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家书的散文

2024-07-10

泛黄的家书的散文(通用11篇)

泛黄的家书的散文 篇1

不会泛黄的诗篇散文

有人说,心爱的东西,只有心爱的人才能将它毁坏。而我想说,心爱的东西,总是妈妈给予的最多,我一直这样认为,不然,妈妈怎会让我想着就温暖?试问?世上还有谁无时无刻给予你的只有爱的温暖,而没有恨的忧伤?我想,于我,唯一的只有最最亲爱的母亲吧!

人生一世,值得珍惜的旧时光不是太多,许,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太注重隆重的形式,而没有注重生活的细节,所以,我们都极少感知快乐和幸福,而母亲总是在细节之处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一碗浓香的稀粥,一双不算精致的手套,一袭温软的轻抚,一阵唠唠叨叨的家常,还有那千般叮咛万般嘱托的关爱,以及儿女身体不适时的焦灼,这些,都如一汪清泉,在我的岁月中静静地流淌,即便忧伤落寞的时候,它都如节奏轻快的歌谣,涤荡着我的心扉……

闲暇时,喜欢牵着母亲的手出去逛街,而脑子里总会浮现小时候母亲牵着我手去赶集的情景。那时候,母亲还很年轻,风一般的速度,让我跟随她的脚步像小跑,而她的另一只手,一定还挎着竹篮,里面,会有鸡蛋之类的东西,当我走不动的`时候,母亲会减缓速度,并安慰我说很快就到集市了,等卖了鸡蛋,妈妈就给你买糖,买漂亮的橡皮筋扎漂亮的发髻。小时候就臭美的我,总是这样拽着清贫的母亲,满足我奢侈的愿望,可很多时候,还是忍住了不说出,因为,不想让母亲失约,也不想让母亲难过,毕竟,不是我才是母亲的孩子,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还因为,那时候的我,唯有收拾起那无以挂齿的虚荣心,才能体慰那身心都很疲惫的母亲……

那时候,的确很穷,穷得只剩下了快乐,只因有母亲细腻的温暖和数不清的爱在日子里打滚。到现在,看着街上那些衣着很漂亮的小女孩时,母亲还会很愧疚,说小时候如果你能穿上这样的衣服,一定比她们还漂亮,不会因没有漂亮的裙子,不能参加学校的表演节目而哭涕,也不会因为经济困窘没能继续圆我的大学梦。即便后来还是上班以后,靠自己利用下班的时间去修了一个专科。听到这话的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安慰母亲的话已经说得太多太多,那些辛酸的往事,是一根刺,扎痛了我,的确,旧时光并不都是美好的,更不是母亲的错,那是时代的原因以及不能言说的失衡之爱留下的隐痛。但母亲,却不能走出那些阴影,曾经的遗憾像母亲心上的火山,时不时都会爆发一次,我只能让我的手,静静地感受她那粗糙而又干瘪的手掌传出来的温度,心有点酸,还有心疼,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中的无奈。

如今,已为人母的我,更能体恤一颗母亲的心,于是,更加珍惜有母亲陪伴的日子。只是,即便我们用尽怎样的孝心,健朗的母亲,的确老了啊!不再挺直的腰身,迟缓的脚步,像一道流动的风景,随时都会从我眼里溜走,母亲还能陪伴我多久?即便我期盼母亲长生不老,但,这些都是痴人梦话,异想天开,想到这些,幸福和忧伤就会泅湿了我的双眸。有人说爱无言,其实,有些爱还是需要说出,因为,那是心与心最真切的呼喊。此刻,就让我大声喊出“妈妈,我爱您!”今生,做不够您的女儿,来世,就让您做我的女儿吧,那样,就可以把我今生得到的爱,还给你,即使,你不需要我还……

 

泛黄的家书的散文 篇2

我清楚地记得那张淡黄纸上的草图, 那是我与Cruz&Ortiz建筑事务所第一次合作参加竞赛时安东尼奥·克鲁斯 (Antonio Cruz) 交给我的。草图上是一栋法院建筑, 他以手绘随性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复杂布局和富有曲线的轮廓。

我的任务是将这张手绘图转换成电脑图纸, 而这个转换过程竟然出人意料的简单。因为它的尺寸非常精确, 与电脑程序的要求十分契合。然而, 若想用鼠标重现那些出自安东尼奥之手的富有生机的曲线却显得非常困难。

