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追究办法

2024-06-08

责任追究办法(精选10篇)

责任追究办法 篇1

药品稽查队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为更好实行依法行政,促使行政执法人员切实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结合我队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部门或其行政执法人员因行政违法、不当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或行政责任。

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下列行为定为行政执法过错:

(一)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职责的行政失职行为;

(二)超越职务权限的行政越权行为;

(三)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不正当、不适当行使行政权力而违反法规所设定目的的行政滥用职权行为;

(四)作出没有合格事实依据(主要事实不清或主要证据不足)的行政行为;

(五)实施没有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

(六)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

(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行政侵权行为;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政行为。

四、发生了过错行政行为的科室和当事人,应在7个工作日内自我纠正,构成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侵害的,依据《国家赔偿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五、行政执法责任人应将行政执法过错及自我纠正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如实报告法制处,由法制室根据其引起的法律责任,提出行政执法责任人及执法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报局长办公会议决定。

六、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诫勉教育或书面告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五)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停止行政执法活动;

(六)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追究方式。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责任追究办法 篇2

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 是指参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 ,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责任。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承担全面责任, 不得违法发包、肢解发包, 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 降低工程质量, 其违法违规或不当行为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应当承担责任;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当保证勘察设计文件符合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对因勘察、设计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承担责任;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对因施工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承担责任;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监理, 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 按规定进行严惩: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发生投诉、举报、群体性事件、媒体报道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严重工程质量问题;由于勘察、设计或施工原因造成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工程不能正常使用;存在其他需追究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

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实行书面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等制度。

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前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连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项目负责人如有更换的, 应当按规定办理变更程序, 重新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连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 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和项目负责人姓名。

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建筑工程各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布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追究情况, 将其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及处罚结果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给予信用惩戒。

鼓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开项目负责人终身质量责任承诺等质量责任信息。

责任追究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党委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严格要求、违规必究的原则。

第三条 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

第四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一)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二)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三)不按照规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

(四)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五)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六)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七)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八)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

(十)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在发生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下,经上一级党组织批准的用人行为,不列入责任追究范围,但事后应当履行有关干部任免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第五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二)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的;

(三)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四)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五)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六)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七)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不力,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六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考察的;

(三)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四)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的;

(五)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六)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七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一)不如实向组织人事部门回复掌握的有关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情况的;

(二)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

(三)对发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的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的。

第八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一)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营私舞弊,收受或者给予他人财物,安排或者接受他人安排的消费活动的;

(三)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四)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五)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六)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有关情况的;

(七)故意向干部选拔任用问题调查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实材料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九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民意调查中,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选人用人方面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

第十条 有本办法所列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情节较重或者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组织处理。组织处理的方式包括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的情况,应当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有本办法第八条第(五)项所列情形,已列为考察对象或者提拔人选的,应当首先将其排除出考察对象或者取消其提拔资格,再按照本条前款规定作出处理。

第十一条 有本办法所列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建议有关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第十三条 组织人事部门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纪检监察机关在受理举报、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处理情况应当向组织人事部门通报。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与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处理建议方案,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办理责任追究相关事宜。

第十四条 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其提拔任职前就有违纪违法行为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其中,对本级党委(党组)管理的下一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由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 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诉。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受理并作出处理。

申诉期间,不停止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

第十六条 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处理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综合考虑其一贯表现、资历、特长等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并同时确定相应的职级待遇。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后拟重新任用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得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十七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有关部门应当如实记录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推荐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情况,为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追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小学安全责任追究办法 篇4

1、为严格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2、学校因校舍倒塌、火灾、食物中毒及电力设施、避雷设施、学生交通安全管理不善引起伤亡事故,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发生事故相关人员的责任。

3、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对学校校舍及消防安全设施、用电设备、避雷设施安全状况的检查鉴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并将检查结果于检查后及时公布。不按时组织检查的;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不及时报告或有安全隐患未查出的;对安全隐患问题未及时采取措施,导致事故发生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安全领导小组应对校舍进行经常性检查,做好日常安全检查记录,加强校产设施及电力设施维护与管理,确保消防安全通道畅通,各类设备、设施安全有效。新学期开学前,应对学校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保证安全信息畅通。对不按规定组织开展经常性检查维护及瞒报、迟报、漏报学校安全状况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工作责任追究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司员工忠于职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工作责任,减少工作失误和差错,并对各岗位出现的相关责任问题给予相应处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XX公司所属所有员工。

