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

2024-08-20

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精选8篇)

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 篇1

20xx年9月20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主办南通大学承办的20xx年江苏省高中英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作为一名教师,难得有这样一次机会真正静下心来与其他八十位同仁一起学习、聆听、研讨与反思,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拓宽视野、沟通交流。这五天的提高培训,使我在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整个培训课程让人受益匪浅。

就培训邀请的专家来说,既有来自一线的名师,也有专门研究中学教育的教研员,还有来自大学的教授们。从培训内容来说,几乎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此次培训不仅补充了我们的理论知识,帮助我们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提升了我们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此次培训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专家们的讲座报告还有名师的示范课堂,使我们每位老师都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名师风采。下面我就谈谈此次培训的几点体会:

1.新时代的中学教师不能仅仅是一名教书匠,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通过聆听陆国君教授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和季萍老师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我意识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要树立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五年的十年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一步探寻我们的职业需求,进而思考学生的需求,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拓展我们的视野,切实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专业新手转变为专家型教师。

2.缪庭老师的“英语高考复习策略”和张淳老师的“从20xx江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醒我们必须要研究高考,研究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通过两位老师的讲座,我意识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要坚持“技能中心”原则,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提升,适当进行语法、修辞的分析,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并且要尽可能用英语进行阅读教学。

3.曹力城老师的“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法探究”通过案例告诉我们研究高效课堂的意义。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有没有形成什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追求高效,避免低效,着眼有效,杜绝无效。

4.培训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左飚教授的“语言迁移与英语教学”。左教授首先通过实例,讲解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然后讲授了对比法英语教学,最后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英语学习的宝贵建议,这从理论层面让我们明白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要不间断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才会明白该教什么,怎么教。

5.此次培训活动的最大特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仅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而且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去如东高级中学参观了情景英语教学基地,并近距离观摩了顾小京校长的示范课《M1U2 Project: Writing a report on growing pains》。顾校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和读写能力,既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忽视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语言意义的积累。顾校长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使我们学员深深折服。

通过这次培训,我既学习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科研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培训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运用所学的理念与理论,不断学习与进步,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只有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我们才能成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好教师。

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 篇2

2009年6月14日在丽水中学举行的本学期第二次校本培训除请专家讲座外,还邀请了一位外校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和本校的一位教师(以下简称教师B)各上了一节阅读课。教师A上的内容是课外阅读材料The Future of Cyberspace。教师B上的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第四单元Using Language部分Showing Our Feelings。为使课堂观察效果更为有效,听课教师被分为6个小组,分别负责1个观察点,共6个观察点,即课堂导入、问题的类型及有效性、课文的衔接、师生互动类型及次数、学生回答座位分布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为对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对自己课堂教学提问的反思。笔者就两节阅读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问题分类、特点分析,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一、分析

本部分将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对其特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一)问题类型

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与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有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作用、信息交流形式、内部结构、具体方式等分类。[4]

根据分析的需要,笔者将所记录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程序性问题;二是理解性问题。课堂程序性问题是指教师为组织课堂教学需要而提的问题,即与课堂进展程序和课堂管理的指令有关,目的在于落实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型问题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而提的问题。两位教师在各自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分类情况如下(见表1)。

(二)问题特点

通过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两位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人文性明显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这一点在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两位教师几乎没有发指令,都是以提问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教师A常用的提问句式有:Can you...?Would you please...?What about...?教师B常用的提问句式有:Are you clear...?Who’d like to...?What about...?使用这类问题有利于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减少学生的紧张不安感,尤其在有教师听课的情况下,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 针对性强

问题有针对性,能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做到,针对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却容易被忽视。但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这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两位教师分别围绕自己的话题Cyberspace和Showing Our Feelings展开。教师A的提问重点突出寻找文章段落的关键句子及理解网络的优缺点。教师B的提问重点突出文章结构及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如何恰当地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情感。两位教师所提的问题有学生能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的,也有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才能回答的。因此,中、偏下水平的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文章获取较简单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3. 层次分明

教学内容分析需要层层递进,因此问题的设问要有层次性。这一点分别体现在两位教师下面的问题当中。如教师A在要求学生找出每一小节的Key sentence后,所问的问题Q76: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passage?让学生在Key sentence的基础上总结整篇文章的大意,前面的Key sentence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支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教师B的问题Q16~Q19:What’s the general purpose?Do you know?What about other functions of smile?Can you think of some similar experiences?问题的提问呈现从整体到细节到生活,层层递进。又如教师A在分析阅读方法时,所问的问题Q64:While reading, what is important?Q75:While reading, what is also important?也是层层递进。

另外,两位教师在设计封闭性问题后,都给学生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如教师A在阅读结束后设计的问题Q79: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yberspace?Is it a blessing or a curse?Why?教师B的问题Q50: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using body language?Is it good to show all the body language?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不同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提问量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量都相当大,尤其是教师A,提问次数达到83次。两位教师的提问频率分别达到了每分钟1.84次和1.22次。提问量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但是提问量过大,会导致课堂时间被教师占用,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

