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范文

2024-05-27

高考作为范文(精选7篇)

高考作为范文 篇1

关于“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专项清理工作方案范文

按照县“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安排部署,就开展“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专项清理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依法履职、履职尽责,惩教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优化政治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市场营商环境“三个环境”建设,精准深挖细查“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整改、精准执纪问责、精准健全长效机制,全面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重点难点工作明显突破,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明显受益,大力营造风清气正、担当实干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县、生态宜居美丽盐山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主要清理的问题

1.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职责,对中央和省、市、县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改善营商环境和惠民便民等方面的政策,不印发“明白纸”“宣传册”,不在村务政务“公开栏”“公开墙”上进行公开,不在政务服务大厅公众服务电子终端、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上进行发布,致使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一些好政策不了解或一知半解,落实效果不理想。

2.对建筑施工安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消防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农村枯井封堵、坑塘管理防汛度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失管失察。

3.对侵占损害河道、破坏水源地、污染水体、损害林地草场等行为失管失察。

4.对制造贩卖假冒商品,特别是制作和销售假冒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商品,制作传播虚假违法广告等行为打击制止不力;对食品药品生产销售领域无证生产、无证销售、无证上岗、挂靠走票、货账票款不一、数据造假、货签不符等问题失管失察。

5.政务服务大厅“一个窗口”受理、“两集中、两到位”要求落实不到位,审批不透明、环节多、时间长,未履行首办责任制或一次性告知义务,“互联网+公共服务”工作尚未开展或功能少,无法开展网上审批等。

6.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推诿扯皮、吃拿卡要;行政执法不规范,违规开展涉企执法检查,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利用职权要求企业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有偿服务,增加企业负担。

7.对解决人民群众落户难、看病难、出行难,以及子女入托难、入学难等问题消极应付,对收受红包、礼金,开大药方等行为制止不力;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行为失管失察。

8.对涉军等重点群体信访案件麻木不仁,不认真落实管控制度和措施,失岗失位失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9.对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欺行霸市、抢劫抢夺、盗窃财务、电信诈骗、扰乱公共秩序等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制止不力;对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举报的治安问题不回复、该立案的不立案;对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治安方面的求助冷漠推诿、出警慢;治理道路运输超载走过场、搞变通,违规收费放行;不主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法院已经生效判决执行难问题等。

(二)责任分工

县委办公室(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下同)负责全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指导,并直接负责对各乡镇清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单位营造舆论氛围,开展舆论监督。

县直机关党委负责县委各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对各单位清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

县监察局负责政府各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对各单位清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

县教育局负责全县各学校“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对各校清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

县财政局(国资局)负责县内国有企业“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对各单位清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

县直机关党委、县监察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国资局)要按照清理工作各时间节点安排,定期向县委办公室报送各自分管系统的清理工作情况及相关材料。县委宣传部要及时将新闻媒体曝光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典型案例,向县委办公室进行反馈。

三、时间步骤

根据《xx县“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自2017年5月开始,至2017年11月底结束,共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全面清理、自查自纠,集中整改、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总结提高4个阶段。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5月)

1.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聚焦优化“三个环境”建设,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全县深化机关作风整顿等活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文件,学思践悟、领会精神,深刻认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对我县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和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县、生态宜居美丽xx的危害性和严重阻碍,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清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聚焦问题,制定方案。按照县动员大会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好清理工作方案。各级党组织要对清理工作方案进行集体研究,确保清理工作针对性强、可操作,真正做到能够发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

各级各部门清理工作方案,按要求分报各系统分管部门备案。各乡镇直接报送县委办公室(县委督查室),县委各部门报送县直机关党委,政府各部门报送县监察局,各学校报送县教育局,县管企业报送县财政局(国资局)(下同)。

(二)全面清理、自查自纠阶段(5月至6月)

1.深挖细查,找准问题。一是深入开展自查。组织所属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对照本专项列出的主要清理问题深入开展自查,彻底查清本部门本单位和党员干部自身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自查要坚持祛病强身目标,不怕亮丑、不怕揭疮疤,真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二是广泛征求意见。要采取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体验式暗访、聘请特邀监督员等方式,广泛征求工作联系单位、服务对象的意见,真正把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方面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意见收集上来。三是认真梳理汇总。对自查和征集到的突出问题和意见要进行分类汇总,每个问题和意见都要做到具体化、案例化,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岗位和个人,逐一进行登记。

2.对症下药,自我整改。对自查和搜集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逐项逐条标明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要定期开展整改落实情况检查,发现整改进度慢、整改不到位、整改效果不佳等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三)集中整改、解决问题阶段(7月至9月)

县委办公室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清理出的问题和通过网上、群众来信来电、督促暗访等渠道搜集的问题线索,建立台账,挂账督办,做到整改完成一件销号一件。同时加大对零报告和查否问题的抽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曝光,推动清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专项清理的实效。

(四)完善制度、总结提高阶段(10月至11月)

1.完善制度。抓住群众反映最强烈、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和共性问题,认真剖析根源,有针对性地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清理和问责成果。建章立制与问题整改同步进行,凡具备出台条件的,要尽快印发执行;尚不具备出台条件的,要做好计划,扎实推进,力争早日出台。

2.总结提高。对清理工作开展情况要组织进行“回头看”,做好检查验收。同时,认真归纳提炼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和成功做法,为今后我县开展常态化治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提意见和建议。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在11月15日前要形成专项清理总结报告,按要求报送县委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党委(党组)要把开展“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作为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具体行动,切实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把清理工作亲自抓在手上、亲自协调成立清理工作机构、亲自组织制定清理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清理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县委、县政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

