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道士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复述课文,了解文意。
2、 理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教学设想:
1、 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文言翻译,并复述课文。
2、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产道理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3、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也许都很喜欢谈狐论鬼,也喜欢观看妖魔鬼怪的影片。相信大家一定知道许多鬼故事。能不能讲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几位学生讲了《促织》、《画皮》等鬼故事)
师:好,大家知道的很多,那么是否也知道一部谈狐论鬼的.书?
生齐答:《聊斋志异》。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呢?
生A: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号柳泉居士。
生B:蒲松龄据说还在路边设亭,请路人免费喝茶,讲一个鬼故事。这样收集了许多材料,才写成了《聊斋志异》。
师:非常棒,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十分注意搜集材料。这是一个很好的习题,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坚持。那好,今天我们也将来学习一篇蒲松龄的大作……
生:《劳山道士》。(师板书)
[4]
道士塔散文教学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相关文化现象。
情感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设想
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莫高窟。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那里5万件以上的经卷和文书,有从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间的彩塑和壁画。但在20世纪初,这座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却被一个卑微、愚昧的道士把持着,一个巨大的民族文化悲剧,就由此开始。余秋雨先生的这篇《道士塔》,让我们读出这段历史的沧桑、困惑、愤怒,还有那,深深的思索……
(二)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三) 整体感知:
(1)阅读第一部分,明确:
①这个道士是谁?他的外貌特征怎样?为什么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用原文回答)
②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为是什么态度?(出示原文,学生朗读)
③怎样理解“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句作者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①请概括说明王道士对敦煌文物有哪些破坏性行为?
②对此,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出示原文,学生朗读)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出示图片及画面)
①当王道士打开的藏经洞的门,面对这些无比珍贵的文物,王道士,当时的官员们以及外国冒险家们各是什么态度呢?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出示原文,学生朗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③这部分的结尾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你认为作者在恨什么?
(4)结合第四部分思考:
① 在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日本学者宣布“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② “然而,中国的专家们没有太大的激动,只是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圆寂的塔前。”为什么?那么,历史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索呢?
(四)举一反三
历史的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着……
(1)[新华网布鲁赛尔5月6日电]
美英联军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久,各地哄抢成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11大博物馆之一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内的28个博物馆,也被不法分子的糟蹋、劫掠,丢失的艺术品达17万件之多。收藏有人类早期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证明和《古兰经》最古老的版本之一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被扫荡。
(2)这是建于公元5世纪,世界上最高的立式大佛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誉为阿富汗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出示图片)
3月8日,塔利班政权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将其炸毁……(出示图片)
面对此景,你有何感受呢?仅仅是对这些不法分子的谴责?也许,你会有更深一层的思索,不妨写一篇读后感,好让警钟长鸣!
(五)结束语:(放音乐)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 篇3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教学进程】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他小的时候,因为家乡闹灾荒,不得不随家人远走他乡。曾西行流落于陕西、甘肃等地。后来他入了伍,在肃州(今酒泉)巡防营当了一名兵勇。退伍之后,他又重新回到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中了。当时的他是很想有一个正式的社会身份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的,抛开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不谈,仅就他个人条件来说,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又大字不识身无长物的他也实在是难以找到较好的安身立命的法子。于是他选择了出家当道士。当地一名叫盛道的道长收他做了弟子,给他取了法名:法真。王圆箓选择出家这条路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王圆箓在出家前就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其次,虽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已经糟透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生活的越痛苦,他们的精神就越需要有一个慰藉来保证他们不至于崩溃。而宗教呢,无疑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为廉价的麻醉自己的精神鸦片。由于信徒众多,所以相对来说,僧侣道士等宗教人士的日子还是好过些的。这样看来,王圆箓选择了这条路还是比较明智的。但是也许是他过惯了那种漂泊江湖自由自在的日子,当了道士的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做一个念经布道的道士,而是继续西行。有一天,他来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不禁感叹:“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于是他便留在了这里,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已近半百的他便再未云游过。
王道士把持了莫高窟以后,将绝大部分敦煌文物盗卖给外国人。现在全世界共有敦煌文物五万余件,其中大约四万余件在国外。在我国的考古学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在国外。”由于研究材料极其有限,我们的专家想要研究我们的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毫无疑问,王道士这种卑劣的汉奸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1907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
