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2024-08-12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共7篇)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1

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制度

为把行政效能建设监察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特制定本制度。

1、行政效能监察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办事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及办事处、社区全体干部开展效能监察。

2、对存在问题的科室、社区及个人,采取口头批评、书面通报、限期整改、责令辞职或免职等方式给予相应处分。

3、检查方式:按照群众民主评议、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调查,依照责任目标分解项目严格考核的程序进行。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做到奖惩兑现,公正合理。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2

第二条 本细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适用于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省、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领导人员。

第三条 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省、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领导人员按照职责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追究相关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的责任: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未分解落实责任,未按规定配套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未按时完成目标任务,致使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的;

(二)作出的决策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或者严重违反城乡、土地、矿产、林地、水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

(三)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突破城镇开发边界或者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划定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地区和上一级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方面推诿扯皮,地区之间在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不协作、不配合,主要领导成员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本地区发生主要领导成员职责范围内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或者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灾害)事件处置不力的;

(六)对于国家、省挂牌督办的突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以及国家实施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区域限批,未按规定完成整改任务,导致不能及时摘牌、解除限批的;

(七)在省委、省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耕地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考核中连续两年不合格,或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现严重问题的;

(八)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未及时妥善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九)对公益诉讼裁决和资源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执行不力的;

(十)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有上述情形的,在追究相关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责任的同时,对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及相关部门领导成员依据职责分工和履职情况追究相应责任。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有关领导成员的责任:

(一)指使、授意或者放任分管部门对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或者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建设或者投产(使用)的;

(二)对分管部门违反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行为监管失察、制止不力甚至包庇纵容的;

(三)未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应当依法由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未停业、关闭的;或者支持、放任已被责令停业、关闭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恢复生产、经营的;

(四)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组织查处不力的;

(五)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有关工作部门领导成员的责任:

(一)执行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 法律法规不力,制定的规定或者采取的措施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

(二)批准开发利用规划、审批(核准)项目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或者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的;

(三)不按规定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者在监督检查中敷衍塞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四)对发现或者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问题以及相关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应当移送而不移送、应当受理而不受理、应当查处而不查处、查处不及时或者避重就轻处理的;

(五)不按规定及时、如实报告、通报或者公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灾害)事件信息的;

(六)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有上述情形的,在追究政府有关工作部门领导成员责任的同时,对负有责任的有关机构领导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相关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的责任;

(一)执行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配合上级机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或者向当事人通风报信,干扰、阻碍上级机关监督检查的;

(三)对本地区破坏森林(林木、林地)、耕地、矿产资源以及焚烧秸秆、违法倾倒废物、非法养殖、违规野外用火、违法排污等行为,隐瞒不报、制止不及时、纵容包庇,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对本地区发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群众纠纷置之不理、处置不当,导致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灾害)事件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nlc202309091208

(六)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东莞市、中山市各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按照省、市确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承担相应责任。

第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影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责任:

(一)限制、干扰、阻碍生态环境和资源监管执法工作的;

(二)干预司法活动,插手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具体司法案件处理的;

(三)干预、插手建设项目,致使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或者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得以审批(核准)、建设或者投产(使用)的;

(四)指使篡改、伪造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调查和监测数据的;

(五)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条 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用工作中,应当按规定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和环境、资源保护督察结果,对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

第十一条 有本细则所列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情节较轻的,给予诫勉、责令公开道歉;情节较重的,给予调离岗位、引咎辞职等组织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同时违反党纪政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组织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追责对象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 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问题由各级政府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工作部门按照职责依法进行调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其他处理决定,发现有本细则规定的追责情形的,应当启动追责调查程序,并依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对追责情形进行事实认定,就相关党政领导干部应负责任和处理提出建议。涉及追究同级党政领导成员责任的,应当将有关情况报送上级主管部门,由上级主管部门启动追责调查程序。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工作部门应当在形成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将有关材料移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同时将调查报告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对不属于本级干部管理权限的领导干部追责的,通过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逐级移送,也可通过上一级主管部门移送相应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受理后,应当启动追责处理程序。

有关材料应当包括:

(一)移送函;(二)调查报告;(三)有关证据材料;(四)其他应当移送的材料。

司法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等案件处理过程中发现有本细则规定的追责情形的,应当向有关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四条 政府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的沟通协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和首办责任,畅通移送渠道,加强信息共享。

第十五条 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需要给予诫勉、责令公开道歉和组织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和部门,根据影响程度,应当将责任追究决定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向社会公开。

第十七条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其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责任人已调离或者提拔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有关材料移送有权实施责任追究的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已退休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

(一)制定或者执行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决策过程中,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或者如实反映情况的;

(二)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事件发生后,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减轻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的;

(三)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进行查处,或者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采取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损害的;

(四)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采取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损害的;

(五)其他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九条 政府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对发现本细则规定的追责情形应当调查而未调查,应当移送而未移送,应当追责而未追责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 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任追究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和部门提出书面申诉。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和部门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受理并在30日内作出处理,特殊情况可延长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申诉期间,不停止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

责任追究决定被撤销的,应当恢复被追究人员原有待遇,不影响评优评先和提拔使用,因责任追究造成工资福利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并在适当范围内为被追究人员恢复名誉。

第二十一条 受到责任追究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至少一年内不得提拔;单独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免职处理的,至少一年内不得安排职务,至少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受到降职处理的,至少两年内不得提升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对作出处分决定时已经退休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开发区、新区等功能区党政领导人员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省政府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可以制定落实本细则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省委负责解释,具体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承担。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3

