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

2024-06-29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精选8篇)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 篇1

《英语泛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660513

课程名称:英语阅读

英文名称:Extensive Reading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32×3=98讲课学时:60

学分:5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

先修课程:无

实践学时:38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泛读课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使学生大量接触英语读物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一门实践基础课。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略读、寻读、细读、评读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不断积累各种语言知识,加深文化沉淀。阅读课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指定长篇简易读物和浅显原著,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定期写读书报告。阅读课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点讲述英语阅读的基本原理、阅读技巧和实践方法,侧重于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知识的运用。因而,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真正透彻地领会诸如阅读的过程、图式理论、构词法、猜词技巧、句子与句子的关系、话题与话题句、要旨、推理与判断、文体与风格等阅读理论内涵;要注重阅读理论与阅读实践的紧密结合,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之间的关系,避免知识的重复和脱节,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英语阅读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材中阅读文章每学期32篇(其中课内指定阅读16篇,课后阅读8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本的阅读与理解技巧(猜测词义、找段落及文章主题句、文章题材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分析、难句理解、推断作者的立场及态度等)。

(2)必要的背景知识。

(3)就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讨论,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4)逐步提高对各种体裁的快速阅读能力(计时性阅读)。

(5)学习一些英语修辞知识,如:(similes and metaphors, personification,reification, hyperbole, paradox and irony euphemism,idioms)。

(6)学习跳读(skimming)和略读(scanning)阅读技巧的运用。

(7)限时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快速阅读的训练。

四、阅读实践环节

快速阅读技能及理解是本课程的重点训练项,在侧重阅读理论的教学同时,不应当忽略阅读量的作用。按文体适量增加针对于英语专业等级考试的阅读材料,作为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完成教材所规定的阅读理解练习并进行课外阅读(参考阅读书目见第十项)。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阅读课教学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应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讲解阅读技巧的同时应辅以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达到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的目的。在加强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课外阅读是阅读课教学必需的延伸与补充,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涉猎题材广泛的各类读物,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并增强对文章的鉴赏力。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Unit 1(4 periods)

1.How to write a personal letter

2.Courtesy: Key to a happier world

3.Sunday in the park

Reading Skills: Diction;Audience;Division-Classification;Exemplification;Implication;Signal words;Context clues

Unit 2(4 periods)

4.Ambition

5.Human Intelligence Isn’t What We Think It Is

6.Kratylus Automates His Urnworks

Reading Skills: Definition;Facts and Opinions;Comparison and contrast;Argumentation-Persuasion;Context clues

Unit 3(4 periods)

7.Father and Son

8.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9.Robert Frost’s Favorite Poem

Reading Skills: Conflict;Characterization;Symbols;Description;Context clues

Unit 4(4 periods)

10.Workplace Trends for the 21st Century

11.Second Thought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12.Remote Control Surgery

Reading Skills: Prediction;Argument: Supporting Details;Main Ideas andSupporting Details;Point of View;Context clues

Unit 5(4 periods)

13.How It Feels to be Out of Work

14.Daddy Trucked the Blanket

15.Moon on a Silver Spoon

Reading Skills: Context clues;Autobiographical Writing;Dominant Impression;Context clues

Unit 6(4 periods)

16.Time to Plan Your Life

17.Women in Education

18.The Winner Instinct

Reading Skills: Examples and Statistics;Statistics;The Opposition of Voices;Context clues

Unit 7(4 periods);

19.Literally

20.Coming to an Awareness of Language

21.Boring from Within: the Art of the Freshman Essay

Reading Skills: Pun;Literal Meaning vs Symbolic Meaning;

Metaphor;Establishing the Context;Main Ideas;Context clues

Unit 8(4 periods)

22.Fighting Fire with Fire

23.The Sadness of the Hunter

24.No Smoking

Reading Skills: Context clues;Characterization of Journalistic articles;Paragraphing;Quoting Authorities;Thesis;Evidence;Context clues

六、测试

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组织不同形式的考试,以求使测试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使测试真正起到促进和规范日常教学的重要作用。

考核办法:本课程的考试形式由任课教师选定, 可以采取闭开卷或读书报告的形式, 总

评成绩由平时成绩的40%和期考成绩的60%构成。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一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英语阅读文化背景词汇>> 席玉虎, 清华大学出版社.《英语快速阅读》,汪士彬,南开大学出版社。

《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朱嫣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八、补充

主要课外阅读书目:

