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精选11篇)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 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 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 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链接:《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导学(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常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jí( ) 簌簌( )
cǎn淡( ) 踌躇( )( ) 迂( )腐 橘子( )
栅栏( )( ) pán shān( )( ) 拭( )
举箸( ) suǒ屑( ) 惦记( ) 晶莹( )( )
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 ④失业在家:
⑤短时间停留: 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⑦衰颓败落: 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
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⑩细小而繁多(的事):
3、常识填空
《背影》选自《 》,作者 ,字 ,江苏扬洲市人。现代 家, , ,民主战士。他著有诗文集《 》,散文《 》、《 》。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事件
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一.读背影,动真情。
①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②“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
③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 爱”的,那么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令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④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说说文中写“我”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深情朗读第六段,善学者背诵第 六段。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2
1. 第2课《芦花荡》一文中的第54段写道:
“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不是我的本事。”这句话表达模糊不清。结合上下文来看, 意思是要写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自信和机智勇敢, 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 误将双重否定和反问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不妨将原句改为:“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才是我的本事!”或:“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2. 在第11课《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篇3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4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 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 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林则徐虎门销烟” 思考回答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目的: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 帝派 到广州禁烟。虎门销烟时间: 意义:
2、阅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思考回答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原因: 时间:
经过: 结果: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英雄人物: 最大抗英斗争:
3、阅读“中英《南京条约》”思考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时间: 性质:(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还有哪些社会矛盾?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是 年
月,年结束。清政府战败,年 月被迫签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2、鸦片战争使中国 社会标志着 的开端。
3、基础训练:知识闯关1--6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7、9
5、构建知识网络 原因:
经过:
鸦片战争 结果:
影响: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何厚荣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 点:火烧圆明园。
难 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思考回答(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发生时间: 至。主凶 帮凶。(3)火烧圆明园。时间:,真凶。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了 和,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
2、阅读“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思考回答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阅读“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思考回答
(1)、年夏,太平军将领 率军进攻上海,大败洋枪队。
(2)、1862年9月,太平军在 省 击毙洋枪队头目。
二、合作探究
1、与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组织、有纲领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目的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 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四:巩固训练
1、为了,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年被 焚毁。
3、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
4、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是,起义时间是,地点是,定都
5、基础训练:单元精解1--6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5
2017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部教案(中学老师必
备)
即将开学啦,领取到部编版新教材的老师,是不是一脸的愣逼~~~嗯,下面小编给各位老师带来2017年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的新教材的全部教案,中学老师必备的资料哦。(*^__^*)嘻嘻……不需要太感谢小编哈。当然,资料有不断更新的,如果需要更多好资料,大家啊都可以去看看呢。完整版的全部教案,请私信给我,这套教案的私信关键词:012私信方式是这样的,请先关注,接着点上方的那个我们头条号的头像,然后页面头像旁边会有一个发私信按钮的!记得私信关键词是:012哦。预览下整章节的教案吧:2017年秋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记得私信012哟!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6
【助学资料】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散文从表达方式上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属于叙事散文。【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精彩语句理解】
一、体会课文中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话)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话)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的话)
5、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8、“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 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读《背影》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3、父亲走路“蹒跚”的原因是:
4、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的 作用:
5、“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我为什么“怕他看见”?
6、(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提示:父亲的动作和表情,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
7、“„„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8、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辆次流泪的原因。
【总结规律】《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堂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狼藉()簌簌()栅栏()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根据下列提示填空。
a、散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 散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
b、全文以 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 之情,第二段描绘“背影”突出的是 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 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 之情。
4、课文要写的是父亲的“背影”,而开篇却写了回家奔丧、南京游逛等内容,你认为这样写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2)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3)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6)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
【整体感知】
1、主要写出“那年冬天”,“我”南返奔丧目睹家中惨淡光景,丧事既毕与父亲一起去南京,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2、“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3、“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最为详细的描写是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
4、一般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以至于“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内疚、忏悔。【重点难点导学】
1、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2、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3、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4、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情。
【精彩语句理解】
一、1、答:朴素的叙述,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已”“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思念。
2、[答: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答: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4、[答: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5、答:[临别的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怕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话语无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答:[“赶紧”“搀”是因为父亲的爱感动了我,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7、答:[连用两个感叹号,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直接抒发对父亲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8、[答: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划线处也可换为:(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二、2、[参考答案: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4、[答案:“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答:“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7、[答:“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8、[答 :第一次流泪,这是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课堂检测】
一、1、chóuchǘ pánshān tuítáng suǒxiâ yíng jí sùsù zhà
2、(1)得体。(2)愚蠢不懂事。3.叙事 抒情 形散神聚 背影 怀念 感激 惜别 思念 4.这样写恰当。“奔丧”一事主要是为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交代父亲的心境,突出“背影”的感人;“南京游逛”也是对环境的交代,同样为“背影”的出现作铺垫
二、⑴动作
⑵可以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坐
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气氛„„ ⑶年纪大,人又胖,行动不方便 攀、缩、微倾 ⑷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理解和关切的心情。
⑸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⑹这段文字详写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略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3、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4、“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说明“我”已被父亲深深地打动,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爱。
5、说明对父亲的行为的理解和感动。
6、歌颂父爱的伟大,人间自有真情在。
5、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
我虽然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第1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地“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2个字)
4、对文中“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应该怎样理解?
