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2024-09-04

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共11篇)

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篇1

近期,我认真详读了《关键在于落实》一书,读后,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让我深受教育和启迪,在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才能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中有所作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体现。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做好落实的首要前提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你是当科学家,还是做清洁工,或是当部长,都是为人民服务。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企业职工,肩负企业发展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对待自己的工作职业,才能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落实工作要求,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二、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是做好落实的关键

不论你从事的是何种工作,你都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对本职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高度负责、尽心竭力的精神。我们不应该以自己对本职工作没兴趣为借口,得过且过,更不应该以本职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少为托词,消极怠工。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雅说过:“你在什么位置,就应该热爱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就是你发展的起点。”的确,我们只有在起点上上紧前进的发条,才能具备冲刺的条件,正如我们刚刚学走路一样,只有走稳每一步,才能走得越来越稳。因此,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出自内心的热爱,即使你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服从组织的决定做好落实的天职

军人以服从上级的命令为天职。作为我们企业职工来说,都应该向军人学习,服从企业的各项决定。不然,我们就无法贯彻落实企业的发展目标、战略方针,企业描绘的美好蓝图也就不会实现。

没有任何借口是具有较强执行力和落实力的表现。作为企业的职工,我们应该明确,忠于企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服从企业的各项规定为天职,是做好落实的天职。

管理局结合近三年来企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内外部发展环境,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又进行了准确把握,重新修订了《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它是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的行动纲领,为我们干好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只有坚决贯彻落实《纲要》,才能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篇2

我国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已经历了半个世纪, 国家对这项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国务院先后两次颁发文件, 明确散装水泥的发展方针, 提出任务指标。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建设部、物资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十多次发文, 制定散装水泥工作的具体政策。2008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鼓励使用散装水泥, 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将发展散装水泥提到法的高度。可以说我国散装水泥工作的政策法规基本完善。

专项资金征收是散装水泥工作的难点, 国家恰恰在这方面出台文件最多。1997年国务院明确规定要继续执行征收专项资金的政策, 此后, 财政部多次发文对此政策修订、调整, 在全国统一了专项资金的征收标准、征收对象和征收办法。为保障散装水泥政策的落实, 2004年, 商务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出台部长令,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也出台了政府令, 部分省市人大还通过了地方法规。这些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 贯彻执行中遇到阻力, 可以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当然, 国家能够出台新的政策更好。但问题是现有的政策在许多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 专项资金征收率不到一半, 规定“禁现”的城市没有普及预拌混凝土。所以, 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

要贯彻落实好政策, 首要的是各级散办自身要学习好, 熟练掌握政策条文, 吃透精神, 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 坚定贯彻落实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要抓好政策的宣传, 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方式宣传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的政策规定, 让广大群众理解认识散装水泥, 提高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要贯彻落实好政策, 还要讲究科学方法。宣传要有针对性, 除向社会全面宣传外, 对领导着重宣传散装水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效益, 从而使他们在宏观和全局上对散装水泥有正确定位。对水泥生产企业和用户则着重宣传散装水泥的经济效益, 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向水泥用户征收专项资金, 由于点多面广、高度分散, 散办难于控制, 可以请求政府协调让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把关, 不缴纳专项资金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对水泥生产企业销售袋装水泥数量要准确统计, 完善统计资料。对通过工作仍拒绝执行政策规定的, 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一措施运用得当, 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和警示作用。

要贯彻落实好政策, 散办自身必须转变作风。国务院文件规定了各级散办是散装水泥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 但我们不能以行政管理部门自居, 高高在上, 发号施令。而要深入水泥生产企业、建筑施工工地调查研究, 了解散装水泥生产、使用中的情况, 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有的放矢地指导工作。要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为企业解决推散中的实际问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勤俭节约,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 将征收的专项资金最大限度用于散装水泥设施建设。

关键在于落实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了总体部署,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以六个“紧紧围绕”阐述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四个“必须长期坚持”总结了历史经验,从十五个方面论述了方向和路径,用“三个解放”表明了决心和信心。全会精神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决定》既承继了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问题上有着高度的自觉自信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也让我们对中国教育改革充满了信心。

