞伊斯、安德洛玛克。海伦的美貌倾国倾城,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她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爱情引起了这场战争,虽然有后悔过自己引起了杀戮,但是没有办法挽回,1她的美只停留在外表,并没有深入到精神。帕里塞伊斯是公主也是神的仆人——女祭司,她的美很简单,美得单纯,不论外表还是内心都澄澈如水,让人心旷神怡。安德洛玛克,英雄赫克托尔的妻子,她的深情与绝望最让人难忘,她想阻止丈夫与阿基留斯决战,但她的丈夫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他还有他的国家,他的子民,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上战场,当她看到丈夫战况不利将永远地离她而去时,却再也看不下去了,她掩面而泣,揪心痛哭,她的美感人至深,动人心扉。她所展现的是一种大美,一种由里及外的美,她的成熟、无私、真挚都让人能很具体的触碰到她实实在在的美。
三.音乐之美:
本片的背景音乐主要采用的是哼唱和美声,就像印度梵音一样展现出幽远神秘,象征着人们期待着和平。本片不仅仅是造景的背景音乐,其他小细节的音乐也做得很好,音乐的很好应用使这部片子磅礴的气势和悲剧气氛显露无遗。当赫克托尔在决斗倒下,阿基留斯拖着他的尸体回营的时候,悲伤的背景音乐里突然有一声海鸥的声音,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这个细节很好的展现出了那种伤感和震撼。
四.爱之美
自古以来,爱是人们生活的最高追求,每个人的生命因为有爱而变得饱满充实。电影里面最值得称赞的应该就是帕里斯和赫克托尔的父亲,他面对自己的小儿子选择的爱情给予的是宽容的态度,即使他的爱情会带来战争,他也是尊重儿子的选择;面对大儿子,他更多的是培养和怜惜,当儿子的尸体被当众拖在地上时,他的心碎了,不顾艰险独自潜身敌营带回自己的儿子。他对儿子的爱深沉而又浑厚,没有专制而充满信任,展现出伟岸的父爱。国王面对战争不曾畏惧,他宁愿送儿子上战场,宁愿亲赴敌营,也要保卫自己的子民,他是一个好父亲,更是一个好国王。赫克托尔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的爱至深至真,他想和平的生活,想看着儿子长大,想陪妻子老去,但面对战争,为了自己的国家,他毅然决然的亲赴疆场,大丈夫气概展现无遗,他的爱宽广无私,令人敬佩。
电影开始有一段独白说我们的历史在很久很久以后会有多少人会记住,即使没有多少人会记住,但是,对于这场因为爱情而发生的伟大战争,将会被我们的子子孙孙所铭记于心,用一场战争诠释三种不同的爱情。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追求浪漫,奋不顾身,是激烈的爱情,动人心彻,青春激扬,展现了爱情的活力之美。赫克托尔和他的妻子,他们的爱展现出责任、成熟、稳重,真实无可挑剔,端庄典雅的爱情展现的独特柔美让人羡慕感叹。阿基留斯和女祭司布里赛伊斯的爱没有结果,他们之间有太多阻挠,纠缠、痛苦的爱情承载的太多,最终无疾而终,这份独特的爱情展现出的唯美让人潸然。
五.悲剧之美:
人性的归宿总是向往和平的。电影的音乐基调平缓而又宽广,清澈的延音空灵而圣洁,展现的就是一种人们对和平年代的强烈渴望,而电影用战争的手法把人们的愿望打破,特洛伊被木马屠城时,火光冲天,人们的哀号啜泣更是带走了赢得和平的最后一丝曙光。电影用
战争把爱撕碎,把希望打破,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我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在悲剧的背后留给我们沉重的思考。
电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悲剧,虽然爱的深沉,但却要生死相隔。王子为了国家,必须承担起战争的痛苦,远离自己深爱的儿子;国王无奈要直面王子的死亡,那一种心碎让每一位观众都为之动容。
电影展现的三段不同意义的爱情,是三种不同命运的爱情悲剧,战争拆散了他们,当然也拆散了无数的平民爱侣,特洛伊国王的一句话更是反映了这一点:“你杀了我儿子,又杀了多少人的儿子、父亲、丈夫?”,无数家庭在战争的梦魇中支离破碎,震人心魄的爱情悲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到底有多深?
