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解释

2024-11-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解释(共10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解释 篇1

guan zi zai pu sa,xing shen bo re bo luo mi duo shi,zhao jian wu yun jie kong,du yi qie ku e。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照 见 五 蕴 皆 空, 度 一 切 苦 厄。

she li zi,se bu yi kong,kong bu yi se,se ji shi kong,kong ji shi se。

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空 不 异 色,色 即 是 空,空 即 是 色。

shou xiang xing shi,yi fu ru shi。

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

she li zi,shi zhu fa kong xiang,

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

bu sheng bu mie,bu gou bu jing,bu zeng bu jian,

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不 增 不 减,

shi gu kong zhong wu se,wu shou xiang xing shi,

是 故 空 中 无 色, 无 受 想 行 识,

wu yan er bi she shen yi,wu se sheng xiang wei chu fa,wu yan jie,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无 眼 界,

nai zhi wu yi shi jie,wu wu ming,yi wu wu ming jin,

乃 至 无 意 识 界。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

nai zhi wu lao si,yi wu lao si jin。

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老 死 尽。

wu ku ji mie dao,wu zhi yi wu de,yi wu suo de gu。

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 无 所 得 故。

pu ti sa duo,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xin wu gua ai。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挂 碍。

wu gua ai gu,wu you kong bu,yuan li dian dao meng xiang,jiu jing nie pan。

无 挂 碍 故,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究 竟 涅 盘。

san shi zhu fo,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de e nou duo luo san miao san pu ti。

三 世 诸 佛,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gu zhi bo re bo luo mi duo,shi da shen zhou, shi da ming zhou,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

shi wu shang zhou,shi wu deng deng zhou。neng chu yi qie ku,zhen shi bu xv。

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等 咒 。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

gu shuo bo re bo luo mi duo zhou。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

ji shuo zhou yue:

即 说 咒 曰:

jie di jie di,bo luo jie di,bo luo seng jie di,pu ti sa po he。

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讲记 篇2

施旺坤敬记

悬谈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教梵文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陆续翻译成中文,经典浩瀚。经过历代祖师研究结果,佛法有浅有深,有小乘、有大乘,按五教家的判释,全部佛法分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五种。除小教属于小乘教外,其余始、终、顿、圆四种教都属于大乘教。这五种教的分法,就像台湾的学制,六年小学相当于小乘教,三年初中相当于始教,三年高中相当于终教,顿教像是大学速成学程,圆教相当于大学。始教里面有两个宗派:一个是相宗,就是法相宗,讲唯识法相。另一个宗派是空宗,就是般若宗,讲般若空理,这两个宗派都属于大乘初门,因此学终教、顿教、圆教,一定要先明白般若空理。

小乘教传到中国来,成立两个宗派,一个是成实宗,一个是俱舍宗,但是不久就失传了,因为中国佛弟子喜欢学大乘教。法相宗、般若宗属于大乘初门,佛弟子不愿意学,要直接学更高的顿教、圆教。初中都没有读,怎么能读高中、大学呢?这是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

今天为什么要向诸位讲《心经》呢?因为《心经》属于般若经,它是大乘最初的法门。我们学大乘法,先学般若经典,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研究,不要越级、躐等,否则好高骛远,反而不能得到真实利益。我们这次讲《心经》,有三个因缘:

一、要学大乘法先研究《心经》

《大般若经》长达六百卷,能全经研究受持当然最好。不过现代工业社会,大家生活忙碌,全经光看一遍都不容易,遑论全部研究。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浅薄,看到大部经都害怕,而《心经》最短,只有二百六十字,并且是《大般若经》的经心,所以容易研究,这次讲《心经》就是这个原因。

二、先了解佛理再修行

释迦佛教我们学佛法的次第:信、解、修、证。一、先发信心,二、了解佛理,三、脚踏实地修行,四、方能证得。现在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会念《心经》,但大多不了解里面的道理,佛弟子不了解佛理就要修行,是盲修瞎练。等于眼睛没张开,就要走路,非得堕坑落堑。所以能把《心经》的道理了解后,再念就不一样。

三、念《心经》的感应最大

末法时代,我们博地凡夫灾难太多,不易修行,要求感应,莫过于《心经》的感应最大。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途中遇到种种灾难,都是念《心经》渡过难关,由于《心经》非常重要,所以过去祖师把《心经》列为早晚课。

为什么念《心经》感应这么大?因为《心经》前面讲的是显教的道理,后面咒语是佛的秘密真言,显密圆融无碍,所以念起来感应特别大。

接着讲经的题目,其次讲翻译经的人题。

全经分两大科:甲一、解经题甲二、释经文

甲一、解经题(分二)乙一、经题乙二、人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篇3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见不同而所证亦有别了。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则见「真谛」理,证偏空涅盘,是二乘的证悟。

话再说回来,如何是「无苦、集、灭、道」?也就是说,菩萨以般若妙智照见苦等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清净本然,非但没有世间苦、集二谛的虚妄,就是出世间的道、灭二谛,在真空实相的理体上,也不存在它们的形迹。因为诸法空相中,是没有生灭修证可得的。自性空寂本无生死可了(无苦),亦无烦恼可断(无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无道),亦无须证(无灭)。正如天台大师所说:「阴入皆如(真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也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苦、集所依仍不外是五蕴之法,而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凭借。因为既然失去了生起的要素——五蕴,就自然没有所生的事实——苦集;同时既然没有所灭的对象——苦集,则又怎会有能灭的主体——道灭?由于众生迷故,所以说四谛法以对治之,而菩萨悟故,了知苦等全体即空即真,所以说:「无苦集灭道。」道理就是如此。

此四谛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因为一切教典都由四谛开展出来的。但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专属小乘声闻所修之法,其实乃通一切大乘法门,这是怎么样的说法?