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多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导致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在洋枪洋炮面前只能被动挨打,只能坐视列强抢走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看着自己的伤口流血,却无计可施!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的前两自然段。文章的开头说:“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王道士能够住持莫高窟千佛洞原因是这样的。首先,王道士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间封洞以来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清扫石窟内积沙的人。光是16号洞窟他就掏了近两年的沙子。而且,自打他入住石窟之后,他一直是四处奔波,到处化缘,积攒钱财来清理积沙和修筑他自己的道观。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第二,当时的敦煌寺院只有两座且都是藏传佛教所属的喇嘛庙。喇嘛们对千佛洞里的所留存的显宗佛教典籍等根本就没太大兴趣。第三,在咱们国家,佛教、道教、儒教三家难分彼此的情况十分多见。就拿咱们学校边上的大佛寺来说,它里面供奉的护法伽蓝神,不是别人,正是被儒家奉为武圣人的关羽关云长。再看大佛寺正堂廊檐上的彩绘,有八件法器,正是道教八仙所使用的。而且,当时的老百姓也基本都是佛道通信,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汉人也经常是拜完了老天爷再求观音菩萨保佑。所以说王道士能够堂而皇之的以道士的身份来管理佛教圣地,在某些方面来看,还是顺理成章的。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憨厚”“达观”的王道士仅是小部分地破坏了敦煌石窟,来做他的新道观的奠基之处。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王道士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出卖国宝这条路的。【教学进程】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选编本文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能落个自作自受的下场。另一方面告诫学生不要向那些不肯吃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内容,使学生明白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五、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课件展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吗?(学生观察图片,自由讲述。)
2.师点拨:图上画的是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崂山道士》。(课件展示)
3.向学生介绍蒲松龄。(课件展示)
4.学生读课题。
5.理解课题。崂山道士:道士,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崂山道士是指在崂山那儿的一个道士。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读导航,学生自主读课文。(课件展示)
要求:
(1) 在字典的帮助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王七是怎样跟崂山道士学法术的,结果怎么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课件展示)
(2)交流所得:简要复述王七跟崂山道士学法术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为课文分段。
(2)交流读后收获。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准备去崂山道士访仙学道。
第二部分(第2至9自然段):写王七来到崂山拜学道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0至16自然段):写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王七回到家里就想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
2.集体交流谈体会,并揭示本文的寓意。
(1)课文中的王七指的是哪一类人?
(文中的王七代表的是那些学习不肯吃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
(2)真的有穿墙术吗?蒲松龄写《崂山道士》用意何在?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穿墙术,蒲松龄写《崂山道士》的用意是教育人们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能落个自作自受的下场。)
(3)出示文言文。读一读,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课件展示)
(课文中对应的段落时第13、14.、15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交流:你想对文中的王七说点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谈谈自己对《聊斋志异》的了解。
(五)作业。
1、编演课本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
(六)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学穿墙术--→投机取巧(过程)--→ 一事无成(结果)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 篇5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七排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桃实千年非易待,
桑田一变已难寻。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凤楼迢递绝尘埃,
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
传道风光无限极。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别有众中称黜帝,
天上人间少流例。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灵津符远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中邀勒经时序,
箫里寻思复几年。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
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寄语天上弄机人,
寄语河边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
投漆投胶非足拟。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不把丹心比玄石,
惟将浊水况清尘。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
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青牛紫气度灵关,
尽素V鳞去不还。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
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梅花如雪柳如丝,
年去年来不自持。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
春时物色无端绪,双枕孤眠谁分许。分念娇莺一种啼,
生憎燕子千般语。朝云旭日照青楼,迟晖丽色满皇州。
落花泛泛浮灵沼,垂柳长长拂御沟。御沟大道多奇赏,
侠客妖容递来往。宝骑连花铁作钱,香轮骛水珠为网。
香轮宝骑竞繁华,可怜今夜宿倡家。鹦鹉杯中浮竹叶,
凤凰琴里落梅花。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
千回鸟信说众诸,百过莺啼说长短。长短众诸判不寻,
千回百过浪关心。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南陌西邻咸自保,还辔归期须及早。为想三春狭斜路,
莫辞九折邛关道。假令白里似长安,须使青牛学剑端。
O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龙飙去去无消息,
鸾镜朝朝减容色。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不分淹留桑路待,
只应直取桂轮飞。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劳山道士》教学个案12-19
崂山道士(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0
踏云行 道士索,踏云行 道士索马钰,踏云行 道士索的意思,踏云行 道士索11-10
《道士塔》教案07-27
道士塔教案01-06
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陆游,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的意05-17
《崂山道士》读书笔记10-16
谪仙吟赠赵道士,谪仙吟赠赵道士李群玉,谪仙吟赠赵道士的意思,谪仙吟赠赵道06-02
送田道士使蜀投龙,送田道士使蜀投龙宋之问,送田道士使蜀投龙的意思,送田道06-06
《道士塔》读后感12-13