6、本文的主旨具有多种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2条)
1、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7
由于小学生对艺术之美缺乏感受和认知, 特别是农村学生, 接触艺术的机会较少, 创作艺术的实践更少, 导致在说和写方面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容单一, 大部分学生选择的都是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 而且是同一作品;二是美感缺失, 学生或许知道一些艺术形式, 但对美缺少感受, 表达干瘪无力。因此建议两点:一是鼓励学生从多方面介绍身边的艺术, 丰富表现力;二是要说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 增强感染力。
一、深入艺术调查, 交流多种形式的艺术
1. 课前充分准备, 丰富说话内容。
此次口语交际与单元课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在学完一篇课文后, 便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类似的艺术, 如由贝多芬的《月光曲》想到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由《蒙娜丽莎之约》想到徐悲鸿的《马》;由《我的舞台》想到梅兰芳……学习单元导读时, 即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 边留心积累。
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 每组3~4人, 可以统计名人的艺术品, 也可以记录自己或小组成员的创作。形式可以是唱歌、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乐器演奏、小品相声、模仿秀、口技、民间工艺等。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既拓宽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 又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2. 营造艺术氛围, 激发交流欲望。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 以经典乐曲为背景音乐, 展示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可以是书法、美术, 也可以是雕塑、建筑, 重点展示师生的优秀创作, 将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各类艺术品在教室内合理地安排布局, 让学生耳濡目染。如, 利用“艺术园地”或“文化长廊”张贴师生优秀画作, 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等作品, 营造具有良好交际氛围的课堂, 从外部感观和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产生表达的欲望。有了适时有效的铺垫, 导入交际话题便水到渠成。
3. 密切联系生活, 丰富活动形式。
学生创作和收集的艺术作品虽然从形式到内容都还存在瑕疵, 但交际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围绕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 将内容讲清楚、说明白。结合本次“身边的艺术”口语交际要求, 可根据调查内容将学生分为三组:艺术形式大观园、艺术品展览馆、艺术故事大联播。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促进学生再度合作、交流。具体要求是:汇报交流的学生要讲清楚、讲明白, 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 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 听后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鼓励学生说话形式不拘一格, 或同桌, 或小组, 或班级, 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 可以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 也可以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二、恰当运用表达方法, 融入独特感受和想象
1. 展示艺术作品, 个别上台交流。课前, 布置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或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 或者带一件自己创作的艺术品, 便于课堂上交流评价。课始, 先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 要求边介绍边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鼓励引导:经过六年的学习, 同学们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才艺, 这些精彩的画面就是有力的证明, 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然后请1~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 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能简单评价他人的优点与不足, 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 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 要反复强调, 可举学生说话中的语句或本组教材中的例子, 说明在叙事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能促使情节展开, 内容丰富, 更加生动、感人。最后明确小组交流的形式, 要求各小组用相同的方式介绍组内其他成员的艺术作品。
2. 推举组内先进, 代表小组交流。明确具体要求和方法后, 便可根据学生收集的艺术作品内容, 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展示活动组等, 由小组长顺序安排组内成员交流, 互相发现优点, 指出不足, 帮助改进。小组活动结束后, 每组推荐1名作品内容新颖、形式独特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全班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3. 指导习作, 融入想象和联想。此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训练的基础上展开的, 口语交际重在将“身边的艺术”介绍清楚, 而习作在此基础上则要求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 融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进行书面表达。教师应帮助学生多选自己生活中熟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 消除对艺术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在记述和描写中, 适当结合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写, 如, 艺术创作屡屡失败的沮丧和气馁;刻苦学习艺术的酸甜苦辣;取得点滴进步的兴奋和喜悦;最终完成艺术作品的成就感……也可结合自己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来写, 表达对艺术品的个性化感受。
4. 组织习作修改, 全班赏析评议。评议修改是习作练习中重要的一环, 由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或领悟的欠缺, 习作可能会单一无新意, 或空洞无感受, 修改时, 教师要抓住学生介绍的内容, 多角度、多方面引导, 特别要注意克服不同学生在介绍艺术品或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人云亦云现象。
学生修改完毕后, 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 让其他同学赏析, 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三、强化说写联系, 形成交际与表达技能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综合自测题 篇8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看右图,下列四位同学对孝敬父母的看法正确的是( )
A,同学甲:“孝敬父母只不过是在课堂上说说而已,回到家就忘了。”
B,同学乙:“孝敬父母是爸爸妈妈的事,与我们未成年学生无关。”
c,同学丙:“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D同学丁:“现在不孝敬父母的人很多,又不犯法,我们管不了。”
2,有人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对人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下列行为属于礼貌表现的是
( )
①与长辈相处时举止文明②与长辈交谈时认真倾听③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和抱小孩的人讓座④在学习中,不理睬成绩差的同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就要做到
( )
①拒绝不良诱惑,不迷恋网络游戏②远离网吧,拒绝网络③提高分辨能力,利用有益信息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向陌生人泄露个人信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语句能体现宽容美德的是
( )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宝剑锋从磨砺出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5,“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对这句歌词,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
A,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B,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c,家是束缚人自由的地方
D,家中要有优越的物质条件
6,“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
( )
A,人生离不开友情
B-友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c,在与同学交往中,如果封闭自己,就会陷入孤立
D,要消除闭锁心理,就要不讲原则地与所有人交往
7,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堂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堂训说明了( )
A,诚信是为人处事的美德
B,人无信不立
c,坚持诚信就会赢得信任
D,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8,2009年10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八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面对挑战,本地区国家深化合作、联合自强的愿望更加迫切。这表明
( )
A,竞争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B,合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C,加强合作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D,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二、请你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各题蕴含的道理)
9,观察下图,进行概括。
10,小永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学会了玩网络游戏,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请你简答