第三条公司所有员工应遵照本制度检查自己的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人人有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明确,违反必究。

第四条本制度由总则、工作责任、责任追究与处罚、附则四章组成。

第二章工作责任

第五条副总、总助级以上领导工作责任:公司副总、总助级以上人员作为领导者、规划者、决策者、执行人、监督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承担总体责任。

①对董事会及公司的决议承担执行责任;

②对公司的决策质量承担决策责任;

③对分管的下属企业或部门肩负领导与监督责任,并对分管企业或部门工作出现纰漏或造成不良影响负连带责任;

④对因统揽全局不够、总体措施不力造成的后果负主要责任。

第六条部门负责人工作责任:各部门经理是执行公司经营管理决策、计划、方案的第一责任人。

对部门员工在落实公司的经营决策、计划、方案、管理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措施不够、工作不细、管理不利、工作推诿拖延、玩忽职守带来的损失、出现的漏洞,承担领导、督察、连带、执行责任。

第七条员工工作责任:除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之外的各级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是执行各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1、对公司与本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未保质保量完成承担执行责任;

2、对未配合工作关联部门或同事的工作、推诿拖延承担执行责任;

3、对未按时完成工作环节导致其他部门工作环节拖延承担执行责任;

4、对不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违反操作流程承担执行责任。

第八条各部门经理是负责监查责任的第一人,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规定负有主要责任。

第三章责任追究与处罚

第九条责任追究依据:公司章程、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通知、会议决议、工作计划、工作联系单等书面文件及其他可证明工作责任的事实。

第十条因公司领导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员工工作责任给公司造成经济或荣誉损失的,无法弥补的,公司有权给予当事责任人开除处理,而不做任何经济补偿,并要求当事人赔偿公司损失。

第十一条因公司领导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员工工作责任给公司造成经济或荣誉损失,可以弥补的,公司有权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弥补,并赔偿公司损失。

第十二条公司除有权要求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各级员工赔偿公司损失外,对下述问题负有的工作责任,公司应给予相应经济罚款。

罚款原因及金额填入“责任追究处罚通知单书”。“责任追究处罚通知单书”一式两联,一联由行政人力部转交财务部作为工资扣发依据,另一联留存员工档案中,作为公司评定员工绩效,发放绩效奖或提成奖的扣减参考依据。

1、公司员工因工作不细、责任心不强导致工作出错给公司带来经济、形象损失(如对外报送的文件重要数据出错、款项付错、采购价格偏高等类似情况)按50元/次对责任员工进行处罚。部门经理按当事员工处罚总额的50%承担监督不利处罚。

2、非因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司等外界因素的原因(如部门推诿、工作拖延或遗忘等原因),公司员工未能在公司或部门会议决议、公司或部门通知、部门或个人月工作计划中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工作事项,公司按50元/项对当事员工进行执行不利处罚,部门经理按当事员工处罚总额的40%承担监督不利处罚,分管副总按部门经理处罚额的20%承担领导不利处罚。

3、公司员工未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或操作流程中关键环节,每违反一次,或非关键环节,每违反三次,公司按50元对当事员工进行执行不利处罚,直接领导按当事员工处罚总额的50%承担监督不利处罚。

4、公司员工未按时完成本职工作导致其他部门工作环节拖延,公司按50元/次对当事员工进行处罚,直接领导按当事员工处罚总额的40%承担监督不利处罚。

5、公司员工因工作忙为由拒绝或拖延工作关联部门或同事提出的配合性(帮助性)工作,每发生一次,公司按50元对当事员工进行处罚。部门经理按当事员工处罚总额的40%承担领导不利处罚。

各部门要求其他部门配合工作时,应在“工作联系单”中注明需其他部门完成工作的时间和预期应达到的结果。对于明显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事项,配合部门经理应于接收“工作联系单”当日与工作请求部门经理协商解决。次日协商解决不成的,可由分管领导、总经理解决。

6、其他类似上述情形。

第十三条处罚程序:

1、副总、总助级以上公司领导在抽查分管范围内的各项工作时可代表公司给予处罚,行政人力部负责填写“责任追究处罚通知书”给予处罚。

2、部门负责人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责任可以“工作联系单”向行政人力部提出申请,行政人力部负责填写“责任追究处罚通知书”并经公司领导审批后给予处罚。

