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家风

2024-11-03

如何传承家风(精选8篇)

如何传承家风 篇1

家风,是每一个人的家里必有的习惯,人人都会在家风的影响下慢慢的成长。那么,关于传承优良家风的作文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传承弘扬优良家风的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我在优良家风熏陶下成长

家风,是每一个人的家里必有的习惯,人人都会在家风的影响下慢慢的成长。校有校规,家有家风。然而,家风就成为我既想学习,又不想失去的“伙伴”了,接下来,我就来跟你说说我家的家风吧!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们家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香喝辣。晚上还要看春晚,还必须要熬到凌晨十二点,为的是吃饺子,还要往饺子里包硬币,小孩吃到,就会得到大人的奖励;大人吃到,我们就祝他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心想事成,好运连连。

除了过节的习贯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吃饭时必须闭嘴吃,有客人到家里来要问好,坐时后背要挺直,不过有一个习惯是我学了好久才会的。

记得是我第一次学习拿筷子的时候,总是把我的食指翘起来。因此,每当我的食指翘了起来的时候,妈妈总会打我的食指,给我严厉的批评,可是我还是改不掉我的坏习惯。直到有一天中午,我吃我的饭,不知不觉的就发现我的食指竟然没有翘起来,就连妈妈和姥姥也感到到很意外,当再一次吃饭的时候,我的食指依然没有翘起来,连几顿饭以后,我觉得我终于成功的改掉了我的这个坏习惯。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每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都不敢说话。但是,家风,让我变得不再胆小了,而是一个既受人爱戴又勇敢的人。

有一次,爸爸的一个朋友来到家里来做客。妈妈曾经问我想不想当一个受人喜欢的小孩子。如果想,就要有礼貌我当然要当一个受人喜欢的小孩子了,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不敢的!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一见客人我就连忙问好,给客人沏茶,客人十分的喜欢我。吃饭时,客人总是往我的碗里面夹肉,我总是不停地说谢谢。

坐立的姿态很重要。小时候,妈妈总是告诉我坐的时候,后背一定要挺直,不然的话,长大以后后背就是弯的了。虽然妈妈不少次让我后背挺直后背,但是我总是改不掉,直到有一次,我和妈妈参加她同事的生日宴会,我看其他小朋友都在好好坐,而我却弯背,我想:别的小孩都能走得那么直,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挺直了后背,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的吃起饭来。

家风,将伴我成长,我愿与它永远的成为“好伙伴”!

好家风,我传承

在这个物流纵横,世风日下的时代,家风俨然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风之不传也久矣。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看到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我之见,家风是一些列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是一把约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它不需要列举,更不需要背诵,但是它需要我们的传承……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12岁农家少年张俊,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些是小张俊对奶奶的承诺,他希望奶奶快乐!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一张评比表,上面写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这个少年在用真心演绎孝的家风,孝根植我们内心,我们一直在!

励志奋斗,我们一直在行动!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陈欧的正能量,也是我们的率真和勇气!我们会带社会的历练,奋斗终生。不离不弃,我们一直在!

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家里人从小对我的教诲。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啃老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制假售假如果有严格质朴的家风,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减少一些?

如今的社会岁月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至今的家风。我们承载祖先的基因,流淌祖先的血液,享有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延续下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要齐家,就要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

好家风,我们一直在;好家风,我传承!

传承优良家风

周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得助于深刻的家风;三曹的建安风骨得助于睿智的家风;李清照的清新婉约的词锋亦得助于严格的家风。由此可知,家风不但有深刻的内涵,亦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家风是严格的,它能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史俱扬。”想必大家对窦燕山的故事必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他生活在战乱不断的五代,一般的人家可能认为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并衣食无忧便是谢天谢地了。可是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从小严格教育子女,最终成就五子登科的美谈,更被当时文学大家称之为“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经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严格的家风,有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风是睿智的,它有助于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诸葛亮这一著名人物,想必是妇孺皆知了吧。但大家可能只知道其风光的历史成就,却不知其也有辛酸的发家史。诸葛亮在刘备还未发现他的时候,亦有数载发奋苦读,想必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便是对其家风的最好诠释了吧。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要是诸葛亮在刘备还未找到其便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或是贪图快乐不在苦读,想必他非但不能成为千古名相,恐怕连衣食也有很大的问题了。到那时,真会应了他的那句名言“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了吧。也真的会是一条“卧龙”了。由此可知,睿智的家风,有助于人取得成功。