「谛」就是真理,也就是「三谛」理:即真谛、俗谛、中谛。而苦、集、灭、道四谛,都各各具有三谛理性。体达诸法皆空是真实的道理,名为「真谛」;体达理性之空不废事相之假,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俗谛」;体达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中谛」。迷此谛理为凡夫,悟此谛理为佛、为圣者、为菩萨——对于谛理全迷者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谛之性德);中迷者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云中迷);少迷者为菩萨(菩萨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过来说,少悟者为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为菩萨(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圆悟者为佛(彻悟三谛)。凡夫虽全然不悟,二乘虽悟但见真谛;菩萨所悟较深,尚未圆极、只见俗谛;佛则智无不极,悟无不彻,圆证中谛实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见不同而所证亦有别了。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则见「真谛」理,证偏空涅盘,是二乘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如幻即空者,则见「俗谛」理,证但中涅盘,这是菩萨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即实相者,则见「中谛」理,证究竟涅盘,这是佛的证悟。

简单地说,「谛」是具有「方便」和「胜义」二门:如审察三界唯苦无乐,此理真实──此「谛」字即作「审实」解,为「方便门」,属小乘。如了达苦等全体即真,各具真空实相之理──此「谛」字即指真理言,是为「胜义门」,属大乘。如《教观纲宗》云:「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况灭道耶?」亦如《法华经》所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由此可知,苦等当体即具寂灭之理。至于解苦无苦,而有中谛,则苦等当体即具实相之理。故本经云:「是诸法空相。」

是以,天台宗依《涅盘经》立「四种四谛」以配合四教:

生灭四谛:如上所说,这是小乘所修之法,为藏教摄。

无生四谛: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解苦无苦,不为苦所苦;解集无集,不为集所转;知灭无灭,本无生灭;知道无道,不着法相。此为三乘共修之法,属通教所摄。

无量四谛:了达苦有无量相,一界已具众苦;集有无量相,有八万四千烦恼故;灭有无量相,有诸波罗密故;道有无量相,有八万四千法门故,此为权教菩萨所修之法,属别教所摄。

无作四谛:了达一切法,当体即是实相,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以实相之体离诸造作,故名无作;此独为大乘菩萨所修之法,属圆教所摄(观自在菩萨即是亲自证悟这种境界)。

此外,我们可以看见大乘菩萨的「四弘誓愿」亦是依于四谛而发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苦谛

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集谛

├法门无量誓愿学─道谛

└佛道无上誓愿成─灭谛

如果再深入地研究,不难发现,佛教一大组织的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大乘佛教,均离不开四谛的范畴。由此可见,四谛确实是释尊一代说法的中心思想与大小诸乘一贯的根本教义。不过小乘是断灭现实界因果的苦、集二谛,而入于理想界因果的灭、道二谛;而大乘则是把苦、集二谛转化为纯粹化的灭、道二谛。也就是说,小乘是灭生死证涅盘,断烦恼得菩提;而大乘是了达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从根本上说,大、小乘的不同,乃在于四谛观之不同。由上述所引,足证四谛确乎通于大乘法门:如以变易生死为苦谛,法执未忘为集谛,六度、四摄为道谛,无住涅盘为灭谛;这就是大乘所修之四谛法。

全句的意思是说:没有生死「苦」的感觉,也没有贪爱的「集」因可断,没有寂「灭」的涅盘可证,也没有解脱的「道」法可修;因为自性本来解脱没有生死可舍,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可断,本来空寂没有涅盘可证,本来具足没有菩提可修,所以说是「无苦、集、灭、道」。

四┌苦谛─苦果─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则苦┐

谛├集谛─苦因─念念起贪爱妄想,则恶业丛集┴世间因果─凡夫迷界

表├灭谛─乐果─灭除生死烦恼,证得涅盘寂灭┐

└道谛─乐因─勤修戒定慧,精进诸道品──┴出世间因果─圣者(佛、菩萨)悟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批注 篇4

释经题

研究是经,须先明五种意义,即“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是也,此隋智者大师所阐发者。兹先就释名言之,而显体、明宗、论用、判教,亦皆寓于其中矣。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也。“般若”译曰“智慧”;“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心”是显示本有之佛性,即常住真心;“经”译曰“径”。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言人生梦幻,须能发明真心,方可觉悟而到彼岸,但能发明此常住真心者,又非般若智不可,故有般若则能发明真心,依此路径,定能达到彼岸也。

心有数义:一、肉团心,即血心。二、六尘缘影心,即方便般若。三、一念妄动心,即一念无明。四、知觉思虑心,即观照般若。五、清净无为心,即根本无明。六、常住真心,即实相般若。

般若分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方便般若。

兹就三种般若及根本无明、一念无明之各个效能,与相互作用,以至吾人受持之方法,从了义经中古尊宿所开示者,提出集要,列作一表。学者能参透之,则经中真诠思过半矣。

观照般若,即“阿赖耶识”,旧称“灵性”,近代人谓之脑筋,《易经》“阴阳二动”、《中庸》“率性之命”、宋儒所谓“气质”、王守仁所谓“良知良能”是也。内分见、闻、觉、知,有两种作用:一是能起净缘,即不起思想;一是能受染缘,即有善恶、是非、爱欲、喜怒等,是有漏的,人人的不一样。有漏者,即有为,换言之,思想忽起忽落之义也。依上所说,观照般若是能一动一静,不动即静,不过动时多,静时少耳。迦叶佛对观照般若曾有偈曰:“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俱不可得,非色亦非心。”

见、闻、觉、知者,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舌身之所知、意之所觉四部分也。可分为“能缘”与“所缘”,意识曰“能缘”,其意识之所对曰“所缘”,简称“能、所”,亦即心境也。老宿云:“心本无生因境有。”言境为心之所造,心为境之所生,心、境息息相关,无时或间;如使心、境两忘,即归空洞,然非佛性之显示耳。