(二)营造浓厚氛围。县委宣传部要协调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栏、专题报道等方式,广泛宣传报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报刊、电视、新闻网站和微博、微信平台等媒介,充分宣传介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切实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三)坚持分类处置。对清理出能够马上整改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对需要一定时间整改的问题,要明确目标,限时整改;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完善机制,持续整改。要坚持宽严相济,对自查自纠主动清理并积极整改的,要减轻或从轻处理;对比较严重的典型问题,要严肃查处,体现越往后执纪越严。要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正确区分清理问题的性质和实际情况,注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周报告、月通报制度。每周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按分管渠道向各系统分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及清理(问责)情况,未发现问题的,实行零报告;每月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通报。二是建立举报登记制度。县委办公室设立“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公开举报平台,并与县级机关作风整顿公开举报平台、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建立协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广泛收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线索,及时向各单位进行交办。三是建立日常推进调度制度。县委办公室和各系统分管部门将按照省、市、县“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有关安排和要求,适时组织开展工作调度,及时解决清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四是建立暗访巡查制度。县委办公室将对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各单位进行交办;五是建立查否复查制度。对交办问题线索查否的,按一定比例进行复查,一经查实,严肃追究承办单位的责任。六是建立公开曝光制度。县委宣传部协调县电视台等媒体组成若干行动小组,对全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清理工作开展明察暗访和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

(五)严格责任追究。对暗访中发现或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清理工作推进不力、效果不好的,将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对组织不力、走过场、弄虚作假的,将对所涉及乡镇、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约谈后效果依然不明显的,将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和问责。

高考作为范文 篇2

高考指挥棒不能少

我们需要高考指挥棒,不但因为高考对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指挥作用,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而且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裁定一定要寻求和基于一个公平体系,这个体系一定涉及考核与评价,以“考”为根据的“高考”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取消高考,学校教育围绕着高考进行也是合理的。另外,国家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国家财政开支的,这使得一些教师对学生没有责任心,用高考来刺激教师的工作进取心,也是势在必行。

减负的根源和高考的关系

学生负担源自高考承载的社会竞争力,学生负担的绝对值随社会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学生负担的绝对值也不变。受制于社会竞争力,任何考试形式下,教师和学生为高考胜出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会全力以赴,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学生的学习力度不变,都处于“最大努力”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不是教育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因为教育不能改变社会竞争力,降低考试难度也不能减轻学生负担。课标难、考得难,录取时可能一分落百人,课标简单、考得简单,结果可能是一分落千人。受制于社会竞争力,在高考录取率和淘汰率一定的情况下学生间的竞争力不变,课标的难易只能决定被考学生胜出的分差而不能改变学生间的竞争力,应试教育下课标的难易对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产生的压力和造成的负担差异不大。

减负不是教育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但是,寓学于乐却可以使学生把担子背得更轻省。从教育内部来解决问题,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合理构建,形成学生寓学于乐的体验。同样是一个五岁的孩子,背起来就比抱起来省力,同样的一块骨头,用斧子砍就比用刀剁省力,教学也是如此,适当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高考的改革,若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等方面,无疑会使学生寓学于乐,达到相对减负的目标。

现行高考办法的解读与分析

现行的高考办法3+X是数语外的基础上加文综合或理综合,整个课程大致被分为文科———语数外政史地,和理科———语数外物化生。这种考试方案较之以往的各种考试方案进步了许多,它致力于“专文通理”或“专理通文”的教育理想,同时也考虑了课程的全面设置和全面考核。正是这些进步使得这种方案一直延用至今。然而,它在对学生减负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文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直接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而通常称为艺术课的音乐、美术只在高一列入课程表,一般情况下高二文科学生还有体育课,理科就没有了。音乐、体育、美术不被列入3+X高考科目,只有相关的艺术院校才有这方面的考试。可见,艺术课在我国的学科地位中只处于附属位置,诸如音体美等课程的考核明显是出于特殊的需要并不具备全民性。在正常的中小学教学中,它们始终不能与其它科目相提并论。这都表明现在的高考是偏科的。高考偏科,教学工作从上至下必然偏科。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在倡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提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偏科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科的全面设置为前提的,学科的全面设置是以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为前提的,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是以学科知识的难度为前提的,要通过高考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高考要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设置之外,不能以降低考试难度为手段。减负,不是“减科”,也不是“减难”,是科目的数量以及课程的难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核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综合考虑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减”的策略若有悖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科目减得再少,内容减得再简单,都将失败。

各门学科的分值直接反映出各学科间的不平等,学生投入到某学科的学习受制于该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学生的潜质和兴趣成为影响其学习投入的次要因素。这样,学生的学习受外因的作用大于内因的作用,成为被迫的而非主动的学习,不能寓学于乐,所以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也不能激发灵感,实现科学与技术的飞越。音体美不被列入高考,无益于学生潜质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学科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无法证明较史地政、物化生等学科社会更需要数学、语文和外语,也无法证明较音体美等学科社会更需要物化生史地政。公司管理、天气预报、航天技术、核武器、智力开发、情操陶冶、军事体育、党群关系等都离不开数语外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智慧。要提倡学科之间的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虽然高考进行了文理分科,然而无法确定考试科目涵盖的一定就是学生的优势学科。一个史地学得最好的学生很可能选择文科,然而这种选择并不能表明文科中的其它科目就一定会是他的次强项。他需要综合考虑他的文科实力和理科实力,从而做出从文或从理的选择。笔者在此似乎在鼓励将学生的所有强势学科进行比较而排斥综合考察学生的强势和非强势学科。其实不是鼓励什么排斥什么的问题。只要考核公平、公正、公开,考核就一定能成功地实现其筛选功能。然而,只有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比较才公平公正。在无法裁决学生的“具体强弱程度”的情况下,只能以学生的强项进行比较才不有失公平。除了科学地筛选功能,考核要实现更高层面的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现在考核方法要更加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鼓励强势学科进行比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其优势特长,开发其潜质,培养其兴趣,实现其最优化发展。目前,固定的学习内容、考试科目和考核方法将学生拘泥于一个模式,限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无权选择学习内容和考试科目。一些史地好的学生可能语言并不好,另一些数学好的学生可能政治比物理的成绩好,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文化课方面比较擅长然而在某项艺术,诸如音乐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些学生必须去屈就什么所谓的“文理分科”“3+X”。社会需要的不是“形一色”的人才。既定的高考方案限定了学生的成长规格,最终限定的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

