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八下教学设计

2024-10-19

道法八下教学设计(通用6篇)

道法八下教学设计 篇1

八下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2017年3月15日,近3 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投票表决通过民法总则,经民主程序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有了民法总则,13亿中国人的生活之路将走得更安全、更踏实、更有平等的机会、更有尊严。”这表明我国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法律由国家制定并体现人民的意志 ④法律靠强制力保障,地位高于道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说明

A.在我国,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D.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3.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表决通过慈善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顺利闭幕,这说明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立法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4.每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都会肩负着各族人民的重托, 1 代表人民的意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共议大计,共话发展,行使国家权力。这说明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决定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与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对人民代表大会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只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权力机关

6.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体现了全国人大具有 A.决定权和审议权 B.决定权和立法权 C.审议权和监督权 D.立法权和监督权

7.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要由全国人大代表进行认真审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国务院修改后才能获得通过。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 A.立法权 B.任免权 C.决定权 D.监督权

8.丽水市委、市政府、《丽水日报》主办的《问政进行时》是首个丽水网络问政互动平台,市民代表现场问政,为丽水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体现了 A.人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市政府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C.人民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D.网络问政是政府行政的主渠道

9.“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的这一要求 A.说明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法行政 B.有利于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C.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

D.体现了《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10.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等;表决通过了《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议程表明

①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受它监督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决定权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④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对漫画《简政不能懒政》评价正确的是

A.符合依法治国的方略 B.体现政府只服务社会 C.不利于政府依法行政 D.体现严格依法办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①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职责 ②有利于政府成为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③杜绝各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④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家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以下有关国家行政机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我国行政机关的层级不同,职权相同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若干工作部门,分别在各自的职权内为人民服务 ③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权有

①依法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 ②进行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和药品安全 ③监督本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 ④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责任制度,建立公正、独立的司法制度。面对改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该

①制定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公正司法、依法行政 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监督 ④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对同级人大负责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下列能体现我国人民检察院职能的是 A.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B.审理经济纠纷和行政纠纷 C.宣告公诉案件被告人无罪 D.侦查网络金融诈骗活动

17.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设立的检察院有

①最高人民检察院 ②基层人民检察院 ③省级人民检察院 ④专门人民检察院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人民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说明

A.人民法院公正司法

B.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D.法律比道德作用更强大

19.在司法活动中,人民法院必须坚持

①以事实为根据 ②以法律为准绳 ③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决定 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某县国税局两名工作人员涉嫌违法交由司法机关处理期间,该县国税局领导以单位的名义,开具两人工作业绩突出的证明,建议法院从轻处罚。对于这一建议,法院应该

A.采纳,因为公民平等地享有建议权 B.不采纳,因为法院不受国税局管辖 C.采纳,因为法院和国税局都是国家机关 D.不采纳,因为法院应独立地依法作出审判

二、非选择题

21.2018年3月3—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全国人大在我国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2)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22.李总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廉洁本色。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作为人民政府,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有什么意义。

23.同学们学习了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国家行政机关一部分后,决定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1)我国的行政机关的层级是怎样划分的?怎样为人民提供服务?

(2)我国的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3)我国的行政机关应该怎样行使职权?

24.八年级同学黎明在上网时搜索到了一则消息:2016年7月5日,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审结一桩考试作弊案:28岁的汪某利用网络和QQ向考场内的考生传送试题答案,借此收取服务费。法院以非法出售答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该案是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济南首例作弊入刑案。黎明与同学们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1)“法院以非法出售答案罪,判处汪某有期徒刑一年”体现了人民法院是什么性质的机关?行使什么权力?

(2)结合所学,谈谈人民法院怎样行使职权。

(3)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练习题答案

1-5 ABDBD 6-10BDCCC 11-15CBDAD 16-20ADADD

2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2、①有利于行政机关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等。②有利于防止工作人员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23、(1)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其中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若干工作部门,这些部门分工不同,分别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24、(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2)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3)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道法八下教学设计 篇2

“道法自然。”通过这精妙的结论我们可以理解世界是如何在道的运行下产生其逻辑结构的。在这里, 老子的自然概念不仅指的是具体的外部存在, 还暗示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老子将他的自然概念与宗教观念区别开来, 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的敬意。这是老子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 它决定性的影响了中国的景观美学。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这一基本逻辑可以用在美学思考和艺术活动之中。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指导下, 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个寄托, 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一意义上, 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的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谛, 对自然事物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使中国艺术获得了真实的基础, 为中国景观艺术与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景观设计的所有特征都是具体实在的。它们是人工的产物, 但却能够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品质, 它的品质决定于设计者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如山、水、树木尽管是自然之物, 但也可能经过处理体现出人为的特征;反之, 人工造物, 例如景观中的建筑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也可以成功的表现出自然的精神。

