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2024-09-09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通用12篇)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1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这次90学时的英语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两个阶段,回味这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我仍颇有收获。

在这一个星期中,领略了9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2位指导老师精彩的示范课。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她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为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几节课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杨老师上的《PEP4Unit4Blearn》这节课。杨老师以“三毛”这个人物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在新授单词的同时,又为学生的操练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运用新词时更有代入感、真实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期间,通过学生对三毛困境的了解和帮助,教师让情感教学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让整个课堂更加丰富和生动,而这正是我平时教学课堂中所缺失的。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他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让课堂走进生活,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让我深切体会到优秀的数学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偏于“智”而忽略“情”,正是我今后需加以改正的地方。作为一位迫切需要完善自我的教师,我想我更应该勇敢地、虚心地、随时地与其他老师交流,交流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等,因为评课交流可以使人的思考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每次课后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与思考,解决困惑,从中也让我获得很多启发与收益。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对如何做好一名出色的小学英语教师有了更多的努力目标。我将反思着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寻找着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本次培训活动对我今后的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2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 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实践的队伍分为两组, 一组教师队伍, 一组学生队伍。为了提高阜平县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 学院与阜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了阜平县2013年暑期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 教师团队基本负责这部分;另外学生团队师生12人入驻城南庄中学, 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 暑期英语夏令营, 中学对口团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本论文以这次实践为基础, 研究高校实践活动对实践者和被帮扶方的双重意义。其中对实践者的意义分为对于老师和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对于被帮扶方来说, 帮扶是一种义务的帮助, 通过这些帮助, 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另一方面, 我们用实践和对外国相应研究实践对比, 从而看出不足及改进措施。暑期社会实践中不管是教师队伍还是学生队伍我们经历了从开始的实践前准备, 到实践中坚持和不断探索, 再到实践后的分析总结过程。

2 关于实践“三下乡”背景的介绍

2.1“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历史及其发展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并与1997年正式实施。

1996年始,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直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每年的假期, 尤其是暑假, 都会有大批的有志青年奔赴农村, 为农村的教育教学和孩子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种帮助对于帮扶者和被帮扶者来说, 是一项双赢的活动, 帮扶是一种义务的帮助, 通过这些帮助, 农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 对帮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颇有益处。

2.2 河北工业大学的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简介

为了贯彻落实河北省《2013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 加强高校和地方合作, 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3年7月13日-1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炎炎烈日点燃了我们服务社会的热情, 阵阵欢笑承载着我们乐于奉献的精神, 张张照片是我们几天实践工作的剪影。在实践活动中, 我们付出了很多, 也得到了很多。

为了提高阜平县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 学院与阜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了阜平县2013年暑期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共33人, 来自阜平县15所中小学。主讲教师为我院英语系姚爽和李梦洋两位老师。

针对当地教学实际情况, 两位老师在三天的培训中, 讲解了“国际音标解读”、“视听课堂训练”、“情景教学法的介绍”和“情景口语训练”四个专题。课堂上全部用英语教学, 在英语交流的同时,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风趣的教学风格展示给阜平县各位英语老师。这次培训也是一次难得的和中学英语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山区学校, 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有许许多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老师, 用他们平凡的身躯, 书写并不平凡的教育故事, 他们的坚定、执着和智慧, 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们对于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 值得我们敬佩, 更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实践活动中, 师生12人入驻城南庄中学, 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 暑期英语夏令营, 对口团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在城南庄镇后庄村的英语夏令营活动。英语夏令营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头戏, 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始终。活动之前, 队员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商讨, 针对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展开了讨论, 进行了多次开会商讨和试讲, 力求万无一失。

整个夏令营培训分为大班和小班, 在大班我们从体育、动物、饮食等方面展开, 拓展孩子们的词汇量, 并教会了他们几首好听的英语歌曲,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小班则从基础教起, 以生动活泼的气氛, 丰富的联想教会了他们26个字母、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字母歌。

活动中, 孩子们对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潜力都让队员们感到非常开心, 每次都能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教室, 在教学过程中, 队员们更加注重去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接触英语, 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进入英语世界的大门。在活动最后的闭营仪式上, 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带来了汇报演出, 许多学生家长也受邀观看, 演出非常成功。

演出结束后, 队员和孩子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三天的时间虽短, 但带给大家很多东西, 队员们作为本次夏令营的主要参与人员和授课教师, 可以说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增长才干, 提升自我的目的。虽说时间有限, 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大家从更广泛的空间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开展活动。学会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教学, 学会了如何去有效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更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教授内容以一种更具趣味性, 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下去。从另一个侧面也让学生们体会了作为老师的艰辛与不易。

3 国外实践活动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 外国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以在探究我们自身的意义与不足之前, 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国外的实践活动及其带来的有益启示。

首先, 我国是课堂知识教学“满堂灌”的代表, 老师讲, 学生听, 是我们最传统和最常见的办法, 但是在面对实践时, 却是使之与课堂完全脱离了关系。而国外则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满满的知识, 在以后的实践中, 也会跃跃预试。如果我们不像国外那样提前将有关知识教于学生, 以后将会使我们在实践中手足无措, 眉毛胡子一把抓, 自己先乱了套, 所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和借鉴的。

其次, 外国有帮扶积分机制, 它可以提高帮扶的质量, 使个人的贡献量化。而且, 面对如今就业困难的局面, 这种帮扶可以与以后的就业对接, 使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 服务偏僻地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 外国许多地区, 如美国加州的大学, 都采取了就近帮扶, 既可以准确的了解当地情况, 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作用。

