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2024-11-1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通用10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篇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

“般若”:就是妙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的智慧来理解经文才能达到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叫究竟的智慧。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上。波罗是彼岸,蜜是到,多是上。

“心”:就是真心。比喻这部经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体一样。

“经”:是每一部佛经的通名。经是经常不变的法,不能改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经者“径”也,是修行所经过的一条道路。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所修行的是深般若到达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观世音菩萨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照空了)

度一切苦厄(度脱所有的苦难众生)

舍利子(是智慧坚固的意思。舍利子也叫舍利弗)

色不异空(色就在这个空里边)

空不异色(空也在这个色里边)

色即是空(色就是空)

空即是色(空就是色)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本体是空的)

亦复如是(也是一样的)

舍利子(是智慧坚固的意思。舍利子也叫舍利弗)

是诸法空相(这些法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它没有自性)

不生不灭(离开生就没有灭)

不垢不净(没有这种执著心就是没有脏的、没有干净的)

不增不减(罪业不增加、福报就不减少,也就是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所以真空里没有色)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了)

无眼界(就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

乃至无意识界(甚至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也都空了)

无无明(没有无明,都明白了)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无明尽了)

乃至无老死(甚至没有老、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苦集灭道,修出离开生死轮回)

无智亦无得(没有智慧也没有证得的果位)

以无所得故(令你没有执著有所得的心,没有执著证果的心)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

心无挂碍(心没有挂碍,就能破除报障)

无挂碍故(没有所挂碍,就是了生死了)

无有恐怖(就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

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

究竟涅槃(一切障碍都没有了,德行圆满了,这就叫圆寂,也叫涅槃)

三世诸佛(过去世诸佛、现在世诸佛、未来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这个深般若妙智慧来修行的)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就知道妙智慧到彼岸这个法)

是大神咒(就没有再比它大的了,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能度众生到彼岸)

是大明咒(能照破所有一切的黑暗、烦恼、无明)

是无上咒(没有再比它高上的,就是到佛的果位上)

是无等等咒(就是没有再可以和这个等了,就是到最终的佛果,最终的那个究竟觉)

能除一切苦(什么苦都可以除)

真实不虚(绝对不是假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篇2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不能解脱。处处贪著。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槃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批注 篇3

释经题

研究是经,须先明五种意义,即“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是也,此隋智者大师所阐发者。兹先就释名言之,而显体、明宗、论用、判教,亦皆寓于其中矣。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也。“般若”译曰“智慧”;“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心”是显示本有之佛性,即常住真心;“经”译曰“径”。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言人生梦幻,须能发明真心,方可觉悟而到彼岸,但能发明此常住真心者,又非般若智不可,故有般若则能发明真心,依此路径,定能达到彼岸也。

心有数义:一、肉团心,即血心。二、六尘缘影心,即方便般若。三、一念妄动心,即一念无明。四、知觉思虑心,即观照般若。五、清净无为心,即根本无明。六、常住真心,即实相般若。

般若分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方便般若。

兹就三种般若及根本无明、一念无明之各个效能,与相互作用,以至吾人受持之方法,从了义经中古尊宿所开示者,提出集要,列作一表。学者能参透之,则经中真诠思过半矣。

观照般若,即“阿赖耶识”,旧称“灵性”,近代人谓之脑筋,《易经》“阴阳二动”、《中庸》“率性之命”、宋儒所谓“气质”、王守仁所谓“良知良能”是也。内分见、闻、觉、知,有两种作用:一是能起净缘,即不起思想;一是能受染缘,即有善恶、是非、爱欲、喜怒等,是有漏的,人人的不一样。有漏者,即有为,换言之,思想忽起忽落之义也。依上所说,观照般若是能一动一静,不动即静,不过动时多,静时少耳。迦叶佛对观照般若曾有偈曰:“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俱不可得,非色亦非心。”

见、闻、觉、知者,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舌身之所知、意之所觉四部分也。可分为“能缘”与“所缘”,意识曰“能缘”,其意识之所对曰“所缘”,简称“能、所”,亦即心境也。老宿云:“心本无生因境有。”言境为心之所造,心为境之所生,心、境息息相关,无时或间;如使心、境两忘,即归空洞,然非佛性之显示耳。

观照般若之作用,所谓“万法唯心”是也。言一切之法,尽由心之所生,亦尽由境之所造,心能造出九法界,而九法界亦莫非此一颗心。如恶逆心重,造地狱界;悭贪心重,造饿鬼界;淫欲心重,造畜生界;作善修圣,造天界;早求离苦,造人界;瞋慢心重,造修罗界;断我执(我执即我空,亦即方便般若),造小乘界;断法执(法执即法空,亦即一念无明),造中乘界;不断我执,不断法执,利用我执、法执,破空执(空执即空,空亦即根本无明),造大乘界。据此则知九界全在心之里面,无非观照般若,心之所造耳。惟能破空执,则见心外之心即佛性(注:我执、法执、空执,出《楞伽经》),此心外之心者,是天然的,不假心意识之所造也。《心经》为大乘法门,因地狱、饿鬼、畜生、天、修罗,凡夫不能见,故不具论,专言小乘、中乘、大乘之区分,而三乘之所以区分者,亦皆由心之所造而已。大乘断根本无明之说,见《胜王般若经》(注: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出《胜鬘经》、《华严经》、《涅槃经》)吾人依此受持,斯真不二法门耳。

方便般若,一名“文字般若”,是观照般若中所起之一念妄动性(即“末那识”,中名“传送识”)起一念,即六根、六识、六尘,统称曰“根识尘性”。眼、耳、鼻、舌、身谓之前五识,意谓之(第)六识。人既有六根、六识、六尘,故思想极多,物象杂陈;如能净下不想,则一切销歇。而里面之无知觉净性发现出矣。

无知觉净性,即根本无明(注:即“无记性”,出《楞严经》;即“无记空”,出《六祖法宝坛经》),亦即“庵摩罗识”,中名“白净识”。此儒家所称之“先天无极”、《中庸》言“天命之谓性”、老子之“清净无为”、孟子之“浩然之气”、宋儒之“吾心宇宙”是也。如能到此境界,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然切须明白,此尚非实相般若(佛性),而世人往往误认,殊大谬也!无知觉净性,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等,是可以打破的,果经打破,则真正佛性即显现矣。

