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2024-06-29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共14篇)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1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通过暑期课程标准远程研修,我有了许多收获,感谢远程研修专家们的指导。课程改革的进行,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英语教材的进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小学开设英语课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我对英语教学有自己新的认识,经过这次培训,使我在对学生进行认读训练、课文教学方面都有很深的感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更注重将双语进行整合,在对学生进行认读训练时有更深的体会,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听、说、做,先培养语感,培养兴趣,然后进入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让学生在知识中获得成功感。

一、复习学过的单词。

小学英语课时较少,小学生容易忘记上一节课的内容,尤其是新学的单词和句子,我就上节课所学内容,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间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可以有效的复习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的内容,为新授内容打基础。

二、尽量创设各种情景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对话。

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英语课堂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学生练习听与说的良好机会,达到学生先模仿后学习的目的。

三、结合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是常用的直观教具。如刚开始学字母时,就可让学生用字母卡片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学单词、学对话等都可以用卡片进行灵活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片卡、单词卡、句型卡。有利于师生进行听说训练,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

英语是一门语言,应体现它的应用功能,我认为学生会用英语才是关键,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了英语用了英语,同时也增强了了学生的自信心。首先:操练方式多样化。其次:让学生指读课文。再次:教给学生基本的发音方法。最后:创设英语环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交际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英语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交流为主要目的。要求课堂活动化,让每个孩子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说说、唱唱、演演、玩玩,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领会透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明确教学理念;其次要精心备课,情绪饱满,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再次是把课本与生活,课堂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使英语充满生活情趣与活力,为小学生学习英语打开一扇快乐学习的大门。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2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建构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提供了依据

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台以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政策支持已有不少。例如:1999年9月13日, 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类别、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奖励做了具体规定。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2]2011年11月, 教育部颁布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了在职教师的课程功能指向等。这些文件都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起了指导作用, 但不足之处也颇多。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新课改的目标、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比以前, 更加科学化, 所以说, 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自然也应与时俱进, 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做法促进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 教师培训是以“为教师服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的, 在培训时仅仅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 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发展需求, 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构建了一个“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 让教师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开设培训课程有一个参照模板。但是这个框架不够具体化、没有针对性, 只是在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等方面列举了一些主题[3]。《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综合考虑国家、地方、教师自身需求设置的, 不仅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本理念, 给予方向性的指导, 而且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课程体系, 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应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 根据在职教师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

二、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建构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一般是以城市教师为蓝本, 不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这些政策对待城市、农村“一视同仁”, 甚至重视城市、忽略农村偏远地区, 没有体现出对农村教育应有的关怀。由于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学生、国家对他们的要求等都与城市不同, 如果仅仅是照搬城市教师培训的课程, 肯定不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优质的课程, 想要有高效的培训是不可能的, 合理的课程设置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 在以往的农村职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 培训课程的建设相比于城市要薄弱得多。在培训的内容上很少考虑国家的要求、学校的要求以及教师本身发展的要求, 培训课程的确定具有较大随意性, 课程内容缺少系统的科学设计, 比较凌乱。除此之外, 培训课程的传授要么是注重理论知识, 欠缺实践知识, 要么讲授内容仅停留在经验层面, 欠缺理论支撑。所以说, 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建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就尤为紧迫与重要, 其所列出的基本内容都是综合考虑国家、地方、教师自身需求设置的,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是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应该把农村教师课程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工作, 注重培训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4]。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虽然不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的课程标准的设置, 但它从3大维度、13/14个领域、63项基本要求对如何作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教师提出了比较细化的要求, 它为构建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既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范围, 也提供了课程设置的参照标准。与此同时, 也要融入校本培训课程, 这样, 才会更符合本地区教师对培训课程的要求, 提高农村中小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当前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偏差

目前, 我国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存在两个特点:一是过于注重社会需求与学科体系的完整, 易忽略教师自身发展需求;二是基本上是以社会本位与学科中心为取向, 易忽略中小学在职教师的个人价值。康德说过:“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 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 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5]现阶段农村在职中小学培训课程的设置多考虑外在需求, 如社会的需求、国家教育政策, 这些外在需求是重要的、必须考虑的, 但同时教师自身的需求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只有两者兼顾, 才能让培训课程起到理想的效果, 而不仅是流于形式。