11,近段时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一个卖粮还钱的故事。卖粮后,赖在华老人发现粮站多算给他8000多元钱,便把多给的钱还给了粮站。事后赖在华老人说:“不是我的我不要,这样的钱即便拿了也会睡不安稳的。”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的看法。(两个方面即可)
四、请你辨析
12,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目前已经走进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课堂,成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此,有一部分人认为京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把京剧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也有一些学生家长提出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当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将来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实施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实在是多此一举,这不但不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阅读以上材料,请你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辨析。
五、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3,在2009年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并在学校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温总理说:“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要,要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
(1)“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要,要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尊敬自己的老师?
六、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
14,聂玉萍,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20年前,她孕育了儿子的生命;20年来,为供养孩子上学,有至少9年时间她靠卖血来凑齐学费;20年后,她又把自己的一个肾脏给了儿子。聂玉萍说:“为了儿子,别说是一个肾,就是两个肾我都愿意。”
学习聂玉萍的感人事迹后,某中学八年级(二)班开展了一次“孝亲敬长”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进来,探究以下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3)请写下你的行动。
当父母生病时,我会:
当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麻烦时,我会:
当父母不理解自己时,我会: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AB 6,ABC 7,ABCD 8,BD
二、9,①现在许多年轻人在逐渐忘记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②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舞台。③青少年要珍惜、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④要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新的内涵等。
10,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良诱惑。②网络是把双刃剑。③中学生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④中学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良诱惑等。
三、11,①诚信是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②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③诚信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④坚持诚信,就会赢得信任。⑤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⑥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等。
四、12,①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代表——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实现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五、13,(1)①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对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2)①尊重老师的劳动,体凉老师的辛苦。②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③对老师要有礼貌等。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和应用。
三、学习与交流:
【做一做】在锥形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
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 的变化。
【提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
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
【点拨】师:同学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像雪(人造雪)。【小结归纳】
(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2)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凝化。(3)物质升华需要________,凝华需要_________。
四、典型题例:
1. 放在箱子中的卫生球不见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同时升华和汽化
4.物质从____态直接变为_____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在这两种现象中,________过程吸热。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物态变化的哪一种?(1)露是_________(2)霜是_________(3)雾是____________ 5. 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放出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五、达标检测:
1、冬天的早晨,常常看到霜,霜的形成是______现象;卫生球放在衣橱中,过几个月后,变小或消失,这又是______现象。
2、在严冬温度较低的时候,窗上可以结霜,这是水蒸气______现象。霜应结在玻璃的______ 表面。
3、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6、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是因为()A。干冰熔化时可吸热 B.干冰升华时可以吸热 C干冰汽化时可吸热 D.干冰先熔化后汽化时要吸热 7.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 B.初冬早晨草叶上的霜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D.冬天室外的水结成冰 8.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变软.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9.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 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 成的小冰晶组成的.10、在露、霜、雾,雪中,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形成的,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11、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来的冰棒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 现象;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 现象.
12.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这是 现象.冰花与水雾一样总是出现在玻璃窗的(选填“内”或“外”)表面.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10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2|、赏析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赏析课文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两篇短文的创作背景,把重要信息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4、朗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大意,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交流解决。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朗读课文。
4、研读赏析。
(1)《答谢中书书》这篇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描述山川之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结合具体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2)《记承天寺夜游》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巩固·延伸
(一)课内语段阅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吧。B、水中藻荇交错,是竹子、松柏的倒影。
C、水中的藻荇交错,就像竹子、松柏在水中的倒影。D、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选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是。这一句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3、选文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侧重于,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的“闲人”是指。
(二)课外阅读。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节叶具焉().(2)节节而为之().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 篇11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石室中学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题齐云山石室壁,题齐云山石室壁唐寅,题齐云山石室壁的意思,题齐云山石室壁07-06
石室禅院散文随笔10-03
演讲稿:我爱您--石室天府10-20
九河中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5-30
中学生八年级评语06-08
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09-13
中学生八年级老师话题作文初二05-30
中学生八年级初二理想作文题目06-10
坝头中学八年级09年春季收费汇报材料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