家风是深刻的,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一代词女李清照,想必也是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可是大家可能只知道她风华绝代、才艺过人的外表,却不知其在小的时候也是一位天真可人的女孩子,只不过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深刻的家风的教导和熏陶罢了。相反,如果她没有以上两种东西的帮助,可能会还是一位只知道情爱的小女人而已。由此可知,深刻的家风,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

现在,换个角度说说自己的家风吧!我的家风没有上述名人的著名,亦没有他们的意义深刻,而且我也认为自己也不算很优秀。但是我仍然认为家风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可能就是家风的魅力之一吧。因为,我的家风很简单,就是努力为祖国、人民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大写的“人"字。虽然现在自己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却在一步步的努力,我相信自己总能实现的,这就是自己对家风的全部理解了。

如何传承家风 篇2

姓氏文化, 渊源流长。据说源于太古, 先有姓、后有氏。姓是血缘、氏是支脉。夏、商、周三代以前, 女子多称“姓”, 男子多称“氏”。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从女、从生, 如姜、姬、姚、嬴、姒、妘、妫、妊上古八姓。如今大多数的姓氏, 皆由其衍生而来, 如姚姓衍生出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60多个姓氏。氏, 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 盛行于西周的分封制, 不仅是部族、

宗支的徽号, 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部落首领加上“氏”以示尊称, 如神农氏、伏羲氏、轩辕氏等。可见当时“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后来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 所有也有血缘由父系所确立。久而久之部落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识——姓。秦汉以后, 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姓氏合一, 沿用至今。

姓氏, 作为血缘符号, 一个姓氏理应是一个纯正血统的人员组成, 但由于改姓、派别不同等原因, 如皇帝赐姓、胡姓汉化、回避皇姓、躲避灾难等, 产生大量同姓不同源的现象存在。尤其大姓更为明显, 如王姓, 他的分支不计其数, 来源也数不胜数, 有汉族, 也有少数民族等。

随着人类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聚居在一起, 必须规范管理, 才能振兴家族。以儒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宗旨, 宗法、家法随之产生, 家训、家规成为重要内容。每个家族, 一般都有族规、家训, 内容也因家族而异。一般都会涉及以下这些方面:一、国法家法, 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 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 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 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 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 约束言行。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 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是家训传承的载体。编修家谱的意义, 元代大儒柳贯说得最为明白:“大抵家之有乘, 犹国之有史, 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 则国之治乱兴亡, 不可得而见, 志不纂, 则郡、邑之政治得失, 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 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古代家训, 影响之大, 首推《颜氏家训》, 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 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不少领域。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 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诫子书》全文86字, 文字不长, 转录如下:“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柳永的《劝学文》, 寥寥数百字, 全文摘录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 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 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 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 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 教则必严;严则必勤, 勤则必成。学, 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 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今年春节团拜会上, 习近平主席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一个家庭, 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 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 即构成了家风, 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是这个家族经过数十代甚至上百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家风的形成, 与这个家族的名人、事迹、品行、家训等紧密相连。注重家风不妨从重视家谱、学习家训开始, 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 恪守家训, 传承家风, 从先人身上, 汲取营养, 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不会明星吸毒, 屡禁不止;官员失职, 腐化堕落;奸商求利, 良心泯灭;恶徒施暴, 惨无人道……

现代家风的传承, 要与时俱进, 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新型家风, 既要守护传统美德, 又要适当吸取现代成分, 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人生价值等。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 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层面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 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成分, 提倡发展与创新。

廉正家风的传承 篇3

有父如此,其子如何?