高考以书本为根据,许多知识靠的不是理解和实用而是类似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考试题型是书本例题的翻版,这是最大的危害。应试教育下教学工作出现“规律化”。拿数学为例,一个数学老师可能先教学生怎样做题,从例题和练习题中找出“解题规律”,然后就是领着学生练习,造成高分低能。现行高考还不够全面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

“新3+X”高考方案的提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新3+X”高考方案。

1.新3+X是将所有学科纳入高考,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考核的科目的数量。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自己的参考科目,不得少于规定的参考科目数量。每名学生可以自愿参加更多科目的考试,但每名同类考生参加核分的科目数量相同,参加更多科目的考生按其分数择高核计。

2.所有科目在高考中是平等的,即分值相等。例如地理与数学一样满分都是100分。

3.考试科目以学科的划分为定,即所谓“一张卷”,比如,代数几何同一科目作为一科成绩,素描色彩等同理、声乐乐器同理等。

4.“3”,即理科学生在高考时必须在“数物化生”中任选其中的三科、文科学生必须在“语外政史地”中任选其中的三科,艺术类学生必须在“音体美语外”中任选其中的三科。

5.“X”,即理科学生在指定科目中任选三科之外,其它的参考科目自由选择。例如理科学生在选择了“数物生”的基础上,可从“化语外政史地音体美”等科目任意选择、文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同理。

6.考试内容和形式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活学活用。

7.将每名学生相同数量科目的成绩合计,择优录取。

策略的发生效应

高考指挥棒对减负的作为 篇3

高考指挥棒不能少

我们需要高考指挥棒,不但因为高考对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指挥作用,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而且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裁定一定要寻求和基于一个公平体系,这个体系一定涉及考核与评价,以“考”为根据的“高考”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取消高考,学校教育围绕着高考进行也是合理的。另外,国家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国家财政开支的,这使得一些教师对学生没有责任心,用高考来刺激教师的工作进取心,也是势在必行。

减负的根源和高考的关系

学生负担源自高考承载的社会竞争力,学生负担的绝对值随社会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学生负担的绝对值也不变。受制于社会竞争力,任何考试形式下,教师和学生为高考胜出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会全力以赴,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学生的学习力度不变,都处于“最大努力”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不是教育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因为教育不能改变社会竞争力,降低考试难度也不能减轻学生负担。课标难、考得难,录取时可能一分落百人,课标简单、考得简单,结果可能是一分落千人。受制于社会竞争力,在高考录取率和淘汰率一定的情况下学生间的竞争力不变,课标的难易只能决定被考学生胜出的分差而不能改变学生间的竞争力,应试教育下课标的难易对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产生的压力和造成的负担差异不大。

减负不是教育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但是,寓学于乐却可以使学生把担子背得更轻省。从教育内部来解决问题,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合理构建,形成学生寓学于乐的体验。同样是一个五岁的孩子,背起来就比抱起来省力,同样的一块骨头,用斧子砍就比用刀剁省力,教学也是如此,适当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高考的改革,若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等方面,无疑会使学生寓学于乐,达到相对减负的目标。

现行高考办法的解读与分析

现行的高考办法3+X是数语外的基础上加文综合或理综合,整个课程大致被分为文科——语数外政史地,和理科——语数外物化生。这种考试方案较之以往的各种考试方案进步了许多,它致力于“专文通理”或“专理通文”的教育理想,同时也考虑了课程的全面设置和全面考核。正是这些进步使得这种方案一直延用至今。然而,它在对学生减负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文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直接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而通常称为艺术课的音乐、美术只在高一列入课程表,一般情况下高二文科学生还有体育课,理科就没有了。音乐、体育、美术不被列入3+X高考科目,只有相关的艺术院校才有这方面的考试。可见,艺术课在我国的学科地位中只处于附属位置,诸如音体美等课程的考核明显是出于特殊的需要并不具备全民性。在正常的中小学教学中,它们始终不能与其它科目相提并论。这都表明现在的高考是偏科的。高考偏科,教学工作从上至下必然偏科。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在倡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提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偏科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科的全面设置为前提的,学科的全面设置是以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为前提的,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是以学科知识的难度为前提的,要通过高考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高考要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设置之外,不能以降低考试难度为手段。减负,不是“减科”,也不是“减难”,是科目的数量以及课程的难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核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综合考虑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减”的策略若有悖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科目减得再少,内容减得再简单,都将失败。