过了一会儿, 安东尼奥·奥提斯 (Antonio Ortiz) 又给了我另一张同类型的淡黄纸, 上面是一些透视图。有一些图用铅笔在上面打了勾, 一些则没有, 这样的方式让我想起门德尔松的草图。奥提斯是利用这些图纸告诉我哪种建筑立面是他们想要的。

那一刻我发现, 图纸不仅是他们彼此以及与合作者之间的沟通方式, 亦是他们在概念和具象化阶段塑造建筑的一种工具。

I remember clearly the sketch on a yellowish paper that Antonio Cruz handed to me, during the first competition I participated as their collaborator at.There it was drawn:a complex layout for a courthouse building within a curved outline, traced with the inertia of the free hand drawing.

It was my task to traduce it into a computerized drawing and it was surprisingly simple to trace the layout out of that sketched floor plan, since the measures turned out to be really precise to solve the required program of uses.Nevertheless, the organic curve that so natural y had come out of Antonio's hand was much more complex to reproduce with the mouse.A while later, Antonio Ortiz provided me with another piece of the same kind of yellow paper.There were several perspective drawings on it.Some of them were ticked as valid with a curved pencil stroke above, in the manner I had seen in some Mendelsohn's sketches;some of them were not.With those volumetric drawings, Antonio was tel ing me which kind of building elevations they were aiming for.

泛黄的乐谱 篇3

可能是出生音乐世家的缘故吧,她能歌善舞,特别擅长钢琴和手风琴。一次中学生文艺汇演,我演唱《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打虎上山》,她用手风琴伴奏,把林海雪原中的风雪林涛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合作非常成功,获得了样板戏表演一等奖。

我们还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如五线谱、文艺创作等。我发现凡是与音乐有关的课程,对她来说都是“小儿科”,每逢上这类课,她只埋头干她的事:抄谱。抄一本发黄的钢琴乐谱,上面除了透明胶布打的补丁,便是看不懂的外文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音符。她每抄完一面,都要认真的校对,双手还在桌上不停地弹,表情也伴随着丰富的变化,俨然进入了一个音乐世界。一次上“群众合唱指挥”课,由于我情绪激动,“指挥”动作过大,把她桌上的墨水瓶打翻了,墨水泼到她的乐谱上,谱面顿时出现了一幅黑色的“地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嚎啕大哭起来,就像失去了一位相依为命的亲人……后来我得知,那乐谱是她外公早年从德国带回来的,是一家老牌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肖邦夜曲集》,是学习钢琴的必弹曲目。在“文革”年代,外国乐谱如凤毛麟角,为了保护好谱子,她只用手抄本弹奏。我明白自己的大错,恨不得把存钱罐砸烂,取出“积蓄”,赔偿她。但那区区几元钱又怎能减轻我的罪过?最后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跟她学习抄谱,然后协助她把“地图”之后的乐谱抄完,将功补过!之后我们俩的课桌中间又放上了那本泛黄的乐谱,我抄左边,她抄右边,就像表演钢琴四手联弹,配合极为协调、默契,直到抄完了整本乐谱。

夏天,她收到了妈妈的来信。得知父母已经恢复工作,她不得不离开了。临行前,她将那本珍贵的乐谱赠给了我,作为离别的留念。秋天开学时,我还收到了她从家中寄来的画有“地图”那一页的手抄谱……

多年过后,命运竟然将我变成了一名与乐谱为伍的音乐编辑。1999年,我获得了第一次出国的机会,参加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引进德国权威钢琴乐谱。由于我对国外音乐出版知之甚少,引进什么版本没有把握。出发前一天,我忽然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本泛黄的乐谱,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那个熊的标志,认定它就是我要找的权威版本。在会展中心的音乐图书展区,凭借它我找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出版社名字:Breitkopf&Haertel。谈判过程中,我有意通过翻译讲述了以上故事,令德国谈判小姐大为感动,她当即决定以最优惠的版税,将该社四十余种传统钢琴乐谱授权给我社出版。

引进版在国内出版后,受到了普遍欢迎。由于组稿等工作原因,我常常光顾各类音乐院校,每看到师生们夹着琴谱出入琴房、教室时,心里不禁会想:她如今应该像她母亲一样,成了一名大学钢琴教授吧。所幸的是,她不需再为抄谱忙碌了,因为她的钢琴上一定放着我编辑出版的谱子。