观照般若之作用,所谓“万法唯心”是也。言一切之法,尽由心之所生,亦尽由境之所造,心能造出九法界,而九法界亦莫非此一颗心。如恶逆心重,造地狱界;悭贪心重,造饿鬼界;淫欲心重,造畜生界;作善修圣,造天界;早求离苦,造人界;瞋慢心重,造修罗界;断我执(我执即我空,亦即方便般若),造小乘界;断法执(法执即法空,亦即一念无明),造中乘界;不断我执,不断法执,利用我执、法执,破空执(空执即空,空亦即根本无明),造大乘界。据此则知九界全在心之里面,无非观照般若,心之所造耳。惟能破空执,则见心外之心即佛性(注:我执、法执、空执,出《楞伽经》),此心外之心者,是天然的,不假心意识之所造也。《心经》为大乘法门,因地狱、饿鬼、畜生、天、修罗,凡夫不能见,故不具论,专言小乘、中乘、大乘之区分,而三乘之所以区分者,亦皆由心之所造而已。大乘断根本无明之说,见《胜王般若经》(注: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出《胜鬘经》、《华严经》、《涅槃经》)吾人依此受持,斯真不二法门耳。

方便般若,一名“文字般若”,是观照般若中所起之一念妄动性(即“末那识”,中名“传送识”)起一念,即六根、六识、六尘,统称曰“根识尘性”。眼、耳、鼻、舌、身谓之前五识,意谓之(第)六识。人既有六根、六识、六尘,故思想极多,物象杂陈;如能净下不想,则一切销歇。而里面之无知觉净性发现出矣。

无知觉净性,即根本无明(注:即“无记性”,出《楞严经》;即“无记空”,出《六祖法宝坛经》),亦即“庵摩罗识”,中名“白净识”。此儒家所称之“先天无极”、《中庸》言“天命之谓性”、老子之“清净无为”、孟子之“浩然之气”、宋儒之“吾心宇宙”是也。如能到此境界,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然切须明白,此尚非实相般若(佛性),而世人往往误认,殊大谬也!无知觉净性,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等,是可以打破的,果经打破,则真正佛性即显现矣。

根本无明是暂有暂无、静有动无的,且是无色无相、空洞缥缈、无知无觉、黑冥不明的,此系一种迷源,切须打破。然如何方可打破?即使用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向裹面返看,行住坐卧无时或已,积之既久功夫一到,则豁然开朗,倏然自破,而妙明自性即行显示耳。古德有偈曰:“返看无明地,不管诸净界。忽破白净识,即证妙明性。”

妙明自性即“实相般若”,无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色相,是无生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全是一样的(注:真如不受熏染,真如恒守本性,真如不变易,出《华严经》)。所谓无漏者,即无为。换言之,动亦在、静亦在之义也。实相般若,本来具足,即三身、五智、五眼、六通也;法身、报身、应身谓之“三身”;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谓之“五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谓之“五眼”;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谓之“六通”。吾人研究佛学,即以显现实相般若为唯一之目的,人之无量苦恼难以解脱,是因佛性未得显示之故,推厥原始,即被根本无明所遮掩也;如一经打破,则观照般若内之一切喜怒哀乐、是非烦恼等种子皆扫地净尽,和盘托出矣。

据上论断,欲显示实相般若,须打破根本无明,而打破根本无明,必须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以返看的功夫打破之。所谓利用方便般若,亦即利用一念妄动性,而除止、作、灭、任四种病也。兹将四种病分析言之。

止病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圆觉经》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说名为病”。

作病将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起净缘),背觉合尘(起染缘)”。《圆觉经》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说名为病。”

灭病将一切思想灭尽不起。“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圆觉经》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说名为病。”

任病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圆觉经》言:“任彼一切,随诸法性……说名为病。”

释迦佛说:“世上甚么病都不算大,此病是大。”又说:“如是等辈,如来可为怜悯。”病既如此之大,应用何法去除?即以思想不止,除止病;思想不要作种种行,除作病;思想不要灭他,除灭病;思想不要随诸法性,除任病。但此种方法,是说与坐此等病者听,自能领会得出而除去;惟可与知者言,不可与常人论耳,学者其自参透可也。

返看即是返照,是用思想向裹面看去。换言之,即是用六根向裹面返看,积之既久自能看破。《楞严经》载释迦佛说:“人之生生死死,皆从六根来;欲求免脱,亦须利用六根。”惟根根有意,切须明白。所谓返看者,要言之,即返看看自性,返闻闻自性,返念念自性,返触触自性,返思思自性是也。如依《心经》受持,眼根最为要着,亦极稳当,循此路径行去,不致误入歧途也。

总之,人遇善知识,得闻佛法,了然有悟,而不能遽然显示本来妙明自性者,即根本无明有以障之耳。是以必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返照根本无明,除去止、作、灭、任四病,自能打破其迷源,久而久之,迷源一破,实相般若自然显示矣。兹使学者易于了解起见,作比喻于下:

一、金原始是矿,矿非一产出即是金,比人是众生,非众生即是佛。矿合沙、泥、金而成,人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根本无明而生。矿内之沙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泥比根本无明,金比实相般若;矿经炼后则沙被淘出,即得纯金,而泥则化归乌有,但一经见金,再使成矿绝对不能的。比人一经修行得见佛性,则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则无一不有,亦无一而非佛性,但根本无明既经打破即行消逝,惟佛性一经显示,使之再成众生,亦绝对不能也。释迦佛曾说偈曰: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注:出《圆觉经》)

二、譬如一牛,性极顽劣,牧童不能驾驭,时常奔突,践食稻谷。有人告牧童曰:“牛不为汝制,汝之主人翁则能也。”童答以:“我家固无主人。”其人曰:“有则有之,汝自茫昧不识耳。即在汝家某一室内,其速往寻。”牧童急返,至其室,则门扃难开。其人复告曰:“门岂汝所能开?非用牛力不可。”童乃策牛力抵。既久,则门豁然开矣;主人一出,牛即驯服。此以牧童比观照般若,牛比一念无明、方便般若,门比根本无明,主人比佛性也。有人为之偈曰:

牛性本非驯牧童驱策难主人善驾驭异在禁锢间

或告牧童曰速扣主门阑力有所未逮终莫破此关

牵牛用角抵乃见主人颜牛忽垂耳立四体若缚攒

吾人求佛性亦作如是观

《心经》以发挥涅槃妙心为指归,涅槃妙心即法身之义。故经上尝说:“法身充满于世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出《华严经》)是凡三藏十二部经典及吾人所修之一切法门,惟得涅槃妙心,无二义也。释迦佛说:“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注:出《法华经》)

溯佛法之源流而知有宗派,成实、俱舍两宗逐渐微茫不具论外,尚可分为八:即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是也。如据经分宗,则《心经》以破空显现实相般若为宗旨,归属三论宗自无异义。然其它各宗,亦均可引入而作喻比,殊途同归,理无二致,即经典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兹分别言之:

禅宗以见“本来面目”为旨趣。如向上一着,打破疑团,即见本来面目,则无量劫生死和盘托出矣。本来面目即实相般若,向上一着打破疑团,即打破根本无明。

律宗即“南山宗”,以证“无上菩提心”为旨趣。持一戒则多戒必持,行住坐卧念五十三个偈句,然后破无明,得证无上菩提心界。无上菩提心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天台宗即“法华宗”,以证“圆觉”为旨趣,破最后一品无明得证圆觉,即实相般若,一品无明即根本无明。

贤首宗即“华严宗”,一名“法界宗”,以见“一真法界”为旨趣。须将细微无明打破,始得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而到一真法界矣。一真法界即实相般若,细微无明即根本无明。

慈恩宗即“法相宗”,一名“唯识宗”,以见“真如法界体性智”为旨趣。即以阿赖耶识利用六识转藏识,藏识转破,然后将阿赖耶识、末那识、六识、前五识等转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谓真如法界体性智即实相般若,藏识即根本无明(见《楞伽经》)。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无上瑜珈密宗”,即以身、语、意三业为三金刚。三金刚即实相般若,三业即根本无明。

净土宗即“莲宗”,以见“自性弥陀”为旨趣。用见、闻、觉、知,使舌根念佛,净念相继,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则证常寂光净土矣。老宿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其斯之谓欤!自性弥陀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总上所说,对于《心经》要旨虽未发挥尽致,然大体亦不外乎是矣。

再作辩证如下:

佛性不起妄念,而观照般若之见闻觉知能起妄念。老宿云:“真如不起妄念,起妄念者即非真如。”《林间录》载唐礼法师曰:“真性法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的。

实相般若与本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有知有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

《指月录》云:“未见实相般若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得实相般若以后,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别世间法(注:出《华严经》)。

龙树菩萨所着之《大智度论》谓:“佛性不空,其空不着空。”空又不空即根本无明。

心外之心即涅槃妙心,然见涅槃妙心后,则心外无心矣。

常住真心与思想心不同之点,即一为真知真觉,所谓终日知不离知,终日觉不离觉,而一切之善恶、是非种子不能立足;一为有见、闻、觉、知,其里面有善恶、是非等种子。故维摩诘居士说:“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实相般若生来即不能变,是谓“法身”;观照般若变为大圆镜智,是谓“报身”;一念无明变为平等性智,六识变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是谓“应身”。

实相般若名“常寂光净土”,观照般若名“实报庄严净土”,一念无明名“方便有余净土”,方便般若名“凡圣同居净土”。如显示佛性后,则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各净土,皆变为常寂光净土。

实相般若即真如,根本无明即藏识(是说见《楞伽经》)。

以上名词,散见各书,有不同者,兹为分析列表如左:

或谓心有譬喻之义,《般若经》多至六百卷,《心经》在《般若经》中能总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为总要机关也,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通。

《心经》是辨别心之作用的,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以显示佛性为依归;以观照般若为宗──将先天无极性观照破;以方便般若为用──用以破根本无明。

以上释名、显体、明宗、论用之四种意义均已说过。兹再就判教言之,判者,是分别之义;教者,即经典之谓也。释迦佛十九岁出家,游历各地,经五年之久,后至雪山居住;又有五年,而一切思想灭尽不起,知是犯着灭病,必将此病除掉,方可打破根本无明,显示佛性;用功又复一年,至腊月初七日晚间明星出时,忽然无明一破得见佛性。佛曰:“奇哉!奇怪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惟因执着迷昧,不能证得耳!”遂下山说法,时年三十岁。从是岁起共说法四十九年有半,计分五个时期,后世称为五时说法:第一时期说《华严经》(专言圆顿一乘,发挥涅槃妙性);第二时期说《阿含经》(专言因果);第三时期说《方等经》(赞大褒圆,呵偏斥小);第四时期说《般若经》(破空显现真如实相);第五时期说《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及《涅槃经》(最后追说)。按期增高,逐渐精进,故有奶酪生酥、熟酥醒醐之比也。《般若经》共分八部,即《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文殊问般若》、《胜王般若》、《金刚般若》是也。《心经》是说《光赞般若》时所说。

《心经》译本共有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者号称精赅,且文字明白晓畅,故最流通焉。

释正文

凡经文皆分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晋道安法师所阐发者。序分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分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分如四肢,运行不滞。《心经》是自“观自在菩萨”起至“度一切苦厄”止,为序分;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为正宗分;自“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起至“菩提萨婆诃”止,为流通分。

1、序分

观自在菩萨。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篇5

外而觉悟一切诸法苦、空、无常、无我,如幻不实等道理,内而觉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佛性。

上面略把「涅盘」的种类讲完,接下来要解释它的含义。

「涅盘」是梵语「波利昵缚男」音译。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相同。现仅就「灭度」和「寂灭」二义略作解释:「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小乘涅盘灭见思烦恼,度分段生死;大乘则灭尘沙、无明烦恼,度变易生死)。「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盘』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所以亦可译为「出趣」。

若据玄奘法师新译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以下略作说明: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至一种至善至美的究竟解脱。这就是涅盘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

