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表态

2024-07-15

别轻易表态(共9篇)

别轻易表态 篇1

别轻易表态

节日里,和几个朋友打牌,最后一局决胜负,如果我和搭档赢了,我们的对手就要从桌底下钻过去,相反,如果他们赢了,我们也得照做,可是谁也不想钻桌底出丑,于是一场紧张的“决斗”开始了。

事与愿违,我拿到的牌实在太臭,根本不堪一击,我问我的搭档:“牌怎么样?”朋友苦笑着摇头。我征求他的意见:“摊牌吧?”朋友摇了摇头说:“别,别,别,要完最后一张牌再说!”

我们出的牌果然极臭,就在我们准备扔牌的时候,对手因为一个失误,让我的搭档抓住了时机,把手中的牌全甩了出去,结果居然顺利过关。对手们面面相觑,一场志在必得的比赛却稀里糊涂地输了。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乖乖地在桌子下面钻了几个来回。

这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人生有时亦是充满挫折、失意、坎坷和磨难,左冲右突的战场上,胜利者是拼搏者,更是忍耐者、期待者,

这诚如一副错综复杂的牌局,真正的`高手面对怎样的局面,永远都会保持高昂的斗志,决不轻言失败,决不轻易摊牌。

很喜欢读这样的故事:一位勇敢的探险者,只身闯进茫茫沙漠,水尽粮绝之后,跌跌撞撞地忽然听见了泉水的叮咚;或者是一位落难的水手,借着一点点漂浮物,向着自以为是海岸的地方漂流,在鲨群的围攻中,在绝望的时刻,天空中忽然传来了飞机的轰鸣……

爱情,也像一局牌,听到许多这样的故事,一个男孩当年曾为一位充满诗意的纯情女孩而癫狂,轰轰烈烈地进攻后终于受不了女孩的冷落而退缩了。不料日后才得知,那女孩当年也是心意徘徊,只要他再努一把力……

在生活的牌桌上,我们最宝贵的是搏杀的信心和勇气,永远不要轻易摊牌。很多时候,成败只取决于,你能否坚持到最后一刻。

别轻易表态 篇2

高中毕业的于浩由于成绩斐然, 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但必须自己负担高昂的学费, 倔强的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去美国。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于浩想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兼职工作。那天, 在唐人街餐馆打工的他无意中得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招聘一名普通的推销员工。他兴致勃勃地前去应聘, 并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力压众多应聘者, 最后一关面试只剩他一个人了。看来这个年薪三万美元的职位非他莫属了, 他美滋滋地想。

“你会开车吗?”主考官冷不防地问道, “因为我们这份工作的性质是移动促销, 需要开着我们公司的车出去集体展销, 然后发挥你的口才卖车。”

想想自己初来异域, 连车都没摸过, 更别说什么会开车。但为了争取到这个非常诱人的工作, 于浩立即斩钉截铁地回答:“会!没问题!”于是, 公司主管当即通知他下周一就来上班。

应聘完出来后, 于浩心里忐忑不安, 但想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最后他决定豁出去了!于是, 他从朋友那借了辆破旧的小篷车, 在朋友的指教下, 第一天他就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全部理论的学习;第二天, 他在大草坪上实践操作驾车, 反复练习, 晚上困了就睡在驾驶室;到第三天, 他竟可以驾着这辆旧车蜿蜒着行驶在公路上了。

周一, 于浩准时来到通用公司上班, 虽然车技很烂, 但第一天工作就这样对付下来了。由此, 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毅力, 他在通用公司工作了10年, 共卖出了8800辆汽车, 并创下了一年卖出1000辆的最高记录, 据说他这个销售业绩已被收入吉尼斯记录。

时至今日, 于浩已经是通用公司的推销部经理。

当被问及成功的经验时, 于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性格非常倔强, 他想要的东西, 总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记得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他特别想要一部电动玩具车, 可家里穷得连肉都吃不上, 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买玩具。但他没有放弃, 从家里搜出家谱, 对着爸爸一个个盘问哪个亲戚家境比较好。他一个个问, 爸爸一个个否定, 经过一个小时的对答, 他把目标锁定在远房表叔的身上。在那个晚上, 他当即写了一封长达10页的信给城里的表叔, 希望对方资助“10美元零花钱, 圆一个小小的梦想。”表叔看了他的信, 感动得热泪盈眶, 立即给他汇了10美元。

别轻易发火,更别吝啬表扬 篇3

用心回味求学生涯,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最让我难忘。她温文尔雅,爱护学生,我很喜欢她,梦想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为何我现在却与当初的目标背道而驰?

