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2024-06-08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通用9篇)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篇1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物游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1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人物孙悟空西天取经遇到重重困难,怎样解决导入课题,在解决第一个问题分桃子时候怎样分才公平,孩子很快就会说每个猴子两个桃子!从而强调一样多,同样多来初步体现平均分。接着通过分萝卜让孩子动手搬运,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将摆的过程说清楚!引导孩子体会到无论分几次,最后每个小动物得到食物一样多!并发现一个规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的越少!如果把15根骨头平均分给三只小狗又该怎样分!充分利用分萝卜的经验完成并找出最简便的画图来表示。为了检测孩子对平均分的理解程度,我设计了三个练习,巩固刚才学习的平均分。

这节课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的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真正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向目标引导还是有些模糊,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反馈,把学生放主体地位!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本节课中,没有实际的联系生活,这点我应该注意,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世界联系我的教学!在引导和问题提出时,以及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学语言不是很精炼,这些具备的.基本功需要不断加强。

通过这几次讲课我发现自己的心理素质需要加强,有的时候一有人听课我就容易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紧张什么!这一点我也在想,其实对于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因为有其它教师听课,总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反而暴露了自己很多问题!还有就是我不知道孩子会回答出怎样的答案,他们的课堂表现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既期待又担忧。

课堂应该是活的,我总感觉我自己的课像一潭死水!事情发生的背后会有很多原因,备课?经验不足?还有观察不仔细,对学生交流太少,或者是向其它老师沟通这些都有,或者还有其它的原因!不管怎样,我既然我选择了当一名老师,这些也应该是我经历的,甚至应该经历更多!不断锤炼自己,还是那句话,只有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2

本课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目比较小的东西,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王老师的这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4个桃子、平均分12根萝卜、平均分15根骨头………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教师是在学习、研究、与反思中不断进步和提高的,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常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中成功的喜悦,更要在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一起说一说,研一研,思路会更清晰,长此坚持,对自己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数学组期初教研计划的安排下,本周由我为新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虽是面对新教师,但我一点也不敢怠慢,认真地进行了准备并于今天将《分物游戏》呈现给新老师们。

《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概念知识。由于除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分桃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再通过“分萝卜”让学生供助学具来分一分,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而“分骨头”则是在前面两问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独立画图来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三个活动层次分明,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让孩子不断积累分物活动的经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除此之外,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还在于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在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自主经历分物的过程中,先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再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可以一根一根分;两根两根分;三根三根分……但不管怎么分,分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从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中有一些亮点,但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由于要尽量地让学生经历分物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操作中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就减少了,因此新知识就没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又如在板书上一直以来都较随意和零乱……因此在合理安排时间与板书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 叫平均分。

2.通过图示 (连一连、圈一圈) 让学生充分经历把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为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两只小猴子从猴王那里得到4个桃子, 它们可高兴了, 决定把桃子分了。两只猴子抓耳挠腮想了半天, 出现了不同的分法。 (课件出示分桃情境图)

第一种分法:一只猴子1个桃子, 另一只猴子3个桃子。

第二种分法: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都是2个桃子。

2.探讨“分”的情况, 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师:观察一下这两种分法, 你觉得哪种分法, 两只猴子都没有意见。

生:第2种。

师:为什么?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一样多”等生活中的词语)

师:说的对!像这样, 每份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 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新课, 告诉学生玩分物游戏,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1.摆一摆 (分萝卜) 。

师: (出示图片) 现在请同学们帮小兔子分萝卜, 要求每只小兔子分到的萝卜一样多, 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萝卜?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哦!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 分了4次才分完。结果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 2次正好分完了。每只小兔子也分到4根萝卜。

生3:我是3根3根地分1次, 剩下的再1根1根地分1次, 正好分完, 每只小兔子分到4根。

师:同学们真聪明, 想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分, 最后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 。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 了解分法的多样性, 充分体验“平均分”。

2.画一画 (分骨头) 。

师:现在有15根骨头要平均分给3只狗, 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你能不用小棒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分法, 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小组交流, 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