“关键是落实,不落实就落空”,这句话对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育上每一点每一滴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引领中国教育继续大步前行,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必须清晰地认识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毫无疑问,教育的综合改革,也应当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好的教育,必然是同时令世界美好、国家强盛、民族强大、个人幸福的教育。《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公平与考试招生制度两个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决定》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全新定位,特别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意义非同一般,对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抑制消极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决定》强调了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强调了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处理好教育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例如,现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集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管、办、评于一体。政府怎样从“水手”到“舵手”,由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满足社会需要,扩大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改善公共服务的品质,真正建立一个管、办、评相对独立的教育机制?如何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在教育督导与评价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同时,在发展民办教育问题上,如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并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必须努力探索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资本基本没有进入教育领域。中国的民办大学和中小学基本是依靠自己积累,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在夹缝中生存,很少有能够与公办学校抗衡的学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没有真正的民办学校的兴起,公办学校就缺乏真正的对手,而没有竞争的中国教育就会缺乏活力。与此同时,政府也会因包袱沉重而步履蹒跚。

三、必须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决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有法不依是可恨的,无法可依是可怕的。法治,仅仅强调操作显然不够,基础是立法的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长期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已经施行了多年,许多条文已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我担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期间,没有通过一部新的教育立法,其实从2003年以来十年间就没有通过一部教育法律。而十二届全国人大关于今后五年的立法规划里,也只有修订《职业教育法》的规划,社会呼声极高的《学前教育法》《学校法》等都不在此列。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提出“六修五立”的教育立法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法律。这一系列的立法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也是非常繁重的,没有法治保障的改革必将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所以,期待《决定》中提出的关于建立法制政府目标的实现,能够积极推动全国人大完善教育立法规划,实现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无缝对接,积极推动中国教育的法制化建设。

四、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心,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决定》明确提出,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前提。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平问题,人民群众意见最大、最集中的问题也是公平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步扩大,择校热难以化解。我国城乡二元制的弊端,造成城乡之间对教育的投入差距很大,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其中35%左右。城市和农村教育硬件及软件建设相去甚远,尤其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很大差异。

有鉴于此,《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同时提出要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对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必须全方位推进中国教育改革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教育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如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与教育问题息息相关。教育改革,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配套,需要教育内部的系统变革。

《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详细阐述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社会领域改革的系统性。

从教育内部来看,《决定》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点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关于教育改革问题的提法窥见一斑。除十二届和十三届三中全会没有涉及教育的内容之外,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等。

可见,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既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涉及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值得期待。这不仅意味着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而且意味着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将有新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在发展民办教育、理顺体制机制方面,会有新的招数。

六、必须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指出要“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提高科学调控财政体制指出了路径,也为用好逐步增加的教育经费指出了路径。

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跨出了可喜一步。但是如何用好这笔庞大的教育经费,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期待,在教育拨款时,增加教育一般性预算的比例,建立各种教育专项资金,为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把好关。我们期待,政府在完善立法,透明预算,完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专门的教育拨款机构上做文章,对于重大的教育经费投入与重要的教育项目经费投入,务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让好钢用到刀刃上。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视野和新的路径,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的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一定会逐步实现公平、质量、效率兼顾的目标,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我们相信,只要通过行动,让诸多决定逐一落实,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篇4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所谓落实,就是各级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自觉地所规定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意图、工作意见及其措施、要求等内容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好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作用。学习习近平同志《关键在落实》后,我对“落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抓落实,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抓落实,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工作也是这样,无论计划的再好,没有落实,都只能是空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落实工作的关键在于上好课,批改好作业,教好学生。要做到对工作怀有满腔的热忱,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热爱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满足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踏实肯干,养成尽职尽责的做事风格,对工作高度负责,精益求精,抓好自己的本职项工作。落实是工作成效的具体体现。要想认真的抓落实,强调实干,注重落实,要加强抓落实的作风建设,要弘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抓落实的内在和必然要求。要练抓落实的本领,工作中不仅要有抓落实的愿望,更要提高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练就抓落实的本领,要不断有创新的思想。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可以说,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责任、一种意志也是一种文化。抓落实,关系到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乎到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与保障,关系到领导干部为人的品格和做事的风格。只要我们坚持落实的理念,养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工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的。

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篇5

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主任在对新职工的讲话中说到一句话:“工作不可能全懂,不可能不做错,可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这句话可能对别人来说早已没有印象了,可是对于我来说,它一向影响着我以后几年的工作。我时刻以这句话来要求自我,不懂就问,不懂就学。工作中有什么小错误,就拿本子记下来,经常翻开来看看,以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之后发现同事的错误时,也记下来供自我引起重视。这样使我自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我能在教学方面独当一面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主任这句话的内涵,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职责心,要用心去工作。

