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的打油诗

2024-07-13

关于桃花的打油诗(共13篇)

关于桃花的打油诗 篇1

诗歌一:打油诗桃花

桃红柳绿西湖边,

游人如织赏春天。

桃花红白同一朵,

游人疑为人工染。

诗歌二:桃花

一片桃花一片景,

游人此时好心情。

年年此时桃花红,

果农期盼好收成。

诗歌三:桃花

春风轻吻桃花林,桃花满枝笑吟吟。

树树桃花若霞灿,片片桃林如烟云。

诗歌四:桃花

留的画笔描青山,

烟云袅袅偎依还。

山腰桃花粉红应,

没得机缘换酒钱。

梦的李白桃花庵,

把酒于醉桃花仙。

绿水青山水枯干,

不羡鸳鸯不恨仙。

诗歌五:桃花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富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诗歌六:桃花

桃花潭里桃花开,

桃花开后有兴败,

水深三千点点情,

桃花朵朵不敢采!

诗歌七:桃花

一树桃花水牵魂,

落得轻薄坏名声。

波光羡艳独自醉,

谁懂花心痴一生?

诗歌八:桃花

桃花映红一波水,

点点涟漪花痴醉,

梦中桃花鼎上开,

梦醒真想用棒槌。

关于桃花的打油诗 篇2

一、现代工笔画的色彩特点

色彩是绘画作品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在给予观赏者一定视觉刺激的同时,传达出画家的艺术情感与心理状态,是营造作品情感基调与视觉美感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工笔画“以线为骨,以色为肉”,即以线塑造出形式框架,色彩则居于从属性的地位,用以给线勾勒出的结构增色。同时受到“随类赋彩”这一传统绘画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工笔画在色彩表现上,融合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色调与画家的主观认识,具有“典雅”、“单纯”、“不艳”、“不俗”的特点。而中国现代工笔画在用色上追求创新,除了吸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色彩特点之外,还借鉴了西方装饰性绘画的技法,弱化了对线的表达,更加注重对色彩的表达,追求更丰富、更有层次的色彩效果。同时,中国现代工笔画还将色彩与现代人文理念相结合,采用现代化的色彩处理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化的表达,这使得画面更具时代性,也更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要求,

例如李少文的工笔画《九歌》组图在色彩运用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工笔画“随类赋彩、层层渲染”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了“典雅、单纯”的色彩特点,以及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意趣。同时,李少文又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表达,将几种相近的颜色按明度递增或递减地方式排列,使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也更为柔和;而不同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巧妙组合又形成了特殊的色彩韵律,让画面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更具时代性。

二、现代工笔画的技法特点

工笔画的技法特点是其独特风格面貌的重要形成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建立起来的,其中“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主要技法特点,具体还包括“勾填法”、“勾勒法”、“没骨”等多种形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工笔画不仅在色彩上吸收借鉴了世界各民族绘画艺术的精华,在表现技法上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方面,中国现代工笔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代工笔画的技法特点,以精谨细腻的手法描绘当代生活中的新事物,表达新时代背景下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工笔画又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借鉴了各方艺术的精华,借助现当代绘画形式所提供的直观感受来进行创作,在画面表现上则进一步与西方的立体结构、透视相结合,丰富、拓宽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审美内涵。

例如何家英的作品《山地》在画面表现上使用了中国工笔画“以线造型”和“骨法用笔”的传统技法,在构图上又吸收借鉴了西方的透视原理,有效的传达出了表现对象的空间美感;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之上,将传统的“勾填法”、“勾勒法”等表现形式与西方的透视相结合,传达出了山地这一客观对象真实的面体与空间讯息。总得来说,中国现代工笔画在技法表达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精神气质,又超越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单一性与平面性,更为空灵,也更具厚度。

三、中国现代工笔画的题材特点

画家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与提炼对其作品个人风格的形成与体现,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工笔画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而且三者的界限非常明显。中国现代工笔画不仅打破了这一界限,将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还受到西方、日本绘画的影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集中化的表达,既关照传统,又随于时代。中国现代工笔画的题材内容中有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有表现地域文化特点的,也有表现个性人物独特精神风貌的;而在画面整体意蕴方面往往既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同时又注重现代情怀的抒发与画家独特个性的表达。