5. 重复次数多

重复多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课堂程序性问题中,两位教师都有对问题的反复重复现象。如教师B在布置How well would you use those universal gestures?后反复询问学生:Are you clear about this?Are you clear?Are you clear?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类问题反复使用同一句式提问,如教师A在提问课文段落大意时,重复使用Wha about...?这一句式。问题的重复次数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业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听懂教师的要求,但却也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存在特点4、特点5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

(三)改进建议

1. 删除多余问题

删除多余问题是指删除那些不起什么作用但会占用课堂时间的问题。如教师A所提的Q57、Q58、Q59三个问题分别是Q57:What does the writer use here?Q58:What are used here?Q59:What?可以删除Q57、Q59或者Q58、Q59而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因为教师这样反复地发问,反而会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又如教师B在检查学生“How well would you use those universal gestures?”这一环节时,给学生设定情景,给学生时间准备,之后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当教师B看到被要求上前表演的两位学生有点犹豫,就连续询问“You’re not ready to do it?Are you ready to do it?Are you ready?Are you ready?”在教师的连续询问后,学生虽走到台前却放弃表演而返回自己的座位,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失落感,因为他们既然已经走到了同学们的面前,说明他们肯定是准备过的。如果我们删除这些问题而将其改为鼓励性的话语“It doesn’t matter how well you do.Just have a try.”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因此,对于这样一些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用的问题也应该删除。

2. 发课堂指令

有研究表明:教师发出清晰的、恰当的课堂指令,有助于充分地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语言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使用课堂指令。笔者以为有些问题如果改为课堂指令效果会更好。如教师A的“You may help each other, OK?Wha about finishing together?Have a try?”这部分若将其改为“You may help each other and finish together”这样明确的指令会比一连串的问题更有效,这样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又如教师B在分析各小节后的提问Q34:Can you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如改为:Now I think you can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Have a try.这样一个带有鼓励性的指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何况是在多次使用Can you...?这样的提问之后。通过平衡问题与课堂指令可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 变化问题形式

前文提到在两位教师的提问中都有反复重复同样问题的现象,如教师A在提问文章的段落大意时反复用到What about...?这一句式,其实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如可改为: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What is the third paragraph mainly about?...多变的句式不至于使课堂提问显得单调乏味,而且可以给学生提高听力的锻炼机会。因为过多的重复会造成听觉疲惫。另外像Can you...?这类提问用得多了,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养成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是有惰性的,尤其是中下程度的学生,他们会用Sorry.I can’t.来回答教师的这类提问,以此逃避学习责任。因此,应该少用这类提问,如将其改为Now, I think you can...这样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性话语,效果会更好。

可见,如果删除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使用多种形式的问题,平衡指令和问题,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经验与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5]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营造的正是这种挑战的场景。笔者在分析两位教师课堂提问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发现其实两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正是自己常犯的问题。仔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缺乏一个可借以参照的标准。

于是,笔者又重读了宋玲译的《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第二次的阅读因为有了实际问题作为参照,对书中提的观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深刻地体会到本书的作者引用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的九点建议及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的一条建议(见第10条)[1]为我们设计有效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具体如下:

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

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

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7.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8.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

9.鼓励学生提问。

10.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

10条建议中,建议1~5是教师通常能做得好的,如教师A和教师B就做得很好;建议6~10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如建议7常常由于赶进度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后5条建议的忽视反应出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相信有了这10条建议作为我们设计问题时的参考依据,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通过分析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及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了设计有效问题的参考依据。得到的启示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有学生,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可以说,培训增强了我的反思意识,而反思使我重新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为教师发展搭建好了平台,所以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觉地从自身英语教学生涯中发掘出自己的困惑、渴望、尝试、欣喜、疑虑、探索、领悟、升华,怀着对英语课程改革与对英语教师发展的未来的向往,去尝试和探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教学”的教师生活。[6]

参考文献

[1] (美) 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李如密.教学提问艺术的功能和类型[J].教学与管理, 1995, (2) :26—27.

[3]沈小碚.课堂教学提问类型的概括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1996, (1) :46—48.

