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有感(精选9篇)
读白鹿原有感 篇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毛泽东概论读书心得
《白鹿原》读后感
班级:
姓名:刘海聪
学号:
11-02541101020226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读白鹿原有感
看过电影《白鹿原》之后,才知道它的作者是陈忠实,感觉不错,所以又耐着性子把小说又看了一遍。这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细腻地写出了农村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再加上大革命,日寇入侵,家仇国恨,更让文章有惊心动魄之感。
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让白家人心里有了阴影和晦气。活在今天的白鹿村的老者平静地说,这个村子的住户永远超不过二百,人口冒不过一千,如果超出便有灾祸降临。这种说法使村民们对未知有深深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村民们那种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和无知的可怕。
村子里传说有一年二伏天降流火,大如铜盆小如豆粒的火团火球倾泻下来,房屋焚为灰烬;人和牛马猪羊犬全被烧焦,无法搭救无计逃遁自然无一幸免;祠堂里的神轴和椽子檩条又一齐化为灰烬。这个传说给小说又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至于那些蝗虫成精,瘟疫弥漫那些传说就更多不胜数了。
直到白嘉轩从山里娶回来了第七个老婆吴仙草,同时也带来了罂粟种子。婚后随着吴仙草给白家生了两个儿子和由罂粟引种成功骤然而起的财源兴旺,白家人心头的阴影和晦气彻底扫除。
白鹿原的名字由村子里一位有思想的族长而来。白鹿原原来的名字是侯家村,同时也决定换姓。侯家老兄弟两个要占尽白鹿的全部吉祥,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至今。改名换姓这个事也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有个好领导的重要性。
白灵渴望念书,白嘉轩反对,白灵以死相逼这件事也值得一提。这件事反映了当时村民们认为女人只管女红,生孩子,打理家的那种思想。同时也让我懂得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小说中白灵和鹿兆鹏之间那种懵懂的情愫,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少男少女单纯的感情。
后来发生了一场异常的的年馑。村民们饱受饥饿,饥饿是旱灾造成的。白嘉轩率村民求雨雨不降,当这场年馑刚刚注定要来的先一年初冬,饿殍堆积,白孝
文在分家之后,饥饿难忍之下卖掉了土地,毒瘾的逼迫下又卖掉了房屋,终于沦为乞丐。这体现了封建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和被迫下人们的沉沦。
白灵激进的行为使她很快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就在此时她与鹿兆鹏发生了感情,当鹿兆海来哥的住宅接嫂子时却发现是已怀孕的白灵!白灵在兆海的掩护下逃到了南梁根据地,然而在肃清运动中,被活埋了。这体现了在大革命时期那些激进人士不畏死亡的精神。
小说中人物性格各具特色,又都有不同的命运。《白鹿原》这本小说向我们活现了一个平原,向我们再现了一个村庄的生活。
读白鹿原有感 篇2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3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白鹿原》有感 篇4
白鹿原五十年兴衰,国家五十年浩荡被陈忠实老先生汇聚一起,真正洞察世事的莫不是老先生了吧。读完五十万字白鹿原,也略有所想:
甭管王朝更替、世事兴衰、家境变更,何必与名利相争,旁人相争,又何必同自己较劲呢?最后落得鹿子霖一般生不如死的下场,实在可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欺软怕硬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求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求洞明世事,以德报怨不与纷争。
正如朱先生所说: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学为好人”,与世无争。我虽做不到先生那般世事精通,预测未来,却只求此生能如白嘉轩一般洞明旁事,明事理,虽无大家家法,却能秉持信念,踏实做事,不与纷争,活得这般光景才算舒坦。
正如古人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读白鹿原有感 篇5
——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
读完《白鹿原》一书,我确实被深深地震撼了。它是一幅描绘近代农村社会面貌的写实画卷;又是一部揭露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幸福与痛苦、放弃与坚守的壮丽篇章;更是一首描绘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的历史诗篇。
一. 农村:在变革中坚守,在没落中崛起
