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 读后感

2024-10-19

关键对话 读后感(通用8篇)

关键对话 读后感 篇1

《关键对话》读后感1

读完《关键对话》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书中提到的一些在 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经历和我平时遇到的是十分相似的。在生活和工作 中我们时时都会遇到关键对话,而如何应对这些关键对话就是一门学 问。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从一个对话敌手成长为一名对话高手。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沟通障碍时,总是让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判 断,要么由于愤怒而攻击对方,要么感到无法与对方沟通而选择沉默,结果都忘记了我们沟通的真正目标。我们不懂得建立安全的沟通氛围,很多时候都因觉得自己有理而咄咄逼人,试图证明我们观点有多么英 明和正确,却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心”开始,明确对话的目的,始终记住对话的目的所在,开动脑筋 寻找可以实现对话的健康方式。其次,我们还要时刻注意观察对话 注意观察对话氛围,保持安全气 氛,防止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的状态。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常常会因 为没有注意到对话氛围,把普通对话变成关键对话,而自己又没有意 识到关键对话的重要性,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对方沉默或者暴力应对的 场面。

最后,如果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暂停对话,或者必要的时候向 对方道歉,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的误会,提出共同目的。

《关键对话》读后感2

遇到关键对话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出现两种行为,作者称它们为傻瓜式选择,既当面反对和沉默逃避。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关键对话呢?对话高手首先是关注内心,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原则,要想解决双方的问题,只能先从自己开始,你要询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我不想我们双方争吵偏离问题而导致我们关系破裂,我的目的是想听对方的观点,然后寻求能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通过审视内心的真正目的,这时候的你就开始懂得理性思考问题了,即使对方表现得很暴躁或者沉默逃避,这时候你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如何把对话拉回正轨。

那么,我们先要营造安全氛围,对方出现傻瓜式选择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这次对话感到不安全。那么如何营造安全氛围呢?首先你要暂停对话,思考自己的目的,然后尊重对方(即使对方说了很多与你相异的观点)这时候,就要分三步走的方式来营造安全氛围。第一步,道歉。

第二步,对比说明。何为对比说明,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否定部分和肯定部分,具体到实际的话就是,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认为我不想向公司老总汇报;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做得好,可以一下子提高对话的安全氛围。

第三步,创建共同目的。这个又分为四小步,①积极寻找共同目的②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③开发共同目的④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上述的都是以在关键对话中自己冷静理性为前提的,那么如何让自己摆脱傻瓜式选择呢?

首先还是要先审视内心,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你要询问自己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产生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什么依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真询问,你这时候已经不再会逃避问题或者暴跳如雷了。

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综合式陈述法。

分享事实经过。从最少争议,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

说出你的想法。说明你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的结论。

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说出他们看到的事实和产生的想法。

做出试探性表述。承认这些结论只是你的想法,不要假装是事实。(这个至关重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产生的)

鼓励做出尝试。创建安全感,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技巧、理论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最重要的还是实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算知道这些工具,但是一旦遇到关键对话,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些跑到九霄云外了,愤怒的时候智商是零,所以,要多实践多吸取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对话高手。

《关键对话》读后感3

该书给我很多的启发。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管理岗位不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管理意味着更多的协调和沟通,特别在创新活动中,意见相左更是家常便饭,本书学的技巧可以帮助我安全有效地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观点。它改变了我在家庭和工作中的一些错误沟通方式。书中介绍的技巧是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综合团队建设、绩效管理、冲突化解、问题解决等诸多领域都有行动技巧指导。关键对话技巧再多,如果最后无法转化为行动,那么再高效的沟通也很难说是成功的沟通。同时,从谈话进入到行动,其难度等级无疑要高出很多,操作不慎的话,很有可能又要从头再来,重新谈一次。在最近的项目并购过程中,我学着如何跟任何人开诚布公地探讨任何问题,并摸索着使用决策的技巧并推动项目在关键节点落地。

复盘中我明显感觉到在不同情况下改变对话方式可以为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对话高手既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感到自信,同时又会意识到对方的看法也是有价值的,无需时刻证明自己的正确。他们的观点只是展开对话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无法更改的判决。他们不但会积极陈述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会鼓励对方这样做。而在取得了对方的认同,亦即在关键对话取得初步进展后,必须马上和对方进行决策,并且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包含明确说明行动人、行动目标和截止时间等要素。否则,事情的发展很容易背离双方谈好的方向,导致前面的努力功亏一篑。

从心沟通,话说的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种能力;说的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运用本书提供的技巧,不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都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生活与工作。

《关键对话》读后感4

本书能提出大量的沟通技巧,让你从了解关键对话开始,到学会辨别关键对话,再运用技巧去解决关键对话,当别人不认同你的观点,你该如何侃侃而谈?当别人沉默或暴力来应对你的谈话,你又该如何解决,最后学会了这些技巧,你应该如何应用到生活中?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本经典的书吧。

一、了解关键对话:

当人们激动时,意见不统一时产生的对话就叫做关键对话

二、学会辨别关键对话:

1、学会观察——注意何时安全出现危机

(1)注意身体信号——胃部紧缩或眼睛干涩

你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每个人的反应都会有一些不同,你的反应是什么?不管是什么,你要学会把它们看成一种信号,让你自己在事情失去控制前先后退一步,慢下来,然后用心开始。

(2)注意情绪——恐慌?受伤?气氛?

(3)注意行动——提高嗓门?手指别人?指责对方?或是沉默?

2、学会发现安全问题的警告信号

从沉默和暴力中,就能辨认出其中的安全问题。

3、注意观察自己在压力下的行为方式

在对方生气时,你也会生气?沉默?语言暴力?

三、解决关键对话的技巧

技巧1:道歉

当你冒犯了别人,或者是得罪了别人,首先要真诚的道歉,对你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去道歉.这样做是为了建立一个安全的气氛,然后再回到议题上,尽量弥补过错!

技巧2:对比

通过对比来消除误会,然后再回到议题上。句式:“是什么””不是什么“。

”不是“这部分很重要,这样可以消除别人的误会,重新建立安全形势。

强调一下别人所担心的内容,即他们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你的用意是恶毒的(说明“不是什么”的作用)。明确你是尊重他们的,并且澄清你的真正目的(说明“是什么”的作用)。

《关键对话》读后感5

人生从年青经历中年,不同阶段,不同困惑,20岁的我,因为有较强的侃技也算是交友广阔,算是若干年导游生涯给我人生带来的诸多益处之一。30岁的我发现朋友聚会聊天,我依旧能谈笑风声,可到了官方性质的谈话时却黔驴技穷,为此我很是烦脑。因学生时没有选修过《心理学》这方面我明显落于人后的,心里建设性的书也买了不少,但都比较理论与枯燥,苦寻改善之法而不得。

目前的工作环境很考验人的沟通能力,不管在自己的团队中还是平行的团队中沟通,近一年内,公司因进行合规化治理,作为财务建设的领头人,关键对话无处不在,自己经常陷入暴力或沉默中。

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例如本人就为直女型,平日随性谈话,直来直去,更多的在意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明白,而不会多思考用何方式方法去表述。追求过多的是方便高效的解决问题,很多场景,与人商讨问题时,明明是一场友善的开场,后因意见不合,变成愤怒攻击,或感到无法与对方沟通而选成沉默。事后回顾,想着为什么因为自己有理而变的咄咄逼人。为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准确而从不在意别人内心的感觉。为什么本想抱有美好的目标结局就走向歧路。

我总是对自己说,如果我的生活及工作的环境都是一群有着是同一价值观,同一文化熏陶,同一理想的人有多好,沟通起来不用这么费劲,因为至少理论相同,只是使用方式不同,大家都会相互理解,无需在争辩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就如财务与财务沟通,很多的在于相互理解,争辩的前提是“辩辩出真理”,争辩过后而是达成思想共识,并乐于论道。

但社会总不是按你的想法了存在着,人类本就有差异性,在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社会中存续,就会要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人进行的沟通。要从这困局中跳越出来,必须要找到好的方法。

去年在凡登读书会接触了《关键对话》,于是购书入手,如今当成《圣经》膜拜。在谈话前都要拿起书本进行再一次的温故。

作者是以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状态作的案例分析,并且有些事实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但是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些探讨、研究、分析和判断事态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同时也有确实的措施嵌入在实例的运用和对比之中让读者来亲身感受,换位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不断实践和改善自己的说话与沟通技巧,对事业和生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善。

此书中二句话最为经典“要解决双方问题,只能从自己开始,在自我身上找原因”,“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我”。很少有人具备“双路处理”的能力,就如电脑一样要具备双个核处理器,所谓“双路”,既关注对话内容又关注对话气氛。读后感·我们往往都会陷入对话内容无法自拔,根本没有腾出精力去观察自己和对方的细微变化。对话过程中谈着谈着,原来既定的目标偏离,变成了“对抗模式”,变成了以战胜或惩罚对方,变成了互相伤害。出现最多的就是“乍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无奈。

关键对话是人们激动意见不同的产生的对话,这个场景下如何让自己冷静,能审视自己内心?如何达成目标?

