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之爱的教育

2024-07-26

名著之爱的教育(精选13篇)

名著之爱的教育 篇1

名著之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作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15,000,000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也称《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根据他的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男孩安利科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卷,由100篇文章构成,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18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并且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爱的教育》的中文版由夏丏尊先生于1924年翻译而成,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作插图和封面,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者简介

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

1846年12月21日出生于意大利里格拉州的一个小镇欧乃利亚。他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库涅奥城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的意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国内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曾加入过军队,并在1865年从摩德纳军事学校毕业后就当了军官,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复兴运动的战役,退役后担任过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发表特写、报道、短篇小说。他退伍后定居都灵,致力于专业文学创作。他游历过欧、亚许多国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继承马志尼“文学描写人民”的民主传统,赞美普通老百姓的真诚、善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暴露统治者的无情和凶残。亚米契斯的作品侧重描写军队和学校生活。1908年3月12日因心脏病于Bordighera(勃丁格尔)去世。二十岁时他从军校毕业,加入军队,开始写一些具有爱国风味的短篇故事,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意大利军旅生活》。1886年,四十岁的亚米契斯写出了他最畅销的书《爱的教育》。

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他曾参加一八六六年解放意大利的战斗。由美国旅行回国后,他变成了社会主义者。后来,他担任军事刊物《战斗的意大利》的特派记者。他写了不少通迅、报道和短篇小说,把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作为祖国解放和复兴的重要力量予以热情的颂扬。二十岁时他从军校毕业,加入军队,开始写一些具有爱国风味的短篇故事,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意大利军旅生活》。二十二岁那年,他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曾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作者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他是博爱主义者。他的许多作品以真挚、火热的心,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同时提倡谅解、博爱的精神,以实现各阶级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他接近社会主义运动后,把社会主义思想同博爱精神融为一体,提倡平民教育,企图以此协调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五月一日》作于1889年,生前一直不愿公开发表,直到1980年始出版。它通过一个教授的坎坷际遇,反映19世纪末知识分子对社会前途的探索和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诞生。就是这段难忘的生活的结晶,并由此出了名。而脍灸人口的小说《卡尔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为他赢得世界声誉,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爱的教育》一书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

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100多年来此书一直畅销不衰,并且曾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而且在意大利学校儿童的读物中间,这一部也要算是最普遍的了。这书的目的,是打算写出儿童中间的友情,不为阶级及社会地位所阻隔的友情。他在这书里把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映演在我们眼前了。成人了解儿童的已清本是不可能的事。但读了这几篇日记,谁都要把儿童时代的情感从新唤起。这是亚米契斯的最大成功处。当亚米契斯写这部书时,他的心中便充满了青年之火。所以书内的辞藻与结构虽不讲求,但单是一种情绪就能使读者十分感动了。与《爱的教育》同性质的,更有一部描写友谊的书,叫GliAmicio,是两大册的巨著,也非常动人。Collsonmorley的《近代意罄?难А罚《odern Italian Literature》341一342页里说:“亚米契斯或者可以算得是最近半世纪来意大利最有名的作家了。他只有些小的创造力,他的作品的结构也很平常,而且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为我们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所不大喜欢的伤感的悲观主义。他写得最出色的是书中的几个小人物。他的描写,差不多和照相一般准确,可是又都有生色。他出了许多游记:La Spagna,L’Marocco,Ricordi Di Lonara(1880)等。这不过是些印象主义的旅行纪事,因此有人给他一个徽号,叫‘文学的商业旅行家’(讥其旅行之目的专在作游记以赚钱也)。话虽如此,这些游记却又都是滑稽的,有时也略带感动的,而且滑稽和感动也都适乎其度。亚米契斯晚年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对于社会问题的见解,在II roman。di un maestro(1890),L’Oceano(1899)两部书上表现。La Carrozza Ditutti是一部长篇的动人的小品集,写电车中所见的丘林风物。亚米契斯自称为马志尼(一译为“曼佐尼”)的弟子,他的文学,他的信仰,他的癖性,都属于马志尼派,在 L’idioma gentile(1905)一书里,最足表现。他从马志尼学得自然的,单纯的,朴素的作风,这种作风,很受时人的赞赏。”《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目。青年时代正在意大利民族独立战争中。他的最初的作品Novelle和Bozzetti Militari即以感时忧国,激励了许多的读者的参与。但他的最好的作品,却都是游记。因为他所最擅长的是景物描写,并不是事物描写。由美国回国后,他变成了社会主义者,Sull Oceano一书便是他发表社会主义的见解的作品。

特色人物

安利柯:一位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本书的主人公,就读于意大利丘林市小学一个乐观进取的优秀少年,十二岁。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

安利柯的父亲: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长者,他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刻的理解。他常常采取一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方式,让安利柯从日常生

活点滴中体验到生活以外的愈多宝贵知识和人情,及时纠正安利柯错误的思想倾向,是安利柯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角色。

甘伦:他体格壮硕,富有侠义精神,时常帮助弱小,是同学们眼中正义的象征。

戴洛西:极受同学尊敬的班长,他是一位富商的儿子,从不欺负穷人,他是品学兼优的模范学生。

耐利:身材瘦弱,一张苍白的小脸,常遭戏弄。他发愤图强,在友情的世界中坚强地站了起来。

克洛西:卖野菜人家的孩子,父亲因犯案被囚,他一只手臂有残疾,性格懦弱自卑。是同学们的鼓励,让他重拾欢颜。

卡隆:是恩里克班里最大个子的人,头大肩宽,笑起来很可爱,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因此,他特招人喜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对人友善,帮助被欺负的小同学,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所以“正直”、“勇敢”,成了同学们对他的称赞,他还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教养的人。

