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共11篇)
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 篇1
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
审判大会开始了,法庭上一片寂静。
“请原告苹果陈述起诉的请求与理由。”猫审判长话音刚落,原告苹果就激动地站了起来。只见它拄着拐杖,残缺的身体缠满绷带,人未站稳就已泣不成声:“猫大人,请您明鉴,昨天晚上我正享受着夜的宁静,就看见一个影子。它先是在客厅里东张西望,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叫声,接着它的小眼睛就瞄上了我,不一会儿就把我咬得遍体鳞伤。幸好主人回来得及时,救了我一命。我请求猫大人为我做主!”“原告陈述完毕,下面请被告老鼠皮皮进行答辩。”猫审判长的声音再度响起。只见被告老鼠皮皮显出一脸的无辜:“猫大人,冤枉啊!昨天晚上,我的确来到了客厅,但我只拿了一个牛奶盒。回到屋里一看,才发现那是一个空盒。我便饿着肚子上床睡觉去了。我没有咬苹果。真的好冤啊!请大人明察!”
听着老鼠皮皮的话,苹果气极了:“猫大人,它在说谎!我有证人!”“传证人上场!”猫审判长严肃地喊道。香蕉、菠萝、梨3位证人相继走上法庭。面对3个证人,老鼠皮皮开始还是拼死抵赖,但当它看到证人香蕉手里拿着的`一张照片,它才意识到自己是罪在难逃了。因为它看到相片中拍摄的正是自己抱着苹果咬的瞬间。
“不——”老鼠皮皮无力地瘫倒在法庭上
待皮皮缓过神来,猫审判长送给它这样一段话:“皮皮,做了坏事你以为只有天知地知啊?你可知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再说了,其实每一个人所做的坏事即使在没有其他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还是有一个人知道的。”皮皮无力地问:“这个人是神仙吗?”“不,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皮皮咀嚼着猫审判长的话,喃喃自语:“吱,吱,还有自己知道。还有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从此老鼠便不停地叫着:“吱,吱,自己知道,吱,吱,自己知道。”
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 篇2
果然不出所料。黄昏的时候,嗯嗯一阵晚风似的跑来,吭哧吭哧地对老人说:“他,阿墩他,跌倒了!”
“哦,该。以前我就对他说,而且是多次对他说,说得都不愿再说了,在那样一个地方,一不小心就会栽跟头。可是他就是不听。不听倒也罢了,还说,说些闲话,净说些闲话啊。满不在乎的人又能怎样呢,如果现在还不跌倒的话。”听得出,老人十分感慨。这感慨,如果全都摆出来,大概有十里路那么长了。说完了,老人便继续忙他的营生去了。仿佛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雨也与他无关似的。
“可是他,阿墩他,又爬起来了。”嗯嗯接着说。嗯嗯说话时胸腔里总是“嗯嗯嗯嗯”的,似是在配音,或故意地制造某种气氛,因此大家就都叫他嗯嗯。嗯嗯肯定是觉得,阿墩是老人的儿子,儿子跌倒的事儿是大事,才风风火火地跑来说给老人听的。这也合理,至少是合情,他不说给老人听又能说给谁听呢?这个嗯嗯,说到底,还不是爱管闲事的那种人,毕竟他是老人的侄子。
可是,老人的目光里显然是写满了“怒其不争”:“我知道他的身是爬起来了,那是出于一种本能;可是,他的心呢?没发现他的心依然在那里匍匐着任人踩吗?哦,当然,你是没踩,你踩才好,把他踩痛了,踩得难以忍受了,或许他就懂得在地上趴着的滋味了。”
“那他,太悲惨了!”嗯嗯总觉得阿墩不应该是那样一个人,从小在一块儿玩大的,不可能不了解,因此就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关于这世间的“应该”或“不应该”的事儿,很显然,嗯嗯并没有琢磨透。这也不能全怪嗯嗯,因为这本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每个人,都是在这门很深奥的学问的掌控下喘息,有的喘得均匀一些,有的喘得急促一些,有的喘得像样一些,有的喘得不像样一些。
“不悲惨,又能怎样呢?一个没出息的人不悲惨,又让谁去悲惨呢?总要有人去演悲惨的角色的。”老人承认,这话说得有点儿狠,可此刻,最适合说狠话,说得越狠就越好。说完了狠话,老人捋了捋胡子,似乎是在捋时光。时光一下子就被风弄得很不顺溜了,可老人喜欢让时光顺溜着,这样心情就也顺溜着。心情是应该很顺溜的,老人一直以来就是这么想的。
老人看着窗外,想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这次也一块儿想了。
一眨眼,天就已经很黑了,似乎从来没有这样黑过。嗯嗯很想再说话,说很多很多话,他是攒了很多的话来的,看他刚跑来时的样子就知道了。可是,老人已经不听了,耳朵虽然没有塞上,但心已经塞上了。老人只想让自己的心情顺溜着。至于能不能让自己的心情顺溜着,就连老人自己也不知道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老人又鬼使神差地抖开了他的老纸扇,并且长久地扇着他的老纸扇,不断地制造着风。只可惜那些风若有若无,形同虚设,很难带走眼前的这个无比滞闷的夏天。