根本无明是暂有暂无、静有动无的,且是无色无相、空洞缥缈、无知无觉、黑冥不明的,此系一种迷源,切须打破。然如何方可打破?即使用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向裹面返看,行住坐卧无时或已,积之既久功夫一到,则豁然开朗,倏然自破,而妙明自性即行显示耳。古德有偈曰:“返看无明地,不管诸净界。忽破白净识,即证妙明性。”

妙明自性即“实相般若”,无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色相,是无生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全是一样的(注:真如不受熏染,真如恒守本性,真如不变易,出《华严经》)。所谓无漏者,即无为。换言之,动亦在、静亦在之义也。实相般若,本来具足,即三身、五智、五眼、六通也;法身、报身、应身谓之“三身”;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谓之“五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谓之“五眼”;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谓之“六通”。吾人研究佛学,即以显现实相般若为唯一之目的,人之无量苦恼难以解脱,是因佛性未得显示之故,推厥原始,即被根本无明所遮掩也;如一经打破,则观照般若内之一切喜怒哀乐、是非烦恼等种子皆扫地净尽,和盘托出矣。

据上论断,欲显示实相般若,须打破根本无明,而打破根本无明,必须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以返看的功夫打破之。所谓利用方便般若,亦即利用一念妄动性,而除止、作、灭、任四种病也。兹将四种病分析言之。

止病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圆觉经》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说名为病”。

作病将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起净缘),背觉合尘(起染缘)”。《圆觉经》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说名为病。”

灭病将一切思想灭尽不起。“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圆觉经》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说名为病。”

任病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圆觉经》言:“任彼一切,随诸法性……说名为病。”

释迦佛说:“世上甚么病都不算大,此病是大。”又说:“如是等辈,如来可为怜悯。”病既如此之大,应用何法去除?即以思想不止,除止病;思想不要作种种行,除作病;思想不要灭他,除灭病;思想不要随诸法性,除任病。但此种方法,是说与坐此等病者听,自能领会得出而除去;惟可与知者言,不可与常人论耳,学者其自参透可也。

返看即是返照,是用思想向裹面看去。换言之,即是用六根向裹面返看,积之既久自能看破。《楞严经》载释迦佛说:“人之生生死死,皆从六根来;欲求免脱,亦须利用六根。”惟根根有意,切须明白。所谓返看者,要言之,即返看看自性,返闻闻自性,返念念自性,返触触自性,返思思自性是也。如依《心经》受持,眼根最为要着,亦极稳当,循此路径行去,不致误入歧途也。

总之,人遇善知识,得闻佛法,了然有悟,而不能遽然显示本来妙明自性者,即根本无明有以障之耳。是以必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返照根本无明,除去止、作、灭、任四病,自能打破其迷源,久而久之,迷源一破,实相般若自然显示矣。兹使学者易于了解起见,作比喻于下:

一、金原始是矿,矿非一产出即是金,比人是众生,非众生即是佛。矿合沙、泥、金而成,人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根本无明而生。矿内之沙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泥比根本无明,金比实相般若;矿经炼后则沙被淘出,即得纯金,而泥则化归乌有,但一经见金,再使成矿绝对不能的。比人一经修行得见佛性,则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则无一不有,亦无一而非佛性,但根本无明既经打破即行消逝,惟佛性一经显示,使之再成众生,亦绝对不能也。释迦佛曾说偈曰: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注:出《圆觉经》)

二、譬如一牛,性极顽劣,牧童不能驾驭,时常奔突,践食稻谷。有人告牧童曰:“牛不为汝制,汝之主人翁则能也。”童答以:“我家固无主人。”其人曰:“有则有之,汝自茫昧不识耳。即在汝家某一室内,其速往寻。”牧童急返,至其室,则门扃难开。其人复告曰:“门岂汝所能开?非用牛力不可。”童乃策牛力抵。既久,则门豁然开矣;主人一出,牛即驯服。此以牧童比观照般若,牛比一念无明、方便般若,门比根本无明,主人比佛性也。有人为之偈曰:

牛性本非驯牧童驱策难主人善驾驭异在禁锢间

或告牧童曰速扣主门阑力有所未逮终莫破此关

牵牛用角抵乃见主人颜牛忽垂耳立四体若缚攒

吾人求佛性亦作如是观

《心经》以发挥涅槃妙心为指归,涅槃妙心即法身之义。故经上尝说:“法身充满于世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出《华严经》)是凡三藏十二部经典及吾人所修之一切法门,惟得涅槃妙心,无二义也。释迦佛说:“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注:出《法华经》)

溯佛法之源流而知有宗派,成实、俱舍两宗逐渐微茫不具论外,尚可分为八:即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是也。如据经分宗,则《心经》以破空显现实相般若为宗旨,归属三论宗自无异义。然其它各宗,亦均可引入而作喻比,殊途同归,理无二致,即经典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兹分别言之:

禅宗以见“本来面目”为旨趣。如向上一着,打破疑团,即见本来面目,则无量劫生死和盘托出矣。本来面目即实相般若,向上一着打破疑团,即打破根本无明。

律宗即“南山宗”,以证“无上菩提心”为旨趣。持一戒则多戒必持,行住坐卧念五十三个偈句,然后破无明,得证无上菩提心界。无上菩提心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天台宗即“法华宗”,以证“圆觉”为旨趣,破最后一品无明得证圆觉,即实相般若,一品无明即根本无明。

贤首宗即“华严宗”,一名“法界宗”,以见“一真法界”为旨趣。须将细微无明打破,始得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而到一真法界矣。一真法界即实相般若,细微无明即根本无明。

慈恩宗即“法相宗”,一名“唯识宗”,以见“真如法界体性智”为旨趣。即以阿赖耶识利用六识转藏识,藏识转破,然后将阿赖耶识、末那识、六识、前五识等转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谓真如法界体性智即实相般若,藏识即根本无明(见《楞伽经》)。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无上瑜珈密宗”,即以身、语、意三业为三金刚。三金刚即实相般若,三业即根本无明。

净土宗即“莲宗”,以见“自性弥陀”为旨趣。用见、闻、觉、知,使舌根念佛,净念相继,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则证常寂光净土矣。老宿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其斯之谓欤!自性弥陀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总上所说,对于《心经》要旨虽未发挥尽致,然大体亦不外乎是矣。