《白鹿原》以关中一个普通农村为背景,追寻原上几代人的生活轨迹,描述了这个农村近代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原上人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成不变的平静的生活方式,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先是辛亥革命运动的洗礼,赶走了皇帝,也赶走了县太爷,但原上人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苛捐杂税反而变得愈发沉重,一场轰轰烈烈的闹“交农”运动就这样爆发了,虽然运动持续的时间很短,也没起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它却是农民反抗情绪滋生的真实写照;接着是国民党、共产党所领导的势力纷纷进入中国农村,也进入了白鹿原,并建立了党支部;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到来,两党形成了合作的兄弟关系,原上以鹿兆鹏为领导的共产党支部领导原上的一些农民建立了农协,搞起了土地革命,一度在原上掀起了**;紧接着国民革命破裂,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分裂和对立,原上的政权机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成为政权控制者,极力压制迫害共产党人,并从人民身上搜刮财富,后来又实行了保甲制监视控制人民,使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共产党由弱变强,击败了国民党,重新夺取了政权,白鹿原也算是走完了这段腥风血雨,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白鹿原的历史,也是近代中国农村所走过的历程。农民未必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革命的胜利永远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未必能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但是却一定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根基所在。
然而,革命在白鹿原这古原上还是显得过于浮皮潦草: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但原上人根本弄不清没有了皇帝的日月究竟是福是祸,也搞不清把陕西巡抚换成总督有什么不同。后来共产党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还建立了农协以批判恶行劣迹的地主,但这农民运动兴起得快也熄火得快,因为国共分裂而被很快镇压下去。随后共产党人的革命运动因一直遭到国民党的搜捕和破坏而不得不转入隐蔽活动,其隐蔽性很难对原上人的生活发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多年的革命岁月并没有使原上的普通人在心理和文化上完成实质性的转变,可以说,大部分人对革命更多的是盲从,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于祖祖辈辈所传承下来的处世观念和道德体系,是坚守的,是奉行的。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在盲目中甚至是被动中完成了这种心理上的转变,这些人包括受压迫的穷人,败家子,娼妓,他们或是出于经济利益,或是出于生存本能,或是出于人际关系的迫害,而不自觉地陷入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背叛,被迫做出了生理本能驱使下的离经叛道。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摆脱悲剧的最终结局,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无力对抗道德审判的铁律。
或许,政治革命可以如暴风骤雨般迅速席卷每个角落,但是多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与心理架构却不可能随之瓦解。这或许也可以解释文化不能革命的说法,文化终究是要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慢慢进入人民的生活,成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最终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因而,旧有的文化不会也不能完全被新的文化观念所排斥掉,而是从新的文化观中吸收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东西。
二. 人性:黑暗中的曙光
说起《白鹿原》中的人物,真的可以说是形象各异,个个都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有让人心酸的一面,甚至还有让人憎恶的一面。但那就像是一面镜子,把中国的农民形象折射到了读者面前。没有赘述,只有一个个故事,人物的命运就在这些故事中慢慢展开,人物的形象也因为这些故事而变得丰满、可感。
我说不清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都是小说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人又分别代表了当时农村所存在的不同的利益阶层。
白嘉轩无疑是小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严守着劳动致富的理念,耕地收割拉车轧棉,什么苦活累活都不落下;他又是族长,恪守“以仁为本、严于律己”的行事原则,对待破坏道德秩序和社会风尚的事情严惩不贷,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同时以德报怨,极力保护曾经威胁过自己生命的人。与白嘉轩相反,同是原上大户人家的鹿子谦则显示出贪欲拙劣、短视无能的缺点,就像白嘉轩讽刺的那样:“这个人哪„„官瘾比烟瘾还难戒!”
白嘉轩的大儿子白孝文原本是父亲所敲定了的继承自己族长位置的人选,却因为抵制不了情欲的诱惑与小娥通奸,被父亲赶出了家门,也因此吃进了苦头,受尽侮辱,甚至在饥荒岁月卖掉房产地产,最终沦落为乞丐。但革命的契机却让他又一次爬上了荣耀的位置,成为了原上的领导层中的一员,后来越爬越高,竟然当上了县长。白孝文的命运是对他父亲所坚守的传统最深刻的讽刺,但同时也向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革命所带来的都是好的吗?或者说革命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呢?”