杨震之子杨秉,少传父业,博通经史,善于著述,尤以通晓《京氏易》闻名遐迩,过着隐居教授门徒的生活,直到40多岁才应召步入仕途。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三不惑”中,尤以面对金钱的“不惑”更为世人所景仰。杨秉一生宦海沉浮,职务频繁变换,一个职务与另一个职务之间往往出现空隙。因此,杨秉在计算俸禄时总是“锱铢必较”,扳着指头按任职天数细算,多余的俸禄一文不取。即使杨秉免官闲居,生活捉襟见肘陷入窘境之时,甚或举家“并日而食”(也就是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困穷至此,也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以前的一个部属携百万钱相送,杨秉摆摆手,闭门拒受。

这样的儿子,堪为父亲的骄傲。

除“三不惑”之外,杨秉的“两不怕”,同样令人敬佩。

一是不怕触怒皇帝。

杨秉一次又一次地在朝堂之上犯颜直谏,与桓帝闹得“脸红脖子粗”,因此多次被罢免。汉桓帝延熹三年(160),白马令李云因上疏直谏,惹得桓帝雷霆震怒,下令将李云处死。杨秉与几位骨鲠之臣毅然站出来为李云鸣不平,结果不但没能挽救李云的性命,杨秉也因而再一次被罢官。这年冬天,杨秉又被起用任命为河南尹,上任不久,又因为奏请严查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单匡贿赂谋杀案,触怒了桓帝,这一回不仅被罢了官,还被遣送左校服苦役。

如果说被皇帝“炒鱿鱼”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炒”皇帝的“鱿鱼”则绝对是无畏无惧的极致。

桓帝经常微服出行,杨秉上疏苦谏:皇帝贵为天子,不能随随便便瞎逛,不然就混淆了尊卑等级,搞乱了君臣次序,万一发生意外,对不起先帝,也来不及后悔。

奏疏递上去,结果是“帝不纳”。杨秉也没含糊,随即来了个“以病乞退”。不纳忠言?对不起,恕不奉陪!这就是杨秉。

二是不怕得罪宦党。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多年临朝称制的梁太后病死,15岁登基的桓帝此时已28岁,他再也无法继续容忍“跋扈将军”梁冀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于是,联合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人,率羽林军千余人将梁府团团围住,一举诛灭梁氏外戚集团。

按下葫芦浮起瓢。外戚的势力打下去了,宦官的势力随之炽烈起来。五位宦官因剿灭梁冀有功,同日受封侯爵,时称“五侯并封”,他们勾结在一起,党羽布满天下,仗势弄权,独擅朝政,比外戚更加腐败,党锢之祸使朝野谈虎色变,东汉王朝政治陷入了更加荒唐和衰颓的深渊。

延熹五年(162)冬,杨秉迁任太尉,与司空周景联合上疏:“纵观朝廷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吏,大多都不能胜任,因为近来征召的入仕者,都没有经过考核,致使到处盗贼蜂起,祸乱不断,百姓怨恨。按照国家的制度规定,宦官的子弟不能居官掌权,而如今宦官们的远亲近戚三朋四友充盈官府的各个部门,其中有的人年轻平庸,无德无才,但却把持着太守、县宰的职位,天下人忧惧切齿。诚望皇上遵用旧章,斥退贪婪残暴的官吏,重振朝纲,不使天下人失望。”

桓帝准奏。于是,杨秉逐条参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50余人,或判处死,或就地免官,天下人莫不对杨秉肃然起敬。

益州刺史侯参仗着哥哥中常侍侯览的权势,恣意横行,没人敢惹。杨秉愤然劾奏,桓帝下令召侯参问罪,侯参在押解途中畏罪自杀。杨秉又上疏弹劾中常侍侯览和具瑗,桓帝大为不满,但鉴于各方压力和杨秉的恳切与虔诚,还是很不情愿地免了侯览的官,削减了具瑗的封地。

杨秉的“三不惑”和“两不怕”告诉我们:自古利门洞开,则义路自闭;酒门洞开,则崇德守则之路自闭;色门洞开,则为善进取之路自闭;自私利己之门洞开,则豁达忠勇之路自闭;阿谀谄媚之门洞开,则浩然刚正之路自闭。捧读古书,杨秉蔑视权贵、敢做敢为、为苍生社稷奋然搏击的场景历历在目,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所为。

杨秉的一身铮铮铁骨满腔凛然正气如何炼成?他又何以能够成长为柱国擎天的栋梁?

