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变体

2024-08-23

中国英语变体(精选7篇)

中国英语变体 篇1

在全球化背景下, 英语逐渐发展为国际通用语, 成为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的工具。伴随着英语的国际化, 英语与全球各地的本土语言文化融合, 促成了世界英语变体 (World Englishes) 的涌现。自语言学家Braj Kachru提出世界英语同心圈理论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 即内圈、外圈、扩展圈英语的概念后, 学术界关于英语变体的研究层出不穷。最初, 学者主要集中研究内圈、外圈的英语变体。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扩展圈的英语变体, 如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槼 (1980) 从翻译的角度提出来的, 是用于翻译一些中国的具体事情。此后, 众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做了补充, 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为基础, 具有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主要用于国内外交流。 (Xu, 2010) 近年来, 中国英语一直颇受争议, 学者们对它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地位各执己见。有的肯定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 (汪榕培, 1991;郭艳, 2009) , 其中一位甚至断言中国英语应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及其他制度化社会英语变体齐头并进。 (Hu, 2004) 有的否定了中国英语的存在 (Yang&Zhang, 2015;周祥红, 2009) , 还有部分学者持保守态度, 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发展中的变体或使用型变体, 仍处于不断规范化的过程中。 (孙骊, 1989;He&Li, 2009) 本文依据Butler (1997) 和Schneider (2007) 的英语变体标准, 并通过与公认的英语变体——印度英语的比较, 来探讨中国英语的地位, 以期发挥中国英语教学的特色。

1 语言变体标准

不少语言学家都曾提出过确立语言变体的标准, 其中Bulter和Schneider是典型代表。Butler (1997) 曾指出, 判断一种新兴英语变体有五大标准: (1) 具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标准的、易分辨的语音; (2) 具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特殊词汇; (3) 具有独特的使用历史, 与该言语团体历史息息相关; (4) 具有使用这一英语变体撰写的文学作品 (不需要解释的作品) ; (5) 具有一定参考文献, 一般指字典或风格指南, 能表现这一言语团体内的人民对自身英语口语与写作的看法。

近年来, Schneider (2007) 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语言变体标准——动态模型 (Dynamic Model) 。他认为, 英语变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 基础阶段 (foundation) 。英语本族语者的迁入, 英语开始在一个非英语国家投入使用; (2) 外标准化稳定阶段 (exonormative stabilisation) 。以迁入的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为规范, 但已经出现了由标准英语向本土英语变体发展的趋势; (3) 本土化阶段 (nativisation) 。标准英语与本土英语变体并行发展, 词汇和语法, 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4) 内标准化稳定阶段 (endonormative stabilisation) 。本土英语变体逐渐成为当地的语言规范, 使用于各种正式场合; (5) 变异阶段 (differentiation) 。新兴英语变体已经形成, 反映了当地独有的民族认同与文化, 同时更多的区域性变体也开始慢慢发展。

2 语言变体标准衡量下的“中国英语”与“印度英语”

2.1 Butler (1997) 标准

Butler (1997) 标准涉及到英语变体的语音、词汇、历史、文学创造性和参考文献, 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中国英语”和“印度英语”。

2.1.1 语音

中国语言环境复杂, 汉语方言的发音千差万别, 这导致不同地域英语语音的具体表现并不一致, 形成一个世代相传的“标准而又可以分辨的”口音似乎异常困难, 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然而, 不少学者承认中国英语存在一些独特的语音特征, 如节奏模式趋向于音节定时节拍 (Kirkpatrick&Xu, 2002) , 重音、音渡、弱化、同化、连读等。 (杜瑞清、姜亚军, 2001) 此外, 词尾爆破音之后增发元音/ə/, 摩擦音/θ//õ/变成了送气音/s//d/, 缺乏浊辅音, 双元音简化成单元音, 虚词不弱读, 长短元音混淆等。 (He&Li, 2009;郭艳, 2009)

与中国英语不同, 印度英语一直以其独特的发音闻名遐迩。研究表明, 印度英语主要有以下几大发音特征:音节定时节奏;r在任何地方都发音, 包括元音之后, 卷舌现象突出;双元音发音接近单元音;辅音/v//w/均读作/w/;摩擦音/θ//õ/变成了爆破音/t//d/等。 (Kirkpatrick, 2007)

2.1.2 词汇

中国英语在词汇方面的特征最为显著, 牛津英语字典中至少收录了3561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条。 (Cui, 2006) 人们主要通过音译、直译和语义再生三种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音译而来的中国英语词汇包括pinyin (汉语拼音) , putonghua (普通话, 现代标准汉语) , yamen (衙门) , fengshui (风水) 等。直译是指由汉语逐词翻译成英语, 表现中国文化内涵, 如four modernisations (四个现代化) ,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 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 open-door policy (开放门户政策) 。语义再生则包括英文词语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褒贬色彩的转换等, 如clever在英文中带有明显贬义, 指“小聪明”, 而在中国英语中则是褒义, 指“聪明”。 (郭艳, 2009)

与中国英语相比, 印度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多样。第一种是借词, 它的形式和意义都是借用当地语言, 如goonda (流氓) , lathi (灌了铅的警棍) 。第二种是译借词, 它的每个语素或单词是从当地语言对等翻译过来的, 如dining-leaf (盛食品的芭蕉叶) 。第三种是混合借词, 一部分来源于本地语言, 一部分借自英语, 如policewala (印度警察) , garment bank (村寨银行) 。第四种是创新词, 如batchmate (相当于标准英语classmate) , eve-teasing (相当于标准英语women harassment) 。毫无疑问, 印度英语的构词方式远比中国英语发展得更为成熟。