黑娃和小娥可以说是被动走上反抗道路的男人代表和女人代表。他们追求幸福,但由于道德的束缚却得不到幸福;他们迫于生存本能做出了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而受尽唾弃;他们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本不该选择的道路,做出了本不该做出的事,最终在痛苦中死去。对于他们,我更多的是同情与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生命和幸福的追求,他们,可以说比那些一直生活在浑浑噩噩中的普通人要勇敢得多。
书中还有好多好多令人叹惋的人物,有纯朴善良、却在道德感的驱使下杀死了“娼妇”小娥的鹿三;有博学多才、深谋远虑、具有神话般色彩的朱先生;有热情勇敢、敢爱敢恨的革命青年白灵和鹿兆鹏;还有阴险狡诈的国民党代表田贵贤;冷面而又热心肠的中医冷先生;讲义气的土匪头子“大拇指”„„。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都是一个群体的写照。
读《让步有度》有感 篇6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是对中国未来的呼吁, 对教育回归正源的较量与挑战, 是中国教育走出死胡同的启程, 是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思路改革的嘹亮号角。对孩子让步太多, 孩子就想当然地疯长, 周围的一切让学生感到烦:父母喋喋不休地讲中国传统的孝道;每天起早贪黑“两点一线”的上学放学……除了学习以外, 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家庭的温室里疯长, 他们是家中的宝。老师也怕“烦”。为了迎合家长爱孩子的情结, 教师就没完没了地要求, 用作业抑制孩子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自由, 用关爱的方式、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关在像笼子一样的学校里。这样, 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里, 学生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与无忧, 触摸不到大自然的气息, 嗅不到泥土的芬芳, 感觉不到世界的精彩与无穷, 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无奈。现实确实是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不知疲倦的说教中成长为一只只井底之蛙。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敢越雷池半步, 墨守成规的思想在一代人的心中落地生根并开出繁茂花儿。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说出了教师心中无奈的话, 震撼了父母的心坎, 喊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怕孩子出现任何差错,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对教师加上了一条条堂而皇之的要求, 束缚了教师童心未泯的天质。有的家长管不了孩子, 想把育人树人的任务双倍加在教师头上, 然而又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累, 对孩子多有包庇、溺爱, 形成“5<2” (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 不如周末两天的娇生惯养) 的教育怪圈。教师“传道”的宗旨处在两难境地中, 何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对孩子让步, 既捆绑了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年轻一代梦想的翅膀。捆绑了我们的手脚是小事, 但是它困住了我们教育孩子快乐成长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手脚, 就是捆绑了孩子, 捆绑了未来, 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故步自封、邯郸学步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是否想过,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可以为学生设想和创造时代;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能选择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坏教师用一种方法教40个学生, 好教师用4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有权利、有义务, 就必须用爱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教育。精彩人生从小开始, 何必让步?“玉不琢, 不成器。”把孩子当宝, 何必用这种方式?