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不能寐人生感悟

2025-01-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夜中不能寐人生感悟(共2篇)

夜中不能寐人生感悟 篇1

夜中不能寐人生感悟

近一年,活得越来越不得已,甚至丢失了属于自己的时空。

回来,多少畅快些,即便如今在这余热未消的子夜难眠也无所谓。珍惜这样安静地躺在夜里,聆听一切灵魂的声息,更妙的是,有那倾泻而下的月光的眷顾。

好久,没有这么平静地与那月儿遥相对望,没有如此干净的心。

但为什么,沐浴着如此清澈的月光,心却丝丝抽痛呢?因为也写诗么,因为这如诗的月色叫人思念么,或许的确是因为两个世纪之前的他了。

有意识地去认知他,读懂他,却害了悲伤。是希望能成为他所说的,月亮背后的精灵的,不接受俗世的隆恩。

或许有一天,能够实现对他的诺言,然而,又能否做到,如他一般,天地间唯一自在的云雀,即便在西风里,也用如歌的诗篇去赞颂。

那个有月色的夜晚,海洋捕食了一艘小船,也将雪莱的全部湮埋。他的.魂魄却升上了天空,散布在每个呼吸的空气里,消融在每道月光的线条中。

当那光线照耀到我这颗为他悲伤的心,道道生痛。

不去想,总是天妒英才,至少还有那些字句,留给了我,几世轮回后的挚友,去体会,去怀伤。

然而,在我的注视下,那月色却愈朦胧,这个世界都不真实,看不仔细。

恰似这侵袭而来的淡淡睡意。

恍然间窜出一个联想,这月色,那禅情,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曰:无常即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佛亦曰:人须放下,才能得到自由。

如此,应是方可达般若之境。

转身,将那片剔透弃置背后,闭眼,看见民国乱世的翩翩公子,看见上乘佛门的得道贤僧,看见一轮明月李叔同。

我信缘,不信佛。

他们说,缘信佛,不信我。

也罢,谁叫那佛法,那禅境,如此不可触碰,又如此使人倾心。

我不拜佛,但或许开始相信。

我不皈依,但遁入空门。

我超度,但尘世看尽。

我虔诚,只为换一段缘。

侧脸,月儿又明朗,不知要过多少时日,才再有机会来看望这月亮。

今年中秋,至少是回不来。

或许会有那样一片夜空可以安置今晚这般的月光。

听得到所有生灵睡熟的气息。

此刻,我却想起舞,伴着那律动的光。

想必已是凌晨吧。

这样久违了的不寐的夜晚。

下一次碰到是什么时候,无从知晓。

最终,到底是睡着。

夜晚的一切重演,在酣梦中。

文/胡王骏雄

夜中不能寐人生感悟 篇2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五)

在魏晋之前, 自然存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并不重要。例如, 《诗经》中的自然景物只是比兴的引子;《楚辞》则以自然景物为寄托的手段;汉赋中, 自然景色淹没于堆砌的辞藻里, 毫无生气。在这些古代经典里, 充溢着强烈的主体意识, 自然只是个陪衬。自然存在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中国古代诗人关注的对象, 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窒息的一段日子里, 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然山水。他们把大量的情绪情感倾泻于山水之中, 于是就有了阮籍, 陶渊明, 谢灵运等直面山水的诗人。

在他们的诗中被诗人们唤醒的山水成为富含着自然信息, 独立于世俗社会的精神空间;诗人则以其人格, 性情, 思想理念构成了与之相对的, 充满人世情怀的另一个精神空间。这是近千年的诗歌史中所未曾出现的, 两个世界之间的靠拢, 交流乃至融合。同时这也是个渐进的过程, 其间留下了一条条富于个性, 充满苦难的精神痕迹。在这方面陶渊明和阮籍是两个不同的个案。他们以各不相同的自然观走向了自然存在, 并在他们的诗中留下了迥然不同的精神记录。下面我们以上述两首诗歌为例, 进行分析说明。