„„

名著之爱的教育 篇2

关键词:教育,爱心,科学之爱

当前,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 都把教育和爱心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这是正确的。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 它需要爱的智慧, 还要看是什么爱, 即使是真诚的爱心, 也可能有两种误导, 或导向盲目, 或导向专制。

导向盲目的爱心必然误人子弟。日常教育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导向盲目爱心的老师, 认为爱是教育的全部, 过分地溺爱甚至纵容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学生的表现, 但不管学生是否做得对, 都一味地欣赏, 给予表扬, 就是一种盲目的爱, 这种爱最终将导致学生分不清好坏, 一再犯错。而导向专制的爱心在爱学生的同时, 又伤害着学生。比如说体罚学生, 有老师认为:“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 打了他。”这种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 无可厚非, 实则是对学生生命安全权的一种践踏。当然, 这只是个别现象, 更多的时候, 我们在施爱的同时, 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权利, 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但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所授学科的成绩, 打着爱的幌子, 不惜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 且不说学生是否愿意接受, 但这种爱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 不要也罢。还有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 就让他停课反省, 这也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无论是导向盲目或是导向专制的爱都是对爱心的一种误解。那么导向什么样的爱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教育之爱也要遵循科学, 即科学地爱学生。

一谈到科学, 我们就想到很高深的话题, 其实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生态度。教育中的科学之爱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规律, 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延伸, 即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落实。所谓理论的提升, 就是将爱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或者说教育中科学之爱必须注入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对人更健全生命的成全, 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和个性化教育, 这就要求科学之爱站在尊重学生生命的高度, 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 而这需要教师自己具有生命智慧。因此, 科学之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智慧的人。尊重生命、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讲究平等……这些都是科学的生活态度, 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教师, 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人。

科学之爱不等于生命化教育, 但生命化教育需要科学之爱, 因为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中的爱, 一定要强调, 这种爱应该是尊重生命之爱, 而不是专制之爱, 也不是盲目的爱。

所谓实践的落实, 就是科学之爱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去, 而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 只有将爱心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的一个个具体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 这样的爱才是科学之爱。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艺术。适当批评学生是必需的, 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 但调查发现, 班主任往往因为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而不愿批评学生。如何让批评到位又不过头, 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也需要教育艺术。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但有时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看起来是公平的, 却是不公正的。班上的“弱势学生” (后进生、贫困生、自卑的学生等)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 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对象, 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一方面是对他们关爱缺失的补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班集体, 更好地管理班级, 如何做到这一点而又不让其他同学感到不公平, 这需要教师的智慧, 是科学之爱的一种表现。教师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积累, 同样, 如何在教育中施展科学之爱,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施爱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名著之爱的教育 篇3

站在语文教师的具体视角,我觉得这种关涉幸福的语文教育之爱,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享用一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能。

此话看似白说,但放眼当下,真正能落实者寥若晨星。因为它的关键词是“享用一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职业操守指向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即把学生当成一个神圣而高贵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成机器或者工具来训练。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是一种极端冷酷甚至野蛮的教育行径。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先在你枯燥的折磨中“涅槃”,等他(她)飞天后又向你落后的教学方式猛烈地抨击,鄙夷地唾弃。那为何仍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难道他们天然地就对考试情有独钟?其实他们并非真的“不疲”,也并非真的偏好,而是他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磨合”中,不断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无奈抛弃,最终向无比强大的功利社会作了妥协。于是,摆上各种美丽的借口,扯上各种光明的旗帜,为自己加入制造考试机器的恶行进行遮羞。

语文,本应是极具人道情怀与人文关照的学科;但当下语文教育中“爱的流失”已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

以阅读教学为例。莫言在《虚伪的教育》一文中曾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个精彩的比喻。说阅读就像吃饭:上来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吃完了,心情很愉快,身体很受用;如果吃完后不让走,非要他说出这道菜是用什么原料构成,用什么方法制作,有什么样的营养价值,那很可能让他把吃下去的都吐出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正属于这样的糟糕状态:对学生的考试技能关注太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太少。考试的功利性,使阅读教学不断滑向技巧主义与形式主义,忽视了对经典阅读的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花了十二年时间研磨出一套又一套的解题方法,高考一过,弃如敝屣,时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反差,实在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所以,我觉得一个有爱心的语文老师,应该不断寻求在应试阅读中的突围,在保障学生阅读题得分的前提下,要努力抽身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并教给他们真正有用的阅读方法,这才是更有价值的。

再以作文教学为例。作文水平的高低,本应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好体现。然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与自己均能获益于考场,十年时间持续胶着于考试作文的训练,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彻底湮灭——他们长期甚至永远地对写作抱有抵制、厌恶的态度。把一个学科教到如此多人、如此长久的害怕与讨厌,大概只有作文可以做得到,这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了。

我们有时也会沾沾自喜于我们辛劳培育出来的考场佳作。但细看之下,发现僵化有余,灵动不足:这些所谓的考场佳作有“文采”的很多,有思想的太少;有技巧的很多,有体温的太少;有套路的很多,有性情的太少;……许多文章不像是“写”出来的,倒像是流水线上“做”出来的,甚至是模子里“压”出来的。用许多言不由衷的话语组合成一个符合应试要求的产品,已成为不少教师的教学思维和不少学生的写作习惯。难怪有人戏言——人生撒谎作文始。

中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责任重大,因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不能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莫言语)。所以,我们需要在应试写作中不断突围,让学生不失于当下,更获益于未来!出于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负责,我们指导写作除了对内容、结构、语言等应试常规项加强训练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真诚地反思生活、深刻地提炼思想的能力——这正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更有价值的写作素养。

语文,是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钱理群语)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高贵的“人”来养育,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机器或工具来反复操练。语文教育一旦远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背离了“人”的终身发展这个根本宗旨,教育精神将凌乱得惨不忍睹。