4 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不足

4.1 对大学生实践团队和被帮扶地区的双重意义

“三下乡”活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好办法, 而且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三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知识与实践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相对而言, 知识大多属于间接经验, 而俗话说的好, 实践出真知。我们大学生更多的是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读书听讲学习, 而相对缺乏加入社会进行实践的机会, 而大学生最终也是要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的一员的, 这便形成了一个不小且不容忽视的矛盾。农村条件艰苦, 这对长期处于城镇的大学生们是心理上的冲击, 对于之后面对生活、工作、创业中种种困难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实践证明, 大学生的常见陋习与不良风气也可以在实践中有所减轻。

这项活动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 到农村去,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到群众中去,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去, 可以更好更生动地了解社情和国情, 深入到群众中去, 了解人民所需所想, 了解群众的疾苦, 自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 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当然, 高校实践活动对被帮扶地区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通过走访座谈发现, 虽然中小学英语教师年龄不一, 但80%多都集中在30岁左右, 他们中的许多人朝气蓬勃、童心未泯, 在教学中, 能用青少年的眼光、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和组织教学, 富有童趣, 因而更接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虽然可能她们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欠缺, 但是她们大都认真听讲, 积极参加培训, 对于获得的知识积极总结和复习, 有想切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们成绩和水平的决心。类似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农村教师们掌握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传授予学生。通过英语夏令营活动, 我们发现这些农村中小学生有着艰苦奋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面对自己知识欠缺和拿不准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点时, 都会去查资料和字典。这种不马虎的认真态度对今后她们的学习和进步很有帮助。队员们通过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接触英语, 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打开英语世界的大门。我们的任务不是教会他们大量英语知识, 而是通过我们对英语的理解, 引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做到快乐学习和效率学习, 争取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知识。

4.2 不足之处与需要改进的措施

首先来说, 我们需要首先知道进行实践的目的。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去下乡, 去农村是为了当地的学校, 学生或群众服务, 我们不是去享乐, 更不是接班去一个地方度假或者玩耍, 所以搞清楚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计划。实事求是不仅是我党工作的重要方针, 也是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意味着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 想当地学生所想, 给当地学校所需, 增强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 提前了解当地学校的实践情况。有的高校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观行事, 制定高大上的主题, 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活动, 往往声势浩大, 形式及其丰富, 却往往不能符合当地教学所需, 实际上是“劳民伤财”, 对农村的教学与进步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是在所有实践活动的问题中最突出和最亟待解决的。

其次, 要强调创新性与长期性。三下乡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环境的改变, 也应该有所发展和创新。例如对不同地区的孩子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帮扶要与自身的专业相结合, 建立长期的帮助帮扶机制, 使三下乡活动日益常规化、规范化, 结合创新点, 使实践活动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另外, 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方法来不断促进农村帮扶活动的发展。例如, 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学分、奖学金、评优等制度联系起来。建立自愿报名筛选机制, 避免想去的同学没有机会, 不想去的滥竽充数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和活动, 大一鼓励学生进行了解调查, 大二可以在高校本地进行相关的实践, 大三以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深入农村活动了, 也可以把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实践中。总之, 要想出各种方案, 来一场关于实践活动的头脑风暴, 将更多有利的因素发展到高校实践活动中去。我们都知道, 日常教学有教学大纲, 各种考试有考试大纲, 但是目前的下乡实践帮扶教学却并没有具体的大纲及课程安排, 这恐怕是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者迫在眉睫需要改进的。还有, 高校凭一己之力必然无法筹措足够的经费, 这便需要我们加大宣传, 联系当地乡镇企业, 想出各种办法为实践活动填能加量。凡事都需要坚持, 实践活动更是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并不能从本质上改进被帮扶地区的教学水平, 只有坚持长期又稳定的帮扶活动, 才能真的算得上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才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走访, 我们更切实的感受到, 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首先, 任何方案的实施, 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单靠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另外, 充分利用假期三下乡活动, 发动高校青年学生和英语专业的青年教师, 深入农村, 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 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大学生利用三下乡的机会, 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英语学习夏令营活动, 充实他们的课堂知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授之以渔, 高校英语教师做好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义务师资培训, 授之以渔, 双管齐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少, 培训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质量,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 高校需要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 对学生加强在实践选题、团队组建、实践准备、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报告撰写、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并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暑期社会实践。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但是仍然会遇到很多挑战, 希望高校社会实践能在政府、学校和个人多方面努力下, 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元元, 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 .

[2]陈曦, 石新明.明确工作思路探索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04) .

[3]胡杨, 徐建军, 邸可达.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德育, 2007, 2 (10) :94-95.

[4]代浩云.“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反思[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5) .