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谒弘农杨家。

杨秉的父亲杨震,通晓经术,博览群书,隐居不仕,50岁时才应召步入仕途,时人呼之为“关西孔子”,暮夜却金,赢得“四知先生”的美誉。他为官清廉公正,不畏权贵,因受中常侍樊丰等一帮宦官诬陷,频频遭受打击陷害,最后在贬谪途中愤而饮鸩自尽。杨震之前,杨门数代,代代诗书传家,清白继世,累德积善,一脉相传。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杨秉,秉承儒雅清正、爱民济世、刚直不阿的家风,超尘脱俗,兀世而立,不避任何艰难险阻,一心一意拯万民于水火,委实令人肃然起敬。杨秉之子杨赐、杨赐之子杨彪、杨彪之子杨修,也都名标青史,彰显出杨门家风清醇、博大和厚重的化育力量。

传承良好家风 篇4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谦恭孝顺、勤俭节约、善良礼让......这些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代就有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可是,在现代的很多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家风,传承的力量 篇5

尊敬的各位乡亲,各位大爷、大妈、叔叔、阿姨:

今天,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家风,传承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咱们淄川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家风、村风、行风建设宣讲团的一名成员,我们来自各行各业,我是一名学校的老师,我的任务就是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都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

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美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家族,分别叫做爱德华和珠克,如今他们两个家族的家风已传承八代。老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大学校长,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事实证明,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子女的成才与否,而且不仅是眼前的这一代人。

站在我国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这都充分证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每一个家庭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那么,有人就问了,优良的家风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你的行为就代表着家风,自己就是下一代最大的榜样,孩子也是自己最大的缩影,自己的优良行为在生活中会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形成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说到家庭教育,无疑就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范,家范就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某些被认同的准则。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及言论,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中,表现在成年人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久而久之,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践行,才能铸就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没错,一言以蔽之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家风;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舆论营造不良的家风。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个叫曾子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我相信这就是家风的体现,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每个人都会记得孩童时代,父母教给自己的话,交给自己为人的道理。这个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试想曾子真的没杀猪,那他的儿子就意识不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也许将来会失信于朋友,爱人,领导,那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所以,曾子用他的行动告诉了自己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那么曾子的儿子便会按着曾子的教导来为人、来行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这种诚实守信便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家族的传统,也就是家风了。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有人总结了家风包括:家德、家规、家训、家谱。家德是家庭崇尚的德理和伦理。家规是家庭遵从的规则。家训是家庭尊从的信条。家谱是家庭传宗续延的记载。看似很长的一串,而且也貌似都很正确,但这与我的理解有所不同,我认为家风是一种传承,从父母、长辈口里传给我们的,才称得上为家风。

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定的家风,未成年人在这种特定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闻目睹接受影响。这其中,“模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成年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某种性质的影响,未成年人都在模仿。未成年人早期的行为习惯折射着父母亲的人格和行为习惯,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大学生章某成长在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祖孙三代人过着平静和睦的生活。这个家庭从没有和邻居发生过争吵。奶奶是个勤快人,每天早早起床,拿着大扫帚把整个大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章某从小跟着奶奶,奶奶还专门给他也准备了把小扫帚,让她跟在后面比画,还告诉她:“人的双手是个宝,勤劳可以创造一切。”幼小的章某虽然还听不懂那些大道理,但她爱劳动,并从劳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妈妈每次带章某去公园都要带上一个塑料袋,把吃剩的果皮、糖纸装进去再扔进垃圾桶。章某到现在也有随手带着塑料袋的习惯,把不用的废弃物装进去放到垃圾桶里。章某的父亲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酷爱读书,把节余下来的钱几乎都买了书,并经常写读书笔记。在父亲的影响下,章某从小也爱看书,从上小学起就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现在已经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和睦、平静、温馨、严谨的家风为章某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她勤劳简朴,学习成绩优秀,气质优雅,与同学、朋友相处得十分融洽。不管是什么工作她都做在前面,但从不与人攀比。有人说:“现在是竞争时代,你不觉得吃亏吗?”章某笑着说:“我只想把我能做的事情努力做好,没有想过吃亏占便宜,我们家里的人做事都是这样的风格。”

