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生制造的课堂意外的随笔

2024-12-17

感谢学生制造的课堂意外的随笔(通用2篇)

感谢学生制造的课堂意外的随笔 篇1

关于感谢学生制造的课堂意外的随笔

看到王菘舟老师的作文课《爱的抉择》实录,发现王老师这堂课改编自毕淑敏女士著的《心灵七游戏》之“游戏二:我的五样”。今年年初,我读了这本书,当时就想将“我的重要他人”,“我的五样”,“再选你的父母”这些游戏搬进语文课堂。没想到与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心思不谋而合,心中一喜。

画虎不成反类犬

王老师这堂课能不能拷贝呢?于是,在语文兴趣活动课上,我进行了尝试:

“在那么多关心你、爱护你,与你相亲相爱的人当中,你最爱谁呢?请在白纸上写下你最爱的5个人。”

董宇岩最爱的是“奶奶、外婆、爸爸、妈妈、弟弟”,倪子凡最爱的是“妈妈、舅舅、外公、外婆、爸爸”……

“现在,我要下一道残酷的指令:拿起笔,在这5个人之中,划去一个,想象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学生们朝我瞪着眼睛,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倪子凡开始嚷嚷了:“噢,这样啊,我马上换一个,换一个我讨厌的人。”说着就拿起橡皮在纸上擦了起来。还没等我想好该怎么制止他,已经有好几个学生受他的启发开始“换人”了。情急之下,我赶紧宣布:“不能换人,这是游戏规则。你只能在你最爱的人里划掉一个……”

“凭什么呀?”“谁规定的呀?”这回嚷嚷的不只是倪子凡一个人了……

在王菘舟老师的课堂上,也有学生不肯下手划去自己最爱的人。王老师说:“你必须划。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事你必须选择。”学生就乖乖地作出了痛苦的选择。然而我的课堂毕竟不是王老师的`课堂,这场“真人秀”从这里开始走了样:

“游戏规则么……是在游戏设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的。这个游戏是为了让大家体会,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我口气坚定地解释着,暂时制止了学生们的“换人”计划。可还没等我开口组织交流,刘怿就举起了手,问:“我可不可以让我的爷爷上天堂?”

我一时语塞,因为如果我说“可以”的话,学生们就会纷纷让亲人“上天堂”去享受,从而削弱处于两难选择的痛苦体验;但如果我说“不可以”,言下之意难道要让他的爷爷“下地狱”?乘我犹豫之时,课堂里炸开锅了。

我苦恼,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都哭着诉说自己划去每一个亲人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课堂中会接连出现难以应对的意外呢?

我赶紧强调:“我们不是要考虑所爱的人离开世界后到哪儿去,而是要体验他们离去时我们的感受。来,让我们拿起笔,划去其中的一位,想象你和他在一起时的画面,再想象从此以后这些画面将不复存在,你再也见不到他了。”

一会儿,李翰冰率先举起了手:“我划去了我爸爸。因为他常常打我,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就不能再打我了。”课堂里又是笑声一片。我只觉得气不打一处来:“这么说来,你是恨你爸爸的啰?那你为什么还要把他写在你最爱的人的名单里呢?”

“我以前是爱他的,现在他常常打我,我就不爱他了!”邻座的王东宜听了,还默契地配合他,做了个对“假想敌”的拳击动作。

不能再这样跟他们扯下去了,我当机立断,自己作一个示范。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女儿、爸爸、奶奶、妈妈、妹妹”,说:“我希望这个名单上能再写上我的外甥和我的先生,可是游戏规则规定只可以写5个,所以只能忍痛割爱。”说完,我望着黑板思索了一下,在“奶奶”上面划上了杠。

不知是谁在下面叫起来:“我知道,因为奶奶年纪最大,已经活够了。”

我没理他,继续自顾自地说:“我是我奶奶带大的,我的女儿也是我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我的头发老梳不通,是奶奶买来生发油,用梳子蘸着慢慢地把我的头发梳通;我的头发里染来了虱子,是奶奶用醋细心地替我洗头除虱。现在,她老了,我每个星期五晚上都要打电话去跟她聊天。可要是她从此不在了,我这个电话该往哪儿打呢……” 我竟然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一定是我的哽咽令他们感到震惊,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安静。我吸了口气说:“如果我把我刚才说的这段话写下来,就是在记录我的感受,就是写作。同学们,把你划去自己所爱的人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吧!”