责任追究办法

导 言

当前,颍州区委、区政府正在深入开展以“在岗、在行、在状态,比纪律、比激情、比奉献”为主的“三在三比”作风效能大优化活动,以推动全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大转变、工作效能大提升。我乡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四个突出、四个打造、四个发展”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保证政令畅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乡各级党政机关(含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及其所属机构,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以下统称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乡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规定进行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违反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行为,是指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妨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

第三条 对违反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本或难度的;

(八)单位之间相互掣肘,故意刁难行政管理相对人的;

(九)违反服务承诺制,对管理和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不按规定给予答复或处理的;

(十)态度冷漠,野蛮执法,粗暴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的;

(十一)违反决策规则和程序,擅自、盲目决策,造成损失的;

(十二)未按规定建立或者严格执行公务活动守纪回执、否定报备、AB岗工作、一次性告知、政务热线电话、信访接待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的;

(十三)擅离职守,使行政管理相对人不能及时办理有关事项的;

(十四)在工作期间炒股、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的;(十五)其他违反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行为。第六条 在实施行政审批、行政检查、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行政行为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一)按规定应当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机关拒不进入的;

(二)未按规定向申请人提供行政审批申请书格式文本,或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审批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的;

(三)未按规定出具受理或不予受理行政审批申请的书面凭证的;

(四)能够当场作出行政审批决定,未按规定当场作出

第八条 违反机关工作人员禁酒令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责任划分和处理措施

第九条 违反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行为责任追究的方式包括:

(一)责令书面检查;(二)通报批评;(三)诫勉谈话;

(四)责令离岗培训;(五)停职检查;

(六)调离工作岗位;(七)降职;

(八)责令辞职;(九)辞退;

(十)党纪政纪处分。

上述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第十条 各单位工作人员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行为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一)情节较轻,经批评教育能够改正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

(二)情节较重的,予以诫勉谈话,并可予以通报批评;(三)情节严重的,予以停职检查、责令离岗培训、调离工作岗位,并视情节给予降职处分、责令辞职或予以辞退;

(四)构成违纪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各单位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行为的,规定和要求,无法认定工作人员责任的。

第四章 责任追究实施机关和程序

第十六条 违反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行为,通过以下途径发现: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诉、检举、控告;(二)举报电话、举报投诉;(三)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

(四)行政复议决定或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五)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六)其他途径。

第十七条 各单位接到投诉或举报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书面决定。

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向投诉人或举报人书面说明理由。

各单位决定受理的投诉或举报事项,以及通过监督、检查发现或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应当追究责任的事项,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情节复杂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对违反改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行为的处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负责。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4

第二条 本办法适应于辖区各级负有防汛抗洪责任的单位和领导。

第三条 实施防汛抗洪责任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辖区防汛抗洪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

2、辖区防汛抗洪工作在区防汛抗洪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调度、分级负责、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3、防汛抗洪的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遇紧急防汛抗洪任务由区防汛抗洪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原则。

第四条 责任划分

1、区行政首长是辖区防汛抗洪第一责任人,乡、街道、辖区各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为防汛抗洪的直接责任人。

2、乡、街道、辖区各单位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抗洪组织机构,负责辖区内的防汛抗洪日常工作。有防汛抗洪任务的乡、村、街道、辖区各单位在汛期要设立值班人员和值班电话。

3、防汛抗洪期间,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主持召开本责任单位防汛抗洪会议,研究并决定需要采取的防汛抗洪措施。

第五条 区防汛抗洪指挥部责任

1、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防汛抗洪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区防汛抗洪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内防汛抗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

2、依据《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第二十一、二十二条规定,在紧急防汛期,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听从指挥,承担区防汛抗洪指挥部分配的防汛抗洪抢险任务。区防汛抗洪指挥部有权在辖区内任何单位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因抢险需要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碍物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拦。

3、区防汛抗洪指挥部负责制定全区防汛抗洪预案,水库、塘坝渡汛方案。

4、负责全区河流等水利工程防汛抗洪的组织协调。

5、负责全区防汛抗洪信息发布、灾情统计和根据汛期情况,宣布进入与解除紧急防汛抗洪期。

6、组织辖区内防汛抗洪动员,及时制定防汛抗洪的处置措施。

7、负责督促检查乡、村、街道、辖区各单位贯彻执行防汛抗洪工作指令和各项决策情况。

第六条 乡、街道防汛抗洪组织机构的责任

1、负责制定本辖区的防汛抗洪预案,并组织实施。

2、负责本辖区防汛抗洪责任单位防汛抗洪工作的组织协调。

3、根据本辖区防汛抗洪任务的需要,组建和安排防汛抗洪预备队、抢险队,并有权调动使用。

4、负责组织本辖区易损单位和居民的财产和人员转移,组织发动单位和群众开展防汛抗洪工作。

5、负责本辖区重大防汛抗洪情况的报告。

第七条驻区单位责任

1、按照区防汛抗洪指挥部的要求,成立防汛抗洪组织机构,对本单位的防汛抗洪工作负总责。

2、制定防汛抗洪预案,并组织实施。

3、负责本单位防汛抗洪物资、交通运输工具、抢险队的筹集和组建。

4、依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第五、二十一、二十二条规定,驻区单位服从区防汛抗洪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负责有关的防汛抗洪工作。

5、依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各单位在行洪河道内设置阻水障碍物的,服从区防汛抗洪指挥部责令限期拆除的指令,并自行负责清理。

第八条 岗位责任

1、当进入防汛期,区、乡、街道、辖区各单位主管防汛抗洪领导对辖区防汛工作进行动员,及时组织检查责任区内的防汛安全隐患。当进入警戒状况,各级领导应深入一线现场指导防汛工作,落实领导24小时守库、堤、坝责任。当进入危险状况,乡、村、街道、辖区各单位所有领导全部进入各自的责任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及群众严防死守,及时巡堤查坝,检查防汛安全隐患,及时处置险情,确保堤防、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遇到暴雨山洪时,区、乡、村、街道、辖区各单位防汛抗洪组织的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山洪易发区群众、财产的安全转移,确保不溃坝,不造成人员伤亡。

