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节目的范文

2024-07-10

看节目的范文(通用8篇)

看节目的范文 篇1

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天天看》节目

2007年6月29日(星期五)

节目:新闻天天看

嘉宾:刘实(内大招生办公室主任)

主持人: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办举行了网上模拟填报志愿。今天,《天天看》记者将请内蒙古大学的刘教授来给考生和家长说说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记者:你今年考了多少分?

孙梦云(考生):577分。

主持人:谈到自己的分数,学文科的梦云很兴奋,她早就想到外地看看,这回考过了一本线,她想报考四川的西南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

刘主任:这两所学校前两年的分数怎么样? 孙梦云:还都比较低。最高分是540分。刘主任:那就是你的分数比去年的分数超过10分左右,那应该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主持人:我们到网上看看梦云的分数到底有多少希望。

刘主任:(浏览网页)现在招17个人,只报了15个,这说明他没有报满。假如说实际的情况是这样那你就非常高兴了,因为你在里面。但这只是模拟填报,正式填报时还一定要注意到自治区考试中心公布的1:1和1:1.2的出档线。这样能够判断出来你的分数是不能够达到你所报考的学校。主持人:那怎么才能判断出梦云的分数是不是能达到这两个出档线呢?

刘主任:他的1:1出档线最低分是559,40个人是他的招生计划,也就是说排到第40个人的时候是559。

孙梦云:我就看这个分数跟我的分数相比,如果比他高,我就在里面挺保险的;如果在1:1.2之外的话就已经很不保险,赶快换学校。

主持人:可是提到换学校,梦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孙梦云:如果我改报南京农业大学,这两所学校间有没有级差分?

刘主任:同一次征集志愿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是没有级差分的。7月12号是第一次征集志愿,在他开始报的时候一直到截止之前,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你改多少次,应该都相当于第一志愿报考,在同一志愿之间报考不管你换多少学校,应该是没有级

差分的。假如说7月13号第一志愿开始录取,录取完了之后,再次征集志愿的时候,就是相当于原来的第二志愿。

孙梦云:学校就会提分?

刘主任:有的学校会提分。

主持人:看完了选学校,他们又聊起了选专业的话题。

孙梦云:学会计好还是学财务好?

刘主任:这个会计类的专业特别热,而且就业有点问题,因为报的人太多。选专业时也是有参数可遵循的:看它是不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不是省级重点学科。

主持人:如果有需要咨询的考生或家长,可以直接拨打《天天看》的热线——0471-6630077、0472-5323002。

看节目的范文 篇2

关键词:区县广播电视台,节目设置,生存空间

区县广播电视台节目的定位设置与节目生存空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如何才能延长节目寿命、扩大节目生存空间呢?本文以重庆市第二届“十佳新闻栏目”,渝北区广播电视台《渝北周刊》栏目为例,从节目定位设置的角度来谈谈节目的生存空间。

1 定位准确,节目远航有方向

定位,就是节目的前进方向。节目定位要做到方向准确、目标清晰、立意高远。《渝北周刊》是渝北区广播电视台2009年5月创办的一档周播新闻性综合节目,也是一档电视主持人栏目,节目形态以主持人站着“说新闻”的方式出现,整档节目时长为15分钟。该栏目定位为一档“综合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受众传递较多的新闻资讯,立足渝北,又不局限于渝北。

区县台的首要特色是地方特色,首要观众是本地观众,所以要围绕本地特色、本地观众来定位节目方向,这样才能够牢牢抓住本地观众。但是,又绝不能因此而拘泥于本辖区,尤其“周刊”类综合节目,更是不能轻易给自己设置空间障碍。

2 设置清晰,节目操作有规则

设置,就是节目的“行军路线”。节目设置要做到板块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易于操作。在此,解析《渝北周刊》栏目设置构成的四个板块。

2.1 开场白:

“开场白”主要是对渝北一周最新变化或全国、全世界本周某个新闻事件进行简短述评开场,引入节目。这是节目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小觑。开场白的内容从国内到国际,如校车事故、足球黑哨等话题,主要通过拓宽节目视野,来延伸和扩展节目空间,要求简短、精炼、有新意,撒出去要拉回来,时长1分钟左右。这个板块要站高看远、语意亲切,意在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序”。

2.2 新闻盘点:

“新闻盘点”是对渝北一周各类新闻的回顾和盘点,重在“盘点”上。每期选取10条左右的新闻进行重新编排、提炼和浓缩,并间插带有主持人观点的评论,以升华新闻主题。在“短、平、快”中获悉渝北一周要闻,要求信息丰富、点评到位,在标题上下功夫,彰显新闻主题。时长7分钟左右。这也是“定位渝北”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个板块牢牢守住了一部分渝北固定观众群,让他们在浏览中熟悉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在熟悉的新闻事件中换个角度来解读新闻,这也是“盘点”之要害所在。

2.3 本周关注:

“本周关注”是整档栏目的亮点,是一个新闻评论板块,关注对象为发生在全国的某一重大事件或者关注度很高的某一新闻事件。例如:五一长假——你还回不回来;清明祭祀——缅怀中的孝道传承;直面矿难——谨慎防范永远比成功援救更重要。文案以主持人视角出发,就关注事件进行述评,要符合主持人用语习惯和主持风格气质,要求力争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争取共鸣。节目加大了对新闻热点话题的关注力度,从而也增强了媒体的责任担当意识,有点睛作用,时长为4分钟左右。这个板块面对全国新闻事件,不在本地打转,极大地丰富了讨论话题,也提升了节目层面。

2.4 同城瞪望:

“同城瞭望”是整档栏目中的一个轻松点。这个“城”既指本城重庆,也指外城,但主要是成渝两地。对发生在不同城市里的美景美食、逸闻趣事进行整理编排,要求有趣、有味,时长3分钟左右。这个板块是对整档栏目的一个调剂和补充。

随后是结束语,顺势而为,一两句话收住,回到渝北。做到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纵观《渝北周刊》这四个板块,从渝北说开去,在城市间穿梭一番,既讨论热点话题,又欣赏同城美景,之后回到渝北,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区县台节目的设置往往会受限于本地一时一事,显得小家子气,视野也不开阔。“周刊”类综合节目,板块设置上要一定有深度和广度,才能彰显“电视杂志”多元、丰富的特质;节目设置内容越丰富、特色越鲜明、信息量越大,生存空间就越大,越能延长寿命。