“三爱教育之爱学习”班会教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2.3.充分认识开展“三爱“教育的意义。

培育学生并让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三爱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意义。(2)收集有关“三爱教育“的视频、图片、文章等。2.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三爱教育“的资料。(2)分组准备有关”三爱教育“的手抄报。

(3)分组收集有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诗词、歌曲、小品、故事等。(4)熟悉国歌歌词。

三、活动过程。

1.活动的基本情况。

(1)时间:2016.10.12(2)地点:初三六班(3)班主任:杨瑞红

(4)主持人:刘安坭

(5)参与者:初三六班全体学生 2.活动程序

(1)主持人:不久前,正是我国建立67周年的周年纪念日,为了祝贺我们亲爱的祖国,大家起立,唱——国歌。

全体学生:(唱国歌过程,略)

(2)主持人:好了,请坐。现在,有请我们杨老师说话。

师:(讲述“三爱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并播放有关“三爱教育“的视频、图片、文章等。)下面,就交给主持人了。

全体学生:(鼓掌)

(3)主持人:好。孔子每事问,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读书,这些古人在艰苦的 条件下设法坚持读书,有的成为儒学大师,有的称为著名的学者。这些人,同学们都认识并知道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吧。那么,同学们能讲一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四个学生:

1、囊萤映雪。

2、韦编三绝。

3、悬梁刺股。

4、凿壁偷光。(讲述过程,略)

(4)主持人: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1886年5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一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后来,国际工人组织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就把这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劳动是人间最亮丽的风景线,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请听 学生代表1 的诗朗诵《观刈麦》。

学生代表1:(诗朗诵过程,略)

(5)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光荣永远属于伟大的劳动者,现在请听由 学生代表2 带来的故事《毛泽东教岸英扫厕所》。学生代表2:(讲故事过程,略)(6)主持人: 劳动创造了今天的业绩,劳动装点着祖国的繁荣,我们的祖国多么美啊!碧绿的草原,蓝蓝的大海,弯弯的江河,绘成了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下面,请欣赏 学生代表3 的诗朗诵《我的祖国》

学生代表3:(诗朗诵过程,略)

(7)主持人:下面,让大家自由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同学说话时,请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学生:(自由分享过程,略)

(8)主持人:时间到了,大家安静。下面,我们将展示各组的手抄报,请各组派一个代表拿着手抄报上来,然后,我们将投票选出选的最好看的手抄报。

学生:(展示手抄报、投票过程,略)

主持人:投票结果出来了,最终由第X小组所画的手抄报获得“最好看的手抄报”的荣誉称号,大家鼓掌。

学生:(鼓掌)

(10)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啊!活动内容已过去了大半,下面,就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参与这次活动后的感受吧。

学生:(讲述过程,略)

主持人:大家说的真好啊!那最后,我们有请老师做一个总结吧。

师:(总结过程,略)

四、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学习要靠勤奋,不能投机取巧,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更使他们初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校要把“三爱”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工 作实际,把“三爱”教育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相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坚持鲜明的道德实践导向,持之以恒抓下去。

五、资料总结。囊萤映雪

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凿壁偷光

汉朝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家里堆放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读教育学名著——爱的教育 篇5

因为考研时,要看一些教育学的名著,所以我寒假回家是选择了《爱的教育》,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全书共100篇文章,通过记录每天发生在身边各种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塑造一个个看似寻常、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审视身边的美和丑、善与恶,引导人们用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品融入了父母的爱、子女的爱、老师的爱、学生的爱、朋友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表现的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但却都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的教育经典和爱的典范。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闻名作亚米契斯写的,这本书的故事使我非常感动,让我忽然之间感悟到原来爱是那么神圣、高尚与深沉。这里的爱有对国家、民族之爱,有父母朋友之爱,甚至是素不相识的生疏人之间的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每一个爱的故事都能给人以启发,都能告诉我们一个爱的哲理。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学,在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职员的眼睛。他当时非常害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内的鼓励之下,勇敢承认了错误并且来到受伤者家中。他强忍着眼泪,把自己那本最心爱、宝贵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集当作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可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老职员康复以后亲自来到卡洛菲的学校,把邮票集还给了卡洛菲,还送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是啊,这就

是爱!是同学之爱使卡洛菲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假如没有卡罗内的耐心开导与鼓励,卡洛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的,这样一来就会有一个无辜的人去当替罪羊。假如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那么卡洛菲也绝不可能再去老职员家去赔礼道歉了,因为是校长为年少的卡洛菲在众目睽睽之下解了围。正因为世界布满了爱,才唤醒了卡洛菲,使他登门道歉,并赠予了自己心爱的邮票集。也正因为卡洛菲的这一举动才使老职员归还邮票集并赠予邮票来表达对卡洛菲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中间得以延续和发展。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闪光吗?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读名著《爱的教育》有感 篇6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安利柯利用记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一个学生时代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使人真实的感受到人间亲情。安利柯以高尚的爱心,把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这说明,我们之间是需要多么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呀!