一个人的职责心有时会被利欲腐蚀,而变得不负职责。

“我要是他也能干得好”,“别提我那老板了,不提一肚子气,一提两肚子气,我干的比谁都好,挣得比谁都少,别看这样还是对我不满意。”可当大家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时候可曾替他人想过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当你抱怨老板的时候,你关心过老板吗当你抱怨公司的时候,你对公司负责了吗当你责怨上司的时候,你有没有替他思考过当你责怪都是同事出的错的时候,你又分担了多少职责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能为本,德为先”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读出了很多道理,用自我的潜力去做事,这是我们做事的基本;而在这之前就应让自我做一个德行好的人。仅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承担职责会使你比别人更突出,比别人更值得信赖。做好自我的事情,更主动的帮忙别人做好事情,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所有这些都是富有职责心的表现。我欣赏并依靠这样的人,我们就应也同样期望被别人欣赏和依靠。

有职责的人会怪谁谁都不会怪,甚至包括自我在内。当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摆在自我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会是怎样呢人们总是不能给予自我负职责的机会。当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绕道而行会是很多人的首选,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聪明,能够躲避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他们却忘记了自我同样失去了负职责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潜力。

我们是做“鸵鸟”还是“猎豹”生动的比喻划分出了人们对职责的不一样看法,鸵鸟喜欢将头埋在身体下边躲过外界的攻击;猎豹遇到敌人的时候却喜欢正面相迎。这慢慢的也就变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性,变成了他们对待生活的不一样心理表现。职业人的职责就是敢于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来临的时候不愿当躲避困难的“鸵鸟”而是喜欢当猎物来到时的“猎豹”。我们要坚信,问题到来的时候,方法总比问题多。一流人才的核心素质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能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职责。我们为工作而负职责,就是主动争取做的更多,承担更多;我们为工作而负职责,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我们为工作而负职责,就是为学校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领导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忙;我们为工作而负职责,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我们的职责。让职责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在捍卫学校荣誉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的职责心,增强了自我的荣誉感,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尊敬。怎样体现职责感,怎样才叫负职责就是遇到问题要向前跨一步,遇到困难要向上顶一顶,遇到事情要多做一做,职责就是无处不在,并且我们必须要相信方法总会比问题多。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了领导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的良

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篇6

综采二区 张建文

2014年煤炭行业经济日益疲乏,企业内部改革迫在眉睫,如何让政策与制度在工区工作中落实是这次改革的关键因素。最近我通过认真学习《关键在于落实》一书,感触颇多。所谓落实,就是工区各级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学习我矿下发文件精神,倡导“生命、健康、安全、和谐”的管理理念,强管理,抓落实,治亏创效,节支降耗,实现安全生产,实现专业预期目标。

一、落实好安全文件,促生产、保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意识,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及矿一系列文件精神,紧密结合专业实际,以提高自动化水平,管理执行力,团队凝聚力、全员创新力为重点,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培育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成本质安全型区队、学习创新型区队,保障21702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促进2014年下半年各项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落实治亏创效措施,加强“六项管理”

加强技术管理,时刻做到技术先行,保障安全生产,分析21701、21702工作面顶板压力显现规律,进一步优化充填墙参数设计;加强机电管理,体现“机电就是生产、生产就是机电”,生产管理向机电倾斜;加强成本管理,搞好节支降耗严格材料领用制度。继续抓好增产增效,节支降耗工作。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让每一位职工都有这个思想观念,做到全员参与,小到一个螺丝钉、密封圈都要回收。老料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落实的将会更有效,从而真正做到节支降耗、增产增效。要加大对机电维修班的管理力度,实行分片包片管理,尽 量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材料消耗。;加强创新管理,完成矿规划的科技项目,力争更大创新突破;加强采面撤除准备、撤除的管理,确保安全、快速撤除;加强综采矸石充填管理,为消灭矸石、减少副井提升量做好基础工作。

三、落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考核标准,以质量促生产

抓好采煤工作面的工程质量、两巷文明施工,强化机电设备管理;抓好沿空留巷的施工质量,我工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采区建设,使质量标准化工作由标准化向精细化提升。在2014年下半年,加大质量标准化考核力度,每旬质量巡检一级,奖励当班班组1000分;每旬质量巡检二级,扣当班班组500分;每旬质量巡检三级,扣当班班组2000分,当班验收员支1分。

