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2024-10-25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共12篇)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1

附件4: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3年社会实践课题项目指南

一、说明:

1.本选题针对自选项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确定承担项目的具体题目。

2.项目开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塑造人、教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参考题目:

(一)、调查类

(1).社会类调查

1.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待未来发展的期待与现实矛盾调查

2.基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状况调查

3.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

3.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 4.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

6.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调查

7.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民主监督制度建设中的作用调查

8.我国卫生防疫机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效果调查

9.4.20抗震救灾志愿者群体调查

10.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问题调查

1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调查

12.社会主义新农村能源问题调查

13.农村新型社区体育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调查

14.城市社区建设调查

15.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查

16.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调查

17.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

18.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19.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

20.教育公平(辍失学儿童,地方办学条件等的调查)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2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典型调查

23.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

24.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

25.各地创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问题调查

26.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7.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

28.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

29.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调查

30.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

31.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32.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33.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

34.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

35.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

36.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37.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

38.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

39.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

40.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

41.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

42.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

43.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

44.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

45.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46.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47.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48.旅游景区景点门票收费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49.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调查

50.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

5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调查

52.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践的调查

53.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54.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

55.电子商务的应用调查

56.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

57.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58.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59.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状况的调查

60.医疗与药品的监管现状的调查

(2).有关大学生类的调查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3.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影响调查

4大学生社会交往状况调查

5大学生创业发展状况调查

6.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调查

7.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8.当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问题认识的调查

9.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0.各年龄段青少年爱国主义表现方式差异性调查

11.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调查

12.大学生环保意识及其行为模式调查

(二)、研究报告类

1.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身心发展情况研究

2.公众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调研

3.地方政府处置生态环境事故的效率调研

4.优秀校友事迹访谈实践

5.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对策 6.第二代农民工生存、就业状况调研

7.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8.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调查研究

11.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

(三)、志愿服务类 1.社区义务维修活动

2.暑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3.赴成都市南山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

4.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5.五桂桥公交车站秩序维护活动

(四)、科技发明类

1.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研究

2.电动车的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研究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2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展历程

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全国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以不同形式陆续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其目的组织大中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暑假深人到企事业单位和边远村镇, 在不同工作岗位上, 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发挥专业技能优势, 做出积极贡献。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至今已有18年。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教育型、公益服务型、文化科技型、社会调查型、职业规划型、就业创业型、劳动锻炼型、勤工助学型等;按照组织形式分类可以分为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协会”团组织活动、参观红色基地、寻访红色足迹、创业就业活动及带薪实习、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1) 暑期社会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第一课堂的思修课教育以书本学习和课堂传授为主, 都偏向于“灌输”和“说教”, 是对已有理论和观点的进行阐述和解读, 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暑期实践由于时间上集中、空间自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具体、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社会经验和感性认识, 为深化了理性认识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 有利于大学生找到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只能通过拥有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 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社会, 有效的吸收和消化抽象的理论知识。

因此, 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育人作用, 才能让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有源之水,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知行合一, 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 暑期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时期是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对于将来大学生如何追求和选择有价值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而由于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属性,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一方面, 在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都是基于学生自发实践和认知的前提,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促使学生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使对之前形成的主观世界有了客观认识的基础,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吸收到有价值的学习养分;

另一方面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开阔视野, 培养认知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勇于实践, 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 虚心学习, 不断进取, 对自身今后的人生、理想、追求和责任等问题进行再思考, 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3) 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发挥培养高校专业人才目标的教育形式功效,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 在选择实践项目上侧重专业对口,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 能够将个人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以社会实践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以实际行动积累专业岗位经验;在开展活动过程中, 高校“三下乡”团队通过学校、企业、地方的三方互惠合作的形式, 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为学生融入社会、就业和创业拓宽路径。

4)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高素质的共青团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共青团的战斗力。暑期社会实践一般都由高校团委组织开展, 为大学生搭建了全新实践平台, 对建设高素质的团组织队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团委在实践过程中开展的文化、科技、医疗等公益志愿活动, 鼓励优秀学生融入社会, 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基层的平台, 做到学以致用, 彰显出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作用。

四、增强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1) 加强分类指导, 健全组织保障。高校相关领导, 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 完善指导机构, 整合校内外资源, 在经费、后勤、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要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上升到与科研、教学、就业同样的高度予以重视。

