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2024-09-17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精选7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

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2

(一) 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二) 探究重要语句, 学习分析语句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 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三、内容选取

鲁教版必修四第五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四、教学方法

(一) 学案导学法:

教师课前精心编写学案, 删繁就简, 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重点突出它的“导学”功能, 通过开放型题目的设置, 使学生有话可说, 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和参与课堂的深度。

(二) 素材收集法:由本课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发动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残缺美”的事例。

(三) 合作探究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 实现组内、组间的交流,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残缺美”的事例;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拓展延伸法:

“残缺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它在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人物身上都有体现。通过拓展,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堂实录片段】

师:大千世界, 美无处不在。骏马秋风塞上是美, 杏花春雨江南也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美有形;飞湍瀑流、小桥流水, 美有声;紫陌红尘、接天碧荷, 美有色。那么, 残砖片瓦、断壁颓垣这些残缺的是否也是一种美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投影)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生1: (读完全部词语, 但有错误) 。

生2:我来纠正XX同学的错误。

师:好, 两位同学已经正确读出了这些词语的读音, 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

(二) 探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2. 联系学过的《六国论》, 分析文章的分论点是什么?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采用的方法。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方法和规律。下面是总结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规律和方法。

规律:

中心观点的位置一般在段首 (领起句) 。分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段末 (总结句) 。方法:

领起句+总结句=作者的观点态度

中心观点+分支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 参照示例, 分析理性的句子示例: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关键词:特殊, 普遍, 舍弃部分, 获取完整。

上下文:这 (上文找) , 偶然追求 (下文“质量”) 。

作者情感:飞跃。

参考答案: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 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 “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 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 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方法:

句子理解=关键词词义+上下文+作者情感

(四) 探讨文章题目的妙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如果本文题目改成《断臂的维纳斯》, 你觉得效果如何?

这是一个探究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加以重视, 概括出拟题的方法并应用到作文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考场作文确定题目时至少要做到两点, 一要, 二要。此题答案并不固定, 只要学生能总结, 就是本课学习的一大收获。

(五) 展示交流

从本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道理, 残缺带来的未必全是不幸, 它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全然不同的美丽, 收获朴实无华的感动。请搜集有关残缺却给人美丽与感动的素材, 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题目, 要求学生自觉学习语文, 利用网络搜集素材。这道题目的设计还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特别是邰丽华、丁晓兵、海伦凯勒、霍金等身残志坚的人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 拓展训练

一篇美文, 会引发我们许多感慨与感动, 请你写一段短文, 记录你学习本文的所感所想, 并与同学们交流。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的题目, 紧扣文章, 学生通过学习, 及时记录, 水到渠成。

【课堂实录片段】

生1: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懂得了残缺也是一种美, 但是我想说, 残缺的未必一定都是美的。残缺成为一种美是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 艺术作品中虚实相生是一种技巧, 如果不遵循这一技巧而任意缺失, 则将是对艺术品的严重毁坏。例如, 维纳斯缺少的不是双臂而是其他部位, 那就非常有可能毁掉了这件艺术品。

生2:生活中也是这样, 我们在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人格之美, 但是在一般的人, 甚至碌碌无为只是一味抱怨上天不公平的残疾人身上看到的只是一种残缺, 却看不到任何的美。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阅读规律, 更好地指导现代文阅读。因为本文属于美学范畴,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 在“残缺”美的认识上会存在一些误区, 尤其是会将艺术的虚实与残缺等同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美学知识, 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会有一些帮助。不仅如此, 对残缺美的理解超越了文章中关于艺术的思考, 引申到了人生的思考。素材的搜集、课堂的合作探究都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但是, 美学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这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 搜集到的素材多少和正误也都是考验教师素养的重要因素。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 篇3

生: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师:(投影:罗浮三宝图片)很好!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胜利女神雕塑的头部和维纳斯的双臂都已经缺失了,但是,这好象并不影响它们成为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好,下面让我们把目光移向维纳斯。(投影:大幅满屏维纳斯图片)请大家阅读文中注解(1):维纳斯在罗马神话中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在希腊神话中有称“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推测维纳斯雕像的创作者的本意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典型(生点头表示认同),但是我们又看到,维纳斯雕像由于某种原因缺失了双臂,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一个遗憾。而且,在本文中,作者还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请问,大家对作者的观点认同吗?