泛黄的信笺,青春的印记的散文 篇4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 ? ? ? ? ——从前慢 木心

夕阳西下。暖洋洋的斜阳悄悄透过窗台洒在书桌上,洒在桌上的那一堆信笺上,经过岁月的洗礼,上面的字迹都已经开始淡化,只是这一笔一划里的情谊,却是跟这阳光一样,温暖却不灼人,那份暖意直入心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习惯于电话,习惯于寥寥数字的简讯,不再用文字和书信来维系情感,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一封书信从寄出到收到要一周的时间,那份缓慢可能让人等得急躁,却也更理解不到当等待数日后书信来到手中被打开时心中的快乐和幸福。

泡上一杯香茗,在书桌前坐下,打开桌上的信笺。

“Mark,收到你来信的时候,我刚好从学校出来,门口的大叔叫住我说有我的信......”,这是我的香港的好友琳娜给我的信,按严格了说,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从来没有按照信件的要求来写,倒更像是散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来不用你好,展信佳之类的开头,往往是会把当下的状态、风景、看到的事情作为开头,然后开始写最近的情况。

这感觉,不像是写信,倒像是跟好友在促膝谈心,两个人坐在一起唠嗑,没有限制,没有格式,就是把心里的东西都倒出来给对方,然后彼此接收消化,有时候还会把自己的声音录在磁带里寄出去,颇有点微信语音信息的意思,只是这语音信息常常是四十多分钟,可比微信的要长多了。

看着这有点泛黄的信笺,思绪开始飘散,晃晃悠悠回答我们刚刚认识的时候,那时候我们都是还在求学的学子,风华正茂,青春无敌。

一次偶然的投递错误,琳娜的信被投到了我的邮箱里,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别人信件不能随便乱拆的意识,结果就把信给拆了。这事儿要是搁现在,指定是没有这么大的胆儿拆信的,结果这一次误拆,却在这误打误撞中开启了一段超过二十年的友情。

那时候是很流行笔友的,这封信是琳娜回复我同校的某位同学的信,阴差阳错来到我手中,打开看居然还是写回来拒绝的,看完我竟然打抱不平,给回了一封措辞挺锋利的信。想想那时候也真是傻大胆儿,私拆人家的信居然还敢给人回信,人真要是较真儿追究责任,那是连哭都没地儿找去。

没想到琳娜也是不服输的女纸,同样给我回了封信,很是阐述了一番为何拒绝那位同学请求做笔友的原因,好吧,这一来二去,我们俩倒是通上信了,还挺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我们从互怼开始,到逐渐了解彼此的情况,琳娜是香港的新移民,十岁左右跟父母从福建三明移民香港,倒是她妹妹是真正的香港人,在香港出生长大。她在信中给我讲初到香港时候的不适应,到逐渐认可这个城市继而爱上这个城市。她跟我讲她喜欢的作家杏林子,她跟我讲她喜欢的作家张曼娟,还寄来她参加曼娟老师的节目的录音。

我也给她讲我的青春懵懂,给她讲我生长的城市,给她讲我的快乐与哀愁,青春期是最多愁善感的时候,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琳娜也常常说我是伤春悲秋的诗人,我知道伤春悲秋有,诗人这个评价太高了,但我甘之如饴接受她的表扬。

整整五年,我们书信来往,我用一个专门的抽屉存放我们的信,居然不知不觉累积了整整一个抽屉。这是我们五年青春年华的缩影,这里有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快乐心酸,青春叛逆时代我们跟人言说的秘密,在这里彼此倾诉,彼此开解,然后我们一起慢慢从所谓青春的悲伤中走出来,迎着眼光一起携手前行。

这五年,我们没有见过面,但却好像最亲密的家人一起对抗这世界满满的恶意和失望,我们了解彼此就好像了解我们自己一样。

琳娜说,我们身处在不同的城市,却看着同一个日出日落。我们一起感受着太阳升起的温暖,日落之后黑暗的冰冷,甚至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呼吸,即使我们从未见面。

现在看这些文字,竟感觉到有些许安妮宝贝的味道。我喜欢她给我的来信中用的小表情,微笑,不开心,不一样的情绪,我甚至恍惚,仿佛真的看到她脸上的这些表情。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开始进入社会。生活节奏开始变快,不再像以前那样那么频繁通信,但依然保持着沟通和联系,我们开始用邮件,我们一样会分享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看到的风景经历的快乐与忧伤,她跟我讲她的恋爱,跟我讲她的让她闹心但又喜欢的不得了的男朋友,跟我讲她的职场生活。

