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说课稿(共7篇)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篇1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 1、 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雪花状)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点击鼠标)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点击)因为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1-2]、[实验1-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供背景资料]:(点击鼠标)
1、 木炭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放出热量可以用来供热、做饭。蜡烛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发光可以用来照明,它们反应掉的那一部分物质各生成了什么?如何验证?
2、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现象相同吗?注意观察?
[提供]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药品:木炭、蜡烛、石灰水、氧气
(一)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配合。
(点击鼠标)[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2)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
(点击鼠标)[小结]:教师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成功的经验总结
(2)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3)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二)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点击鼠标)
1、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 ①发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发白光、放出热量 ②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实验1-3][实验1-4]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并且对实验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3、[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点击鼠标)
活动与探索: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
3)、下面的图示对你有没有帮助,猜想一下瓶中火柴棍和水有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点击鼠标)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③有黑色固体生成
结论: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总结:
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
4、[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点击鼠标)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 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点击鼠标)
活动与探索:
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实验?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击鼠标)
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①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③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结论: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为了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点击鼠标)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求各组再讨论,再发言,经过反复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点击鼠标)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分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
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
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
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
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
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
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
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知识竞赛:(点击鼠标)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开始同学抢答都很积极,由于不假思索而答错扣分后,学生变的谨慎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各组分数有升有降,学生情绪起伏不定。同时各组同学又紧密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精神。竞赛题量较大,内容具体,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性质”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观察操作、合作探究、感悟发现为学习主要方式, 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不仅是对已学的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与深化, 而且为以后将要学习的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另外, 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因此, 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直观的认识, 但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 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可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 确立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的思想,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5. 教材的处理
按教材编排, 平行四边形性质共分5课时完成, 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第一课时重点是安排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所有性质, 并初步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样安排, 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 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辅助教学,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 揭示主题
问题一:同学们, 你们留意观察过我们教学楼前的两个花坛吗?它们是由一些什么样的图形组成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 可能回答是平行四边形、菱形、四边形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直观上看是平行四边形构成的。
问题二:房屋装修, 想换掉旧的瓷砖, 需要预算一下用料情况。聪明的瓦工说, 平行四边形有一种对称的美, 只要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就能知道其他三个角的度数, 测量出一组邻边长, 便能计算出周长, 这样根据瓷砖的尺寸就可以预算了。这是为什么?告诉学生, 学习完本节课就能明白解决问题的道理。出示课题。
这样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同时把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到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上来, 为下一步的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
2. 实践探究, 感悟新知
本环节设置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拼一拼。你能利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留意观察。请同学们把拼出的6种不同的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活动二:看一看。观察拼出的特殊四边形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对黑板上的图形进行识别, 让学生体验类比的教学思维。
活动三:画一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它有哪些基本元素。教师示范画图, 结合图形介绍对边、对角、对角线及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 规范学生的几何语言。教师强调定义的两方面作用。
通过拼图、看图、画图游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探究过程, 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避免概念教学的机械记忆。同时,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相关元素也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 为介绍图形性质作了有利铺垫。
3. 大胆猜测, 探究新知
首先, 教师展示模型, 让学生仔细观察, 大胆猜测, 对边、对角、对角线大小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积极思维的能力。其次, 学生利用模型, 采用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的方法, 初步验证猜测的结论。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以合作身份参与并适当予以指导。鼓励学生探究方式、结果表示方法的多样化, 并填写实验报告。第三, 学生展示实验过程、结果, 教师引导按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 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学生相互交流, 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然后请大家思考,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 教师小结。
本环节注重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有机结合。把几何论证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 使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自觉说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4. 开放训练, 深化新知
例1:平行四边形ABCD中∠A比∠B大40度, AB=8, 周长等于24。从这些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把“周长等于24”改为“对角线AC、BD交于点O, △AOB的周长为24”求AC、BD的和是多少?本环节打破讲解书上例题的传统, 自己设计开放题作为例1, 有利于充分运用已学的性质, 加强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例2:解决课前提出的实际问题。你现在知道它是怎么计算的吗?依据是什么?回扣导言, 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5. 分层作业形成技能
A类练习:
(1) △ABC中, 已知∠A=50°, 则∠B= () , ∠C= () , ∠D= () 。
(2) △ABC中, 已知∠A+∠C=200°, 则∠A= () , ∠B= () 。
(3) △ABC中, AB=3, BC=5, 则△ABC的周长为 () 。
(4) △ABC中, AC、BD相交于点O, AC=10, BD=8, △AOB的周长为16, 则AB= () 。
B类练习:
(1) 试一试, 把一根平放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纸条固定在对角线的交点处, 然后拨动纸条, 观察几次拨动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这样动态的思维场景中观察、分析、归纳、推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2) 已知平面内三点A、B、C, 是否存在点D, 使得这四个点顺次联结构成平行四边形, 如果存在, 作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分层训练的教学原则, 同时为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做好铺垫。做到既着眼学生的共同发展, 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6. 反思小节, 启迪升华
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便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1) 通过探究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结论?