生:(讨论3分钟)

生1:我不认同。因为作者的表述太绝对了,我觉得没有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

生2: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是我们都要把手臂砍掉。

生3: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与其安上一双并不完美的手,不如留下一段空白,任由人们去想象。

……

师:很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作者观点的表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个判断中,关键词是什么?

生:(广泛发表看法,并归纳)“如此”,”必须”。

师:好,我们首先来看“如此”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如此”所起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生1:表程度。

生2:表修饰。

师:“如此”在句中一般也就是这两种用法。如果说表程度的话,那我们很好理解,它是为了强调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程度之深。有同学说表修饰,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如此”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作者所说的是“像这样的”“秀丽迷人”。

师:很好,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再往下想,作者在文中是否对“秀丽迷人”做了具体的阐释?如果有,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生:“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生:“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生:“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很好。同学们从课文第三段中找到了有关“秀丽迷人”的具体的解释性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上面这些句子分一下类?比如具体的、抽象的,外在的、内在的?

生:前面一句说的是外在的美、具体的美,后面几句说的是内在的美、抽象的美。

师:我们能不能在比较一下这两种美在这一段话中的主次关系?

生(思考)

师(提示):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段中的一个关联词“而且”?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连词,表递进。

师:很好,那就说明是以后者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作者所说的“秀丽迷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有所特指的。这样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表修饰,是不是能成立?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投影,展示板书:)

师:(小结:)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本文的第二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此精美的一件艺术品,在创作之初是双臂齐全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她失去双臂的呢?原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生:巧妙地遗忘、无意识地隐藏。

师:很好。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真实过程:1820年在米洛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的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

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期间,讲起了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留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斯当局,米洛斯当局以8000银币的索价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

看来,维纳斯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各位同学能否充分发挥想象,为维纳斯量身定制一双你认为最恰当的手臂呢?

生:(思考)

师:(进一步引导提示)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维纳斯在神话中的身份,这应该是我们还原双臂的重要依据。

生(1):因为维纳斯是掌管生育的女神,所以我认为她应该手抱一个婴儿。

生(2):从维纳斯雕像半裸的形象来推测,我认为应该是刚洗完澡,一手扶着浴室的门框,一手提着滑落的衣裙。

生(3):我觉得维纳斯应该一手托着净水瓶,一手播撒着世间万物的种子,就像观世音菩萨。

(生笑,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积极发表看法。)

师:大家是不是记得希腊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学生开始互相交流)有同学说了,是因为争夺一只苹果,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维纳斯的手上托着那只她赢得的苹果,是吗?

生:(点头)

师:好,刚才我们的同学大胆想象,为维纳斯双臂的复原提供了很多的方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做一个选择,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合理的?

生:(议论纷纷)

师:其实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公认结果的选择,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由,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也不一样。同样这个问题,在艺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投影历史上曾有过的复原方案)

让我们再回到课本,文中作者假设了复原双臂后将出现的情况,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概括)“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师:很好,我们再概括一下就是:难以打动人心,艺术高度下降,难以超越原先的美感。

师:(投影以上句子)那么,谁能告诉大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因为使欣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投影):因为双臂的偶然丢失,维纳斯雕像给后世的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世界各地的人都为之倾倒;而我们一旦为维纳斯补上手臂,无数种奇妙的想象便消失了,感到满意的也仅仅是少数人而已。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一二部分中,通过“无”“有”带来的艺术效果的正反对比,从逻辑层面论证了本文观点中的“必须失去”。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本文观点表述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让我们来研读本文中理解最困难的段落——最后一段。请大家看屏幕(投影),我们一起来理一下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我们使用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把表意的关键词语找出来。(学生开始寻找,教师同时加以肯定。)

“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呢?”“我只是想强调手的象征意义。”“手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媒介物”。“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师:好。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人要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可以通过那些方式?

生(七嘴巴舌):语言、手势、眼神、笑容、身体姿势……

师:那如果要进行物质交换呢?

生:手。

师:还有吗?

生:(不好意思)脚(学生笑)。

师:用脚和嘴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换动作。那么,既能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又能进行物质交换的首推身体的哪个部分?

生:手。

师:很好。这样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文中的“是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媒介物”、“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指手势的变化丰富、无穷?

师:很对,从“千变万化”可以读出这个意思。还有吗?