四、落实好全员培训方针,提素质,学业务

体现以人为本,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抓好全体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个体防护能力,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核心。综采知识制作成幻灯片,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培训,并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一些关于综采工艺施工技术、综采日常管理、设备维修方面的内容,做到人手一本,全面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水平。使安全管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五、落实好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创新管理,优化工艺

大力开展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要效益,通过创新提高区队综合效益,提升区队整体管理水平。以后职工在工作中凡是提出促进生产的建设 2 性意见或小改小革,经工区会审通过后,一律奖励50元。

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我们工区决心在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工区做好内部管理,积极稳妥地做好后2014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争做采煤专业的先锋队。总之,在2014年下半年里,我们要改进上半年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努力使区队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职工收入、机电管理等工作提高一个层次,上升新的台阶,使工区的各项工作均走到本专业的前列。

《关键在于落实》读书心得 篇7

马庆阳

2011年11月27日

关键在于落实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以这句话写成一本书,又是那样不简单、不容易。这是因为,越是人们经常碰到的问题越是难解决的问题,越是解读普遍的问题越是饱含着艰难和价值。书的封面在书名的下方,突出地设计了咬紧牙关、憋足气力才能那样紧握的一只拳头。这只似有千钧之力的拳头,表达了抓落实要有下定决心、一鼓作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在这只拳头的下方,出现了一句话:“不要在表态、开会、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解决问题、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时弊,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在什么地方着力和下功夫。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呢?

一、增强落实的意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在现实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增强落实的意识,告诉自己“我要落实,我必须落实,因为我要生存,因为我要发展。”

二、组织利益和个人发展的协调

个人需要无限性与组织供给有限性、个人动机复杂性与组织意志统一性、个人行为多样性与组织行为规范性,这是组织利益和个人发展之间的三大矛盾。个人行为一定要适应组织行为的性质及发展,表现为组织行为支配个人行为,个人行为影响组织行为,个人行为一定要适应组织行为的性质及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三大矛盾,才能谈得上团结、奉献、正气,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对于个人来说,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分子,深入思考组织利益和个人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相信组织,紧跟组织,切不可脱离组织,争取实现组织利益和个人发展的协调。

三、提高落实的能力

增强落实的意识,深刻认识到了组织利益和个人发展的协调性,只是解决了心理层面的问题。抓落实,就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抓落实,没有过硬的能力是不行的,因此提高落实的能力是能否真正落实到位的关键。如何提高落实的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

关键在于落实读书笔记 篇8

我们国税系统的每一名公务人员,是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我们每个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构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推动税收事业实现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跨越,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体现。“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呢?《关键在于落实》用生动的例子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首先,落实是一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职责观是首要条件。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缺乏大局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就只会唱高调,不管实效。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落实的观念。

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岗位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你处于何种岗位,工作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无论是适应政策法规的调整、机构设置的变动,还是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国税队伍始终持续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士气高昂,全力以赴,坚决执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我们务必树立正确的职责观,以用心的姿态开展工作,主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落实是一种潜力,在落实中展示才华潜力、开拓创新。

工作能否圆满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潜力。潜力强,落实会迅速而准确,效果会充分显现;潜力弱,落实则会大打折扣甚至变形走样。落实的过程正是一个人施展才华发挥潜力的过程。正确理解工作的全部内涵,把握所要到达的标准,坚持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要包括:把上级要求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呆板,不僵化,不断赋予上级要求鲜活的生命力;把工作细化,使之更有可操作性;遇到新状况新问题,及时调整,使落实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具体到税务部门,近年来提倡“两个减负”,即减少办税环节,减轻纳税人负担,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大刀阔斧地将工作化繁为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步能够依照流程,对落实迟缓、落实不力的环节及相关职责人进行一一查实和追究,为兑现奖惩带给客观依据,针对不足之处,务必分析总结,以期改善提高,不断增长我们的潜力和水平。

第三,落实是一种意志,服从组织决定是做好落实的有力保障。

落实,说来简单。但要真正以实际行动来实践目标,实施计划,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作为一名国税干部,我们就应以服从组织分工为己任,完成好本职工作为追求。否则,单位的发展目标、战略方针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即便是再好的方针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描绘的完美蓝图自然也就不会顺利实现。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甚至于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增强预见力,结合实际需要不断修正错误,又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念,增强毅力,“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最后,落实是一种文化,养成良好的国税行为习惯能有效促进落实。

召开动员会、部署工作、出台措施只是给落实工作一个开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落实要成为一种国税文化,就需要国税全体成员在工作实践中长期坚持落实的观念、职责和意志,并养成一种国税行为习惯。