90学时培训总结 篇3

袁惠红

最近这六天,我们集中培训聆听了许多专家的精彩报告。我觉得与以往相比,这次培训对我的冲击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大的。也许就像王崧舟校长所说的那样,可能你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甚至是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但是你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究竟是什么。的确,语文学科有着它独有的特点,专家老师提出语文教师要从“教课文”向 “教课程”转变。回想过去,我们很多时候真的是在教课文,课堂里的提问总是和教学内容有关,较少关注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告别“内容分析”,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表达,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该如何巧妙地运用等。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过去我们比较重视认读能力和解释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概括能力与评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评鉴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在中高段教学中,教师更应该着力培养这一能力。

关于文本解读,更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道坎。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确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也就是找到文本独有的语文的特征。教师应根据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来设计教学过程,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及其精妙之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

本功,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解读手法,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只有教师自身的解读到位了,他才能把自己的解读转化为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多阅读,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要精读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打开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

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在语文教学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我教故我在,我想今后我会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语文教学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90学时培训总结 篇4

一、专家讲座,提升自我

10月22日,培训第一天,走进居敬小学,聆听了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张晨瑛老师的讲座《基于目标的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张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口语交际能力包含了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及应对能力。她指出现行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规定“只有标,没有准”,现行语文教材也没有习作核心能力的指向,习作训练指向不明,序列不明,缺乏以能力为核心的系统性,对于”习作能力“一词认识模糊,把“习作能力”等同于习作内容、要求或过程,导致在分年级的习作能力表述中出现了严重的超标,拔高了作文要求,梯度模糊。基于此,张老师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指导有向,习作有标,目标有序,评价有度”的理想追求。

张晨瑛老师的讲座,对于初次执教三年级语文的我来说,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这个学期,已经历了三次习作训练,但由于对三年级习作要求的模糊认识,忽视了习作能力的培养,随意拔高了对孩子们的作文要求,令孩子们对习作畏之如虎,也令自己苦不堪言。张晨瑛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小学各年级习作能力的主要指向:一年级说写完整句,二年级写句组练习,三年级构段练习,四年级勾篇训练,五年级结构化表达:有重点,师篇章安排体现习作意图;六年级主题化表达:根据需要组织语言,安排篇章。她对各年级“习作能力”的明确指向,使我茅塞顿开,明白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清晰化、结构化、图式化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是内隐的,是不显性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二、课堂展示,引我前行

10月23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奉化市实验小学杨雨等六位老师的习作教学微课程。六个微课程聚焦“热爱校园”这一生活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杨雨老师的《轻松十分钟》进扣“构段“能力目标,着眼于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通过引导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与同伴分享十分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蒋增裕老师的《这样的活动真有趣》则关注校园中情趣盎然的游戏,通过引导学生分步骤讲清楚活动过程,同时传递出校园游戏的快乐,并能与同伴分享。五年级《这件事我很想告诉你》把习作能力目标定位在“习作结构化能力”,具体落实到谋篇布局结构化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六年级《这样一个人》则训练了学生主题化表达的能力,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材料组织、遣词造句等进行有意图的安排。这六堂习作微课,使各年级的目标承接有序,教师“导、练、评”螺旋式教学结构模式进行教学,组合灵活,通过趣味化教学环节融入,让学生想说愿写能交流,老师们围绕校园生活中的活动、事件、人物等,用精心挑选图片,制作视频材料,设计讨论话题等方式唤醒学生对写作材料的兴趣,同时通过错例辨析比较、填写思维导图等方式使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写作思维,其中修改交流等环节使不同能力的学生不断得到思维碰撞。

虽然从教已有22年了,但每次培训学习,都让我在各方面得到很多启示,“教到老,学到老”,说说容易做做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让自己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走得好。

★ 幼儿园教师90学时培训总结

★ 有关党员干部培训感悟

★ 大学时毕业自我鉴定

★ 培训心得-80/90后员工管理

★ 关于团校培训心得感悟

★ 精选医生培训学习感悟

★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 有关培训工作心得精选感悟

★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

教师90学时培训总结 篇5

一、聆听讲座,感受教师的幸福生活

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在矜矜业业的教学中,虽然辛苦,但我们真的是很幸福。这次邹老师给我们讲了“享受教师的幸福生活乐陶陶”,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细节关系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作为教师,我们该多为自己的学生考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为基点,给孩子一个快乐又健康的童年。幸福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而是看到他人快乐,我便是晴天。

二、观点碰撞,感受集体研讨的氛围

集体研讨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机会,在多次集体研讨中,我发现每位老师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有一种互相合作的良好心态。当轮到每组进行对问题的探讨时,我们组的教师总是很团结,一人做事迹渌鲜Σ鲎约旱墓鄣悖蠹叶技鹨悖险娴鼗卮鹣嘤Φ奈侍狻T隈鎏孔榈墓鄣闶保淌Φ姆绮啥偈蓖延倍觯庵秩饶值某【爸谐渎乓恢指挥懈腥玖Φ钠ⅲㄓ舻难胺瘴姑扛鋈思で榕炫取

三、实践观摩,感受课堂的巧妙风趣

实践学习是促使教师进步的一把快剑。这次我们观摩了四个幼儿园的精彩课堂,教师语言的精简、风趣,肢体的配合,表情的不断变换等让我印象很深。

每一堂课教师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教学水平,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教师的应变能力都很快,这点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尽管孩子的童颜趣语给教师造成难题,尽管有特殊情况发生,但我们的教师都很从容的应付着,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让我们知道了课堂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一堂课的精彩在于教师的付出,在于不断地进取。

四、理论学习,感受专业知识的丰富

理论知识是自己薄落的一面,通过六天的学习,我进一步感受了指南的专业性,在学指南中,我知道孩子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等,相信在今后的使用中,我会更深一层的了解孩子,我会不断学习理论,用专业知识强化自己。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6

建筑力学是为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掌握静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 杆件计算的相关知识以及求解超静定结构的方法。该课程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2 建筑力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2.1 讲授内容多, 课程学时少

建筑力学包含了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分析部分, 材料力学中的杆件内力计算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部分, 结构力学中的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求解超静定结构部分。目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相关专业建筑力学只有60课时左右, 要想在这么短的学时内, 仅凭学生以前的物理和力学基础跨越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具有一定难度。