(二) 课程内容脱离教学实际

脱离教学实际, 是当前诸多培训机构对农村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热情较高, 渴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但现实是农村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的课程内容由培训单位自行设置, 对不同学科的教师采用相同的培训内容, 培训效果不佳[6]。所以说, 现在这种培训很少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讲授的内容不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 无法让农村教师学以致用。讲授示范课的教师只重形式, 不重内容, 忽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 农村教师可从课程中借鉴的内容不多。

(三) 重视理论, 轻视实践

在课程结构上, 教师继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比例失调。这种失调突出表现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讲授理论知识, 而培训的实质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课程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7]。即使有, 也多停留于对一些名校的观摩、考察, 其对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作用并不大。现在的培训单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内容的“实践”不一定就是亲身去体验, 被培训的教师都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 他们完全可以来一起分享一些教学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 由培训教师进行讨论、分析, 专家学者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分析、总结。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具有相似的教学背景, 所以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也是他们亟须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 忽视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

(四) 课程内容单一

在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中分为三大维度, 分别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但在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并没有从这三大维度进行落实, 而是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方面, 这个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培训中尤为突出。在农村地区的教师不管是待遇还是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具有一定教龄的教师, 容易产生职业认同感低与职业倦怠等心理, 他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较薄弱。除此之外, 专业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也尤为重要,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如何采用多元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等这些教学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是极为关键的, 校长可以在学校宣传培训内容, 这样教师就会容易接受, 效果也会比较好。

四、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构建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新构想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发展需要, 也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必须紧紧依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建构高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

(一) 更新课程理念

构建农村在职中小教师培训课程要注重以先进的培训理论做指导, 加快更新培训理念。

1.要以教师的终身发展为本, 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 积极引导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学习自主性, 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

2.强调“三维一体, 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发展”目标 (三维一体的目标是与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的三个维度是完全相符的) 。改变单一的课程目标, 由原来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到更加关注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教学能力的培养[8]。

3.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更多关注农村学校教育实践、联系农村教育教学实际、强调内容与教师专业发展实际的联系, 突出学以致用, 帮助农村教师提高能力水平和教学质量。“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 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9]。

4.树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扩大培训渠道观念。现代网络技术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由于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能够得到的培训机会是有限的, 而且短期的培训又很难起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利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把全国优秀教师编制的培训课程资源集中在一起, 以达到资源共享。

(二) 构建完整的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为怎样成为一位合格教师提供了参考标准, 又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现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例来建构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三大维度, 在安排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课程时就可以以专业标准的三大领域作为培训课程的三大模块。

1.模块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中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 又从这四个领域细化成诸多不同的基本要求。在以往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中, 对这一内容的培训基本上是轻描淡写,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专业标准以一个重要的维度列出来, 也说明这一模块已被国家重视起来, 也为以后农村教师培训提供了参照标准。如在给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这方面培训时, 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培训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特殊性, 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意识到学生的独立人格, 让农村教师更懂得去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理念, 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一位中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也要让教师明白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与行为的重要性, 教师个人的魅力会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的行为表现等。

2.模块二:专业知识。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 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这些内容在教师培训时都是必须涉及的内容。但是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时往往会忽视通识性知识, 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的传授又没起到应有的效果。一直以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侧重于弥补中小学教师知识技能的缺陷, 因而很重视向他们进行普通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但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 并没有注重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原有知识经验, 忽视对他们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培养, 与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实际情况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收效甚微[10]。所以, 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 对于通识性知识的重要性是要去普及的, 要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知道通识性知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是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必须要丰富的知识, 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明白平时学习新知识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同时又要注意多种学科的搭配与融合。

3.模块三:专业能力。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 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学活动、组织实施, 沟通与合作等方面。专业能力在农村职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此类课程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罗祖兵、陈佑清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对湖南、浙江等省的中小学教师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需求的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对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例如, 他们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包括实践能力、理论素养、研究能力、自我发展。又把四大模块细分为30个教学科目, 其中,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教学智慧与艺术、教学技能的提升、家校合作与沟通策略都是中小学教师选择的热门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与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关的[11]。虽然这次调查不仅仅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 但是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由于受学历水平偏低、经济水平偏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等方面的限制, 都会影响到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所以说, 在安排专业能力相关课程时, 同样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专业能力这一维度的基本要求、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农村学生的需求等。

