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体

2024-06-26

变体(精选11篇)

变体 篇1

变体美术字

教学内容:变体美术字(一)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的:1.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基本知识,侧重学习笔画的变化;

3.掌握笔画变化的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笔画变化的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同学们整理好学习用品,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有力地)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二、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一节美术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这两位新朋友是谁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多媒体展示](“热烈欢迎”“天府可乐”变体美术字)

师:好,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字吗?这些字和我们平时所写的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1:(“热烈欢迎”有的笔划变圆了,有的笔划拉长并连接了起来。)

生2:(“天府可乐”的“乐”字是繁体字,最后的捺笔变成了一个可乐罐。)

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种把字的笔画进行变化、装饰所形成的字体,就是变体美术字。

三、教学新授: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八页,请同学们仔细分辨一下,书上的十二幅图都表示一个什么字呢?

师:[多媒体展示](课本的十二例变体的“花”字)

生:都是一个“花”字。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些漂亮的“花”字表示的意思可多了,有的表示“雪花”的“花”,有的表示“桃花”的“花”,同学们是否能够在这些变化各异的“花”字里,找出表示不同意义的“花”来呢?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1:第二例表示“雪花”的“花”;

生2:第十一例表示“桃花”的“花”。

师:好,现在我们离开课本,大家轻轻的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同学们的身边有没有看到过其它的变化奇妙的变体美术字呢?(教师提示:譬如商店、小吃店等)

生1:煤气灶上的“火”字;

生2:“祝福”的“福”字里有一颗红红的心。

师:同学们平时呀只要多做有心人,就会发现很多很多变化奇妙的变体美术字。

师:好,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请看大屏幕。

师:[多媒体展示](“动脑筋”、“丰收年”的变体美术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想一想:你发现它们的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呢?为什么要这样来变化呢?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1:“动脑筋”中的“动”字,点的笔画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师:那么,它为什么要这样来变化呢?

生1:因为,大大的问号表示小朋友摸着大大的脑袋,积极的思考问题。

师:“丰收年”这一例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2:秋天到了,稻田里的.稻子熟了,谷穗儿黄澄澄的,又是一个丰收年。“丰收年”这三个字中的竖笔画,变成了黄澄澄的谷穗儿,真形象,真生动,真可爱。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说一说变体美术字有作用呢?(提示课本上的话)

生:经过装饰变化过的字体更加形象,更生动。

师:同学们既然知道变体美术字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大家想不想跟着电脑老师一起来设计变体美术字呢?请看大屏幕。

师:[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四个字)

师:隆冬的季节,到处是冰到处是雪,好冷啊!你可以怎样来设计呢?

生1:我可以把“冰”的两点变成两块冰;

生2:我把“天”上面的一横变成一片云彩;

生3:我把“雪”字的两点变成两片雪花。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电脑老师是怎样来设计的呢?

师:[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的变化过程)

师生:(得出结论)字的笔画没有变化,在字的笔画上用雪作了装饰。

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例。[多媒体展示](“星星”两个字。)

师:“星星”两个字可以怎么来设计呢?

生1:把“星星”的横笔画和竖笔画去掉,变成星星地形状。

生2:在“星星”得笔画里面用各式各样的星星来装饰。

生3:用各式各样的星星来组合成“星星”两个字。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电脑老师是怎样来设计呢?

师:[多媒体展示](“星星”的变化过程。)

师:同学们的设计思路还真多,下面我们就亲自动动手,设计和绘制变体美术字。

师:[多媒体展示]小练习:利用直尺、水彩笔等工具,在“火”、“果”、“雨”、“日”中任选一例,设计并绘制成变体美术字。[多媒体音乐]。

生:认真绘制。

师:巡回辅导。

师: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拿作业上实物投影展示,并提问:你是怎么来想的呢?

生1:我的“火”字是这样来设计的:用一团一团的火来组合成一个“火”字。

生2:我的“果”字是这样来设计的:这里我画了一只苹果,这里我画了一个香蕉,那里我画了一窜串葡萄,......看起来像“果”字,周围我还画了两张嘴,好象在吃这些水果。

生3:我的“雨”字是这样来设计的:上面的一横变成了一片云,下面的四点变成了很多雨点。

生4:我在“日”字的里面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

师:同学们都设计的很好。

四、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变体美术字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变体美术字的特点和作用,还学会了自己来设计变体美术字。下面我们就来开展一个竞赛,同学们去找一些字,自己来设计变体美术字,看谁设计得又快又好,想象力最丰富。

生:认真绘制。

师:[多媒体音乐]

师:巡回辅导。

师:展示部分优秀学生作业。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变体 篇2

关键词:翻译变体,变译理论,变译本质

1. 导言

中国翻译史上有种独特现象,精通外文深谙中国文化的严复称其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非正译”,具非凡文学才能的林纾与通外文者合译的一百多部译作通常认为是非真正的译作,却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独到的价值,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如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类翻译现象,就需要我们更新翻译观念,换一换研究视角,创立新的理论。这类翻译现象常常被人忽视,或被视为异类,被打入冷宫,被扔进废纸篓。其后果十分严重:因得不到准确理解和解释而导致研究的偏误,与翻译研究的新拓展失之交臂。令人庆幸的是,一些别具慧眼的学者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拭去历史的尘埃,把这类现象定为新的理论研究对象(许钧,2002)。变译理论便是这一研究的集中代表。它是一种思想创新,跳出了传统全译观的研究平台。而学术创新贵在观念创新,观念创新又需要一个新的术语体系,因为术语是学术的生命。中国翻译理论界对所用术语从逻辑上进行研究,给术语下严格的定义,尚不多见。但这是将翻译理论研究,尤其是将中国翻译理论推向名副其实的“翻译学”。(许钧,2002)