谭延桐,作家,现居南宁。主要著作有小说集《谭延桐中短篇小说精选》。
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 篇3
相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莫绍谦是爱童雪的,尽管这一份爱是沉重的。他明明始终告诉自己,童雪是仇人之女,自己是要报复她。但是在日渐相处中,爱上就是爱上了。
可是他对童雪的爱,他说不出口,也不能说出口。于是,莫绍谦习惯了在背后默默的为童雪做一切,当自己说了伤害童雪的话,自己又暗自伤心。
莫绍谦对童雪的爱,是那么的深沉。童雪是莫绍谦的鬼迷心窍,这一份鬼迷心窍的爱只有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于是,在互相伤害中,童雪成了莫绍谦一生戒不掉的瘾。
03、这世上毕竟有些恋情,失了开局残了结尾
莫绍谦和童雪的开始,就已经是注定了结局。由于上一辈的恩怨,莫绍谦对童雪一家是深恶痛绝,因为是童雪的父亲让他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父母。
于是莫绍谦为了报复,就把童雪禁锢在身边,让她成了人人不齿的第三者,让童雪失去了萧山,让童雪厌恶着自己。
莫绍谦也以为自己只是报复童雪,可是在相处中他还是爱上了童雪,痛恨爱上童雪的他,只能伤害童雪,也只能伤害自己。
明明是爱,可是却隔着一层恩怨的纱,恨不能,爱也不能,这就是莫绍谦。
明明不爱,却是由于上一辈的恩怨,不得不与莫绍谦在一起,这就是童雪。
最后在童雪准备出国,在过安检的时候发现行李箱里有部手机是莫绍谦,开机后有条短信自动发给了童雪,短信只有三个字,就是:我爱你。
难道结局就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在小说的番外,莫绍谦和童雪是在一起了。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作文 篇4
行走在林荫间的长廊,看路旁落叶飞扬,不远处有一个人影在长椅上,形单影只。手捧一本教科书,身旁还有枝叶上未蒸干的露珠,虽孤独却不显寂寥。长廊、人影、书卷、露珠,这不正是校园清晨的模样吗?等到校园苏醒,也就渐渐热闹起来。莘莘学子来来往往,晨读声在风中四散开来。此时的校园不比初醒时的模样,多了几分喧闹,几分灵气,像这样慢慢地品,品书中圣贤言古今传世语。
踱步校园芬芳小道,和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嗅那一卷书香。清潭白莲,绿树红墙。“博学广才,器识为先”的校训闪烁着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静静地点缀在校园宣传栏里。这里一位位学长飞往神圣的殿堂,一个个学姐踏入理想的学府,还有老师们微笑着的脸庞。脚下,蓝黄相间的地砖绘出地球的模样,唯有中国,那一抹耀眼的红,映入每个学子心房。每一天,他们就这样细细地听,如河口凝神倾听自己的源头,听校园诉说他的悠久。
陌上青柳婀娜,细雨飞花若梦。这几日的烟雨,是永无休止的绵长,朦胧了一盏盏灯,一页页景。低着头,拨开水洼,不紧不慢地走,任雨水滑落伞沿,滴答滴答,再抬头时,已进了新修的食堂,香飘四溢,动作利索的同学早已入座。看着涌入的人群,带走身旁的清风,只留下一地匆忙的脚印,像这样深深地嗅,嗅一朵小花,直到直觉化为乌有。
一缕足音,一道身影,点点滴滴展示蓬勃的朝气。那一列列笔直的长队,一声声整齐的步伐,在柔光的沐浴下奔进绿草如茵的操场,化作一幅柔和的水墨丹青,住进每个学子清澈玲珑的心里。长长的列队,仿佛通往时光的深处,而我,就在耳畔的曲音里沉浮。像这样静静地看,看一列人影,在空气中溶进了无尽的理想与渴望,脚下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心中忽现一抹明亮,描绘你安然的模样;一缕柔肠,被你用流淌的水声汇集而成的绵软情怀轻轻解开;一树繁华,心甘情愿为你绽放;一树嫣红,看痴了你的如梦如初,灵魂的殿堂,唤醒了我心中的柔软。林荫道上,独自行走,此时,只一人乃谦谦君子,只一个人是大家闺秀。只要有这片土地的陪伴,一切繁华飘散又何妨。
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 篇5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1】
这部更贴近生活的电影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喜——相识后在相爱中相知,彼此陪伴,开一家餐厅,养一只狗,生病,死亡,完成遗愿。
今天的影院里来了很多中年夫妻,他们并排坐着,电影散场,有一对夫妻迟迟没有离去,我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盯着屏幕,呆呆的样子。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隋东风在海上讲完自己的故事,那位船夫突然拿起对讲,对着自己的妻子说:I love you 妻子的反映,则是中年夫妻特有的——你做了什么错事?还是外面有人了?