通过思维导图,掌握关键对话的技能,借用朋友的一句话,“对话中保持敬畏心,谈话中保持谦逊”,放缓对对话语速,每次的谈话的就能突破冲突。

此书,希望给我带来帮助的同时,也能帮助到在此方面缺少训练的朋友。

《关键对话》读后感6

《关键对话》是一本指导你沟通技巧的书籍。书中所罗列的一些难以回答和交流的话题也是人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比如你敢去指出自己老板一些不对的做法,并能够有效又不伤和气不损害到自己吗?比如你要邻居遵守社会公德,别人却依然我行我素,如何去说服又不伤感情?比如你遇到了家庭的矛盾,如何去化解?……总之,本书就是分析和讲述这些情况,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训练你去提高自己的课程,还包含了一些自我测验的题目,可以让你在学习得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虽然作者是以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状态作的`案例分析,并且有些事实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但是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些探讨、研究、分析和判断事态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同时也有确实的措施嵌入在实例的运用和对比之中让读者来亲身感受,换位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不断实践和改善自己的说话与沟通技巧,对事业和生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善。

书中有一个例子,就是说有意领导在公司准备搬迁决策的时候,自己打小算盘,决定让公司新的地址里自己家很近,而且不容许他人的反对意见,在座的同事们因为其权威而没有敢吭声,但是心底却有时十二分的不愿意,最后有一位挺然而出,用恰当的方法和不亢不卑的理由说服了领导的不正确之处,获得了事态的良好发展。我想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也许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一定适用,因为人们依然会担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被穿小鞋遭到报复的危险,而这些方法也许只能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正环境下才能够顺利实施,否则即使有技巧、但有了专制和不公就很难去实施。

无论如何读一下本书对生活是有益的。即使能够从中学到一部分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用的,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尽量要把一些潜在的危机通过对话和沟通来平和化解,朝理想的方向发展,让生活更加美好。

《关键对话》读后感7

《关键对话》是会计领军第三次集训推荐的书目,也是之前在心理所学习时,一位后现代心理学流派老师推荐过的书。跨专业学习心理学专业带给我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芒格曾在《穷查理宝典》中强调过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铁锤的人来说,每个问题都像钉子,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世方式,人们应该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模型。”其中心理学也是多元思维模型之一。

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分工协作的组织中,往往不是专业能力强就可以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尤其是冲突情境下怒怼还是认怂都不是明智之选,对话能力成为了一个社会人情商高低的体现。但作为“谨言慎行、敏于行而讷于言”文化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些人,从“道”上缺少这种思维,加之此“术”学校不教,如果周边再无环境熏陶,对话能力势必弱些。社会上君子有理讲不清,小人无理却占上风的情形并不少见,但对话本身是经过刻意练习可习得的一套功夫,虽不一定能巧如舌簧,但也不必笨嘴拙舌。

《关键对话》提供了一种解决关键场景尤其是冲突场景的原则和方法。初读此书的朋友建议在读完序言和目录后直接翻到第11章第192页,这张关键对话联系表是本书的纲,通过这张表我们可提纲挈领掌控全书脉络。《关键对话》概括了七个原则,第一从心开始,第二注意观察,第三保证安全,第四控制想法,第五陈述观点,第六了解动机,第七开始行动。每个原则后面跟着相应的对话技巧、关键问题以及相关案例。其中,注意观察和保证安全是环境方面的原则,从心开始、控制想法是约束自己的原则,了解动机是关注对方的原则,陈述观点,开始行动则是适用于双方的原则。此书作为实用类书籍,用于指导对话实践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融会贯通理解原则,从心开始牢记三个问题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标准,掌控对话行为首先要掌握对话原则。七个原则的首要原则是从心开始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希望自己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避免做出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选择)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多想想这三个问题,以免偏离对话的初始目标。

对比说明的方法可避免做出傻瓜式选择,首先阐述自己的真正目的;其次说明你不想实现的目标,这是对比说明法的关键所在;最后把前两步结合起来,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迫使自己跳出暴力或沉默的怪圈。

第二,观察背景是否安全,巧用对比表达营造氛围

注意观察背景,保证对话安全,营造安全氛围是关键对话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安全的环境下,对话双方才能畅所欲言,说出真实的想法。气氛不对,对话风险很高,尤其出现情绪性暴力、沉默应对等情形时,我们需要先按下暂停键,审慎地用一定的方法重新找回安全氛围。

怎样营造关键对话的安全氛围呢?首先找共同性,记住对话双方的共同目的,表达充分的尊重,其次用对比法表达,我不希望你以为……,正相反,我认为……,然后继续讨论观察问题,寻找补救措施。

第三、控制不良情绪,善用语言描述的多样性

行为方式模型展现了从所见所闻到形成感受、展开行动之间有个主观臆断环节,因为主观臆断的是且只能是我们自己,因此构思不同情节,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想法。其次你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使用的语言载体是有力量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或温暖或有杀伤力,因此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对事情怎么看,选择什么语言选择描述事件。

第四、分析事实陈述观点、循循善诱征询对方观点

对话是双方共同塑造的,双方又是相互影响的。对话高手面对棘手的问题,如何做到既直言不讳又维持安全感的呢?书中给出了囊括五种技巧的综合式陈述法,即分析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首先,从事实谈起是最安全的出发点,不带观点陈述事实往往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们要区分事实和观点,注意事实罗列要充分;其次,由事实推到自己的观点,表达观点时可以用对比法,但要注意使用对比法的目的不是在看法问题上打折扣。再次,真诚地询问对方的观点,引导对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五、了解对方的动机、巧妙化解暴力或沉默

了解对方的动机,即了解情绪背后的事实和想法,我们应该使用四种倾听技巧营造安全感,包括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确认感受首先要承认对方的情绪、确认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去重新描述;复述对方表达的方式会营造更大的安全感,复述也能延缓对方的情绪反应;主动引导则意味着你要提供一些你关于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的猜测,想办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在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后,我们需要对对方的观点做出回应。这时使用“赞同、补充、比较”三部曲即可,同意对方看法就明确表达出来,如果看法不同,可补充解释说:“你说的没错,此外,我还注意到……”如果确实观点迥异,则用比较的描述承认看法的不同。

第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对话促进决策和行动

对话非决策,是获取观点的过程,丰富的观点是为了正确决策和行动。当你拥有管理权时,对话后你能决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也可以直接用命令式,而权责不明时的决策可以采用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进行决策。决策之后采取行动我们要充分考虑行动人、行动目标、行动时间、检查方法。尤其要记录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用综合陈述法和行动人进行对话以促进行动。

总之,充分理解对话原则,刻意练习对话技巧,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提高风险话题的成功率,有助于打造凝聚力的团队或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对话的套路并非重点,对话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用心若镜”,(语出《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对话中关注目标、提问也好,总结也罢,这些技术干货只是试探,试图让对话者可以从多角度去如实照见自己。“用心若镜”是希望对话者静下来,慢下来,退一步,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仔细通过他人跟自己对话,看看自我,这个自我也许更为宽广、未知……,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好奇,慢慢去发掘……,如此理解对话之道与对话之美,方能立德立言,虽久不废,我认为这才是“关键对话”的要义所在。

《关键对话》读后感8

这个月读的一本书是《关键对话》,是由一位宝弟大力推荐的,读完后感觉对工作和生活都相当实用。在很多人看来,对话无非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

但关键对话,可是一点儿都不简单。什么是关键对话?比如:你认为自己已经早该被提拔了,去找上司谈一谈关于升迁的问题,但在谈话发现他认为你并没有准备好;或者,你在召开会议时,有下属针锋相对,当场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再者,与爱人关于老人赡养和儿女教育问题产生意见争执等,这些都是关键对话。之所以这么说,是指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如果你不会正确应对关键对话,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比如:面对团队中消极怠工的同事,你选择愤怒指责,双方互不相让,大吵一场,结果反而让合作被迫中断等等。想一想,这种类似情景是否曾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时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会变得很糟糕,会情绪激烈,冲着对方大喊大叫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说出一些事后会让我们后悔的话。

那么,这种关键对话问题如何解决呢?书中提出掌握两大原则即可圆满地解决。

一、做到从“心”开始。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我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关键对话会往往会让人产生激烈的情绪。事实证明,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关键对话读后感(3篇)作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即沉默不语或是愤怒爆发。全然忘记了本来对话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赢道路。如果,偏离了预定目标,怎么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呢?所以,必须在对话过程中牢记自己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个大方向,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获得一半的成功。

当你意识到对话失控时(开始陷入沉默和有暴力倾向(想跟别人吵架时)),停止对话,冷静思考动机,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

(2)“我希望这次对话为自己、为对方、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怎样的目标?”