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 几个明显而重要的要素是:山、水、花木和建筑。人的参与使自然的运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过程。人类的存在渗透到山水树石的存在当中, 并且通过对环境的优化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因此, 对道法自然的完整理解必然包括了人的行为。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 用石的手法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石头是静止、坚硬、无生命的天然材料, 而中国式的古典思维却将其拟人化了。石头的功能用途和它所表达的情绪被视为其生命的象征。人无法离开“气”生存, 园林中的石头也是如此。在山水画理论中, 石被认为是云的根脉是天与地之间的联系纽带。如果画面上的石头没有表达这种气或精神, 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石头, 并使整个画面的概念遭到了破坏。在园林中, 湖石假山应当象从底下生长出来的一般, 无论是放置在厅堂之前、窗下、水边, 它的作用是在自然与人工因素之间构成空间上的联系, 作为一种垂直方向的构成元素, 它引导向上的视野, 并丰富了园林中的光影变化效果;作为屏障, 它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作为独立的物体, 它是一座抽象的雕塑, 展示形式、肌理和变化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品格的象征, 它表现了君子的坚忍和气节。

山石在园林和特定的空间中能够表现丰富的情感:“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此, 山石成为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 使得园林空间完成从秩序的建筑空间到自然空间的平稳过度。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来讲, 它完成了从人到地, 从地到天的过渡, 从而最终达到了将田地只的所有元素综合到一起来, 并加入人情感这一美学目的。

依据同样的原理,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反复出现的其他自然事物, 那些流水、深林、游鱼、繁花, 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正式这样一种反映着自然的无常变化和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关系的天地人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导着古代中国的园林设计;所有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功能的反映, 还反映了人们理解和体会自然体会精神、体会“道法自然”的方式。

将人类情感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对园林设计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意境”的概念也因而在中国的艺术家合格园林设计师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

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 意境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意与境的叠加, 它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情感, 心理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它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园林的设计也不仅仅是叠梁架屋、栽花种树、堆山凿池, 而是运用心灵的智慧与情感, 通过展示风景、体现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园林设计、绘画和诗歌有着某些共通的特质和创作原则, 但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创造一个满足人们观赏需要、容纳一定的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限制的空间场所, 在有限的空间内, 设计者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使用者产生美好的联想。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系列帮助设计师在园林中获得景观的丰富性优秀品质的极有价值的设计观念, 例如“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以少胜多”等等。

在园林设计中, 设计师要做的也是创造出一系列看上去“虚”的空间, 而不是将空间填满。“虚”的空间是产生想象力的源泉, 是情感的栖息之地。我们不仅将此看作一种超越空间限制的途径, 还把它用作衡量设计师水准的重要美学标准。在创作过程中, 最为艰巨的任务显然是将这样一个抽象的形而上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手法从而传达出期望中的美学内涵。

而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平淡天真”, 它作为一个方法论的中介, 将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景观艺术实践的本质就是对真理、对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追求, 对任何虚饰成分的屏弃。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因素都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得到和谐布置, 从而充分地表现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园林中, 有苔痕遍布的小径, 有不加漆饰的木架, 有林木掩映的山石, 有粉墙乌瓦的建筑……看似随意布置, 然而每件事物都在其应在的位置上, 浓纤得宜, 修短合度, 仿佛出自天工造化。在这里, 不需要过分的装饰, 只需要“道法自然”, 使人们在其中找到自我, 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 吴家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傅伯杰, 陈利顶等著, 科学出版社

道法八下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17-03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对“道法自然”理解的更为深刻。庄子认为“道法自然”不仅仅彰显了客观规律制约一切的思想涵义,还表明“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原则和不断演化的法则。“道”因此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相当多的理性的认识。

1庄子之“道”

1.1自然与“无为”

庄子的“自然”即天然。它是无为和自然而然。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正如庄子所说的,牛马有四肢,那是自然属性;但是把马套上缰绳,把牛穿上牛环,就是人为的了(《秋水》)。“泽雉”十步一啄是泽雉的自然属性,幼师独足也是他的自然属性(《养生主》)。庄子认为这一切伤感和担忧都是庸人自扰,对这一切的改造都是画蛇添足,因此庄子强调对自然本性的维护和回归。这也正是我们思考怎样通过产品设计来唤醒heft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出发点。

1.2主张非功利性

庄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就是保持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统一性、自发性和非功利性。在今天,有一种倾向,认为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道法自然”的核心意义来看,这一观点隐藏着人类的功利性动机。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根本地意识到生态系统对人这一单一物种的价值优先原则。那么科学的进步非但不会保护这种统一,反而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统一最大的威胁,因为人类的功利性动机总是那么的明显,他们怎能完全洞悉大自然那无限的“大道流行”而恰当的运用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来使人类和自然界更好的统一呢?

