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

2024-06-16

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精选7篇)

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 篇1

试卷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椐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成长的历程镌刻着太多的怀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月光似水的夜晚,我们静听心灵流tǎng ① 的声音,回望花季qǐ ② 丽的岁月。在成长的旅途中,有刻骨míng ③ 心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真情……成长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生活如歌般委婉;成长如一张张fàn④ 黄的照片,将生命的轨迹清晰定格。

2、根椐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

它的高大 ① 我的意志,它的坦荡 ② 我的胸怀,

它的严寒 ③ 我的神智, 它的神秘 ④ 我的求知欲。

A、激发 B、磨炼 C、启迪 D、舒展

3、古诗名句默写。(8分)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2)、,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5)、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古诗常化用典故,借古喻今,抒发情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暗藏刘禹锡对贬官多年后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叹,苏轼则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我们在 ① 的《谈读书》里知道了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在《傅雷家书》中感受傅雷对儿子的 ② ;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里认识了一个 ③ 的胡屠户;在高尔基的《海燕》里我们 ④ 。

5.综合性学习。(7分)

为了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周年,班级开展“我爱祖国”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华夏文明】

(1)、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稿,画线句有一个词语用的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2分)

一把黄土塑造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这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儿女几千年奋斗的峥嵘岁月,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成

(2)、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的一则新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2分)

中广网北京10月2日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首都北京盛大的庆典活动让广大网民胸中的爱国激情来了一次大爆发。新闻跟帖和各大论坛成了他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渠道。网民张某留言:“别看咱个子不高,可看着子弟兵们雄壮的军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有一种瞬间高大起来了的感觉,我骄傲!”而网民“龙城”的留言说出了很多网民的心声:“作为中国人,生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歌唱祖国】

(3)、班级选择了歌曲《大中国》作为此次活动的总结,请结合所给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3分)

(一) (二)

我们都有一个家 我们的大中国呀 好大的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经过那个多少 那个风吹和雨打

兄弟姐妹都很多 我们的大中国呀 好大的一个家

景色也不错 永远那个永远 那个我要伴随她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中国祝福你 你永远在我心里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山坡 中国祝福你 不用千言和万语

…… ……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共12分)

①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怀有成大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却不屑于做琐碎的小事,忽视小节,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够排斥“扫一屋”呢?

②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③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关注小节而做出了大事情。

④“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作了自己成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假如他不关注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受到众人的拥戴,当上美国总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非常关注小节。一次,在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送行时,亲王的飞机刚起飞,我国送行的人们就散开准备离去,只有总理仍笔直地站在原地,并叫回了散开的人。正是他这种对待别人认为的小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许。由伟人们的例子不难看出,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

⑤关注小节,可以及时把握成大事的机会。一片草叶割破了手,鲁班发明了锯;

;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节中包含着成大事的机会,包含着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他们正是因为关注了小节才抓住了成大事的机会,为自己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⑥相反,忽略小节会贻误大事。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份翻译错误的电文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⑦小节不仅关乎上文所论及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其实也关乎修身齐家这一类的大事。成大事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目标。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他来说忧国忧民是大事;一个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对她来说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大事。无论其内涵如何,可能都需要他们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去关注小节,只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做出对个人或对社会有益的大事。

⑧今天,关注小节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地方所随意吞云吐雾……这些看似小节,但不知小节不拘,大事难成。愿年轻的朋友们从小事上着手,在细微处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6、文章开头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8、仔细阅读第⑤段,补充一个概括性的事实论据,使句子更连贯,论证更充分。(3分)

9、有人说“成大事者需不拘小节”,本文的作者却认为“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你的观点呢?请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孩子与鸟儿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著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

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著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

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

“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平得意的事。

“爸爸、妈妈。”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

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著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喂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10、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有关“孩子与鸟儿”的故事。不超过30字。(3分)

11.、“箪食壶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文中说“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作者用这个词语重在表现孩子们看到小鸟时怎样的情态?(3分)

12.看到两只大麻雀喂食的情景,山山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连忙放飞了小麻雀。你认为山山悟到了什么?(4分)

13、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请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14、“三雀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这是属于鸟儿的幸福;“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颈项”,这是属于母亲的幸福。请结合生活经历或读书积累谈一谈你对“幸福本质”的体会。(4分)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村 夜(4分)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5、诗的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2分)

16、请细细品味三、四句,说说你的理解(2分)

(二)(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伐竹取道( ) (2)不可久居( )

(3)佁然不动( ) (4)斗折蛇行( )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0、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2分)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联系短文谈一谈(3分)

(三)(11分)