2.1.3 语言发展历史

中国英语历史起源于同英语国家的交往。1637年, 一支英国船队抵达澳门和广州。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禁止教授汉语给“夷人”, 中国民众也不愿意学习西方语言, 一种“洋泾浜”英语应运而生。 (Kirkpatrick, 2007) 然而, 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 英美传教士蜂拥而至。他们创办了教会学校, 开展英语教学, 洋泾浜语逐渐消失, 中国英语发展进入比较系统的时期。进入20世纪, 英语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1911~1923年, 中国掀起五四运动等新的思潮, 英语用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1923~1949年, 英语主要用于外交事务;1949~1960, 英语主要用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961~1966年, 英语主要用于国际交流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966~1976年, “文革”兴起, 英语教学遭受沉重打击;1976~1982年, 英语教学逐步恢复, 主要用于现代化建设;1982年至今, 全国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 学校课程高度重视英语教学。 (Kirkpatrick, 2007) 英语作为中国发展势头最猛、最有影响力的一门外语, 在中国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与使用已有170余年的历史。 (卢勤, 2010)

英语在印度的传播历史远远早于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Kirkpatrick (2007) 指出, 早在1600年12月, 英政府垄断了印度的贸易权, 英语流传于印度贵族阶层。18纪末19世纪初, 英国传教士设立了不少学校, 以英语为媒介传播福音和西方思想。不久后, 印度总督Maucaulay制定了1835年备忘录, 公开承认了英语的地位, 并兴办了一些全英文授课的学校。1967年, 印度政府颁布官方语言法案, 规定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由于英语是印度南方和北方不同民族能接受的唯一官方语言, 其地位毋庸置疑。之后, 英语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第二语言, 广泛运用于教育、商业、政治、文学等领域。距今为止, 英语在印度的传播、使用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2.1.4 文学创造性

中国英语文学作品数量有限, 主要体现在中国优秀作家哈金身上。Kirkpatrick (2007) 指出, 虽然哈金是美国华裔作家, 但他曾以中国人的视角, 用中国英语撰写过描述中国社会生活的作品。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中国英语语言和文化特色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 他曾解释过guanxi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他无疑是中国英语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而他的作品也是中国英语文学创造性的表现。

印度英语文学发展迅猛, 文坛人才辈出, 出现了Ruchira Mukerjee, Anita Desai, Mulk Raj Anand, R.K.Narayan, Raja Rao等蜚声国际的印度作家。据统计, 1980年到2000年之间, 至少有56个印度作家发表了反映印度独特的社会文化的作品。 (Naik&Narayan, 2004)

2.1.5 参考文献

到目前为止, 中国和印度均缺乏关于“中国英语”或“印度英语”的字典或风格指南等参考文献, 表现当地人民对自身英文口语与写作标准的看法。

基于Butler (1997) 的衡量标准, 中国英语基本符合2、3和4项, 是否符合第1项仍值得商榷。而作为公认的制度化变体, 印度英语至少满足前四项, 第五项不确定。由此看来, 中国英语仍处于高速发展中, 还远远达不到一个广泛承认的英语变体 (如印度英语) 应具备的条件。

2.2 Schneider (2007) 动态模型

原则上来说, Schneider (2007) 的动态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全球英语变体。但Kirkpatrick (2007) 指出, 在研究扩展圈国家的英语发展时, 可能出现某些英语变体并不完全与这五个阶段匹配的状况, 中国英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缺乏英语本族语者的迁入, 中国英语的发展并没有经过基础阶段。尽管早期中国英语教学一直以内圈英语作为标准, 中国英语发展是否经过外标准化稳定阶段也引起了争议。但是Kirkpatrick (2007) 认为Schneider的动态模型的其他三个阶段, 即本土化阶段、内标准化稳定阶段和变异阶段, 可以准确地描述中国英语的发展。

尽管教育部一直推崇标准英语变体, 如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 但大量本土英语教师的存在, 使得大部分的本土英语学习者或使用者在学习或使用英语时, 仍带有明显的中国英语特色, 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方面。中国英语的语音、词汇特色上文早有提及, 在此不多赘述。就语法而言, Xu (2005) 分析大量数据, 归纳出如下中国英语语法特征:时态混乱;无主语或宾语;连接词误搭, 如although与but同时出现;一般疑问句和反义疑问句的回答依据问题本身而非事实;what引导的从句语序颠倒;过度名词化现象;少用冠词, 尤其是定冠词;混淆形容词与副词;动词不随主语人称和数变化等。提及中国英语的语用和文化特色, Xu (2005) 指出中国人倾向于归纳总结, 先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 再抛出核心论点, 这与西方推理演绎的习惯截然相反, 这一点在各自的英语文本创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标准英语与本土英语并存的局面, Kirkpatrick (2007) 认为中国英语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 即外标准化稳定阶段和本土化阶段。

印度英语究竟处于何种阶段仍众说纷纭。Balasubramanian (2009) 和Mukherjee (2007) 认为印度英语独具特色, 文学硕果丰富, 词典编撰已提上日程。此外, 大部分印度人承认了印度英语的语言规范地位, 说明印度英语处于内标准化稳定期, 并有向异化阶段发展的趋势。而Schneider (2007) 则持保守态度, 认为印度英语仍处于本土化阶段。但不管争议有多激烈, 有一点毫无疑问, 即印度英语至少处于本土化阶段, 并向内标准化英语阶段发展。因此, 与中国英语相比, 印度英语无疑发展更成熟。

中国英语仍游离于外标准英语阶段和本土化英语阶段, 但印度英语至少处于本土化阶段, 向内标准化稳定阶段发展。与印度英语相比, 中国英语明显发展并不成熟, 并未达到制度化的英语变体的标准, 但是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证明了中国英语是一个发展中的英语变体。

