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才会有远方

2024-08-08

有梦想才会有远方(共13篇)

有梦想才会有远方 篇1

侯鸟南飞,征途迢迢,她的梦呢?在远方,在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另一对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领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做了这么一个梦:超越贝多芬!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多年以后,他成功了,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梦赋予他豪迈的宣言,梦也引领他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启发了他的初心,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

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世界的万花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未来的天空下也传来迷人的歌唱。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地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汗水与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得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那句话:美梦成真!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职场励志】推荐阅读:

有梦想才会有远方 篇2

小时候的我, 永远是个站在教室门口的转学生。转学生很难被别的团体接纳, 总是遭到排斥。这种寂寞找不到人倾诉, 上学时老师教授的《古诗十九首》, 让我有了真正的诗歌启蒙, 孤单的时候诗歌给了我很大的慰藉。说起我写诗的经历, 我觉得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 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 因无法平复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 因惆怅而写诗, 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心理成长了, 我对于诗歌也变得痴狂, 我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写, 到今天我和诗歌就完全不可分割了。就像我写《七里香》时, 是我一生最安静的时刻, 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 感觉灵敏而纯粹。对于生活, 我更喜欢用诗歌去记录它。

画画、写诗、写散文这三种艺术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 如果非要定义, 我愿意说, 画画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它, 直到现在我还在美术学校教学;写诗就完全是因为痴狂, 我不为任何, 只为那份性情;散文是我的理想, 在我最早接触文学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笔下能写出流畅的散文, 到今天我出了几本散文集也正是在向这个方向迈进。画家、散文家、诗人这三个称谓在我的生活中缺一不可, 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我早年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 很少会感到异乡的孤独, 一个原因是因为画画可以给我带来成就感、快乐, 再就是因为诗歌可以让我抒发心中的寂寞, 就连婚后带孩子的时候我也用闲暇的时间写作和画画, 很多人都会后悔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做过什么事情, 我就尽量不给自己留下这种遗憾。

有天性才会有梦想 篇3

我的“建筑梦”和你一样,在幼小的时候就已开始萌发。在院子里的土坡上,和伙伴一起,用小刀雕刻、垒筑出电视里看到的一座座城池,然后大家一起将精心制作的成果痛快地毁灭。痴心地雕琢,痛快地毁灭,这堑出自摊嫩双手的作品,在一次次以不同的面目重生和毁灭中,带给我接近梦想的无穷牙趣。

或许是因为性格使然,在后来的求学和工作中,面对纷繁的世界,感兴趣的事物越来越多:“音乐、足球、生物……这些进发着活力的东西代替了我原有的痴迷,那些“城堡”,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但在考虑“饭碗”的时候,我终于又回到了它的面前,摆出索要的姿态。而这时的我,已经不再确信它是我的“梦想”了,我还陶醉在音乐、足球、生物里不能自拔。

为了吃饭,我还是要认真构筑,精密地计算,费尽脑汁地设计。渐渐地,我发现当自己单调地去思考建筑时候,根本无法投入,无法设计出别人满意自己得意的作品,而当我无意中把音乐、美术、历史,以及自己喜欢的事物,在脑海里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时,我枯竭的脑子突然迸发出了闪亮的灵光,它们层层交错,互相关联,而这,正是我一直寻而不得的“建筑”——感觉与理性的完美交融!

我这才明白,我的“梦想”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我。那份源自童真的天性,依然存在于我的内心之中。

建筑,是人类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既一无所有,又包罗万象,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甚至设计者个人的性格、情趣、喜好,都可以作为其核心的表现元素。它包含了想象和理智,对社会的反抗和对人类及自然的关怀,包含了以自身的反省。伟大的建筑设计者,都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因为,只有这样的情怀,才能使建筑超越纯粹的技术,而成为“人”的空间。

我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建筑师,而不是进行“商业生重复”。在这样的工作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现在,更多的的时候,我感觉工作就像是在休息,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空间,交相呈现,如同置身于一个多维而自由的空间世界。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篇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的内容是《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常常有人说:“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所收”。也常常听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的,当你付出时,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幸福的人就多了。奉献一颗真诚的心,孤独的人就少了。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吗?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仅仅是收获幸福的感觉”。

在生活中,你付出了诚恳的态度,你就会收获更多真诚的友谊。你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就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一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而且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有劳动就有收获,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上,只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回报给你的将会是丰收的喜悦,成功的满足。要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想收获就必须付出,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努力吧,同学们。愿你们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收获累累硕果!

谦虚才会有收获作文 篇5

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让我颇受感触。

那一篇课文就是《落花生》,文中花生就如同一位谦虚的人一样,不跟苹果、桃子、石榴去计较谁长得漂亮。而是“深深地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知道它有没有果实,必需挖起来才知道。”

为什么花生不像其它果实一样炫耀自己呢?因为它根本不想跟那些果实比漂亮,别的果实都只讲体面,而它却很实际只想把自己深深地埋在地里吸收养分,使自己长得更饱满,它在土里默默地长大,而不是像其它果实,一点大就去枝头炫耀。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这句古训是非常有道理的。在生活中,我就像苹果、石榴、桃子一样骄傲无比。记得有次考试,我考了93分,我心里异常激动,在家的含辛茹苦终于没有白费。于是我便去打听打听别人的分数,当知道很多人只是80多分时,还有部分更差,我心里更加激动,我居然是90分以上,一种高高在上,无以伦比的优越感在心中膨胀。“哈哈”我嘲笑了起来。“你怎么只考了70多分,一只大菜鸟。”对方被我说得双脸通红,低下头绕开我走了。这颗骄傲的心一直在我心里做怪。结果第二次考试,我只考了80多分,也有人过来嘲笑我,这使我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

有挫折才会有成长名人名言 篇6

2) 我们要多设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强壮富裕和幸福,将那些贫困疾病恐惧和焦虑驱赶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一样。抛弃它们吧!尽量避开和远离那些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