3、部门负责人对于部门内员工的工作责任可以“工作联系单”向行政人力部提出申请,行政人力部负责填写“责任追究处罚通知书”并经分管副总审批后给予处罚。

第四章附 则

第十四条本制度由行政人力部负责解释、修订、监督执行。

违反作风效能规定责任追究办法 篇6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治区机关工作人员效能告诫暂行办法》以及《阜康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阜康市违犯作风效能规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教职工违反作风效能建设方面的规定,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声誉,损害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依照本办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校教职工(含借调人员、公益性岗位)第四条 责任追究坚持依法治校、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教育防范、提升效能、促进发展的原则进行。

第五条 责任追究的方式:

1、警示提醒;

2、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3、通报批评;

4、效能告诫;

5、组织处理(含停职检查、调整岗位、降职、免职、辞退);

6、构成违犯党纪政纪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上述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出组织处理决定的,学校按照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办理。

第六条 责任追究的分类:

(一)对于教职工迟到、早退、旷到按学校考勤制度规定执行;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规定的,按学校教代会通过的考核制度执行;两次违反上级机关效能规定的,按上级部门规定处理。

(二)责任人受到市级通报批评的,扣发一个月本人地方性津贴补贴中的工作性补贴(地方性津贴补贴的40%,下同);

(三)责任人受到区、州级通报批评的,扣发两个月本人地方性津贴补贴中的工作性补贴;

(四)责任人受到效能告诫的,告诫期内(三个月)扣除本人地方性津贴补贴中的工作性补贴,当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五)责任人受到组织处理的,扣除本人六个月地方性津贴补贴中的工作性补贴,当考核不得定为称职(含称职)以上等次;

(六)对于违反“十个严禁”等规定的(上网玩游戏、QQ聊天、网上购物、炒股等),一律通报批评。是临时聘用人员的,予以辞退。是后备干部的,建议组织部门取消资格;

(七)责任人同一年内三次或三次以上受到通报批评责任追究的,扣除六个月地方性津贴补贴中的工作性补贴,当年考核定为基本称职等次,并予以调整工作岗位。是中层干部的,学校降职或免职;当考核不得评优评先。

(八)责任人涉及到学校副科级以上领导的,按照管理权限,以书面陈述其违反学校作风效能规定的具体情形,并提出处理建议上报上级部门。

第七条 责任的人员能够主动、及时承认并纠正错误,未造成损害后果或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责任追究。

第八条 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干扰、阻碍、不配合学校效能责任调查的;

(二)打击、报复、陷害投诉人、举报人的;

(三)检讨不深刻、欺骗隐瞒、威胁辱骂调查人员等的;

第九条 给予通报批评以上处理的,应责成被处理人员写出书面检查;给与效能告诫的,将效能告诫决定送达被处理人员,并告知其申辩的权利和期限;给予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的,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条 效能告诫期为3个月。告诫期满后,被告诫人应写出整改情况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已改正的可按期解除告诫,并下达解除效能告诫通知书;仍不改的,应延长告诫期,延长期三个月。

第十一条 对处理决定不服的,被处理人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作出决定的部门或者上一级部门提出书面申辩。受理部门自收到书面申辩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原决定的书面处理意见,并通知申辩人。

第十二条 被处理人的有关材料及责任追究处理决定,学校进行存档,作为落实经济处罚、绩效考评、考核、组织处理等责任追究方式的具体依据。

政府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刍议 篇7

一、政府决策是什么

政府, 作为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 其主要承担着行政决策的职责。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中, 都要通过其政府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来确定和实现其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和利益。政府决策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其行政职能, 对需要解决的一些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等社会重大问题做出的某种政策或行为的选择, 并通过执行来实现政府的特定目标。

二、政府行政决策失误的主要表现

(一) 独断型决策失误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就曾明确提出要实现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我们看到,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一把手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依然十分普遍。行政决策没有实现民主化, 不经过党委其他成员的共同讨论, 就由一把手一人拍板决定与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更是没有经过公众的听证与专家的论证, 就着急上马。小到几千万大到几十亿的工程在开工建设不到一半后即遭受停工和烂尾, 这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带来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二) 经验型决策失误