再作辩证如下:

佛性不起妄念,而观照般若之见闻觉知能起妄念。老宿云:“真如不起妄念,起妄念者即非真如。”《林间录》载唐礼法师曰:“真性法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的。

实相般若与本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有知有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

《指月录》云:“未见实相般若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得实相般若以后,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别世间法(注:出《华严经》)。

龙树菩萨所着之《大智度论》谓:“佛性不空,其空不着空。”空又不空即根本无明。

心外之心即涅槃妙心,然见涅槃妙心后,则心外无心矣。

常住真心与思想心不同之点,即一为真知真觉,所谓终日知不离知,终日觉不离觉,而一切之善恶、是非种子不能立足;一为有见、闻、觉、知,其里面有善恶、是非等种子。故维摩诘居士说:“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实相般若生来即不能变,是谓“法身”;观照般若变为大圆镜智,是谓“报身”;一念无明变为平等性智,六识变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是谓“应身”。

实相般若名“常寂光净土”,观照般若名“实报庄严净土”,一念无明名“方便有余净土”,方便般若名“凡圣同居净土”。如显示佛性后,则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各净土,皆变为常寂光净土。

实相般若即真如,根本无明即藏识(是说见《楞伽经》)。

以上名词,散见各书,有不同者,兹为分析列表如左:

或谓心有譬喻之义,《般若经》多至六百卷,《心经》在《般若经》中能总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为总要机关也,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通。

《心经》是辨别心之作用的,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以显示佛性为依归;以观照般若为宗──将先天无极性观照破;以方便般若为用──用以破根本无明。

以上释名、显体、明宗、论用之四种意义均已说过。兹再就判教言之,判者,是分别之义;教者,即经典之谓也。释迦佛十九岁出家,游历各地,经五年之久,后至雪山居住;又有五年,而一切思想灭尽不起,知是犯着灭病,必将此病除掉,方可打破根本无明,显示佛性;用功又复一年,至腊月初七日晚间明星出时,忽然无明一破得见佛性。佛曰:“奇哉!奇怪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惟因执着迷昧,不能证得耳!”遂下山说法,时年三十岁。从是岁起共说法四十九年有半,计分五个时期,后世称为五时说法:第一时期说《华严经》(专言圆顿一乘,发挥涅槃妙性);第二时期说《阿含经》(专言因果);第三时期说《方等经》(赞大褒圆,呵偏斥小);第四时期说《般若经》(破空显现真如实相);第五时期说《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及《涅槃经》(最后追说)。按期增高,逐渐精进,故有奶酪生酥、熟酥醒醐之比也。《般若经》共分八部,即《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文殊问般若》、《胜王般若》、《金刚般若》是也。《心经》是说《光赞般若》时所说。

《心经》译本共有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者号称精赅,且文字明白晓畅,故最流通焉。

释正文

凡经文皆分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晋道安法师所阐发者。序分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分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分如四肢,运行不滞。《心经》是自“观自在菩萨”起至“度一切苦厄”止,为序分;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为正宗分;自“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起至“菩提萨婆诃”止,为流通分。

1、序分

观自在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经 篇4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开经

一经开端之文,谓之开经,古作序分,盖序述缘起之义也。本译既略序分,特录护译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如是我闻者,结集经藏之人,自述当时亲从佛处得闻如是法音,即下文正宗分全文;先以如是二字综摄之。

一时,表闻法之时,连上如是我闻共六字,为经首通例。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频毗娑罗王先舍于此,故名。

围王舍城有五山。第一山岗梵名耆奢堀、译曰灵鹫,新作鹫峰;以山岗形似鹫也。

苾刍旧译比丘,乃佛门出家受具足戒之男众也。大芘刍,则德高年长堪以表率群众者。

一千二百五十人,乃常随众,如舍利弗等。

菩萨,具支菩提萨埵,义为觉道有情;即求觉道之众生也。摩诃萨,具云摩诃萨埵,义为大有情;即真实发大菩提心之众生也。

尔时,谓当是时也。

直达法界本源,曰甚深。

性光发越曰光明。

以妙观察智默契法性之活用,开为方言说以宣正义,曰宣说正法。

此甚深光明宣说正法八字,简言之即正法明。正法明者,观自菩萨成佛之名也。

三摩地,或略称三昧;义为等持,或正定。

智度论五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此正定之义也。

乘义章二十云:“平等保持心”。此等持之义也。

世尊入正法明三摩地,而引起当机菩萨名观自在者之出现;宣说深般若波罗蜜多妙义,终以真言总持之;是为本经缘起。

护译此经,於菩萨众中不预列观自在之名。此约世尊未入三摩地前,此菩萨未承威神力加持,不见其殊异也,般若师之译,用意相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破诸相 篇5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二章 破诸相

大空本体岂惟无五蕴;实则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一是有,不过各呈相当作用而已。

五蕴不离执,恒障本体。本体显现,五蕴消归乌有,则超凡入圣矣。此中妙境,虽不取著世间法,而亦不舍弃世间法。于不取不舍之间,即显出世间法理趣, 此一乘教了义也。若谓离世方能出世,乃三乘教不了义耳。

世间法生灭无常,出世间法寂静真常。

生灭无常者,一法之起、不知是幻;认为有生。因缘力不能支持时,则认为灭为死。因缘力刻刻变异,则谓为无常。若能不随因缘力起生灭之见, 则顿现寂静境界,无亦化不已之迹,只见一味真如;是谓真常。

真会大空本体,生灭法固幻,真常法亦幻。空中深契全体大用之妙,惟见一段真性流行;一切名相,无非晕影。此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讲记 篇6

悬谈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丁四、明观益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盘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结叹胜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摘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篇7

《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没有这些东西,要智慧干嘛?有什么好得?有什么好失?你得到了什么?这一百天?你失去了什么?无智亦无得,你们不是说得到了很多嘛。所以今天我们要知道,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了,还要智慧干什么?还要得到什么?干嘛,我们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了。相对来说,有这些东西才有智慧的产生,换句话说了,没有病,哪来的医生?哪来的病人?医生和病人都是你心中建立的,如果你明白了,正常了,病人和医生都不存在。所以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我们也没失去什么。镜子里大家说有什么好得的吗?有什么好失去的吗?镜子就代表我们的真心自性,所以这里头的空,是指的真空,真空就指的我们的真觉,所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无所得故。】