赫克托尔和阿基留斯无疑是电影中的英雄,他们的生命展现出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悲剧。赫克托尔的生命注定要奉献给国家,他的一生不仅属于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更属于广大民众,他是特洛伊英雄,但他却因此无法完成自己简单的夙愿——陪着儿子长大,他的悲惨来源于不和平,所以不得不说他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阿基留斯一生征战,只为荣誉,因为战争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所有,留下的只有所向披靡的虚名,他的悲惨来自自身,所以他的悲剧是当时所有个人的悲剧。“我打了一辈子的仗,始终是你让我获得了宁静„„”,英雄最后如此悲凉的感叹,无疑留下的是代表大众对和平无尽的期盼。
欲望是一切真正悲剧的源头,众王之王的阿伽门农为了统治全世
界,为了土地,将所有人推上战场,对他弟弟的死,他却只是平淡,为了他的梦想,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为阻挠他的牵绊。被欲望浸染于心的他是那么的狂傲和自大,因为他的欲望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生命葬骨异乡,他带给人们的是战争,带给时代的却是无法诉尽的悲凉。电影里流的眼泪最多的是真正关心生命的女祭司,她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一切罪恶的源头就是欲望,她对抗罪恶的方法就是眼泪,她的眼泪澄澈纯净,引人深思。她对欲望的控诉和驳斥虽然绵薄无力,但她带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永恒厚重的。
纵观整部影片,我得到的最明确的启示就是人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影片以恢弘的场面和强大的音乐背景烘托出特洛伊战争的惨烈;用唯美而直白的手法表现的三段战争中的爱情悲剧也令人叹惋;影片最后描述两位英雄的逝去毫无修饰,生命这样悄无声息的流逝,让人感叹面对战争,每个人所承受的苦难都一样沉重。《特洛伊战争》承载了导演的反战愿望,导演用悲剧来引发思考,用死亡来呼唤和平。作为青年一代,不得不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人类的真正和平还需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们更加努力的去建设和维护。总而言之,为了人类真正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要构想的和实践的东西真的还有很多,为了和平,我们前进的步伐丝毫不可懈怠......美
学
原
理
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班级:10级环境科学一班
姓名:艾威
学号:1041017
特洛伊战争起因 篇2
一、对异文化的尊重但对神话的历史真实性存疑
希罗多德在《历史》的开篇“哈利卡纳苏斯的希罗多德的研究” (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 中就陈述了他的基本主旨, 希罗多德自称:
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 (human events) , 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 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1
也就是说他目的是保存人类有价值之事的记忆, 使其免遭时间的破坏。除了我们看到的很多记录风俗趣闻的叙述外, 希罗多德还想更深入地挖掘或揭示希腊人与异邦人互相敌对的原因, 特别是关注战争的起因, 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记忆的人类行为。
那么, 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敌对的原因何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希罗多德说“根据有学识的波斯人 (Persian authorities of the past) 的说法, 最初引起了争端的是腓尼基人 (the Phoenicians) ”。腓尼基人绑架了阿戈斯 (Argos) 国王伊那柯斯 (Inachos) 之女伊奥 (Io) 和其他几个女子, 带到了埃及;这个罪行招致希腊人的报复, 希腊的克里特人 (Cretans) 后来劫掠了腓尼基的推罗 (Tyre in Phoenicia) 国王的女儿欧罗巴 (Europa) ;之后希腊人 (Hellenes) 乘着战船抢走了埃阿城 (Aia) 国王的女儿美狄亚 (Medea) ;再后来, 普利亚莫的亚历山大 (Alexandros of Priam) 之子帕里斯 (Paris) 从希腊枪走了海伦 (Helen) , 荷马史诗的宏伟战争由此开始。
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希罗多德要引用“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来解释希腊人和异邦人的纷争的起因呢?为什么不引用希腊人或其他异邦人的说法?
实际上,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希罗多德用十分冗长的民族志手法来描写希腊与非希腊的“异邦”风土人情, 是为了给其“希腊与异邦”的两相对立的观点提供历史背景。他对战争起因的论述, 并非只是以某一方为“正义”的基准点来痛斥另一方的野蛮粗暴, 而是比较客观地描述希腊与异邦在生态环境、风俗习惯、民族性格之间的特点, 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角度对双方进行评估。这就让人们感到, 战争双方在民族道德品性上是没有优劣之分, 非正义的只是战争。希罗多德在《历史》中也经常夸赞异邦民族的智慧与优势。譬如, 波斯 (Persian) 颁布了成文的刑罚律例 (1.136.2-137.1) , 埃及 (Egyptians) 规定在宗庙祭祀区域实行禁欲 (2.64-65.1) , 在希罗多德看来, 都是使得一个国家“文明化”的制度条件;巴比伦人 (Babylonian) 治疗病患的风俗 (1.197) , 斯基台人 (Scythian) 躲避战争摧残的办法 (4.46.2) , 希罗多德认为也是极富智慧的发明。在异邦人中, 希罗多德对波斯文化尤为赞赏。他曾指出, 波斯人十分敬重那些在战争中勇猛作战却不幸落败的敌人 (7.238.2) ;波斯人中也有着一些身怀绝技、获得显要战绩和杰出品质的伟人[比如马斯卡美斯 (Mascames) , 7.106;波该斯 (Boges) , 7.107.2];虽然生长于一块贫瘠的土地, 波斯人作战却比希腊人更加勇猛、顽强、直率、冷静以及踏实奋进 (1.71.2-3;136.2;3.15.2-3;9.122) 。甚至有的时候, 连最厚颜无耻、作恶多端的波斯独裁君主薛西斯 (Xerxes) , 也有令希罗多德赞赏的地方:“依照我的判断, 薛西斯是出于十分自傲的态度下令挖掘壕沟的。他想展示出他的威权并且让后世看到他的这些丰功伟绩。”2 (7.24) 拉特内尔 (Donald Lateiner) 在对《历史》中所记载的波斯帝国的政权体制的分析中谈到3, 希罗多德十分赞赏薛西斯这种想流芳百世的雄心壮志;同时, 也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这种野心激起了波斯人的战斗力, “在争取国家的自由、人民无限的斗志与强大的作战适应能力以及他们所获得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军事成就方面, 波斯与希腊不相上下”4。
我们推测, 希罗多德正是基于对波斯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认为“有学识的波斯人”所言之事可以用来解释希腊人和异邦人的纷争起因的。然而,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希罗多德可能对“有学识的波斯人”陈述的可靠性尚存疑虑。他似乎并不愿意为古代传闻的真实可靠性承担责任, 而是把传闻的来源归于给他提供信息的希腊人或外国人。他称自己只是据实陈述而已, 而把评判权留给他的听众。他说:
我有义务把我听到的事情如实陈述, 但我绝无任何义务去相信它, 这种做法贯穿于我全书的始终。5 (7.152)
实际上, 希腊人和异邦人的纷争起因年深日久, 希罗多德也无从考证;而“有学识的波斯人”的陈说似乎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口头神话, 与希腊流传的神话十分相似。那么, 《历史》开篇的这四个神话故事与希腊传统神话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希罗多德以神话来解释希波战争起因的缘由又是什么?