(2) 总结解决四边形的问题的方法, 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3) 在应用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 板书设计 (图略)
五、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3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评课稿 篇4
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学校的年轻教师都要上一节校级的亮相课,我们理化组的张欢老师作为新教师也参加了这项活动。在陆艳老师的帮助下,张欢老师通过精心准备,上了一节成功的亮相课,在全校老师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为我们理化组争了光彩。下面是我们组对张欢老师的评课记录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张欢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氧气与碳铁等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为一名新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流畅,普通话标准,能自然大方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讲解内容的同时,能很好的向学生演示实验,更形象直观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具有青春朝气蓬勃的气息,能很好的和学生达成一片,更好的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要进步的地方 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存在问题也是必然的。在课堂上,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要让大部分的学生能很好的直观的看到实验的现象,然后学生来总结实验结果,不要过早的告诉学生实验结果。
一、课的亮点
本次会课有以下主要优点
1、各种教学媒体功能得到发挥,张欢老师能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合理使用,发挥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特别难能可贵的板书也非常详细。
2、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得到体现
主要表现为 (1)以“驱动性问题”引领课堂,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化学知识的价值;(2)问题开放合理,结构完整,如有关氧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教学问题设计等。
二、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 (1)教学语言的学科性弱化,非学科教学语言增多;(2)教师讲得过多。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神奇的氧气》,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然后由物质的性质推导出物质的用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合理的情景安排不仅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涌入了两纲教育,合符二轻课改的精神。
亮点二 教师能够对演示实验——进行演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这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 在碳和氧气的反应不充分反应中,生成一氧化碳的讲解中注重引入生活中的例子,煤气中毒事件,并用图片展示出严重的后果,从而使安全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有点紧张,教态不太自然;讲得不够流畅,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是一堂新教师的亮相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知识点都能落实到位,而且张老师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课中教师和学生合作做了几个演示实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主动有效,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堂课气氛活跃,达到了预定效果。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比较、归纳、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大量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归纳总结。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且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2):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利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在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即教学例
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
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设计了如下四个的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运用,反思总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同一件物品在不同超市价格标示方法不同,让学生根据信息猜测哪里卖的贵,从而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米尺投影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大小
(2)学生观察米尺图,(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思考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安排例2教学。教学例2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完整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板书: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一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重点,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
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三)巩固深化、应用结论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4.08=4.080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化简和改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课件出示)改写和化简小数时应注意:
1)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
2)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0”;
3)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出示“找朋友”练习题,要求把价格相同的物品连在一起。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此时可以呼应课始,揭示奥秘:两超市货物价格是一样的,标价为2.50元,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是为了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货物是几元几角几分。
(四)反思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篇6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解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能力目标: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探索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适时引导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知识迁移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以旧知识导入,创设简单的情境、简单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准确地定位了教学的起点,顺利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去学习。从而也自然的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本环节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自主学习独立反馈
自学课本第41页,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因为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学掌握,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2.4:1.6=60:40,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探讨比例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再选几个比例式验证一下。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完善;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环节:多层练习,强化感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第一类基础练习题,目的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是为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第二类是拓展题这是比例基本性质逆向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结合了我的市级课题《课堂多元化反思的实践与研究》的理念。
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体验成功