庄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并没有直接向我们教授现代人如何保持与自然环境良好关系的具体方法,但是却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人类的内心情感渐渐地远离了自然的淳朴和真实的自我,怎样通过产品设计来使人们接近自然,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感。生存环境逐渐被破坏,怎样通过产品设计的循环体系来实现由人所制造的物体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问题。

2产品设计回归自然

告别了过于理性的20世纪,21世纪的人们将寻求返璞归真,并尝试与自然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2.1从心设计

20世纪确实是一个片面理性的世纪,因为知识的力量成为了一切和生活的基础。可是,由于人类过度地迷信知识的力量,所以对许多原来天生的本能忽视和压抑。人类一昧地进行功利性的活动,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心声,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接近自然的机会,并最终蜕变为感官的鈍化。在21世纪里。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们渐渐又有能力借助知识的力量,对种种感官功能进行模拟与控制,并因此恢复了对一部分已经失去本能的重视。恢复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视。索尼公司所推出的爱宝(AIBO)电子宠物狗产品见图1,并不是以帮助人类做家务事为目的而开发的。它实际上是针对现代人排解寂寞心情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人造的电子宠物。其实不管是电子宠物狗或是近年来流行的电子宠物蛋,都早已在全世界儿童之间迅速地蔓延开来了。宠物蛋的构思很简单,利用电子游戏的技术,设计一个便携式的小电子设备,通过一定的程序控制,以宠物形象载体,模拟宠物的性格。造价低廉,虽有需要不时地照顾的特性,却没有一般真实宠物吃喝拉撒的麻烦。设计者设计了12种宠物的角色让消费者自己挑选,其实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程序设定,使它们各自的性格不一样而已。更加个性化的宠物,是设计成功的要点。在程序的设定上。设计者也是下了一番心思的。宠物的一年是我们人类的3天,而宠物的生命是99年,也就是人类时间的300天,大约是1年的时间。1年之后,孩子必须要买新的宠物蛋了,因此让宠物寿终正寝,是商业滚动的模式。但是,让宠物死掉总是太伤孩子们的心了,所以,在设计时。到300天的时候,显示屏上会说这个宠物要回到它的星球上了,因为它的父母在那里等着它呢。对于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的今天,孩子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和小动物生活在一起了,失去了很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造价低廉的宠物蛋可以让孩子们长时间的把玩,很容易形成孩子和宠物蛋之间的情感,产生依恋,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拉近了孩子们和自然之问的距离见图2。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设计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既定的对象了,应该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心中孤独感和寂寞感考虑在内。

2.2产品生命循环

庄子认为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生命在自然中是循环的。既然世间万物的生命是如此的循环,那么产品的生命可不可以循环呢?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达到增加生产却不增加废弃物的理想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产品都充分的加以再生利用。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的全球性生产体系,以及物流与消费的运作体制。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的状态。自然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会肆意破坏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人类作为其中的一种,当然也应该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产业结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上寻找理想的解决方案。并且为此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宝马(BMW)汽车的零件就是以全部可循环再利用为标准而设计的。宝马车在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把握了环保的特性,并且把它作为重要的性能诉求点之一。早在产品研发初期,厂商就预先设定了零部件回收和提高再利用率的基本努力方向,并且在销售时,向客户告知将来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零部件,使车主能够用更合理的价格购买再利用的零部件作为维修之用。例如再回收后的废旧轮胎之中,约有15%可以作为再生轮胎,而除此之外的85%还有可能在生成为车上减低噪声或避震用的零部件。又如占全车重量75%的金属零部件,全部可以由厂家回购溶解后再加以利用。所以就宝马的设计概念而言,其整个生产体系早已涵盖了开发、制造、消费,甚至再生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循环系统。从宝马车的开发、制造、消费,甚至再生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降低了汽车本身维修的成本之外,还在最大的程度上节约资源。如果我们站在生态系统之“道”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来看的话,宝马公司的全新理念正符合了“道”的这一特点。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绝不只是一个生产体制的问题,事实上,它与生活形态以及整个社会体制的构架密不可分。今后,传统的“消费”观念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使用零件交换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程序构成的,可以称之为“产品生命循环”的全新理念。在21世纪,生产、营销和消费应该会共同构成这样一个理想的循环方式。我们坚信,今后的消费活动将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境不可分离的时代确实已经来临了。