由于行政决策的未来性、复杂性和大规模性, 因此, 在行政决策中所要面临的选择要比在其他决策中的选择难得多。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在十八大报告中才提出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具有创造性、择优性、指导性的特点。创造性指是指决策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新任务而作出选择, 不是以前的决策复制, 对待新的问题要具体的实践分析和创造。择优性是指在多个决策的方案的对比中寻求能获取较大效益的行动方案, 在选择之前, 应该尽量穷尽所有可选择的方案, 对每一个可选择的方案都充分的论证, 决定出哪个方案是最合理的, 因此择优是决策的核心。指导性是指管理活动中, 决策一经作出, 就必须付诸实施, 对整个管理活动、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约束作用, 指导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向, 不付诸实践, 没有指导意义的决策就失去了决策的实际意义。因此一个科学的决策它必然是创造性的、择优性的、具有指导性的。而与科学决策相对的则是经验决策。经验决策大多是决策的制定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经验作出的与以往相似的决策, 笔者不否认依靠经验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 经验决策常常会取得一些比较差的实践效果。因此, 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 不给国家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经验决策不可取。

(三) 政绩型决策失误

行政决策是一种社会决策, 行政决策是以社会系统为基础的, 同时行政决策必然会对社会利益产生影响。因此, 行政决策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长久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唯“GDP”论英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地方过度重视‘GDP’数据, 有的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甚至造假, 这样的GDP毫无意义。也就是因为这样, 政府首长不惜为了政绩决策一些毫无意义的项目、工程。几个亿的陵园, 几十个亿的高尔夫球场层出不穷, 占用了大量老百姓的耕地, 补偿却不到位。民怨极大, 多数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是因为政绩型决策的失误。这种以政绩为导向的决策大多只关心自己的升迁仕途, 根本不重视这个政策作出的本身是否合理, 大多数政绩型决策不与公众的利益相契合, 因此便成了失误决策。这样的失误决策在我国行政法治中广泛存在。

三、政府决策失误的界定

如果, 政府部门所作出的决策不是本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理念, 如果决策作出后不能充分进行专家论证, 不能让广大的公众进入监督与听证, 最终的决策付诸实施后得不到大多数的公众的认同, 就可以认定政府决策的失误。如果决策的作出是建立在消耗资源, 不注重可持续发展, 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 这样的决策也是失误的。决策的作出是追求的短期的利益, 而不是长远的收益, 也可以认定政府决策的失误。对于决策的作出者必须追求其法律责任, 进行问责与纪律处分。

四、政府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形式

决策失误产生的责任形式大体上有三种, 即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纪律责任。

政治责任, 即是权力的行使者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没有制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将决策加以实施, 理应承担谴责和制裁。主要有两种, 被罢免和引咎辞职。罢免可以由当地的人大代表联名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要求, 根据法定程序表决人数通过即遭罢免。

法律责任, 如果决策的制定者在决策的行使过程中, 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给环境造成污染, 给民众造成损失, 达到一定的数额即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纪律责任, 决策的制定者行使了错误的决策权, 还应当承担一定的纪律处分责任。一般分为两种, 党的五种纪律处分和六种行政处分。

五、政府决策失误的几种补救形式

(一) 决策的终止执行, 如果一项政府决策在执行过程中, 发现决策是错误的或者是失误的, 应该立即终止执行,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 责任人道歉, 在终止执行的基础上, 责任人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 这是一个法治政府成熟的标志。

(三) 引入赔偿机制, 决策在执行过程中, 如果给相应的第三人造成了经济财产损失, 理应由决策的制定政府给予相应的赔偿。

摘要:政府决策是政府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实践中, 由于我们在制度上法律上没有一套成熟的规定, 决策失误、乱决策、违法决策等情况普遍。大到国务院各部委, 小到各个区县的党委, 都有决策失误的情况发生。因此, 有必要针对政府行政决策从制度上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责任追究程序, 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依法决策水平, 避免因决策失误给人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依法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淑芳.行政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 2013 (6) .

[2]陈建科.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4 (6) .

追究买官者的刑事责任 篇8

但这似乎并未能平息民愤,不少人认为,这不算是依法惩处,送钱买官属于典型的行贿犯罪行为,对行贿犯罪的处置,难道仅以免职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吗?