这本书没有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7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有关教育家的名著推荐 篇8

1.李明德等主编:《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2.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3.洛克著:《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4.卢梭著:《爱弥尔》,教育科学出版社

5.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2)《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3)《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爱的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9

《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男孩恩里科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像空气一样每一天在我们身边,其实它的意义已经和生命分不开,可是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的伟大。在学校,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同学们生气,如果那时候想到互相之间要多容忍,多想想对方的好处,时时刻刻记得爱他们,那就不会有烦恼了。

《爱的教育》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要求上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穷,有的身有残疾,可是他们都有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我们比不上的。

是爱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是爱给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让我们多感受一份爱,多奉献一份爱,让大家共同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爱的教育读后感2

妈妈给我带回一本书,正是我一向想看的《爱的教育》。我立刻翻开书,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这是一个成年人以小孩口吻写的小说。但主人公安利柯的想法大多都跟我们十分相像。比如有一次安利柯和同学克莱蒂吵了架,事后安利柯的爸爸让安利柯道歉,可安利柯不敢。这就和我一样,不是不承认错误,只可是是难为情。文中还有一些人物,总做鬼脸调皮的“小石匠”,正义的卡隆还有总笑着的克莱蒂……你在里边能够找到自我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也讲了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的解决方法。吵架后,怎样与对手和好,同学有悲痛事怎样安慰他,自我或好朋友被欺负了应当怎样做,等等。

书里还包含《续爱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作者的朋友写的。讲的是安利柯生病到舅舅家养病时发生的事。他舅舅每一天就生活中发生的事讲一个道理,读后会让人受益非浅。

伦理之爱与契约之爱 篇10

但这个问题应该得到澄清。因为只有知道何为爱,才能谈如何爱。糊涂的爱,爱得越深,就越迷茫。

不同视角的师爱,有着不同的意味。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妮看来,教师是一种专业身份,所以师爱的本质,是一种专业伦理。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易连云教授和博士研究生付有能则认为,伦理是师爱的“体”,契约是师爱的“用”,实践中的师爱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郑炜君基于师生共同体视角,认为师爱是一份需要、一种能力和一门艺术。

江西师范大学黎玮博士则从师爱的源头阐述师爱的本质:师爱源于自爱、“替代父母之爱”和维持关系的需要,据此认为,师爱应是爱生与爱己的统一,要从权威走向民主,由单向转向多向。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杨坚通过对情感派与义务派师爱观的分析与论证,认为师爱只能被倡导,而不能被要求。

尽管经过上述五位学者的专业论证,我们仍然无法对师爱的本质作一个公认的规定,但足可以引发我们对时代境遇下师爱新的思考,即:师爱是一种专业伦理;对师生的情感关怀比制度规约更有效;基于关系的视角和从源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师爱更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弥足珍贵,相信能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触摸到师爱的真谛。

摘 要:师爱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情感性存在,师爱的存在可以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师爱在内容上是“伦理之爱”,这是师爱的“体”;形式上则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之“用”。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以实现师爱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统一,人的意义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

关 键 词:师生关系;师德;师爱;伦理;契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1-0005-03

师生关系的存在是教育得以维持的根本因素,而爱则是师生关系得以延续的关键内容。“热爱学生,可以说是对每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1] 由此可见,师爱孕育于并维系着师生关系的互动。“师生关系是一种事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整合”[2] ,由于师生关系的多维性,师爱在具体呈现中也相应具有多维性。但是,透过具体的教育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师爱的存在离不开两个维度:一个是道德维度,即师爱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爱,我们称之为“伦理之爱”;另一个则是规则维度,即师爱是在各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则约定下呈现出来的师生关系形式,我们称这种爱为“契约之爱”。

一、师爱的本质:伦理之爱

(一)伦理之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爱

爱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是“自我对其快乐之因的心理反应,是对给予自己利益和快乐的东西的心理反应”[3]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因此,很难对呈现方式作统一约定。师爱亦如此。有的教师对学生“爱之深则责之切”,通过各种严厉的方式努力帮助学生成长;有的教师如春雨润物,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向良善的方向发展;有的教师时而细心呵护,时而雷霆万钧,也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教师的爱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尺度了呢?当然不是。无论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何变化,其核心都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变成畸形的爱。有了道德作为爱的原动力,师爱的传递才符合人性需求,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时的师爱,无论其出发点还是呈现方式以及采取的手段或途径,才会契合道德的要求,即“把人当人”。由此可见,伦理之爱是师爱的“体”,是师爱的内核。

(二)伦理之爱是用心灵唤醒心灵的爱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师爱,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伦理之爱不是把教师自己与学生都置于工具的位置,而是用心灵进行碰撞,对心灵进行呵护,让心灵得到滋养的爱。如果教师的爱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不能给年轻的生命以激情和动力,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这样的师爱也注定是无效的。教师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用心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道德的爱中感知师爱的赤诚与厚重,从而调动自我发展、自我生长的内驱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三)伦理之爱是让爱的情感得以延续的爱

快乐是自我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体验,爱无疑是这种体验最典型的表现。如果教师无法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如果师生互动中充斥的都是负面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极有可能打“折扣”,甚至是虚伪的。而无论是打了折扣的“爱”还是虚伪的“爱”,都无法长久维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的只能是负面的情感体验,自然无法用爱来回应自己面对的教育环境,甚至会导致强烈的抵触或者虚伪的应对行为,这无疑都不是教育的初衷。但现实的教育实践恰巧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或许就是有学者谈及的“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只有在伦理之爱的基础上,用一颗道德的心去关爱学生,让学生在一个道德的环境中体验精神的愉悦与心灵的充实,从而慢慢学会用一颗道德的心感知和回应周边的环境,一个爱的教育 “场域”才能形成。在这个“场域”里,有些人或许是带着某些负面因素进入的,或许会有不愉快的体验,但是,一旦他真正融入其中,其最终情绪体验一定是愉悦的,这就是伦理之爱的最终目的,也是师爱的源头活水。

二、师爱的形成:契约之爱

(一)契约之爱是用规则来约束与表达的爱

教师之爱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有一个外在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定的“契约”基础上的。这里所谓的“契约”,其实是从契约的原初意义即“经济契约”角度延伸而来的。虽然根据何怀宏先生的理解,契约有“经济法律、宗教神学、社会政治、道德哲学”等角度的理解[4] ,但是无论哪种理解,其核心意义上都指向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所以,所谓的契约之爱,就是建立在权利与义务关系基础之上的爱。师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法律、制度等各种规则共同约束与规定的,如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具体实施办法中对教师的爱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学校一般也会有相应的职业规范要求。由此可见,师爱是通过各种契约约定的,师爱首先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的外在形式,是师爱的“用”。