2) 丰富活动载体, 拓宽实践渠道。高校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必须紧跟时代, 与时俱进, 无论是常规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还是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 都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来进行。

高校要结合“培养人才, 服务社会”的育人目标, 根据不同院系专业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明确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 积极联系行业相关部门, 努力寻求合作机会, 为学生暑期实践提供平台, 开展暑期专项实践活动。

3) 注重过程管理, 完善考核机制。高校要通过设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手册, 减少存在“虚假”实践现象, 促进实践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实践小组为实践学生进行测评、实践单位为学生测评、学校实践指导部门考评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做到考核全程化、细致化、科学化。

摘要:高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育人目标,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认识社会, 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Z].中发[1997]5.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篇3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创新社会实践模式能有效提高社会实践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本文分析了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三步走”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汇报的实践模式。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为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实现社会实践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针对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社会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种: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常见的即我们通常说的“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也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校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高校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一般在1000~3000元,要求不少于三个学生,实践时间一周左右。如此少的经费,加之实践时间又比较长,除去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基本的实践费用就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暑期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也达不到育人的功能。

(2)社会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拿着学校的钱在暑假期间完成学校给的任务,顺便旅游一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一般会完成一些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地方的教育、医疗等情况,有的还有教育帮扶、科技扶贫等。但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开展。

(3)学校缺乏相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培训。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4)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出去玩,还不用自己花钱,并没有意识到暑期实践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获得什么。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三步走”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汇报。在“三步走”实践模式下,各院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经费,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的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暑期实践,实践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前期准备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第一,针对实践内容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及时了解实践单位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三,实践申报,确立实践课题,选定实践内容,认真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申报表》。第四,做好安全预案,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五,组建团队,如果是个人单独实践则比较简单,个人注重形象即可;如果是团队实践则要注意团队形象,包括队旗、队服等。第六, 需要做好经费预算。

2.中期实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实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第一,实践活动是否根据实践所申报的主题、所列的计划来实施。第二,实施过程中各团队成员是否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践任务。第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记录。第四,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否全程及时地指导。第五,实践活动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第六,实践活动的实施保障是否完善。

3.后期汇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践总结。实践结束,学生将实践内容、实践感悟形成书面文字,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巩固专业知识,完善自我。其次,整理实践资料。有的实践活动涉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能否将实践过程中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整理汇报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最后,实践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实践单位进行实践,实践期间效果如何,实践单位应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实践前期明确了实践目的,得到了培训和指导,为中期的实践实施打下了基础。到实践中期,即实践实施阶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团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后期,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学生汇报、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和实践目标紧紧相连,学生每完成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最终实现实践目标。

三、结论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社会不够重视,学生个体意识不强,造成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生、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前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制订实践计划;中期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并做好实践记录,教师在中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期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实践单位评价、学生的实践总结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实践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胡金枚.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J].企业导报,2015,(6).

[2]武立敬.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136.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4

鼓励团队结合以下选题方向,设计适合本团队的具体调研题目。

一、哲学类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经验的典型调查

2.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典型调查

3.在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的典型调查

4.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典型调查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7.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8.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

二、经济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2.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调查

3.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5.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调查研究

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

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典型调查

9.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

10.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

1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的调查研究

15.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创新与改革问题调查研究

16.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7.各地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调查研究

20.积极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各地创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问题调查研究

25.后危机时代利用外资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的调查研究 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三、社会学类

1.各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0.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研究

20.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

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四、法律类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调查研究

2.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3.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4.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

5.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践的调查研究

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五、教育类

1.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调查研究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调查研究

3.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4. 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调查

7.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

10.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1.大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研究

12.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状况和推进路径的调查研究

13.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六、管理类

1.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

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状况和新作用调查研究

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17.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府的典型调查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5

(仅供参考)

一、十八大主题类

1十八大“反腐风”---腐败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2人民群众对待未来发展的期待与现实矛盾调查

3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调研

4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5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

6基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状况调查

7私营企业主入党,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二、三农问题 1.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影响

7、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8、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

三、城市管理类

1.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互动进程调研

2.城镇化转型中的“城中村”现象调研

3.用文化注解新型城镇化社区 4.人口城镇化转型中的人口数据库建设

5.城镇化应注重质量,向绿色节能环保转型

6.城镇化转型中应加强古村落保护

7.城镇化转型中的土地改革可能路径及效果推演

四、生态类

1.生态环保的立法执法环境

2.生态事故中企业社会责任担当

3.完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

4.政府处置生态环境事故的效率调研

5.公众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调研

6.PM2.5各城市应急预案比较

五、公共服务类

1、抑制房价、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的各项举措

2.大学城安全管理机制运行及其优化

3.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4.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5.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6.政府在解决老年化问题中所采取是措施调查