最后,什么都没有啊。无智亦无得,无所得,没有什么要得的。以无所得故,就因为什么都得不到,我们也没失去什么,所以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菩提呀,智慧呀,有情呀,以这个大智慧登上了彼岸呐。什么呀?就因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了以无所得这个方法,没有智慧,没有得,也没有失,所以这就是大智慧。萨埵是什么呢?觉有情,有情的.众生,运用这个大智慧,干嘛?运用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登上了彼岸,明白了之后,没有挂碍了。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有挂碍就有恐怖,对不对?怕失去,怕人家来跟你争,怕人家来跟你抢,怕人家恨你,怕人家瞧不起你。我执,好面子,怕老,怕死,怕没有名利、地位,怕一切,是不是?就因为这样,因为已无所得,所以我现在啥都不怕,有什么好得的嘛!如果我们现在明白了,无所求了,也就无所得了,这就是大智慧,这就是觉有情的路,这就是心路。以这样的大智慧登上了彼岸,那心就没有挂碍了,就是因为没有挂碍,所以就没有恐怖了,就远离了颠倒梦想,就远离了我们的无明,远离了我们生死轮回,远离了我们的爱憎恨,远离了世间的这一切,七情六欲,五欲炽燃,就是这种五欲旺盛的这个环境,在这儿,跟我们没有关系了,成就了究竟圆满的智慧。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都没有说无量劫以来,过去、现在、未来,没有说所有的一切诸佛如来,没有,就三世就够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念头,三心不可得嘛。三世诸佛呀,什么叫三世诸佛?前一念、现在这一念、未来这一念,全依着这个大智慧,你就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你要知道这个大智慧,不可思议究竟圆满的大智慧,究竟圆满的涅槃。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什么大神咒?它就灵啊!你就用这个方法,就用这个心,我跟你讲,神了!这个神指的是佛,指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明,什么都明白,大明嘛,不是一般的明。说小明是知道一点,大明就是大彻大悟。

【是无上咒。】

再也没有比这个咒好的了!楞严咒太长了,我早跟你们讲,你们就不诵了。这个是无上咒,无等等咒,没有咒能跟它比的了,它是最好的了,最究竟,最圆满,最快的了,最厉害的了。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为什么?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真实不虚,不信,你用个试试,当下你可以用啊,我打你一巴掌,你扭过来头,知道疼,还在笑,说明你知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不苦,我笑,你看解决问题了不?我骂你一句,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赤裸裸?洒脱脱?我骂你一句,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做到赤裸裸,洒脱脱,如同赞叹一样舒服啊!解决问题不?绝对解决问题。所以能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啊。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我才说这种不可思议的、究竟圆满的、登上彼岸的大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

【即说咒曰。】

就当下说咒,当下告诉你,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篇8

我现在来一一说明。

一、行:发展、运用、实践也。

二、深:深入,进步再进步也,加深加广有效的运用范围也。

三、般若:

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pra 是“事先”,jna是“知道”。所以加起来就是“事先知道”之意。

又为了真的能“事先知道”。又有五个法要运作:

(一)事先观察。(二)事先了解。(三)事先准备。(四)事先预防。(五)事先做好心理建设。

例如:我在佛学院带学僧。有时我有事需要学僧帮忙。

这时为了我能运用“般若”法门来令我无论学僧反应如何我都能解脱该境界。

我就“事先观察”,当我们跟学僧提出来我需有人帮忙时。这时可能会没有。可能只有一个人。可能只有二个人。可能只有三个人。或可能是全部的人帮忙。

我就“事先了解”不可以认为一定会有人帮忙。也不可以认为一定没有人帮忙。

我就“事先准备”如果没有人帮忙我就如何如何做。如果有一个人帮忙我又当如何如何做。如果有二个人帮忙我又当如何如何做。…乃至如果有全部的人来帮忙,我又当如何如何做。

又我就“事先预防”如果自己在做,或有人帮忙之下,会有什么危险的事,或无效的情况,或后患的情况,我都事先教导说明令我自己,或整体都事先了解,事先准备。

又我就“事先做好心理建设”如果自己做得很好或做得不好有人评语时当如何解脱该境界。如果帮忙的学僧被别人评语时我该如何帮助他们先心理建设令他们也能解脱一切境界。

好了!当我都“事先知道”我就去做。

往往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发展。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现在来深入说明,“般若”与“智慧”“聪明”有什么不同吗?

虽然有关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说明过。但是我现在还是不厌其繁,再说明一次。也希望大家能不厌其繁,再次深入观察。

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一个法,只要再次的观察,就会有再深入的体会与了解。所以我们要有乐于玩习再三,乃至千万遍的心。

《中阿含经》“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CBETA, T01, no. 26, p. 423, a27~28)

现在我就来说明“般若”跟“智慧”“聪明”这些词的含义。

为了解说这些词,其实同时要说明下列的诸词:

一、福报。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罗蜜多。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福报:就是指善的因缘力。

例如: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好事,就有善的因缘力,就是有福报。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好事,就是没有善的因缘力,就是没有福报。

又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恶事,就是有恶的因缘力,就是没有福报。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恶事,就是有善的因缘力,就是有福报。

如此,一切的人、事、时、地、物种种善的.因缘力。都是属于福报。

而这一切“人、事、时、地、物”是属于福报中的“依报”。

又身心的种种善的因缘力,也是属于福报。

例如:四肢健全、耳聪目明、记力好??如此种种。

又这种属于身心的种种善的因缘力的福报,名为“正报”。

众佛友!

二、聪明:指耳聪目明记忆力好。

众佛友!我们每个人,天生就能“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吗?

答案是“不一定”。

那么,是怎样的人,能“天生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呢?

当然就是,上辈子“有修福报”的人。才能这辈子一出生就感应而成就如此的“正报”。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下一辈子一出生就“聪明”,则现在就要开始“修福报”。

三、知识:如实的认知。

众佛友!

