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追究方法(通用8篇)
责任追究方法 篇1
岳阳楼区司法局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
究实施方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区有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廉政斗争的指示精神,切实维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严肃性,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确保《岳阳楼区司法局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办法。
一、责任追究的对象
本办法所指的责任追究,是指对党员干部管辖或责任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生了重大问题。
二、责任追究的原则
(一)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原则。各级党组织必须维护党的纪律。对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未能履行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绝不姑息迁就。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区有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廉政斗争的指示精神,切实维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严肃性,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确保《岳阳楼区司法局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办法。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追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责任,要依据事实和造成的后果,全面分析原因,准确确定责任,按照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客观、公正地实施责任追究。
(三)惩前毖后的原则。实施责任追究,要着眼于教育、挽救、诫勉干部。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二、责任追究的内容
党员干部在职责范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警诫、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和司法处理等四种方式进行责任追究。
(一)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治理的,或者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敷衍塞责,查处不力,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或者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
(二)直接管辖范围内,由于因工作失职等原因,发生重大事故和恶性事件,或者因盲目决策,致使国家、集体资产流失的。
(三)在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于不负责任造成用人失察,产生恶劣影响的。
(四)授意、指使、强令有关人员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法规,弄虚作假的。
(五)授意、指使、纵容有关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对办案人、检举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六)党员干部配偶、子女利用该领导干部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获取非法利益的,造成恶劣影响的,或者对配偶、子女严重违法违纪知情不管,包庇、纵容的。
三、责任追究的认定
(一)产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要查清有关党员干部是否负有失职的责任。
(二)对于负有失职责任的党员干部实施责任追究,要分清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1、主要领导责任。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职责,对发生的问题或者造成的损失负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
2、重要领导责任。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或者应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职责,对发生的问题或者造成的损失负次要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
(三)党员干部对负有责任的问题,敢于揭露,主动查处、积极挽回损失和不良影响,认真及时整改且事先有教育和管理措施的,应当酌情从轻或免予追究。对负有责任的问题进行掩盖、袒护,不予查究的,应当从重处理。
五、责任追究的实施
(一)实施责任追究,要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负责实施。在一般情况下,责任上追一级。
(二)对需要追究责任的,由事发组织按管辖关系向上一级党政组织书面报告事发的情况、后果、原因、责任,并提出处理意见。接到报告的组织应当视责任的不同程度,指定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进行核查,并依照本办法作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决定。
(三)责任追击决定,按以下分工落实。
1、对需要警诫的,采取预警谈话、批评教育、责令检查、限期整改、经济处罚等方式追究责任,由分管的党政领导负责实施。
2、对需要组织处理的,采取调整领导职务、责任辞职、免职等方式追究责任,由纪委组织提出意见,报党委审批,政治处负责实施。
3、对需要纪律处理的,采取党纪政纪处分的方式追究责任,由纪委组织负责实施。
4、对需要司法处理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责任追究方法 篇2
(一) 违宪责任的概念
违宪责任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言论或行为违背宪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内容而承担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确认为其承担的合理的负担。 (1)
(二) 违宪责任的性质
违宪责任是特定的违宪主体违反宪法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它与宪法的性质又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 违宪责任具有法律性, 因为它是违法责任的一种。但是, 违宪责任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其他一些法律责任有所区别, 他们基本都是法律的责任, 政治性较少, 体现在这些责任的性质, 内容和追究上都鲜有政治因素的考虑, 司法机关以事实为依据, 法律为准绳, 去做出裁判。而宪法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性, 这也决定违宪责任的政治属性。所以说, 违宪责任有着双重性质, 即法律性和政治性, 法律性是主要的。
二、违宪责任追究的时机
(一) 违宪责任追究时机的涵义
违宪责任追究时机是指违宪审查机关哪时开始对违宪责任做出判断并对违宪者进行责任追究的问题。违宪责任追究需要讲究时机, 它不同于刑事或民事责任。刑事或者民事责任的当事人的是否违法或犯罪, 法官根据相关法律和案件的事实就能做出技术性的判断, 加之法律所具有的确定性, 不同法官之间的理解也大致相同。此外, 这些形式或者民事案件一般不会涉及政治争议, 法官对当事人的追究也就具有较多的确定性。
(二) 违宪审查机关追究违宪责任的条件
1. 追究违宪责任不损害违宪审查机关的宪法地位
违宪审查机关在宪政体制内根据宪法的授权行使违宪审查权, 在其宪法地位得以保障的基础上, 违宪审查机关的权利行使才会有权威性和有效性。而现代的违宪审查制度是建立在对议会民主主义不信任的基础上的, 违宪审查机关大多数情况做出的判断以反民主的形式出现, 因为违宪审查机关行使权力进行裁决时需要考虑结果对已经存在的法律秩序和自己宪法地位的影响, 特别是做出违宪判断后追究违宪主体责任时, 如果做出违宪判断会使其自身的威信受到损害, 那么违宪审查机关会慎之又慎地做出违宪判断。
违宪审查机关一般不会做出违宪判断, 除非对解决案件有必要的帮助。这一规则被称为“必要性规则”。除了有必要的情形外, 违宪判断的做出还需要有明确且充足的理由为依据。这是司法的技术性对违宪判断的要求, 只是纯粹从宪法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不考虑宪法以外的因素, 仅仅是争议的立法或者是政府的行为构成违宪, 违宪审查机关才可做出违宪判断
(三) 违宪责任追究的变通形式