2.2 学生基础差、学习难度大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来源包括对口单招、单独招生和普通招生, 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有的学生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几乎为零, 加之建筑力学本身的难度, 所以对此类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更大。另外高等数学也是学好建筑力学的重要基础, 而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高等数学也是其薄弱环节, 增加了学习建筑力学的难度。

2.3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一般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 无法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上课过程中昏昏欲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得不到好的反馈, 讲授课堂内容时缺乏动力, 形成了恶性循环, 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2.4 理论推导多, 工程应用少

建筑力学中含有大量的计算公式, 且每个公式均具有严密的推导过程, 牵扯到复杂的理论知识。加之目前建筑力学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少实际工程经验, 不能很好的把工程实际中运用到的力学知识贯穿于授课过程之中, 使得教学效果较差。

3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传统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要想让学生达到课程的学习要求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 为达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 需进行教学改革。下面结合本校建筑力学教学实际情况, 对短学时背景下建筑力学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3.1 多定性分析, 少定量计算

目前,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对建筑力学来说,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能对以后遇到的力学问题进行分析, 因此在短学时背景下讲授建筑力学, 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多进行问题的定性分析, 弱化定量计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分析具体问题时, 要多从定性角度分析, 避免很多学生进入学习误区, 认为只有把问题的答案求解完全正确才算正确了。这样就会形成本末倒置, 使得学生一味地追求一个具体的数字, 而忽略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3.2 案例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 若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拉应力验算时, 可以以工地上常见的吊车起吊重物为例, 吊车能起吊的最大重量就需要通过拉应力来进行计算, 如果起吊重量超过了最大重量, 钢丝绳就有可能发生断裂, 此处如果引入吊车的实例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教学效果。

3.3 坚持够用、适用的原则, 删除难度大的内容

目前, 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未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专业采用的教材基本相同, 所采用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删减, 从而使得教材不适宜高职学生的学习。高职的建筑力学授课内容不能只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删减版, 要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 对难度大、实用性少的内容要尽量少讲、不讲。例如对超静定结构的求解问题, 由于其牵扯到的内容较多, 对此部分内容如果花费较多的时间讲解, 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因此在授课前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精选讲授内容。

3.4 改变传统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加权平均求得, 并且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大, 这种方式容易忽略学生中间的学习过程, 导致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试, 达不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要改变这种考核方式。如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出工程中常见的力学问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模型, 通过模型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重视平时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把精力放在最后的考试上, 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3.5 基于学生基础, 进行分类教学

根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来源进行分班, 如普招学生可以放在一起, 对口单招学生放在一起, 单独招生学生放在一起, 对于普通招生学生, 由于其数学、物理知识相对较好,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知识点, 对于对口单招和单独招生的学生, 可以根据其特点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更加注重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上,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有的放矢,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6 改变授课方式, 积极开发学生思维

以前授课方式大多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按照章节顺序逐个知识点讲解, 这种方式对于短学时的建筑力学显然不能适应, 一方面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授课的话不能把所有知识点讲完, 另外一方面采用这种满堂灌的方式授课, 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 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工程中的遇到各种力学问题, 引入相应的力学概念及基本分析方法, 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如网络、图书馆、精品课程网站等, 利用课下时间巩固所学知识点,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分享学习心得。

4 结语

建筑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建筑相关专业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左右, 在短学时背景下, 只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才能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 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 2014 (2) :25-29.

[2]陈春梅, 黄皓.实践教学在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4 (7) :149-150.

小学数学90学时培训总结 篇7

我参加了小学数学90学时培训,分两个阶段培训,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培训,第二阶段主要是实践活动.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

培训总的感觉是:有压力、有动力、有快乐、有收获。从这次培训的内容就不难看出赵老师良苦用心,其中既有底蕴深厚的特级教师,也有专业精湛的导师,更有我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风格不同,观念各异,但是他们炽热的爱教之心都深深震撼了我。一位位睿智的教师,让我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每天和不同的名家大师进行思想上的冲击,感觉真的快乐而充实。

每天听着专家们的精彩讲演,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值得我推敲,我在收获甜甜果实的同时,我心里也有酸酸的感觉,他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教育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感到汗颜。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新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是辨证的,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回顾自己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实践的不少,但思考太少。常以工作忙为借口懒于反思、总结,通过这次学习,我才发现在不经意间我错失了许多

理论必尽是理论,我们应该要用于实践,因此,赵老师为我们安排了第二阶段的实践培训,听名师上课,评课,设计教案,上课,磨课,等。在这几天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磨课、听课这两个环节。我们这组上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首先,设计教案,再和导师交流,上课的学员进行磨课,学员上展示课。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8

撰写人:张继文

2015年7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丽水学院组织举办的初中科学教师素质提升班90学时的学习和培训。教育专家们的授课和讲座,精彩纷呈,妙趣横生。一个星期的学习和培训,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接收,轻视学生思维过程。郑青岳老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的讲座,则认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复习课,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先前所学知识进行简单零散的罗列,继而选用形式陈旧,思维单一的试题,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被动的巩固所学知识。与此相对,徐珺老师的《科学复习课“学与教”的建模》,提出了时下复习课教育教学的五环节,即乐学(创设问题)—温故(设计学案)—织网(自制导图)—知新(创设情境)—提升(创编练习)这样的五环节。新的复习课教育教学五环节,把教师和学生紧密的拉在了一起,在一种“愉快式”教育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左右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郑青岳老师在《为促成概念的转化而教》的讲座里,则明确指出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因此,教育教学过程,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情感态度,而后紧紧围绕起之展开课堂教育教学,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徐珺老师的科学实验讲座里,则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精彩实验,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给力地说明有效的科学课务必要以实验作为载体。大量的实验哪里来?“生活即实验,实验即生活”,实验就来自我们的生活。徐珺老师以生活中国常见的物品为材料,运用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制造出简单又实用的科学实验器材。