二、“求诸传统”以获得叙述神话古史的合法性
希罗多德游历颇多, 从希腊到波斯、埃及最后在图里 (Thruii) 定居。他将路途中听到的所有传统故事都一一记录下来。其中有些故事具有某种的深层而普遍的真实性, 于是我们就看到希罗多德把神话与古史联系到了一起。譬如他所讲述的梭伦 (Solon) 和克洛索斯 (Croesus) 的故事, 就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神话” (historical myth) , 希罗多德在事实性的和神话性的故事讲述中表现出了他的“求真”历史观。《历史》开篇追溯希波战争的古代起因, 他认为希腊与亚洲的矛盾由来已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引用的证据, 即导致双方矛盾的古代历史事件, 实质上都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下面我们简要叙述一下流行版本中的四个神话:
1. 伊俄 (Io) 的神话。
伊俄是古代阿戈斯地方的月神, 是阿戈斯的英雄伊那科斯 (Inachus) 的女儿, 也是宙斯 (Zeus) 的情人。有一次, 伊娥 (Io) 在勒那草地上为他的父亲牧羊, 宙斯 (Zeus) 一眼看见了她, 顿时产生爱意。宙斯心中的爱情之火越来越炽热, 于是他扮作男人, 来到人间, 用甜美的语言引诱挑逗伊娥。姑娘非常害怕, 为了逃避他的诱惑, 飞快地奔跑起来。但是她被宙斯施法包围在云雾之中, 因担心撞在岩石上或者失足落水而放慢了脚步。于是落入宙斯的手中。诸神之母赫拉 (Hera) 是宙斯的妻子, 她早已熟知丈夫的不忠实, 发现宙斯对凡人或半神的女儿滥施爱情。宙斯预料妻子来了, 为了让心爱的姑娘逃脱妻子的报复, 他把伊那科斯的可爱的女儿变为一头雪白的小母牛。可赫拉设计命令有着一百只眼睛的阿尔戈斯 (Argus) 监视母牛, 但后来阿尔戈斯被赫尔墨斯 (Hermes) 杀死。赫拉又打发一只牛虻刺母牛, 母牛到处奔跑, 最后逃到埃及。在那里, 宙斯使伊俄恢复人形。
2. 欧罗巴 (Europa) 的神话。
欧罗巴是前希腊的古代农神。神话中说她腓尼基公主, 国王阿革诺耳 (Agenor) 的女儿, 卡德摩斯 (Cadmus) 的妹妹。欧罗巴和女伴们在海边玩耍时, 宙斯变成一只白牛, 将她诱拐到克里特岛 (Crete) , 在那里欧罗巴与宙斯生了三个强大而睿智的儿子, 他们是弥诺斯 (Minos) 、拉达曼提斯 (Rhadamanthys) 和萨耳珀冬 (Sarpedon) 。后来, 欧罗巴成为克里特国王阿斯忒里翁的妻子。国王死后, 米诺斯继承王位。欧罗巴在忒拜和克里特岛受到后人崇拜。
3. 美狄亚 (Medea) 的神话。
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神通最大的女巫师, 科尔喀斯 (Colchis) 国王埃厄忒斯 (Aeetes) 的女儿, 太阳神赫利俄斯 (Helios) 的后裔。美狄亚爱上了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阿尔戈船英雄们的领袖伊阿宋 (Jason) 王子。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 美狄亚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完成了自己父亲定下的不可能任务, 条件是伊阿宋要和她结婚。取得金羊毛后, 美狄亚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腊的旅程。美狄亚的父亲听到她逃走的消息, 派她的兄弟阿普绪耳托斯 (Apsyrtus) 前往追回她。美狄亚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并拖延时间和伊阿宋一行人离开。伊阿宋回国后, 美狄亚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 伊阿宋取回王位但也开始忌惮美狄亚的法术和残酷。后来伊阿宋移情别恋, 爱上了科林斯国王的女儿格劳刻 (Glauce) 。美狄亚由爱生恨, 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 同时也用下了毒的衣服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 逃离伊阿宋的身边, 伊阿宋也抑郁而亡。据说美狄亚逃到了雅典, 却因阴谋落败而被忒修斯 (Theseus) 逐出雅典, 逃到故乡科尔喀斯。那时候他父亲埃厄忒斯的王位已被他的弟弟篡夺, 美狄亚跟父亲取得了谅解, 用魔法帮助父亲重新登上了王位。
4. 帕里斯 (Paris) 和海伦 (Helen) 的神话。
帕里斯 (Paris) 是特洛伊 (Troy) 的国王普里阿摩斯 (Priams) 和赫卡柏 (Hecuba) 的儿子, 裁决了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关于“谁是最美的女人, 谁才拥有金苹果”。帕里斯是与神有着“金苹果之约”的风流美男子, 可以得到世上最美的女人。因为他的出现, 祭司认定他会给特洛伊带来毁灭式的命运, 便被放逐到伊达山放牧多年。之后, 为了向希腊讨还自己的姑母赫西俄涅 (Hesione) 。帕里斯奉父亲之命去到了希腊本土, 在那里遇到了海伦。他与海伦迅速相爱, 并且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名垂千古的一次私奔。这同时拉开了特洛伊战争的序幕。
关于希罗多德引述这四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 梅耶 (John Myres) 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中认为这反映了希罗多德的历史观, 对于希罗多德而言, 传说是毫无根据并且是有违于他的历史观念, 是应加以摒弃的6。但是我们认为, 希罗多德是运用一种“求诸传统”的方式, 以获得叙述神话古史的合法性。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 对神话和古史并无明确的界定, 在他们看来, 神话就是古代的历史, 这些神与英雄的故事, 在希腊人心目中, 都是古昔真实发生的历史。鲍拉 (C.M.Bowra) 在《英雄诗歌》中说到:“英雄史诗常被听众们看作是史实的记载, 在没有文字编年史的社会, 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历史, 被认为是讲述往事的权威, 甚至被用来化解人们因土地或世系而引发的争执。公元前6和5世纪的希腊人把荷马诗歌看作是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陈述, 并援引为古昔历史的权威。”7而且, 希腊神话本身就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特征, 力图解释各种事物的起源。