[4]王晞等编.课堂教学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5]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校本培训;行动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校本教师培训逐渐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并成为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教师培训模式强调教师之间要进行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以共同发现和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在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大多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周月朗指出,高校校本培训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合作文化的欠缺”。教师们通常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课堂内外的纷繁复杂问题,很少进行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与合作。针对这个问题,田丽丽、金盛华提出了经验合作教学,这种途径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的沟通与传递,把自身的提高经常化。然而,要推广这一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校本教师培训理论,仍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因此,我们于2004年开始探索合作学习校本培训模式并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

(一)校本教育理论

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协会的有关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高等教育机构中采用的传统教师培训形式的最大缺陷是造成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二元分离,校本培训是解决上述分离、统整知识结构的理想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研究者汲取了杜威和皮亚杰为代表的经验学习理论的精华,注重经验学习的价值,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学习主体性,有利于教师把平时所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校本培训模式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师继续教育上的运用。这种培训模式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教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在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有权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并且有权亲自参与规划与实施,因而有利于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发展教师的独特个性,实现他们的自主发展。

(二)合作学习理论

王坦(2001)认为,合作学习即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通过相互交流,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对任何学习者而言,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并且是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也应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教与学的社会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群体的支持,需要一个合作、互动的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反馈等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三、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笔者于2004年9月对我校67名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进行调查后发现,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60%以上为青年教师,其中毕业不到5年的教师占56.7%;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只占全体英语教师的14.9%,讲师和助教各占20.9%和50.7%。特别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常规师资培训难度加大。为了解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状况,2004年9月我们对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了前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8%的教师希望与本单位其他教师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体会;76%的教师希望与本单位其他教师合作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可以看出,教师们已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师间开展合作小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条件。

(二)研究方案

1、合作学习校本教师培训模式

本研究的性质是行动研究,采用个人反思与团体协作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个体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的基础上,促使个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意识与行为,依据行动—研究一再行动一再研究这一步骤循环往复。在本研究项目启动之初,我们根据本教研部的教师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师培训的目标:利用教师的集体力量,进行有效的合作,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为实现或接近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模式,图示如下:

参与合作学习校本培训的教师为我校承担2004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25名英语教师。自2004年以来,他们先后接受过英语教学理论、合作教学法等教师培训,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技巧,并初步掌握了教师问的合作技能。鉴于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学实际经验参差不齐,我们借鉴师资培养中的师徒模式,将教研室全体教师分为6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中由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互相观摩课堂,定期进行小组会议,一起切磋教学经验,商讨解决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我们在这些小组中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成分,如在小组成员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鼓励建设性的相互交流,培养小组及个人的责任感,建立小组自我效能的评价体系等。

同时,为了创立持久而有序的合作环境,我们将教师间的合作形式确定为教学观摩和小组会议。这两种形式都是教师合作的有效形式,但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指导,容易使之流于形式。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e,B,)和许瓦斯(showers)(198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帮助教师把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观摩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观摩形式,它不是以评价和划分等级为目的,而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效果。为明确教师观摩的目的性,课题组在项目开展之初给小组提供了观课内容、计划等方面的建议,同时确定了教学观摩的具体步骤: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在观摩前共同确定观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在观摩中根据观摩的目的和内容填写听课记录表;在观课后填写教学反思表,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对于小组会议,我们鼓励小组定期(一般是两

周一次)用英语进行小组会谈,由各组自行选定的组长主持会议,并负责进行小组会议记录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小组会议的内容由各小组提前自行确定,每次专注一个话题,在会议之前大家查一些相关资料共享,听报告,共同阅读、讨论相关材料,这样使讨论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小组会谈之后,教师要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内容包括自己教学专业成长情况、教师之间的合作情况以及小组会议活动本身所需进行的调整等,然后作出进一步的合作规划,每一个小组在会谈后要以口头汇报(verbal report)的形式展示会谈中的成果。

2、研究工具

(1)课堂观摩表及反思表。课堂观摩表及反思表的内容是根据Hopkins提出的课堂观摩的三个步骤(计划、观摩、双向反馈)确定的。教师每次观摩课堂时填写课堂观摩表,记录观摩内容、目的,观摩之后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进行反思,将启发与体会记录在反思表中。

(2)小组会议记录。教师每次会议之后及时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内容包括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情况、教师合作情况以及对小组会议活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小组会议记录,对小组会议的形式和活动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和改善。

(3)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定期用问卷和访谈形式调查教师合作进展情况及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改进下一步行动计划。

3、成效分析

2006年3月我们对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合作学习校本培训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通过合作学习校本教师培训,教师增强了教学水平自信心和教学动机,增强了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集体反思使教师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启发思维、相互促进。同时,教师们逐步树立了科研意识,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对参与培训教师近6年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2004年之前发表论文总数只有16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6项;2004年之后论文总数达46篇(其中核心刊物19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22项。由此看来,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十分显著的。

教学观摩和小组会议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以及意见的交流与反馈。但培训活动中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教学观摩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各组组内教师之间课程安排互相冲突,有的教师只能听到听力课或精读课的授课内容,不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而全面的反馈。每次教学观摩后,授课教师得到的正面反馈多,反面建议少,不利于发现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2)小组会谈的讨论主题有时不明确,形式有些松散。原因在于有些小组没能严格制定会议计划。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措施如下:小组成员依据新学期的课时安排,自行调整;小组成员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的开发。课题组与各小组组长会谈,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与建议,帮助其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四、启示