7.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8.高速收费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9.旅游景区景点门票收费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六、文化类

1.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

2.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及管理现状

3.新媒体下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4.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现状研究

6.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问题研究

7.“老字号”传承现状

8.农村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七、青年成长问题

1.青少年欧美留学目的调查

2公考热与青年就业发展的有效结合3农民工子弟学校生存状况

4.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及现状调研

5.青年择业与工作压力排解途径选择

6.公共卫生危机的预防与应对——大学生卫生普及宣传活动

八、志愿支教类

1.教育公平(辍失学儿童,地方办学条件等的调查)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2.西部地区教育现状考察

3.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教育现状

4.地震无情人有情——雅安灾后重建法律援助行动

5.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

6.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7.各地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九、法治类

1.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2.法治宣传进部队,基层搭建共创新

3.“法治”推进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

4.边远地区(家乡)司法现状的调查研究

5.农村如何开展法律援助的需求以及有效形式调研

6.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的现实需求及有效形式调研

7.农村留守男性犯罪问题

8.农民工青少年子女犯罪问题

9.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6

一、政治类

1、浙江省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情况调研

2、浙江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情况调研

3、基层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情况调研

4、基层党组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情况调研

5、浙江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情况调研

6、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调研

7、浙江农村实践“两创”(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内容、特点、形式调研

8、浙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状况调研

9、基层党组织政治文明建设情况调研

10、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浙江民营企业民主政治建设情况调研

11、农村司法机关执法状况调研

12、村支部党员人数、年龄结构以及从事产业的结构调研

13、浙江及长三角地区民族团结状况调研

14、村党支部活动情况(支部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调研

15、农村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

二、经济类

16、上海世博会对浙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情况调研

17、浙江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

18、长江三角洲统筹区域发展情况调研

19、浙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略和成效情况调研

★ 20、目前绿色浙江及生态文化建设进展情况调研

21、浙江干部群众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情况调研

2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浙江城乡一体化调研

23、浙江进一步接轨上海,促进内外资互动融合问题调研

24、浙江农业产业化水平调研

25、杭州“旅游西进”战略对临安经济发展影响调研

26、浙江城乡居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情况调研

—1—

27、浙江民营企业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解和实践调研

28、浙江民营企业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实践调研

29、浙江民营企业对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及其实践成果调研

30、临安市山地流转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调研

三、社会类

31、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及存在问题调研

32、浙江省和谐社会建设进展情况调研

33、浙江城乡居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调研

34、上海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社会影响情况调研

35、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变化影响状况调研

36、社会不同阶层对玉树大地震的反映情况调研

37、浙江乡村知识分子社会作用问题调研

38、农村妇女社会作用和地位问题调研

39、浙江区域文化发展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调研

40、浙江公民对生态环省建设期望和认识状况调研

41、目前浙江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42、目前浙江城市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调研

43、浙江小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调研

44、目前浙江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及其社会声望研究

45、浙江老年知识分子工作生活状况调研

四、文化类

46、新世纪广大青年对五四精神的认识情况调研

47、沿海地区红色旅游与“红色经典”阅读情况调研

48、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措施和效果情况调研

49、吴越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调研

★ 50、生态旅游事业与宗教文化发展关系调研

51、上海世博会对杭州及临安旅游文化影响状况调研

52、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对中国生态文化的影响情况调研

53、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状况调研

54、农民村民诚信状况调研

55、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调研

56、临安市生态文化的基础与特点调研

—2—

57、浙江部分地区宗教快速发展与社会影响情况调研

58.基层单位对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调研

59、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60、目前浙江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注:标★为重点选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3、毛泽东:《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4、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6、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7、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9日 《人民日报》等报刊

1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2月

14、《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2006年5月24日 《人民日报》等报刊

15、《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2008年6月8日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5-1813页,)