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和抽象性, 在很多时候, 有争议的立法或者政府的行为有没有构成违宪不是一个简单的宪法判断的问题, 违宪审查机关会对自身宪法地位和对做出违宪判断的必要性进行综合考虑, 不会简单地做出违宪或者合宪的判断, 而是采用介于基于违宪与合宪之间的判断方式, 对违宪责任追究进行变通。这样的变通形式为:
1. 合宪限定解释
即在法律规定的多种解释情况下, 采用广义解释如果会使法律被宣布违宪, 则进行狭义解释, 从而使其符合宪法。这实际上是宣布法律中有违宪疑义的部分无效, 对其他部分的判断限定在合宪适用的范围内, 对有争议的部分有条件地解释为合宪。例如日本法院在侵害自卫队财产判决中, 当涉及自卫队合宪性问题时, 引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进行判决从而回避了自卫队的合宪性问题。
2. 警告性裁判
警告性裁判是指违宪审查机关认为某项立法或者行为在当时属于合宪, 但是有可能因为情况的变化而变为违宪, 因而违宪审查机关要求立法机关在限定期限内对该项法律进行修改或者废除。这是德国联邦法院创造的一种判决形式并在对营业税法案的判决中适用了这一形式。
3. 代替立法者弥补漏洞的宣告
如果立法的内容出现明显的漏洞, 那么违宪审查机关就会批准使用其他法律条文来来弥补漏洞。这类情形出现在法律条文有不公平的规定, 形成对某类人待遇的不平等, 但宣告条文失效会让受益者丧失所拥有权力的益处, 且来不及等待立法者重新修补法律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使用补充的规定代替违宪宣告。
三、违宪责任追究的机制
违宪责任的追究机制有政治性追究机制和司法性追究机制两种基本的形式, 这是与宪法的双重属性和违宪责任的双重属性相对应的。司法性违宪责任追究机制是指违宪审查机关以宪法诉讼的形式追究违宪主体责任。政治性违宪责任追究机制是政治机关 (主要是立法机关) 按照民主政治的程序追究违宪主体的机制。
(一) 司法性违宪追究机制
司法性违宪责任追究机制的基本模式是违宪审查, 不同国家违宪审查的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多样化, 但大致分为三种, 立法机关审查模式, 司法审查模式和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美国开创的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的制度, 虽然一直以来就被质疑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然而在宪政实践中却受到多个国家的青睐。
专门机构违宪审查的模式由奥地利设立宪法法院开始, 共有40多个国家采用了这一形式, 这一模式又可以具体分为以德国为代表的宪法法院制度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宪法委员会制度。在专门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里, 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专注于违宪审查权, 并不审理普通的刑事和民事案件, 这样能够统一违宪审查的标准, 并让宪法的解释在全国内达成一致, 但这样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违宪审查权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立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有很大的障碍, 其时效性无法与司法审查体制和专门机关审查体制相比较。
(二) 政治性违宪责任追究机制
政治性违宪审查是由政治机关 (一般是立法机关) 按照民主决策的政治程序追究相关主体违宪责任的机制。相对来说, 司法性违宪责任追究机制因其主体独立和程序完整, 故更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追究违宪责任。
1. 弹劾
弹劾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剥夺违宪或者违法失职的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公职人员职务的一种违宪责任。在当代的宪政体制中, 弹劾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的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和监督。弹劾的主体一般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对象是国家中基于民意基础产生的政府官员。弹劾的事由一般限于犯罪。弹劾案的审理结果通过, 则被弹劾者要辞去公职;弹劾案不通过, 被弹劾者就能继续保有公职。
2. 引咎辞职
引咎辞职是民选或者代议机关委任的官员认为其自身存在过错行为构成了违宪从而使其丧失了担任公职的民意基础, 从而主动向法定机构提取辞去其现任职务的一种承担违宪责任的方式。引咎辞职是对宪政体制的主动维护, 标志着宪政体制的真正成熟, 程序上的简便性使得引咎辞职的机制成本极低。
3. 不信任案
不信任案是议会通过的表示对行政机关 (内阁) 失去信任的议案。在内阁责任制中, 在议会的支持和信任下内阁才能任职, 议会如果通过了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或者否决了政府的重要法案, 内阁就应该辞职, 除非请求国家元首解散议会提前进行大选。故不信任案成为控制议会的重要方式。
四、完善我国违宪责任追究制度
(一) 违宪责任的认定标准需要完善
因为宪法具有特殊性, 所以违宪责任的认定比一般的违法认定要更加复杂。形式上的违宪、实质上的违宪以及违反宪法的价值追求都应该视为违宪。前两个标准的认定较为简单, 而对违反宪法价值追求的认定则难以掌握。需要通过特定的主体根据宪法的精神、原则、和具体规定对违宪审查的对象细致分析才能判断出其违宪与否。因此, 对宪法的科学解释相当重要。我国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 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 主体的不专一, 程序的不健全等原因影响了我国宪法的解释效果。由此来看, 建立一个专门的宪法法院作为专门的违宪认定机构, 由全国人大赋予其宪法解释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 违宪责任的主体制度需要完善
在宪法规定的法律关系中, 所有的国家机关都有权有责, 这就意味着, 发生了违宪都要承担违宪责任。立宪主义的根本性质之一就是对政府法律上的制约。这里所说的政府应该是广义上的政府, 一切的国家权力形式都应该包括在内。从法理的角度来说, 权力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拥有权力就应该担负责任, 没有约束的权力是非民主宪政的权力, 也是相当危险的权力。只有当权力和责任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 它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的宪法虽然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但这却是一个抽象的责任规定, 在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下是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的。
(三) 违宪责任的形式需要完善
我国现有的违宪责任形式主要是撤销和罢免, 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几种责任的形式:一是解除职务。对于有违宪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 解除其职务, 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人大常委成员又担任一府两院职务的违宪现象就可以适用这一形式。二是责令作为, 国家机关负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义务, 国家机关若不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这些义务便构成违宪。公民此时可以依照宪法的规定寻求对权利的救济措施, 要求特定机关承担责令作为的违宪责任。三是宣告无效, 违宪审查机关经过审查对某一法律法规或者行为作出违宪认定, 并宣告其无效。这种形式可以与撤销责任同时适用, 宣告违宪的法律法规、决定、行为无效从而维护宪法和权威。四是弹劾责任制。学者对弹劾责任在我国是否必要存在不同看法, 罢免是涉及职位是否存在, 而弹劾则是关系到罪与非罪。相比罢免责任, 弹劾责任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邓小平同志曾肯定弹劾制度作为反对干部特权的重要制度, 弹劾的程序和标准等具体实施规范需要进一步的确定等。
摘要:违宪责任是宪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宪法具有法律性和政治性双重属性, 对于违宪责任的追究, 并不一定能像一般违法那样直接进入司法程序, 违宪审查机关还需要对自身宪法地位和宪法裁判的必要性等考虑众多的因素进行考虑, 本文结合当代实行宪政国家的违宪追究方式, 对违宪责任的追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违宪责任,追究,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北庚.违宪责任论略[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03:54-57.
[2]刘广登.宪法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 2005.
[3]孙卫东.论违宪与违宪制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 02:73-76.