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 篇4

——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党的十八大从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新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塑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我县从xx年9月起开展了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一、取得的显著成绩

㈠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经费落实

在全县学校中,绝大多数领导都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建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各校每学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有的学校落实到个人,要求每位教师有个人的学习培训计划、继续教育计划。许多学校还制定了校本培训5年规划。为保证培训质量,各校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许多学校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优的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如xx小学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县实验小学将教师的 参培情况和教师奖金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不少学校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设立了校本培训专项经费,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校本培训体现“校本”特色 许多学校非常注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校本培训,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 如:xx小学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他们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因而学校加大了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运用网络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训力度。全校有95%的教师参加了县电教站组织的网络考试,100%顺利通过。今年三月份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还参加了以网站及教师个人主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目前,该校有95%的教师基本掌握了网页制作的方法,80%的教师建立了个人主页。教师个人主页、教研组主页、班级主页成为了学校网站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还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将网上教研与学校原有的一些好的教科研机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如数学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课是这样进行的:

1、把教师的上课预案在网上发布,其他教师进行网上集备,提出修改意见;

2、上课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订教案:

3、执教研究课,分管领导和教研组教师听课;

4、所有听课老师进行网上评课。再如语文教研组开展的古诗文网上教学研究,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网上各抒己见,特别谈了 “班班通”对古诗教学、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熏陶等方面的一些认识。网上教研克服了教研组成员难以有固定的研究时间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发表自己的观点,随时“聆听”别人的见解。老师们积极参与听评研活动,并能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的教师还能够结合理论来评价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你我他。

如:县实验小学课件制作提倡以自制为主,专业人员制作为辅。要求青年教师达到会制、会用、用好的程度。学校首先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的方法采用双途径: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李沧县电教中心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一方面发挥本校微机教师的特长,定辅导人员、定时间、定地点组织好校内的课件制作培训。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达到了自制课件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制作课件,突出课件的辅助手段,课件要为围绕创设情景而选材,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使用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结合,追求低耗高效。

2、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如:县实验小学在教师自主参培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指导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

(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近几年来,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对这些教学资源,学校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实验年级的、非实验年级的、本校的、外校的各个学科的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有关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行观看,引导老师进行评析。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3)、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这种培训,针对性最强,又是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因而效果最佳。

(4)、课题研究模式。这是该校校本培训的一个特色:教师人人有研究课题,人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周而复始,有理论——活动——理论——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位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 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如:xx小学的任务驱动式培训有效的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这种培训方式的主旨是让教师在自主选择任务、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让教师感受成功,产生内心需要,产生动力。

具体做法是:

⑴学校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多个任务,如有:各级的评优课,各级的教研会,各种教学案例的撰写,课题的研究等。任务的设立分不同的层次,每一位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任务。

⑵任务选择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与教师本人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就其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研究,帮助教师较好的完成任务。

⑶任务完成后,上述的研究共同体再和教师一起分析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分析通过某一次活动,教师们哪些方面有提高,还要注意什么等。

这样每一位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实现了以教师的个体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也使研究真正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

如:xx小学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是采用“菜单式”培训,培训专题有:教育理论学习、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教学基本功与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学历层次提高、现代科技与人文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新教师上岗和教育教学评价等;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有:集中学习式、教师自 学式、案例分析式、小组研讨、参与、反思式、组织观摩式、个别指导式、举办讲座、资源共享式、课题研究式等,这些都给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为了避免在校本培训中“一刀切”的现象,使教师的自培计划极具“个性”,极大地体现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该校加强了培训前的调研工作,以更充分的发挥菜单式培训的实际作用。学期初,面向全体教师发放校本培训调查问卷,教师们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择菜单内或菜单外的培训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方式;学校领导小组依据教师的培训需求,梳理出不同年龄、学历、专业水平、学科教师对自身的需求,对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培训专题,制定学校培训计划,对全年的培训工作做好安排,并加强组织指导,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教师的培训对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解决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每位教师根据个人所需,结合学校的培训计划再制定自己的《三年发展目标》和《自培计划》。

㈢注重培训过程,充分利用各种继续教育资源

各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很多学校能通过简报、校园网络等形式经常汇报和反馈工作进展情况,让有关领导和培训机构能及时了解本校继续教育开展的工作,同时也能对本校教师产生激励作用。各校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使校本培训既立足于学校,又不固步自封。许多学校积极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除了参加县级培训外,很多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还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市、省、国家级培训。除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外,各校还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本校开展培训。各校注意交流,县片内教师经常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加强和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相互促进、学习、提高。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等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多数学校开始注意利用网络给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教学信息。全县所有的学校均配备有电脑,有的学校专门有一位教师负责从网上下载各种教育信息,然后通过共享,建立了校内的电子阅览室,教师们在业余时间,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