3 形式创新,节目生存有空间

形式就是表现手法,创新要做到灵活得体、眼前一亮、相互匹配。节目与节目间,节目与主持人间,都要相互匹配、浑然一体。这里所指的“形式创新”,包括从栏目包装到板块设置,从话题选择到语言风格,从色彩画面到灯光音效,从着装打扮到主持形态等等,囊括节目所有环节。“新而不怪、活而不乱”是对形式创新的总体要求。

纵观区县台电视节目,大多很容易把节目办得狭隘而局限于自己的空间:一是因为资源;二是因为思维。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突破口,有资源的“放眼全球”,资源受限的“立足本土”,但都要把节目做得有看点才行。

看节目的范文 篇3

关键词:某娱乐节目;狂欢化;巴赫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可形容当下中国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盛况。2015年6月,艺恩电视决策智库曾对一周之内视频网站播放的脱口秀节目覆盖人数作了监测。数据显示,占据前十名的脱口秀节目中,仅视频网站自制的脱口秀节目就有3个,势头不容小觑。

某娱乐节目,是一档在优酷网在线平台播出的网络自制脱口秀节,始播于2013年8月,最初定位每周一和周五晚八点十五播出,节目时长10—20分钟,单期节目最高点击量过千万。作为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代表,某娱乐节目在网民中掀起了一场大众化的“狂欢盛宴”,节目体现出的平等视角,恰好与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独到见解——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

一、全民性

“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①在巴赫金看来,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既定规范各司其职,本本分分地生活。然而,在狂欢节的时候,所有人,不论是修鞋匠,还是石油大亨,都放下手里的活儿,一起站在闪光灯下,在没有导演、没有剧本的前提下,共同出演一场年度狂欢大戏。我国传统节日中没有明确的狂欢节,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狂欢的场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成为众多网民的狂欢圣地。

(一)在节目话题的选择阶段

自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之后,传播学开始突破传者中心论的束缚,转为受者中心论。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更加注重受众的需要,某娱乐节目栏目组重视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上征集节目话题,尝试实行“你想看什么八卦我就扒什么”的模式。此外,节目组还经常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上,发动受众上报自己亲身经历或所熟知的明星八卦内容,并由节目组将这些内容统一整理、核实、编辑成节目,再经微信等途径发送到每位订阅用户手中。此举在实现受众充分互动的同时,还提高了受众的“黏性”。

(二)在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

某娱乐节目在播放过程中,采取“我来比划你来猜”的猜谜形式,这是该节目的一次创新。在揭露具有爆炸性的明星八卦绯闻时,节目并不直接点出有关明星的姓名,而是在爆料同时,不时提到该明星的典型特征,如年龄、外表,并在屏幕上用简笔画进行提示,而该明星的真实身份则需要观众自己动脑筋去猜测。当观众享受到猜谜的乐趣之后,再由节目组伪装成普通观众,在节目下方的评论中揭发正确答案,由于答案的准确性而得到大量观众的转发和评论,从而达到在观众群中广泛传播的目的。这种“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一方面避免节目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另一方面又在节目播放过程中调动起观众猜谜的积极性,在评论中形成井喷式的狂欢盛况。

二、去中心化,颠覆性

“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③在巴赫金看来,人类的世界可以分为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即现实世界,有着严格的等级、明确的规范;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节期间特有的世界,是对第一世界的颠倒和戏仿。

网络节目由于其虚拟性,给颠覆现实创造了有利条件。某娱乐节目的颠覆性主要体现在:

(一)节目选题的自由开放

在我国现阶段的传媒生态中,“性”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某娱乐节目除了涉及娱乐八卦、美容、瘦身、解密等常见话题之外,还涉及许多传统媒体不敢触碰的话题,如同性恋及相关话题,并在多期节目中对类似话题进行语言暗示。

(二)节目后期制作颠覆常规

美观、严谨一直是传统后期制作的普遍追求。然而以“娱乐至死”为追求的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刻意粗糙、劣质的后期制作显示其对个性和时尚的追求。对于传统的后期制作而言,严格审查字幕错误是最基本的一项要求,而该节目却故意在字幕中呈现一些显而易见的错字别字,并像老师批改小学生作业一样,直接在屏幕画面上进行地“简单粗暴”的改正。一方面解构了精英文化的严谨与严肃,体现了对传统节目制作模式的颠覆;另一方面这些无伤大雅的错别字也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

三、仪式性

“人们在狂欢节上通过加冕、脱冕、化妆、戴上面具的各种仪式暂时地、象征地实现自己试图改变地位和命运、拥有财富、权力和自由的美梦。这是狂欢节乌托邦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2]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中自身身份的单一性和永恒性,通过在狂欢节随意地加冕和脱冕,人们可以实现改变自身财富、地位、命运的美梦,这是狂欢的重要意义所在。某娱乐节目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用嘲讽、戏谑的语言,摘掉明星头上的闪耀光环,将其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实际上是源于对明星名利双收的心理不平衡性,是狂欢给了受众这次脱冕的快感。

四、超现实的快乐哲学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追求本能需求的本我、在现实中满足本我要求的自我、追求理想和良心需要的超我。在巴赫金看来,狂欢的意义在于打破现实的束缚,暂时地摒弃自我,自由徜徉在无限贴近本我和超我的世界中。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被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等级隔离开来,虽然交往更加规范、高效,但也使人际距离变得疏离。然而,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却打破现实疏离,尽可能拉近人际距离。亲近的人际关系设定和甜腻的称呼是某娱乐节目的一大特色。从节目第一期开始,节目主持人就自称为“会长”,并自我标榜是所有受众的“老公”;而所有受众(多为20—30岁女性)都被冠以“会长的小老婆”的称号,久而久之,在受众也在评论中也以“小老婆”自称,这种亲昵的称呼下所隐含的不同于寻常生活的亲近感,成为狂欢的感情基础,增强了观众的忠实度。