2.3人工物质与自然由对立走向融合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一直都是以“人定胜天”的强势姿态。处处采取与大自然对抗的方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来应该在消极的适合与积极的改造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但是,人类一直认为自身在适应环境上的努力是没有问题的,总是企图以强迫改造大自然的方法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之下,人类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用石油提炼塑胶,砍伐树木制造甲板。总之,就是在自然物上进行种种加工而使其失去原来的自然形态或特性,成为人工化合的物质。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利用动物群居的方式,人类延伸出了社会组织。并由此从动物中的一员进化发展,终于能够以“万物之灵”而自居。

人类虽然从自然环境进发,但却造就了完全不同于大自然的所谓“人工环境”,人类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大自然,但是性质早已完全不同。例如,大自然的树木在经长年累月的侵蚀之下才会更加的凝重。可是,被人工化后的材料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漂亮的水泥会日渐污损;闪亮的金属会日益腐蚀;亮丽的塑料则会因老化而露出龟裂的丑态。大自然是时间所堆积起来的。天然材料也是以通过时间孕育出来的,而人造材料则是短期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象征着现代人类伟大力量的水泥、金属与塑料三大文明产物,一旦与自然物相比较,竟然会败的如此一塌糊涂,这使得仍然迷信人定胜天、科技至上的人类,近来也不得不开始怀疑人工美学的价值,并终于体会到人造物质与大自然相比。还有相去甚远的部分。

在人类的行为出现许多错误的今天,如何保护地球上脆弱的生态平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以谦虚崇敬的心情。去与大自然的生态构造和平共处的思考也在进行。人们已经认识到:最好避免使用人工材料、尽量以简朴的方式去参与大自然的造物循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就不要开车。总之,人类从各方面都开始了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以人的力量去创造所谓永恒不朽的材料,将过去破坏的环境与强占的山川归还给大自然,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例如:由INAX公司研发推出的陶土磁砖就体现了这种理念。这种由泥土和石灰混合并压制成型的磁砖,具有非常舒适的触感。由于使用了晒干法制成,所以具有吸收阳光、隔热以及隔音等方面的良好性能。而且,它还具有调节水分干濕的特点,有净化环境空气的功能。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还会更加显现出朴实素雅的美感。这就是在“创造柔和的建筑材料”的理念之下,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磁砖材料。由于它以泥土为主要的原料,在混合了熟石灰或建筑物残渣后。再经高压蒸汽所产生的热反应固化成形,所以,它没有一般磁砖在窑内烧制中,会排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的缺点。除此之外,它还充分保留了土地的自然光泽,步行在上面的触感也很好,而且还具有随着时间延长更加美观的特性,即使到了最后废弃时。也还能够被简单粉碎回归大地。这确实是一种与水泥具有同等抗压强度,但又是基于环保理念所开发出来的建筑材料见图3。都应该全部重归其最基本的设计原点,要重新审视物质存在的意义。启发人们对自然材料、俭朴生活和单纯社会结构更多的关注。

3小结

道法八下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道法自然,教育启示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1], 其精神早已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心理品格, 只不过我们有时由于“日用而不知”罢了。“道法自然”[2]作为老子核心思想之一, 对于中国教育思想本土化和素质教育落实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道法自然”的实质与教育意蕴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2] (第25章) 老子认为, 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 人效法大地, 大地则依法于天, 天则效法道, 以道为其运行的依规, 道则以自然为归。对道的理解人们各有其观点, 通常认为老子的道既有作为宇宙论、本体论、发展论意义上的天道, 也有作为为人处世、人之为人的人道。[3]也有人反对对老子的道作各种意义上的分割和阐述, 海德格尔认为, 当我们在一种知性思维模式中将“道”理解为一客观对象———“物”的时候, 那么, 不管这“道”“多么流行, 也还是没有像它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朴素自然”。[4]从老子的辩证主义思想出发, 应该说道既是不可把握的、不能言说的天之道, 也是可知可感可说的效法天道的人之道。“道”即“自然”, “道”是运动变化的, 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 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而“道”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就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从而形成了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教育思想。无为而为, 即无心而为, 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为是应为而为, 不是强制不为!

