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中医之祖

2024-09-10

十大中医之祖(共10篇)

十大中医之祖 篇1

1、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玻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2、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3、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4、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5、忌汗出扇风。

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湿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6、忌热着晒衣。

中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7、忌子时房事。

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是白天,可阳气的初生却是在半夜子时(23:00~1:00)。这时阳气刚刚发芽,非常娇气,如果不加以爱护而行房事,会使这点稚阳熄灭,第二天的阳气就不会充足,易生疲倦。

8、忌灯烛照睡。

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9、忌久观场演剧。

这一条是劝我们注意养神。现在电视网络娱乐节目非常多,不能过分沉迷于此,因为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不知不觉地随之而动,不再注意体内的感受。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追逐声色犬马,就不能很好地体察民情,身体有了不平衡也不能随时感知。所以娱乐要适度,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

10、忌夏月凉水抹席,冬月热火烘衣。

这两个习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条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不能图一时的痛快而违反季节规律。夏天不要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容易导致出汗不足,气机不能充分打开;冬天也不能贪热,把暖气开得过热,容易导致出汗太多,精气外泄。

中医艾灸养生的十大禁忌 篇2

※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 禁忌三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 禁忌四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 禁忌五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 禁忌六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 禁忌七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 禁忌八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 禁忌九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 禁忌十

《华夏之祖》说课稿 篇3

《华夏之祖》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本课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两节的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和原始的农耕生活,介绍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人文初祖”黄帝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禅让制,及禹建立国家、原始社会终结。也提启了下一单元内容国家的产生。

二、 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搜集解读、分析归纳能力,进行历史感知、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其民族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部落联盟,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实质和表现。

四、说学生学情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尤其是对比较遥远的上古史非常陌生,此外还保留着许多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感性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则相对陌生,难以理解把握。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加强理解,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需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五、 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具体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前预习,课堂上分析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通过分析归纳、分组讨论,古今对比,情境体验和联系实际,达到师生交流互动,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获取、应用和升华知识。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炎黄子孙的说法从哪里来,什么是炎黄?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首先多媒体展示介绍《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使学生对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范围及其征战有直观的了解认识。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炎黄战蚩尤的部分,理解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并简述部落联盟的概念和涿鹿之战的征战双方、过程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孙中山的一段话,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参与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要求学生找出可以论证此结论的传说依据,并自由发表观点,之后让学生讨论段末的动脑筋“ 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均由教师加以评述总结。最后多媒体展示出《祭黄帝文》,加深学生对黄帝功绩的认识。再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黄帝的评价和感受。

禅让制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述尧、舜、禹的“禅让”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禅让”的特点,由教师指出 “禅让” 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再由学生阅读有关小字的材料,解答说明。随后教师设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它与当今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何异同。最后在说明“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终结”时,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初步向学生引入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及阶级等概念,帮助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原始社会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认识。

教师可以作一图示讲解说明。

(三)升华。

讲课完毕后,留下思考题:国家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课下结合所学知识多渠道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形成整体的发展的历史观,而不是分裂地、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华夏之祖》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和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共同参与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方法: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祭黄帝陵》)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隆重?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一、炎黄战蚩尤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涿鹿

(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伶伦:乐谱。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三、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禅让

尧舜禹的“禅让”

(播放视频)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再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四、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3课___华夏之祖 篇5

主备人王兰岭 审核人七年级组

【学习目标】

(1)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重点);

(2)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重点)。[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炎黄战蚩尤

1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首领是 和,距今约 年。2 “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精讲点拨】 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流域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部落是、联盟。

二、黄帝----“人文初祖”

本课讲述了哪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

1相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发明,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

,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伶伦编出了,后人尊称黄帝为“ ”.【精讲点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者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和。

2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3什么叫“禅让”

【精讲点拨】 “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2.“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A.黄帝

B.大禹

C.蚩尤

D.女娲

3.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话中错误的是()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

4.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5、“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6、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A、黄帝 B、尧 C、舜 D、禹

7、原始社会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A、禹想当国王 B、禅让制被破坏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

8、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禅让制被破坏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的发展

9、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10.下列人物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A.尧 B.禹 C.舜 D.黄帝

11.你知道传说中发明养蚕抽丝技术和衣裳的是谁吗?()A.黄帝 B.嫘祖 C.炎帝和妻子嫘祖.D.黄帝和妻子嫘祖 12.下列人物经过“禅让”当上部落首领的是()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蚩尤 13.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珠江

14、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⑵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⑷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二、材料题:

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下肢:走为百练之祖 篇6

下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处于人体的最下端,血液返回心脏较难。下肢还直接承受人体百骸,必须随时予以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保持其稳固矫健有力,如此才有利于健康和长寿。因此,人们应当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下肢运动。下肢运动方式很多,如散步、爬楼梯、跳迪斯科等。