1)一年级学生阅读书目:皆为英文简写本。只要求理解,并能复述故事内容。一般为每本阅读时间为15天左右,依据书的厚薄难易而定。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傲慢与偏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苏格兰玛丽女王》、《鲁宾孙漂流记》、《双城记》、《费兰肯斯坦》、《爱情与金钱》、《野性的乎唤》、《格列佛游记》、《大卫·利波菲尔》、《小妇人》、《远大前程》、《远离尘嚣》、《巴斯克维尔猎犬》、《简爱》、《呼啸山庄》、《苔丝》、《秘密花园》、《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风语河岸柳》、《圣诞欢歌》、《曾达的囚徒》、《诱拐》、《金银岛》、《黑骏马》、《象人》、《歌剧院的幽灵》、《星际动物园》、《化学秘密》、《在月亮下面》、《格林·盖布尔斯来的安妮》、《潘德尔的巫师》、《猴爪》、《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亡灵岛》、《多里安·格雷的画像》、《勃朗特一家的故事》、《神秘幻想故事集》、《牙齿和爪子》、《亚瑟王传奇》

2)二年级学生可适当读原著,一般每本阅读时间为30天左右,依书的厚薄难易而定。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 篇2

—、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与定位

作为泛读教学主导者的教师, 首先应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阅读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授策略, 而是培养有战略眼光的读者, 最终要实现从学习阅读 (learning-to-read) 到在阅读中学习 (reading-to-learn) 的跨越 (William and Stoller) 。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目的教师才能有所侧重地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选择课程材料和备课领域。教师要根据泛读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泛读的阅读技巧, 使学生在掌握了该技巧后在日后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快速地、最大化地获取信息。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泛读课的特点呢?传统的模式“单词讲解+核对答案+翻译句子”仍然适用于当今的泛读教学, 只不过各部分的比例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 偏重单词讲解那就无异于精读课了。因此要处理好“教”与“读”、“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还有就是知识面的广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相结合。有了教师对本课程的清晰认知为前提, 对教学的选材就有了明确的指引方向。

二、泛读教材的选材

泛读教材的选材是以“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宗旨的。这就对教材之本—课文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泛读文章的篇幅和难度须介于快速阅读和精读文章之间, 内容上要求学生不仅要能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还必须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简明扼要地归纳课文大意, 而且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并达到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目标。 (1) 有选择地学习课本知识。在筛选课文内容时,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材料。学生阅读后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 而且能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语法和知识。 (2) 在教授书本内容的同时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课外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以与时俱进为特点, 才能为学生补充课本外的词汇量和拓展知识面, 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更好地去掌握书本知识。以笔者在教学过程所用的材料为例, 在讲授某单元恰逢全国举行“两会”期间, 笔者选用了有关两会的一些新闻供学生课上阅读, 并翻译当中的句子, 还有两会热点词语的英文表达, 这就让学生在耳闻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接触与之相关的英文材料,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掌握了跟政治有关的英文词汇。另有一单元内容跟英国的四季有关, 笔者则选取了与季节、自然灾害相关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来抢答,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为他们增容词汇库并更深入地学习了课文。

三、泛读课程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泛读的过程中, 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扩大“非活用”词汇量 (即能听懂、看懂但尚不会用的词汇) 。在学习泛读技巧的课堂上, 老师应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 (不仅是通篇的大意, 还要了解段落的大意) , 要学会轻重分明, 不重要的段落一眼带过, 重点的段落则需反复咀嚼, 学会抓篇章的主要事实或观点。

其次, 在泛读课堂上, 以“泛读”为主, 但是, 不能只管“泛”而不兼顾“精”。遇到一些基础性的语言难点, 要认真分析, 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在阅读课堂上, 也强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实践。

根据不同的题材, 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写出文章大意、在学习小组里朗读课文, 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演讲等等, 而这些方式正好符合将泛读教学与实训项目相结合的目的。教师必须主动学习, 不断探索, 及时获取信息, 搜集资料;同时, 在实践中注意积累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过去, 我们强调要想给学生一瓶水, 老师就需要准备一桶水;现在, 我们说要想给学生一瓶水, 老师就应该象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河。

四、应试思维的培养

目前, 国内各类英语考试中, 阅读理解是分值最高的部分。这就更体现了阅读课的重要性。多数应试者也都以为这一部分是最容易得分的, 而据了解我院学生在“过级”中, 丢分较多的就是这一部分。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泛读教学的探讨是从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与定位、泛读教材的选材、泛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思维的培养这四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笔者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以后在泛读教学上的目标及态度, 阅读的目的是绝不仅仅是读懂、吸收, 理解和产出才是阅读的最终价值。与时俱进地为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的材料来阅读, 掌握了相关阅读技能后学生必会主动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方向去拓宽知识面并获取信息。这样做,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才能实现最终目的——使用英语。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的英语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出发, 详细地从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与定位、泛读教材的选材、泛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思维的培养这四个方面对英语泛读教学进行了探讨。文章阐述了泛读课程及其培养的学生的阅读技能的重要性, 并运用实例使以上四方面更具体地表述, 对泛读教学有一定地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泛读课程,课程定位,选材,应试思维