经历磨难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青少年需要磨炼, 他们惧怕那黑黑的穿越未来的隧道, 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 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 就连进医院生孩子都要求医院做剖腹产, 没有经历产道狭小的空间, 没有经历艰难的挣扎;教师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 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 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抄给学生!这样下去, 将来的社会上, 怎能有独立、创新、慎独的人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不要太多迁就, 不要太多让步, 给他们受伤的机会、受惩罚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给他们磨炼的空间。这样, 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占据一席之地, 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7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白鹿原有感 篇8
读《岛上书店》有感心得体会范文1
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有个书店,书店老板名叫 A.J.费克里。这个男人不是本地人,他与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识于大学,毕业后一起回到了妮可的家乡艾丽丝岛,用她的一笔基金开了这家“小岛书店”。
A.J.费克里性格孤傲古怪,对图书的品味很独特,他不喜欢童书,特别是有写到孤儿的,他讨厌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悲剧的非虚构文学,吸血鬼故事,名人图书,他也不进处女作,年轻女性喜欢读的畅销书,诗集和翻译作品,他只喜欢文学作品,尤爱短篇。书店的收入主要来自夏季的游客,但他又讨厌游客。他跟镇上的居民没有什么交往,大家都觉得他怪怪的。要不是妻子妮可做了一些营销活动,可以想象单靠他书店的经营状态不会有多好。
这一年,怀孕两个月的妻子发生车祸身亡,成为鳏夫的A.J.费克里,活在对爱妻的无尽思念中。书店虽然照常营业,销售额却创下历史最低。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个醉酒之夜,他家中唯一值钱的珍本书被偷了。不久之后,有人还把一个2岁的幼儿丢在了他的书店,希望孩子在有书的地方长大。
这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充满奇迹的一年。原本A.J.费克里会继续走在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路上,但这个小孩真正改变了他的人生。当他在书店的地板上抱起向他伸着胳膊的玛雅,她搂着他的脖子时,一切就不再与之前相同了。
后来,A.J.费克里领养了玛雅,成为了一名父亲。表面看来,是他拯救了这个孤儿,但实际上玛雅才是他的人生拯救者,将他从内心的绝境中拯救出来。他接受警长兰比亚斯的提议,给玛雅办了一个非受洗派对。在这个派对上,他内心生出一股久违的欢欣感,他想大笑,想一拳砸在墙上,他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小女孩的爱。“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玛雅一点点融化了A.J.费克里如荒岛般的内心,他变得温和好相处起来,对女儿的爱一点点扩张了他的人生版图,玛雅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业务员阿米莉娅、小镇上的居民之间的纽带,将他的生命与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串联起来。玛雅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他不再只是个沉浸于自己阅读世界的书呆子,他成为一个愿意与人分享好书,分享阅读感受的小岛书店老板。
我们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世界上的其他人事物。这就是爱的能量和魔力。爱,丰富和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润而辽阔。在爱中的人会有一股趋向完美的动力,不断获得成长和勇气,度过人生的不幸与悲哀,甚至战胜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因爱改变的人。处在人生低谷,陷入深渊的人因为看到爱的光亮而得以振作和重生;软弱依赖他人之人因为爱而变坚强和独立起来;自私又逃避责任的人因为爱而学会付出和承担......这就是爱的魔幻又现实的力量。
这本书讲了书的故事,岛上书店,书店老板,出版社业务员,写书的作者,失窃的书,还有无数的书名贯穿全书;这本书讲了阅读的故事,书中每个章节的题记是主人公的读书笔记,还有许多与读书相关的片段,一段段关于阅读品味的谈话;这本书更了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沟通,讲了爱如何改变人的故事。两个爱书的男女因为阅读品味一致而情投意合,相互爱恋,克服重重困难在一起。因为爱一个弃婴,一个孤僻的男人不再封闭自己,不再愤世嫉俗,他开始敞开心扉,与其他人去交流,去建立关系,于是他看到了人们的善意,交上了贴心的朋友,也将书店的生意越做越好。
这本书让我看到爱与被爱,付出与接受在我们生命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也让我看到无人为孤岛,人们是如何通过爱相互关联的。它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存在本身的美好,它也许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之一。