安全责任追究莫手软 篇3
安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罚代责”。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发生一般性人员伤亡事故后,只注重于经济赔偿,即由企业个体老板出钱赔偿后一了百了;而对于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处罚等,往往流于形式,大多数是不了了之。甚至有些企业发生人员重伤等非人员死亡事故,根本不报案,通过双方“私了”的办法解决,完全是以经济赔偿代替责任追究。二是重奖轻惩。一些企业及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在年度安全工作和阶段性安全活动目标考核中,制定的奖惩办法大多数不能体现出同奖同惩的要求,严重存在着重奖轻惩现象,从根本上弱化了安全责任追究。三是隐瞒袒护。有些企业对发生的非重特大事故,能瞒则瞒,使相关责任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逃脱责任追究。对重特大事故,一些企业乃至少数地方政府领导,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想方设法转移责任,通常利用“死无对证”的办法,尽量把事故直接和主要责任转嫁到死亡人员身上;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从保护干部出发,通过各种关系向负责事故定性与处理的上级部门说情,甚至采取行贿等手段,全力为企业负责人和相关政府官员减轻责任追究。据了解,2006年某县发生一次性死亡2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仅给该县分管安全生产副县长降一级工资的处理。
鉴于上述状况,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树立“以法治安”的责任意识,在重视安全管理中事前预防的同时,努力消除事后处理中责任追究的手软现象。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安全责任追究法制意识。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安全责任追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不断增强安全责任追究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安全管理职责。
二要完善管理规章,实现安全责任追究“对号入座”。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安全责任追究规章,真正把干部职务升降、经济重罚、待岗等触及责任人切身利益的内容列入之中。要尽量细化安全责任追究内部处罚办法,做到责任人够哪一条就按哪一条追究,实现有规可依。
首问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 篇4
第一条为优化发展环境,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外来单位的同志和基层群众(以下简称当事人)到机关办事时,被咨询或接洽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准确答复和引导办理。
第三条首问责任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对前来办事的来访者应做到语言文明、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正确答复,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刁难或与其争吵。
第四条如所办事情是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工作人员应履行经办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办好相关事宜,不应以任何理由推托、刁难,保证让当事人满意。
第五条如所办事情不属于首问责任人的职责,首问责任人应履行联络和向导责任,采用以下方式、方法处理:
1、可以将当事人带到他要找的人或负责办理该项工作的办、所工作人员面前。
2、也可以通过电话先联系落实好办理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然后告诉当事人在什么地方找谁办事。
3、如果要找的工作人员不在机关,则要负责电话联络,并为双方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如一时联络不上,则要记下当事人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办理事项内容,并负责转告。
第六条首问责任人如果不清楚所办事情属于哪个部门哪个人员的职责时,应履行报告责任。应立即向分管领导请示报告,然后按领导的要求办理,落实好经办人。
第七条首问责任人应严格遵守“一岗、双牌、一簿、一告知”制度,即坚守岗位、挂好工作牌和岗位牌、做好首问责任登记簿的登记工作和人员去向告知牌的告知工作。
第八条工作人员未履行首问责任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办事人员可向镇效能办公室投诉。效能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赔礼道歉,责令改正,责令作出检查。
1、躲避当事人或对当事人的提问置之不理,态度冷漠,不履行接待责任的;
2、不按规范要求的语言和行为履行接待责任的;
3、不认真履行联络责任或报告责任,在没有为当事人落实好经办人的情况下,以“不知道”“不属我管”为由推托搪塞,将当事人打发走的。
第九条将首问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纳入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评比的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部门负责人应加强对本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本制度有镇纪委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2:
弥陀镇限时办结制度
第一条为优化发展环境,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限时办结制是指各服务窗口在受理申请人的各种申请,办理相关业务等必须在规定的承诺期限内办结的制度。弥陀镇机关各职能办公室应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对服务对象申请办理的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制。
第三条本制度中申请人是指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办事个人,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分类处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一)即时即办件:
1、财政所:包括申办农业保险、申领家电下乡补贴、申领粮食补贴三项事项。
2、民政、残联办:包括缴纳殡改处罚金、申领救灾救济金、申请法律服务援助卡、申领参战人员生活补助、申请残疾人求职登记、申请白内障复明手术和申请轮椅办理七项事务。
3、人口与计划生育办:申领《生育服务证》。
4、党政办:包括加盖印章、转续党团关系、档案查询和打印复印四项事务。
5、农林、水利、农机技术推广站:包括沼气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指导、养鱼技术指导和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四项事务。
6、计生服务中心:包括申请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领取避孕药具和宣传生殖健康知识三项事务。
(二)限时办结件:材料备齐的,2个工作日内转报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结后2个工作日内通知或送达当事人。
1、新农合服务:指区外住院报账和合作医疗证补办事项.2、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包括申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困难人员及“零就业家庭”认定初审、劳动纠纷调解和慢(重)病待遇申请六项事项。
3、经发办:包括企业核名、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四项事务。
4、建管站:包括农房审批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两项事务。
5、国土所:包括土地证办理和申报变更土地用途两项事务。
6、民政、残联办:申请办理《残疾人证》,材料备齐的。
7、农林、水利、农机技术推广站:包括申领沼气补贴(器材)、申领退耕还林补贴、申办农机补贴、申办水产养殖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指导和渔船办理年审六项事项。
8、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包括缴纳社会抚养费、申请《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申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申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四项事务。
9、畜牧兽医站: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引种三项事务。
第四条对于申请人请求合法,手续不全的项目属于补充件。应当场向申请人填写补充件通知书,作好解释工作,一次性详细填写告知申请人所需要补充的手续及资料。对于申请人申请项目不合法或申报项目不符,工作人员及时作出不予办理的明确答复,详细讲解不予办理原因。
第五条限时办结的时限以工作日计算,其办理时限从收到相关文件、材料或指令的次日起计算。
文件、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按规定一次性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补正文件、材料,其办理时限从收到补正文件、材料的次日起计算。行政机关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补正文件、材料有遗漏的,其办理时限从其第一次收到补正文件、材料的次日起计算。
第六条将限时办结制的落实情况纳入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评比的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部门负责人应加强对本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本制度有镇纪委负责解释。
第八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3:
弥陀镇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为优化发展环境,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四川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责任追究制是指各办、所工作人员由于主观故意或自身行为过失违反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从而导致工作发生错误或显失公正,并造成后果时应进行过错责任追究。
第三条过错责任的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过错与处罚相适应、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行为,可以采用来信来访、电话等方式,也可以委托他人代为投诉。
第五条各办、所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1、不贯彻党和国家方针以及镇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致使全局性工作出现重大失误。
2、不认真解决职责范围内有关问题,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
3、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悉,屡次出现差错。
4、因个人表现不佳,给中心工作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5、泄露党和国家秘密。
第六条有以下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过错行为人的过错责任:
1、主动承认并积极进行纠正的;
2、因过失出现错误,但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3、其他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责任追究的。
第七条有下列情行之一的,从重追究过错人的过错责任:
1、不配合有关调查,阻挠追究过错责任的;
2、对控告、揭发、检举过错的知情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3、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含两次)过错责任的;
