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行动

2024-09-13

生命在于行动(精选7篇)

生命在于行动 篇1

为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并由国务院以国办发1号文件转发, 这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建筑, 也意味着今后将从国家层面推动绿色建筑。

建筑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 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 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城乡建设模式粗放, 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等。据有关数据显示, 在全国500多个取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中, 真正按绿色建筑要求建成的仅有50多家。

绿色建筑, 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对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是指导我们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有了好的方案, 关键在于执行。

根据以往绿色政策执行结果来看, 后续配套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重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只是纲领性文件, 具体细则还需要分管的部门来具体研讨, 出台相关的配套细则。因此, 各地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我们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 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中要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 纳入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 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绿色建筑需要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具体的技术支撑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设计行业最先受到挑战, 如何实现合理的、可持续的建筑成为建筑设计行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推动绿色建筑行动, 要加大政策激励。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 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要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 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 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 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

发展绿色建筑, 要完善标准体系。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加快制 (修) 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尽快制 (修) 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 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

我国正处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时期, 面临的绿色建筑课题很多, 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破解。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实现建筑本体与外环境、室内等综合系统协调。因此, 要克服工业文明的传统模式, 即大规模、集中式、单一化和长程循环模式, 因地制宜、多样化示范, 特别要注重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扎实、深入地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生命在于行动 篇2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能不能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加快我区改革发展的动力,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要把解放思想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就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对外开放工作中,既要立足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又要立足自我创新发展;既要看项目的发展前景,又要看项目的就业容量;既要看项目拉动GDP增长的能力,又要看项目是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活动之中,使干部群众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我区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没有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空话。我区迅速掀起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行动上,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休息 篇3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通过多种研究,得出了“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休息”的结论。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能使一些具有抗动脉硬化的物质如高密度脂蛋白(HDL)、抗衰老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数量明显增加等,这对人类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大有裨益。但近年来,科学家对从事体育运动的运动员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却发现从事剧烈运动,尤其是长期大量的运动,会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加速衰老,促进死亡。这就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运动必须是适度的。

国内外医学专家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运动除了有益于健康外,还因为运动使体内氧消耗量明显增加,产生自由基,这是促使人体衰老的一类重要物质。日本科学家实验,让家蝇、小白鼠在广阔的空间不停地飞或跑动,使它们的耗氧量明显增加,结果它们的寿命比关在小瓶中的家蝇和小笼中的小白鼠寿命短得多。就这个意义上说,生命也在于休息。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休息,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結论,应该说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生命的过程不可缺少适度的运动,否则组织器官的功能就会衰退;但是也不可缺少休息,因为通过休息使机体及时地得到调整修复,消除自由基,抗御衰老,有利于生命的延长。

行动研究的关键在于行动 篇4

传统观念认为, 研究是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 与教师无关, 教师只要能接受别人生产的知识就行了, 不必也没有能力作研究。但是在今天, “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际, 才能促进专业成长, 落实课程与新课程改革。教师终日战斗在教学第一线, 最了解教学的困难和需求, 能立刻知道问题所在;在教室中与学生一起学习, 能利用观察、访问等方法,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能分析学生的一切资料, 如周记、考卷、作业、笔记、心得、作文等, 从而了解其生活世界。从这些第一手资料, 教师生产自己的知识, 改进教学, 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如果教师能在自己的学校或教室中, 研究立即的、实际的情境, 加以检讨、反省, 就能改进教学, 落实自己的教学理想。开展行动研究, 要转变观念, 遵循一定的程序, 构建相应的机制, 这样, 才能保证行动研究的有效性。

