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赖保护

2024-11-13

信赖保护(共8篇)

信赖保护 篇1

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杨洪霞

山东大学法学院 2003级法律硕士

【摘要】: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德国行政法院根据法律的安定性原则和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逐步确立起来的,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信赖保护原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运用。在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信赖保护在我国已经纳入法制规范。本文主要从信赖保护原则产生的渊源,理论基础,确立的必要性和我国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制度构想来阐述。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 行政程序 行政补偿

概述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产生了具有正当性的信赖利益时,这种信赖利益应当得到保护,行政机关不得随意的变更或撤销已作出的行政行为,如果撤销必须补偿相对人因信赖所产生的损失。无疑,行政权在国家的各种权力中是最桀骜不逊的,为了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和不正当行使给公民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确立这个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我国,《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前,信赖保护原则鲜有研究,更提不上运用,行政机关动辄撤销行政许可,全面整顿等行政行为严重损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制定的法规政策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也使政府失去了信用,带来的是国家经济资源的浪费,行政成本的提高,公民合法权益的损害和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严重对峙。随着中国加入WTO,行政法治的发展和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建立诚信政府的理念也在逐步深入人心,《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信赖保护在我国已经纳入法制规范。人们更加关注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

一,信赖保护原则在各国的确立

德国是信赖保护原则的母国,德国的行政法院确立的这个原则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1973年10月召开的德国学者大会将“行政上之信赖保护”定为会议第二主题,奠定了信赖保护作为一项公法原则的地位。此后,德国《行政程序法》,《租税通则》,《联邦建设计划法》等法律中,信赖保护原则均被明文加以规定。[1] 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至50条对具体行政行为撤销和废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行政信赖保护作为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法典中得到正式确认,随后该原则被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借鉴。

韩国《行政程序法》第4条规定:“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应本着诚实信用为之”。

日本行政法的特点就是对外国法的合理借鉴和运用,日本在60年代引入信赖保护原则,70年代得到充分的论证,并将其与诚信原则,禁止反言原则一起作为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我国台湾地区在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案例和判决中直接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台湾《行政程序法》第1条将“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作为一项立法目的,第8条规定:“行政行为,应以诚实信用方法为之,并应保护人民正当合理之信赖。”

在英美法系国家虽没有明确提出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但却提出了与此类似的制度,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确立的合法预期的制度,美国的不得翻供制度。

我国《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违法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可以分别采取下列方式处理:

(一)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向被告和有关司法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四)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建议有关机关依法处理。”该条虽未明确提出信赖保护的概念,但是规定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给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人民法院可以责令行政机关采取补救措施,可见信赖保护原则的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2003年8月27日通过,2004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准许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标志着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已纳入法制规范。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

1,诚实信用说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诚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被称为“帝王条款”。诚实信用说主张信赖保护原则是将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法领域。日本盐野宏教授就认为:“信义诚实的原则乃至信赖保护的原则,是将私人间适用的法原理适用于行政法关系的情况”。[2]

日本学者乙部哲郎也主张将诚信原则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依据。他认为,首先,“信用”一词与信赖相近,其次,行政法上的法律关系为具体关系,适合诚信原则的适用。[3]另外,肖金明教授主编的《行政许可要论》也提到“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被引入了公法领域,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 甚至有学者认为:“苟无诚信原则,则民主宪政将无法实行,故诚信为行使一切行政权之准则。”[5]

2, 法的安定性说

法的安定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法律本身的安定性,即法律规范必须是确定的,不存在相互矛盾的理解,这样社会成员才可以准确的依据法律来行事。第二,法律制定出来后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国家不能随便的更改而使法律处于不确定状态,法律的溯及力被限制。法的安定性说主张信赖保护原则得以确立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安定性。正是“本于法的安定性,行政行为须具有可预见和可预测性,人民预先知其所遵循,故人民因信赖行政行为所生之损害应予以保护。”[6]

3,权利保障说

认为信赖保护原则实质上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而确立,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政府不正当行政行为的侵害。

在上述三种学说中,笔者更倾向于诚实信用说。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只是信赖保护原则的目的之一,将它们单独列为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片面的,没有揭示该原则的本质内涵。现代社会行政理念发生了重大革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观念转变。管制行政以“政府”为中心,以权力为本位,以命令与强制为手段,片面的强调公民对政府的服从,而服务行政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作为其行为的向导,任何时候都不以任何手段去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7] 在行政活动中,政府与公民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所以当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信赖利益时,政府不能随意的因为自己方面的原因而使得公民的利益受损,如果确实为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不得已而为时,应给公民适当补偿。现代法治国家已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意义的法治。实质上的法治即良法之治不仅要求国家要受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更要求制定的法律本身要适当,要承认并保障个人的尊严,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所以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运用,“不仅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应予以注意,而且人民在行使或保护其权利时,亦应予以正视。”[8]

三,信赖保护原则确立的必要性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乃至建立诚信政府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

1,建立诚信政府的需要

上面提到,现代行政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服务行政要求政府抛弃治民的观念树立由民做主的观念,将公众置于行政的中心位置上,政府与公民的地位真正地趋于平等,政府将改进服务质量,高效率的为民服务作为其追求和目的。[9] 公民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再也不是原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政府要有效的实施行政管理,必须得到公民的配合和支持,而这种配合和支持是建立在对政府充分信赖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信赖政府的某种行政行为而受到损害,政府就必须象在私法领域那样遵守诚信原则而给公民适当的补偿。为了避免政府的这种不利后果的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到言而有信,取信于民,要求政府权力必须一种可知的,可预测的方式行使,遵守自己发布的政策,信守自已的诺言,这样相对人才有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行为进行安排和筹划,整个社会才能有条不紊的维持在良好的秩序当中。[10] 尤其中国现在已经加入WTO,世贸组织对成员方政府提出了通过立法成就统一的法律体系,在行政执法上实现统一,公正,合理的要求,并且要求为建立市场经济放松行政管制。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诚信政府,切实的履行自己的承诺,保护私人的信赖利益,使公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从而构建诚信社会,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2,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信赖保护原则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现代行政法试图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但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已而损害个人的合法权益时,必须对遭受损害的成员以适当的补偿。薛刚凌教授在她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中将自由,权利保障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确立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如必须改变,就必须考虑社会成员已产生的信赖利益,并能促使行政机关更加谨慎的行使行政权,防止行政权被滥用。