4、其他应从重追究责任的行为。弥陀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投诉、检举、控告的受理、查办、转办、交办等工作。
第八条过错责任追究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通报批评;
2、诫勉教育、离岗培训、效能告诫;
3、调离窗口工作、降职、免职、辞职、辞退;
4、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5、依法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的党纪处分;
第九条弥陀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依法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对投诉事项提出处理意见,由镇党委会研究决定,督促限期整改。
第十条本制度有镇纪委负责解释。
责任追究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维护公司利益,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更加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制度执行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的利益高于一切。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员工有违反工作纪律和规定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责任的追究。
第三条 本制度主要追究职务不作为导致决策失误、指导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因工作相互沟通不畅,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因工作职责不到位造成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质量管理责任事故和生产经营事故以及公司内部重大经济犯罪的发生和资产资源的流失。
第四条 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和部门经理负责制,各系统各部门发生的责任事故,由各子公司总经理负责,各部门经理和主管以及直接责任者共同承担直接责任。
第五条 集团实行刚性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管理者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不管任何人发生责任事故,都必须受到责任的追究。
第六条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总经理、各子公司、所属各部门经理和按中层干部管理的部门主管、业务主管;各系统、各部门、各子公司以及事故防范和导致责任事故发生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第七条 集团责任追究惩戒种类有以下四种:
1、行政处罚(包括降职、调离原工作岗位、免职处分)。
2、经济处罚;
3、经济赔偿;
4、诉讼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一)关于生产管理责任
第八条 子公司总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对生产系统的各项工作负总责,对调度室、技术部、热源厂、物资采购部和各生产管理所发生的责任事故负总责。第九条 在正常情况下生产调度不利,不能按时完成供热生产计划,导致停热或经常性间断供热,影响正常住户用热,公司将追究生产主管副总经理和调度室经理、热源厂厂长的直接责任。
第十条 生产设备能力与设计要求发生变故,设备管理不善、维修不及时,生产能力下降,损失浪费严重,需追究热源厂厂长厂长、总工程师、技术部经理、相关部门经理或主管的渎职责任,根据损失情况给予经济处罚,同时追究主管副总经理的领导责任。
第十一条 采购大宗原材料没有履行招投标程序,注重价格,忽视质量,由此引发的内在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公司将追究主管副总经理的管理责任;追究物资采购部经理和采购业务员的直接的经济责任。
第十二条
凡是设备采购、物资采购、对外加工和设备维修工程都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的规定,签订合同,履约合同。由于不签订合同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因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公司将追究主管副总经理的渎职责任;追究生产系统有关部门经理和物资采购部经理的直接责任,给予经济处罚。
第十三条 物资系统必须强化仓储管理,严格控制安全风险库存,做到库内整洁,产品分类标识清晰,帐物相符,按照流程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废旧物资。经发现库内摆放混乱,帐物不符,物品丢失、发霉,没有仓储管理规定或没有按规定执行,造成经济损失,公司将追究仓库保管员、物资采购部经理以及主管副总经理的经济责任。
第十四条 主管生产副总经理有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相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管辖权限范围内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定期检查;对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应及时提出强制预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十五条
由于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给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子公司总经理到主管生产副总经理、相关部门经理,都要受到行政和经济处罚。
第十六条 公司实行安全生产工作和产品质量“一票否决制”,凡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质量责任事故,生产系统和技术系统所涉及的部门和发生安全质量事故的子公司一律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十七条
各子公司不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有关安全生产制度,不经常性的进行安全检查,对已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不进行彻底的整改,对新上岗的员工不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等,由此而酿成的安全事故,公司将对子公司总经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和经济责任的处罚。
第十八条 各系统、各部门、各子公司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向公司报告,对未及时上报安全事故,对事故迟报、晚报、漏报或瞒报,对事故未及时处理或阻挠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的都要按规定进行重处重罚。
(三)财务管理责任
第二十六条
财务总监对公司财务管理负全面责任,各部门主管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七条
财务总监要对财务系统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如培训不到位,教育不到位,促使财务人员违反财务规定,给公司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除财务人员要受到直接的经济处罚外,财务总监要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八条 财务总监要严格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凡是审批手续不健全,不予审核批准,坚决制止和遏制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否则追究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二十九条 财务总监要加强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实行严格的财务监控,如果监督不力,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总监、各子公司经理必须受到行政和经济责任的追究。
第三十条 财务总监要同时强化对外采购(包括设备采购)、工程承包合同价格的审核管理,特别是招投标项目的价格审核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监控,如审核监控不到位导致公司受到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除追究主管、主办部门的行政和经济责任以外,财务总监也将受到经济责任的追究。
第三十一条 财务总监必须严格执行财务结算制度,特别是对工程结算和各项工程费用的支出必需严格监控、严格把关,不许有任何纰漏,如果发现在工程结算中有营私舞弊现象,要加重追究财务总监行政和经济责任。
(四)行政、人资管理责任
第三十二条
行政总监对行政系统负总责。凡是行政系统发生的违反公司各项规定和不正当行为的人和事,行政总监都要受到责任追究。
第三十三条 行政系统的各部门主管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主要责任。对完不成本部门工作或因执行力的问题,导致工作失误,酿成责任事故的要追究部门经理的经济和行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行政总监要强化对办公室的综合管理,特别是后勤管理,严格控制费用管理,如把关不严,费用无故提高,甚至出现欺诈现象,行政总监将受到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人员招聘、录用、调岗、晋升和薪酬等方面有营私舞弊行为,不能认真执行公司的有关规定,擅自安排人事问题,公司将追究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强化企管计划部的管理功能,要更多的在绩效考评、综合监控、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如职责不到位,导致工作失误、管理失控,公司必须追究企管计划部经理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 行政系统必须加强综合督办功能,对总经理和总经理办公办公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要进行跟踪督办落实,如落实不力,延误工作,甚至造成损失,公司必须追究行政总监和行政系统相关部门的责任。
(九)各子公司管理的责任
第三十八 各子公司在公司领导下全面履行管理子公司的职责,经理在公司赋予的权限内行使全面管理职能。
第三十九条 各子公司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各项决议决定,切实抓好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生产经营工作。经公司检查发现未能按照公司的要求抓好各项管理工作,公司将追究子公司总经理的行政和经济责任。第四十条
各子公司必须按时完成全年既定的生产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目标。在此过程中必须抓好工作质量、生产质量和产品质量,因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达不到质量要求,导致公司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公司必须追究子公司总经理和公司相关副总经理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质量管理事故、设备管理事故、资产管理混乱,子公司总经理必须受到责任的追究,相关副总经理也将受到行政和经济责任的追究。
第四十二条 对本发生的经营性亏损,按公司绩效考评指标进行责罚。第四十三条 子公司总经理必须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与自己的下属和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充分听取下属及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允许对提出反面意见的员工进行打击报复。公司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子公司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四条 各子公司必须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末位淘汰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建留住人才和人性化管理的平台。如果对员工采取粗暴蛮横态度使员工情绪不满,损害公司利益,子公司领导必须受到责任追究。