3)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4)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6)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7)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8)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9)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0)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1)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12) 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

13)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14) 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有梦想才会有远方 篇7

关键词:解题反思,实践,研究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 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那么怎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消化吸收” (解题反思) 能力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平时教学中的渗透

(一) 例题教学中解题反思的引导与示范

例题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 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解题反思意识的重要阵地. 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题, 更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解题反思的意识. 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进食,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消化. 如在学习解完例题之后不要急着就进入下一道例题或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花个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这道题用到哪些知识点? 包含哪些方法与思想? 由题目的条件能不能得到其他的一些结论?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哪种更好?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与以前解过的题目有同类型的吗? ……通过这样的深入反思学生不仅收获的是这道题的解决, 更是一类题甚至是解题方法解题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 课堂练习中解题反思的训练与提高

解题能力的提高, 除了教师例题教学的示范与引导外, 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练习与感悟,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解题反思习惯及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 更要学生解完一道题目之后, 自己进行反思训练, 可模仿例题反思的一系列问题, 自己进行反思, 之后可进行全班交流. 同时也可进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反思的成果, 比一比解题反思的成果, 通过同伴的交流与比较进一步增强解题反思的意识.

(三) 家庭作业中的渗透

家庭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与有益补充, 同样对于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家庭作业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与延续环节.教师在布置学生解题作业的同时, 也可适当的布置一些解题之后的反思作业, 如对一些题目不仅要求写解题过程, 还可要求学生写出对此题的反思分析:此题用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方法与思想? 有没有多种方法, 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还可以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适当的变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反思作业, 对课堂上初步形成的反思意识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解题反思训练课”的突破与感悟

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解题反思的方法、培养解题反思的意识、提高解题反思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 但受日常教学时间及教学任务的限制, 只能是蜻蜓点水似的渗透, 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解题反思方法.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组织包含一些典型解题反思例子的训练课加以集中学习与提高, 围绕“反思什么? 怎样反思? 怎样变式? ”等专题来感受反思效果, 并集中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和反思兴趣.这样的一种课型, 其主要任务不是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是强化训练解题反思、感受解题反思.

在课上可让学生自己编制解题反思问题表, 按照自己的反思问题表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培养解题反思意识, 提高反思能力.如:可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回忆自己是怎样成功找出解题突破口的.学生通过总结解题方法, 提炼出解题模式, 并加以记忆, 在以后遇到类似题目时就有法可循.同时, 还要回忆以前是否做过相关的题目, 能否运用总结出的解题模式解过去的老问题.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变式训练, 即变化原来的问题, 创新出新的题目, 再加以解答.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变更题目的多样方法:可以放宽题中的条件, 如把正方形改为长方形, 看结果会如何;可以将题中条件一般化, 把具体数字用字母替代;可以把部分已知量与未知量对调, 变出新问题.这样让学生自己学会从一个问题带出一连串的问题, 而通过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讨论联想起更多的有联系的知识, 能巩固和发展原题的解答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逢解必思”的坚持与养成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及环节培养出学生的解题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其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每次做题之后的反思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解题能力.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 需要不断的积累.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逢解必思”的习惯即解完每一道题之后, 都进行一定的反思, 通过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提高反思与解题的能力, 当然不是每一题都反思每一方面, (既反思知识点、方法、又思考多种方法, 甚至是去变式) 可以做到大题多思, 小题少思;详思略思结合. 同时引导学生重视试卷订正以及各种作业订正的反思, 因为检测、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正是自己学习及知识结构中的薄弱处, 订正是一种补救, 而相应的订正解题反思更是一种真正全面的提升.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篇8

我是80后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家里的大小事都不用我操心,家务活也从来不用我沾手。等到女大当嫁时,我妈才有点急了:“丫头这要嫁出去可怎么生活啊?要不这样,你找个愿意倒插门的,妈侍候你们!”

还真有个这样的男孩子,爱我爱得毫无原则,我提什么要求他都答应。他就是后来成为我老公的马学文。我说我什么家务都不会干,他说他全包;我要他倒插门,他说那他就赚了一个爸和一个妈。难得他不介意,我就选了他倒插门。

当我在单位跟陈大姐聊起这事时,她连连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并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告诫我,“男人一旦住进丈母娘家,作为男人的自信就会受挫,而且会滋生依赖心理,这将给你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最好不要让女婿上门,也不要让你妈跟你们住在一起!”说得有道理!我也听说过许多上门女婿的窝囊故事,决定就此打住!既然指望不上我妈,只好靠我自己。我决定从头学起,一样一样学做家务,为做一个合格的妻子而努力。可陈大姐又发言了:“俗话说,坐的菩萨坐一生,站的菩萨站一生。我就是因为什么都会做,才做了大半辈子,而你看老秦,因为不会做家务,理所当然地享受老公的侍候。世道就是这样不公平!你也不要学做什么家务了,‘不会做’是‘不做’的最好理由!”陈大姐所说的老秦,是我的另一位同事,我平时叫她“秦大姐”。想想陈大姐说得还真有道理:陈大姐很能干,每天忙忙碌碌,踩着点儿气喘吁吁素面朝天往单位赶,每次都说送孩子太紧张了;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往家赶,得回家给老公、孩子做饭;一个星期她因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去买菜被主任逮住两次,次次挨批。而秦大姐每天穿着得体化着淡妆上下班从从容容,有时下班后还跟我们几个未婚小姑娘悠闲地喝茶看电影。问她孩子谁管,她说有老公呢。陈大姐跟秦大姐同岁,却一个显得俗气苍老,一个显得优雅年轻。开始我还以为是家境不同使然,后来才知道两家的经济状况差不多,造成巨大差异的原因只有一个:陈大姐太能干,家务全包;秦大姐“不会干”,家务从不沾手。这么一比较,我立即打消了学做家务的念头。

婚后,马学文果然兑现了“家务全包”的诺言,买菜、做饭、洗碗、打扫卫生,一条龙服务。我最多洗个衣服。说是洗衣服,其实就是把脏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洗完了往阳台上一晾,就OK了。这样,我有充裕的时间翻翻闲书,看看韩剧,上上网,日子悠闲、滋润。我很享受这种生活,暗暗对陈大姐竖起了大拇指:姜还是老的辣!