可能情感的表达在人生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吧,喜欢,就要说,觉得不开心,就要倾诉,只可惜,漫长的生活里,成年人渐渐收敛了自己的感情,好像不动声色,是现代社会的优良品质一样。
至于爱情,当我再次接受一段感情时,就明白一个道理——把他放在心上,把有他的日子,当成最好的日子,学会珍惜。
人生里,有爱的人在,就是最好的日子,所以,我想过的日子,是有你的日子。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2】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平淡得甚至有点无聊。给了许多风景的镜头,的确是好看,但实在是少了烟火味,而且削弱了人与人的戏份,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自己在看一个优美的风景mv,几度无聊得想拿起手机。
电影里林太太说:“婚姻是要靠熬的,总会有想要离开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暗示着什么,或者这种相似性会在男女主身上体现吧。结果他们俩竟然是顶好的模范夫妻,没有任何大的争吵。还伴随着旁人的各种羡慕和称赞,让这份感情更像是浮在空中了,实在是太完美了,缺少了烟火气,像是一副被框起来的精致假画。演员们的演技和台词也有点出戏。有些故意地挤眉弄眼,放大表情细节,这难不成是迪斯尼的影响吗...还有翻译腔调的台词,听起来很别扭。
全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或者说画面更合适)是,男主在见到女主心心念的鲸鱼后,将女主的一部分还回海里,音乐起,尘随风走。还有梅琳达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非常的羡慕。由于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不会怀疑两人爱的深沉,只是它难免会被留下的人加了记忆的滤镜,更像是一份缅怀一份执念,舍不得也记不得那些缺陷。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3】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一部关于追忆爱情的电影,一部让人相信美好爱情的电影,一部关于纯爱和相濡以沫的电影,也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故事温暖而感动,风光宁静而优美。它收获了我对爱情的依旧期许,收获了我对故事情节流下的眼泪,收获了我对极光和鲸鱼的向往。这部集太多美好而又温柔的电影《只有芸知道》可能不会创造太高的票房,但却足够感动我的心,也让我触碰到如此美的风景,让人不忍心错过任何一帧画面。
娓娓道来的一部慢节奏的电影,感人至深,源于真实的故事,源于相濡以沫的爱情。时间跨度很大,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式将整个爱情故事穿插了起来,没有那么沉重,但却给人淡淡的芬芳气息。也许是影片的画面感太过恬静优雅,南半球的自然风光是那样的唯美和谐,那些遇见如初的美好在这部电影里都有了很好的呈现。那棵树下的“前世今生”,只因有你的陪伴才不觉孤独,这份爱情让人动容,这份牵挂让人不舍,除了爱情,还有相知相伴的亲情,以及缘分相聚的友情。我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看到他们对彼此的感情,还有人性本善的光辉。最后的公园座椅以及上面刻的字就是对这份感情的一种延续和纪念。择一人,过一生,可半路被留下的人,苦啊。这份相爱相守的爱情在当今的社会里是更显凄美而又难得。
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是免不了与一些人相遇和分离,分离的时候固然是伤感的,可那些曾经相知相守的回忆却依然支撑着我们为爱前行,毕竟离别苦,可走的那个人一定希望留下的那个人要开心幸福的走下去,哪怕是带着两个人的梦想呢。这应该是彩蛋里小芸留下那段话的深刻含义。也许有人会觉得病逝的离苦是这部电影的俗套,其实不然,当我看到影片最后导演与原型朋友的合影才明白,这是冯导送给朋友的纪念吧。淡淡的忧伤,没有刻意的煽情,绝美的自然风光,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舒服。
徐帆突如其来的演技真的从微表情里都能读出真实,读出感动,这就是演员的“技术”,瞬间就能将观众征服。而黄轩和杨采钰两人也在电影里奉献了动人的爱情和动人的表演,两个人的表演都很有质感,让人看着很舒服,特别是对小狗Blue的感情,真的更加的“抓人”,看得我也好难过。
“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平淡而又真实的爱情是多么的沁人心脾,它还原了爱情的本质,这份爱情没有因为忙碌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而被冲淡,相反却是在这样的平凡岁月里将彼此更加紧紧抓牢。愿所有人都能够遇见今生挚爱,携手相伴余生。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4】
故事发生在生活在新西兰的一对华人夫妇身上,结婚第十五年,妻子罗芸(杨彩钰饰)猝然离世,隋东风(黄轩饰)带着内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迹的地方,重温了过去美好回忆,完成妻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分别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隋东风回到北京,如妻子所愿,又重新拿起了笛子,养了一条像死去的“布鲁“一样的狗。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最后进行总结,冯小刚的成功与局限无不透露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利”而轻“义”,国家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一群胆怯而又不安的个人。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5】