1.走为百练之祖

日常生活中的下肢运动,首先是走路。也许人们已经忘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走为百练之祖。走路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同时也是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途径。古人有安步当车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明确指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步行可以缓解关节疼痛,而跑步时脚底落地所产生的冲击力是体重的两到四倍,这极有可能使肌肉韧带拉伤。步行所产生的冲击力仅为体重的一半,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因得不到锻炼而导致的僵硬、萎缩、疼痛等症状。步行能增加骨质密度,骨质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平时摄入食物的品种和运动量的大小,户外步行有助于骨质沉积,增加骨质密度。步行还能保持优美的体态,人过30岁,体内新陈代谢减慢,摄入的脂肪不易被氧化利用,造成脂肪堆积,肌肉松弛,体态肥胖。坚持户外步行,就能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得到锻炼,加速新陈代谢,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延缓衰老过程。

2.摒弃电梯爬楼梯

爬楼梯是有氧运动,有利于锻炼人体的肌肉和耐力。经常爬楼梯不仅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保持下肢关节的灵活性,还由于爬楼梯时,腰、背、颈部和上肢的肌肉和韧带也不停地配合下肢运动,使这些部位的肌肉、韧带也得到有效锻炼。另外,爬楼梯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防止或减轻肥胖症有明显的效果。

3.跳跳迪斯科

迪斯科舞是一种随着有节奏的乐器随意轻便跳动的舞蹈,跳时四肢随音乐的节奏而摆动与来回伸屈,这样,周身肢体的活动就会使全身循环的血液畅通,非常有利于健康。迪斯科舞简易可行,可在家中单独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每次时间应保持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以不劳累为限,最好在晚饭后进行。

4.几种原地锻炼方法

扭膝运动法 两脚平行靠拢,屈膝做向下蹲,双手掌置于膝上,膝部向前后左右做圆周运动,先左转,后右转,各做15~20次。

平坐蹬腿法 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脚向前上方缓伸,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稍微用力向下前方蹬出,双腿各做15~20次。

站立甩腿法 一手扶墙或扶树,左脚站立,向前甩动右腿,脚尖向上翘起,然后向后甩,脚面绷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后甩动,左右腿各甩动15~20次。

上述运动可增强下肢功能,使关节运动灵活,防治下肢乏力、关节疼痛、小腿抽筋、半身不遂等。

(沈 奎)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篇7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译文

破败茅屋抱病居,终日无事可欢欣。

药石有时暂停用,经常思念我友人。

彼此相隔并非远,感到路遥是何因?

周生传授孔子业,祖谢响应遂紧跟。

儒道衰微近千载,如今于此又听闻。

马厩岂能作讲舍,尔等校书太辛勤。

我爱古书崇儒道,愿与你们作近邻。

真心奉劝诸好友,随我隐居颍水滨。

注释

周掾(yuàn)祖谢:指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周续之:字道祖,博通五经,入庐山事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祖企、谢景夷: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记,二人皆为州学士。

疴(ē):病。颓檐:指破败的房子。颓:倒塌,衰败。

欣:欢喜。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贬石。泛指药物。闲:间,间断。

意中人:所思念的人,指周续之等三人。

寻、常: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邈(miǎo):遥远。

周生:指周续之。生,旧时对读书人的称呼。述孔业:传授孔子的儒教。

祖、谢:祖企、谢景夷。响然臻(zhēn):响应而至。臻:至,到。

道:指孔子的儒家之道。向:将近。

复斯闻:“复闻斯”的倒装。斯:这,指“道”。

马队:指马厩,养马之处。讲肆:指讲堂,讲舍。

校(jiào)书:校对。订正书籍。勤:勤苦。

老夫:作者自指。

尔:你们。

言:语助词,无意义。诲:劝说。一作“谢”。

颍(yǐng)水:河名,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境,入安徽省境淮水。晋时皇甫谧《高士传》记,传说尧时有位隐士叫许由,隐居于颍水之滨,箕山之下,尧召他出来做官,许由不愿听,洗耳于颍水。随着这个上古高士的故事在中古时代的传播,颍水便逐渐成为隐逸之所的代语。陶此诗意在以隐居相召。

创作背景

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此诗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当时陶渊明五十二岁。年八月,刘裕北征后秦,世子刘义符留守建康,延请周续之馆于安乐寺讲《礼》月余,复归庐山。因周续之校书讲《礼》办公地点与马队很近,陶渊明写下此诗相赠。

赏析

这首五言诗是陶渊明为周续之、祖企和谢景夷三人,在马队旁边那样极差的环境讲解和校勘《礼记》所作。萧统《陶渊明传》说:“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从诗中“意中人”等语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周续之等三人亦为知交好友。