3,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考虑

行政机关如果出尔反尔,反复无偿,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可预测性,不值得信赖,就会降低公民参加社会活动,行政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这种反复无常的行政行为的侵害,就会造成公民与政府的严重对峙,后果就是增加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这种后果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相反,如果行政机关能够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就会促进公民积极的参加行政,协助行政,服务行政,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四,我国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想

信赖保护原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行政许可法》虽然也体现了信赖保护的理念,但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不应仅局限于一部法律之中,应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指导行政立法和实践。

1,首先,应在行政立法中明确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地位。

基本原则是指导立法和实践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贯穿于法律运行的整个过程。它可以指导审判机关审理案件时甚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都时刻以信赖保护原则为依据,注意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它也可以提醒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的时候时刻注意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有利于依法行政。

2,加快制定出台我国的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主要是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的法律。当代许多国家都对行政程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制定并实施行政程序法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行政救济不同的是行政程序属于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能够防患于未然,有利于依法行政的实现。正如美国当代著名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在他所著的《行政法》一书中所提出“行政法的核心与实质是行政程序法”、“行政法即行政程序”。

我国虽然还未制定《行政程序法》,但是我国的行政立法研究组(由罗豪才任组长)已经着手起草它的框架稿和试拟稿,另外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行政执法与行政程序课题组也组织权威专家提出了《行政程序法》的试拟稿。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就可以出台并实施。

行政程序法应在总则中将信赖保护原则列为它的基本原则。它不仅指导行政程序法所有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他单行行政法在设置程序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行政执法,司法活动的基本依据。

另外《行政程序法》框架中会对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单独作出规定。这些领域中涉及到信赖保护原则的问题如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况,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情况,行政行为废止的情况等都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3,在各单行行政法中明确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运用和救济制度

行政程序法和单行的行政程序法之间是基本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一般法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但可以根据需要做具体的规定或补充规定。

我国目前的单行行政法中唯一引入信赖保护原则的是《行政许可法》,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第8条作出了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如撤销或变更应补偿等规定,但这种规定只是泛泛而谈,实践中具体如何补偿,受害人应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主张权利的时效,补偿限额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公民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实际保障。笔者认为为了弥补它的不足,使得许可法引入的信赖保护原则在现实中真正得到贯彻,也使得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真正的得到保障,需要完善行政许可法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是我国的救济法。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如果法律只规定了公民的权利而不规定权利受到侵害时具体的救济途径这对于公民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笔者认为“擅自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行政机关由于违法或者不当而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二是行政机关由于合法的无过错的行为不得不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下面对这两种情况分别阐述。

(1)行政机关由于违法或者不当而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这种情况相对人没有过错,只是由于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过错才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b)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c)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d)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行政许可法》第69条已对这几种情况作出了规定,并规定因为上述情况使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但是具体如何赔偿没有提及,这就要结合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对此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行政赔偿范围中没有明确提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后,行政许可被撤销造成被许可人合法权益损害的,应予赔偿等许可法中提到的情形。但是行政赔偿范围中有个开放性的规定:“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情形,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情形”,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将许可法中提到的情形纳入其中。但是笔者认为《国家赔偿法》有必要将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的具体情形明确的规定在行政赔偿范围中以避免行政机关规避法律,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赖利益由于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而受到损害时就可以直接依据国家赔偿法请求赔偿。现行的《国家赔偿法》还存在重大不足,对于财产损失,现有规定原则上只赔偿直接物质性损失,对于可得利益一律不赔,这与行政许可法的全面保护原则是不相符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家赔偿法》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中尤其是对公民权利保护实现中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应该加快修改国家赔偿法,确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原则,这样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遭受的损害才能得到全面的赔偿,这也有利于行政机关时刻注意监督自己的行为,依法行政。

(2)行政机关由于合法的无过错的行为不得不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第8条进一步规定:"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行政补偿的问题。

行政补偿是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职权行为或因公共利益需要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给予补偿的法律救济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行政补偿法,除了个别单行法对某些行政管理领域的补偿作了些零散的规定外,整体规范化的行政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大量的行政补偿问题在我国目前尚无法可依。[11] 行政许可法在这种背景下提到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赖利益给予补偿虽然有着非常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人权的保护,但现实中是很难落实的。笔者认为应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快出台我国的行政补偿法。行政补偿法也应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规定其中,并规定信赖利益受到损害时由谁提出请求,补偿义务机关是谁,补偿程序,具体的补偿标准,权利保护的时效等问题,只有这样,信赖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信赖保护原则只是在行政许可法中得以体现,它在我国的行政法领域还处于理念形成阶段,要真正的作为一项原则来指导我国的行政立法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国的立法者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注释:

[1] 黄学贤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载《法学》2002年第5期。

[2] 日本,盐野宏 《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

[3] 肖金明主编 《原则与制度--比较行政法的角度》 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243页