现行《刑法》明文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第390条明文规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可见,这13名掏钱买官者的行为,涉嫌构成行贿罪。但他们在被免职之后,并未受到法律追究。

事实上,只要你稍微留心近年来披露出的一些卖官鬻爵案。就会发现,作为行贿人的买官者很少受到司法追究。对行贿官员的处罚更多的仅是“免职”了事,更有甚者竟保留行贿者的“乌纱帽”。每年法院依法审理判决的受贿案件和行贿案件数,也严重不成比例,前者远远高于后者。这一严打受贿、宽纵行贿的司法现状,被形象地称为“开着水龙头拖地”。受贿者判了,行贿者毫发无损,贿赂照样发生。

受贿与行贿是一组对偶性的犯罪。之所以出现“严打”受贿而“宽纵”行贿的现状,既有立法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行贿受贿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特殊时期的必然产物,与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逼良为娼”机制有很大关系,称“我们不能将制度缺陷所造成的恶果让一方来承担”,这个观点的潜台词无非认为,行贿是大环境使然,如果违法必究,多少有不公正之嫌。这类观点,或多或少地贬低刑罚在打击贿赂犯罪中的作用。

诚然,一个国家的总体法治水准,不可能脱离其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综合的现实条件。绝不宽纵行贿犯罪,这是国际社会共同理想,并且在一些国家已逐渐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有能力马上实现。对目前的贿赂犯罪,既要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更不能脱离国情。就目前而言,中国反腐败的制度设计尚待全面理顺。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下,要求司法机关做到行贿受贿一视同仁,似乎只是一种苛责。因为,行贿者只有获得轻度处罚甚至不处罚的保证,才有可能滴水不漏地检举揭发,从而让受贿者难逃法律制裁,从法理意义上,严惩利用公权力的受贿犯罪,稍稍宽纵与之相应的行贿犯罪。或许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不可否认,就目前情况来说,受贿犯罪的查处确有其难点。为了使性质更恶劣的受贿案件能够查实定案,司法机关往往以“宽纵行贿”换取行贿人的配合,但这种诉辩交易并不都是有法可依的。刑法第390条只是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但在司法实践中,多数行贿人是在受贿者东窗事发、罪迹败露,甚至采取强制措施之后才向侦查机关坦白交代,虽说这种被动式的“交代”,给予“可以减轻处罚”的司法优待是必要的。但对这种既遂的行贿犯罪,只是“在被追诉前”才“被动”交代也“可以免除处罚”,实际上给了捡控方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此“宽纵行贿”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很简单的逻辑,“宽纵行贿”的潜规则让行贿者丝毫无损,能让他们对行贿犯罪无所畏惧,也让后来者趋之若骛、前赴后继。由此看来,有罪不诉、违法不究,极易助长行贿之风大行其道。

尽管“宽纵行贿”的规定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贿赂犯罪的破获,但从社会危害性来看,行贿之风大涨,受贿行为必定水涨船高。对于“宽纵行贿”的潜规则如不做出更正,受贿行贿极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宽纵行贿”只能是权宜之计。随着国家对于贪贿行为的不断打压,腐败也向着更为隐蔽的方式转变,从过去明目张胆追求短期效益向远期收益转变,卖官买官就是典型的期权交易。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法律不能保持步步紧逼,就会让少数耍小聪明的腐败分子钻了空子,甚至形成选择性执法的局面,其最终后果是,人们都看到了腐败的发生,但人们都以为类似行为可以得到法律的宽纵,这对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守株待兔固然消极,揠苗助长也非良策。有鉴于此,为实现对贿赂犯罪的标本兼治、均衡打击,对行贿者不能有罪不诉或违法不究,删改甚至取消刑法第390条里的“免除处罚”条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法治建设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理应加以改变,对行贿罪的宽纵程度足以成为衡量法治水准的一个指标。随着反腐底线的不断下沉,走出“宽纵行贿”的怪圈,必然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那就是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于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氛围,避免步入反腐败的“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执法”。凡是权钱交易都无疑是犯罪行为,凡是贪贿,无论是受贿还是行贿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这样的社会风气得以形成,反腐就能在更为深入和宽阔的空间里展开,卖官买官、权钱交易等群体性腐败就不会再轻易出现。那时,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拥有更为乐观的政治生态基础,我们的社会才会向更加和谐转变。