三、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在这持续一个星期的学习与培训中,我站在新课程背景下,用心倾听着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与此同时,也在反复地思考着,如何既要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做怎样的取舍,同时又要迎合新时代的要求,怎样去吸收和采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这思维不断地跌宕起伏中,通过理性分析和辩证的判断,我逐渐辨明了方向,看到了一个更加精彩的教育教学舞台。

时移世易,变化宜矣。当今之世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之思想,亦应顺应社会之潮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主动学习,积极培训,不断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永葆青春!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9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目前举办的许多教师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培训对象的需求与“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目标不统一。参培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参培教师, 对理论学习相对不重视, 他们主要希望学到具体的课堂操作方法。而“国培计划”的目标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旨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促进改革, 培训一批“种子”教师,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教师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培训对象单纯要求学习课堂教学方法是远远达不到“国培计划”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的。

第二, 培训观念落后, 培训模式陈旧。由于受传统培训观念的影响, 目前许多培训机构仍然以集中培训和专家讲座的模式为主, 参培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未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和“参与式”“探究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培训新模式。

第三, 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不一致。这主要指培训内容受到专家讲座题目的限制, 不能完全按照“国培计划”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针对性不强。

第四, 实践和参与环节不足, 形式单一, 可操作性不强。

第五, 只注重短期培训效果, 缺少对教师长期发展的指导和远程培训环节。

二、在实践中探索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一) 调研培训需求, 依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 突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自2003年来一直参与四川教育学院承办的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 (2011)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改变传统的培训观念,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新模式, 并在实践中探索, 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国培计划”是高标准的国家级培训, 各地选派的参培学员都是当地德、能、勤、绩的拔尖者, 因而不仅要在培训前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充分考虑和体现参培教师的需求, 还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培计划”的高要求、高标准设计培训方案, 突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保证培训的高质量。

(二) 培训模式的设计思路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中指出:“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研究、实验新课程方案过程中, 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 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查有梁先生在《教育模式》中指出:“模式研究,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 它的要点是分析主要矛盾, 认识基本特征”;“模式, 推上, 有理论基础, 推下, 有实践操作, 模式是理论与应用的中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模式能够承上启下。”培训模式的设计必须遵循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尤其是体现实践方面的指导。许多参培教师“虽然在理念上赞同和支持新课程, 但是在课程实施方面却有不少的困难, 主要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 “迫切需要在课堂实施层面得到更具体和更直接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在设计培训模式时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体现以人为本, 按需施教,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设计思路。培训将根据英语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教学需要, 以问题为中心, 分专题探讨, 理论学习与案例剖析相结合, 在教学观摩和实践中帮助学员更新观念, 深入理解新课标, 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成为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

2.遵循“针对性”“整合性”“参与性”与“实践性”的原则。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和参培教师的需求设计培训模式;整合省内外专家、一线优秀教师与优秀参培学员三方面资源, 同时整合培训内容, 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设计与新课程紧密相关的各类活动, 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 促进参培学员主动积极参与培训;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员亲身体验新课程的改革思想、内容和措施, 引导学员针对自己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交流探讨, 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能力。

(三) 培训模式的实施

1.培训内容的确定

在需求调研中笔者发现:中西部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较陈旧, 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与操作能力有待提升。培训要引导参培教师按照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里, 专业能力涉及“专业情感, 包括终身从教的专业精神、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健康的教师个性;专业知识, 包括较为宽厚的文化底蕴、必需的学科知识及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 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因此, 培训内容的设计需以学科为重点, 研讨基础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新理念, 更新观念, 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应包括以下五大板块: (1) 外语教学改革最新动态与新课程基本理念; (2) 教师成长与专业能力提升; (3) 课堂教学方法与教材分析; (4) 教学观摩与实践; (5) 微型课题研讨。每个板块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安排, 板块之间联系紧密, 并配有“培训菜单”供选择。

2.培训形式的选择与组合

培训模式为:专家理论引领 (专题讲座、对话交流) →参与互动 (案例剖析、互动交流) →教学观摩 (示范课例展示、说课、评课) →实践反思 (微格教学实践与反思) →校本研修 (与一线优秀教师对话切磋、专题探讨、交流合作) 。这种创新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专家讲座单一方式, 以参培教师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以反思为重点, 注重研讨过程, 强调参培教师的主动参与,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需求调查研究入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观摩, 充分利用参培教师自身的经验和资源, 充分调动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员在师生参与互动的培训氛围中, 亲身体验主动、合作、探究性学习, 更新观念, 在学习、观摩、研讨、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促进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3.培训模式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1) 注重训前学员需求调查。深入参培学员中调查研究, 采取学员填写问卷调查表, 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 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2) 组成富有特色的、高水平专家团队。聘请包括国家新课标研制组专家, 高校对新课改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 整合一支富有特色的培训者队伍;同时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协调配合管理。

(3) 专题理论学习与典型案例的观摩研讨紧密结合。以问题为中心, 以案例为载体, 每一专题在理论研讨的基础上, 到中学观摩与之配套的典型示范课, 课后任课教师说课, 专家点评, 学员讨论, 反思总结。