2. 变译理论的现状

人们对翻译标准或原则有各种提法,但其中“信”是几乎人人一致赞同的原则。“变译”中的“变”不属于“翻译”,而是翻译之前的一个行为,翻译这个行为以从原作中“摄取”出来的有关内容为对象;因此,只要译文“信”于这有关内容,就没有违反“信”的原则。反之,由于“‘变译’之‘变’是对原作有意的不忠实,是有意为之”。

“翻译变体(变译)”这一概念是变译论者基于一直以来一种被忽视的翻译现象:对原文信息的删节与增补;为使译文更符合自己的要求而自由地缩短与伸长,甚至改变其意境;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要求而有不同的译本,如一首诗可以译成格律诗、自由诗、甚至散文、故事诗;如庞德、林琴南的“创造性”的译法,韦利把《西游记》缩短成一册薄薄的Monkey等,而提出的。

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通手段依据原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动特征来确定,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和仿八种。“增”指在原作基础上信息的增加,增加的方式可分为释、评、写等;“减”是总体上去掉原作中在译者看来读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内容,表现为对原作的取舍;“编”即编辑,指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的行为;“述”指用译语将原文内容转写或复述,对原作舍形取义;“缩”即压缩,是对原作内容的浓缩,用非常凝炼的译语将原作压缩,信息量由大变小,远小于原作,篇幅由长变短;“并”指合并,是将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部分结合到一起;“改”即改变,使原作发生明显的变化,改换了内容或形式乃至于风格。以上八种变通手段组织成十二变译方法: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仿译。

总之,全译是力求保持原作内容与形式的完整性翻译(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翻译);变译则有所取舍和改造,二者构成了一对范畴。变与不变成了一道分水岭:一面是全译的研究,拟为“全译论”或“通译论”,另一面是变译研究,拟为“变译论”,二者构成翻译研究的全貌。“翻译变体(变译)”是全译的变样,即非全译。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翻译活动。它也是一种有别于微观翻译技巧(或方法)的更宏观的翻译方法,能提供一套更大胆的传输信息的变通方法。变译的提出,体现了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内化外来文化,标志着翻译观念的一系列嬗变。不仅如此,它可以提供多种方式,如摘译、编译、综述等十余种形式。

3. 变译的本质

有人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应该把改译(改写加翻译)纳入翻译的范畴:“翻译和烹调的方法有煮、炖、烤、杂、炸、煎、蒸、炒等。翻译的方法虽然不那么容易分门别类。可是如果硬性规定某一种翻译才是‘正宗的翻译’,那就等于是规定某一种烹调才是‘正宗的烹调’。”(张南峰,1995)另有人反驳:殊不知各中烹调方法之所以都是烹调,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火将生食变成熟食。如果只把鲜食品晒干成食品,那就不是烹调了;翻译则是把原文变成译文,而改译则是“改写加翻译”,明显有两个过程;正如烹调,它是一个过程,“烹调再食用”是两个过程,我们当然不能说“烹调”与“烹食”是一回事,二者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应值得一提:它们都与“烹”有关,并且“烹饪”及“烹食”的都是同一食物,内容并没有变。我们以为改译则是首先改变内容,再翻译这改变之后的内容,而不是翻译改变前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变”和“译”之间的关系。不仅“变”可以独立于“译”,而且“译”也可以独立于“变”。摄取原作有关内容,后面不一定跟着翻译活动。比如有人先摄取原作有关内容,后来却决定不对已摄取的内容进行翻译,而直接出版原文节选本(许多文摘出版物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显然不能说这个人进行了“变译”,但没有进行变译并不等于什么也没做。他做了事,就是实施了“变”这种行为。这就是说,“变”这种行为并不依赖于后面的“译”而存在。另一方面,“译”这种活动的进行,也不依赖于“变”,不对原作进行“增、减、编、述、缩、并、改”,翻译照样可以进行,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变”同“译”是两个独立的行为。

如以这种观点来看待变译,不必否定原来翻译的定义,也不必否定“忠实”的原则,因为翻译的对象是改变之后的内容,对于这个内容来说,翻译仍然奉行忠实的原则。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变译只是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段,而决不能成为译者胡译、乱译的借口。

总之,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然后对这有关内容进行翻译的活动组合。

4. 结论

变译理论研究是一种创新,一种思想创新,它跳出了传统全译观的研究平台。学术创新贵在观念创新,而观念创新又需要一个新的术语体系,因为术语是学术的生命。“变译”这个概念自成体系,而且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我们知道,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要展开一种理论,确立一种新观念、更新概念和突破原来的框框是有必要的。变译理论界定了一个核心概念:变译。以这一新概念为主,再定出11个下位概念,即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和参译,而这11种变译方法是经得起验证的方法。经过从逻辑学上对这一概念的探讨,指出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与原作有关的内容,然后对这有关内容进行翻译的活动组合。

变译理论还让人明白一个趋势:未来的翻译人才不仅要会译,还要会变,会用译语写文章,会开发信息,把翻译放在更高层次上去做。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 .