3 结语

基于上述两种英语变体标准, 中国英语基本满足Butler (1997) 标准的2、3和4项, 而印度英语早已满足1、2、3、4项, 第五项也已提上日程;在Schneider (2007) 标准下, 中国英语游离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而印度英语早已处于第三阶段, 有向第四阶段发展的趋势。尽管中国英语独具特色, 但与印度英语相比, 明显发展还不成熟。但鉴于中国英语使用人群庞大, 发展势头迅猛, 短期内已满足3项标准, 虽不能与公认的英语变体相提并论, 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一种发展中的英语变体。

作为一种发展中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现如今不能与制度化英语变体相提并论, 但已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流中逐渐表现其特殊地位。正确认识中国英语的地位, 对中国英语教学的方向有指导意义。中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侧重于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介绍, 例如,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大都包含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西方文化概览、欧美文艺思潮等, 严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介绍。然而,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习得本族语者口音, 展现标准英语, 而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 弘扬中华文化。而这一目的无疑是中国英语形成的重要原因, 也对中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兼顾中西, 结合中国英语与标准英语的特点, 一方面介绍西方文化,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宣扬中华文化, 提高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介绍本国文化习俗的能力。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英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围绕中国英语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对其性质和地位各执己见。本文依据Butler (1997) 和Schneider (2007) 提出的语言变体标准, 将中国英语与公认的制度化变体——印度英语进行比较, 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英语是一种发展中的英语变体, 还不能与制度化英语变体 (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等) 相提并论。正确认识中国英语的地位, 有利于正视目前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发挥中国英语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英语,英语变体标准,制度化变体,中国英语教学

中国英语变体 篇2

1 中国英语变体的产生及发展

1.1 中国英语变体产生的背景

由于英语自身比较简单, 不同国家的人学习起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因此现在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两个国家在进行交流时, 通常选择英语作为中间语言, 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简单易懂只是一个方面, 其实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对于英语的起源, 无可厚非是由英国人发明的, 而随着大英帝国的发展, 在17世纪时期, 由于其海上力量的强大, 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 其中美国就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 为了加强对这些殖民地的统治, 大量的英国人移民到这些地区, 同时也把英语带到了这些地区, 甚至取代了当地的语言, 成为了这个地区的母语, 在这一时期, 英语的使用还是统一的, 并没有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出现一定的英语变体, 但是随着英语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所使用, 英语的使用习惯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表达一些特定的本土词汇中, 用传统的英语很难进行表达, 即使能够表达出原来的意思, 也只有当地的一些人能够看懂, 这些英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真正的意思, 只有经过必要的解释后, 他们才能够明白, 随着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逐渐形成特定的英语变体。

英语在我国的传播, 很大程度上也符合这个规律, 虽然我国没有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 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 在这些条约中, 不但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的传教士可以在我国传教, 同时也租给了英美等国一些地区, 而英美等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打开了我国的大门, 掠夺走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同时也把西方的一些文化和思想, 带入到了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 外国人难免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 外国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英语, 在最初的阶段里, 中国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日常的交流, 因此使用习惯和语法等并没有任何变化,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 英语的使用已经不仅仅用于日常交流, 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都会使用到英语这门语言, 在翻译的过程中, 就会出现一些具有浓厚本土文化的词汇, 如对八股文进行翻译时, 直接翻译成eight legged essay, 这样的翻译虽然符合英语翻译的规范, 但是外国人看到后, 显然不会明白八股文是什么意思, 只有经过中国人深入的解释后, 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八股文的意思, 随着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这种现象出现的也越来越多, 最后形成了现在的中国英语变体。

1.2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 主要就是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英语变体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一直都受到汉语发音、语法等影响, 相关的学者研究发现, 在学习另外一门语言时, 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而且对于外语掌握的越好, 这样影响就越小, 例如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 大部分人都会想如何用汉语表达, 然后将要表达的汉语翻译成英语, 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 使用的英语就会带有汉语的色彩, 如果一个人的英语水平非常高, 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种现象, 会跳过汉语思考这个步骤, 形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 看起来都像是中文的翻译一样, 按照常理来说, 这样的中国英语变体, 由于和正常的英语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 可以说中国英语变体是一种错误使用英语的方式, 但是正如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一样, 他们所使用的英语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形成了特殊的英语变体, 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这些变体逐渐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如果要想使中国英语变体也得到认可, 就应该根据英语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对英语变体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人为干扰, 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与汉语一样, 都具有鲜明时代特点, 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 信息的传播非常快, 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词汇出现, 这些词汇给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 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就可以看出, 在最初的阶段, 英语只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一些日常的口语, 随着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入, 除了日常交流使用的英语外, 也开始了一些文学名著和时事政治等翻译, 在这种翻译中, 涉及到了英语的书面语言, 而书面语的使用和口语有很大的区别, 书面语的使用要受到语法等限制, 不像口语的使用那么随便, 而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有一定的差异, 很多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翻译时, 把汉语的语法应用在了英语上, 随着这些翻译的增加, 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新的英语使用习惯, 就是现在的中国英语变体, 而且不断有汉语新词的出现, 使得中国英语变体也在不断的发展。

2 汉语发音规律对中国英语变体发展的影响

2.1 汉语发音规律简述

汉语发音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汉语拼音, 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 可以分成声母和韵母, 而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 汉语发音可以分成七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双唇音, 包括了b、m、p等, 第二种就是唇齿音, 主要有f的发音, 根据不同舌头抵住牙齿背部阻碍气流而发音, 可以分成舌尖前音、中音和后音, 对应的汉语拼音分别有z、c、s和d、t、n、l以及zh、ch、sh、r, 此外还有舌面音和舌根音, 对应的拼音分别是j、q、x和g、k、h, 现在的汉语中, 一种有39个韵母, 能够很好的标注出每个汉字, 通过对汉语拼音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 汉语拼音一共有26个字母, 这正好与26个英文字母想对应, 由于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都是起源于拉丁字母, 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 在发音上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尤其是随着英语在我国应用的越来越多, 对于一些词汇进行翻译时, 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 如一些地名的翻译上, 这时只能创造一些新的英语词汇, 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 就利用了汉语拼音和英语的这个共性, 因此很多地名和新词语, 都是采用拼音的方式直接作为英语, 如上海的英文名就用shanghai, 而且发音也和汉语拼音相同。

