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2024-07-05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通用7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篇1

[04-02]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关键词: 工作 组织 音乐 证券

5555,到了写论文的时间了,可是一周过去了,一个字也挤不出,该怎么办?哪位学长学姐可以帮一下不?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民商法类:

1.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2.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3.试论民事权利的本质

4.试析合同制度中的情事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的适用;5.析民事责任制度中的债不履行责任

6.试论有限合伙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必要;7.试析违约责任中可预见原则

8.试论我国物权立法保护的发展与变化;9.试析担保法律制度

10.试论民事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11.中国婚姻无效制度的构想;12.离婚制度若干问题探析

13.消费者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研究;14.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浅议;15.电子合同的证据与效力

经济法类:

1.证券法对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保护;2.浅议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独立董事制度

3.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4.抵押制度法律问题分析;5.试论保险合同的性质与特征;

知识产权及网络法:

1.WTO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影响;2.商标与网络域名冲突研究;3.网络音乐著作权问题探析

4.对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5.试析我国入世后软件保护的“合理水准”

刑法类:

1.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2.试论特殊主体犯罪;3.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浅析

4.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司法中的适用及不足;5.入世后刑法观念的转变

6.罪刑法定原则若干问题浅析;7.商业贿赂罪与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之比较

8.有关市场信用的刑法规制

宪法、行政法、法理、法史类:

1.试论罗马法的基本制度及其影响;2.论西方国家现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

3.浅析中国近代宪政立法;4.沈家本修律与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的建立

5.试析汉代法律的儒家化;;6.君权、父权、夫权与中国古代法律;7.谈无讼与息讼;

8.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二维并举;9.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调适;10.制度创新与法制现代化

11.法律职业化与司法改革;12.行政执法难的成因探究;13.论后WTO时代的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

14.关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修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类:

1.关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设想;2.社会保险立法体系初探;3.劳动合同竟业限制条款研究

4.中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初探;5.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浅谈

国际法类:

1.国家主权豁免浅谈;2.试析WTO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研究;3.试析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

4.试析国际条约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5.对反倾销立法及其适用的法律思考

诉讼法及其他法律类:

1.现行审级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发展;3.试析民事诉讼的第三人制度

4.“陷阱取证”引发的法律问题;5.司法公正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6.审判监督程序利弊谈

7.WTO对中国律师制度的现实影响;8.试论我国仲裁法学的新发展

9.“小额消费诉讼”的法律问题探析;10.对公益诉讼的立法保护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篇2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鸡肋,原因

在当前体制下, 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生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必备条件。尽管教育部门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的初衷在于检测学生在本科阶段是否学到了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不过事实上毕业论文还承载很多功能:“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体现, 还是教师师德、敬业精神乃至师生和谐默契共同攻克难关的体现, 更是学校学风的体现。”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对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多个环节的尴尬问题:就毕业论文的作者来看, 写作态度不重视、多以拼凑方法写作论文, 以及论文质量下降已经成为难掩的事实;就毕业论文的指导来看, 论文指导也陷入师生双双被动的状态, 论文指导几乎成为一种应付各种表格和论文写作格式的完形填空;就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来看, 论文答辩基本流于形式, 很难起到检测学生对论文中所涉知识的理解能力的作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令人堪忧, 毕业论文形同鸡肋。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不仅影响了设定这一教学环节的目标实现, 而且还使学生形成毕业论文就是“走个过场”的不良印象, 并由毕业年级学生的传导, 使其后毕业的学生在思想上一开始就对毕业论文不甚重视。此外,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多重问题, 还“不利于塑造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认真的学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影响法科毕业生的质量。”反思并寻找影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的原因, 发现既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的外因, 也有主观因素影响的内因;既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也有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原因分析

学生为何不把毕业论文真正当回事?写作论文为何基本靠粘贴拼凑?论文质量因何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就业竞争压力, 使学生无心关注毕业论文

急速扩大的法学专业教育日益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根据我国首部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 》披露, 法学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法学专业膨胀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 使法科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不得不连续转战多个考场, 生存需要压倒一切, 毕业论文显得无足轻重, 能够完成论文已经不错, 更遑论论文质量。

从时间安排上看, 毕业论文一般被设置在大四第二学期。当然, 随着现在毕业论文各种问题的暴露, 不少学校已经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 甚至在大三第二学期中间就已经开始, 彼时学生们刚完成学年论文, 对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常识有一些基本了解, 本来可以趁热打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但是九月份的司法考试即将到来, 学生们不得不重心转移, 暂时将毕业论文搁置在一边。

司法考试结束时已经是九月中下旬, 马上又要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 更是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考研刚结束, 从一月份开始, 相继就有各省的公务员考试、单位的招聘、选调等等。毕业论文的时间无论怎么前置, 最终仍然与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单位考试等的时间相冲突。为了顺利就业, 学生们应接不暇, 东奔西跑, 参加各种考试和招聘、面试等等, 没有相对平静的时间和心情完成毕业论文。而且, 由于法学专业扩张速度太快, 法学本科生越来越多, 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呈多元化发展模式, 毕业未必就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 毕业论文的好坏更与就业等没有直接关系。因此, 两利相较取其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为生存计, 毕业论文只能被敷衍。

2、不能自主选题, 已有选题存在问题

学生缺乏自主选题的机会, 很难将兴趣点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供选择的题目又存在陈旧、空洞、过分抽象、集中等问题, 也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挥。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都是学校根据专业课程事先拟定好的, 学生一般只能在既定题目中选择, 或者稍作改动。虽然也是选择, 但既有题目往往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点没有关系, 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激情。我校为了保证毕业论文一人一题, 根据专业课设计了足够学生选择的题目, 较好地避免了毕业论文雷同重复的问题。

二、内部主观原因分析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根据这一原理, 还应该从论文作者内部的角度寻找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形同鸡肋的原因。通过分析, 发现毕业生存在如下漠视毕业论文的原因:

1、毕业论文优秀与否不影响就业

毕业论文优秀与否不影响就业, 是学生们从心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虽然毕业论文关系到顺利毕业, 但是否优秀却不影响就业, 论文写得再好, 也不可能成为用人单位决定录用的重点考虑因素。因此, 毕业论文只要能够过关就行, 过关的要求当然不会很高, 学生也就不可能为创作优秀论文而努力。

2、相信学校不会逗硬

学校虽然就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许多制度, 提出了许多要求, 但考虑到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关系到将来招生数量的就业率, 几乎没有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上逗硬, 一般都是要求学生修改论文达到通过标准就行了;在学校态度的影响下, 除非论文结构严重不合理、内容偏离主题、所引用法律法规等早已过时、行文严重断层等, 指导老师一般不对论文内容进行太多修改。而且由于学生提交论文的时间集中在定稿截止日前的几个星期, 指导老师工作量猛增, 甚至常常需要熬夜修改论文, 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被打破, 在严重超负荷工作且时间无多的情况下, 不可能对论文内容本身提出太高的要求。论文答辩虽然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 但一般都是履行一个程序, 难有学术观点的交锋。因此, 学校及老师的一再体谅和高度容忍, 成为学生敷衍毕业论文的心理倚仗。

3、缺乏可行写作进度计划

毕业论文被拖到最后才提交, 和学生没有制定一个清晰可行的写作进度计划表也有直接关系。事先没有制定或随意制定写作进度计划表, 任意更改计划表, 造成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心里没谱, 而且时间拖得越晚, 就业压力越大, 越难有适合写作论文的环境条件。

4、从众和侥幸心理

目睹下载拼凑出来的论文顺利过关的现实, 催生和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其实, 从学生内心来说, 对投机取巧应付毕业论文的行文也深感惭愧。但是, 学校对毕业论文并未精益求精, 蒙混过关者大有人在, 因此, 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 使学生们宁愿多花点时间在剪贴资料上, 而不愿意费力地自己思考。