陈孟昕的作品《一方水土》所描绘的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风,集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杨天问则注重对地域文化的表现,他迷恋着北方的荒野风情,向往旷野的寂静与安详,其作品《丛林暮色》、《藕塘深处》等都表现了这位画家“感天地之悠悠”、“叹生命之怅惘”的独特情怀。何家英的作品则注重对女性人物、女性美、女性力量的表现,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女性是神圣的,是人性精神与人性理想的代表,指向着生命的美与神圣,是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存在。

总得来说,中国现代工笔画在题材内容方面注重表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对象与思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中对意境的表达,同时又体现着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风气,包含着画家对现代性与人性的思考,如今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步入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绘画主流。

四、结语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现代工笔画则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随着我国视觉文化环境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其色彩运用、技法表达以及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中国现代工笔画则优于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做到了良好的统筹,它植根于中国传统工笔画的沃土,在借鉴吸收世界其他艺术养分的同时,始终走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也是其最难能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何家英.创作随笔两篇[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20(01)

[2]胡明哲.谈“岩彩”命名[J].美术,2002,14(11)

[3]李娜.中国现代工笔画的特点及发展展望[J].艺术品鉴,2015,(12)

再见桃花源:关于陈迹的山水画 篇3

陈迹在理论和创作方面的探索,基本集中在中国画领域,这也是我拜访留留书屋时经常聊到的话题。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画,面临着诸多令人尴尬的境地。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上一个时期的惯性使得写实主义还可以继续在中国画里面占据相当的生存权的话,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第二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现实主义”已经和现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走进生活”的口号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空洞和焦虑,写生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仪式。而在另一极,不加消化直接从其他艺术样式中寻求灵丹妙药的做法,亦已难以激起被各种新视觉媒体喂饱了的观众们的兴趣。艺术家想象力的匮乏往往令人瞠目结舌——在摄影、电影、插画、动漫甚至是微博段子中“借鉴”一二,便成为了“实验性”的作品。奢谈传承和作势前卫,都只不过是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自娱自乐而已。抛开文化属性的加持,某些绘画样式只能在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子里继续近亲繁殖,完全丧失了竞争力与进化的可能性。

作为身兼美术理论家、策展人和艺术家多重身份的陈迹,无疑比诸多“局中人”能更为冷静地观察到这种困境的存在以及扩大化的迹象。虽然迹兄总是笑笑说自己的画作是“闲来涂抹”,但从《依稀边城》《温烟浮岚》这些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读出他在理解传统、积累技巧之后切入绘画创作时所展现出的惊人的判断力和策略性思维。如果硬要咬文嚼字地来分析的话,陈迹主要汲取了宾虹老人在中西遇合的时代背景下所改造并系统化了的新古典主义笔墨原则,于运笔用墨的反复堆积叠加中糅合古人的各种经验。画面框架的搭建上,则绕开了新中国画时期以来再现真实观感为主的做法,反从赖少其的构图原则中获得了具有现代意味和构成效果的启示。类似的尝试,并非他一人所独有——黄宾虹早已是原教旨主义者们的救命稻草,而类似赖少其这样未被完全发掘并且非学院体系内的艺术家,亦渐渐成为流行的谈资和模仿的热点。但多年如同日课的书法练习和艺术史、文学方面的积淀,使陈迹无论在笔墨语言的表达上还是在画面的把控力上都显得游刃有余。换而言之,他并没有许多科班出身的画家们转型时所面临的思想包袱以及与自身固有笔墨系统所产生的不兼容,在消解并重构对象(不管是传统图式抑或现实情景)时,陈迹的表现比许多人都要来得彻底和自然。那些风格迥异得如同出自不同人之手的写生稿,便是最好的体现。