最后要注意的是, 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次数与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 三大模块的具体课程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课程。

摘要: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 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发展。文章首先指出了教师专业标准为构建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提供了依据, 进而强调构建培训课程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并指出当前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存在的典型问题, 最后阐述了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来构建培训课程的新构想。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篇3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2011年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每一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自从小学开设英语以来,我伴随小学英语一路走来,亲眼见证了英语教材的变革。伴随着标准的完善化,教材经过四次的改革,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新旧两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区别:十年前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得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和案例等等。那么《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优点在于: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1.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为全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打好小学基础。

2.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修订稿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体现在基本理念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各级目标的描述中,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清晰可见的教学目标使人一目了然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修订稿在对原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微调的基础上,在技能教学参考中,对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都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列出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423个基本词汇,这些也是以往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比较模糊或困惑的地方,这次课标的修订能使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三、具体可行的教学评价给了教师工作的方向

课标对于一线老师而言,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老师们看了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实施建议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建议,同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举例非常详尽,不仅列举了各项技能不同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对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评价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带着实际工作中的些许疑惑,带着想要了解新课程标准做了哪些调整的心情,带着希望能通过解读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的美好愿望。新课程基本理念还是六大点,但做了修改与补充。2001版课标强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2011版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非仅概括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念更先进,更具体了。2011版课标还体现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目标更清晰,更有指导意义。

特别是听了刘丽娟老师精彩的课标解读后,我对如何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训练课的教学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和体会。我觉得如果我们经常在做这样的事,经常在教学教法上进行探索,我们的脑子里会有无穷无尽的新点子,但我们如果没有过多关注这方面,可能我们慢慢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加之我们的学生听课不积极,接受知识不主动,学习效果方面就会不太理想,可能原因就是我们在备课上花的时间和心思还不够,或者说理念理解还不到位。下面就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应该不断提高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个人觉得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口语通畅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力很强,而此阶段正是儿童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的语音语调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音正确与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

二、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结构的组织

通过学习,我从中吸取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如:对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活动设计、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与规划。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有了一些较为全面较深入的理解。多数时间里,课堂教学不该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师不是机械的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学会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学习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目标。通过学习,我也深感压力重重,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地努力,继续深入学习才能扩展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全新的新课标下的实际教学工作。这次的培训,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三、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丽娟老师的讲解,是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把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人物结合起来,学生倍感亲切,实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4

市县级培训者培训总结

琼海市潭门镇中心学校 黄敏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新一轮的课程培训又拉开了序幕。2012年19-20日,全省各市县180名小学语文学科的市级培训者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参加培训。我很荣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能与专家面对面,聆听他们对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独到解读。

两天里,我认真聆听了江苏特级教师张敬义、浙江杭州建德实验小学严英俊校长、海口滨海九小关心凤副校长和省教培院王琴玉老师分别就“新《课标》新教材解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研读课标,把握方向”和“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所作的讲座。

专家们理论结合课例的解读,让我对课标(修订版)有了如拨云见日般的明朗了解,就说课标(修订版)中几个关注点:

一是适当减负。减负不仅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点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最为体现。课标(修订版)提出:第一学段要求认识1600字,其中会写800字;第二学段要求认识2500字,其中1600字会写。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学习。针对目前电脑普及之后,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有相关规定,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等。而且强调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三是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儿的“三个不”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四是作文教学。现在的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强的负面作用。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

音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5

保亭毛岸学校 吉云芬

此次的新课程新教材暑假培训学习我感受颇深。通过两天的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新课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前提,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教材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6

会议分两部分:程晓堂教授的讲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和雷诗杰老师分享与总结。

首先,程教授的讲座给大家分享了六大思考:

1、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构成;

2、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3、英语课程的核心里面;

4、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

5、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

6、英语教学改革评价与创新。

接着,雷诗杰老师通过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和分享总结,从双减到新课标,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英语课时量减少,但是考试难度增加了,从原来的学习基础知识转变到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瑜伽教练培训的课程设置标准研究 篇7

1.1、瑜伽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瑜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体健身、健心效果的研究;其次是在高校开展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第三是瑜伽的发展现状研究, 包括瑜伽教练现状、在健身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及与瑜伽项目在国内的开展现状等。而对于瑜伽教练培训机构的现状、目标课程设置内研究很少涉及。因此, 合理研究开发推动这个项目, 尽快使瑜伽培训体系系统和规范化势在必行。