诚然,人们需要狂欢这样一个途径,以便暂时地从现实压力中解脱出来。但是,正如巴赫金说的那样“狂欢是一种全民性、大众性的生活常态的‘倒置’。”⑤人,终究还是要回归到现实常态的生活中,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狂欢之中。

注解:

①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4页

② 同上

③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3页

④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 第140页

⑤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7页

参考文献:

[1] 杨树冰.汽车节目如何使人热血沸腾[M].北京:视听纵横,2013,115—116

交通节目主持词[范文]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以车代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骑车走路,遵守交通法规,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在我们生活周围,我们常常会看见:面对高悬着的醒目的交通信号灯,有些行人和司机却视而不见,堂而皇之地穿街而过;交通隔离栏,成了某些人跨越障碍的表演;违章驾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据资料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十几年居世界第一,仅2005年,轮下丧生的人数就达98738人,经济损失达18.8,平均每天有270交通事故。无视交通管理法规酒后及醉酒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仅2009年1至8月,共发生酒驾及醉酒肇事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

我看选秀节目 篇5

“中国的电视节目习惯特别不好,消费苦难、消费痛苦,拿人家的伤疤揭来揭去,摁来摁去!”2014年4月19日,导师金星在浙江卫视舞蹈真人秀《中国好舞蹈》录制现场又发飙了。

一个叫于书博的大四女孩,选秀节目里“有故事”、“励志”的那种选手——曾因舞蹈训练负伤,左边肢体一级瘫痪,医生一度声称站起来都是一个奇迹。她靠拼命锻炼,终于能够参加比赛,但因为仍在恢复阶段,表演并不流畅。表演结束,于书博两腿失衡倒地,她挣扎了好半天,终于站起来。

主持人华少走到她身边,请她介绍自己的经历。然后,华少声音低沉着说:“要从一个一级瘫痪,请注意这个字眼,一级瘫痪,到现在,她还是笑着说出来的,换成你,你能笑着说吗?”镜头切换到观众席,一位观众眼眶湿润。

金星在评委席坐不住了,打断华少:“真正的舞者都做得到。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痛苦。最好的表达就是站在这里跳舞,你经历的一切都在舞蹈里了,观众又不瞎。我们以为健全人就该给别人怜悯,有时我们还不如他们健康呢!”现场响起了掌声,有人叫起了“好”。这个“发飙”片段在播出时被剪掉,但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点击率超过了节目本身。金星是很多舞蹈类选秀节目的评委,从早期的《星空舞状元》到《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同时也是电视舞蹈选秀的反对者,反对苦情、煽情和廉价同情,反对作假,反对电视台消费同情,消费选手,甚至消费评委。

“中国电视节目老觉得自己站在很优势的状态,有一种同情感,这个同情是特浅薄、特廉价的。”节目录制结束后,金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4年5月6日,她在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和南方周末记者聊起了舞蹈类电视选秀,和舞蹈这个圈。

苦情、煽情,太不高明了

我从2004年起担任中国舞蹈类选秀的评委,一直到现在,中国舞蹈选秀节目的“毛病”依然很多。

比如《中国好舞蹈》,有期节目,一名国标舞者上台来找搭档,主持人伊一临时上台充当他的舞伴,我在现场发飙了。我说,这是一个准备不充分的表演;一个极不高明的环节设计;一个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弱智的表现。

我突然没有舞伴了,这时一个主持人奋不顾身地来救火,太不高明了。多少舞者把自己的梦想放在这个舞台,他们一定是有备而来的。

中国观众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包括判断力都在提高,电视人却还在掩耳盗铃,觉得老百姓不懂,其实是他们自己没有长进,又急于“借鉴”——我不想用“剽窃”这两个字,急功近利、希望短平快地得到利益和认证。

你可以玩煽情,可以讲故事,但能不能动脑筋讲得自然点?外国真人秀也编故事,但他们是按电视剧来做的,一环扣一环,参与者、观赏者、裁判者都不知道这是电视剧,只有导演知道,编剧也编得好。你们又没下那么大功夫,又想得到这种效果,设计了一系列特别滑稽、小儿科的环节。很多选手说的话,根本不像是选手说出来的,他的语气和眼神都不是搭在一起的。

2013年我担任《舞林争霸》评委,这模式是国外买来的,就是《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我亲眼看到外国人怎么讲故事。人家的每个舞蹈——现代舞、爵士舞怎么拍,用什么灯光、比例、亮度,整理了一大套经验。这套经验保证舞者在灯光下的身体透明度,而不是打个蓝光就完事;为什么用砖头墙?砖头墙能烘托出质感,每个演员都显得更质朴,而不是华丽。

初赛掌控主要机位镜头的都是老外。镜头拍下来,有个年纪很大的外国女士现场剪接,她知道哪个动作观众反应大,所以去年初赛特别好看。老外坐在旁边就说,有些人可以问故事,有些人没有故事,不要问,就让她跳,她的肢体就是她的故事。咱们这边,每个人都要挖故事。

初赛结束,从经费上考虑,把老外撤了。中国导演和负责人就把自己的小意识加进去了,又回到他们原来对舞蹈的认知,所以初赛后又变得不好看了。

今年压根儿不请老外,你一比就比出来了。镜头都不对,连人体比例都没掌握好,还谈什么对舞蹈的理解。

不是为了梦想就全对的确有一部分观众喜欢苦情、煽情路线。但这样的节目,让央视去做就可以了。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收视率高?就因为全国充斥着人为煽情的东西,人们不想看,但又没办法,一打开电视全是看谁比谁惨、看谁比谁活得不容易。然后突然冒出一个挺萌的节目,一群男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这节目一下就上去了,人们想看点生活中好的东西,愉悦的东西。

舞蹈演员不都是苦行僧,他们也有好有坏。上了舞台,导演怕演员没有特征,给他们编很多故事,本来不成为故事的点都放大,但由于这个故事跟她没什么关系,她说出来当然不自信了。

说话之前,舞者的舞技也会告诉我,从动作,到肌肉的控制,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真诚的人、是炫技卖弄的人,还是仍在摸索的人。