我们开始品尝生活的各种滋味,这些滋味我们依然用文字一起分享,我们依然如同亲人一样,给彼此最好的祝福,自己对抗现实的残酷。无论经历怎样的境况,我们都依然有人可以倾诉,有人陪伴一起面对。

这世上的朋友有很多种,但是这一种,无疑是最值得你用你的所有去珍惜的。

去年年底的时候,去了次香港。琳娜带我回家品尝了傅妈妈煲的靓汤,带我去了她原先住的地方,那个靠近红磡的公寓,那里曾经是我们少年时代彼此通讯的收信地址。

半岛酒店的餐厅。

琳娜,老黄,我,哦对了,老黄就是琳娜跟我嘚瑟介绍过的那个男生,如今已经是他的合法丈夫,唉,这孩子真没少被她折腾,不过看他们这么幸福的样子,老黄估计是痛并快乐着的。

琳娜跟老黄并排坐在一起,一勺一勺吃着盘子里的蛋糕,冷不丁还送一勺子到老黄嘴里,丝毫不介意我这么大个灯泡在面前坐着,赤裸裸的在我面前秀恩爱撒狗粮。

已为人妇的琳娜,脸上的笑容嫣然,我的脑中又是一阵恍惚,仿佛又看到二十年前他寄来的照片上,那张明眸皓齿巧笑嫣然带点调皮的脸。

给老公的一封家书散文 篇5

亲爱的:

你好,很久没有为咱们这个温暖的家写点什么了,而此刻正是周末的午后,窗外下着暴雨,我坐在阳台上,从手提电脑的储存盘里翻看着你经常更新的“婚礼日志”,好几万字哩,其中记录了我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目前的点点滴滴,还有一些我早就忘记了的小故事,满怀失落的我突然就觉得好温馨好幸福,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的那段葱笼的岁月,萌生出想为你写点东西的感觉。

我们的生活平凡而幸福。常常,我在期盼着你早点回来;等你休假回家的时候,我又盼着你不要那么快就离开。每年只有有限的几次相聚,往往也是聚少离多。隔得远了,离得久了,往往会生出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忽略了彼此的沟通与感受。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彼此的话比以前少了,有时甚至会为一件小事而争吵。孩子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生活的天平在不断的向孩子倾斜,我们可以欢天喜地的陪孩子到公园划一次船,却往往没能静下心来和对方说一句话,听一听彼此的心声,似乎连时光都渐行渐远了。

一度我也曾幽怨,幽怨于你的忙;幽怨于你把生活的负重都丢给了我;幽怨于孩子生病时我彻夜不眠与难过,只能独自背负;你知道吗,那晚孩子流了很多鼻血,吓死我了,却不能让千里之外还在睡梦中的你分担;我幽怨你缺少与我和孩子相伴的节假日,看着别人的孩子在父母跟前快乐的玩耍,我的心就补揪得很痛。亲爱的,我不想被生活的忙,让我们的爱变得沉默,我不想因为距离让爱变得模糊和惆怅。

亲爱的,还记得几年前,你的一位出车祸的同事吗,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位豪情男儿,说没就没了。看着家属撕心裂肺般地痛哭,才知道当生命失去时是多么可贵。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会为你担心,担心你的安全。你就像是一根牵扯风筝的线,时时揪扯着我的心呵。每一次,只要是有关于矿难的新闻,我必定得最先了解,我希望你安全,更希望你们的企业安全。

亲爱的,时光流逝,整整8年了,你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火一样的热情,像一颗不知疲倦的螺丝钉,在早霞中、在星光下坚守着你的责任。才40多岁,却已是两鬓染白,让我莫名的心痛。为了孩子,我不得不放弃工作,做起了专职的家庭主妇,渐渐习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我一直默默坚守是因为我心中有对你和孩子的爱啊。

从竞成呱呱坠地开始,历经着他每一步的成长,很多事你都不知道,如今他已经快6岁了。他小的时候,总是很粘你,每次你走后,他都会伤心的哭着找爸爸。每当此时,我虽然会伤感但也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得一榻糊涂……然而现在,由于只有你休假在家,你们父子才能相聚,常常过几个月才能再聚首,儿子对你都生疏了。可是我知道,没有你的付出,又哪能撑起这个家呢。

亲爱的,谁都知道矿工是一份高危的行业,曾经因为你选择了这一行我们都有过纠结,但我能理解你的选择。我希望你时刻小心、工作细心,把“安全”放到首位。因为“安全”两字重若千金,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

安全就是天,如果没有了安全,哪会有幸福呢?