要而言之,圆寂所指的也就是「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此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一旦成佛,就能证此真心,而涅盘并非诸佛所独有,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盘。今以般若妙智照见梦想虚妄不实,自然不生颠倒执着,而真心显现。但此梦想其根本乃依本觉真心而起,我们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明镜拭除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智慧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便可称为究竟涅盘。若福德智慧有所未圆满,则仍有所求;烦恼业惑有所未寂灭,则仍有所断;有所求所断,又怎能说得上「究竟」二字呢?唯有无所求、无所断,才能够称为究竟涅盘。(究竟涅盘也就是指得「大灭度」;而非「小灭度」──只「灭」见思烦恼,只「度」分段生死。)

若再深究,「究竟」二字乃「至极」的意思,乃相对于「不究竟」而言。小乘「有余涅盘」谓之不究竟,今指大乘「无余涅盘」,所以说是「究竟涅盘」。此「究竟」二字,亦有人将之作动词解,谓能远离颠倒梦想,便可以究竟证得涅盘。若依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是指大乘无余涅盘,但由于本经属大乘般若部,所明的是大乘理,因此所证的当然是大乘涅盘。所以,还是作形容词解,指大乘无余涅盘比较来得完善。

此外,世间亦有一些不懂教义的人,竟以涅盘为「死」的别名,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要知道,「涅盘」是由诸佛历劫辛苦累积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就以小乘涅盘来说也要积修许多功行才能成就,岂可以一般人的死就是涅盘,这实在把涅盘的意义误解了、浅化了。至于僧人逝世称为「圆寂」,这是用赞叹其修行功圆果满的一种表示;也就是说,他的功行,已经证到涅盘的境界亦未可知。所以,绝不能说死就是涅盘,这全完是错误的。

现在再来把这段文总释一下:「无所得」,即是无任何自性见的执着。虽则诸法本无自性,本来皆空,但是有情众生由于无明梦想的蒙敝,妄生种种计度执着,若无般若毕竟空慧,如何能照彻诸法皆空之理?诸法在般若妙智的照察之下,一一悉皆现出其原来的本性,也就是「空」──无所得。

因为有所得,就有执着;有了执着,就会发生「罣碍」;有了罣碍,就免不了「恐怖」,如是「颠倒、梦想」就会继而生起,不断地活动,那如何能获得寂灭解脱?菩萨依般若照见诸法皆空,自然不生执着;既不执着,就没有罣碍;既无罣碍,又怎会有恐怖呢?既无恐怖,那么颠倒梦想不就自然消失于无形了吗?于是自然能获得圆满解脱──究竟涅盘。故曰「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盘」。菩萨究竟涅盘即是证成佛道,所以下文接着说:「三世诸佛……三藐三菩提。」

经文全句的意思是说:因为般若能照见诸法实相,本「无所得」,所以菩萨依「般若」法门修行,而能获至「心无罣碍」;由于心无罣碍,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恐怖」,因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的妄见,而证得大灭度、大解脱的「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言时之多,即现在、过去、未来;约竖言,指一切时代。诸佛言佛之多;「诸」是不一之词。约横论,即指十方世界之诸佛。

「佛」的全称为「佛陀」,我国喜简略,故单称为「佛」。「佛陀」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觉者」。「觉」是觉悟,「者」就是人,合之为觉悟的人。何故不译为「觉人」而译为「觉者」呢?因为「人」的范围比较小,「者」的范围比较大。「者」字可以包括人类以外的一切有情。经云:「凡有心(知觉)者皆能作佛。」如译为觉人,则人类以外的其它一切有知觉的生命,是不是就不能成佛了呢?这与佛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的理论就发生矛盾了。因此,不译为「觉人」而译为「觉者」是比较妥当的。

佛陀到底觉些什么?他所觉悟的`内容,也就是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实相。然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实相究竟又是什么一回事?也就是缘起性空;此为佛陀观察宇宙人生的一种正确结论。一切有情迷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妄认宇宙万有的现象为实法,四大假合的幻躯为实我,处处迷恋取着,颠倒梦想,是故流转生死。佛陀觉悟了这些道理,因而不被所迷,所以被称为「觉者」。同时,也可以说,佛陀是觉悟了人生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众生愚痴迷昧,不知三界火宅,众苦充满,以苦为乐;不明万有缘生全体是空,认假作真;不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常计常;不了四大皆空,本无有我,无我计我,于中颠倒是非。这种种的虚妄,都是从无始而来,众生一向迷而不觉,如梦未醒,而佛陀却彻彻底底、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觉悟了──这宇宙万有乃至人生一切的道理,也不过就是如此。

佛陀的觉悟可说是突破人生迷惑,揭开宇宙奥秘,因而被称为真正的「觉者」或「大觉者」。「觉」的意义有三:

一、自觉:外而觉悟一切诸法苦、空、无常、无我,如幻不实等道理,内而觉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佛性。

二、觉他:即是以先觉觉后觉的意思;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就因为未有觉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脱安乐而坐视众生沉沦苦海,所以将自己所觉悟的道理,一一拿出来教化、启导众生,让所有众生一同觉悟,最终都能获得解脱与安乐。

三、觉满:在自觉、觉他的两种功德都做到究竟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自觉慧满者,由最初发菩提心依本觉理起始觉智,依智断惑,先断见思,次断尘沙,终断无明,三惑圆断,三智圆证,觉至一心本源,智慧圆满,此为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者,从自觉后,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经三只劫,广修六度万行,普遍开觉法界有情,功德圆满,此为觉他福满。自觉、觉他福慧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具,才能名之为「佛」。

释迦世尊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说明:从舍弃一切权势王位、荣华富贵出家修道,至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豁然悟道为「自觉」;从初转*轮至涅盘前于中四十九年之说法利生为「觉他」;直至应缘既毕,双林示寂为觉满。