2.2 汉语发音规律对中国英语变体发展的影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在中国英语变体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其中汉语发音是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 这种影响在中国英语变体的初期就得到了体现, 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 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了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 是我国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有限, 对于英语的使用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都逐渐增加,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 难免要涉及到英语的翻译, 由于我国当时的英语还没有进行普及教育, 因此整体英语水平也比较低, 在翻译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一些特殊词汇的翻译, 当时的翻译人员遇到一些生僻词汇时, 通常都会选择利用一些汉语拼音发音的规律, 以此来进行英语的翻译, 这样的翻译方式逐渐的形成了中国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形成除了在中西交流时, 在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时, 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之间都会进行必要的交流, 这种交流与中外之间的交流不同, 对于英语的表达通常都停留在口语层面上, 只要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意思即可, 甚至一些还没有掌握的单词, 利用相近的词汇或者直接使用汉语发音进行表达, 这种利用汉语发音的表达方式, 久而久之也对中国英语变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现在对于一些新词汇的翻译, 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英文词汇, 解释起来又比较麻烦, 通常会采用汉语发音直译的方式, 如在对折腾这样的词汇进行翻译时, 这本来是我国北方的一种口语, 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词, 如果要解释折腾的意思, 也需要大量的篇幅, 而在胡锦涛同志的一次讲话上, 就提出了这个词语, 当时的很多外国记着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这一词语进行翻译, 其中有一种就直接将其发音zheteng当作是其英语, 然后在下面简单的注解了折腾的意思, 由此可见,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不仅只有中国人在使用汉语发音进行翻译, 一些外国人士也开始使用这种方式, 来进行一些特殊词汇的翻译,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同时也使得这种英语变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在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种英语变体存在, 受到英国殖民时期统治的影响, 当时的英国人把英语带到了世界各地, 甚至取代了很多当地的语言, 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母语, 然后在当地本土文化和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英语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也符合这个规律, 但是由于我国的汉语发音由拼音所控制, 而拼音和英语都源于拉丁字母, 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使得汉语发音规律, 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依萍.英语变体多元化情境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养成——以义乌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4) :101-102.

[2]宁强.英美语变体混用现象带给英语教学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 :21-22.

[3]朱依萍, 潘爱琴.义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英语变体的语言特征分析——以印度、非洲、中东英语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77-77.

中国英语变体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 英语的国际化地位打破了以英国英语为中心的一体化的格局, 在全球化范围内形成了各具文化特色的, 带有地缘政治、经济和民族特征的多种英语变体, 如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等。而中国英语变体, 广义地说, 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 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 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的, 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和认同的英语变体。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英语语言变体, 必然带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英语变体的特点大致有这样几点:中国英语是通过教育体制作为第二语言发展的;中国英语变体用于地区内部的语言交流;中国英语已经被本土化, 并且自成体系。

二、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跨文化交际, 简言之, 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如何在中国英语变体的语境下, 搞好跨文化交际工作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摆在我们面前的障碍。在认识上的误区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据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误以为对方与自己在待人接物及处理问题上都毫无区别。可是, 一旦发现对方的某些行为方式与预期相差甚远, 就会感到困惑、失望, 最终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障碍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 人们常常认为法国人浪漫, 美国人随意、不讲究细节, 日本人有毅力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 (也可称作定型) 。刻板印象往往会忽略个体间的差别, 而且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刻板印象会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相处, 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的又一障碍。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依据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异民族文化, 其中包括人们的交际方式、风俗习惯、行为举止以及价值观念等。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来的影响, 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畅和成功,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三、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H anvey (1979) 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关注的只是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 例如, 人们会注意到日本人和韩国人常常通过深深鞠躬的方式跟他人问候、打招呼, 以此来表达敬意。第二个层次是逐渐察觉到对方文化与本国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时, 文化冲突往往会发生。第三个层次, 能够理解与本国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第四个层次是最难达到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真正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这往往需要长期的生活体验才能实现。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广大青少年以及在校大学生, 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本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更能为其将来进入社会之后成功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打下基础。那么, 我们对学生提出怎样的要求才能算是合理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态度和情感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对具体交际能力的要求。首先, 从态度和情感方面来说,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偏见, 尽可能做到为他人着想。其次, 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此, 提出一些跨文化培训的目标, 亦可以作为提高跨文化意识这一重要活动的指导性方针, 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方面的变化:争取在思想意识里更好地理解外国人的观点及其立场;根除在潜意识里对外国人那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对于另一种文化, 建立起尽可能完善的, 而非极为片面的认识, 努力学习关于另一种文化的知识。第二, 情感方面的变化: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自我感觉良好, 能自如交流;自我感觉到能与外国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相处。最后, 行为举止方面的变化:在工作中能够同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能适应日常的生活压力, 并取得良好成绩;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感到轻松自如, 并且得到外国朋友的证实;若身边的朋友或同学愿意同外国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乐于为他们提供帮助。

在日常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而且其实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 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举行公开的讲座、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等等。不过, 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活动开展东西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不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及特征有所了解, 而且能够汲取所学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 不断提高其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从词汇、语用、语篇、文体等方面展开文化对比, 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敏感度及其使用文字的水平。第一,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师在授课中深入讲解词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异文化的结构和观点。第二, 通过写作课, 指导学生对比英语与汉语在文体和语篇等方面的差异, 在写英文作文时要尽可能做到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第三, 在文学和文化课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给予学生发现文化差异的机会, 通过文学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性, 使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文化知识。第四, 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言应用环境, 以及让学生自我探索更多的语言应用途径。比如, 参加各种涉外活动, 尤其是有外国学生或外籍人士参加的活动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对话以及各种交流活动, 提高语用能力以及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繁荣, 英语尤其是中国英语变体在人们日常生活,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此语境下, 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同时更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这一点对于广大的在校生, 以及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自身的发展以及祖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巍, 《中西方文化比较及翻译研究》[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12