我相信,这本《岛上书店》爱书之人会喜欢,普通读者也会喜欢,它具备有趣又动人的故事,真实感人的情感,优美活泼的语言,多元丰富的内涵等诸多好书元素。故事从一开始就非常扣人心弦,让人一路读下去,充满阅读的快乐。我在旅行的路上,在夜晚的灯下都不忍放下这本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孙仲旭老师参与了此书的翻译,感谢他的付出,我们才有机会读到优秀的译作。
很喜欢书中主角A.J.费里克说的一句话,将之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读《岛上书店》有感心得体会范文2
在阳台上的躺椅上读完了《岛上书店》,天气有些闷热。这应该是孙仲旭最后翻译的一本书,他选择这本书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那种人物背景后的一种淡然的悲剧性。看到书的第一面,那写着畅销25国的腰封,就好似看见家门口黄焖鸡的大字招牌:“一只鸡的传说”。把腰封拿掉后,读感就稳定下来了。那略带陈旧的书店门封面裸露出来,突然就有了一种莫迪里阿尼的调调。
《岛上书店》,一个岛上的书店,倒也没有孤独的风情,大可以想象成一个封闭的小社区等。故事说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作为第三者的母亲无奈跳海,孩子被母亲丢到了店里,被店主收养。期间男老板终于与推销者发生了爱情并结了婚。孩子长大了,打算成为一个作家。但男老板却得重病而亡。围绕书店这个故事发生地,展示了众多的读书者,烘托出整个岛的读书氛围。
在这种文艺清新的菜泡饭中,自然也要用一些书目的浮油加以点缀。出现了马克吐温、门罗等或旧或新等作家名称,以及我知道及不知道的美国作家列表,乃至有《魔戒》以及热门连续剧的名称。此故事的结局是封闭式的,对各色人物的纠葛交代的过度清晰,人物的刻画却很模糊,代入感并不强。
在我看来,只讲书店老板与孩子的故事就行,来点生僻的调调。不要《喜羊羊大战灰太狼》,但好歹要《三体》一回,不要陶朱公,来点老庄。可惜这么一来,留下唯一一条主线后,就成为怪蜀黍与小萝莉的故事了。
读《岛上书店》有感心得体会范文3
“阅读爱好者”宁愿沉浸在《岛上书店》这样绯红色的梦幻之中,安慰自己“逆流而动”的阅读也有一种英雄气概,独立书店则通过门口的“宣言区”为自己加油打气。更多的人是迷恋“阅读”这种浪漫文艺的动作,而不是读书这种偷懒不得,一本一个脚印的智力劳动。
与书相遇,与人相遇 岛上书店是梦幻童话
在这样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唯一的优质文学”提供者是一个高冷孤傲的书店老板,而他的个人好恶、文学偏见左右着岛上居民的阅读视野,他无视读者的抱怨,对嘀咕“书价太贵”的读者冷嘲热讽。他既苦恼于收入微薄,又对任何可能引起普通人兴趣的书嗤之以鼻——“我厌恶电视真人秀明星请人捉刀的小说、名人的图文书、体坛人物的回忆录、搭电影顺风车的版本、新奇玩意儿以及——我想不用说——关于吸血鬼的书。”
不错,正如书中所说,在这个年代开书店的人都有几分英雄气概。而老板因车祸去世的妻子也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一个地方。”然而,这位孤岛英雄却并不怎么讨人喜欢。没办法,谁让文化的风景凋零到书店已经不再有人参与竞争,以至于一个我行我素、将自己的品位强加于人的书店竟然能够存活。想象一下,如果小岛上只有这样一家面包房会怎样?
如果不是玛雅出现,这家酗酒鳏夫“摇摇晃晃”经营着的书店将继续成为岛上一个无伤大雅的存在,一个文学不灭的符号,一条和大部分小岛居民毫无交集的平行线。
然而,这个被遗弃在店内的小女孩改变了老板、这家书店的命运轨迹。为了让玛雅阅读,他开始进货不喜欢的绘本;为了给玛雅更好的照顾,一向独来独往的他也开始与邻居妇女攀谈,进她们爱看的书,吸取她们养儿育女的经验;还办起各式各样的读书会。
如果说之前的岛上书店只是老板和妻子用于实现理想的个人书房,现在,它才变成一个人与人相遇的地方。
对于一家书店来说,这真是一个梦幻般的小岛。这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把读书衬托得黯然失色——“八月人们都会感到很无聊,为了解闷干什么都行,甚至去听作家朗诵”;这里的家庭主妇不是聚在一起嚼舌家长里短,而是读一切名字中有“妻子”的小说;这里甚至有一个“警长精选读书会”,是小岛书店举办的参与人数最多的图书聚会。
在这样一个为读书人“量身定做”的童话中,book rules all,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在约会中,一个人的阅读品位有着“一票否决权”;追一个女人也要小心翼翼地揣摩她的阅读历史;而作家的狂热粉丝要么成为他的妻子,要么成为偷情的第三者……所有感情的起落兴灭,所有剧情的转折跌宕背后,都站着一本书。
现实残酷,童话破碎 讨论书,却无人读书
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书呆子可以无视其他条件和另一个书呆子走到一起?就算两个爱书之人走到一起,真的不会因为偏好的不同而冷战不断吗?正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言:在一段感情里读书只能带来意料之外的趣味,但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段感情。将书奉为唯一的准绳,与谈恋爱时只看银行卡数字并无不同。
一家社区书店真的可以让并无阅读习惯的普通人重拾书本吗?书店是应该退守为读书人之间的抱团取暖,还是应该进击向其他人散播火种?如果是前者,难道跨越地域阻隔的网络不是会让爱书人的交流更少羁绊吗?如果是后者,在文化洪流中固守依然步履维艰的书店,何来进击的资本?