再举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初中生王某从小家庭生活非常优越,父母在外忙于生意,家中请了两个保姆,一个负责家中日常生活,一个专门负责照顾王某,一切都不用王某动手。小的时候有时王某出于好奇学着保姆的样子要擦桌子擦地,妈妈就说:“没出息,这些事不用你干,你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命,这是下人做的事情,你要做人上人。”幼小的王某看到母亲每天对保姆挑三捡四,从来没有满意的时候,也渐渐地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人上人,好吃懒做是天生最大的幸福。

在幼儿园时,老师让她摆一下椅子,她会说:“我妈妈说干这种事没出息,我要做人上人。” 现在已是初中学生的王某仍然只习惯做“人上人”,对同学、亲戚、朋友指手画脚、吆三喝四,经常要求别人为她做事,却从来不肯为别人做一点事情。由于她的自私、懒惰、自以为是和狭隘,她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而且学习怕吃苦,成绩差,没有人喜欢她。许多邻居也认为王某一家粗俗、傲慢、霸道、贪小便宜,不愿意与他们来往。更可悲的是,王某的父母亲仍不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这些事例再次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家庭风气的影响;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无济于事。只有正当的家风,才能给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风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名扬天下,家财万贯。但他对自己子女的要求很高,绝不让他们依赖自己。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你们要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绝不能指望从我这拿走一个子儿。”

谈起家风,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之孙毛新宇说,毛家的人不经商、不赚钱。从我母亲到我这一代,都是靠工资生活。“低调做人、清廉是毛家的家风”。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周家兄妹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踏踏实实地本分做人是我们周家的家风。”

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这些伟人家风,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无限感慨!朋友们,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当然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都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着自己!”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百姓家中,那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这得从我爷爷说起„„ 我爷爷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记得有一次回老家,路上碰到当地村民“祭祖”,一辆横穿马路的车与一辆直行车互不相让,把马路堵得严严实实。只见爷爷上前和两位司机说了几句话,心有怨气的司机都主动退让,道路很快就畅通了。事后,我好奇地问:“爷爷,您都说了什么啊,他们就让开了?”爷爷笑着说:“我跟他们说:礼之用,和为贵!大家都是带着诚心去祭祖,祖先一定不希望看到、不懂得礼让的子孙吧?!”瞧,这就是我那爱管闲事又善管闲事的爷爷。

爷爷爱管闲事的“毛病”遗传给了我爸。他常说:“只要我们真诚待人,热心助人,生活就会多些平和与微笑。”你们看,小区里谁家有了争吵,有了矛盾,爸爸都会主动上门去化解。大家都亲热地叫他“金牌调解员”。在两代人的影响下,我也染上了爱管闲事的“毛病”。那天下午,教室里突然传出争吵声。原来是一个同学不小心把颜料滴在了另一个同学的画上。那个同学气得大叫:“都怪你,把我参赛的画弄坏了。你赔,你得赔!”但是作案的那个同学却不以为然地应道: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干嘛那么凶!”眼看她们吵了起来,我赶紧上前拉住她们:“不要吵了,大家都是好朋友,难道要为一副画而失去一个好朋友吗?”见她俩激动的情绪缓和了些,我又接着说:“我们同学间要多多宽容,古语不是说‘礼之用、和为贵’吗?”„„不知不觉间,我把爷爷的话用上了。就这样,原本充满火药味的“战争“在我的调解下平息了。妈妈看我们祖孙三代都好管“闲事”,笑着调侃说:“咱家的家风可真是与众不同,代代都是热心肠!”妈妈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刘欢歌里唱得好,“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我们一家人好管“闲事”,不就是都有一副热心肠,不就是都有一种“礼之用,和为贵”的人生态度,不就是都想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吗?热心帮助他人,为社会和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如何完善家风呢?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1.家风家训就在父母的言行里,它充满正能量。