中国英语变体 篇4

一、多元化变体的产生原因

关于英语的多元化变体产生原因, 可以从语言变化的三要素继承、创新和隔离来分析。

1. 继承。

人们从各自成长的社会环境中学会自己的语言, 也由于接触其他语言而受其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影响越来越大。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借用外来词很多的语言。

2. 创新。

由于新活动本身的特性而产生了新词语, 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 特别是那些与新的活动直接相关的语言。如年轻人经历了更多的语言变化, 如俚语和行话、改进的发音、异常的拼法、成语及表达方式等。

3. 隔离。

由于地理或其他因素的隔离, 本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地方在经过多年隔离之后就有了不同的语言。所以即使美国和英国有密切的交往, 但明显的差别在四百多年前就出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英语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多元化变体的语言特征表现

由于区域阻隔、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各种地域变体在继承、创新、隔离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

1. 语音差别。

英语变体的语音可分为三大型口音:接近英国英语发音的英语、变体所在地域大部分人所说的英语、具有典型的变体所在地域发音的英语。如美国英语中卷舌音较为普遍且短元音发音口型比英国英语要夸张一些。再如澳大利亚英语, 澳大利亚人在发前元音时习惯将舌头更贴近硬腭, 发音非常靠前, 而且给人们总体的印象是重音平淡, 节奏缓慢。

2. 词汇差别。英语各地域变体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表现在词汇差异方面。英语变体中的常见的变体词汇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变体所在地域创造的新词。所有“移植”语言变体都会出现新的词汇 (尤其是口语和习语词汇) 和新的词义。澳大利亚英语中有许多简洁、富有活力的新词。例如:swimming costume (游泳衣) 简称为cozzie、present (礼品) 为prezzie。表达同一事物时, 各变体会使用不同的词汇, 如英国的railroad tracks、luggage、fishing rod在美国多使用railway line、baggage、fishing pole等。

第二类是被变体所在地域赋予了新的含义的英国旧词。如英国英语中bush这个词仅指“一种灌木或灌木丛”, 在加拿大却用来指“尚无人定居的地区、荒林”。加拿大英语还常沿用已有词的词形但以比喻的方法赋予新词生动的含义, 例如boiler (指瀑布下方那片翻腾的水域) 、skin ice (很薄的、新结的冰) 、black ice (指冬天雨后马路上结的透明的冰) 、Spund Islanders (“土豆岛”人, 指爱德华太子岛上的居民, 该岛以盛产优质土豆而闻名) 等等。

第三类是来自非英国英语的借词。如加拿大英语有不少来自法语、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因纽特人语言的词。澳大利亚英语借用美国英语词汇、短语、俚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并且也保留了来自新西兰英语的词汇。

3. 语法差别。

在语法规则上各变体基本一致, 但在拼写、口语表达等语法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美国英语中语法的细微差异较多, 如美语口语中常常省略介词或把名词变成动词使用;英式英语中许多以-our结尾的单词在美式英语中则以-or结尾;英式英语中以-tre结尾的词在美式英语中则以-ter结尾;美式英语趋向于把不发音的辅音和元音去掉, 变为音形一致的拼法;许多名词通过加-ize而被动词化而英式英语中通常还是以-ise结尾等等。加拿大英语口语中经常使用一些具有固定结构但又不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句子。如加拿大人经常说的一句话“Let’s get together for lunch.”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再见”, 而不是约别人“在吃午饭时见面”。再如打电话回应他人请求时说的一句话“I’ll get back to you”, 仅仅是表示接电话的人不答应对方的请求又想礼貌地结束对话。

三、多元化变体的存在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说, 英语的多元化变体是移植在不同地区国家上的英语, 是英语在各地的本土化产物。这些英语的多元化变体是从英国英语中分离出来的, 本质上仍是同一种语言, 它们之间的差别相对于英语主体而言是很小的。在各英语变体的融合趋势方面, 天然的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已经带来的部分英语变体之间的融合, 如澳大利亚英语和新西兰英语之间、美国英语和加拿大英语、美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之间的融合。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 这种变体之间的差别将会缩小而不是扩大。

然而, 英语各变体的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各种变体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受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环境、观念、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民族性语言的特点, 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与英国英语的差别是客观存在并且不能忽略的。语言是变化的, 差别会始终存在, 英语的多元化变体并存现象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下去。因此,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讲, 应该认识到英语的学习不再是研习某一个国家的英语, 而应当在掌握通用的英语语言特征基础上, 了解各国英语差别产生的原因, 分析和了解各种英语地域变体的语言特征, 从而真正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此外, 了解英语的发展动态, 客观认识英语的多元化变体现象, 对语言的教学、研究和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语言变化的三要素——继承、创新和隔离——必然导致语言在扩散中产生新的本土化产物。英语在扩散中形成了多种重要变体, 这些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要真正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就要在掌握通用的英语语言特征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的英语语言的区别, 客观认识它的多元化变体现象。

关键词:语言变化的要素,变体,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1]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中国英语变体 篇5