第一种:用3个圆圈分别代表3只狗, 然后1根1根地分骨头, 每分到1根骨头就在那只狗的下面画个1, 表示分到1根骨头, 最后每只狗下面都有5根骨头。

第二种:用3个五角星分别代表3只狗, 第一次每只狗分到2根, 在每只狗下面画两竖, 然后1根1根地分, 每分到1根就在下面画一笔, 最后每只狗分到5根骨头。

第三种:用3个三角形分别代表3只狗, 第一次每只狗分到3根骨头, 第二次每只狗分到2根骨头, 正好分完, 最后每只狗分到5根骨头。

第四种:先画15个小竖, 表示15根骨头, 然后用3个圆圈表示3只狗, 接着把骨头每3根圈一圈, 表示每只狗从圈里分到1根骨头, 这样画了5个圈, 表示每只狗分到5根骨头。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用平均分的方法为每只小白兔分到了一样多的萝卜, 而且还学会了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了把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的过程。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

【设计意图】由动手画一画,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练习巩固, 拓展延伸

1.你能不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小白兔再分一次萝卜? (生独立完成后, 集体交流说说平均分的过程)

2.练一练。

(1) 插花 (3个花瓶, 9朵花) 。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 每瓶插 () 只花。

讨论:如果不用小棒能不能分?课件演示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

(2) 分铅笔 (图中有14支铅笔, 2个文具盒) 。平均每个文具盒放 () 支铅笔。

1发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明确是平均分。

2用摆小棒或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分, 独立思考并填空。

3全班交流分法。

3.变式练习

(1) 出示两幅图并读题: (一幅图有15个杯子;另一幅图有4人, 16个气球)

每层放的杯子一样多, 每层放 () 个。

平均每人分到 () 个气球。

(2) 先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分, 独立思考并填空, 然后选择其中的一道题把分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

(3) 全班交流分法。

(4) 小结: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了许多生活中的物品, 在分的过程中, 你分了几次才把物品分完, 最后每一份分得的结果都同样多。

4.拓展练习。出示一幅图, 看图填空: (一共有18个桔子)

一共有 () 个橘子, 平均分成 () 份, 每份有 () 个。

(1) 数一数有多少个橘子?你能把这些橘子平均分吗?先分一分, 再完成填空。平均分成2份, 每份有 () 个。

平均分成3份, 每份有 () 个。

平均分成6份, 每份有 () 个。

平均分成9份, 每份有 () 个。

(2) 观察思考:观察大家分橘子的四种情况,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 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略)

【板书】

分物游戏

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每份分得一样多

游戏习作教学及反思 篇3

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 “动”起来,兴奋起来,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观察游戏,体验游戏,然后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设计理念:

加强生活与习作的联系,让学生言之有物,从段到篇,降低习作难度。学生边游戏边体验,先体验后习作,寓指导于游戏之中,做到指导无痕。先玩后说,先说后写,言之有趣。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笔记录生活。

教学目标:

1.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具体、写真实。

2. 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想象,抓住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抓住人物活动时的动作、周围环境等。用词准确,真实具体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确定写作素材

1.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写板书,抬起手,准备好了吗?(板书:游戏)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想起你平时玩的哪些游戏?玩的时候心情如何?你想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吗?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出你特别想玩游戏?(渴望、盼望、期待、迫不及待、梦寐以求)

2. 这普普通通的两个字,让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法,同学们,有想法就要及时记录下来,两三句话就行。在写的时候把第一行空出来,从第二行开始写,开头空两格。

3. 交流学生习作。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短短的几分钟,你们就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很好!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二、 创设情境,抓住内心感受

1. 出示数字,展开想象。再看老师写什么?眼睛盯住了。(板书: 24)

2. 同学们,看到老师写了大大的2和4,你有什么疑问?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说了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的,说得非常好)

3. 老师又要写什么?请看!(板书符号:+-×÷)上面是数字,下面是符号,你又有什么疑问、想法?你能想到老师准备做什么吗? 同学们的脑海中有了大大的问号。

三、 明确游戏规则

1.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想玩吗?(板书:数字)

2. 从同学们的声音中,老师了解了你们的心情。告诉大家,当你听到老师说要和你们一起玩游戏时,你的心情如何?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高兴心情?(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喜上眉梢)此时,你最想和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 老师感受到你们是迫不及待地想玩这个游戏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规则,游戏也是如此,那先来看看游戏的规则,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给出四个数字,四个数字要全部用但不能重复用,你再用上“+-×÷”运算符号中的一个或几个符号,“+-×÷”符号可以重复用,最后计算出得数为24。可以同桌互助,也可以几位同学合作完成。

4. 指名一生读游戏规则。

5. 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定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用心体验,记住了吗?(板书:看 想 观察 体验)

6. 请各小组准备好,游戏马上开始,请看题。老师想请问一位同学:刚才教室里静悄悄的,你的心跳如何?为什么?你的眼睛在干什么?想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你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了吗?