记得小时候,我背着书包去读书,爸妈交代的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打架,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他们还告诉我在外边碰到长辈一定要叫人,小一点的叫哥哥、姐姐;大一点叫叔叔、阿姨,老一点的叫爷爷、奶奶等。礼貌、友爱、诚实是爸妈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家风的一个体现吧。记得有一次和同学打架,老师告诉了爸妈,爸妈一个劲的赔不是,还让老师尽量管我,不乖就打。所以如果在外面我被欺负,一般情况下我不敢跟家里人说,因为一说,爸妈都会马上责备我:“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肯定也惹人家了!”出了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这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

平民百姓家的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诚实做人,老实做事,还要尊敬长辈。教育我们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2.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现实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有家教,那个孩子没家教。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了。大凡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孩子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是不大需要操心的,因为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已经帮学校教育好了。当然也有一些家庭教育跟不上,家风欠缺的家庭,表现在孩子也是很难管理和教育的对象。有的时候甚至家长也拿他没有办法。

家风虽然是一些道德教育、礼貌教育、规矩教育,它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3.家风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培育好的‘家风’,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家风”不仅是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也是主流道德价值观大众化最有效、最简洁的途径。“对于一个小学生家风教育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和领会,但通过挖掘学生‘家风’中的优良因素,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

4.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家风传承做贡献。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学校可以把家风教育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说说我家家风”、“家风故事”、“我理想的家风”、“家风助我成长”、“父母教会我„„”等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文比赛与演讲比赛。各班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也使家长们更加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家风,具有传承的力量,我们不仅要在家中延续,更要在社会中弘扬。伸出你我的援助之手,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更多向上的正能量,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才能蔚然成风。行动起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世代相传!

注重家庭 传承家风 篇6

传承家风

——读《家教与门风》有感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我读了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所著《家教与门风》。彭林教授利用古典事例,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流畅的叙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系统剖析了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启发和指导作用,特别是对“知礼仪、重家风”的深刻解读,深度揭示了礼乐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示了中国文化解决世界问题的普世价值。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智慧结晶。《礼记·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必须探究真理,意念才能真诚,心思才能端正,才能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天下才能太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修身齐家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宋代赵湘在《本文》中说: “古之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将治其心,必固其道。”要治理好天下,必定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为此,注重家庭,传承家风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作为党员干部更应注重个人修养和良好家风的形成。《礼记•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修养个人的“礼仪”,也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彭林教授在《家教与门风》中指出:“家训的流行,解决了全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在深层树立了民众的基础道德。”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好的家风,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行止有度,知行合一,对别人尊重,对自己负责。”良好的家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它会变成孩子融入骨子里的教养,可以让孩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路绿灯,也会变成寒门变名门的逆袭基石。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说给别人递剪刀一定不能刀尖冲人,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知道了应当从细节上去尊重别人,于是在长大后各种细节里,我发现有良好家教的人更容易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如何传承家风 篇7

新时代农村家庭在经济生活上有了极大的改善, 日常生活基本衣食无忧。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成员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一般不会再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 子女成家后一两年基本都和老人分开过日子;家庭成员基本不依赖于一个家长过日子, 而是各显其能, 年轻的外出打工挣钱, 老的在家留守看孩子。但在家风传承上仍然延续了以往的规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孝”为核心的安土重迁情结