在希罗多德以前的诗人们, 就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年代学观念。例如, “荷马诗人们”清楚的知道, 阿尔戈英雄的远征、忒拜战争等传说事件都发生在特洛伊战争之前。很多著名英雄人物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年轻英雄的前辈, 他们的丰功伟绩已然成为后辈子孙的追忆。初步的年代学观念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使得人们具有追溯起源的萌芽, 只不过在当时不是以现代的精确年表方式表述, 而是以一种求助于神话传统的方式寻根。在早期诗人之后, 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 希腊出现了最早以散文形式记述历史的人, 即所谓的史话家 (logographoi) , 他们是历史叙事作品的先驱, 重视对地方编年史和传说谱系的研究和整理, 曾被希罗多德称为“故事的讲述者”, 如米利都的赫卡泰俄斯 (Hecataeus) 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 神话和传说对古希腊人来说, 就是他们的古代历史, 无论是荷马诗人或是史话家, 都是利用叙述神话古史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创作“古史”的合法性。
希罗多德以四个神话来解释希波战争的起因, 我们认为反映了他在当时的情境中 (五世纪中后期) “求诸传统”的一种叙述惯例。希罗多德的时代是一个以口述方式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情境, 诗人、史话家以至希罗多德, 都是以一种口述历史的方式将所见所闻传递给听众, 那么在口述演说 (oral performance lecture) 时, 为了获得叙述过去事件的合法性, 同时也是为了树立自己讲述表演的威信和权威, 希罗多德就必须要陈说自己的身份, 例如, 他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哈利卡纳苏斯的希罗多德的研究” (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 来建立自身的客观叙述性;同时, 他假托“有学识的波斯人”之口, 以波斯人和希腊人心中具有“圣经”式的经典效力的神话作为解释希波战争的起因, 也是运用神话的权威增强自己整部《历史》的叙述合法性。
但是, 希罗多德所讲述的这些神话故事情节看上去和古希腊神话十分相似, 希罗多德却似乎并不是把他们当作是纯粹的神话来看待, 这背后表现了希罗多德怎样的治史观念?
三、使神话凝练化、合理化的历史叙述方式
在上文中我们看到, 希罗多德通过简化和改编四个希腊神话来解释纠纷的原因, 分别映射了宙斯 (Zeus) 追求伊俄 (Ion) , 欧罗巴 (Europa) 被变成白牛的宙斯诱拐, 美狄亚 (Medea) 爱上阿尔哥斯英雄伊阿宋 (Jason) 背弃父兄却被伊阿宋抛弃, 还有帕里斯 (Paris) 诱拐海伦 (Helen) 引起特洛伊战争的这四个神话故事。我认为, 一方面, 希罗多德对神话凝练化的概要叙述是受到当时古希腊社会盛行的游吟诗人口述传统 (oral tradition) 的影响。
按阿尔伯特·洛德 (Alfred B.Lord) 的观点, 口传诗人并不关注历史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远远不如口传诗歌表演中的即兴发挥来得重要。对历史事实的大规模记忆只发生在有文字的社会, 而口传社会并不具备准确记忆的技巧, 也没有这样的必要8。伊安·莫里斯 (Ian Morris) 也曾指出, 口传社会“没有非常精确的文化需要。我们作为有文字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精确复制的观念在口传文化中并不存在”9。在书写文明还没出现之前, 当时的诗人们以口头展演 (oral performance) 的方式将一些神话故事或社会事件传递给听众, 以此形成了一种知识交流的口述传统。希罗多德也受到了这种口述传统的影响。纳吉 (Gregory Nagy) 通过对比荷马与希罗多德的异同时指出, 希罗多德《历史》中颂歌式叙事是口头传统的产物, 与《伊利亚特》的诗歌式叙事相关, 不过不一定是源于荷马史诗10。对于古希腊人来说, 口头展演的易变性导致不可能有固定的神话版本, 口传神话只能反映被听众理解的当前的文化价值观。所以, 希罗多德之所以将四个神话简练、压缩成为“看似真实可信”的故事, 实际上是与口头传统的展演性有关, 因为记忆存在不准确性, 所以神话在口头展演中就不可能原模原样地复制下来;同时, 为了符合当时听众的要求, 希罗多德就可能将神话压缩化为一个个短小的故事。
另一方面, 希罗多德没有完全依照充满着奇思妙想的神话本身来叙述, 而是使这些神话故事合理化, 净化了神话中荒诞、诡谲的成分。他和古代史话家一样, 喜欢收集神话版本的“古史”材料, 相信神话传说的基本真实性, 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听众;但是, 他却并不完全相信所听到的任何传闻, 当他觉得有必要的时候, 会为听众提供更加合理化的版本。所以在这一层次上, 希罗多德又不同于其他口传诗人的即兴发挥, 更多的情况下, 是不妄下定论地批判式讲述那些神话版本的“古史”。罗萨利·托马斯 (Rosalind Thomas) 就结合希罗多德的时代背景和语境 (context) 推论说, 希罗多德将《历史》中的一些民间故事或异邦文化的见闻插入到一个更广阔、更具意味的叙事和历史性模式中, 同时, 通过利用这些重复性的故事母题 (storymotif) , 希罗多德的叙事成为了一种惯例性编创组合的产物, 而不仅仅是他的自我创造11。
希罗多德引用这些被认为是虚假、想象的神话资料, 是因为他深受文学虚构或者说是“谎言文学”的影响, 希罗多德通过对传统口传神话的改编和叙述, 解释了希腊与波斯发动战争的原因, 其实也是真实的, 只不过是另一种真实, 即“神话的真实” (mythical reality) 。正如曼福德 (Mark P.O.Morford) 和雷纳德 (Robert J.Lenardon) 所说, “作为一个神话讲述者 (mythographer) 和历史学者的希罗多德, 不会满足于陈述干巴巴的事实 (prosaic truth) 。他凭借精湛的文学技巧叙述的故事, 必然是站在一个与他人不同的高度, 既点亮人物的性格、又以哲学的方式解析事件的情感和灵性”12。希罗多德并不完全相信神话和传说, 而是将神话合理化。他所秉持以事实为本的制史方法, 是不会过多地掺杂进一些怪异、诡谲或有违常理的成分的。在保障史料的事实性前提下, 希罗多德以一种文学的手段叙述历史。因此, 希罗多德常被西塞罗称作“历史之父”, 梅耶 (John Myres) 称其为人类学之父13, 莫米利埃诺 (Arnaldo Momigliano) 则更是大加赞扬他延伸了知识的时空相位, “指引历史研究者们探索人类未知或遗忘的领域”14。
四、结语
特洛伊战争序曲——召集军队 篇3
The Elopement of Helen and Paris
When Paris judged who the apple of discord2) would go to, he was in fact already married. His wife Oenone3) had the magical power of healing wounded men, however sorely4) they were hurt.