留下的人,苦啊。
听到这句话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妈妈刚走不久,我抱着她今年春节才和我一起买的大衣,坐在荧幕前眼泪啪啪往下掉到大衣上,我赶紧拭去——你留下我在这世上,苦啊。
和爸爸打过电话了,爸爸一个人守着空房子,声音特别清楚地有点颤抖。
妈妈,你留下的爸爸,苦啊。
所以我太明白隋东风和林太是什么感情,该有怎样的神态了。所以很感谢几位主角献出了近乎于真实的演绎,让我回校以后终于有机会好好哭一场。
这个故事风景美成了童话,而人生依然真实,罗芸要接受的始终是残酷的离去。
东风要接受的始终是她不在了这个事实。
而这个故事即使是个悲剧,也是一个成人童话。电影里纯粹的爱情,单纯的好意…映照着担忧太多、杂念太多的我们。两人相爱真的可以单纯地爱一辈子。故事里的他们动人的爱情、与梅琳达的友情、和林太的“亲情”、梅琳达对老夫妻和孩子们的好……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那么真诚纯粹,以至于让观众甚至不会为后来的离别而难过,只觉得这些感情曾经存在过,就很美好了。
所以即使失去你很痛,我也曾在十八年生活里,拥有过最伟大,最美好的母爱。
这部电影,像是生活给我的一个大大的拥抱。生活好像什么都知道,不说话而已。
以上,讲述一下我和《芸》的缘。
以下,回归对电影的评价。
我没有专业电影评价水准,这是我第一次写完整的影评。就说些自己可以说的吧。
看了这个问题下目前所有的影评。对其中几个观点发表以下拙见,欢迎指正。
第一个观点:赌博来决定婚姻会让人觉得价值导向和质感都非常奇怪。
——并不觉得奇怪,罗芸二十岁后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馈赠,因此她很没有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可以拥有一段长久的爱情,也怕在一起后她和东风都承受不了她的离去。然而当时又爱上了东风。这样两难真的无法下定决心,于是就交给了天注定。
第二个观点,“故事既无悬念,细节又无烧脑之处,复杂的叙事时间切换模式似乎显得并无必要。”
——故事真的没有悬念吗?罗芸是怎么死的?罗芸从始至终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隋东风不够有安全感吗?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念及有“所谓的安全感”的鲸鱼?
时间切换复杂吗?我觉得没到第一时间看不懂的程度都不叫复杂。时间切换显然是对整部影片叙事来说肯定利大于弊的。先安排他们婚后平淡生活的情节在前,他们相识相爱的情节在后,这样安排不会乱,因为观众已经知道他们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如果先把相识相爱的激情放在前,到婚后一直平淡如水或者生离死别,叙事未免乏味。
影片开始隋东风说“我一直和一个叫罗芸的女人搅在一起”,我就猜到了影片悬念都在罗芸而非隋东风身上。不仅是观众,隋东风也一直在揭开罗芸的秘密。情节也是根据某个情节揭开罗芸的秘密程度高低来安排的。时间切换模式并非无必要,相反暗藏线索。
而且照观点二的逻辑,直线叙述是合适的。但我反倒认为很不合适。
直线叙述大概会让这个故事传达的意义变味。闪回式叙述传达的是 “你来看,美好已逝,但曾经存在过。”比起直线式叙述传达的“美好最后破灭了,你就接受这个结果吧。”,要更加温柔,更加艺术化。人生本无意义最终都归沉寂,但曾经的美好,曾经追逐过美好,让人生显得有了意义。
第三个观点:鲸鱼或许是她在平淡生活中对远方的一腔幻想。
——并不仅仅是。鲸鱼给她安全感,这是她自己说的。鲸鱼庞大到不会被其他动物杀死。这正是罗芸所没有的,她二十岁以后的生命每一天都可能会死。她能告诉东风吗?她爱他,不可能让他和自己一起受死亡的威胁。所以她只能带着秘密,渴望鲸鱼看似永远的安全感。也正因为这种不安全感,罗芸渴望立刻就过自己最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故事的矛盾点了。想离开餐馆,却不能告诉东风真正想离开的原因。于是同床异梦,继续这差强人意的生活。毕竟有他,生活就不算糟糕。不知道她每天都在面临死亡威胁的东风,放下长笛拿起锅铲一干就是十五年,却还想着多挣几年钱给她多点安全感。而安全感似乎永远填不满——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刚攒够了所谓的安全感,刚决定好开始新生活,小芸就走了,剩下东风一个人。
东风历程一万五千公里,让罗芸回到他们住了十五年的家,回到父母身边,去到深海鲸鱼的怀里,最后,在那把天蓝色长椅上,他为她留下一句话“你在哪,哪就是我的家”。终于他拾起长笛,原来罗芸也为他留下了信,“你看到这张纸条,我就知道你活过来了,我就放心了。带着我的那份,好好生活…”
就像渔夫听完东风讲完故事之后给妻子打的那一通电话,我要告诉你,我爱你。
活着的人,还能做这些事,就早早地做吧。留下的人,带着先走的人那份,好好生活吧。即使没有了你,我不知道该怎样好好生活。
——到底多爱东风,只有芸知道了。
只有云知道 观后感 篇6
看《只有云知道》,人物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是,赌博赢了。
这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都一样,转折点往往是掉下悬崖得到一本秘籍或者遇见某个女的,爸爸是武林高手。
这就是创作者自己也找不到答案的证据。电影可以启迪人的认知,但是分为真电影和假电影。有些导演很伟大,他伟大在他已经参透了人生的秘密,他是有答案的。比如《百万宝贝》的导演。