[4] 肖金明主编 《行政许可要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77页

[5] 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6] 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7] 石佑启 《论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演进》 载 《中国法学》 2003年第3期

[8] 周佑勇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载 《中国法学》 2003年第4期

[9] 石佑启 《论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演进》 载 《中国法学》 2003年第3期

[10] Cf.Yoav Dotan, Why Administrators Should be Bound by their Policies, 1997,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8.[11] 姜明安 《行政补偿制度研究》 法律教育网

信赖保护 篇2

1.1 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全面规制的客观需要

目前, 在我国司法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范围是非常狭窄的。有权利必须有救济, 权利才有保障, 但是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法院只受理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而对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指导、行政承诺等行政行为提起的案件却不予受理。

1.2 树立公众对法律普遍信仰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虽然在法制建设、法治观念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如快速推进的立法运动, 导致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朝令夕改、甚至出尔反尔。信赖保护原则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基本前提就是其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必须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如果法律的适用无法实现其可预测性, 无法实现公平正义, 那么势必会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也失去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依法治国的当今, 必须在全民中树立坚实的法律信仰。

1.3 营造诚信政府的现实呼唤

目前, 在行政实践中, 政府信用缺失的现象严重。政府信用缺失的事件经常见诸新闻媒体, “可以说, 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专门针对政府守信问题的, 是防止政府失信的有力武器。”

2 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法律适用的障碍

2.1 法典主义的法律传统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行政法基本原则一般并不作为行政审判的法律依据被适用。受此影响, 在我国法理学界, 多数的行政法学者也认为我国的行政法渊源一般只限于成文法。因此倘若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判案极有可能会受到“没有法律依据”的指责。这样信赖保护原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不断有人研究它, 一方面却没人敢适用它。

2.2 行政权力过于强势

在当前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 行政机关实际上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主宰者, 其不但已经迫使立法机构将其部分立法权“授予” (委托给) 自己, 而且也渗透到了司法领域, 以致法院易受政府的牵制, 行政权力强于审判权。在司法实践中, 当事人的起诉符合行政诉讼规定的受理条件, 法院也不一定就立案受理。因为法院考虑到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常常在事先通知行政机关后才予以立案。对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关心的热点、敏感案件, 如房屋拆迁等, 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更困难重重。

3 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法律适用路径

3.1 信赖保护原则应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入与完善, 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将不断扩展, 因其对应的是现代行政波及的领域与深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 现代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手段都有可能对公民所拥有的合理的信赖保护利益产生威胁。它已成为“指导和规制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制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处理的基础性规范。”尽管在行政许可立法中规定其为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但作为单行法, 并不足以彰显其重要地位。为充分体现、发挥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使其为司法机关司法审判提供具体明确依据, 应在更高位阶的法律中把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之一加以界定。

3.2 完善司法对行政权力的规制

3.2.1 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财政经费制度

我国现行的司法机关财政经费制度, 虽然是由权力机关最终确定预算并审议预算执行的情况, 但实际上是由行政机关编制预算而只是由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编制的预算进行审议而已, 司法机关所需的经费也需要经过相应行政机关的审议, 这就使司法机关受制于行政机关, 致使司法对行政权力监督难于独立、公正、有效。建议涉及司法机关的财政经费问题时, 由本机关直接向权力机关提出, 并由权力机关决定, 从而培养司法机关的独立意识。

3.2.2 加强能动性司法对行政权力的规制

被动性一直被视为司法的本质属性之一。但随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 社会矛盾纷繁复杂, 在某些地方、领域, 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关系相对紧张, 特别表现在行政机关随意改变政策、决定;行政机关任意撤回授益决定;行政机关不执行政策;行政机关提供错误信息或不履行承诺等, 这就要求司法机关能动司法,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大对行政权力的规制, 保障信赖保护原则的良好适用, 进而保障相对人信赖利益的实现。

3.3 完善现行信赖保护原则的制度设计

3.3.1 拓展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 目前, 违宪审查的范围远远小于应当规定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为确保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应进一步拓展。其扩大的可诉事项主要包括: (1) 抽象行政行为; (2) 行政计划行为; (3) 行政指导行为; (4) 行政承诺行为; (5) 行政合同行为等。

3.3.2 原告资格范围的应扩大至行政行为的利害相关人

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资格的须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 而对于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利害相关人则不具备原告资格, 其合法权益也就无从保护。例如:经证监会批准,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 股民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 此许可行为明显是一个授益性行政行为, 而股民作利害相关人也是受益者, 因而在撤销该行政行为时, 不仅考虑相对人的利益, 也要考虑利害关系人的信赖利益, 而且当相对人利益不符合信赖保护条件时, 若利害相关人对此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也可以以信赖利益为由要求保护。所以, 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相关人也可以成作为原告, 直接向法院起诉, 从而保护自己的信赖利益。

3.3.3 法律适用的衡量基准

(1) 信赖基础。是指在行政机关和相对人 (包括其他利害关系人, 以下同) 的公法关系中, 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即行政行为。在这里, “行政行为”, 不仅包括作为, 也包括不作为;不仅包括合法的行政行为, 也包括违法的行政行为;不仅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也包括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实行为。

(2) 信赖表现。主要指行政相对人根据法律秩序的安定性, 基于相信信赖基础的稳定不变而采取的对自己生活作出安排和对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且与信赖基础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倘没有信赖基础, 信赖表现也就无从谈起。

3.4 完善国家赔 (补) 偿责任体系

修改现行的国家赔偿法和制定统一的行政补偿立法, 就赔 (补) 偿原则、构成要件、范围、方式、标准、程序以及救济等作出规定, 更能体现信赖保护原则的精髓和要求, 为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适用提供应有的保障作用。

4 结语

为保障信赖保护原则的正确适用, 避免滥用和适用不当引发社会问题, 可考虑在司法实践中, 采取司法听证制度。对于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的可能违反信赖保护原则的案件, 依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根据法官的裁决,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听证, 进一步确保信赖保护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摘要:信赖保护原则又称合理信赖保护原则或保护合理期待原则, 作为我国行政法理论与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使用该原则是实现其价值和作用的最主要方式, 对于我们当今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赖保护,法律适用,障碍,路径

参考文献

[1]肖慧娟, 王琼.细化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机制研究[J].中国司法, 2007年07期.[1]肖慧娟, 王琼.细化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机制研究[J].中国司法, 2007年07期.

