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反思总结

2024-05-13

考试的反思总结(通用12篇)

考试的反思总结 篇1

期末考试的总结与反思

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习题强化。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对做完形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考试的反思总结 篇2

一、农村中学初三英语听力、口语现状

在人机对话听力训练过程中, 往往是通过教师反复播放录音, 学生听完后答题来训练听力。由于听力内容深浅不一,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他们理解句子和听力材料的速度存在时间差。而在听力播放过程中, 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监督, 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听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不少学生“掉队”, 对听力失去兴趣甚至开始反感。

口语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农村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局限, 又担心学生听不懂, 课堂上多以英文中夹杂着中文的方式进行授课, 平时对口语的训练力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口语发音不准, 说话不流利。加上多数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平时很少甚至从不跟读录音, “开口难”成了农村学生的一大难题。

二、人机对话对现行农村英语教学提出的挑战

第一, 教师自身英语素质有待提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之一。这对英语教师, 尤其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 自身的素质是否过硬, 能否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语音、语调是否准确优美, 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点上,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口语方面是有优势的, 我每堂课尽量用英语讲课, 每天课前进行热身对话, 把学生带入轻松活跃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远离了怕开口的毛病。刚开始学生不太适应, 但坚持下来后, 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逐渐增强。这点我深有感触,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 学生的听力口语成绩平均比其他两个班高了一分。

第二, 对学生适应能力的挑战。人机对话虽可以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打分的偏差, 非常公平客观, 但是这也会给考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错过或没有看清、听清就会给自身造成更大的压力。而在以前的“人人对话”口试中, 学生对老师的语音、语调、语速是非常熟悉的, 即便没听清, 也可以请老师重复一遍。突然要换一个环境, 戴上耳麦, 对着电脑屏幕做题、说话、录音等, 都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农村学校设备不如城市齐全, 学生缺乏适应性训练, 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克服这些困难, 农村学生得从自身方面努力, 多听录音, 熟悉机器播放时的语音语调, 培养注意力, 避免人机对话时因听不懂而手足无措。

三、人机对话实施策略

(一) “听”的策略

第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学生对人机对话的恐惧心理,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引导他们明白人机对话和人人对话性质相同, 只是转变了形式。我明确告诉学生, 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听力理解虽然有一定困难, 但只要正视它, 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提高他们对听力训练的积极性。

第二, 对常见的答题技巧、线索进行说明。比如, 碍于听力水平的局限性, 农村的学生经常会一听到某个单词或者某句句子就开始沾沾自喜, 以为听到了答案, 便开始答题, 却不知根本是所答非所问。因此, 我指导他们在听前快速浏览, 对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也能降低在听力过程中出现慌乱的可能性。

第三, 打好词汇基础, 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词汇而错过了听力中的关键信息, 听得出单词却不知其意, 结果只能在听力选项中瞎蒙一个。词汇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 进行优差生互助学习。我班共有45人, 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我把学生分成了A、B、C三组。A组16人, 学习成绩较好, 学习主动性较强;B组19人, 学习成绩一般, 能按时完成任务;C组10人, 学习能力较差, 自控能力也较差。然后把各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小组, 使每个组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最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互相督促, 各小组间互相监督, 每周一次评比出“词汇默写优胜组”, 每月总结出“当月明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C组学生词汇量明显增长。

(二) “说”的策略

第一, 要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表达时“卡壳”的情况。此时如果立即救助, 常常会使其产生依赖心理, 导致学生无法独立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 采取问题的方式, 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给予他们时间将自己的思维完整地表达出来。

第二, 结合多种方法训练。

1. 以话题为基础的训练。《江苏省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供的二十个话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的。有些教师会采取默写的方式要求学生强行记住, 这种方法一方面内容量大, 学生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记忆是短暂的, 很快便会遗忘, 另一方面有违人机对话中口语考查的初衷, 不利于学生动口表达。事实证明, 很多默写全对的学生, 说起来却是错漏百出, 一点都不流畅。对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话题, 首先在脑海里积累相关词汇。如话题五简述“饮食Diet”, 学生随即会想到vegetable、fruit、fish、bread、hamburger、coke等与食物相关的词汇以及unhealthy、improve等与diet搭配的词汇。如此一来, 学生再根据中文要点进行英语口述会顺畅很多。

2. 注重早读, 加大朗读力度。一日之计在于晨, 清晨的朗读不仅高效, 这朗朗读书声也在不经意间营造了校园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纲要》中的30篇短文基本来源于牛津英语教材中和模块, 学生已有一定的熟悉度, 通过对个别难读生词的强化训练, 加之录音播放跟读, 学生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如今, 我校早晨英语朗读已成了一种无法丢弃的好习惯。