实际上,在寻求中国画发展所作出的探讨方面,我们远不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们来得激烈。讨论问题的尺度和烈度都已经被缩小到一个非常狭小而“安全”的范围内进行。美术教育制度的因袭和创作机构的存在,更为这种不痛不痒的“学术研讨”创造了温床。往好的方向设想,这是一百多年来艺术家所面临的最为宝贵的时段。大量唾手可得的视觉资源加上开放的价值评判语境,使得长期致力于某些课题成为了可能。往坏的方向想,则难免有“温水煮青蛙”的杞人之忧。陈迹温和的性格和学术素养,使他很少卷入以激进抑或保守、传统抑或当代等等二极划分阵营的无谓争端。他更多地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切入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没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或者说,比起文本写作难以避免的非黑即白的指向性,陈迹更乐于在他笔下的“涂抹”中表达观点并展现锋芒。他自2010年以来所作的这批山水画的意义亦在于此。在文字与言谈中,他多次强调自己的非专业身份以及作品的随意性,然而正是这两种属性使《黑团团中见光明》《寒泉漱石根》《实·虚》等等作品展示出了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积墨厚重中透出的光芒、墨彩斑斓处的幻象以及体块挤压形成的力量感都体现了作者致敬传统、衔接当下的努力与多方位尝试的好奇心。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样的作品,因为比起某些数量浩大、畫幅巨大但千篇一律的个展和作品集,陈迹在尺余之间所体现出来的思考,显得更有诚意和启发性。

在很大程度上,陈迹的作品吸引观者的地方在于他对各种笔墨元素驾轻就熟的控制力以及画面的整体性。他属于善于“藏拙”的类型,如果在他的画面中读到“拙”,那也是陈迹有意让你看到的而已。这种甫一出现便已十分成熟的姿态使他获得了诸多赞誉,同时也使我们暗中揣测他接下来究竟将如何发展。近来又登留留书屋吃茶看画,意外地发现《遇茶吃茶》《山雨欲来》等几帧新作中,巧妙设置的布局与炫技般的用笔反而消褪了许多,蓬头乱发的意气抒写唤起了似曾相识的观感。解决了技巧问题和策略问题之后,愿意直面性情的做法更为令人敬佩。因为之于所有明确看到中国画现状但又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如何在“桃花源”中警惕自我重复的甜蜜陷阱不是一件易事。陈迹本来就选择了一条需要长期积累的道路,而现在他正试图往更艰难但也更引人入胜的方向跋涉。在当下,阅读他的画作也许无法得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于画画这件事,我想起苏格拉底那句经典的话语:未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去过的。

关于酒店行业的打油诗 篇4

一个酒店一个家,一家之长就是他。

掌握全局不能乱,前厅后厨来回转。

控制成本教礼仪,店面检查防突袭。

安抚员工有一套,重任在肩千里挑。

主管

承上启下一把抓,自我提高不抓瞎。

培训员工有技巧,思想掌握招法妙。

热情待客榜样先,突发事件冲在前。

合理指挥不慌乱,以身作则服人心。

收银员

镇守财位招财猫,熟悉收款与推销。

保管账单和发票,业务知识记得牢。

钱款不能借他人,坚持原则好收银。

优惠规定要清楚,当班结束表做成。

服务员

个人卫生先讲究,清洁工具不乱丢。

门窗地面无污渍,保证及时坏报修。

节水省电有一手,防火防电防小偷。

树立服务好形象,不卑不亢心自修。

迎宾员

声脆貌美笑容甜,门店担当记心间。

来客欢迎声送上,左前引领介绍全。

等位客人送上水,登记发号顺序给。

关于《找工作》的打油诗阅读 篇5

一二三四五,工作找得好辛苦,

二三四五六,没有面试真难受,

三四五六七,下了楼梯坐电梯,

四五六七八,躺在床上累趴趴,

五六七八九,为了面试全市走,

六七八九十,没有找到还给坚持!

找份工作真不易,楼主同学莫泄气。

即使这家不要你,那边还有留爷地。

诗歌二

家贫人又丑,身高一五九,

薄田一两亩,家中有老母,

不是我怕累,工作要排队,

不是不积极,朝中无亲戚,

整天急又怕,面子又放不下,

眼看年龄长,老公无处找,

若是无人要,科技楼上跳。

诗歌三

闲来上网空度日,不如积极找活干。

遂到贴吧来求职,还请看官多包涵。

本人今年二十二,风趣幽默又健谈。

不怕吃苦和流汗,小伙机灵又好看。

虚心求学不怕难,各种工作敢挑战。

特写此诗玩一玩,望君赏脸看一看。

找工作打油诗

站在西山望东山,

觉得东山高半尖。

到了东山看一下,

心中还是不情愿。

下山再往哪里去?

