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m3u1单元设计教案

2024-10-04

3am3u1单元设计教案(精选7篇)

3am3u1单元设计教案 篇1

《鹿和狼的故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贪婪 凶残

2、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美丽 善良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3、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4、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那些学习要求?(学生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然后回答)

生回答后是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再认真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5、教师:明确了学习要求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鹿和狼之间的怎样一个故事呢?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开始吧。(学生读)

教师:初次阅读,同学们产生了哪些阅读的感受啊?咱们说一说,请你讲。

学生: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文中叙述了狼与鹿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而最终给森林带来灾难的故事。

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有这样一个特点,前面是先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后面是讲道理。

师:对,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课文。(在课题旁板书:叙事说理)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个故事以及它所要说的道理呢?

学生: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

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阅读课文。学生:我认为还可以通过朗读来理解。

教师:你们说得不错。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在过去的阅读实践当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这篇课文先叙事后说理的特色,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可以把能够引起自己思考、感悟的语句圈画出来,做上批注,还可以像你们说的那样一边读一边体会。我们一会儿可以在自学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下面,开始自学。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的大意是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使鹿得到有效的保护,采取了消灭狼的方法,结果不仅使森林遭到了破坏,也使鹿的数量急剧减少。

2、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分段。(按叙事说理的方法可分两个部分:1——6自然段是叙事的部分;这部分说的是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下令杀狼致使森林毁灭的事。7——9自然段是说理的部分:凯巴伯森林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相互联系的关系。

3、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2、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抓课文重点,解疑

1、导语:

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下令消灭狼。狼被消灭后,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6节。

2、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儿下令消灭狼)

3、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指名学生朗读)

罗斯福的这种做法结果不仅使森林遭到了破坏,也使鹿的数量急剧减少。

4、讨论:

看小黑板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为了保护鹿,而消灭狼。一旦没有狼的话,鹿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超出了森林的限度,那么它也会毁灭森林的。所以我们人一定要尊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狼和鹿的数量合理就会保护森林,优化鹿群,从课文这个事例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森林就会毁灭。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蛇与庄稼》这篇课文讲了蛇吃老鼠,庄稼获得好收成;猫吃老鼠,苜蓿获得好收成。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全文。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儿下令消灭浪,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警示牌: 请不要再打伤狼,维护凯巴伯森林的平衡,让世界更美好。

道理: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板书: 狼 和 鹿

贪婪 凶残 美丽 善良

“功臣” “祸首”

不该任意捕杀 不该特意保护

保护生态平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总课时:

34、35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____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这些山称作“父亲”。印第安人相对比较封闭,他们不愿陌生人打扰他们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许多村落还没有电、自来水和电话、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目前美国有印第安人253万,分属560多个部落,居住在200多块印第安保留区内。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⑵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⑶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⑴ 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⑵ 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⑶ 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⑷ “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⑸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⑹ 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⑺ 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教学反思:

第一、二课时指导习作

A案写建议书

课前准备:通过书本、杂志及走访了解现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搜集。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评: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习作前要做一定的准备。引导学生回忆所见所闻,交流自己了解、走访的情况,互相启发,是“建议”的目的更加明确。]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

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

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

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

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评:读中学写。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建议书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要求,这些正是应用文写作的关键。]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评:在巡视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

B案看图写话

课前准备:了解什么是漫画,搜集有关环保的漫画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动的内驱力。利用漫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更主动更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评:漫画人人爱看,但对其内涵却不见得人人都懂。老师几句点拨,深入浅出,有助学生理解图意。]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评:会审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通过指导读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评:巡视指导增强针对性,而当堂点评更有利于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同时,保证习作质量。]

第三、四课时 修改评议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评: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完成初稿后,学生在自改、互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习作要求,在遣词用句上也更有心得。]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评:佳作欣赏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更是一种“榜样”,何况这榜样就在身边。]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乐于表达”,可见保持学生习作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展示习作优点,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更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评:通过小结、点评,为学生导向,帮助学生看到优点同时又认清不足。] [总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同时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本次习作教学,前有指导,后有讲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实践、积累,看得出设计者的长远眼光和良苦用心。]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口语交际习作四〉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评:唤起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回忆,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评: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组内交流讨论

(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学生根据表达需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组内交流讨论

(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评:“精点子”的评比,着眼现实,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将环境保护的大主题,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小细节中。]

[总评: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每一次的练习都有较明确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规范。]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2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语文单元基础训练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用部首法。训练按偏旁部首归类积累词汇。写出有关词语的近义词。改正病句中用错的词,准确使用词语。

2.在观察景物的基础上练习说话,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顺序一句一句说清楚。

3.通过阅读短文大体了解内容;能找出短文重点句子,受到思想教育,并丰富语言。

4.把最近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讲给同学听,要求把事情经过说清楚,然后写下来。