转变认识

1. 研究并不一定只是负担

表面上看,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 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 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额外的负担, 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因此, 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 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 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时, 就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2. 行动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 即教师阅读相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合作, 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 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种方式之中, 实际上以“行动研究”最有实效。教师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唤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不少人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 殊不知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 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 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3. 以探究实际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实例1:2008年9月, 王老师接了初三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 在对学生物理学习基础情况的调研过程中, 发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抄袭作业现象严重, 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没有兴趣学。王老师在对一些抄袭作业现象调查分析后,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做了认真的思考, 并学习了相关理论后, 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改善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突破口, 有了三个具体的“动作”。在不断改进这些“动作”的过程中, 王老师所教三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老师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在上面的实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用心的王老师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 在对问题本身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 试图改进教学的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要问, 什么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毫无疑问, 王老师所做的事情, 就是教师的行动研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如果对此做一点深层次的理性分析, 我们可能发现以上的分析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教师的行动研究, 从直接的目的来看, 确实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从深层来看其实是提供了教师反省与探究自己教学实务的机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和控制严格的实验研究等是有区别的, 它是务实的, 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

4. 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实例2: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语文教师, 温老师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同时, 也有着很多的困惑, 尤其是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 温老师加入到了《农村初中学生抄袭作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行动研究课题小组。温老师自定的目标是:以日常谈话的形式, 和学生不断交流, 了解学生心声, 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促使学生得到转化, 进而减少抄作业的次数, 直至不抄为止。温老师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又结合自身的经验, 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抄袭作业, 以及抄袭作业的危害等等。尽管温老师准备了很久, 鼓足了干劲, 但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有经验的温老师没有灰心, 也没有强迫, 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三个多星期后, 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当温老师正准备松口气的时候, 问题又来了, 学生虽然不抄了, 但不会做的就干脆不交作业了, 怎么办?又是调查, 引导, 鼓励学生向老师请教, 又是一部分学生现身说法。渐渐地学生没有了顾虑, 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 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了。但就在这时, 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 怎么办呢?“继续想办法做呗!”温老师说得很轻松。

如果再要问,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 教师的行动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行动, 是教师的“行动之旅”。在这样的“旅途”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根据目的, 进行实践与反思,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 并形成新的行动。从这里, 我们又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特点: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不断行动的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 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 用心的教师会遭遇疑难、困惑, 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改善现状。但为了解决问题, 这种行动可能要“复杂”一点, 需要一点策略, 需要采取明智的、有计划的行动方案, 经由不断地内省和内化, 审时度势, 达致理想的改变。所以, 教师的行动研究本身, 也是一个科学性的研究过程。

5. 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实例3:小杨同学是让一 (二) 班所有任课老师非常“头痛”的“特殊”生, 习惯差, 成绩差、不诚实, 几乎所有科目的作业都在抄袭。班主任杨自金老师家访后, 发现他家不仅生活环境差, 而且父亲曾进过两次监狱, 母亲目不识丁。在张老师对任课老师讲了小杨的家庭情况后, 原来对他非常“头痛”的七位老师 (语、数、外、体、美、自、音) , 惊讶之余, 有了份同情和责任。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把更多的爱给予小杨。

他们针对小杨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教育方案。七个人一有空就凑在一起, 说小杨的变化, 说“方案”的好与不好, 交流小杨在各自课上的表现。老师们将他们的这种讨论方式称为“一 (二) 班的工作坊”。一年多来, 小杨在“一 (二) 班的工作坊”老师的关心下, 除了学习上由于智力的因素还无法和同龄孩子相比外, 已经完全改掉了抄袭作业的坏习惯, 可以说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 而且是一名可爱的、关心集体的中学生了。