不付出就得不到回报

不久,我怀孕了。老公对我照顾得更周到,连往洗衣机里扔脏衣服的活儿都不让我干了,要我专心养胎。“反正你什么都不会做!”他说这话时可能是无心的,很客观的一句话,我听起来却有些别扭,似乎有瞧不起我之嫌。我有些受刺激,决定悄悄做点事让他瞧瞧。有天下班回得早,我决定自己做一餐简单的饭。用电饭煲蒸大米,不就是放米和水嘛,有啥难的!再做一个蒸鸡蛋,小时候我妈常做这个给我吃,说是做起来简单,又有营养。我想象着搅了一碗鸡蛋,放点盐浇点油,便放进了微波炉。一切安置妥当,我进书房一边上网一边等老公回来吃饭。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看到老婆能自己做饭,老公一定会惊得目瞪口呆。结果他一回到家还真是惊得大叫:“什么东西烧煳了?”我跑进厨房,果然闻到一股煳味儿。“蒸鸡蛋!我的蒸鸡蛋!”我打开微波炉,一看目瞪口呆:鸡蛋已经完全烧焦了!再揭开电饭煲,天哪,这哪是大米饭,完全是一粒一粒的硬米!马学文看着我,没好气地说:“拜托!别这么糟蹋粮食好不好?”有心干活却遭到这样的责备与奚落,我既沮丧又委屈,发誓以后再也不干家务了!

儿子乐乐出生后,我妈进驻我家,我更是乐得当起了啥也不干的娇小姐。

转眼儿子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我妈要去照料我80岁的外婆,老人家刚刚摔折了腿。我顿时慌了手脚。乐乐是我妈一手带大的,我妈就是他全天候的专职保姆,包括夜里陪他睡觉。我妈一走,谁来帮我?老公也有些无奈地说:“咋办呢?你什么都不会!”又是这种口气,但我已经没有感觉了,随他说吧,别让我干活就行!只是我妈临走时悄悄把我拉到一旁叮嘱:“你也不小了,该学学做点家务了,光指望小马是不行的。你看他,既要上班,又要烧火做饭带引伢(孩子)。一个大男人,迟早会烦的!”

我妈的话让我有所触动,我决定帮马学文分担一点。于是,我把所有的家务挑来捡去地筛了一遍,最后觉得接送孩子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便自告奋勇接送儿子上幼儿园。马学文疑惑地看看我,千叮万嘱后才很不放心地同意我接送孩子。我感到好笑,不就带个孩子,有那么严重吗?可严重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我骑电动车把乐乐从幼儿园接出来时,因人多路挤,一不小心跟一辆摩托车擦了一下。本来没什么大碍,但因经验不足,慌乱中我竟把儿子摔下了车,造成他小腿骨折。当老公风风火火赶到时,我吓得抱着儿子瘫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从那以后,马学文就再也不敢把儿子交给我了。我又回到除了打打杂什么事都不干也什么都干不了的状态。但我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心安理得了,感觉自己是个很没用的闲人,特别是看到马学文一个人忙忙碌碌的时候,我更加不安、失落,还有一种隐隐的危机感。

后来是儿子的一句话让我痛下决心,一定要学做家务。那是个星期天,他们父子俩玩游戏玩得正欢。我看快12点了,就对儿子说:“妈妈陪你玩,让爸爸做饭去!”儿子竟然脱口而出:“不要你来,你什么都不会!”还白了我一眼,那眼神除了瞧不起,还有鄙夷和厌烦。我心里突然一颤。童言无忌啊,儿子说出的也许就是我老公的心声!老公虽然对我、对这个家照顾得很周到,但我能明显感觉到,他对我的热度在减退,而且儿子也明显跟爸爸亲,我这个妈在他眼里似乎可有可无。这个发现让我彻底醒悟:一个家是一个责任联合体,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回报。

学会分担赢得尊重博得爱

我请了年休假,特地到邻市的外婆家找我妈学艺。她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开始,教我如何买菜做饭,如何做卫生,如何照料孩子,其中重点是教我做菜。十几天后,我回到家,一边趁中午老公、儿子不回家吃饭的机会——以往这个时候我都在单位吃食堂——悄悄买回食材试手,一边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报了一个家政培训班,提升理家水平。

一个月后,我自认为“作品”能够拿出手了,决定正式给老公展露一下。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提前回家买好食材,做老公和儿子都爱吃的糖醋排骨和财鱼片。当老公把儿子接回家时,看到餐桌上黄灿灿的糖醋排骨和滑嫩嫩的财鱼片,以及绿油油的清炒油麦菜,眉头一皱说:“这不年不节的叫啥外卖啊?”我把筷子递给他,说:“尝尝,看味道咋样。”他夹一块排骨放进嘴里,说:“有点儿硬。”又夹一片鱼吃了,说:“没进味儿。”接着说:“还不如我做的,小饭馆叫的吧?”我一点儿也不生气,淡淡地说:“本小厨做的。”他立即瞪大了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桌子上的菜,惊喜地说:“你做的?不错,不错!”然后又夹了排骨和鱼片品尝,咂着嘴说:“不错!不错!”儿子往嘴里塞了一块排骨嚼了嚼,却又吐了出来,说:“咬不动怎么吃啊!”老公却一拍他的脑门儿,说:“这是妈妈的作品,不好可以修改嘛。就像你的汽车没画好,爸爸不也教你改了嘛!”说完,赶紧把排骨和鱼端到厨房重新加工,十来分钟后再端出来时,他悄悄贴在儿子耳边说了句什么。开饭后,儿子吃了一块排骨,又吃了一片鱼,很夸张地竖起了大拇指,说:“好吃好吃真好吃!妈妈大厨超级棒!”那样子把我逗得大笑,笑着笑着,我眼睛里便有了泪。