教学思路:

1.字词句的训练力求揭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加训练的效果。

2.保证时间,以练为主,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3.说话、作文训练,把重点放在要求说(写)清楚、完整、通顺上。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部首法的顺序填表。

1.读题目,明确填表的要求。

2.谁来说说按部首的步骤?要既准又快,关键是什么?(准确地确定部首)部首的位置一般在字的什么部位(上、下、左、右、外、中坐、起笔)

3.看看今天要查的四个字,你觉得哪个字较难确定部首?(估计学生提出“束”字)

“束”是独体字,一般查起笔(一部);另外,它去掉中间的“扁口”的部分也是部首,因此,还可查“木”部。

4.请大家选择“束”的一个部首并填表。

查后样对,注意“束”在字典里有几个义项,这儿当“完了”讲,“结束”指事情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

5.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查另三个字。查后校对。赠:贝部; 12画;“赠”当“送”讲;“赠送”指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表:衣部;2画;“表”指外部,与“里”相对,“表示”指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避:辶部;13画;“避”为“隐藏”,“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

二、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这九个部首大家会读吗?(指名读)

3.能说说这些部首的使用特点吗?(比如“木”部,由它作部首组成的字都同“树木”或“木头”有关。)

4.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写出带有这些部首的字,看谁写得又对又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写后师生校正评议,要求把字写正确的同时还要写端正。

三、给下面每个词写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1.汉语的词汇很丰富,表达一个意思往往有几个意思相近的词。

2.请大家给下面的词分别写出两个近义词。

灵便――灵巧 灵活 温暖――温和 暖和

喜悦――愉快 欢悦 仿佛――如同 好像

3.这些近义词尽管意思接近,但还有差别。我们要仔细体会这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写作时选用最恰当、最确切的词儿。因此,我们掌握的近义词越多,词汇也就越丰富,写作文时挑选的余地也就越大。

四、下面句中哪些词语用得不合适,说说为什么,并改正过来。

1.读题明确要求。

2.默读句子,找出不合适的词语,并想一个恰当的填在括号里。

3.讨论,并说明理由。

(1)“热心”应改为“热情”。“热心”偏重于待人热情,对人、对事有兴趣,肯尽力。“热情”重在有深情厚谊上。

(2)“爱护”应改为“爱惜”。“爱护”重在“护”,对象多是能够被伤害或损坏的。“爱惜”重在“惜”,对象多是能够逐渐消耗,易于浪费的。

(3)“坚定”应改为“坚持”。“坚定”一般用来形容信念、思想、立场等,重在不动摇。“坚持”重在保持、持续下去。

4.请大家用“热心、爱护、坚定”各说一句话,以便进一步区别词义和用法。

五、说话。

(为便于指导,课前可统一组织学生游览,游览时注意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1.谁能用一句话,把我们什么时候,去哪儿游览说清楚,还可加上天气和周围的环境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子表述同一个意思)

2.在那儿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景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色彩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特点)

3.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大家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就按什么顺序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示先后过渡的词语,如:先……接着……最后……;穿过……我们又来到……)

4.看着这些景物,你的心情怎样?

5.自己练习。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六、指导阅读“朱德同志尊敬老师的故事”

1.默读全文,思考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读后讨论。(说的是朱德同志尊敬老师的事)

2.再次默读,思考讨论短文共几句话?哪一句话最重要,体现了短文的主要意思?

3.划出不懂的.词语,着重理解短文中带点的词语,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4.通过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是介绍朱德身份的?

(2)“白发苍苍”说明什么?

(3)朱德见到老人进来后有哪些举动?共几句话?(抓住表现朱德言谈举止的词语“立刻”站起“迎上”“敬礼”“伸出”“紧握”“亲切”“叫”“请坐”“等”“才”等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朱德的这些举动说明什么?

(4)从哪几句话知道了这位老人是朱德的老师的?

5.阅读短文,体会朱德同志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1)这篇短文主要写的什么?学习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应该怎样做?

(2)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短文的?(总结学习方法)6.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七、指导学生作文。

1.读题明确要求。

2.引导说话:什么样的事是有意义的?(对别人有帮助,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想一想,你们最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引导学生先个别说,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事师生共同说。)

3.结合课文《亲人》第5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我”帮助老奶奶洗衣物的事情说清楚的。(教师点拨:时间,人物,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4.把学生刚才有代表性的事情,引导学生讲清楚,说具体。

5.学生口述。师生评议。

6.学生动笔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设计教案:单元基础训练 篇4

1.复习汉语拼音,能直呼音节,写出汉字,并比较不同的韵母。

2.写出带有指定部首的字,认识相关的构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3.辨析形近字,比较字音和字义,提高运用汉字的技能。

4.培养学生恰当运用词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继续学写留言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读音节,看看每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写汉字。

1.指名读题,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些什么。(读、看、写)

2.出示音节,直呼。

3.比一比每组两个音节的韵母有什么不同?