参考文献

[1]Grabe, W.&Stoller, F.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徐社教:《高职英语泛读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2) 。

高职英语泛读课程教学浅探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泛读;阅读能力

英语泛读课程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整个高职英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了解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文章从高职泛读课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职英语泛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相对较少,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泛读课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内容庞杂,词汇量大,涉及的背景知识多,难以理解。因此,对其而言,泛读课是枯燥乏味的。

泛读的课时少,一周就2课时,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词汇量少,而课文内容长又多,为了赶进度,课堂上往往忙于逐词逐句讲解翻译,未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的背景结构,甚至无暇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久而久之,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谈不上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了。所以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上好泛读课,也是令他们头疼的事。

二、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泛读课的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其他同行在本课程上的探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正确处理精读教学和泛读教学的关系。精读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因此在精读教学当中,词汇不仅要求会背,更重要的是学会它的用法,记住运用它的语境。对于精读当中的句子不仅要了解他的语法结构,懂得他的修辞手法,关键在于会写这样的句子;精读教学中的文章除了要求读懂外还需要欣赏他们。泛读就不同了,其目的在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重视阅读技巧的训练。教师在泛读教学中应当强调阅读技巧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安排适当的课时给予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3、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摄入。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因此在阅读时,我们无法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而泛读教材中的一些文章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有必要摄入讲解相应的文化知识、语言习惯、民俗风情和社会现状等。例如,在学习“the Olympic Spirit” (《新視野大学英语泛读教程2》Unit 2, Passage C)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奥运精神,补充了奥运的起源和其发源地古希腊等文化知识,这不仅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语篇教学方法的运用。泛读教学中,应将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从全文出发,帮助学生准确地抓住语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弄懂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其所包含的情感,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通读课文,学生初步勾选出每一段落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其次,教师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所选,再通读课文,依据所选,初步列出文章的结构框架;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引导,呈现文章完整的结构框架。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注重提问策略。提问是一门艺术,合适恰当的提问能够为教师的讲解增色不少。但是该在什么时候提问(课开始前,课中,还是课程结束前)和提怎样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前该认真研究的,因为问题不当,时间不对,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6、 布置课外阅读。课堂上着重教会学生怎样去快速有效的阅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靠课后大量的阅读。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周阅读三篇文章,题材不限,但必须源于英语报刊或杂志。每次上课会给出五分钟给学生,让他们先相互交流三篇中他们认为最有意义,或最有趣,或是最愿意分享的一篇,然后再请两三位同学向全班同学复述。同学们认为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他们既可以自由快乐的阅读,又可以和同学分享,而且还能锻炼口语和提高概括能力。

三、小结

总之,在高职英语泛读的教学中,应始终遵循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担当设计,指导和监督作用”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到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参考文献:

[1]田爱爱.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新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2]杜小玲.高职高专英语泛读教学浅探[J].群文天地,2012.

[3]周春燕.浅析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泛读教学[J].海外英语,2010.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英语泛读说课稿 篇4

大学英语泛读教程说课稿

院部:外国语学院说课时间 :地点:说课教师团队成员: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及作用

课程性质: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使学生大量接触英语读物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作用: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增强语感,不断积累各种语言知识,加深文化沉淀;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计原则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掌握语言知识,外贸知识,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设计明确清晰的目标设定清晰的目标明确教学方向,使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提高教学行为的成效。

2、设计满足学生需要的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3、设计难度适当的目标根据学生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系统的基本英语文化知识(习俗、地理、宗教、人物等)

-1-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词汇、篇章理解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要点,运用正确观点评价思想内容。理解文章 大意,从而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3、素质目标:注重有关商务知识的传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广泛地了解英语文化、丰富其英语的基本词汇极其表达方式。培养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激发语言学习的热情,形成对英语文化正确的看法。

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是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二是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是 “厚基础、强技能、宽口径”的培养理念。“厚基础”是指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强技能”是指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宽口径”指毕业生可以做当实用翻译人才,还可以从事办公室文员工作和外贸工作人员。“

4.课程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40%,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单元测验、课堂表现等形式。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60%,采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

二、教学内容

1.教材的选取

按照教学计划,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按着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实用性等标准,选定了符合课程建设的教材,即由刘乃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教材第一至第三册及辅导参考书。并为学生选择与教材相配套、起补充、拓展和深入教材作用的、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读书及参考资料。

2.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较短时间内正确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3.教学团队

本教学团队共有教师9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人。全部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多位是连云港市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每年教学考核均为优良,并且均获得过校级以上的教学奖励。其中4名教师曾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高校考察、进修,研究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以及高校外语教学法。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我们依据《大纲》的原则,适当的引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增加了学生阅读文章作品、上网查找资料、编写阅读提纲、概括故事情节与梗概、登台分析作品、进行文章评论、撰写课程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提高作为英语教师和相关专业的职业工作能力,达到相应的素质。