1.2、瑜伽的分类

1.3、对瑜伽教练的要求

对于瑜伽教练来说专业是第一位, 专业的强弱决定了自身的价值, 但是在当今这样人才济济的社会, 专业的高低已不在那么明显, 各个健身房、俱乐部不再需要仅仅专业技术很强的人才, 多方位、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很多瑜伽教练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执教或者所学的知识已显得有些陈旧, 没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而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难以掌握和运用与会员沟通的技巧。还有的瑜伽教练, 虽然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但没有付诸实践或实践得很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从事多年瑜伽教练工作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帮助, 可以使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既要注重实践, 又不能放弃理论, 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技术。

1.4、瑜伽教练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瑜伽体系众多, 但是众多的瑜伽教练培训过程中却往往只提到个别几种, 有时甚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瑜伽理念混为一潭。从来使瑜伽教练培训中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

1.4.1、瑜伽教练性别结构的失调

瑜伽指导员性别结构不是很合理, 女性瑜伽指导员比例远远大于男性。男性的瑜瑜伽指导员男女比例的失调也说明了我国现在对瑜伽的认识不够, 很多人认为瑜伽就是女人的运动, 瑜伽的指导员更应该是女性。其实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西方欧美很多知名的瑜伽大师都是男性, 男性瑜伽大师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就现在广州市几个专业的瑜伽馆里印度来的瑜伽大师都是男性。这种现状今后应该逐步扭转。

1.4.2、瑜伽教练培训课程的不规范性

不同的瑜伽教练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内容不统一, 培训时间方面也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培训费用相对却都比较高。培训师资方面, 有从国外聘请长期或不定期的知名大师, 有印度的, 美国的, 法国的, 澳洲的, 新加坡的居多, 也有一些在当地知名的瑜伽师, 也有一些会馆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主打老师担任一部分培训课程。目前全国各地没有专门的部门对瑜伽教练进行管理, 对于瑜伽教练的资格没有统一的认证。瑜伽界还没有统一认可的培训班, 但是教练对培训班权威性的渴望还是让不少人参加了他们接触范围内相对知名和规范的培训班。培训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培训形式, 首先是印度知名导师直接来华举办培训班, 其次是中国知名导师举办培训班, 再有就是会员直接出国参加一些培训课。培训班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因此有必要形成规范化、经常性的岗位培训制度。培训班制度的不完善将对瑜伽教练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瑜伽教练未来的发展, 产生不利的影响。

摘要:源自于印度古国的瑜伽, 因其动作缓慢、优雅、讲究身心的平衡, 近几年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健康风潮。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 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 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 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关键词:瑜伽,瑜伽发展,瑜伽认证

参考文献

[1]林敏.在家练习瑜伽完全指南[J].健与美, 2005 (6) :32.[1]林敏.在家练习瑜伽完全指南[J].健与美, 2005 (6) :32.

[2]于佳莹.浅谈瑜伽教练与会员沟通的重要性[J].文化与艺术, 2009 (8) :56.[2]于佳莹.浅谈瑜伽教练与会员沟通的重要性[J].文化与艺术, 2009 (8) :56.

[3]何灵捷, 王长青.广州瑜伽指导员现状的分析和对策.体育世界, 2007 (2) :75.[3]何灵捷, 王长青.广州瑜伽指导员现状的分析和对策.体育世界, 2007 (2) :75.

[4]刘红存, 张云崖, 刘玉兰.印度瑜伽在上海市区开展现状的研究.搏击·武术科学, 2010 (1) :47.[4]刘红存, 张云崖, 刘玉兰.印度瑜伽在上海市区开展现状的研究.搏击·武术科学, 2010 (1) :47.