(1)上面四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2)下面四组,声母不同,韵母也不相同。(第四组除外:声母不同,韵母不同)

4.程度较高的班级可告诉学生:

(1)ui、un、iu自成音节时应还原成:wei、wen、you。

(2)j、q、x与üe相拼应写成jue、que、xue。

5.看音节写汉字。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齐读题目,说说要求。

2.指名认读部首并说说带有该部首的字一般与什么有关。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3~5个。(最好写本册学过的)请两人演板,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4.集体评议,自己修改。

三、读读比比,再组成词语。

1.读题,思考:这一题要我们做什么?在题目的有关词语上加“.”。(读、比、组词)

2.分四人小组认读、讨论:每组中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何异同?可用什么方法加以区别?如何组词?

3.汇报各组自学情况,集体评议,老师相机指导。

4.各自在书上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一、下面的词怎样搭配合适?用线连起来,再写在后面。

1.指名读题目,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些什么。(想、连、写)

2.读词、找规律: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

3.析例:“闭一眼睛”表示做什么。

4.每组中单音节的词应和后面哪个双音节的词连在一起,自己试着连一连。

5.汇报、评议,抄写在后面。

二、读句子,把带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里。

1.读题,看看题目有什么要求。(读、换、写)

2.举例,介绍做此项练习的方法。

(1)读句子,看看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2)想想带点的词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想好后写在括号里。

(3)写完之后把句子读一读,看看是否合适。3.师生共同完成1、3;2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三、读一读,回答问题。

1.自己自由地反复地朗读,思考:这篇短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带着文后两个问题边读文,边思考。

3.讨论文后问题。

(1)你的理想是什么?

(2)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实现理想还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有老师的教育和帮助。)

(3)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的理想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各自的理想)

4.短文是以对话形式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语气。

第三课时

写话

写留言条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留言条的内容与格式。

二、默读此次写留言条的内容与要求,用——、~~~~~做相应的记号。

1.留言条的内容:小龙找小岩一起去看孔老师,小岩不在家。小龙让小岩定个时间,通知他一起去。

2.要求:替小龙写张留言条;按留言条的格式写。

3.口述留言条,老师相机指导。(要引导学生说清楚明白,切忌啰嗦。)

4.写留言条:

(1)请两位同学(一好一差)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写完后,同桌互相交流,再共同评议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留言条。

(2)交流、评议的依据。(小黑板挂出)

①格式是否正确。

②留言条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③语言是不是完整、通顺、连贯。

④书写是否整洁、端正。

3am3u1单元设计教案 篇5

11、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蝗宋镄蜗螅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心畹钠膛牛构思的巧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坛上S腥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3、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

(1)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五、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  于勒。

12  心    声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OO@@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       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  ‘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15、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

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范文

★ 语文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教学设计

★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教案教学设计

3am3u1单元设计教案 篇6

说理散文也称哲理散文,议论散文,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积累字词(注意字音和词语的解释)

编纂(zuǎn)万胜胪欢(lú)中圣(zhòng)勒令(lè)时日曷丧(hé)不肖(xiào)恬退(tián)馨竹难书(qìng)佼佼(jiǎo)睿智(ruì)愤世嫉俗(jí)熠熠(yì)瑕疵(cī)怏怏不乐(yāng)

发祥:最初发生。//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指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时日曷丧:这里指残暴统治者为什么还不灭亡。//万胜胪欢:万胜欢呼。//一治一乱:一种是“治世”,一种是“乱世”,指二者交替循环。//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游刃有余:厨师的刀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众目仰望:大家都很尊敬、敬仰。//至善至美:好到极点,美到极点。

二、词语辨析

1、品位、品味:品位,名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品味,动词,品尝。

2、嗜好、癖好:词性和意义基本相同,都指对某一事物有特殊的兴趣,但它们的程度不同,癖好,重一些

3、兑现、兑换、对换:兑现,比喻说到做到,实现诺言;兑换,就是折换;对换,指对位互换。

4、审查、审察:审查,指检查核对;审察,指仔细观察。

5、驱除、祛除:除去的对象不同。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对入侵的人等;祛除,指除去疾病、疑虑恐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魔。

6、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干脆爽快;开门见山,比喻直截明快地谈及或写及话题。

7、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偏重在“繁荣”;蒸蒸日上,指能上升或提高的事物的上升或提高,重在表明事物的`发展。

8、发掘、挖掘:发掘,强调努力去发现那些隐藏、未被发现的事物,有发现并挖掘深藏物的意思;挖掘,强调把深藏之物找出来,使它显现。

9、名列前茅、首屈一指:名列前茅,强调名次列在前头;首屈一指,强调质量最好。

10、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泰然自若,形容镇定、从容、不慌张的神情;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舒适、不紧张的神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课本知识作进一步的梳理。