2.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

加强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加大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动口、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让学生接触更多、更广、更新,和实际需要紧密联系的听说读写材料,注重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管理;成立课外阅读材料选择小组,注重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如教学中充

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内知识量的输入。采用讲解、讨论、问答、表演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把所学知识强化,渗透等。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在教学中穿插学习策略的讲解,同时我们定期在学生中举办学习策略讲座。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撰写读书报告、读书笔记的质量,参与课外阅读小组的表现等都是考核的一部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泛读课主要环节均采用了PPT课件、多媒体演示等数字化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学校有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可随时上网进行阅览、下载资料、进行自主型和研究型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授课教师的教学资源全部放在校园网内,学生可随时上网浏览、与授课教师教学交谈沟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单元设计

我们主要是以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为例。

首先介绍美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种现状给美国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去应对。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快速阅读策略,完成对文章的粗略理解。教师配合学生在黑板上列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text?

What is the problem of Grace McCabe?

Why are people living alone among the most difficult cases in medical care?

Why Roberta Van Laven doesn’t allow others to accompany her to chemotherapy?

What does the case of Barbara demonstrate?

What does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s.Moran and Ms.Martinez

illustrate?

将学生加以分组并针对问题讨论,各组派出代表逐一介绍对文章的理解,教师率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就各组介绍情况开展评价。同时,对学生在讨论中凸显出来的文章理解错误的地方加以讲解。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表层意义向领悟课文的深层涵义和主旨过渡。

James Bentley says that they need a good mechanism to help those living

alone in need of help.Can you imagine some mechanism that can address the problem? And explain.Have you ever lived alone and felt the need for steady arms to lean on? If yes, share your experience with your classmates.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结合中国情况进行讨论,并以此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调研报告。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 篇5

一、英国文学

Kingsley AmisJane AustenArnold BennettElizabeth BowenCharlotte BrontëEmily BrontëAnthony BurgessSamuel Butler

A.S.ByattLewis CarrollAngela CarterAgatha ChristieIvy Compton-BurnettJoseph ConradDaniel DefoeCharles DickensSir Arthur C.DoyleMargaret DrabbleDaphne Du MaurierGeorge EliotE.M.ForsterJohn FowlesJohn GalsworthyWilliam GoldingGraham GreeneThomas HardyObscure

Aldous HuxleyHenry JamesJames JoyceMan

Rudyard KiplingCharles Lamb

D.H.LawrenceJohn Le CarreDoris LessingDavid LodgeW.Somerset MaughamBondage

Iris Murdoch

George OrwellLucky JimPride and PrejudiceThe Old Wives’ TaleThe Death of the Heart Jane Eyre Wuthering HeightsA Clockwork Orange The Way of All Flesh Possessi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e Company of Wolves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A Family and a Fortune Heart of Darkness;Lord Jim Robinson CrusoeDavid Copperfield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The Waterfall Rebecca Middlemarch Howards End;A Passage to India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The Man of PropertyLord of the Flies The Human Factor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Jude the After Many a SummerDaisy Miller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Kim Tales from ShakespeareSons and Lovers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The Grass is SingingNice WorkThe Moon and Sixpence;Of Human The Black Prince Nineteen Eighty-four

Salman Rushdie

Sir Walter Scott

C.P.Snow

Muriel Spark

Robert Louis Stevenson

Jonathan Swift

William M.Thackeray

Evelyn Waugh

H.G.Wells

Oscar Wilde

Virginia Woolf

二、美国文学

Sherwood Anderson

James Baldwin

Saul Bellow

King

William S.Burroughs

Willa Cather

Kate Chopin

Stephen Crane

Theodore Dreiser

Ralph Ellison

William Faulkner

F.Scott Fitzgerald

Alex Haley

Nathaniel Hawthorne

Joseph Heller

Ernest Hemingway

Sea

James Jones

Maxine Hong Kingston

Harper Lee

Sinclair Lewis

Jack London

Norman Mailer

Carson McCullers

James A.Michener

Margaret Mitchell

Toni Morrison

Vladimir Nabokov

Frank Norris

J.D.Salinger

Erich SegalMidnight Children Ivanhoe The Affair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Treasure IslandGulliver’s Travels Vanity Fair A Handful of Dorian GrayThe Invisible Man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Mrs.Dalloway;To the Lighthouse Winesburg, Ohio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Seize the Day;Henderson the Rain The Naked Lunch My AntoniaThe Awakening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Sister Carrie;An American Tragedy Invisible Man Go Down, Moses;The Sound and the FuryThe Great Gatsby RootsThe Scarlet Letter Catch-22 The Sun Also Rises;The Old Man and theFrom Here to Eternity The Woman Warrior To Kill a MockingbirdMain StreetThe Call of the Wild;Martin Eden The Naked and the Dead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Centennial Gone with the Wind The Bluest Eye Lolita The OctopusThe Catcher in the RyeMan, Woman and Child