生:指手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师(追问):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生:是原则性方式,“原则”往往是指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东西。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思维很灵敏,抓住了关键词进行分析。其实,作者在这几句话中反复想要强调的是:手是人和外界发生交涉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最丰富的方式。手的这种作用是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再来看下文“正因为如此”后的这句话,“正因为如此”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强调了手在物质传递和感情交流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生:既然如此,那最后两句话又如何理解?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作者的最终用意也就在最后一句话。前面不是反复在强调手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吗,而维纳斯恰恰失去了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对于所有的热情赞美手的人来说,不是极大的讽刺吗?但是,如果我们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因为手的重要性,维纳斯没有了双臂,我们心中要为她补上的愿望是更强烈的,因为手的变化的丰富性,给每一个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也是最大的,这不正是维纳斯成为艺术瑰宝的原因吗?所以作者说:“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生:(点头)

生: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如果要说留下想象的空间的话,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也可以留给我们想象。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作者有没有否认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能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的第六段,作者使用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兴许就不可以”的意思是什么?

(生思考)

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否认,所以才使用这些不确定的词语来修饰,只是经过比较和推理,作者认为手的缺失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最大。

师: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美学以完整为美的新的美学理论,即接受美学。(投影)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占据了一个相当主动的位置,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欣赏者的参与,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作品无穷的意义。

师: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去熟悉一种美学的理论,事实上,在“美”这个问题上,每一个人的看法和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可以完全相反。所以,法国人常常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来感受一下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一个看起来那么绝对的观点,作者却能条理清晰、滴水不漏地把它阐述出来,进而能逻辑严密地加以论证,不仅如此,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时地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比喻,来增强说理的效果。作者未必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肯定是一位语言大师。

课后还有作业留给对美学有兴趣的同学。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曾经创作了一个被称为最短的科幻小说的作品,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大家课后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该课堂教学曾获得浙江省衢州市教学比武第一名。)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4

1.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 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二、重点难点:

1.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配音乐播放与维纳斯相关的名画:如《维纳斯的诞生》等,配乐:《巴格达的星星》)

刚才伴着音乐我们走进了世界的艺术殿堂,欣赏了西方几幅以维纳斯为主题的世界名画,在很多绘画雕塑中,表现和赞颂女性的代表作都往往喜欢以维纳斯来命名;而在文学作品里面,也经常以“东方的维纳斯”来形容女性的美丽。

问:那么维纳斯是到底是谁呢?

2.学生介绍维纳斯的神话,教师作补充:

关于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多媒体投影)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来特洛伊王子把纷争女神丢下的“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判给了维纳斯,维纳斯就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这尊雕像18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课件演示: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维纳斯的雕塑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希腊女神雕像中最完美的一尊。(欣赏雕塑)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尊雕塑作品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在哪里呢?

对,就在于她的断臂。千百年来,许多“好心人”运用丰富的想像替她的断臂复原。那么,今天我们也不妨来大胆想像一下:断臂之前的维纳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她的双手应该是怎样摆放的?或者是什么样的姿势呢?请你根据它的形体和有关的传说展开想象,谈谈你心目中完美的维纳斯的形象。

2. 学生谈心中完整的维纳斯的形象,要说出想象的理由。(课件展示:米洛斯断臂复原的大胆猜想)

3.教师总结:看来,断臂确实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我相信,一万个观众心目中就会有一万个维纳斯,我们每个人想出来手臂的姿态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表现出了同学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那么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想象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文章中对维纳斯断臂的猜想的句子。(课文第五段的前三句,集体朗读第五段)

小结:各式各样的猜想都有,甚至有艺术家通过雕塑为她还原,我们来对比一下:(课件展示:不同的维纳斯的雕塑)对于断臂的维纳斯人们倾注了不尽的赞美和歌颂,而另一尊却始终默默无闻,请同学们看一看,哪一尊比较美?你认为断臂的维纳斯美不美呢?(进行对比)

维纳斯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为什么?(讨论,要讲出理由)

(三)课文自读:

1.本文的作者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对于断臂的看法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小组讨论)

作者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发现:这一个句子存在什么问题?包含什么意思?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有歧义)

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必须失去双臂,才能如此秀丽迷人)

作者认为:一是有神秘气氛,二是无胜有,无手比有手好。(可以给人无限的联想)