They lived happily in the forest, but one day, when the servants of Priam (King of Troy) had driven off a beautiful bull of Paris, he left the hills to seek it, and came into the town of Troy. His mother, Hecuba5), saw him, and looking at him closely, perceived6) that he wore a ring which she had hurriedly tied around her baby's neck when he was taken away from her soon after his birth. Hecuba, seeing him so beautiful and knowing him to be her son, wept for joy and forgot all about the prophecy7) that he would ruin Troy. King Priam gave him a house like those of his brothers, the Trojan princes.
Later, Paris heard of the beauty of Helen, but it was too late for him to have a chance of marrying her. However, he was determined to see her. He and his companions were brought before King Menelaus of Sparta, who welcomed them kindly, and meat and wine in cups of gold was set before them. While they were talking, Helen came forth from her fragrant8) chamber9), like a Goddess.
Then Paris knew that he had never seen, and never could see, a lady so lovely and gracious10) as Helen, and Helen knew that among all the princes in the world there was none so beautiful as Paris.
Some said that Paris, by art of magic, put on the appearance of Menelaus and asked Helen to come sailing with him. And they said that Helen, thinking he was her husband, followed him, and he carried her across the wide waters of Troy, away from her lord11) and her beautiful little daughter, the child Hermione.
Odysseus Joins the Fleet
All the princes who had come to seek Helen for marriage had vowed to protect Helen's marriage in the Oath of Tyndareus. Now that Helen was seduced12) by Paris, Menelaus came to his brother Agamemnon and asked him to help defend his honor.
Agamemnon then summoned all the princes to form an Achaean fleet, though not all the princes were willing to come. However, Palamedes (the son of the Euboean King Nauplius) brought the most resourceful13) man, Odysseus, to Agamemnon, and Odysseus in turn persuaded the mightiest hero, Achilles, to join the fleet. The seer14) Calchas had stated that Troy would not be taken unless Achilles would fight.
Palamedes was the most knowledgeable man at that time. It was said that he invented dice, some of the Phoenician letters and jokes. But knowledge didn't save him from death—in outwitting15) Odysseus, he incurred16) his own demise17).
Odysseus was the ruler of Ithaca18) and was known for his cleverness and cunning19) and his eloquence20) as a speaker. When Agamemnon summoned21) him, he was reluctant22) to make good23) on his oath—he had just married his beautiful wife Penelope24) a year before, and they had a baby son. To avoid leaving, he pretended to have gone mad, plowing his fields and sowing salt instead of grain. Palamedes outwitted him by placing his infant son in front of the plow, and Odysseus revealed his sanity25) when he turned aside to avoid injuring the child.
Odysseus never forgave Palamedes for sending him into the Trojan War and plotted night and day to seek revenge. Later when they were in the front line at Troy, he buried gold in Palamedes's quarters26) and gave a letter to a Trojan prisoner to be carried to King Priam, then sent a soldier of his ahead to kill the prisoner not far away from the camp. So when the army returned to the camp the next day, a soldier found the letter on the body of the dead Trojan prisoner. On it it was written:
"Sent to Palamedes from Priam."
The letter promised Palamedes the amount of gold Odysseus had hidden if he betrayed27) the camp.
Agamemnon found Palamedes guilty of treason28) and had him stoned to death.
Achilles Joins the Fleet
Prophecy said that the son of the goddess Thetis29) would have either a long but dull life, or a glorious but brief life. When the Trojan War broke out, Thetis was anxious. She disguised Achilles as a girl, and concealed30) him at the court of Lycomedes with his many daughters.
When Odysseus found that one of the girls at court was not a girl, but Achilles, he dressed as a merchant and set up a table of vanity items and jewellery and called to the group.
Only Achilles picked up the golden sword that lay to one side, and Odysseus quickly revealed him to be male. Seeing that she could no longer prevent her son from realizing his destiny, Thetis then had Hephaestus make a shield and armor to protect her son.
Other princes refused to fulfill their promises in various ways, and the first expedition was not fruitful, for they could not find Troy.