教育的对象是人, 对人性的探讨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基。老子不言人性善与恶, 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是无知无欲、素朴自然的婴孩状态, 只是由于社会文明的浸染和教化, 使人丧失了自然的本性, 变得功利和贪婪, 因此教育应当“道法自然”, 使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绝仁弃义”[2] (第19章) , 从异化走向本真,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2] (第28章) 。老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十分独到和精辟的, 婴孩的本性不能用善恶加以界定, 原本如此的本真自然, 让人喜爱, 而经过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文明驯化后反而产生了种种虚伪、私欲和罪恶。《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混乱, 有忠臣。老子看到了人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状态后人的被异化和被奴役的现实, 人作为自身存在的目的却变成了存在的手段, 而老子所说的“复归”并不是完全生物意义上的倒退, 他也认识到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需要不断去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 这是一个不断增加、增强的过程, 但是在道德方面, 人应该摒弃外在的、强加于心的伪道德, 要不断地去克制、减少自己的私欲和贪念, “为学者日益,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2] (第48章) 所以复归之后的人并不是完全无知无欲的婴孩状态, 而是通晓生活知识技能, 淡薄名利, 身处现世而又能超然物外, 珍视生命和自我完善, 自由把握生活的得道之人, 即老子所说的“圣人”。

二、无为而为 (顺势而为) :“道法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毋庸讳言, 老子的思想中确实有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 对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持一种怀疑和反对的态度, 但是老子所说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却始终存在。老子清楚地看到了文化的两面性, 文化不都有价值, 文化异化的现象绝难避免, 文化演化的轨迹是遵循着“建构—解构—重构”这种螺旋上升的曲线形式来运行的, 《道德经》的价值, 在于对文化解构环节的首肯和确认, 在于指出文化板结的异化现象, 在于从整体意义上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5]老子指出个人和社会、个体自由和奴役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对立, 只能借助天道来阐述人道, 老子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 从纯真无邪的婴孩之本性出发, 通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 (第2章) , 来达到人性的复归, 培养圣人, 通过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来达到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人, 最终指向是社会, 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和谐教育观。

在当代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育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也高度地异化为工具, 物质丰富, 精神匮乏, 善恶并存, 各种社会问题突出, 人的生存状况和处境堪忧。我们不可能采用老子的方法, 用消解文明的方式来消除由文明滋生的罪恶, 但是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却不无启发, 发人深思:今天的教育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有何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等等。就这几个问题, 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 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层出不穷, 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总体而言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 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工具性人才,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种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导向的教育往往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完善, 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人的价值诉求,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加重了人的异化程度, 人的功利化、片面化地发展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和道德危机, 人的异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 所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成人”的教育, 然后才是“成才”的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是回归自然的教育, 也是人本主义的教育, 其出发点是人的自然本性, 充满了对人的精神自由的终极关怀, 人作为“域中四大”[2] (第25章) 之一而存在, 与天、地、自然一同顺应道的规律而和谐共存, 老子的自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二) 教育教学活动应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 消除额外压抑和人为的负面影响。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天道 (自然) 的发展规律, 作为形而上的天道下落到形而下的社会生活之中即为人道,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也要遵守着教育的“道”——即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 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教育既有传承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也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功能,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 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 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 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因此, 教育只能赋予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压抑, 不能增加额外压抑, 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应尽可能保存人的自由素朴的本性, 可以说一种好的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 , 又具有某种去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保持本性, 追求精神完善的自由意志和伦理道德) 。学校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进行, 拒绝和排除外在的、人为的、不合理的压制, 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自然和谐的环境, 这样看似无为的教育培养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 教育中人的被压抑和异化的状况仍然以某种看似合理的和隐蔽的形式出现, 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人的特点和因素, 脱离了教育规律的“有为”所造成的, 学校教育所能做的、最应该做的是:在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 顺应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和必要的教育, 祛除人为的额外压抑, 使教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 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三) 道德教育要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 顺应自然, 返璞归真。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道德教育显得有心而力不足, 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价值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德教育没有从人的本性出发, 道德教育多是用外在的价值、规范、礼仪去强加于人, 试图用一个标准化的道德框架去约束人、塑造人, 人的本性中的自由倾向必然会对这种束缚产生反抗。人的本性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老子并不反对道德, 他反对的是人为的用来捆绑人的道德权威, 认为这些道德正是产生祸乱罪恶的根源, 对道德的颂扬和刻意追求反而失去了真正的道德。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的本性, 不能以命令和灌输的方式去进行, 道德教育的指导观念不是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 而是使学生明白不应该做什么。道德是以“损”的形式内得于心的, 而不是以“益”的方式外求于人的。卢梭认为人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 另一次是为了生活。[6]第一次的诞生的人是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 第二次诞生的人是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高度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 所以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思想可以看作是道德意义上的人的第三次诞生, 道德人即是得道之人, 他懂得如何去顺应自然, 克服私欲, 保留自己的本心本性, 既能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 又能努力追寻着自己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善, 德才兼备, 自然而然地自由存在。