3. 课前问答。人机对话口语中有情景问答环节, 学生在10秒钟之后听到两个问题, 根据情景提示的内容用英语进行回答。针对这一环节, 我没有刻意向学生说明要跟他们进行该题型的训练。相反, 我将训练穿插在每日的课前热身交流中。我制造的话题基本与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 有一次课前我对学生说:“昨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条新的连衣裙, 但是我没穿。”学生马上问:“Why?”我答:“Because it’s too short.”在这样一个情景中, 人机对话考试中电脑屏幕上的提示基本会是这一行字:“昨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条新连衣裙, 但××没穿, 因为裙子太短了。”而耳机里将听到的问题之一很可能和学生的提问一致, 即“Why doesn’t××wear the newdress?”如此一来, 学生无形间知道了这样一个情景中会有什么类型的问题出现。至于需要用英语回答的部分, 基本都是简单用语, 学生自然会表达。

亲历考试后的反思 篇3

一、掌握了答题技巧和正确答题是一回事吗

以前,与学生分析了某一类型的题目后,我经常会说:“难吗?”现在,这两个字,我不说了。由于长时间不做题,面对那道成语辨析题,我踌躇了很长时间。在AB之间我斟酌了很多次;尽管最后我侥幸选择了正确的答案A,但如果学生选了B,我想自己很难张口责怪他们。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常用术语等,我均烂熟于胸,但面对这道诗歌鉴赏题,我还是费尽心力才组织好答案。的确,如果按照参考答案评分,我也不过像很多同学一样,只能得到10分中的7、8分!

看来,掌握了答题技巧,不等于这类题目就不会出错了!培养能力,重在实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参与考试就是一种过程教育,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意识和能力的锻炼。考试不仅仅体现知识能力,还包括心理、态度等。

二、怎样评讲试卷

拿到试卷,师生最先关注的是分数。老师除了分析得失分原因,还要讲些什么?通过考试,我产生了如下认识。

试卷讲评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评价,要能找到学生得分或者失分的关键之处。因为自己也参加了考试,所以我能在讲评试卷时更有针对性,评价也更为精准。当我评价学生的答案时,我往往能准确地分析出他(她)答题时的思路,这让他们会有些收获。

培养学生全面的思考能力。分数正显示着学生思考的全面与否。参与考试,我发现了答题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陷阱,当我指出时,学生也深有同感。我们在讲评中,对每道题目都能进行全面的思考,并分析出合理步骤。比如,给学生评讲诗歌鉴赏题的时候,我就不会仅仅执着于答题技巧了!我会和学生一起逐层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探究出合理的答案。

在反思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素质!考试,要对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做出肯定。我说:“作文好写,但难以出彩。”想起我经常和学生说的“开篇要有亮点”“要注意细节描写的使用”“要写出真情实感”“要层次分明”等,我发现,自己讲得头头是道的东西,在自己用的时候,却也是百般为难。以前我总是对学生说:“尽量不要使用大家都熟知的事例,那样就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审美疲劳’。”现在,我很能体谅他们了。于是最近,我着眼于引导他们将这些例子用得恰当、用得出彩,我和学生一起来总结最新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三、亲历考试,让我们真切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亲历考试后,很多学生询问我考了多少分。通过与我的试卷比较,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而又活跃,与我进行讨论、分析、探究。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下,我的课堂不仅有效,而且和谐。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复习思路。我们觉得,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活动获得的;课堂教学要充满师生互动,充满探究的气息。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节课,是不是真的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名师于漪说备课要“备学生”。亲历考试,不就是“备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吗?亲历考试,让我的课堂能够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通过考试反思课堂,我给自己的课堂提出了最简单的要求:明确每节课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进入我的视野。作为教师,我如果能在一堂课上关注到一个或几个几乎被疏忽的细节,那就是很让我高兴的事。同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学生,真正要补的是课堂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看来,做老师的,要求学生做的,自己最好也要亲历一次!听一次自己的课(录制),做一次自己布置的作业,回答一次学生的提问,听听学生的评价……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数学期中考试的总结与反思 篇4

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后,我才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到时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还记得第一次考试失利时,自己对自己的加油打气和鼓励,还定下了很多学习目标,但是后来的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按照自己的反思出来的经验进行自我实践,而是随之就把他们束之高阁,反反复复,最终忘却了档次那个信誓旦旦要加油努力的自己。

花儿凋落是自然界的规律,时间走的快是全世界的规律,花儿凋落我们可以运用技术让她们再次盛开,但是时间走了就永远不能回来了,所以我们不能在沉醉在过去了,现在的我们要展望未来,真正的把自己的目标当做生活的动力,实践起来。

这次期中考试后,我的心情很复杂,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只考了72分。我开始自卑,好像天空没有往常的湛蓝,而是一片昏暗。我的心中希望的火苗已被扑灭,我对数学失去了希望。

我好像离开这个竞争的世界,希望没有烦恼,但是失败总是避免不了的,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考验呀!对呀,失败是成功之母,终于有一天,我会走向成功之路的!