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有各种变体,英语当然也不例外。汉语中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是这个意思。所谓变体,是指在某种语言交际场合,某些人之间在某个区域所使用的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如口语、书面语、方言等。英语语言的变体可以依此标准分门别类,如按不同的学科领域划分出科技体英语、法律体英语、文学体英语、公文体英语等;又如按不同的语言交际场合而区别正式和非正式英语变体。各类语言变体的文体特征各异,不言而喻,科技体与法律体英语大相径庭;在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使用的文体与亲朋挚友之间茶余饭后海阔天空的文体差异显而易见。不同的交际场合,应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适当”“得体”两个词至关重要。要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其衡量标准并非言语的华丽、文体的高雅、词汇的丰富,关键是“适当”“得体”。文体的选择应视具体的交际需要而定,如科技文章须严谨、简练、准确,而熟人之间的日常会话则随便、文句松散、不拘一格。在语言交际中,如文体运用欠妥,不但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此类笑话,屡见不鲜,尤其源自那些英语作为非母语的使用者。如,有一位学者参加一次为外籍专家饯行的茶话会,会场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交谈异常随便,如同“侃大山”。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立发言,开场白以“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顿时场上爆出一阵哄笑声。需要指出一点的是,这位学生词正腔圆,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并非幽默诙谐而有意为会场平添一分“乐趣”。他使用的正式文体与场上的气氛格格不入,因而显得不恰当、不得体,只能引来一阵哄笑声,其中不乏嘲笑声。

下面再举一个常被人引用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姑娘刚上大学,放假回家,教她祖母吮鸡蛋,说道:

“Take an egg and make a perforation in the base and a corresponding one in the apex.Then apply the lips to the aperture ,and by forciblyinhaling the breath the shell is entirely discharged of its contents.”(“取出鸡蛋一只,在其底部穿凿一孔,并在其顶端相应再凿一孔。然后,将唇部置于孔径处,借助强有力的吸气,使蛋壳内部容纳物全部排空。”)

祖母听了,只好摇头,叹道:“When I was a girl they made a holein each end and sucked。”(“我小时候,人们只在鸡蛋的两头儿一边儿打一个眼儿,用嘴去吸。”)

从以上例句不难看出,语言使用恰当、得体十分重要。Hymes在论述交际能力时提出了四种能力:能辨别和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判断哪些语言形式可接受、能根据语言形式的特征评估运用语言的风格。语言使用恰当得体,是指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例如,有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不错,然而他们的课堂用语,学生反映听不懂。我们并不怀疑他们所讲的英语的正确性,不过他们忽略了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而使用适当的语言变体。要达到交际目的,首先应将信息传递给受话者,而不在于所使用的语言多么“elegant”。语言知识的掌握较易,而语言的活用则难。这一点,在英语教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园丁们肯定会深有体会。有一位英国文豪留下一句名言:“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在适当的位置选用适当的词。)这句话现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写作秘诀。此言与我们正在谈论的得体性并无二致。可是,这一点在传统教学法中尤其是应试教育中则往往被忽略。

中国英语变体 篇6

1 语拼音的起源和发展

1.1 古代汉语拼音和现代汉语拼音

在古代时期, 现代英语还没有出现, 受到交通上的影响, 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有限, 拉丁文等还没有传入中国, 当时世界上的文明都在独立的发展, 文字在我国早已出现, 为了方便人们认识文字, 当时采用的是直音和反切等方法, 作为汉语的标注拼音, 从本质上来说, 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汉字来标注汉字, 直音就是利用发音相同的汉字来表示另一个字, 而反切就是利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字, 这样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一些生僻字就很难表示, 因此当时的很多学者都为汉字的注音进行了研究, 直到唐朝末期, 当时的一个僧人守温, 根据汉语发音的规律, 发明了三十六个字母来标注汉字, 但他还是采用汉字来表示字母, 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拼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是我国汉语拼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 在我国古代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都是采用汉字标注汉字的方式, 并没有形成字母的形式, 虽然已经有了字母的理论, 却没有付诸实践。

现代汉语拼音的起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 由于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措施, 明朝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变得频繁, 沿海的贸易往来非常多, 因此很多西方的传教士进入到了中国, 为了能够在中国传教, 他们首先就要学习汉语,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 一些传教士为了方便读音, 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标注汉字, 这就是最早的现代汉语拼音, 由于这样标注的方式非常方便, 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 因此大量的传教士都开始使用这种方式, 但是在这一时期, 都是外国人对汉语拼音进行研究, 中国人基本都没有参与,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同国家根据自身语言的特点, 发明了一些针对性的汉语拼音, 这些拼音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 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大批的知识分子都开始了救国运动,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 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中华民族重新复兴, 其中一大批知识分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路, 受到传统封建统治的影响, 我国当时的教育水平非常差, 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而汉字本身又比较复杂, 没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 要想学会汉字需要很长的时间, 根据这种现象, 当时的很多学者开始了切音字运动, 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普通话的概念, 不同地方的汉字标注音, 都是根据当地的方言来进行的, 而且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很多切音标注的方案, 拉丁字母标注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案, 后来在我国建国后, 才将拉丁字母标注法作为官方的现代汉语拼音。

1.2 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和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了多年战火的洗礼, 在这片中华大地上, 已经是满目创伤, 百废待兴, 当时的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组织了大批的专家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其中汉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何确定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成了主要的讨论问题, 在讨论的过程中, 通过投票的决定了以北京话为标准, 北方话为基础作为普通话, 但是对于汉语拼音的讨论, 却没有直接的得出结果, 为了找出一个最佳的汉语拼音方案, 当时还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经过了几年的研究, 他们给出了六种拼音的方案, 其中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其余都是汉字笔画式的, 其中苏联希望我国使用斯拉夫字母作为汉语拼音, 而很多学者认为笔画式的拼音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 应该采用这种方式作为拼音, 两种外来的文化应该进行排斥, 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讲话中, 公开支持拉丁字母的方案, 首先是这种标注方式比较简单, 而且能够与国际接轨, 这种拉丁时的拼音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具有一定的普及度, 而且西方国家对这种方式也比较熟悉,