参考文献

[1]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2]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

[3]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海德格尔.林中路 (中译本)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5]任遂虎.“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精神养生:道法自然 篇5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先古以至于今人,都特别珍惜自己的身体,昕以中国也是非常善于养生的民族。“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中。所谓养,是指滋养、培养、保养、养育、修养;所谓生,是指生命。养生就是通过身心养护,以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养生九说古人道

养生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最古老、最底根、最科学、最筋道、最实用的方略,千百年来古人不断浓缩养生道诀。字字千钧。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曾说过:“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他倡导的是“仁德”养生观。

二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提出:“安则物之惑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他认为养生在于“安”与“和”二字,即是静心与顺心。

三戒:圣人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即君子三戒。

四曰:明代医家万密斋的养生有四曰:“一日寡欲,二日慎言,三日法时,四日却疾。”

五知:宋代养生家周守忠认为:“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此即“五知五故”养生观。

六节:明代医家江绮石认为养生之道在于:“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说:“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后饮茶,漱口齿净。”

八乐: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提出“八乐”养生观。即: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观月之乐,玩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圣人孔子曰:“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恩问,岔思维,德思义。”此谓之九思也:

古圣养生纵横道

先古诸子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呵护,对生命研究,总是与其思想与其冶国相结合,是深刻而又深远的。晋陶渊明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足见对生命尊重,呵护逍遥的生命,享受生命的自在与闲适。

老庄的“法一”养生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太乐》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疆为之谓之太一。”这是对天地间生命的认识,不认识生命,何以养生?

法天地就是法道,就是遵循天地运行规律,遵循自然之大道,又称为法一,也称为得一、抱一、知一或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大乐》说“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这种知一归朴,法一则寿的观点,是老庄养生之核心思想

老庄一派如此强调法一,其原因是: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养生、治国的学说纷乱繁杂,老庄派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庄子》论养生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仙经》说:“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可见,道家中人对老庄法一养生说之重视。

老庄养生道的核心就是归一、守一、法一,一就是道。道生一。自然万象纷繁复杂,养生困惑就来自于外界的世相干扰,只有守其中道,执白守黑,阴阳和术,养生有道,天下安吉。

杨朱的“贵生”养生观

王大有:杨朱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贵生”“先己”杨朱认为。天下万物、名位权势,都不能和生身性命的宝贵相比,为了全性保真,决不能以物累形,若此而不知,轻重颠倒,询物伤生,无异隋珠弹雀,惶论治国治家,《吕氏春秋》中《本生》说:“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现代的人不也正是以性养物,轻重颠倒吗?因为我们更重视权力名养,更重视物质欲望,我们的生命被自己不知不觉中践踏,人们不断的赚钱,然后不断的花钱买药企图医病长生

车水马龙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警示

不利于生身,就是皇帝也不做,就是杨朱的养生观。杨朱认为“贵生”“先己”是养生治家为天下最基本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能人人贵生先己,不就可以个个成登寿域了吗?这恐怕就是杨朱的理想

孟子是崇孔非杨者,所以他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含明显的贬意,这同杨朱一派造“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来反对墨子“兼爱”说一样,都是百家争鸣的一说。我们如因孟子之说而把杨朱看作为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就很难设想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下竞会“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出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局面。实际上“重生轻利、不以物累形”的贵生说和“凡事论本、律人先己”的先己说,丰富了东方养生学宝库。

墨子的“去害”养生观

墨子曰“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取利也,非取害也。”讲究权衡利弊、害中取利,是墨家养生的基本思想即趋利避害养生法。《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五者充形则身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身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痰无由至矣。”

在墨翟一派看来,养生之本在乎去害,人能去掉一切有害于生身者,也就获得了养生之真谛。去害是养生之关键,若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安享天年。“去害”一说不仅有利于养生更可以指导人生。身体就是自然,就是宇宙,身体有自己内在的运行规律,只要少受伤害,就是长生的要诀。