Upton Sinclair

John Steinbeck

Harriet Beecher Stowe

William Styron

Mark Twain

Alice Walker

Robert Penn Warren

Edith Wharton

Thornton Wilder

Thomas Wolfe

Herman Wouk

Richard Wright

三、加拿大文学

Morley Callaghan

Northrop Frye

Margaret Laurence

Stephen Leacock

Malcolm Lowry

Hugh MacLennan

L.M.Montgomery

四、澳大利亚文学

Martin Boyd

Peter Carey

Miles Franklin

Thomas Keneally

Alex Miller

Henry Handel Richardson

Christina Stead

Randolph Stow

Patrick White

五、中国文化

Yung Ming

Chiang Monlin

Tcheng Ki Tong

Ku Hung Ming

Fei Hsiao Tung

Lin Yu Tang

阅读参考书目(附)

哲学:The JungleThe Grapes of WrathUncle Tom’s CabinSophie’s Choice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e Color PurpleAll the King’s Men The Age of Innocence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Look Homeward, AngelThe Winds of WarNative Son That Summer in Paris The Great Code The Stone AngelSunshine Sketches of a Little Town Under the VolcanoThe Watch That Ends the Night Anne of Green GablesLucinda BrayfordOscar and LucindaMy Brilliant CareerSchindler’s ArkThe Ancestor GameThe Fortunes of Richard Mahony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To the Islands Voss;The Tree of Man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Tides from the West 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Peasant Life in China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 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美)威尔·杜兰 东方出版社

《上帝之城》人民出版社、《忏悔录》商务印书馆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古

罗马)圣·奥 古斯丁 The City of God, Confessions, St.Augustine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Iliad Homer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 Odyssey Homer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Prometheus Bound Aeschylus(约前525~前456)

《旧约圣经》Old Testament

《新约圣经》New Testament

《俄底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唐·吉柯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Don Quixote Miguel de Cervantes 《哈姆雷特》《李尔王》(英)莎士比亚, Hamlet, King Lear

《神曲》(意)但丁Divina Commedia(1304~1321)Dante,Alighieri(1265~1321)

《双城记》狄更斯 Tale of Two Cities, Charles Dickens

《黑暗的深处》(又译《黑暗之心》)康拉德,Heart of Darkness, Joseph Conrad《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漓江出版社 On the Road, Jack Kerouac政治学: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Republic, Plato

《伦理学》、《诗学》、《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Il Principe(1532)Machiavelli, Niccolo(1469~1527)《乌托邦》莫尔Utopia(1516)More,Thomas,1477~1535)

《利维坦》霍布斯Hobbes, Thomas(1588~1679)

人类学, 社会学

《结构人类学》(法)莱维-斯特劳斯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Levi-Strauss,Claude(1908~)

《人之心》(美、德)弗罗姆The Heart of Man(1964)Fromm,Erich(1900~1980)

《后现代条件》李奥塔The Postmodern Condition(1979)Lyotard,Jean-Francois(1924~1998)

《区分》布尔迪厄 Distictions(1979)Bourdier, Pierre(1930~2002)《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历史: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Global History,《历史研究》(英)汤因比 A Study of History Toynbee, Amold J.(1889—1975)心理学:

《心理学原理》詹姆斯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James, William(1842~1910)

文化研究:

《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美、黎)爱德华·E·萨义德

《文化帝国主义》(美)汤林森

《菊与刀》(美)罗斯·本尼迪克特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Ruth Benedict

《印度之旅》佛斯特A Passage in India(1924)Forster, Edward Morgan(1879~1970)

《吾国吾民》(中)林语堂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 Lin Yutang(1895~197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6

在新的世纪大潮流涌动下,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范围内飞速蓬勃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既能强国,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我国,除了继承与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还必须得用心学习国际文化知识。则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就成了我们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英语课程标准就像语文数学的课程标准就成为一必不可少的存在,甚至更重要的存在。它不仅是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也是一种规范;它也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时对自我要求成长的依据。作为一个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在校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就是一个必须而艰巨的任务了,但我想也是一个我们自己将获益匪浅的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英语教学大纲?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什么?且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得从这两性质出发,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它各个阶段的特点。时代的发展既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要求着教育领域里的各个方面各个问题不断被进步和不断被改革。虽然进步,但总有问题会随着进步而出现,然后再促进其进步,那么现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

教学大纲(Syllabus)