1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3—

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8-1865页。)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 决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一个人提升思想意识, 锻炼综合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实现自我价值, 奉献社会的大好平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农村实践地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 大学生扎实牢固的知识积累, 丰富的想象力, 无限的激情和热情, 超凡的创新力能够帮助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7年, 中宣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至今, 社会实践活动已发展到成熟阶段。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颁布, 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1. 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力行而后知之真。“三下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接触农村, 了解农村, 体验农村生活, 亲身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了解国家实际情况, 拓宽视野, 丰富阅历,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真才实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参与“三下乡”各项活动的过程中, 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查漏补缺, 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 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除了专业知识, 社会还要求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智能”结构, 要具备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工作能力、全局意识等综合能力。

3. 对农村的建设意义

大学生作为生力军, 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奉献热情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 将先进的科技引入农村生产力发展上, 为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农”政策, 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加快“三农”发展。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构建,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断朝着规范化、基地化和长效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许多高校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积极组织筹划“三下乡”活动, 并投入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 然而也随着其发展成熟,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

1. 服务时间短, 活动效果不佳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般在暑假7、8月开展, 为期一周到半个月不等, 时间相对不长,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 都有较大的难度。实践过程中学生所获多为感性认识, 而理论思考深度不够, 活动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未能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难以挖掘其本质和要害, 因此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受教育有限, 才干增长有限。

2. 形式主义明显, 缺乏实用性

当下, 社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争议越来越大。“三下乡”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 开头正式隆重, 最后却草草收尾。有些人认为大学生“三下乡”只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之风, 蜻蜓点水般, 停留在短时间、表面性的活动上, 活动设计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活动目标更强调社会效应而非服务效果, 对农村整体变化影响较小。很多中小学反映, 希望大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在学校日常教学期开展, 无需再安排人力、物力专门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准备, 同时能够有效解决中小学在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参与积极性低, 态度不端正

一方面, 大部分高校每年暑假会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地区,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规模不断扩大, 不少大学生对此项活动产生疲劳式懈怠和应付情绪, 参与意识低, 有的同学是为了其娱乐性而参加活动, 更有甚者把活动当成乡村旅游度假, 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 “三下乡”活动对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对知识提高意义不大。另一方面, 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高, 愿意承担“三下乡”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 愿意带队随队下乡的教师更是不易请到。

4. 管理混乱, 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缺乏有序的管理, 出现考核评价不科学, 指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外, 现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形成固定模式, 通常分为支教、宣传、调研、文娱、后勤等板块, 学生组织策划活动时, 不善于动脑, 因袭过往方式方法, 活动内容、形式千篇一律, 与往年重复, 未深入地全面地考虑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实际情况等, 缺乏创新, 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改进措施

1. 创新方法形式, 推动发展新模式

整体而言, 政府、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三下乡”固有模式打造新的实践形式, 如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 亦或尝试“三下乡”与顶岗实习结合模式。具体来说,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与城乡统筹团建相结合, 高校团委、社联等学生社团与乡镇基层团组织、社会团体结对联建, 相互促进。转变展览、演出的服务模式, 代之以培训、咨询的形式, 如集中捐赠、技能培训、书法培训、专题讲座等。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生产实习、科技竞赛, 与服务社会相关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爱心活动、挂职锻炼、社会工作等多种形式, 增强兴趣和成就感。各下乡队还可尝试打破原有的单一专业组队模式, 加强专业交叉, 加强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 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 提高实践水平。

2. 学校统一推动, 扩大活动覆盖面

首先, 学校应把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常规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学分管理规程, 停课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社会实践, 其后的课程顺延同等时间, 由老师带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指导, 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 鼓励老师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避免单兵作战, 确保活动达到双赢。其次,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覆盖格局, 扩大实践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力争实践活动覆盖各个城市各个地区。

3. 结合专业特色, 发挥学业优势

大学生在开展活动时, 须把农村各项实际情况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 学以致用,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如文学院可着重进行支教项目, 采取学生对应学生开展家教、特色活动, 老师培养农村老师的模式;农学院进行科教支农, 既帮助农民缓解农忙压力, 又帮助其增产增收;旅管专业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 为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心理学院可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 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其健康成长等。大学生在“三下乡”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实践中感受自己专业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 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三下乡”的调研与科研立项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加强管理, 注重实效