此时,我懂了,我懂得要珍惜时间,把空余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六年级学习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我又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做一个最好的你》但是成功一向都不容易,许多时候,你得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这篇课文,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就跟我们的学习一样,成绩掌控在我们手中,命运由我们改变。

现在,乌云从我的心上飘过,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彩虹挂在天边。自卑消失了,自信荡漾在我的心头。

期末考试反思总结 篇5

步入工作岗位的已经一段时间了,在一一班数学老师这个岗位上已经将近五个月了,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五个月中,我得到并不断学习着。随着上学期的教学工作接近尾声,期末考试对这些日子我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下总结。

在改卷子的过程中,我们三个数学老师就在讨论着学生的做题情况,哪一题做的还可以,哪一题讲过了还是做的不好。等全部整理好之后,我看着卷子,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首先,这份数学卷子的题并不难,但是题型比较灵活,其实都是平时讲过的题,对于头脑灵活的学生来说取得高分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对于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来说可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例如第一大题第(1)小题平时题型都是一个刻度填一个数,这次是两个刻度填一个数,并且给的提示数字只有两个,所以很多学生转不过来弯,做错的比较多。还有第二大题的第(2)小题,对于这种平时没有见过的题型,因为给的有例子,所以有的学生知道怎么做,但是有的学生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其实都是平时讲过题,但是把两个做过的题型总结到一起,整合成一道题,学生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其次,马虎是学生得分的有一大拦路虎。马虎的学生能把+看作是—,把5看作是6。平时做题的时候不断地强调做题要认真,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懂得检查是怎么回事,做完题就想着没事了,自己也很自信能得高分,但是结果往往总是出乎意料。

期中考试总结反思 篇6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所任教的班级成绩很不理想,尤其与其他老师的班级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针对学生试卷的分析和自己日常教学的反思,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抓得不够牢靠。这次考试学生在字词的等基础题目上普遍做的不好,虽然我在日常上课时对字词多次做强调,但却未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致使学生眼高手低,失分较多。

第二,在讲课过程中对细节问题不够重视。通过这次考试的检测,发现很多学生对文学常识和课文中的细节部分掌握的不够细、记的不够牢,这和我在分析课文时讲解的不够深入有很大关系。

第三,在课堂上未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次考试的课内阅读题我在考前一天着重讲过,但很多学生仍做的不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注意自己讲了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听了多少,要做到使学生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

第四,在复习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在考试之前本想再带着学生复习一下课外古诗的背诵,因为时间比较紧又估计考不到就放弃了,致使学生在这一道大题上得分普遍不如其他班级。

第五,对作文不够重视。本次考试作文占了30分,但我在考试之前却没有拿出时间强调考试写作文时应注意的问题,结果很多学生因为字数不够而失分,甚至还有几个同学因为没有审好题而跑题。这也和我未能对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全面了解有着莫大关系。

考试的反思总结 篇7

一、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批判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逐渐规范化、法制化, 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机关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过热现象, 却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公务员考试结果的产生, 一般要经过笔试、面试、复试、体检和政审等阶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不利于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及时性。[1]公务员考试热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使很多人为追赶潮流, 寻求公务员岗位稳定、政治前途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现实因素, 不利于实现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也加大了政府招录真正合适人才的成本和难度, 影响社会人力资源在行业中配置的合理性。

(二) 影响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公务员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 其报酬是二次分配, 由财政支付。公务员考试过热, 大量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去公务员系统任职, 造成企业优秀人才短缺或流失, 不利于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组织的发展。社会精英不是积极去创造财富, 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权力和分享财富, 导致社会创富能力的惰化。

(三) 公务员职位招录成本大。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3》中《我国公务员考试经济成本估算分析》一文指出,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平均职位成本是2.6万元/个。[1]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 公务员考试如此高额的职位招录成本, 是否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收益?是否有效体现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效率和效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对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进行冷思考。

二、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深层反思

产生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就业压力大、公务员工资福利好或者通过政治化途径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但这些原因实质上只是表层的。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其深层根源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与调整, 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大为改善, 其收入在工薪阶层里已居前列, 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工作稳定, 规范、健全的社会保障和优厚的福利待遇, 甚至有的凭借自身的政治优势获得各种隐性收入。更有甚者, 某些部门和地区利用“车改”、“阳光工资”、“住房改革”等理由, 变相大幅加薪。与此相反, 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 却因有限的工资福利、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以及职位风险性而难以吸引更多精英的加盟;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却因“志愿失灵”而无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 导致其活动开展步履维艰。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 是公务员考试热的首要因素。