晚上躺在被窝里,老公说:“老实交代,什么时候开始偷偷学艺的?”我把我一个月来的努力都告诉了他,他搂紧我,说:“小老婆终于长大了!”接着,我真诚地感谢他这些年的辛苦付出,并说出了自己的愧疚和不安。他也坦露了自己的心迹:这些年的确有些累,也有些烦,只是碍于婚前的承诺,没有表露出来。但同时,他也反省了自己,对我的努力没有及时鼓励,缺乏耐心。他向我保证,今后一定多多教我,让我们在婚姻里比翼齐飞。

从那以后,老公做家务时常让我帮忙打下手,我有疑问,他耐心地给我讲解,再不像过去总嫌我碍事了。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我的家务能力大大提高,我和老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过去我俩是一个忙得无奈,一个闲得无聊;他忙得没时间没心情说话,我闲得找不到说话的人,俩人基本没什么交流。现在是我们一起忙,一起闲。说说笑笑中,再繁琐的家务不知不觉中就干完了。老公乐呵呵地总结:“这就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半年后,我妈从我外婆家回来了,到我家准备帮我们打扫卫生。一进门,看到我和老公一个拧抹布一个擦窗户,她站在门口一脸惊讶的表情。乐乐跑过去说:“外婆!快看我的画!”我妈看了看,说:“这是什么啊,外婆不认识这些洋字。”我们一起跑过去,看到儿子稚嫩的画面上,爸爸在擦窗户,妈妈在递抹布,儿子在画画,旁边有一行字:chɑo人de一jiɑ(超人的一家)。我跟老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起抱起儿子,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编辑:冯士军〕

爱得不够才会有借口随笔 篇9

那我们为什么太闲了呢。因为,该喜欢的事情,我们不够喜欢。

比如我们明明说,我们要把我们的淘宝店开好,但是我们却一下就放弃了,会想着没生意,会想着赚钱不多。而我们真的不是真心实意的去做那件事情,没把用心下去。

其实,要是我们真的能用心下去,把心沉下去,我们都会很好的。

每每看爱情保卫战,经常都会看到女孩子,男孩子说这个,说那个。

而最经典的那句点评,在我记忆里,到现在还是这句,爱得不够,才会借口多多。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也会想着,为什么我为他着想,她却不会为我着想呢。到后面我也是懂得了,当我们真的爱一个人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去计较那些。

在我们计较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爱别人爱得太少。

爱得太少,又有什么资格说别人爱我们爱得不够。

而生活就是这样子,我们很少能安静下来去喜欢一个人,去喜欢一件事。

所以,很多的我们,到最后都成了生活的小小摆设,点点色彩。我们都过得很平庸。

其实人的一生,真的好短好短,我们要是能做那么一个2个我们自己喜欢的,那么其他的,我们也根本都不需要去在意,去在乎了。跟我们无关的,根本就不需要管了。

比如网络上的各种新闻,各种政策,生活中的,社会上的。

我们只要做我们喜欢的就够了。要么不爱,要么深爱。

上面这个老乡女孩子是做什么的呢,也是做网店的。但是她做得很好。

因为她懂得外包,她自己每天就可以轻松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她定位定得非常高,比如她的产品的价格是同行的好几倍。所以有接到单,都是赚钱的。

没接到单就算了。反正她的每个细节都比同行好很多。

而网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跟很多的人一样。

她都是边吃零食,边看着她的店。所以即使出来,她也天天研究她的店。

还有哪点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店搞好了,她有跑出去逛街了。

跟我们一样的年纪,她手中有好几套房子了。只是她从来都不说这些的。因为这些不是她的生活,她也从来不炫耀。她说,有钱就多买点零食,没钱就少买点,一样都能过。

一天即使100块的零食,一个月才3000块。

最主要,这个就可以给他带来无穷的欢乐。也给身边人无穷的欢乐,会分享给别人。

所以,真的是我们要得太多了。

假如我们也可以跟她一样,简简单单的去喜欢一份工作。

假如我们也可以跟她一样,简简单单的去喜欢一个人,做自己最喜欢。做好那么一个。我们也会很幸福的。那些跟我们无关的,我们都不用去想,把时间都花在我们喜欢的上。

在明星上,我很喜欢苏有朋,因为她总是一直简单的往前。

他在唱歌的时候,还在上学,所以一切课余时间他都花在唱歌上。他曾经很红,后面很多的人找他去接类似的戏,他说,不接了,要走实力派。为了实力派,他很长时间接不到戏。

本来他都很红的,但是他一直按自己喜欢的来走,为了实力派,也演很多小角色。

其实他也受很多的委屈,但是他从来都是把笑给这个世界,一直进步。

听他的歌,看他的表演,我们都知道。他真的用心了。

但他,依然几十年如一日。依然是那样子谦卑,不会澄清,依然没炒作,不靠花边新闻。

但是谁都知道,他一直在慢慢的进步。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喜欢。

世界很大,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小,我们能得到的东西很少。但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喜欢的,我们都该好好的去呵护。要么不爱,要么爱了我们就深爱。没有借口的去喜欢。

也许我们也会碰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因为真的喜欢,所以,我们只会是傻傻的喜欢。

也是只爱我们所爱,所以其他的,我们都不去在乎,而在这个,我们会做到很好。

敢于做减法才会有强势品牌 篇10

中国营销传播网,2014-06-23,作者: 林友清,访问人数: 638

市场竞争的胜出者不一定是那个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的那个,反而常常是把事情做得简单、做到极致的那个,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一个生意的起步阶段常常从做加法开始,每个生意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而提供更多的产品种类、向更多种类的人群提供服务,无疑成为最容易选择的道路。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加法则可能让企业资源分散、不堪重负最终一无所获。