有些导演他只是凭着资本和故事进入了电影领域的一个工作人员而已。所以他对人生也没有答案。如果你非让他去解读人生,他就会设计一些机缘巧合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恰恰掩盖了人生最本质的秘密。
人生是怎样从无到有的,是怎样实现奇迹的,是怎样突破自我的?……这些问题你通常只可以在两个领域听到答案。那就是教育领域和宗教领域。
凡是不回答人生最关键的问题,在其他的事上反复渲染的,那都不是艺术,都只是扯淡罢了。
当然,扯淡也有高下之分,也有三六九等。有些导演承认自己没有答案,所以一心一意闹着玩儿——这也特别好。纯娱乐片儿其实也是良心之作。老想煽情的大家都累。
《只有芸知道》,我觉得是一部临界点儿的影片。做题已经就差最后一步了。风景很美,不紧不慢地一个人就茶看,挺不错的。
你莫认真,我且清新。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篇7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篇8
作为一个有近30年婚姻生活的过来人,我如论如何也没法相信男女主人公在异国他乡,在一个风景绝美但又异常偏僻的小镇,经营中餐馆十五年,俩人居然每天如新婚般甜蜜、恩爱,不说有婚姻的危机,连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也不曾出现。我想王子和公主的生活也不会如此美好、或者说如此虚假吧。
影片还特地注明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因为男主角是导演的男闺蜜,他的妻子还在盛年因为疾病离世,男主角痛不欲生,导演被他的爱情生活所感动,拍出了一部想感动所有人的《只有芸知道》,遗憾的是我至始至终都没有被东风和芸的爱情故事感动。女孩年轻貌美气质佳,哪个男孩不喜欢?辛辛苦苦追到手,开始柴米油盐的庸常生活,生儿育女,为了生活特别是在异国他乡,又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哪里有条件把老婆当公主一样地供着?
倒是徐帆饰演的教授夫人角色更为真实,在国内知名大学当教授的丈夫,到了异国他乡只能靠教小孩谋生,大教授也有令人无法容忍的缺点,让妻子产生过离他而去的想法。因为爱、因为多年的相依为命,夫妻已经成为没有血缘关系最亲的亲人而无法割舍。因为丈夫的离世,妻子无法抑制的思念之情在一对新人的婚宴中,触景生情,酒后吐露真情。这好像才是真实的夫妻之情、生活常态。
如果真有影片中的神仙夫妻,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彼此都能至始至终地恩爱如初,真是让人羡慕。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篇9
因为这本日记不是给全世界看的,是给芸看的。
没有不如人意,没有满地鸡毛,所有不愿意宣之于口的痛苦都只用寥寥几笔带过:
“我匆忙带着芸去医院,我们的孩子没了,芸非常难过”。
“一个持枪的吸毒醉汉在我们饭馆闹事,芸被吓坏了”。
“布鲁是条乖狗,它病死了,我们爱它”。
“一天晚上正睡觉,警察给我打电话,说我们的餐馆着火了,全都烧没了”。
电影将所有观众都圈在玻璃橱窗之外,不做解释,也不允许靠近。所有的疼痛,哭喊,心惊胆战都隔着一层玻璃,让观众们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从头到尾只是一个看客,悲其之遇,到此为止。
情节的匆匆,只是在反复提醒观众:不关你们的事。观众们不用深究所有的起承转合和前因后果,因为所有没有提及的故事,都是他和芸之间的默契。
他最愿意与人分享的,只有他对芸的爱意,和那些他记忆中芸说过的诗意的只言片语。
他知道她的执念,也迁就她的执念。她说她喜欢清净,所以他带着她在奥克兰看云听风十五年;她说她总是梦见蓝鲸,大约是没有安全感,所以他将房间装潢成海,将蓝鲸摆在床头叫她安心;她扎根成树,却又羡慕风的来去自由,所以他带着她不远千里看极光炫目;她说生活该有改变,于是他又拉着一车行李和回忆跟她重返城市和人群。
电影语言述说着一桩又一桩往事,话语之间尽是“我爱她”三个字。
影片中的他们一起走过了十余载,男人肉眼可见地憔悴老态了起来,而芸却永远美丽动人,毫无破绽。这便是他眼里的爱人:从来不会衰老,也不会狼狈,温柔如水,又俏皮如初。打在芸身上的每一束光和影,她的眸、酒窝、衣角乃至发丝,一寸一寸,全都美得失真,恍若神人。甚至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是依然是娇花照水,身上还带着暖烘烘的沐浴露的香气。但那确实就是他眼中所见了。我的芸,确确实实就是这么美的。
他真的十分十分想念她。这份牵挂和时光一起,滤掉了回忆中所有的不快和遗憾,剩下的,只有一对万事如意、相濡以沫的神仙眷侣。没有和他们一起痛过爱过,观众们就像在看真空罩子里的乌托邦,美则美矣,无波无澜。
这个片子太多情绪了,以至内容无处安放。导演急着替这个男人表达许许多多的来不及说出的爱,却忘了影院一群观众等着收获共鸣。全片132分钟,分角色朗读日记各个自然段,希望能将这段爱情的所有高光时刻都一一展现,却从来不留一个入口让观众捋清这些情节的始末。
大家只听到他高呼他的汹涌爱意和痴情,却始终无法共情其中。
观看《只有芸知道》电影感悟体会 篇10
这部更贴近生活的电影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喜——相识后在相爱中相知,彼此陪伴,开一家餐厅,养一只狗,生病,死亡,完成遗愿。
今天的影院里来了很多中年夫妻,他们并排坐着,电影散场,有一对夫妻迟迟没有离去,我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盯着屏幕,呆呆的样子。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隋东风在海上讲完自己的故事,那位船夫突然拿起对讲,对着自己的妻子说:I love you 妻子的反映,则是中年夫妻特有的——你做了什么错事?还是外面有人了?