各门学科的分值直接反映出各学科间的不平等,学生投入到某学科的学习受制于该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学生的潜质和兴趣成为影响其学习投入的次要因素。这样,学生的学习受外因的作用大于内因的作用,成为被迫的而非主动的学习,不能寓学于乐,所以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也不能激发灵感,实现科学与技术的飞越。音体美不被列入高考,无益于学生潜质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学科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无法证明较史地政、物化生等学科社会更需要数学、语文和外语,也无法证明较音体美等学科社会更需要物化生史地政。公司管理、天气预报、航天技术、核武器、智力开发、情操陶冶、军事体育、党群关系等都离不开数语外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智慧。要提倡学科之间的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虽然高考进行了文理分科,然而无法确定考试科目涵盖的一定就是学生的优势学科。一个史地学得最好的学生很可能选择文科,然而这种选择并不能表明文科中的其它科目就一定会是他的次强项。他需要综合考虑他的文科实力和理科实力,从而做出从文或从理的选择。笔者在此似乎在鼓励将学生的所有强势学科进行比较而排斥综合考察学生的强势和非强势学科。其实不是鼓励什么排斥什么的问题。只要考核公平、公正、公开,考核就一定能成功地实现其筛选功能。然而,只有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比较才公平公正。在无法裁决学生的“具体强弱程度”的情况下,只能以学生的强项进行比较才不有失公平。除了科学地筛选功能,考核要实现更高层面的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现在考核方法要更加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鼓励强势学科进行比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其优势特长,开发其潜质,培养其兴趣,实现其最优化发展。目前,固定的学习内容、考试科目和考核方法将学生拘泥于一个模式,限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无权选择学习内容和考试科目。一些史地好的学生可能语言并不好,另一些数学好的学生可能政治比物理的成绩好,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文化课方面比较擅长然而在某项艺术,诸如音乐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些学生必须去屈就什么所谓的“文理分科”“3+X”。社会需要的不是“形一色”的人才。既定的高考方案限定了学生的成长规格,最终限定的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

高考以书本为根据,许多知识靠的不是理解和实用而是类似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考试题型是书本例题的翻版,这是最大的危害。应试教育下教学工作出现“规律化”。拿数学为例,一个数学老师可能先教学生怎样做题,从例题和练习题中找出“解题规律”,然后就是领着学生练习,造成高分低能。现行高考还不够全面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

“新3+X”高考方案的提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新3+X”高考方案。

1.新3+X是将所有学科纳入高考,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考核的科目的数量。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自己的参考科目,不得少于规定的参考科目数量。每名学生可以自愿参加更多科目的考试,但每名同类考生参加核分的科目数量相同,参加更多科目的考生按其分数择高核计。

2.所有科目在高考中是平等的,即分值相等。例如地理与数学一样满分都是100分。

3.考试科目以学科的划分为定,即所谓“一张卷”,比如,代数几何同一科目作为一科成绩,素描色彩等同理、声乐乐器同理等。

4.“3”,即理科学生在高考时必须在“数物化生”中任选其中的三科、文科学生必须在“语外政史地”中任选其中的三科,艺术类学生必须在“音体美语外”中任选其中的三科。

5.“X”,即理科学生在指定科目中任选三科之外,其它的参考科目自由选择。例如理科学生在选择了“数物生”的基础上,可从“化语外政史地音体美”等科目任意选择、文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同理。

6.考试内容和形式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活学活用。

7.将每名学生相同数量科目的成绩合计,择优录取。

策略的发生效应

新3+X高考方案的新颖之处在于:给学生选择权,即使必考科目也由学生自行选择;确立各学科在高考中的平行地位,实行等分值考核;将全部科目纳入高考,音体美等艺术课面向全体学生。这种高考方案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考试和学习课程,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考试科目,学科的全面设置和考核将逐渐消除学校教育的偏科现象,为学生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和考试科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需要等条件状况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发展蓝图,自发、自主、自由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形成学生寓学于乐的体验。这种方案更加尊重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深刻地诠释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本身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得高考筛选更合理,社会更公平。

以协作为话题的高考作文 篇4

接近中午,我们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所以我们带着愉快又迫切的心情开始了我们的合作午餐。我洗菜,徐翌康切菜,严乐天炒菜……一切都井然有序。

我开始洗菜了,我记得妈妈说过:烂了的、枯萎了的、黄了的都要去掉。于是,我用我那敏锐的眼睛像扫描机一样扫描着每一根菜,烂了的,去掉;枯萎了的,去掉;黄了的,去掉。结果剩下的让我大跌眼镜,嘴巴张成一个“O”,原本一大捆菜变得只有一小把菜能吃。这也太少了吧!

在炒菜的时候,徐翌康闹出了一个笑话,“上葱!”“大厨”严乐天吆喝道。“严乐天,葱还在洗——”这句话我还没说出口,只听徐翌康一声应道:“葱来了!”我心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葱还在洗,哪里来的葱?我凑过去一看,明白了,回过头对徐翌康皱了皱眉头,说:“伙计,你葱和韭菜不分啊,葱还在水桶里洗呢!”大家顿时哈哈大笑,欢快的声音在屋子里回荡。这回徐翌康可不高兴了,对我狠狠地“吼”了一句:“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高考作为范文 篇5

作为高考命题素材并以此为命题起点,符合新课程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试题命制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平性及时效性,也有利于提高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笔者及所在团队经过四年的实践与尝试,试图以科技论文为试题素材背景,探索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构建新课程高考命题技术规范和模式,进而深化高考生物学科命题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一、高考生物学科命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高考命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考命题包括考试内容规范表和试题规划表的制定,试题的编写及全卷试题修订和组配;1]狭义的指试题的编写,包括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与命题的表达三个环节。本文讨论狭义上的命题。试题规划表是命题专家根据考试内容规范表的需要事先制定的命题规范文件,命题教师应根据试题规范表开展具体的试题编制工作,期间应经过材料选择、问题设计、命题表达等阶段。其中,材料选取既是命题的起点,也是命题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后续工作的开展;问题设计是命题的核心,科学思维是生物学问题设计的主线;命题表达是命题技术的体现和命题质量的深化。三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均已成为当前编制高考试题的挑战和亟须规范的问题。