三、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制度原因分析

可以说, 不会写论文, 拼凑粘贴论文, 并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身上独有的问题, 而是全国高校本科生所面临的通病。如果仅从学生身上去寻找论文质量下降和论文好似鸡肋的原因, 忽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是不客观、不公平的。

1、大学扩招后本科生培养目标变化, 毕业论文却仍然必要

法学专业, 既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必须注重社会实践, 因此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做出调整。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虽然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手段、渠道上有很大改观, 但在学生最后的出口问题上, 由于无法摆脱教育部对本科生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 故而仍然采用提交理论研究成果的方式。

2、缺乏人文修养教育

针对学生论文不息、粘贴不止的恶疾, 人们想出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让学生签署“诚信声明”的应对办法。这些措施虽有一定用处, 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学生拼凑论文的心理冲动和行为。反抄袭软件也有它的局限, 网上出现的大量传授如何避开检测软件雷区、利用其盲区的热帖, 只能说明以技术手段解决毕业论文问题上的有限。有些人把学生拼凑粘贴论文归咎于网络技术的过于发达, 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因为搜索引擎和海量的网络资讯, 本身并不成为学生抄袭拼凑论文的正当理由。“从欧美到我国香港, 网络也很发达, 那里的学生写毕业论文, 哪敢这么抄来抄去?谁干了这种丑事, 一旦被发现, 就永远别想在学界待下去了!”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然学生能够从中便捷地复制粘贴论文, 学校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最大可能地甄别论文抄袭行为。

以敷衍塞责的态度拼凑抄袭论文之所以成为常态, 从根本上讲, 与大学缺乏人文修养方面的专门教育有莫大关系。由于就业压力巨大, 即使是法学专业的本科青年学生, 追求真理、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远不如一份稳当的工作来的更加实际。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理解和识记法条, 好顺利地通过司法考试拿到通往职场的证书。当然, 只有这个证书还远远不够, 为了给就业中的自己增加竞争砝码, 学生们在校期间都要忙于考证学习和培训。过分重视考试和证书在教育中的影响, 人文教育普遍缺乏或者不受重视。

3、毕业论文形式单一

毕业论文形式太过单一, 也是学生在写作时提不起劲的重要原因。按照目前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学生按照专业自主选择论文方向和拟定的题目后, 一律要以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进行写作。虽然学术的确应该有严谨的规范, 但对于本科生来说, 这种类型的文章对他们而言可能就像新时代的八股文, 难以激起真情实感, 难以理论结合实际, 更难以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楚的法言法语深入阐述、分析某个问题。实际上, 法学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 决定了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庭审报告、实习案件统计分析等方式。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完全可以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问题上有更多创新。

4、缺乏论文写作及创新训练

平时缺乏论文写作及创新训练, 是法学本科毕业生无法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另一原因。目前看来,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论文写作课程, 没有告诉学生毕业论文应该具备怎样的写作规范,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毕业论文来。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司法文书写作、公文写作课程, 但从功能、写作规范、技巧等来看, 它们和毕业论文之间还是有实质的差别, 因此无法承担其训练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能力的重任。有的学校把学年论文作为大三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一次预演, 比如我校就采取这样的做法, 但学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多凭个人探索和老师指导。虽然写作学年论文能够为毕业论文积累经验, 但显然不及在专门课程中全面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实用。

另外, “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其实‘创新’别说对大学生, 对我们大学生的老师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几个。我们可以鼓励创新, 但不能把我们社会对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期冀当成大学本科生的基本目标”。文科创新本身就难, 要求本科论文创新确实超出本科生能够承担的范围。不过, 在本科生大二开始就开展科研创新培育活动, 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普及论文写作常识, 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我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多年尝试和积累, 使我们看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思路。

注:本论文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对象。

参考文献

[1]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144。[1]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144。

[2]周珏、周昱彤:《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134。[2]周珏、周昱彤:《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134。

[3]梁子民、毕文昌:《毕业论文的尴尬:教授为何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青年报》, 2009-10-14。[3]梁子民、毕文昌:《毕业论文的尴尬:教授为何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青年报》, 2009-10-14。

法学本科毕业实习的反思与探索 篇3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80-02

法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在中国,毕业实习作为高校法学院(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毕业实习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倾向。因此,有必要对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

1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中国法学院(系)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普遍要求学生参加与法学专业密切联系的毕业实习。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将毕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毕业实习学分是必修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毕业;在方式上,多采取集中实习(即由院(系)负责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和分散实习(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多安排在学生完成法学主干课程后的第7、第8学期,为期6周~10周;在实习地点选择上,一般为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公司企业的法务部;在实习内容上,主要是熟悉并掌握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和律师业务的操作规程、工作技巧,协助解决公司、企业的具体法律问题,了解中国司法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实习成绩一般由实习带队教师根据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鉴定意见、学生《实习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实习报告,以及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综合评定。

通过毕业实习,许多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检验出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完成从课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再从社会实践回到更高层次理论认识的过程。

2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虽然对培养合格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如法学教育体制改革、法律职业改革等制度的变化,毕业实习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2.1 实习人数急剧增加,组织安排困难

从1999年本科扩招开始到2009年,全国各法学院(系)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法学院(系)定点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求。于是,很多法学院(系)不得以改变了以往集中实习的统一组织模式,允许更多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这不仅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而且为“虚假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

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毕业实习须在完成对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的学习后进行,因此,法学院(系)大多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但这一时间正好同毕业生考研、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甚至准备司法考试时间相冲突。许多同学往往利用实习的时间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甚至根本不去实习,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2.3 实习前及实习中业务指导不够

各法学院(系)在实习前的动员中偏重纪律上的要求而忽视业务上的提前指导,以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进行有效对接。此外,部分实习单位没有具体、深入的指导计划,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2.4 部分院(系)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管理

参加实习的学生往往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院(系)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然而,表面上的双重管理常常导致实质上的无人管理。此外,许多法学院(系)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效果测评体系。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经常是自己拿实习鉴定表找指导老师写评语和评分,以致实习成绩普遍偏高,几乎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都是“优”。

3 改进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当前中国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非是实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制于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其他制度条件的约束。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法学专业毕业实习非但不能弱化,还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强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1 明确毕业实习目标

为什么要实习,实习将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关系到毕业实习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是否到位,毕业实习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3.1.1 以培养法科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针对目前法科学生受到多方面挑战的现状,毕业实习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种法律人才应该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能从事各项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3.1.2 以培养法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

毕业实习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取、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法科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法学院系而言,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必要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才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这一教学环节。

3.3 建立科学、稳定的实习基地

进入怎样的单位实习,实习单位能提供什么样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是关系到实习质量和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笔者指导毕业实习的经验来看,基层人民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应当是毕业实习基地的首选。这是因为这两类机构受理的案件数量多、种类全,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尽量多的案件,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

此外,可以考虑将法律援助中心或其分支机构、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设在各法学院(系),这样既能缓解中国当前法律援助人员短缺的局面,也可以为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稳定的场所。

3.4 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

为取得毕业实习的理想效果,笔者建议将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期末~第7学期前4周,加上暑期共12周左右。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经过近3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毕业实习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第二,可以避开实习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等的时间冲突,使学生能够安心实习;第三,学生实习结束后,可以利用最后一个学年弥补原有知识的不足。此外,毕业实习应与不定期的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实习进行必要的准备。

3.5 加强实习宣传和实习前的指导培训

在学生实习前,各院(系)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工作计划外,还应加强毕业实习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兴趣。同时,还应当做好实习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包括聘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及优秀实习生详细介绍司法机关的工作特点、实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实习体会,帮助实习生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