四、 指导写作

1. 游戏正式开始。出示“1 2 3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说话:这么快就算出来了,想说些什么?老师数字刚一说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看到大家争着回答,在这时候,你心里怎么想?你认为这道题怎么样?太简单了,看来做这道题对你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还可以怎么说?(易如反掌、小菜一碟、一挥而就、轻而易举、不加思索)想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吗?为什么?出示“3 8 3 8”,你认为这道题如何?你们是百思不得其解,还能怎么说?(一头雾水、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冥思苦想)难题算不出来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这道题目,你们目前还不能解决它,但是,只要努力学习,等到五年级时就会找到答案的。听了老师的话,你有话想说吗?原来数字也不是这么简单的,真是学无止境呀!

2.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3 8 3 8”数字背后的故事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三八”妇女节,当时,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五年级。中午,儿子放学回到家,大声喊道:“妈妈,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要送您一份礼物。”于是,他认真地运算着,他说:“妈妈,这道题很难,好多同学都放弃了,可我没有,我是想了好多天,才做出来的。我没钱给您买鲜花、买礼品,就用3和8组成的算式作为礼物送给您。妈妈,祝您节日快乐!”当时的我呀,真是热泪盈眶!每当看到数字3和8,我的心呀总是暖暖的!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有话想说吗?你有话对疼你爱你的妈妈说吗?

是的,孩子们,我们从简单的数字中看到了“不简单”,从开心的游戏中也能悟出一些道理。请你们用心地记录这一切吧!

3. 写一写。请你写一个片段。把刚才游戏过程中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注意与上文要衔接好。

4.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不停地巡视并鼓励:“对!”“很好!”“真好!”“聪明的同学!”“头也不抬地写。”

5. 师生评析,重点点拨,朗读片段,共同赏析。

师抽取了两篇,评析:“注意,这个动作写得非常好,很细致,贴切。”“这是他内心所想的话,把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了,非常好。同学们注意观察、留心体验,把一次有趣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五、 拟题目

1. 同学们,你们的内心呀,一定还有很多的想法、收获。这就是文章的结尾,你想为这篇文章写一个什么样的结尾呢?

2. 刚上课时老师让你们写作文空了一行,第一行准备写什么?是的,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题目是管住文章的法宝,你能为这次作文取个什么题目呢?题目写在什么位置?

3. 出示教师范文。同学们,老师也写了一篇作文,想看看吗?你们可要帮助老师修改。

六、 总结完善

请大家课后把文章补充完整,并好好地修改。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或是因为它蕴含着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遐想,触动了你的情思。只要你用心地去观察、去体验,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体验,老师非常开心!孩子们,你们开心吗?你们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下课!

教后反思:

在游戏过程中,我让学生能够边看边玩边听边说。在每一个部分开始或结束时都让学生谈体会,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设计现场采访:告诉大家,你听到老师说要玩游戏时,感觉怎么样?心里想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在愉快而又激烈的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玩中,而是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我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开始游戏,到结束游戏、接受老师的采访,以及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处处都是观察,处处都在留心,从而使写作水到渠成。在游戏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想有所体验。游戏体验使学生的习作有了“源头活水”。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而且都是有感而发。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篇4

“除法的初步认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这个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所以,课本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经验,为后面正适学习除法奠定了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利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历小组活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突破方法:明确要求,选择合理的分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突破方法:合作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操作法

学法:动手操作,在操作中领悟知识。教学准备:卡片、小棒、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已经知道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了,那老师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学生齐读“分物游戏”,师板书课题“分物游戏”。提到分物,老师这里有两幅图片给大家看。(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对比强烈的图片,一幅是独享美食,一幅是幸福共享。)说说你的想法和感受。并说说你在生活中有好的东西时会怎么做?同学们发表各自意见,师小结:我们生活中应该懂得有好东西时,心中要想着家人,朋友,要学会和他们分享。

〔设计意图:体现思想品德的教育〕

老师很高兴同学们能明白分享才快乐的道理。今天,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把好吃的拿来和同伴分享,可它们在分物时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同学们齐答“愿意”。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1)引出问题

师出示桃子图片,问“谁最爱吃桃子”。生答:猴子。师:那我们赶紧把小猴子请出来。师出示2只猴子图片。

师提问:并投影出文字“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你会怎样分?分一分,说一说。”