第四十五条 各子公司要严格员工薪酬管理和行政费用管理,对员工工资的发放必须严格审核,严格按照公司核定的指标执行。一经发现谎报瞒报,营私舞弊,合伙诈骗,公司将严厉惩处直接责任者,并追究子公司领导的经济责任。
(十)执行力的责任问题
第四十六条 集团上下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公司的决议决定,各子公司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各子公司必须按照公司的要求和指导,尽心竭力地抓好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工作。
第四十七条 公司下发的文件、通知和各项规章制度,各系统、各部门、各子公司首先抓好贯彻;其次抓好培训,要让每个员工都要知道公司的要求和规定。
第四十八条
凡是违反公司规定,擅自超越权限安排生产经营工作,导致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公司必须追究各级管理干部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十一)关于各类责任事故报告 第四十九条
公司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凡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要物资被盗事故、当地政府部门、环保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在事故发生的当天电话报告公司总经理和有关部门,第二天下班前书面报告公司,否则追究行政和经济责任。
第五十条
凡是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必须进行经济和行政责任的追究。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
(十二)惩戒的实施办法
第五十一条
凡是受到经济处罚的部门和个人,在当月工资中予以扣除。
第五十二条 凡是受到经济处罚的部门和个人,取消全年和年终奖励;并取消当年晋升提拔资格。
第五十三条 凡是受到降职处分的个人,当年不能再晋级、加薪,一年后视表现可考虑晋级加薪。
第五十四条
凡是受到免职处分的个人,满一年后视情况并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管计划部的业绩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符合提拔条件的可以再晋级。
第五十五条 凡是调离原岗位的个人,不享受其原岗位工资待遇,但不影响晋级、提拔任用和公司以及所在部门的一切待遇。
第八十四条 凡是受到法律追究的个人,公司将追究经济责任并予以辞退。
第五十六条 凡是受到经济处罚的,在公司企管计划部综合绩效考评中该项责任不再重复处罚。
(十三)惩戒责任划分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受到经济处罚:
1、不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决议、决定的,导致某项工作延误时间或导致相关工作不能持续进行的;
2、因系统之间、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互相推诿扯皮,导致工作不能按时推动,影响工作进度的责任双方或多方;
3、擅自不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会议、集体活动和无故旷工的。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给予经济赔偿:
1、在设备采购、安装、维修工程工作上,更换设备工艺,与设计方案不符的;
2、不执行公司规定,擅自改变工作目标和思路,导致工作失误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3、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能,玩忽职守,导致公司利益受到不应有损害的;
4、集团办公桌椅、办公电脑,以及其他办公用品实行“三包”责任制,即包使用、包管理、包责任。在规定使用范围内造成损坏的,使用者负责修理费总额的50-80%;无法修复的,赔偿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50-80%;造成丢失和其他损失无法祢补的,赔偿其账面价值的100%。
5、人为损失各种低价易耗品及办公材料的由责任人按损失总额的100%赔偿。
6、因保管不善而造成的帐物不符或库内物品丢失的由相关责任者赔偿所有损失,行政部经理、库管及相关责任者共同承担损失赔偿。
7、车辆轮胎、座垫座套、工具等车内其它车管物品丢失,由责任人按公司帐面价值100%赔偿。
8、采购物品和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与合同不符,应及时退货,退货一切费用和损失均由责任者自负;如果不能退回,由公司测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关人员承担经济赔偿。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受到行政处分: ①免职处分:
1、在生产安全、防火防盗、抢险救灾等重大问题上工作不力,使公司利益受到严重损失的;
2、不认真贯彻公司的决议决定,指导工作失误,影响工作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贻误工作的;
3、严重损害部门利益,难以沟通,各项工作长期达不到公司的要求,通过考核不能使公司上下满意的;
4、工作态度和素质与同级管理者不相适应的,差距很大,跟不上先进的思路,因而影响工作的。
②调离原岗位的:
1、经过考核不适应现职岗位的;
2、业务能力不适合现职岗位的;
3、并不愿意做现职工作的;
4、在本岗位期间受到重大经济处分的。③降职处分:
1、由于职责不到位,管理上不去,系统工作和部门工作有很大差距的;
2、由于不能独立承担工作能力的,指导不了现职工作的;
3、所属系统、部门受到经济处罚或受到其他责罚的;
第六十条 凡是受到经济处罚的,按公司相关规定执行;如果有多项规定可以参照的,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无规定参照的,由公司相关管理委员会或相关部门共同审议确认。
第六十一条 责任追究的程序:首先由被追究责任的部门经理提供责任事故发生的真实情况、原因初步分析和责任初步认定的书面报告;提交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并由其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提出处罚意见;必要时,提请相关管理委员会或部门讨论审议并形成书面报告,经总经理办公会或总经理审定批准后作出公司决定。
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篇6
中石化股份安徽石油分公司
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2008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防范全省石油系统各类事故的发生,按照“四不放过”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安全事故的责任,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商品财产不受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企业职工奖惩条例》、集团公司《事故管理制度》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试行)》而制定。
第三条事故责任的认定、调查和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四条发生二级以下事故,由各市分公司组织事故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上报省公司安全质量处。发生一级事故,由省公司组织调查;发生重、特大事故,由集团(销售)公司会同有关部门调查。
第五条凡发生等级事故,分公司必须在2小时内报省公司安全质量处。
第六条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外界因素造成的事故,不追究责任。
第二章事故分类和分级
第七条事故分类
(一)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物资财产损失的事故。
(二)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物资财产损失的事故。
(三)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检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动力、电讯、仪器(表)、容器、运输设备、管道、设备及建(构)筑物等损坏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四)生产事故:由于指挥错误或者违反工艺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造成停业以及跑油、混油的事故。
(五)交通事故:车辆、船舶在行驶、航行中,由于违反交通、航运规则,或因机械设备故障等造成车辆、船舶损坏、物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六)人身事故:在生产岗位劳动过程中,除上述五类事故外,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人身伤亡或急性中毒事故。
(七)诈骗事故:在经营活动中,由于责任心不强,违反财务和有关经营管理制度,造成经济损失的事故。
(八)盗抢事故: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防范措施不到位,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九)承包(运)商事故:承包商在油库、加油站、长输管道及站场施工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火灾和爆炸事故;承运商在油品运输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火灾、爆炸、油品
泄漏事故。
第八条事故分级
(一)特大事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特大事故:
1、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0人及以上;
2、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以上。
(二)重大事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重大事故:
1、一次事故造成死亡3~9人;
2、一次事故造成重伤10人及以上;
3、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
(三)一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一级事故:
1、一次事故造成重伤1~9人;
2、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2人;
3、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
4、一次跑、冒、漏油在10吨及以上;
5、一次混油混入量100吨及以上。
(四)二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二级事故:
1、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及以上,10万元以下;
2、一次跑、冒、漏油在5吨及以上;
3、一次混油混入量20吨及以上。
(五)三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三级事故:
1、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000元及以上,1万元以下;
2、一次跑、冒、漏油在1吨及以上;
3、一次混油混入量2吨及以上。
(六)四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四级事故:
1、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及以上,6000元以下;
2、一次跑、冒、漏油在0.5吨及以上;
3、一次混油混入量1吨及以上。
第三章事故的调查认定和责任界定
第九条在处理事故、追究事故责任时,按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1、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为直接责任者;
2、在直接责任中,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为主要责任者;对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应区分追究。
3、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为领导责任者。
第十条事故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1、违反《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违反集团公司有关新建及改建工程项目管理规定;
3、违反国家、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等;