3.6 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针对分散实习呈上升趋势的情况,院(系)应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与管理:第一,严格分散实习学生实习前的申请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实习;第二,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实习小组,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第三,召开实习中期经验交流大会,集中对前期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后期应注意的问题;第四,严格带队教师监管职责,杜绝双重管理带来的无人管理。

3.7 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

法学院(系)应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内容应当包括:①政治思想表现方面;②业务能力表现方面;③工作能力方面。以上3方面的细节内容由法学院(系)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充实。实习成绩的考核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老师、实习小组3种评定形式组成,并在三者之间确定不同的比重,优秀率应控制在实习总人数的30%以内。

3.8 做好实习总结工作

实习总结是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具体包括3个内容:①毕业实习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体会;②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③未来的打算,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笔者提倡在院(系)举行毕业实习总结大会,以起到鼓舞和激励低年级学生的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反思中国法学教育界20多年来毕业实习的理论和实践,为法学教学积极探求新的实践途径,必能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Introsp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Field Work of Law Science

Chen Kai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篇4

一、作毕业论文选题的一般思考

法学院学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在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指导硕士研究生合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和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确定研究的方向。例如有的学生愿意做抽象的民法研究工作,我给他确定民法总论的研究方向。为什么要给他确定这个方向,就是因为我对他的学习和研究很了解,他对民商法的基本问题都是很精通的,基础很好,尤其是处理具体问题,应用民商法的理论得心应手,这也使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这个同学是很有才气的,要研究一个一般的题目是很不成问题的。所以,选取民法总论这个方向给他,既有难度,他又是能够胜任的。还有一个同学,他的特点是修养很好,基础很好,个性是在哲学的层次上,有很敏感的感觉,也是很有前途的。而民法哲学这个题目是很难做的,几乎是一个新的领域,此刻没有多少人能把这个问题做得好。他有这个实力,那就让他做。应当说,在选取方向上,因为都是民商法专业,选取什么专业,只要结合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爱好,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选取具体的题目。

选题,就是选取什么样的专题确定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法律的问题资料极其繁杂,就是确定一个大的方向,里边的资料也是十分复杂的。比如说,我们选取物权法作为研究的方向,作一个20多万字的专著,不可能写《物权法论》。如果20万字写成一部《物权法论》,那就是普及的教材,而不是法学专著。湖南大学的屈茂辉教授是我们校园的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前,他寄给我一本《用益物权》,大概有40万字。这种著作,分量与资料是一致的。同样,如果选取侵权行为法作为研究方向,也只能选取一个具体的题目,比如特殊侵权行为啦,归责原则啦,构成要件啦,赔偿范围啦,等等。我欣赏王卫国教授的《第三次勃兴―过错职责原则》,就是专门研究过错职责原则的专著,一个归责原则写了20多万字。题目好,写的再好,就是一个出色的作品。民法总论的题目很多,能够做很多选取。我原先想过的有民事主体、民事职责、诉讼时效,等等。但是如果选取是《意思自治原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如果把这个题目做好了,不仅仅是成功的作品,而且对民商法的进步也是有推动作用的。本科生的选题就为宽泛,能够选取的问题很多,涉及到全部的法律问题,因此应当很好地斟酌,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

来就是有研究方向的,选题相对较为容易一些。

那么,法学院的学生做毕业论文进行选题,要注意几个问题呢

第一,选题要小。

正如刚才说的那样,选题必须要小。只有选题小,才能够在有限的论文字数的范围内,做最大程度的展开,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论述深度,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价值。例如,如果用20多万字的篇幅,整整写了一部侵权行为法,那就是本科的教材,而不是法学专著,各个问题都点到了,但是没有什么深度,没有学术上的价值。所以,写作毕业论文在选题上,更是这样。一篇论文,字数是有限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10000字左右,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30000字左右,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100000左右,篇幅都不大,容量并不多,如果没有很好的设计,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东西。按照一般的写作规则,学术论文通常要说清楚一个问题,大约要8000字,要把一个问题说得很透,大约要10000字以上。当然,也有几万字的论文,那样的论文,要资料很多,质量又要好(长文章能够看一看我写的《中国合同职责研究》和《动物人格权之否定》这两篇文章,前者发表在《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上,后者发表在《法学研究》第5期上),否则,修改会给你那么多的版面吗此刻一般作者写的文章,10000万字的文章就很难发表了。多数给你5000字左右的版面就不错了。要在5000字的篇幅中,写清楚一个问题,要有多好的文字功力,是能够想象的。为什么此刻

有人写文章没有人愿意看呢就是又瘦又小,干干巴巴的,没有嚼头,看了头就明白尾。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人愿意看。同样,毕业论文的题目也要选得小,在有限的文字中,尽力地展开,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文章才能够做好。

小要小得适当,与自己所要说的资料相适应。例如,要写一部20万字的“意思自治原则”,那就要下很多功夫,没有功夫,写不出来20多万字。但是,要选取大一点的,像“民法的基本原则研究”,要20万字,就仿佛差点意思了。文字不够,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很平,没有深度。自己要仔细斟酌一下,根据自己的题目,掌握的材料,要与论述的深度相一致,这样就很好了。选取毕业论文的题目,更要注意这些,题目就更要小,能够用万八千字说得很透。即使是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篇幅较大,但是题目也不能大。题目做大了,就做不到这一点了。有一个比较通俗的比方,就是刀越锋利,刀刃就越窄,好钢就集中在刀刃上了。写文章大概也是这样的道理。

第二,思路要宽。

题目小了,资料就要深。要想把文章写得深,只有思路宽,想的问题丰富、深远,历史的,现实的;横向的,纵向的;中国的,外国的;理论的,实践的;统统都要想到。

做一篇学位论文,上面这些问题都要思考到,思考得不周到,都会影响论文的质量。

当然,做不同的文章,要根据不同的资料对上述问题有所侧重。比如,写一篇法制史的文章,当然侧重的是历史的资料,但是要注重历史上的这种制度对现实的借鉴好处。写外国的东西,同样要注重研究对中国的借鉴好处。有一名研究生写的一篇论文,介绍的是美国的信托制度,历史到现实,说得很详细,说得也很好,但是没有写对中国的借鉴好处。这样,就仅仅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降低了文章的分量,充其量是将外国的制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我提的意见是,如果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研究信托制度对中国法律的借鉴好处,以及怎样借鉴,写得好,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

二、选题的主要方法

我在给一些研究生讲法学论文写作的时候,谈到具体的选题,都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经验,给他们介绍我的具体方法。下面我介绍自己应用最多的三种方法。

一是“夹空”法。

所谓“夹空”,其含义,就是选题尽量在理论的夹空中选取,在别人都没有选取过的空间当中选取。在此刻的理论研究中,超多发展的是边缘学科,最引人注目。而且研究边缘学科最容易取得成功。在传统的学科中,也有这种“边缘”的题目。比较形象地讲,就是挨近的两个问题都有人研究了,但是,在这两个题目中间,还能够发掘出一个既与两个题目有联系,又与两个问题不同的题目。这就是夹空中的题目。选取这样的题目,我以前说过,就像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一样,是包打胜仗的战术,是包打天下的题目。我在部队的时候学过军事学。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批判尽管批判,但打仗是十分管用的。它的核心,就是攻击一处敌人,首先要选取一个点,作为主要的攻击点,然后再选取至少一个或者更多的“面”来配合,辅助进攻。能够试想一下,一个人,一个军队,如果腹背同时受敌,那他就只有一个选取:“跑”。所以说,“一点两面”是打的击溃战,不是歼灭战,但是确实如林彪所说,是包打胜仗的诀窍。“夹空理论”也是包打胜仗的诀窍,应用于选题上,选得好,题目确定得好,文章就有了一半以上的成功率。