安土重迁是中国农耕社会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 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现代城里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信仰是祖宗崇拜, 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乡, 我生于兹, 也当死于兹, 死后葬入祖坟, 见列祖列宗。近些年很多家庭在县城或城市里买了房, 让父母搬过去住, 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住在自己的老屋。主要原因之一是:不习惯。或者说:根在这里, 挪不动。这种安土重迁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对祖宗的“愚孝”评论, 毋宁说这是对传统家风的一种传承。现实表现还有过年过节对祖宗的祭拜和对健在父母的侍奉, 除了仪式上的严肃, 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与给养。对孩子们而言, 耳濡目染间, “孝”的理念深入心底。“一辈传一辈, 不教自己会”, 俗话不俗。

二、以“仕”为核心的尚文重仕情结

对于农村人而言, 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化人”的敬仰。笔者作为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笔者1993年上大学) , 至今还享受这个红利。如对后辈学习方面的指点;闲谈中时局的判断及至庄稼的长势, 如果笔者在场, 其他人自然而然地认为笔者是权威的。这是很多收入和地位远高于笔者的村人享受不到的。鉴于此,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花高价钱学英语, 或者家里给他们买了学习机、电脑等。好好学习, 将来上大学当大官。这仍然是村里人对孩子最好的职业规划。除非孩子自己说不念书了, 一般家庭的态度是, 只要孩子愿意学, 就是借钱也会供他上大学。还有更多亲戚朋友为本人的未来做出规划:先当一般的老师, 慢慢地熬个干部, 将来做个校长什么的, 这才是最大的本事。

三、以“仁”为核心的崇礼敬人情结

老人通常会说“年轻人不懂礼法”。什么是礼法?通俗地说就是家庭之间迎来送往的规矩。在村里, 过年回家是不言而喻的。而且, 年初一到初五, 只要是长辈亲戚, 小辈一定要上门去拜年, 还要带着礼物, 哪怕在每家只站一两分钟。更重要的是, 对方还要到自己家给长辈拜年。不去或不来就是“不懂礼法”。“礼法”还体现在婚丧嫁娶方面, 只要是本家, 举行仪式那两天一定要前去帮忙。本家人多, 无事可做, 但可以在那里玩, 不去就是不懂礼。成年男子不懂礼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在这些日常的迎来送往中, 孩子们会慢慢认识到什么是“家族”、“亲戚”, 什么是“长幼有序”。若干年后, 他们当中有人在读《论语》, 看到其中的“仁”时, 刹那间“心有戚戚焉”。

四、当代青年家风传承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 以“八零后”和“九零后”为劳动力主体成为家风传承的主力。他们普遍接受比父辈和祖辈更好更多的教育, 整个群体几乎都有在城市生活的经验, 借助于手机和互联网, 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和旧事物的扬弃比其父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风由以往“家族群体”性更多地向“家庭个体”性转变, 在坚持继承传统核心理念的同时, 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孝”为本, 由安土重迁向四海为家转变。

以年代来划分的话, “六零后”和“七零后”打工的目的是“挣钱回家”;而“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观念是“随遇而安”, 哪里好在哪里安家。以往本村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地点在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 现在京津依然是主要目的地, 但在遥远的上海、广西、云南和海南也有好几家人在那里打工, 而最火爆的是海外打工。本村有近百人, 分别是在近处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远一点的是在以色列、澳大利亚和非洲, 最远的是在美国打工。到去年底, 已有三家人靠打工分别移民美国和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外地定居, 孩子们被父母接到他们的工作地去上学。一句“为了孩子”, 就把故土抛在身后。他们回乡探亲一般都选择在过年的时候, 这样一是能在家多待几天, 二是能和更多亲朋好友聚会。近几年借助媒体的宣传, 村里人更加认识到:对长辈的孝道, 不仅是给他们钱, 还要尽可能陪护他们。因此, 最近的“五一”和“十一”也有一波小小的“返乡潮”。