撒谎是没用的。有个舞者把郭富城和海清都说感动了,我告诉海清这是假的,最后都被我说着了。当他知道自己没被选上的时候,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懂,甩个脸就走了。海清当时就震惊了。我用了“很嫩”这么一个词,他们连十分钟都熬不过去,太急于成功了。

所以我跟电视节目领导说,你们不要以为弘扬正能量全是好的,为了梦想怎么样就是好的,不是的。你要把真善真恶、复杂简单都展现给观众。

除了肢体、眼神,舞蹈演员有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奥修说过,一个人的行动,就是先要有思考才行。思考变成行为,行为产生习惯,习惯变成个性,个性就是你的命运。哪怕跟别人跳同样的音乐,只要有思考就好,舞蹈比到最后就是一个境界。

在录制空档,我跟选手谁都不接触,心里落个干净,不用看别人脸色,在评判的时候,也不用给任何人面子。

对其他评委,我尽量尊重。有天做节目,来了一个香港舞者,十年前是给郭富城和梅艳芳伴过舞的,非常好。但她十年前就改行了,郭富城很多年没见她。她来比赛,郭富城一看这个名字,就说,金老师,这个人我可能会给她票。我说,好,如果你碍于情面,你就给她票,我会把握住好坏的。但那人跳完以后,郭富城说得很沉重,他说,我不能给你这一票,连碍于情面都不能给,因为跳得真是不行。我当时觉得郭富城挺棒的。

我也跟演员们说,无论台下导演怎么教你说话,台上一定要做自己,不想说就别说,这年头坚持做自己特别不容易。电视是个大机器,需要你时用你,不需要你时,把你榨干了,啪给你甩了,不保护自己就完蛋了。这话也是跟我自己说的,所以我一定要跟电视保持距离。

舞者,出来走两步

现代舞成不了江湖。你要想做推手,把这个江湖造起来,要维护江湖老大的地位,是要对人负责的,你一句话会把人捧到天上去,也会一句话把人毁了。这是多大的责任啊。

国标舞水很深,各立门派,打斗特别厉害。街舞圈也是,每个地区谁跳得好,都争。古典舞门派属于各大学院,地方属于中央,国家院校的就像大哥大,北京舞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民族学院都是头牌。

中国舞蹈的江湖地位,按辈分来讲,那老一辈舞蹈家咱们就不说了。目前来讲,肯定是杨丽萍排前面,跳民族舞;然后是我,跳现代舞;还有一个沈培艺,跳古典舞,作为女演员,我们三个都是在前面的。哪个经纪人要有眼光,把这三个女人做一台戏,漂亮死了。

教育领域也有江湖,官方体系当中,像张继钢、陈维亚,他们是那个江湖的,专门给领导拍东西。

在地域上,上海舞蹈圈没有江湖,各干各的,北京的江湖一定要靠官方背景。央视春晚,过年过节元宵大晚会,就那几个名编导,下面雇了一帮人,这帮人再联系另一帮,大环套小环,你要搞好关系了,这个晚会我可以带着你玩的。每一个大制作都是一个江湖。

1993年我回国,在北京做了很多事,没混入任何一个江湖,我就做我金星。后来我发现北京不是这么回事,你需要有背景有关系,我说,奶奶呀,那咱们不玩了,换个地儿吧,我就跑到上海了。

上海是文化排外,自我优越感太好,到这里来混就看你有多大本事。你没拱出来的时候,且踩你呢,恨不得一脚给你踢出上海滩,我就经历过。你拱出来了,他就服你了。上海滩就这点好,局面打开了,做你自己的事情就完事了。

电视舞蹈选秀,是能对中国传统舞蹈界带来大冲击的。它通过媒体告诉你舞蹈的魅力,给很多有天分的人一个展示平台,使舞蹈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舞蹈圈一定要自省,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我一直在抨击中国舞蹈圈,太不与社会接轨了,太不与现实对话了。国标已经脱离了中国舞蹈圈,它算体育舞蹈;流行舞蹈、街头舞蹈,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这三大舞派太自立,根本不跟外界接触,把自己变成孤岛。

这次来参加选秀的舞者,很多是各团的主要演员,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来参加比赛,领导说你要参加,我就把你开除,这些孩子依然要来,我要为这些孩子鼓掌。

官方院团的团长们,就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不替舞者想一想。其实舞蹈团出来一个人参加比赛,获了奖,对院团也是一个宣传。他们在怕什么呢?怕舞者出了名,就管不住了。他要政绩,要把好演员抓在手里,当作工具来用。

刚刚看完湖南卫视播放的节目 篇6

记得第一次看《变形记》是2006年,也是《变形记》刚刚播出的第二季,节目的名字是《变形记之我是儿子的儿子》,主要是讲爸爸和儿子相互对换,去体验对方生活的过程。“生活里,我们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理解和体谅。有时候,矛盾点不是不爱,而是爱错了方式。”这些都是我从变形记中感悟到的,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变形记之爱在远山》、《变形记之成长之痛》、《变形记之春天有多远》、《变形记之少年何愁》等都让我潸然泪下。我喜欢节目里城市孩子的叛逆,因为那正是我们的青春,我也如此走过。我喜欢山村孩子的淳朴和懂事,因为我也如此走过!

我还记得自己在入选《90’s大合唱》的小说这样写到:“对于我,很喜欢这种很亲切的陌生环境,它不像大城市那样冰冷。抬头看不见蓝天,四周都是冰冷的钢筋混泥土,车辆人群川流不息。整个城市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我最不习惯的,是城市中急促的脚步。一年到头没有个好天气,空气中不是湿漉漉的就是闷热不堪,再加上压抑的氛围,急促的生活节奏,除了让人日渐消瘦,便是让人心痛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在这一段话的前面是描写一个乡镇,那里古朴、安静,像《变形记》中大山里的主人公。对于城市,所有的人都一样,像钢筋混泥土建筑一样冰冷。这里,感情如同空气一般,看不见也摸不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对冰冷的眸子,透着麻木,不带一丝感情。

我习惯了,冷冷的走在人群中,任何事情与自己无关。这里,除了你的亲人,没有谁会对你讲感情。而所谓的感情,全都是变相了的,它有一个很相配的称呼,叫交情!