我在1987年写作《试论共同危险行为》这篇文章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确定的题目。在研究侵权行为法的时候,我找遍了所有的文章,发此刻中国大陆学者的论文和专著中,都没有写过这个问题。其原因是,前苏联的民商法学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视。而在大陆法系,这个问题几乎是一个常识。因为是在侵权行为法理论的夹空中的问题,我就参照大陆法系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写出来这篇文章,就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此刻,很多法院判这种案件,都是引用我的文章中的观点,做出判决。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中,确立了这个侵权行为制度,这是在我的研究之后,转成了司法实践的现实。这是我很得意的一个研究成果。这是比较大的题目。再说小的题目。在中国的侵权行为法中,没有人提到“霍夫曼计算法”和“莱布尼兹计算法”,到此刻,也只有在海商、海事案件的赔偿中,才应用这个规则。在二十年前,这两个概念还是十分陌生的,当时我问过很多人,都说不明白,甚至是大教授也不明白。我就想,既然这样,那这个问题肯定是一个夹空中的问题。我做了研究之后,写过几篇小文章,强烈要求在实践中采用。但是,这种国外的司法常识,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就

是得不到理解,到目前还没有在民法实践中采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写文章能够用这样的方法,选取专著的题目,也能够用这种方法。此刻的专著何其多,虽然精品不多,但是很多问题都有人论述到了。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选取最容易突破的题目,最好是没有人做过的,做起来,才有前途。写作毕业论文,根据自己的论文容量,选取夹空中的问题写作,是最成功的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选题,大家能够看一看我写的《侵害自由权及其民法救济》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我很满意的文章,在《法学研究》百期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优胜,得到这一荣誉。这一篇文章,就是对人身自由权及其保护的题目,是以前从没有人写过的。我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题目,并且把它做出来,能够说是成功的。这篇文章说的案件,就是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张莉莉案件,是一个典型的侵害人身自由权的案件。但是,在对这个案件进行讨论的时候,我的意见却没有人支持,最后以侵害名誉权的案由结案。这一点也说明了“名誉权是一个大破筐,什么难理解的问题都能够装”的这个结论。最近我在人民大学和耶鲁大学联合召开的名誉权保密权国际研讨会上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应当对名誉权开展一个瘦身运动”,就是要对名誉权进行减肥,使其名副其实。《侵害自由权及其民法救济》这篇文章,也是夹空理论的成果。

介绍一个选题资料,就是写作毕业论文是不是能够写人物。我们的法学毕业论文,一般都是论述制度,没有论述人物的。但是我想,写作一位学术人物,写出他的学术思想,也是很重要的选题。因此,我确定我的一位博士生,就写《佟柔民法思想研究》。我看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采用夹空法选题,基础是能够找出夹空。这就需要有学术的修养。没有很深的学术修养,找不出来夹空。因此,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搜集资料,掌握住研究防线的学术动态,才能够应用夹空理论选出自己的选题。

二是“综合法”。

我先介绍两种不适合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综合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综合论述,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自成一体。在每年结束的时候,总是有学者对某一类的问题进行综述,指出一年来,这门学问取得了哪些进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这是最典型的综合法的运用。还有,在一个讨论会上,对那些讨论的问题有哪些意见,各种意见的根据是什么,综述出来,也是很好的资料。但是这种选题方法,不适合做毕业论文,因为毕业论文不准许写综述的文章。

还有一种运用综合法选题的方法,就是对某一个问题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例如《某某问题三论》等,也是这种方法选题。这种选题方法,要对这个问题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对研究的这些问题有明确的意见,确有新意。要明白,采用这种方法选题,仅仅是吃别人的东西是不行的,那样的东西是没有深度的。要记住,任何文章,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选题,都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独特意见,那就宁可不写。类似于“三论”、“几论”这样的文章,也不能应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因为毕业论文要有一个主题,“三论”就有三个主题,“几论”就有几个主体,不贴合要求。

三是“超越”法。

在写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能够选取大家都论述过的题目,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超越前人所有的论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超越法”。

这种方法与“夹空法”正好相反。夹空法是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包打胜仗。超越法则是对大家都说过的东西,说出比别人更高明的意见,超越前人的议论。这种方法选题有其难处,这就是要在研究了全部、所有的同类著述以后,才能够做出这样文章来。因此,用这种方法选题,写作时下的功夫就要更深。没有实力,用这种方法选取题目,做起来很艰苦。但是,在此刻,我国学术界的法律研究是很深入的,绝大多数的题目都被别人做过,要选取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是很难的。大概在行政法和商法中,这样的题目还很多,但在传统民法、刑法中就很少见了。因此,在毕业论文选题中,超越法是经常用,当然也很难做好的一种方法。

运用超越法选题,首先要很好地看书,积累资料,掌握这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各家各派的学说观点,综合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超越各家各派的理论,自成一说,自成体系,别有新义。如果有这个潜力,就能够选取这个题目。此刻的积累资料掌握学术动态,方法简单多了,上网、GOOGL、百度,等等,一搜,有关的论文就出来了。不像我们那时候,天天蹲在图书馆,一张一张地记卡片,没有多少天的苦读,选不出来好的题目。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经常是运用这种方法来选取题目的。个性是选取做驳论的文章,更是要用这种方法,把要反驳的问题说透,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我有一个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是批判了这个学者,再批判那个学者,几种观点都批判完以后,至于自己是什么观点,他说:“那还没有想好。”我反对这样做学问。但是也有人主张这样的做法也是必要的,因为不破不立,先破了大家的观点,然后给别人立论就打下了基础。还有一位老师讲课,每次都是“某某说”不对,“某某说”不对,“某某说”也不对,“我的观点永久是折衷的意见”,即“折衷说”。这种说法也不值得提倡,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超越法的应用,但是是没有应用好而已。

应用这种方法选题,大家能够看一下我写的《论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这篇文章,发表在《法学研究》1995年的哪一期上,能够查一查。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超越法选题,对以往的这类学说都做了分析,提出了延伸保护的主张。从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够成就一篇较大的文章,因而就写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的制度中,选用的就是我的人身权延伸保护的理论。这也是我的一个很得意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有人在批评,但是,这种观点的认识,总还是比以前的一些说法有所进步。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取具有理论和实际好处的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要求选题立论正确、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文笔流畅,贴合规范的写作格式并同时到达必须的字数(5000字左右)。论文应是在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写出的、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性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应尊重导师,虚心学习,严谨为学,诚实为人。收集资料、占有材料均要实事求是,摘录要贴合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资料要注明来源。

论文选题基本原则

1、选取学科方向

学生能够在以下法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下选取论文的具体方向: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法律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国际法学(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等。

2、选题的原则

原则是“兴趣+知识+资料”,在选题时要充分思考需要和可能;选题具有好处,包括理论好处、实践好处。个性期望学生透过做论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必须的实际问题;所选取的题目能够为专科毕业论文所包容,避免题目过大。

3、选取题目

学生选题时:结合本人工作和生活实际、结合课程学习,选取感兴趣的题目。对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选取的论文选题,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篇5

宪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1、宪法概念新探

2、论宪法的特征

3、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4、论法治原则的实现途径

5、论宪法惯例

6、我国宪法性法律初探

7、论宪法的效力

8、论宪法的制裁性

9、论宪法关系

10、我国宪法关系初探

11、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12、论宪法的基本价值

13、论宪法的功能

14、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功能的再认识

15、论宪法与民主的关系

16、宪政与法治关系辨

17、宪政的要素及发展模式

18、宪政的中国语境

19、宪政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分析 20、宪政人权原则之当代演进

21、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

22、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

23、论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

24、宪法修改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25、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辨证分析