2、进入防汛期时,各单位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电话通知有记录,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当进入防汛水位后,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重要情况及时向区防汛抗洪指挥部报告,做到不误报、漏报,并登记处理结果。

3、汛前组织力量清除应由本单位负责的河道内阻洪建筑物、废弃渣土,确保安全泄洪,确保防汛抗洪抢险通道畅通。

第九条 责任追究

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一、有下列情形的领导责任人员先行免职,抗洪结束后听候处理。

1、当到达警戒水位或警戒状况时,未及时向区防汛抗洪指挥部报告,没有组织有关单位和防汛抗洪人员进入防汛抗洪一线的。

2、有防汛抗洪任务单位的主要领导在防汛抗洪期间,擅离职守的。

3、未及时处理防汛检查或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险工隐患,发生重大险情的。

4、未及时清除应由本单位负责的河道内阻洪建筑物、工程渣土,造成损失的。

5、险情发生时,拒不执行区防汛抗洪指挥部命令,不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

二、有下列情形的领导责任人员,先停职,抗洪结束后调查处理,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责任。

1、工作不认真、不落实,造成发现险情不及时或有险没有发现,导致险情恶化的。

2、发现险情后,没有及时组织抢险,贻误抢险时机的。

3、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服从调派的。

4、有防汛任务的单位未按规定执行值班制度的。

5、瞒报险情和责任事故的。

6、有险情发生时,抢险中队没有按照要求到达指定地点的,没有完成抢险任务,擅自撤离的。

三、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建议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拒不执行经批准的防汛抗洪方案,或者拒不执行区防汛抗洪指挥部的防汛抗洪调度、抢险指令的。

2、玩忽职守,或者在防汛抢险的紧要关头临阵逃脱的。

3、非法扒口决堤或者开闸的。

4、挪用、盗窃、贪污防汛抗洪或者救灾款物的。

5、阻碍区防汛抗洪指挥部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

6、盗窃、毁损或者破坏堤防、护岸、坝闸等水利工程建筑物的。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5

实 施 细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的规定》、《安徽省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实施细则》,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实行分级实施的原则。

第三条 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形式分为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检查、诫勉和党纪政纪处分。

通报批评和责令作出检查适用于本级党委、政府所属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追究。

党纪、政纪处分适用于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实施责任追究时,应当同时责令被追究人或其所在单位限期整改。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通报批评。

1.对县、镇关于信访工作的重要部署,不及时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落实的;

2.对信访人反映的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信访问题,不及时认真妥善处理、敷衍塞责、被动应付,导致

信访人长期、多次到上级机关上访的;

3.对信访人反应的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导致法生较大规模到县以上政府集体上访,滞留县以上政府机关48小时以上的;

4.对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反应的问题或上级交办的重大信访案件,不实行领导包案或包案制度不落实的;

5.信访部门交办的信访案件,按期结案率低于80%的,或年终结案率低于90%的;

6.对集体上访事先不报告信息,事后未去做劝返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7.被列为全镇信访重点管理地区或单位的。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作出检查

1.当年被列为全镇信访重点管理地区或单位的;

2.对信访人反应的合理合法问题处理不力或处理不当,导致一年内群众就同一问题发生3次以上较大规模集体上访,堵塞道路交通,造成不良影响的;

3.对重大信访事件未及时妥善处理,造成不良影响的;

重大信访案件是指因群众信访引起的以下事件:堵塞党政机关大门,冲击党政机关和重要场所,严重妨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堵塞交通要道,严重妨碍交通秩序;拦堵、纠缠领导同志,妨碍领导工作,造成恶劣影响;造成国家、集体、个人财产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其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或损害党委、政府形象的事件。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诫勉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合理合法问题无动于衷或敷衍塞责,压制民主,作风粗暴,导致矛盾激化,发生大规模(到省100人以上或去京30人以上,下同)去省、去京集体上访,围堵中央或省级领导机关,堵塞道路交通,冲击重要会场,造成恶劣影响的;

2.对发生的重大信访事件,不亲自过问,不靠前指挥或处置不及时、不妥当,酿成事端,造成恶劣影响的。

受诫勉的党政领导干部在界面期间不能提拔、调动,不得作为各类先进个人的评选对象;其所在地区或部门也不得作为上级党委、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的评选对象。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事实和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1.不阅批群众来信,不接待群众来访,对群众反映的合理合法问题,应当受理而拒绝受理,应当解决而拒绝解决的;

2.拒不执行上级领导机关对重要信访问题的处理决定的;

3.对上级领导机关立案交办的信访案件,拒不查收,久拖不决,或者编报假材料欺骗上级的;

4.对上级领导机关立案交办的重要信访案件,经查实,对有关责任人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应予以严肃处理而不予以处理、姑息迁就、袒护包庇的;

5.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被控告人、被检举人或者信访人贿赂的;

6.打击报复或者非法拘禁、迫害信访人的;

7.扣压、隐匿、篡改信访材料,或者将控告检举材料内容泄露给被检举单位或个人的;

8.其他在信访问题处理上违法违纪、严重失职渎职的行为。

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连续2年被列为全镇信访工作重点管理村(社区)或单位的,免去村(社区)书记和单位负责人职务,对条条单位由政府具文将其考核情况通报给其上级