[2]姜全吉.逻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 , 第2版.

[3]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 , 第2版.

[4]彭长江, 顾延龄.译海探秘[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8) .

[5]冯庆华编著.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古今明编著.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

语言变体的运用 篇3

关键词:语言变体 中国英语 英语教学

1、引言

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使用英语的中国人或多或少地把母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创造性地移植到中国英语中,使得中国英语成为世界各类英语变体中的一员,并使它以其独特的中国本土特色丰富了英语的多元性。这种变体可以使得使用者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且能够被其它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说话者所接受。语言的接触、外语教学的策略、政治气候、经济发展、语言和文化的迁移、使用者的文化认同以及英语的功能等都构成了影响中国英语变体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也即是说,中国英语的存在有其深层的依据,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故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否认变体英语的合理性。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根据这种合理性来探讨教学中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处理标准语和变体语的矛盾,并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2、英语教学

2.1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标准英语、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和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关系,肯定中国英语的合理性

一直以来,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把英国英语或者是美国英语看成是标准的英语,并以能够流利地使用其中的一种语言而感到自豪。事实上,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属于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变体。故所谓的标准英语既不是指纯正的英国英语,也不是纯正的美国英语或其它英语的国别变体。其实理论上的“标准英语”是不存在的,每个说英语的人或者教英语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区域性”英语的影响,具有个人语言的特点。标准英语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定义、内涵随着世界的交流合作在不断的延伸与发展,语言之间的彼此融合、同化、互补的过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且具有中国特点的那些词汇、句式和语篇。如近代历史上产生的词汇: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Gang of four (四人帮),four modernization (四个现代化)。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其特殊地位在慢慢显露出来。因此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标准英语”这一概念的影响,正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树立以语言交流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

至于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如把“你的身体很健康”译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张老师)作为称呼语,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等等。这些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但是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也就是说中国式英语是一个不规范的语言体系,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所以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中式英语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负面影响。

2.2 转变思维方式,注重文化教学

把传统的语法教学(即以语言的结构形式为中心,强调语法规则的强记和英语词汇与母语词汇的一一对应)转变为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及文化教学对理解中国英语变体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文化的思维模式和汉文化对学习英语的干扰。教学中更多灌输给学生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转变思维方式。总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仅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的场合和对象的具体身份、社会和心理因素等。通过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深入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意义, 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真正认识并掌握英语自身的语言规律及其表达习惯,提高语用能力。

2.3 创造学习环境

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专为教而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地道的英美语言,提高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学科的要求,强调英语学科和专业学科的联系。比如在我们学校,学生都是医学专业的,故在开设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后,大三都要开设一门“医学英语”的课程,让学生能感觉到英语和自己所学专业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2.4 在英语教材中增加反映中国特色的一手材料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其课文引用的书目都是出自于外国人之手,反映的都是外国人生活的阅读材料。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客观而合理的现象,其存在是合理的。而且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其国际地位也在慢慢提高,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同时,更需要把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带有特色的东西传到西方世界,故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能够体现中国英语的内容,让学生在课本中肯定中国英语的合理性,从而让国际认同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3]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4期

[5]刘红,邓郦鸣.英汉思维模式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院报,2005年01期

[6]祝丹.中国英语变体与英语教学[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

[7]申小龍.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8]R.A. 赫德森,著.丁信善,译.社会语言学[M].1990年版

变体 篇4

本文阐述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定义,介绍了英语变体和中国英语在国内国外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并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发现中国英语存在和推动其发展的必要性.

作 者:林萌 姜怡 姜欣 LIN Meng JIANG Yi JIANG Xin 作者单位:林萌,LIN Meng(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姜怡,姜欣,JIANG Yi,JIANG Xin(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变体 篇5

一、多元化变体的产生原因

关于英语的多元化变体产生原因, 可以从语言变化的三要素继承、创新和隔离来分析。

1. 继承。

人们从各自成长的社会环境中学会自己的语言, 也由于接触其他语言而受其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影响越来越大。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借用外来词很多的语言。

2. 创新。

由于新活动本身的特性而产生了新词语, 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 特别是那些与新的活动直接相关的语言。如年轻人经历了更多的语言变化, 如俚语和行话、改进的发音、异常的拼法、成语及表达方式等。

3. 隔离。

由于地理或其他因素的隔离, 本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地方在经过多年隔离之后就有了不同的语言。所以即使美国和英国有密切的交往, 但明显的差别在四百多年前就出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英语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多元化变体的语言特征表现

由于区域阻隔、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各种地域变体在继承、创新、隔离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