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盐酪①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拂②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③,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④。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⑤,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⑥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注释】①盐酪:指食盐等物品。 ②麻拂:除尘工具。 ③衲袍:僧袍。 ④扃:jiǒng关闭。⑤营营:指内心忧虑的样子。 ⑥方寸:内心。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则市盐酪径归 ( ) (2)吾几为子所累( )

(2)不衣而出( ) (4)适遇一人过前( )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越数日见之(指代富人) B.问之(指代刘先生)

C.出则锁之(指代门) D.即解袍与之(指代路上遇见的人)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

25.文中刘先生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四、写作(60分)

题目:让我握着你的手

提示:握手,是常用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握手可以表示友好、和解、理解、接纳、关怀等等非常丰富的情感意义。请根据你的感悟体会完成作文。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文体不限(诗歌要在30行以上)。

(3)不少于600字。

(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淌、绮、铭、泛

2、B、D、C、A

3、略

4、培根、挚爱(舐犊)之情、势利(嫌贫爱富)、我们了解了无产阶级先驱者的英勇无畏。(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4分)

5.(1)(2分)培育改成哺育

(2)(2分)国庆大典引爆网民爱国激情

(3) (3分) ① 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②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③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④表现了华夏儿女团结奋进、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答出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参考答案: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引出了中心论点。(2分)

7、举例论证的方法(摆事实),举了美国总统华盛顿和周恩来总理两个伟人的例子,从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这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

8、一个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 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3分)(要有具体的人和事例)

9、言之成理即可(要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事例来谈,否则酌情扣分)(4分)

10、.示例:“我”捡回小鸟,孩子喂养小鸟,目睹大鸟冒险给小鸟喂食,被感动而放飞小鸟。(3分)

11、本义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或酒浆(形容百姓用用箪盛饭、用壶酒浆来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作者用这个词重在表现孩子们欢迎小鸟时兴奋、欣喜和热闹的情态。(3分)

12、围绕“小鸟需要它的家人养护,应放飞小鸟,让它与家人团聚”回答。(4分)

13、开头围绕“以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出祥和柔美的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铺垫”回答。结尾围绕“以柔婉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偕飞去,与孩子紧紧相依的喜悦幸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祝福”回答。(4分)

14、可以围绕“像小牛一样与家人相亲相爱”或“在长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过于简单笼统酌情扣分。(4分)

三、古诗文阅读

15、写了霜草、虫、行人。霜草:苍苍 虫声:切切 行人:绝迹

16 三、四两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荞麦花开,在明月的银光之下,灿烂耀眼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对大自然的美景由衷的赞叹和惊喜之情。

17、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2分)

18、(!)向下 (2)停留 (3)呆呆的样子 (4)像北斗星一样

19、略

20、小石潭上柳宗元记文抒情

21、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 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22(1)买 (2)几乎(差点儿) (3)穿上衣服 (4)正好(恰好)

23.A

24自己忽然领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内心像这样(忧虑),这真的太可笑了。

25.只有不被外物所累,人才会变得坦然。

事例恰当1分,语言简洁1分。例如:刘胡兰从容面对铡刀,大义凛然。

四.写作(6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60-55分)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中心突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实,选材有个性,内容充实;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表达恰当,语言流畅,有文采。600字以上。

二类卷:(54-48分)符合题意,立意正确,中心明确,有一定的生活感受,感情较真切;选材合理,内容较具体;层次较清楚,结构较完整;表达较恰当,语言通顺。 600字左右。

三类卷:(47-4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有一定内容;语言尚通顺。不足6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卷:(41-3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欠明确,内容空泛,条理欠清楚;语病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36分以下)不符合题意,结构混乱,文理不通。不成篇,或字数不足300字。