具体地讲,要将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制、工作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考核制度等资料落到实处,成为全体成员自觉的执行行为。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虽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但也要发扬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要在增强成员个体“落实意识”的同时增强整体协作的落实氛围,真正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税文化。

读《工作关键在于落实》有感 篇9

近期读了《工作关键在于落实》一书,些许有些启发,细细品味其中的书中的道理,对“落实”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书中强调: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决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落实是工作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工作最终是要落到实处,才能看得到成效的。也许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我每天的工作不就是在落实吗?工作的关键在于落实,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还用得着再讲吗?看过这本书,我认为这里说的“实”,是指细处,“落实”是指高效的、认真负责的将工作落实到细处的状态。那我们每天的工作有多少是真正的落实了呢?也许我们认真思考了之后,会发现答案可能真的不尽如人意。

未落实的理由会有很多,策略不当,资源不到位,人员不配合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因素都会有。不能否认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客观的世界必有客观的原因,但我们是否又真的思考过主观的原因呢?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去改造世界,未来最终还是需要人去创造的。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事情的成败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困难面前勇于去面对和挑战,是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品格,这是主观因素,也是我们做成一件事最有可能得到的有利因素,因为这只需要说服我们自己就可以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事情只要一开始做,接下来便会顺理成章的完成,因为再复杂的事情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细小的事情组成。当我们遇到问题求助时,身边有不少人会说“先做着看”。这是一个经

验,是一个经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几十年事实的告诉我们,我们成功了。我们中华民族没有榜样,也走了辉煌的五千年,这充分的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做起来,去实践,是我们将工作落实的第一步。

我们开始了落实,就比我们去讨论、争辩、犹豫节省了时间,也就提高了效率。书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万事俱备”只不过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代名词”。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落实型的员工,不要等到条件都具备了再去动手,那样只能延误了时机,降低了效率。当然,将工作落实到位还需要我们有适当策略、高度的责任心、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勇气。

事与事不一样,如果是一件繁琐却简单的事情,那么需要我们的是把简单的事情千百次不厌其烦地去做,那就是不简单;如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那么我们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详密的计划,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遍写,多遍改,一件完善的事情,也是如此。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对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作风的问题。

要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说起来好像容易,很多人也许觉得却很困难。其实要做到,我觉得也并非不易,因为这从本质上说就是自己内心转变的问题。当一个人从内心认同自己的工作理念,认同的企业的价值理念,也就能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了。去年读到的《学会感恩,担当责任》,让我找到些答案。企业给了员工归属的集体,提供给个人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我们要感恩;在集体中他人的贡献给了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外部条件,铺就了我们的成功之路,所以我们要感恩;有了感恩,所以我们要报恩,我们理解了这些,也就有了更多的工作动力,也就提升了我们为企业奋斗的责任感。

在这本《工作关键在于落实》的书中写到另外一点,“人们有时会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书中说,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就是在为自己工作吗。我认为,要享受到这种快乐,就是要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企业是一个集体,在集体活动中个体是集体的一名成员,占有集体中的一个岗位。个人的岗位目标必须从属于集体目的,只有不同岗位的要求统一整合为集体的目的时,也就是说只有所有员工为了共同的企业目标齐心合力,共同奋斗时,企业才能在社会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每一个员工也就在这艘航行的船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的道理。我认为,如果员工认同的这一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转变,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快乐程度。当良好的心态转化为良好的工作作风,当良好的工作作风转化为长期的工作习惯,将工作落实到位也就不是一件难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大事必成于实。在策略明确后,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执行上,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将工作认真负责的落到细处,落到实处,那么取得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关键在于落实心得体会 篇10

抓落实,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抓落实,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

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关键在落实》,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当一个想法产生的时候,它只能算作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只有我们用行动来把它转化为现实的时候,才真正赋予了它生命。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才会实现它的价值,否则,也只能是一个空想。

工作也是这样,无论计划的再好,没有落实,都只能是空想。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执行力。要真正落实,必须要做到对工作怀有满腔的热忱,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认认真人对待每一天;不断学习工作方法,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满足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踏实肯干,养成尽职尽责的做事风格,对工作高度负责,精益求精,抓好各项工作。

关键在于落实习近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做好领导工作。

一、充分认识抓落实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哪里去?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建立已90年、新中国成立已60多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享有崇高的威望,靠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和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先后都有过很多精辟的阐述。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认真实干”的精神,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因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论述,把抓落实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讲得很清楚很深刻,我们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遵循和认真贯彻。