★ 心经抄写范文

★ 般若心经译文

★ 《心经》与《金刚经》

★ 妙用《心经》,妙趣横生

★ 《心经》的释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请益说 篇6

康熙庚戌腊月八日,为诸戒子说戒毕。次日,室中方焚香静坐,与空王老子打葛藤,而孤月、毒海、玄印、德光诸禅人,扣关作礼,请益心经大旨。余陵凭应曰:心经大旨,照见五蕴皆空即了,更说个什么!众皆屏息默领,余各令就坐,良久乃曰:‘般若’,梵语,此翻智慧。不云智慧而言般若者,智慧轻薄,乃世人之常称也。般若尊重,何也?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乃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是知般若不独菩萨所师,亦为诸佛所师,故尊重也。然般若有三种:一实相般若,即真空心体。二观照般若,即心体上本有大智慧光明。三文字般若,即自心如来后得智中流出声名句文,诠显自心若法若义浅深次第也。行人若于实相体上起大智慧,反照实相,见实相已,然后复照如来所演一切法义,冥合自心,无二无别,是以自心为智灯,烛经幽旨也。若行人先由文字般若而发起观照,由观照而洞见实相;是以古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也。二者各随根异,非法有定相也。‘波罗蜜多’,此翻彼岸到,西方语倒,若顺此方文势,应云到彼岸,此乃般若功能,谓由智慧故到彼岸也。彼岸对此岸而言,所云到者,但照见此岸本空,此岸即是彼岸,非别有彼岸可到也。然般若又有二种:一共,二不共。若依共般若,声闻以苦集二谛为此岸,道谛为舟航,灭谛为彼岸,是声闻智慧到彼岸也。缘觉以十二因缘三世流转循环无尽为此岸,观智为舟航,缘生性空即寂灭相为彼岸,是缘觉智慧到彼岸也。菩萨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舟航,佛果为彼岸,是权乘菩萨智慧到彼岸也。若依不共般若,总以凡夫蕴、处、界,及三乘圣贤所修所证为此岸,以观照般若为舟航,实相真空为彼岸。此经智慧到彼岸,即不共般若,谓不共三乘人所说,唯令大心凡夫于五蕴中直下顿见,即蕴即空,即空即蕴,一空一切空,而真空体上本无蕴、处、界,及谛、缘、度等诸法,是谓究竟智慧到彼岸也。‘心’者,直指法体,上云彼岸原非他物,即一切群生本有真空心体是也。诸般若中广说空义,而不云空即是心,乃如来之密意。惟此经直下指出,分明显露,更无覆藏。谓此智慧所到彼岸,非是别法,即是当人本有真空心体也。‘经’,即文字般若,乃心佛所说,能诠如上智慧到彼岸真空心体之义,谓之为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具如常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四句,乃一经大纲,犹诸经之发起序也。初句,举能修之人。次句,显所修之法。三句,明所照见之理,此理即深般若,乃真空实相也。四句,验所断苦果。举苦,业、惑在其中矣。初、‘观自在’者,观,谓能观之智,即经中照字。自在,谓见理断惑,即经中见蕴空而度苦厄,故受以自在之名。菩萨,如常解,大心凡夫即是其人也。次、‘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行,即修行。深者,对浅而言,以是不共般若,超出三乘,故深也。时,谓正当修般若之时,即照见之,非前后也。三、‘照见五蕴皆空’者,照乃观照工夫,即观照般若也。五蕴皆空,乃所观理境,即实相般若也。见者,以照之既久,豁然洞见,五蕴缘生,虽幻有其相,而性本空寂也。四、‘度一切苦厄’者,谓未见蕴空时,认蕴为实,起惑造业,苦报牵连,相续不绝;一见蕴空,人法俱丧,无造业者,无受报者,一切苦厄,如汤消冰,故云度也。不唯度凡夫分段苦,而三乘变易苦悉皆度脱,故云一切也。此经所以为深般若者,以其不依三乘渐次修习,唯令大心凡夫于五蕴中直下顿见真空实相,一切生死苦厄,即时度脱,直截痛快,莫逾于此,读者毋忽!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照见五蕴皆空一句,释迦老子已劈腹剜心,倾尽无余,更复何说!但蕴空之旨,理会尤难,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凡夫著有;二乘耽空;地前空乱意菩萨犹疑灭色取空,或云空在色外,或云空是物,不能克证真空心体。故世尊呼舍利弗而宣明之。舍利弗,乃如来大弟子,智慧第一,欲说大般若法,须告大智慧人,苟非其人,浪授何益。所云照见五蕴皆空者,须知蕴之与空,原非二物。且举色而言之,‘色’者,即真空中幻出,何‘异’于‘空’。‘空’者,即幻色之空,何‘异’于‘色’。然云不异,犹似两物相比而云不异,恐迷者依然看作两橛,故又反覆申明云:幻‘色’,举体‘即是’真‘空’;真‘空’,举体‘即是’幻‘色’。如波即水,金即器,原非两物,只是一法也。色法既尔,‘受’等四蕴亦然,故云‘亦复如是’。此中虽唯举五蕴,而根、尘、识,谛、缘、度,及佛果菩提,乃至八十一科,皆在其中。故大般若云: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志公和尚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而寿昌无明师翁亦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即心也;色、受、想、行、识,亦心也。所以凡所见色,皆是见心。首楞严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菩提妙明心体。此心一悟,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智亦无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又被这老子一口道尽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明即色即空,意已玄极。而世尊又呼舍利弗告以诸法空相者,欲发明真空之体,令人深进,彻法源底也。‘是诸法’,指上五蕴等诸法。‘空相’,即五蕴等空相。空而言相者,乃无相之相,是诸法实相也。生灭等三对,意谓五蕴空相,本无有‘生’,云何有‘灭’。本来不‘垢’,云何有‘净’。本不曾‘增’,云何有‘减’。不变不易,性相常然。众生见诸法缘会而生,缘散而灭,迷之则垢,悟之则净,在凡则增,在圣则减者,乃翳眼见空花;而诸法空相中本来无有,故皆以‘不’字不之。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是故空中’者,承接上文而言。