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 篇2

第一大题为论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于篇幅,文字请参见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表述的是:“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可知,《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朝及其殷王世系的真实存在,而并非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因此D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B项来源于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可以发现,古史辨派批判的对象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并非是对全部的旧史学进行批判。而且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因此B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其实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也是有所凭依的,如《说文》利用小篆来研究古文字,北宋时期的学者利用金文进行研究等等。因此D项的表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不正确的。D项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曾公亮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曾公亮传》,原文稍长,有10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他境”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A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项的“他境”属下,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境”即曾公亮所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也是不正确的。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官制。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如唐宋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属于宰相,首相则是指宰相中居于首位者。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首相指君主国家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B项的“建储”的字面含义是确立皇位继承人,“储”即“储君”。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通常嫡长子会被立为太子。所以“建储”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同于确立太子。《谷梁传·隐公四年》范宁注“:雍曰:正,谓嫡长也……建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D项“契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契丹是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C项“有司”,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是对的;但说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BD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项的分析概括说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使谕以指意”要表达的意思是派赵滋前往边境地区调解纠纷,而不是另派一个使者与赵滋一同前往。C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虔”“处之”两处。“虔”的含义为诚敬、诚心,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相关词汇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如虔敬、虔诚等。《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修,以告虔也。”“处之”实际是一个动宾词组,“处”在这里有处理、对待的意思,“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救正”“固宠”两处。“救正”的含义是匡正;纠正。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则当先救正之方。”“固宠”即巩固受宠的地位。《子华子·晏子问党》:“至於君之前,固宠而恃便。”唐王翰《飞燕篇》诗:“采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殿。”明李贽《答邓明府书》:“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试题选用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为鉴赏材料。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诗的前两联“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意为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是《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恢诡语言,任公子从此常常被用来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诗人称任公子大可收起他的钓竿,不必在垂钓了,是对这个典故的反用。清代的王琦阐释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水无巨鱼,也就是地无巨寇,李白觉得英豪才智之士不必希望有所作为,那是因为天下太平,江河安堵,在归于一统的大唐盛世之下,不会有任何的祸乱发生,那么,即使豪杰之士怀有平定寇盗、重致太平的手段,又哪里有机会去供你施展呢?这样的说法主要表现出的,当然还是对盛世的热情歌颂,但如果结合李白的平生抱负与自我期许,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歌颂并不单纯,在这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隐隐透露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失落。

(三)名篇名句默写

1 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和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其中《荀子·劝学》和《永遇乐(千古江山)》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出师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乙选考题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李锐的短篇小说《锄》。李锐曾当过数年下乡知青,他对吕梁山地区的农民及其生活一直抱有浓厚的感情,并因此致力于乡土文学的思考与写作。出于命题需要,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改,其“题记”部分,也都予以删除。

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鉴于篇幅,小说文字请参见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D、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第一题所要考查的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从小说重要而精彩的开头部分设题。寥寥几句对话,不仅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事由,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态度,以及事由的背景。由此,六安爷勤劳质朴的老农形象已经展现出来,而他与村民对锄地一事的不同态度也传达了出来。选项对这个开头的解读,有三个点是不准确的,其一为“孤僻”,六安爷与村人态度不同,但他是以温和的口气来回应村人善意的劝阻,并不“孤僻”;其二为“分歧”,这个词语用来描述二者的不同,有些夸大;其三是“埋下伏笔”,下文的写作围绕六安爷的锄地展开,并未纠缠于他与村人的不同,“伏笔”也就无从谈起。所以A项是错误的。

B项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细致而深切的理解。西湾村与煤炭公司的谈判,是小说情节发生的背景,离开这一背景而写六安爷的“锄地过瘾”,这一行为也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自娱自乐,小说内蕴的悲剧性与时代感就会完全丧失。作为叙事背景,关于谈判的表述是轻描淡写、隐约可见的,而作为时代与社会背景,谈判的表述是深刻而不可或缺的。B项得2分。

C项的设题点是一个重要的细节,百亩园被煤炭公司收购,农业生产被工业生产取代,这篇土地上的景象自然也就发生巨大改变,将会出现“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场景。这里虽然只有区区一句话,但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对工业化社会的急遽推进是敏感的,他也更对当下的田园将芜忧心忡忡,因此其中势必也隐含着对乡村生态问题的思考,C项貌似有一定道理。但就本小说的主题来讲,其重心乃在于对“人与土地”这一关系的摹写,不能因为推论的合理性就将对小说主题的解读简单地“跨越”到“环保主题”上去。题干特意使用了“深化”一词,就是为了让考生领会这一层意思。C项是错误的。

D项考查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领会能力,这种能力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最为看重的。对六安爷锄地的描写占了两个段落,是小说最核心的部分。这两个段落的语言表达突出了真切的身体体验,文字颇见功力,劳动的酣畅愉悦感被充分传达出来。然而,行文中那种人锄合一式的境界越是高妙,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也就越是浓郁。只要考生具备基本的文学感受力,判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并不难;由于这一选项属于正面考察文学文本的文字表述,赋分比B项更高,得分为3分。