从1949年建国开始,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 在1955年时终于确定了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 采用了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 这时的汉语拼音采用了26个拉丁字母, 同时利用四种声调来表示阴、阳、上、去四个调, 这个汉语拼音的方案, 可以说总结了拉丁字母在我国几百年的发展经验, 而且结合近代运动中, 我国学者对于汉语拼音思考的方案,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这个方案都是最佳的, 事实也如此证明, 在这个方案被推出后, 在我国就迅速的流传开来, 首先是小学的语文课本上, 开始采用这样的注音方式, 而字典和教科书等也都采用这种汉语拼音, 通过汉语拼音, 学生们识字的效率明显的提高, 一些没有文化基础的人, 也能够通过自学, 很快的掌握很多汉字, 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人们的整体素质, 为教育事业的普及,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 语拼音发音与英语变体的形成关系

2.1 英语变体的发展

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一门语言, 与其自身的特点有着深厚的关系, 首先就是英语比较简单, 只有26个基本字母, 发音也比较简单, 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很快的就能够掌握这门语言, 其次就是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有英国和美国等, 在近现代时期, 这两个国家的国力非常强大, 在英帝国时期, 其殖民地遍布全球, 为了达到对殖民地进行控制的目的, 英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 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就是其中一个, 这为英语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美国就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因此才将英语作为自己的母语, 还有很多国家都是这个原因, 开始采用英语作为母语, 其次就是近代的美国,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霸主,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之抗衡, 在这种背景下, 要想与之进行交流, 就必然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但也正是英语简单的特点, 使英语很容易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 产生一些变体, 如美国使用的英语和英国使用的英语, 就有很多差异, 因此现在英语主要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而采用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 都会根据自身文化的特点, 对英语做出一些改变, 与英国和美国使用的英语都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也是非常顺利的, 考虑到英语的重要性, 和我国与国际交流的必要性, 现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 就开始进行英语的教学, 而英语传入我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在这个过程中, 受到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英语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产生了中国式英语的变形体, 而且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 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式英语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甚至一些外国人也开始说中国式英语, 英语对于我国来说, 即不是母语也是国内通用的语言, 但是经过多年的学习, 现在英语已经比任何一种地方话都流行, 是除了普通话之外, 在我国最流行的一门语言, 而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较难的词汇, 如对四书五经的翻译, 只能翻译成Four Books Five Classics, 但是这样的翻译外国人看了之后, 不会真正的理解四书五经的意思, 只有通过进一步的解释后, 才会真正的理解, 随着与国际间交流的增加, 这种现象出现的越来越, 久而久之变出现了英语变体。

2.2 汉语拼音发音对英语变体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汉语拼音的设计主要参考了拉丁字母, 而英语的26个英文字母的起源, 也是来自于拉丁字母, 因此汉语拼音和英语有着深厚的渊源, 因此英语在传入我国的早期, 有些人就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一些词语进行翻译, 如对tea的翻译, 就采用了广东话的拼音cha, 对于我国一些城市名称的翻译, 现在大多都是直接采用汉语拼音, 如beijing, shenyang等, 其中有一些地名受到地方话的影响, 没有采用普通话的汉语拼音, 如澳门的英语就是Macao, 但是使用的时间较长, 因此现在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改, 从这就可以看出, 汉语拼音的发音, 对英语变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甚至在现在的很多翻译中, 对于一些词汇, 还是会采用音译的方式, 利用汉语拼音和英语之间的共性, 找出一个汉字与之对应。

在英语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也注意到了汉语拼音和英语之间的联系, 并将这种联系应用到教学上, 对于汉语拼音的学习, 很多学生都能够接受, 但是英语的学习, 就要相对难一些, 因此一些老师根据这种现象, 将汉语拼音的发音和英语相联系, 使得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26个英文字母, 从而更好的进行英语的学习, 从这可以看出, 汉语拼音对于英语变体的影响, 不仅仅体现在翻译的过程中,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也能够形成一定的英语变体。

3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一门语言, 除了其简单易懂之外, 可变性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能够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 产生一定的英语变体, 其表述形式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其本质并没有改变, 而我国的汉语拼音在设计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拉丁字母, 而英文字母就是从拉丁字母演化过来的, 因此汉语拼音与英语之间,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正是这种关系, 使英语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中, 出现了中国式英语这一变体。

参考文献

[1]相明.语文体学教学的词典使用策略探讨[J].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183-183.

[2]宝钏.评性语篇分析下的新闻英语文体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82) :57-58.

[3]子敏.念隐喻视域下的法律英语文体特征研究[J].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41-43.

中国英语变体 篇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世界性语言,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义乌市场,英语更是做生意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据义乌市工商局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5月,在义乌设立的外商企业代表处2996家、外商投资公司381家、外商投资合伙企业710家。常驻义乌的境外人员已达2万余人。这些外商说的英语带有各自区域的特点,与英美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一定差别,被称为英语变体。

对英语变体的研究是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英语变体,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说的英语语言在和当地语言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本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变体极有可能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造成影响。在义乌这一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英语变体的使用者间的理解更为重要,因为这些英语变体都有自身特有的语音语调与词汇系统,各自遵循的语用文化规则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在英语变体多元化情境下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1. 不同英语变体使用者间在语言层面的表达差异。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话语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能够识别对方所讲的单词与话语的构成、语音、语调等元素,并且能确定单词与话语的意思。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商除了部分来自欧美、拉美国家,大部分来自印度、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英语是义乌外贸生意中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是商户与外商语言和文字沟通的桥梁。但不同国家的外商说的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各有特点,给相互理解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很多中国商家或市场翻译对印度英语、非洲英语等英语变体的发音很难适应,有时只能在他们口音重、语速快、发音含糊的英语表达中,连猜带蒙地揣测大意。印度英语和非洲英语都存在着清辅音、浊辅音不分的情况,词序、语调方面也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如This is who? (升调) (这是谁?) 在词汇方面,不同英语变体间在词义的意思、内涵和指代方面也有所不同。比如,today (今天) 在阿拉伯语里很抽象,有“不急,慢慢来,明天后天也不要紧”的意思。如果要强调“今天之内”,中东英语为“today itself”。在语法方面,很多外商喜欢在动词前直接加no,表示否定,如no need (不需要) ,no arrive (还没到) 。不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障碍。