上云诸法空相,无生灭垢净等,以是之故,‘空中’本‘无色受想’等,无五蕴也。‘无眼耳’等,无六根也。‘无色声’等,无六尘也。根尘合为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十八界也。此首举眼根界,而末举意识界,乃至二字,含摄中间十六界,乃文之巧也。已上蕴、处、界三科,乃凡夫法,真空中本来无也。‘无无明’等,无十二因缘也。无无明,无流转法;‘无无明尽’,无还灭法。‘乃至无老死’二句亦然。上句流转,下句还灭也。此中流转、还灭二门,皆举首尾二缘,乃至二字,该摄中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十缘,此乃缘觉所修之法;真空中不唯无流转,而还灭亦无也。‘无苦集灭道’,无四谛也。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乃声闻所修之法,真空中不唯无世间苦集,而出世灭道亦无也。‘无智亦无得’,无菩萨法也。智,即能修六度之智,以智修度,故达彼岸。六度,因也。得,即果也。以修六度故,得菩提、涅槃二果也。真空中不唯无六度,而菩提、涅槃亦无也。夫无凡夫法,无缘觉法,无声闻法,无菩萨与佛法,大般若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梦幻,此其所以为深般若也。六祖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永嘉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此离心意识境界,唯真智方能照见,非言说可了也。问曰:上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谓圆且妙也。乃又进舍利弗而告以诸法空相,云无生灭垢净,无蕴处界谛缘度等诸法,得无似拨去诸缘而取色外之空,与上即色即空之旨相背戾乎?答曰:子不达真空也!何者?盖蕴等乃一期幻缘,空乃究竟实际;蕴等生于空中,譬如片云点太清里,虽太清的体是云,云当体即是太清,而太清究竟清净,岂受点染乎!云居膺禅师云: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噫!可为智者道也。虽然,维摩诘经云: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大智之士,虽至此而不作证。何者,此是学位,非证位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一节,乃学般若菩萨转位就功,为法门之大关□,不可不知。‘以’者,由也。‘无所得’者,即无智无得也。‘故’者,起后之辞。若未到此无所得之地,只是博地凡夫;苟至此而便作证,则堕二乘窠臼。惟大心凡夫,亲至无所得之地,而即于那边转身,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入世出世,即事即理,了无挂碍,无生处度生,而究竟无生可度;无佛处作佛,而究竟无佛可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所谓世出世间胜丈夫,即菩萨诸佛是也。‘菩提萨埵’,乃具足梵语,今略去提、埵二字,而但云菩萨,盖顺此方文势也。‘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者,依者,遵用也。般若波罗蜜多,即无所得也。心无挂碍者,回真入俗,权实双流,事理并运者也。大般若经云:如金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落;虽依于空戏,而不据空,亦不为空之所碍。夫依空而不据空,则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不为空所碍,则不为有碍可知。华严所谓甚深无碍智是也。若未得此智,居空,空碍;涉有,有碍;以有碍故,便生‘恐怖’。恐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恶名怖,三死怖,四堕恶道怖,五大众威德怖。以有怖故,便起‘颠倒梦想’,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妄兴苦乐,生颠倒见,以得此无所得般若故,则心无挂碍,无恐怖,离颠倒梦想,而证‘究竟涅槃’。涅槃,此翻圆寂。谓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乃诸佛之断果也。‘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不独菩萨依之而究竟涅槃,诸佛亦依之而得菩提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乃诸佛之智果也。菩提萨埵,乃三世诸佛之因,举因验果也。三世诸佛,乃菩提萨埵之果,举果验因也。菩提、涅槃各举一种,互相该摄。至此果满因圆,究竟穷极,方始克证。何者?此是证位,非学位也。二者皆依般若无得之功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知’者,承接上云,诸佛菩萨,皆依般若得智断二果,以此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神’者,灵妙莫测,能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非‘神’乎?能照见五蕴皆空,非‘明’乎?为诸佛之所师,宁有‘上’乎?凡夫三乘佛果虽无与等,而能等为凡夫三乘佛果所依止,非‘无等等’乎?上显文义,此云咒者,显密之称也。显即是密,密即是显,显密圆通,不可思议,故极其功力而申赞之。‘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有二义:一、约法真实不虚,即般若能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二、约人真实不虚,即世尊说法,言无虚妄,故叮咛告诫,令人谛信勿疑,依之修行,决不相赚也。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正说咒辞,‘咒’者,诸佛心法,不可思议,诸天鬼神悉皆敬奉,犹诸经之流通也。若善持之,则观智益明,功力益验。上显说般若,此密说般若。显以慧通,密以定入;定慧圆明,立臻彼岸矣。孤月、毒海、玄印、德光诸禅人,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合掌称颂,作礼而去,余亦嗒然忘言矣。次日,诸禅人同录其说呈览,且将谋灾木以公诸人人;余嘉其志,乃为厘正而归之,遂名其说曰请益云。