现实中的岛上书店?鼓浪屿上那些披着书店外衣的“明信片邮局”吗?社区书店?好像除了成为妈妈们讨论育儿心经的绘本馆之外别无他途。读书人群的日渐稀缺意味着单个书店的覆盖面也必须跟着扩大,从一区扩展到一城,从一城辐射到全国,成为跨地区流动的文艺青年纷纷“签到”的景点。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在入口处的醒目位置,你总能看到一块“关于书的书”的区域。关于书店、读书人、藏书人的书日益多了起来,朋友圈里的书单和“如何阅读”一类的文章也有刷屏之势。然而,豆瓣的书评区却日渐荒芜了。水木丁不禁感叹:讨论看书这个事,比讨论看的书人还多。讨论图书馆,讨论书价,讨论翻译问题,讨论书打折,讨论在地铁上看书,讨论书的腰封,书的封面,讨论书架和书店,讨论关于书的一切,唯独你认真看完了一本书,写篇书评,或者想找人聊聊时,会发现根本没什么人搭理你。
这也难怪会有7000多人将阅读的选择权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许他们并不怎么读书,所以才会毫无阅读偏好。他们不在意收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什么版本,甚至不在意将成功学和养生书急不可耐地晒出来。这群人可能同样也是《岛上书店》的读者,将阅读选择权交给康夏与交给书店老板有本质区别吗?不知道这群人会不会认同书店老板对自己的评价——“我个人觉得大多数人的品位都很糟糕。如果由着他们自个儿来——完全由着他们自个儿来——他们会读垃圾书,而且分不出差别。
也许是为了“反鸡汤”,《岛上书店》中书店老板最后患脑瘤而死,连同他一肚皮对于网上书店、电子阅读器的激愤之词。“在书店老板的葬礼上,每个人的脑子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岛书店将会何去何从。人们对他们的书店有感情。”在岛上居民的眼中,这家独立书店如今已经成为“他们的书店”。
读《岛上书店》有感心得体会范文4
在美国畅销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中,有一句话反复说了很多遍——“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上是个小镇。”这是一本写给爱书之人的小说,它的直译名大概是《A·J·费克里的惊奇一生》,而我更喜欢它现在的中文译名《岛上书店》。
故事中的小岛书店坐落于一座名为艾丽丝的小岛上,它的经营者是A·J·费克里。他的妻子死于一场车祸,妻子逝去后不久,他又不慎遗失一本爱伦·坡的绝版书。一系列的打击下,A·J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消愁。
当A·J最绝望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单身妈妈在书店门口遗弃了一个小女孩。A·J便收养了年仅两岁的玛雅,玛雅也给A·J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和希望。
玛雅的到来不仅呼唤起A·J对生活的渴望,也使他变得平和、大度。他和警长兰比亚斯成为朋友,在书店开办起了读书活动。早年丧偶的兰比亚斯还在书店邂逅了他的爱情:A·J的妻姐伊斯梅。
A·J的妻姐伊斯梅是个理想主义者。看了部电影就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喜欢丹尼尔的小说,就做了小说家的妻子。然而婚后丹尼尔屡次花心出轨,离婚后她遇到了真爱兰比亚斯。
《岛上书店》每一章的标题都取自短篇小说的题目。A·J最喜欢读短篇小说。在故事的开头,图书销售阿米莉亚来到书店推销冬季书单,那时的A·J对书籍的选择古怪又苛刻。后来,两个爱书的人因图书而结缘,这段感情迟到了四年,阿米莉亚成为了A·J的第二任妻子。
我最喜欢的一章是《世界的感觉》,《世界的感觉》是美国作家理查德·鲍什的短篇小说。故事讲到这里,小玛雅三岁了,她喜欢从书店的楼梯滑下,摇摇晃晃地去旋转货架。她用稚嫩的童声和每一本书打招呼,她说:“早上好,杂志,早上好,书签,早上好,书本,早上好,书店。”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小书店老板的一生。玛雅十几岁的时候,A·J查出了肿瘤,手术后不久,离开了他最爱的书店和挚爱的家人。伊斯梅和兰比亚斯放弃远行的计划,决定继续经营这家小小的书店。
这样的结尾,令人唏嘘。一间维罗利亚风格的小书店,几个爱读书的小人物,深深打动了我。
好想真的有这样一座小岛,好想去寻一寻小岛上的书店,找一找那个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读《岛上书店》有感心得体会范文5
读《岛上书店》时完全只是因为它吸引人的那句标题语“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确实我日日觉得这一年的艰难,身体不好,心情不好,一切的状态到达了我二十多年的最低谷,我丝毫没有感到触底反弹,否极泰来的效果,我仿佛对那些悲伤的事显得力不从心。每天要喝药却也能感到疲惫,大把大把头发的掉落,失眠或是多梦,早起的心脏作怪,胃口的敏感和脆弱,常常一个人时崩溃大哭,我很少关注网络,不爱发微信也不愿与人多深入的交流,常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可他们却忘却了苦痛渗透的力量,会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愈来愈耀武扬威。
我原认为它是一本类似宗教或是心灵鸡汤的人生范本,但没想到小说的开篇就没有让我继续下去的心情,外国小说的情节总是这样,你永远不要去想着从开头就被它吸引,不要责怪它语言的晦涩,外国人制造出的笑点也是我们无法产生共鸣的。而恰巧主人公也是一位down到人生谷底的古板中年男性,他是岛上书店的老板,传统绅士而又清高,他的书店不景气,爱妻车祸丧命,价值不菲的古董书也被盗窃,每日他都要酗酒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痹自己苦难的半生然后就此离去。你仿佛都能从书中嗅出他的酒味想象出他束缚在狭窄的书店里穿着一件棕色的条绒西服,说不定还是个秃顶,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幻想。
可从43页开始一切都有了转机,本身决定三天结束的一本书,却开始爱不释手,每天只决定读短短的一章好让它能陪伴我稍长一些。人生的转折点永远不是什么时间,而是代替,他意外的收养了一个孩子,他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会了付出爱,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充满希望,他的改变也为他争取到新的爱情与婚姻。你要知道对于一个失落的人一切充满着爱和信心的故事都是如此的迷人和令人感到高兴。
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是爱。永远不要去放弃尝试,我们会成为我们所爱的那样,是爱成全了我们。