[2]陈海.略论我国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J].前沿, 2008年10期.[2]陈海.略论我国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J].前沿, 2008年10期.

论信赖保护原则 篇3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 实质法治 利益权衡

当前中国不仅社会信用普遍存在问题,政府失信问题也非常突出。朝令夕改的行政方式不仅影响了政府自身的形象,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极大。现代民主宪政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应当存在相互信赖,公民必须信任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社会生活的可预测性便会遭到破坏。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地位,完善该原则得以有效运用的相关法律制度,对于维护政府诚信,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

按《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所谓信赖是指对一方当事人的信赖(dependence)或信任(trust),尤其是在依赖或信任的基础上付诸了行为。【1】P163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在现代法治国家或法治国家的建设中,为了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实质法治,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的不变性已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当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或者如果撤销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补偿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损失。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蕴涵于现代法治国家的精神之中。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设置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正当权益。在行政过程中,处处隐藏着不安定因素,行政法律规范、事实和行为都具有可变性。为使社会成员不因信赖上述因素的安定性而遭到损害,有必要对这一现实需要设置一道保护屏障。信赖保护原则正是对这一现实需要的制度回应。在适用信赖保护原则时,形式上的依法行政原则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但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和法律秩序的安定性都能得到恰当的维护,即实现实质法治。【2】P231

(二)信赖的客体是行政行为的不变性因素。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确定力和拘束力的特点。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在未经法定机关并经法定程序撤销或变更之前,应当推定其为合法的;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或变更。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某种行政法律关系时,行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是合法的、有效的和有拘束力的,有理由对该行政行为产生合理的信赖利益。这种信赖利益应当得到保护。

(三)信赖保护原则中保护的客体是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常常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行政主体可以依职权撤销或废止自己先前所做出的行为,改变原来的法律状态;而行政相对人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信赖保护原则对行政主体变更法律状态的行为加以限制,实际上就是增加行政相对人对一定法律状态的可预见性,保护行政相对人对其财产和行为的处置权。这种处置权对应的利益就是信赖利益,也就是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的总和。【3】P97行政信赖保护所保护的就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预期,对自己行为和财产的处置权。因此,信赖保护原则所保护的客体应当是人们的正当信赖利益。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历史发展

信赖保护原则提出于20世纪初期,由德国各邦行政法院的司法实务产生,最初主要适用于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和废止)。【4】P238信赖保护原则得到行政法学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73年10月召开的德国法学者大会上,“行政上的信赖保护”被确定为第二次会议的主题,信赖保护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并因此正式奠定了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地位。此后,信赖保护原则的精神为众多成文立法加以规定,其中贡献最大、最为典型的是《联邦行政程序法》第48、49条的规定。

继德国之后,鉴于信赖保护原则所具有的实现实质正义、保护公民权益的鲜明特征,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或在立法或在学理上也开始认可和接受该原则。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从德国引入信赖保护原则,学界和实务界逐渐给予了较充分的论证。在日本,学界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授意行政行为的撤销和废止问题上。信赖保护原则对日本的行政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租税法、行政给付、行政计划、行政指导等方面。可以说,信赖保护原则在日本行政法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效果。

在我国台湾地区,早期司法实务已存在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精神解决行政法事件的判例,但学界态度一直较为保守,在很长时期内认为只能以类推方式适用该原则。20世纪80年代,直接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逐渐被接受。在实务界和理论界的推动下,台湾地区2000年制定的《行政程序法》对信赖保护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1条将“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规定为立法目的之一;第8条进一步规定:行政行为应以诚实信用之方法为之,并应当保护人民正当合理之信赖。此外,该法第二章有关“行政行为的效力”的相关规定也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的精神。

三、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成要件

关于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成要件,按照德国法的理论,主要包括信赖基础,即导致行政相对人信赖产生的对象或客体;信赖的表现,指行政相对人基于信赖而作出的处置行为;信赖值得保护,即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必须是正当的信赖。【5】P170日本学者宫田三郎编著的《行政法总论》将信赖保护原则归为三要件:一是国民有对具体国家措施的实际信赖;二是有基于此的准备、策划等实行行为;三是此信赖值得保护。【6】P233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成要件是信赖保护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将从信赖保护原则的逻辑结构出发来对其进行分析。

(一)信赖基础

所谓信赖的基础,是指足以产生信赖的事实和行为。这是信赖保护原则的首要条件,是信赖保护原则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信赖的基础通常表现为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或一种既存的法律状态,当事人对之赋予了充分的信赖。信赖的基础主要包括信赖的对象和信赖的客体两个方面。

信赖的对象,也就是信赖谁的问题。这是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来说的。在行政法上,信赖的对象应当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一种优势地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这就使得行政相对人能够产生对行政主体的信任和依赖。行政主体能作出一定的行为、承诺或规则等,就应该按照法定性的要求保持其稳定性,不得随意变更,以树立自己的权威,避免造成“朝令夕改”的恶劣影响,保护人民因信赖其稳定性而产生的利益。