校本培训的开展对于促进我县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师德师风不断改善,改革意识不断增强,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培训过程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有待加强。虽然各中小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大部分学校缺乏收集过程原始资料的意识,资料还不够齐全,资料的整理、归类还不规范,还不善于对资料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

2、校本培训的项目意识不强。开展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的学校不能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发展的需要制定校本培训的项目,使整个培训工作显得较为盲目,缺乏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没有发挥出校本培训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校本培训中应注意研究如何确定校本培训的项目,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校本培训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多数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方式仍然是单一的讲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的方式应该更灵活多样。

小学校本培训总结 篇5

本学我校教研工作在镇中心校直接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带领我校全体教师积极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任务,多渠道加强师资培训,加大教科研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工作能够紧紧围绕新课改、走近新课程,基本完成了工作任务,一: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育计划的根本保证。本学期初,我们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召开了全体教师教研工作安排会议,明确学科带头人和备课组长的职责,按照学校的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教研工作。

1、坚持周一业务学习制度。业务学习由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一学期,集中学习达到4次,其中看光盘、讨论案例2次,理论学习2次;分散学习由备课组长负责在组内开展学习活动,学期末,教务处对各教师的业务学习进行检查,教师们的学习笔记均达到学期初规定的学习数量。

2、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

3、坚持周二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是我校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研制度,本学期内,我校教师扎实开展集体备课8次(本学期,我校实行单周业务学习,双周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长均作了详细的记录。

4、坚持期中、期末考试、检查制度。为了提高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我校组织了严格的期中考试,并组织教师进行统一阅卷,进行卷面分析,写出书面材料,这样有效的促进了我教师们后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期末考试,我校在师资中心的统一安排下,组织了更为严密 的考试。除此之外,我校加强了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研究,加强了听课、评课的力度,有效提升听、评课的质量。研训一体化模式是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备课和业务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研训一体化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强研究,逐步完善这一教研模式。

二:抓课堂教学,促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后,各教研组组织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分组参加),集体备课采用说课的方式,内容为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同级部的老师每人主讲一部分内容,之后,大家共同讨论定出教学思路,探讨教学方法。

2、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采用推门听课的方式。第二步,围绕校本培训工作,每位教师根据三本书自定发展目标,并围绕所定目标,一学期上课两节,针对教师上的两节课,在语、数、非主体三个大组分别说、评课。第三步,加强师徒结对工作。

3、梳理教育思想,撰写教育论文。本学期,我们鼓励教师深层次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拘形式写下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新的教学设想等等,篇幅可长可短,一月上交一篇。

4、强调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实在的教研行为,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地反思了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学校征订的报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积极承接教研室的各种教育教研活动,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存在的问题及新学期努力的方向

××学校校本培训总结 篇6

2015~2016学

一、遵循的指导思想

通过本学年的校本培训,基本解决了我校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学历提高和学校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大厦的骨干力量,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且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和体现公正。各位教师要在校本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把所学的内容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而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因此,校本培训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校本培训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完成的培训目标

师德方面:总体上使教师的师德修养有新的提高。使一些教师从思想上有很大转变,一些教师在行动上有较大起色。

基础教育课程理论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基本上都能懂得这些教育教学的理论,都能够驾驭新教材,都能将所学的文化业务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程度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通过教育教学研讨,使更多的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更大提高,有课题研究的教师对所实验的课题进行计划、实验,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完成系统内的计算机操作的初级培训。骨干教师完成本系统内的计算机操作的中级培训,通过培训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中的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等工作。

三、完成的培训内容

1.师德方面: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常规管理》。学年结束时以民主的形式评出师德标兵。

2.文化业务方面:开展“读书活动”,教师每学期自购教育教学书籍五本,每位教师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并写出5000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征文评比活动。

3.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所有老师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4.组织教师从基本功入手,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每位教师要定好钢笔字;读教育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掌握本学科新课程知识结构和编排体系,提高专业水平;熟练运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上好一节优质课;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抓好一个课题,提高 2 教育科研能力;制作一个优秀课件,上一节多媒体电教课,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撰写一篇优秀论文,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5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基础知识,观看多媒体教学的有关资料,开展学校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观摩。

四、采用的培训方式及时间 1.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九月~十月 2.教学活动展示 十一月

3.有计划的组织集体讨论、教学反思 十二月

4.组织推广应用观摩 次年四月

五、保障措施

1.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与学习,并将其列为年终考评 项目,在“教研”一项中,列为积分项。

2.学习时间保障。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集体学习与自学。

六、年终考评 1.学校范围组织测评。

高中英语校本培训总结 篇7

一、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必然途径:校本培训

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加强高中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培训更是当务之急.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依靠集中式培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不一定符合教师所在学校的实际,不能有效地使学习和培训持续地进行,也不可能使全体教师都参与进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校本实践与研究逐渐兴起.校本培训也称校本教师教育.“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一种集实践性、问题性、探究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培训方式,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二、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现状:历史回顾

1. 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述评

在理论研究上,斯滕豪斯、埃里奥特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参与”、“合作”、“改进”、“系统”,强调行动引起的反思.以实践性反思指引反思性实践,而教师校本研究活动也正是教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到一个提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校本教师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斯皮克指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这一理论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特别制定出一套教师发展专项方案.