初中语文第五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篇7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五篇文章从内容看都是谈文化艺术的,但侧重点不同:《安塞腰鼓》和《绝唱》描摹的是颇具民族风格的艺术表演;《社戏》记叙的是一段月夜看戏的文化经历;《在声音的世界里》抒写了作者在音乐世界里的体验和感悟,《摆渡》则要人们从故事中悟出文字的功能及创作真谛。从写法上看,作为散文,《安塞腰鼓》和《在声音的世界里》以场景或片断连缀成文;作为小说、寓言,《社戏》、《绝唱》和《摆渡》记叙了“看戏”“听戏”“摆渡”的全过程,情节完整。后三篇文章在叙事国或铺垫蓄势,或托云烘月,或对比映射,各显其妙。从语言上看,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使每篇文章更具艺术的魅力,但又显现各自的风格:如《安塞腰鼓》词语简洁有力,句子激越铿锵,善用排比渲染气势。《绝唱》语句优美新奇,妙用比喻描摹歌声的婉转和韵味。前者给人以“骏马秋风塞北”的刚性美、气势美,后者给人以“杏花春雨江南”的柔情美、神韵美。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前三篇侧重语言的欣赏和积累,后两篇侧重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思考。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4、练习写心得。

三、单元教学方法与教具

1、教法:讲授、导读、自读相结合

2、教具:小黑板、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设计(共11课时)

第1、2、3课时《社戏》

第4、5课时《安塞腰鼓》

第6课时《绝唱》

第7课时《在声音的世界里》

第8课时《摆渡》

第9课时《汉语知识》

第10、11课时单元总结课

第一、二、三课时

一)、课题:社戏

二)、课型:讲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方法。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情。

3、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

4、认识农村朋友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和童年生活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却以社戏为题,如何解决本文材料的选择和主题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理清文章的层次脉落和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所以这两点是本文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1、议论法(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能让在学生讨论中碰到思维的火花,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身心特点进行讨论。)

2、朗读法(许多优美的语句可通过读悟出)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怀念过去的岁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篇小说,也是回忆童年的。

(二)解题

1、什么是“社戏”呢?

2、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xxxx,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3、〈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鲁迅。

(三)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四)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全班交流所查字、词。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共记叙了哪些事情?

4、讨论、交流:

(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

(3)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4)归途“偷豆”。

5、辩论:联系课题,是否该把这些事情删去?

(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向往。

(2)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铺垫。)

(3)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歌颂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大自然。)

(4)归途“偷豆”。(通过对双喜、阿发等小伙伴言行的生动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无私的品质。)

小结:通过辩论,理解了以上事件都是围绕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一主题的,是以社戏为线索把这些事串连起来的。

(五)存疑、作业

既然写“社戏”,却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倒写了许多对戏的不满,为什么?

第二教时

(一)回忆旧知:

1、本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2、交流作业(存疑)

(二)研习课文

1、思考: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用此人的具体表现来说明你之所以喜欢的理由。)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双喜:(A)对我叹息同情

(B)“大悟似的提议了”,“我写票!……”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C)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他马上安慰我,表现了他的善良。

六一公公:(A)小伙伴们偷了他的豆,但他没有生气,只责备说:“……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

(B)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高兴地说:“这是应该的。”

(C)听见了“我”夸他的豆好他竟然非常感激,还给“我”母亲送了很多的豆。六一公公是个和善、淳朴、爽朗、热情好客的人。

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的多”。阿发是慷慨无私的人。

2、本文既然以刻画人物为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写景呢?

(1)自读课文,用曲线标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4)交流对写景作用的理解。

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等多角度优美景色的描写,表达了“我”和小伙伴们看戏的急切和兴奋之情,热情的歌颂了大自然。

(设计说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落实教学目标3。)

3、质疑

(设计说明:敢于质疑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必备的心理条件。质疑能解决学生在课文理解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挑选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读后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布置作业

(1)思考质疑题

(2)完成练习一

第三教时

(一)交流作业情况

1、交流质疑题

2、检测练习一

(二)思考

戏并不好看,豆也并不好吃,但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字面上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怀念那夜有趣的生活和真挚、友好的小伙伴。抒发了“我”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设计说明:解决此环节,本文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

(三)归纳主题

本文写“我”童年时在平桥村的生活和看社戏的愉快回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小朋友的热爱。

(设计说明: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2、突破难点。)

(四)课堂训练

写一段描写某个季节景色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

(设计说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想像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主题材料人物

热爱农村生活一、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双喜聪明

热爱劳动人民二、看社戏热情

向往自由生活三、“我”对看社戏和偷豆的怀念六一公公和善

好客

阿发纯朴

上一篇:宣传报道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希望的人生励志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