再到南北转一转。

了解一下不合适,

关于桃花的打油诗 篇6

在夕阳染红天边的那一刻,我们一家人驱车来到了位于青城东15公里处的恼包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金色大字的“恼包馨村”仿古式牌楼立在路口,迎来送往游客。走过25米长、2.4公里的平坦大道;路过色香味美的小吃摊;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文化大院。

天色将晚,建筑上镶嵌的彩灯相继亮起,变幻着七彩颜色,相映交辉,给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四合院披上一层神秘面纱。在标示牌上标有的《桃花岛》上停留,湖边长亭正是“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游客在曲阑干处、一团团白气里纷纷合影留念;娥娜摇摆的喷泉在翩翩起舞,娇时如出水芙蓉般朵朵开放;怒时似蛟龙跃水般直冲云霄。白气罩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有彩舟从雾气缭绕处悠悠划过,难道是当年的那个渔人从古来到了今?恰好此时正是一叶惊秋、微收残暑的素商时序,桃花也只能在梦中、度娘处尽日随流水了,再不会干扰寻找桃花源。水中高高的彩虹桥上,会不会也正上演着或即将上演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蹲在岸边的磐石上,用手去撩略显冰凉的水,红的、花纹的、黑色的小鱼扭动着优雅的身躯聚拢过来,张着小嘴和我这个人间俗客打招呼。那一刻,时光不再流动,彩舟云淡处,星星也不再眨眼睛,世俗喧嚣已不复存在,你就是那个脚踏祥云来到人间的仙子,亦或是生活在与世无争的武陵源樵客。

划一叶彩舟,驾一片白云,到没有桃花的桃花岛去吧。

搞笑打油诗 篇7

乡愁是一枚实名制的火车票, 我在这头, 黄牛党在那头;购票时, 乡愁是一间铁笼般的售票点, 我在里头, 售票员在那头;归途上, 乡愁是一节拥挤不堪的车厢, 我在这头, 薪水在老板那头;而现在啊, 乡愁是一个简单的网购账号, 我在网这头, 票在网那头。

沁园春·买票

寒假时光, 千校闭门, 万子买票。望车站内外, 大包小包。中国上下, 学生滔滔。有钱飞机, 没钱站票。早起晚睡, 达旦通宵, 欲与票贩试比高。须站场, 看人山人海, 一票难找。车票如此难搞,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票

春节又到, 中华大地, 有钱飞机, 没钱站票。望长城内外, 大包小包。大河上下, 民工滔滔。早起晚睡, 达旦通宵, 欲与票贩试比高。须钞票, 看人山人海, 一票难保。车票如此难买,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 见此遁逃。唐宗宋祖, 更是没招!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好骑马往回飙。咋地了?只因排了队, 买不着票。

荷塘月色·股市

陈永贵的打油诗 篇8

1964年1月19目,陈永贵以劳模身份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一万多名首都群众作报告。一个农民应邀到庄严的国家级的讲坛上发表讲演,不仅是大寨的荣耀,也是陈永贵的荣耀。就在那次人民大会堂作报告的回家途中,陈永贵沉浸在无比幸福和激动中,他一路翻山越岭,触景生情,脱口吟出这样几句诗来:

“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边。”

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清新自然。

1973年,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战天斗地,兴修水利。他曾在昔阳改河战斗工地上,留下一首气势非凡的打油诗:

“上腾郭庄水库,下淤界都河滩。龙王发了善心,冲开白庙大山。”

1977年的夏秋之交,在中央领导人即将访问大寨时,陈永贵又一次登上虎头山。眼看满坡庄稼丰收在望,他情不自禁地朗声吟道:

“谷子长彻边,玉米挤塌山。脑袋朝东南,怎能不增产。”

这首诗虽情调高昂,表现的却是大跃进的浮夸风,与前面几首诗的风格迥异。

如今,看看陈永贵吟诗述怀的往事,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回忆。

关于桃花的优美句子 篇9

2) 满树的桃花竞相吐蕊、争芳斗艳,远远就能闻到桃花的芳香。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山花烂漫,花团锦簇,红的如火,粉的如霞,真是美不胜收。