开展效能风暴行动责任追究办法 篇9

(试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飞宇公司机关作风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升工作效能,促进效能风暴行动的有效落实,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及《甘肃路桥建设集团开展效能风暴行动责任追究办法》等规定,按照责任到人,权责一致,落实到位的原则,结合飞宇公司工作实际,对在效能风暴行动中开展工作不力、影响效能建设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飞宇公司所属各项目部、各科室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公司所属各项目部、各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违反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认真开展效能建设,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作风不正,纪律不严,影响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损害企业利益和形象,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损害发展环境,损害机关形象的,尚未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照本办法追究其效能责任。构成违纪违法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四条 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飞宇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实事求是、权责一致的原则;

(三)坚持以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工作重点;

(四)坚持责任追究、教育防范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五)坚持效能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所属各科室、各项目负责人对效能风暴行动开展不力、走过场、推诿扯皮,致使工作不落实的;履行监管职责不到位,或者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效能问题失察失管,致使所属工作人员效能低下的;对发现的作风和效能问题不认真查办,应当处理而未处理,或者有意遮掩隐瞒,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第六条 所属各科室、各项目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因主观故意或过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追究其责任:

1、在执行路桥集团决策部署及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中出现打折扣,政令不畅,管理混乱,义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2、在落实公司与路桥集团、与各科室、各项目签订的经营目标责任书中,执行力度不够,造成管理不规范,工作效能低下,各项目标任务不能有效完成的。

3、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能有效落实工程建设相关管理办 2 法,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出现质量、安全等问题,给公司经济效益及社会名誉带来损失的。

4、未及时有效运用“数字路桥”工程平台,对公司承建项目的资金、安全、质量、进度、效益进行精细化的动态监管的要求执行不力,造成基础管理不到位,项目管理可控性差,给企业带来损失的。

5、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思想观念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跟不上路桥集团、飞宇公司改革发展的步伐,不能及时践行路桥集团、飞宇公司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不主动作为,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制约企业发展的。

6、在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中,法制观念不强,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损害企业利益。

7、在工作作风方面出现以下问题的:

(1)职责范围内工作职责、业务程序不熟悉、不精通,工作不细致、不到位,解决实际问题不得力,不胜任本职工作,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害的;

(2)作风飘浮、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在规定时限内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

(3)纪律涣散、不遵守路桥集团和飞宇公司的劳动纪律和行为规范,不服从组织管理和工作安排,同事间不团结,工作不 3 配合,影响公司工作开展和企业形象树立的;

(4)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接受劳务队及材料供应商宴请、礼金、礼品,或向劳务队及材料供应商“吃、拿、卡、要”的;

(5)对管理相对人和服务对象态度恶劣,言行举止不文明礼貌的;

(6)其他影响机关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需要进行责任追究的。

第三章 责任追究形式和措施

第七条 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口头告诫;

(二)书面告诫;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评优晋级资格;

(五)责令离岗培训、待岗、调整岗位;

(六)停职;

(七)引咎辞职;

(八)责令辞职或给予免职。

应追究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的,依照相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对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理。情节轻微的,对责任人给予本办法第 4 七条第(一)、(二)、(三)项责任追究;情节较重的,对责任人给予本办法第七条第(四)、(五)项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对责任人给予本办法第七条第(六)、(七)、(八)项责任追究。

第九条 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一个考核内已受过责任追究的;

(二)性质恶劣、社会影响严重的;

(三)干扰、阻挠、不配合问责调查的;

(四)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欺骗调查的;

(五)打击、报复、威胁、陷害调查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六)受到问责后,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问责决定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处理的情节。

第四章 责任追究程序

第十条 单位、个人有权对公司各科室、各项目部及其工作人员影响工作效能的行为飞宇公司效能风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投诉或举报。

第十一条 飞宇公司效能风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有关规定处理效能行动投诉事项。

受理投诉件后,五个工作日内发出《查询函》至相关部门了解事实情况,相关部门十个工作日内需书面反馈结果;需要整改 5 的发出《督办单》至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在指定时间内要整改到位。整改不力的,公司效能风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通报,拒不改正的,提交飞宇公司效能风暴行动领导小组追究相关责任。

第十二条 给予通报批评以上处理的,应责成被追究对象写出书面检查;给予书面告诫的,应将书面告诫决定送达被追究对象;给予取消评优晋级资格及以上处理的,应当告知被追究对象申辩的权利和期限。