他不再是个堕落的鳏夫而是个绅士,是小岛中文学素养最高的人,曾是文学博士,是最好的爸爸,有个优秀的养女,你要相信他完全没有忘记那个离去的挚爱,但他全然享受着家庭的温暖。我们认为的happy ending就到这了,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他被诊断出罕见的癌症,并且迅速的器官衰退、离世。换作从前我会非常气愤作者的不公和残忍,可如今我却平静的了然这便是生活,命运的定数,让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未来作过多的规划设计,享受爱,并在爱离开的同时去争取更多幸福的可能。人们穷尽一生,都只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可单单从一个人身上永远都不能去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安全感永远要依靠自己去赋予。书中的男主人公AJ也是一样他在爱中离世他没有遗憾,他很开心获得了那么多的爱。
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见一个人,你会被爱,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我知道我将要舒展翅膀即将上路了,就允许我短暂的休养好让我不再害怕失去。
我知道天会亮,路还很长。
一本书看完就仿佛失恋一样,不能在继续陪伴主角走下去,可人生就该是这样吧,看完一本又要打开新的一本,走入另一个人的人生,陪他一段路,去感受生命的玄妙,不再去奢望永远,也不再纠结苦难,快乐过,拥有过,珍惜过,无怨无悔就够了,当你离开人世,留下的爱永远不会磨灭,永远有人小心的收藏就足够了。
人生给了我一杯苦茶,可我也不能总记着苦不放,这杯苦茶让我不该再懦弱,苦味过后唇齿间也会透着那迷人的醇香,让后来变得更加坚强和美丽。
读《岛上书店》有感心得体会范文6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书上的这样一句话引出了我浓浓的好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呢?我因为这句话,买了这本书。当拿到书后,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初见这句话时,这难道是本讲风雨过后会见彩虹的书吗?或者说是心灵鸡汤的人生范本?随后,我便开始了对此书的阅读。这本书的开头并没有如他封面的内容那么让我感兴趣,甚至可以说书的开头是很难懂的,无法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再加上书中会出现很多长长的名称使我很难对此书感兴趣。我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话——外国人制造出的笑点也是我们无法产生共鸣的。
书中讲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书中的男性书店老板名叫 A.J.费克里。这个男人不是本地人,他与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识于大学,毕业后一起回到了妮可的家乡艾丽丝岛,用她的一笔钱开了这家“岛上书店”。可是他的书店不景气,爱妻车祸丧命,价值不菲的古董书也被盗窃,他觉得自己跌入了人生谷底,每日都在酗酒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痹自己苦难的半生,然后就此离去。你仿佛都能从书中嗅出他的酒味、感受到他的颓废,头脑中总是显现出一个穿着棕色的条绒西服、满脸胡茬的待在一个昏暗的房间的人,说不定还是个秃顶,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幻想。本想书中的他会就此颓废老去。
当书读到第43页时,一切都开始变了,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一切变化都来源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玛雅。他收养了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父亲。“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玛雅一点点融化了A.J.费克里如荒岛般的内心,他变得温和好相处起来,不再是个堕落的鳏夫而是个绅士,是小岛中文学素养最高的人,是一位最好的爸爸。因为玛雅,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同时,玛雅也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业务员阿米莉娅、小镇上的居民之间的纽带,将他的生命与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串联起来。使他学会了去付出,学会了沟通。再也不是一个沉浸于自己阅读世界的书呆子,他成为一个愿意与人分享好书,分享阅读感受的小岛书店老板。本以为故事会这样开心的发展下去,所有的人会和书来个美丽的邂逅,可是现实很残酷,这位改头换面的书店老板却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癌症,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器官衰竭然后离世了。对这样的结局我很感伤,因为我是一个很喜欢美好结局的人,不喜欢悲伤的结局。每次看到这种让人伤感的结局时,我总是感到遗憾,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这样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为什么要让他再次陷入黑暗中呢!可是,回过神来,却在想费克里的离世,或许并不仅仅只有伤感,他在离世之初,他是没有遗憾的离开的。因为在他生命结束之前,他学会了爱,他也感受了别人对他的爱。正如A.J.费里克在本文的结尾所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A.J.费里克因为爱度过了自己最艰难的一年,人生开始变得有信仰,有追求了。他的生活中有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爱情。在现实中也是这样,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你只有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你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才会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爱是相互,有了爱的人,才能坚持着度过自己最艰难的时光。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篇9