在实践研究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当时英美等国的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且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培训效果很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开始大规模实施校本培训,80、90年代,这一计划还被推广到东南亚及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1989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了新任教师研修制度,并提出:校内研修是学校主导型的,培训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

总之,目前校本培训在实践近20年后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是学校整个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国际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

2. 国内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校本实践与研究逐渐兴起,但有关新课程实施的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不是很多.笔者从已收集的文献资料中提取信息,透析校本培训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对校本培训内涵的研究.

万福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主张从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出发,由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教师任职学校开展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在开展继续教育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在岗业余自学的一种进修模式”.这一界定着眼于教师的互教互学以及自我学习的培训形式.

(2)对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研究.

刘要悟、程天君从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视角对教师校本培训进行理论辩护.首先,从哲学的视角,认为传统教师培训以学科为中心,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归宿,偏重教育理论的灌输;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则为校本培训提供了理论上的辩护与支撑.其次从社会学视角,教师职业社会化理论表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在于任教学校;文化反哺则对传统的“师教生学”的师生观予以解构,学生成为教师校本培训中教师的重要学习资源.并指出,教师职业社会化的途径不仅包括教师工作时间,还包括进入教师进修学院的培训学习,但这些机构偏重于教师职业手段的改善,而在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职业文化方面做的甚少,同时院校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校本培训呼之欲出.最后,从心理学视角,教师需要层次的提高,要求我们重估、发掘学校和教学之于教师发展的价值,并认为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一种“成人学习”有其独特性.

(3)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吴解生认为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创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采用教师培训与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结合的培训内容.徐巧英将培训课程建成五大模块: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②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③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④现代教育技术;⑤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王冬梅提出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就是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现状出发,形成内容的块状化、条理化;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就是在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形成层次化、系统化;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就是从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实现内容特色化、风格化.

(4)校本培训的方式途径的研究.

徐巧英认为校本培训方式要多元化,可以综合使用或选择使用,以提高培训质量,包括个体自修、小组学习式、微格训练式、以评促训式、课程学习式、科研促训式、专题链结式.王冬梅认为校本培训形式实质化,就是注重培训模式的实质性效能,在教师内心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卢辉炬、谢清连认为校本培训可以和教研工作有机结合,并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观摩和反思教学训练.李大健认为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十种类型:个别自学式、协作学习式、课题研究式、个别指导式、现场诊断式、情境体验式、网络信息交流式、专题讲座式、参与互动式、校际观摩交流式.

三、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趋势

1. 国内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不足之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改革意味着一次新的解放,这种解放体现在“赋权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转变中,体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师”、“新课程需要教师新的专业化发展”,无论是教师的生存状态,还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帮助,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了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的制约,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已有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校本培训机制整体建设的探讨较多,而以微观视角对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关注较少;②已有研究对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构想较为完美,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目的认识不清,实施方案不明确,效果不显著等问题;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对教师校本培训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对于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实证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研究更是甚少.

2. 研究高中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的目的及意义

在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目的在于:结合四川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高中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及模式,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促进高中教师更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将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充实、丰富和完善,找到一整套能保障高中新课程改革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四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策略.同时,研究如何整合各种内外条件,实现科学合理的校本培训管理;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这一研究又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①2009年,省教育厅发布了《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四川省高中新课改大幕由此开启.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校本培训进行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将高中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②该研究也必将进一步深化教师校本培训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培训方面的理论指导;③有助于丰富教育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同时又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大系统的细化和充实.

(2)实践意义.

①为高中新课程教师校本培训探讨新的途径及管理机制,以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②为高中新课程试点学校的校本培训提供科学有效的运作方案,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顺利完成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任务,促进本校发展;③为提升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④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参考意见.

3. 研究高中教师校本培训可突破与创新之处

在研究的重难点突破方面,表现为:高中新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应该增强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因此,研究可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①通过导入多学科先进理念,奠定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②通过优化培训的内容,增强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针对性;③通过改进培训的方式与途径,提高校本培训效益;④通过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保障高中教师校本培训高效运作.在研究创新方面,可实现:①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借鉴国内外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应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体现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综合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系统性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③研究理论上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可导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及校本管理理论,为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教师培训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关键保障.该文通过对制约新课改成败关键因素——教师培训问题的探讨,剖析国内外学者们对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情况,并通过分析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的创新的方面来论证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可行性.