后来,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了“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我这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路,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我陷入了沉思。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更喜欢上课、期待上课。于是我努力改变自己,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不再轻易发火,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就像魏书生说的: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若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班上有个女生叫张爽(化名),语文成绩一直很优秀,而且是班级干部。一次,她的作业马虎不堪。我将她的作业拿给她看,责问:“你这样写作业,让我难以相信,你一向是优秀的,今日为何这么潦草?”她无言以对,后悔却已悄悄爬上脸颊,我观察到了这些,便不再责问,只提醒她下次注意。第二日下午,我来到教室,刚坐下,就看到桌上有一个崭新的练习本,翻开一看,竟是张爽重新补写的作业,字字端正,笔笔认真,和先前的作业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的内心突然涌动出感动和欣慰:这个张爽,真是让我刮目相看!随即,我拿起红笔,在她的练习本上写道:“我不仅欣赏你的作业,更欣赏你改过的作风,你能这样要求自己,真是慧心难得!”期中考试,张爽考出了108分的好成绩,得了第一名,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

别轻易表态 篇4

新华网南京6月3日电(记者 朱旭东)备战高考的学子们这几天进入紧张的最后冲刺阶段,为了让孩子考出理想成绩,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在“进补大餐”上动足了脑筋。江苏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群提醒,考前一段时间最好不要让考生“尝鲜”或“大补”。

李群说,考试前营养总原则是要注意均衡饮食,食量适中,不要偏食、挑食。不要去吃平时不吃的食物,比如野味、海鲜、路边摊,以防食物中毒或过敏。考前“进补”也不可盲目,比方说甲鱼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价值既丰富又全面,是理想“滋补品”,但甲鱼性热,且夏天本来就很燥热,有些体质的人如果经常食用会很容易上火,反而会出现流鼻血、头痛等症状。

一些家长给孩子买了不少保健品,功能大多集中在提神、补脑、抗疲劳、改善睡眠等方面。李群表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比如贫血的`孩子,如果补充了含铁高的营养品,可以增强记忆力、增强免疫力;睡眠不好的孩子,改善睡眠的营养品、保健品也有帮助。但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就不一定要选择营养品。

此外,家长可以在考生饮食中增加一些富含脂质、磷脂的食物,比如黑芝麻、核桃仁、花生、小米,各种瓜子、鱼类、蛋类、肉类,还有红枣、玉米、香菇、金针菜、海藻类等,对增强记忆有帮助。

别轻易表态 篇5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基于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三成以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北京青年报》8月4日)

大学毕业生本该自食其力,如果老是赖在家里,继续“压榨”父母,难免遭到舆论批评。“啃老”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不但具有物质利益层面的意义,更具有道德观念层面的意义。然而,任意将“啃老”的帽子戴在应届毕业生头上,不但可能掩盖现象背后的“真问题”,也会走入道德批判的误区。

此次调查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仅为3019元。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靠这些收入在北上广等城市立足,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求助父母,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在上演,成为并不新鲜的“毕业生之痛”。2009年年底,一项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22%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在-250元至250元之间,成为月月吃光喝光的“月光族”,8%的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小于或等于-250元,成为“负翁”,很多毕业生还需要父母的资助。在就业、创业初期,父母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一种中性的“接济”,而非孩子在恶意地“啃老”。

曾经,我们担心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看来,他们并非如此“扶不上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窝在家里“啃老”,而是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当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个接一个的“最难就业季”里,应届毕业生们只能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态度。即使他们暂时不能自立,需要父母接济,也无需动辄贴个“啃老”这样的不道德标签。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度,孩子只有踏出校门才意味着成年,父母此时的接济往往成为很多孩子自食其力、感恩上进的原动力。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接济变成了啃老。前几日,有媒体报道:29岁的徐青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父母将其诉至北京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用法律手段制止“啃老”颇有破冰意义,但也是无奈之举,值得追问的是,这背后仅仅是徐青的个体悲哀么?

离婚,别轻易说出口 篇6

结婚十年,让我觉得真正有危机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三年之痒或七年之痒。说出来,或许你会不相信,新婚那会儿才是我觉得最过不下去的一段时间。婚后短暂的甜蜜迅速被无休止的生活琐事所淹没。那时候,离婚的念头一天要在脑子里打十几转。

婚前温柔的老婆一结婚,立即变成了唠叨的管家婆。天天在我耳边喋喋不休,不是批评我水龙头没有拧紧,就是抱怨我地擦得不干净。我堂堂一个大男人,在她面前却像个小学生。一次,同事到家里来做客,她当着客人的面又开始唠叨起来,弄得我很没面子。同事一走,我终于忍无可忍跟她大吵了一架。愤怒中,那句“离婚”几乎脱口而出。好在,最后仅存的理智让我把这两个字硬生生地给咽了下去。我了解老婆的脾气,性子急躁、吃软不吃硬,在气头上的她听到这两个字肯定满口答应。到时候,就一点回转的余地都没有了。

别轻易给孩子换奶粉 篇7

宝宝的奶粉适合他吗?