信赖的客体,即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所信赖的内容,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一定的意思表示。行政主体对外部作出的行为、承诺或规则等一切具有一定授益性和可预见性的活动均可以作为行政相对人信赖的客体。

(二)信赖的表现

信赖的表现,是指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主体原来行为的信赖而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一定的安排,即行政相对人基于信赖而展开的处理其权利或财产的活动。行政相对人基于法的安定性原则而信赖行政行为不会改变,从而采取信赖行为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对财产进行处分或依照行政行为赋予的权利、资格从事了行为。

信赖表现中的信赖主要分为主观的信赖和客观的信赖。主观的信赖,又称为思想上的信赖、内在的信赖,是指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激起或强化了行政相对人的一种确信,并由此产生了某种行为期待或希望。换言之,主观的信赖实质上就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产生了信任。客观的信赖,又称为行为上的信赖、外在的信赖,是主观上信赖的客观显现,显现的方式就是实施了信赖行为。信赖不但表现为对行政相对人思想上的影响,它也必须在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即在行政主体意思表示的引诱下,行政相对人对其权利或财产进行了处理。当然,这里的信赖行为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例如,行政相对人因信赖某行政处理的存在而耽误了对第三人行使请求权。

(三)正当的信赖

信赖保护原则所保护的信赖应当值得保护,必须是正当的信赖。“正当”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为或法律状态深信不疑,且对信赖基础的成立为善意且无过失;如果信赖的成立存在可以归责于行政相对人的事由,该信赖便不值得保护。【7】P239考察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其判断基准主要是根据无过错原则,即强调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信赖有无过错。导致行政相对人信赖不值得保护的事由主要有:信赖基础基于当事人恶意欺诈、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方式而获得—此种信赖不值得保护的依据是“任何人均不得因自己的违法行为而获益”的法理;当事人对重要的事项作了不正确或不安全的说明;当事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信赖基础违法;显然错误或附有变更保留的行政处理。后者在其作出时即排除私人的信赖,一般无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余地,但如果行政机关长期不行使该变更权导致私人有正当理由认为其不会再行使该权力,行政机关日后突然行使而造成对私人不可预测的损害时,则应对私人信赖予以保护。【8】

(四)利益权衡

利益权衡,即信赖保护原则所保护的信赖利益与公益的衡量。在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成要件中,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是信赖保护原则所保护的信赖利益是否需要与公益相衡量。关于这一点,在理论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肯定利益权衡要件说。德国行政法学家毛雷尔教认为,信赖保护的条件是:受益人信赖行政行为的存在,并且根据与撤销的公共利益的权衡,其信赖值得保护,具体而言:(1)受益人相信行政行为的存在;(2)他的信赖值得保护;(3)其信赖利益大于因恢复合法性的公共利益。【9】P281我国台湾学者洪家殷和林合民也赞成利益权衡要件说。

其二,否定利益权衡要件说。有学者主张,信赖保护的构成要件应为三个,即肯定上述要件中的前三个要件而否定最后一个要件。其理由是:如果不具备前三个要件之任何一个,无由成立信赖保护原则,此时根本毋庸考虑公益的问题。只是三个要件皆具备后,方产生信赖利益,才有衡量公益与信赖利益孰轻孰重可言,亦才能决定究竟系采“存续保护”或“财产保护”之方式。【10】P242

任何权利主体的正当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团体利益还是公共利益,都必须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任何主体以非法形式侵害了其他主体的正当利益,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11】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冲突和矛盾,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权衡各种利益从而作出最佳选择。在适用信赖保护原则时,笔者认为,除具备上述三个要件外,还需要对信赖利益与公共利益进行权衡。当信赖利益不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时,即信赖利益不成立,此时应撤销此种信赖利益,但应当采取合理措施补偿相对人;当信赖利益大于或相当于具体案件中的公共利益时,信赖保护成立,此时应维护此种信赖利益。在我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第2款和第69条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的利益权衡。

四、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情形

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不仅能够体现行政法的价值内核—权利保障、平等、正义、秩序,而且在适用上能贯穿于行政权运行的全过程,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实施具有普遍性、指导性。但是,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具体原则,它只能对部分行政领域起到约束力,而不是对整个行政领域都能加以约束。在立法中,信赖保护所赖以建立的价值基础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行政合理性原则所反映的价值中,也就是在于法的合理性,追求法的公平、正义,追求实质的法治。作为具体原则,在适用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他行政法基本原则和该原则的效果,必须在更为广阔的法律秩序中进行权衡考量。因此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一)行政法规之禁止溯及既往。按照法治原则,法律是指向人们的未来行为的,而不是约束过去的行为,不能要求人们遵守一项还未通过的法律,也不能依照一项新法律损害人们已经取得的合法权益。行政法规的公布会形成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普遍性规范,公民在此规范下决定其行为,并因相信行政规范的存续而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行政法规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调整生效以前已终止的事实关系,将破坏公民对现存法律秩序的信赖,影响其对法律秩序稳定性的预期。【12】P129因此,信赖保护原则一般禁止行政法规任意溯及既往。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或变更。根据依法行政原理,行政主体如果作出了违法的行政行为,有权机关应本着有错必纠的精神,依其职权并经正当程序予以撤销或变更。但是,就个案而言,撤销或变更某行政行为却可能会损害该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该行为存续力而形成的利益,即在撤销或变更违法行为的行政要求与要求行政行为存续的公民的正当期待之间发生冲突,实质就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此时,依信赖保护原则,就要对该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权衡,以作出最佳选择 。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行政行为的废止与撤销,都有可能损害社会公众的信赖利益,但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前者适用于合法行为,后者则针对违法行为,因而信赖保护的依据和内容也有差别。行政行为的废止不仅与依法行政原则不矛盾,反而与该原则一致,并且受该原则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信赖保护与法的安定性为一方与合法性为另一方之间的关系产生紧张,而其原因并非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而是事实和法律状态的变化。【13】P273在行政行为的废止上,依法行政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得到了结合。故无论基于违法而撤销或是基于公益而废止,都要考虑相对人的利益保护。