亲爱的,你和你的同事们,都是最可亲可贵的人,因为你们有着最真诚的心灵,你们给予这个世界光和热,你们是家庭的顶梁柱,你们背负着无数家属殷切的期盼。矿山的安全发展,需要你们奉献力量;慈爱的父母需要你们尽孝心;孩子更需要你们的关爱。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石。为了这美好的一切,你必须时刻崩紧安全的弦,容不得丝毫马虎和侥幸心理。

亲爱的,请你牢牢记住,你的生命,并不仅仅是属于你一人的,因为你的肩上有泰山一样的重任,你的平安就是我们的希望,就是家庭的幸福。

亲爱的,作为一名矿工的妻子,我知道你必须从不“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做起,按章操作才能保障安全。只有你们安全了,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才有幸福期盼。

昨天你给我说,你们公司正在开展各类“安全月”活动,你必须恪守安全诺言,脚踏安全基石,用安全生产意识,安全行为方式,排除“安全隐患”,把每一天都做当“安全生产日”,把每一月都当做“安全生产月”。

亲爱的,我知道此刻你正在上着班,儿子却已在自己的小床上酣然入睡,是那么的踏实与幸福。窗外的暴雨狠狠地击打着阳台玻璃,我相信这一场暴雨过后,彩虹会更加绚烂,那是因为有你安全地付出,我们才能享受到这平静与幸福!

此致

爱你的妻

泛黄的记忆作文 篇6

——写在前面

我习惯的看着房间的右上角,不知道我的思绪又到达何处。

蒙胧中,睁开双眼。一台黑白电视机工作着,我发现自己躺在沙发上,身上觉得很无力,抬头望望窗外,烟雨般混沌。我发现这个只有一间房间的家,似曾相识,已经泛黄的墙面上,还留有铅笔的印记,一条条不知为何产生的线段,交织盘桓在墙面上。

我伸出右手,试探似的用我的食指触摸着茶几,堆积着厚厚的灰尘,已经被岁月深深烙下了痕迹。看到风扇转动着,我才觉得真的有点热。房间很昏暗,暗得我并没有发现灯的存在。土黄色的家具,颜色出奇的一致,但由于我的存在,都变的伤痕累累。那只剩下半扇门的衣柜,装了我们一家三口为数不多的衣服。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一切都那么紧凑,导致我那么容易的撞上这撞上那,这似乎也成了我值得我回味童年的一项。

这一切似乎随着我的追忆变的苍老了。

记忆中的我是那么喜爱生病,在不大的厂医院内,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医生,护士。直至青霉素对我无效,直至小屁股都充满针眼。我不能说我不幸,至少我体验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体验的经历,我更加爱惜我的身体。爸爸回忆说,那时的我,感冒了眼睛就变双眼皮,发烧就会话很多,这已经成为我的标志了。

童年的我喜欢和邻家的孩子些玩,一起到我家站到沙发上,疯狂的跳来跳去,直至后来沙发一碰就嘎吱嘎吱响。那时的家住在小学的里面,所以我经常跑到教室跟前偷听。但我并不认为我那是喜欢学习,因为我那时的确很爱动,很难静下来,后来我学画画才改正了这点吧。

骑车是我后来的爱好,我家面前有个大坡,我就和玩伴们穿着“石林”牌的球鞋骑着我那辆没有刹车的自行车,飞速滑下,最后将脚一垫,车就算停了。为此不知道磨坏了多少双球鞋。直到有一天,我的坐骑散架,才宣告我的与自行车为伍的生活结束。

小时学了8年的画,学了4年的乒乓球。我想过当画家,想过当乒乓球运动员,但都被现实一一的抹杀了。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真正的梦想是什么,或许就只是闭上眼睛慢慢回忆这些瞬间,因为这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南拳妈妈说。

被誉为基业长青的企业为何泛黄了 篇7

成功的企业通过捕捉到“突变式变革”而崛起和壮大,在漫长的“渐进式变革”中,不断积累领先优势。在这过程中,大企业开始建立和完善应对“渐进式创新”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这使它们能以规范、高效的方式来调整自身,进而适应“渐进式变革”阶段里的各种创新趋势。

但大企业的完善制度和强势企业文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令其在漫长的“竹筒”阶段里,不断拉大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扩大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当下一个“竹节”阶段来临时,它们又普遍地表现为不适应,这时就成了掣肘。诺基亚2007年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清晰地诠释了上述观点。

全球软件界霸主微软,在面对社交网络和新一代移动终端等变革创新时,其表现之糟同样令人瞠目结舌。我一直搞不懂,微软为其Surface在全球做广告时,为何会以其支撑架打开的“咔嗒”声作为卖点?这地球上真有人会为了每天听几次脆生生的“咔嗒”声,去买Surface?