问题一:材料选取的挑战。随着高考命题权的下放,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试题本身的科学性被认为是评判合格试题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性为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选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题干背景的来源和表达必须是真实、可靠、无歧义的。此外,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应突出能力立意,公平性、科学性成为材料选取的难题。

问题二:问题设计的挑战。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旨在考查考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高考更注重能力立意。生物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生物学科活动(知识学习、实验操作、生活实践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固却不容易或不能被直接观测的一种心理特质。高考要考查和测量此类“隐蔽”目标,必须设置一定的情境刺激考生产生认知,通过考生的外显行为判断其思维或能力水平。问题设计还包括难度设计、区分度设计、参考答案设计等。显然,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能否起到刺激考生应试思维等问题,都是对命题者的极大考验。

问题三:命题表达的挑战。审视近几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命题人员的试题编制技术日趋成熟,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或题干信息冗余,或表述含糊不清,或表达存在歧义。诸如此类欠规范的命题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命题的质量。同时,后现代主义推崇者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自由化、个性化及人文关怀等要求,对命题表达环节也是一大挑战。

二、科技论文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理性思考

(-)科技论文的发展评述与内涵释析

科技论文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世界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汇刊》。该刊集合了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前沿性成果。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多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的迅速增长,科技论文的内容几近覆盖科学的所有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使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检索变得十分强大,我国也形成了以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网等为代表的期刊集群。教育部成立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因此具有学术论文的基本特性。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美国生物学编辑协会认为,科技论文必须“易于人们的感官接受、本质上持久、不加限制地为科学界所使用,并能为一种或多种公认的二级情报源所选用”。

由此可见,本质上,科技论文以学术理论为依据,以新思想或新进展为核心,以实验数据为例证,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权威性,在表述上必须具有准确性、严肃性和逻辑性。作为报道、交流、存储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论文是科技发展的总结,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都在应用科技论文所表达的科技成果。

(二)选用科技论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高考命题或选择中学教材、中学教辅、大学教材及课外资料(报纸、参考书等)作为命题背景材料,或选择已有题目进行改编,也有少部分试题是命题专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设计。这类传统选材方式在命题实践中存在许多纰漏,易在科学性、公平性、时效性,甚至安全保密性方面产生问题。以科技论文为试题背景的命题方式与传统选材有本质区别,不仅能提高试题各项属性水平,还能提高命题质量和命题效率。现将传统选材与科技论文选材方式进行比较(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论文选材具有许多优势,选用科技论文进行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其一,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科学性是评价高考试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中学教辅、课外资料、旧题改编等方式无法比拟的。试题中引用的任何数据乃至成题后的文字表述,取自具有国家法定权威或专业权威的公开出版物[6],命题者往往心里很“坦然”。在此基础上,命题专家凭借自身专业技术对论文作出准确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高考试题公布后可能产生的各类负面影响。生物科技高速发展,试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应用生物学科技论文命制高考试题从根本上保证了试题内容的时效性,体现科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统一。

其二,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若选材来自中学教材、中学教辅或是旧题改编,做过类似题目的考生自然受益,一方面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考生和教师的“题海战术”意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教材原本是_个良好的命题素材来源,只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应用,特别是自分省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要有十几套高考卷结果出现命题者辛辛苦苦命制出来的考题,一经检索才发现,早就有相似的考题了。而科技论文选材却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生命科学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巨大,海量的选材要能“撞上”是很困难的。这样不仅体现了选材公平,也能有效避免“撞题”。另外,高考命题前的资料准备是高考涉密内容,往往慎之又慎,若能将“海量”的科技论文替代有限的材料,岂不解决了安全保密问题?实践证明,这—做法在某些通过临时抽调命题专家入围命题组的省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其三,体现能力立意。高考试题强调能力考查。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考查其能力水平。[7]应用科技论文作为背景材料更易实现考核目标能力化,因为,大量生物学科技论文的特质就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带有生物实验论证类的论文,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而以中学教材等作为背景材料只会偏重考查知识目标,不利于能力立意。

其四,提高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论文通常是以过程性方式呈现生物学实验研究成果,具有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的讨论等,这与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性学习是—致的。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起点,命题者具有呈现试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免去一些对科学性疑问的论证,提高了命题效率。试题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不仅体现了试题所蕴含的科学素养,也使卷面更加活泼、美观,提高试题的命题质量。

2.可行性分析

首先,持续、大量更新的

生物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设计管理与协调:全国浅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两项重要技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四讲加入世贸组试谈对当前全国农家乐开发热潮的反思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方式选择参加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体会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举办生物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研究全国票据法修改研讨会综述全国政协科技提案

和各种引文数据库为科技论文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中生物学考查内容涉及生物学_级学科下的12个二级学科,同时可扩展到农、林、牧、医、渔等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编制如此广泛的生命科学高考试题,仅取自传统素材显得远远不够。丰富的论文来源和便捷的检索系统可以彻底改变命题者“江郎才尽”的窘境。

其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选用科技论文作为试题素材”这项新举措提供了改革的科学依据。基于新课程高考的改革的大背景,选用科技论文不仅体现了生物科学素养,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

再次,大规模教育考试理论决定了将科技论文改编为局考试题是可行的。局考试题的本质是根据选拔人才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考生解答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测考生具备某一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程度。基于科学性的保证,对科技论文素材进行基于考试测量要求的适当改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丰富、灵活的命题技巧和命题手段是其重要的保证。

三、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命题实践

基于以上讨论,高考生物命题亟待构建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命题模式。以来,本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四次高考命题实践,初步总结了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科命题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三个维度讨论以科技论文为命题起点的尝试。