海伦和帕里斯私奔
当帕里斯判定“不和的金苹果”的归属时,他实际上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俄诺涅拥有疗伤的神奇力量,无论伤情多么严重,她都能治愈。
他们原本幸福地生活在森林里,但是有一天,普里阿摩斯(特洛伊国王)的仆人把帕里斯的一头健美的牛赶走了,帕里斯离开深山去寻找,来到了特洛伊城。他的母亲赫卡柏看见了他,将他仔细打量一番,认出了他佩戴的一个项圈——那是他出生即被带走时,她匆忙给他戴上的。赫卡柏看到他长得如此俊美,认出了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喜极而泣,全然忘记了他会毁掉特洛伊的预言。国王普里阿摩斯送给他一座府邸,和他的兄弟特洛伊的其他王子所居住的一样。
之后,帕里斯耳闻了海伦的美貌,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娶她了。然而,他还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一睹芳容。他和伙伴们被带到了斯巴达国王梅内莱厄斯跟前,受到了友好的款待,金杯美酒、珍馐美味一应俱全。席间,海伦从芬芳的卧室中走出来,宛若天仙。
帕里斯知道他从来没见过,也不可能再见到如海伦般可爱优雅的女人了,海伦也知道在世界上所有的王子中,再也没有人能俊美如帕里斯。
有人说,帕里斯用魔法变成了梅内莱厄斯的模样,让海伦和自己破浪远行;他们还说,海伦以为他就是自己的丈夫,于是就随他离去。他带她驶过特洛伊宽阔的海面,远离夫君和美丽的小女儿赫耳弥俄涅。
奥德修斯加入舰队
当年所有前来向海伦求婚的王子都曾立过廷达瑞俄斯誓约,发誓保护海伦的婚姻。现在海伦被帕里斯拐走了,梅内莱厄斯来到兄弟阿伽门农那里,请他帮忙捍卫自己的尊严。
阿伽门农于是召集所有王子组成亚加亚舰队,虽然并非所有的王子都愿意加入。可是,帕拉墨迪斯(埃维亚岛国王瑙普利奥斯的儿子)帮助阿伽门农招到了最机智的奥德修斯,而奥德修斯又说服了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加入到舰队中来。先知卡尔克斯说过,如果没有阿喀琉斯,就不可能攻下特洛伊城。
帕拉墨迪斯是当时最博学多识的人。据说他发明了骰子、一些腓尼基字母和笑话。但是知识并未能使他免于一死——在与奥德修斯的智慧较量中,他胜出了,从而招致了自己的死亡。
奥德修斯是绮色佳岛国的统治者,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著称。当阿伽门农召集他时,他迟迟不愿兑现自己的誓言,因为他刚刚和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成婚一年,有了一个男婴。为了避免被召入舰队,他佯装疯癫,犁地时用盐代替种子种下。帕拉墨迪斯拆穿了他的把戏:他把奥德修斯的婴孩放到犁前,奥德修斯绕过了自己的骨肉,避免伤着他。如此一来,他精神正常的事实就暴露无遗了。
奥德修斯对帕拉墨迪斯令自己卷入特洛伊战争一事耿耿于怀,他日思夜想,千方百计寻求报复。后来,当他们来到特洛伊前线时,他在帕拉墨迪斯的营房里埋下了金子,并托一名特洛伊囚犯给国王普里阿摩斯送去一封信。同时,他派遣另一名士兵赶在这名囚犯之前到达营地,在离营地不远处将这名囚犯杀死了。第二天,当军队回到营地时,一名士兵在特洛伊囚犯的尸体上发现了那封信,上面写着:
“普里阿摩斯致帕拉墨迪斯。”
信上承诺说,只要帕拉墨迪斯背叛自己的兵营,便能得到黄金赏赐,而数目和奥德修斯藏起来的数目一致。
阿伽门农认定帕拉墨迪斯犯有叛国罪,于是令人用乱石将他砸死。
阿喀琉斯加入舰队
预言说西蒂斯的儿子要么会长命百岁,但生活却单调乏味;要么会荣耀一生,却注定早夭。当特洛伊战争爆发时,西蒂斯异常焦虑。她把阿喀硫斯装扮成女孩,和吕科墨得斯的众多女儿一起藏在他的宫室里。
但是奥德修斯发现这些女孩儿中有一个并非女儿身而是阿喀琉斯,于是他便乔装成商贩模样,在桌上摆满了梳妆用品、珠宝首饰,召唤姑娘们过来看。
只有阿喀琉斯拿起了放在一边的金剑,奥德修斯马上发现了他是男人。西蒂斯看到自己再也不能继续阻止儿子完成宿命,只好请赫菲斯托斯打造了盔甲和盾牌保护她的儿子。
其他王子都以各种方式拒绝兑现承诺。而因为舰队没有找到特洛伊城的位置,于是第一次远征只好无功而返。
1.Achaean [E5ki:En] adj. 亚加亚的;亚加亚人的;亚加亚文化的
2.discord [5dIskC:d] n. 不和,争论,冲突
3.Oenone [i:5nEJni:] n.【希神】俄诺涅(特洛伊王子Paris初娶的山林水泽中女神,后来Paris因爱Helen而将其抛弃)
4.sorely [5sC:lI] adv. 疼痛地;痛苦地
5.Hecuba [5hekjJbE] n.【希神】赫卡柏(特洛伊之王Priam之妻)
6.perceive [pE5si:v] vt. 意识到
7.prophecy [5prCfIsI] n. 预言
8.fragrant [5freI^rEnt] adj. 香的,芬芳的
9.chamber [5tFeImbE(r)] n. 室;寝室
10.gracious [5^reIFEs] adj. <古> 优美的,雅致的
11.lord [lC:d] n. <古> 丈夫
12.seduce [sI5dju:s] vt. 吸引;引诱
13.resourceful [rI5sC:sful] adj. 善于随机应变的,机敏的;足智多谋的
14.seer [sIE(r)] n. 预言家;先知
15.outwit [7aut5wIt] vt. <古> 在智慧和才学上超过;智胜
16.incur [In5k:(r)] vt. 招致,惹起,引起,带来
17.demise [dI5maIz] n. 死亡
18.Ithaca [5IWEkE] n. 绮色佳(爱奥尼亚海希腊西海岸附近一岛,传说中奥德修斯的家园)
19.cunning [5kQnIN] n. 狡猾,狡诈
20.eloquence [5elEkwEns] n. 雄辩,流利的口才
21.summon [5sQmEn] vt. 召集
22.reluctant [rI5lQktEnt] adj. 不情愿的;勉强的
23.make good: 履行
24.Penelope [pI5nelEpI, pE-] n. 【希神】珀涅罗珀(Odysseus的忠实妻子,丈夫远征离家后拒绝无数求婚者,20年后等到丈夫归来)
25.sanity [5sAnEtI] n. 精神健全,精神正常
26.quarter [5kwC:tE(r)] n. [常用复数形式] 住处;营房,营舍
27.betray [bI5treI] vt. 背叛;出卖
28.treason [5tri:zn] n. 重叛逆罪,叛国罪
29.Thetis [5WetIs, 5Wi:-] n. 【希神】西蒂斯(Achilles的母亲)
30.conceal [kEn5si:l] vt. 隐藏,掩盖
词汇学习
1. Trojan (特洛伊人)。近几年来,网络病毒“特洛伊木马”大行其道,以至于人们一谈到Trojan就认为是病毒,实际上,这个词的含义远不止于此。除了指“特洛伊人”外,它还可以表示“勇敢的人;精力旺盛的人;勤勉的人”。形容某人作战勇敢可以说:“He fights like a Trojan.”形容某人工作勤勤恳恳可以说:“He works like a Trojan.”