荀子的“修节”养生观

郝万山:苟子反对“寡欲”、“止欲”之说,认定“食欲有与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而又想余财蓄积之富,这是人的常情。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欲者,情之应也。”荀子认为养生应不拂人情,对欲只能讲究修节而使之适,这才是关键。情欲无人不有,养生要在修节,节则欲动均适,不失其情,否则拂人性失其情,动则得咎,“虽有彭祖,尤不能为也。”情不可拂,但要发之得中,发之得中谓之适,视非适而使之适便是修节,修节才能使情发得中,因久处其适就可长生,修节为养生之关键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子华子“运动”养生观

“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子华子》体现运动养生观。从“流水不腐”着眼,从运动强体入手,是古人养生的重要观点。

子华子属道家学派,道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主静养生者。但子华子是孔子同时代人,因诸子之学,学有精粗,道家诸子,学有同异,故不必因老庄主静而疑子华子必不主动也,要之,流水、户枢之妙喻,在东方养生学上影响巨大,五禽戏、八段锦等锻炼强身术均秉其旨而创立,世之身体力行者颇众,近人论养生之常用语“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子华子这种运动养生观的现代应用。

中国历史上的道、儒、佛三家,佛是舶来品,传入迟,兴起晚。对先秦诸子百家,若欲从三教分,只有道,儒两家。若单从养生论,道家比儒家研究更深,论述更多。

杨朱是道家创基人,子华子是杨朱思想发挥者,杨、程(子华)、老、庄同是道家之中坚。《吕氏春秋》论养生,采自道家最多。中医学中的养生内容,不管三教九流,兼收并蓄,内容更宏富,堪称东方养生学之宝库。中华养生是诸子百家都强调和实践应用的,可见养生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所有的古圣都非常清楚的知道,身体是现世中最重要的栽体,身以载道,养身就是弘道。

王大有:精神养生法,就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主要专注点可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门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导致各种疾病。

道法自然万物生 篇6

本文跟据老子《道德经》中 “道法自然”, “虚实相生” 的重要思想,将“虚实相生”与“道法自然”的关系进行论述,并结合“无意识设计”和“慢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设计成果和设计活动角度进行分析和证明,总结设计活动规律,希望能对以后的设计实践有所帮助。

前言

道家学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其思想对我国后世的文化、艺术和中国整个美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道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虚实相生”,其思想对整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传统美学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美学更多的是汲取西方的观念及思想,深思之,不难发现东方美学和西方审美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东方传统美学有着一个完整、精致的体系值得我们探索、思考、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

“道法自然”的文化解析

“道法自然”一词出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最高级的方法论。人依照地的法则从事生产赖以生存,大地以天的法则运行,天以道的法则运行,而道遵从自然规律。也就是说所有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道。

我们说“有无相生”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运动的规律总是相互转化,才能使事物发展。解读《道德经》,一是气,为虚,二是天地,为实,一二归三,得万物自然。道是自然规律,虚与实便是依照自然规律推动发展的形式。万物的本源为道,虚实相生就是事物发展呈现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与物的和谐共生,才能使人类社会蓬勃发展。

道法自然与现代设计思想之比较研究

1.道法自然在中国传统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的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制作并使用工具之初,就已经出现了顺应自然规律便于人们生产活动的生活用品。比如仰韶文化中著名的小口尖底瓶(图1),作为远古人类的汲水器具,它小口、细颈、扩肩、深腹,两耳在腹部中下部,底部为倒锥形,之所以制作造型奇特的瓶子完全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水的浮力的运用和劳动经验的累积。而瓶身上多为朴素的水纹装饰也体现当时人们的图腾信仰和生活环境。这样的生活器物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遥远的远古时期人们还不能很好的把握自然规律,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使他们更加的顺应自然,而这萌芽阶段的器物设计却暗合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图1 小口尖底瓶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以土木材质建造而成,斗拱结构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图2)。榫卯结构本身的契合就符合负阴而抱阳的自然之道,精致的榫卯结构更使建筑看起来朴素大气,而我国传统建筑的材质以土、木、石为主也是就地取材,尊重自然。无论从材质选择、加工上还是从建筑体现的形式上,我国的建筑都是取之自然,服务于人的。