E项考查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小说最后一句写到,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平静固执”可以视为对六安爷性格特征的整体概括。所谓“平静”,指的是六安爷接受了失地、失明的现实,作为一个老人,他似乎并不抗拒这样的“命运”,或者说他最大的“抗拒”也就是不求收获只要耕耘地“过瘾”,这种态度说明了他饱经沧桑;而所谓“固执”,则是指他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不愿像别人那样坐享清福。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认为六安爷是“保守”的,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E选项有合理性。但是,对文学人物的理解,最重要的理解方式,还是要看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其实是含有情感与价值评判意味的,是肯定所谓“先进”并站在这个“先进”的价值立场上做出的否定式评价,这与小说的情感及价值取向有所偏离。如果以E项来解读六安爷,不算错误,但无疑是读偏了,因此本项赋分为1分。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塑造了六安爷这样一位既遭遇大的时代变动又恰逢个人不幸遭际(即将失明)的农民形象,但标题却使用了他手中的农具“锄”,显然是有寓意的。从李锐的写作初衷来说,这是他的“农具小说”系列之一,他本来就是要以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农具为中心,来展示传统“风物”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落败”,从而表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撞击;因此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以同时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农具”来命名,其实就是立意所在,具有一定的“主题先行”的意味,人物与情节是围绕“农具”来设置的,这篇小说以“锄”为题再自然不过。不过,题目命制的前提当然是考生不具备这一“前理解”的背景知识,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文本深层意蕴的体察能力。因此,参考答案中的①②③点,是“锄”的寓意的不同层次,也是递进的层次,考生回答出这三点,就可以获得满分6分。参考答案④,是考虑到由于文本的删改,原小说标题的明确性打了折扣,考生可能会尽量面面俱到地考虑“锄”这一字面信息,包括其词性。如果将锄理解为动词,即锄地,那么对小说的理解重心可能就从人物而转换到行为,即六安爷锄地这一举动背后的意义,“锄的寓意”也就转换为“锄地何为”,那么就是六安爷所说的“过瘾”,他以这种方式对土地、也对他一生的劳作生涯做了一个告别。这个得分点与第(4)题有一定重合,但如上考虑,考生有可能对此题做出类似回答,也应予以鼓励。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文段的丰富含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感知及辨析能力,以及对文学风格的认知能力。这篇小说的文字整体比较质朴平实,与六安爷形象塑造是一致的。但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有关百亩园历史的段落时,读者可以感到,此时的文风似乎略有变化,用辞略显夸饰,连续使用“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几百万斤几千万斤”等数量大词,且以类似顶针方式将句子连贯起来,形成夸张铺排的文字风格,里面似乎涌动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情力量。这就是叙述方法的“微调”。参考答案正是以由具体到抽象、由历史到现实这样的线索来拟定的,考生只要能够从文学感受出发、理出大致的思路就可以回答出来。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非常明显,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考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等于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深度理解。那么该如何来理解并分析这个句子?题干中给出了两点提示,或者说两条途径,一条指向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一条指向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首先,看这句话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六安爷?这句话的出现有非常明确的语境,它是一句回应,针对的是村人劝阻六安爷锄地。如第(1)题A项所涉及,村人与六安爷的问答对话,已经透露了双方的态度。村人的“咳呀”中有点不耐烦甚至不屑,但仍然是关心的语气,是善意的劝阻;六安爷的回应呢,每次都是“平静地笑笑”、“不紧不慢地笑笑”,然后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他并不打算听从村人,而是依然故我地去锄地,所以他的态度是固执而温和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安爷的基本性格特征。那么接下来,“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要从与村人的对话说起。村人劝阻六安爷去锄地,除了天热、眼睛不便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没有收成”,百亩园已经卖掉了,推土机随时都会开进百亩园,锄地不能带来收获,只能是白受累,———小说的结尾就“残酷”而真实地写到了这一既定结局,推土机开进了百亩园,即便那些“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终究还是会被推土机碾压而过———所以,“图啥呀”?六安爷回应说,不“图”收成,“图”“过瘾”。过什么“瘾”呢?只要通读全文,答案很容易找到,六安爷要过的无非是劳作的瘾。如上文对第(1)题D项的分析,六安爷锄地的两个段落,写得酣畅淋漓,写出了六安爷那种“过瘾”的感觉。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难道还没过够这种劳作“瘾”?这就涉及六安爷所遭遇的时代变化与个人生活了。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一方面,六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劳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六安爷内心的隐痛。

理解了六安爷这一形象,再提升到小说主旨是顺理成章的。如第(2)题的分析,这篇小说刻画了六安爷这个人物,但不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而是通过刻画人物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即“锄”在今天的意义及命运。扣住“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要考虑,锄地这种“瘾”究竟是什么?“过瘾”的意义何在?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点,即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今年在这一命题思路的基础上,选择了作家陈忠实的传记,其意义在于:不仅继续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以使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贴近我们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可能接触和考虑到的各方面信息,如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即时性新闻性问题等,从而为未来考查实用类文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文体性质和交往功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理解和采信等改革措施提供契机。

本大题选文是作家陈忠实的传记,取材范围包括作家本人的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及研究陈忠实的专家李清霞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保证传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学术质量。陈忠实及其作品《白鹿原》在当代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所谓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阅读他的传记,无疑有助于知人论世,理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了解作家风格的形成过程。陈忠实先生今春去世,本题的命制,也聊表纪念。