一个耳不能听,眼不能见,记忆力差的人,是很难能如实的认知的。

例如:“瞎子摸象”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现今常常有新闻说某某老人得痴呆症,迷路回不了家。

可见,没有“聪明”是很难有“知识”的。

也就是说:耳不听,眼不明,记忆力不好者,是很难具足如实的认知的!

又深入观察“有聪明者,就能有知识”吗?

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呢?

岂不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如果有一个人,天生聪明。二岁时,就能背诵五首唐诗。人们就以为他是天才儿童。

但是如果此人,到了二十岁时,也还只会背这五首唐诗。人们就不会说他是天才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步。

同样的,天生聪明者,要能具足“知识”,就要进步,也就是要多看、多听、多学。

所以古德有云:“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聪明,当修福报。想要有知识,当多看多听多学。

又我们多看多听多学,不是乱看乱听乱学。

而是要跟“善知识”学。

譬如:

有三兄弟,他们都想学煮饭。

大哥心想,我最大,最聪明,我自己来研究,必然能煮出又香又Q的饭来的!就开始“闭门造饭”。结果浪费了很多米水,也还没有煮成功。

这时二哥心想:这大哥“闭门造饭”太自大了,也太浪费。我要找同样想要学煮饭,而不会煮饭的小朋友来一起研究。众志成城,就能研究出来的。

结果,也一样,浪费了更多的米水,也还没有煮成功。

这时小弟心想,这大哥“闭门造饭”,二哥“众人造饭”。都是浪费,不如我去问妈妈。于是小弟,问了妈妈,立刻就学会了。

众佛友!

就依这个譬喻来说明。

就算这三兄弟的聪明才智,都是一样的。

只有亲近善知识,如小弟问妈妈学煮饭,是最有效的。能立即学到“知识”。

众佛友!同样的,纵然您天生聪明绝顶,当知也要亲近善知识。

如此,才能成就“如实的知识”。

四、技术:有用有效的技能。

众佛友!

不聪明,又没有知识的人,能学得好“技术”吗?

当然不可能的。

就如同,英文单字都背不起来,也没有英文文法的知识者,是不可能学好讲一口流利英文的技术的!

又众佛友!

有聪明,有知识,就一定有技术吗?

答案是“不一定”。

哪么,要如何才能从有聪明有知识,变成有技术呢?

答:当多加有效的练习。

例如:

有人想学打字,他很聪明,能记住键盘的按键位置,他也有所有相关打字的知识,知道每个指头当如何放,如何用。

但是他如果从来就不练习,他是不可以成就每分钟一百个字的技术的!

因此,可知,想要成就技术,除了要“聪明、知识”,还要多加“练习”才能成就高超的技术的。

众佛友!由于我要开会了,所以今天就说明到此,祝大家懂得修福、修聪明、修知识、修技术!

作业:

一、请写出上课“复打我所说的话”如此法门的心得。

下课!

我下了!886

众佛友!

也希望我们都还要在打字上更加进步。

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妙而通达,达而神乎其技,臻至出神入化。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十二因缘

★ 《心经》的般若正观

★ 《心经注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自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单解释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华梵法师

★ 《白蛇缘起》观后感

★ 三字经解说

★ 心经 相关介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 篇9

即把愚痴虚妄之心,去得干干净净,把自己本来就有的真实之心,发露出来的大智慧。而不是贪图功利的小智慧。

波罗密:就是到彼岸。即离苦得乐,转迷为悟的彼岸。

人的一切欲念,皆由心生,皆由心起。一心向善,即可成佛;一心念恶,即堕地狱。不论什么境界,都没有虚空那样,大得没有边际,独有这个心,可以包含虚空。所以有须弥纳芥子之说。

本文的主旨就是:明白真实的道理,迈向生命的圆满。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

观自在是法号。观就是置身局外,从旁观察。本处更是如此,用自己清净心里头本来就具有的慧眼,来观照自己的妙真如性。

菩萨:就是用佛法来教化、普渡众生的人。 菩萨是菩提萨简称。

菩提是佛道,萨是成就众生。

就是用觉悟之道来教化众生,使得众生都能觉悟。

行:

就是依照用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去修。

深:

是形容修的功夫的程度。

般若:(bo re)智慧。

般若有几种:

文字般若:文字,即经的字句,经里头的种种道理,全靠文字来叙述,来表达。但是文字本身并不是真如本性。所以六祖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故禅宗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性,见性成佛。”

境界般若:又名观照般若。观就是观察,观察研究种种法的景象。照就是烛照,用光明心去照见万象的义理。一切法和义理,如果不经过观察照见的功夫,又那里能够彻底明白呢。有境界,就有次第。如:“昨夜西风凋碧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实相。实相无相,凡是真实的,都是没有形相的。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相的,才是真实的。那么无相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自心的本体,如来藏心。

照见:

用慧眼来观照自己的自性。正确地认识,明彻地看见自己的自性。

五蕴:

色、受、想、行、识五种。

色:眼、耳、鼻、舌、身五根。

受:领受。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根领受色、声、香、味、触五尘。

想:转念头。由五根领受到五尘而产生出的种种妄心。

行:急水上打球,念念不停留。一个接一个的乱念头时起时灭,没有停歇。

识:就是分别。 分别那种种东西境界。

由于有了这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积聚盘结在心头里,就使得人迷迷惑惑,把原来的真实心,智慧光,一齐遮盖住了,这真心的清净光明,也就显露不出来了。

皆:

全。

空:

不包含什么,不真实,不长久,无常。

用慧眼来看,有形之物必然消亡,都是不长久的,只是计量的尺度不同罢了。即使清净之心,也是空的,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

佛的人生观,就是要我们直面人生。人生短暂,生命只在呼吸间。当苦来临时,就化成苦;当乐来临时,就化成乐。通过自身的刻苦磨砺,去得到心灵的安宁。

度:救度。

厄:灾难。

度一切苦厄:就是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难。

舍利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智慧最为第一。

舍利子是法号,就是舍掉自我私利的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相与空相没有分别、空相与色相也没有分别,色相就是空相,空相就是色相。不要执着于色相,而看不到空相;也不要执着于空相,而看不到色相。

观自在菩萨所讲的是大乘佛法,圆通自在,空灵无碍,色空无二。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也和色一样,与空无分别。

诸法空相:

所有的法,都是空相。没有分别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既然是空相,那么也就没有生与死、垢与净、增与减的分别。