图2 中国建筑中的斗拱·榫卯结构

中国传统的家具设计暗合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包容万象的思想。明代家具(图3)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经典。从形态上而言,明代家具造型简洁、以线条为主要造型元素,线条柔和而隐含风骨,刚柔并济、秀丽挺拔,明代家具的形态都基于严格的比例关系,表现出朴素、优雅之美态。从材质上而言,明代家具以硬木为材,只精细加工,不加漆饰,使硬质木材的优美纹理自然呈现,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给人无限遐想。从结构上而言,榫卯结构极具科学性,不用钉子,不受自然环境干湿的影响。榫卯解构种类繁多,契钉隼、夹头隼、扇形插肩隼、棕角隼等,不同隼型用于不同的结构处,即牢固又美观。

图3 明代圈椅

以上内容分别从中国传统设计的萌芽阶段、中国传统建筑和中国家具中论述了老子“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及延伸,也由此看出老子思想是中国文化指导思想的精髓所在。

随着设计活动的发展,人们经历了漫长的设计史,在社会进步的今天设计活动不仅仅要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还要照顾到受众的心理感受。于是出现了“无意识设计”“慢设计”等这些新的设计理念,而这样新理念的提出,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在“道法自然”这一理念中有迹可循。

2.道法自然与无意识设计

所谓无意识指的是本能。心理学上有无意注意这一概念,即是说人们不需要意志努力而达成的注意,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或称为“下意识”或“无意识”。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是提出“无意识设计”这一设计理念的第一人,无意识设计又称为“直觉设计”,意为: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

图4 图5

图4是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的设计作品,产品的展示在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看到伞柄上的凹槽会想到可以挂塑料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手中提有重物总是习惯找个地方可以悬挂以减轻人本身的受力,哪怕只是某个物品与塑料到的暂时接触,哪怕袋子会一次又一次的滑落,而此时的凹槽不用说明我们便可以知道它的作用了,这便是我们习惯了的行为,似乎它本该如此。

图5是无印良品的一款CD播放器,这个形态让人觉得熟悉亲切,拉绳电灯在我们曾经的生活中存在多年,当我们看到这一产品,下意识的去拉一下拉绳,音乐就响起,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在开启播放器工作命令的同时仿佛也是启动一个仪式来怀缅过去的美好时光。

当我们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无意注意,成为自然的一种状态;当设计出来的产品成为亲切的朋友,不用看说明书便可轻易操作,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正是遵从了我们的日常习惯,这便是它该有的样子。人与物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我想这是“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设计中运用的一种形式。

3.道法自然与“慢设计”理念

所谓慢设计、慢生活,其实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慢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快,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我们通过设计手法将人们追求自然的心境具体化,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节奏,感受“心远地自偏”的纯粹。

在产品设计中的“慢设计”也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精致。在宁静中寻找自我,感受随遇而安的惬意,让受众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慢设计”就是要营造这样惬意的环境,使人们与周围环境可以和谐共生,产生精神与自然的共鸣。将设计的形态和心境带入“道”的朴素境界,这是“道法自然”在产品设计中体现的另一形式,也是改良生活环境的积极目的。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下我们提出的“无意识设计”“慢设计”等这些新的设计理念与道法自然的思想高度统一、一脉相承。

比较研究的结论

根据以上的论述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具体来说就是人与物的和谐关系;物与物的和谐关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这四个部分。人们因生存的本能制造工具,因工作的习惯改良工具,从而完善工具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是人与物和谐共生的结果。所谓物与物的和谐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结构中隼与卯的完美契合便可以体现。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和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两者可以做统一论述,人们通过符号、材料、色彩等元素应用在设计物上,将设计成果作为媒介传承文化、营造环境,使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与环境更为融合,设计物作为媒介自然会与环境和谐共生。而“无意识设计”也是从人的本能出发进行过设计活动,使设计成果更人性化,这和“人与物的和谐关系”相统一。至于“慢设计”通过相关的设计活动使设计成果更有文化内涵,并且给受众营造惬意、轻松的心理感受,是人和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体现。

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为社会的人服务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设计发展的规律便是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这也是设计的生命所在。

结语

“道法自然”这一理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是我国重要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且应用在中国家具、建筑、园林建设等多个领域。而今设计领域提出的“无意识设计”、“慢设计”等新的设计理念也是以人为本,希望通过设计活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使人与环境更加的和谐。由此可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使设计的人与物之间和谐共生,物与物之间符合发展规律,才能使设计结果富有生命、生生不息,使设计活动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上一篇:合理用药宣传资料第二期下一篇:幼儿园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