“三下乡”的实效性是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高校要加大对“三下乡”的支持, 尤其是经费支持, 确保在物质层面提供实效性的基础。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争取社会力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 高校可积极探寻提高实效的实践方法, 如采取项目化管理、“以老带新”等形式, 让同学们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 同时提高下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再者, 高校应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 如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奖励机制, 激励竞争、鼓励发展、奖励优秀, 调动教师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建立“三下乡”与毕业实习的有效对接, 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服务, 促使“三下乡”宣传工作、组织建设、安全保障、评选表彰制度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 要注重实践成果的应用。现在各下乡队伍都非常重视考察当地情况, 为当地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但大学生回校后整理的调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 要真正应用到实际, 通过团组织、青联、学联等途径, 借助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和委员的作用, 积极建言献策, 畅通渠道,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要及时总结, 形成书面文字, 通过发表论文、编发简报、交流论坛、征文比赛、成果汇报、表彰大会等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8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33-01

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专业性。院系是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为例,就“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开展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坚持发展的原则开展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用发展的观点指导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十余年来,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总的说来是比较顺利的,但期间也遇到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为此,学院每年都召开一到二次专题研讨会,邀请有关领导、专业教师、政工干部、校外单位人员、学生等共同查找工作中的长处,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断加以改进。每年都设定新的工作目标,并努力争取实现,使工作做到稳中有进。

(二)力争使社会实践活动有所创新。创新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牢牢把握育人的宗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先后在校内开创了“实践超市”、“组建跨学院的综合性实践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的先河。

(三)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待困难,一是要有充分的信心,要有足够的勇气,二是要做好战胜困难的准备。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常年都受到台风、酷暑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也出现实践地通讯能力较差等各种临时性难题,但全院上下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有效地排除了这样的困扰。

二、开展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开展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让大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为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建立了“实践超市”,每年都为大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暑期物品”——可选择的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但大学期间选择的实践内容不能重复。这样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他们受到的实践锻炼也是全方位的,这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主导者应该是指导教师。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实践活动才有更有水平,效果才会更加显著。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长期以来实行“学生自主申报”的实践模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给每个实践个体或团队配备二至三名指导老师,其中一名为校外人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促进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院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合理安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组成要素,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人员安排、经费支持、宣传报道、安全保障、考核激励等,认真做好活动策划、活动过程组织、活动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不出纰漏。为此,必须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注重优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建立和使用。这里的优质指的是能免费提供学生实践必须的食宿条件、能配备至少一名专业指导人员、能提供一至两个月时间的稳定的实践学习机会、能给实践的学生一定数额的出工补贴。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根据下设专业的特点,将大部分社会实践基地设在总部设在农村的畜牧兽医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每个专业均设立对应数量的实践基地,另外设立一批以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类的实践基地。

四、统筹兼顾,扎实做好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事物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或倒退。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社会实践中的主要关系,就是既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兼顾全面,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事关师生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在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着重协调学校和实践单位的关系、参加实践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报[N].2005-3-22.

[2]张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N].广州日报,2008-11-5.

[3]杨飞龙.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4]陈刚.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策略[J].科教文汇,2009(10).

2011级本科暑期社会调查选题 篇9

1.新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以X地为例

2.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查——以X地为例

3.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

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5.农村医疗条件现状调查——以X地为例

6.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情况调查——以X地为例

7.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情况调查——以X地为例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以X地为例

9.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以X地为例

10.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以X地为例

11.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以X地为例

12.农村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以X地为例

13.农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4.城市(农村)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15.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以X地为例

16.某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状况调研

17.农村社区化调查——以X地为例

18.当地食品安全调查(乡村或者城区)

19.科技兴农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以X地为例

20.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各阶层中的认同状况调查

22.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调查

23.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

24.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

25.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的调查

26.某地廉政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27.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调查

2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调查

29.家乡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挖掘调查

30.山东“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查

31.某地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认知度调查

32.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33.绿色低碳生活调查

34.某地社会贫富差距现状调查与分析

35.留守儿童(老人)问题调查

36.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

37.农村(城镇)养老情况调查

38.大学生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状况调查

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阶层中的认同状况调查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篇10

1、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家乡发展变化

2、改革开放与我身边的变化

3、改革开放40年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调查

4、跨境物流的协作

5、零售业如何对接一带一路

6、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

7、大学生对学术造假的态度调查及分析

8、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

9、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

10、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1、调查家乡所在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进步的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2、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调查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包括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等,运用价值观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13、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梦”的认同现状调研

14、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调查分析

15、关于依靠科技走向富裕的现状调研

16、“五大发展理念”在的落实状况调研;

17、“精准扶贫”政策在的落实状况调研;