关键词:研究现状,高中新课改,教师,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魏小八.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做法和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2]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3]隋桂凤.立足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能[J].教育探索,2009(5)

[4]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J].成人高等教育,2002(5)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11)

[6]熊焰.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21)

[7]田爱丽.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8]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杜,2007

[9]李冰,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5)

校本培训八法 篇8

如何正确引导、开展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我校从教师实际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历,通过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总结我校的校本培训实践,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方式:

一、 经过通用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通用基本功培训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内容有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电脑课件制作方法、多媒体使用常识等,我校将通用基本功的考核与备课、上课、板书、简单的教具制作、电教手段使用、普通话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通用基本功在平日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定期举行学校基本功比赛,鼓励先进。训练可采取教师自我训练和学校组织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在专业能力提高培训上,学校可以开发设计培训手册,人手一本,手册开列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由于学校教师的岗位和分工不同,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也不同,因此在手册中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必练”模块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南宁市教育局在2002年开始组织“英特尔未来”项目培训,我校老师不到三年时间就基本参加培训完毕,并为教育局输送多名培训教师。由于我校开展的培训灵活多样,造就了学校教师能力的多样性,如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就有近二十种,能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有几十人,学校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有十几个。

二、 运用“自修一反思”培训模式

一些教师不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淡漠:如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自信,甚少与外界或同事交流教学;有些教师对发现的问题缺少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和动力;个别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指导、课堂组织、小结等具体技能,往往停留在流水记忆的水平上,无论是教学技能,还是对教学技能的有效运用的水平都比较低。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学者林崇德进一步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实践。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教学反思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何等重要。对新手教师而言,教学技能的迅速提高是其自身过渡到合格教师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新手型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以对其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为切入点。

我们学校的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在学校科研处的指导下,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给自己定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在目标引领下进行自修和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定下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不说大话、空话。如每年读多少本书、写几篇论文、职称评定目标、优质课比赛目标等等。在发展规划期内,要求教师每学年对照发展规划的具体细则进行小结和反思,包括教后反思、学后反思(报告、交流)、阶段工作反思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 教学观摩式校本培训

这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习他人经验、发现自我现状的有效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校本培训形式。观摩教学分两种:一种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观摩校外教师的教学,听校外专家学者对课的点评,领悟课的优劣。如我校就多次请来北京四中、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国内名校的教师到学校上示范课,也组织教师到江苏省洋思中学去观摩他们让学生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到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观摩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还有到全区、全国优质课比赛现场听课。参加比赛的优质课,一般来说都是经过集体讨论,精雕细琢之后才拿到现场比赛,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课很值得听。南宁市每年举行的全市毕业班工作视导活动,既有现场听课,现场点评,又有专题讲座,不失为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另一种是立足本校,观摩学习校内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教研组内的公开课活动等。我校规定,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听十八节课,听完课之后要在听课本上进行“二加一”评课,即写出两条优点和一条不足,并向施教者反馈,学校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进行听课记录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这一种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专业水平,尤其对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我校坚持多年的“每月一星”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宁市教育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 教学诊断式培训

我校经常请上级教研部门专家、学校干部或者学科教研组长作为“诊断者”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教学,通过“诊断”,肯定其成绩,查找教学不足,提出帮助教师改进的方法。主要有推门课与邀请课、跟踪课相结合的形式。(1)推门课:干部每学期要听取分管学科中每位教师的课,以发现、诊断为目的,挖掘教师中的优秀经验,分析、总结、整理、归纳,向全体教师推荐;发现共性问题或教学中的困惑,及时培训,共商解决办法。如我校初一年级的各班学生是按学科成绩和男女学生均衡分班,入学后第一次段考成绩统计出来,学校发现有两个班的成绩,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看都明显不如其他班,而且这两个班是同一个教师所教。学校教务处马上组织备课组进行分析,同时安排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组组长等分期分批不定时地进班听该老师的随堂课,两周之后大家集中汇总,集体审断她的教学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提出整改意见。结果到了期末考试,这两个班的成绩与其他班相差无几,跟上了年级的大部队。(2)邀请课:每一位教师都可邀请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可邀请本校、本市的名师来听自己的课,节数不限,旨在促进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加压、自我展示。(3)跟踪课:主管领导或学科组长每学期制订跟踪指导计划,有重点地跟踪1到2位年轻教师,参与并指导年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定期地进入课堂听课,并详细记录他们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进步和不足,促进他们尽快成才。我校高三毕业班教师每年除了参加全市的毕业班视导活动之外,还组织初三毕业班和高三毕业班的校内视导活动,请来区教科所或南宁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教室听课,并组织集体反馈和点评,效果很好,对老师们的备考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 专题讲座辅导、中心发言式的培训