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二至五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大家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除了双臂,其他何部位都丧失不得。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觉得维纳斯的其他部位可不可以失去?失去了会不会影响维纳斯的美?(如失去身体、头部)

教师小结:我认为,米洛斯之美在于形体的美和断臂的美,形体之美:秀颜、曲线、匀称的比例. 美在形体的匀称、内在的气质,等等。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要不影响整体的效果才是美的,人像雕塑美主要就是躯干美,失去了身体的维纳斯,她那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曲线,富有韵律感,这种体形美就显现不出来了,维纳斯的头部也很美,失去了头部的维纳斯也不能带来美感。

断臂之美:她散发了神秘气氛,孕育了生命之梦。我们明白了维纳斯的断臂的美,就在于让读者产生无穷无尽的想像,让人尽情感受她的整体美,说断臂的维纳斯让人想像到她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空间让审美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去填补空白,这恐怕就是断臂所带来的残缺之美的妙处。

(四)拓展:

这篇文章给了我启示:维纳斯的断臂产生了有无相生的艺术效果,从特殊到普遍的这种飞跃使维纳斯具有了曲线美、匀称美、庄重美、青春美……换句话说这真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虚补实,以无胜有”的艺术效果。我想到其实这告诉我们有时候艺术的某种空白或者缺失反而会该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一种以虚补实的艺术效果。

总结:古代的绘画艺术讲求虚实相生。

绘画: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就是以虚补实,我给大家欣赏一幅宋代的画《寒江独钓图》(以下为课件演示),

请同学们说说,画中画了什么? 船、人 。画面除了船、人,就是大片的空白,可以是水,可以是天,也许是水天一色,还可能是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更有可能是一种旷达的情怀……

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歌: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隐者在云雾深深的大山采药,让人感到他与山林化为一体,无法寻觅他的踪迹,只能凭想像感受,体现了虚实相生。

(五)课堂讨论:同学们,维纳斯的断臂引起了人们的遐想,也引起了人们的再创作,同时也产生了经久不息的争论。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美并不只是局限于此。

作为艺术欣赏者,必须驱遣自己的想象,才能欣赏到艺术的美,领悟到艺术的奥秘。美是到处都有的,罗丹在《罗丹论艺术》中提到: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又是多种形态的,是来自于你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了,那就是最美。

美有多种形态,断臂维纳斯是一种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一种美,除了这些令人产生无限暇思的美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称得上美的?请你举出具体的例子,谈谈你的理由和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要讲出自己的理由和看法,教师可适当作点拨。

(如:可以举《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丑陋美; 在许多平凡普通的人身上的平凡的美)等)

教师小结:美的存在使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六)作业: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5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设计: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把握维纳斯雕塑的形体美!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把握维纳斯雕塑的艺术的美!

3、拓展阅读,感受残缺的生活美。

课时安排:预习一课时,讲读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背景知识简介

1、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是运用了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铸、焊等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实体的造型艺术。种类很多,按所用材料有石雕、木雕、泥塑等。按形态有圆雕、浮雕、透雕,按安放位置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雕塑等。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 18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米罗的维纳斯》由若干块断片经过精心的接合加工后而公诸于世。那个带铭文的台座和持苹果的手臂很快就被专家鉴定与雕像无关而被剔除了,从而推测在罗马时即已失去手臂。因此,雕像又同时以“断臂维纳斯”著称于世。于是,修复原作的双臂成了艺术家、历史家最神秘也最感兴趣的课题。归纳起来,当时最典型的几种方案是: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双手拿着胜利花圈;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并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与战神站在一起,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但是,只要有一种方案出现,就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保持断臂反而是最完美的形象!除了双臂复原的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兴趣。譬如,她真是维纳斯吗?也许是大海女神、胜利女神?其次,作者是谁?制作年代、地点?等等一大堆问题挑起了大家的论战。最后,除了她是维纳斯,并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末这个看法比较统一以外,其余的只好作为一系列悬案留待后人去考究了。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人体,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孕含着微妙多姿的美。希腊民族得天独厚,最深刻地理解和最完整地把握了人体这个小宇宙,并发掘出人类纯粹的知性结构,再通过自然的真实外貌,去表现一种更高的境界。他们把情与理、美与真探合在一起,在神的庇护下追求着自由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在理性的指导下,赤裸裸地展现人自身。黑格尔就曾经高度赞扬希腊人能够完美地把神的普遍性和理想性与神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尤其赞赏阿佛洛耿忒的裸体表现,他说,“她是纯美的女神”,“把她雕成裸体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她所要表现的主要是由精神加以节制和提高的感性美及其胜利,一般是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对于《米罗的维纳斯》,谁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她赤裸袒裎的身上去归纳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她把自然、生命,她把真、善、美都集中于一身。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不愧为女性美的最高体现。她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直至今日还表现出那种秀雅、温柔和爱的扭力。