1. 语音差别。

英语变体的语音可分为三大型口音:接近英国英语发音的英语、变体所在地域大部分人所说的英语、具有典型的变体所在地域发音的英语。如美国英语中卷舌音较为普遍且短元音发音口型比英国英语要夸张一些。再如澳大利亚英语, 澳大利亚人在发前元音时习惯将舌头更贴近硬腭, 发音非常靠前, 而且给人们总体的印象是重音平淡, 节奏缓慢。

2. 词汇差别。英语各地域变体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表现在词汇差异方面。英语变体中的常见的变体词汇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变体所在地域创造的新词。所有“移植”语言变体都会出现新的词汇 (尤其是口语和习语词汇) 和新的词义。澳大利亚英语中有许多简洁、富有活力的新词。例如:swimming costume (游泳衣) 简称为cozzie、present (礼品) 为prezzie。表达同一事物时, 各变体会使用不同的词汇, 如英国的railroad tracks、luggage、fishing rod在美国多使用railway line、baggage、fishing pole等。

第二类是被变体所在地域赋予了新的含义的英国旧词。如英国英语中bush这个词仅指“一种灌木或灌木丛”, 在加拿大却用来指“尚无人定居的地区、荒林”。加拿大英语还常沿用已有词的词形但以比喻的方法赋予新词生动的含义, 例如boiler (指瀑布下方那片翻腾的水域) 、skin ice (很薄的、新结的冰) 、black ice (指冬天雨后马路上结的透明的冰) 、Spund Islanders (“土豆岛”人, 指爱德华太子岛上的居民, 该岛以盛产优质土豆而闻名) 等等。

第三类是来自非英国英语的借词。如加拿大英语有不少来自法语、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因纽特人语言的词。澳大利亚英语借用美国英语词汇、短语、俚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并且也保留了来自新西兰英语的词汇。

3. 语法差别。

在语法规则上各变体基本一致, 但在拼写、口语表达等语法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美国英语中语法的细微差异较多, 如美语口语中常常省略介词或把名词变成动词使用;英式英语中许多以-our结尾的单词在美式英语中则以-or结尾;英式英语中以-tre结尾的词在美式英语中则以-ter结尾;美式英语趋向于把不发音的辅音和元音去掉, 变为音形一致的拼法;许多名词通过加-ize而被动词化而英式英语中通常还是以-ise结尾等等。加拿大英语口语中经常使用一些具有固定结构但又不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句子。如加拿大人经常说的一句话“Let’s get together for lunch.”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再见”, 而不是约别人“在吃午饭时见面”。再如打电话回应他人请求时说的一句话“I’ll get back to you”, 仅仅是表示接电话的人不答应对方的请求又想礼貌地结束对话。

三、多元化变体的存在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说, 英语的多元化变体是移植在不同地区国家上的英语, 是英语在各地的本土化产物。这些英语的多元化变体是从英国英语中分离出来的, 本质上仍是同一种语言, 它们之间的差别相对于英语主体而言是很小的。在各英语变体的融合趋势方面, 天然的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已经带来的部分英语变体之间的融合, 如澳大利亚英语和新西兰英语之间、美国英语和加拿大英语、美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之间的融合。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 这种变体之间的差别将会缩小而不是扩大。

然而, 英语各变体的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各种变体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受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环境、观念、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民族性语言的特点, 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与英国英语的差别是客观存在并且不能忽略的。语言是变化的, 差别会始终存在, 英语的多元化变体并存现象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下去。因此,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讲, 应该认识到英语的学习不再是研习某一个国家的英语, 而应当在掌握通用的英语语言特征基础上, 了解各国英语差别产生的原因, 分析和了解各种英语地域变体的语言特征, 从而真正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此外, 了解英语的发展动态, 客观认识英语的多元化变体现象, 对语言的教学、研究和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语言变化的三要素——继承、创新和隔离——必然导致语言在扩散中产生新的本土化产物。英语在扩散中形成了多种重要变体, 这些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要真正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就要在掌握通用的英语语言特征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的英语语言的区别, 客观认识它的多元化变体现象。

关键词:语言变化的要素,变体,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1]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议论文的基本招法与变体花样 篇6

真郁闷。我虽然喜欢议论,但却发现自己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根本学不会写议论文!干脆直说了吧,我对老师传授的秘笈……不以为然!

比如他让我们记下的过渡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实践证明”、“举个例子来说吧”什么的……这也太老套了吧?还有“提炼正确的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反正左右都能跟“成功”扯得上,而且论据总是“古代人如何”。再有“怎样让语言具有煽动性”,难道一定要“用排比”“用比喻”和“用对比”?