4、领导不按期研究安全工作,不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
5、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
6、对职工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或职工未经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
7、设备、车辆长期失修,带病运行,又不采取措施;
8、忽视劳动条件,削弱劳动保护措施,致使作业环境不安全,又不采取措施;
9、挪用隐患整改资金,影响安全隐患的整改而造成事故以及导致事故损失扩大;
10、事故应急处置不力,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或造成次生事故的;
11、重大作业领导干部不到位造成现场管理混乱,导致事故发生;
12、对生产、经营岗位的安全生产制度落实监督不严,致使各项安全措施、制度没有贯彻落实。
13、对有安全隐患不投入或挪用隐患治理资金。
第十一条事故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追究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或有关人员的责任:
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
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
3、发现紧急情况不立即报告,不积极采取措施,因而未能避免事故或减小事故损失;
4、各项安全措施不落实,造成事故或损失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从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对发生事故隐瞒不报,虚报或故意拖延报告者;
2、在事故调查中,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甚至嫁祸于人者;
3、事故发生后,由于不负责任,不积极组织抢救,或抢救不力造成更大事故者;
4、事故发生后,不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不认真吸取教训,不采取整改措施,造成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责任者;
5、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劝阻不听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6、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损失和人员伤亡者。
第四章事故责任追究与处理
第十三条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理应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
第十四条行政责任追究分为: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引咎辞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第十五条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违反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至造成事故的,应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中的有关条款和集团公司《事故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事故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省公司安全、纪检部门按有关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凡发生事故,按事故等级,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事故直接责任人分别进行行政责任追究和处理。
(一)特大事故:应按下列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行政责任追究和处理。
1、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分公司主要领导、有关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视情节轻重和责任大小,给予降职、引咎辞职、撤职、留用察看行政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2、发生事故的油库、加油站等部门(以下简称“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责任大小,给予留用察看、开除公职行政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3、对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由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重大事故:
1、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分公司主要领导、有关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视情节轻重和责任大小,给予降职、引咎辞职、撤职、留用察看行政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2、对发生事故的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责任大小,给予留用察看、开除公职,并给予经济处罚。
3、对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留用察看、开除公职,并给予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一级事故:
1、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分公司主要领导、有关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视情节轻重和责任大小,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警告、并给予经济处罚。
2、对发生事故的主要部门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责任大小,给予记过、记大过、行政降职,并给予经济处罚。
3、对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有关责任人,给予记大过、留用察看或开除处分, 并给予经济处罚。
(四)二级事故:
1、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分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给予通报批评、行政警告,并给予经济处罚。
2、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发生事故的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3、对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记大过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五)三级事故:
1、分公司分管领导写出书面检查,给予批评。
2、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发生事故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行政警告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3、对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严重警告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六)四级事故:
1、对发生事故部门负责人,给予经济处罚,并写出书面检查;
2、对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行政警告处分。
第十八条对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追究,应根据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事故时的责任划分,区别对待。负次要责任的事故,接受公安交警部门的处理后,不再对有关人员作责任追究。对负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或同等责任的,按以下标准处罚:负全部责任:按损失大小给予责任人1000 – 2000元罚款;部门负责人视具体情况罚款300 – 500元。
负主要责任:按损失大小给予责任人800 – 1500元罚款;部门负责人视具体情况罚款200 – 300元。
负对等责任:按损失大小给予责任人500 – 1000元罚款;部门负责人视具体情况罚款100 – 200元。
负刑事责任,按照公安机关处理决定执行;部门负责人罚款500元。
第十九条对严重违章、酒后驾驶公车造成事故的给予留用察看直至开除公职处理,并给予3000 – 5000元罚款。部门负责人罚款600元。
第二十条对承包商、承运商在油库、加油站施工和运输途中发生事故,根据事故责任追究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对承包(运)商安全管理责任。
第二十一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虚报,不及时上报或阻挠、干涉调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给予公司主要领导5000元、分管领导40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第二十二条上述各类事故构成玩忽职守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石油分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徽石油总公司所属分公司。
第二十四条事故的报告、调查按集团公司《事故管理制度》执行;行政责任追究处理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审批。
第二十五条如遇国家或集团公司出台新的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按国家和集团公司新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公司安全质量处负责解释、修改和补充。
刑事错案的认定与责任追究 篇7
弄清错案的概念及其范围, 是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前提。然而, 错案的概念是什么, 错案的范围是什么, 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司法人员, 仍然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总的来说, 可归纳为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种为客观说, 认为“错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违法行使职权, 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的案件。”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判断错案的标准是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否与客观事实不符、是否存在错误。
第二种观点为主观说, 认为“错案是指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 故意或过失违反程序法或实体法, 导致处理结果错误, 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案件”。有的学者还认为, 如果办案人员主观上有过错, 即使案件处理结果与客观事实相符也应当认定为错案。
第三种为主客观统一说, 认为错案标准应把主观过错与客观结果结合起来, 办案人员主观上有过错, 并在客观上造成了错误处理案件的结果, 就构成错案。
第四种观点为程序违法说, 认为严重违反诉讼程序的, 即使实体结论正确, 也应认定为错案;相反, 如果办案人员的诉讼活动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没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判, 即使得出的案件结论与客观事实不符, 也不认定其为错案。
第五种观点主张三重标准说, 认为错案标可分为错案纠正、错案赔偿和错案追究三重标准。在错案纠正方面, 以启动再审的标准为错案标准;在错案赔偿方面, 以国家作出刑事赔偿的标准为错案标准;在错案追究方面, 对司法人员进行错案追究必须以司法人员违反法律规定为前提[1]。