狭义的“课程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及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方法、教材、测试等。近年来,它更多的是指对某一课程在某个/些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清单及选材和排序的原则等。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1977-1990)

1998—1980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0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第二阶段(1988-2000)

1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1993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阶段(1999-至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在国外,它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在我国,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派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考察和研究了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现状并广泛听取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近三年的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第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 第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第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

第二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科学

第二、规范 第三、开放 第四、完整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步:

第一、教学目标: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

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总的来说,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第二、教学要求:

在1986-1993年的五个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复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中学开设英语课的双重目的——升学与就业。

从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开始规定分级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级和二级要求,初

一、初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初三选修。

1996以后的普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一级和二级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选修。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也就是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必然由单

一、封闭型向灵活、开放型转化。

第三、教学观念和方法:

(1)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提出了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3)强调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4)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第四、语言和文化:

(1)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的语音词汇词法的牢记及话题的应用表达;(2)情感态度的能动作用;(3)学习策略的反作用;

(4)文化意识在新国际视野里德步步升华。

第五、教师定位:

1.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3.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4.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5.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6.教学教授的学习者

第六、教学手段特点:

实效性;

趣味性; 教育性; 创新性; 针对性。

第七、教材:

变化之一是现代化,主要反映在:

1.英语教材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

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即大纲提到的“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2.教材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

3.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注意调节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分量。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制多媒体教材。变化之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1.鼓励“一纲多本”;

2.引进多种外国教材,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 3.编写不同起点的教材,特别是小学起点的英语教材。

第八、测试改革:

1988《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二、课程标准内容概述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是什么关系?

1.“课程目标”主要是用简炼的文字从总体上来概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横向展开的几个方面和纵向发展的几个阶段(级别)。

“内容标准”部分实际上是对“课程目标”部分陈述的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即详细描述五个方面的目标(含对五个方面的再分类)以及这些目标在各个级别的具体要求。

2.值得注意的几点:

(1)“课程目标”部分用一个饼圆图来示意课程目标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五个方面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五个方面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问题。

(2)“课程目标”部分对一至五级的目标做了总体概括。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描述。

(3)“内容标准”部分列出的内容并不等同于以往教学大纲所说的教学内容。

(二)英语课程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1)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也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3)情感态度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4)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和认识。(5)文化指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目标?

(1)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如何理解情感态度目标?

(1)有些情感态度,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不仅与英语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情感态度,如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可以转化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

(3)有些情感态度,如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表面上与英语学习没有直接联系,但应该渗透到英语学习之中。(五)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

(1)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六)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1)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步骤等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学习策略都是方法。

(2)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区别类似于足球中“技术”和“战术”的区别。

(3)策略的概念比方法的概念更全面,涵盖的内容更丰富。

(七)为什么说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既都是课程目标,也都是课程内容?

(1)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

(2)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不可分割的。

(3)《标准》并不要求学生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

(八)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横向联系指同一级别中各种技能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纵向发展指语言技能从低级别向高级别逐步发展的过程。

(2)为了使技能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一至五级的技能目标逐级描述,每一级目标又按听、说、读、写分别描述。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这些技能是可以割裂的。相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横向是紧密联系的,在纵向是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关系。

(九)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中外文化知识。

(2)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

(3)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

(4)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根据文化环境,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十)如何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1)学习外语要了解外国文化,更要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2)了解本国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化,提高对外国文化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文化对比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学英语的最佳年龄是多大?

有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英语越好,因为英语和语文一样都是语言类的学习。对于语言类的学习越早越好,他们那时候的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对语言异常敏感。从生理系统上说,他们的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

还有人认为12岁以后学英语最佳,那时的他们已掌握语言学习的一般技巧,他们会知道怎么对学好一门语言是比较好的,他们接受老师所教学的能力也在增强。

文献综述: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课程标准的逐步改革,使得想要成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老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面向全体学生。2.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要创设以人为本的情境教学。4.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有灵活有效的任务型教学。6.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课程标准都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指标。已学到和未开始的都是现在的我们要掌握的,已学到的是前辈们的不懈努力给予的,他们告诉我们课程标准的发展就像一部历史,里面的可挖掘宝藏有很多。我们在英语教育事业的领域里带着课程标准一路成长。未开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了,未来教育事业的路还很长很长,问题和考验也会接踵而来,英语课程标准就会成为我们的武器,实践会验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努力也随时在促进着课程标准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1)四川教育院外语系

(2)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程晓堂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 篇7

关键词:微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互动,教学

一、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教学特点及现状

当前在各类高校中, 尤其是三本院校, 教师出于对学生语言能力较差的角度出发, 一般仅仅是采取以阅读为中心单一讲授的教学法, 而且多数教师在泛读课程中也像精读课程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即重点对课文中的词汇, 语法和句法等进行讲解,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课堂参与力度接近为零, 导致整个课程往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整个课堂成一潭死水, 学生也对这门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外, 以武汉的高校为例, 很多高校的泛读课程往往只设置两个学期, 而且一般每学期也就32课时左右, 由此可见,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也对于这门课程也不够重视, 存在课时偏少的问题。最后在很多高校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多为刚参加工作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的年青教师。