(3)最后,问自己“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二、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消除对方心理包袱的方法有很多,它可以是一句道歉,一段解释,一个积极的目光交流,甚至是你的举手投足中流露出的信号或是一个表情。在进行关键对话的前30秒内,你必须确保对方知道两个事情:

(1)你关心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目标;

(2)你尊重他们

尊重感就像空气,当它存在时,没人会想到它,但是当你把它拿走,人们脑袋里面想得就只有尊重。当谈话陷入僵局时,问“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我是否积极了解对方看法?我是否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不合?”等等。

看完本书反思了许多,回想起自己以前一些失败对话,要不沉默不语,要不冲冠一怒,结果让自己陷入被动或尴尬局面,给沟通带来障碍,白白丧失了一些机会。自己也明白这样做不好,情商低,但一直不知道如何来具体调整,而本书给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在一些对话中加以应用,感觉很有帮助。希望我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一些提示,让我们能够有效掌握关键对话,通过每一次成功的关键对话来强化我们的组织,巩固我们的家庭,改善人际关系。

【《关键对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键对话》的读后感

2.《关键对话》读书笔记1300字

3.古典诗词意境对话的关键词

4.《关键在于责任》读后感

5.关键在执行与落实读后感

6.《与神对话》的读后感

7.对话作文

8.与光明对话教案

9.与心灵对话美文

关键对话 读后感 篇2

一、文本多样性———平等对话的核心

自然界必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语言文字———语文, 也和自然、社会发展规律一样需要多样性, 特别是文本的多样性, 它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首先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 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 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 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1]文本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必然具有多样性, 只有保持文本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符合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本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要求文本必须多样性,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必须依赖文本的多样性。因此, 保持文本的多样性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 也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保证。

教学中忽视文本多样性的表现主要是忽略文体特点和随意改变文本结构。前者问题已经有所改观, 后者则愈演愈烈, 因为以教学创新的名义解构、随意重组文本名正言顺, 所以在教学中比比皆是。问题根源在于不尊重作者的思想, 不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教师片面以完成教学要求、迎合学生兴趣为理由, 肢解文本, 随意取舍, 教学内容统一化、单一化, 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成了重复叠加。

1.尊重作者, 读懂文本

“本文篇幅较长, 写信、回忆、叙述三块内容穿插进行。如果按照常规的‘顺序教学’, 必然显得思路混乱, 情感割裂。于是我们决定整合成‘揣摩语言, 体会悲惨遭遇’和‘训练朗读信的内容’两个板块。”是一名师教学《凡卡》的设计理念, 以所谓的教学目的为借口重组文本。重组文本已经成为时下力求“翻新”教学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泛滥成灾。学生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是否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自主阅读中呢。如果“必然显得思路混乱, 情感割裂”文本本身就不具备阅读的价值, 更不用说有入选教材的资格。所以我们在忙着打破文本的语言结构时, 先尊重作者, 读懂文本。

文本《凡卡》篇章结构根据表达需要, 并非随意, 插叙有其独特的作用。凡卡写信、回忆正是由于“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 我就要死了!……”的境地, 无法承受只能以此为解脱, 即精神解脱———长时间处心积虑写一封寄不到目的地的信, 一封就是能够送达也是无效的信———如梦呓, 似白日梦;以苦为乐的想象只能自我慰藉。这些本来是成人的解脱方式, 没想到9岁的凡卡竟然也能借助于它寻求解脱, 让读者不能不惊奇。因为“我没爹没娘, 只有您一个亲人了。”连狗也成为一种寄托。他的诉说没有听众, 没有呼和, 连嗯一声也没有。但他自我满足, 感情四溢。如果对比鲁迅的《祝福》祥林嫂“去庙里捐了门槛”的迷信———也是白日梦, 就不难理解了。后一文本还以“模样周正、健壮耐劳的祥林嫂”“被迫改嫁, 强力反抗的祥林嫂”“家破人亡, 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失魂落魄, 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活又不能, 死也不敢的祥林嫂”“惨死雪地, 横遭辱骂的祥林嫂”作精心的完整的“解说”, 她周围还有“应付”她的人, 让读者慢慢同情, 让人逐渐愤怒。相比之下, 《凡卡》一文却没有留给读者充足体味情感的空间, 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思考、回味, 由读者自身产生真实的体验, 调动读者积极参与故事情节, 发展生成更丰富的体验。《祝福》其实由文本在说教感化读者, 它感染作者的因素单一。《凡卡》能够达成不一般的阅读效果, 就是依赖写信、回忆、叙述之间的巧妙穿插。回忆成为凡卡唯一的、最美好的寄托, 写信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他在做梦;可是, 读者很清楚、很清醒, 但是读者也不能说破这个梦, 也不忍心把凡卡从梦境中叫醒。阅读体验已经不单单是阅读文本语言直接产生的, 更多的是读者参与文本对话表现而产生的个性化感受。优秀的作品总是尽力让读者在文本中找到恰当的位置, 发挥自己的煽情作用, 使作品更丰富、更感人。

契诃夫是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代表作《凡卡》, 既没有复杂多变的情节, 也没有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以独特的角度、精湛的技巧, 向世人展现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在描写凡卡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时, 契诃夫更加小心谨慎地让凡卡自己在信中说明, 而不添一丝一毫的评语感叹。”写信是“用事实说话的手法”使其具有巨大的艺术震撼力。“整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表现特点吗?多数人做不到, 教师既不是编剧, 也不是编辑。经过所谓整合的文本、经过梳理折腾的文本往往还不如“山寨版”“盗版”了。

当教师满足于学生在自己的“操纵”下展示了片刻的“精彩”时, 是否思考他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是否吸取了文化精华, 成为学习的主宰?那么是不是教学就必须按部就班呢?谁也不否认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出发点。入选教材文本的特性首要的是多样性, 才能实现学习的丰富性, 而不是学习经过教师“咀嚼”的东西。“整合”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开始;“整合”是学生阅读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的给予。

2.理解编者, 理性教学

教有法教无定法, 课堂教学属于教师个性化活动, 随意些就演变成感性教学。把文本的本色抛弃, 自由发挥, 也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编者煞费苦心, 从师资培训、教师用书、教材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说明, 但是教师还是会疏漏。无形中也使文本变样, 难于保持它的多样性。

平时教师课后交流通常表露出对教材编排的不满, 把它作为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 编者往往也有话说, 但是发行后的教材不可能也不必朝令夕改, 所以教师应当理解编者的意图, 善于将意图最大化, 却不可随意变动。有的教师对“活”用教材情有独钟, 还自鸣得意。例如《慈母情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 文质兼美, 情节、语言都能打动人, 教学可以挖掘的因素很多, 把它改为精读课文教学会有许多出彩的地方。也有不少名师把它上得非常精细, 效果很好, 他们也鼓励大家学习。不单这样的略读课文大家想改, 其他不少课文也如此炮制, 不少专家在公开支持这一做法, 都能自圆其说。教材编者意图是“略读课文的教学, 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 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 教师要更加放手, 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慈母情深》情感动人, 语言感人, 不仅适合教学, 而且适合学生自读, 是略读的优秀材料, 许多精彩的地方学生能够自读自悟, 较难的稍加指点便能领悟。作为略读课文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它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同时略读课文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必要、必须的准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 更能保持文本的原貌, 学生品到语言运用的原味, 是保持文本多样性的途径之一。小学阅读教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是过细, 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 害怕学生不会, 更害怕考不好, 所以阅读教学的特色是精细。中学多是粗放型的, 特别是高中语文。这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矛盾的, 根据学生智力发展, 思维特点, 小学生表现出来的阅读特征是不求甚解, 过细过密并不利于阅读能力培养, 倒是应该借鉴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反之, 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水平较高, 倒可以学习得更加深入细致。

教师擅自将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教学有悖于编者意图, 影响文本的多样性;同理, 将精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教学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本学期在第一个班级上《落花生》 (精读课文) 时, 感觉语言浅显, 内涵简单, 就当作略读课文教学, 教学目标不难实现。但是仔细考量一番发现文本并不那么简单, 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分为基本、一般、较好、很好几个层次, 这次课堂教学只是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后来在第二个班级上课就调整了思路, “老老实实”按照精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议花生是文本重要内容, 父亲说的话是关键———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它来源于父亲说的前一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而父亲的总结来自大家的看法———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 谁都可以买来吃, 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它们都和开头相关联。文本开头“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 你们那么爱吃花生, 就开辟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 买种, 翻地, 播种, 浇水, 没过几个月, 居然收获了。”教学时通常作为引子, 不难理解, 也不用花时间, 顶多体会一下“居然”的用法。其实花生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就是这一点。“空地”“荒着”“开辟”都说明花生的生命力, “居然”强调了花生对大家的影响力。花生的内在品质就不单单是味美价廉, 而是自由地生长在荒地, 不用肥料———不求索取只图回报。读者再次阅读感悟大家对花生的赞美就丰富多了, 实在多了, 而不至于像有的专家指出的“花生品格片面, 作者思想局限。”前后联系也就不难感悟到文本语言的凝聚力, 散发出语言的魅力。简单的文本能够表现出如此内涵, 足以看出作家的语言功底。学生没想到平淡的开头竟然蕴涵着深刻的内容, 以及和文章中心互相彰显的作用, 探究语言文字运用兴趣正浓, 作者的语言风格才逐步显现, 学生透过平淡读出深奇, 文本的个性正是通过教学得于发挥, 从而保证文本的多样性。