【鉴于篇幅《,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请参见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参考答案】D、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原文既已明确指出陈忠实是赵树理、柳青的影响才走上文学道路,又说他后来急于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可知A项的表达是完全正确的。但因这些信息的概括提炼并不难,也不是整体性的,所以A项只能给2分。

B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考查的目的是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陈忠实因为《信任》获奖而确立文学自信,这是原文的直接表述。作为一个对于理解陈忠实的文学生涯很重要的事件,它是构成陈忠实被吸纳为专业作家的条件之一,是造成转折的因素之一,未必那么重要,关键性的因素还是他工作单位的变化。因此,B项的表述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够准确,故选B项应该得分,但只能得1分。

C项是对原文有关细节的分析和推断。作家受到一些外来的刺激而做出的一些判断,很难说就是觉悟,更不能说是正确还是错误,而不过是一种焦虑而已。因此,C项的分析和推断是错误的,选C项不能得分。

D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是对题目所给材料的一次整体和局部的分析、理解和评价。相关表述在原文及相关链接中都能获得落实,由此可知D项准确、深刻、细致地覆盖了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D项者得3分。

E项也是一个整体概括和判断,表面上正确的,陈忠实作为一个作家的确也成功了。但这和他的文学生涯是否顺利之间并不是一致的。事实上,原文倾向于呈现陈忠实文学生涯受挫以及因受挫而发生变化的段落,难称一帆风顺。因此E项是错误选项,选E项不能得分。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原文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并不难。参考答案在原文中都有比较直接表述,按图索骥即可。

由于原文给予信息的限制,本题不要求考生给出非常严密的答案,只需说明大致情形即可。本题也不是考查考生的具体行文,答案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

【试题分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个修辞性比较强的表达,虽然并不难,但也需要首先转换成陈忠实取得了怎样的文学成就之类的表达,才能顺利地在原文和相关链接中提取适当的信息作答。一旦考生对题干所采用的修辞性表达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从原文和相关链接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倒不是什么难事,答案的方向也不外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等。

以上这些内容,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第二问: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第二问则略有开放,考查其对所做判断的分析和探究能力,给了考生一定的空间。

对于理解作家陈忠实来说,“剥离”和“寻找”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动词。考生可能容易想到的是“辩证关系”之类的不太准确的字眼,故参考答案采用了分句法,以示尊重。第一问真正具有参考意义的答案其实是后一句“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如果考生能够做出这后一句综合判断,那么,进行分析和探究,也就是易如反掌之事。

第二问的要害在于准确建立不同层面的“剥离”和“寻找”之间的对应关系。陈忠实要剥离的对象不少,找到的对象也不一而足,其中各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考生仔细比勘、分析和理解。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也就得到了考察。

本题“参考答案”第二问提出的各个要点,都只是作为参考,鼓励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第II卷表达题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该大题与2015年相比,题量相同,赋分总体相同,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包括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关联连贯;后面2道表达题,其中语句补写题5分,构思转写题6分。

值得注意的是,第13题考成语使用,第14题考关联连贯,设题方式有所更新。成语使用采用6个成语混排选择的方式,关联连贯采用6项插入性混排选择的方式,给出的词语主要是但不限于传统意义的关联词。

1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不恰当。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的句子。第①句中的成语是“举重若轻”,意思是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通常用来比喻能力强。而该句文物展示历史,显然和“举重若轻”这个成语语义不协调,该成语使用不当。第②句中的成语是“光怪陆离”,一般用来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是恰当的。第③句中的成语是“改换门庭”,意思是改变门弟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或者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而整句话是说改变了专业,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④句中的成语是“并行不悖”,意思是同时进行,没有冲突。而整句话是对两本书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比较,说的是两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差不多,显然是对“并驾齐驱”误用。第⑤句中的成语是“空谷足音”,意思是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用来比喻非常难得的事物、言论等,此处用来比喻老师的教诲,非常恰当。第⑥句中的成语是“奉为圭臬”,常用来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用在该句很恰当。综上,正确的答案是C,即②⑤⑥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B项。A项、C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主语,谓语动词是“启动”,“大赛”和“启动”可以搭配,“大街”只能和“开街”搭配,不能和“启动”搭配。C项的错误是主语残缺,“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的主语应该是“新媒体”,此处不能省略,否则主语就变成了“实时性”,和句义不符。把主语补上,原句就成为正确的句子了。D项的错误是句式杂糅。“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和“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杂糅而成。如要改正,只需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1 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译文。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中学生初学文言文要不要看译文的问题,贴近学习生活。开篇提出初学文言文“不要依赖译文”的观点,接着从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角度说明不依赖译文不是绝对的不看译文,然后详述可以怎样参照译文来学习文言文。