(2)点明游戏规则

师:同学们爱玩游戏吗?接下来呢,我们来通过玩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认真了解以下游戏规则:

a、请每三个同学一组,两边的同学扮演小猴子。b、中间的同学扮演猴妈妈,负责分桃子。

c、猴妈妈先想想你有几种分法,再用你喜欢的方法 分一分。猴宝宝先猜猜你可能得到几个桃子,实际分到几个桃子,你猜对了吗?。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3)分组游戏活动。同学们开始分桃子活动。师巡视指导。(4)游戏反馈

师问:“老师问所有的小猴子刚才妈妈分给你的桃子你满意吗?” 师问:不满意的“小猴子”记得妈妈是怎么分的吗?谁愿意上台展示? 再请满意的小组的“猴妈妈”上台展示分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动手分,会看懂别人的分法,并能摆出来。让每个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5)总结思考

学生的分法有以下几种:

不满意 满意 不满意

一样多

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他们为什么满意或不满意呢? 生答:因为这样分有的多,有的少,不一样多,不公平。生答:这样分两个都一样多,才公平。

师:看来,分东西时要分得一样多,才能使大家都满意,这样才公平。再来看看真正的猴妈妈是怎样分桃子的。

师小结:刚才我们分桃子的结果,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分得不一样多,不满意,一种是分得一样多,满意。像这种分的一样多的公平的分法在我们数学中就叫平均分.让学生用自已的话说一说对平均分的理解。(板书副标题:“平均分”.)〔设计意图:及时讨论、交流、总结,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小猴子的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还要帮助小兔子解决分萝卜的问题。”

2、活动二:分萝卜(1)引出问题

展示3只小兔子,12根萝卜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出示题目:“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个萝卜?”学生大声读出。

让学生先说一说“一样多”的意思。(2)点明游戏规则

a、每三个同学一组,都来扮演小兔子,中间同学拿出老师事先给你们的12根小棒代替萝卜,先一个小兔子负责分。再换另外两个小兔子也分别负责分一次。分法最好不一样。

b、先想想自己的分法。分的时候要边分边说,说出你每次分几个,几次分完。c、要把你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和组里其他同学的分法和结果进行比较。〔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分一次,使学生通过比较,感知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

(3)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活动,老师巡视观察。(4)游戏反馈

师:“每组的小兔子,你们分得同样多吗?都是几根?” “那你和组里其它同学的分法一样吗?”

老师请小组上台分一分。边分边说,同学们观察。

组1:一根一根地分。第一次3只小兔每只分到一根,接着第二次3只小兔每只又分到一根,第三次再分每只小兔又分到一根,第四次每只小兔又分到一根,这样分4次分完,每只小兔都分到4根萝卜。

组2:2根2根地分。因为萝卜比较多,第一次每个小兔子分2个萝卜,第二次每个小兔子再分2个萝卜,2次分完,每个兔子也分到4个萝卜。

组3:我第一次每只兔子分3根,第二次每只兔子分一根,2次分完,最后每只兔子也分到4个萝卜。

组4:我一次给每个兔子分4个萝卜,一次就分完了。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一次分4根的?生答: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5)活动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的分法。课件演示。

比较几种分法异同点。师小结:从结果看,我们的结果都一样,都是每只小兔分4根,都分得一样多。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从过程看,同样都是“平均分”,分的过程和方法却不一样,有的次数多,有的次数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结,使学生感知“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结果的一致性。〕

3、活动三;分骨头(1)引出题目 师:同学们热心地帮助小猴子和小兔子解决了问题,小狗也遇到了问题想请大家帮忙。

师出示3只小狗,15根骨头的图片。同学们找出数学信息,出示题目: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都分到几根? 学生大声读出题目。

讨论: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生答:是指每只小狗分得同样多。(2)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活动摆一摆。

出示活动要求:

a.拿出你准备的3个园片代替小狗,拿出15根小棒代替骨头。

b.把分的过程摆出来,让同学一眼能看出你每次分几根,每只小狗最后分到几根骨头。

c.摆完后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独立动手分物,并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3)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摆。师巡视指导。(4)指名上台演示摆的过程。

师:我们平时做题的时候,身边是没有学具的,而且老师想保留这个同学这次摆的过程,那我们该怎样解决这样分物的问题呢?引出画图法。

教师板书画图的过程。用圆代替小狗,用竖线代替骨头。分一次画一次,画的过程和分的过程是一样的,同学们看懂了吗?