雷军先生把“专注、极致”列入他认为的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企业不一定要把产品线拉得过长、产品也不是越丰富越好。苹果、小米并没有把产品线拉得过长,可口可乐也是把一个产品卖向全球。特别值得一提的案例是棒约翰。现在在美国被认为最成功的比萨连锁店是棒约翰。《华尔街日报》曾说“谁说小人物不能打败大人物?”指的是棒约翰以小胜大痛击必胜客的精彩故事。而小人物打败大人物的关键,就是“做减法”。

作为棒约翰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年轻人成功创业典范的约翰•施纳德接手棒约翰时,它不但规模小,更大的问题是当时的棒约翰更像一个小杂货店,比萨、干酪、牛排、三明治、潜水艇汉堡、炸蘑菇、炸南瓜、色拉和洋葱圈等,多种食品都有销售。没有任何经营重点,是棒约翰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施耐德找到了定位理论的创始人杰克﹒特劳特,请他帮忙出主意。特劳特经过一番调研后分析得出,必胜客胜在产品多样性,达美乐的王牌是速度,Little Caesars 的优势是价格,但它们仅仅占据了 35%-40% 左右的市场份额,比萨市场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棒约翰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差异化,方能拼过这些巨头。

减法!特劳特给出了答案。放弃乱七八糟的品类,集中精力做最好的披萨。特劳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棒约翰集中在“最高级比萨”上,并且以市场的领导品牌必胜客为对手,强调“更好的原料,更好的比萨”。同时,棒约翰的广告同样整合了新的定位,充分利用施耐德曾是必胜客创始人的故事,让他在广告上说,自己发明了一种“更好的比萨”,所以跳槽离开必胜客而创建了棒约翰。如此借着在消费者心中已有品牌认知的必胜客为自己又打了一次广告,同时又将自身品牌与必胜客的关联和差异鲜明地传达到了消费者心智。这一举动虽让必胜客非常愤怒,但广告效果非常可观,引发了大量的传播。施耐德不愧是商业天才,把最高级的比萨战略执行得很棒,使“更好的原料,更好的比萨”几乎成了流行语。

“做减法”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许多“综合性”企业在面临经济衰退期的一剂良药。近年来的宝洁、联合利华不断剥离一些非核心、非领先品类业务,将资源集中于个人护理、清洁用品等传统优势业务,从而维持其竞争优势。众所周知,通用汽车也从最初的几十个品牌缩减到现在的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及GMC四个品牌。

王溱:有良心才会有责任 篇11

有这种担心的大有人在。当下的住房质量,实在难以恭维。表面鲜亮,壮观。样式,用材,功能直逼甚至超过国外,但住上一段时间就会原形毕露。真像老百姓所说:驴屎蛋子外表光滑。墙体不遇到风雨好说,一旦遇上,必有漏水之处。不是墙角就是窗台。管道不出问题的不多。要么堵着不通,要么渗水跑漏。门窗透风撒气,固定玻璃用的胶带用不了多久便老化脱落。带装修的房屋更可怕。不用多长时间,保准要扒了重新再来。基本以糊弄为主。

说白了还是利益驱动。房卖出去了,钱进腰包了,保修期过了,谁还管住户住得踏不踏实。建筑理念定位在此基础上,质量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年陆续出现的“楼歪歪”,验证的就是这种现象。

房屋质量不光是百年大计,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创业精神和干事理念。我们一直说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能只挂在嘴皮子上。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真应该成为我们的标杆。德国人留下的迎宾馆,有百年历史了,但有些建筑环节迄今没进行过维修,依然保持着原本的功能。当代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造的房子,更是精益求精,几乎发现不了什么纰漏。哪像我们有些建筑,今天一小修,明天一大修,反复折晦。

质量差是急功近利、浮躁的表现,更是缺乏责任意识,不计后果的自私显露。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者没耐心做。

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首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成,至今已50年有余。现在每天从大桥上通过的汽车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列车日通过量已增加到150多对,300余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期间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还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但是大桥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于滔滔江水之上。凭的是什么?当然是质量。当年为了修这座桥,周恩来总理亲定大桥建设蓝图,责成国家八部委调集全国力量,确保的就是安全。而安全靠什么来保证?质量。举个例子。大桥钢梁连接要用铆钉。铆舍两个月后,一位七级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这势必对桥梁的安全留下隐患。当即停工,直至4个月后新的铆钉出现,才复工。为此先期铆合的1万多个铆钉,全部被抽出来重装。其实,如果当时用了不能填满的铆钉,大桥用个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或许也没问题。但大桥工程建设人员,没有一点凑合的念头,宁可延误工期,也要杜绝“万一”。而如今技术材料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故却时不时地出现,答案还用问吗?

什么事情如果不设身处地地去想,不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就无法认真去完成。行和不行的界限很简单:良心加责任。

有目标人生才会有价值的哲学思考 篇12

人的生命虽然各有长短,有人长命百岁,有人青壮年之时夭折。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其宝贵的一生。这一生,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人必须珍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当然,人各有志,在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人的志向会发生变化的。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所处的环境有关,普遍都能从小怀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攻克一个目标,不致于分散力量,所以成功率比别人高。

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目标,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途径。这道理很简单,正如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技射击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又如驴子一天到晚绕着石磨不停地转动,但是什么地方也到达不了,是因为它没有目标的缘故。

爱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亦是典型的目标奋斗一生。

他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乎,虽然有志往科学领域进军,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须量力而行。他进行自我分析:自已虽然总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成绩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

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读大学时选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