(四)行政契约。在行政契约缔结之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互相负有义务、享有权利。由于行政机关在行政契约中对行政相对人作出了承诺,相对人是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任而同意与行政机关建立契约联系并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契约生效后,行政机关基于各种原因变更契约内容时,需要适用信赖保护原则调整公益和私益之间的冲突。

(五)行政计划。行政机关制定的计划具有规范未来行为的特征,一旦公布,即向公众表明其将按照行政计划从事相关的行为,相对人将对行政机关未来的行为产生预期,由此成为相对人的信赖基础。当行政机关变更计划或终止计划实施时,应衡量公共利益与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即使由于计划本身的性质导致相对人信赖利益的重要性不是很高,但这并不影响信赖保护原则在此领域的适用。

(六)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所期望的行政状态而向公民施加的作用。基于行政机关所处的优势地位及强大的规范、技术支持,其所发出的指导或提供的咨询信息往往成为相对人信赖的基础。但是,行政指导与行政行为不同,行政指导虽简便实用,但被恣意滥用的危险性更高。行政机关以其非权力性以及服从的任意性为口实,可以从容地介入经济和市民的生活内部,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因此,作为法的一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对行政指导的控制和约束机能。【14】P264

五、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20世纪末,有学者开始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加以研究,并认为信赖保护原则与依法行政原则具有相同的效力等级,具有直接适用性,全面约束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15】P52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上诚信原则的组成部分,也有学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合理性原则的组成部分。总之,在我国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并且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成为行政法领域“帝王条款”和“君临全法域之基本原则”的趋势。【16】P20

我国在立法上首次对信赖保护原则的内容作出规定的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的《行政许可法》。此法虽未明确提及信赖保护的概念,但已将禁止反言、情变补偿等政府诚信和信赖保护的内容大致加以表述,具有重要的行政法制实践指导意义。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虽然也未正式使用信赖保护的概念,但将“诚实守信”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明确规定下来。这一规定已涵括了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内容,值得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认真实践。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进程的加快,在立法上贯彻信赖保护原则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应当在更广泛的行政管理领域内规定信赖保护原则,将政府诚信作为普遍的法律义务加以规定,对信赖保护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

【参考文献】

【1】朱广新著:《信赖责任研究—以契约之缔结为分析对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2】肖金明主编:《原则与制度—比较行政法的角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3】王贵松著:《行政信赖保护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4】吴坤城著:《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初探》,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原则》(二),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238页。

【5】阎尔宝著:《行政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6】肖金明主编:《原则与制度—比较行政法的角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7】吴坤城著:《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初探》,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原则》(二),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239页。

【8】李洪雷:《信赖保护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9】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281页。

【10】吴坤城著:《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初探》,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原则》(二),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242页。

【11】郑成良著:《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年版。

【12】中国台湾行政法学会编:《行政法争议问题研究》上,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9页。

【13】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14】日千叶勇夫著:《行政指导的研究》,法律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转引肖金明主编:《原则与制度—比较行政法的角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15】马怀德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8页。

信赖阅读答案 篇4

第四段的“没想到”进一步说明了司机的真诚,同时也点明了“我”和“司机”之间的彼此信任。

2.这个问号是在强调“我们”大人在孩子面前要做表率作用,让孩子从小学会互相信任,可见司机很注重下一代孩子的培养,同时也表现了司机的诚实守信。

司机只要了很低的价钱,也不预收押金,相信我们不会走掉,司机的行为远远出乎了我的意料,说明了司机对我们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了司机信任我们这种品质的难能可贵。

信赖作文300字 篇5

下午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自己看书,我看不进去,于是便开始想其他的东西了。我忽然想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谁是你值得信赖的人。当然,你的家人当然值得你去信赖,但在你的交往圈中想要找到一个值得你去信赖的人,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整天嘴上挂的都是甜言蜜语的人、整天都不说话的人、整天都凶巴巴的人都不是值得你去信赖的人。因为他们太狡猾了,值得你去信赖的人在你做错事之后她不会包庇你,他会给你指出来;在你成功时她会替你开心;在你需要帮助时她会生出援助之手;发生矛盾之后还会和你和好的人……

信赖优秀作文 篇6

我的主人是一个副有热心肠的人,她爱小动物胜过爱自己。每天把我们饲养的饱饱的,一顿不差的给我们喂食。

在我刚踏入这个家时,主人害怕我受到惊吓,把我的窝挂在窗前,藏在吊兰之后,希望给我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便一点点的与她接近,她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点点的提升。

然而有一天,一个突发事件打断了这段情感。

这天晚上,主人下班了以后,直冲进家门,手中还抱着一团东西。天哪!是只猫!我大惊失色,迅速飞回笼里去。好在,天敌没有发现我。可也不能一直躲着呀,对吧。此时我心中愤愤不平,不时的冒出一团火来,心想:这主人也真是的,不知道鸟类的天敌是猫吗?好不容易我们俩的关系融和在了一起,可是却因为一只猫,而搅乱我们的关系,太不应该了!