管理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理。

第九条 信访部门应定期对贯彻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规定、需要追究责任的,要及时查明情况,依照规定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报镇信访工作领导组。

对信访部门提出的责任追究的建议,可由信访工作领导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也可由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审批决定。需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须经政府同意。

第十条 被责令写出书面检查的,应将检查在10日内报镇党委、政府及其信访工作领导组。

第十一条 信访工作领导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处理的违纪违法案件,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其处理情况通报镇信访部门。

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镇信访工作领导组负责解释。

略论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篇6

关键词: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17-04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法治社会中,公正司法对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依靠公正的司法才能得到贯彻实施。

作为司法的主体,法官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司法是否能够得到公正有效实施,进而决定着国家的社会稳定,甚至决定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我国现阶段,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成为司法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维护司法公正,我国制订了不同层次的包括错案在内的法官责任追究制度,以制约法官滥用司法权力,防止司法腐败,维护法律的权威。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我国在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争议,针对此类问题,尤其是颇受争议的法官实体错案责任,本文将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当前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现行法官责任追究制度有多种提法,如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执法违法责任制度、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等。究其实质,均是追究法官的责任。目前,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看,对于法官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在《刑法》、《法官法》、《国家赔偿法》、《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法院制订的相关责任追究制度。

就法官错案责任而言。1990年1月1日秦皇岛海港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先确立了人民法院错案追究制度,1992年该制度在河北省法院得以推行,1993年,在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错案追究制度作为最高法院的新举措,在全国各级法院予以推行。1998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以下简称《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作为全国人民法院系统错案责任追究的基本规范。

《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是从程序、审理和执行等方面对法官承担责任的范围进行规定,但没有对错案作出明确定义。各地方在各自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中均对错案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错案是审判人员在审判过程中对实体法或程序法适用错误,致使案件出现明显错误或造成不良影响,应由审判人员承担责任的案件。”[1]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采用列举的方法,将认定的基本事实错误、是非责任颠倒、裁判严重不公,适用法律明显错误导致案件错误裁判等七种情况列为错案。”[2]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错案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故意违反与审判执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或者因重大过失违反与审判执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致使裁判、執行结果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3]。

关于错案责任,由于无明确法律规定对错案进行权威性的界定,理论界有人提出,不可提错案责任,应提违法审判责任。不管错案的提法是否恰当,统观各地的规定,错案责任一般包括法官违反程序的错案,以及违反实体规定的错案。其中违反实体规定的错案,就是法官由于认定事实不清或适用法律不当作出错误裁判的案件。

针对实体错案,《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错误裁判的。因过失导致裁判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属于追究的范围,但同时该办法第2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不承担责任:一是因对法律、法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裁判错误的;二是因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裁判错误的;三是因出现新的证据而改变裁判的;四是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五是其他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

颇引起关注的《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中对实体错案也做出了规定。该办法第7条第7款规定,“其他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或因重大过失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被审判委员会确认为错案的。”也属于错案追究责任的范围。但该办法第八条同时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错案责任:第一,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对法律法规、事实证据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的;第二,在二审或审判监督程序中,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致使案件事实发生变化的;第三,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第四,其他经审判委员会依法确认不构成错案的情形。

对于违反程序的错案,无论是司法实践中还是理论界对此并无太大的争议,但是对于违反实体规定的错案,存在大量争议,甚至强烈呼吁取消对此类错案的责任追究。

二、对追究实体错案责任的异议

在学理界,有些人提出,对于错案,滥用程序属于惩戒事由,而实体判决,包括事实的认定错误和法律运用不当,不得作为惩戒事由。他们提出,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传统的“规则主义”或“法律形式主义”,认为在判决过程中,只要有明确的法律事实就会有相应明确的法律规范与之相对应,有明确的法律事实和相应明确的法律规范就会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或裁判。而实际上,“法律运行过程中存在来自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即法律条文的不确定性、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和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和个人因素(甚至非理性的因素)的不确定性。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想明确的界定什么是‘错案’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工作。”[4]

有人甚至提出,按照现行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只要出现了错误,法官就要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主观万能主义”的论调,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作万能的,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不会犯错误。实际上,这是十分错误且有害的,是司法“非人性化”的典型表现。在反对实体错案者看来,追究实体错案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妨害了司法的独立性。审判独立前提是法官的独立,而错案追究却让法官承担了过重的压力,不利于其独立裁判。有的法官由于惧怕责任追究,将一些本应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而要求采用普通程序来处理,或者对稍存疑难的案件尽量移送审判委员会。如此一来,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且还会导致许多案件只能草率结案,造成更严重的司法不公。同时因为将矛盾上交,导致相关责任无法追究。

第二,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机制抑制了法官工作积极性。因为实体错案责任追究的存在。现实中不少法官不愿意办案,或者能少办案就少办案,不办案就无错案。一遇到疑案,宁愿选择拖着不裁不判,也不愿意去承担判案之后的风险。

第三,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削弱了司法体系内部监督,造成更严重的司法不公。有些反对者提出,法官为了摆脱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会上下串通,与领导搞好关系。判案过程中,上下互通,事先定调,使法院内部审判监督形同虚设。这些现象将会进一步损害了司法公正,加重司法腐败。

第四,实体错案追究制度严重违背了司法活动规律,制约了司法作用的发挥。错案追究机制过于注重追求裁判的正确,忽略了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差距。在司法过程中,法官只能对法律事实负责,而不能对客观事实负责。这是人类在认知上的局限,也是法治国家应该理解和接受的。错案追究机制却苛求法官达到客观真实,否则需要承当相应责任,这严重违背了司法活动的规律,妨碍了司法作用的发挥。