在《变形记之完美公式》中,我从城市主人公于沛丰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那时候,我是如此的倔强与暴躁,这一点和很多青春少年一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地方相似;我甚至痛恨自己的父母。我的心里没有爱,没有家,对我来说,远离家生活就是最自在的事情。在家里,我无法自由的呼吸,我感觉要拘束和压抑。和于沛丰一样,我有时候会对自己的父母动手。而那一年,我12岁。我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曾是父母的骄傲。可是,就在我进入青春期后,我的叛逆乖张一度让母亲泪流满面。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倔强而悲伤的。我经常看见她哭,她的哭的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爸爸爱赌,一个是儿子不听话。可是他们却永远都不知道,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他们无休止的争吵离婚中萌芽出来的。

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因为爸爸赌了一个通宵,凌晨母亲把爸爸找了回来。朦胧中我被他们的争执吵醒,我看见母亲把火炉上的锅砸向了爸爸。那一次,是他们吵得最激烈的一次。大概早上10点的时候,他们要去政府办离婚手续,我默默的跟在他们后面。可是他们根本不理我,一边争吵着一边大步朝前赶。我走了一段路后被他们甩在了后面,直到看不见他们的身影,我蹲在地上痛哭起来。那一年我才8岁!也就是在这之后我变得叛逆起来。

那一次父母并没有离成,具体原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家里没有了感情,没有了温暖。父亲依旧爱赌,母亲依旧吵着离婚。因为这样,我开始逃避那个家,去外婆家,去姑姑家住。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因为这样亲戚都叫我野孩子。母亲一次又一次的从亲戚家把我揪回去,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母亲找到了我,而我就朝着山上跑,不是危险的地方不去。母亲在后面追,我看她要抓住我的时候我就捡石头砸她。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管伤不伤着她,我甚至叫出母亲的名字,大声吼叫着说:我不是你的儿子。最后她好言相向把

我哄了回去,伤心过头的母亲用麻绳将我绑住,狠狠的打了一顿。母亲哭着,使劲的哭,又使劲的打。那一次,我全身青肿,嘴唇被打破了皮,鲜血直流。我并不知道,她的眼泪不单单是对父亲的失望,还有着对儿子的失望,对这个家的绝望。

直到14岁的时候,父母正式分隔两地。我更加放肆起来,抽烟、喝酒、打架、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去偷、去抢。我成了别人眼中无可救药的少年,他们每每提到我总是摇头叹息。我看到父亲眼神渐渐的沉重起来,那种同在屋檐下却如同陌生人的气氛久久的压抑在彼此的心上。

16岁,在一次我偷了别人一些贵重物品之后,爸爸第一次和我沟通起来。我记得那一晚他整宿没睡,不停的抽烟。他没有打我,也没有责怪我,而是不停的叹气,最后说了一句:“我送你回家躲一段时间吧!等风声过了之后再来!”也就是那一晚,我冰冷的心才开始触动起来。我才真正的感觉到,原来父亲是爱自己的。后来,我去了广东肇庆,在一家鞋厂里上班。就是这么孤单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反思。我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像个混混流氓一样下去,我还有爸爸,还有家,还有未来。尽管这个未来对我来说很遥远,可是我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家,我要让自己的家充满温暖,我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再我身上再次重演。于是,我戒掉了烟酒,戒掉了不好的习惯。以前在一起玩的那些人,我也断绝了和他们的联系方式。直到2009年,那一年是我正式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我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和面对现在的问题。我和爸爸开始有了交谈,我和母亲开始有了笑语。08年的时候,我还为母亲洗过一次脚。所有的亲人朋友都说我变了,变的成熟懂事了。只有我知道,我是想尽力去弥补青春里丢失的温暖。这个时候,是我去温暖父母,去温暖他们这失败的婚姻和受伤的心。

可是,在经历一次创业失败后,我的心又凉了下来。在这个什么都讲条件互换,讲交情资本的社会。就像我的表情,冷冷的走在人群里,淹没在钢筋混泥土建筑中。这些尘封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渐渐被丢在记忆深处。麻木的情感,麻木的心,麻木的眼神背后,都有一些让人心酸的故事。城市里的家庭和孩子面对的诱惑太多太多,毁一个孩子容易,毁一个家庭也不难。可关键的问题,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否正确,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又做到了几分?

从《今日说法》看法制节目的创新 篇7

关键词:《今日说法》,依法治国,法制节目

央视作为我国文化舆论宣传战线上的“排头兵”和“风向标”,担负着许多特殊的使命,诚如前央视杨伟光台长曾经说过的话一样,“央视的工作重点在于‘央’,而后才是‘视’”[1]。因此,无论央视开办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或者对原有的电视节目进行改版,其实都是富有一定深意的。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播法制栏目《今日说法》于1999年开播,节目通过对真实案例的介绍和专家的法理分析,让观众在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结合专家的权威意见,得到法制教育。这种教育结合故事的讲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的目的。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法制类电视节目《今日说法》,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跻身收视率排行榜前茅。但是正当收视稳定的时候,央视却作出了对《今日说法》进行调整的决定,那么就不能简单地从提升节目品质、提高收视率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一、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发展中的利与弊

(一)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电视荧屏作为一个传媒平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步入寻常百姓家之后,迅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征服了世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家里拥有“第二台电视”的家庭已经不再是少数。[2]而且随着卫星以及高清数字节目的开播,各类型的电视节目也纷至沓来。但是在这其中最受观众关注的,仍然要数得上是法制类节目,曲折离奇的破案经过往往激起人们太多的好奇心。目前有据可查的第一个法制类电视节目应该是央视在1987年开办的《社会经纬》。由此,打破了法制类电视节目走进荧屏的阻碍,使得更多的百姓关注到了许多社会上的阴暗面问题。1994年4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法制类电视节目委员会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法制节目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其后的几年间,以《今日说法》为代表的法制类节目逐渐涌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制类电视节目逐渐成为中国主流电视节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利与弊

客观的讲,将一些法制案件制作成电视节目,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醒世人的目的,也的确能够明显的提升栏目的收视率,但是需要注意和重视的是,由于对案情的过度渲染,或者对涉案当事人(或嫌疑人)隐私不注意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以至于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甚至是作案手法被模仿的情况也已经不再是个案。因为首部纪实类缉毒禁毒电视宣传片中没有对涉案武警的隐私进行保护而酿成的血案至今仍然是中国传媒大学老师的常用教学题材。