文本语言总有关键处和一般处, 师生教与学都容易忽视后者。其实文本语言总是在整体中体现关键, 通过一般处突出关键, 语言外显的这个特性为语言凝聚力, 它内隐的特征是语言组织。当学生认识到这一语言点, 他们的学习已上了一个台阶, 这不能不说是通过教学保持文本多样性的一个收获。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展开对话的前提是平等, 教师首先要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读懂文本,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编者意图以《教师用书》教材导读、课后练习等明确告之, 教师只要注意就不会偏离。而文本, 每个教师的解读都有所不同, 允许差异化解读, 但是必须以作者创作思想为基点, 尽量保留文本的原始价值, 最终才能保持文本的多样性, 为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丰富的素材, 展开有意义的对话。那么, 最后也就不难作出结论: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以保持文本的多样性为前提, 教学中保持文本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文本多样性是展开有效对话的核心。

二、平等———对话的关键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理念是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具体论述如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论述中的做法都是为“平等对话”服务的, 然而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却并非易事。许多课堂教学能够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却无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根源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原本就是不平等的, 双方对话的对象是文本, 师生理解存在一定距离, 学生总是处在劣势, 主体也就名存实亡。最主要的是由于师生知识能力及话语权的不平等, 造成了教学“平等对话”常常变味, 乃至缺失, 使之成为假命题。语文教学的平等对话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了解的过程是教师引导的过程, 被引导者也就成为配角。其实了解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 一样需要“平等对话”, 这是教学上的难题, 要化解它, 需要教师以学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组织, 起码要让学生感受到对话过程和教师是平等的, 激发出应有的学习热情。

1.对话分层次才能平等

如果说小学课文多数是记叙文, 教学组织、设计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 那么古诗教学的层次就比较分明, 教师容易从中找出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古诗很难一步到位, 需要分层次, 逐步到位,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最后才能够和文本深入对话。例如, 教学《泊船瓜洲》 (人教版第九册) , 学生初读只能理解文字意思, 师生的平等对话只能在理解诗意的层面上进行。教师如果按照自己的水平想当然地把思想感情同步教授给学生, 就容易出现对话不平等, 多数学生无法和教师对话, 只能洗耳恭听, 教与学难于互动。在此层面的对话, 只能围绕古诗的读悟展开, 通过图文对照、地理概念、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的内容, 减少疑难问题。这样师生的对话目标明确, 学生思维集中, 比较开放, 教师偶尔的优势不会影响整体环节对话的平等, 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主体的价值, 学习主人的感觉。反之, 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表现出比学生学识丰富, 教态高高在上, 形成师生话语权的极大反差, 对话就不能深入, 更不用说平等对话。学生认为自己主动学习逊色于被动学习 (只听不说) , 发言毫无意义, 只要听老师讲就可以了, 对话自然消失。课堂教学,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有时好心会办坏事。长期的不平等对话, 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只掌握知识但不能形成能力。不同的教学层次, 教师展示的能力是不同的, 形式是配合学生, 实质是引导学生。在众多的阅读教学中, 采用板块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对话层次混乱造成的对话不平等, 有助于普通教师组织好教学, 提高师生平等对话的实效。

2.对话主体为整体才能平等

当然, 教师在形式上无论如何降低自己的话语权, 还是有很多学生个体无法和教师平等对话, 所以平等对话是针对师生双边关系而言, 而非局部的学生个体与教师的对话。显而易见,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学时作为教学的一方与另一方的教师展开对话是有可能平等的, 但是学生个体却无法做到, 特别是初学习的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集体学习的深化, 合作的目的就是组织一定数量的个体成为一个学习的整体, 争取达到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基本要求, 利于平等对话的开展。同样是学习《泊船瓜洲》, 在了解古诗背景环节, 一个学生的准备不可能比教师丰富, 对话时无论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个体只能处于劣势, 无法和教师展开有效对话, 只能是问题简单化、知识肤浅化。因为学习是靠知识和能力说话的, 对话必须围绕一个双方熟悉的话题, 处在同一个层次展开, 而不能靠教师降低要求来实现。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合作小组的学生看做一个学习的整体, 作为对话的一方;教师成为对话的另一边, 学生整体的对话质量一定不会比教师差, 也使得对话有序深入发展。整体概念的对话形式不但在师生双边有效进行, 更能够在分组合作学习时得以发挥作用, 教师常常加入比较薄弱的小组, 达到小组之间的话语权的平衡, 实现对话的深入。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不能以点看面, 拔高个体学生对话要求。

3.平等对话的内容应是生成的

教师作为一个一般的组织者, 通常是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 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 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动了。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组织者, 应当自然生成教学对话的内容, 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需要这样的学习内容。例如, 学习《泊船瓜洲》, 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的巧妙, 教师往往直接要学生说说“绿”字的作用, 或者用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切入这个学习任务。学生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 多是乱说一通, 有的干脆从参考书上找出答案。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过程并不会在意“绿”字的特别,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是非常自然容易的解释, 没有什么可多说的, 课后思考题仿佛是多余的。从词面上看, “绿”并没有什么特别, 教师直接让学生感悟它的巧妙显得突兀, 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解说, 根本无法对话, 只能听老师细说———“绿”字是吹绿的意思, 是使动用法, 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 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其实, 这只不过是个传说, 何况早有“春风何时至, 又绿湖上出” (《题农父庐舍》丘为, 天宝进士) 的诗句, 作为一个“少年好读书, 记忆力强, 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者不会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的。小学生无法像专家一样考究思量, 只要理解吹绿便可, 并且学生也不难理解, 因为春风吹绿了大地具有儿童语言的特点, 直白、拟化。要理解古诗语言的精妙, 往往要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生才有能力参与对话。古诗的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思家之情。但是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 学生不禁发问:才离家不久既然如此想念, 为什么不直接返回?因为只有“一水间”“数重山”。此时, 学生搜集的古诗资料才逐一派上用场。作者通过“何时还”表明了公务在身, 责任在肩 (充分意识到变法的艰难) , 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此刻再来体会“绿”字的巧妙才是恰到好处。“春风又绿江南岸”展现了春风和煦、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情景, 心情舒畅, 和下一句形成情景的强烈对比, 第三句春风、阳光、明快, 第四句月光、迷蒙。这一切离不开“绿”字, 换成其他诸如“到”“过”“入”“满”的词语都无法展示作者眼中的春天生命力, 作者对事业的韧心。古诗学习到位不单是理解意思, 还有情感领悟。至此, “绿”字还原了古诗的真实———本诗从字面上看, 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 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 也是在炼意, 这才符合诗的情境。从情感入手, 有效生成对话内容, 让学生成为话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为学生搭建恰当的对话平台, 促进对话平等。

4.平等对话关键在于个性阅读

有了前面三个前提, 平等对话能够展开, 但是高效的平等对话还在于课堂教学是否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不具备个性化阅读意识, 只听教师所言, 只信书本所写, 忽视自己的见解, 也没有实际意义,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诸如多数学生笃信教师对“绿”字的解释, 而教师又是跟随资料的解答, 并没有个体阅读的价值体现, 只是高一点层次的照本宣科。教师死读便死教, 学生死读便死板, 再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生命。教学《泊船瓜洲》展开第一层次对话, 不是“绿”意, 而是“间”的读音, 由于学生初读还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而读准“间”看似简单, 学生兴趣容易展开。学生手头有不同的辅导书, “间”的读音竟然有出入, 教参上的读音也不能完美解答诗意, 两种读音表示不同的诗意, 学生可以找到自认为正确读音的依据, 深入诗意寻找。找到理由的学生非常自信, 勇于和同学辩论, 和老师争论, 还尽可能从字、句子、整首诗找到足够多的为“正确”读音服务的论据。对话从“音”的层次进入到“意”的层次, 直至“情理”的深层。这样一个看似平常和同学对话的过程, 和教师对话的过程, 其实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就无法在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展开高效的平等对话。如果有了这个铺垫, 感悟“绿”字的过程就一定如教师、编者所愿。短小的古诗尚且如此, 散文的对话更不成问题。

平等对话不是平淡对话, 更不是无效对话。平等对话需要激情, 需要见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教学的要旨。

摘要:“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展开有效对话关键是平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只有“尊重”教科书编者、文本, 才能展开平等对话,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对话,平等,文本

参考文献

关键对话与对话关键 篇3

俗话说:“沉默是金,雄辩是银。”也有很多的时候——往往是关键时刻,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当我们面对重要问题保持沉默时,我们的生活便开始上演悲剧了。”诸葛亮要以沉默来装莫测高深,而不舌战群儒和在三寸不烂之舌尖上取得成功,哪里能實现孙刘联合抗曹呢?作为刊物的编辑人,如果觉得文章有问题,却对作者保持沉默,那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时刻所需要的关键对话,人们往往采取的是不恰当的应对。

世界著名的四位沟通大师在《关键对话》中指出:“关键对话指的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一种讨论,这种讨论具有三个特点:高风险;不同观点;激烈情绪。”“在我们的企业、团队和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些长期痼疾,而这些问题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由于关键对话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其具体表现是,我们要么不敢面对关键对话,要么总是把这种对话搞砸。”

《关键对话》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强调的不是沟通而是结果”。作者们经过20年的研究和对十万多人的跟踪调查,发现高效的企业管理者、团队成员、父母和夫妻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有灵活应对在情绪上和观点上充满风险的严重问题的能力。“我们想讨论的是关键时刻,即那些人类行为会对组织机构、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但奇怪的是,研究过程一再把我们引向那些人们会情绪激动地面对高风险对话的时刻。因此,我们才把这些时刻称为关键对话。毫无疑问,如何处理这些时刻决定着你的领导表现和个人生活。”怎样在关键对话中取得希望的结果?