(二)契约之爱是符合职业要求的爱

如前所述,爱是主体需要满足后的一种快乐体验,不同职业的参与者得到的满足,从形式、手段到内容都有差别,师爱亦如是。师爱最直接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师爱首先就要在这三个方面倾尽自己的努力:“悟透自己所传之道,精通自己所授之业,释尽学生所学之惑”,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其对学生的爱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从契约之爱的角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投入越大,越符合职业规范和要求,对学生的爱就越真实。

(三)契约之爱是恰当的爱

如上所述,契约即对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师爱在契约层面就是确保这种爱是恰当而非“失当”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师爱“失当”现象,主要表现为师爱的不足或过当。师爱的不足就是放任乃至放弃学生,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正随着教育监管的加强而逐渐减少。但师爱过当的情况却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而越发明显。凭借身份、经历、经验等优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具有天然强势,容易居高临下地支配学生,最后变成一种一厢情愿的“对你负责”的爱。而契约规定,权利义务具有对等性,教师在享有“教化”权利的同时也有尊重学生的义务;学生在自觉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师爱,能确保这种爱是适当的,是符合权利义务对等要求的。

三、师爱的发展:走向伦理之爱与契约之爱的融合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之爱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伦理维度是内核,是师爱的核心部分,这对任何具有教师身份与角色的人来说,都是一致的、不变的;契约维度是外在形式,是师爱的外显和表现,是可变的,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表达程度,往往都因人而异。因此,师爱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需要在伦理与契约两个方面达致统一。

(一)走向情感与理性交融的师爱

爱首先是一种情感,师爱亦如是。所以伦理之爱其实就是一种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的爱,离开了这种道德情感,师爱就没有了支撑,成为一种“无根”的爱,师生关系就会“异化”。而伦理关系的内核就是一种道德情感关系,伦理之爱就是建立在道德需要、道德信仰基础上的情感认同关系。有了这种内在的认同关系,教育的发展才始终是符合教育目的的。但仅有这种伦理上的情感认同关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未必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这种爱,“好心办坏事”“越殂代疱”的事例并不鲜见。此时就需要理性“出场”,通过理性的考量和分析,让师爱拥有科学的呈现方式和恰当的生长路径。契约之爱就是理性在师爱上的表现,有了契约对爱的权利义务的约定,使爱不至于“泛滥”或“缺失”,从而符合教育发展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伦理之爱与教育之爱的融合,让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由“应然”走向“实然”的师爱

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这已是共识。可是如何把这种显而易见的价值取向变成事实,还需要主客观因素的配合。从主观因素来看,教师本身对自己职业身份背后的伦理价值规范是否充分认同,是师爱能否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很多“应然”的价值取向都是代表社会意志的,如果没有主体内在的认同,就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贯彻。从这个角度来看,伦理之爱是师爱能否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师爱的实质。而社会(国家)对师爱内涵的期待,则具体表现在各种约定或者规定中,这些规定明显带有外在的强制性,有了这些强制,即使参与其中的教育者不完全认同社会所期待的价值取向,但只要他还在教育岗位工作,就不得不遵循这些规则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契约之爱就是师爱的“底线之爱”。所以,伦理之爱与契约之爱的融合,就使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也做到了高境界追求与底线支撑的有机结合。

(三)走向“存在”的爱

教育是追求意义存在的活动,但当前的教育定位往往停留在一些具体的功能性需求上,如升学、就业、赚钱等,如果只是在这些层面谈教育,那只能称之为“生存”层面的教育,而不是“存在”层面的教育。同理,师生之间的爱如也只是一种功利性的爱而没有超越性,那必然是肤浅的,甚至是庸俗的。正如有学者所言:“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5] 所谓“功能性关系”,指师生双方都只是停留在角色规定的层面进行互动,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师爱主要表现为契约之爱;而“存在性关系”则把师生双方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双方互动的目标除了功能性追求,还有在心灵的观照与契合中追寻人存在的意义。“人作为现实的存在,不同于既成的对象,而具有生成的性质”[6] 。这种意义是在师生互动与对话中生成的,而伦理之爱则是这种互动有效性的本源。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

[2]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6.

[3]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

[4]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39.

[5]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5.

《爱的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11

《爱的教育》是一部用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作者是【意大利】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子,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接受了他父亲的良好教育和深刻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段少年学生。故事从十月份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全书共有一百个章节,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全书的内容由三个部分穿插而成:一个部分是小主人公的记事,写了从开学第一天到学期末整个一个学年中各种各样的学习与生活的内容,这是这部作品的主体;第二个部分是由老师讲述给同学们的“每月故事”组成,一共九则故事,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富于教育意义;第三个部分是父亲,母亲,姐姐写给小主人公的话语,富于启发性。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人与事。

爱,就像空气,每天围绕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忽略。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老师,同学,邻居,所有普通的善良者,所有素不相识却渴望温暖的不幸者,所有为他人我民族献出生命的英灵,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祖国。

教育部指定的名著阅读书目 篇12

一、初中生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中国文学名著

1、《西游记》(明)吴承恩

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3、《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4、《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

5、《论语》

6、《朝花夕拾》鲁迅

7、《骆驼祥子》老舍

8、《繁星·春水》冰心

9、《呐喊》鲁迅

10、《家》巴金

11、《阿Q正传》鲁迅;

12、《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13、《唐诗三百首》

14、《宋词选》胡云翼选注;