3) 桃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

4) 春天,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

5) 花正值妖娆烂漫,这些可爱的精灵,各施手段,竟弄身姿,攀于枝头。它们或正,或侧,或仰,或俯,有如粉荷,有如胭脂。花大都全开了,也有半开的,偶然会碰到几枝懒起的,也含苞待放。

6) 门口有一大片盛开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娇嫩得仿佛吹口气就能化成水似的。

7) 那桃花,有的迎风初绽,嫣然含笑;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更多的是白毛茸茸的微吐红点的小花苞。

8) 从远处看,一株株桃树活像一个个张开的大花伞。

9) 元稹(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10) 这棵桃树一人多高,树干透着紫红色,极其光洁,柔软的枝条上,长满了褐色的娇嫩的骨朵。

11) 顾况(寻桃花岭潘三姑台)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12)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13) 聂夷中(起夜来)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14)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关于桃花的优美经典诗句 篇10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7、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8、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0、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1、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12、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13、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14、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15、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1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17、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8、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19、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关于桃花的打油诗 篇11

在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里,打油诗是反映大学生精神文化和思想现状的重要渠道之一,自然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校园打油诗都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其中不乏消极甚至低迷的,我们把这一部分打油诗称为“灰色打油诗”。大学校园的“灰色打油诗”能反映出大学生失落的精神家园,因此,其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大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灰色打油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行性

打油诗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流行是大众趣味日益时尚化、平面化的体现。校园“灰色打油诗”出自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语言社区,且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它们一旦形成,便在校园传播开来,流行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时间长了也会成为口头禅。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人对其不断地修改、润色和筛选,越是“精彩”的流传得越广。“灰色打油诗”的作者一般无从考证,因为他们不愿署真实姓名,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原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灰色打油诗”虽然不利于官方的书面传播,但有利于学生口头传播。

校园“灰色打油诗”的传播场所常常是一些非正规的场合,如朋友或同学的聚会,特别是具有政治讽刺意味或色情意味的打油诗,往往是人们在饮酒作乐期间为增加戏谑或欢乐的气氛即兴创作或转述他人的作品,酒席散后也就传播开来。随着网上交流的增多,“灰色打油诗”的使用领域渐趋广泛,逐渐成为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口语的一部分。

2.改编性

流行的东西要有一定的新创意、新内容,才能为大家所接受。如近年流行的《如梦令》:“今朝设宴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室,误入草丛深处。惊散鸳鸯无数。”典丽高雅的宋词形式里塞进了滑稽的内容,强调了调侃的语调,读后令人喷饭,没有非凡的创意便不可能取得如此效果。

改名家名诗是校园“灰色打油诗”重要的作诗形式。如仿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而写成的打油诗:“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翻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累。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首诗反映了校园里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打油诗中也有一些根据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作品,不仅增加了打油诗的讽刺幽默性,更便于打油诗的接受传播。如考试时:“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道题目都不简单,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上面写得东西真奇怪,哎!真奇怪!(哎!算了,睡觉吧)”

3.嘲讽性

嘲讽性是“灰色打油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对于大学校园恋爱成风的今天,有人这样嘲讽:“我们的爱情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们的爱情像月亮,月上梢头吻正香。我们的爱情像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再如《沁园春·考试》描绘的是对考试作弊的嘲讽:“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需来日,看试卷成绩,互喜互贺。惜八股取士,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甚是苦恼。一代天骄,时代学子,考试作弊出高招。俱往矣,数风流高手,还看今朝。”当然,这种讽刺和戏谑的背后也有严肃的态度,嘲讽中也有幽默,幽默中也有警戒。

二、校园“灰色打油诗”的对策思考:

1.加强“灰色打油诗”对大学生及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为此,大学要将功夫下在贴近大学生生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从校园打油诗中悉心体察大学生的渴求与愿望,获得第一手信息,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淡化说教意味,还打油诗“幽默、通俗、上口”的风貌,适时推出更多的健康打油诗,使大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二是提倡文明语言,杜绝使用垃圾语言,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品味,建设好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2.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意识地开展学生精神家园问题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创造一个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同时,对“灰色打油诗”不要简单粗暴地扼杀,要采取“宜疏不宜堵”的策略,先倾听其说的是什么,然后加以研究。对那些无害也无益或宣泄成分偏重者尽可听之,给学生一个消除焦虑、寻得开心及平衡心理的出口。

3.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校园打油诗反映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合理要求和正当权益,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二是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弄清他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释疑解惑,不作表面文章;三是坚持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成长潜能,建立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激励机制。

盛开的樱桃花 篇12

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好像在为春天的到来歌唱;溪水哗哗地流着, 欢乐地拍打着沿岸的石头。草儿绿了, 花儿开了, 天蓝了, 雪融化了。

那樱桃花也盛开了, 开得如此的灿烂, 如此的美丽。我一看到它, 就想起了我曾经听过的一段故事:

有兄妹俩相依为命, 妹妹长年生病, 哥哥长年在外奔波, 靠打零工、扫大街支撑着这个家, 他的梦想就是找钱把妹妹的病治好, 为此他努力地工作着, 担起照顾这个家的重任。

妹妹虽得了重病, 但她并没有放弃对于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希望, 仍然坚强地活着。每当哥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 她都为其备好饭菜, 她很关心哥哥的工作, 更是鼓励哥哥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

妹妹很喜欢樱桃花, 她特别喜欢樱桃花那粉红的花骨朵。她说那粉红的樱桃花象征着坚韧, 人一生也要像樱桃花那样坚强不息。在她的影响下, 哥哥也开始喜欢樱桃花。

每当樱桃花盛开时, 哥哥都会去山上摘几枝回来, 插入花瓶, 供妹妹观赏。

可三年后, 妹妹的病情恶化, 哥哥只能整日陪伴着, 妹妹也整日愁眉苦脸的, 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哥哥问她, 她却不说, 哥哥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 这几天忙着照顾妹妹, 哥哥忘记现在是樱桃花盛开的季节, 没有给妹妹摘樱桃花。直到有一天, 哥哥望着酣睡的妹妹, 偶然地看了妹妹的日记。他才恍然明白, 妹妹对于生命的支撑, 对于生活的信念, 已经离不开樱桃花的陪伴。他哭了, 匆匆地奔到山上摘了许多樱桃花回来, 放在妹妹的房间。房间里充满了浓浓的花香, 仿佛这间屋子成了花的海洋。

妹妹醒来, 看着这满屋的樱桃花, 她笑了, 笑得格外的灿烂, 她的笑就像那一朵朵盛开的樱桃花。许多个日子过去了, 经过医生的努力和哥哥精心地照顾, 妹妹的病也好了, 现在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

我相信, 一年又一年的春天, 那棵樱桃花开得还是如此的灿烂, 如此的美丽……愿生活的每个角落都飘满的樱桃花的芳香。

111.关于桃花源记的中考题 篇13

2006年长春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分)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参考答案: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2006年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案:

1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006年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2006年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案: 16.(3分)(1)‚全‛或 ‚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2008甘肃省金昌市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案: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

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2008吉林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答案: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2009年广东省汕头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答案: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2009年眉山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

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答案:6.C 7.A 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2009年湖南娄底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答案: 9.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10.B(交通:交错相通)(2分)

11.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12.⑴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⑵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2010年甘肃兰州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B.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⑴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⑵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案: 9.(3分)C 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2.(4分)⑴(2分)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⑵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2010年黑龙江哈尔滨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 ⑵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 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初极狭,才通人。

⑵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案: 7.(2分)⑴阡陌:田间小路 ⑵向:从前的、旧的 8.(2分)④

9.(共4分)⑴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⑵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2010年吉林长春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

12.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 9.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10.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2010年湖北襄樊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

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2010年四川成都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

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D(志: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

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7、(4分)(1)(2分)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异‛‚穷‛的意思各计0.5分)(2)(2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妻子‛‚绝境‛的意思各计0.5分)2010年山东青岛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8.B 9.(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解析:要结合全文理解这些重点词的意思。

l0.(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010年湖南邵阳(甲)《桃花源记》(乙)《饮酒》