(二)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学而优则仕”的几千年文化传统, 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物主义和权力崇拜等观念的冲击, 导致“官本位”思想观念的回归。“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因政府职能转变的有限性, 公务员社会利益分配的绝对优势, 规避市场风险的心理;作为稀缺资源的公共权力, 不仅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 且具有寻租便利。这些扭曲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政治化途径——公务员考试, 在某种范围内得以实现, 强化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理性选择, 助长了公务员考试热, 而且公务员岗位报考因其权力影响多寡, 而冷热不均。

(三) 政府的绝对强势地位。我国社会结构一直没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元模式, 缺乏独立、自由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政府掌握有大量的资源, 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市场和社会始终受政府的掌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 市场自由竞争程度、规范程度不足。我国现代民间组织的生成是从全能政府中分化出来的, 在资金来源、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政府有很强的经济、政治依附性, 缺乏其本应具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大量的“草根组织”却因政府的准入门槛太高, 无法获得相应合法身份, 其发展能力和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塑是政府主动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 其绝对强势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社会公众的职业选择是理性的, 在抉择时自然也就倾向强者。

(四) 高等教育改革本身的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 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没有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针对性建设与改革, 缺乏培养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在市场条件下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念, 使得大学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模式相脱节, 造成大学生知识失业。在知识失业压力下, 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炼就的“考试能力”优势, 秉承“学而优则仕”和求职潮流, 成为公务员考试队伍的中坚力量。

(五) 公务员制度的“灰色地带”。有数据显示, 1996~2003年公务员淘汰率不足0.04%。[3]缺乏竞争和淘汰的公务员常任制, 如今使得公务员岗位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公务员收入与职务挂钩 (如当前“3581”工资标准) , 与绩效联系甚微,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 这正是公务员缺乏效率动机的原因, 这也从而反映了公务员工作轻松、压力小。

公务员岗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 使公务员独具社会资本优势, 可以占有或者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2005年10月, 广州市商业银行为全市5万名公务员首创公务员专用工资卡-红棉金卡, 公务员可按照职级, 获得以本人工资年收入的一定倍数作为授信额度可循环使用的消费贷款, 无需常规的担保和抵押, 可获得比基准利率下浮10%的最优惠利率, 额度最高达100万元。[4]公共权力行使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 不仅加大了利益分配不平衡差距, 更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和地位。

三、抑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对策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是知识经济、人才主权时代人力资源自由配置的一种畸形表象。根据当前形势,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还将会持续。为此, 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和深层反思后, 采取相应对策, 进行全面“降温”。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平衡利益分配。

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同工同酬”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人们就业后顾之忧, 合理平衡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利益分配。建立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问责制, 实现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的阳光化、制度化、法制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积极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 并加快其实施细则的制定, 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扶持, 拓宽优惠政策, 帮助解决其发展瓶颈即资金来源问题。

(二) 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

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 坚决反对权力崇拜、享乐主义, “官本位”思想;积极倡导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积极弘扬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 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 全面提高公务员服务态度和能力。提倡和鼓励各层次人才充分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能力等特点, 到基层、到企业、到非营利组织中去, 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充分展示个体才干, 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 转变政府职能。

行政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设“有限政府”。因此, 政府要进一步放权、放松管制, 弱化自身绝对优势地位:完善市场运行规制, 创造良好、健全的市场法制环境, 依法行政;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的需求;积极培育中国式“公民社会”, 拓展公民参政渠道和方式,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四)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

经济可以实行“跨越式”发展, 但教育不能。高等教育的改革,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 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积极开创“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新途径、新模式, 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强化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性。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 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但作为公务员制度核心部分的考核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还很不健全, 抑制了公务员队伍的有效“新陈代谢”。为此, 应借鉴国外先进公务员管理经验,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推广政府雇员制, 减少公务员常任制比例;引入“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务员分类制;在“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指导下, 积极开创新方式、新渠道、新方法, 考核、选拔公务员, 完善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 如民意测评制、公推公选制和末位淘汰制等。制定《行政程序法》, 完善和加强执法监督, 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合理性, 公开、公平、公正性;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制, 强化公务员危机感、责任感, 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准.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试“持续发热”的影响、原因及治疗[J].科技咨讯, 2007, 3:100~101

[2].李泽旭.争辩公务员考试成本[J].领导文萃, 2006, 11:114~118

[3].高静.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 2006, 6:24~25

考试反思及策略 篇8

关键词:审视;教学反思;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56-01

一个学期结束了,很有必要静下心来,通过考试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这半年的教学工作。但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是更加接近完美的。