○ ○

∣ ∣ ∣ 第一次分 ∣ ∣ ∣ 第二次分 ∣ ∣ ∣ 第三次分 ∣ ∣ ∣ 第四次分

(5)活动:同学们动手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分骨头的过程

师:下面同学们也用你喜欢的图形在纸上画出自己刚才分骨头的过程。同学们自己动手在纸上画分的过程。〔设计意图:会用图示法表过自己的分法〕(6)汇报:指名板书展示画的过程。

自己介绍自己画的过程,请同学观察别人画图的意思说一说。

5(5)师出示第三幅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小朋友画的图,大家看得懂吗? 看懂用的是连线的方法,每次拿出三根来分,每只小狗分一根,正好五次分完,每只小狗分到五根骨头。

〔设计意图:会看懂别人的图示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帮助很多小动物分到了好吃的,虽然同学们分的次数有多有少,但最后小动物们对分的结果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得到的食物的数量都怎么样?(学生回答“一样多”,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 的表象。)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三、课堂练习

现在老师想用你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考考你,这里有几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插花

出示图片和题目: 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每瓶插()只花。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连一连的方法。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展示分法

2、分铅笔

出示图片和题目:平均每个铅笔盒放()支铅笔。(1)发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明确是平均分。(2)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分,独立思考并填空。(3)全班交流分法。

3、分杯子

(1)出示图片并读题: 每层放的杯子一样多,每层放()个。(2)先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分,独立思考并填空,(3)全班交流分法。

4、分气球

(1)出示图片并读题:平均每人分到()个气球。(2)先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分,独立思考并填空,(3)全班交流分法。

5、拓展练习

出示一幅图,看图填空:

(1)数一数有多少个橘子?你能把这些橘子平均分吗?先分一分,再完成填空。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个。平均分成9份,每份有()个。

(2)观察思考:观察大家分橘子的四种情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虽然有的时候我们分了一次就分完了,有的时候分了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但是分到最后每一分都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

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平均分

○ ○

《分物游戏》的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3、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分类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分类的意识。

4、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口头交流,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的分类。

[学生分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而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在此之前不过上了三、四节数学课而已,他们对“分东西”的事情又有多少体验呢?课堂上怎样才能让他们兴致勃勃而又能理解分类的思想呢?因此,我决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一番调查了解。通过与小朋友做游戏、对话交流发现:我们班级48名学生中有半数以上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整理玩具、物品的体验,但是能在平时生活中主动整理文具和学具的不到四分之一。并且,孩子们对物品的分类只是限于平常的生活经验,如:到超市买东西,营业员会把吃的放一个袋子里,用的放一个袋子里等等,还没有上升到一个系统的认识过程。有的小朋友只能按一定的标准将物品分类,但是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因此,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如下: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用小熊奇奇一天的生活、游戏的故事情境将新课和习题串联起来,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本节课上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自身积极投入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目标的多样性要求。

[教学过程]

一、在故事中让学生进入学的“情境”。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玩,好吗?

学生兴高采烈地说:好!

课件展示:在森林学校里,小动物们放学了,小熊奇奇回到家做完作业,各种学具、文具杂乱地放在桌子上,奇奇正拿着橡皮和小刀朝学具盒里放呢。(此时画面定格)

师:小朋友,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熊说啊?

生1:小熊,你放错了!

生2:小熊,橡皮和小刀应该放在文具盒里!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熊谢谢你们的提醒啦!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帮助小熊奇奇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了自己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

(二)学生操作,探索方法

1、自己动手,寻求分类策略。

师:小朋友们平时也会遇到和小熊一样的问题:写完作业后要整理用具,平时你们是怎样做的呢?(孩子们积极举手想要发言,教师指名几人发言。)

师:小朋友桌上有和小熊奇奇一样的物品,请你们互相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2、交流反馈,形成分类策略。

(1)课件中传出小熊着急的声音:“小朋友们分好了吗?快点告诉我,让我也早点把这些物品整理好呀!”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展台上操作,汇报本组是怎样整理的,汇报后集体评议。

(3)多媒体演示小熊的操作,小熊一边操作一边说:“噢,现在我知道了,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文具盒里。谢谢小朋友教给我的好方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小熊在你们的帮助下,学习用品整理得多好呀!以后在家写完作业,你们也要像今天一样,自己动手整理物品,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帮助动画中的小熊解决遇到的难题,符合一年级儿童好奇心强、好表现、爱帮助别人的心理特征。由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分类方法,在介绍的同时将本组的分类情况在实物展台上充分展示。其他各小组成员自由评价,可以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符合目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在情境中让学生掌握分的“标准”

1、“想想做做”第1题。

情境创设:(动画展示并配音)小熊奇奇刚整理好桌上的物品,就听到有敲门的声音,它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好朋友们来啦!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邀请了许多好朋友。(课件:大森林里许多动物依次出现,最后定格为一幅画面:鱼、小狗、白兔、青蛙、海狮、鲸、小鹿、螃蟹、猴子、松鼠、虾和小鸟)

师:你能说一说,小熊的朋友中,哪些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吗?