说得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你的想法,是一种能力;说得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关键对话》中详细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错误,提供了从谈话、倾听、到行动的一整套沟通技巧,辅以轻松有趣的小事例,帮助读者提高解决其面临对话难题的技能。书中首先介绍了关键对话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注意观察”,善于改善对话技巧的人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是否还处在真诚、互动对话框架中,一旦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要马上停止,尽力返回正轨;二是“保证安全”,对话的基础是观点的自由交流,若对话一方感觉缺乏安全感,则对话就难以进行了。创建共同目的和互相尊重,在对话中要让对方觉得你在关注其目的,觉得你始终尊重对方,是营造安全感的关键因素。这些原则和技巧可谓环环相扣,例如可以通过四步法来创建共同目的:积极寻找共同目的、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开发共同目的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

书中还讲了“控制想法”、“陈述观点”、“了解动机”、“开始行动”等,但这些为了达到关键对话目的的原则或技巧,都是“从‘心’开始”的,即一直保持着诚恳、善意和尊重的心,并要始终清楚自己的真正目的,这样,“面对关键对话并不需要多少高难度技巧。尽管关键对话充满高风险和情绪化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什么非此即彼的极端化命题。”否则,“如果你严格按照本书的内容去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而对方并不想和你对话,对话仍然会以失败告终。”不过,“我们必须学会把目光放得更远,从长期角度来衡量问题。我认为,对这些技巧最明智的应用应当是将其转化成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爱的体现……只要你持之以恒,坚持以善意的方式对待对方,继续表现真诚的目的,继续尊重对方,努力寻找共同目的,最后对方一定会被你感动而加入对话的。”

《关键对话》读后感(通用) 篇4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键对话》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键对话》读后感1

读完《关键对话》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书中提到的一些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经历和我平时遇到的是十分相似的。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时都会遇到关键对话,而如何应对这些关键对话就是一门学问。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从一个对话敌手成长为一名对话高手。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沟通障碍时,总是让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判断,要么由于愤怒而攻击对方,要么感到无法与对方沟通而选择沉默,结果都忘记了我们沟通的真正目标。我们不懂得建立安全的沟通氛围,很多时候都因觉得自己有理而咄咄逼人,试图证明我们观点有多么英明和正确,却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心”开始,明确对话的目的,始终记住对话的目的所在,开动脑筋寻找可以实现对话的健康方式。其次,我们还要时刻注意观察对话注意观察对话氛围,保持安全气氛,防止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的状态。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常常会因为没有注意到对话氛围,把普通对话变成关键对话,而自己又没有意识到关键对话的重要性,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对方沉默或者暴力应对的场面。

最后,如果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暂停对话,或者必要的时候向对方道歉,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的误会,提出共同目的。

《关键对话》读后感2

上周听了凯洛格的精品课程《关键对话》觉得特别好,而且很实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用得着。

本次课程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很深,对我来说特别有用。一是,从心开始;二是,专注你的目标;三是,主导我的故事。

首先,从心开始是,在你说话的时候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心摆正,从内心就是一个好的出发点,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我是对事来说的,不是对人来说的。这样你就不会说出一些伤人或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话说口乃心之门也,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出的话就是什么样的。所以要使我们说出的话让其他人舒服,那我们就必须从心开始,把自己的心态端正,就事论事,不要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人或事。

其次,专注于你的目的,不要说着说着,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就像,你本来是要解决问题来的,结果说道最后反而是吵起架来了,原因是你本来的动机也就是目的是讨论问题,结果因为对方说话不太好听,你的动机也从解决问题转到为自己辩解或是翻旧账,甚至是攻击对方。因此本来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又增加了问题。这就是说为什么要专注于我们的目的,只有时刻清晰自己的目的,才不会说出偏离目的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太尴尬的局面。

最后是,主导我的故事,也是强调心态的。只不过是更着重于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不加感情色彩的、客观的去处理这些信息,或是面对同样的事情时,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的就自己心态的调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人或事,而不是只根据表面的现象去决策,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从开始的第一点,到最后的第三点,不论是从心开始,还是专注于你的目的,还是主导我的故事,都离不开心态,也就是我们的想法,所以,从心开始是一个基础,在关键对话中只要把握好我们的心态,其他的都好解决。因为技巧可以学习,多加训练就可以做好,但如果,我们的心态没有放好,那用再好的技巧最终都会讲事情搞砸。

《关键对话》读后感3

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紧接着就来看了《关键对话》。初读一点之后,感觉两者聚焦的点略有区别,前者是在一个更广义的范畴上解决问题,后者更加聚焦于特定的一种对话;然而再仔细想想,会出现暴力情况的场景其实正是这种关键对话的场景,此时往往我们的大脑不再思考,而靠本能行事,更容易造成暴力行为。感觉有一点点递进的意思,更多的应该还是互相印证。

第一章主要是在揭示什么是关键对话,它们往往有三个特点:1、双方观点背道而驰;2、对话具有较大风险;3、双方情绪激烈。主要在阐述其重要性,为什么我们会应对不好这种情况,以及争取应对后我们能获得什么。

第二章告诉我们需要摆脱“傻瓜式选择”(即要么倒出良药苦口的实时激怒对方,要么为了保全面子违心地接受错误的决定)的困扰~营造安全氛围,让双方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加强沟通真实想法,让意识更统一,行动更有力。

第三章,正确认识自我,从“心”开始,这章的重点在于关注自己真正的需求,你唯一能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在有可能有暴力行为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并拒绝“傻瓜式选择”。

虽然书中多次表明确实有“傻瓜式选择”之外的选择,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习得,但总还是会有一点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学会,总有点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学会的技巧~嗯,非常期待后面的内容!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安全”在对话中的重要性,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畅所欲言;而营造安全的氛围首先就是需要觉察,需要注意观察,观察别人的状态、觉察自己的状态,用以确认现在的氛围是安全的、可以正常交流的。观察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我们必须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第五章教我们如何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在觉察到对话出现问题时暂停对话。

第一,需要判断哪种安全因素出现了危机,首先是共同目的,当别人相信你的目的是为了他好时就会有很大的安全感,反之就会用暴力或沉默来抵触~然后是互相尊重,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尊重别人找到共同目的。

《关键对话》读后感4

《关键对话》是会计领军第三次集训推荐的书目,也是之前在心理所学习时,一位后现代心理学流派老师推荐过的书。跨专业学习心理学专业带给我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芒格曾在《穷查理宝典》中强调过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铁锤的人来说,每个问题都像钉子,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世方式,人们应该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模型。”其中心理学也是多元思维模型之一。

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分工协作的组织中,往往不是专业能力强就可以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尤其是冲突情境下怒怼还是认怂都不是明智之选,对话能力成为了一个社会人情商高低的体现。但作为“谨言慎行、敏于行而讷于言”文化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些人,从“道”上缺少这种思维,加之此“术”学校不教,如果周边再无环境熏陶,对话能力势必弱些。社会上君子有理讲不清,小人无理却占上风的情形并不少见,但对话本身是经过刻意练习可习得的一套功夫,虽不一定能巧如舌簧,但也不必笨嘴拙舌。

《关键对话》提供了一种解决关键场景尤其是冲突场景的原则和方法。初读此书的朋友建议在读完序言和目录后直接翻到第11章第192页,这张关键对话联系表是本书的纲,通过这张表我们可提纲挈领掌控全书脉络。《关键对话》概括了七个原则,第一从心开始,第二注意观察,第三保证安全,第四控制想法,第五陈述观点,第六了解动机,第七开始行动。每个原则后面跟着相应的对话技巧、关键问题以及相关案例。其中,注意观察和保证安全是环境方面的原则,从心开始、控制想法是约束自己的原则,了解动机是关注对方的原则,陈述观点,开始行动则是适用于双方的原则。此书作为实用类书籍,用于指导对话实践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融会贯通理解原则,从心开始牢记三个问题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标准,掌控对话行为首先要掌握对话原则。七个原则的首要原则是从心开始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希望自己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避免做出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选择)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多想想这三个问题,以免偏离对话的初始目标。

对比说明的方法可避免做出傻瓜式选择,首先阐述自己的真正目的;其次说明你不想实现的目标,这是对比说明法的关键所在;最后把前两步结合起来,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迫使自己跳出暴力或沉默的怪圈。

第二,观察背景是否安全,巧用对比表达营造氛围

注意观察背景,保证对话安全,营造安全氛围是关键对话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安全的环境下,对话双方才能畅所欲言,说出真实的想法。气氛不对,对话风险很高,尤其出现情绪性暴力、沉默应对等情形时,我们需要先按下暂停键,审慎地用一定的方法重新找回安全氛围。

怎样营造关键对话的安全氛围呢?首先找共同性,记住对话双方的共同目的,表达充分的尊重,其次用对比法表达,我不希望你以为……,正相反,我认为……,然后继续讨论观察问题,寻找补救措施。