这次试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测试,评价形式比较灵活,基本体现了新课标的评价要求。从考试成绩情况来看,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因为达到了全班合格的要求,也就实现了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但是与其他平行班比,在优秀率和平均分上都有差距。我不想说住宿班的学生特殊,正因为特殊,才需要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1期末成绩折射出的平时教学的问题

1.1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以为语文是熏陶和渐染的过程,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纪律,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表面的热热闹闹混杂了不少浑水摸鱼不肯思考读书的学生,也许我和学生一样,都该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先教好学好最基本的知识,然后才能够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容;也许是自己的课堂有点务虚了,还是要踏踏实实的从字词句篇开始,点点滴滴打基础,至于情感的熏陶,哲理的感悟,美文的享受应循序渐进。

1.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策略

本次考试类型仍然是积累、阅读、写作三大块,本次失分最多的是阅读。阅读题着眼于检测学生阅读方法与态度及知识面的能力,虽然我平时已注重给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练习与指导,但是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有几题做的还是不够好。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有的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的题目不会做,有的是粗心、不仔细,理解错题目意思。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也与我想问题的不全面有直接的关系。平时,我较注重教育学生有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每次做事、做题都要反复叮嘱,以便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至于有的学生题错了,他再仔细读一遍题,动脑思考一下,也能恍然大悟。可是这次不同,他们没有想到,包括我也没有想到,题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细小的变化来诱惑答题者的视线。

考试不仅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是检验他们的学习习惯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从这次考试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做题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题,积极思考。

1.3对教材的把握

三年级的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课文全都是纯文字的,不再是像一、二年级那样以注音课文为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跨

越。学生要想学好课文,读好课文,必须掌握会认的字。三年级识字量又大,每篇课文花在识字上的时间比较多,这样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既要保质量,又要赶进度,所以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能有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复习巩固,学生学得不扎实。

1.4学生的卷面书写

改卷子的时候,我发现有的班级卷面非常好,学生的书写工整、认真。所有的学生都用钢笔从头到尾,一笔一画地把卷子写完,写得那么认真,简直不可思议。给我触动很大,想想我自己,我考前也让学生注意卷面的书写,认真答题,还对书写不认真的几个学生进行了再三地叮嘱。可是拆开卷子一看,那些平日作业不认真的几个学生,照样是“龙飞凤舞”,胡写乱画,说了跟没说一样。我觉得今后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的是平时的严格要求,这也是我给自己下学期的教学定下的改进措施之一。

2遗憾和教训

2.1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要精益求精

虽然平时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已经比较高,但在考试时明显暴露出诸多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答题时书写还不够认真,检查还不够到位。

2.2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要进一步培养

可以说,每一次考试中的部分所谓的“难题”得分率都比较低。

本来这些题得分率低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反映出学生在做这些题时的束手无策。因此,平时教学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2.3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方法

(1)由易到难,逐层深化。平时可以紧抓部分可开发的基本题,通过“变题”将其变成综合性高一些的题。这些题,学生感觉很熟悉,也易于理解。

(2)加强题与题之间的比较。许多所谓的“难题”都有相通的地方。教师可以把方法相通的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沟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易于学生掌握共同的方法。有些题学生特别容易混淆,教师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这样易于学生辨析比较,严格区分。

(3)典型题目典型对待。有些题本身独立性比较强,它看起来似乎和其他题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就要花专门的时间特别对待这些题,或画图,或讲解,或讨论,让学生对这些题的理解走向深入。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思无止境。让我们在反思中,把教学做得更好!

Test Resonsideration and Strategy

Yang Lingxia

Abstract: A semester has ended, has the necessity static under heart to come very much, carefully examines for a half year teaching profession through the test. Teaches without limits, the knowledge is infinite, thinks without limits. Let us do well in the resonsideration the teaching.

期中考试总结反思 篇9

这次考试试题16题、20题难度太大,其他题目注重了考察了学生的双基,也考查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比较灵活。

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有161人参加,90以上的有58人,80以上的有84人,及格的有116人,28人不及格。有一部分特优的学生数学成绩偏低,平时觉得比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也没考出成绩,有很多学生不扎实,基本题出现错误,对几何的证明命题分析能力欠差。分析不出证明的思路。

做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第10题出错率较高。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给出了详细的作图过程,让同学们选择作图用到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此学生不理解,不确定在画图的过程中,利用圆规画弧,到底作出了哪些条件,画出了哪些相等的线段,对此比较模糊,导致判断失误。

第二题:第16题出错率最高。本题难度较大,求三角形面积问题:一、可以直接利用面积公式,二、可以分割,利用面积之和来解决,三、可以利用面积之和解决。其中,第一种方法行不通,缺少条件,要用到第二种方法,将三角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而且还要用到分配率或提公因式法,变成周长乘以高除以2,而且,还要用两次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到每个三角形的高。那一步转化提高了这个题的难度,导致学生束手无策。