蚌埠市审计局投资科 赵稳业
从局里开展《经典天天读》读书活动以来,我每天抽出约两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品读经典。品读经典如同与圣哲先贤进行对话,品读经典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人生的一次启迪。品读经典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我发现该丛书里面有很多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审计工作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主要谈一下四点看法:
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名言,它告诫人们“有志才能成学”的道理。只有有志气的人,才能坚持不断的去学习,并最终学有所成。当前,我国审计工作正处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工作,新问题,并且很多是前人未经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以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审计人员的神圣使命。我做为一名年轻的审计人员,更需要加强学习,我要向同事学,要向领导学,要在实践中学,要立志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个人的审计从业能
力。
二、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中国古代《礼记.学记》中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彼此之间互教互学,相互讨论和借鉴,从而做到取长补短。政府审计工作同样需要审计人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在当前审计转型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一项审计工作,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工作方法,相应的审计工作结束后取得的审计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个审计组的成员在审计工作前,在认真做好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成员先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就会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如果从事该个项目的审计组在审计前同其他的担任类似项目的审计组进行交流,那就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其实审计交流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不必只局限在审计组成员之间,审计组之间,本地审计局与外地审计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等之间都可以进行审计交流。通过审计交流可以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作用。
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在其《传习录》中推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认知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认知的完成,即做到“知行合一”。政府审计的宗旨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政府审计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审计人员将学习到得各种审计理论知识,包括审计经验运用到审计实践中,为做好审计工作服务。联系到个人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更是如此。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审计工作往往涉及的资金多,涉及的单位多,涉及的工程专业类别多,并且在工程建设工程中变更签证多,工程竣工后造价难以核定等,这就需要投资审计人员积极投身审计实践,用自己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经验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难题解决的多了,审计项目自然而然就顺起来了。一个审计人员参与的审计实践多了,他的审计经验也就多了,他解决审计难题的办法也就多了,他审计工作能力也就强了,他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审计问题,他解决起来就轻车熟路了。
四、廉者,政之本也。
“廉者,政之本也”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一句话。廉政即廉洁清政的行使执行权力。廉是权力正常运转的前提。“公生明,廉生威”,执政者只有做到清正廉明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政府审计人员手中一般拥有一定的权力,这是审计工作职责的需要,而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它能保证我们的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用的不好,它也会伤及自身。作为一名审计人员一定要顶的住各种压力和诱惑,耐得住孤单和清贫,做好自身过硬,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做到廉洁从审,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做到依法、独立、公平、公正。
【读白鹿原有感】推荐阅读:
白鹿原赏析08-12
白鹿原 读书笔记01-05
《白鹿原》的文化反思08-07
《白鹿原》的文化阐释09-07
精选《白鹿原》经典语录05-10
白鹿原的传说故事05-21
描写白鹿原的诗句08-23
白鹿原小说读书笔记12-06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12-17
《白鹿原》的叙事话语论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