“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她只是古代希腊众多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中的一个罢了。从创作时间上说,她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就有不少佳作出现了,在这以后也仍有所见。现在,可以再回到古典希腊时代,从最早出现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开始,并把她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她们与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

5、

罗       浮      宫

――站在罗浮宫面前,华人一定倍感亲切,因为里面注入了一个中华之子的心血和智慧。

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矗立着被称为“万宝之宫”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罗浮宫。罗浮宫的前身是一座建于13世纪初的城堡。1546年,为了建立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宫殿,法兰西斯一世下令拆除了原来的建筑,破土重建,完成了宫殿的两翼和滨河画廊。1564年,杜伊勒利宫开始兴建,一直进行到17世纪初。罗浮宫和杜伊勒利宫之间由塞纳河沿岸建成的大画廊连接起来,形成了皇家住宅群。1682年,路易十四决定把皇宫迁至凡尔赛宫后,罗浮宫一度为当时的艺术家们分占。1793年,改为博物馆。现在的罗浮宫包括博物馆和法国财政部。

罗浮宫占地面积为19.8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4.8公顷,全长680米。它收藏的艺术品达40万件,囊括了法国及欧洲各个时代各个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和艺术珍品,其中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称为罗浮宫三宝。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6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7

一、从中职语文的本质属性看其初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诚然如此, 但语文, 特别是中职语文中, 语言文字的实用性传授和语文文本的功利性解读将语文的工具性无限放大。

如果一定要谈“服务”, 那么语文究竟是为专业服务, 还是为学生的生命和幸福服务?如果一定要谈“工具性”, 那么是就工具而谈工具, 还是立足于人文与生活来谈工具?如果一定要谈“技法”, 那么是先技法再文本, 还是先文本再技法?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一句话有着孔子的“中庸”智慧。如何保持一个度, 这不是一个无功无过的问题, 而是如何协调糅合至最和谐的位置, 而使之产生最佳的效果。

笔者以为, 语文是生活的表达, 但表达已是“中庸”糅合后的外在形式。这份外在, 应由文本的内容自然决定。好的作家, 会根据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表达形式也许不是唯一的, 但它会是最佳的, 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像水流的既定流向一样不刻意。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表述, 遵循着作者严谨而智慧的思维流势而形成了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大师级的语言和文章布局高超却又毫不露痕迹。文中展现的方法或技巧, 更多的是后来研究者对它的框定与表述。这种技法的点明, 是能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 从外而内对文本进行理性而深入的认识。

中职语文, 应不忘初心。所以, 这里也许没有选择, 只有坚持—坚持中职语文的初心。着眼于工具性的语文, 必然是功利的。像庄子所言“无用之用, 乃为大用”, 语文的“功效”, 不是短时见效的, 它也不能为工作简历上添什么证书或什么等级, 但实际上它对年轻生命而言是如此的意义深长。如窦桂梅老师所言, “语文当为心灵奠基”“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二、从中职语文的三点实践探其初心

1. 中职语文之整体性。

拿到教师或是学生手里的课文, 就不是孤立的东西, 它带有一种生命个体的独特色彩。我们要尊重文本、理解文本, 但语文不应是“就事论事、就文论文”的东西。它具有整体性, 它可以承担起连接生命前与后情感体验的一个小小结点的职责, 它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 又能促使学生在之后的阅读或课堂或生活中寻求更深更广的体验和延伸。它的承上启下赋予了它充盈、开放、柔软的美丽品质。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雕像的维纳斯是美的, 作者的文艺观点是美的, 作者对美的情感体悟是美的。所以, 师生的思维应是美的, 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最重要的是, 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生命中的绵延更应是美的。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时, 不能对隐藏在内, 或说功夫在诗外的东西视而不见、隐而不发。事实上, 这才是中职语文初心的核心点, 这才是一篇文章完整生命力的灵魂所在。