26、论宪法的实施

27、论宪法保障

28、宪法适用性研究

29、宪法诉讼制度初探

30、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31、宪法司法化研究

32、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略探

33、论违宪审查制度

34、试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

35、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

36、论香港基本法的解释权

37、论立法权的特点

38、论司法权的特点

39、论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40、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研究

41、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与限制原则

42、论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平衡

43、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44、论宪法基本权利的救济

45、论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

46、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

47、宪法基本权利效力问题研究

48、生命权研究

49、环境权入宪的理论探讨 50、论学生的宪法权利

51、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52、论平等权的宪法内涵

53、公民选举权利本质剖析

54、论被选举权

55、论表达自由

56、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人肉搜素”引发的法律思考

57、从网络暴力现象看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58、新闻自由的界限

59、言论自由与新闻立法 60、论网络言论自由权 61、结社自由与结社立法 62、妇女参政权研究 63、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64、论生存权

65、论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66、安乐死与宪法权利研究 67、论堕胎与宪法权利 68、论人格尊严的宪法保护 69、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70、论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 71、论宪法财产权 72、论公民的受教育权 73、论户籍制度改革与迁徙自由 74、公民受教育权研究 75、论诉权的宪法保障 76、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77、论加入两个人权公约对我国宪法的影响 78、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79、西方国家宪法保障制度比较研究 80、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 81、论法国总统制 82、弹劾制比较研究

法理学题目

1、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论我国的司法原则

3、法与人权的关系

4、论法与自由的关系

5、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研究

6、论法与道德的关系

7、论我国法律的信仰的培养

8、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9、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10、论法律至上

11、论司法独立原则

12、中国法治之道路初探

13、人权的司法保障

14、论立法的合宪性原则

15、论立法的民主性原则

16、自然法学派与社会主义法学的冲突与整合

17、论法治的基本内含

18、论法治的本土资源

19、论法的和谐价值

20、论“以和为贵”的法的价值

21、权力与权利关系研究

22、论习惯法

2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4、法的效率价值研究

25、论权利推定原则

26、判例法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研究

27、法的安定性

28、论我国法治的现代化

29、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30、论正义原则在法律中的体现

31、法律程序的意义

32、论法律原则的效力

33、论中国当代法律文化的培养与建设

34、“法不责众”的深层法理

35、论“恶法亦法”

36、论“恶法非法”在中国法制体制中的意义

37、论法律与宗教

38、论法在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39、论法律的全球化 40、论社会主义法治

41、论司法公正

42、论法的公开性

43、论法的程序价值

44、论法的社会物质生活本质

45、论法的社会作用

46、论法律概念在司法中的具体运用

47、论权利本位

48、论法律关系的客体

49、论法律移植的中国化

50、论法律的沉井与发展的历史规律

51、论法的继承

52、论法律职业道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53、论法的价值冲突

54、论法的秩序价值

55、论自由与秩序的冲突

法制史论文题目

1. 论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论《法经》 3. 论秦朝法制的得失 4. 论汉文景帝刑制改革

5. 论汉律关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的规定 6. 论“春秋决狱” 7. 论“十恶” 8. 论唐律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 9. 论唐朝的司法制度 10. 论唐朝的监察制度 11. 论宋朝法律的主要变化 12. 论明清的司法制度 13. 论明清的文字狱

14. 论封建法制对贵族官僚特权的维护 15. 论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规定

17.论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18. 评清末的预备立宪 19.论五刑的沿革

20.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21.论隋《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22.论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23.评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 24.论《唐律》的指导思想

25.论“商鞅变法”

26.论秦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27.从唐律的内容看中国法律儒家化 28.法家法治理论研究 29.论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 30.儒家法律思想评述. 3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32.试论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33.清末修律与礼法之争

34.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精神。35.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36.论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37.论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38. 论罗马私法的精神 39. 古印度种姓制度 40. 论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41. 罗马法的借鉴意义

42. 论教会法对西方法制的积极影响 43. 论伊斯兰法对现代穆斯林国家的影响 44. 论英国普通法系的形成 45. 论英国法对美国法的影响 46. 论法国法与德国法的关系 47.论陪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8.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与融合 49. 论日耳曼法对西欧法律的影响 50. 论东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

51. 法律移植与法制变迁的历史实践与理论 52.中日法制发展模式比较

刑法学(含犯罪学)论文题目

1.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对策 2.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3.论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对策 4.论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对策 5.论贪污贿赂犯罪的原因

6.论贪污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对策 7.论职务犯罪 8.论白领犯罪 9.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10.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11.论青少年犯罪被害与预防 12.论毒品犯罪

13.论女性被害人的权益保护与救济 14.论经济因素与犯罪

15.论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16.论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预防 17.论犯罪黑数的产生原因与对策 18.论社区预防

19.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与救济 20.论腐败型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21.论社区矫正

刑法学题目

1.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2.刑法溯及力问题研究

3.刑法解释研究

4、论刑法的时空效力

5、论犯罪构成理论

6.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7.刑事责任研究

8.论刑法上的行为

9.论不作为

10.持有型犯罪研究

11.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12.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13.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

14.单位犯罪研究

15.论犯罪故意

16.论犯罪过失

17.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18.论犯罪既遂

19.论犯罪预备

20.论犯罪未遂

21.论犯罪中止

22.论共同犯罪

23.实行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24.帮助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25.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26.论想象竞合犯

27.论法条竞合28.论结果加重犯

29.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研究

30、论转化犯

31、论吸收犯

32.正当防卫的条件研究

33.论特殊防卫权

34.紧急避险问题研究 35.安乐死问题研究

36、论死刑

37.罚金刑制度研究

38.刑罚裁量情节研究

39.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40.中外刑法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41.论立功

42.累犯制度比较研究

43.数罪并罚原则研究

44.减刑制度比较研究

45.假释制度比较研究

46.危害国家安全罪比较研究

47.玩忽职守罪研究

48.滥用职权罪研究

49、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50.交通肇事罪研究

51.走私罪研究

52.论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53.内幕交易罪研究

54.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研究

55.洗钱罪研究

56.集资诈骗罪研究

57.贷款诈骗罪研究

58.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59.保险诈骗罪研究

60.偷税罪研究

61.骗取出口退税罪研究 62、试论转化型抢劫罪 63.论医疗事故罪的认定 64、论交通肇事罪

65、论走私罪 66、论假冒商标犯罪 67、论重婚罪 68、论挪用公款罪

69、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70、论强奸罪

71、“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 72、论诬告陷害罪 73、论伪证罪 74、论抢劫罪 75、诈骗罪问题研究 76、论合同诈骗罪 77、论保险诈骗罪 78、论受贿罪 79、论侵占罪 80、论贪污罪 81、论非法拘禁罪 82、论绑架罪 83、论盗窃罪 84、论敲诈勒索罪 85、毒品犯罪研究 86、论行贿罪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控权论与我国行政法治问题研究 2.中国行政法从管理论到控权论的演变 3.论行政法的渊源 4.行政立法权研究 5.行政立法程序比较研究 6.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7.公务员法律地位研究 8.公务员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9.公务员权利的法律救济

10.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法律问题研究 11.授权立法思考 12.论我国行政立法体制 13.论中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 14.论行政立法的程序性控制

15.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法律地位 16.论行政自由裁量权 17.论诚信原则的行政法意义 18.论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意义

19.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关系探究 20.论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 21.行政应急原则研究 22.行政主体理论研究 23.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法地位 24.公务人理论研究 25.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26.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建设

27.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研究 28.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划分评析 29.特别权力关系研究 30.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 31.论无效行政行为

32.行政参与制度研究 33.行政许可价值与实证分析 34.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35.试述一事不再罚原则 36.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 37.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研究