人的自性,本身就是空灵的,清净无碍的。众生迷惑,执着于一头,自然不知其理。

是故:

正是这个空的缘故。

观自在菩萨更进一步地向我们阐述一切皆空,这一玄奥的道理。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也是空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空的。即六根清净。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是空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即十八界也是空的。

六根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六尘界: 、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六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即这十二因缘也都是空的。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空中自然没有这十二因缘,也没有这十二因缘役使。

法句经中释迦说:

勤奋努力是不死的境界,懒惰懈怠是死境界。

勤奋努力虽死犹生,懒惰懈怠虽生犹死。

无苦、集、灭、道:

四谛也还是空的。

四谛:

苦:凡夫的现状,病状。

集:苦之原因,病因。

灭:觉悟状态,健康相。

道:实现理想的方法,治疗法。

无智也无得:

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智和得也是空的了。

去法我执,即把人生的最高追求欲望,也要空掉,不要执著。

以无所得故:

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只有明白了一切皆空的.道理,本来就有的妙真如性,就会显现出来。妙真如性,是众生本身就具有,又何需得到?

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倘若有法可得,即著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不是佛法。

只有破人我执,破法我执,把一切虚妄相破掉,心里头才湛然清净,无拘无执,成就佛道。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挂:牵挂。碍:阻碍。

因为依照般若波罗密多的方法修行,所以不为物所拘,无牵挂滞碍。

没有牵挂,也就没有恐怖心理。

人只要有滞碍、有牵挂,就永远无法摆脱苦恼的纠缠。

远离颠倒梦想:

正确地认识真理,远离一切错误想法和梦幻想法。

究竟涅盘:

究竟:毕竟,到底的意思。

涅盘:超越生死的境界。

开悟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因此尽形寿不懈怠,最终超越一切境相。

三世诸佛: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诸佛:一切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的。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真正觉悟的人。

故知:

所以我们了解。

咒:即陀罗尼。真言,总持。总持:就是总纲。一法普现一切法,一咒普含一切咒。

大神咒:具有大神力的咒。

大明咒:具有大光明的咒。

无上咒:具有至高无上的咒。

无等等咒:具有无与伦比的咒。

能除一切苦:

它能除尽人心中的一切烦苦。

真实不虚:

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

即说咒曰:

那么,就让我来读诵咒语吧。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四句是密咒,要绝对明确地译出来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只需念诵,不需翻译。

如果强译,可理解为:

觉悟,觉悟,正在觉悟,已经觉悟,就这样成就了佛道。

波罗即到彼岸,波罗僧即已经到达彼岸者。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全文

折叠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11译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得大自在圆通也。菩萨。即菩提萨之省文。菩提曰觉。萨曰有情。谓能觉一切有情。自觉以觉众生也。曰菩萨曰大士。皆尊称佛号之名也。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大士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者。谓清净因地之法行已深也。般若。华言智慧。般若智慧。非识心之昭昭灵灵。乃本心真性之光明。照无量世界。通无量劫事。圆明普照之真智真慧也。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乃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乃诸佛菩萨究竟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多者。定也。时者。时候也。谓菩萨妙圆明觉超越世出世间。具足三昧慧定之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

照者。本心智慧妙觉明照也。见者。本心智慧明圆真见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空即本心性体实相之真空也。照见蕴空。则本心妙明而性体洞见也。

度一切苦厄。

谓解脱一切执著生死烦恼之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

舍利子。

即舍利弗。母名舍利,

因母立名。乃佛之弟子。舍利弗于佛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而不能如观世音菩萨究竟得证圆通。而成正觉者。盖因滞于智慧也。滞于智慧。则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佛故举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真空无相之法。以证菩提彼岸。得为圆明普照之标榜。呼舍利子而告之。欲其不滞于我相。我见。空相。空见。而究竟于人空法空。空空之境界。以证无上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乃梦幻泡影。故不异于空也。

空乃一真显露。故不异于色也。

色有形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终有坏期。故色即是空也。

空性虚无。无形无声者也。道以虚无之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能生有色有声之天地万物。故空即是色也。

因色而有六根之领受。六根领受于心。而生思量拟度之想。悬想六尘。而生运用施为之行。行动迁流。而生分辨精粗美恶之识。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也。色有坏时。而受想行识。终归虚妄。亦复如是。色即是空也。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则无受想行识诸杂念一心清净。空若太虚。以无相而生真空之实相。亦复如是空即是色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意谓不但五蕴皆空。一切修证菩提之法。莫不皆空。楞伽经云。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则心意意识皆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诸法若如虚空界之空相。岂有生灭垢净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是故真空之中本无我相。何色之有。

既无我相。自无我见。一切声色何能入我真空妙明之心。自无受想行识矣。

既无我相。则六根亦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

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自无色声香味触法矣。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皆无界限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至老死。乃佛所说三世十二因缘也。一曰。无明。谓过去世。妄识迷性也。二曰行。谓过去世。一切结业。随无明妄识流转也。三曰识。谓现在世。托胎识灵种子也。四曰名色。谓现在世。识灵在胎。心但有名。而色身已有质也。五曰六入。谓现在世。识灵在胎。已成六根之体。已具六入之用也。六曰触。谓现在世。色身出胎之后。六根但有所触。尚未了知六尘之涉入也。七曰受。谓现在世。色身日渐长大。已能纳受六尘诸境。尚于贪淫等心未起也。八曰爱。谓现在世。色身日益长成。贪淫等心已开。而生种种爱欲。尚未实爱欲之境也。九曰取。谓现在世。色身强壮。爱欲日盛。而驰求恣取色声香味触等以实爱欲之境也。十曰有。谓现在世。色身因驰求恣取。六根积集欲界。 。无 。三界之因。成就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之业果也。十一曰生。谓因果不亡。识灵又随业流转。受生于未来世之四生六道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世。受生以后。色身衰老。又坏而死也。因无明缘行。因行缘识。因识缘名色。因名色缘六入。因六入缘触。因触缘受。因受缘爱。因爱缘取。因取缘有。因有缘生。因生缘老死。十二因缘。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三世。生灭轮转。若观此十二因缘。皆为无明妄识流转。忽然觉悟五蕴十八界皆空。则本妙明心。如如不动。无有生灭之妄识。则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矣。乃至者。包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谓生死烦恼诸苦。集。谓积聚。人生在世。心为形役。形为事劳。积聚五蕴中之根尘处界。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苦因。今既无五蕴根尘处界。十二因缘。则无苦因之积聚也。