从此之后,主人虽然还是老样子,可明显主人更喜欢猫,我不免有些嫉妒之心。

一开始,那只猫还没有发现正与另一种动物同居。可每到夜里我都会惊醒,有时看着那双发绿的眼睛,}得慌。

这天,我正在笼内玩耍,忽然看到它径直向这里走来,死死盯着这儿。糟了!它发现我啦。它瞪着那双大眼睛,对着我张牙舞爪。它挑衅说:“嗨,小不点儿,出来呀!出来呀!怎么,不敢吗?”我被它激怒了,挤出笼子,像它俯冲过去,可一小心,撞翻了茶杯,碰倒了鲜花,还将水扣翻在地,地上满是玻璃渣和水。我知道我闯下大祸了,立即飞回笼里去。

中午,主人回到了家,看见家里一片狼籍,就大发脾气,吼到:“是谁干的!?”可恶的猫马上插手指向我,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可主人却不安慰安慰我,把我一个人丢在那儿,哼!气死我了。

有一天,主人出去办点儿事儿,可恶的猫又来了,它又来挑衅我,想让我再挨一顿骂。这时,我隐约听到了关门声,是主人回来啦!我大胆的面临猫。突然,主人“蹦”了出来,抓获了罪魁祸首,并向我道歉,我原谅了主人。这样,我们彼此又成了好朋友!

浅论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及其价值 篇7

(三) 公安系统要做好网络监督机制, 发挥网监部门作用

一是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 把握主动权。必须把积极应用网络平台, 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 (上接23页)

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 应贯穿于行政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但《行政许可法》第八条仅仅规定了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信赖保护, 而抽象行政行为却没有丝毫体现。这种情况的出现, 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但是, 不对抽象行政行为加以规定, 很难全部实现信赖保护原则的价值。

最后, 在立法中对相关概念的定义不够明确, 如“公共利益”“财产损失”等。公共利益本身即具有不确定性, 何为公共利益?范围怎么界定?如此大而化之, 势必会影响实践中的效果。而财产损失, 究竟是仅仅指实际损失, 还是包括可期待财产收益的损失, 规定的如此模糊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二) 我国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缺陷

我国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相对人信赖权益受到侵犯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二是由于受到《行政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约束, 在司法实践中对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不到位。

由于我国没有完整系统的信赖保护制度, 在实践中, 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受到侵害后, 面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 便无计可施, 一方面, 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政府的形象大大受损。

因为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仅仅规定对行政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没有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信赖保护审查, 使得人民法院无法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可以说, 《行政诉讼法》的滞后性及相关法律的不完备严重制约了司法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提供保护。

四、完善我国信赖保护原则, 实现信赖保护原则价值

(一) 完善我国信赖保护原则

1. 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为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相关的行政程序规定分散于《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单行法律中, 这样导致行政程序的部分规定相互矛盾且不全面。由于行政程序法可以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的权利义务, 因此可以作为实现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保障。我国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为

[1]辛仁周.发挥信息网络化对提高执政能力的作用[N].人民日报, 2009-6-5.

[2]张玉来.网络民意与法治意识[N].江苏法制报, 2009-12-21.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权益。

2. 修改完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许可法》, 扩大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

笔者认为, 应该将信赖保护案件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进行充分保护。另外应该修改《行政许可法》, 将抽象行政行为的信赖保护扩大到信赖保护的适用范围之中, 并对“公共利益”进行严格说明, 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

3. 完善行政补偿制度, 促进信赖保护原则的实现

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保护, 最终须通过行政补偿得以实现, 而我国并没有健全的行政补偿法律制度, 因此, 行政补偿立法是完善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 一是要明确具体的补偿标准, 二是要具体补偿范围, 三是完善补偿程序。

(二) 实现信赖保护原则的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打造诚信政府是其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政府是否诚信决定着市场经济能否继续健康的发展。信赖保护原则可以有力地制约政府的权力, 防止权力滥用, 使行政机关更加审慎地作出行政行为。一旦行政机关违反信赖保护原则, 就需要对行政相对人给予相应的补偿, 这样有利于社会稳定, 更有利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1)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3年8月27日通过,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2)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0.

(3) 注: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王贵松.行政信赖保护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3]张乾.浅析行政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司法适用[J].经济与法, 2010 (3) .

含义, 分析我国信赖保护原则立法及适用上的缺陷, 完善信赖保护原则, 说明建立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价值。

一、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施行前四个月 (1) 的一天,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执法局双流县综合管理办公室的执法人员对成都机场高速公路两侧的所有广告牌进行了强制拆除。此举引发了广告商和执法人员的冲突。

广告商反对强制拆除广告牌是有根据的, 当时他们是跑了工商、土地、交通等部门, 办齐了所有手续, 并花了20万的建设费用才在相关部门指定的地点竖起了广告牌。在广告牌竖起以后, 每年工商部门对广告牌位置及广告内容审查后, 才能发布广告。而到了2001年, 广告商们突然被告知, 由于政府职能发生转变, 工商局不再对广告牌竖立的位置进行审批, 而是由市容环境管理局接替了这一职能。于是, 广告商们纷纷到成都市市容环境管理局打听情况, 但是, 市容环境管理局的答复模糊, 只是说暂停审批, 等待规划。2004年1月, 成都市市容环境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规划局、工商局、交通局5部门联合发出通告, 机场路所有广告牌必须全部拆除。许多广告商广告牌建设成本尚未收回而且与多个公司签订了好几年的广告合同, 这意味着, 一但广告牌被强制拆除, 他们将承担违约责任, 损失巨大, 甚至有破产的可能性。

成都市市容环境管理局给出的理由是, 这两年广告牌没有通过市容环境管理局的审批。对于这个理由, 广告商们认为并不合理。因为他们多次向市容环境管理局提交审批申请而得不到答复, 这属于行政不作为, 况且当初设立广告牌是经过层层审批的, 并且已缴纳了相关费用, 现在强拆, 政府应该赔偿相应损失。