注:‘灵妙莫测’日本续藏本作‘不可思议’今从庚申本 二‘转’字续藏本俱作‘证’字今从庚申本 ‘上显文义’续藏本作‘上云般若’今从庚申本 ‘显即是密密即是显’续藏本作‘咒即般若般若即咒’今从庚申本

附补喻弥陀集般若心经句为颂有引

宋杭州净思律师,俗姓喻,善画弥陀,杨无为以‘喻弥陀’称之。尝集心经句为颂,今亡矣,乃窃取其意而补之:

自在行深般若时, 照见五蕴度苦厄;

不异色空即色空, 受想行识亦如是。

身子欲知法空相, 生灭垢净了无有;

是故空中阴界无, 谛缘度亦不可得。

佛教经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篇7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中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智慧。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分别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即无生死恐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竟涅槃。涅槃者。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 篇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祈请:

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无生无灭如同虚空性。

各别自明智慧所行境,三世佛母之前我顶礼。

正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底雅塔 嗡 噶帝噶帝 波罗噶帝 波罗僧噶帝 菩提梭哈

回遮祈请:

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大般若佛母,愿能成就真实语。如昔时天王帝释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如是我亦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愿皆遣除(击掌一次),愿成无有(击掌一次),愿成寂灭(击掌一次),愿极寂灭(击掌一次)。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回向:

愿我迅速以此善,成就大悲观自在。

一切众生尽无余,悉置彼等之圣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解释 篇9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shì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sān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pú tí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

sà pó h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解释 篇10

施 尧

我不信仰宗教,因对佛教的好奇心读了《心经》。《心经》很短只260字,却概括了高深佛理,很难读懂,而很多法师、高僧和佛学者写的讲解文章,术语概念很多,仍感到比较难懂,本文想用学生的语言,以平民生活为例来谈学习体会,这样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些。

以下浓深的字是“心经”原文,下一行是翻译,[ ]内是解说和体会。文末附上《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佛智慧来驱除烦恼的心经)

[般若:梵文,译为大智慧、般若智慧,佛智慧。波罗蜜多:到达清净彼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世界万物原本是虚渺幻象,本质为空。持此观念,可以消除一切痛苦厄运。

[五蕴即万物,指物质世界、人体及其身心活动,即宇宙中的一切。此句是全文提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修佛者啊,我告诉你:物质(色)是非恒常的,时刻在变化,所以眼前的一切所见所思,无异于是空。但是,空不是没有或无,世界万物的本质虽空,总是以具体物质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世界,如感受、思想、行为意志和认识(受想行识)也与色一样,其本质为空,表现为有。

[佛教认为物质与空,有和无,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每件事物都有这两重特性:表现为有,本质是空,所谓空是指无常态、会变化,不是说没有。我们不能执着于它的两端(实或空),“固执有”和“固执我”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而固执空(无)会使人消极颓废、不求上进,也应反对。告诫我们要“心中有空,踏实做事,不要执着”。佛教用玄妙的哲学语言,讲出主要观点:空、无常、无我和中道观。]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啊,所以世界上一切现象(万法)本质是空的。万事万物按它自身规律存在和运作。它不会因人的看法和意志而产生或消失、增加或减少,事物也没有美丑脏净之区分。

[佛教的因缘观:万事万物因缘而生,随缘而灭。当原因遇上缘分,就产生了事物,例如买车、结婚、升官等,如果缘分到了尽头,事物就会消亡,如车辆变旧报废或出车祸而毁灭、丧偶或离婚、离职退休或双规坐牢,任何人想强留也留不住的。故人要随缘而为,才能内心自在。佛教提倡万物平等,例如我和强盗乞丐、蚂蚁、花草等都是平等的,要善待,不要歧视。粪便有人觉得臭,但对农民而言是肥料,对犬而言是美餐,是香是好。垢净好坏之分是由于各人观念认识(心识)不同所造成的;有苦难厄运时,只有转变心理认识,才能离苦得乐。]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再具体讲,用此观念看待人生和生命现象,世间的我实际上是物质元素的聚合而已。人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无自性,每时每刻每年都在变化(无常)。人生自不明事理(无明)始,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六根),接触外界六尘(色声香味„„)、产生苦乐忧喜舍等意识概念,引起名贵权势、福寿苦乐、毁誉爱恨等各种烦恼和善恶行为,最终老死。这段人生,本质上是虚而不实的假像,不要执着。[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称无明。本句一连串“无”,指出尘世是虚幻泡影,谁当真谁痛苦。超脱地看待它,就没有烦恼和生死之事了。例如钱很有用,但执着它就会产生痛苦(挣钱过程劳碌拼命,钱有了要防偷盗、防子孙败落、防肥胖短命、贪官防检举„„);又如亲族离世是很悲痛的,但明白了“无常”和“缘灭物亡”的道理,不固执我、不固执有;看破了,痛苦就会过去。再如,患慢性病或恶性肿瘤这是因为外因和缘分(体质、基因)相合所致,推脱不了的,既来了就坦然接受,但是要放下看空,同时又要重视它,认真看病吃药(即佛教的“精进”入世精神,空即是有),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观点的具体应用。]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明白了诸法空相这个道理,最终也要超越“苦集灭道”(知苦、断因、修身、灭苦)这个佛理,回归到人本有的天性,达到大智若愚,不计得失、超脱自在的境界。

[“苦集灭道”称四圣谛,是消除人生苦恼的四条佛教原理。佛认为人人都有一颗真心(或称良心、佛性、本性),例如看到别人苦难会哭,生发同情,对坏事会生恨。人的心性本净,因受外部声色世界的迷惑,真心被污染掩盖,使人产生虚妄躁动,例如拼命赚钱、熬夜写作、声色享乐和产生荣辱卑骄等心理,从而引生很多烦恼。四圣谛介绍了持戒(不做坏事)、布施(多做好事)、忍辱、精进(奋发上进)、禅定、智慧等排除苦恼的方法。但是,《心经》也指出,甚至对这些也不要执于形式,如烧香拜佛、捐款吃素等不应带功利性的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最终也应该超越摆脱形式,做到心中一无所想、一无所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达到无所想、无所得的境界,就成了菩萨,有了菩萨的智慧(般若智慧),心里就毫无牵挂妨碍,不会再有恐惧、烦恼和老病死的困惑,并能超脱地看待世间的颠倒观念(例如认为钱权名利是好东西),达到“常乐我静”境界。一切觉悟者(即三世诸佛)就是依靠这智慧,达到这成就的。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指发愿上求智慧、下化众生的有德行学识的慈悲人士。涅槃:清静安乐的境界。佛:觉悟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比完善的智慧。]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这篇能达到心境清净的经,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愚昧、普照光明的咒语,是世上最高的咒语。能够消除一切苦难厄运和病痛,真实不虚。

[咒:宗教人士认为念着可以除灾的语言。]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语是不译的,请按原文念诵: 揭缔,揭缔„„

[念咒是发出不明其意义的音。目的之一是摆脱语言思考,使心境很快入静、达到不再乱想。我们最常听到和念的咒语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等。]

附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上一篇:校运会100米广播稿下一篇: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