第20题是试卷难度最大的一个题。这一解答题,还不同于其他题,不会做 ,至少还能写点知识点,得点分,这个学生直接无语,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这个的辅助线很特别,学生很难想到,这是这个题难得原因。第二、即使添加了辅助线,证明思路以及用到的知识点,拐弯抹角,学生也是很难分析的出来,再次加大了这个题得难度,导致12分的解答题一分也拿不到。

第三题:第21题证明过程不是很容易想,也不容易写,尤其第二问,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结论。

改进措施: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规范答题,独立思考,平时的错题认真修改,认真反思。

3、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 落实小组帮扶措施。减少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化学考试总结反思 篇10

昨天,化学期中考试。有几道没做过的的实验题,我不会做,是蒙写上去的。有的实验的证明和具体步骤,我也是云里雾里,摸不清头绪。没想到今天一公布成绩,触目惊心,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翻着看卷子,昨天勉强写上去的答案全都没有对,再看别人的成绩,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翻开了笔记本。笔记本上大多是知识点与总结归纳的定义,和一些日常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可是这些,我没有进行整理和复习,所以笔记本上的内容,除非是填空题才有可能答对,而想要做出其他题目,就应该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所以光是死学是不够的,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应将基础知识全部牢记于心。第二天花一分钟时间复习前一天的知识,做到烂熟于心。这样的话,基础与概念性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应对。

(二).多做巩固性的练习题,遇到难题时,要先归纳这是什么知识点,再套用公式解决。公式的变化与分析在做题时十分管用,必要的时候,还应联系前面学到的知识。如果还是不会,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并多问几个及一反三的问题,以求积累和巩固。

(三).做错的题目要及时归纳到错题本上,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每周归纳一次,并在下一个周末复习前一周的内容,总结出错误的知识点,并做此类的多项习题。

(四).做有难度的题时应考虑到多方面的要点,将多种元素汇集在草稿纸上,并读清题意,寻找每一句话中隐含的条件,如果遇到有图片的题,也需要认真审题,认清图形与图形的关系。

考试的反思总结 篇11

关键词: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反思;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只能由少数精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个人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延伸到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诸如语言一样为人们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大学生正接受高等教育,通过计算机技能学习所获得的信息素养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强省和大省,及时响应社会需求,早在1993年即针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展“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下简称“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带动了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从初建到体系化的发展,引领和指导了全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一、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由来和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各个领域迅速发展,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加强江苏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准确评价高校在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江苏省教育厅专门聘请有关知名计算机专家,研究开设了江苏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并组成考试委员会,设计考试方案、审定考试大纲、制定命题原则、指导和监督考试的实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于1993年正式开考,迄今已经高效运行了20余年,推动了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系统化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水平的人才。

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以“重在基础、重在应用”的原则为指导,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式,每年3月和10月各举行1次考试。目前考试类别有3个级别共8个科目。其中一级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二级包括: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C语言、Visual C++、Fortran90;三级包括:偏硬、偏软。考试形式为:一级考试“机考”、二级考试“笔试+机考”、三级考试“笔试”。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统计,2003年春至今报考人数达510余万人次,累计发放合格证书达250余万张。在这一过程中,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不断适时更新考试的语种环境及方式,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要,针对社会所需专业技能,新增开考语种,使考试本身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得以持续发展,并且为社会挑选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考试在华东地区也非常有影响力,证书的含金量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41%的大学生认为非学历证书在就业过程中曾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这些非学历证书中,选择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达21%,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学生首选的计算机类考试之一。

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全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为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评估在客观上提供了统一的依据。考查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对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对当前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反思和改革思路

尽管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运行过程中为适应社会、高校和学生的需求转变做了很多的调整,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方式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考试教材匮乏且内容相对滞后等。所以近几年来,考试竞争力有所下降,面临现实危机。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参考高校数及考生总数持下滑趋势。据考试中心统计,目前全省共有85所高校(114个考区)承办省计算机等级考试,2009年至2014年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人数基本呈现逐年下降情况,其中2013年两次考试的报名人数总计是35.7万人次,较2009年达到的峰值已经减少了30%,2014年春季考试较去年同期又减少了3万余人。从考生的构成来看,低级别的参考考生较多,一级考生超过了50%,而三级考生不足5%,这也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1.造成现状的原因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主动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化产物,更是要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等方面积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社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自身主动变革适应的节奏较为迟缓,比如开考科目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考试内容与主流应用有一定程度的背离等,这就使得社会对证书含金量的认可大打折扣。笔者对浙江和上海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了调研,从开考科目来看,上海除常规的语言类语种外,在三级中开设了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考试内容新颖,能够很好地衔接当前的主流应用;浙江省一直在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Linux操作系统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浙江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设了一级Linux、三级单片机及应用技术、三级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和三级Linux网络管理及应用技术等科目。