虽说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但现在妈妈工作压力大,有些妈妈奶水不足,有些妈妈因为工作忙碌不得已早早断了奶,宝宝不得不喝配方奶粉来摄取营养。配方奶粉虽然不能胜过母乳,但它是在母乳缺乏或者不足情况下,最能满足婴儿营养需要的食品。

一般来说,吃配方奶粉的宝宝,身体指标如果能达到以下几点,就说明这种奶粉适合宝宝:吃得香,吸收消化好,不闹肚子,大便不干燥;睡得香,眼屎少,无口气,无皮疹;体重和身高等指标都在这个年龄段正常指标范围内。

也就是说,达到上述标准,你家宝宝基本没有换奶粉的需要。

频繁换奶粉伤肠胃

为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奶粉当然也不例外。新妈妈难免会缺乏育儿经验,在喂养宝宝的问题上总是会去网络论坛上听取意见和建议,希望找到“最好的”奶粉给自家宝宝。

也有的妈妈因为无奈而被动更换奶粉:一波接着一波的奶粉事件,千辛万苦挑选出的奶粉被曝出添加剂超标、原料被污染等新闻,当然得换!

还有的妈妈有这样的观点:既然各品牌奶粉的营养侧重点不一样,每个牌子都喝一些,营养肯定就更均衡了!

寻找更适合宝宝的奶粉当然没错,但若是过于频繁换奶粉,医学专家都不赞同。因为婴幼儿处于初步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并不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非常娇嫩。所以宝宝对食物的变换比较敏感,尤其是对于奶粉这样天天都会接触的重要食物,频繁更换只会给宝宝的消化系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果宝宝适应不了,就可能会出现拉肚子、便秘、哭闹、呕吐、过敏等情况。

当奶粉不适合宝宝时,可能是这些问题

虽然频繁换奶粉会让宝宝不适应,但这并不等于不能换奶粉。有经验的妈妈表示,各大品牌的配方奶粉所含基本的营养物质都差不多,只要是正品,一般都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但因为奶源、工艺以及添加微量元素略有不同,有的宝宝会表现出更适合某个牌子。

其实,配方奶粉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一般来说,以牛奶为基础的婴儿配方奶粉,一般的婴儿都适合。一些特殊生理状况的婴儿才需要选择特殊配方的产品。不过,这些婴儿配方食品,最好经过医生指导再使用。

有的宝宝吃奶粉出现拉肚子、过敏等症状,一般来说就是两大原因:乳糖不耐受或者牛奶蛋白过敏。

乳糖不耐受:乳糖是奶类含有的一种糖类,经过乳糖酶水解变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奶中乳糖就无法被消化吸收,导致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症除了先天性、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以外,还可能因为生病或者服用如抗生素等药物引发。一般来说,乳糖不耐受的宝宝最好坚持母乳喂养,情况严重或者无法母乳喂养的,可以考虑换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

牛奶蛋白过敏:有的宝宝天生就对牛奶蛋白过敏,这也是宝宝出生后第一年最常发生的食物过敏!过敏的宝宝主要表现为湿疹、腹泻、腹痛等。妈妈若是怀疑宝宝对牛奶过敏,可以通过回避的方法进行检验,也可以去医院做过敏原测试。

坚持母乳喂养可以降低牛奶蛋白过敏的几率。不能母乳喂养时,应该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什么是水解配方奶粉?就是把牛奶蛋白大分子“打碎”成较小的分子,让宝宝更好吸收。除了选择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这类宝宝时,妈妈们要注意避开含牛奶成分的食物,除了普通配方奶,奶油蛋糕、面包、沙拉酱、牛初乳、奶糖、含奶饼干这些含奶的食物都尽量避开。

如何给宝宝转奶?