具体地看,要确定①的词语,需要了解下文与首句的语意关系,下文说的都是不能绝对看问题,那么①处的“/”“最好”“尽量”都能符合下文的语意要求,只有“一定”是绝对化的词语,不当,这里可以说是一种语气程度的关联。首句后面用了句号,这就决定了②处不宜用“/”的空缺方式表达,否则就成为语法上的残缺,其它三个词语“这”“当然”“也”性质功能有别,“这”具有回指作用,回指也是一种关联连贯方式,此处用它非常合适,“当然”和“也”在这里有软化前面不依赖译文的肯定语气的作用,这与文意是相合的,但没有回指性的“这”连贯程度高。③④⑤处于同一语意关系群,可以放到一起斟酌,相关四个语句中,“看看译文也无妨”是结果,前面三个语句“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译文不是太差”是条件,由于第三个条件句中已经有了关联词“只要”,意味着⑤与③④不能平列,A的“如果”“而且”引导的都是假设条件,“那么”引导的是推论性结果,在译文不差的前提下,只要学习者肯动脑筋又不机械盲目,看看译文是没有问题的;B项的“一旦”“/”“而且”孤立地看没有问题,但“一旦”表示的是与时间相关的假设,而句中或后面不需要也不存在时间要素,所以不当;C项用“如果”“并且”“因此”来关联三个语句,前两个语句形成“如果肯动脑筋,并且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的递进条件关系,没有问题,但“因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显然明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这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关系的,所以“因此”用得不当;D项则更直接地使用了“因为”“进而”“所以”,与上文语意不接。最后两句是判断关系,⑥“/”能直接显示判断,“也”也能彰显判断,但句中添加“就”就变判断为条件了,添加“仍”则随之增加了对比意味。由上,只有A项的六个关联表现方式都没有问题,其他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参考答案】

示例: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花青素和花的颜色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是“这是因为花青素”,可以大致得出,这儿需要填写的是花青素具有某种特点。后面是“: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根据“:”可以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根据上下文,可以推导出,补写的语句应为“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再看空缺②,②后面的句子是“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由“比如”可以知道,这句话是对前面的句子的一个举例,再根据这句话是说一种花的颜色一天之内发生多次变化的,可以补写出前面一句“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所在的句子是解释花为什么可以一日数变的,前面说”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后面说“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再根据全文花青素和pH值的关系,可以正确补出“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17.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 篇3

本次试题和以往元月调考一样,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个别题型难度较集中,尤其是单选和阅读填词。整个卷面学生得高分不容易。具体情况如下:

1. 听力(25分)

试题特点: 语言难度不大,但增加了综合理解题。

得分情况: 正常

失 分 点: 第4、15、17小题, 尤其是第4小题,失分率达到了90%。

失分原因: 第4小题为词汇障碍,学生不认识选项中的关键词汇smooth, 其他题由于综合理解能力不够而失分。

2. 单选(15分)

试题特点: 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其中第27、29、31、39共4道题考查情景交际,比重较大,第26、32、33、35共5道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在情景中辨别词义的能力,第28、30、34、37题考查词汇用法(其中第34、37小题考查数词僻意),第36、38小题考查动词短语,第40小题考查宾语从句。几乎所有考查的知识点都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要求学生能在语境中辨别,能让学生轻松确定选项的只有5-6道题,故而难度较集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且缺乏新意,基本上为往年见过的原题。

得分情况: 失分严重,中上学生普遍得分为10分

失 分 点: 第30、33、34、37、39小题

失分原因: 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未达到相应层次

3. 完形填空(15分)

试题特点: 难度适中,文章脉络清晰。

得分情况: 较好

失 分 点: 第48、49小题 失分原因: 缺乏深思和推敲

4. 阅读理解(30分)

试题特点: 难度集中在C篇,A、B两篇语篇和所设试题理解难度都不大。

得分情况: 正常

失 分 点: 第66、68、69、70小题

失分原因: 能力不够,第66、69小题选项需要细心判断、辨别,第68、70小题为猜词义和主旨大意题,学生未掌握技巧。

5. 词与短语填空(10分)

试题特点: 内容有所改变,选材不再来自课本3a,而是五个单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度增加。

得分情况: 中上学生得分基本为满分,学困生失分多。 失分原因: 词汇不熟悉,句意不清。

6. 阅读填空(10分)

试题特点: 难度较大,若干选项根据上下文意也很难推测出相关词汇。

得分情况: 差距较大,有得分较高者,但大多数学生失分惨重,得4分以下者众多。

失 分 点: 第80、81、82、83、84小题。

失分原因: 上下文信息不够;词形错误。

7. 书面表达(15分)