2014年5月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关于进行信息类协议供货强制节能产品补充招标的通知》,其中要求所有采购的计算机设备不允许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相关专家分析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可能是这一决定出台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在呼吁我国应大力研发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成了很好的选择。浙江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从2006年开考了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科目,因此目前浙江省绝大部分高校已将Linux列为必修课程,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国家大力推行研发国产操作系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这都值得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学习,考试中心要更多考虑如何去适应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学校办学政策的调整。多年前,江苏省很多高校将获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或者学位证书的基本前提,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校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无需再采用将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的形式来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除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和南京审计学院等少数高校还将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学位挂钩外,大部分高校已经不将证书作为获得学位的门槛。考试对学生完成学业没有影响,使部分学生缺乏参加考试的主动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参考学生的减少。当前很多用人企业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较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修订考试大纲的时候,可以考虑降低对基础理论的考核,加大对考生应用开发能力的考核比例。

三是计算机教学课时不足内容简化。在学分制的培养体系和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形势下,高校要尽量压缩课时,从而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就规定,学生要通过参加竞赛、获得证书和完成实验项目等形式获得10个自主个性化学分才能毕业。因此,在保证学生的培养计划学分总数的前提下,大部分高校选择了压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时。自高校扩招以来,部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建设没有跟上,从而客观上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而且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下要完成教学任务,多数选择了减少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信息化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弱化。从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看,成绩优秀的考生比例偏小,二级和三级的及格率不高。二级考试不及格学生中约有60%是因为上机考试未达标而无法获得证书。部分学生因本身知识体系的原因,选择了放弃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考核难度相对较低的其他类别计算机等级考试。此时,更应该发挥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以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改革为抓手,加强相关数字课程的建设,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组织人员建设相应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2.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为更好地引领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评价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特点,大力推进考试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导向作用和积极功能。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更加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如何督促学校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要以重在基础知识、加强应用能力的思想为指导,以考促进教师教学、以考促进学生学习。

为此,江苏省教育厅于2013年年底重新组建了考试委员会和考试中心,要求对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改革,使考试更加适应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符合培养规格、贴近教学内容、衔接岗位需要。

三、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由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主管的考试项目,考试的中心任务是服务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现有问题,笔者拟从考试级别与语种、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与考试系统、考试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尝试探讨考试的改革策略。

(1)明确考试改革原则。首先要明确考试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只有做好顶层设计,后面改革才会不盲目。既然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属于教学类的考试,那么改革不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年在华东地区树立了品牌效应,得到了一致认可,改革必须要保留江苏特色,但要更加贴合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有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能够引领江苏省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改革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进行,一切要以有利于考试本身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

(2)重新设立考试科目和编制考试大纲。当前考试体系需要重新构建,江苏省内高校数量众多,在校生规模庞大,培养层次丰富,科目的设置要体现分层次分类型的考核,比如:可以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网络技术等科目,使得我省各类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考的科目。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服务于教学的一类考试,因此在语种设置时,在考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以考促教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在校学生提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水平,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求职竞争力。大纲和教材的修改要兼顾教指委和江苏省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标准及大纲的吻合度,同时也要反映计算学科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考核, 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考试方法和手段,推进无纸化考试形式。实行无纸化考试可以进一步提高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加大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要创建一个新型的基于学生创新、实践、应用等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互动。

(4)加强考评体系和考试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设。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生数量下滑,通过率不高,从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要加强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考评,建立考试结果反馈机制。一是可以采取适当形式对全省高校计算机考试情况予以发布,形成提升教学水平的良性激励机制,推动学校进一步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将学校的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率、及格率和优秀率,打造成为衡量我省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二是加强成绩分析,推动学校进一步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按“985工程”与“211工程”建设高校、一般本科、独立学院、民办学院、高职(示范)、一般高职进行分析对比,为上级部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针对通过率偏低的高校,中心从成绩分析的角度查找考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薄弱环节并反馈给高校,促进教学改革。比如:理论通过率很高但上机通过率很低,反应学校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高校查找问题所在。三是建立考试结果的动态反馈与调整机制。通过对考试数据的分析,也可以帮助考试中心查找考试本身存在问题,从而反过来对考试的改革进行思考。

考试的反思总结 篇12

一、用语言艺术吸引学生

孔子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意思是, 说话如果没有文采, 不讲艺术性, 就不能打动人, 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 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 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开门见山, 直入课题。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如此。如果一开始上课就使学生感到厌倦、消极, 后面的课即使上得再精彩, 可能也要大打折扣。因此, 课堂导入十分重要。我在上初二上册《竞争合作》一框时, 直接提问“商场如战场对吗?”学生都说对, 我说不对。因为商场除了竞争, 还需要有合作, 于是揭示课题:竞争合作。