(一)材料选取的维度

1.背景材料的选择

理论分析:选择科技论文作为试题背景,在—定程度上保证了试题背景材料的科学性、权威性。考虑到科技论文在试题命制中的特殊用途,选择的科技论文应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有效性判定:(1)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以保证材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2)所选论文应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研究,以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所选论文主题词应与考试大纲“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要求一致,以突出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体系的掌握,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操作方法一: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一般来说,应检索来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CSCD)的论文。CSCD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收录有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上百种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以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福建高考26—I题”)为例,试题背景选自“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海洋科学》20第12期)一文,是关于我国东海海洋污染中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该题以“东海原甲藻引发我国东海赤潮”为情境,考查被试在真实背景中的知识迁移能力,涉及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热点话题,所选背景材料角度新颖。

操作方法二:选择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热点话题。例如,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福建高考26—I题”)选自两篇文章:《rh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机制研究》(《沈阳部队医药》年第1期);《rh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解剖科学进展》第2期)。众所周知,20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辐射危机,一时之间,核辐射在世人面前引起极大恐慌,科学地认识核辐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该题避开人类灾难的宣扬,着眼于科学分析和科学利用核辐射,将核辐射与高中生物学涉及的免疫、细胞凋亡、诱变育种以及实验探究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明白核辐射虽然可怕,但可以防治,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这样的考题具有测量选拔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操作方法三:结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层次要求。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界定了层次要求。实际操作中应以II层次要求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一般来说,不用I层次关键词,但不代表I层次内容不作考查,而是在II层次主干知识和能力考查中常常可以衍生出对I层次的考查,体现试题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查。如细胞代谢中“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关键词为“光合作用速率”和“环境”,由此检索到《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编制试题时,可以衍生考查I层次的考点:赤潮的根本原因海水富营养化。

2.试题情境的设置

理论分析:生物科技论文的撰写框架包括实验材料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由于科学研究是一项原理复杂、步骤繁琐、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可能涉及许多生物学科的专业性或前沿性内容,如信号通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基因敲除等;呈现的数据大多经过SAS、SPSS等统计软件处理,如呈现的图表常常涉及^(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姑(极显著)等统计学词汇或符号。我们将这些或是超纲或是不必在考查中出现的内容称为冗余信息,冗余信息会干扰考生正常答题思维,影响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甚至造成严重的系统测量误差。

操作方法一:简化复杂实验条件、方法的表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高度概括复杂的实验原理

和步骤,体现实验条件的简约性。[9]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以“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4组”替代原文中“实验动物C57纯系雄性小鼠,18?20g,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室’’、“动物模型及分组,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等复杂的实验步骤,使考生对试题情境不感到陌生,能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解答,从而保证试题的公平性和可读性,提高试题的效度。

操作方法二:剔除冗余信息,简化图表数据。生物学经常涉及实验图表数据,简化图表数据或对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变得非常必要。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试题省略置信区间,以实验的样本平均值又代替总体平均值将实验检测处理方法省略,直接以“细胞凋亡相对值”替代;剔除差异显著性分析,默认实验数据均有差异显著性。以上处理,都是为了帮助考生快速从题干中获取与测量目标相关的信息,实现试题考查的目的。再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论文用散点图和回归线描述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随温度变化,由于高中没有对散点图作考试要求,试题剔除散点图这一冗余信息,直接以回归线呈现。当然,剔除和简化的操作应以科学性为前提,操作的手法往往就是用大概念笼统地描述小概念。例如,以“染色体变异”替代“染色体桥、微核、染色体断片”等超纲词语。

操作方法三:可对试题必须呈现的超纲内容做信息补充。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山东生物卷第2题的题干是“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奢侈基因”是考生未曾接触过的新名词,此处极易干扰、迷惑考生的思维,增加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的心理压力,造成考生答题思维上的“眩晕”。若能在题干中提供“奢侈基因”的名词解释,将转化阻碍考生答题的瓶颈,避免超纲嫌疑,利于考生答题。

(二)问题设计的维度

1.认知水平和能力布局

理论分析:通常一道实验探究题可以设计3?5个小问题,考查考生对多个生物学事实的认知水平和多种生物学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设计的认知水平应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考查能力测量目标的层次也应逐步提高,从而将相对独立的小题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串联起来,形成一道有序的完整题目。1D]

操作方法一:将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前置,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后置,逐步形成认知的梯度布局。布卢姆(BiS.Bloom,1956)等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11]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承受度,操作上可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编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

操作方法二:将低端能力前置、高端能力后置,逐步形成能力梯度布局。可按照考试大纲对生物学科能力要求的编排顺序,首先考查理解能力,其次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或获取信息能力,最后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由四道独立的问题组成,四个小问题依次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能力的梯度布局。

2.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

理论分析:新课程高考倡导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命题思想。能力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高考试题的问题设计应强调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科学思维的品质,多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少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设计的问题要结合题干背景材料,牵涉的知识应用要宽广,解题思路要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操作方法一:运用新情境,产生新问题。取材于科技论文的题干资料是考生尚未接触过的材料,可赋予这些材料新意以引申出新问题。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呈现的实验数据只有三组,将原论文的第四组数据隐藏,并设计成问题:“设置第四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考生通过对比分析第三组实验数据,分析设计第四组实验的意图。一方面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方法二:围绕问题核心,尽可能延伸拓展多个知识点。2011福建局考26—I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验探究题,以核辐射诱导细胞凋亡为切入点,融合考查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凋亡、诱变育种等多个跨模块、综合性知识。显然,试题不是单纯考查被试的记忆情况,也考查被试在复杂背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表达的维度

1.信息呈现的控制

理论分析:信息量过多过少都可能增加考生阅读负担,使部分考生思维无法产生趋同反应,影响试题的难度、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对答题毫无帮助的冗余信息更是如此。