(4) 加强学员的教学实践与合作学习。建立导师制, 以任务型研修为主要方式, 组织学员小组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微型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及时整理培训简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进行小组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 通过学习、合作、实践与交流共同提高。

(5) 建立反馈机制, 落实培训的评估与改进环节。培训学员每天填写调查表, 收集对培训的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和提高;培训结束后进行跟踪调查, 导师与学员保持长期联系, 并指导、督促学员发挥示范引领的骨干作用, 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

三、小结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10

秀洲区磻溪小学彭新祥 在省教师全员培训的第一个五年,我又一次走进了那个记忆深刻的学校。记得十多年前在我即将正式站上讲台的暑假,我有幸在这里得到区教育权威手把手的指导,那次新教师培训对我之后的工作影响深远。这次,我又在这里以一名学员的身份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程培训,又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经历。下面,我就参加培训的三个阶段做如下总结:

一、专家引领,提升解读。

本次培训,我们有幸听取了多位专家、名师的讲座,都是获益良多。陶李刚老师《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要素》的讲座,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向我们陈述了专家眼中的教育观;又从高效的教学组织、教育的智慧引导我们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我们从主观上改变自身专业成长中存在的几个阻碍因素;更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技能和教师理应扮演的角色,为我们提供实际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法策略。

刘晶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谈》的讲座,从新旧课标的变化,向我们解释新课标下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并用生动的事例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落实“一个中心”——语言文字训练,“两个基本点”——学语文、学做人,“三项技能”——识字、阅读、作文,“四种阅读能力”——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和“五个一”——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个好习惯、一颗博爱心的方法和策略。又以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为例从识字写字教学的历史和发展,从识字写字教学的的目标和问题,从识字写字教学的方法和一般流程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何方芳老师的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年段目标向我们阐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教什么,又从不同年段的课堂实例为我们剖析语文阅读教学要怎么教。著名特级教师金剑辉老师的《小学作文有效性研究》的讲座,从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中提炼问题,向我们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以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指导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写、会写,如何引导学生锤炼语言。

这些讲座把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把名师名家对语文课程的解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讲座把小学语文从识字写字——

文本阅读——交际作文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暴露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得以反省;又把名师名家研究得来得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方法策略介绍给我们,为我们在短期内提升自己的专业提供帮助。

如果说以上的理论学习是从面上破解我们专业成长的瓶颈,为我们专业成长提供指引,那么王爱民老师的《深入解读教材 有效实施教学》和谢国良老师的《优化过程设计与理答建议》、《关注发展方向 研究现实问题》则是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地为我们剖析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利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解决我们在解读文本、把握文本、设计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供我们务实语文教学的方法。两位专家是手把手地教会我们从作者的角度、编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层层读懂教材、发掘教材;教会我们挖掘教材中言和意的方法;教会我们实现言意兼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流程。

二、内化理论,付之实践。

这次培训的实践过程以我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打磨解读、聆听提升、实践展示。为期6天的理论培训一结束,阿宝老师就向我们布置了实践任务,80%的上课要求推着我硬着头皮接受了上课任务——执教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

进入分组备课后,我再次捧起这次理论培训的所有资料,认真地阅读,静静地思考。经历数天的打磨,形成了以词引领的初步设想:用四字词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等词帮助学生读懂雷雨前的天气变化。

然而在油车港实验小学承办的区研讨课的聆听过程中,和随后的培训学员同年段互听课过程中,我又获得了许多启示,最终全盘否定了自己的原有设计。因为原有的设计之初就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只能在文本词句中跳跃,能得意,而不能落实得言,而且存在年段目标落差。新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言意兼得,考虑年级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实现作者意图、编者意图的整合。所以,我从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语言文字表达和认知自然变化规律几个层次设定目标,展开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1.借助句段,简化识字。由于本文要求会认读的生字只有四个,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所以在识字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先让学生通过课文自读,读准字音;再在句子检读齐读中,巩固识字。

2.巧用朗读,理读文脉。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写的,怎样帮助二年级的学生理读出这一文章脉络?我采用分段朗读,通过“老师

为什么这样安排”的讨论,理出文脉。

第二环节:

1.原知体验。导入新课后,我询问学生“你见过雷雨吗?那说说你见到的雷雨是怎样的吧?”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上说出自己对雷雨的感受。

2.文本体验。在雷雨前的教学中,抓住文本语言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和多感官参与提升体验。如教学“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采用老师读,学生演一演小树,从而体验理解“乱摆”。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的教学,采用小组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闪电和这雷声。体验理解“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3.言意兼得,突出得言。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简练,寻找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训练点让我感觉有些吃力。幸好在我教学前,聆听了多位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她们对教材的解读,和她们的教学过程设计,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她们的基础上,我抓住了三个语言训练点:

一、拓展“一动不动”。抓住词语,设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岸边的柳枝,也一动不动。”这一语言训练,既联系课文,提升学生对雷雨前情景的认知,又帮助学生学会词语运用。

二、拓展“乱摆”。课文语言简练,我就想怎样把简练的语言生动化,所以设计“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我的小树枝呀,好像。我的树叶呀。”通过说话训练使得“乱摆”更加具体形象。

第三环节:

整合文本,得言中认知自然规律。教学临近结束时,我设计了 “越()越()” 的拓展练习。读1-3小节,根据提示说一说:雷雨就要来了!天色(),空气(),风儿()。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样安排,我主要考虑语言训练不脱离文本,同时这样安排能在最后整合阶段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认识雷雨前天气变化的一般顺序。