从这个实例中,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特点: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合作参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 合作参与是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 因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 而是在实践即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需要参与者或相关者分工合作、经验分享, 共同为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作出决策。教师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师个体独立自主行为的合作研究, 重视的是成员间伙伴平等关系。可以说, 教师的研究过程是合作的过程, 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在一个合作的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 使实际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协作研究过程, 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6.是一个不断反思、尝试, 再反思、再尝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实例4:有着十几年数学学科教龄的李正明老师, 对自己十多年历史教学的得意和失意做了细致的回顾, 在查询了大量资料和其他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 将“初中学生抄袭数学作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李老师做研究的第一步是精心设计了一份研究计划。计划中, 李老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设计。在学校课题小组的指导下, 李老师对计划做了修正, 在课堂中开始了行动。课堂上, 李老师开始按计划进行他的教学。每一项具体策略的实施都会带来相应的效果, 然而在产生效果的同时, 也会有新的问题不断产生, 这是李老师未曾预料到的。夜深人静了, 大家都已进入了梦乡, 可李老师还坐在灯下苦苦思索, 拟定新问题的对应策略。相信新策略实施以后还会有新问题产生, 但正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才得以成长, 问题才得以解决, 正如李老师所言:“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事实上, 行动研究的展开过程就是“观察—计划—行动—反省—行动”的循环, 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但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可能分割得如此清晰, 也不一定都依此顺序直线进行的。真实的行动研究不是很有序, 不是很整齐, 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研究还要凌乱, 没有正式的开始、中间和结尾。换言之, 行动研究不像传统的研究那样, 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呈交以后就完成了, 它可能包括检验我们的想法, 观察、记录自己和我们行动的结果, 作为过程的继续, 我们可能会尝试其他想法并继续行动。

明确程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1.选择问题

即在学校统一组织下, 对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 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通过讨论和交流, 初步形成各年级或各门学科中的主要问题, 形成一个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

2.理论探讨

即从教育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最合适的内容, 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 从而保证行动研究的正确性。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根据教师选出的问题, 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 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 让教师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教育理论,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 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很多, 有的很抽象、深奥, 进行理论选择时, 要注意针对性、贴切性。

3.实施和反思

即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 在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指导下, 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 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 改善教育、教学工作, 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实施和反思这一阶段实现的, 它是行动研究的关键阶段。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论文, 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

构建机制

在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 需要学校与上级行政部门构建促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机制。

1.时间保证

在现有教育体系下, 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 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实行看管式管理, 这样教师们忙于应付, 疲于奔命, 几乎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今天, 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减负, 把教师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事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 在对教师工作进行加减运算时, 首先需要做减法, 然后再做加法, 这样更容易推行。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增加教师的行动研究时间。

2.提供帮助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需要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是教育理论的书面载体, 专家是教育理论的活化载体, 两者缺一不可。然而, 现在有些学校教育理论书籍缺乏, 只购买各个学科的辅导资料, 因而教师很难得到教育理论书籍的帮助, 需要构建学校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 包括书报杂志。同时, 学校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 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有投入意识。

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在晋职晋级方面应该向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倾斜, 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行动、多反思。现在有一种倾向, 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必要。这种看法是对教育工作性质的简单化理解、短视的理解, 忽视了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教师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需要落实到行动上, 建立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搜集和积累行动过程中的资料

当教师回过头来看教师的行动研究时, 我们会发现资料的搜集和积累的重要性。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一边总结、一边研究、一边积累资料, 逐步提升的过程。积累资料的过程是注意分析情况的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因此, 搜集和积累资料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积累资料时首先要做有心人, 重视时间中的反思, 凭事实说话, 关注实践中的细节, 呈现我们研究中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样的, 这在前面和后面的不同章节中都有介绍, 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撰写研究报告, 进行经验分享

撰写研究报告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历程。行动研究的报告和学术研究报告应该有所不同。行动研究的报告必须依照研究的内容, 以其他人最易懂的方式呈现, 让其他老师看了之后, 能够立即明了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教师行动研究的报告不是学术研究报告, 它应该有这样几个效能:

1.经验分享

老师在进行行动研究之后, 有一项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事分享。老师群体更是一个合作型的实践共同体, 老师们应该在共同实践、经验交流中不断地成长与创新。

2.合理安排时间, 反思总结

行动研究是教师结合教育工作开展研究的过程, 也是在行动中不断学习的过程, 研究计划的实施常常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 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处理好计划性与调节性的关系, 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关系, 注意资料积累、反思总结的时效性和具体安排上的灵活性。在行动研究过程中, 教师会比以前从事单纯的事务性工作时增加一些工作量。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教师的日常工作增添了研究的成分以后, 当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方式后, 教育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就会逐渐提高, 教师的自我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成功在于行动案例 篇5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的打量了一番穷和尚,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莫名奇妙地问:”怎么了啊?”