我会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所呈现的知识点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七、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比例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体验意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及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并且喜欢学习数学。
(3)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具备一定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实践探究法为主,提问法和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5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不同长宽比的故事书、科学书,请学生根据书本下方的长宽比数据写出比例,顺势揭题。
(二)交流讨论,探求新知(20分钟)
1、教师讲授,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多媒体课件出示比例:2、4:1、6=60:40,然后向学生讲解: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向。
2、小组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能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吗?”,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这就是比例的性质。
3、同桌交流,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字母表示形式
思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三)巩固提升,深化知识(7分钟)
基础题:判断课件显现的数据中哪组可以组成比例。
提高题:根据乘法算式:2*4=1*8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5分钟)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我将布置以下两项作业:
1、分层作业
2、实践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 = 60 : 40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写成分数形式:2、4/1、6=60/40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ad=cd或cd=ad
图文搜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4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2—34页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俩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5、练习,p33的做一做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8×12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明了的数学式子反应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两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4《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解比例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二、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了“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观察分析、猜测验证、运用迁移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
立足于学生的学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四)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2:163/4:1/85、4:2、710:6(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师:接下来选取其中的两个比,求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那你能不能从中任选两个相同的比把它组成等式呢?”然后学生汇报。最后师生总结比例的意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板书)(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观察、求比值等方式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辨析比和比例师:1:2是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1:2是比例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主去辨析新知与旧知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问题的启动,使学生展开了更丰富的比例应用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师: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这一环节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自学课本41页,并汇报交流说出黑板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2、进行验证,确定性质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动手计算。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另选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生形象的看到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师: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经过验证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第2题是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地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学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大方,体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展示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第41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51页练习六中的第1、2、3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生在单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上没有多少困难,但是比和比例的意义容易混淆,基于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引入上我直接提示课题,引起生对学过的比的知识的回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比的基本性质,让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种情景下,用出示例1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告诉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来判断,为巩固练习一作一个铺垫提示。
(三)课堂活动
书上第50页,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改变了书中“任意抽出4张”的要求为“任意选出4个数字组成比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比例,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1)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2)练习中的第3题,这儿的设计意图应该是: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为下节课 “解比例”作准备。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2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学生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二、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重点)
教学设计三环节
二、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活动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活动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兔博士网站中提供的关于国旗通用的五种规格:
(1)长288cm,宽192cm;
(2)长240cm,宽160cm;
(3)长192cm,宽128cm;
(4)长144cm,宽96cm;
(5)长9 6cm,宽6 4cm;
请你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计算一下它们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小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写成一个等式,像这样
240:160=144:96
240/160=144/96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总结归纳比例的概念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交流:
试着把上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内项积=外项积
师生共同总结:
基础练习一: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
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3)8:6和1/6:3/4
(4)3/10:1/4和6/25:1/5
基础练习二:
上午10时整,在空地上直立了6根不同长度的竹竿。测得这些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如下表:
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
3
2.5
2
1.5
1
0.5
影子长度(米)
6
5
4
3
2
1
竹竿高度(米)
(1)写出竹竿高度以与影子长度的比,填在上表中。
(2)根据上面的结果写出三个比例。
拓展练习:
试着利用8的四个因数组成四个比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3:2=( ): 6
( ):12=2:6
课后反思,教学相长:
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二、是对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是灵活驾驭课堂的即时生成,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积=外项积
板书: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0.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篇7
关键词:氧气性质初中学生学习能力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具体事物及变化的典型事例。氧气性质的教学,看起来简单,其实实验多、现象多、知识点多等,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及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氧气性质的教学,谈谈如何着手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认识能力的培养
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自认为这是全面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开端,如何学习,首先得培养学生的认识。面对本节内容,引领学生知道,将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即氧气的性质。其中氧气的性质是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氧气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所做的实验条件是什么,实验操作要领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中需要观察什么,这个实验的装置及图示结构怎么样,化学反应怎样表达等,学习时要让学生有较清晰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后达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即便学了得到的知识仍将是渺茫的。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非常之多,无论是演示还是分组实验,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仅如此,很多实验还要求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基本步骤、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等。这些方面,氧气性质的教学,是比较典型的课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基本操作,即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是怎样取用仪器、药品的,药品的取量一般多少,实验时是如何操作的,比如在燃烧匙上是怎样放置药品的,将放有药品的燃烧匙伸进氧气的集气瓶内的快慢程度怎么样等,都要细心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观察。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观察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是化学实验中观察的重点内容。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取用的是什么药品与氧气反应?观察不同药品与氧气的实验中,能否燃烧(即能否反应)?是否发光、发热?燃烧的程度是否剧烈?燃烧发出的火焰是什么颜色?生成物是否有气味?生成物是什么样的状态、颜色等,这些都是观察中的要点。
三、表达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表达,都必须抓住要点,否则将含混不清。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实验多,现象多,通常要求描述现象时,应给学生强调指出须弄清不同情形,突出关键词句,有对比的还得突出明显异同。为了让学生模仿和更明朗地表达实验现象,可将木炭的燃烧作为实验现象描述的范例。即:木炭在空气里燃烧,发出红光,放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更旺(剧烈),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向学生口头描述时,对“在空气里、在氧气里、更旺、发出、放出、生成、使、变”等关键词句,加重语气,突出强调。对其余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老师评正,最后要求学生再书面表达。对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木炭跟氧气燃烧为例,主要通过板书,着重强调“反应物、生成物、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地进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引导学生领悟掌握。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常出现事实而非,阴差阳错,掌握不牢,往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勤动脑思考,而采用简单机械地死记硬背所致。面对这样的情形,结合氧气性质的教学及实验,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氧气性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及不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疑问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有所思,但又说不出其原因,急于知道的基础上,逐一向学生讲解、引导,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效果将大大提高。例如,1)通过第一组的实验,可让学生思考弄清:a、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燃烧是跟什么起了化学反应?b、木炭燃烧,说明反应的条件是什么?c、为什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 这是因为木炭跟含氧多与少的情况下反应,剧烈程度不同而也。d、燃烧生成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为什么?都能,说明生成物是同一气体。2)对其余的几个实验,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弄清:a、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b、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c、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细铁丝并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先在瓶底放一层细沙或少量水等?为什么铁丝在空气里不易燃烧而在氧气里能剧烈燃烧等?3)课文所学的木炭、铁丝、蜡烛的燃烧,引导学生弄清:a、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跟什么发生了化学反应?b、这类反应属于什么反应?c、提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没有?其氧化反应的概念是什么等?
五、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学习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实验探究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操作都尤为重要。在氧气性质及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时要了解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有什么?实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有部分学生,在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时,当拿着仪器、药品等,手在不断地颤抖,心在乱跳等,总推做不来或不想做,因而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实验操作,细心指导。例如将木炭、铁丝的燃烧作为演示实验,边操作边讲解要领,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蜡烛的燃烧,可放心大胆地抽学生上台操作,其余的观察,然后老师评正,必要时可抽另外的同学操作或老师演示。
六、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理解记忆,如何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可通过小结,以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能取得较大收获。例如:表格1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有看、有思、有动,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激发兴趣,调动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既能拓宽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各种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推荐阅读:
《氧气的化学性质》优秀说课稿05-19
氧气性质08-05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11-06
《商的不变性质》说课稿09-05
浓硫酸的性质说课稿05-30
微粒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0-24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05-19
人教版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2-23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说课稿12-30
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说课稿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