学生回答。 师:你想把这些动物怎样分类呢,请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时教师参与,寻找不同的分类方法。反馈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用学生十分喜爱的动物录像,将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动物王国,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如何将画面中的所有东西分类,学生的思维开阔,能按自己不同的标准分类。只要能说出自己的道理,都是正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用鼠标拖动小动物,初步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2、“想想做做”第2题。

(1)情境:熊妈妈对小熊说:“客人来了,快点把你的小桌子整理整理,把玩具拿给小客人玩。”小熊高兴地说:“好的,妈妈。”(课件呈现:小熊以及它很乱的小桌上摆着面包、牛奶、梳子、茶杯等等。)

师:小朋友,桌上的东西要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我们和小熊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物品进行分类。

(3)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3、“想想做做”第3题

情境:(动画:小熊把桌上的物品分别装入两个袋子里,高兴地说:“好啦好啦!现在可以玩玩具啦!画面呈现出第3题的玩具图。)

(1)师: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生:飞机在天上飞,车子在路上跑,小船在水里行驶。

师:你说的真好,请小朋友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学生操作课件汇报分类方法,学生正确分类后,多媒体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熊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熊的好朋友,请看(课件出示:第4题的水果、蔬菜。)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呢?

(1)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有几种分类策略。

(2) 根据教师观察,选择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展示。

(3) 展示结果后,学生自评:你认为他们组这样分类正确吗?为什么?(学生到前面指着分类结果评说。)

生1:我认为这一组这样分让我看得很清楚。一边是水果,一边是蔬菜。

生2:我认为这一组这样分也可以,一边是红色,一边是绿色,葡萄是紫色,他们这样是按颜色来分的。

[设计意图:此处的几个练习始终是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者力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练习中,通过分实物、分学具、分水果卡片,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在实践中让学生拓展用的“范围”

1、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的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超市买的东西时,吃的放在一个袋子里,用的放在另一个袋子里。

生: 放学站队时,坐公交车的站一队,走路的小朋友站一队。

生:学具盒里,三角形放一起,圆形放一起,正方形放一起。

……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只要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就有好多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体会分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师:小朋友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的森林旅行也要结束了。我想分别请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当司机,开车送大家回家好吗?

师:你们商量一下,自己想上哪辆车,为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师:小朋友们一定要按要求上车,千万别上错车哟。

(学生排好队后,做出开车的动作走出教室。)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教学准备:挂图、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俩人合作摘了8个桃子,回来后,开始分桃子。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磁性黑板并贴上8个桃子图片。师听汇报后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3.评价: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分东西时常会碰到分得一样多和不一样多的事物。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

板书:同样多

4.请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5.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 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三、体验感悟 3题师问:

一个奥运会标志须要几个圆环。这些圆环可以拼几个五环。

2.师出示 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第5题,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

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几只,这里的一半是几只,还剩的一半是 几只。2.下课后,请同学们

细心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事物,和你的家人,朋友说一说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经历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学习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在探索发现中,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增强应用意识,体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材分析:

“天平游戏(一)”是第7单元方程中的第3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方程的开始。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地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上比较困难,但它能很好的揭示方程的含义,并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教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理解等式的性质;第二部分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解方程的一般方法;第三部分是综合运用解方程的方法练习解方程。

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方程的知识经验,知道了等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为这节课理解等式性质,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思考力,我们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观察天平,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天平的变化规律,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再利用原认知总结出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刚刚接触解方程的内容,教材后面也没有安排关于解方程概念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检验以口头检验为主,让学生养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想: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尝试运用了让学生观察、猜想再加以验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在演示操作、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在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这一规律,为了让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条件,进而得出“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结论。再用等式让学生尝试解方程,体会到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普遍适用性。总之,在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智,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

师:(出示实物天平)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谁?