富和尚问:”我没听错吧!你也想去南海?可是,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大笑,说:”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做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白日做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他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摔倒。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前进。

很快,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生命在于追求 篇6

“还可以吧。”

“多大年纪了?”

“七十有二。”

“不像,不像……常常锻炼吗?”

“常常锻炼——也不常锻炼。”

在我认识新朋友时,不超过三分钟,大多会有这样一段对话。可能是我的气质使他们感到健康的原因吧?

我说我的身体“还可以”是真的,就体力说,在旅行时,有些青年人说跟不上我,我也很少有疲劳的感觉;就脑力说,一天在电脑屏幕前工作几小时,写几千字,像游戏似的(我从小喜欢玩机器,电脑写作和玩机器结合起来了),语言也能顺手拈来,不用挖空心思地去想,这说明我的脑子也尚未老化。那么我说的“常常锻炼——也不常锻炼”也是实情:这些年。社会上流行过许多“功法”,我学过有十来种。学会的那一天,也就是“丢掉”的那一天。学来学去,我归纳各种“功法”的要诀无非是三条:第一,活动身体,锻炼筋骨;第二,深呼吸,增加氧的供应量;第三,所谓的“入静”,就是不想事情,让大脑休息。基于这三条“基本原理”,我自己编了一套适合中老年锻炼的“无极气功操”。我还以为:所谓的“体育锻炼”,对普通人说,不一定跑步、打太极拳才算体育锻炼,只要能达到上述三个目的的体力劳动,也应该算“锻炼”。因此我在写作累了的时候,就干家务活儿。买菜相当于散步,我家里的各种工具或家具,有了什么毛病,都是自己修理,也有时搞点“实用性”小制作。精神疲劳了,干家务活儿,让脑子休息;干活累了,坐下写点什么;除了有规律的午休,我很少睁眼躺着、卧着“休息”,经常变换劳动方式,是积极的休息。我觉得干家务活“运动量”够了,就不再去专门锻炼了。所以我才说“常常锻炼——也不常锻炼”。这是身体锻炼方面。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锻炼”——心态的调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把心态调整好,达到心理健康,甚至比身体锻炼更重要也更难、更复杂一些。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追求等。在顺境时,调整心态还比较容易,一旦身处逆境,就会有许多事想不开,造成苦闷、悲观、憋气、压抑、暴躁,甚至觉得什么都“完了”。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中枢,这里出了毛病。会影响全身的各个系统的调节。情绪产生了病态,身体没有病,也会闹出病来。而病态情绪的产生,常发生在“得”和“失”的问题上。孔夫子说过,人到了老年,要“戒之在得”。“得”是什么?“得”是一种欲望(“官、名、利”什么的)。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多大的“官”算大?多高的“名”算高?多少的“钱”算多?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无论作为“当权派”(那时我是辽宁作协副主席)或者作为“黑作家”都在“打倒”之列,还“下放”当了三年农民。从前有点稿费,也交公了。我想,“官”原来是没有的,后来有过,现在又没有了,“返朴归真”;“名”过去是没有的,后来有过。现在又没有了,“返朴归真”;“钱”过去是没有的,后来有过,现在又没有了,“返朴归真”。中国有8亿人(当时是8亿),7亿是农民,我怎么不可以做7亿分之一呢?这么一想,也就调整得坦坦荡荡达到心态平衡了。