宝宝不适应目前的奶粉,或者这种奶粉发现问题、缺货了,或者宝宝要长大了需要另一个阶段的奶粉……这时,换奶粉在所难免。正确的转奶方式,应采取交替、渐进方式进行。

1.转换奶粉要选择在宝宝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遇到有腹泻或感冒等情况时应延迟转换。

2.为了让宝宝肠胃逐渐适应,转换奶粉应采取新旧奶粉相渗的办法:前三天可以新旧奶粉按1:2的比例混吃;若宝宝无不良反应,接着两天按1:1比例混吃;再无异常,后面两天可以按2:1比例混吃。一般来说,一周内宝宝就能完全换奶。

3.一般来说,大便情况能反映宝宝对新奶粉的接受程度。宝宝在转奶粉期间,大便性状和次数若无太大的变化,说明消化情况良好;否则,要适当停止一下增加新奶粉的程度,让宝宝适应几天,再逐渐添加新奶粉。

别轻易在孩子面前落泪 篇8

为了让幼小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孩子尚未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作为母亲,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流泪,让他认为妈妈就是他无比坚强且永远坚实的依靠,只有这样,他才能渐渐变得坚强和勇敢起来。

用爱教会孩子坚强

美国心理学家郝洛德·傅斯博士在研究中发现,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性格会更坚强,因为在父母拥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自己是被需要和被喜爱的,从而产生极大的安全感。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关爱的人做坚强后盾时,他会更勇敢、更自信。

告诉孩子,坚持就是胜利

在锻炼孩子意志的过程当中,父母应尽量制定和他身心发展相一致的任务,并经常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要求并督促他将每一件事情做完。对孩子坚持做事的习惯,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增强孩子的强者意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培养孩子的强者意识,居里夫人将大女儿带到战争前线救护伤员,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以使她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可以运用暗示或鼓励的做法培养孩子的强者意识,并为他做出表率。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为了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父母可以在生活当中故意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景,让孩子逐步经受磨练,并适当让他吃苦头,有目的地培养他的耐挫力。

培养孩子的勇敢气质

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勇敢气质,比如摔跤或受轻伤不哭、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和表演、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不怕黑暗、敢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等。对比较胆小的孩子来说,父母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锻炼方式。

做孩子的好榜样

想让孩子变得坚强,父母首先要坚强起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一遇到事情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当孩子摔伤或擦伤的时候,父母尽管着急,也要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对孩子的伤势要轻描淡写,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他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面对。

别轻易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 篇9

【本刊记者】93岁高龄的国医大师程莘农在谈到他的养生心得时这样说过:“所有长寿的老人生活习惯没有一样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轻易改变这些已经形成的习惯。”这其中的养生之理在哪里呢?

【武医师】老人大半辈子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从体质辨证学说上来讲,是符合老人自身的身体需求的。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不要盲目地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否则可能会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我的老师胡海牙写过一篇文章《他没有活到150》,讲的是民国期间,一位140多岁的老人,仍然健步如飞,身体跟年轻人差不多,被当地人尊为活神仙。当地一位官员,羡慕他的长寿之道,看他在山上生活俭朴,于是请他下山,接到城里来享福。结果没过多久,这位老神仙就一命呜呼了。老师在文章中对这位老神仙的“早逝”感到非常遗憾,他认为,这位老神仙要是还住在山上,应该能够活过150岁。他建议,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老师每天都要吃糯米饭和白糖。按照现代医学来讲,这些都不符合健康标准,可是对于老师来讲却是必须的。

老年人戒烟要循序渐进

【本刊记者】尽管不轻易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有它的道理,但面对老人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常年吸烟,晚辈应不应该劝戒呢?

【武医师】日常中,我们时常听到有些老人一下子戒烟后,不久便去世的消息。这都是戒断综合症引发的。我有一位患者的母亲,因为年事已高,在儿女的劝解下把烟戒了。没想到,戒烟时间不长,老人就出现了心情不畅、胸闷、浑身无力等一系列不适,尤其是记忆力明显下降。开始时,大家没当回事儿,直到查出了老年痴呆症,才明白老人的身体健康出问题了。

这件事情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位老人实际上还患上了戒断综合症。民间有“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的俗语。现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个说法有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吸烟者吸入几口烟后,烟气中的尼古丁被肺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几分钟后便可作用于大脑中的尼古丁受体,提高人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思维活动更加敏捷,因此人才会不断想抽烟,并产生烟瘾。但是长期吸烟,大脑会对尼古丁产生依赖性,一下子戒掉烟,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脑功能,还会让人产生心烦、易怒、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不适症状。所以在临床上,我不主张有烟瘾的中老年朋友一下子戒掉烟,戒烟还需要循序渐进。

晚辈要尊重老人的习惯

【本刊记者】看来,晚辈对于老人的生活习惯,首先应该以尊重为主。就算要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也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说服,慢慢来。

【武医师】是的。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又讲“顺者为孝”,孝顺就是要让老人顺心顺意,快快乐乐。做为晚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惯,尽量多顺着老人的心意,平时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让他们回忆年轻时美好的事物,这也是养心。心静寿自长嘛。

上一篇:狗与人的感人故事下一篇:不一样的生命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