笔者认为刑事错案应当是客观存在的错案, 并不以是否追究办案人员的错案责任为前提, 也不因是否给予刑事赔偿为标志。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试将刑事错案的概念表述如下:刑事错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导致没有犯罪或者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有犯罪行为的人被刑事拘留、逮捕、起诉、定罪和执行刑罚的案件。
二、刑事错案发生的原因
刑事错案的类型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由司法人员、侦查人员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错案;二是因法律、法规或刑事政策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错案;三是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者对事实的性质、适用法律认识、理解不一致而发生的错案;四是因当人过错或者客观原因使案件事实认定出现偏差而产生的错案;五是因对案件的证据是否充分有重大分歧而产生的错案。
刑事错案的发生也有多种原因, 总的来说, 可将之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律规定的模糊性。
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相对对立的, 任何法律都旨在设定某种行为规范, 因此必然具有确定性;但同时, 任何法律条文又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其不确定性, 一是因为语言的不确定性, 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条文时不可避免的认识上的局限性, 以及条文制定者有意识地适用模糊含混的语言;二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使法律条文的实体内容过时;三是司法官等适用法律的人员基于其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个人因素而对法律产生不同的理解;四是其他诸如政策、意识形态、社会地位、权力结构和利益冲突等社会因素对法律解释的影响。
(二) 事实认定的相对性。
既然法律条文具有不确定性, 事实标准是否是确定的呢?这恐怕简单的肯定性答复也少。无可置疑的是, 事实就是指真实情况。但是, 在司法活动中, 要查证的事实都是过去发生的情况, 无论是警察、检察官、法官还是律师都没有亲身经历过, 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取证、质证和认证的活动来确定它。也就是说,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自行说话 (自证) , 而一定要通过当事人或其他人的陈述被人们了解。审判案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让与事件无关的执法者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人们的叙述查证案件真实情况的过程。所以, 案件真实情况能够查证到怎样的程度, 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
(三) 政策或其他标准的不确定性。
法律条文的解释和事实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并未概括了全部的不确定性。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还源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法律不是抽象枯燥的条文, 它同时还反映了受制于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时代精神、意识形态、政策原则以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除上述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外, 法律运行中的个人因素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包括个人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倾向性等等[2]。
三、刑事错案责任的利弊
由于刑事错案概念的不确定性, 造成了司法实践和理论界的困惑。理论界的困惑表现在有些学者据此而主张取消错案责任追究制, 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困惑表现在对错案责任追究有扩大化的倾向。有人认为, 错案的发生既有案件复杂性与司法局限性等根源, 也有人证至上观念、协调办案体制与辩护制度流于形式等制度性缺陷, 最后才是素质低下、刑讯逼供与马虎办案等人为因素。如果司法人员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工作, 那应该严把司法人员的入门关, 外加一道错案责任追究的阀门不能提升司法水平。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司法人员的个人利益与许多外在因素挂钩, 司法人员面临着不能承受之重, 就没有独立行使职权可言[3]。
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与法治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我国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有其基础与必要性。因此, 笔者认为, 虽然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但它对于司法公正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 该制度有存在的法律基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对刑事诉讼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在审判程序中也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 如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况, 案件将被发回重审或被上级人民法院提审。虽然不是所有被发回重审或提审的案件都是错案, 但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错案。司法实践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错案的发生不可避免, 而这些正是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事实与法律基础: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行为负责, 作为执法者更应身先士卒地恪守这一信条。
其次, 该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增强执法者的责任感, 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促使执法者自觉提高业务素质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将办案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具体落实, 一旦出现问题, 即可追查到人, 责任明确是最好的防腐剂。从根本上说,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是司法公正而不是司法腐败, 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第三, 该制度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可以将错案纠正,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 也可以对公安、检察、审判人员产生威慑作用, 促使其恪尽职守、秉公执法, 防止错案, 防患于未然。
第四, 并不是所有的错案都追究司法人员的责任, 只有公安司法人员存在违法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才起动错案追究, 实践中扩大化的做法是可以避免的, 不能因为有扩大化的倾向就因噎废食[4]。
四、刑事错案责任的落实
(一) 刑事错案责任人的确定。
正确确定错案责任人, 是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关键。造成错案均有错案责任, 到底错案责任在谁, 一定要先区分清楚后加以追究, 这才符合责任自负原则。笔者认为, 在确定错案责任人时, 应掌握以下几种情形。
(1) 应把错案认定标准与责任追究标准相区别。前者是判断案件处理本身是否正确, 而案件事实真相、现行法律、人身与财产权益所受的侵犯都是客观存在的, 故判断的标准也就是客观的。而后者着重于在错案发生后分析错案发生的原因、审查职务行为是否违法、判断办案人员主观上有无过错、分析该过错违法行为与错误后果有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从而判断办案人员对错案应否负责任。
(2) 应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相区别。第一种是纯粹的个人责任, 即办案人员在单位领导和集体不知情的情况下,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地造成错案。如办案人员有索取、收受贿赂、徇私枉法、刑讯逼供或殴打暴力行为, 导致错案发生的, 只能由办案人员负个人责任。第二种是既有个人责任又有集体责任。第三种是纯粹的集体责任。办案人员主观上没有过错, 如实汇报案情和证据, 职务行为也符合法律规定, 但是单位集体 (如检察委员会、审判委员会) 在讨论和决策时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 导致错案发生的, 办案人员不承担错案责任, 单位集体在明显排除了个别人徇私枉法以外, 应当由单位集体负责。
另外, 经请示上级机关或者业务部门的案件, 办案人员只对案件事实负责, 不对案件处理结果负责。案件承办人如实介绍案情, 并按请示批复处理案件造成的错案, 办案人员不承担错案责任, 而由决定处理结果的上级领导和部门负责。
(二) 刑事错案责任的方式。
刑事错案责任有多种方式, 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85条和第188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的行为构成犯罪的, 作了直接规定。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 对公安司法人员利用职权接受吃请, 收受、索取礼贿, 刑讯逼供、暴力取证, 徇情枉法裁判造成严重后果, 构成犯罪的错案责任人, 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2) 纪律责任。党章规定了每个党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规定了党员违纪的处分内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第2条和第7条, 明确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收受贿赂的纪律处分标准。公安司法机关内部也规定了具体的纪律处分标准, 对错案责任人分别情形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对于有相当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不够刑事处罚的, 可以依照上述规定进行纪律处理。 (3) 赔偿责任。《国家赔偿法》规定,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 受害人有依照国家赔偿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公, 公安司法工作人员有刑讯逼供或殴打暴力行为或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或有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或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 均应追究其经济赔偿责任。 (4) 通报、批评教育责任。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中, 均有对违纪情节轻微的人不予处分, 而给予通报、批评教育的条款。因而对公安司法人员因吃请受礼、谋取非法利益或过失造成错案, 且情节轻微不够党纪、政纪处分的, 均应视不同情况给予其通报或批评教育。
摘要:刑事错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导致没有犯罪或者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有犯罪行为的人被刑事拘留、逮捕、起诉、定罪和执行刑罚的案件。本文拟就此概念与责任追究加以探讨。
关键词:刑事错案,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刑事错案认定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人民检察, 2005, (11) 下.