我比较注重“生命质量”,要活得快乐,潇洒。怎么算快乐,潇洒?这就因人而异了。我非常欣赏电视剧《武则天》中的一句歌词:“作得人上人,滋味又如何?”人上人的武则天的“生命质量”并不高。不然,为什么有些皇帝希望来世生在平民家呢?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难免有身处逆境的阶段(我指的是客观造成的不正常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如何调整心态,一般的身体“锻炼”,就难于达到目的了。我喜欢天文学,宇宙是以“光年”为单位计算的。单是我们的银河系的直径,就达10万光年,太阳系的年龄在100亿年以上。面对大宇宙,一切都是渺小而短暂的。但我对人生一贯是乐观的。如有朋友求我写个条幅什么的。我往往给人写“乐天则康”,也有时写“忘我为大,有欲难刚,知时审势,乐天则康”,有时写得更“白”一些:“看破容易想开难,看破想开是神仙”。我这些观念,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可能有些消极,但我以为对调整身处逆境下的心态是有效的。况且我指的是“个人得失”。我在另一些送朋友的字幅中也常写:“向社会索取的不能带走,留给社会的可能永存”。我以为只要为社会去创造就够了,人生在创造中会取得无穷的乐趣,这是任何其他“报酬”所不可比拟的。生命在于运动,我要加上“生命在于追求”,有了追求,才会去“运动”。一个人什么追求也没有,觉得什么也没有意思的心态,肯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心态。

[作者简介]

生命在于美味+运动 篇7

体力活动是最佳的消耗体内多余热量、维持正常体重和体成分的方法。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更多的膳食美味,并且丢弃繁重的体力活动,逐渐积累了脂肪,使体成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人体最大的热量消耗方式就是体力活动,1小时的走路、跑步或游泳的热量消耗,可以是静坐时的几倍或几十倍,体力活动减少的是多余体脂肪,并能控制人体内能量的平衡。

肥胖或超重对各年龄组的人都是有害的,很多慢性病都是以肥胖介导而发病的。特别是成年人,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较有更高的心血管、高血压、2型糖尿病、癌症等的发病率。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年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年人超重比率上升39%,肥胖比率上升97%。到目前为止,超重与肥胖的发展趋势还在上升。从1992年至2002年,10年来我国18岁以上的居民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吃的肉比40年前增长10倍,吃进去的脂肪越来越多,而体力活动强度有所下降。猪肉仍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的脂肪含量很高,远远高于鸡肉、鱼肉、兔肉、牛肉等。静态生活时间越长,相应的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患病率也显著增加。

通过长期、大量追踪研究观察到:人的体力活动水平越高,体脂肪含量越低。长期缺乏体力活动既是肥胖或超重的原因,也是肥胖或超重的结果。减少食物摄入量,虽然也能减肥,但因食物摄入量所提供的热能不能满足基本的生理功能需要,为了适应热能摄入不足的变化,身体只好降低热能消耗,如果长期热能摄入不足,会造成基础代谢率下降、使人体的正常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因为没有多余的热能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等,还会使免疫力下降而影响健康。

体力活动虽然能消耗大量的热能,但要适量,过度的消耗体能也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影响寿命。据20世纪后期国际一知名人寿保险公司对世界6 000名金牌获得者的寿命统计结果显示:竞技运动员的寿命低于当时的人均寿命。可见,运动并不等于健康,运动一定要适量。

食物为生命的根本,活动能力的来源。营养的好坏不仅与体质有关,还与体内的各种代谢变化有关,此种变化影响体内细胞的正常功能,并且会使组织器官发生异常,工作能力下降。过去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若把运动放在维持生命的首位,则有些不妥,虽然它强调了运动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忽视或削弱了食物对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维持生命首先需要能量,正如古人所说:民以食为天。对于健康的生命来说,既需要能量,又需要适量的体力活动。此二者正如车的两个轮子,在前行的道路上缺一不可。

上一篇:高性能钢下一篇: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