虽然尽心,但还不精心。在课堂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可以避免的,但课前准备不足。如,课件出示时出现有些字没有显示的问题。有些是短期难以改变的,就如课堂的灵动性。

这次经历,让我在业务上得到了很多历练,必定令我终生难忘。

三、阅读升华,宏观语文。

在培训的最后阶段,更确切地说是培训的延伸——阅读名家的教学著作,也是令我收获颇丰。培训中,阿宝老师为我们挑选了一本好书——王晓春撰写的《语

文课如何是好》。我也是很有心地一章章地读了,想了。打开这本书,看着书中的序言,就令人耳目一新,叫人思绪澎湃:

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语文老师招谁惹谁了,该如此被折腾来折腾去?语文教学如此随风摇摆,到底有谱没有?语文学科的专业尊严何在?语文有那么复杂吗?语文不就是一门课吗?语文有那么伟大吗?语文不就是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深思的。

在后面的阐述中,王老师把我们的疑惑:语文是什么?语文要走向哪里?语文的专业性在什么地方?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一一加以破解和指引,并对语文的专业性进行了仔细分析。王老师从语文本身的性质、教化功能、地位、情感角度来思索,并从教材理解分析角度告诉我们语文知识应有的道路。

王老师在本书中对语文专业性的探索——教学设计,几十篇案例分析打开我们语文教学思路,角度,使我们重新跳开专家、教参、课文的束缚,真正的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

而我觉得王老师对语文深入思考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面对新事物,我们必须要向王老师一样学会从批判的角度去审视,做到先破再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语文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师的本职,才能让改革中优秀的东西真正融入每个教师的内心,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蒸蒸日上。

90学时培训心得 篇11

城西小学黄良凤

几天的培训习惯了路上的奔波,习惯了夏日的炎热,更习惯了前辈们名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这次培训,在培训期间,名师给我们从很多方面进行了指导,使我认识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备课,上课,练习,评价,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步没有做到位,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学习到了新的教学大纲,重新认识了说课的技巧,也学到了不少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对我这个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收获很大,感觉很充实。

其次培训班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每天的听课后,一同交流和探讨。大家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聆听讲座和课后交流,都能踊跃发言,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我怕自己的语言能力太差,连议课发言都不敢,以后要加强锻炼。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独立备课、说课活动。自认为自己对三上的教材还是挺熟悉的,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这个内容进行备课应该是能把握好的。可是实际上在听了三位前辈的说课后,真的认为自己在计算这一块上,经验远远不够,他们随便说的哪一种方法,都对后进生的计算真的是有帮助的,而我们年轻教师就一个劲叫孩子要仔细认真的算,实际一点效果都没有。真的应该多听听老教师的做法,他们的很多做法是经验的积累。尤其感觉在计算这一块,我们年轻教师往往感觉是束手无策,而老教师有的方法是一针见血的。所以我很有一种冲动,就是希望哪位有经验的老师,可以跟我谈谈如何提高孩子的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最好能根据每一册计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这几天的培训,我很累,累的是大脑,不是身体,但我不觉得苦,因为我一直在体验、感动、反思、积累。为此,我愿意学习,汲取,探索,在学习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

英语90学时实践培训总结 篇12

关键词:云南,地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职前实践技能

前言

教师的职业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霍伊尔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是旨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 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过程 (叶澜, 2001) 。佩里则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活中的成长, 包括信心的增强, 技能的提高, 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 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一是的强化 (叶澜, 2001) 。Carr&Kemmis (1983) 认为, 教师的自我职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成为更有作为和更有效的实践教师的过程, 教师通过有一是和既定的活动, 改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余渭深和韩萍的观点是, 教师职业发展就是指教师的职业成长或教师的职业生涯严谨和丰富的过程, 教师对其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调整, 实践以及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所关注的焦点 (余渭深韩萍, 2009) 。

作为教师职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教师职前培训中职业技能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 心理学, 学科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事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准备阶段,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起始阶段,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工程,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或前提性作用;入职教育是教师进行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 对教师能否适应新的角色和环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新教师入职教育作为教师整个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职前培训的必要性

教师职前培训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准备阶段,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 是激活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潜在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职前教师们应该做好哪些专业的准备?英国自1992年并经过多年的实施与修订, 于2002年, 教育与技能部和教师培训司再次共同签署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 认为合格教师应该具备三个维度的素质: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具体表现为与学生的关系、职责与规章、交流与他们和个人的专业发展;专业知识理解具体表现为教与学、评价和监控、学科和课程、读写算、成绩和多样性、健康和福利;专业技能具体表现为计划和教学、评价监控和反馈、反思与改进、学习环境、团队工作协作。 (王艳玲, 2007) 。赵淑琦对未来教师的表述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1.思想品德素质2.科学文化素质3.文化素质4.教育心理素质5.身体素质 (赵淑琦, 1994) 。早期对教师素质的描述侧重于教师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素养。

近年来, 对未来教师的素质回归到人最基本的情感修养。叶澜认为只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 才可能把“创造”还于教师职业。她不否定, 教师的工作必然与知识相关, 传递知识依然是教师要做的事, 但不能把此视为教师工作的全部, 更不是终极目标。相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他们的专业素质应该具备多方面和多层次。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二要有多层复合的、独特的教师业务知识与能力素养;三要有教育智慧。 (叶澜, 2001) 。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曾提出,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一是一般的教育教学的原理规则知识, 二是具体的学科教学等教育实践的专业案例知识, 三是通过反思等手段而形成的运用原理规则与典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知识。 (郑金洲, 2000) 中国高等教育中基础知识传授相对成功, 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面对新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再现, 而是对学生多层次, 多维度的引导培养, 因此, 对师范类学生职前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职前实践技能培训的现实状况