[2]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 1997, (3) .
[3]刘品新.错案责任追究制:看上去很美[J].人民检察, 2005, (5) 上.
论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健全 篇8
关键词:法官;改革;责任追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司法体制改革的政策号召下,司法界的又一轮热潮应运而生。基于维护司法公正的原则,法官责任追究制度再次受到司法界的高度重视,健全此项制度刻不容缓。
一、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现状考察
1.错案认定不清,界定标准不一
追究法官责任归根究底就是追究法官办错案的责任,所以首先应明确何为错案,如何界定。但从现阶段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法律体系并未给错案下个明确的定义,从而各级法院在制度适用上只能凭借各自的理解来界定错案。
2.制度显失公平,权责划分不一
法官责任追究制度从显性规定上来说,对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的责任轻描淡写,甚至回避领导的责任。以《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为例,通篇仅两条涉及到了领导的责任,还难逃敷衍之嫌。此办法所追究的主要是办案法官的责任,但通常办案法官并不能决定案件的判决,而且案件是否为错案是由人民法院内部的审判组织确定,追究责任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内部的监察部门,让他们确定责任主体并追究法院领导人员的责任,不仅会导致法院内部纠错动力的不足,还会造成监督机制的失效。
3.法律依据不足,规定设立不一
从现行的法律看,《法官法》是法官享有权利和承担责任的主要法律。但《法官法》对追究法官责任的规定并不充分,当前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主体内容并不是《法官法》的相关规定,而是各级人民法院制定的以“两个办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内容即使符合《法官法》对法官责任追究的规定,但它们总体上来说也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因为从制定主体上来说,各级人民法院是无权制定此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
二、走出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误区
明确承担责任的情形。过错责任追究应当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事实求是、客观公正、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的原则。
所以承担责任与否应以以下三点为依据:
(1)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正确,并且法官无主观上的错误,不应承担责任。
事实认定错误主要是受到客观原因的影响造成的。法官在办理案件中适用法律正确,在已有的证据材料基础上所判断出的事实,主观上也没有任何过失,即使发生错误,也不应该承担过错责任。
(2)事实认定错误,并且法官存在主观上的过错而成为错案的,需要承担责任。
在现实中此项规定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第一点已经提到过认定事实的情况可能受到客观的影响,但是公职人员个人主观的原因也不能排除,这就需要在具體案件中进行分析认定。
(3)事实认定正确,法律适用错误,这种情况是否承担责任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法官主观上并无过错,错案的发生是由法律规范本身的原因引起的,由于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法官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三、健全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路径
1.完善司法体制机制,法官责任追究立法
健全法官责任追究制度首先需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应当统一此项规定,对法官责任制度专门立法,统一责任追究的主体、标准及程序,提高相关规定的效力层级,从法律制定的层面上加强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2.降低法院行政倾向,坚定维护审判独立
我国错案产生的部分原因源于行政部门对司法系统的干涉,可见,法官责任追究制度虽然是一个追责机制,但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这样,法官的审判工作就极易受到司法监督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行政化干扰,审判独立权将难以得到保障。所以,法官责任追究制度应当摆脱责任追究方式的行政化倾向,并提高法官的职权,减少司法监督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干涉。
3.建立健全配套措施,相互协调确保公正
法官责任追究制度能够与法官责任豁免制度相配套、相协调,有利于法官排除不必要的案件以外因素的干扰,潜心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司法活动的独立和公正。此项配套措施,需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在不突破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建议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常委会推举部分人大代表为惩戒委员,由其监督各级法院、各个法官。并把法官责任追究制度与法官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一方面,法官在办理案件时,会因为过失犯错,这并不是法官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而是因为内部因素如自身专业知识、办案能力或者认识不同等引起的,如果就此原因追究他的过错就体现不出法律的公正性,也调动不了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把这项制度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对一些属于意外情况的过失予以豁免,对优秀的法官进行各方面的表彰奖励。这样,因为一些过失引起的错误就会减少,法官也会更加认真负责,终身学习,不断追求进步。既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可以有效的避免过错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法官责任追究制度需要靠惩戒有过错的法官而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没有惩戒措施的责任追究将徒有虚名,而无法真正对过错起到威慑作用。所以,法官责任追究制度实际上是过错追究制度和法官惩戒制度合而为一的制度整体。只要建立合理而完善的法官责任追究制度,对法官过错的追究和其他不端行为的惩戒都将一并完成。
参考文献:
[1]怀效锋.《司法惩戒与保障机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92页
[2]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美国法官制度与法院组织标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92—95页
[3]陈浩.《靠监督增进信任》.载《中国监察》,2013年第9期,第43页
作者简介:
【责任追究方法】推荐阅读:
责任追究办法06-08
追究责任制度09-26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05-11
煤矿安全责任追究制度05-20
县效能责任追究制度07-12
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07-19
教育扶贫责任追究制度08-03
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办法08-18
责任追究奖惩制度免费08-29
煤矿事前责任追究制度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