可能情感的表达在人生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吧,喜欢,就要说,觉得不开心,就要倾诉,只可惜,漫长的生活里,成年人渐渐收敛了自己的感情,好像不动声色,是现代社会的优良品质一样。
至于爱情,当我再次接受一段感情时,就明白一个道理——把他放在心上,把有他的日子,当成最好的日子,学会珍惜。
人生里,有爱的人在,就是最好的日子,所以,我想过的日子,是有你的日子。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2】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平淡得甚至有点无聊。给了许多风景的镜头,的确是好看,但实在是少了烟火味,而且削弱了人与人的戏份,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自己在看一个优美的风景mv,几度无聊得想拿起手机。
电影里林太太说:“婚姻是要靠熬的,总会有想要离开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暗示着什么,或者这种相似性会在男女主身上体现吧。结果他们俩竟然是顶好的模范夫妻,没有任何大的争吵。还伴随着旁人的各种羡慕和称赞,让这份感情更像是浮在空中了,实在是太完美了,缺少了烟火气,像是一副被框起来的精致假画。演员们的演技和台词也有点出戏。有些故意地挤眉弄眼,放大表情细节,这难不成是迪斯尼的影响吗...还有翻译腔调的台词,听起来很别扭。
全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或者说画面更合适)是,男主在见到女主心心念的鲸鱼后,将女主的一部分还回海里,音乐起,尘随风走。还有梅琳达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非常的羡慕。 由于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不会怀疑两人爱的深沉,只是它难免会被留下的人加了记忆的滤镜,更像是一份缅怀一份执念,舍不得也记不得那些缺陷。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3】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一部关于追忆爱情的电影,一部让人相信美好爱情的电影,一部关于纯爱和相濡以沫的电影,也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故事温暖而感动,风光宁静而优美。它收获了我对爱情的依旧期许,收获了我对故事情节流下的眼泪,收获了我对极光和鲸鱼的向往。这部集太多美好而又温柔的电影《只有芸知道》可能不会创造太高的票房,但却足够感动我的心,也让我触碰到如此美的风景,让人不忍心错过任何一帧画面。
娓娓道来的一部慢节奏的电影,感人至深,源于真实的故事,源于相濡以沫的爱情。时间跨度很大,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式将整个爱情故事穿插了起来,没有那么沉重,但却给人淡淡的芬芳气息。也许是影片的画面感太过恬静优雅,南半球的自然风光是那样的唯美和谐,那些遇见如初的美好在这部电影里都有了很好的呈现。那棵树下的“前世今生”,只因有你的陪伴才不觉孤独,这份爱情让人动容,这份牵挂让人不舍,除了爱情,还有相知相伴的亲情,以及缘分相聚的友情。我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看到他们对彼此的感情,还有人性本善的光辉。最后的公园座椅以及上面刻的字就是对这份感情的一种延续和纪念。择一人,过一生,可半路被留下的人,苦啊。这份相爱相守的爱情在当今的社会里是更显凄美而又难得。
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是免不了与一些人相遇和分离,分离的时候固然是伤感的,可那些曾经相知相守的回忆却依然支撑着我们为爱前行,毕竟离别苦,可走的那个人一定希望留下的那个人要开心幸福的走下去,哪怕是带着两个人的梦想呢。这应该是彩蛋里小芸留下那段话的深刻含义。也许有人会觉得病逝的离苦是这部电影的俗套,其实不然,当我看到影片最后导演与原型朋友的合影才明白,这是冯导送给朋友的纪念吧。淡淡的忧伤,没有刻意的煽情,绝美的自然风光,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舒服。
徐帆突如其来的演技真的从微表情里都能读出真实,读出感动,这就是演员的“技术”,瞬间就能将观众征服。而黄轩和杨采钰两人也在电影里奉献了动人的爱情和动人的表演,两个人的表演都很有质感,让人看着很舒服,特别是对小狗Blue的感情,真的更加的“抓人”,看得我也好难过。
“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平淡而又真实的爱情是多么的沁人心脾,它还原了爱情的本质,这份爱情没有因为忙碌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而被冲淡,相反却是在这样的平凡岁月里将彼此更加紧紧抓牢。愿所有人都能够遇见今生挚爱,携手相伴余生。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4】