18、“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影响状况调研;

19、“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执行环境调研;20、“互联网+”的影响状况调研;

21、“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状况调研;

22、建党97周年红色文化调研;

23、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认识调研;

24、社会各个阶层(或某阶层)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调查;

25、具有某省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26、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组件流失的原因;

27、“八项规定”出台后党风廉政建设变化情况调研;

28、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29、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和实践研究;30、微博、微信等对大学生价值观、生活方式、教育、学习、工作的影响;

31、在校大学生对本专业热爱度情况调查;

32、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33、大学生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调查;

34、大学生对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认识调研;

35、大学生在乡创业情况及面临困境调研;

36、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调查分析

37、城镇中小学生周末的生活现状调查

3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以某一个具体的村庄为个案

39、农村(小城镇)居民就学意愿调查 40、城市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

41、城市(农村)青年业余时间学习与技能培训的现状调查

42、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的调查

4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情况调查

44、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情况调查

45、城镇居民消费意愿调查

46、根治城市“牛皮癣”的办法研究

47、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8、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49、青少年对孝文化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50、孝文化在和谐社会、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51、和谐社区创建问题调查

52、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53、公共文化发展状况调查

54、青年的生活形态和品牌消费意识调查

55、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56、90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57、大学生对学术造假的态度调查及分析

58、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

59、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

60、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61、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情况调研 62、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调查 63、老百姓关于反腐倡廉的看法调查 64、农村税费改革对当地农村生活的影响调查 65、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研 66、老百姓的法律普及程度调查 6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68、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调查研究 69、“限购令”发布后对房价的影响 70、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71、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72、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对子女上学的心理状况调查 73、中学生对当前课程安排的看法调查

74、关于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75、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76、大学生兼职的调查 77、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 篇11

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方向,并决定了预期活动的成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理论成果和现实实践,笔者主要从选题的原则、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策略三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 选题的原则

1.适应性与可行性

选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1]。优先选择那些课程成本低、而且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选题时,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有无解决的可能性,保证活动主题、内容均衡性。要做到可行,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制宜。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

2.趣味性与生活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才会高。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类兴趣:第一类是“社交本能”(the social instinct),是指儿童在谈话、交际和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二类是“建造本能”(the instinct of making),是指儿童在游戏、运动、制作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三类是“探究本能”(the instinct of investigation),是指儿童探究或发现事物的兴趣;第四类是“艺术本能”(the art instinct),是指儿童艺术表现性活动的兴趣。这四类兴趣是儿童的自然资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建立在这四类兴趣及相应经验的基础之上。[2]另外,学生往往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提出活动课题,同样,教师提出主题,也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选题源于学生生活,指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感兴趣的生活,不同于学生不易感知的成人的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就有事可做,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就高。”[3]

3.科学性与创造性

科学性是选题的基本原则,课题要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重视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能够有效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避免作重复的工作。

4.增益性与广泛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内涵,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探究的深度。增益性综合实践活动应使学生有所收益,课题或具有实用性,或富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科技,来于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主题广泛的来源,决定了选题的广泛性,因此,选题不能拘泥于一点、一线或一个方向。

5.特色性与整合性[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每个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大城市和小城市不一样,山区和平原不一样,沿海和内陆不一样。因此,选题要依据本地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教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挖掘了生活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也影响着学科教学向生活化、活动化方向发展。

二、 课题的来源

1.从学生的生活中生发

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生活、各种环境又可包含很丰富的内容。只要关心社会,深入调查研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充满着大量可提供选择的探究性课题。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5]

2.从文本的学习中生成

文本永远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所带来的信息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文本中有许多学生愿意认识、急于了解、乐于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是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主要来源。

3.从独特的社区资源中获得

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地域——社区中,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变迁等,这些资源由于和学生时刻相伴,且具有地域的排他性,因此,对学生有极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引发生成出许多活动主题。

4.围绕社会人文视角选择

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等都可以选择活动主题。

三、 选题的策略

1.在情境中确立课题

第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选题。教师从问题入手,提供相关信息,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惊奇、疑惑、好奇、震动,从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提炼出活动课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科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第二,学生经历真实情境,自主选择课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发现并确立较好的课题。另外,还可以开展调查活动,在实践的情境中选择主题。[6]

2.通过思维训练确立课题[4]