这是教师培训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之一,通常是全体教师参加,或者是在某个时期内,担任某些特定工作的教师,如学校里的班主任、毕业班教师、教研组长、学校党员、心理辅导员等参加,内容有如教师礼仪、教师的心理干预、教师保健知识、师德教育、课堂有效性研究、备考专题研究、党员同志的中心组学习、课题的选题方法、论文写作基础等。这样的培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请校外专家,也可以是本校骨干教师主讲,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让教师接受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专家传递的理论、观念、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如我校两次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丁刚教授、博士,给我们老师作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讲座,从国外到国内,从近代到现代,丁博士给我们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大量研究成果,比如美国和苏联的教育发展与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区别与共同点等,这些知识都是我们中学教师所欠缺和渴求的,讲座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我们也多次请区内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如特级教师黄河清作的《作全面发展的教师》讲座,他从“勤奋,助人成长”,“研究,引领发展”,“认真,拥有机会”,“追求,完善自我”等四方面,结合个人的发展经历进行全面的阐述,在年轻教师中引起极大的震撼。笔者本人作的《教学案例的写法》、《教学有效性与教师德性》等讲座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纷纷下载课件回去进一步学习。此外,我校每年定期举行的学校德育年会、新老毕业班经验交流会、高考考纲研讨会、教研组活动观摩与经验交流会、“五四”论坛等专题会议,效果都很好。

六、 创建“学习型”学校基层组织,开展读书学习与交流活动

人的学习既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也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教师也应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想前瞻的社会人士,为此广学、博学成为我们进行教师培训的又一专题。

教师学习需要其自身去经历、去体会、去感悟、去建构,重在自觉自为。因而,我校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等观念,为教师提供“读书基金”,为教师订阅教育报刊,指导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定期检查,表扬先进,以管理促进教师自觉学习行为。开展读书论坛,让教师谈自己读书的感悟,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促进教师间的反思,让教师间的知识与智慧交互共生。

“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化活动。学校规定教研组和备课组隔周进行活动,每次教研组活动要落实“三个一”内容,即听一节课,评一节课,学习一篇文章,文章可以是教材教法、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课例分析。备课组活动要求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要求“四定”、“七备”、“六统一”。“四定”是: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七备”是:备教学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六统一”是: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资料,统一单元检测试题。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让经验欠缺的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共同提高。

七、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式校本培训

在科研兴校中以课题研究来牵动教师的校本培训,是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是我校科研培训的主要思路。

(1) 通过课题立项,引领教师自学与研究的方向,增强学习研究的目的性。中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可以是独立的小课题,也可以分解学校的大课题。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制订计划中学习,在文献研究中学习,在阶段总结中成长。如我校承担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任务,我校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把课题分解成“英文影视作品鉴赏”子课题、“微型化学实验”子课题、“机器人制作”子课题等11个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将近全校教师的一半。由于该课题选题方向正确,子课题分解合理,在2009年底顺利通过专家结题答辩。2010年5月在我校召开的南宁市中学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校本课程开发现场观摩会上,我校校本课程展示的成果不仅赢得了南宁市教育局、教科所领导和南宁市各中学来宾们的高度赞扬,也深深吸引了香港三院中学校长交流团的校长们。香港校长交流团的校长们对我们学生演唱的壮族民歌非常感兴趣,当他们一走入会场,听到美妙的壮族民歌时,都被迷住了,挪不开脚步,纷纷要求和我们的同学合影。子课题组《中外戏剧学习与鉴赏》自编自导的课本剧《鸿门宴》表演非常投入,学生表现力强,吸引来宾们纷纷举起了相机;英语小品《招聘》中,学生标准的英文发音很让香港的校长们吃惊;运动场上,民族体育的展示和互动,让香港的校长们依依不舍,非要和学生竞赛完一局才肯罢休。通过这次活动,让南宁市各中学的同仁们看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它既发展了师生能力,又促进了学校发展。同时,我校也通过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继续走科研兴教之路的信心,坚定了以课题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还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研究与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操作实施中学习,在记录反思中成熟。(3)开展科研培训,聘请专家、干部进行教科研讲座,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密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文献研究法”、什么是“行动研究法”等,在请来南宁市教科所科研主任耿春华老师进行辅导之后,我们的老师不仅懂得研究的方法,还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并在全市推广。(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开展案例评析活动,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或经验,在全校教师中推广。(5)课题结题答辩。请专家论证、质疑、教师答辩等,让教师的理论得到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中学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课题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不超过3年为宜,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材料,以便在结题时作为佐证,我个人认为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八、 通过“课例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来进行培训

收集或撰写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以及教学反思,是将课堂听课评课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教研形式,通过集中剖析,分析交流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当前,中小学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好的“课例”引领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好的“课例研究”所展现的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帮助教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的问题,从而架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它使教师经常将实践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思考,加深对课程改革理念和理论的理解,形成教师“活”的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例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对教育实践的一种思考,是一个提升教师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开学第一课的演讲稿优秀下一篇:中国idc行业运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