二、微信与互动型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结合的可行性

微信 (We Chat) 作为当今在中国最为流行的实时通信软件, 通过客户端提供好友分享文字与图片, 并支持分组聊天和语音、视频对讲功能, 广播 (一对多) 消息, 照片/视频共享, 位置共享, 信息交流联系等服务, 由于其功能强大, 如今在中国已近超三亿人使用微信。此外, 微信使用大部分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这也使得微信像磁铁一般牢牢吸引了在校的高校大学生。

在这个平台上, 作为传授者的教师和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为以教师为核心的讲授教学方式带来了转变的可能。此外, 年轻的在校大学生更乐意接受时下流行的事物, 微信在高校里面的覆盖率和使用频率也是往往超出我们这些任课教师的想象的。但是任何使用过微信的人也不难发现正是以为微信自身功能强大, 将其引入教学时一定要师生构建学习共同体, 通过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微信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

三、微信与互动型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结合的具体应用

根根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 微信与互动型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结合的可行性,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在高校英语泛读课程中具体应用二者。

1.创建教师的个人微信平台。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 本人所在的高校在设置泛读课程时候也是每学期只有32节课程, 教师可以讲与泛读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个人微信公共平台发给全班同学, 也能以用微信平台布置课程作业并告知学生可以在相关界面上找到答案。由于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类别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抵触情绪也会大大减少。公号主动向用户 (学生) 推送重要通知或趣味内容, 一旦教师在个人平台上发布消息, 在终端的学生应该是能同步接受到信息。可见, 信息是被强制推送给加入教师平台的学生们, 而且其接受率理论上也应该是100%。但是, 如何保证以上假定的情况的实现, 就需要教师在每次推送时候结合互动型教学法。互动新教学法中强调学习目标达到与否只有通过检测才知道, 检测的方式可以是测试性评价 (如检测题) 也可以是非测试性评价。

2.发挥“朋友圈”魔力。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泛读课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朋友圈的功能, 在泛读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发挥其功能。课前, 教师可以讲授课重点和授课形式发到朋友圈, 让学生来讨论, 针对学生的反应, 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课中, 可以给出5到10分钟的时间, 教师设置若干与刚刚学习的泛读课程相关启发性问题, 学生可以先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小组讨论再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此过程中, 课堂知识容量大, 共同参与性高, 系统性较强, 学生思维活跃, 趣味性浓。课后, 在朋友圈中征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询问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点给也解答。由于朋友能保存所有资料, 这样教师在解答某一个同学疑难问题时候, 其他同学也能同步解疑。

3.“群聊”让学生亲师信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新的互动新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们应该融洽诚信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笔者自从事高校教学以来, 一来发现高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师生情感关系冷漠的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今年也越来越严重;而来也看到学生往往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任何课程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培养好师生情感。

四、结束语

互动型教学认为任何课堂教学都应该是一种教学相长动态过程, 微信作为时下最为流行通讯交流平台, 其作用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型教学, 和传统教学相比优势明显。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能极大提高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参与度,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高校英语教学网络化不断普及和深入的大环境下, 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型教学模式会应用到更多的课程中。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 功能主义;泛读课程;测试体系

一  英语泛读课程之现状评价

当前的大学教改如火如荼,顺应国家综合实力而推进的新型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具体到高校英语专业而言,其情概莫能外。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影响,相当多的教学流派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找到了生根之处。然而,这一片花团锦簇之繁荣面貌的背景却也无法掩饰一处教改的春风无法吹拂到的地方。在这里,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派别、模式显得拘束不堪。课程改革之风在英语专业建设中已经是平常之事。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英语泛读课(即英语阅读课)却未曾受到任何的泽被与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阅读课程不是具体的语法知识的传授类课程,虽然具有名义上的“素质教育之先行军”的美誉,而在实际上却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学怪圈之中。其两难到底难在何处?