由于奋斗目标选得准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他在26岁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以后几年他又相继发表了四篇重要科学论文,发展了普朗京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状外,还具有粒子的特性,爱猫扑.爱生活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宣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显著成就。可见,爱因斯坦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假如他当年把自己的目标确立在文学上或音乐上(他曾是音乐爱好者),恐怕成就就不如在物理学上那么辉煌。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与他能准确地选择学习目标和路子分不开的。他在16岁时就明白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学者不宜在这个海洋无方向地漂荡,应该选定一个距离自己最有利的目标扬帆前进。避免耗费人生有限的时光。爱因斯坦的学习善于根据目标需要进行,使有限的储存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他创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选学法,即在学习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识引导到深处的东西,抛弃使自已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东西,从而使他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选定的目标。他曾说过:“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短暂的一生。„„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次个领域都能吞噬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化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其偏离主要目标的东

西撇开不管。”他就是这样指导自己的学习的。为了阐明相对论,他专门选学了非欧几何知识,这样定向选学爱猫扑.爱生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正确完成。如果他没有意向创立相对论,是不会在那个时候学习非欧几何的。如果那时候他无目的地涉猎各门数学知识,相对论也未必能这么快就产生。爱因斯坦正是在10多年时间内专心致志的攻读目标相关的书和研究相关的目标,终于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不但有可贵的自知之明精神,而且对己确立的目标矢志不移。1952年以色列国鉴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卓越,声望众高,加上他又是犹太人,当该国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后,邀请他接受总统职务,他却婉言谢绝了,并坦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确实,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他终生努力奋斗才实现了这个目标的。如果他当上总统,那未必会有多大建树,因为他未显示过这方面的才华,又未曾为此目标作过努力学习和奋斗。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 篇13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

一、现状描述:

案例1《不好好学习就扫大街》

某老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一册中的《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出示一道辨析题:妈妈说:“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扫大街。”这句话对还是不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对!”“为什么不对?”课堂上只举起稀稀拉拉几只手,老师请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他站起来,侃侃而谈,痛斥这样的言论不正确,大谈劳动光荣。

课后轮到该生做值日,他劳动不认真,同学批评他,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扫地!”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事后,老师找他谈心,最后,他诚恳地说:“老师,其实课堂上说的都是大道理,骗骗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就是读不好书只有扫地,说不定还要下岗。” 老师问:“那你为什么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学生诧异地看着老师,回答道:“怎么可能?如果我那样说,老师和同学们会怎样看我?”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说真话,求真知的勇气?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我们辛勤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人格?为什么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体现?

当前,品德教学实效性不强,究其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三种倾向:

一是“理想化”,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回避假、丑、恶,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假、丑、恶现象,要么对已经接受的教育产生疑惑,要么无所适从,不能有效抵制,甚至被“感染”。

二是“成人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这样的流传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学校品德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二,学校品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

三是“抽象化”。品德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导致出现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接受抽象的内容,所以实效性难以体现。

因此,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处理生活问题,在正视各种冲突与选择的过程中,构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道德教育的成功起始于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实效性教学策略

(一)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普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8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祖国吗?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已习惯于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并以此准绳来检验学校德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家长、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只要浏览一下周围形形色色的关于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大多数都是从社会的立场出发所提出的要求,把学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袋”(科尔伯格语)。三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我们教师描画。由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孩子们从各种途径能够积累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形成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认知是有限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今年实施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成长,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品德与社会》其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其课程内容都是从儿童的现实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这些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品德与社会》全书都是用孩子喜欢的色彩鲜艳的卡通画、真实生活的照片、形象生动的孩子简笔画和简洁易懂的文字来呈现和引导。学生感到亲切,乐于走进。这就需要教师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儿童”,并根据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整合、活化选择教材所提供的素材。

◆案例2:《走进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超市、商店、专业市场相继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们已经能够独立购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也积累了一些购物的经验,也有过教训,于是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学习初步的选购商品的知识,如:认识商品名称、出产厂家、识别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认识质量合格证书。

2、在模拟环境中初步培养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

其中的教学难点定位于选购商品时,质量和价格首先考虑谁?

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模拟超市,通过观察录像,看看到市场购物的方法——模拟市场购物——反馈评价——课外实践。在购物指导中,学生通过在模拟超市中购物的体验,最终得出结论:

师:别的小组都选购到合适的商品,你们小组为什么今天没有选购到规定的商品——牛奶?没有完成任务?

生1:因为没有好牛奶。

师:那不是有好几家店都在卖牛奶吗?

生2:可是他们有的是过期的,有的是三无产品。

师:你怎么知道是过期和三无产品?

生1:左边那家店牛奶,封口上的产品有效日期是昨天的;另一家店的牛奶上没有生产厂家。

师:可是他们的价格很便宜,还买一送一。(教师举起买一袋牛奶送一支铅笔的实物。)

生3:万一吃坏了肚子,就要上医院,付的钱可比一支铅笔多多了。我还是首先要选择质量好的,然后才选择价格便宜的。我妈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便宜没好货。”

生4:老板太可恶,竟然给过期食品进行伪装,骗我们去买,幸亏大家都睁大了眼睛,没有上当。我们要向市场管理员举报他。

生1:不行,他们有时狼狈为奸,要打12345市长热线。

师:同学们,虽然你们今天没有买到规定选购的商品,但是你们的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于侵害消费者的行为敢于斗争,不过还有一个更合适的电话可以打,消费者投诉电话:96315

生3:那个老板肯定要破产了,大家都知道他为了自己赚钱,伤害他人,谁还会去他的店里买东西啊!