生:天平。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想做这个游戏吗?(生:想)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目标课题:天平游戏(一)。]

二、操作观察,感知规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生:在天平两边放人相同质量的物品。

(出示课件: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砝码。) 师:屏幕上有一个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砝码,现在老师要通过操作使天平平衡。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侧放入5克砝码,再在天平右侧放入5克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

生:我发现在天平两侧各放入5克砝码时,天平是平衡的。

生:我发现在天平左侧放人5克砝码,天平开始向左侧倾斜,再在右侧放人5克砝码时,天平是平衡的。用等式表示是5=5。

(课件演示: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生:我发现在天平左右两边各加入2克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用等式表示是5+2=5+2。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也都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淘气看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出了问题考考你们,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课件出示:左侧放入的砝码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入10克砝码。)

师:仔细听题,你能用等式表示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吗?

生:x=10。

师:x=10,既是一个等式,又是一小……

生:方程。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侧又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

师:这次方程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

生:天平两边各加上了5克的砝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用方程表示是x+5=10+5。

师:同学们确实聪明,连淘气的问题也没有难倒你们,老师和淘气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了,真棒!通过上面的操作、观察。你发现了天平的什么规律?(出示教材91页第一组图。 )

生:天平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随机出示。)

师:再看由天平游戏写出的两组等式,你发现了等式的什么规律?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板书。)

三、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师: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要使天平平衡,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

生:如果在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师:这名同学的推想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教材91页第二组图。)从每组天平的变化中,来说明这名同学的推想是否正确。

(生先独立观察,再小组交流。)

生:第一幅图中,将天平两边都去掉了2克的砝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所以我认为这名同学的推想是正确的。

生:第二幅图中,将天平两边都去掉了5克的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我也认为这名同学的推想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动脑思考的好学生。通过验证,证明了这个推想是正确的。(出示规律: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生齐读。)

师:再看这两组等式,你又发现了等式的什么规律?(生交流。) 生;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补充板书:或减去。) 师:通过以上的操作、观察、推想、验证,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生齐读。)这就是等式的性质。(师板书。)在这个性质中,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两边都、同一个数。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记住这两个关键词。(生齐读。)

师:利用等式性质就能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想试试吗?(板书:y+8=10。)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y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10-8=2,所

以y=2。

生:我想,几加8等于10呢?得出y=2。

生:我把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8,得出y=2。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等式两边都减去8吗? 生:方程的左边是y+8,再减去8,左边就只剩下y了。左边减去8,为使等式成立,右边也减去8,就得出了y=2。(师随机板书。)

师:这名同学们说得很准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是怎样书写解方程的过程的。

生:老师把“=”对齐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除了“=”对齐外,在解方程前,还要写上一个“解”字。这就是解方程特殊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要牢记。

师:我们得出的结果y=2正确吗?我们可以对结果进行检验,你打算怎样对这个方程进行检验呢?(生交流。)

生:将y=2代入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生:很好。)那我们的等式成立吗?(生:成立。)在以后的解方程中,同学们要养成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让我们利用等式性质完成91页“试一试”:求未知数x。

x-19=2x-12.3=3.8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解答,再和同桌交流你的解法。

(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书写过程,全班订正。)

五、质疑延伸

师:时间过得很快,本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如果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师:这名同学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探讨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反思:

天平游戏这一內容,看似简单、浅显,其实不然,它是学生学习解简易方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是思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玩天平游戏探索出等式的性质,实现了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探究天平平衡的规律,发现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堂上,学生会倾听、会表达,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智,主动获取了知识和方法,是一节生动精彩的数学课。综观全课,有如下特点:

1.找准起点,感知平衡。

天平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师课前是由问题作为活动的起点,刘老师紧紧抓住天平平衡这一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积极回忆起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引出“等式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这样设计突出了一个“妙”字,巧妙地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支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亲历体验,发展思维。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天平平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情知交融的形式把核心问题“怎样操作仍然使天平保持平衡”凸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想、感知与推理、交流与思考、亲历天平两侧的变化,使零散感性的认识得以提升,从而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体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的几个重要阶段,充实高效、意蕴丰富。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得以提升。

3.启迪点拔,激活思维。

数字游戏教学反思 篇8

郝鸿瑞

在一年级同学中,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学的最近几个月里学的都是数字。从0到5的书写,到2到5的分与合。基于同学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选择了数字游戏这样的课题。

同学在幼儿院已经学过了好多数字,虽然没学到20,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会数。所以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3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把所有需要的数字圈出来。第一环节的第二道题就是在100个数中同时对俩个数进行操作。第二环节是跳方块,让孩子们从11到20,用手指正着跳。增强孩子们对数字的视觉追踪能力。第三个环节为捉迷藏。把缺掉的数字补起来。

对小班体育游戏“切西瓜”的反思 篇9

刚见到这次游戏活动的设计,我问孙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切西瓜’在小班玩行吗?太难了吧?”孙老师说:“我们同年级的景老师班也玩了这个游戏,景老师说把游戏规则简单化,孩子们可以学会玩,玩得不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有说服力,我把心中的疑虑放下,和孙老师一起讨论了怎样解决游戏中“两个孩子该怎样向两边跑”的难点问题,一再嘱咐她,要把玩法直观、形象化,孩子才能明白。看着孙老师离去的身

影,我想:她的模仿性学习不知会给刚入园三周的孩子带来些什么?自己又会收获什么?