灭。谓寂灭。道。谓真常不息之道。五蕴中一切苦因。一一皆生灭无常。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当体妙明寂静之真性。洞彻圆通。以入真常不息之道矣。

谓既无苦集灭道。则已入佛慧。明了无碍之智。已得菩提之果。然虽入佛智。乃本心般若真空之本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虽得菩提之果。亦是本心现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若知有智。乃曲心推测之知见。非真空无漏之本智也。若云有所得。即有所失。亦有漏也。本心具足本智。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承上起下之词。谓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无心外之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即有一分识心结习未尽。识心结习若尽。则万法本具一心。一心本具万法。一心与万法不二。万法与本心本一。复何有所得哉。

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即菩萨之称。依。因也。谓依般若之本智本慧。自悟自修。以登彼岸之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挂者悬系。碍者窒塞。依一心之本智。不依缘起之业识。不住客尘之妄法。则心是空心。法皆空法。所谓不依一法而心常住。已得大自在矣。复何挂碍之有。

恐怖。如地陷风飘。火烧水溺。及杀害恶死。种种之可惊恐怖畏者。既无挂碍。则不滞我相我见。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静。不动不摇。一切如如。复何惊恐怖畏之有乎。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颠倒。谓六尘惑乱。妄想成业。生灭旋复。虚妄轮转。种种颠倒也。梦想。谓惑于见思客尘。而迷梦妄想也。若既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复何三界感业而轮转颠倒。复何见思惑乱。而迷梦妄想乎。

涅云不生。云不灭。谓本心本无挂碍。本无恐怖颠倒梦想。一切种种。皆缘起于无始无明虚妄业识耳。今既依当身一心本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外不放入。内不放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到不生不灭涅之大道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

阿耨多罗。云无上也。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绝诸对待。无有而上之者。故名阿耨多罗无上也。本心本智。各自具足。故名三藐正等也。本心般若智慧。本不为尘劳所蔽。故名三菩提正觉也。谓行深般若之本心本智。到波罗蜜之彼岸。而证菩提之果。不但观自在菩萨而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统妙万法。不可思议之谓神咒者。秘密心印也。

普照一切。而无所不遍之谓明。

最极一切。而无上可上之谓无上。

一切平等。无等可等。谓无等等。

谓度脱一切生死烦恼苦厄也。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谓佛无妄语。如来所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也。

以一心之本智本慧究竟。即尘劳是清净。即烦恼是菩提。一切苦厄莫不一齐解脱。真实不虚之故。乃说此本心本智。究竟自心秘密之总持也。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凡一切咒语。乃诸佛微妙秘密心印。惟当沉沉静静。无思无虑。一心持念。无记无数。即咒是心。即心是咒。不复以知见立知见。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则群魔于此以降。真如于此以住。挂碍恐怖于此而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而远离。本智本慧于此而开发。无明烦恼于此而尽泯。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即菩提是五蕴。即五蕴是法身。即法身是诸法。即诸法是空相。即空相是当身一心。即当身一心是如来藏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咒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我佛释迦牟尼世尊。谓诸弟子曰。吾教中有观听圆明。智慧无碍。一心清净。如如不动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真空之智慧圆满。清净妙明之觉性。超越彼岸。具足慧定之时。

以本心无碍智慧。照见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空。度脱一切执著烦恼生死之苦厄。舍利子。汝在诸弟子之中。所称智慧第一者。

而汝之智慧。何以不能究竟到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也。盖因滞于智慧而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不能如观自在菩萨。行深真空无相之般若。而一超直入菩提之觉岸也。夫五蕴之因有色。而后有受想行识。要知色乃梦幻泡影。不异夫空也。

空乃一真显露不异夫色也。且色非离空而有色。性色真空。色不即是空乎。空非离色而断空。性空真色。空不即是色乎。

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究竟到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究竟耳。舍利子。不但五蕴皆空。凡修一切菩提之善法。莫不皆空也。

是诸法空相。始能见真空之实相。盖本妙明心本来真空无相。亦无法也。诸法不过为执迷滞塞者。降妄住真耳。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而心意意识之业。亦与之俱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

若一切法不生。则一切法空。如虚空界之空相。曾见有生灭垢净增减乎。是诸法空相。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真空本无我相。何色之有。是故空中无色也。既无有色。自无我见。无受想行识也。我相既无。则六根自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无色声香味触法矣。夫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限无也。五蕴十八界皆空。无见闻知觉。无心意意识。则三世十二因缘之无明妄识。一时皆尽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矣。因无明缘行。因行缘识。因识缘名色。因名色缘六入。因六入缘触。因触缘受。因受缘爱。因爱缘取。因取缘有。因有缘生。因生缘老死。十二因缘。起而复尽。尽而复起。循环三世。生灭无端。皆因无明之妄识流转。既无无明尽。如如不动之心。无生无灭。乃至十二因缘同归无无尽。亦无老死尽矣。究竟到无五蕴根尘处界。无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之苦因集聚。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自得圆通三昧真常之道矣。其时已具明了无碍之智。已得圆觉菩提之果。似夫有智有得也。然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菩提之果。亦本心限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

亦无所得也。以般若真空之本智本慧。不假外求。无所得故。是以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真空之本智。不依缘起之妄尘。则心是空心。无挂碍矣。无挂碍故。则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净。不动不摇。自无有恐怖。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远离轮转之颠倒。思惑之迷梦。客尘之妄想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入不生不灭涅之大道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但观自在菩萨为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之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思议秘密之心印。是普照一切秘密之心印。是至极无上可上秘密之心印。是一切平等不偏不倚秘密之心印。能除一切生死烦恼之苦厄。真实而非虚。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以度现在未来众生之苦厄。汝等不可以意识测度而思维。惟当无思无虑。一心持念。咒即是心。心即是咒。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意识尽泯。群魔于此以降。智慧于此以开。挂碍恐怖于此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远离。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圆觉妙明之本心。普照无碍。其无量无边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金刚经大旨。总是欲人守六根绝六尘。而六根六尘之不净者。以五蕴未空故也。