15、《红岩》罗广斌、扬益言

二、初中生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社会科学与艺术

1、《上下五千年》

2、《世界五千年》

3、《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

4、《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三、初中生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外国文学名著

1、《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

2、《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3、《童年》(苏)高尔基

4、《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6、《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7、《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8、《复活》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9、《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法国)

10、《福尔摩斯探案集》(英国)柯南道尔凡尔纳

11、《牛虻》(爱尔兰)伏尼契

12、《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13、《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英国)兰姆姐弟改写

四、初中生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人物传记

1、《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2、《毛泽东传》

3、《周恩来传》

4、《居里夫人传》

5、《贝多芬传》

6、《比尔·盖茨传》

7、《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

8、《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编

五、初中生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科普读物

1、《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科学的历程》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4、《昆虫记》

六、初中中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人生教育

1、《人生宝典》

2、《傅雷家书》

3、《海伦·凯勒传》

七、初中中必读名著(初中生必读书目):文学艺术

1、《安徒生童话》

2、《格林童话》

3、《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

4、《哈利·波特》

5、《花季·雨季》

八、初中生必读书目:杂志类

1、读者

2、报刊文摘

3、智慧背囊

4、季羡林散文

永恒的时光之爱 篇13

万宝龙诞生于德国汉堡,最早以书写工具闻名。1997年,万宝龙在瑞士侏罗山脉里诺成立万宝龙制表工作坊(MontblancMontre S.A.),之后又在瑞士的维莱尔镇收购了美耐华(Minerva)腕表厂,自此之后在制表工艺大师的精心雕琢下,万宝龙成就了一个个新时期融汇精湛工艺的杰作。

万宝龙维莱尔1858系列外置框架陀飞轮追针计时腕表是多种高级师表工艺的集大成之作:置于陀飞轮框架之外的大型摆轮,追针计时功能,以及金质大明火珐琅材质的立体规范指针表盘。

此次首次推出的万宝龙制表工艺的最新力作,在超卓复杂领域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别于传统陀飞轮结构,万宝龙维莱尔1858系列置框架陀飞轮追计时腕表腕表采用脱离于陀飞轮框架束缚的大型独立螺丝摆轮;不再是单一的计时功能,万宝龙维莱尔1858系列外置框架陀飞轮追针计时腕表采用双导柱轮和双夹钳结构实现追针计时功能;不同于常规材质表盘,万宝龙维莱尔1858系列外置框架陀飞轮追针计时腕表的立体表盘以实金和大明火珐琅制成。这款传统制表工艺的集大成之作采用18K白金表壳,规范排列的表盘设计,并能显示兼具日/夜显示的24小时第二时区功能,仅将限量推出18枚。

卡地亚(Cartier)

说起卡地亚,无人不知其“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的美誉。然而其实卡地亚的钟表历史也是一段风格的缔造史,世界上第一块戴在手腕上的表款正是由卡地亚创造。时至今日,从造型腕表、复杂功能腕表、到遇见未来的概念腕表,卡地亚的时间之轴在当今表坛独树一帜。2014年,卡地亚锐意创新,在高级制表领域尽展品牌风格,挑战陈规旧例,发掘制表工艺的崭新意义,以创新方式打造万年历等传统复杂功能,并令跨越时空的Tank腕表更臻完美。

卡地亚天体运转式万年历腕表彻底改变了万年历的运转与显示方式。卡地亚别出机杼,以革命性的理念创作出全新的中央显示万年历。为了令万年历清晰易读,卡地亚天体运转式万年历腕表的设计宛如一座圆形剧场,堪称一项真正的制表创举。传统万年历将十二个月、一周七天、日期和平闰年显示,罗列在直径几厘米的狭小空间内,阅读困难在所难免。而这一全新万年历显示方式,则令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该款腕表机芯设计通过齿轮轮系结构开创了又一制表里程碑,一举攻破了该类型复杂功能在功能性及人体工学领域的各项难题。它打破了传统万年历的设计局限,引入了一种能够规避零件断裂风险、解决调校错误并且提升走时性能的全新设计。

伯爵(Piaget)

伯爵正如其名所给人带来的印象,这个成立于1943年的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流淌着高贵的气质。不过这一顶级制表品牌源于草根,凭借冒险心和创意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多年来伯爵品牌致力于扫除根深蒂固的规范与观念,其坚强的信念创造出独特的命运。

Piaget Altiplano 38 mm 900P超薄腕表是为庆祝Piaget伯爵140周年纪念而特别推出的一款改写未来超薄高级腕表常规的全新产品。腕表设计展现先进革新的技术,并特别取名为900P,藉此纪念伯爵在1957年推出的首枚超薄手动上链机芯:9P机芯。9P机芯仅厚2毫米,成功奠定Piaget伯爵在超薄制表领域的地位。此后品牌陆续刷新不少手动及自动上链机芯的超薄记录,部分更搭载复杂功能,其中的佼佼者包括全球最薄的手动上链长方形陀飞轮机芯600P,以及在同类型机芯中最纤薄的自动上链机芯1208P等。

这枚极致纤薄腕表的奥秘,其实埋藏于表壳的结构中:表底壳同时为机芯的主夹板,机芯与表壳融为一体,机械零件直接安装在底壳上。如此复杂的构造,代表机芯结构需要上下倒转,将表桥安装在靠近表盘的一侧,为了提升美感,更将表桥设计显露出来。为令进一步缩减数毫米的空间,Piaget伯爵亦将整枚机芯及指针安装系统均尽量压缩,厚度薄于平衡摆轮,令时、分针可作偏心式显示,贯彻Piaget Altiplano系列的经典设计特色。腕表更透视整个齿轮组运作,让使用者能窥探如此超薄腕表杰作及高技术机芯所蕴含的奥秘。