具体到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作用与社会利益而言,其实很直白,电视作为一个传播最为广泛的平台,相关的电视节目在播出之后,已经在社会上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轰动效应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民众也引起了共鸣,这样一来,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犯罪的效果;另外,针对一些特殊案例中的特殊法律名词,通过对案件的宣传,也传播出去了,也达到了一定的普法效果;与此同时,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播出一些相关的案例,对于提升居民的防范意识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以央视在“双节”期间播出的“防盗知识系列信息”和“热线12普法剧”等法制类节目来讲,从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统计上来说是突破了2.5,在对观众的调查上来讲,有84%的观众认为央视的防盗知识信息对于春节防盗有帮助,更有65%以上的观众表示会参照节目中相关的防盗知识采取一定的家庭防盗措施。

有些社会学家对于法制类电视节目过于真实化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在助长犯罪,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种提法虽然偏激,但也绝对不是没有一定的理由的。因为根据中国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7%的犯罪嫌疑人曾经或者直接从一些法制类电视节目中得到了相关的犯罪手法启示,更是有0.35%的犯罪嫌疑人表示自己的犯罪动机完全来自于一些法制类电视节目。尽管这个比例是相对较低,而且这个比例也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法制类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处于提高收视率的角度上,对相关的涉案信息不进行整理和处理,将信息过于直白的表露出来的确对于助长犯罪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市级的电视台,在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为了突出所谓的时效性和新闻性,盲目的把节目的现场效果提高了,以期望找一些“一手材料”,但是殊不知这种现场播报的形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区域性范围的恐慌,特别是针对一些容易歧义的涉案信息上,由于传媒平台和公安平台的信息不同步,极易造成信息的“交叉式混乱”。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某市,就曾经出现过,因为一起简单的儿童离家出走案件导致大范围内的“拐卖儿童谣言”的散播,不仅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还让民众对公安等司法机关的工作提出了质疑,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今日说法》———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案例研究

在电视荧屏上法制类电视节目良莠不齐的局面下,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开播了。主持人清秀的面孔,全新的栏目内容,几乎是在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3]如果认真的分析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的话,其实《今日说法》的开播本身就是对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一次创新。因为其首先改变了播报法制类电视节目常见的呆板、严肃的主持人形象,清新脱俗的外表让人很容易将其与“邻家男孩”的形象关联在一起。而针对内容而言,《今日说法》已经不再单纯的关注法制类案件本身,在叙述完案件经过之后,更多的内容放在了“说”上,将案件与其它与之关联的社会问题融合在一起,除了仔细的研读和分析之外,大多数时候还会邀请一些律师和社会学学者共同分析案件背后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今日说法》的这种标新立异的确吸引了观众不少的眼球,不仅引来了诸多的电视台效仿,还收获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保持下去的话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佳绩了,但是观众很敏感的发现,自2014年开始,《今日说法》栏目又发生了变化,不仅主持人进行了调整,连节目内容也进行了更迭。这种创新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很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一)新闻视角转向基层

在世人的潜意识里,能够登上央视荧屏的节目都是经典的节目,而能够被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司法案件也当然是所谓的大案要案了。的确,在《今日说法》开播初期对一些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大案要案进行了相关的跟踪和报道。但是在2014年以来,观众发现许多邻里小事或者是基层案件也在《今日说法》上看到了踪影[4]。2014年5月20日播出的《拳头下的工伤》,并没有像以往的案件一样是血淋淋的场面或者惊悚的镜头,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伤害案件。《今日说法》之所以将其独立制作成一期电视节目,其实也是很有深意的。因为虽然这种伤害案件并不大,后果也并不是十分恶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屡有发生,而且还涉及了“工伤”这个许多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虽然大家都听说过“工伤”,但是到底如何界定工伤,如何获取赔偿,要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界人士给出指导意见的话,作为普通百姓其实很难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工伤的信息的。

由此可见,《今日说法》的新闻视角,已经逐步的从关注所谓的大案要案,向关注更多社会民生的问题进行了转变。[5]这更加符合“接地气”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制作原则,也更符合从舆论导向性的角度来宣传“依法治国”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伤害罪犯罪成本”的同时,也清楚地了解了工伤的界定问题。这样的节目内容,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普法教材。

(二)新闻时效转向实时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有一个周期,尤其是针对法制类电视节目,因为有很多、很复杂的后期制作要进行整理,因此一般情况下,《今日说法》栏目内容的制作周期都要在一个月以上,个别栏目内容甚至光搜集相关素材就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但是2015年1月30日播出的《坐月子的贼》,无论是从案件侦破时间上,还是从节目播出的时间上,应该都是一个突破。从警方接受报案到案件被侦破仅用了短短的十几个小时,而相关的新闻线索不仅在央视的新闻时段播出、号召更多的观众关注这个案件,《今日说法》更是在第一时间就整理出了新闻素材进行了播报,公开了案情。[6]

由此可见,《今日说法》的新闻时效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阶段,在这个新闻时效性的突出的背后,其实是法制类节目能够达到的另外一个目的,因为类似涉及拐卖婴儿的案件,尤其是犯罪嫌疑人化妆成护士盗窃婴儿的案件,如果新闻不透明的话,那么很容易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人为的恐慌,借《今日说法》这个极具权威的平台讲案件信息进行了及时的公开,不仅突出了电视节目的新闻时效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的因素出现,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谣言信息等,在节目播出之后就完全没有了空间。