得,我还是摘两段范文请教吧——

如果不是立志高远,越王勾践能打败吴国吗,苏洵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么、王冕能成为著名的画家吗?蒲松龄能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吗?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上,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贫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

满10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王一诺

亲爱的王一诺:

你是否承认,不可能有一本秘笈,包括全部议论文的创作图谱?但是的确有一些基本“招法”,决定了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这些招法,我们叫它“文体特征”(即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功能、内容、结构和语言)。对老师而言,它们不是最具操作性的课堂选择吗?换句话说,基本招法只是引导你写出议论文,但并不保证你写出好的议论文。

因此我对于“老套”的意见是:它是前人总结的写作经验,你需要首先了解然后考虑抛开。一篇好的议论文,多半是基本招法的变体或花样(所谓剑走偏锋)——但你只有先懂得“基本”,才谈得上“变”和“花”哩。从此意义上说,记下过渡句可能是有用的,也许你可以在写作中使用。

正确的观点,在今天大概是指正确的论证。就是说,你必须保证——为使结论成立的论据安排是合理的;或者,你从案例中所作的归纳是遵从逻辑的(而不是说像过去那样,你的结论必须符合教科书的价值标准)。这样看来,你转引的两段东西的确不是理想范文。

越王勾践能打败吴国,我猜历史学家可找出另外20条原因。而其他更多“立志高远”的人,并没有像苏老泉那样,能既成为文学家又成为文学家的爸爸。王冕假如是《儒林外史》那个牧童,我倒觉得他的人生信条是“清净无为”,至于蒲松龄,科场失意的驱动,很可能要大于他最初的文学抱负。事实是,人生命运还有很多偶然因素。你认为“彼将取而代之”的项羽是否立志高远?还是说,他比不上《高祖还乡》里的那个幸运的无赖?……更关键的不是历史观的正误,而是若我们将论点换成“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奋图强”,则上面所有古人的例子,差不多仍然都能够成立!

这样第二个范文我就不用多说了,你可以试着想一下大地主托尔斯泰,就是泰戈尔也出身于上流社会吧?……你总不能说:贵族伏尔泰不是一个才子?现代心理学认为:贫困虽然磨砺了一些人的意志,但也让另外一些人性格扭曲。总之我既不赞成凡事都扯上“成功”,更反对那种——我称之为“庸俗归纳法”的通吃定理。要让自己的议论文立得住,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变体和花样,“古人如何”的例证,最多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招法。

咱祖上,也没有一本“变体花样宝典”可以传授,但至少我可以向你推荐高手。比如,想想鲁迅的千变万化和不拘一格;另外,假如你对马克思没有想当然的认识,建议读读他的《法兰西内战》或者《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他们都不受“论点句、道理句、过渡句和举例句”的桎梏,但差不多都是汪洋恣肆雄辩有力。

变体 篇7

【关键词】变体美术字 课堂作业 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2-02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字的联想》一课,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训练课。它是版面应用设计学习的基础,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更注重学习的灵活运用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就在这节课上,让我看到了高年级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设计能力,同时令我想到在今后的美术课堂作业中,加入变体字的应用教学,让每一次的作业都能“锦上添花”、“学以致用”。

一、变体美术字的定义

美术字是经过加工、美化、装饰而成的文字,是一种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是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如常用字体:黑体、宋体、楷体等,要求书写方正、匀称。而变体美术字,是通过对美术字的外形、结构、笔划进行加工、变化、装饰所形成新的字体。这印证了书法和绘画是“同源”的说法。也适合高年级学生利用绘画基础,发挥想象让小小的题目不再只是简单书写出来。

二、变体美术字的类型

(一)形象美术字

遇到个性十足的词句,可把文字和图画结合在一起,把字句的本身含义形象的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装饰美术字

是用背景装饰、连接、折带、重叠或本体变化等方式,来表现美术字绚丽多姿,富于情趣的一种常用美术字变法。

(三)立体美术字

利用透视的原理表现字体的立体效果,在文本中突出醒目,相对来说较难。

(四)阴影美术字

以光线的方向和投影的角度来设计美术字,假设有物体遮挡产生的投影,表现虚实的艺术效果。

三、变体美术字的特征

(一)创新性

高年级学生已进入到对文字与图画的认知成熟阶段,较熟练掌握图形设计能力。但不予否认的是他们对绘画创作方面表现出的约束性也越来越强,以作业中的变体字慢慢重拾绘画的创新思维,加强美术课堂作业的质量。

(二)趣味性

苏教版美术《想想、说说、写写、画画》一课,就是利用图画与文字结合的方法,让枯燥的文字活跃起来。让写作变得不再单一,同时增强阅读的乐趣,直观醒目。

(三)统一性

虽说变体字是利用一定的夸张、变形、装饰等手法去变,但是如果违背人们对文字的阅读习惯,扭曲字形、花里胡哨,反而会适得其反、缺乏美感。

四、变体美术字在课堂作业中的应用

(一)版面编排

变体字就是将文字作为基本的点、线、面元素出现在版面排版中,使其成为作业的一部分,并且让整体看起来图文并茂、别致新颖的版面构成形式。如苏教版美术第十册《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一课,要求用文字与图形结合,加以抽象、具象、摄影或手绘等方法设计一本书的封面。而每节课的美术作业本,就相当于是一次书帧设计,不同的版面适合相应的编排风格,打破课题必须写在角落里的作业要求。

(二)紧扣主题

在要求创新的前提下,变体字依然要在字与字之间具有统一与完整性,紧扣文字的词义。如苏教版美术第七册《图画文字》一课,借助对古老文字的赏析,来理解文字的来源和演变,鼓励学生用探索的目光去追寻象形文字背后的书写方式,唤起对古老文化的尊重与欣赏。而部分学生以为象形字就是尽情使用夸张或变形的手法,结果不仅没有表现出文字的内涵,也歪曲了字词的本义,这反倒会使得图画与主题的不吻合与突兀。