探究英语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任务;互动;和谐;主体;评价

课程标准是中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

一、倡導“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强调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同时重视基础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标准”描写翔实,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任务设计具有前瞻性,能够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现状等相关因素制订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总任务和各级子任务;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的现状和兴趣;各级任务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初级到高级。

二、注重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气氛,培养探究思维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以说为主题活动线索,通过具体话题,创设融洽、和谐、民主、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师生互动,改变以往繁琐的语法讲授。“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要求,注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特殊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活动或小组合作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境,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情感体验,沟通英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说这些句子,而不是背诵、死记,掌握什么是语法规则,同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较有根本的转变。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自主探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精神,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丰富了现代英语教育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会主动去感知认识对象,并且通过大脑的加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设计。学生不断思考和产生新设想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内化语言、外化交际的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各自的小组中使用英语自由交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教师则存在于小组之外,学生如有问题,教师便于小组搭上线,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帮助者。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根据教学活动目的和错误类型,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不要有错必纠。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跟我读”,还要提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机会。教师应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组织探究式教学,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识水平和认知方式。

五、课堂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活动过程。探究式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渗透集体交互学习。注重手脑并用,全面发展,防止把探究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课堂探究学习是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相互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设计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坚持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应占一定比例。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业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评价要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英语课程标准》应多样化,有层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精英。

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9

在雷诗杰老师的组织带领下,2022年4月23日我和南昌县小英人一起观看了程晓堂教授的关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的讲座。

首先,程晓堂老师带我们了解了新课标中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这包括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紧接着,程老师和我们分享了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英语课程的内容六要素及其逻辑关系;英语学习观;考试评价与改革等几个方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老师在谈到思维品质时提供的课堂实例时,让我也在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是否也缺乏思维含量,导入问题是否能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真实课堂”。总之,程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雷诗杰老师结合程晓堂老师的讲座为我们进行了总结,雷老师提出:从“双减”到新课标,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变;新课标以后英语课时量减少,但是考试难度越来越大;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朝着“真实课堂”的思路在转变。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 篇10

王春玲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

音乐美育的目标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音乐“生活化”

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1)、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

三、结论与启示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11

【关键词】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 校本课程

一、背景与现状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它的开展,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校研究并制定了符合本校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展将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缤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目标与意义

本校开发的英语校本课程为选修类课程。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是我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其特点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兴趣性的。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强调课程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绳,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我校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使学校校本课程更切合当地和学生的实情。这套教材的编写,使全体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师整体的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具体实施

1.课程内容。本课程共设置了20个课时,学习主体为本校七、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但英语知识积累较少,所以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了一些英语游戏、歌曲及影视等材料。

2.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根据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3-4个学生为一组,负责一个课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或制作道具等,系统梳理知识。然后课堂上该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资料,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创新的过程是校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模式。(2)组织英语角或文化沙龙。遇到诸如节日的话题时,可以将课堂改为英语角或文化沙龙,让学生在过节中学习、体验西方文化。(3)制作小报和墙报。学生可以定期在有关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前后,编出一期相关的内容来配合教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3.评价方式。校本课程不设终结性的考核制度,而以形成性评价(星级)为主。旨在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时星级:出勤情况,占综合评定的20%。未出勤1次扣一个星级。(2)课业星级:課堂参与情况。占综合评定的40%。过程性评价。(3)成绩星级:心得体会等材料,占综合评定的40%。

根据以上规则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四、实施的效果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英语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得到了顺利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的再现,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西方文化,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2)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英语思维得到了锤炼,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潜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掘。(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主动性的增强,省去了教师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时间;学生能动性的提高,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节省出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用于对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形成良性循环。

五、总结和反思

本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些美中不足。首先,对课题的理论研究缺少专家引领,分析思考缺乏一定深度。其次,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缺乏普及性。一周一个课时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程性质和时间的设定方面还需进一步斟酌。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推进,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体会,这些经验体会也会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方向,使得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趋于成熟,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英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韩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瞥 篇12

韩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七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在小学科学教育方面,根据教育课程总论的构成方针,对《课程标准》作了大幅度的修改,从纲要上体现了韩国小学科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更新和进展。

一、韩国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及课程标准框架

1. 课程性质

韩国课程标准里有关“科学”课程的定义是:“全民基础教育课程中科学课是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是培养国民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基本概念和形成探究自然的能力的一门课程。”

科学教育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韩国课标里有这样一段表述:“科学学习在低年级是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自身经验产生对自然的亲密感,随着学年的上升,渐渐把重点放在理解科学概念上。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学到的环境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自行解决的能力。”形象细致地展现了科学学习是一个基本过程,学生并不是从一些已经定义好的科学概念开始理解科学,而是应该从对于自然的亲密感和对于自然学科的兴趣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一些规律。