Piaget伯爵更特别为这枚狭小机芯研发出悬浮式发条盒,悬挂在表盘一方的单一表桥上,一反传统机芯将发条盒固定于主夹板的做法。Piaget Altiplano 38 mm 900P腕表设计巧妙非凡,动力储存长达48小时,绝不影响机芯表现。

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

自1755年创立之后,江诗丹顿从未间断生产和经营,这对一个品牌来说非常不容易。江诗丹顿通过寻找自身真正独特的价值定位,以非凡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捍卫着自己的精神理念,在250年里成功应对各种挑战。

江诗丹顿全新的艺术大师“传奇装饰”系列邀您一同踏上世界装饰艺术之旅,欣赏不同文化中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该系列的灵感来自对遥远地方的梦幻憧憬,并从江诗丹顿历来坚持的对世界开放包容的态度中受到启发,采用镂雕艺术及各种艺术相结合的工艺,推出了四款女士腕表。该系列腕表经过了十位不同的工匠大师之手,他们以精湛的技艺重新诠释了奥斯曼建筑、中国刺绣、印度手稿和法国蕾丝的艺术魅力。这些精致柔媚的腕表搭载手工雕刻的轻薄机芯,与珍贵的表盘装饰相辅相成,将腕表的内外之美巧妙融合。

名士(Baume & Mercier)

自1830年诞生以来,名士表一心成就卓越时计,立意满足男性和女性顾客的需求,完成他们将重大时刻铭记在时间长河中的愿望。名士表在传统与现代、追本溯源与大胆创新之间找到完美契合,184年来始终奉行自己的座右铭:“唯美主义,只制造品质最上乘的腕表”。名士不断从其博物馆的丰富遗产中汲取灵感,借鉴经典名作,打造美轮美奂的时计。2012年,名士在中国率先全球首发了万众瞩目的克里顿系列,再次彰显至今尚存的第七大古老钟表品牌的价值观。为迎接2014年日内瓦国际高级钟表展,克里顿系列再添非凡新作。

nlc202309040849

克里顿系列1892飞行陀飞轮腕表让人们将感受到名士是如何将瑞士钟表的复杂技艺融入每一款作品之中。此款腕表由18K红金制成,是同一系列中的非凡珍品。搭载了一枚由弗勒里耶山谷表厂自制的手动上链机械机芯(P591),并由一枚飞行陀飞轮调速,这款腕表完全符合品牌制造迷人复杂功能时计的传统,传承瑞士制表之精粹。其高级精饰、从传统怀表中汲取灵感的上链装置的棘轮、桥板上的“日内瓦纹饰”、机板上的珍珠圆纹全部由同一名制表师组装而成,均可透过宽大透明的蓝宝石水晶玻璃表背一览无余。

这枚依照传统工艺制成的腕表经重新演绎,完美融入现代风格。这款精密时计复杂又不失低调之美,限量发售30枚,搭配以针扣开启的手工缝制鳄鱼皮表带,绝对是值得高级钟表爱好者们关注收藏的腕表精品。

积家(Jaeger-LeCoultre)

要了解积家,我们首先要看这样一组数字:在过去的180年,积家已经在自家工坊中设计并制作出1200多枚款式各异的机芯,获得近400项独家专利。在如此辉煌的成就当中,不乏多项世界第一的创举,例如钟表史上第一只拥有闹铃功能的自动上链潜水表,更有不得不提的是那些钟表设计历史上的标志性表款:比如Reverso,比如趋近恒动的Atmos空气钟。近两百多年来,表厂竭力将技术和美学完美结合,为时光赋予美丽的面貌和灵魂。

积家“约会系列”腕表专为女性打造,展现精密制表与高级珠宝的巧妙融合。该系列自2012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如今再添两款全新杰作,彰显积家工坊天马行空的创造活力。

腕表采用全新尺寸的表壳,在经典外形的基础之上塑造更纤巧的外观,其全新的珍珠贝母表盘并以镶座钻石作为装饰,诠释此系列的柔美风范。极致经典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纤巧的约会系列日期显示腕表蕴含着一颗跳动不息的心,而玫瑰金表壳的直径为该系列前所未有的27.5毫米,搭载积家966型机械机芯,它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机械机芯之一。Rendez-Vous Date约会系列日期显示腕表搭配米色真皮表带或玫瑰金链带,隽永典雅。

万国(IWC)

IWC是由一位美国年轻的美国人佛罗伦汀·阿里奥斯托·琼斯创办,于1868年在瑞士沙夫豪森成立,他对钟表制造的热情及精髓一直与之并存,并且于葡萄牙琼斯系列中完美地活现。当年,琼斯制造了6款适用于不同怀表设计的基础机芯,这批机芯的质素非常优良,而且都具备了著名的“琼斯箭”设计——延长指针至四分三主机版以准确调较精准度;机芯以琼斯名字命名并亨誉于制表史上。

海洋时计计时腕表“雅克·伊夫·库斯托探险之旅”特别版是为了拍摄纪录片《加拉帕戈斯之龙》(The Dragons of Galapagos),雅克·伊夫·库斯托这位著名的海洋研究先驱于1971年踏上探险之旅,驾驶科研船驶向太平洋中偏远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他不仅捕捉到加拉帕戈斯海鬣蜥震撼人心的水下镜头,而且也近距离观察到它们的生活习性。海洋时计计时腕表“雅克·伊夫·库斯托探险之旅”特别版即是沙夫豪森IWC万国表为了纪念这次富有成效的研究之旅而特别推出。