三、追究实体错案责任的必要性

鉴于上述异议理由,有不少反对追究实体错案责任者进一步提出,要采取措施对法官实行责任豁免。在笔者看来,法官实体错案责任,不但不能豁免,而且还要认真追究。理由如下。

(一)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有利于增强法官的责任意识,促使法官提高办案水平,防止司法不公,提高司法效率

诉讼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司法判决出现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国家司法体系,乃至对整个政权体系的信任。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5]。

诚如反对者所言,在司法判决过程中,无论是对事实的认定,还是法律的适用确实存在极大难度,难有唯一正确的标准。但是,任何诉讼均不是无中生有,让法官凭空猜测。诉讼当事人均会提交证据,在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虽然每个人对事实的认定会受自己认识水平以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对有证据证明的法律实事应当有一定的相对客观认定标准。不可能出现西方现实主义法学家所提出的认定虚无主义的存在。如果事实的认定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一千个法官判案,会有一千个结论,这样还何存司法的公正?还有必要将争议提交诉讼解决吗?对事实认定的难度,绝不是法官任意胡作非为的理由,更不是其摆脱责任的借口。

在法律适用方面,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会存在各种不足之处,这也导致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产生。但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绝不是允许其肆意妄为,任意解释法律。任何法律的制订都有其原则与目的,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法律原則,不会导致法律适用出现千奇百怪的结果。

其实,我国现有的法官实体错案追究制度,并没有对法官提出苛刻的要求,均提出了不予追究责任的情况,并且严格将法官责任追究的主观要件限制在故意或严重过失。在此情况下,坚持对法官追究实体错案责任,将会制约法官严格司法,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办案经验,使自己能够认真履行作为司法者的职责,切实作为公正与正义的化身,解决诉讼中的矛盾与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有利于加强司法系统内部监督,制止司法腐败

当前,我国司法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司法不独立。法官在判案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错案,是因为其经常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尤其是上级领导的干预。实践中,办案法官往往屈服于此类不正常的外界压力,在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方面做出不当认定与裁判。在此情况下,如果追究办案法官的责任,表面上看是对办案法官不公平。但如果没有对法官责任的追究,法官会更容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不当干预,进而产生严重的司法腐败。有了对法官责任的追究,会迫使法官自动抵制不正当的干预行为,维护法官及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面临有可能被追究责任的情况下,法官会自动地把领导干预案件的证据,比如当面指示以及审委会领导的表态等记录在案、存档,进而有利于减少权力对司法的干预[6]。对司法行为的不当干预,当事人在外部通常是无法获知的,进而也无法进行监督和抗议,只有通过内部强有力的监督与抵制,才可杜绝不当干预,维护司法的公信力。

(三)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有利于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法治进程

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饱受诟病的理由之一,就是在法律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应当追究法官的办案责任。其实,我国目前法官错案追究制度并未对法官提出苛刻要求。如河南省高院的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就明确指出,“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对法律法规、事实证据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的”,不属于错案范围。

上述规定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难度。难免会造成有无责任界限模糊的现象出现。但即使存在难度,也不能完全像有人主张的那样,豁免法官错案责任。有了错案责任的压力,法官在办案地过程中,才会主动地发现并提出当前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有缺陷之处,提出立法建议,完善法律规定,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官作为专职司法人员,在工作中最能发现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之处,最能系统地提出完善的建议。否则,允许法官随意判案,不对法律规范进行完善,此类无法可依的判案与人治有何区别?

另外,即使有时会让法官受到不正当的责任追究,但我国现行规定均允许法官对此提出异议。在提出异议的过程中,法官可以阐明理由,进行自己的权利救济。在权利救济过程中,通过争论与辩解,可以更好地论证法律规定不明确与失当之处,并向立法部门提出建议,要求进行立法改进或弥补,进而促进我国法制的完善。

四、完善我国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议

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无论是对加强法官队伍建设,维护司法权威,促进我国法治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目前在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法官错案追究立法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目前,我国对于法官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在《刑法》、《法官法》、《国家赔偿法》、《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法院制订的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众多制度中。对于法官责任的追究,不但政出多门,而且不同制度的规定不统一。有鉴于此,建议全国人大专门制订统一的法官责任及错案追究法,统一追究法官责任的主体、标准及程序,提高相关规定的效力层级,从法律制订的层面加强制度的权威性与可执行性。

(二)完善法官错案责任的认定及追究程序

目前,对于法官错案责任的认定主体及追究程序,《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的裁决、裁定、决定是否错误,应当由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确认”。“各级人民法院监察部门是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对违法审判责任进行调查以及对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监察部门应当从二审、审判监督中发现审判人员违法审判的线索”。“人民法院各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应当配合监察部门的工作,及时将在审判工作中发现的违法审判线索通知监察部门,并提供有关材料”。《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错案线索的收集,法院各部门应当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及时移送在工作中发现的错案线索,并提供相关材料”。“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收集到的错案线索,甄别分析后交由相关人员就涉错事项作出说明。对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由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案件是否构成错案以及错案性质、责任划分进行初步评查认定。评查案件时,应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审判管理办公室组织评查后认为构成错案的,將评查结果告知相关人员。相关人员对评查结果无异议的,审判管理办公室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确认。相关人员对评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在十五日内向审判管理办公室申请复议,审判管理办公室另行组成评查组进行复议。经复议仍认定构成错案的,由审判管理办公室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确认。审判委员会讨论时,应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针对上述错案的认定及追究程序,反对者提出,对于案件是否属于错案,不是二审或再审的结论所能证明的。一审的判决不一定是错误的,二审或再审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二审或再审的审判决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一定比一审的强。另外,以监察部门作为追究的主体不恰当,监察部门的人不属于审判部门,业务素质不如专业法官,让他们发现案件是否属错案,更不适当。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实体错案认定过程中,以二审结果为认定标准有其合理性,但需要完善。虽然不排除二审审理过程中,法官的能力与素质不一定比一审法官强。但总体而言,在一审审理的基础上,二审通常要比一审更客观,更公正。作为法院内部监督措施,一些法院目前将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完全定为错案,确属不当。此类监督,应当区别情况,将其作为内部监督或纠正措施,加强对办案法官的监督,对其提起警告。甚至可以作为法官是否称职的内部考核标准。但至于可以追究更严重责任的实体错案,笔者认为,不应当由法院系统自行认定。此类错案的认定应当由独立于法院系统的单独机构实施。并且不能基于二审结果进行追究,而应将再审结果作为认定是否为错案的标准。