诗从作者自己说起,诗人说自己养病在破败住宅的屋檐下,整日里没有一件高兴的事。除服用药剂和砭石之外还有不少空闲时间,于是想念起那些好朋友。但志趣已相去甚远不再是寻常事,路途遥远也不是什么真的`原因。周续之先生正在著述孔子的学业,又有祖企、谢景夷二个在积极响应并将臻于完成。儒家的大道理已失传上千年了,此时又重新听到这些。马队并非是个讲习的场所,校勘书籍也确实够勤奋了。诗人表示应有自己的爱好,只是想与周续之等三人成为邻居。但愿能教导好自己的几个儿子,让他们跟随他到颍水之滨洗干净耳朵。诗中说,“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这本是令人高兴的事,但请几个饱学之士在马队旁边校书讲《礼》,而马队是武事的畜力所在,这就十分不协调了。诗人希望周续之、祖企、谢景夷能与自己成为邻居,听他们讲习《周礼》,以摒弃名缰利索,甘心与自己一起洗耳于颍水滨,即甘愿终生隐居林泉。

颖水滨,是巢父、许由隐居之地。这里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典故:许由因恶闻尧帝召其做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滨。巢父牵着小牛来此饮水,说许由故意这样做给世人看,是想得到好的声誉,因此怕污染了小牛的口而牵着小牛到颖水的上游饮水去了。陶渊明诗中的“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便是巧用这个典故,并言“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就是说,买卖马匹牲畜的市场不是讲经的场所,勤勉校书也是徒然,以此善意劝导周、祖、谢诸子放弃一切尘念,一心一意做个真正的隐者。

十大中医之祖 篇8

约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县)的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曾做过几代史官。司马迁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谈没有做官,生活在龙门附近的农村。

父亲司马谈对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所以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他亲自对儿子进行了启蒙教育。幼年的司马迁聪明懂事。他每次出门放牛的时候,父亲一定要他带一册竹简。父亲总会叮咛他:“不要贪玩,昨天晚上教你的字,一定要记牢!”司马迁一手牵过牛绳,把竹简轻轻地往牛背上一搭,竹简便“嗒啦”一声,平稳地垂挂在牛背两边,他朝父亲笑笑,走向田野。司马迁一个人的时候,就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在地上反复地写他的字。如果碰到有伴儿凑在一块时,他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有时候,他教小朋友认字,像日、月、牛、羊、水草、小鱼等等,这也是他们游戏的一种。所以小朋友们不管比他大或小,都跟司马迁相处得很愉快,也不觉得这个牛背上挂了竹简的同伴,有什么奇怪,倒是佩服他能认得、也写得出这么多好看而有趣的字来。司马迁看着披在牛背上的竹简,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他不由得想起父亲在农耕之暇,不计日夜地烧刻这些竹简,是多么的辛苦。玩的时候,他跟小朋友尽情地玩,打滚追逐、玩泥爬树;练字的时候,便认真、专心致志地练。

约公元前135年,司马迁十岁时,他父亲司马谈来到西汉首都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也随父亲来到这里。司马谈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僚,他对自己卑微的史官职守抱有崇高的理想,他对历史论著抱有宏愿,并将这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遗留给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儿子能成为继承并光大祖业的接班人。司马迁“十岁则诵古文”,他父亲又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老师指教爱子。于是,年纪轻轻的司马迁,便已成为通晓历史学问的青年学者了。据说,司马迁极富钻研精神,一次他在研究一段历史时,发现几本韦的记载都不一样,他便收集起许多材料研究,最后肯定《尚书》的记载是正确的。

司马迁从《尚书》中了解到他的故乡龙门山有一个“鲤鱼跃龙门”的神话:只要坚持勇敢地不断向上冲,一跃过黄河那道数十丈高的龙门急湍,就能化身为龙,悠然邀游在彩霞之间。可是没跃过呢?还是黄河里的一尾鲤鱼罢了,迟早不是落入渔人的巨网,便是误食金钩,成为钩客的美食„„司马迁从那时起便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跃过龙门,做一番事业。

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开始漫游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汩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嶷山,瞻仰帝舜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之地,搜集孔子、孟子的轶事。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儒老们请教;又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访问,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挽救了大量史料。