2. 课程标准框架

(1)教科书的开发及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科书的开发和教学评价这两大块被单独编排,认为它们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作为重点来强调。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韩国将教学评价作为单独的一块内容来编写,是经过慎重的选取和思考的。

(2)教师的作用作为单独章节编排

专业化的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问题出现时应该如何应对,都在课程标准中有相应的阐述。

(3)科学学科的教与学体现了时代性和学生主体性

科学学科的教与学包括了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探究学习、创造力的教育、学习流行趋势等。

首先,它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提到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在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但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特点,便能有效地发挥各阶段的优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7到11岁阶段的儿童,需要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进行感知,他们的记忆力并不是很好,因此最适用他们的方法是“直接活动法”,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去掌握知识。一旦教师懂得了如何运用学生各阶段的发展特性,就能事半功倍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它加入了当今社会流动的元素即学习流行的趋势。比如实验学习、见学和探访、调查和长期研究性学习等与以往学习方式大相径庭的新型学习法。有了这些学习流行趋势的介绍,学生便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且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去做,既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这些好的方法对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探究性学习”是重点描述的一个章节。有探究性学习的定义、特征、功能、模型等全面的讲解,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二、韩国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科学课程目标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了一切教学活动所希望达到的要求,即:“对自然现象和事物怀有兴趣和好奇心,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学会探究方法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其课程内容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里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并不多,其实并不是他们不重视培养小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而是将其融入到了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中,不再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列出。

2. 科学探究

韩国课标中有关科学探究课程包括观察、分类、测定、预想、推理、认识问题、设定假说、控制变量、变换材料、解析资料、导出结论、一般化。探究活动又包括讨论、实验、调查、见学,课题研究这几种形式。

3科学知识

在韩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教育采用的三本国定用书分别为:科学教科书、实验观察以及教师指导用书。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这个教材里呈现的内容体制标准。

(1)生命世界

1)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科学课程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各年级的内容标题,如鱼缸中的生物、种四季豆、我们的外貌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是很强的,虽然是教授科学知识,但不是纯粹地灌输科学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

笔者在韩国时曾经听过一节韩国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内容是鱼缸中的生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生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兴致勃勃地将空鱼缸布置得漂漂亮亮的,铺完几层砂石后放入各种生物,并且专心一致地盯着自己布置好的鱼缸满心欢喜地观察里面的各种生物。花了整整两个课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讲话,只是偶尔提醒一下大家布置鱼缸正确的步骤,其余都是学生在自行操作。在中国的小学,这样的课似乎被认为几乎没有让学生理解一个科学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得到任何理论性知识。如果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上完同样目标的课,由于上课的方式和上课时的内容不同,韩国的学生或许能为家里的鱼缸做很专业的美化,而中国的孩子只是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2)物质世界

(3)地球与宇宙

三、韩国小学科学教学评价

1. 评价目标

课标中关于评价目标的描述是:“一般的教学模型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表现在初期是诊断评价,中间是形成评价,学习末期是总结评价。通过诊断评价,能够检查到学习时必需的准备和预习过程,这样教师便可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设定基础材料。形成评价起到了判断教学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有意图的学习,是否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作用。总结评价主要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总结评价能判断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学习目标,改善教学以及把握每个学生优缺点。”

2. 评价内容

韩国小学在进行科学课程评价时,利用的是二元分类表。将评价的内容分为总内容和分内容,这样就能按计划使评价均衡地得以实施。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具体实施时,韩国小学教师们采用的内容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对比2001版和2011版的数学新课标,新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和教师学习。《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双基”变“四基”,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走向“四基”,我觉得是数学课程标修订的一项重大变化,这避免了教师主教知识,不关注人的发展,从而更能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能”变成“四能”,即在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变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我谈谈自己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人们一种沉闷古板的形象,因为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予学生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和单调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师的工作也仅仅是在抄教案、上课、改作业之间循环重复。新课程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如,在二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有的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钟表,丰富对时钟的认识;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们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14

7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昆明举行的美术义务教育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这次培训由云南美术教育专家张明主持,由开福区科培中心艺术教研员罗炜主讲,主要介绍2011版新课标修订及教材改编,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

【一】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拙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五)问题性

上一篇:基层党建工作讲稿下一篇:力学竞赛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