这个案例的案情清晰明了, 概括起来, 就是两个问题:一是行政机关是否可以任意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二是行政机关确因公共利益而撤销或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给行政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是否应该给予补偿。对于这两个问题, 将在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一) 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 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我国常。 (2) 详而言之, 就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所作出的某项行政行为 (3) 产生了正当的信赖, 并基于此种信赖做出了符合自己生产生活需要的处分行为, 国家对于行政相对人的这种信赖应当提供一定的保护。换而言之,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信赖理应受到保护, 行政机关不得任意撤销或变更行政行为, 如果确因公共利益需要撤销或变更的, 也应该对行政相对人所受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赔偿或补偿。

(二)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要求

1. 行政机关一旦作出行政行为, 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且没有经过法定程序, 不能任意撤销或变更。

2. 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许可后, 事后即便发

现存在违法情形, 除非此种违法情形是由于行政相对人过错所致, 否则亦不可撤销或变更。如果不撤销或变更这种违法行政许可, 会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除外。

3.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后, 据以作出此行政行为的

法律、法规、规章被修改或废止, 或者客观环境出现重大变更, 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 行政机关可以撤销或变更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此时, 行政机关应兼顾比例原则。

4. 行政机关撤销或变更其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 如果此

种违法情形不是因为行政相对人过错所致, 行政机关须对行政相对人所受的损失给予赔偿。行政机关如因公共利益的需求而撤销或变更其合法作出的行政行为, 造成行政相对人损失时, 须对行政相对人给予适当的补偿。

三、我国信赖保护原则立法及适用上的缺陷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信赖保护原则日趋重要, 而这一原则在立法和执法中并没有切实贯彻施行。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 实现其重要价值, 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本文将详加阐述说明。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诚信政府,完善

参考文献

①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3年8月27日通过,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②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0.

[1]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贵松.行政信赖保护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浅议行政法的信赖保护原则 篇8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不得翻供原则

当今,社会公众对于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这两大行政法基本原则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二者在行政法中的重要地位也都有所了解,甚至将其定位为当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但是关于行政法的其他原则如信赖保护原则、行政紧急性原则等等,一直没有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很少有著作提到这几项原则或者也不曾将其写进教科书之中,就算勉强写进书中,也不会有较多的篇幅对其基本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然而近年来,法学界逐渐认知到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性,了解到它在行政法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将其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向社会公众解释和提倡。在笔者看来,信赖保护原则和行政合法性原则以及行政合理性原则一样重要,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原则,都对行政法产生基本的指导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推敲和學习的。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

1976年《德国行政程序法》颁布,在这一法典中,基本上确立了信赖保护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之后也有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对此效仿。同时,英美法系的国家提出了“合法预期原则”或者说是“不得翻供原则”,用另外一种方式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基本地位。

我国未在法律规范中明确的提出信赖保护这一原则,但是我国却用立法的方式间接承认了这一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基本地位。例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诚实信用的要求。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在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下,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正当权益,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当中,对其产生的行为、状态、规则。承诺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必须遵守诚信,不能够随意的更改,否则行政主体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使是因重大公众利益而不得已做出的更改,也必须即刻做出相应的补救。简单的来说,政府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说到做到,不可以肆意的更改,要让社会公众产生信服力。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性

(一)从公民的角度来说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政府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基于这一原则,政府在处理任何行政事务之时,都会谨慎处理,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国家权力的实施,又要求这一权力的发挥必须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前提,以提升社会公众福利为基础,绝对不能因国家权力的行使而侵犯、伤害到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这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保障了人权,体现了一个国家法制化的程度。

(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

信赖保护原则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我们不仅要做到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我们还要严格遵守信赖保护原则,把这一原则作为处理一切行政事务的标准,努力贯彻践行到行政行为的每个步骤、每个维度。它有利于我们打造新型“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我们整个行政系统的合理运行,有益于提升政府在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更加有利于挽回政府某些差强人意的形象。总而言之,合理信赖原则对于我们构建一个焕然一新的政府,使社会公众完完全全的信任政府,愿意把自己的重要事项交给政府来处理是非常有助益的。

(三)从行政法律体系的角度来说

信赖保护原则连同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以及其他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一起构筑了我们的行政法指导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帮助下,我们无论是进行行政立法还是执行行政行为,都会严格的按照程序办事,严格的将这些思想的内涵渗透到立法或执法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我国整个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

(四)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说

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可以运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对某些案件进行梳理和判定。法官在此可以使用信赖保护原则来进行适当的分析,从而帮助行政案件的厘清,针对政府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正当,是否侵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辨别,从而帮助法官判定行政司法案件。

三、如何践行信赖保护原则

在笔者看来,我们需要立法、司法、执法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将信赖保护这一原则从始至终的渗透到社会公众的方方面面。立法上,我们的立法机关要积极的贯彻这一原则,在法律规范中适当的引用这一原则,如果能够以立法的方式将这一原则确定下来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司法上,笔者在上文中已经阐述过,即需要法官在审理案件当中积极的援引这一原则,善于使用这一原则来审理行政案件,从而在司法上确认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地位。最后一个方面则是执法上,这就要求政府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之时,就能够把信赖保护这一原则运用到每个环节当中,信守承诺,不违背相对人的意愿,从而在实施上把信赖保护这一原则很好地贯彻起来。

参考文献:

[1]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1卷[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04.

[2]翁岳生.行政法(上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288.

[3]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6.

[4]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91.

上一篇:《剪刀手爱德华》专业影评。视听语言专业分析。编导、导演必看下一篇:贸经理简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