近代史中,划时代产业革命大概平均30年出现一次,也就是说,世界500强企业在不到两次划时代产业革命的周期里,就会被淘汰掉——抓住一次而崛起,错失下一次而开始走上覆灭之路。

随着科技发展,产业周期有缩短的趋势。并不是大企业看不到技术变革的趋势,而是其既有的机制和文化无法适应新“竹节”式变革。处理“竹筒”渐进式变革相对容易,老板看清楚了趋势之后,作出部署即可。但竹节时代的挑战是,企业经营者是否真的知道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

“做手机的老板是否是最时尚手机硬件和软件的超级爱好者?做成衣的老板自身是否对时尚有极高的鉴赏品味……在漫长的时间里,每每总是“稍作调整就能适应”的思维模式,令企业经营开始僵化,企业文化慢慢固化。

微软十年前就看到了平板电脑的重要性,但业界直到2010年苹果发布iPad,才真正搞清楚什么是消费者需要的平板电脑。即便有iPad的范例摆着,有各种市场销售数据参考验证着,把微软和英特尔绞尽脑汁搞出来的“超极本”翻来覆去地看,只是台加了触屏、降低了功耗的笔记本电脑而已。发布完“超极本”,微软和英特尔似乎踌躇满志,作为冷眼旁观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头们受过去巨大成功自我禁锢是何其之严重。

工商管理理论研究迄今无法处理的课题是“竹节”式的“突变式变革”,所以工商管理学者无论如何研究基业长青,总面临见光死的窘境。著名的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1994年写了畅销书《基业长青》,没过几年,那些本该“常青”的企业,挨个倒闭或惨淡发黄了;之后他做了深刻的反思,继续研究, 2001年又出版了《从优秀到卓越》,可还是没过几年,那些本该是卓越的范例企业,又惨淡发黄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搞得柯林斯都不敢再写书了。

我们总想偷懒,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所以,不时有管理学大师高呼发明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之道”,宣称可以像公式推导一样打造基业常青的卓越企业,结果却总被证明是在“刻舟求剑”。

说到底,企业是由人创立和构成的,人会衰老,企业也会。成功的大企业寿命相对较长,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在积累衰老,表现就是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中的相对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笼罩在大企业头上的创新难的魔咒,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所以说,对于大企业而言,在变革时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给自己画的各种经营领域限制(因为“竹筒”阶段的成功需要聚焦)、利润门槛(低了不做)、分配模式禁区等,这里面有表现为成文的企业制度,也有表现为不成文的企业文化,反正是阻碍企业适应新时代的掣肘。

中国刚成长起来的一批大企业,也面临“突变式变革”的考验。可以预见,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将开始步上衰落,但我们衷心期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完成自己的涅槃,去演绎类似于当年IBM大象也可以跳舞的经典传奇。

泛黄的回忆随笔 篇8

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春秋,人生总是起起落落,霎时间漫天风雨,霎时间或又一道彩虹。 我们总是有那么多,不舍得忘记的回忆,总是经历那么多,不忍破碎的事情。但是在俯仰之间,在岁月的飞逝之间,我们又能留住什么?又能记得什么?又能得到什么? 从没有人教我,如何挽留,飞逝的光阴;从没有人教我,如何回到,儿时的回忆;从没有人教我,如何再见,错过的美景。

但是,人啊!感情总是那么的丰富!心,却是那 么的贪婪…… 明知,是留不住这一生一世的。但是,依旧,义无反顾,绞尽脑汁的去挽留,挽留那一刻,停留在心间的美好。 有人用色彩,涂抹那一刻缤纷;有人用相机,停留那一瞬感动;还有人用纸笔,书写那一瞬间心灵的感悟。 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但却人人,都是小说家。所有的人在世的时候,总是有长篇大论的故事,描述着他的一生。而这些故事,用色彩,涂不完,用相机,拍不完。唯有一杆笔,一张纸,组成一篇文……