第三、控制不良情绪,善用语言描述的多样性

行为方式模型展现了从所见所闻到形成感受、展开行动之间有个主观臆断环节,因为主观臆断的是且只能是我们自己,因此构思不同情节,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想法。其次你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使用的语言载体是有力量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或温暖或有杀伤力,因此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对事情怎么看,选择什么语言选择描述事件。

第四、分析事实陈述观点、循循善诱征询对方观点

对话是双方共同塑造的,双方又是相互影响的.。对话高手面对棘手的问题,如何做到既直言不讳又维持安全感的呢?书中给出了囊括五种技巧的综合式陈述法,即分析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首先,从事实谈起是最安全的出发点,不带观点陈述事实往往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们要区分事实和观点,注意事实罗列要充分;其次,由事实推到自己的观点,表达观点时可以用对比法,但要注意使用对比法的目的不是在看法问题上打折扣。再次,真诚地询问对方的观点,引导对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五、了解对方的动机、巧妙化解暴力或沉默

了解对方的动机,即了解情绪背后的事实和想法,我们应该使用四种倾听技巧营造安全感,包括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确认感受首先要承认对方的情绪、确认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去重新描述;复述对方表达的方式会营造更大的安全感,复述也能延缓对方的情绪反应;主动引导则意味着你要提供一些你关于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的猜测,想办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在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后,我们需要对对方的观点做出回应。这时使用“赞同、补充、比较”三部曲即可,同意对方看法就明确表达出来,如果看法不同,可补充解释说:“你说的没错,此外,我还注意到……”如果确实观点迥异,则用比较的描述承认看法的不同。

第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对话促进决策和行动

对话非决策,是获取观点的过程,丰富的观点是为了正确决策和行动。当你拥有管理权时,对话后你能决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也可以直接用命令式,而权责不明时的决策可以采用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进行决策。决策之后采取行动我们要充分考虑行动人、行动目标、行动时间、检查方法。尤其要记录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用综合陈述法和行动人进行对话以促进行动。

总之,充分理解对话原则,刻意练习对话技巧,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提高风险话题的成功率,有助于打造凝聚力的团队或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对话的套路并非重点,对话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用心若镜”,(语出《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对话中关注目标、提问也好,总结也罢,这些技术干货只是试探,试图让对话者可以从多角度去如实照见自己。“用心若镜”是希望对话者静下来,慢下来,退一步,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仔细通过他人跟自己对话,看看自我,这个自我也许更为宽广、未知……,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好奇,慢慢去发掘……,如此理解对话之道与对话之美,方能立德立言,虽久不废,我认为这才是“关键对话”的要义所在。

《关键对话》读后感5

《关键对话》是一本指导你沟通技巧的书籍。书中所罗列的一些难以回答和交流的话题也是人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比如你敢去指出自己老板一些不对的做法,并能够有效又不伤和气不损害到自己吗?比如你要邻居遵守社会公德,别人却依然我行我素,如何去说服又不伤感情?比如你遇到了家庭的矛盾,如何去化解?……总之,本书就是分析和讲述这些情况,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训练你去提高自己的课程,还包含了一些自我测验的题目,可以让你在学习得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虽然作者是以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状态作的案例分析,并且有些事实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但是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些探讨、研究、分析和判断事态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同时也有确实的措施嵌入在实例的运用和对比之中让读者来亲身感受,换位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不断实践和改善自己的说话与沟通技巧,对事业和生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善。

书中有一个例子,就是说有意领导在公司准备搬迁决策的时候,自己打小算盘,决定让公司新的地址里自己家很近,而且不容许他人的反对意见,在座的同事们因为其权威而没有敢吭声,但是心底却有时十二分的不愿意,最后有一位挺然而出,用恰当的方法和不亢不卑的理由说服了领导的不正确之处,获得了事态的良好发展。我想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也许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一定适用,因为人们依然会担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被穿小鞋遭到报复的危险,而这些方法也许只能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正环境下才能够顺利实施,否则即使有技巧、但有了专制和不公就很难去实施。

《关键对话》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虽然作者是以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状态作的案例分析,并且有些事实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但是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些探讨、研究、分析和判断事态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同时也有确实的措施嵌入在实例的运用和对比之中让读者来亲身感受,换位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不断实践和改善自己的说话与沟通技巧,对事业和生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善。

书中有一个例子,就是说有意领导在公司准备搬迁决策的时候,自己打小算盘,决定让公司新的地址里自己家很近,而且不容许他人的反对意见,在座的同事们因为其权威而没有敢吭声,但是心底却有时十二分的不愿意,最后有一位挺然而出,用恰当的方法和不亢不卑的理由说服了领导的不正确之处,获得了事态的良好发展。我想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也许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一定适用,因为人们依然会担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被穿小鞋遭到报复的危险,而这些方法也许只能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正环境下才能够顺利实施,否则即使有技巧、但有了专制和不公就很难去实施。

无论如何读一下本书对生活是有益的。即使能够从中学到一部分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用的,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尽量要把一些潜在的危机通过对话和沟通来平和化解,朝理想的方向发展,让生活更加美好。

★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精选

★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 电话对话范文

★ 情人节对话

★ 关键看你怎么看

★ 冬至是什么关键节气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读书笔记

★ 地方税改革的关键

★ 应届生简历关键之处是什么?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6

最近唯一在读的就只有这本《与神对话》,有人吐槽过李继宏(《追风筝的人》中文版译者)的译本,但这本书的翻译我倒是觉得读来十分流畅。

并且书中“遇上非我方知真我”的观点今天终于被自己成功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值得为此做一些摘录和思考。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都是有欲望的,但千万不要让欲望变成瘾――自己在放飞了一段时间的饮食之后,渐渐的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隐隐地产生了瘾(国外有知名的健身博主为了激励别人挑战自我决定先吃肥再瘦,结果差点没瘦回来――毕竟天天甜口油炸的高热量品,正常人都会上瘾的)加之自己看比赛又有边看边吃的恶习,今天险些又在河边走的时候湿了鞋。

但这次我让自己回想了一下上学期一次次失控时候的我的模样――下课之后不学习,直奔面包店/零食店,买上一打垃圾,抱着边吃边看永恒三部曲/叫上高热量的精制碳水外卖,边看比赛边吃――浑浑噩噩的消磨掉时间,逃避该面对的学习任务。

然而当那短暂的几小时过去之后,我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沮丧之中――虚度年华的悔恨,自我放纵的伤痛,以及肚满肠肥的油腻男子――统统都是我不喜欢的样子。

关键对话 读后感 篇7

三人造出一个新词——“向生而生”,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为陷入“集体焦虑”的中国企业家找方向、定信心,抱着必活的决心活在当下。

彭剑锋称,“雾霾时代”为“灰度时代”,“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状态”,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元,混沌、看不清。灰度并不意味着不好,灰度本身也孕育着创新,尤其是跨界创新,孕育着生命力、融合,水至清则无鱼,灰度是黎明前的黑暗。”

陈春花则称,现代社会的“商业逻辑变了,过去是基于产品、企业立场,我们通常说如何理解行业运行规律,而今天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消费者”。她认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成功是失败之母”,传统企业讲究成功经验要能复制,而今天所有互联网的成功都是对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颠覆。不过她也力挺实体经济,毕竟“企业本身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体,企业肯定有生有死,但不会因为环境一变企业就死掉。”

施炜称,“中国互联网发展比美国差不多滞后10年,美国2000年已经有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的概念,而中国今天这些东西一下子冲进来了,简直是一场革命。你说全世界电商哪有像中国这么火,成为一个节日的?传统企业家因此极度焦虑,拥抱互联网未必赢,不拥抱就毫无未来。

以下为对话实录。

“雾霾”时代,路标去哪儿了?

贾林男(正和岛副总编):今天一把手越来越难做了,各种闹心事儿交织在一起很纠结、很凌乱。这种“集体焦虑”哪些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哪些是有没有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得面对的?今天三位能不能先把大变革时代的这个“变”讲清楚?