(三)新闻纵论转向宏观

《今日说法》栏目邀请的一些专业律师或者是社会学学者,在进行嘉宾点评或者综述的时候,以往大多都是从案件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阐述,阐述的观点也大多都是联系的一些区域性社会问题。2014年11月15日播出的《谁的胚胎》节目,虽然栏目中也短暂地出现了所谓的“原告”和“被告”,但是第一次增加了“第三人”的称谓,而当观众看完这一期节目之后会发现,看似定位清楚的原被告双方,其实概念根本就不清楚,而看似无关紧要的第三人,其实才是整个诉讼的关键和核心。[8]而律师在对节目进行点评的时候就明确地指出了所谓“第三人”的概念其实是法律界的一个较为通用的名词概念,而针对“第三人”秉承的卫计委下发的关于人类辅助生殖的一些政策,律师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仅阐明了观点,还说明了相关规定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这一期节目其实引发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第三人”在司法诉讼中的作用问题,一个是法律及相关制度出现缺失的问题。对于这两点的不足,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司法诉讼案件这么小了,也不再局限于区域性社会问题这么笼统了,它是一个明确的社会性宏观问题,涉及法律法规的健全、涉及亲情和法律的公允。

由此可见,《今日说法》的新闻纵论,已经逐步的从点评司法个案想涉及宏观法律缺失的问题进行了转变。这种转变是通过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在给我国的司法制度、相关法律文书进行“诊脉”,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在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出现的偏颇,敦促相关部门和立法机构,逐步从宏观的角度上去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总结和完善,避免责任不清的司法诉讼案件再次出现的同时,也对我国司法制度的健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新闻内容转向背后

其实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卫视,几乎所有的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内容都离不开一定的司法案件,而能够搬上荧屏的,绝大多数都是涉及的命案。2014年7月19日播出的《代号“公安5号”》节目,展示的是我们的公安干警保护未成年婴儿的事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被拐卖的婴儿中,有很多是来自越南等地的外国婴儿。[7]整个节目过程中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依旧时刻牵动着观众的注意力。观众关注的焦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公安5号”以及和“公安5号”命运相似的外籍被拐卖婴儿的命运。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司法问题,更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与人们“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理念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个案件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种拐卖妇女儿童的恶性案件已经逐步的从国内转向了跨国犯罪。在节目中,旁白一边给观众讲解案件的进展,一边评述这种典型的跨国案件的危害性,而在案件过程播出完之后,主持人和现场嘉宾在互动的过程中将着力点从案件的本身侦破过程向案件背后所需要反思的社会伦理问题等一些尖锐的问题进行点评。

由此可见,《今日说法》作为一个法制类电视节目,已经讲关注的焦点从司法案件本身,向社会、民生进行了转移,这种转移绝对不是简单的对案件幕后不为人知的案情进行揭露,而是要通过对案件的评论引起观众更多的深思,引起社会更多的共鸣。

三、《今日说法》存在的不足和创新发展的要点

就《今日说法》而言,虽然其创新在观众的高度关注中得到了认可,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因为有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有可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公共秩序的安全。

例如,有些地方电视台为了拼收视率,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播出一些公安部门签发的“通缉令”。而《今日说法》在节目中也曾经的有过类似的尝试,客观的讲,这种公开播报通缉令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缉捕犯罪嫌疑人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像毒枭刘招华、连环爆炸案主犯靳如超等就是在强大的社会通缉压力下被缉拿归案的。但是央视和地方媒体不同的是,它是一个权威的国家级媒体,如果不是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公开发布这种“通缉令”,社会资源浪费是小事,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是大事。因此,央视的电视节目不能简单的从收视效果的角度上进行创新,也不能单纯的从新闻的新颖程度上进行创新,必须要着力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影响的问题,如果这种社会影响达不到积极层面的话,那么这种创新其实就是失败的。地方性电视台或者商业电视台之所以能够进行与央视、与《今日说法》不同的尝试和创新,更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影响力是有限的,是在大众可以承受的心理程度之内的。

再例如,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出发,《今日说法》在播出的过程中,对涉案当事人(或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视频信号都是采用打马赛克的形式出现的,对文字信息都是采用化名的方式来解决的。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涉案人员的信息进行了保护,但是这这种保护应该是又一个尺度和标准的。对于那些社会危害较大,或者是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件,在节目制作和播报的过程中应该在法律或者司法的允许范畴之内公开相关的信息和案情,这样才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保护,也是《今日说法》这类型法制类节目起到“普法教育”的最根本表现。

作为公共电视节目而言,存在这样的瑕疵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具有一定的共性因素的,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些瑕疵通过调整使其影响最小化,那么其实际效果就可能更好了。因此,在今后,不仅是《今日说法》,与《今日说法》同属一个类型的法制节目都应该遵从一定的社会需要进一步创新。归纳起来大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着力从普法宣传上下功夫。各类案件制作成电视节目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但是法制栏目不是电视连续剧,其还要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今后的创新工作中,应以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而能够配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和落实;第二,依托“依法治国”的理念为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舆论氛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已经明确的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宏观纲领性理念,但是具体应该如何落实,细化到民众的生活中应当如何体现,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仍然存在着不清楚的要点,作为传媒平台,特别是作为央视这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传媒平台而言,必须通过对法制概念的细化处理上彰显“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性和突出性;第三,针对典型案例(案件)进行深度剖析。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的复杂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类的纠纷和案件也不断地显现出来,央视作为较大的舆论宣传载体,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将一些社会热点或者是较为有影响力的案例或者案件开展有深度的剖析,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对于避免一些社会矛盾激化和预防相关类似案件发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今日说法》的创新对当下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启示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今日说法》的节目已经越办越成熟、越办越得心应手,而对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工作也找准了切入点进行落实。[9]不过,尽管《今日说法》为了更加贴近主旋律,也相继进行了多次的改版,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是很明显的,这需要通过加强对收视环境因素的调查之后再进行有效的调整。

(一)“依法治国”理念促进电视节目更“接地气”

一般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和政法系统有着直接的关联的,因此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基本上都谋求一个看似较为准确的结合点,但是其实在这种结合之外,是资源的不对等配比,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博弈。[10]但是有了“依法治国”这个纲领性的概念,无论是央视也好,还是地方电视台也罢,都走出了固态思维,都力争以法律的视角报道相关的新闻内容。这样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司法机关与当事人(或案件嫌疑人)之间的关系在镜头面前都是公正的,尤其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而言,只要是法院没有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之前,其身份仍然是“嫌疑”身份。这一点,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上的问题,而是公民权益保障的问题。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而《今日说法》则作为央视的金牌栏目,能够在某种角度或者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关注,其实就是对“依法治国”最好的诠释和落实了。