如此一来,对于已经生效的裁判的再审不应由法院审理,而应由独立法院系统的单独机构实施。如可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此类机构。由法院系统自行组织审理,会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导致再审结果不公平、不公正。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法治意识不强的人情社会中,由法院系统自行组织对案件进行再审,法院系统,不管是同一法院之间,还是上下级法院之间,人员都相对固定,很难保证案件再审及责任追究不受内部熟人及人情关系的影响,以及上级领导等不正当压力的干涉。

此类该机构的组成人员不应像法院法官一样采取固定编制,应采取仲裁委员会的专家组成方式,建立专家库,随机组成审理小组。所有参加错案审理的专家,均由非担任法院现职法官的专家或学者担任,此类专家与学者必须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案件处理能力。每次审理错案时,像招投标选择评标专家一样,均随机抽取专家库的名单,组成三人或五人审查小组。人员确定后,对外保密,不得向外界透露审查小组的人员名单。审理封闭式进行,审理过程对外部严格保密,防止外部影响的不当干预,确保审理过程及结果的公正与公平。如审查小组认为某一案件确属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错误,则可认定其为错案。据此结果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错案责任。

上述措施,可以使再审及错案认定独立于法院之外。虽然反对者会提出,这种做法破坏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但在目前我国法院系统存在大量腐败现象的今天,此类措施对于纠正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另外,再审案件的提起以及是否决定再审立案,应由当事人向各级人大提起,由人大决定是否立案。再审立案的决定权不在法院。这样,才可以对法院及法官产生更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三)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增强法官职业技能与道德水平

实体错案的出现,与审理案件的法官的素质及能力直接相关。我国目前选任法官,虽然也通过参加司法考试等方式,选拔法官。但与国外不同,我国任命的法官,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审判经验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学校毕业生,没有经过司法实际工作的锻炼,即被直接任命为法院的审判人员或工作人员,参与案件的审判。这些经验与能力均不足的审判人员,其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法律的适用,难免会出现问题,做出不恰当的错误裁判,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

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我国应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将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人员吸引到法官队伍中,在严格追究法官错案责任,包括实体错案责任的同时,适当提高法官的待遇水平。防止其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枉法裁判,故意对事实做出不恰当的认定以及对法律做出不当适用。

对于业务能力不强、职业道德水平差的法官,法院内部应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将其清洗出法官队伍。同时规定,被清理出法官队伍的人员,不但不得再行担任法官,同时也不得从事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服务工作,将其驱逐出法律职业之外。这样,会迫使法官珍惜工作的机会,认真履行职责。

另外,在任命法官时也可考虑推荐制,即打算从事法官工作的人员,在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前,必须由熟悉其能力及人品的业内知名人士推荐,推荐人对于被推荐的人要承担推荐失察的责任。通过采取此类措施,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营造法官的公正形象,树立司法公信力。

(四)提高立法科学性,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法官在判案过程中,最担心无法可依,或者依据的法律规范不明确。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是法官判案的依据。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建国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在诸多领域,尚未制订明确的法律规范。即使已有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仍不完善,不能涵盖并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在法律规范失缺的情况下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确实存在不合理和不恰当之处。为此,要想完善法官实体错案追究制度,必须要首先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我国立法者的素质。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立法机构,应切实发挥其立法的作用,制订出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法律。参与立法的人大代表,应当切实具备立法者的素质与能力。人大代表不能再成为荣誉称号,应让更多的从事法律工作或在各行各业有实践经验,并确实对立法工作充满热情并具备立法知识的人员,参加到立法过程中,以便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切实解决法官审理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问题,尽可能消除法律规范不完整或不明确的现象。从法律依据上,尽可能避免法官客观上无法适用法律或无法正确适用法律的情形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错案追究制度、保障审判方式改革健康发展[G]//经济审判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2]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方式实施意见[G]//经济审判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3]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EB/OL].河南网,[2012-04-06].

[4]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5][英]弗兰西斯·培根.论司法[C]//培根论说文集.水同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93.

[6]瞿玉杰.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值得推广[N].法制日报,2012-04-07.