试题特点: 题材虽不为学生熟悉,但所需语言难度不大。

得分情况: 优生偏低,中等学生正常。

失分原因: 表述不准确。

二、 对后阶段复习工作的建议:

1. 正确认识此次命题,准确把握标高

此次试题,单选和阅读填词难度较大且集中,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要根据大纲,正确把握标高,不宜片面追求难题,尤其是怪题、偏题,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大多数学生。

2. 立足课本,落实基础

虽然每次大考涉及的课本知识似乎不多,但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知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也离不开基础。只有牢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谈得上熟练运用,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在中考中取得胜利。

3. 抓好专项训练,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专项训练分题型专练和知识专练。通过题型专练可以训练学生答题技巧,通过知识专练可以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专项训练要有连贯性,达到一定效果。

4. 以教研室为中心,互通信息

这几年,洪山区英语学科在以李老师为首的区教研室的指挥下,在中考中连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要继续打整体仗,发扬集体教研、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交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争取在2012年中考中再创佳绩。

九年级语文科阶段质检卷一 篇4

九年级语文科阶段质检卷(一)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基础(共28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纵横jué( )荡 不折不náo( ) 移xǐ( )

Sháo( )华灿烂 晶莹璀càn( ) 束fù( )

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②在文段的横线处填上两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①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

②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

③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

④天空象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

4、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练习题。(8分)

①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近名著。根据有关情节,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作者

作品

有关情节

刘四爷不同意虎妞的婚事

“我”在小人国被指控,只得逃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47分)

(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的,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__________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_______________,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听力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听力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绝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6、根据课文内容,补全第一段的空白。(4分)

7、选文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文章在表现白杨树外形美的同时,也突出其内在精神美,请找出相关的词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二段先说白杨树“极普通”,又说它“决不平凡”各指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划线部分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仔细阅读文中第三段,谈谈作者是怎样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还可以象征哪一类人?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清净之莲

⑴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头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心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地孤独地站立在街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⑵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⑶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⑷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有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⑸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极像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⑹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线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⑺偶尔……

⑻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⑼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⑽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⑾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⑿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⒀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⒁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8、请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找出与文中第⑹段划横线部分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以“妈妈的爱”为表述对象,仿照下列语句写一段话。(6分)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清净之莲”中“清净”一词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简述你对“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这个语句含义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概括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25分)

中学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其中一定有许多人、事、景、物曾经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你丰富的联想;请你拿起笔来,掬几朵生活的浪花,采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写一段文段,不少于250字。

答案:

一、基础

1、决 挠 徙 韶 璨 缚

2、①“笼”改为:“茏” “漪”改为:“猗” ② 略

3、比喻; 排比;拟人、反问;比喻、拟人。

4、示例: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

5、①老舍②《骆驼祥子》③乔纳森·斯威夫特④《格列佛游记》

二、阅读

(一)、6、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7、干、枝、叶、皮;伟岸、正直、朴质、温和、坚强不屈、不折不挠

8、“极普通”指白杨树不名贵,到处可见;“决不平凡”指白杨树象征着人和精神。

9、欲扬先抑;突出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10、通过排比和反问,由外向内,逐层深入地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11、略

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示例:妈妈的爱是我迷惘彷徨时的明灯;妈妈的爱是我失落消沉时的号角;妈妈的爱是我独处异乡孤枕难眠时的摇篮

14、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

15、在纷繁忙碌的世俗生活里,我们要把持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明、充实、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

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九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篇5

九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xx届毕业班中考工作已经结束,经过自己这一个学期的拼搏,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顺利结束。回顾这学期来的教与学的情况,发现既有成绩也有不足,现把我任教的九(1)和九(2)两班的语文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质量现状

从毕业会考成绩来看,九(1)和九(2)两班的的语文教学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及格率稳定在84.5%-91.44%之间,人均分也保持在102分左右,比较稳定。只是优秀率偏低,说明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提高优秀率上下功夫。毕业会考全县一类校排位第4,比上期两位老师所带的成绩进步了三个名次,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

二、取得的成绩

1.竭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以问题、学习任务为把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很少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的。在课堂上均比较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对话形式,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自主学习已成为自觉的普遍行为,合作学习的运用也很广泛。

2.教学过程清晰而有序。课堂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呈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心中有教材、有学生、有课堂,力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重视基础,重视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在语文课堂上,我很重视基础性的东西的,如字词、文学常识、诗文名句、课内文言文的背诵与理解。

二、存在的不足

1.学习目标不到位。这里的目标不是“教”的目标,而是“学”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要有操作意义的.,能观察,能测量的;是要精心预设的,甚至需要字斟句酌。因为没有这个操作层面上的目标,有的课就显得有些随意,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灵机一动,那下面就讨论讨论吧,甚至有上到哪算哪的情况。目标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知道教什么、怎样教,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去教,不清楚,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就显得盲目。