在一片欢笑声中,全体学生都认可了这样的价值取向,纷纷鼓起掌来。

因此,道德价值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不能抽象化和被剥离,更不能贴标准答案的标签。如果这样教化道德,是白费力气。本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其根本原因是目标定位准确,没有把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价值陈述与行为。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最好的适合于生活经验和和社会经验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

在实施本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教材预设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解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若干小目标,只有切口小一点,才会效果好一点。例如《走进市场》一课中关于购物的知识很多:辨别什么是“三无”产品、认识各种计量工具、识别假币、价格制定的方法。这些知识点都要在两节课中落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最后把目标定位在辨别“三无”产品,其他知识点,让学生只作一些了解。

2、根据目标,合理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提供给我们丰富的素材,教师在上时,常常觉得内容太多,完不成,有的干脆完全抛弃文本所提供的素材,到课外搜集。其实,文本提供给我们的素材,也是来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要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给我们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学生才能够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比如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自身体验;也可以模拟生活情景,在这种“准生活”中模拟学习,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自己,建构起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案例3:《家人关怀我成长》

我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有手表、戏服、小鞋子、奖状等等。上课那天早上,我先对全班47名学生所带来的物品做了一个统计:

物品名称

小时候穿过的衣物

玩过的玩具

奖状、照片等纪念品

其他

没带

数据

6 7 8 6

上课了,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背心,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浓浓的亲情回荡在心中;一块爸爸在8岁生日会上送的手表,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穿上戏服,唱一段越剧,从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中,体会到家人为培养我们健康成长付出的心血;一名没有准备东西的学生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讲诉了自己生病住院期间,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时,我扮演成一名记者,举着话筒现场对学生进行采访:“今天,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实施本策略时要注意:

1、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资源,求真实,不求完美。《品德与社会》的公开课,感觉形式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作铺垫,课堂上,学生抑扬顿挫地演讲,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感觉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似乎是在进行一场表演,作一场“秀”,这样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很低的,甚至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不道德的道德教育”。让真实回到我们的教学中,也许孩子的语言很朴实,也不流利,也许他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不完美,但是他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已经悄然拨动他的心弦。

2、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把学生零散的道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三)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说真话。

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一点“我要学生怎么做”,多一点“我能帮助他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长”!

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搪塞一番。

我们同时又发现,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学习者更易张扬个性,更易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和羞涩心理,虽然自己的意见独树一帜,但不会遭受来自大多数人的白眼和异议,也不会觉得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件难堪的事,可以直率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网络环境中采用匿名等方式使得学习者降低了正常的社会限制,对自己的抑制减少,可以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

我们能否创设一个类似于网络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学生与教师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相互倾听、相互包容,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在这种交流和融合中,“把儿童放进教材之中,借助„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进行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观点、认识与教材的观点、认识在不断融合。学生在这种融合中进行自主建构,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这个新的意义世界既不是教材所呈现世界的翻版,又不是原本自己的主观世界,而是教材和他自己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意义世界”。

◆案例4 《你是我的榜样》

9月15日,全校一年一度的大队干部竞选结束了,在班里表现突出的小A在大队干部竞选中失利了,而小A的好朋友小B却当上了劳动部长。几天来,小A情绪不好,很少理睬小B,小B布置工作时小A还故意找茬,两个人都很不开心。《你是我的榜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嫉妒的危害,懂得欣赏和尊重别人的道理。如何让俩人在课堂上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开心结呢?课前,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块带有颜色的小磁铁。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表示心情的脸谱,分别代表四种心情,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健康小测验,要求只有一个,诚实地选择:

(高兴

无所谓

生气

伤心)

第一题:我和好朋友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老师经常表扬他,每次表扬他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什么?

第二题,我和好朋友一起参加比赛,结果好朋友得了第一名,我却什么名次也没有,我的心情是什么?

投票开始了,除了投票的孩子,其他人闭上眼睛,老师也面对学生,不去看投票孩子的选择。全班47个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序地拿着自己的小磁铁,到心情脸谱下面投上自己的一票,谁也不知道别人的选择,两题结果如下:

心情脸谱

高兴

无所谓

生气

伤心 第一次票数

3

15 第二次票数

0

30

只有我关注着小A,从她的眼神里,我分明读到他诚实的选择,并期盼着教师的答案。我说:“孩子们,请记住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当别人取得好成绩时,我们那种不友好的表情都是不利于健康的,这种心理疾病的名字叫嫉妒。接下来我们学习新课——《你是我的榜样》。”

随着课文深入的学习,小A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着,当我讲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讲到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讲到嫉妒的危害,讲到学会欣赏别人是进步的动力,小A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在沉思。

下课了,我把刚才的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进行一次选择,结果是: 心情脸谱

高兴

无所谓

生气

伤心 第一题

0

0 0 第二题

0

0 7

下课铃声响了,小A走到小B身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嘿,玩去!我站在教室的一角会心地笑了。

(四)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观点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

——鲁洁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结构、多元利益群体、多元价值的取向。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还是存在着一些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标准,是反映人类共同的理想道德境界,是应当通过学校教育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在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多元的今天,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宗旨已经不仅仅限于让他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更要培养他们选择并确立自己价值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要将新时代的价值观溶入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过去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灌输给他道德知识,让他去按照这样的道德价值去追求,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道德价值观,学生缺少对道德价值的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自主性,对选择的后果也很少进行思考。因而,对老师所讲的道德价值与现实社会冲突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否定教师灌输的道德价值。

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于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过“价值辨析”的理论,它是以生活中具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为导入,激活儿童的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以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评判与选择能力。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呈现真实的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拓宽活动思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

◆案例5: 《生活中的你我他》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我对本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社会职业分工及特点后,让学生对10种职业用小磁铁进行投票,选择你最不喜欢的职业,投票结果如下:

职业名称

清洁工

农民

司机

医生

得票数

1

然后请学生谈谈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职业,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理由概括为:又脏又累,太辛苦;工资少;文化程度低,社会不尊重。孩子们没有生活在真空状态,应该说从孩子的投票中充分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真实的,我心中暗暗为孩子们诚实的回答喝彩,如果我强硬地批评孩子们思想认识不正确,强塞给他们一个道德价值,也许不等出课堂,这样的道德价值观就已经被粉碎了。