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强化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和经济效益流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党委《关于严格经济责任的决定》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各子(分)公司、股份公司、直属单位、项目经理部、派驻机构等以任命、聘任或委派等方式任职的管理人员。

第三条 资产损失责任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有关规定,以及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等过错行为造成资产损失、经济效益流失或不良影响的经营管理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四条 追究资产损失责任,要依据审计、财务报告、专项调查报告和集团公司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或有关会议认定的损失数额,要区分一般资产损失、较大资产损失、重大资产损失和特别重大资产损失;追究责任要区别直接责任、直接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五条 管理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规章制度造成资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除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外,还应赔偿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共产党员违反本规定,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同时给予党纪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章 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程序

第六条 集团公司成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总会计师任副组长,成员由秘书处、调控部、审计部、经营部、安质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工程管理部、成本管理部、纪委各处、室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纪委办公室,行政监察处长任主任。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

(一)研究制定集团公司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办法;

(二)负责组织实施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工作;

(三)指导和监督所属单位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

(四)受理所属单位处罚的相关责任人的申诉或者复查申请。

第七条 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流程:

(一)组织调查,核实资产损失情况;

(二)明确资产损失性质,进行责任认定,听取相关责任人陈述;

(三)研究做出责任追究决定,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四)受理相关责任人的申诉,组织复查工作;

(五)组织落实处理决定,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第八条 资产损失相关责任人对处理决定存在异议的,可以在处理决定下达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上级单位申请复查。上级单位复查过程不影响处理决定的下达和执行。

第九条 各单位负责管理权限范围内相关责任人的资产损失追究工作。对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减少或者挽回损失;发 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应当及时向集团公司报告。第三章 资产损失责任追 究范围

第十条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未履行规定的投资决策程序或运作不规范造成投资失误和资产损失的;

(二)对投资项目未进行有效监管,出现损失未及时发现或者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三)越权审批或者擅自立项造成资产损失的;

(四)未履行规定程序超概算投资的;

(五)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行。

第十一条 在投标经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在投标过程中失职、渎职,玩忽职守,考察不细、漏项或低报价中标,经评估造成资产损失的;

(二)违反审批权限和决策程序,盲目承揽垫资工程项目的;

(三)违反规定,将公司资质证书或营业执照出租、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

(四)违反规定,将外部企业及外部施工队伍挂靠在本企业的;

(五)未履行规范的合同评审程序,对有特殊要求的履约保证办法、工程计量办法、工程价款支付办法、不合理工期及特殊结构需要投入大型专用设备等论证不充分,上当受骗的;

(六)未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擅自支付投标保证金、合同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或银行保函造成资产损失的;

(七)违反规定,擅自支付大额中介费用、经营围标费用的;

(八)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在房地产开发、产品销售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违反审批权限和决策程序,或者考察不细,发生投资失误,造成资产损失的;

(二)未按规定招标订立合同或条款不严密,造成资产损失的;

(三)擅自压低价格销售产品(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

(四)擅自提供赊销信用或者超出信用额度、期限提供赊销信用的;

(五)提供虚假产品(商品)或者服务业务的;

(六)对商品房、建筑物、设施和原材料、产品等实物资产保管不当、维护不善,造成非正常毁损、报废或丢失被盗的;

(七)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行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违反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受到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查处,造成经济损失的;

(二)不了解对方资信情况,盲目与之签订合同,或者擅自改变合同,或者不签订合同即预付货款,造成资产损失的;

(三)违反有关规定,未经授权或批准,擅自超越权限签订合同,造成资产损失的;

(四)工作不负责任,造成合同不能履行,被对方追究违约责任,造成资产损失的;

(五)发现对方违约给公司利益造成危害,不及时加以纠正、制止,或者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公司利益,造成资产损失的;

(六)有其他违反合同管理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行为的。

第十四条 在大宗物资采购、大型设备购置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订立合同的;

(二)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或者比价分析采购的;

(三)未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支付预付款项的;

(四)采购标的物与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明显偏高的;

(五)采购标的物与合同规定严重不符而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六)虚报、瞒报物资、设备采购价格的;

(七)授意、指使或者串通进行违规采购的;

(八)未经论证,盲目采购造成闲置或报废的;

(九)未按规定健全采购内控制度,手续不全,违规结算的;

(十)违反集团公司规定程序,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采购的;

(十一)采购物资的数量超过实际需要量,造成积压、失效、变质、浪费的;

(十二)未经集体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擅自决定购买不适用的机械设备,造成闲置浪费,致使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的;

(十三)违反规定程序,处理报废机械设备、物资的;

(十四)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使用、调度资金,以及大量使用现金结算,库存现金余额高,将公款转入私人账户、私存私放或挪用的;

(二)超过权限或者违反程序授权、批准资金支出的;

(三)违规拆借资金、擅自高息集资的;

(四)应收账款未及时进行催收、对账,以及对异常应收款项未及时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的;

(五)因资金管理不严,发生贪污、失窃、丢失、携款潜逃等事件的;

(六)违反规定出借账户、出让银行授信额度或为他人代开信用证的;

(七)违反有关规定委托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从事理财业务的;

(八)未及时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和清理未达账项的;

(九)未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核算,导致帐物严重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

(十)违反规定对外融资、借款、担保的;

(十一)违反规定将用于银行支付的票据、印章交同一人保管,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在资产、物业管理中,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的;

(二)干预或者操纵清产核资或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材料等,导致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鉴证结果不实的;

(三)隐瞒资产不入账造成账外资产的;

(四)对固定资产、设备维修管理不善,或者固定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资产毁损严重、提前报废的;

(五)违反土地和房地产管理规定,造成损失的;

(六)在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承包、租赁、联营或与外商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向境外投资过程中,将公司资产低价出租、发包、转让、非法转移到个人或其他企业名下的;

(七)违规处理固定资产,造成资产损失的;

(八)对资产管理工作不负责任,造成资产损失其他情行的。

第十七条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项目经理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造成管理失控或损失的;

2、违反“三项招标”制度或造成损失的;

3、安排使用亲属、关系、利益包工队,管理人员私人设备在项目施工,亲属工在管理岗位工作的;

4、违反有关规定,发生安全质量责任事故,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

5、因管理原因造成窝工、误工、施工进度滞后,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

6、在信用评价、劳动竞赛等评比中排在后三名,被罚款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7、违反有关规定,对下超计价、拨款,虚拟计价、帐外开支的;