(三)形式多样

1.笔画变化

基本的变化为笔画的粗细、形状(尖、圆、方、曲线)等方式。

2.字形变化

按照规律可变为放射形、波浪形、梯形、菱形、长、扁或圆等外形。

3.结构变化

可将字体的某一笔画夸大、缩小、伸长、缩短或移位,使构图更加紧凑,甚至可以适当增减笔画。

(四)色彩搭配

要求色彩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可强化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性。为了避免课题与画面的不协调,可选用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或冷暖色等各种有规律的填色方法,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完整性与协调性。让小小的变体字给美术课堂作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吴莹 (著), 邬烈炎 (编者):《中国美术院校新设计系列教材.字体设计(新一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2]程 (Karen Cheng)(著), 张安宇(译):《字体设计的规则与艺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3]舒湘鄂 (著):《编排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变体 篇8

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有各种变体,英语当然也不例外。汉语中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是这个意思。所谓变体,是指在某种语言交际场合,某些人之间在某个区域所使用的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如口语、书面语、方言等。英语语言的变体可以依此标准分门别类,如按不同的学科领域划分出科技体英语、法律体英语、文学体英语、公文体英语等;又如按不同的语言交际场合而区别正式和非正式英语变体。各类语言变体的文体特征各异,不言而喻,科技体与法律体英语大相径庭;在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使用的文体与亲朋挚友之间茶余饭后海阔天空的文体差异显而易见。不同的交际场合,应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适当”“得体”两个词至关重要。要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其衡量标准并非言语的华丽、文体的高雅、词汇的丰富,关键是“适当”“得体”。文体的选择应视具体的交际需要而定,如科技文章须严谨、简练、准确,而熟人之间的日常会话则随便、文句松散、不拘一格。在语言交际中,如文体运用欠妥,不但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此类笑话,屡见不鲜,尤其源自那些英语作为非母语的使用者。如,有一位学者参加一次为外籍专家饯行的茶话会,会场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交谈异常随便,如同“侃大山”。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立发言,开场白以“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顿时场上爆出一阵哄笑声。需要指出一点的是,这位学生词正腔圆,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并非幽默诙谐而有意为会场平添一分“乐趣”。他使用的正式文体与场上的气氛格格不入,因而显得不恰当、不得体,只能引来一阵哄笑声,其中不乏嘲笑声。

下面再举一个常被人引用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姑娘刚上大学,放假回家,教她祖母吮鸡蛋,说道:

“Take an egg and make a perforation in the base and a corresponding one in the apex.Then apply the lips to the aperture ,and by forciblyinhaling the breath the shell is entirely discharged of its contents.”(“取出鸡蛋一只,在其底部穿凿一孔,并在其顶端相应再凿一孔。然后,将唇部置于孔径处,借助强有力的吸气,使蛋壳内部容纳物全部排空。”)

祖母听了,只好摇头,叹道:“When I was a girl they made a holein each end and sucked。”(“我小时候,人们只在鸡蛋的两头儿一边儿打一个眼儿,用嘴去吸。”)

从以上例句不难看出,语言使用恰当、得体十分重要。Hymes在论述交际能力时提出了四种能力:能辨别和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判断哪些语言形式可接受、能根据语言形式的特征评估运用语言的风格。语言使用恰当得体,是指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例如,有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不错,然而他们的课堂用语,学生反映听不懂。我们并不怀疑他们所讲的英语的正确性,不过他们忽略了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而使用适当的语言变体。要达到交际目的,首先应将信息传递给受话者,而不在于所使用的语言多么“elegant”。语言知识的掌握较易,而语言的活用则难。这一点,在英语教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园丁们肯定会深有体会。有一位英国文豪留下一句名言:“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在适当的位置选用适当的词。)这句话现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写作秘诀。此言与我们正在谈论的得体性并无二致。可是,这一点在传统教学法中尤其是应试教育中则往往被忽略。

变体 篇9

波士顿矩阵分析法也称“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是现代管理学经常使用的确定组织活动方向的科学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考虑各经营单位在市场上的相对市场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情况, 从产品现实定位和发展潜力的角度对经营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考虑到本文是分析金融发展状况, 用传统的两大指标来进行分析不太切合实际, 所以构建变体波士顿矩阵。我们用地区人均GDP来代替相对市场竞争地位, 用金融机构产出比率来代替业务增长情况, 人均GDP=地区GDP/年底人口总数, 金融机构产出比率=地区GDP/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2) 。因为就金融市场而言, “人均GDP”能够较科学地反映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地位, 与传统波士顿矩阵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子类似, 主要是体现地区的金融实力。

根据经验可知中国的经济发展大概以五年为一个周期,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 所以本文波士顿矩阵的构建分别用2001—2005年重庆市人均GDP的均值和2001—2005年重庆市的金融产出比率的均值来划分人均GDP和金融产出比率的高低。

二、模型分析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2001—2005年重庆市主城九区的人均GDP为3 4531元, 2001—2005年重庆市主城九区金融产出比率的均值为0.74。因此分别以人均GDP为3 4531, 金融产出比率为0.74划分波士顿矩阵中两因素的高低区域。