电视节目的好坏,不能够单纯地看收视率,也不能够单凭社会影响力来判断,要综合分析和仔细解读,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不仅仅是央视的《今日说法》在改变,各地方卫视的法制类电视节目也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版,有些和《今日说法》类似,而有些则具备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无论这种特点多么的鲜明,其实这都是电视节目的共性,这都是电视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直观和面对的问题。只能说是“依法治国”给法制类电视节目提出了一个框架性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指导性的中心思想,至于节目效果如何、节目的未来发展如何,仍需要节目的制作方全体同仁共同努力去创新才能达到。

(二)《今日说法》给地方法制类节目生产和创新带来的思考

央视的意识形态地位、经济实力支持、媒介口碑,综合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媒介资源支持。《今日说法》作为国内顶尖的法制类电视节目,能享受到央视媒介支持带来的资源优势,它对央视所提供的题材资源的占有,对受众资源的充分占有以及它在中午黄金时段的播出,使其取得了高收视率获得了成功。无论是从社会影响力上,还是从观众的关注度上,都是其它法制电视节目所不比拟的。其它法制电视节目无论是参照也好,还是模仿也罢,都很难达到《今日说法》的高度。

跟央视大台比起来,省级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法制类节目受地域限制,选题源相对狭窄,法律专业人才的区域性使得节目的丰富和制作精细度也远远不够,但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本土化优势。地方台法制节目因其选材的主要来源是当地人发生的案件和在当地发生的案例,其贴近性具有地域品牌优势,能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和一定的收视率。地方台法制节目要想争取更多观众,就必须在节目的本土化上继续寻求突破。在这点上,地方法制类节目应该紧抓身边具有特点的涉法案例,只要百姓关注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就应该是地方类法制节目的热点。节目选题可以借鉴《今日说法》选题方向,跳出刑事案件和庭审类案件的局限,挖掘日常生活中具有法律意义的盲区做文章,这些案件有很强的可视性,对观众的普法教育作用更为直接。

以往的法制节目只注重单向传播,说教意味明显,与观众有一定的距离。如今,随着电视传播观念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电视观众的诉求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呈现,法制节目不仅要普及法律,宣传法律,更要唤起民众对于法律事件的种种思考,从而让法制节目切实对观众产生影响。除了生产和传播,地方法制类栏目还可以在节目中体现与本地观众的互动,互动更能引发观众的参与和思考,带给栏目更长时间的影响力。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针对相关法律知识对老百姓随机进行采访以及请来观众与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答疑。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形势下,除了传统的请法律专家团回复观众来信来电,还可以依托电视台在观众中的权威影响力,通过论坛贴吧微博微信乃至APP程序等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方式,与本地本土群众进行快速直接范围广大的即时沟通交流,为群众答难解疑,提供观众需要的法律帮助。这种真诚的互动可以让地方台法制栏目制作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拥有一大批稳定的观众群。

五、结语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法制宣传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法制节目应该在新的时期继续做精、做细,不断创新,为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参政意识,建立良好的民主环境。在今后的文化舆论宣传阵地上,法制类电视节目仍然要秉承着“普法”为主的目的,把法制宣传工作做好,把“依法治国”的理念宣传到位,让“依法治国”切实的落实到每一个民众心中,让所有的民众都在安逸的社会环境下学习、生活,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型关系更加和谐稳固!

注释

1[1]蔡祥荣.情系百姓立足普法——浅析《今日说法》如何坚持“三贴近”[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3).

2[2]何占磊.《今日说法》中的情态研究:一种协商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3[3]杨青山.生活处处有语文——例谈《今日说法》的拟题艺术[J].阅读与写作,2011(10).

4[4]魏杰.析《今日说法》的媒体品牌建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5).

5[5]何占磊.《今日说法》中的态度研究:一种评价视角[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3).

6[6]何占磊.《今日说法》中的介入研究——一种评价视角[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7[7]牛安琪.论《今日说法》的困境和出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8[8]袁黎.《今日说法》中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9]夏德勇.《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的叙事模式[J].怀化学院学报,2005(3)

10[10]程德安.《今日说法》何以化干弋为玉帛?[J].新闻记者.2000(9).

看节目的范文 篇8

一、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为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主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文化。它决定了节目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的指导原则以及整个节目的基调。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正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他文化形态持日渐宽容的态度。主流文化以政权作为强大后盾,将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既有统治体系的“共识”,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主流文化的发展,需要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当面的宣传,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正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以正面宣传为主,嘉宾多为政府官员。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于热点的新闻时事进行评论解读,就政府的方针政策为百姓答疑解惑,解决问题。节目旨在发挥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为领导和群众之间、党委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其节目定位决定了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必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社会主流文化。这样的节目无疑是宣传主流文化的最好阵地。如何在节目的官方色彩和多样化的观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将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受众传播?对此,笔者认为,选题至关重要。角度低、立意高的民生话题是目前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的首选,也是时政类谈话节目回归的前提。

二、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为精英文化的传播与展示提供了平台

精英文化在我国也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它是与大众文化相对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目前,中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期,精英文化并没有充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精英文化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危机,精英文化开始分化,一部分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与大众文化融为一体,而另一部分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承担起提高民族文化水准和唤起社会良知的重任。

精英文化的主体即知识分子本身具备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修养,他们对于整个社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对于电视媒体有着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希望电视节目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

以郑州电视台开播9年的时政谈话类节目《周末面对面》为例,在2009年曾制作播出5期有关郑州市政府各个局委进行政风行风评议的特别节目。节目筛选出部分知识分子作为特邀嘉宾或者特约评论员,与政府各部门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评论,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了自己的意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本质需求

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文化形式。从实质上说,大众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它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如今,多数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处处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正是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所需要的。无论是在策划过程中,还是在制作过程中,目前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热点已经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过渡,开始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内心感受,关注他们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关注人”使中国的电视传媒与观众前所未有地贴近,而电视谈话节目采取平民化的视角,展示出一种平常心态,使得节目充满了人情味。

综上所述,目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相互冲突的背景下,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空间,顺应了三种文化的发展要求,必然会迎来它的回归。

上一篇:做建筑设计方案的整体流程下一篇:捡贝母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