第五章 责任追究结果运用

第十三条 机关工作人员受到第七条

(一)、(二)、(三)项责任追究的,当年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到第七条

(四)、(五)项责任追究的,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受到第七条

(六)、(七)、(八)项责任追究的,其问责结果纳入单位综合考评之中。

工作人员受到通报批评以上处理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察内容。责任追究相关材料应归入组织人事档案和个人廉政档案。

第六章

第十四条 责任追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党纪政纪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飞宇公司效能风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 6 室负责解释。如遇与集团追究办法不一致之处,以集团责任追究办法为准。

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及时、公正、高效实施行政管理,防止行政过错行为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市、区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行政过错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行为。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公正、公平、责任与过错程度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应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工作相结合。

第二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第七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机关及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完成上级机关部署的工作任务的;

(二)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依法应当解决而不按规定解决的;

(三)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依法解决和纠正的;

(四)不执行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的生效裁判或上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的;

(五)不执行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机构等行政监督部门在履行行政监督职责时依法做出的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不采纳行政监督部门履行行政监督职责时提出的建议的;

(六)违反规定制定或者发布规范性文件的;

(七)政府重大事项未依法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

(八)未认真履行与上级签订的责任书,无正当理由未达到责任书规定的要求或违反责任书的其他规定的;

(九)防范、整治公共安全问题或者督促整改安全生产隐患失职的;

(十)对自然灾害、疫情、安全事故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依规定应当报告而迟报、漏报、瞒报、谎报,或者防范、救援、救治失职,或者发生重大事故或重大事件后不按规定进行责任检讨的;

(十一)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在管辖地区、管辖业务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事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十二)因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或违法实施行政行为,导致群体性事件,或者未按规定处理群体性事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十三)滥用职权,干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十四)截留、滞留、挤占或挪用财政专项资金或政府代管资金,或者不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或处置国有资产的;

(十五)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建设、管理等过程中,监管不力,失职渎职,违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程序,造成不良后果的;

(十六)未按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领导或非领导职数配备使用人员的;

(十七)不按规定的程序、条件或原则录用、聘用、雇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晋升工作人员职务的;

(十八)不按规定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的;

(十九)应当移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事项,不按规定移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

(二十)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严重社会影响,不按规定向公众道歉的;

(二十一)其他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

第八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机关管理工作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或部署,或者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或部署失职的;

(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下级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依法制止和处理的;

(三)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工作任务的;

(四)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工作信息,造成损害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五)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六)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七)保管文件、档案不善,致使文件、档案损毁或者丢失、泄密的;

(八)违反规定使用公章,或者管理公章不善,造成不良后果的;

(九)无正当理由不接受正常的岗位调整、工作安排的;

(十)违反考勤制度,或者擅离职守,造成损害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十一)其他违反行政机关管理工作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合法依据实施行政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增加、取消或者停止实施行政审批的;

(三)违反规定增设行政审批程序或审批条件的;

(四)不按照规定方式实施行政审批的;

(五)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审批申请时,不按规定开具有效书面凭证的;

(六)不予批准申请人提出的行政审批申请,违反规定不书面说明理由的;

(七)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审批的;

(八)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九)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行政审批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的;

(十)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行政审批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的;

(十一)违法擅自变更、延续、撤销行政审批的;

(十二)应当颁发行政审批文件,不向申请人颁发合法、有效行政审批文件的;

(十三)违反规定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或者要求提供与其申请的行政审批事项规定材料以外材料的;

(十四)违反规定要求申请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特定服务的;

(十五)不依法履行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职责的;

(十六)未按规定实施统一受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

(十七)其他违反行政审批规定的行为。

前款所称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审批和登记。

第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合法依据实施征收的;

(二)未按法定范围、程序、权限或时限实施征收的;

(三)截留、私分或违反规定擅自开支征收款的;

(四)不开具合法专用票据的;

(五)依法应当征收而不予征收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征收规定的行为。

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税收和行政规费等事项。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合法依据实施检查的;

(二)未按法定权限、程序或者条件实施检查的;

(三)未按规定出示有效证件实施检查的;

(四)未按规定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归档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或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

(六)将应当保密的检查信息泄露给检查对象的;

(七)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或对违法行为不予制止、纠正、处理的;

(八)违反规定损害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检查规定的行为。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没有法律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行政处罚超出法定处罚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五)违法处罚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

(六)按照规定应当移交司法机关或有关行政机关处理而不移交的;

(七)对依法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八)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合法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违反法定权限、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四)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