IWC万国表全新特别版腕表的“库斯托”特色一眼可见:备有旋转内圈的海蓝色表盘以及“9点钟”位置计时盘上的珊瑚红色小秒针正是对库斯托的礼赞,巧妙辉映了他对珊瑚礁的毕生热爱。这枚精钢表壳时计与海洋时计计时腕表的构造相同,并且具备适合探险的潜水员腕表的所有特性。

沛纳海(Panerai)

沛纳海品牌深刻根植于海洋和佛罗伦萨,是意大利设计与高级瑞士工艺的结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沛纳海为意大利皇家海军研发腕表供水底使用,这款腕表阔大的精钢枕型表壳和小时标识等特点一直延续至今,也成为许多人迷恋沛纳海的原因。时至今日,沛纳海从每一个细节都传承了品牌的传统和精神,让每一表款都独具特色。

沛纳海Radiomir 1940计时腕表红金款完美融合了经典设计、精湛技术和悠久历史,呈献全新顶级计时腕表。在这款全新计时腕表中,直径45毫米的Radiomir 1940表壳线条简洁优雅,承袭自沛纳海于大约1940年时从经典枕形表壳搭配线形表耳的首款Radiomir设计开始蜕变为更刚毅结实的Luminor 1950表壳设计的过程。

该计时腕表表盘设计非常新颖,其灵感源自品牌的历史,同时也考虑到腕表的功能。红金款搭载棕色表盘,表盘上混合使用图形时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1940表壳每一项细节均经过抛光饰面处理,包括控制计时功能的两颗按钮、圆柱形上链表冠和表圈。表圈环绕Plexiglas?表镜,这种材质与沛纳海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创制原始表款时所用的材质十分相似。

朗格(A. Lange & S?hne)

朗格表来自德累斯顿的制表师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于1845年创立的制表厂。由他所制造的精密怀表至今仍是全球收藏家热烈追捧的对象。1990年代,品牌在经过国有化之后光荣回归历史舞台;现在品牌每年仅生产数千枚金质或铂金腕表,全部由人手精心修饰并组装的独家机芯。在短短20多年间,朗格已经成为全球顶尖钟表品牌的一员。

朗格PERPETUAL CALENDAR “Terraluna”腕表符合朗格在精确度、创新性和设计美学方面订下的多项基准,是朗格为精密制表领域带来的又一重要作品。这枚腕表配置轨迹月相显示、附朗格大日历显示的万年历、14天动力储存和恒定动力擒纵系统,实是萨克森制表技艺的巅峰之作。

不论是表面或是底盖,朗格PERPETUAL CALENDAR “Terraluna” 同样令人惊艳,其45.5毫米18K玫瑰金或白色18K金表壳的正面,展示出科学精密腕表特有的整时器布局。而机芯一面则可观赏到朗格创造力的最新成果:描绘出地球、月亮和太阳星群图的轨迹月相显示。

罗杰杜彼(Roger Dubuis)

nlc202309040849

作为制表厂的创始人与灵魂人物,罗杰·杜彼先生自1995年开始,在钟表界展开了一段独特的冒险传奇,表露了无限的创作才华。他一直持续不断地与研发部门总监Gregory Bruttin以及部门其他组员们的交流创新。以新古典风格设计呈现的Hommage系列腕表汇集了罗杰杜彼时计的所有传统特色。新一代的制表师以开创本系列的大师作为典范,不仅赋予腕表古典风格,也使它们更具有鲜明传神的个性。

Hommage Chronograph这款典型高雅的新时计洋溢着对专业前辈罗杰·杜彼先生的赞扬以及崇高敬意。表背的蓝宝石水晶玻璃上特别以金属字样镌刻了罗杰·杜彼先生的签名,其夹板、发条和杠杆的独特形状全然继承了Roger Dubuis罗杰杜彼机芯的特征,而其261个组件则全部经由手工精修完成,并且完全符合日内瓦印记对卓越品质的要求。

位于3点钟和9点钟位置的蜗形纹计时圈——搭配着长秒针——有力地见证着传统制表同样能够符合现代精确计时需求的事实。外围下沉的表圈与抬高的表盘边缘局部重迭,表盘外环略微抬高镶贴的5分钟刻度延伸到内部同样抬高镶贴的罗马数字时刻,而表盘中央则微微下陷,这些呈现着多种深度与层次的组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

在梵克雅宝的内涵中,时间得到诗意的体现。每一季,品牌均致力于捕捉时间稍纵即逝的本质,将它飞扬的神韵凝入如梦似诗的腕表当中,以大胆的设计震撼人心。品牌完美结合精湛制表与珠宝工艺的钟表系列,蕴藏了心动的一刻、屏息以待的激情、一段美好的回忆或是一刻由衷的喜悦,在时针的推移中期待下一个珍贵时刻的来临。

梵克雅宝Lady Arpels Zodiac星座腕表系列糅合多项工艺技术,以非凡表盘捕捉不同星座的生动神韵与闪烁星辉,推出共12款的限量腕表作品,展现西方星座: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射手、摩羯、水瓶和双鱼座的幸运魔力。

每枚表盘均饰有分别代表土、水、风、火四种元素的主题背景。表盘再反复涂上多层绿色、深蓝、浅蓝或红色的透明珐琅,以缔造光彩流转的微妙效果。细致繁复的镶嵌工艺为表盘增添不同程度的立体质感。以精金雕琢、镌刻及宝石镶嵌的人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玫瑰型切割钻石面孔和勾勒天蝎形态的蛋白石,结合卷叶、波浪、云絮或火焰状的珍珠母贝浮雕,描绘出一个灵动的星象国度。醉人的星象世界更饰有繁复的细节:不透明珐琅、宝石嵌花或以黄色或白色美钻镶嵌的点点星光。腕表底盘同时镌刻星座图案,为手腕烙下诗意印记。

上一篇:护士敬业爱岗倡议书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班主任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