故事发生在生活在新西兰的一对华人夫妇身上,结婚第十五年,妻子罗芸(杨彩钰饰)猝然离世,隋东风(黄轩饰)带着内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迹的地方,重温了过去美好回忆,完成妻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分别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隋东风回到北京,如妻子所愿,又重新拿起了笛子,养了一条像死去的“布鲁“一样的狗。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最后进行总结,冯小刚的成功与局限无不透露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利”而轻“义”,国家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一群胆怯而又不安的个人。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5】
留下的人,苦啊。
听到这句话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妈妈刚走不久,我抱着她今年春节才和我一起买的大衣,坐在荧幕前眼泪啪啪往下掉到大衣上,我赶紧拭去——你留下我在这世上,苦啊。
和爸爸打过电话了,爸爸一个人守着空房子,声音特别清楚地有点颤抖。
妈妈,你留下的爸爸,苦啊。
所以我太明白隋东风和林太是什么感情,该有怎样的神态了。所以很感谢几位主角献出了近乎于真实的演绎,让我回校以后终于有机会好好哭一场。
这个故事风景美成了童话,而人生依然真实,罗芸要接受的始终是残酷的离去。
东风要接受的始终是她不在了这个事实。
而这个故事即使是个悲剧,也是一个成人童话。电影里纯粹的爱情,单纯的好意…映照着担忧太多、杂念太多的我们。两人相爱真的可以单纯地爱一辈子。故事里的他们动人的爱情、与梅琳达的友情、和林太的“亲情”、梅琳达对老夫妻和孩子们的好……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那么真诚纯粹,以至于让观众甚至不会为后来的离别而难过,只觉得这些感情曾经存在过,就很美好了。
所以即使失去你很痛,我也曾在十八年生活里,拥有过最伟大,最美好的母爱。
这部电影,像是生活给我的一个大大的拥抱。生活好像什么都知道,不说话而已。
以上,讲述一下我和《芸》的缘。
以下,回归对电影的评价。
我没有专业电影评价水准,这是我第一次写完整的影评。就说些自己可以说的吧。
看了这个问题下目前所有的影评。对其中几个观点发表以下拙见,欢迎指正。
第一个观点:赌博来决定婚姻会让人觉得价值导向和质感都非常奇怪。
——并不觉得奇怪,罗芸二十岁后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馈赠,因此她很没有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可以拥有一段长久的爱情,也怕在一起后她和东风都承受不了她的离去。然而当时又爱上了东风。这样两难真的无法下定决心,于是就交给了天注定。
第二个观点,“故事既无悬念,细节又无烧脑之处,复杂的叙事时间切换模式似乎显得并无必要。”
——故事真的没有悬念吗?罗芸是怎么死的?罗芸从始至终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隋东风不够有安全感吗?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念及有“所谓的安全感”的鲸鱼?
时间切换复杂吗?我觉得没到第一时间看不懂的程度都不叫复杂。时间切换显然是对整部影片叙事来说肯定利大于弊的。先安排他们婚后平淡生活的情节在前,他们相识相爱的情节在后,这样安排不会乱,因为观众已经知道他们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如果先把相识相爱的激情放在前,到婚后一直平淡如水或者生离死别,叙事未免乏味。
影片开始隋东风说“我一直和一个叫罗芸的女人搅在一起”,我就猜到了影片悬念都在罗芸而非隋东风身上。不仅是观众,隋东风也一直在揭开罗芸的秘密。情节也是根据某个情节揭开罗芸的秘密程度高低来安排的。时间切换模式并非无必要,相反暗藏线索。
而且照观点二的逻辑,直线叙述是合适的。但我反倒认为很不合适。
直线叙述大概会让这个故事传达的意义变味。闪回式叙述传达的是 “你来看,美好已逝,但曾经存在过。”比起直线式叙述传达的“美好最后破灭了,你就接受这个结果吧。”,要更加温柔,更加艺术化。人生本无意义最终都归沉寂,但曾经的美好,曾经追逐过美好,让人生显得有了意义。
第三个观点:鲸鱼或许是她在平淡生活中对远方的一腔幻想。
——并不仅仅是。鲸鱼给她安全感,这是她自己说的。鲸鱼庞大到不会被其他动物杀死。这正是罗芸所没有的,她二十岁以后的生命每一天都可能会死。她能告诉东风吗?她爱他,不可能让他和自己一起受死亡的威胁。所以她只能带着秘密,渴望鲸鱼看似永远的安全感。也正因为这种不安全感,罗芸渴望立刻就过自己最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故事的矛盾点了。想离开餐馆,却不能告诉东风真正想离开的原因。于是同床异梦,继续这差强人意的生活。毕竟有他,生活就不算糟糕。不知道她每天都在面临死亡威胁的东风,放下长笛拿起锅铲一干就是十五年,却还想着多挣几年钱给她多点安全感。而安全感似乎永远填不满——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刚攒够了所谓的安全感,刚决定好开始新生活,小芸就走了,剩下东风一个人。
东风历程一万五千公里,让罗芸回到他们住了十五年的家,回到父母身边,去到深海鲸鱼的怀里,最后,在那把天蓝色长椅上,他为她留下一句话“你在哪,哪就是我的家”。终于他拾起长笛,原来罗芸也为他留下了信,“你看到这张纸条,我就知道你活过来了,我就放心了。带着我的那份,好好生活…”
就像渔夫听完东风讲完故事之后给妻子打的那一通电话,我要告诉你,我爱你。
活着的人,还能做这些事,就早早地做吧。留下的人,带着先走的人那份,好好生活吧。即使没有了你,我不知道该怎样好好生活。
——到底多爱东风,只有芸知道了。
但爱可以多真实,爱有多可贵,爱的力量多伟大,
《只有芸知道》电影观后感 篇11