38.罚缴分离制度研究 39.行政指导与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 40.论行政契约的性质和地位 41.公私法融合趋势下的行政合同 42.论行政检查的作用 43.行政协助与行政权配置研究 44.行政收费法律问题研究 45.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46.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 47.非强制行政研究 48.行政征收与行政补偿研究 49.行政不作为法律问题研究 50.行政程序法律价值分析

51.政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52.行政违法问题研究

53.行政责任研究 54.WTO与行政法治研究 55.行政纠纷的调解解决机制

56.行政复议中的和解与调解 57.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研究 58.公民权利保护与行政法治 59.公权力建设与行政法治 60.行政赔偿制度研究

61.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62.论行政不作为的赔偿责任 63.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发展

64.论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原则 65.论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原则 66.论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6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反思与重构 68.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 69.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变更权 70.行政诉讼中变更判决的运用 71.论行政公益诉讼 72.论行政公诉

73.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分析 74.试析行政诉讼中被告的认定 75.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 76.行政判例研究 77.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 78.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79.规章的行政诉讼地位研究

80.论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标准 81.论司法审查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82.行政诉讼中的审查对象研究 83.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84.行政诉讼判决种类研究 85.行政诉讼撤诉研究

86.行政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的冲突与协调 87.行政指导法律性质探析 88.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研究 89.论行政许可设定制度 90.论行政许可中的听证制度 91.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92.论中国行政立法的扩展与法律监控——以规章的地位变迁为主要考察对象 93、行政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和利益表达 94、行政立法程序基本问题试析

95、行政法学中“行政诉讼”与 “司法审查”的关系 96、论行政立法程序

97、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模式选择 98、城管执法工作法治化的基本路径

99、论高校管理权与相对人宪法公民权的张力 100、城市乞讨救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01、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招摇撞骗行为 102、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规制 103、论警察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 104、论治安拘留中的律师介入

105、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警察权力的规制 106、权力腐败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执法监督 107、消防行政即时强制研究

108、《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亮点与缺憾 109、行政检查性质的界定

110、论我国治安调解及制度完善

111、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2、消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初探

113、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治安管理职能的整合 114、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 115、《治安管理处罚法》若干基本问题析解 116、警察防卫权之思辨

117、完善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法律制度的构想 118、论《治安管理处罚法》之人权保障

119、《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特点及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120、警察执法权运作的最佳价值状态及其有效实现 121、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招摇撞骗行为 122、网络色情传播的法律控制初探

123、论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法律性质与法律责任 124、警察权程序控制问题探究 125、治安承包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 126、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正当程序 127、论传播淫秽物品淫秽信息的行为 128、《人民警察法》回避制度评析及完善 129、治安管理处罚中的程序问题分析

130、论比例原则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相关强制措施的适用

欧盟法论文题目

1.论欧洲法院的地位和作用

2.论欧盟法与成员国法的关系 3.论欧洲联盟缔结条约的权限

4.论欧盟与中国关系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5.从欧元看欧洲一体化的法律

6.论欧盟环境法在成员国内的执行

7.欧盟法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

8.论欧盟宪法对欧盟的影响 9.欧盟反倾销法对我国的影响

10.欧盟成员国对欧盟环境法的执行问题研究 国 际 法 论 文 题 目

1、论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2、论国际习惯法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3、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原则

4、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5、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7、“皮诺切特案”与相关的国际法问题

8、“保护的责任”及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9、从“保护的责任”看“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前景

10、国家主权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中的地位

11、论国际反恐与先发制人军事行动

12、论现代国际法上的集体安全制度

13、论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

14、论国家豁免制度

15、打击跨国犯罪国际法律制度的新发展

16、论“光华寮”案件

17、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问题研究

18、从伊拉克战争看国家自卫权的新发展

19、国际法上不加禁止行为的责任问题研究 20、论美国对伊动武的法律依据

21、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22、论领海的法律地位

23、论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对海洋法的发展

24、无害通过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研究

25、论海洋边界争端与国际海洋法的发展

26、中日东海争端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27、论航空法中的责任制度

28、论有关国际公约反对空中劫持的主要法律制度

29、论外层空间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30、论人权和国家主权的关系

31、中国人权问题研究

32、论人权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

33、关于难民问题的研究

34、国际人权保护与不干涉内政问题的研究

35、外国人地位问题研究

36、论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37、从国际法层面解读《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38、论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法律依据

39、条约与第三方的关系问题研究 40、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比较研究

41、从联合国的历程看联合国的功过是非

42、论国际组织决议的效力

43、论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

44、论联合国与区域组织的关系

45、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问题研究

46、论国际法院在和平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47、从国际秩序角度看联合国改革之争

48、论联合国改革与国际法的发展

49、论联合国的改革与国际法治的未来 50、联合国安理会运行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51、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

52、欧盟法相关问题研究

53、国际环境法相关问题研究

54、国际司法机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5、论国际法理论的创新

56、从国际法角度论台湾法律地位

57、论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制

58、庇护制度研究

59、对“台湾人民有权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的评析 60、从国际法角度看钓鱼岛之争 61、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问题研究 62、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与引渡问题 63、“洛克比空难案”的国际法问题 64、论大陆架划界中的公平原则 65、论外国军舰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 66、国际法院的改革问题研究 67、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研究

68、论“约定必须遵守”与“情势变迁”之间的关系 69、论航空法中的赔偿责任制度 70、论“条约必须遵守”

71、从国际法角度看日本驻沈阳领事馆的“闯馆案” 72、对日民间索赔法律问题研究 73、论中立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2 篇6

傅兆军

【摘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公司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及其局限性入手,分析了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现状,针对公司法人制度和立法的缺陷以及公司法人治理主体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原则。建议尽快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相关立法,实现公司的多元利益共同体理论模式,大力推行职工参与制度,允许银行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加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探索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公司 ;法人; 治理结构 ;产权结构①② 【目录】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及局限性。

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三、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引 言

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现代企业典型的组织形式。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其核心制度就是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组织结构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本文针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对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分析,以推动建立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及局限性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概况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是指由一套组织结构严密的自然人来治理公司而形成的组织结构体系。在现代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部分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共同组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法人财产的所有者---股东及其代理人董事会的关系;董事会与代理人---经理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两种法律关系:即公司委托董事管理与经营公司财产,董事由此取得对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权,以维护股东的利益。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董事会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造力为标准选择和任命适合于本公司的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并接受董事会监督①。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本位理论认为股东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直接控制权,董事会选择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再选择其他人员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①,然而股东本位原则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供给是日益丰富,知识、技术等“精神力量”正在各方面超过物质资本的力量而呈上升趋势。以物质资本为基础生产也随之转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活动。公司人才资本、资源及知识的积累是公司获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公司的成长及兴旺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如果忽视人才资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严重影响法人的发展。

第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大规模现代化股份公司不断涌现,加上证券市场的高度发达,公司股份的日益分散,使得众多大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逐渐从股东转到管理者手中。公如果仍然由股东会来控制整个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公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第三,民主的首要含义在于参与,在股东本位的公司里,只有那些拥有公司资本的人才有权利选举和被选举为公司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公司中从事财富创造的雇员被排除在公司民主和法人治理结构之外。这种民主既不利于提高雇员的劳动积极性,可能激化劳资冲突,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损害公司的组织效率。

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1、股东本位理念影响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机构的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衡关系,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范的,难以摆脱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东本位理念的不利影响,在实践中暴露了法律适用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在公司理论和公司立法中突出股东的主权地位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但是企业组织制度上并没有多少创新,甚至形成了僵化的体制;法人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当初立法者设定的模式或意图基本落空;企业依旧是“人治”,而非“法治”。使我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立法陷入困境。

2. 董事会存在的缺陷

第一,董事会的产生和运作不规范。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的经营决策由董事会决定,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一些公司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实际上董事就产生了。董事长的选举多是上级任命或选举之前与主管部门协商,董事的任命或解聘虽然也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因素,但实际上董事的产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多由政府机构指派。董事往往不敢或无独立行事的功能,失去了董事会应有的作用。