2、兴趣着手, 激活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乐学、爱学。如:我在上初一《新学校新同学》一框时, 就从学生们想认识新老师、新同学的兴趣入手提问:你们想认识、了解我吗?你们想认识全班同学吗?“想。”老师用课件作自我介绍, 学生用猜猜他 (她) 是谁的活动进行介绍。这下, 同学们参与积极, 兴趣高昂, 便激活了课堂。

3、寓理于例, 渗透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上好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渠道。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要完成这一目标, 思想品德课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 而要寓理于例、以寓喻理、寓教于乐, 让学生们在示例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和启发。如, 我在上初一上册《创建新集体》, 讲解团结协作, 互助前行知识点时, 借用“瞎子和跛子”的示例来揭示这一道理。某处人家, 人都因事出去了, 只有跛子与瞎子二人留在家里看守。房屋忽然失了火, 跛子见了, 大叫起来, 可是不会走路, 着急也没用。瞎子能走路, 却不知道火在哪里, 向哪里逃才好!二人急中生智, 合作起来。瞎子背着跛子, 跛子指导方向, 由瞎子背着走路, 这才逃出了这所火宅。这种讲课艺术, 教学内容会更加耐人寻味、沁人心扉, 从而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4、随机应变适时激励。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成熟, 注意力容易分散, 不够持久, 常常上课只能坚持到一半。于是我就随机应变, 借题发挥, 适时激励学生。上复习课时, 同学们往往是龙头蛇尾, 前半部分热情高涨, 后半部分奄奄一息。在他们刚泄气时, 我在黑板上写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同学们看后, 会心地笑了, 读书声又响彻教室。课堂上请同学们自学教材时, 少部分同学不习惯看书, 我便写上打油诗:要想人生不输, 就得读书, 要想成才, 就看教材。他们读后, 乖乖地看书。上自习课时, 少部分同学东张西望, 说小话, 我就边说边写:东张西望, 没得希望, 东说西说, 没得前途。同学们边念边笑后就静静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了。

二、用互动课堂激活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3]明确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结构,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解放教师,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今天教师的教, 是为了明天学生自己学。正如一句谚语所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 是前提, 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 强调学生的“学”, 轻视教师的“导, ”学生的活动就可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学习主人”就难以实现。教师的引导体现在课堂教学前要拟订好学生学习学案, 预计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课堂上, 使用“先学、互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先学”, 就是在课堂上,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自学要求, 方法、目标, 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 完成检测性的练习。不会的, 同桌互相帮助学习, 即所谓“互学。”所谓“后教”, 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由老师或同学解答, 消除疑团, 发展独创思维。所谓“当堂训练”, 就是在5-10分钟之内完成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 不但解放了学生, 也解放了老师,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多向互动, 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 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灵活的、丰富多彩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合作·竞争》一框时,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一致, 每组的第一个同学准备一张纸, 在纸上任意写一个字, 本组的其余成员依次写一个字和第一个字组成完整的句子, 比赛哪个小组最快最好 (规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必须写, 而且只能写一个字) 。活动一开始, 有的小组在喊快点;有的小组成员孤军奋战;有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竞争的结果是合作小组获胜。通过课堂内互动, 让他们懂得竞争应该是公平竞争的竞争、竞争需要合作, 合作得越好, 力量就越强, 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的道理。从而,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这样既掌握了知识, 又学会创新, 还学会做人。

3、情景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 更要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 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两代人的对话》一框, 在探讨解决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的途径时, 设置以下情景: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 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 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 现在已经快7点了, 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请你帮她出主意解决, 分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A、不去同学家了

B、按照家长的意思办, 8点前到家

C、看完录像再回来

D、表面答应家长的要求, 做完作业后打电话告诉家长, 看完录像再回来

E、跟爸爸商量, 9点钟回家

你赞成哪个主意, 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有的同学说, 我赞成B, 因为我是一个乖乖女;也有同学回答, 我赞成D, 因为我爸爸好说话, 这样既满足了我和同学的愿望, 也让爸爸知道我的情况;更多的同学赞成E, 因为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 通过商量、沟通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达成一致意见,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会融洽, 享受更多的家庭温暖。同学们富有个性的精彩发言, 启迪了他们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 要根据自身的家庭实际情况出发, 找到恰当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相信:用艺术去吸引学生, 用魅力去感染学生, 用活动去激活学生, 用爱心去关爱学生, 用真心去感化学生, 用良心去教好学生, 就能让思想品德课更富有吸引力, 一定能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谢盈盈.“生命, 在课堂中诗意地栖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6.3.

上一篇:自主创新座谈会发言稿下一篇:关于考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