从波士顿矩阵中可以看出, 重庆市主城九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为:北碚区和巴南区是问题类, 渝中区、大渡口区为明星类, 江北区、南岸区和渝北区为瘦狗类。九龙坡区在象限中偏向明星类, 所以把它归在明星类。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坪坝区处于高低分界上, 但是其更偏向瘦狗区, 因此划分为瘦狗类。

注:1—渝中区;2—大渡口区;3—江北区;4—沙坪坝区;5—九龙坡区;6—南岸区;7—北碚区;8—渝北区;9—巴南区。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 重庆市主城九区金融发展结构还很不合理, 金融环境组合脆弱, 主要表现在缺乏金牛类地区, 明星类地区少, 瘦狗类地区多。没有金牛类的地区, 则没有竞争地位很强、优势很明显的金融发展地区, 无法为整个重庆市金融发展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持。金融业是渝中区的支柱产业, 而渝中区又聚集了重庆市九成的市级及其以上金融机构, 按渝中区的发展方向来看, 金牛类是可以较为真实地体现渝中区在重庆金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然而从波士顿矩阵中, 渝中区却处于明星类, 这与它实际中发挥的作用不一致。明星类地区少, 则能够长期增长和获利的金融地区少, 大部分地区的发展前景不明朗。建立重庆新兴金融中心是江北区的发展目标, 该区的金融发展较快, 从其对重庆金融发展的贡献来看, 明星类较为体现江北区的真实情况。但从模型分析得出江北区处于瘦狗类, 不能体现出江北区对重庆市金融发展的价值。随着北部新区的开发, 渝北区的金融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发展前景光明, 位于明星类地区能较好地体现它的作用, 但从模型分析却得出其处于瘦狗类, 与其实际所产出的效能不匹配。瘦狗类的地区多, 则金融实力小、金融前景渺茫的地区多, 此类地区的利润率水平低, 金融业所产生的效益较小。沙坪坝区和南岸区处于瘦狗类, 其金融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能产生预期的GDP收入, 除历史文化等相对客观因素之外,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发展规划的重点不是金融业。

三、政策建议

1. 渝中区金融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银行的信贷规模有待提高。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仅为3 654亿元, 与沿海地区的深圳在2009年的贷款余额11 188.40亿元相比, 相差甚远, 亟待发展。 (2) 中间业务盈利小, 在金融业务中仅占16.8%, 金融服务功能较弱; (3) 金融机构创新有待提高。该区金融服务网络建设较差, 主要依赖传统的金融操作模式盈利。

根据渝中区金融发展的不足, 主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改善其金融环境: (1) 充分发挥360余家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 搭建银行和企业的融资平台。要根据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实际需求, 保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 努力实现今年全区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实际水平。多发放贷款, 多增加存款, 积极落实贷款授信协议, 实现资金与项目有效对接。在关注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同时,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短期贷款上, 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合理需求。要加强协作, 多组织银团贷款;要积极争取总行直贷项目。 (2)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本土化进程, 把引进的金融发展模式同自身的条件相适应, 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多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经营收益中的比重, 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 (3)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功能, 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专业化、特色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网络。加大信息平台建设, 促进金融交易的网络化、规范化。引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密切结合, 大力推进集合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 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服务, 主动为企业提供理财等多方位金融服务, 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发展。

2. 江北区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金融业发展缺少重量级大型金融机构, 目前, 只有市农商行、兴业、民生、华夏等市级分行入驻该区。这些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在2009年为382.9亿元, 金融业产值增加15亿元, 仅占全区GDP总量的比重为4.6%, 金融业对全区经济贡献较小。江北区要想成为“重庆新兴金融中心”, 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根据江北区的金融环境情况, 主要提出以下两点措施以提高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 (1) 引进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为重点, 加大金融类企业的招商力度, 提供优惠的入驻政策措施, 增加全区金融机构的总数,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同时借鉴渝北区发展金融的经验, 为大型金融机构的入驻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增加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江北区石子山体育公园和观音桥商圈北立交工程是2010年江北区区级重点项目, 总投资分别高达3.5亿元和2.8亿元, 此时应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 有效利用社会资本, 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3. 渝北区金融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招商引资而忽视金融机构的作用。仅在2009年, 渝北区的招商引资的到位资金高达134亿元, 高居全市第一。由于该区过于依赖外资的引进, 忽视了发展本区的金融业的重要性, 2009年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 而同年渝中区金融业的增长值占全市GDP的1/3, 因此渝北区无法充分发挥金融业强大的信贷能力。

根据渝北区的金融发展现状, 主要提出以下两点来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发挥金融强大的辐射作用: (1) 区党、政一把手及各部门领导带头参加金融学习培训, 并使之长期化和制度化, 形成全区上下通晓金融, 支持金融, 发展金融的意识和局面。同时学习渝中区及国内外发展金融的经验, 重视发展金融, 为北部新区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 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尤其是加强金融业发展。政府应健全地方金融体制, 制定有关金融债权保护、社会信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规, 构建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摘要:波士顿矩阵具有明显的理论方法意义, 在此基础上, 构建以金融相关比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纵横主轴的变体波士顿矩阵模型, 可以对重庆主城九区的金融市场加以科学分析, 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型, 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关键词:重庆主城,金融,变体波士顿矩阵

参考文献

[1]Patrick, H 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4, 174-189, 1966.