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只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如果自满懈怠,心浮气躁,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丧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部门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具体思路、政策和措施。现在的关键就在于落实。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中央对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对于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

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抓落实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党性。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身体力行党的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抓落实的根本,就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上。在其位,谋其政。

我们党是为人民执政的,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有执政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抓落实,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检验。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不求进取,满足现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抓好落实呢?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党和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重担放在我们肩上,这是一种多大的信任和责任。要把这种信任和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自觉地盯着榜样找差距,对照先进学经验,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抓落实过程中,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结果。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竭泽而渔。

领导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山西右玉县植树造林、改造山河的感人事迹。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老百姓记着他们、感激他们,自发地为他们立碑纪念。正可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去做。

三、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及其全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

当前,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比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矛盾和问题,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又比如,在对外开放中涉及的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问题,以及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长远发展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也越来越多。再比如,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员队伍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增大,保持党的先进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迎难而上,敢于面对并认真探索解决之策。

如果眼中只有成绩和经验,看不到问题和困难;如果回避矛盾,遇到困难绕道走,见到难题就躲避;如果报喜不报忧,有了矛盾推责任,出了问题捂着拖着,那么抓落实就有落空的危险。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积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多种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遇到矛盾畏难情绪占上风、解决问题不得力有直接关系。抓落实,还要求领导干部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矛盾和问题,努力使简单矛盾不演化成复杂矛盾,小问题不延误成大问题。领导干部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抓落实能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对领导干部的原则立场是一个现实的考验。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如果不讲原则而讲关系,不讲纪律而讲人情,落实工作就必定做不好或者走样。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政治本色,正确看待个人的进退得失,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岂因祸福避趋之”。

四、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对立面,就是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是能够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但在有些领导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规章制度应有尽有,却高高挂起、形同虚设;“文山会海”屡禁不止,习惯于靠会议落实会议、靠文件落实工作;各种检查评比考核过多过滥,催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看风向、赶时髦,喊不着边际的空口号,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求大轰大嗡的所谓“规模效应”;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去深入了解群众真实的情况和要求,等等。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搞形式主义,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是对“文山会海”的讽刺。开会是为了了解情况、倾听意见、集思广益,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制定文件,是为开展和落实各项工作提供遵循和依据。因此,开会和发文件是必要的,也是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会议精神和文件再好,如果不落实,仍会劳而无功。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下个决心,坚决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落实得好、落实得快,群众就拥护;落实得不好、落实得慢,群众就会有反映。因此,抓落实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基层一线,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寻找。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在上面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向群众问计问策。调查研究要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触及矛盾,以利于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许多问题客观地存在着,之所以看不到、想不到、抓不到,解决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失之于“粗”,失之于“虚”,工作抓得不具体不细致不扎实。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有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抓大事、管宏观,习惯于坐机关、发指示,而不习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不愿意去抓所谓“小事”。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全面、不恰当的。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和部署作出之后,还要研究具体办法,明确具体责任,一环扣一环地去抓,这样才能实现各项决策和部署的全面落实。

五、抓落实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

抓好落实,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很重要,建立科学管用的制度和机制同样很重要。要制定强有力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激励措施,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存在工作推诿扯皮现象,与目标责任不明确、工作任务没细化有很大关系。要科学进行责任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

读关键在于落实心得体会 篇11

根据矿学习安排,近期认真阅读了《关键在于落实》一书。书中诠释了落实的真谛,点击了落实的现实意义;揭示了落实不力带来的危害,探寻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并为有效落实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刻了解到如何才能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如何才能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移机如何培养创新的落实意识,如何打造高效的落实组织,如何创造良好的落实文化,如何再造合理的落实流程,如何管理好时间促落实,如何为落实制定制度保障,并掌握有效落实的重要方法,给我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搞好有效的落实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作为一名煤矿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到上传下达,协调管理,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上级的号召及命令并认真将布置的任务和工作完成。我深刻体会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切的关键在于落实。

首先,要树立落实是一种责任的意识。任何一位组织成员,都应该把组织提出的前景、目标,当做自己的前景、目标来追求;把组织制定的计划、措施当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来落实。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才能够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上级所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完成领导安排的一切任务。

其次,发现落实不力的根源。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只有发现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去研究探索组织成员中是否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是否内部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领导抓落实的技巧思路和方法是否对头。只有彻底解决此类问题才能行之有效的再造合理的落实流程,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

上一篇:感人励志的句子下一篇:基金会管理制度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