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访问,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如传说中孟尝君“好客自喜”,很喜欢招募天下各种人才,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司马迁到薛地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顽劣子弟,与邹、鲁等地很不相同。当地居民告诉司马迁,孟尝君到薛时,带了六万余家任侠好人来,于是他才相信孟尝君确实“好客自喜”。为弄清“夷门”是什么,司马迁过大梁的废墟时,实地勘察,细心求证,终于弄清夷门就是城的东门,正是由于司马迁这种求实精神,《史记》才成为“实录”之作。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得宠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为后方辎重官。不料李陵所率的5000步兵,被匈奴3万骑兵包围,又得不到支援。不得已,李陵投降了敌人。李广利本无将才,虽未遇到匈奴主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非常生气,一些阿谀苟合之徒不敢得罪李广利,怕其妹李夫人给汉武帝参一本,讳言李广利的败绩,将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正直的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直言辩护了几句。汉武帝却认为他在为李陵开脱而贬损李广利。于是公元前98年,司马迁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汉代法律规定,犯罪的人可以交50万钱赎死,或腐刑免死。腐刑是一种阉割生殖器的残酷刑罚。司马迁家境并不宽裕,他只有两种选择:死或受腐刑。生死之间,他千思万虑为免除污辱,最好选择死去,但不写完《史记》,他是死不瞑目的。于是他决定忍受这奇耻大辱。这次灾难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为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司马迁以血和泪日复一日地默默工作。

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汉武帝任他为中书今。中书令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诏书、表章等机要事务,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面对这些,司马迁毫不在意,他除了发愤写作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闻不问。

公元前93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全书130篇,50多万字,它系统地叙述了汉武帝以前3000年间各色各样人物活动的历史,包容了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故事情节生动,展示了一长卷光彩夺目的历史人物形象。《史记》成为我国文学和史学上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昆曲百戏之祖 百戏之师 篇9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明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十大中医之祖 篇10

高明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跋山涉水前去著名理学家黄溍那里苦修学业。高明不仅通天文晓地理,诗文俱佳,而且痴迷于戏曲创作。公元1345年,高中进士的高明,不得不收起对戏曲的热爱,收起行囊奔赴处州任职。

公务虽然琐碎,但高明总要忙里抽闲,走街串巷收集民谣民调,尽兴时便写上几首,哼唱出来自娱自乐。好日子没过几天,公元1348年,一个叫方国珍的在浙东起义反元,高明被朝廷任命为浙东阃幕都事,前去协调各种事务。高明再次背起行囊,赴杭州任职。

到任之后,因为工作并不顺心,高明毫不犹豫地炒掉工作,回家专心搞创作。

初时写作并不顺利,多年混迹于官场之中,早已脱离生活,高明再次背起行囊游走四方,深入民间收集素材。

当时地方小戏台,经常上演宋代遗传下来的一部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讲述了名叫蔡二郎的秀才,上京赶考高中状元,面对荣华富贵,抛弃双亲及妻子,最后落得骂名。

每次观看演出,随着故事情节,总会引起观众唏嘘感叹,甚至痛骂负心之人。

这种现象深深触动了高明,他决定写一部戏,以皆大欢喜为结局,让看戏的观众不再悲愤,为社会注入一些正能量。于是,《琵琶记》的雏形渐渐在脑海里构思出来,高明在开篇写下了“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就在高明信心满满地写作时,公元1356年,朝廷任命高明为福建省都事,这是许多官员觊觎的肥差,可高明却不以为意,推辞不得只好上任,谁知路过宁波时,曾经反元而又受招抚的方国珍,极力聘请高明,到他府中任职并许以高薪。

面对名与利的诱惑,高明突然间悟出,继续混迹于官场,终将会远离自己的梦想,而《琵琶记》的创作也将遥遥无期。于是,高明果断辞掉朝廷和方国珍的高薪聘请,就在宁波城东的栎社村隐居下来,闭门谢客,开始撰写构思已久的《琵琶记》。

放弃名利的高明,痴迷地进入戏曲创作之中。“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了达到动人境界,高明将自己融入到戏曲中,与故事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怒哀乐皆不由已。

“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一句唱词,一首曲子,都要经过反复吟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心理活动,高明都是精益求精。在进入写作时,高明习惯一边写,一边用脚打拍子,而手则敲击桌面。结果随着时间推移,楼板竟然被踏穿了,桌子也因为拍打而留下深深的凹痕。

呕心沥血数年,一部《琵琶记》终于面世了。《琵琶记》一共写了四十二出,从汉代书生蔡伯喈新婚写起,再到赴京赶考,随后发生的故事层层递进,而高明也将人物赋予新的面目,不再是背信弃义之人,而是努力挣扎做到全忠全孝的形象。

《琵琶记》问世后,迅速在民间引起轰动,有人甚至把书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读后给予了很高评价:“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不仅如此,明太祖还几次聘请高明出来做官,结果高明是“则诚佯狂不出,”于是“高皇不复强”。

“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这是高明写作《琵琶记》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秉承着严谨写作态度,一部《琵琶记》不仅成为经典名著,高明也被称为“南戏之祖。”

高明是睿智的,辞官隐居著书;高明是执着的,写出传世之作。不为名利惑,入戏三分痴。世人不会记得高明的官衔,但会记得他的《琵琶记》。光阴如水漫过尘世喧嚣,唯有《琵琶记》代代传唱。

上一篇:毅力是成功的钥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下一篇:企业创建文明单位电视专题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