一、游戏的开展情况

活动在孩子们有序地一个跟着一个“开火车”开始,热身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虽然,不时有个别孩子从后面向前面的队伍中“夹塞”,这也难免,刚刚入园的孩子吗!基本部分开始了,孙老师要求孩子们手拉手站成圆圈,刚刚拉住手的孩子还比较乖,拉好手后静静地等待,教师和保育员让这边拉好后,又去那边帮忙,刚才拉好的孩子站一会儿后不耐烦了,开始了他们的游戏,一会儿拉手面向圆心跑,一会儿又向后退,他们自由开心地笑着,随意地跑着,老师心中那个固定的“大西瓜”在孩子们那儿变成了“流动、翻滚的浪花”。两位教师费了好大劲,才把“西瓜”基本拉成,虽然有些部位还在不停地“小动荡”。孙老师开始示范了,孩子们稍稍安静下来。“切、切、切西瓜,西瓜长得圆又大……我把西瓜切成俩儿”,然后让保育员老师和一幼儿从两个方向跑,看谁先跑到原来的位置上,当第一个人跑回来时,让他重新开始切西瓜,游戏循环进行,第二遍由教师和孩子共同说儿歌做动作示范。可第二次示范已经没有意义了,其他的孩子又开始了他们手拉手的自由游戏,除了刚开始玩的“浪花”以外,他们已经不满足在小范围内玩了,有几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沙坑的角落里,几个孩子跑到了钻山洞那儿,孙老师几经组织无效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无奈的神情,我说:“孩子不想玩这个游戏,再玩点别的吧”,活动在分组玩“吹泡泡”中结束。

二、反思

(一)关于模仿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现学现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却没有体现主要有两点原因:

1.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游戏的难易程度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全班幼儿手拉手站成固定的圆圈,然后再玩游戏,孩子做不到,他们控制时间不会那么长,这个队形不适宜小班幼儿的室外活动。他们适应于四散的不规则的游戏形式,约束性弱、自由度强的队形。

2.教师之间的差异

每位教师都有她独特的方面,其中包括年龄、性格、执教策略等等,一位老教师能把一个较难的游戏简化后教给孩子,一位刚工作的教师就不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3.孩子之间的差异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的班级,他们养成的各种常规习惯不同,虽然只是刚入园三周,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听本班教师各种信号的能力。两个班级在同一活动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于这种常规的不同。

模仿性学习只有在根据教师特长和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选择性的模仿,效果会好一些,才会有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一位学生走向教师的岗位,这个过渡阶段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从本次活动中我感到:

1.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包括“理论性的学习”和“实践性的学习”。不要忽略在幼师学习的理论知识,它是从事实践工作的奠基石,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幼儿教育学及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等等,要经常地温故而知新,书中学到的是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经过专家总结上升的东西,只有扎实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它包括怎样设计、组织和实施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教学。

“实践性的学习”是在实践工作中,面对各种教育现象,调整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处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通过一次次的具体操作获得的实践积累,这种学习可以模仿性选择学习,吸纳周围人身上可学之处,内化为自我行为,使自己得到较快速的进步。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探究出适合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实践行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靠岁月的积累,反思可以使经验更迅速更有效地积累。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青年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自己的快速成长意义重大。青年教师的反思,应具体化、实践性强,从注重每次活动的前、中、后进行。

活动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前幼儿学习现状即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实际。是否合理,是否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活动中反思: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幼儿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活动中生成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

活动后反思:在课后思考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活动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承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用“爱心”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幼儿园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天天与3-6岁的孩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爱心”做基础,做好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有了“爱心”才能激发起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能迫使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孩子服务,提高教育水平。

4.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

园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教师除了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看法外,要勇敢地提出个人的见解。问题是在不断研究中明朗的,只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看法,才能让大家知道你的思考,解决你的问题,不要有“资历浅、胆怯”的心理。“爱一行、钻一行”不要有任何心理障碍,只有不断地质疑,提出问题,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上一篇:如何学习易经下一篇:把爱心献给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