2. Achaeans (亚加亚人;古希腊人)。正如古代中国人在理论上不应被叫做“中国人”而应被称为“华族人”一样,古希腊人在古时候也并非叫做“古希腊人”,而是“亚加亚人”。亚加亚是古希腊大陆上四个主要的部族之一(另三个为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和多利安人),亦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中对希腊军队的集体称谓。荷马用“亚加亚”指称希腊部队领袖阿伽门农的国土。这片国土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北部,大致对应现代希腊的阿哈利亚州和科林斯州。
文化练级
1. 特洛伊战争中人物关系的趣味比较。当希腊神话介绍到特洛伊战争时,很多之前提到过的人物和神都在此汇聚,人物关系逐渐变复杂。我们不妨把其中一些关系和中国传统文学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类比,便于记忆。就本文提到的几个主要人物来看,我们可以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为例,进行类比记忆。就举荐关系看,Palamedes相当于徐庶,Odysseus相当于诸葛亮;就妒忌关系看,Palamedes相当于诸葛亮,而Odysseus相当于周瑜;就本文提到的Odysseus设计杀害Palamedes一事,Odysseus相当于周瑜,Palamedes相当于曹军中的蔡瑁、张允,那个被抓的特洛伊士兵相当于蒋干,而Agamemnon相当于曹操。Achilles武功盖世,类似于吕布,和主帅Agamemnon的关系一度因为一个女子而紧张,这个女子相当于貂蝉,而阿伽门农此时则相当于董卓。
特洛伊战争起因 篇4
影片中,赫克托尔面对自己的弟弟将要被敌人杀死时,他毅然选择了投降和违背诺言,从而救了他深爱着的弟弟。在今天看来,这些都似乎没多大异样,但在当时古希腊时代,人们把尊严、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英雄主义导向下,赫克托尔做出如此选择,足以令人震惊。其原因除了爱——对自己亲弟弟毫不保留的爱,还有什么可以解释呢?
他愿意抛弃自己的荣誉、尊严、乃至生命去爱自己的亲人,孰可敬,孰不可敬?显然,赫克托尔在作出决定之前是发生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一点从他紧盯着的目光可以看出来。他明知自己那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但在他内心深深的慈爱下,纵有再多的无奈,他也选择一肩独挑。于是,我恍然大悟:这世上有一种果敢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英雄,他,该当魁首!
由此及彼,再看帕里斯和海伦之爱。他们仅仅为了自己的爱却给赫克托尔以及自己的国家带来致命的损失。追求爱情是值得歌颂的,但为追求一己之爱使家国蒙难,这种不顾一切的爱未免太过狭隘和自私。
片中的阿基里斯是人所公认的英雄,但他的英雄仅限于武艺和义气层面。他战斗不是为国家,只是为向世人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勇武。说白了,他爱的只是“英雄”的头衔而已,于是他把杀戮当做自己卫冕英雄的垫脚石。由此可见其“英雄”的狭隘性。且在他杀死对手赫克托尔之后还大肆侮辱其尸体,这不是真正英雄之所为,甚至有点卑劣——虽然事后有所后悔。因此,他的“英雄”不及赫克托尔“英雄”的深刻和伟大。
特洛伊战争起因 篇5
关键词:国际战争起因;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美西战争
中图分类号:K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66-02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人类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战争,而战争更是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各异的战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演变。从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从英法百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再到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中的战争一直不断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并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理论试图找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规律。本文试图运用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以美西战争为例,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国际体系研究分析,推导出战争起因。
较早提出国际层次分析理论的是肯尼思·华尔兹,他在《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一书中提出,战争源于人性、国家和国际体系[1];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将这一理论发展扩充,认为六个因素构成国际关系层次分析,分别是决策者个人、决策者角色、政府结构、社会特点、国际关系和世界体系;而辛格则将分析层次化为两类,即国际体系层次和次体系层次的分析。
下文将主要就个人层次、国家层次和系统层次展开论述,并结合1898年美西战争的实例进行战争起因的分析研究。
一、从个人层次分析,美国政府的决策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肯尼思·华尔兹认为战争源于人性,人的自私、愚蠢、误导的冲动会导致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2]。从个体层次来寻找战争的起源,往往从战争决策者的个人经历、心理、生理等要素出发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影响了战争决策。
从美国方面来说,共和党人麦金莱在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来自克利夫兰的洛克菲勒—汉纳金融集团重要成员马库斯·汉纳的支持和谋划下,通过1896年的选举上台。同年,共和党所宣布的竞选纲领是露骨的扩张主义政策——实施保护关税、扩充海军、夺取夏威夷群岛等。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麦金莱政府是扩张主义思潮的鼓吹者和积极支持者,他上台后,利用职务便利任命了很多扩张主义狂热支持者。总之,美国政府的政策倾向从19世纪孤立主义向20世纪全球扩张主义转变,从门罗宣言到门罗主义,再到扩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都和决策层的鼓励和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西班牙方面来说,西班牙其实并不希望进行战争,因而为了维持和平,多次作出外交妥协,但是西班牙驻美大使在私人信件中讽刺美国总统是“廉价政客和献媚群众的人”,并透露西班牙将在古巴顽抗下去,于1898年2月9号被新闻记者揭露,激起民众极大反西情绪。这是高层人员个人的极大疏忽,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帮助美国为发动战争打了一针催化剂。
二、从国家层次分析,对美西两国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舆论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方面更具有战争的迫切欲望和能力