[2]Cesar Calderon, Liu.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nics72, 321-334, 2003.

[3]Levene, R.Financial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J.Econ.108 (Aug.) , 1993.

[4]范丽萍.波士顿矩阵在农产品“绿色通道”中的运用研究[J].经济观察, 2005, (11) :338-339.

[5]张骏, 卢凤萍.南京重点旅游景区的变体波士顿矩阵分析[J].江苏商论, 2009, (7) .

[6]许平彩, 官夏兰, 孟杰, 周兴荣.波士顿矩阵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8) .

[7]吴照云, 等.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8]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9]刘凯文.东莞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南方金融, 2006, (2) .

[10]武剑.中国金融体系重组与发展的理论探讨[J].经济师, 2006, (5) :35-36.

变体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 颅神经病变

资料与方法

2003~2007年共收治糖尿病颅神经病变患者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其中4例患糖尿病2年以上,3例以眼睑下垂,复视来诊,查血糖增高,初诊糖尿病。

诊断标准: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同时做CT排除颅内占位病变,患者表现眼睑不能上抬,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转动,复视。

治疗方法:在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西药静滴配合针灸治疗。①弥可保500μg,日1次加入静滴,10天1疗程。②针灸:风邪伤络,选穴攒竹、丝竹空、阳白、风池、合谷;中气不足,选穴攒竹、丝竹空、阳白、足三里、三阴交;眩晕加气海、白会。

疗效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FBG<7.2mmol/L。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FBG<8.3mmol/L。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 果

7例病人治疗20天,显效2例,有效5例,病人眼睑可以上抬,复视消失,眼球可以正常转动。

讨 论

糖尿病颅神经损害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以动眼神经单发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其他如外展、滑车、面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受累,糖尿病颅神经病病情一般在1天或数天达高峰,持续数周逐渐恢复,3~5个月内可完全缓解。

糖尿病颅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以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至山梨醇增多等所致。糖尿病颅神经病变其发生机制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局部轴索肿胀,髓鞘脱失有关,同时与糖代谢障碍神经营养血管发生缺血、缺氧,导致颅神经受损有关。它与血糖控制关系较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更为密切。因为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而升高,当糖化血红蛋白为6.5~7.0时,其患病率为正常的1.2倍,而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则升高2.7倍。所以,良好的血糖是预防神经病变的基本措施。另外,还应控制血压、血脂,同时配合改变神经病变的药物。

弥可保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本品能使延迟的神经突出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復正常,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终板电位诱导,可加速轴索生成,激活Na+-K+-ATP酶,促使神经恢复,每日1次静滴,可改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变体 篇11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语言学系教授,著名社会语言学家Bra B.Kachru1985年对于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提出了英语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 English),即英语的世界性传播可以用三个同心圈来表示,它们显示了它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环境中的传播形式,获得模式和功能领域。这三个同心圈是:内圈(the Inner Circle),指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the Outer Circle),指英语不是母语,但是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扩展圈(the Extending Circle),指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葛老在1980年《翻译通讯》上的一篇《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言,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葛老接着举出“翰林院”(Hanlinyuan)、“四书”(Four Books)、“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作为例子,认为“所有这些英译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英语民族的人听到或读到这些名称,一时不懂,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使用的英语或多或少地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对中国英语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化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着英语,使标准英语本土化、中国化: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一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以上两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英语国家的英语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人在接待外宾、外贸洽谈、对外宣传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使用英语的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难免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种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并得以再生。因此中国英语变体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英语。这种语言虽然没有书本化,但已经广泛被大众甚至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接受,在日常生活、交流、翻译教学中都可以看见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具有汉语特点的中国英语变体的痕迹。虽然某些英语表达方式并不符合英语语法,而是以汉语为基础,但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在英美等国家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在交流中没有任何理解障碍。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英语,从而使标准英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丰富。

三、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存在的必要性

在英语变体多元化的大情境下,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中国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扩展,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语言教育工作者应有目的地把世界文化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中,以培养学生批评性语言文化意识和博大宽阔的胸怀和视野。自20世纪80年代受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研究成果的影响,外语教育界普遍认同了目的与文化输入与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重视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渗透。令人遗憾的是最为开展有效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基本元素之一的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却被忽略和冲击,从而出现了我们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母语失语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能力差强人意,在翻译课上碰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大半也是在母语及其文化方面。因此,我们应当消除英美文化在教学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并避免使学生简单片面地以为美国英语或英国英语即为标准英语和英美文化就是英语文化全部的现象,祛除母语文化失忆症,必须以更为宽广的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英语文化和语言。同时,大学英语教育也应随着中国英语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展。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当然应有其固定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但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更应该以公共交流为原则,面对大量学生的“哑巴英语”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变体特别是中国英语,以及各种英语文化,让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更加自信与自然。

参考文献

[1]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

[2]顾曰国.变化中的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汉语, 1995.

上一篇: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师个人业务技术总结下一篇:轻重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