操作方法一:从字数上控制试题信息量。试题信息包含题干信息和答案信息,设置与答案信息相当的题干信息量,有助于提高考生答题效率,同时提高试题与测量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可以依据该题所占分值来确定题干的字数以及答题的字数。统计近些年各地高考卷相似题型的字数,并将其作为信息量控制的参考是常常采用的有效办法。

操作方法二:采用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生物科学往往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试题应尽可能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倡导理科科学思维和习惯,另一方面有效缩减阅读量,使考生读题更加准确,试题的直观性和美观性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I题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高中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染色方法,其字数要比纯文字表达少得多,且更直观、准确。

2.语言表达的限定

理论分析:措辞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考生思维瓶颈,影响考生正常思维,不利于考生真实能力的体现。那些以增加试题难度为目的,采用增加阅读量或刁钻古怪、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并不可取。此外,具有歧义的表述难以使考生达到趋同思维,可能导致考生答题不全面、不准确,且使答案多样化,加大阅卷难度。

操作方法一:修改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使试题清晰、明确。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生物卷第27题第4小题:“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其中的“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表述过于晦涩、模棱两可。一般来说,遗传育种常常是为了获得生产上需要的品种,但这里设问却是“可能无法获得”,导致许多考生无法理解题意,只好将各种情况的杂交组合都写出来。该小题抽样实测难度为0.16,与预测值相距甚远。

操作方法二:对于有歧义的表述应加入限定词。应用科技论文为背景命题,在题干表述上常常会出现与中学生物教学不一致的提法,可能来自较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也可能来自生物学实践与中学生物教学理论的脱节,这时就需要对有歧义的表述加入必要的限定词。例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增加了“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的表述,因为高中生物学教材(人教版)中未提及“净光合速率”,从而避免产生歧义。

3.人文气息的渗透

理论分析:后现代主义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了自由化、个性化、人文关怀等要求。命题者应加强对考生的考场人文关怀,力求试题的叙述和设问方式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保证考生一直拥有轻松、激励的应试心态。要努力避免刻意“挖陷阱”式的命题方式,有效保护考生正常的考场应试思维。

操作方法一:贴近考生思维,避免突兀设问。例如,仔细斟酌2011福建高考26—I题第

(1)小题和(3)小题的表述,其中“已知IL一18是一种淋巴因子”与“与第③组相比”看似多余,实际是为了引导被试顺利作答;审视第

(2)小题和第(4)小题的题目要求,其中“从(组别)两组数据可知”和“其特点是(至少答出两点)”,两处填空后均用括号补充说明,是为了贴近考生思维,减少答题失误。

操作方法二:积极保护考生应试思维。例如,在命制2011福建局考生物卷第5题时,选项设置回避了“雌:雄=2=1”的选项,确保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的考生有机会重新进行审题,进而得出“雌:雄=4=1”的正确答案,保护考生应试思维,体现考场人文关怀。

高考作为范文 篇6

月泻树丛中

闲庭信步,一览无遗的月光直泻而下。这让我与归有光颇有同感,看那庭阶寂寂,风移影动的景色,与项脊轩无异。树木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而此时,树影斑驳间的那点空白却泻下点点清光,犹为别致。

这使我想起了有关空白的种种物象。也许“满载一船星辉”的充实值得羡慕,而我觉得留点空白亦会有别致的情调。

“宝玉,你好„„”黛玉在红消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劲的话让人们猜之思之。如若直接喊出“你好狠”或“你好自为之”之类的话,我想《红楼梦》的意蕴一定全无。正是这“好”后的空白让人们揣想深悟,才不致流于俗套。似乎中国文学传统对此道已深谙。像沈丛文先生《边城》里的傩送的回与不回,余秋雨先生《垂钓者》中瘦老人钓鱼否,都有同样的留点空白让人回味的意趣。

文学中的空白,发人深思。无怪乎有人说黛玉的一句不尽之言已将《红楼梦》的精华囊括呢!

„„

2.边城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进入那《边城》的透明之境。闻到了,边城人民质朴的情怀;听到了,边城的大老、二老含情脉脉的情丝;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边那望眼欲穿、灵动的双眸。那段凄婉哀伤的边城之意化作一股清泉流遍我的身体,牵动着我的神经。人性的透明莫过于此,结局是悲凉的,可又有谁能否认翠翠是幸福的呢?无尽的等待已化作有情的相思泪,挥洒在边城的角落,飘散在每个读者的心间。

„„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

语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其灵魂在文学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养,得到精神的润洗,彰显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

3.心灵的洗涤——读《边城》有感作者:彭浦四中

美丽的书就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杰出的作家就是上帝派来传达这些财富的。——读《边城》有感

我与《边城》结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与沈先生同是故乡人的缘故,对自学成才的他有一种莫名的敬仰,也对传说中美丽、神秘的湘西有一份强烈的好奇感。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了《边城》让自己成了小说中的人物,让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而波动。“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

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是《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副画面,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春天,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人家处必有沽酒;夏天,晒晾在河边、树杈间的花布衣裤,可以作为湘西人家的旗帜;秋冬来时,吊脚楼,在悬崖上的、滨水边的,无不朗朗入目,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景象。

这意象与味道:平静、古老、祥和、自然朴实。

边城风景如画,而画中的人物呢?