第二,董事会的构成不合理。如何有效地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最重要的取决于董事会的人员构成。董事应当具有本公司经营的专门知识和经验。理想董事人选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法律、财产和教育方面专家,我国公司董事大多是党政干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人员,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往往合一,董事会相当于管理委员会,所以我国董事会的职能主要是管理职能而不具有监督职能.董事长对内应是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开会的主席,对外代表公司。由于我国大多董事长成为事实上的委派,董事长兼任国有资产代表的身份,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更无法代表企业。

第三,在董事的任职资格方面,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董事是否必须是公司的股东,没做出规定。目前有许多股份公司的董事并不持有本公司的股份,缺少这样积极条件,他们很难真正履行忠实的善良管理者的义务,这与公司利益与董事个人利益缺乏内在利害一致性有关。

3.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不到位

监事会应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公司法第54条对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或者监事的职权作出详细规定,监事会均享有既监督公司财务,又监督公司业务的权力,监事还可以专列席董事会会议,监事会是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代表股东对董事、经理等经营管理者行为进行约束的常设机构,但是我国立法没能确立一种确保监事会监察权有效行使的法律保障机制,致使监事会的营运失去了可操作性。

第一,国目前由股东选举的监事,大多为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资产的代表,而非个人资产代表,监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效益缺乏一种内在的密切关注。而且监事的任职基本上为兼职。公司最高决策者和经营者与公司监事往往来自于同一出资单位,仍保留着残存的上下级关系,使得一些监事无法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而听命于董事会或董事长的安排和指挥。一些依法须履行职权,可见,监事会的监察权行使因此而大打折扣。

第二,监事会法定职权的行使因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而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我国《公司法》第26条虽然也规定了监事会对公司财务监察权,对董事、经理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权,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请求纠正权,以及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但对这样法定职权如何得以有效行使,立法并未提供充足的保障手段。同时,即使公司要对董事提起诉讼,公司法没有规定由监事对董事提起诉讼。这些均削弱了监事会应有的职能。

第三,因监事会行使监察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也使得监事会监察权的行使往往成为不可能。监事会监察权的行使主要针对的是公司的业务的财务,为此监事会在行使监察权时往往需要聘请律师、会计、审计师等参与具体工作,并需支付合理费用。由于公司对这些费用承担与支出未做出规定,所以实践中一些公司的董事或经营者,以资金紧张为由,拒绝支付该笔费用,使监事会的监察活动难以进行。

4.忽视职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在股东本位的公司理念基础上形成了公司体制中,公司利润的创造者是被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外的。尽管我国公司法从维护职工权益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权及民主监督权出发,规定了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但在现实情况下由公司或工会出面提名选举的职工监事,因其存在一种内部行政隶属关系或雇用关系。立法对职工监事因行使监察权可能受到利益侵害未给予任何应有的法律保障。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国情不符,职工的利益不能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内得到有效保护。公司资产固然重要,需要得到法律保护,但资产一旦失去劳动者的劳动及人力资本,它将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同时也无法有效利用职工能比较“廉价”地观察到经营者的行为而对其监控的有利条件。

5.对小股东的权益保护较弱

我国公司股权的绝对集中,使得对国有股权外的其他小股东保护较弱。股东是通过股东大会来行使对公司控制权的,而法律只规定“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这样大股东所占比重过高的公司,小股东因对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不感兴趣而不出席股东大会,使之形同虚设。我国这些传统的法律设计与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演进方向都存在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司立法和公司发展。表明了要对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

三、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由于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多方面的缺陷,给公司治理带来诸多严重的不良影响。如何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当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些有效经验,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则是我国当前法学研究和公司立法的一个重

лĐ ˎ Times New Roman

及其代理人董事会的关系;董事会与代理人---经理的关系,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等公司内部的组织关系,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要围绕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和以“激励、约束、制约”为中心来进行。目的是建立规范完整的职责主义管理体制;实现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决策的科学和民主②。

1.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从根本上突破我国公司产权结构的局限,彻底摒弃传统的股东联合体的公司理念,而代之以公司的多元利益共同体理论。具体而言,分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公司产权结构与公司法人制度不相适应。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公司在法律上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权利义务主体。其独立的人格必然要求公司须有自己的财产。公司的财产最初来源于出资者出资。出资者一旦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公司,便对其投入到公司的财产丧失了所有权,换得了股东权,出资者因此成为公司的股东。股东股权与公司法人所有权的关系体现了公司产权结构。而我国公司立法强调是,国家投入到公司中国有资产,其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和变化,而是仍然属于国家所有,公司法人只享有法人财产权,而不享有法人财产所有权。可见,理顺公司的产权关系,就是摆正国家股权和公司法人的财产权的关系③。

第二,所谓多元利益共同体是指公司是一个由股东、董事、经理、职工及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主体所结成共同体。以公司的多元利益主体理论为指导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仅是为了适应国际潮流发展的需要,更重要是为弥补我国现行公司立法的不足,这将有利于克服传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局限性。

2.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

由于我国公司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一个过程。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当前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制度

确立法人财产所有权制度,资产所有者只有对资产经营机构进行严格监管,才能确保所有者利益,资产经营的形式可以采取拆分或拍卖股权的方法,股权就可灵活转让,实现股权之间的转换和流通,推动股份的社会化、平等化转变,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通过资本纽带实现利益的连接,形成以财产为中心,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投资主体,促使相关利益主体关心自己的投资,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制约公司法人所有权,使其向符合股东利益的方向发展,第二,完善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构成。目前由于我国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内部董事占大多数,要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外部董事,以独立人的姿态参与公司事务(但独立董事原则不应享有企业股权或期权;可以给其高薪报酬,避免其在参与公司活动中失去公正性)。公司内部董事的构成应包括各方面利益代表在内,既要保证公司战略规划可行,又要体现我国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特点。

(2)强化董事会的责任。董事会要对全体股东负责,如果经过董事会的决议导致决策失误,董事会要负决策失误的责任。我国建立一种董事会与总经理相互制衡的机制,即总经理的地位、荣誉与企业成败密切相关,也与董事长及全体董事的前途、名誉紧密相连,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对选择总经理的成败负责,才感到有压力。

(3)我国公司立法以应对董事资格股份条件作出规定。要求董事自被选任时起一定时内必须个人持有一定数额的公司股份。这个规定,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利益方面强化董事对公司的关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资格股作为担任董事的质押品,如出现董事违反应尽责任与义务时,可将其资格股作为对公司的直接赔偿。

第三,保障公司监事会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为使监事会能有效行使监察职权,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组成及职能增加以下规定:

(1)增加对监事的身份资格限制性的规定。除监事会应有一定比例职工选举监事外,股东监事应占一定比例,而且监事会主席与公司董事长、经理不能出于同一股东单位。

(2)监事会在其成员中必须至少选任一名执行监事,由其履行日常监督职能;必须有精通业务、财务、法律人员。

(3)监事会有权对公司财务和业务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查,并有权要求经营者作出有关报告。对执行业务的董事、经理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行为的,监事会有权要求其停止并予以纠正,同时还有义务对此以书面形式向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出说明,若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或个别股东申请,监事会有权代表公司在法定期间内进行诉讼。

(4)我国公司立法应明确规定,监事会可根据需要聘请律师、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师等协助其审查和调查,由此而发行的费用应由公司承担。

第四,大力推进职工参与制度

随着股东的主权地位日益衰落,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雇员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趋增强,职工参与制度日益得到各国立法的认同与重视。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也是缓和劳资冲突以提高公司的组织效率需要。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应当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公司法人治理。④