2.文本解读不到位。阅读课文,一般流程,总是先了解一下“写的是什么”,再逐段分析具体又写了些什么,全是字面上的表层意思,很少能做出进一步的深层挖掘。即使有一些深层的开发,架空的比较多。真正通过语言文字的透析咀嚼得出中肯的恰当的结论的比较少。这种阅读,只停留在同一水平的层面上,即使把课文全部弄懂了,即使解决了“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全部该“懂”的内容,也只达到理解性阅读的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创造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要求,还相距甚远。

4.课堂训练不到位。能力一定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显得不足。一般的做法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问题结论。几个环节中,“提出问题”,简单;解决问题,急促;讨论问题,琐碎;问题结论,脱离(早已超出了问题的范围)。试卷讲评不到位。练习评讲、试卷评讲,应该作为一种课型作专门的研究,但现在的做法还是重在对答案。

三、语文教学对策措施

1.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首先,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显生机。其次,要致力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内、课外共同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外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运用语文思自己所思,查自己所查,探自己所探,写自己所写,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个性。

2.去伪存真,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首先,教学设计要备出语文味。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在备教材的时候,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再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 篇6

演奏快乐

① 经有人对我说过:“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我对这个人说:“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② 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③ 演奏快乐,就是品位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位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④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⑤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⑥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⑦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答:

13.综观全文,作者开篇和结尾都写了摩天轮,简要分析作者写摩天轮有什么作用?(6分)答:

14.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相信你在童年时代也寻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结合你的体验为第⑤段空白处补写两个句子。(注意:不要答在第⑤段空白处,答: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

15.请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个句子的理解。(2分)答:

16.你会演奏快乐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演奏快乐的。(2分)

习惯成自然

②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 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奋斗的另一面

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一一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司。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备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22.阅读全文,认真想想“奋斗的另一面”指的是什么?(2分)答:

23.研读文中的划线句,想想教授说这句话起什么作用?(2分)答:

24.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3分)答:

25.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奋斗的另一面”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4分)

九年级语文质量分析卷 篇7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和各阶段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九年级是升学高中最关键的一年,数学成绩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增加砝码,然而,九年级数学知识较深奥难懂,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对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

二、九年级数学课堂现状

目前,一些九年级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授运算方法与逻辑推理,没有把数学原理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造成“纸上谈兵”现象,并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着重学生对数学题的练习,疏忽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引导。老师大多按照传统授课模式,直截了当地讲授数学原理和公式,忽略了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与策略

(一)创建新颖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兴趣和性格方面的特征,创建新颖的教学方式,把数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应归纳总结九年级数学的重点难点,根据这些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例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推算数学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现如今,教育多媒体条件逐步成熟,多媒体教学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在现实教学中,一些老师不愿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认为,要尽量减轻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数学该学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就行了,不必搞得五花八门。然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九年级的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时会产生抵触心理,严重的会导致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适当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写字与画图所用的时间。教师可以提前备课,利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通过图形与文字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教授图形面积计算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授课时会涉及很多图形,如果说用黑板一个个画出来的话,就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改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要鼠标一点,圆就会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既提升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节省了画圆的时间,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2]。

(二)实现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无论多好的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也会无法体现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坚持把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大量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案例,把这些案例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精简作业善于归纳和总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某些教师会盲目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大多会对这种题海战术产生抵触心理,而且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还要不断进行重复演算,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教师不应盲目地让学生做大量练习题,应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和解题技巧。教师应归纳总结数学知识点,确保全部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教师在讲解时应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将错题改正并掌握解题方法,避免考试时遇到类似题目,再犯一样的错误[3]。

(四)注重团队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现如今,团队合作愈发重要,老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九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教学法,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将其均衡分组,让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数学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数学难题,这样可以快速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成绩,老师再对这些小组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小组成绩上升较快的,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小组成绩下降的,让学生反思自省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进行总结制定之后的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个学生都会尽力帮助小组其他成员,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小组教学法会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注意力集中,积极学习认真听讲,避免数学成绩下降,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进而促使班里所有小组的成绩上升,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不断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4]。

四、结语

为了提高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完善与创新教学方式,把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目的地布置作业,突出重点,不提倡题海战术,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班里所有学生成绩的提高,营造积极学习的班级氛围。同时,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九年级数学的教学重点,并且要有大局观,对重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不断完善授课方式,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小林.浅谈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学周刊,2014,11.(25):78-81.

[2]刘凌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初探优先出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4,09.(16):12-14.

[3]木尼拉·依明.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三法”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15):22-23.

上一篇:未来情感向往的句子下一篇:西安外国语大学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