他们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美:“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逐渐遗忘的热情助人。《边城》里的人们向我们阐释了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最真含义。茶峒地属楚文化区,也许正是因为这里的山水,才会孕育出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吧。

如果说茶峒犹如一座水晶宫殿,晶莹剔透,而宫殿中的人们仿佛是用无暇的玉雕刻而成的。《边城》里的人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是上帝特意留下来守卫人间真善美的精灵。他们平凡、安静地生活,固守着一份安逸、一份单纯、一份宁静。

沈从文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这样一群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这也许是作者对人性美的执著与热爱的表现。在小说中人性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等都有充分的展现,一切都充满了善,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环。

人性该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不能沾染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心去呵护它,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热情的埋没滋生了冷漠,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尘封在心灵的一角,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

现实中有太多的迷惑,我一直以为在今天这充满了物欲的世界是没有净土的。在《边城》里,我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真、善、美的痕迹。读着边城, 感觉好像自己的心灵被洗涤了一次,纯净了不少。我总在想,为何取名为边城,莫非先生在心灵深处正在守护着什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也都有一座“边城”,或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它们的存在。但

高考作为范文 篇7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文题解读】

这道题对于考生而言,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要求中允许考生“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但相信,多数考生对“老腔”的认识,还是来自高考卷中刚刚阅读过的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但仅仅凭借着刚刚阅读过的一篇文章,就能发掘出“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过,由于议论文本身成文较为容易,而现在的高中生在考试时又多喜欢写议论文,由此可以判断,很多考生还是会选择写这道题。

这个作文题目提醒我们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与之前的“老规矩”材料作文一样,从北京的“老规矩”延伸到陕西的传统文化,慢慢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地方,题型回归传统,回归诗意,回归文化之根对我们的心灵震撼!如果考生平时注意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可以从“返璞归真” “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立意行文的。但要写好议论文,不仅是立意的问题,还需要有足够的论据,要求中就有“论据充分”的要求。相信,因为论据原因而放弃选择这道题的考生比例也应该不在少数。

【佳作一】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那么,“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呢?这一问题自然是见仁见智,不过,在我看来,在于“老腔”对本真的坚守。要知道,坚守本真,从来都是大智慧者的选择。

坚守本真,是一种低调与率性。2014年4月18日,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起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作为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李小文如此低调与率性,堪与东晋因袒胸露腹而被太尉郗鉴选中作乘龙快婿的王羲之相媲美。

坚守本真,是一种坦诚与清醒。2014年12月2日,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问浙江大学。当他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时,莫言坦言:“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实话实说,体现了其做人的坦诚与清醒,无疑令生活在浮躁时代中的人们钦佩。

坚守本真,是一种进取与超越。据媒体报道,一部署名为罗伯特·加尔布雷特的侦探小说《杜鹃鸟的呼唤》面世后颇受好评。出版商表示,侦查员出身的作者退伍后从事安保行业,本书是其处女作。不过作者的新手身份因写法娴熟而被质疑。后经媒体多方调查证实,罗伯特·加尔布雷特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新笔名。被“揭穿”身份后,罗琳说希望这个秘密保持得更久一点,因为她隐瞒身份后看到关于小说的真实评论时,感受到的欢乐更加纯粹。罗琳,没有陶醉于自己的名声,而是追求来自读者的真实评价,这种在文学上进取与超越的精神,着实令人赞叹。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尽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老腔”对本真的坚守,无疑是其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故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坚守本真的“老腔”必将继续在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评点】

该文以行文的有条有理,层次清晰,赢得了阅卷者的青睐。考生从“老腔”对本真的坚守生发出去,用中科院院士李小文、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实例,阐释了“坚守本真”具有的积极意义,读来令人叹服。

【佳作二】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我的答案是:因为“老腔”是一种原生态,是一种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原生态”的事物,具有诸多迷人的魅力。

原生态具有的最大美感就是万物共生共荣,充满着生命的乐趣和无穷的奥秘,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思考。健康的身体需要五谷杂粮,人类精神的生态也离不开原生态的孕育和启示。曾记得,一位非常勤奋的职场女经理整日忙于生意,终于累倒了。在家养病的日子里,她第一次走进了处于小区一隅的花棚。面对沿着长满青苔的断墙尽情攀爬的青藤,触摸绿叶萌芽和鲜花绽放的喜悦,她热泪盈眶。原来,大自然中那些看似简单、粗糙的生命乐趣,才是最为珍贵的心灵家园。

人类美好的情感永远是鲜活的,它源自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而生命的基因所蕴藏的信息又与自然是那样的默契和相通,让心灵感受原生态的魅力,营造“生命绿洲”,乃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当代文学中,我很久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很久没有目睹一朵花的开放,也很久没有看到田野和庄稼的颜色了。”关注原生态,很可能是帮助世人重新发现自我的一个途径。

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民族文化是有其特性的,这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点。文化有其特性,才有生命力,才有其独立存在,否则何以立足于世界?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多种多样才是美丽的。”民族特色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美丽。“老腔”以其民族特色产生于华夏土地,正是以民族性而具备了世界性。

“老腔”凭借着原生态而活力无限,震撼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或来自边疆草原,或来自山寨村落的原生态艺术被世人所了解。它们是天然的山水、纯朴的民风、古老的文化酿造的艺术美酒,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与憧憬。随着“原生态”或粗犷、或婉转、或激昂、或俏皮、或悠扬的风格,人们仿佛走进了苍翠而辽阔的原野,倾听到了万物生灵的歌唱,感受到了天籁之音带给心灵的滋养。

【评点】

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对于“老腔”震撼人心的原因,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认为是因为“老腔”是一种原生态,具有诸多迷人的魅力。文章主体从原生态具有纯洁性、生命力和世界性三个角度阐述了其具有的魅力,论说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结尾再进行总结、升华,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人心驰神往。文章结构圆合、语言清新,没有一般考试文章具有的陈腐气。

上一篇:迁坟下一篇:反思日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