没想到,它不完全是。
不仅不完全是,我本来设想的那些公路电影应有的迭荡起伏,那些所谓的设计桥段,那种在旅途中,让观众随着路人逐渐地、慢慢地了解女主角的起承转合,也都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冯小刚心不在此。某种程度上,《只有芸知道》充满了意外。
在题材上,它与近十年冯小刚电影所追求的厚重历史、家国情怀相去甚远,在这部电影里,曾经执着的冯小刚,表现得几乎全无野心。最激烈的矛盾,似乎更多是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自己的关系。
在形式上,它也完全不见《我不是潘金莲》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构图、调度,还是剪辑,都非常之简朴,一派和风细雨,从容淡然。
在《只有芸知道》里,就像片中反复出现的明媚新西兰风景,所谓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背景,而导演所要讲述的重点,显得既清晰又模糊――
一对男女相逢相知相爱相守的故事,抛开死亡因素,其实既不惊心也不动魄。所有情节最为激烈的部分,都被压缩在极小的篇幅里快速完成,更多的时间,是在偏僻小镇开起了餐馆后,男主角如何围着灶台转,女主角切肉切到了手,是领养了狗狗之后在家门前散步,是那些关于外语交流的小段子。
无风无浪,无惊无险,遛个狗进个货,数落一下哪家店的虾不够好,顶多梦见个鲸鱼,撞上个揣着枪的醉汉。三年,五年,还是九年,十五年,日子和太阳一样,照旧升起又落下。
节奏慢悠悠,鸡零又狗碎。
那么,冯小刚要我们看什么呢?
换个角度,之前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冯小刚电影,或是这样的中国电影:它既不力图让人大笑,不企图让人痛哭,似乎也不太在意你是否会有多紧张,是否能适应它的叙事节奏,但它又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电影作派,既不艰涩也不复杂。
无论是创作还是对于商业回收的态度上,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里,《只有芸知道》显得有些陌生,也不失任性,尽管它讲述的,可能是当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何而活着?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要把眼前的日子都过成复制加粘贴吗?到底是生意、房子能给我们安全感,还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那个他/她?
以及,如果我们选择了为未来而奋斗,那么那个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家,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都被揉碎了,撒在了男女主角那些复制加粘贴的日子里,连同他们并没有被太多表达的孤独与寂寞。
至于我本人,我喜欢《只有芸知道》的那份慢与轻,尤其是经过片中阳光与草地树木的层层过滤,观感显得舒适与透气,作者既不强求也不渲染的态度,也是如此。它让我放松,在电影院里处之怡然,而且感觉自己作为观众,不用为能否跟上节奏,错失什么隐藏的关键点而焦虑,反而是一种被善待的体验。至于双重倒叙的结构,并不形成观影挑战,反而让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在走向必然的悲痛时,情绪不那么低落。
我也喜欢《只有芸知道》的那份情,不浓烈不搞笑不夸张,恰如遇到了一个贫嘴自来熟但不烦人的热情男孩,一个美丽苗条但不骄横的红衣女孩,一个养尊处优但不倚老卖老的笑脸婆婆,一个活泼好动但不肤浅的老外妹子,一个外表邋遢但又热心肠的大叔路人,但在不经意间,又会蹦出一句“想他”、“我爱你”,转身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鞠上深深一躬,情到深处,“我会尽我所能,让你过上最好的日子。我喝白开水,你就喝酒,我吃肉,你吃燕窝”听着并不俗气,“你就是一个太阳,暖着我的心”也不虚假。
我喜欢《只有芸知道》的配乐,尤其是男主角吹的那首笛子曲,尽管只有短短一小段,但回味长久。我也很遗憾他为了生活,荒废了笛子,而在笛子里,却有着他妻子最想对他说的心里话。
但我不知道冯小刚是怎么想到拍这部电影的,又为什么在一部讲述出国奋斗的电影里,让一切变得这么慢。为什么在那些大量的美丽空镜头里,在那些或许很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与大自然相处的时刻,既透着远离喧嚣的自我和解,又透着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只有自己知道初中作文】推荐阅读:
只有自己才能造就自己励志文章05-18
自己的心只有自己懂的心情说说12-15
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美文06-25
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作文12-26
我究竟在哪里,或许只有你知道作文05-12
只有医生知道读后感12-27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12-18
俞敏洪名言: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01-28
考研英语完型 只有不知道没有学不会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