8、违反有关规定,越权委托,违规提供资信、印章,签订合同或购进质次价高设备、材料,高价租赁设备、器材等,造成损失的;

9、因管理不善造成机具、物资材料丢损,倒买倒卖、超耗等造成损失的;

10、违反成本管理制度,成本费用开支超项目评估指标,造成项目亏损的;

11、违规开设银行账户、拆借资金、高息集资、公款转存个人卡,发生贪污、失窃、挪用或未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等,造成损失的;

12、被新闻媒体曝光在业主、县、地、省造成不良影响的;

13、造成资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其他情形。第四章 资产损失认定

第十八条 子(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直属单位等资产损失区分标准:

(一)一般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200万元(含)以下,或在集团公司、县市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较大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200万元至500万元(含),或在地市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重大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或在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省市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特别重大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在中央媒体曝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第十九条 项目经理部资产损失区分标准

(一)一般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100万元(含)以下,或在业主方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较大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100万元至300万元(含)以下,或在项目所在县市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重大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3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含)以下,或在项目所在地市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特别重大资产损失是指资产损失金额在500万元以上,或在项目所在省市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五章 资产损失责任划分 第二十条 责任认定标准:

(一)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发生的资产损失及造成的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

(二)直接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发生的资产损失及造成的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对其处分的标准,一般应比直接责任者低一个档次。

(三)分管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分管的工作或应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发生的资产损失及造成的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人员。对其处分的标准,一般应比直接领导责任者低一至两个档次。

(四)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对下属单位存在的重大问题失察或发现后纠正不力,对发生的资产损失及造成的后果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对其处分的标准,一般应比分管领导责任者低一至两个档次。第二十一条 因未建立内控管理制度或者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重大缺陷,造成公司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除按照本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外,单位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应当分别承担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二条 因未按规定建立风险预控机制或者重大事项缺乏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工程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与质量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资产损失、重大违纪和法律纠纷事件,省市媒体曝光,给公司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除按照本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外,单位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应当分别承担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三条 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资产损失的,除按照本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外,单位总会计师和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四条 因经营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集体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建立董事会的公司由董事会成员承担相应责任,直属单位由经理班子成员承担相应责任。公司董事会或者经理班子成员经会议纪录证明决策时曾表明异议的,免除相应的责任。

第六章 资产损失责任追究

第二十五条 资产损失责任人的追究包括行政处分、经济赔偿和职务禁入限制:

(一)行政处分是指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

(二)经济赔偿是指按照资产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的经济赔偿。经济赔偿可以直接赔偿,也可以从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及经济责任风险抵押金中扣除。

(三)禁入限制是指在1至5年内或者终身不得被公司聘用或者担任公司领导职务。以上处罚可单独适用,也可合并适用。

第二十六条 资产损失处分、经济赔偿标准和禁入限制:

根据资产损失的数额对资产损失中责任人的行政处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处分,对违规操作,发生安全质量责任事故的,按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责任追究。同时根据资产损失的数额按一定比例赔偿部分资产损失;对造成较大资产损失以上的责任者1-3年不得担任同等职务;故意违纪违规,且对错误认识态度不好的5年内不得担任同等职务;受到撤职处分的5年内不得担任同等职务;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加重一档处理;对采取措施挽回损失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减轻或免予处分。

(一)发生一般资产损失。对直接责任者、直接领导责任者、分管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分。直接责任者按资产损失的6-10%;直接领导责任者按4-8%;分管领导责任者按2-6%进行经济赔偿。

(二)发生较大资产损失。对直接责任者、直接领导责任者、分管领导责任者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等处分。直接责任者按资产损失的4-8%;直接领导责任者按2-6%;分管领导责任者按1-4%进行经济赔偿。

(三)发生重大资产损失。对直接责任者、直接领导责任者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等处分。直接责任者按资产损失的2-6%;分管领导责任者按2-4%;重要领导责任者按1-2%进行经济赔偿。

(四)发生特别重大资产损失。对直接责任者、直接领导责任者给予撤职、留用察看或开除处分;分管领导责任者或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降级、撤职或留用察看处分。直接责任者按资产损失的2-4%;直接领导责任者按1-2%;分管领导或重要领导责任者扣发当年50-100%绩效年薪(奖金)进行经济赔偿。第二十七条 对单个投资金额1亿元以下项目亏损7%以上、5亿元以下项目亏损4%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亏损3%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亏损2%以上(亏损额采用累进制计算)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免职。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责任人加重处罚:

(一)经查证确认行为过错情节恶劣,故意造成资产损失、或被媒体曝光的;

(二)发生资产损失,未及时采取措施或者措施不力,导致资产损失继续扩大的;

(三)干预、抵制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的;

(四)对企业发生资产损失隐瞒不报或者谎报、缓报、漏报的;

(五)强迫、唆使他人违纪违规的;

(六)伪造、毁灭、隐匿证据,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七)其他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相关责任人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一)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者挽回损失和不良影响的;

(二)主动检举他人的违纪违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

(三)主动退出违纪违规所得或赔偿资产损失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减轻或者免于处罚的。

第三十条 对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已退休的相关责任人,应当按照本办法予以追究。

要求经济赔偿的,若离职后薪金尚未发放完毕,应当扣发相应的薪金,剩余薪金不足以扣发的,应当要求相关责任人予以补偿;对继续在集团公司其他单位担任职务的,其赔偿款上交集团公司财务部。赔偿收缴工作由财物部门负责落实。

第三十一条 负责资产损失责任确认、追究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程序、泄露工作机密、拘私舞弊,以及协助相关责任人逃避责任,或者收受责任人贿赂的,视情节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前,集团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纪委、监察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我的课余生活作文500字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第一学期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