陈春花(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新希望联席董事长兼CEO):中国企业今天遇到最大的变化是环境的变化。

第一,商业宗旨变了。以前的商业宗旨是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现在的核心是解决顾客问题,就是怎么给顾客提供解决方案。宗旨的变化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顾客能力变了,一方面因为互联网,今天的顾客拥有无限的信息,甚至比企业还多;另一方面,顾客有能力判断这些信息并作出选择。

第二,商业逻辑变了,过去是基于产品、企业立场,通常说如何理解行业运行规律,而今天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消费者。所以我常开玩笑讲,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成功是失败之母”,传统企业讲究成功经验要能复制,而今天所有互联网的成功都是对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颠覆。

第三,跨界融合,每一行业都有新进入者重新定义这个行业。如打车软件,你很难说它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

外部环境的三大变化,有了我对互联网几个概念的解释:首先是用户跟顾客的区别,用户必须免费,顾客是买单的,但企业必须得跟用户在一起,因没有用户就不会有顾客。其次是融合,你不能独立发展,要跟别人融在一起。第三就是要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带来新机会。

施炜(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领衔专家):中国企业今天发生的集体焦虑,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考量。

首先,全球经济又进入新一轮长波。长波理论认为,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驱动下,经济会经历一轮百年左右的增长周期。托夫勒描绘的第三次浪潮、里夫金认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在描绘这个大周期。未来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新能源,人类一定会解决依赖化石能源问题;二是互联网升级到大数据、云端时代,现在谷歌、亚马逊走在前面,微软、惠普等都不占先机了,华为、联想等中国企业能不能赶上这趟列车,能不能拿到这张门票,这是一部分在产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已国际化了的企业的焦虑所在。

其次,更多焦虑来自国内。按新兴经济体发展规律,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步是国内消费驱动,比如陈老师所在的农牧业,我们的猪和鸡并没有出口到美国去,光满足国内市场就已经形成新希望六和这样的巨型企业。

第二步是基础设施和重化工驱动,中国主要是国企行为,加GDP导向、地方政府间竞争,于是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机场、火车站,最快的火车,同时也在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领域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这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规模发展的阶段。

第三步最关键,就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驱动,涉及到管理、体制、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等各个要素和环节,中国企业需在竞争结构或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次断裂式的转型,十分困难,中国企业最大的忧虑也正在此。

再次就是互联网的冲击。中国互联网发展比美国差不多滞后10年,美国2000年已有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概念,而中国今天这些东西一下子冲进来了,简直是场革命。你说全世界电商哪有像中国这么火,成为一个节日的?传统企业家因此极度焦虑,拥抱互联网未必赢,不拥抱就毫无未来。

第四是企业生命周期问题。中国目前著名品牌创始时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波,90年前后是一波,企业“人到中年”,成熟业务转型问题、商业模式变化问题、接班人、管理层置换等组织内部问题开始爆发。

中国企业之所以难熬,是因上述外部变量在同一个时点上发生共振,多时空压缩在一起。就像人的身体,本来有点咳嗽,如没其他意外很快就自愈了,可偏偏心脏又出了问题。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今天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就像北京的天气一样,进入了“雾霾”时代。

首先是找不到方向,路标没了。一位老板说,今天不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互联网时代一夜之间敌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敌人,怎么个死法都不知道,活法就更不知道了。

另外,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间状态,我归纳为“年龄不大不小,身体不好不坏,企业不上不下,贼心不多不少,管理水平不高不低”。论年龄,50后、60后这批企业家人到中年,就像马拉松跑到20公里时,身心疲惫,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只能放弃;论企业规模,小可以撤,大的千亿级暂时死不了,正是一批处于几十亿、百亿量级的企业,几千几万名员工等着你吃饭,下不了贼船了;论管理,流程没建吗,建了,但流程冗长、复杂、折腾,制度没有吗?一大堆,可怎么优化真头疼;论持续奋斗,贼心还不多不少,想把企业做大,又想享受生活,其中最难的还不是老板,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成为亿万富翁,开始享受生活,不愿意持续奋斗。跨越“中间状态”,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种断裂式的变化,所以它潜藏着各种危险——既有成功路径依赖,又面临很多矛盾挑战;既有转型升级的压力,又遭遇各种能力短板;既有了一定的资源积累,又要面临利益分配难题。更大的危险来自于,你不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你自己,过去老板是革别人的命,今天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该革自己的命,革不动了。

“雾霾时代”为“灰度时代”,“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状态”,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元,混沌看不清。灰度并不意味着不好,灰度本身也孕育着创新,尤其是跨界创新,孕育着生命力、融合,水至清则无鱼,灰度孕育着黎明前的黑暗。最近很多企业家问我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怎么看,我是乐观的,我认为灰度时代恰恰是新一轮商业模式创新期和企业产业整合期。劣币驱逐良币一直是中国商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死一大批烂企业,一批优秀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中国企业变革的“死穴与生机”

贾林男:对中国企业的整体进化我也是乐观的,但对于今天大多数企业个体而言,可能未必,大家认为阻碍中国企业自我革命最突出的共性问题是什么?

施炜:首先是对新消费力量和消费结构反应缓慢。很多企业家有切肤之痛,几年前早该做的事一直没做,都忙着捡钱了。年轻一代消费主体需要时尚和新潮,需要情感消费,或者更平等的对话,但一些50后、60后企业家是不够敏锐的。从代际理论讲,50后企业家基本是权威人格,他们热衷运用权力,喜欢造神和家长式管理。很多50后的发达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会反过来强化这种权威人格。60后企业家是最幸运的一代,他们发展过程中浓缩了很多阶段、很多机会,容易让他们沉醉在成功的幻影之中,他们与新一代消费者的对话能力,包括产品的对话、品牌的对话、商业模式的对话已经跟不上了,所以才有他们看到马佳佳后的惊诧。

其次,彭剑锋讲到,继续革命的动力在哪里?使命在何处?按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西方人有一种为上帝而劳作的清教徒精神,中国许多企业家一开始的动力是发财致富、出人头地,当欲望已经得到实现后,接下来干什么?我们好多企业家信佛了,信佛更多是个人修炼,个人顿悟了、愉悦了、放下了,可是企业怎么办?很多企业家是从个体角度,而不是组织角度皈依宗教的。

第三大问题,领导力。中国企业家在“灰度”环境里成长,有一套“独门暗器”就可能成功,可能是扫堂腿,可能是点穴,整个产业链不用太多考虑,或者搞定渠道,或者纯粹依靠一个概念,都有可能成功。另外,投机、寻租的理念和做法对领导力的损害也很大。但今天面对一些规律性、科学性东西时,“独门暗器”恐怕玩不转了,但导入制度、流程、科学方法又非常困难。好多企业的流程为什么搞得无比繁琐呢?因为变成了权力再分配,流程建设不应是树红灯,而应让运行轨道铺得更平滑、走得更远。再比如绩效考核,变成了拍脑袋、压任务,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是“理性的形式掩盖着非理性内容”。

陈春花:企业本身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体,企业肯定有生有死,但不会因为环境一变企业就死掉。保持持续、保持领先是企业的永恒挑战,从我个人研究来看,一个持续领先的企业一定是在以下八个方面做出很好的设计和安排:

首先是成长性。成长性首先来源于外部,其次来源于行业,再次来源于员工的能力。今天外部环境变化使得企业成长性多变,但不管如何多变,企业肯定有成长性。

第二是企业跟环境的匹配能力。

第三是产品和技术。企业如果能一直遵循对产品和技术的理解,持续发展是没问题的。所有优秀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投入都是足够的,而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原因也在于对产品技术上投入不够。

第四是领导者确实愿意革自己的命。任正非就是自我批判极强的人,现在张瑞敏也很让我佩服。那些能够自我批判的领导者,肯定可以带领企业持续前进。

第五是治理结构。科学的治理结构是能够帮助企业保持生命周期的,而权威人格的企业家一个人决定企业生死,那企业肯定会死了。

第六是价值链。典型讲就是房地产行业,最近住建部部长公开讲十年之内房地产不会出问题,为什么?房地产关乎一整条价值链,要倒整个价值链全倒。

第七是全球化。第八就是创新。

大企业会不会死?

贾林男:今天很多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阶段性成功企业是一次毁灭性调整,甚至有人称大企业必然遭遇一场“致命打劫”,到底是不是这样?

陈春花:一个比较乐观的理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问题基本都出现在文化和组织上,绝对不是什么资金、技术、市场。好,如果问题出在文化和组织上,实际上就有机会了,如果你的组织和文化是持续开放的,就有机会实现自我变革。

我认为大企业在文化和组织变革上有两大优势:一是大企业有规模和基础做开放上的投入,二是大企业文化中都有一些优秀的基因,只是有时会把它忘了,当环境逼到它痛时,又会唤醒它的基因。你看IBM的文化基因并没变,还是那三句话:尊重个体、行动卓越、顾客至上,但为什么在郭士纳接手前濒于破产呢?就是把这个基因忘了,IBM能奇迹转型成功,就在于又唤回了这种文化基因。

贾林男:可自我变革好难,“成功是失败之母”。

陈春花:刚刚两位在讲,企业在组织和文化上愿不愿意革自己的命。但是一个企业能有机会革自己的命,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如果连革自己命的机会都没有就更糟。企业自我变革最难,所以我才说根子上的障碍是组织和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并不是外部,而是你自己,刚才彭老师提到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知道朋友是谁,其实敌人就是你自己。

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这样,以前外部敌人很清楚,你知道怎么打他,怎么跨越,现在外部全是朋友,敌人变成了自己,你反而不清楚了,因为打自己最难。而且这个敌人还不仅是老板个人,还有整个组织的人,组织里每个人都要革自己的命,你说这有多难。

“变革悖论”:既要赚钱,又要转型

施炜:有一个普遍问题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变革和战略转型,就是中国企业从娘肚子一出来,就身处一个竞争非常激烈、复杂,又低层次的红海中,经营压力对企业变革的牵制非常大,用一句术语说,中国企业缺少足够的战略回旋余地。陈老师感受肯定比我们痛切,中国企业既要赚钱,又要转型。而外资企业在战略回旋余地上就大很多,日本一些企业亏了好几十亿美金还有钱支持变革。