千万不要感到伤悲!这是留给自己,留给世人,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篇文,便可以随着你的心情,随着你的喜好,记下,或喜欢,或厌恶,或难忘,悲伤的记忆。 倘若你真的这么做,那么,这篇文,也可证明,你来到过这世上,你有过一个,或精彩,或压抑的人生。 这篇文,你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提笔,你可以在小的时候,便开始记,你的一点一滴,也可以在老了之后,再去回首,你的人生过往。 许多人称这为日记,周记,月记,甚至年记。

零碎的青春泛黄的记忆随笔 篇9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喜欢用青春这个词,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又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多愁善感。如今,我们习惯一个人听着有关青春的歌,看着有关青春的电影,拾取一路上的零零碎碎。

去年的如今,我在为我的大学咬牙最后一搏,今天,坐在并不满意却在意料之中的大学里平静地看待过去,其实,有些事过去就没那么在意,有些路,只是有关青春的一个拐角罢了。

小时候,青春意味着快快长大,稍稍大些后,青春就是关于我的一切,现在啊,越来越不明白青春这个东西了,只知道现在的我们正在拥有它,却不是永恒。过去的它一直都在,而我们却不会去思考它,只留下了点点滴滴地回忆给了现在的我们。也许啊,只有到了现在这个还有关青春的年纪,才会再回头去怀念、去思考那过去的人和景,物与事吧。毕竟,他们与青春有关。

一直以为,青春就是一段特定的时光,一条必经的小路,一个人可以头也不回地走完这条必经之路。但是走过了一段才会发现,那些记忆里的青春是零零碎碎的画面,在这些画面里,我们走过无数拐角,遇见各色各样的人和事,我们哭过,笑过,奋斗过,失落过……当然,这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只是告了一个段落。

青春是美好的,拥有过的人都喜欢去怀念,无论是奋斗的青春,还是挥霍的青春,只要是青春,总归是有故事的。但是,青春的岁月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过往,不会永恒,我们要懂得珍惜这样的岁月,去珍藏有关它的记忆。

那年高中,是青春里一段特殊的岁月,这段岁月里包含了太多太多,充斥着酸甜苦辣,形影不离就是兄弟,亲密无间就是爱情,名列前茅就是优秀。。。当然,最难忘的日子肯定是高三那一年,我们习惯在冬天的清晨穿越有点昏黑的寒冷,我们习惯在每一个睡意昏沉的课间倒下,我们习惯在漫无止境的试卷上奋笔疾书,我们习惯在每一个的奋斗的晚上思考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喜欢冬日的暖阳,喜欢那小清新的文字……我们在每一次考试过后伤心的哭泣或是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我们努力把心中那对于某某的爱慕压在心底,我们总是在老师的催眠曲中不知不觉地倒下……。最终,我们远离这段让人既爱又恨的时光,今天,我成了一个旁观者,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那一段取名叫做青春的故事开始在青春纪念册中渐渐泛黄,散发着墨迹书香……

泛黄的家书的散文 篇10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不是没遇到爱的人,而是遇到却最终错过;世界上最伤心的事,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他爱过你后,最后却不爱你。

成功,其实薄如一张纸,穿过了你才会知道。但是,在没有抵达之前,它是那么遥远!许多人都是在九十步之后倒下的,九十步之后,每一步都比之前所有的步履更艰难。

不停的前行,不停的遗忘,不停的寻找。旅行即是换个心情,看风景,感受人生!

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男人只有穷了,才知道哪个女人最爱你。女人只有老了,才知道哪个男人真爱你。陪伴,不是你有钱我才追随;珍惜,不是你漂亮我才关注。时间留下的,不是财富,不是美丽,是真诚。喜欢一句话: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

人世间纷纷扰扰,彼此互相原谅与担待,演绎着这世界所有的恩怨情仇。看红尘沧海桑田,一时一事,本无定数。面对着一切,过去了就放下,无需纠缠,从容淡定,犹如云聚云散。每一天,每一刻,都是结束,也都是开始。