著名学者PETERS说:科技的使用是5%的科学技术本身和95%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我们也可以说教学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现, 因为那已经是过去式。面对时间的流逝和不同的教学环境, 教学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师怎样在原有的知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前培训成为了衔接在读师范生基础知识与就业后技能发展的桥梁。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职前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重视显性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隐性的学养水平如专业态度、专业信仰、专业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重视不够;重传授解决具体问题的门路与程序的方法, 轻指引确立人生与专业发展的终极关怀与行为坐标的方向;重视学生考试成绩, 轻学生的专业成长;重视专业知识的输入, 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课内知识的传授, 轻对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的指导等。太过追求智力水平的开发, 不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 适应能力, 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师的入职教育目前依靠的形式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 兼有采取“导师制”、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典型报告、课堂教学实践和讲评等形式。集中授课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 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实践教学培养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如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等。从20实际90年代开始,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主要采取教育见习 (教学课堂“邻床”观察和课堂分析) ——维格教学训练 (自身纠错与反思) ——教育见习与初步教育实习——微格教育训练——毕业实习的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微格教学训练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扩招导致教育实习场地, 资金的不足等, 促使我们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模式, 内容和方法都得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现行的教师职前培训存在如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形式化及功利性目的日益凸现、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培训内容多而时间少、在既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培训内容, 以及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等等很多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知识性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偏重, 基础教育工作做得非常扎实, 但缺乏如上文提到的横向联系。具体表现在:不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 适应能力, 应用能力的培养。大专院校毕业生普遍表现出适应能力差, 普遍缺乏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职业意识淡漠, 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整合, 培训的“效能”得不到有效转化——内化。培训中掌握的理论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用的不及时, 致使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淡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实际教学的影响, 甚至放弃不用。把教育实践活动等同于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仅是锻炼备课和上课的技能, 师范生很少参与中小学教学活动或接触中小学生学校生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不健全, 缺少制度化, 合作化约束, 实践活动缺乏与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真正的沟通, 或不沟通, 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脱节。

对创新科研型中小学教师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社会对毕业生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 培养计划应从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先验的模式出发, 即要根据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培养对象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在根据这种结构来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环节, 突出能力培养。

云南州市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职前实践技能培养中问题突出

云南州市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主要负责培养云南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地州师范院校面临着大多国家重点师范院校不曾面对的地区情况, 在新教师培训方面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1. 英语基础薄弱导致综合素养提高受到局限

州市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 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各年录取分数在地方院校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但2004年、2005年、2006年录取学生的最高分比云南师范大学录取学生的最低分还低, 更不能和其他国家重点师范大学相比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 听、说能力方面基础很差。而曲靖师范学院, 红河学院等地州师范院校主要采用针对全国师范类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培训, 这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学生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英语基础知识仍显欠缺, 导致综合能力难以提高, 继而更难有时间和理性的心态去研究不易显性考核到的实践技能这一隐性能力。

2. 师范性和地方性特色接合薄弱。

地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现在主要采用“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 不少院校仍然在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看齐。语言教学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对语言结构的分析, 更重要的是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多语言知识外的能力, 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社会心理因素、文化认同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但是长期以来, 不少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另外, 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外语课程起步较晚, 历史较短。他们少有本民族学习外语的成功经验。加上农村民族主要位于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山区或村落, 学生的视野, 习惯, 思维, 情感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异。若不对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大学的职前实践培训似纸上谈兵。

3. 教师专业态度培养缺失依托

教师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更严格的专业道德, 云南州市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有更过硬的职业道德, 因为大部分学生将到农村地区进行教师教育工作, 那些地区生活条件艰苦, 英语教学环境较差、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学生英语基础相比城市地区薄弱等。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更具有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是师德培育却是薄弱的一环, 现在不少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自我评价较低, 个人信念不强, 自我要求不高, 缺乏把教师作为一种终身职业从事的精神, 如工作热情、吃苦耐劳品质、奉献和钻研精神等。缺乏上述职业态度和道德品质的学生等到正式投入当地环境工作时, 难以全身心投入, 责任心难以增强。

另外, 在云南低州本科师范院校中实践性课程偏少, 师范课程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不密切;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缺乏系统性, 开设课时不足;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缺乏系统课程的支撑, 这与现代教育强调的研究型教师要求差距较大等方面的急需改进的问题。

结语

云南地州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任。教学实践知识薄弱是这些院校普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英语成绩能否提到与全国同等的程度, 关键就在这些教师是否能再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培养出展性能力, 研究性能力, 创造能力, 和综合性能力。让师范毕业生不仅有英语知识, 还有英语教育知识, 和教学研究知识能力。深刻理解自己所交的内容, 才能理会其思想方法, 还要对如何教, 有深刻的理解。对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都有积极地提升作用, 对自我挑战能力和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Carr, W., &Kemmis, S.Becoming Critical[M]London:theFalmer Press, 1986

[3]余渭深韩萍, 《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 中国外语2009, 11第6期总32期

[4]王艳玲, 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 9

[5]赵淑琦, 浅谈未来教师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第53期

上一篇:俄语培训班哪个好下一篇:浙江历史选考试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