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在短时期内便赶上并超过了所有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越来越高,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随着美国成为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垄断经济力量不断加强,那些力图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大资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强烈要求向外扩张殖民地,进而谋求世界霸权。在19世纪末,美国的主要侵略目的是控制加勒比海,独霸拉丁美洲,谋求在太平洋上和东亚的霸权地位,而夺取西班牙控制下的古巴和菲律宾是美国整个庞大的侵略计划的两个重要步骤。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上,毗邻美国领土,是通往环绕美国南部海岸的墨西哥湾的咽喉,又恰在计划开凿的连接两大洋的尼加拉瓜运河的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古巴在经济上则是离美国最近的原料供应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早在1823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在给美国驻马德里公使的信件中就强调古巴“对美国政治和贸易利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将古巴并入我联邦共和国势在必行”。这充分说明美国扩张主义者有并吞古巴的野心。但同时由于古巴也是欧洲列强凯觑的地方,因而美国在没有力量独吞古巴前所采取的政策是“熟果政策”,即暂时维持西班牙对古巴的统治,反对任何欧洲列强侵占古巴,也反对古巴人民获得独立,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垂手而得。美国也曾施展过强行购买和武力袭击的手段,但都未得逞。南北战争后,美国不断扩张自己在古巴的经济势力,同古巴的贸易额超过了西班牙,古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糖都运往美国销售。美国还在古巴大量投资,控制了古巴的蔗糖业,垄断了古巴的采矿业,并将势力延伸到其它经济部门。1893年美国对古巴的贸易额达到了一亿美元以上,投资额超过五千万美元。由此可见,无论是战略上还是经济上,古巴都是美国施行扩张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美西战争前夕,德、英、法、俄和日本各国在中国展开了瓜分“势力范围”的尖锐斗争。美国垄断资本家感到他们日益发展的对华贸易受到威胁,要求政府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动来保护美国在华的利益。夺取非律宾作为军事基地,对于美国当时与列强争场中国和太平洋势力的扩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夺取菲律宾不仅是为了奴役和剥削菲律宾人民,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菲律宾作为谋求太平洋霸权和侵略中国的基地。美国扩张主义者称菲律宾是“到中国的垫脚石”。占领菲律宾,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利用它作为根据地,向中国和远东地区插手,并争夺太平洋霸权。力主兼并菲律宾的里德曾直言不讳地说,吞并菲律宾“使我们对于整个太平洋的控制,加倍地强固起来,好好地运用,我们就可以使太平洋成为美国的内湖”,“菲律宾本身的商务,比起对中国的商务来,不过是一大桶水中的一滴而已”[3]。
不可忽视的是,美西战争战前和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通过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营造“意见环境”,并巧借“沉默的螺旋”之力,利用媒体的社会渗透力和人们在公众舆论中的从众心理,有效起到了舆论造势和社会控制的作用。古巴独立战争开始伊始,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在制造军事干涉的舆论。垄断资产阶级的喉舌,沙文主义的主要传播者黄色报纸,竟相描绘西班牙在古巴犯下的罪行,发表煽动性的文章,利用群众对古巴解放斗争的同情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三、从系统层次分析,国际体系结构性因素对于国家行为的影响
与肯尼思·华尔兹一样,各派现实主义者也都崇尚实力原则,将大国权力制衡作为维系体系结构稳定的关键,并对国际体系宏观结构变化持悲观的历史循环论[4]。他们把国际无政府状态看作先天给定、永恒不变要素,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国际体系宏观结构进步的可能性。在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和竞争的情况下,国家被迫扩张自己的权力并企望扩大自己对国际体系的控制[5]。
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和利益冲突具有必然性、绝对性和不可避免性,新兴大国必定会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6]。
从美国来看,美国在美洲确立霸主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体系内的新兴大国,而在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竞相掀起瓜分中国乃至世界的狂潮,美国迫切希望通过战争获得攫取世界霸权的资格,而世界体系的调整和变动,往往通过战争来实现[7]。反观西班牙,古巴的反西班牙起义,使本就老朽的西班牙遭受重创,美西两国的物质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明显,美西两国根本无法维持均势用以抑制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更加刺激了美国发动战争的欲望。
综上可知,美西战争是在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内的必然结果,美西战争的爆发是美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出于美国夺取原料产地产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需要,是美国进入垄断时代以后,为了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美西战争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为美国参与瓜分世界奠定了基础。总之,战争破坏着世界秩序和全球稳定;战争过后世界会重新组建新秩序,寻求新的全球稳定。
参考文献:
〔1〕〔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吕亚红.试论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4).
〔4〕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吉尔平 罗伯特.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江西元.试析国际体系结构转型:范式界定、特点与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7(11).
【特洛伊战争起因】推荐阅读:
特洛伊战争电影观后感04-04
读《特洛伊》有感08-09
特洛伊影视欣赏01-19
特洛伊读后感10-13
电影特洛伊《Troy》英文影评03-27
观特洛伊之战电影有感07-10
特洛伊的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07-13
奥斯特洛夫斯基06-06
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名言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