(二) 以“仕”为荣的重仕情节变成仕商并重, 尚文情节有所减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在村子里不再享受如二十年前人们青睐的眼光, 虽然每年本村考上大学的人不会超过5个。现实情况是:往往是谁家有孩子上大学, 谁家的房子还没翻修。经济账很明显, 孩子上大学, 一年得花个一两万;可孩子打工, 一般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四年大学就有十几万元的来去。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再进一步说, 即使孩子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 城里的房价也不是一般农民家庭能承受的。另外, 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婚姻问题在“钱”方面比打工的孩子更紧。不过大家都承认:上学毕竟还是有前程的, 因为有文化的人永远不会吃亏。与此同时, 打工或经商能挣大钱已经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其标志就是家里盖着很气派的新房或者在城里买楼房, 或者过年开辆好车回家。目前村里人的最高致富标准是:全家移民国外, 这与当年考上大学有一比。通常人们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看人家!有能耐你也移民到美国去。其实他们几乎不知道:外国的蓝领也是非常辛苦的。

(三) 传统的“仁”融入了现代的法律意识。

传统的“礼法”在现代法律的框架下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效力。“亲帮亲”,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是过去家长经常对孩子耳提面命的。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外交往增加, 使“契约精神”、“个体权益保障”等现代法制观念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 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社会关系让位于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利益关系。现在亲朋之间借款一般都要立个字据, 一些家庭财产的分割需要法律的介入。传统意义上的“族长”或“家长”已经失势或退隐, “有事找警察”成为新一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些孩子们也有了“私产”的概念, 如压岁钱, 家长是不能动的。有些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法制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 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带动了“礼法”的完善。如红白事的仪式渐趋庄重、正式;年节的礼物也日益美观、实用, 修家谱也成了家族成员每年春节谈论的内容之一, 传统依然坚定地发挥着作用。

五、结语

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因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时代社会关系的巨变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内部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势必造成家风在传承过程中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家风的冲击是巨大的。不过, 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能够最大化地缓解这种冲击带来的震动。这种冲击也只是家风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外在表层的现象。其核心价值如“孝”、“仁”等理念不会随着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而衰落, 恰恰相反, 面对新时代, 家风逐渐舍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糟粕, 积极吸纳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有益的文化成分, 使自身日益完善, 日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家风依然维系着每一个家庭健康稳定发展, 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7-32, 37-39, 51-7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52-57, 64-75, 76-82.

传承好家风我们在行动 篇8

活动目的

让队员通过了解家风家训的名言或故事,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家风,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活动准备

队员课前搜集相关家风家训的资料,排练相关节目;家长制作家训卡。

活动过程

中队长讲话:从小,爸爸妈妈就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们懂得要孝敬父母、友爱他人、谦虚礼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能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了解家风

1.队员交流搜集到的家风家训的箴言和故事。

2.主持人出示一句家训,队员读:“子弟读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事业概可见也。”主持人解释这一条家训,并介绍出处以及对其家族后人的影响。

3.介绍围绕“家风家训”积极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跟随三个小队去深入了解家风家训。

二、家风之勤俭节约篇 (勤俭小队汇报)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孩子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一直以来,很多人在勤俭节约方面都树立了好榜样。(播放视频《勤劳节俭的曾国藩》)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勤俭节约的家风还要传承。看了下面的表演,队员们会有更深的感受。(表演相声《节约用水》)

3.勤俭小队宣读《节俭倡议书》。

三、家风之诚实守信篇(诚信小队汇报)

1.诚信小队的队员每人为大家准备了一句有关诚信的家风家训,逐一出示。

2.这些名言警句无一不在告诉大家诚信品质的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场采访两位家长,请他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3.小队表演情景剧《曾子杀猪》。队员向父母呼吁: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家风之奉行孝道篇(孝心小队汇报)

1.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看看这个孩子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2.邀请一位队员和他的妈妈讲讲他们家的家风故事,他们家的家风排在首位的就是“孝敬长辈”。

3.队员们分别介绍自己家里的孝心小故事。

4.播放队员在父母的影响下积极行动的画面,一起争当“孝道好少年”。

五、赠送家训卡,提殷切期望

1.家长将家训卡送到孩子的手中,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2.唱诵《弟子规》,立志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3.辅导员讲话,鼓励队员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2022六年级难忘的清明节作文下一篇:影评写作入门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