2. 各种英语变体文化知识的欠缺。

义乌汇聚了很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商,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习性,并具体体现到商务活动的行事风格上。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商用英语沟通做生意时,理解其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英语变体本土国的文化,不是很容易的事。由于对不同英语变体的文化知识欠缺,很多人理所当然地只以英美文化为参考框架来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比如在时间观上,对多数欧美人来说,让别人等候是不礼貌的行为,即使客户迟到,自己也应按时赴约。而有些国家对此就不大在意。如果和一些中东国家的客户约定时间谈生意,等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很正常的。对阿拉伯人来说,工作远不如家庭、朋友及宗教来得重要。在义乌,周五是穆斯林外商做礼拜的日子,通常是不安排商务活动的。在斋月时他们的工作日程安排也较宽松,在这时与他们谈生意,急是没有用的。此外,在使用英语变体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有时同样的单词与动作在不同文化中也许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中国人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是”,但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印度人却恰恰相反。不了解不同英语变体使用者的文化身份,欠缺不同英语变体的文化知识,是跨文化商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

3.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国本土文化的“失语”。

在和外商做生意的过程中,很多商户有时太迁就客户的喜好和要求,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规则和身份。很多跨文化交际的教学都要求按照客户的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行为,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表现出我们中国人的重视和文化内涵,但却没有教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们通常只要求自己“入乡随俗”,却没想到在中国做生意,外商也要有“入乡随俗”的准备。比如,义乌很多市场陪同翻译都抱怨,跟着老外经常三餐不济,因为很多外商都是早上10点吃早饭,然后逛市场,下午三四点吃午饭,再继续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吃晚饭。这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餐馆的营业时间很不一样。很多陪同翻译常常饿着肚子工作。很多非洲和印度的外商做事拖拉,约好时间却不守时,给忙碌的中国商家带来不便。其实,很多外商的这些“坏习惯”是中国人自己“纵容”的结果。在接触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外商知道中国人的习俗和禁忌、中国人做生意的方式。由于在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中国人即使和外商做成了生意,心里也是满腹牢骚,外商也困惑不解。这很可能为以后的商务合作留下阴影。

三、如何在英语变体多元化情境下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1. 对各种英语变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语言态度。

很多从事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中国人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英语更接近标准的英美发音,在碰到使用英语变体的外商时,会下意识地“嫌弃”他们说的英语,尤其是非洲、印度和中东商人说的英语。这种莫名的优越感为自己有限的多元英语变体能力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却可能导致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产生偏见和误会,使英语变体更“难懂”。一个更为开放的语言态度是,现代英语已不再是英、美等英语国家的“私有财产”,英语已出现或事实上存在着多种完全成立和合理的变体,如印度英语、加拿大英语、南非英语等。这些各具特色、带有各自民族文化传统烙印的英语变体都具有在其使用环境内适应交际需要的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区分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没有意义。民族无优劣之分,语言更是如此。因此,要改变过于保守语言态度。顺畅的交际是语言客观特征与交流意愿、态度和能力互动的结果。

2. 在跨文化商务教学中融入各种英语变体的文化知识。

英语全球化,以及与此相伴的庞大的英语变体使用者和广泛的使用范围,使英语不再是一两个民族的语言,不再只是英美文化的传播载体。每种英语变体都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用上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反映和承载了其使用者的文化。不同的使用者用英语构建和表达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因此,跨文化商务教学应有意识地融入各种英语变体的文化知识。比如,可以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展示各地域英语变体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学生对多种英语变体的识别能力,给学生听一些其他英语变体的录音或视频等。普及一些英语变体的文化教育很有必要。在义乌,来自印度、非洲和中东的外商很多。与这些外商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饮食、风俗习惯、宗教生活,商务礼仪、休闲方式等文化背景,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及思维差别,对成功地做好生意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学会彰显中国本土文化,学习一些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使中国更走向世界。

3. 在实际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积累其他英语变体的语言素材。

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离不开一定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在义乌,有许多使用不同英语变体的外商,有些也不乏教育程度高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英语变体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留出一些课时请合适的外商讲课或做讲座,使学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商务礼仪有一些切实的了解,通过互动提问使学生获得鲜活的跨文化体验。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真正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在义乌,大大小小的展会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外商来展销或采购商品。可以通过帮助外商布置展位、展销其商品的机会,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商务风格。也可以通过校友联系一些外贸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寒暑假或社会实践周,跟随一些市场翻译或外贸人员直接体验如何与不同国家的商人做生意。实践回来后,让学生互相分享这些经历,积累一些英语变体的语言素材和实践案例,从而更好地培养语言驾驭能力强、素质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

摘要:在英语变体多元化的义乌市场, 由于对不同英语变体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知识欠缺, 不同英语变体使用者间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存在着交际障碍, 应该通过树立一个开放的语言态度, 在跨文化商务教学中融入各种英语变体的文化知识, 并付诸实践,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语言驾驭能力强的、高素质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

关键词:多元文化,英语变体,跨文化商务交际

参考文献

[1]许丽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新英语”语言变体[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 :17-18.

[2]韩仲谦, 郝光华.浅析跨文化商务交际失败的原因[J].商场现代化, 2008, (9) :183-184.

上一篇:B2B供应链下一篇:点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