19、解释下列词。(4分)

俨然()交通()悉()要还家()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23、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

24、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答案:

19(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 20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23、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

24、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桃花源记》专题训练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11.悉如外人()12.黄

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二.反复诵读。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 借用文中词语回答。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三.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2.具答之()3.便要还家()

4.咸来问讯()5.妻子邑人()6.来此绝境()

7.不复出焉()8.无论魏晋()9.具言所闻()()

10.延至其家()11.不足为外人道也()12.既出()

13.便扶向路()14.处处志之()15.及郡下()

16.诣太守()17.说如此()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20.未果()21.寻病终()

22.后遂无问津者()

四.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先世避秦时乱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担心外面世界的侵扰。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答案

二.1.沿着2.鲜艳美丽3.对此景感到惊诧4.走完没有5.隐隐约约6.开阔的样子7.整齐的样子8.之类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三.略

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5.妻子和儿女6.与世隔绝的地方7.这里8.更不必说9.详细 所听说的事情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17.像这样18.原来的 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

五.1.渔人2.村中人 渔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五.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1.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 ‚看到‛,今义,用为助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六、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

1.屋舍俨然(B)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2.欲穷其林(B)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

3.芳草鲜美(A)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A.妻子一人;没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与世隔绝的地方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A.竟 B.就 C.才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C)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

七、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是魏还是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八.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他是东晋时人,名潜,是著名诗人。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B)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十.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十一.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十二.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

为 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指渔人))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寻向所志(寻找)

乃 寻

乃不知有汉(竟然)寻病终(不久)

便舍船(舍弃)便扶向路(旧)舍 向

屋舍俨然(房屋)寻向所志(原先的)

便得一山(:看到)处处志之(做标记)

得 志

既出,得其船(找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1.根据文学常识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2)根据原文填空。

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7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语。

(1)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__(2)无论魏晋_________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悉、并、咸、皆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借代 借指老人小孩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沿着

②俨然:整齐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C)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活动、穿戴、心情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7.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考查重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豁然()⑵俨然()⑶垂髫()⑷阡陌()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缘溪行 ⑵渔人甚异之 ⑶欲穷其林 ⑷才通人 ⑸俨然 ⑹桑竹之属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还家 ⑽咸来问讯 ⑾妻子 ⑿绝境 ⒀无论 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⒂辞去 ⒃此中人语云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⑷不足为外人道

也。

四、填空。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⑶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生活情况)的句子。‚其中…自乐‛

⑷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便邀….问讯‛,‚余人…食‛

五、掌握内容。

⑴作者、朝代及课文出处。⑵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⑶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⑸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桃花源记》考查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名(),字(),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2.填入省略的成分 A:(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3.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

4.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

5.第3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出‚具答之‛中的‚具‛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悉、咸、具、皆)

7.你认为向桃花源这样的‚绝境‛真的有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没有,表达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8.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9.第2段的中心意思是(C)A:写渔人意外来到桃花源。B:写桃花源中人与外人并无差异。C: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0.根据第2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世外桃源)11.用‚~~‛在第2段中标出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12.根据第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和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发现桃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林/访问桃花源)--(出而复寻/离开桃花源)

13.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4.谈谈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1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16.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17.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

18.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见课文第二段)

1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处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2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21.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B: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

2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活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23.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

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24.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五、成语

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3、怡然自乐

4、无人问津

5、落英缤纷

6、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默写(30分)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4、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

5、‚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

6、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是、、、、。

7、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

9、桃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10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

11、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18分)

1、缘()溪行

2、忽逢()桃花林

3、落英缤纷()

4、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

6、才()通人

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

9、设()酒杀鸡作食

10、便要()还家

11、为具()言所闻

12、此中人语()云

13、便扶()向()路

14、及()郡下

15、诣()太守

16、欣然规()往

17、寻()病终18后遂无问津()者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5分)

1、缘溪行()

2、便舍()船

3、豁()然开朗

4、屋舍()俨()然

6、阡陌()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及郡()下12、诣()太守

13、此中人语()云

四、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答案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5、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7、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上一篇:费雯丽语录中英对照下一篇:文明交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