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散思维功能。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应用,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并在情况变化时,迅速放弃旧的想法和设计分析出新的方法,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的奥斯本首先提出的。运用智力激励法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课堂上,选出一名主持人,提出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相互启发,填补知识空隙,综合集体的创造力,提出不同的设想,通过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设想。

头脑风暴法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提出任何与该问题有关的想法并记录下来。接下来可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

联想法

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种现象想到另一种现象,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的思维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通过现行文本确立课题

教师可以利用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文本”中的典型案例、活动资源以及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获得启发,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事物的关联。

4.通过表达交流确立课题

学生选题初期,教师引入话题,让学生围绕着背景资料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形式,让学生相互启发,引起联想,以便全体学生从各自的独特发现中获益。

在学生选题后,组织学生将各自的课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

最后,应注意的是主题的确定要有层次性,并不能一蹴而就。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分层次的,确定了大主题后,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范围缩小,逐步确定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可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39.

[2] 文可义.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10-13.

[3] 张忠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6(8):34-36.

[4] 游建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指导方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4):17-19.

[5] 洪发林.刍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3):4-6.

[6] 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62.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篇12

一、“概论”课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 “概论”课是各个层次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充分显示了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地位, 从“概论”课本身的特点来看, 它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 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 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 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武汉工程大学的情况来看, “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 例如, 组织学生观看《走近毛泽东》等电影, 参观“八七会议”遗址和辛亥革命纪念馆,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 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等[2]。其中, 暑期社会实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着其他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 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性强

与其他校内实践形式相比, 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大了解基层社会, 他们平时身居校园, 关注的东西比较狭窄, 缺乏一种国情意识、社情意识, 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知之甚少。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不但了解国情社情, 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 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 增长了才干, 丰富了知识和阅历, 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二) 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多样

校内的实践活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涉及主题相对有限, 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暑期社会实践由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在活动主题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每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课程内容拟定的实践主题高达上百个,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 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暑期社会实践覆盖面广

学校虽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参观革命遗址和访问一些企业, 但由于受实践经费和单位接待能力的限制, 只能是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 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则弥补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 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 要求大二学生必须在暑假完成一次社会实践,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拿到1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 实践的主题、实践报告的格式及具体要求都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考。从近三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来看,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在暑假结束后上交了社会实践报告。但在批阅学生实践报告时教师也发现不少问题, 感觉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待加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实践报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 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报告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有些报告明显直接从网上下载, 标点符号、格式均未作任何修改;有的报告内容雷同, 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作调整;还有的报告与“概论”课内容毫无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 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 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认为参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无关紧要, 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 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消极应付, 根本就没有在暑假参加任何实践活动, 等到快开学时, 从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其次, 不少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 不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 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展开调查研究, 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素材。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基层开展调研, 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再次, 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相关单位缺乏沟通, 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每年暑假, 武汉工程大学各个院系和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这些单位能够与思政课部相互配合, 由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实施和总结, 将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 使得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完全不知情, 这也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 但要更好地发挥其效果, 必须把工作做细。具体而言,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 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 要想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必须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 一方面需要“概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各院系、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做好动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 校团委可以组织编印《暑期社会实践简报》, 集中报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 简报的发稿情况作为各院系评比的内容。对于优秀的实践报告可以誉称号等。

(二) 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前的组织工作

成功的社会实践是以活动前充分完备的组织工作作为前提条件, 因此, “概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 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行性, 最好能够提供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格式。其次, 鼓励学生组成实践小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 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任课教师可以在放假前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小组, 上报实践小组的名单和实践方案, 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再次, 在放假前要确定好每个实践小组的指导教师, 给学生留下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 以便教师在暑假与学生保持联系, 随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 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 加强教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这种指导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校内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培训,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 使学生对“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 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 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 这种形式虽然效果最好, 但限于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 适用范围有限;另一种是间接形式, 即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手机、电子邮件、QQ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 这种形式只要应用得当, 应该也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四) 强化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 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 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 应该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工作。开学一周内, 任课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收齐, 并认真审阅, 给出分数。对于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实践报告直接打回去要求学生重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织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答辩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针对调研选题的意义、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本结论和对策以及自我感受等内容进行提问, 结合学生答辩情况, 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给出具体的分数。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虽然已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开展, 但由于多种原因, 实践教学环节实际实施情况良莠不齐, 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 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中宣部教社政[2005]5号.

[2]叶芃, 汪洪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205.

上一篇:为我唱首歌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人事转正述职报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