据此思考《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雕像维纳斯因断臂激发想象, 而成就艺术之美, 这一艺术观点是清冈卓行首次完整阐述, 值得学生了解。

(2) 遵循作者的思维流势而形成的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这样大师级的语言表达值得学生咀嚼品味。

(3) 作为对美的一种类型的判断和表达, 借本文可让学生拓宽美的感受和视野, 激发学生对美柔软、包容、真挚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

这三点始终围绕一个“美”字, 艺术美、哲思美、语言美, 乃至学生自我的思考与表达之美, 构成了这一课例的完整内容。

2. 中职语文之动态生成性。

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 一堂课应该是流水般自然的。水流有快有慢, 会触礁甚至淤阻, 会畅流进而叮咚而响;会有力量让它向左, 也有别的牵引让它向右。教师, 要做的就是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 与学生直面这样的真实课堂状态, 与学生一起朝着向往的方向流动。据此看来, 学生主体或是教师主导, 也许并不是一组非此即彼、固定程式的关系。单纯地讨论哪个为主, 可能是没有结论的。

所以,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 教案设计的时候, 笔者不再精细到每一分钟每一句话, 而是根据作者和读者的思维流程设计了四个模块:

(1)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这一块以导入的形式呈现。

(2) 雕像维纳斯是美的, 通过学生感受, 研读文本和两个事例, 让学生对雕像的审美体验由浅入深。

(3)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 (或说必须断臂而美)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里又分成三个环节: (1)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个人研读的多种方式, 集中理解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的缘由。 (2) 学生自行想象复原方案, 进而通过经典句子的分析, 理解作者否定复原。 (3) 通过活动环节, 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所谓手的“千变万化”, 进而理解为何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这三个环节尤其是第一环节, 笔者希望自己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不求煞费苦心地拉着甚至拽着学生跌跌撞撞跟着教师跑, 而是接受学生一切最真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静默, 他们思维的淤阻。

(4) 第四个模块是前三个模块的延伸, 名为“思美, 说美”。如前文所言, 笔者希望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他们生命中能够绵延。学了这篇课文, 学生须理解并尊重文本, 同时他们应有柔软、开放、真挚的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看到这样的空间和视野, 更有责任去呵护他们的柔软和感性。所以在这一模块中, 一是请他们表达对本文的认同度, 也让他们听到别的声音;二是请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

不管是哪个环节,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 笔者都希望自己发自内心地尊重, 并时刻谨记这最朴实而真实的底线“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将对学生状态的关注, 视为一切教学可以谈论的前提。让学生像学生, 能动态地呈现和发展自己;让老师像老师, 顺着课堂的流走, 帮助学生静待淤阻的过去, 激起他们畅游的喜悦, 甚至激起自己的畅游喜悦。

3. 中职语文之“静待花开”。

“教育, 是精致优雅、生命呵护;教育, 应静待花开”, 这一教育理念越来越为人所认同。语文课, 尤其是中职语文课堂, 同样要有“静待花开”的理念和情怀。45分钟内, 面对课堂教学的淤阻时, 要想想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能力, 是不是相信了学生的理解潜力, 是不是有一份等待的勇气!不要急于呈现教师自我的“完美素养”, 不要焦躁地抛出学生未完成的所谓答案。学生们应有时间去静默, 应有时间去体会, 甚至应有足够的权利去“冷场”。

如笔者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学生程度在中职生中较好, 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类普遍认为“较难”的文章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他们对这类文章缺乏明显的兴趣, 也缺乏耐心去深入地发现文本之美。但是只要有一个方向或路径, 只要有触发的点, 学生会理解乃至陶醉在“真与美”中, 只要给他们机会和等待, 他们也会愿意表达自我内心最真的感受。

相信花总会开, 我们要做的应是怀着美好的心, 在沉静的努力中, 静待花开。

摘要:中职语文是强化素养、支持学生生涯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 语文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来触动和唤醒年轻生命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意愿, 给人以更为“高尚”、更“有指望”的生活。这, 也许就是语文, 或说中职语文的初心。中职语文, 不忘初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动态生成性, 坚持“静待花开”。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心,《米洛斯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第2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06-21

米洛斯的维纳斯06-01

《伊卡洛斯的翅膀》阅读答案06-07

卡洛斯-06-16

普洛斯物流园06-26

上一篇:北京大学学生手册下一篇:年工作转正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