首先来看阮籍的《咏怀·夜中不能寐》。阮籍是魏正始时期的诗人。当时, 司马氏在与曹氏的斗争中获胜后,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面用刀, 一面用“名教”对士人阶层进行精神和生命的双重屠杀。在这样的社会中, 阮籍一方面只能靠不问世事来保全身家性命;但另一方面, 他却不忍苟活, 便以率真甚至狂怪的行为来对抗“名教”的虚伪。为此他饱受外冷内热的心灵之苦。《晋书》中记载, 他时常“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 则恸哭而返。”这首“咏怀”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白天用超然的冷眼旁观人世的阮籍, 夜晚却不能安枕, 于是抚琴抒怀。琴声里有孤独, 痛苦, 无奈与失望, 在无人的深夜, 他唤醒的是自然, 那琴声似乎要在其中寻找知音。但他的诗中, 自然世界却是冷漠的, 如同他有名的“青白眼”。“风”是凉的;帏账上镜子般明亮的“月”也同他保持着漠然的距离。“孤鸿”和“翔鸟”似乎是在响应他的琴声, 但它们的聒噪, 只不过是他凄凉的琴声的回音。阮籍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晚上所投射出的真实的情怀, 并没有在自然的空间里得到抒放和缓解, 最后, 像那没有着落的琴声一样, 阮籍和他的痛苦在周遭的世界转了一圈, 又回到了“坐起”之前的精神世界中, 变得愈加孤独和痛苦。

阮籍以及与之相似的谢灵运一样, 热切地扑向自然的怀抱, 但面对自然时, 却依然怀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把自然当做一个巨大的容器, 来承载自己所有的苦难, 却没有赋予这些物以生命的热力。所以, 诗中的自然是独立的, 同时, 也是冷漠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单向的, 最终, 这些声音只能在死寂的山水中变成单调的回声, 使痛苦变得更加痛苦, 孤独变得更加孤独。

陶渊明是晋末的诗人。这是一个较正始时期平和, 但同样没有希望的年代。门阀世族垄断了所有高官厚禄, 陶渊明这样的中小地主毫无出路。于是, 四十岁时他决定辞官, 永归田园。《饮酒》就写于这个时期。这首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陶渊明这个主体和由南山, 飞鸟, 菊花组成的自然世界;以及它们之间进行着的丰富而深刻的对话。这一切来源于陶渊明关注自然的方式, 即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分子, 与之进行平等的, 两个主体间的对话。这是他“心远”的基础。“采菊”两句正是这一态度的具象化。在“见”的瞬间, 陶渊明与南山所代表的人与自然这两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交融于一体;南山所体现的自然万物自在与超然的本质, 此时与陶渊明在采菊中所表现的自在独立的人格, 旷达率性的人生观, 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相互吐纳, 相互映照。如同庄周梦蝶, 南山与陶渊明此刻已不辩你我, 物我两忘了。这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界”。

这种对话是充满生机和喜悦的。山中的雾霭, 暮归的飞鸟都因那个瞬间而变得祥和美妙, 成为他自在安适的精神体验的外化。这是两个世界的共鸣与合唱, 其中的真谛当然难以言传。诗的最后两句固然有些玄学味道, 但其中更多的还是那种真挚喜悦之情。

同阮籍相比, 陶渊明无疑是幸福的, 这来自于他生动的富于生命感的自然观。所以有人说, 陶渊明是六朝中在自救之途上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他借个体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一致而找到了使心灵世界保持张力平衡的方式。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历史发展中, 阮籍和陶渊明是两个重要的诗人。他们以不同的生命姿态走向自然, 表现出了不同的自然观——一个虽正视自然, 却视之为工具;一个则真正赋予自然以生命, 用对话的方式来观照自然。就个体来说其结果当然不同。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他们在对自然的观照中, 却获得了相同的结果: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 他们都自觉地扣醒了自然世界这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并从两个不同层面张扬了人的尊严。一个陶然而刚健;一个高贵而痛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的自觉” (鲁迅语) 。人与自然对话, 这条由阮籍, 陶渊明以及诸多魏晋六朝诗人所开创的道路, 其实可以一直延伸到六百年后的盛唐, 那里满纸淋漓山水, 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和由此营造起的盛唐气象, 与阮、陶等人的精神基奠不无关系。

摘要:山水诗在魏晋时期已经蔚为大观。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和阮籍的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 从中梳理出了在这个人与自然的对话过程中, 魏晋诗人所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陶然而刚健与高贵而痛苦。并认为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基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做好党支部书记讲话稿下一篇:鸟儿飞翔改为拟人句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