陈春花:前两天听一位老师介绍稻盛和夫讲京瓷,京瓷55年来从来没有亏损过,也从来没有裁员过,人家问稻盛你为啥能做到这一步,稻盛说京瓷储备的现金,足够让这家企业什么都不做,正常发工资24年。

也就是说企业在变革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如果当期经营压力不给这个回旋空间,变革是很难做的。中国企业在变革特别难的一点就是之前积累的盈利实际上是不够的,本来身处白热化竞争就导致利润空间不足,有钱的时候又把钱乱花掉。这一点中国的大企业和真正的跨国大企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积淀还不够。

日本企业也痛过,比如整个家电、汽车业,但它有利的一点是背后有商社,商社很清楚如何用资本和产业整合。日本商社跟西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最大不同点,是日本商社是基于做产业的,不是一个财务投资,这就使企业有机会和空间做调整。

而中国企业如果想变革升级,就必须承受转型中的亏损或失败。这一点我还是很欣赏06年的TCL的,确实把转型的痛硬吞下来,然后硬转。回到我们今天“向生而生”的主题上来,一个企业要抱着必活的信念,就必须得承受转型巨痛,包括你对自己很多东西的超越。

另外有必要指出,很多中国企业对利润的认识一定要扭转过来。利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不是为了行业第一,也不是为了赚很多钱,而是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和投入。

彭剑锋:要有变革的责任担当。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为资本增值而增值,追求投资效益,不愿忍受转型痛苦。你看鹰的重生就是典型的自我革命,把喙敲掉,自己拔自己的毛,很多企业家是不敢承受这种阵痛的。

文化不开放,难以为继

贾林男:未来能找到出路的人,一定是回归自我革命的人。

彭剑锋:是。美国有一种管理理论——“真实领导力”,提出四大领导要素,我觉得这四点恰恰是中国企业家最缺的。

第一是自我意识。变革时代,人最容易迷失自我,搞不清自己是谁,我的问题在哪。这个时代恰恰要回归本位,认识到自己是谁,内省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很多企业家提出的都是别人的问题,缺乏自我认知、自我批判的能力。

第二是信息平衡处理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后,最难处理的是利益相关方的平衡,因为信息越对称,利益矛盾越冲突。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关利益者全都摆到桌面上来了,比黑箱运作时更难。这时规则就无比重要了,而过去中国大多数老板是不讲规则的,个人没有融入组织,没有成为企业的企业家,还是把企业当成是个人的,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第三是内在道德观的回归。什么是真实领导力,就是回归到企业家正确的价值立场上来。我研究中国企业史,很多成功者是言行不一致的人,老板治理企业有时候是一种政治运作方式,习惯于潜规则,习惯于忽悠员工。但到了互联网时代,老板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因为今天说假话的成本太高。所以想要真正赢得客户与员工的信赖,企业家必须坚守道德立场,运用道德的力量来管控企业。

第四是关系要透明。关系透明则要求领导者跟客户、股东、员工之间等价值链上的各个相关者建立透明的关系,把机制制度放在阳光下,规则要透明,要明箱运作,而不要黑箱运作。

施炜:确实,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选择上也处于混沌期。有的以佛治企,所谓佛商;有的以儒治企,当然叫儒商,有的企业内部贴满了“仁义礼智信”;有的以兵家治国,讲究变化、谋略、运筹帷幄。管理文化上,有的老板学美国,有的老板学日本……总之企业文化很多元。而今天互联网加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既然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就要遵循平台的基本规则,首先要“求同”,其次才是“存异”。同时,企业文化需开放,只有在开放中才能鉴别、比较、选择和融合。

今天我为什么比较乐观呢,我觉得已经出现了破解的曙光。以马化腾、雷军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他们比较温润,话也不那么重,不偏执不嚣张,该狠的时候狠也是出于企业理性。第二个乐观的理由也与互联网有关,就是包括60后、70后一批企业家迅速转向顾客导向。你看万科,郁亮是典型的60后,放下身段带着几十人管理团队走进小米聆听演讲,放到几年前,怎么可能的事?这些信息对华为也有很大的触动,华为也声明自己是有互联网思维的,也在进行战略和管理上的调整。

“求生欲”激活企业原动力

彭剑锋: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界又是新一轮危机意识的爆发,不管大企业小企业,利润好的利润差的,全都有强烈的危机感。我觉得这真是件好事。

施炜: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企业走,大家都在谈转型、谈变革。只要大家都致力于转型,那中国经济就一定会转型。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好处是知识传播和分享更广、更快。企业之间的模仿、学习会更加充分和有效。中国企业家的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价值观不迷乱,在实用理性、工具理性层面,我们很快就会追赶上去。目前情况下,决心、信心最重要。

陈春花:从我自己角度来看,我觉得只要在努力应变的企业,都有生的机会。你看今天华为在变,格力在变,万科在变,万达在变,小米也在变,我为什么选择“向生而生”这个主题,就是因为今天企业不是在求发展、求机会,而是求生,求生的原动力比以往更加迫切。

中国文化的特质也会使得中国企业一定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中国文化不是内心评价,而是外部评价。虽然孔子非常希望“内圣”,但还不忘加上一个词“外王”,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管内心如何成为圣贤,如果不拜为王者,也不会有人承认你成功。正是这种外部评价使得中国人很难真正“放下”,而这也正是其具有强烈求生欲望的原动力。

外部环境的三大变化,有了我对互联网几个概念的解释:首先是用户跟顾客的区别,用户必须免费,顾客是买单的,但企业必须得跟用户在一起,因没有用户就不会有顾客。其次是融合,你不能独立发展,要跟别人融在一起。第三就是要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带来新机会。

对话周显扬:关键是下一部 篇8

周显扬:现在做功夫片确实特别难,但正因为难,所以才要做。如果我们看的还是李连杰当年那些电影,那么观众对功夫片的印象只会停留在20年前。现在电影院不可能再放映以前的片子,中国电影也不可能就此停下来不前进。这次我为《黄飞鸿》卖力宣传,也正是因为现在功夫片的市场特别难。至于说未来的空间,就要看观众对于我们这部电影的反应了。

《综艺》:为什么《黄飞鸿》这次选择用3D格式拍摄?作为导演,你怎么看待这种新技术在创作中的作用?

周显扬:从市场角度讲,3D的优势是难盗版。我对功夫片如何配合3D拍摄也特别感兴趣,包括透视、调光,在拍摄时我做了很多尝试。当然如果是拍一个文艺片的话,那我一定不用3D,因为没有意义。

至于3D对电影的影响,目前有两派观点:一派是李安为首,认为3D是未来的大方向,他也在不停地学习和研究各种技术效果;另一代表是诺兰,他坚持用原来的胶片技术拍电影,不在技术上搞创作。但我对两派都不完全赞成,我认为怎么拍电影要根据题材而定,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片子都弄成3D来捞钱,也没有必要完全拒绝新的技术。

《综艺》:安乐这次投资也很多。你曾说江志强对预算看得很紧,为什么这部影片会让他拿出1.2亿元的投资?

周显扬:我们这一版和以前的黄飞鸿电影相比,在历史考究、背景呈现等方面更加讲究。毕竟是20年后重拍这个题材,一定要在制作上多下一点工夫。为了保证制作质量,我们开拍前花了7天的时间试拍,测试动作上也花了很多钱。还有场景的制作耗资不菲,因为在广州、温州需要重新制作街道、花舫、古代码头等场景。但最终拍出来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至于江老板,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他一直希望能把功夫片元素带到美国,当年他带《霍元甲》在美国卖了3000多万美金的票房,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能再有这样的片子再创佳绩。至于投资的把控,还是要看电影的具体题材。江老板不会拿1000万元去拍《黄飞鸿》,因为毕竟是古装题材,时装片、爱情片肯定花不到这么多。当然,给了我1个亿,他也会要求我做出2个亿的效果来。

《综艺》:此次环球影业也是影片的出品方之一,在拍摄时有没有专门针对海外市场做一些调整?

周显扬:之前我的《杀人犯》里环球也有投资。《黄飞鸿》里环球会负责海外方面的发行,尤其是美国,目前已经在大规模发行了。听说预订情况很好,都是抢购的。在创作过程中倒完全没有针对海外做出什么调整,如果要兼顾国际市场应该会设置几个外国英雄,但现在的电影里面外国人都是反派。

《综艺》:你的第一部长片曾参加过很多国际电影节,你觉得如今对于新导演及其电影来说,电影节的平台还有哪些实际作用?

周显扬:老实说电影节现在对我的创作暂时没有太大影响。电影节其实很像一个游戏,也是需要网络的,而我没有进入这个游戏,在里面其实也没什么朋友。虽然靠电影节获奖获得的知名度现在依然很奏效,但我个人认为这个东西其实是假的。对于新人来说,只有下一部电影怎么样才是真的。我亲眼看过李安拿金像奖的反应:当天晚上很开心,第二天就没感觉了,依然还是继续为下一部作品烦恼。

《综艺》:《黄飞鸿》之后,你还有些什么别的拍片计划?

上一篇:特别考生:上海14周岁少年今上高考考场下一篇:1生物科组教学教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