这一回,学生们没有异议,都拿起笔来开始写了。

感谢学生制造的课堂意外的随笔 篇2

[关键词]倾听;生成;课堂

目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生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互动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让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能敏锐地感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意外的需要”和互动中发出的“意外的声音”,并及时灵活地处理。要做到这些,教师不但要注意“倾听”,还要智慧地“倾听”。

那么,如何去发现并智慧地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倾听的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善于倾听,智慧地倾听。

一、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意外的声音”

课堂上的“意外之音”,往往能给我们带来难得的生成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倾听中应认真揣摩和分析其表达实质,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

记得有一次去听市级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4 的阅读部分。故事的主人公叫杨蕾,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她参加了教育部和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的自愿去西部贫困山区执教的活动。文章介绍了贫困山区学生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教师希望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目前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并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一节课,授课教师让学生阅读了整篇文章后,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杨蕾的学生生活怎么样?”一个学生站起来用英语流利地回答,“我觉得他们的生活非常舒服。”一个很意外的回答!这个答案显然与授课教师预设的答案正好相反。授课教师很意外,班上其他学生也都很意外,一双双眼睛都看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反应。

这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很不错,发音标准,语法正确,所以对他而言,正确理解课文应该不是难事。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他真的认为课文中描述的生活很舒服?难道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满意?我们都期待着授课教师能帮助我们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授课教师似乎对这个回答背后的问题没有感应,只反问了一下“真的吗?”还没等那个学生反应过来,就已转身问其他学生:“对还是错?”“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正确答案是……”“他们的生活很艰苦。”到此,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继续上课。我转头看了一下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只见他低着头,脸有点红,眼睛注视着课本,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显然没有真的在看书。

授课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遗憾,因为她仅仅把学生“意外”的回答当做了一个错误答案,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处理。也许是因为她还年轻,缺少经验;也许是因为市优质课比赛,她不想节外生枝……但是,她这样草率地处理课堂上学生“意外的声音”,实际上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打碎了学生想要吐露心声、表达心中真实想法的愿望,关上了师生间心与心交流的大门,使发言的学生感到非常的尴尬,在同学面前大失面子。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努力揣摩教师的意图,出现说一些教师想听的话来取悦教师,敷衍教师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所不愿意看到的。

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他们处于人生的成长期,有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因此在课堂上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教师课前无法预设到的想法。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对事物的认识有时会很片面,可能有些想法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了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课堂内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他们超出教师预设的“意外的声音”,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极好的机会,是课堂内即时生成的宝贵的智慧资源。而这样的资源是瞬时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同时也是不可重复的。正因为这些特点,这样的资源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就像上述案例中,学生意外的回答表明他对生活的认识可能存在问题,还需要教师作些指导,可惜授课教师没能抓住这次生成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正确的生活观的心灵对话。

二、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意外的声音”做出恰当的回应

为了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回答,教师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追问”、“补充”、“赏识”等方式进行回应,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感觉到他们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想法,永远是教师关注的焦点。上述案例中的授课教师如果能意识到那个学生错误的回答可能是一次难得的生成的机会,能够感觉到学生还有未说完的话,她就可以通过继续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引导他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然后通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接收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多方建议,学着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并真切地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这样做,发言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尊重,其他学生也能通过讨论,更好地理解文章,提升自己的生活观。虽然这不在教师的预设之内,但它却打开了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真实交流的大门。

在人教版选修7 第三单元语言运用的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长相聪慧的大乌龟紧贴着我的身旁而过,我几乎可以摸着它了(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 was passing so close to me that I could have touched it.)。在课堂上读到这句话时,教师无意中听到身旁的两个学生对“一只长相聪慧的大乌龟”的表述有异议,乌龟看起来很聪慧吗?这个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但它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恰当地利用这个话题,是学生间发生思维碰撞,用英语进行真实交流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教师就向全班学生提出了问题:你们觉得大乌龟看起来很聪明吗?问题一提出,课堂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些学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有些则持否定意见。教师让一个持否定意见的学生发言,追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大头往往意味着聪明,而他们的头很小,所以它们不会很聪明。全班学生都笑了。

教师意识到既然捕捉到了一个难得的生成机会,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恰当地回应,以求效果最大化。此时,教师可以用“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一句话来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回答的学生也许会感觉开心,但是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生的发言权,毕竟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教师还是课堂上的权威。相反,假如说“我不同意你的想法”,那么回答的学生会觉得很没面子,也许会因此影响他以后参加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变得谨慎,担心自己也会在同学面前“丢脸”,更不要说袒露自己的心声了。

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而是回应说你的回答很有意思,以此表示教师对他的想法的关注,对他积极发言的赞赏,希望以此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用目的语进行的互动和有意义的磋商中来。结果教师刚说完,另外一位持肯定意见的学生马上反驳说,班上的张某某同学,虽然头很小,但很聪明。全班学生又哄堂大笑。他接着又补充说,海龟寿命长,他们经历和见识的东西就多,因此他们就会变得很聪明。学生的发言有时幽默,有时富含哲理,但都道出了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无法预料的情况,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生成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友善和理解,对他们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很有帮助的。

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能让教师听到学生知识拔节、思想抽穗的声音。生成的课堂需要善于倾听的教师,因为只有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尊重与宽容,关爱与赞赏,从而带来更多精彩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育最伟大的奇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郝永华.课堂因生成的实现而精彩[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1).

上一篇:机电一队队长安全目标责任书下一篇:母亲温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