(1)要发挥好职代会及工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公司职工整体利益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由于牵扯到职工自己切身利益企业内部可能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是正常的,也是企业必须加以解决的,因此需要有职代会、工会代表全体职工与公司领导人进行协调。

(2)应大力推行董事会、监事会的职工代表制。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是职工委派自己的代表,通过股东大会进入公司领导机构,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职工维护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体现。

第五,完善股东大会的运作规则。

在我国公司实践中,出现了股东大会形式化现象,这种形式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有些公司的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操纵控制,股东大会变成了“大股东大会”;有些股东依法请求公司董事会召集临时股东大会,但董事会拒绝召集,人民法院由于缺乏明确法律规定,又不肯责令公司董事会召集;由于小股东出席股东大会负担费高,致使股东大会出席者寥寥无几。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切实的落实。为确保股东大会运转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必要完善股东大会运作规则,内容主要如下:

(1)规定股东大会出席股东最低法定人数。《公司法》第106第2项规定:“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但未规定出席股东的最低法定人数。为预防大股东滥用资本多数的表决权,应就股东大会的不同目的事项规定相应的最低法定人数。

(2)降低股东行使临时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持股要件。《公司法》第102条规定行使该权利的股东须持有公司10%以上的股份。在资本规模巨大的公司中,该持股要件未免过苛刻,应将持股要件降低。股东在请求董事会召集临时股东大会未果时,有权向法院起诉。法院有权责令公司限期召集临时股东大会。

(3)为了防止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应在实际操作中依法建立限制表决权行使制度和累积投票制度。允许公司在其章程中对持有股份达到其总股本一定比例以上股东表决权的行使做出限制,股东在股东大会选举董事和监事时享有累积投票权⑤,以保障小股东将代表其利益和意志的代言人,选入董事会监事会。

(4)为避免大股东或董事会独占股东大会的提案权,使小股东关注问题在股东会上引起众股东重视,应赋予股东提案权。

第六,允许银行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在德国、日本,银行通常既是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同时又是最大的股东。银行通过与公司之间日常的财务联系使得银行容易得到有关公司经营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监控经营者的行为。我国通过债转股方式,商业银行将可成为公司的监控主体。但又出于控制金融风险保持银行贷款业务的稳定等多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禁止商业银行拥有公司的股票和实行银行与证券分离,结果形成了债权人与股东的分离,从而将商业银行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外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司融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所以,我国当前应适时地修改上述法律规则所形成的股权和债权分离的有关条款,使商业银行战略性持股得到法律许可,并让银行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致使商业银行等主要债权人的利益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内得到有效保护,这将是一种十分理智而又经济的选择⑦。

第七,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新三会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是指党委会、工会、职代会。通过公司制改造,新三会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主角,老三会的政治色彩逐淅淡化,似乎在管理中没有什么作用,但实际是,老三会成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新一会的领导班子中,在职权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这样老三会人员就在企业中起双重作用,原则是老三会成员不得以职权外的行为干涉新三会工作,企业也必须按《公司法》和《规定》认定董事会重大问题的统一决策、经理的经营管理、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避免出现多个决策中心⑧。

结 论

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就可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综合治理,要围绕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和以“激励、约束、制约”为中心来进行,建立规范完整的职责主义管理体制;实现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决策的科学和民主⑨。当然,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来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推动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进程。

注参考文献:

①崔勒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

②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③杜沔:《对公司制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思想》人文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④刘俊海《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的法学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股东权法律保护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⑤ 《公司法》第106条规定

⑥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⑦江平《公司法与商事企业的改革与完善》

(五),《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

⑧何应伟《试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对策》,《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

美国法学本科教育架构分析 篇7

一、法学教师体系

在美国, 法学院的教师是令人羡慕的工作, 地位非常高, 待遇极好, 年薪很高。美国大学教师的职称序列是: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 统称为教授。教授有全职教授和半职教授, 全职教授中达到一定年限及一定学术水平的可以任终身教授。全职教授不可兼任其他事情, 只能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教学服务工作;全职教授一般采用合同制聘任, 其聘任方式由教授组成教授会选录, 从德才方面认真考虑, 对教授的科研成果以质量要求, 而不以数量要求。半职教授一般是临时聘用, 大多数是来自实践中的律师、法官、检察官、政府官员等。法学院的全职教授每人基本上任课2至5门, 上课实行选教制方式, 即同样一门课分别在不同的时间, 由不同的教授来上。这样做, 一方面是为了照顾不同类型如全日制或半日制及不同时间能来上课的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创造竞争机制, 对教授形成一个压力和挑战, 学生选择讲得好的教授的课, 教授的课上得不好就会被冷场, 以此来提高教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授在完成授课任务外还有两个任务, 就是完成一定项目的科研工作和指导学院各中心的实习活动, 即教学服务工作。

在美国专门有两个供从事法学专业人员使用的电脑软件, 叫Lexis-Nexis和West Law, 前者是美国历年来各种政策、法令、法规、条例等法律的文件库, 后者是西方法律案例汇编, 这两个软件对于教授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培养体系

美国现行法学教育正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制、课程体系的。美国律师协会专门设立了一个法律教育委员会, 以规范全国的法律教育。因此, 美国各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技能训练以及考试、实习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化、规范化。

1. 入学要求及学位设置。

新生入学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已接受过四年的大学教育, 取得了学士学位;二是参加法学院的统一入学考试。学位设置主要是J·D (Jufis Doctor) , 还有LLM, SJD等。三年在籍, 修完规定的课程, 有的要求写学位论文 (如LLM) , 有的不要求写论文 (如J·D, 主要培养律师而非法学研究人员) 。

2. 课程设置。根据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课程设置, 每学年的

必修课和选修课为:第一学年, 必修课有代理法、财产法第一部、契约法、侵权行为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第二学年, 必修课有宪法、行政法、税法、商法、公司法第一部、信托法、会计法 (选六门) , 选修课有美国法制史、大陆法概论、苏联法与美国法比较、法理学、法律形成之过程论、立法学、联合国法 (选一门) 。第三学年, 必修课是财产法第二部, 选修课有海商法、反托拉斯法、团体交涉法、冲突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第二部、债权法、家族法、衡平法的救济、证据法、联邦法院及联邦组织、关于私企业的公的规制法、保险法、国际法、对国投资的国际性保护、劳动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关系法、国外事业活动上的法律问题、世界秩序发展中的诸问题、不动产交易法、恢复原状法、证券交易调整关系法、州以及地方政府法、公判实务的诸问题 (24门中任选5门) 。美国各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一年级均为必修课, 二、三年级有大量的选修课。各法学院还专门开设律师应用技巧类课程, 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一些特色课程, 举办各类讲座, 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

3. 教学程序及手段。

美国当代的法律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在教学程序上, 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两个步骤。 (1) 每次课前, 教师必须预先指定学生阅读若干参考材料 (主要是以往的判例) 及将要讨论的法律问题, 课前准备 (阅读)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学生须投入相当多的时间; (2)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引导作用, 启发学生理解隐含在判例中的法律基本概念和原则, 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这种“判例教学法”是由前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于1870年倡导的, 他废除了整堂都由老师讲授, 学生被动地听、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法, 而改为就学生已阅读的判例, 老师换情形 (假定不同条件) 提问, 学生回答, 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4. 培养目标 (或标准) 。

美国法律教育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律师, 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无不强调法律知识与专业技巧的紧密结合, 致力于启发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十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1) 解决问题; (2) 法律分析和推理; (3) 法律研究; (4) 实际调查; (5) 通讯联络; (6) 答询客户; (7) 谈判; (8) 诉讼与其他解决纠纷程序; (9) 法律工作的安排组织; (10) 认识和解决道德难题。

上一篇:北厍中学2006--07第一学期德育总结下一篇:大学体育网球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