我给四人小组一个合作研究的任务,研究的主题为:既然这个职业大家都不愿意做,我们就取消这个职业,大家都不要做,行不行? 这下,教室里开了锅,经过研究,大家得出结论:绝对不行,因为他们的劳动是人类生活下去必须的,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也活不下去。这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现代清洁工和农民的形象,告诉他们,随着社会进步,这些职业工作的环境质量会不断进步,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将来也会成为人们喜爱的职业。

这时,我又给学生一组选择题,对以上的职业,你现在会采取什么态度:

态度

开始喜欢这个职业,长大愿意做。

不喜欢这个职业,但是我会尊重他们,我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不喜欢这个职业,我不会

尊重他们、不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人数

45 0

小组继续合作研究:选择清洁工或农民,怎样做才是尊重和珍惜他们劳动的行为?各小组经过研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不少内容。见下表:

职业名称

清洁工

农民

行为表现

1、不能挖苦、嘲笑他们。

2、不随地乱抛垃圾。

3、扔垃圾时要小心,不要撒在外面。

4、看见地上有纸屑及时捡起来。

5、不往楼下扔杂物。

6、看见有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要主动制止。

7、上厕所后主动冲厕所。

8、男孩子小便要对准便池。……

1、不能挖苦、嘲笑他们。

2、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

3、不挑食。

4、每天把饭菜吃完。

5、端饭菜时要小心,不要打翻。

6、每天的水果要吃完。

7、吃饭不掉饭粒。

8、餐馆里,吃不完的菜要打包。……

我布置学生把大家讨论出来的行为表现,作为下个阶段的考评内容。

1、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道德的传授者,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引导者,努力做一个“平等中的首席”。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压制学生,而是允许学生构建其个体的道德价值观,不要求其一次达成,允许其在今后的道德学习活动中不断生成开放、宽松的环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地对话、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师生的情感和思维得以同频共生。例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学生在感受家人关爱的同时,反问我:“老师,你也有家人关爱你的故事吗?你也有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物品吗?”于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敞开自我,接纳对方,相互倾听,相互包容,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共同创建出新的意义世界。

2、从“教会顺从”走向“教会选择”,并权衡选择的后果。教育要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老师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来判断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坦诚地承认每个人的想法总是有他的道理,创造出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发自孩子内心的真话,说明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是相通的,是平等的。学校德育应该采取“澄清”姿态,让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在价值观教育中遵循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统一的原则,在师生互动情境中相互澄清。只有在具有开放环境的民主公正团体中,才有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这种充满多种诱惑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出抗诱惑的能力。雨果说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却是为人常规。”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该首先立足于培养一个正当的常人,因为只有在“道德底线”达到要求以后,才能有向“圣人”接近的真正基础。

(五)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亚里斯多德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正如杜威所言: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活动化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行为规范评比、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将小课堂引入大社会。

例如,学习《走进市场》,将课堂教学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真正走进市场,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购物,学生在活动回来后,写了日记,谈了自己的感想。

◆案例6《在超市里上课》 ……

我先按照老师的要求,对巧克力的价格、出产厂家、食品有效期等项目进行市场调查,我发现:超市里的巧克力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没有发现巧克力中有“三无”产品,巧克力也比较新鲜,现在离有效期的时间都在一年以上,可以放心购买。我还发现:几乎每种巧克力都分市场价和会员价,会员价比市场价便宜,原来作为会员还有很多优惠呢!

我喜欢书,就去图书区买书,发现有些少儿读物的质量不够好,有的印刷比较模糊,有的还有错误,我就没有买,最后我看见一本《酷酷猫》,格外好笑,价格也不贵,只要3.5元,就把它扔进我的购物篮。我喜欢喝“芬达”,就又去食品区,发现:“雪碧”正在搞促销活动,买二送一,想想买两瓶也喝不了,老爸说:“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要买。”于是我还是决定还是买“芬达”,经过检查,没有质量问题,价格也比小区商店便宜,就又把它扔进购物篮。

付款了,我发现王紫嫣带了会员卡,于是我和她一起付帐,哈哈哈,又省了几角钱!我觉得自己可真能干!

……

(三(3)班

陈**)

实施本策略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阶段性活动过程的反馈评价,注重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通过不断强化,从而演变成一种习惯。例如,《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中布置学生课后制定一张放学以后到睡觉前的时段作息时间表,在2周内每天对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和家长评价,2周后,用日记的形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对进步的学生进行全班表扬,鼓励其在今后保持下去。

2、注意《品德与社会》的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活动实效性。因为《品德与社会》一册有4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各自的教育主题,相对独立,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各项活动,如学校传统节日、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教学时间、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个活动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实践参与,丰富体验与收获,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

三、在实践中收获,在困惑中思索

1、在实践中收获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实施一个学期以来,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实践证明,在道德教育中是有实效的。

其一,学生乐学。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机械的道德说教,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切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情趣,再加上教师不直接做出价值判断,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有助于产生一种更为轻松而开放的课堂气氛,学生很喜欢上这类课。课上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注意力、积极性均被调动。

其二,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过程评价,而不是强迫灌输某种价值观,这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积极回答有关问题,即使是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往往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生活问题冲突中形成个人道德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遇到类似的问题,引发学生不断进行道德反思,拓展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促进道德自律,实现自我教育。

2、在困惑中思索

新课程实施半年来,我们欣慰地感到《品德与社会》实验的步伐迈得坚实有力,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教师面对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 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造成品德教学实效性难以体现。

2、教材空间比较大,重组与整合教材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等 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3、教学配套的材料比较少,比如光盘、磁带、图片等,特别是学生平时生活难以接触的场景,比如《农产品的家园》有关“胡柚的旅行”,没有配套音像材料,影响学生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教师要从课外搜集素材制作,负担比较重。

参考资料:

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版 王建敏:《道德学习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欧美音乐欣赏下一篇:五型机关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