二  问题之理论症结

相似的教学困境集中地聚集在“现实性较弱,而社会对其又有较高实用性要求”的专业及课程上。究其原因而言,大概源于历史性因素造成的刻板印象与变迁了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脱钩所造成。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出于对于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不清晰,于是更进一步地混淆了泛读教学的功能,同样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当下客观教学氛围及喧嚣的舆论宣传环境下,没有异议地会认为泛读课程的实际功能在于掌握做题的技能。这样,从功能主义角度而言,两者之间产生了功能认识不完全甚至根本不重叠的问题。

三 泛读测试体系中的功能主义观构建

涂尔干被后学之人普遍看做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在其《社会学方法分准则》中涂尔干强调原因与功能分析的区别,但也有很多学者指责其经常将两者混淆,理解这点需要注意的是原因与功能是经常可以相互转换的,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但这个社会现象一旦产生后就具有了一定发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又可能是其他现象的原因,原因和功能是相互交织的,关键是区分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说,涂尔干认为社会是先于个人,社会是外在于个人的,要维持社会的持续存在,特别是在社会分化后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就需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而这种集体意识是来源于社会的神圣性功能,为保障这种集体意识就需要道德权威的支撑,而个人是要服从于社会和集体的功能。

有是而观之,社会化的神圣可以理解为社会评价的神圣性。按照此一思路,社会评价与泛读课教学之间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了。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于泛读课程功能化的理解偏差源自对于泛读课本身与社会评价的互为因果关系认识不足,而各自产生了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讲,教师受制于对于宏观教育政策及国家相关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清,因此传统上普遍习惯将泛读课简化为知识传授类课程,这样的话便将其功能局限为知识迁徙类的。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会弱化学生对于文章进行的自主性或者创造性理解工作。而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未能认识到泛读课程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双向影响的关系,进而习惯于将泛读课程理解为能为自己做阅读题提供经验及方法的工具类的课程,同样的缩小或者局限了阅读的原有的扩大视野,创造想法及文化对话等神圣性的社会功能。

而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功能分析方法除了学术的追求外,同时也迎合了英国社会形势和殖民统治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经验—功能主义的传统,主张的是一种经验的文化论,马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而“功能始终是产生于对于文化迫力的反应。”在其文化论的大纲中,文化迫力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需要:一是生物的需要(基本需要),应此需要产生了营养、生殖和保护体系;二是手段的需要(衍生的需要),应此需要产生了经济、法律和教育体系;三是精神的需要(完整的需要),应此需要产生了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和游戏游艺体系等。人类的基本需要、衍生的需要以及完整的需要,推动了文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已经形成的文化布局或制度框架又形成相应的文化迫力,型塑着个体的需求及相应的行动,从而保证了文化的绵延。能够产生制造文化的泛读课程具有精神需要,从而使得精神性的功能有了产生的可能。而涂尔干之关注社会神圣性的观点被后来英国的拉德克里夫.布朗继承了,而且不同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是他将“功能”的概念,在与“需要”相对时,将“需要”限定在“生存的必要条件”范围内。功能是与需求(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合拍。布朗认为社会有三大法则:一是社会存在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制度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备一定程度的功能连贯性;二是任何人类的社会生活都需要建立一种由各种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社会结构;三是社会结构除了稳定性、确定性和一致性的需要之外,还有一种延续性的需要。布朗是从社会结构的持存和变迁演进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的,与此相应提出社会形态学、社会生理学和社会发展学的研究类别。他在对中国的乡村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乡村社区研究”的建议,也颇受启发,主要包括三种相互分别而有相关的研究,即共时性研究(静态研究/社会静力学)、历时性研究(动态研究/社会动力学)和外部关系研究。

测试体系是科学化的能够对于教学活动进行事后评价的一种体系或制度。布朗所谓的“延续性的需要”能够对于测试体系的功能化做出一个公正的判断。测试作为一种体系,在某种情况下又类社会这种大的体系,于是,“延续性的需要”就表现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周延化的测试需要,而此种测试需要又可以转换为测试的功能。测试的功能恰恰是为了给社会评价与教师学生之间搭建最为妥当的桥梁。

四 泛读测试体系的功能主义评价

泛读课程测试体系就是指对于泛读这门课程所单独建立的,包括正式性的考试和非正式性的随堂测验等合拢构成的,以获取信度及效度的课程验证的系统。运用本身起源于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现有的泛读测试体系在下列方便得以加强:首先,可以使得教学的双向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从而让参与各方有清晰地认识;其次,功能主义的泛读测试体系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测试本身的学习功能持续化周延化的延续,从而不割裂其整体;最后,功能主义化的测试体系也能给予该门课程更为开放的胸襟来看待和接受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思路,开放本体的研究。

五  结论

产生于社会人类学的英国功能主义的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论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其指导下,社会、教师、学生三者会更加清晰地按照明确地功能要求来看待各自的分内的工作与职责。因此,功能主义指导下的泛读课程体系是一个充满功能要求的有机体系,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形而上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唐熱风.《论功能主义》.《自然辩证法通讯》(京)1997年01期第6-12页

[2]张弘. 《试析西方教育史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比较教育研究》(京)2006年4期第11~15,20页

[3]潘华凌/胡宜平   《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 《宜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5期第99~103页

上一篇:广告制作安装合同范本下一篇:不会变的是春天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