(五)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规定保管,造成损毁的;

(六)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规定实施解封、退回的;

(七)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复议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的;

(四)不予受理复议申请未按法定期限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复议规定的行为。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赔偿职责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规定的行政赔偿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应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作出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

(五)依法不应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赔偿规定的行为。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其他行政行为时违反法定的权限、条件、程序、时限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划分与承担

第十七条 行政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的内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九条 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纠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条 两名以上承办人共同造成行政过错的,应当根据其各自所起的作用分别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条 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不承担责任,但承办人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承担直接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三条 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的,负直接责任。

审核人或者批准人指令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的,作出指令的人员负直接责任。审核人作出的指令经批准人同意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批准人,一般指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及其副职人员;审核人,一般指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副职人员;承办人,一般指具体承办行政管理事项的工作人员。但依照内部分工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具体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人员为批准人、审核人。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与适用

第二十七条 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包括以下方式:

(一)书面告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追究行政机关过错的,应同时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追究行政首长及其他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第二十八条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包括以下方式:

(一)训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调离现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去领导职务;

(六)免去领导职务;

(七)处分;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九条 对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合并使用。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行为,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单独或合并给予训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处理。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行为,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调离现工作岗位或通报批评处理,可以同时给予训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等处理。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行为,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去领导职务或调离现工作岗位处理,可同时给予训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给予处分,并可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十一和三十二条的规定追究行政过错责任,不得以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理代替处分。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评先资格。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属于聘任(雇用)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行为,单独或合并给予训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情节严重的,依照聘任(雇用)合同解除聘任(雇用)关系。

对于聘任人员的行政过错行为,还可依法处以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

第三十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绝纠正过错的;

(二)干扰、阻碍对行政过错进行调查的;

(三)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故意导致行政过错行为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理的情形。

第三十七条 行政过错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理:

(一)行政过错行为情节轻微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未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或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处理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错误判断的;

(二)出现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发生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规定不予追究的情形。

第三十九条 因行政过错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过错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五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关

第四十条 市监察机关负责全市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并统一组织实施,各区监察机关负责本区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其他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分工负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四十一条 监察机关在组织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同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二)调查、处理本机关受理的行政过错检举、控告和投诉;

(三)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过错的处理情况;

(四)研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同级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设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由本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和行政机关内监察、人事、法制等工作部门负责人员组成,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履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下列职责:

(一)决定是否进行调查;

(二)审议有关调查报告;

(三)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十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设立办事机构,设在本行政机关的监察、人事、法制或者相关工作部门,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和投诉;

(二)调查行政过错行为;

(三)草拟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四条 区监察机关应当定期向市监察机关报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的实施情况。

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监察机关报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的实施情况。

第六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及救济程序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监察机关以及其他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相关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调查,以确定实施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过错责任:

(一)发布文件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撤销的;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经行政复议,复议机关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存在行政过错行为,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市领导批示、交办工作而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六)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机构等行政监督部门要求调查处理的;

(七)新闻媒体披露有行政失当情形确有证据的;

(八)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情形。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行为的,可以向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检举、控告、投诉。

第四十七条 监察机关收到检举、控告、投诉后,可以自行调查和处理,也可以转有关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调查处理。

监察机关调查后,认为不宜自行处理的,也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提出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第四十八条 决定调查的案件,应当自受理或决定调查之日起三个月内调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员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第四十九条 调查行政过错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第五十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回避适用的对象、条件、方式和决定权限等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执行。

第五十一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送达被追究责任的行政机关和责任人。

上级机关、其他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五十二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告知行政过错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过错事实的认定、责任性质、适用依据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利。

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申诉条件的,可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直接提出申诉。

第五十四条 复核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的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第五十五条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五十六条 申诉受理机关认定原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三十日内予以纠正。

第五十七条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处理决定。

第五十八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五十九条 对行政过错责任人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报送同级监察机关、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对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追究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

复核机关应另外组织人员进行复核,在受理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复核决定是最终决定。

第六十一条 涉及工作人员处分以及免去领导职务的过错责任追究和救济程序,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办理。

第六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决定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理,但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单位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调离到新单位的,原所在单位可向其新单位提出处理建议,新单位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第六十四条 对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中的过错责任以及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过错责任的追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规定以及《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深圳市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五条 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规定对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上一篇:小学生创文演讲稿下一篇:湖北小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