时光已经泛黄,过不去的都过去了。人生活在得失间,得亦是失,失亦是得。你越怕、越担心、越不敢迈步,厄运越会降临;你越乐观、越积极、越是勇敢面对,好运就会来到。所以,当你感叹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时,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分手后,多记念那个人对你的好。跟一个人相爱,哪怕只有短短几天,也值得回味,或许后来的发展并不如自己所愿,也别记恨对方。想想我们的一生,爱过的人或被爱的次数,屈指可数。相爱过,也美好。

曾经恩爱的两个人,在恋爱时都希望能够天长地久,可是,有些伴侣相处越久越没感觉,出现审美疲劳现象,陷入情感危机。或许,两人并非不爱,只是生活过于单调,需要变换一种新鲜的相处方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长叹,一生为一人。

女人的老去,从她着急嫁人开始。

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还有我自己相信我,不要去想,是否有人在乎我,我的生活很安静,自己做主挥洒任意地自我。悲伤时,狼狈的哭相也很精彩。泪干后,仰头狂笑的是那样地灿烂。失意时,默默地寻找心灵久违的归宿。高兴时,勃发全身所有的激情。永远的,让自己活的很漂亮,很漂亮!

我会努力,努力的做好自己,但我一样还是当年那个我,只是事情愈来愈多,责任愈来愈重,但一样我只有24小时,我也只有一双手两条腿和一颗心,我也希望有三头六臂,但是我没有,所以,我还是会用认真的方式前行,如果可以也稍微多给我些体谅和一些小贴心可以吗?

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感情就像白米饭,浪漫就像桌上的菜。人饿时,会想着吃饭,但吃完后,更多人喜欢评论菜好不好吃,而忽略白米饭的味道。

古籍泛黄,岁月犹香杂文随笔 篇11

冬天,姥姥突发脑梗住院。

我跑到医院探望,老人躺在病床上,见到我,饱经风霜的脸上又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就如一本已被岁月磨洗得泛黄的古籍,一次次的雪落霜至,一阵阵的风吹雨打,零落了泛黄的纸笺,销蚀了健硕的墨痕,也模糊了老人的记忆。

“臭小子,又浪费粮食。当初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连棒子面窝头都吃不上。”因为我小时候顽皮,不好好吃饭,总是免不了让老人用这句话教育一番。

“姥姥,您还记得这首诗吗?”

“不记得了。”

“我给您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拿着一本早已泛黄的线装《唐诗三百首》一字一句的念着,老人也静静的跟着我一字一句的念着,冬日的暖阳,也静静的温润着老人鬓边微微颤动的银丝。

我几乎是小心翼翼的捧着这本书诵读,因为它和老人一样,早已不堪岁月的重负。五十年前,老人举着它,将诗篇诵读给坐在教室里无数求知的学生,而五十年后,我捧着它,将诗篇诵读给坐在摇椅上几乎失忆的老人。

“当初日本鬼子进村……”

“当初解放战争的时候……”

“当初唐山大地震的时候……”

“当初……”

垂髫年纪,我蹲坐在小板凳上,听过老人太多的“当初”。祖辈经历的苦难,仿佛只是过眼云烟,变成了老人津津乐道的笑谈,而笑谈背后的说教,却被老人融于诗句,变成了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和泰然达观的人生哲理。

“当初日本鬼子进村的事,您还记得吗?”

“忘了。”

“那唐山大地震的事呢?”

“不知道。”

我蹲在老人的身边,希望老人能再给我讲一讲“当初”,却已经变成了奢望。少时的叛逆,让我对老人的说教统统无视,如今的成长,我想对老人人生的解读却成了无奈。

而老人现今却给我出了一道人生的难题,让我仅能凭借着记忆去解答,她则优哉游哉的端坐在木椅上微笑着看着我,一言不发。

于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我重新翻开那本《唐诗三百首》,听着老人微微的鼾声,我轻轻的一页一页翻过,从第一首《悯农》一直到最后一首《题乌江亭》,破损的书页上,大多数是老人留下的笔记,也有我儿时随老人学诗时无聊的画笔涂鸦。只不过,这已经变成了老人心路的轨迹、岁月的留痕。

泛黄的纸一页一页的翻过,一种老书特有的发霉似的异香便飘了出来,就如同一坛老酒,经过几十年的封藏,味道变得醇厚而浓重,也如同老人的人生,经过峥嵘岁月的洗练,心境也变得耐人寻味、悠游自得。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八个字被写在了书的末页,我像是发现什么一样拿给老人看。

“这几个字是您写的吗?”

“是。”

上一篇:中国梦-习近平下一篇:总复习1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