观自在菩萨特为拈出。示后学以会归之路。文仅二百六十八字。而言简意赅。可包金刚经三十二分之全。读金刚经而不读心经。是涉博而不知反约也。乌乎可。纯阳子敬跋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 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

★ 三字经解说

★ 解说性论文范文

★ 亚当斯密经典语录

★ 韩乔生的解说语录

★ 学校运动会班级解说稿

★ 闺密结婚祝福语

★ 薪酬的密协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篇10

施 尧

我不信仰宗教,因对佛教的好奇心读了《心经》。《心经》很短只260字,却概括了高深佛理,很难读懂,而很多法师、高僧和佛学者写的讲解文章,术语概念很多,仍感到比较难懂,本文想用学生的语言,以平民生活为例来谈学习体会,这样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些。

以下浓深的字是“心经”原文,下一行是翻译,[ ]内是解说和体会。文末附上《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佛智慧来驱除烦恼的心经)

[般若:梵文,译为大智慧、般若智慧,佛智慧。波罗蜜多:到达清净彼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世界万物原本是虚渺幻象,本质为空。持此观念,可以消除一切痛苦厄运。

[五蕴即万物,指物质世界、人体及其身心活动,即宇宙中的一切。此句是全文提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修佛者啊,我告诉你:物质(色)是非恒常的,时刻在变化,所以眼前的一切所见所思,无异于是空。但是,空不是没有或无,世界万物的本质虽空,总是以具体物质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世界,如感受、思想、行为意志和认识(受想行识)也与色一样,其本质为空,表现为有。

[佛教认为物质与空,有和无,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每件事物都有这两重特性:表现为有,本质是空,所谓空是指无常态、会变化,不是说没有。我们不能执着于它的两端(实或空),“固执有”和“固执我”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而固执空(无)会使人消极颓废、不求上进,也应反对。告诫我们要“心中有空,踏实做事,不要执着”。佛教用玄妙的哲学语言,讲出主要观点:空、无常、无我和中道观。]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啊,所以世界上一切现象(万法)本质是空的。万事万物按它自身规律存在和运作。它不会因人的看法和意志而产生或消失、增加或减少,事物也没有美丑脏净之区分。

[佛教的因缘观:万事万物因缘而生,随缘而灭。当原因遇上缘分,就产生了事物,例如买车、结婚、升官等,如果缘分到了尽头,事物就会消亡,如车辆变旧报废或出车祸而毁灭、丧偶或离婚、离职退休或双规坐牢,任何人想强留也留不住的。故人要随缘而为,才能内心自在。佛教提倡万物平等,例如我和强盗乞丐、蚂蚁、花草等都是平等的,要善待,不要歧视。粪便有人觉得臭,但对农民而言是肥料,对犬而言是美餐,是香是好。垢净好坏之分是由于各人观念认识(心识)不同所造成的;有苦难厄运时,只有转变心理认识,才能离苦得乐。]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再具体讲,用此观念看待人生和生命现象,世间的我实际上是物质元素的聚合而已。人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无自性,每时每刻每年都在变化(无常)。人生自不明事理(无明)始,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六根),接触外界六尘(色声香味„„)、产生苦乐忧喜舍等意识概念,引起名贵权势、福寿苦乐、毁誉爱恨等各种烦恼和善恶行为,最终老死。这段人生,本质上是虚而不实的假像,不要执着。[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称无明。本句一连串“无”,指出尘世是虚幻泡影,谁当真谁痛苦。超脱地看待它,就没有烦恼和生死之事了。例如钱很有用,但执着它就会产生痛苦(挣钱过程劳碌拼命,钱有了要防偷盗、防子孙败落、防肥胖短命、贪官防检举„„);又如亲族离世是很悲痛的,但明白了“无常”和“缘灭物亡”的道理,不固执我、不固执有;看破了,痛苦就会过去。再如,患慢性病或恶性肿瘤这是因为外因和缘分(体质、基因)相合所致,推脱不了的,既来了就坦然接受,但是要放下看空,同时又要重视它,认真看病吃药(即佛教的“精进”入世精神,空即是有),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观点的具体应用。]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明白了诸法空相这个道理,最终也要超越“苦集灭道”(知苦、断因、修身、灭苦)这个佛理,回归到人本有的天性,达到大智若愚,不计得失、超脱自在的境界。

[“苦集灭道”称四圣谛,是消除人生苦恼的四条佛教原理。佛认为人人都有一颗真心(或称良心、佛性、本性),例如看到别人苦难会哭,生发同情,对坏事会生恨。人的心性本净,因受外部声色世界的迷惑,真心被污染掩盖,使人产生虚妄躁动,例如拼命赚钱、熬夜写作、声色享乐和产生荣辱卑骄等心理,从而引生很多烦恼。四圣谛介绍了持戒(不做坏事)、布施(多做好事)、忍辱、精进(奋发上进)、禅定、智慧等排除苦恼的方法。但是,《心经》也指出,甚至对这些也不要执于形式,如烧香拜佛、捐款吃素等不应带功利性的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最终也应该超越摆脱形式,做到心中一无所想、一无所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达到无所想、无所得的境界,就成了菩萨,有了菩萨的智慧(般若智慧),心里就毫无牵挂妨碍,不会再有恐惧、烦恼和老病死的困惑,并能超脱地看待世间的颠倒观念(例如认为钱权名利是好东西),达到“常乐我静”境界。一切觉悟者(即三世诸佛)就是依靠这智慧,达到这成就的。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指发愿上求智慧、下化众生的有德行学识的慈悲人士。涅槃:清静安乐的境界。佛:觉悟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比完善的智慧。]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这篇能达到心境清净的经,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愚昧、普照光明的咒语,是世上最高的咒语。能够消除一切苦难厄运和病痛,真实不虚。

[咒:宗教人士认为念着可以除灾的语言。]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语是不译的,请按原文念诵: 揭缔,揭缔„„

[念咒是发出不明其意义的音。目的之一是摆脱语言思考,使心境很快入静、达到不再乱想。我们最常听到和念的咒语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等。]

附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上一篇:情景模拟训练在培养心脏手术专科护士中的应用下一篇:高考生写作励志素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